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范文

时间:2023-09-21 08:57:33

生于忧患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篇2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生于忧患篇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算是孟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条。这一条伦理是正确的,但是不够准确。

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装饰品。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大多数人说的不全面,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过程,那就是血与肉的代价。

珍珠形变的环境可以说是忧患。因此“生于忧患”这是对的。

17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类似于陈胜的人物-----李自成。1944年春,闯王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新官僚们早已把打江山时那种叱诧风云的义气、魂魄丢掉。李自成想当王侯,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夙夜想营造府邸。故而当清军卷土重来时,李自成大败,昔日的繁荣转眼间化为乌有。

闯王的失败,足以说明:死于安乐。

由此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成立的。

但是,有时此结论不成立。

在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多次失败,革命道路重重困难,革命内部又分成了陶成章、张炳麟和孙中山两派。这时,出现了一个政坛上不可忽视的人物—王兆铭。他毅然去刺杀摄政王载沣,所不幸的是汪兆铭被捕,在狱里,写下了『慷慨诗』: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是成为革命青年者们传颂的诗句。当时的他,确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与坚定信心,也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可是,又有谁会相信这就是,一个愧儡政权的建立者呢?

那么这样看来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的转变是什么原因?自然是其品质问题,亦是对当时环境没有认识透彻,因此,这应是性格上的缺陷。

那么,性格上的缺陷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然是一天天培养起来的。那么再看看他的生活环境不也是忧患吗?

为什么孟子的主张在此却不同了哪?

我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有个限制范围,那就是“学有所长”去干真正适合自己的。

闯王自小躬耕陇亩,没有在安乐时领导属下的才能;再一方面,农民自小穷苦,难免会被安乐蒙蔽了双眼。因此被列入伙涉一伙。

王兆铭,自幼喜爱读书,在理论方面自是很棒。但是,它对应着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软弱。为了掩饰他的软弱,他必须先下手为强,但自己又没有好办法,只好走一步是一步。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慌不择路。

由此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勉强说是对,也可以说是错,但总起来,对大于错。

生于忧患篇4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此看来,自古英雄不都是多磨砺的吗?周文王坐牢成《周易》,孔子仕途失意作《春秋》,屈原流放时创《离骚》,左丘失明后著《国语》,韩非子囚秦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完《史记》。纵观千古,有几个伟人又不是“苦命人”?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生于忧患篇5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篇6

“生于忧患,奋发前进”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诞生、成长,更在忧患中开拓、创造。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地位怎样变化,它的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意识始终贯穿着。

中国***走到如今已有90年的历史了,这90年是一部开天辟地的革命史、奋发图强的建设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史。它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党在90年历史进程中的探索和努力、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历史借鉴,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有益启示,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也就是说,中国***90年的历史,可以为我们的不断前进提供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诚然,凭借着这90年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也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具备自觉学习意识的政党。这种学习的自觉,乃是一种基础性的品质。因为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的起点,是创新创造的前提。党的长于实践、善于传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诸多品质,皆以学习为发端,以学习品质为基础。这样的学习品质,其奇特处就在于,将鲁迅的“批判性的接收”精神充分的用了起来,不仅能够在“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中“吸取一切文明优秀成果”,还能够有力克服一些外力所带来的不好的冲击和坏的影响;敢于在“没有现成答案”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基于党的九十年学习、实践、创造的成功经验,“建设学习型政党”就不仅是党在新起点上的一项“战略任务”,更是其优秀品质的内在要求。

[1]

正是党的这种发展、党的前进和创造引领着我们也不断的去学习与创新,让我们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不忘去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从学校毕业也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始终蒙受着党的关怀与照顾。在单位,有党支部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社区,有党委会的慰问和关怀;在生活上,有着流动党委的雪中送炭。所以心中也相当感恩,不过,在感受着党的温暖的同时,我也不忘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回馈党和人民。虽然现在只是一名小小的质检员,但整理好资料,把好质量检测的关卡,努力为将炎汝高速建设成一条人民满意,群众放心的优质公路而奋斗。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习不止,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未来总是充满着未知,没有谁会永远正确。唯有炼就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方能在失误中充分汲取,在失去中有所获得,在失败中走向成功,不断开辟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冲过重重艰难险阻,砥砺优秀的品质,中国***将能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汇报人:思想汇报网

生于忧患篇7

在关于教育电视的办台要求中,对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就是以教育教学电视节目为主要内容。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发展,上级主管部门就会很放心,然而,办着办着,突然有一天就会“穷得揭不开锅”了,原因是收视面狭窄导致收视率低,广告客户流失,最后就是资金周转不灵,节目制作和购买没有经费,只能靠上级拨款过日子。

当然,实际这样做的教育台很少。在电视节目的设置上,各教育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无锡教育台从开播以来,主办过《今日校园》、《市民学校》、《文化广场》等一些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的节目,也得到了目标人群的欢迎,但由于节目收看对象狭窄、制作质量一般,节目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一些经济信息类节目,如房产、家装、健康、美容、财经等节目,既满足了市民的信息需求,又达成了客户的传播要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了许多教育台的支柱性节目。

久而久之,教育台逐渐地模糊了教育的概念,只能用“大教育”来自圆其说。

人才在媒体竞争中极其重要,对于教育电视台来说,要想取得飞跃,机制改革是土壤,人才战略是关键。然而,对于一流的人才来说,教育电视这个舞台,显然太小了,不能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教育电视也不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待遇,最后进入到教育电视台的员工,绝大多数是“退而求其次”的求职者。

教育电视该怎么办?

1.产业发展竞合

随着无锡打造全国传感物联领军城市目标的提出,无锡各行各业迅速行动起来,感知生产、感知环保、感知交通、感知农业、感知物流等项目纷纷出台,政府也提供了配套资金予以扶持。

无锡教育台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机遇,率先在全市提出感知教育项目,经过政府立项后,作为全市传感物联的重要项目,优先支持发展。同时,无锡教育台充分利用承办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的契机,针对当前学生电影放映的实际困难,充分领会国家政策,率先提出在全国建立中小学校园电影院线,通过研究与实践并举,公益与商业结合的思路,与各地各校开展合作。

无锡教育台还主动对接部级媒体,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国家教育新媒体“学习超市”合作,建立无锡站,并主动承担“感知生长”、“仰望星空”项目的研究与实施,由项目总部进行投资,在无锡建立了几十个实施点,产生了规模效应。

2.台网有机融合

无锡教育台在原有教育网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性门户网站——无锡新视传媒网,在工信部注册,在江苏省广电局进行视频备案,目前正在申报网络视频许可证,时机成熟后将申办网络电视台。为解决网络资源的问题,无锡教育台要求各部门不仅要将最新播出的视频节目及时上网,还要汇集各地各类最新信息,打造以视频为优势的综合性网站。

为解决网络编辑人员不足,无锡教育台要求各部门分别负责网站各子频道的编辑工作,并由总编室督促推进。

经过半年推进,在基本不增加人员、资金以及设备的基础上,新视传媒网已经初具雏形,随着今后在广告营运、活动互动等方面功能的加强,一个新的强势媒体将与无锡教育台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3.教育资源整合

生于忧患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忧患意识教育;教学层次;内容和导向;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11-02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

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机成分。忧患意识是人们基于各种危机的存在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式,其基本内涵包括人们诚惶诚恐的危机感、悲天悯人的忧虑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及由此生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以在读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危机事例为教育素材,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危机感、忧虑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育目的。当前,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并非显性的、硬性规定的教育课程,其具体内容、教学时间完全依靠教师灵活把握,但它融贯于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有机成分。自然,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可或缺的成分。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具有时事性、理论性、前沿性、时效性等特点,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具有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一,课程的时事性特点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借此可以扩大忧患意识教育的影响度。其二,课程的理论性特点能让学生确立观察时事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借此可以强化忧患意识教育的深刻度。其三,课程的前沿性特点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借此可以拓宽忧患意识教育的广度。其四,课程的时效性特点能让学生在时事的快速变化中加深对忧患的敏感性,借此可以加快忧患意识教育的速度。如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成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

尽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上体现出了较好的平台优势,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教学时间少、内容不固定,这一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层次、内容和导向的精心设置,同时还得特别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安排。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层次、内容和导向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层次

从忧患意识的层次来看,有较低层次的忧患意识,也有较高层次的忧患意识,前者大多仅仅停留在危机感、忧虑感阶段,后者则由忧虑感发展到紧迫感,再升华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对待“忧患”的科学态度,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危机感、忧虑感、紧迫感,并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因此,《形势与政策》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目的的设置也应具有层次性。一般来说,需要设置完整的教学目的序列,亦即在教育中要依次让学生形成危机感、忧虑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教师为主导的授课环节中,可以通过引入忧患意识教育的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把“危机”、“风险”摆放在学生面前,通过讲解引发学生去“忧虑”,然后分析形势以凸显“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再阐述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势利导,层层深入,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特殊情况下,如学生已充分了解危机的存在,或者学生的意识已经出现了紧迫感,或者教学时间不允许,可以省略、删减其中某些环节。另外,在关注层次性的同时,还要凸显教学的重点。不能停留在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危机感、忧虑感、紧迫感的低层次层面,更要让学生升华到责任感和使命感层面,而且后二者往往是不可忽视、不能省略的重点教学目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其教学内容变化快,覆盖面大。一般而言,关于忧患意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很少以单一专题的形式出现,它们主要散见在其他专题之中。这些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从忧患的社会表现领域来看,大致可分为政治、经济、科技、道德、生态等方面的忧患意识教育;从大学生切身关注的热点来看,有网络、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忧患意识教育;等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突出强调“四个一定要”,其中第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败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科技差距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生态危机问题,它们都会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频频出现,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大学生切身关注的热点如网络沉迷问题、就业困难问题、人际关系困境问题,虽然在课程中涉及较少,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由社会领域中的忧患问题引申、生发出来,使之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而引起学生更深切的关注和思考。大学生关切的许多忧患问题都可以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形势与政策”中,因此教学中应做好“结合”工作:如网络沉迷问题可以和科技忧患意识教育相结合,就业问题可以和经济忧患意识教育相结合,人际关系困境问题可以与道德忧患意识教育相结合。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导向

忧患意识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忧患意识,从性质来看,有正确的忧患意识,也有不健康的,甚至错误的忧患意识。事实证明,忧患意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消极后果。从效果来看,可以分为积极的忧患意识和消极的忧患意识。所谓消极忧患意识,指的是忧患意识的内涵出现了偏差和变异,由此会导致一些负面后果的出现;而积极忧患意识,指的是内涵正确且能产生正向效果的忧患意识。当前大学生忧患意识存在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健康的,甚至错误的忧患意识;二是在还缺乏积极忧患意识同时,仍在滋生消极忧患意识。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进行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导向性。一方面,要积极宣讲不同领域的忧患意识的正确的、积极的内涵。如近来的事件激起了广大大学生忧国忧民的民族忧患意识,但是对如何真正做到理国却缺乏一定的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讲述国内国际形势的时候,不妨专门剖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看待抵制日货”之类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积极上进、开拓创新,能吃苦耐劳、能居安思危、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能真正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消除消极忧患意识,形成积极忧患意识。当前,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问题,更有甚者,其忧虑感转变为自卑感,紧迫感演变为焦虑感,责任感、使命感退化为虚无感。产生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涉及这些令人忧患的消极面时切不可故作惊人之词、火上添油,而应该理性把握、辩证分析,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危机、用切实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

从教学内容看,《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应该提倡片段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相结合。根据忧患意识教育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分量的多少,可以分为片段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片段式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适量适时引入相关的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其特点是内容较少,灵活性强,更适合即兴发挥。专题式教学则以忧患意识教育为教学主体内容和教学主要目的,特点是目的性强,信息量大。因为课程课时少,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一般以片段式教学居多,因此忧患意识教育的效果会受到限制。但完全可以根据形势与政策的需要,精心打造专题讲座,诸如“周边安全形势与民族忧患”、“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忧患意识的培育”等。总体上看,《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可以采取片段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做到忧患意识教育非但不缺失,而且经常有。

从教学场地看,《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忧患意识教育宜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采取大班教学形式,学生人数多,因此课堂教学是最常用、最基础、最便捷的教学方式。课外实践教学能克服课堂教学不能给予学生亲身体验的缺憾,但是难于组织、难于管理、难于评估教学效果。要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必须可以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具有可操作性,如就业忧患意识教育就可以通过参观招聘现场、采访应聘者等具体环节来实施。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在内容上要注意衔接。课堂教学可以侧重于理论讲解,课外实践则要求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达成教与学的统一。三是课外实践要注重分散化、专业化、特色化。如在生态忧患意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调查城市污染带,充分发挥出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长,形成特色鲜明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只言片语范文 下一篇:野外生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