公款旅游范文

时间:2023-11-01 01:22:22

公款旅游

公款旅游篇1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围绕党政干部出国(境)计划报批、任务审批、经费约束、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环节,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规范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建设节约型机关,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化党风廉政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工作,防止出现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行为,探索从源头上解决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因公出国(境)计划报批。各部门单位要按照规定在当年11月底前向市外事办报送下一年度市管及以下干部因公出国(境)计划,由市外事办统一汇总,经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审查,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再报*市外侨办备案。

对因公出国(境)计划实施量化管理,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对年度计划进行审核协调与统筹安排,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规模和前往热点国家(地区)团组数量。

(二)规范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批。严格执行“两办规定”中明确的审批原则。从严控制计划外团组的审核审批,对计划外出国(境)任务申请,要严格审查其出访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安排。加强对跨地区跨部门(双跨)团组的管理,严禁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考察和营利性“双跨”团组。建立健全市管及以下干部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核审批管理制度。市外事办等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核因公出国(境)培训计划和项目,完善因公出国(境)培训团组管理的有关规定,坚决杜绝以培训为名的公款出国(境)旅游行为。进一步完善因公出国(境)团组在外活动情况的核查机制。

(三)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约束。财政部门应将因公出国(境)经费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规模。逐步推行经费先行审核制度,经费审核部门对外事部门汇总的因公出国(境)年度计划和计划外出国(境)任务经费作先行审核,之后再由出国(境)任务审核部门对出国(境)任务逐案进行审核;建立健全任务审核部门与经费审核部门间的任务审核和经费审核联动机制,及时沟通情况,堵塞漏洞。对于使用未被财政部门纳入专项预算经费的因公出国(境)申请,经费审核部门一律不得同意;凡未经经费审核部门审核并同意的因公出国(境)计划及计划外申请,任务审核部门一律不得核准。对于全部经费由外方资助的因公出国(境)申请,由业务主管部门和任务审核部门直接审核,严格把关。财政部门应严格根据预算和相关标准审核、报销出国(境)费用。

(四)强化因公出国(境)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带头遵守“两办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因公出国(境)审核审批和经费审核工作。外事、组织部门在受理护照签证办理手续时应对照出国(境)任务批件加强核查,与报批情况不符的不得送交有关部门办理护照签证。组织部门要将党政干部遵守和执行因公出国(境)有关规定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内容。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因公出国(境)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建立对出国(境)经费使用情况检查制度。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因公出国(境)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规范化。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党政干部出国(境)任务审核审批、经费来源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鼓励知情人检举揭发公款出国(境)旅游行为,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

(五)实行公款出国(境)旅游责任追究。着重查处弄虚作假、不按规定报批,擅自延长在国(境)外停留时间,改变行程路线、变更日程安排的变相公款出国(境)旅游案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挪用其他公共资金出国(境),由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向下属机构、企事业单位摊派出国(境)费用的案件。除严肃处理公款出国(境)旅游的直接责任人外,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团组负责人、组团单位负责人、审核部门和签批人、为公费团组或个人办理因私出国(境)手续人员以及核销违规费用人员的责任,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组织领导

在专项工作期间,由市纪委监察局、外事办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劳局、市外经贸局、市审计局为成员单位,成立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联席会议(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的职责:一是领导和协调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二是审议专项工作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规定,对有关重大事项作出决定。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纪委党风室,其主要职责:一是根据联席会议决定对专项工作进行联系协调;二是开展调查研究,为联席会议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三是围绕联席会议工作部署开展督促检查等。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把专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做到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务求实效。

五、工作步骤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及省、*市纪委的要求,我市专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年7月至8月中旬)

各部门单位要把专项工作作为近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本部门单位因公出国(境)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认真开展学习宣传,做好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8月下旬到11月底)

1、8月15日前,将我市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的有关规定上报*外侨办,同时抄报*市纪委。

2、按照“两办规定”和本工作方案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全面推动专项工作。认真汇总、上报因公出国(境)计划、审核、执行和经费使用等情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对本地本部门出国(境)任务审批、经费先行审核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由办公室全面收集综合专项工作信息,做好统计分析,及时向市联席会议和*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

3、联席会议办公室要适时开展对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情况的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严肃查处督查中发现的违纪违法案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

(三)总结巩固阶段(20*年12月上旬到2009年6月底)

1、12月初,进行阶段性总结,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市联席会议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项工作阶段性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2、2009年1月至3月,对我市现行因公出国(境)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评估,研究探讨从源头上解决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的综合防治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的规章制度。

公款旅游篇2

关键词:旅游经济;金融支持;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6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16

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海南省旅游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不断茁壮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海南旅游业总收入257.63亿元,占全省GDP的12.56%①,是该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至2020年,海南省旅游服务措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届时,海南省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吸纳就业和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显突出,金融支持已成为海南省旅游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当前金融支持海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有限

银行贷款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之一,但从海南省旅游业历年发展情况看,辖内银行机构对旅游业及服务业的贷款规模较小。尤其自2005年以来,全省旅游服务贷款波动明显,增长不多。全省银行机构对旅游业及服务业贷款主要是短期流动性贷款,在同期短期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很小,五年平均占比约1.04%(见表1),反映出本地银行对旅游服务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与旅游业发展不相匹配的状况。

(二)资本市场对旅游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深沪两市A股市场中上市的旅游企业29家②。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完全意义上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仅ST东海1家,海南航空、海南高速、ST亚太和*ST罗顿等也涉及一些旅游附属业务,拟上市公司至今仍未培育和储备。已上市和拟上市的旅游类企业数量少,在资金上制约了旅游企业快速发展。此外,海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风险投资有着巨大的增值潜力,但由于海南省旅游企业散乱弱差的发展现状,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缺失,风险投资资本很难介入旅游企业。

(三)旅游险种针对性不强,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在海南省旅游保险市场上主要有旅行社责任险、旅行人身意外险等险种,这些险种很多条款都和一般的人身意外险没有较大的区别,而对日益火爆的“休闲游”、“自助游”、漂流、邮轮等项目,保险公司没有相应的产品与之对应,存在供需不对称的局面。有些产品虽然涉及面和涵盖面广,但由于专业性强、产品名目繁多,消费者不熟悉,购买率比较低,市场上没有积极反应。如旅行社全国统保责任险,海南旅行社截至2010年参加投保106家,占应投保总数53%,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旅游保险产品在营销方式和理念上还需进一步深化①。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发挥信贷支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杠杆作用

1.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旅游企业和项目融资授信支持力度。一是切实加强对旅游业的贷款支持。各银行机构应将支持海南省旅游业纳入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盈利能力较强、经营管理规范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旅游行业中资质较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旅游景点、旅客运输、会展、文物及文化保护、民俗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以及上下游相关行业②等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大力推行旅游业综合性授信业务。对于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③,各银行机构应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票据贴现服务、出具保函、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经营性物业抵押融资以及银团贷款等多种授信形式给予支持。同时,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开辟旅游贷款绿色审批通道。

三是完善旅游业配套金融服务。银行机构应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传统的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为符合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协助资本市场融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服务,为符合各类市场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服务,帮助旅游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结构。

四是增加乡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可充分发挥小额贷款业务优势,增加对“农家乐”、“采摘园”、特色餐饮、观光农业等旅游服务农户和相关企业的贷款,提高对旅游业贷款的覆盖面。

2.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前段时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不良贷款本息减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专项扶持政策,海南省政府也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各银行机构可根据上述政策法规,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根据政策规定,建议海南省设立为中小旅游企业授信服务的团队,根据旅游企业所处行业和业务种类的现金流特点,扩大分支机构的授权范围,简化部分贷款程序,提高贷款调查审核工作效率,为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旅游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并在利率浮动方面给予优惠。对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旅游行业中小企业,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解决担保难问题。

3.尝试开办旅游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旅游景区有效抵押品不足,但有一定现金流的特点。各银行机构应根据客户层级探索多元化的担保方式,不仅将收费权作为银行可接受的有效权益押品,而且也要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综合使用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房地产或土地使用权抵押、现金和有价证券质押、一般法人保证、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质押、版权质押等方式,开展质押、抵押、担保等方面的创新,为有效解决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4.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联保融资。各银行机构可采用“联保互保、风险共担”的方式,推动旅游行业的相关中小企业选择合适伙伴共同申贷,解决担保难问题。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中小旅游管理商或品牌加盟商给予适度的经营性物业配套信贷支持。大力开展符合县域和乡村旅游业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创新,发挥小额信用贷款证的载体功能,对“经营公司+景点+农户”模式等旅游相关配套经营项目发放贷款,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联保、互保等方式提供小额贷款,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

5.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2010年末,海南省推出首款“游中国”系列银联卡――海南国际旅游岛卡,各银行机构应以此为契机,以多种方式增强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功能,在现金管理、本外币结算、外币汇兑、个人信贷、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金融顾问咨询、旅游年卡、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等领域与旅游企业开展各类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如在个人网上银行页面开通旅游景点的在线支付功能,发放用于家庭旅游事项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办旅游保函业务等。

(二)拓宽资本运作渠道,发挥资本市场对旅游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1.各部门密切配合支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海南作为旅游大省,除ST东海外,还有博鳌、亚龙湾、南山、七仙岭等许多可挖掘的上市资源。证券管理机构应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省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优化成熟旅游景区资源配置,鼓励企业以市场方式兼并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借助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培植品牌。“十二五”时期培育并支持省内10家左右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增发、配股、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到资本市场融资或再融资,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迅速提升中小旅游企业的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

2.丰富资本运作方式,促进旅游企业产业升级。目前海南省旅游上市公司及相关公司旅游业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证券管理机构应鼓励旅游上市公司借助资本运营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束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旅游企业产业升级。

3.推进旅游企业资产证券化,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证券管理机构与相关部门应积极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将其推广,扩大证券化的范围,通过建立旅游业资产证券化市场,为旅游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建立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机制,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旅游保险产品

1.创新旅游保险的合作经营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营主体、消费者、保险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介人或人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险机构应与海南省旅游企业建立旅保合作机制,通过双方相互沟通、信息互换等措施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互动合作关系。一方面,旅游行业可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新问题提出新需求,对旅游保险产品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增加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在量化风险、精算旅游保险费率等方面更切合实际,依据性更强。

2.完善和创新旅游保险新产品。保险机构应结合海南省旅游发展实际,一是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二是改进旅游意外伤害保险;三是要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四是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例如要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对“生态游”、“休闲游”、“自助游”、“探险游”等新兴旅游业态,要在其开发推广过程中加强旅游与保险的合作,提前做好新兴旅游市场的风险管控工作。要深入研究老年旅游、探险、潜水、漂流等特种旅游类型的风险特点,积极开发涉及旅游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保险新产品,为旅游业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3.进一步延伸拓展旅游保险销售体系。除保险公司、旅行社外,还应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交通部门等旅游服务网点广泛设立机构,借助银行、邮政网点推出简便、适时的旅游保险套餐服务。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或其他具有权威性、高认知度的网站上加挂旅游保险网上交易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投保、手机投保等拓展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手段,借鉴国外保险营销方式,把旅游保险做成卡放在超市里,与电话卡、土特产、工艺品一起卖,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真正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分销渠道,使旅游保险成为人们出门旅行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购买的日常消费品[2]。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R].2009.

公款旅游篇3

关键词:个人 信贷 旅游 消费

在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的今天,贷款旅游在人们眼里还属于“奢侈”行为。在当前的旅游消费环境和我国坚持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形势下,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重新启动岌岌可危的旅游信贷业务对旅游业和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市场的难点

国人的务实心态使旅游信贷不被接受

西方人将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没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来说,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旅游贷款不象住房贷款那般火爆,是因为后者是为了一家人安居乐业的百年大计,而前者只是为了逍遥一刻的眼前快乐,大多数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信贷消费,但现实的信贷消费形势并不乐观。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调查,半数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与此同时,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消费群体接受消费信贷的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这多少表明了国人对待生活的务实心态,正是这种心态阻碍着旅游信贷业务的开展。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肘旅游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的全新理念虽然在某些领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制约消费信贷的瓶颈问题。目前的信贷消费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对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

由于旅游的信贷需求是突发性的,短时间内办理完成并不容易,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满足百姓的信贷需求。

银行的服务质量和营业模式导致旅游信贷曲高和寡

手续繁琐令人生畏。消费信贷手续非常繁琐,通常都有十几道关卡,作为消费信贷家族成员之一,旅游信贷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想借旅游贷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也许将来旅游贷款门槛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贷款大受欢迎之际。

贷款业务覆盖面狭窄。旅游贷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桂林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和旅游业发达城市中的商业银行开办 ,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项业务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当一部分有实力、讲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潜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办理这项业务也只能望“贷”兴叹了。

贷款方式呆板单一。旅游贷款一般都是由银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联合推出,借得贷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现金的,只能跟随银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组成的旅游团随行。旅游者若不想随旅游团一起行动 而是想单独自由自在地去饱览风光、指点江山,银行通常会婉拒他的贷款申请。这种单一的信贷模式将大批消费者拒之门外。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对策与措施

健全管理法规和制度,完善消费信贷体系。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网络,实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促进信贷消费,规避金融风险。此外,要支持、引导建立个人资信调查和置业担保等中介机构,尽快全面启动旅游信贷二级市场,为旅游者实现自己的旅游愿望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优质服务,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凡涉及旅游信贷消费的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都要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贷服务;银行要配备必要的信贷消费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与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沟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国人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引导其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费。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作。发展旅游信贷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商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启动和推进旅游信贷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制约症结,加大信贷消费工作力度。保险公司可以介入信贷消费,开办履约保险项目,分散信贷风险。

此外,要密切关注旅游信贷消费这一新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引导旅游信贷消费健康发展。

旅游信贷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消费在我国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市场的启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有专家认为,贷款旅游的前景应该不错,刚工作或刚成家的青年人将是旅游信贷的主要选择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销较大,随着出境旅游业务的不断增长,也使旅游信贷显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旅游信贷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许旅游信贷消费也必须经过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会逐渐红火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入世,受到国外信贷消费观念的影响,旅游信贷肯定蕴藏着比较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培育尚需时日

这些年,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悬殊太大。除了极少数高收入者,没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阶层。真正需要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积蓄不够、收入较低的人群。在大多数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费还不是生活中必须的支出项目。

不少消费者对贷款出门旅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限于贷款手续的繁琐和贷款期限太短,还贷压力太大等因素,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选择贷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的贷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者申请旅游贷款的兴趣。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团,要是为了贷款而放弃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间的话,有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考虑办理旅游贷款了。由此看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理上,对旅游贷款仍然抱着一种不办要比办的好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还没有把“旅游”当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还没意识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拓展市场的有效之举。例如,婚庆消费是信贷介入的一个契机,现在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婚庆借贷并不被视为奢侈性消费。在这方面,旅行社就应积极探索。

一些经济学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实行假日休息制度,给国民的出门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较大许可,特别是出境旅游现在已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一次支出一笔数额较大的出境旅游费用,也让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感到无法承受。因此,旅游贷款应该成为不少家庭出门旅游的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消费方式。只是旅游信贷在目前情况下要达到升温的效果,需要银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三者之间进一步的磨合。比如说,现在银行一般规定借款人必须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清所有贷款,借款人每月的还贷负担必然比较重。如果延长还款时间,加之旅游贷款的数额一般不大,那么消费者也就很容易下决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与银行合作,在技术上解决旅游信贷的细节问题,就不愁没有旅游者来问津。可见,旅游信贷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银”―“旅”联手为挖掘未来市场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该抓住个人存款实行实名制的有利契机,尽早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银行间个人信用查询制度,同时简化贷款程序、拓展贷款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为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一臂之力。从假日经济高峰期看,我国银行业的旅游金融服务已经落后于方兴未艾的假日经济,“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银行业“旅游金融”的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增强。银行应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务的自觉性,突破等客上门的常规,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银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研究,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金融的综合开发,多种服务一齐上,促进旅游与金融的融合。

办好旅游消费信贷这一旅游金融“特色菜”是银行业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旅游信贷将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银行应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发挥自身机构和计算机网络优势,根据原有客户记录,着手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库,并实现系统和区域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决定旅游信贷的对象和程序,以及贷款手续的繁简。

此外,银行应拓宽“旅游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充分发挥信用卡在旅游消费中的服务功能,使旅游消费者“一卡走遍天下”的梦想成真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中间业务仍有广阔天地。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旅游经济中,“旅游金融”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资料:

1.武邦涛,论旅游贷款市场的拓展与风险防范[J],上海金融 ,1999.11

2.丘祖金,桂林分行旅游信贷营销初探[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2.5

3.江腾、朱燕涛、余桂生,对武夷山市旅游信贷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金融,2002.5

4.聂绍芳、刘春、廖建军、王国华,衡阳市民旅游消费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期

5.乌兰,假日旅游消费行为探析[J],商业研究, 2002,10

6.文岚,试论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S1

公款旅游篇4

关键词:旅游合同;纠纷;格式条款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内需的重要产业。但在骄人的业绩之下,旅游合同纠纷也随之日趋增多,媒体对此也相继作了许多报道,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旅行社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现有旅游合同中的格式条款的不规范更是一个重要诱因。为了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合同中的格式条款。

一、格式条款的概念及应用

格式条款,又称为标准条款等,依我国《合同法》第39条第2款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在这个概念中,“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便可看出格式条款的优点,主要是省去合同的重复制定、简化交易手续和节约成本,从而大量地节省了交易时间和提高了交易效率。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快速简捷的合同订立程序成为旅游企业经营的客观需要,格式条款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旅游合同的格式条款随之迅速发展。

二、旅游合同中易于引起纠纷的格式条款的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合同绝大多数为格式条款合同。从格式条款概念里的“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即可知道,格式条款的制定完全是以旅行社的意愿制定的,制定之前并未征询旅游者的意见,由此将会引起许多纠纷。目前旅游合同中存在的易于引起纠纷的格式条款通常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1、为旅行社免除或减轻责任的格式条款

某些格式条款的设定,使旅行社在旅游纠纷中免去或减轻了责任,其实就是免去或限制了旅游者的正当权利。

旅游合同中常见的为旅行社免除责任的格式条款之一:“乙方(旅行社)因不够成团人数的情况下,取消团队计划,乙方应提前三天通知甲方(旅游者)解除合同,并全额退还所收预付款或团款”。该条款看似很公平,给予游客要求退回预付款或团款的权力;但“乙方(旅行社)应提前三天通知甲方(旅游者)解除合同”给予旅行社因人数原因可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力,当因人数不够不能成团时,旅行社只需通知旅游者和退还已收款项,无须额外支付任何违约金,这就免去了旅行社赔偿的义务。

常见的为旅行社减轻责任的条款有:“因交通运输、酒店或景区等非乙方(旅行社)自身原因所致的质量问题,乙方只负有协助甲方(旅游者)追究有关经营者的责任”。通常情况下,旅行社由于人员、财力、业务水平方面的限制,很难将旅游过程中的一切事务全部提供,常常要与其他企业合作如交通运输企业、餐饮住宿娱乐企业、旅游资源经营管理企业等合作。如果因为与旅行社合作的旅游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不合格,从而产生的旅游纠纷时,旅行社是否应该为其他旅游供应商的过失而给旅游者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根据以上这一条款,旅行社是没有赔偿责任的,只基于诚信原则承担协助旅游者的义务。因此规定旅行社仅承担协助义务是不恰当的,其实就是减轻了旅行社的责任。

2、给予了旅行社不合理权利的格式条款

旅游合同中,某些格式条款给予了旅行社不合理权利,当出现旅游纠纷时,旅行社具有了一些不合理的权力。

常见的此类格式条款如:“在不减少景点的前提下,乙方(旅行社)保留对行程进行调整的权利”。此条款为旅行社保留此项权利,意味着旅行社只要不减少景点,就可以任何理由变更行程,这就给予了旅行社不应有的权利。

3、存在“文字陷阱”的格式条款

在某些格式条款中,旅行社通过使用含糊其辞、易于产生歧义的用语来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权利并减少义务,往往给缺乏相关知识的旅游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当格式条款的制订者不遵循诚信原则,未给旅游者做清晰明了的说明时,旅游者极易带着误解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比如,在关于酒店住宿的格式条款中常见的——本次行程中,旅客住宿酒店为“三星级标准”,该格式条款会令误导游客认为住宿的是“三星级酒店”。其实,“三星级标准的酒店”和“三星级酒店”完全是两码事;“三星级标准酒店”只是指按三星级的标准而建的酒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星级酒店。

再如,在关于旅游时间的格式条款中,旅行社的“五日游”,但却夜晚出发清晨返回,行程无形中被缩水两天,旅游者的实际旅游天数仅为三天。

4、内容不明确的格式条款

某些格式条款,内容不够详细,这就给了旅行社更大的随意操作的空间。

例如,旅游合同中格式条款规定的交通工具为“汽车”,那么实际是一般旅游汽车还是豪华大巴?再如约定的住宿标准是“招待所”,那住宿房间内的床位数、有无卫生间、有无电视、有无电话等设施设备呢?还有关于餐饮标准约定的是“八菜一汤”,那到底是多少个荤菜,多少个素菜,以及是什么标准的汤?

三、关于规范旅游合同中的格式条款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格式条款的使用

目前,为了弥补格式合同法律的缺失,一些地方就格式条款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这些地方法规存在地域限制,不利于对格式条款的统一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格式条款法。

司法机关也应加强对旅游合同中格式条款的审查,并决定其效力。法律承认免责条款的效力,但对于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免责条款,法律应予以禁止,不允许此类免责条款出现在旅游合同中。

2、加强行政规制,要求旅行社使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具有标准格式的合同规范版本

按照目前的行业惯例,各旅行社与游客签订的合同都应该使用旅游局所制定的具有标准格式的合同规范版本。如果双方能够自觉遵守,当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纠纷。但目前各旅行社是否使用旅游局提供的格式合同是建立在旅行社意愿的基础之上;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旅行社以旅游局所提供的旅游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并不能满足旅行社的要求为由,旅行社则不采用旅游局标准合同。而旅行社重新所制定的旅游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往往是经过专业法律人员仔细研究、反复论证后拟订的,将旅行社的义务和责任限定在最小范围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强制要求旅行社使用旅游局所制定的具有标准格式的合同规范版本,不允许旅行社擅自增加格式条款。

3、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的监督力量

全国各个城市均设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也都开通了旅游投诉电话。但是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了解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和旅游投诉电话的旅游消费者很少。许多游客在出现旅游纠纷后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到旅行社投诉;但在纠纷出现时,打电话到旅行社投诉这一途径的处理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地处理旅游纠纷。全国各地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在景区景点公布咨询投诉电话、组织旅游咨询会、发放提示手册等多种途径,让公众了解理性、正确、快速处理旅游纠纷的途径。

4、明确服务标准,制定内容详细的格式条款

由于行业标准化的缺失,旅行社服务一直存在着不够透明、不够规范的现象。2010年6月,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旅游局确定的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之一。由此可见,虽然旅游服务是无形的,但仍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明确服务标准。在旅游合同中,明确服务标准,制度内容详细的格式条款,就是旅游服务标准化的途径之一。通过制定内容详细的格式条款,避免旅行社有随意操作的空间。例如,关于旅游六要素的“食住行游购娱”,要尽量明确其标准,最大化地量化、细化其标准。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旅游合同中常见的易于引起纠纷的格式条款的类型,必须从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等各方面加强对旅游合同中的格式条款规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旅游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劲柳.旅游合同范围与概念探析[J].旅游调研,2003,(7).

[2]王莉莉.旅游合同及其违约责任的认定[J].商业经济,2004,(11).

[3]孙建超.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与旅游者权益保护[J].旅游学刊,2001,(2).

公款旅游篇5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旅游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乡村旅游已成为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远离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经济主战场,当前主要依靠农民自发推动,投入力度不够,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不到位,乡村度假养生、运动娱乐等精品业态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打造系列精品,从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富民、促投资、扩消费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我国乡村旅游融资障碍

一是中小企业和农户缺乏抵押物。乡村旅游开发区相对偏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价值不高,且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内难以流转,价值难以评估,导致中小企业和农户从事旅游经营的融资抵押物种类较少,在申请贷款时很难找到价值足够大又能长期保值的抵押物。因此,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一般不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贷款。

二是市场主体散弱,还款能力不强。乡村旅游的主?w是中小企业和农户,经营和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很大,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其一,农户本身资金有限,发展乡村旅游一般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能力较差,还款能力不能保障。其二,一些乡镇旅游企业不少是从经营“农家乐”发展起来的小微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效益不稳定。这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制约了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发展。

三是贷款信用与担保的障碍。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散弱,在申请贷款时大多没有能力找到有效担保,这往往不符合银行的《贷款通则》,不能获得贷款支持。而且,农村地区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规模都比较小,为寻求合格的担保企业,乡村旅游主体还要付出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

四是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多以大项目为主,主要面向大型企业,贷款额度较高,为规避风险信贷业务流程烦琐。但由于乡村旅游项目较小,难以满足银行对项目、信贷额度的要求。此外,乡村旅游主体的融资成本一般包括利息支出和筹资费用,由于其融资额度小,银行单笔业务成本高,且贷款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无法享受优惠利率。

五是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障碍。由于乡村旅游发展主体组织散弱,信息获取能力较差,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金融产品及业务流程缺乏了解,客观造成了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的障碍。同时,金融机构对乡村旅游相关政策关注度不够,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开发、经营管理、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3促进乡村旅游投融资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31丰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信贷抵押物类型

一是加快农村土地资产确权,成为旅游开发最重要的贷款抵押物。2015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选取部分县(市、区)开展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抵押贷款,大力推广土地经营权、收益权抵押保证贷款,推动“土地变资本”。

二是进一步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丰富乡村旅游融资抵押物类型。目前,全国多地正试点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农村贷款抵押品(见下表)。进一步创新推行农机具、牲畜、存货等农村,以及农户自有贵金属、理财产品、债权、各类票据等多形式的抵(质)押贷款。

三是推进各类乡村景区点、旅游经营户预期收益折算抵押。乡村旅游各类景区点、旅游经营户具有一定的预期收益,在经过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后,可将预期收益作为银行贷款抵押。

四是以政府平台拥有财产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贷款的抵押物。地方政府平台拥有国有土地、办公用房等多类资产,以及与旅游业相关的有国有景区资源、宾馆饭店、康疗设施等,可采取政府平台资产抵押贷款方式,将贷款发放给旅游扶贫开发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户)。

32提高乡村旅游主体的合作化经营和还款能力

一是探索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壮大信贷主体。根据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开发地区的产业基础、特色资源、发展实际、扶贫类型,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形成规模化、较稳定的信贷主体。坚持农民主体,以尊重农民意愿为核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至少占乡村旅游合作社成员总数的80%,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全力为成员提供管理、经营、营销等服务。

具体发展方式有:①在具有规模化经营企业(大户)的地区,要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经营企业、专业大户牵头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②在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和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不发达的地区,引导农民以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③在已有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地区,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向法人社转型,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④鼓励乡村旅游合作社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开发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体育运动等多种业态乡村旅游产品和特色商品。⑤鼓励乡村旅游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组织开展跨类型、跨区域合作与兼并重组,做大主体规模。

二是提高乡村旅游主体的合作化经营和还款能力。灵活利用多种合作方式,提高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能力和意愿,增强还款能力。如协调旅游企业帮扶,帮助农户进行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组织农户生产并负责回购产品,通过企业渠道进行销售。

三是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的金融知识培训。除旅游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外,重点要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金融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还款周期。

33采取多种方式为乡村旅游融资提供担保

一是政府担保。“三农”发展涉及面广,农林、水利、建设、环保等各政府部门都有专项资金扶持,尤其是近年来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大。在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地方政府应全面整合涉农和扶贫资金,出资成立担保公司或乡村旅游信贷基金,为乡村旅游中小企业和经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或贴息,放大政府资金的效用。

二是集体经济担保。在乡村旅游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或其他产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乡、村集体组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由集体经济为从事乡村旅游的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

三是联合担保。乡村社会家族、亲友联系紧密,一部分致富带头人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可采取大户带小户、农户联保等多?N方式联合担保,共同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

四是专业企业担保。地方政府引导,成立乡村旅游保险或担保公司,借款人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签订贷款保证保险合同,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如违约由保险公司赔付银行贷款本息,为乡村旅游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

34针对性开发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信贷业务

一是降低贷款门槛。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主体和开发项目的小、散特征,金融机构应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开发针对中小企业和旅游经营户的额度较小的信贷产品。

二是简化贷款程序。中小企业和旅游经营户一般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专门人才,因此应简化信贷程序和业务流程,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便利。

三是增加对贫困村(户)的免息或低息贷款。乡村旅游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形式,金融支持乡村旅游扶贫作用大、效果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要有专项信贷政策和举措,特别是针对贫困户应增加低息、免息贷款。

四是适当延长还款周期。针对乡村旅游投资周期长、还款能力较弱的情况,政策性金融机构推出还款周期较长的信贷产品业务。

35缩小乡村旅游投融资信息不对称障碍

利用多种方式,缩小金融机构和乡村旅游融资项目、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利用乡村旅游经营户信用评级信息针对性贷款。农业银行根据农户农业生产进行的贷款和还款情况,对部分农户已经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将农户信用划分为优秀级、良好级、一般级、观察级、违约级。其他金融机构可与农业银行等建立联系,共享农户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信息库。根据农户不同信用级别,对其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抵押、担保、贷款额度和还款要求等进行差异化区分,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二是遴选乡村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重点支持。针对乡村旅游项目,金融机构制定一套分门别类的评价机制和办法。同时,由地方旅游部门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科学的策划、设计和评估,形成地方乡村旅游项目库。根据金融机构的项目评价机制和办法,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客观的评级,遴选出适合的项目加以信贷扶持,对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优选项目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公款旅游篇6

关键词:旅游;霸王条款;示范合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成熟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旅游服务活动中的纠纷也日益增多,其中,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条款”现象尤为引人注目。据调查,仅2011 年,四川旅游投诉问题竟高达70%是在霸王条款上面,表现为旅游服务企业在旅游合同中设置了种种不对称、不公平格式条款,达到减免旅游企业自身责任,增加消费者义务的目的。

例如:(1 )“出现单身男女需自补房价差”;(2 )“以出团确认的行程为准,本公司保留最终解释”;(3 )“旅行社有权临时改变旅游行程”;(4 )“旅客所住宿的是三星级标准酒店”或“准三星级酒店”等等。

(一) 旅游合同中“霸王条款”产生的原因分析。

何以在急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会出现如此多的霸王条款,甚至一时成为整个行业约定俗成的“行业惯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

1.由于旅游行业的特点,使得旅游消费者在对旅游信息的掌握方面,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旅游者对于所要旅游的目的地,通常都比较陌生,因而对于旅行社所安排的具体景点、团费、食宿、购物、交通等究竟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理可行,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旅游产品也就难以分辨其优劣。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等,很容易使得旅行社有利可乘,使得旅游消费者不知不觉就踏进了霸王条款的陷阱。

2.绝大多数旅游合同是由旅行社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示范标准,这就使得旅游者根本没有机会对于旅游合同中的每一条详细磋商交涉。事实上,对于同一家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旅游合同而言,旅游者只存在接受与不接受两种选择,非此即彼,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选择余地。而很多时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旅行社仍然敢于制定不平等条款甚至是霸王条款,是整个行业的风气使然,因此,对于众多的“行业惯例”,旅游者的选择面就更小了。

3.中国旅游消费者大多维权意识淡薄,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常常是你怎么规定我就怎么去消费,不习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有些旅游者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都不知道,有些旅游者即使稍有不满也是能忍即忍,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懒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权,再加上中国现行的旅游投诉机制确实成本比较大,很多人都选择了隐忍,这也间接地对旅游合同中霸王条款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旅游合同中“霸王条款”问题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旅行社经营过程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我们知道,霸王条款出现较多的行业,如电力、银行、铁路等,一般都是基于其垄断地位,但是旅游业中的旅游经营者却有成千上万家,而且它们的产品具有高度替代性,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现行行业中的霸王条款问题,可见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的意志所决定的,相反是由于整个行业经营过程中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特点所带来的。

(二) 旅游合同中“霸王条款”问题的解决之道。

针对“霸王条款”的问题,中国立法曾经多层次多方位地对格式条款做了规制,这些大多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二十四条)和《合同法》(如四十一条)中,但由于缺乏对旅游业的行业针对性,且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规定少,往往难以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

笔者认为杜绝霸王条款等不平等条款在旅游合同中出现,要从旅游格式合同着手,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出完善的旅游示范合同,将旅行社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置于平等地位,达到社会示范和内容控制的作用。事实上,早些年,国家旅游局亦曾出台《国内旅游组团合同》并使用至今,但由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强制统一使用规范的国内旅游组团合同,加之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产品品种繁多,往往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况进行灵活组合和调整,一份《国内旅游组团合同》难以满足旅游业千差万别的需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这就需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力量,制定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旅游示范合同,这些合同的条款的编写应以明确双方风险为原则,同时也要适当考虑旅行社方面,减少旅行社经营的不确定性,规避旅游活动中的高风险性。

(三) 旅游示范合同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如何制定和完善旅游示范合同,使之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切实可行,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编写针对尽可能多情况的合同条款。旅游业具有其特殊性,一份示范合同不可能满足旅游活动千差万别的需要,这就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力量,编写针对尽可能多情况的合同条款,供消费者同旅行社签订合同时作为参考,这些合同的条款的编写应以明确双方风险、公平公开、合理提示为原则。

2.充分利用标准合同中的备注条款,发挥旅游消费者的作用。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

致的,应采用非格式条款。”因此,在旅游合同中,由双方磋商协议而写入的非格式条款的效力是要高于旅行社事先拟定的格式条款的效力。考虑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切实维护其权益,在旅游示范合同中可以留有专门的“特别约定”或“补充约定”一栏,用以填写旅游消费者和旅行社达成的个性化约定,充分发挥旅游消费者的作用。

3.平衡和征求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的意见。在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上,应力求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在重视保障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维护旅游营业人一方的利益,减少旅行社经营的不确定性,规避旅游活动中的高风险性。

可采用听证会的方式广泛征求广大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双方的意见。

4.吸收借鉴国外旅游示范合同的成功经验。中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多吸收借鉴国外旅游示范合同上的成功经验,如日本的“旅游业标准约款”就是日本旅游合同的范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为中国旅游合同的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在中国的旅游市场日益与国外接轨的前提下,这样的借鉴和移植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但兴起较晚,因此在许多旅游政策法规上相对还比较落后,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就滋生了“霸王条款”等不平等条款问题,这就需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地制定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旅游示范合同,切实有效地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从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进一步进行统筹整顿和规制。

参考文献

[1] 罗东娥。旅游格式合同规制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11):95-96.

[2] 罗光华。旅游格式合同中“不公平”条款存在的原因及规制[J].法制天地,2008,(1):57-58.

[3] 龚卫东。论格式旅游合同的法律规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87-91.

[4] 何军。略论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条款”[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4-106.

[5] 黄睿,唐英玲,黄乐定。 试论旅游格式合同的霸王条款[J].经济与法,2009,(8):187-189.

[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公款旅游篇7

旅洽会期间,国家旅游局和组委会有关单位还主办了中国旅游投资高层论坛、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红色旅游发展研讨会、浙商・2005旅游投资高峰论坛、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研讨会、中国商务会展旅游论坛、海峡两岸(溪口)旅游投资论坛等七场代表我国旅游业最高水平的论坛,同时论坛上还了《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05》、《2005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中国旅游投资杰出浙商”排行榜、《中国景区管理年度报告》等权威内容。

2005中国旅游洽谈会的举办可以说是中国旅游业的一次战略性创新,对于中国旅游投资实现资源、资本、智慧、资讯和媒体对接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资源篇

尽管是首次举办这样规模的旅游投资洽谈会,但整个展会设立的展位已达1000多个,参展团覆盖了北京、上海等26个省市及18个重点城市,并且推出了上千个招商项目,而境外投资机构、驻华代表、使领馆商务代表等境外客商有200多人,海外各界的参与使旅游洽谈会真正成为了一个国际级的为旅游投资供给、需求及规划、咨询、论证等服务并提供直接见面的洽谈投资平台。作为“中国旅游投资第一展”,参展的数千个精品旅游投资项目,几乎覆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邮轮游艇、房车、酒店、主题公园、游乐园、农业观光、工业旅游、地质公园、温泉、旅游院校、规划设计机构、高尔夫球场、博物馆、景观房产等目前旅游投资所涉及到的资源和项目元素,也体现出未来中国旅游投资的发展潮流。于是,有别于国内和国际的旅游交流会,各个展区的展台都显得更加务实:江西的吉安在其展台专门开辟了旅游洽谈区,而天津的东平湖生态旅游区将自己的沙盘放在了展区,每个亟待开发的项目都把自己的主题定位、规划设想书写在大的背景板上,放置在展台最醒目的位置。

资本篇

如果说此前的房地产领域民资充当着一支独秀的角色,那此次的旅游投资景况却与之相反。不仅有来自首旅集团、中旅这样的国内旅游巨头;还有美国国际商务联合投资集团、英国渣打银行、加拿大豪励等国际豪门。其中近年在中国经济领域呼风唤雨的浙商的加盟更成为最大的亮点。此次旅洽会还专门举办了题为“旅游投资――浙商的机遇与挑战”的专场活动,并评选出10大“中国旅游投资杰出浙商”。

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研究测算,浙江十五期间民间资本总额为8300亿元。而这些资本在房地产之后的出口,旅游业将是一个合理必然的选择。旅游业正前所未有地成为浙商投资最感兴趣的产业之一。相对于投资房地产,投资旅游可以说是浙商的一次集体行动。

目前,浙商投资旅游业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类型实现了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的重大跨越,投资领域覆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在浙江新确定的总投资超过800亿元的300多个重点旅游项目中,民营资本占了60%以上;同时,浙江民营资本正向中西部旅游业挺进。截至去年底,浙江投入旅游业的民营资本已经超过200亿元;80%以上的休闲旅游项目、娱乐项目和社会餐馆由民营资本参与操作;大多数的旅游出租公司、大型游乐场、主题公园和旅游商品店等属于股份制或私营性质;在全省17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民营企业占了70%。

在这些竞争者中,台商成为浙商投资的重要竞争对手。参与本次旅洽会的近百参展台商每人都有1亿元以上人民币的投资实力,在展会上很受各地旅游业的欢迎,大部分台商没等展会闭幕就被接到当地考察项目。

相比海外资本,台商显然具备着思维和人脉上的接近优势。不过目前台商在大陆旅游业的投资在整个台资结构中还是短板,但旅游业作为长线投资长远回报的产业,台资注意力正在往这个领域转移。

面对中国广阔的旅游市场,海外资本也是排兵布阵。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投资商人纷至沓来。在这次旅洽会上,加拿大亚洲商会就组织了160余家外商代表前往宁波,一些外商甚至同时谈下三四个意向。兴建游艇码头、设立游艇俱乐部、完善游艇配套项目几乎成了长三角旅游局和外资最关注的焦点。

智慧篇

中国要在2020年左右真正营造成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而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都要求有相应的高水平旅游规划。在市场条件下对静态化的旅游资源加以筛选、挖掘、加工、开发、升华,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心理和精神文化需要,吸引旅游者,把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以给旅游业带来蓬勃生机。

本届旅洽会突破以往传统型旅游交易型展会的模式,以旅游投资需求为导向,着力邀请旅游规划机构作为旅游投资服务展区的重点组成部分。英国的阿特金斯、美国GN、北京达沃斯巅峰、宁波远见、深圳深度、杭州现代.长易景观设计......本土或海外,国有或民营,“学院派”、“民营派”、“洋规划”三足鼎立之势日渐成型。

此次洽谈会上,国内规模最大的旅游智业机构――“北京巅峰智业机构”携旗下三大公司: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和北京国智景元景区管理有限公司集体亮相。他们组成了一个智业团队,在旅游主管部门、资源项目与投资商之间搭起一座智力服务的桥梁,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咨询服务。会上该公司还第一次提出“为中国旅游投智”的概念,促进中国旅游业“资源+资本+智慧”的合作,以智慧为中国旅游业提质加速。

2005旅游投资洽谈会成果丰硕,我们希望今后的旅游投资洽谈会能够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促进中国旅游投资产业发展,构建“资源、资本、智慧、资讯”对接的平台,真正做到“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

项目融资:行进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项目融资的优势

项目融资,即项目的承办人(即股东)为经营项目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筹借贷款,并以项目公司本身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的担保物。作为一个特定项目所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一直以来主要应用于现金流量稳定的发电、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大型自然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

景区投资与这类投资一样具有数额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采取传统的融资方式,景区开发商往往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且一旦项目失败,将会对其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而采取项目融资,可以很好的化解这一风险。因为项目融资是利用项目的未来收益来偿还建设该项目的借款,项目的债权人只能就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收益追索其债权,而不能追索到项目主办人的其他资产和投资。这就是项目融资的一个主要特征――有限追索权,它是指项目的担保权人对项目主办人的追索是有限的,只能以主办人投入到项目中的资产为限,而不能追索到主办人的其他资产。

对于开发商来说,项目融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投资风险,而只是将风险分配到其他项目参与者身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分配到贷款人身上。那么贷款人为什么愿意为开发商来承担本来应当由主办人承担的风险呢?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利益问题,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采用项目融资方式的借款利息往往较高,而且这一制度非常精巧、复杂,整个项目需要由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进行策划,项目主办人由此要支付很大一笔咨询费、顾问费,因而项目融资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在采用这一方式之前需要进行精确的成本收益合算。

选好项目是关键

和其它商业投资一样,旅游投资也非常注重项目选择,从各省市参加2005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推出的项目看,几乎覆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邮轮游艇、房车、酒店、主题公园、游乐园、农业观光、工业旅游、地质公园、温泉、旅游院校、规划设计机构、高尔夫球场、博物馆、景观房产等目前旅游投资所涉及到的资源和项目元素,也从侧面反映出未来中国旅游投资的发展潮流。

“总体来说,从未来15年中国旅游投资的效益前景看,基本都是向好的。”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司蔡家成博士分析认为,目前投资酒店、旅游景区景点多与土地和自然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无论投资经营的直接效益如何,综合效益和长期财务效益都是基本有保证的。而投资旅行社、旅游网站、旅游信息服务等项目,尽管不与土地开发紧密结合,但投资和资金占用都比较少、回收期短、收益比较高、转移投资比较容易。

基本的操作流程

1、项目评估。该阶段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评估、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经济效益评估即考察景区经营将产生的现金流,扣除需要支付的所有营运成本、债务本息、税收和其他费用,是否有足够的盈余实现收益。可行性研究主要进行技术方面的评估,这一阶段一定要聘请旅游经济界或景区策划界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完成。风险评估即对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这一工作对于整个景区开发项目融资的制度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多采用合资或者合作企业的形式,少数是独资企业。在选择项目公司组织形式时,主要要考虑项目风险和责任的隔离程度、会计和税收计算问题以及机构稳定性和运作便利性。

3、融资安排。在项目融资中,最常用的两种融资方式是:一是有限追索权贷款,即完全依靠项目未来收益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二是产品支付和远期购买,产品支付是指直接以项目产品来还本付息,而不是以项目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偿还债务。远期购买是从产品支付演变过来的,它是指购买项目产品未来远期的销售收入,以所得来偿还项目借款本息。

4、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资金筹集到位之后,就进入项目的开发阶段。所谓的开发,不但包括新景观的建设,也包括既有景观的维修改建,以及景区的宣传营销费用。这一阶段往往一直持续到整个项目的经营和还款阶段。

公款旅游篇8

[关键词]旅行社责任保险;无过错责任;旅游立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15―05

1 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概述

根据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和《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旅游局于2001年5月《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在总则中将旅行社责任保险定义为:“旅行社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对旅行社在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中,致使旅游者人身、财产遭受损害应由旅行社承担的责任,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行为。”世界各国的民法都有类似的规定,即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人应对其所造成的伤害承担经济责任,正是法律上的这一规定构成了责任保险的基础。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就是旅行社对旅游者应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根据《规定》,旅行社应当对依法承担的旅游者人身伤亡、治疗支出、遗体遣返费用、施救费用、行李物品损失、诉讼费用及其他约定赔偿责任等7项责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同时明确了基于旅游者行为的除外责任、保险金额与保险期限、投保与索赔、监管与罚则等事项。

《规定》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活动,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该规定自2001年9月1日起实施,2002年3月26日,国务院法制办对《旅行社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含意解释为:“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行社责任保险。”我国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由此确立。

1.1 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作用

与旅游意外保险制度相比,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转嫁了旅行社的责任风险,避免旅游者双向索赔

国家旅游局1997年5月《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该规定的实施在一段时间内从经济上保证了旅游事故纠纷善后处理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旅游意外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都是旅游者,旅行社只是充当了人的角色,发生事故后,旅游者除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外,还可以继续向旅行社索赔。实际上,旅游意外保险仅仅转嫁了旅游者的风险,却无法免除旅行社的责任,可以说这种“双向索赔”是旅游意外保险制度最大的缺陷。

而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都是旅行社。根据《规定》,旅行社应当对依法承担的7项责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在保险合同期限内,一旦发生意外,依法应由旅行社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代其向旅游者赔付。该险种直接转嫁了旅行社的责任风险,避免了旅游者的双向索赔。

1.1.2 扩大了风险保障的范围

《规定》从两方面扩大了风险保障的范围,一是保险责任覆盖面扩大。不仅包括旅游者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及由此发生的相关费用的赔偿,同时,也包括了由于旅行社责任争议引起的诉讼费用和必要的施救费用等。二是保险对象覆盖面扩大。《规定》要求组团社和地接社均要投保责任保险,有效地改变了以前发生事故后,组团社和地接社因为各自的利益关系而互相扯皮、旅游者索赔无门的状况,切实保障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1.1.3 与保险惯例及《保险法》接轨

从国内外的保险惯例来看,人身保险都是自愿的,关系到公众利益和安全的责任保险才是可以强制的。《规定》把强制旅行社为旅游者投保旅游意外保险,改为强制旅行社为自己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者自愿投保人身意外保险,符合保险惯例。

1995年我国新的《保险法》颁布,规定保险业实行财险、寿险分业经营,从1999年12月起,寿险公司提供的旅游意外保险条款中只包含人身赔偿责任,不再承保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因此,旅行社实际上不能在一家保险公司投保足额保险,也不能随意分比例投保,旅游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全面保障。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责任”,既可以包括死亡、伤残、医疗等人身赔偿责任,也含有行李物品丢失、损坏等财产赔偿责任,因此旅行社可以在经营责任保险的财产保险公司一次投保就获得全面保障,符合《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同时,《规定》还制定了最低保险金额标准、每次事故和每年累计责任赔偿限额,有利于法律实践。

1.2 世界旅游强国(地区)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

由于旅游活动风险发生率高,旅行社抵抗风险的能力却普遍较低,旅行社与旅游者的交易又不是“银货两讫”的普通商品交易形式,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旅行社投保相关保险产品有强制规定。

1.2.1 台湾地区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内地的行政法制结构和文化风俗习惯与台湾地区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一下台湾地区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1981年台湾地区“交通部观光局”建立了旅行平安保险制度,以法令规定旅行社代旅游者付费投保旅行平安险,保险赔偿限于死亡和重伤。随着保险观念在台湾地区的逐渐普及,1995年6月旅行平安险改由旅游者自行购买,“观光局”另行建立旅行社投保责任保险的制度。“观光局”与产险公会共同订立了“旅行业综合责任保险共同条款”,将保险责任归为三大类,包括(1)法定责任,指旅行社或领队、导游安排旅游者前往禁止或非法地区活动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旅游者人身财产损失,旅行社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2)契约责任,指旅游者参团旅游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死亡或残废,旅行社的赔偿责任;(3)履约责任,指旅行社因财务问题无法按约履行旅游合同时,应赔付旅游者的费用。2004年,考虑到一张保单中涵盖了旅行社和旅游者两种被保险人的不合理现象,原旅行业综合责任险依据被保险人的不同拆分为“履约保证保险”和“责任保险”两张保单。根据台湾地区《观光发展条例》第三十一条和《旅行业管理规则》第五十三条,旅行社开办团体旅游业务必须投保责任保险和履约保证保险。

1.2.2 欧美旅游销售商责任风险保障制度

在欧美,旅游产品销售由旅游批发商和旅游商形成一个“垂直”的分工体系,但旅游销售者同样被认为是旅游市场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因素。虽然欧美的企业和个人保险意识和投保率都比较高,但各国仍以不同方式对旅游销售商的责任风险保障作出规定。

如法国法律规定:旅游销售商必须取得保险覆盖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对消费者的义务,以及由其 任。居间条款被我国的旅行社经营者奉为免责的“法宝”,但许多专家学者却认为由于地域遥远等原因,旅游者对处于外地的履约辅助人提讼索赔,困难很大。相对而言,旅行社与履约辅助人订有合同,较旅游者寻求救济的方式、地位均要优越,因此不应当用居间条款将这种困难转嫁给旅游者。

而如前文所述,我国《合同法》规定所有合同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当然也包括旅游合同。在德国民法典第651条c第1项规定:“旅行社有义务,按保证的品质提供旅游,而不具有取消或者减少其价值或者通常效用或者合同约定的效用的瑕疵。”根据本条,德国对旅行社明确规定了更加严格的瑕疵担保责任,即只要是非旅游者的因素引起的给付障碍,都得让旅行社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西方多国共同通过的布鲁塞尔《旅行契约国际公约》第十二条规定:“旅游组织者应该按照合同约定提出旅游给付,对于自己的雇佣人员或人,在其雇佣期间或授权范围之内的行为与过失,承担与自己的行为或过失相同的责任。”

3.1.2 对旅行社责任作合理限制

考虑到旅行社对履约辅助人事实上缺乏必要的影响力,防止旅行社无过错责任被无限扩大,应当对旅行社无过错责任有减免或限制的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651条h规定:在旅行社应该对其给付提供人的过失承担责任的时候,旅行社可以与旅游者约定其赔偿限额,最高不得超过旅游费用的3倍。《旅行契约国际公约》也规定了旅游组织者对具体给付提供人所提供的服务比自己提供的服务有较轻的责任。同时,《公约》为平衡旅游组织者的利益,在第13条第2项规定了对每位旅客个人伤害、财产损害和其他损害3项的赔偿限额。

3.2 保监会参与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

我国《保险法》第五章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依法实行的强制保险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而根据人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公布的信息,现行的旅行社责任保险条款都是“报保监会备案”的,显然就不属于强制险种。纯商业化运作的旅行社责任保险不可能过多地考虑社会公益性,国家旅游局的《规定》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发展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保监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2006年,国家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先生将责任保险定位为保险业重点开拓的四类市场之一,以“通过责任保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2006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它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予以强制实施的险种。旅行社业各界人士也呼吁保监会和旅游局加紧合作,早日推出旅行社责任强制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和基础保险费率,由保监会按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以期解决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实施中的诸多问题。

3.3 关于新险种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数据管理工作。我国各保险公司经营的旅行社责任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条款、费率制定所需大数法则的数据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加强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保监会与旅游局的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强对我国旅游事故的总结分析,为新险种的开办提供数据基础。

其次要细化保险条款,推出新型险种。如适当地运用免赔额和无赔款优待等条款设计,促使旅行社提高自身经营质量,降低“道德风险”;明确适用的法律规范,避免理赔时的“拉锯战”;设计菜单式一揽子责任保险计划,让旅行社选择投保的项目;推出综合责任保险、履约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为旅行社提供更多的风险保障选择。

另外,强化保险服务也必不可少。如承保前为旅行社明确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及特别约定条款等;保险期限内跟踪控制风险,进行防灾防损、清除风险隐患以及法制知识的宣传培训;在理赔过程中,充分利用保险和旅游两个行业的资源做好现场勘查、防范保险欺诈等工作;在后续业务中,根据旅行社上一年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赔偿情况调整本年的保险费率,以促进旅行社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竞争中的重点,它也将是未来我国旅行社责任保险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上一篇:优美词句范文 下一篇:交换女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