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1 22:04:50

跆拳道教学

跆拳道教学篇1

关键词:“三生教育”;跆拳道德;跆拳道教学与三生教育关联

1、“三生教育”理念概述

1.1、“三生教育”概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是:人本理性哲学有很多原理,其中作为根基的原理,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在伦理学中的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这样,“三生教育”就有了对马克思哲学在竞技运动中的运用有了的新理解。“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三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三生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有分别进行阐述的内容,国外还没有对“三生教育”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但三生理论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和哲学背景的。早在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就已经提到过: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层次追求。“三生教育”在国内的研究仍处在起步初期。对“三生教育”研究理论的资料大多出现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博论文的文章中,其中,带有先锋性的就有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所写的《生命生存生活》一书,为“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推广铺设了理论先河。而罗先生的《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论文,更是“三生教育”的开篇大作。在中国,三生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编的《生活教育》杂志,在里面陶先生就主张“教育就是生活”,并且提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这些就是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前身。“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出,其目的是以此为实践指导思想,让更多育人、育德、育才的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起来,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门类,其中也就有在高校跆拳道课程中注入“三生教育”理念。这是一个新课题,要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融会贯通到跆拳道的课堂组织和教学中去。为了更好操作,高校跆拳道课堂教学可参考成功活动的范例和模型,建立并创造跆拳道“三生”教学课堂模式。可参照的范例主要有:目前已在个省市有关地区和学校实施,由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已三个省在使用;在全国成立了多个三生教育工作站,并将全国所学校建成“三生教育实践示范学校”,在回归“三生教育”的理念下,学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也为包括跆拳道课堂在内的各大高校的专业课堂提供了实践材料。

2、“三生教育”与跆拳道的关联

2.1、路拳道与生活教育的关联

跆拳道教学如何与“三生教育”结合,可以首先从生活教育入手,让跆拳道课堂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以课堂生活教育为起点,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以此,注入跆拳道的尚武精神;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跆拳道精神也是这种复合体里的一部分;跆拳道教练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帝,处理好学武与学文、学习与休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2、路拳道与生存教育的关联

其次,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二道路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这一点与跆拳道教育中的强健体魄、发达精神是一直想通的。跆拳道教学本身需要和谐精神,这一点在可以运用生存教育理念,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运动技能作为生存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这是跆拳道学习和修炼的目的所在。跆拳道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大胆借鉴了拳击、柔道等同类项目的长处,这有助于跆拳道的运动技能的提升。在跆拳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跆拳道的特性,充分发掘学生的生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生存教育方面的能力。跆拳道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跆拳道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比赛风格、成熟的比赛系统和规范的教学模式。如今跆拳道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竞技性强,具有对抗性,简化技术动作等最适合推广普及,适合学生练习。长期练习跆拳道,可以大大提升自我的运动技能,从而间接的学会“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的部分内容。

2.3、路拳道与生命教育的关联

还有,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三道路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跆拳道跟所有的运动项目一样,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任务。结合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的教学内容

3.1、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运动技能提高和延展

跆拳道运动能力的提高,要靠运动离理念层次的提升。跆拳道具体包括跆拳道基本腿法、特技击破、跆拳道舞、双人对抗、跆拳道品势、竞技比赛等跆拳道的单个腿法确实没有多大的创新空间,但是在多个腿法的组合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不同腿法的组合会运动和视觉效果。在结合“三生”理念的过程中,面对练习跆拳道时间不足一年的学生,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在创新培养方面,多鼓励学生对己学跆拳道动作的组合编排,在己有的跆拳道腿法基础上大胆的组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对于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跆拳道的各种腿法动作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跆拳道的品势、特技动作、跆拳道舞等教学。在创新理念这方面,品势要稍逊于特技动作和跆拳道舞。跆拳道舞属于跆拳道与舞蹈的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跆拳道老师可以将跆拳道品势的动作与舞蹈的动作和节奏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分成小组,自由编排跆拳道舞的一个节拍,然后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三生教育”以人为本,可以升华为“爱美体育教育”,运用在跆拳动特技作创新上,与跆拳道的腿法动作基本一致,但是在表现力上,特技动作能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

3.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三生教育”的教材和跆拳道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发现在生命教育这方面跆拳道主要是提升体质健康这方面涉及到生命教育,跆拳道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生命这方面非常薄弱,正好通过“三生教育”加强跆拳道教学对学生生命观的学习。

4、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建议

4.1、发挥跆拳道的项目优势,优化教学

高校跆拳道教学相较与其他的运动项目,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结合的优势。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就是“三生教育”的“生命”、“生存”观念的现实体现。在与“三生教育”观渗透结合的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教与学的探讨,而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的教学也与“三生”理念有着互通互惠的联系。所以,跆拳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为“三生教育”的教学提供参考模板,同时发掘跆拳道在“三生教育”中的其他优势,扩大跆拳道的优势教学,扩大“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的面枳。尽快完善跆拳道的跆拳道舞、击破与特技、双节棍的教学要求,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跆拳道教学的内容,为跆拳道教学创造出更多的特色项目教学。

4.2、融合“三生教育”教材,拓展跆拳道教学内容

“三生”理念能够拓展跆拳道在生活教育方面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借鉴“三生”教材中的《创造新天地》、《与幸福同行》的内容,结合跆拳道技术教学特点,融入学生创新内容。借鉴“三生教育”教材中的《身边的规则》,跆拳道可在生存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律、环境危机意识方面的培养,还可以融入到跆拳道比赛规则的讲解与练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跆拳道规则的同时可以学会运用法规,规范行为。“三生教育”融入到生活安全常识课的教学中,补充跆拳道在生命教育方面认识的缺乏。“三生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跆拳道的教材内容,制定适应各年级的跆拳道“三生”版教学目标和内容,使跆拳道在教学上更富层次感,建立起跆拳道运动“三生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为其他运动类教育与“三生教育”结合做出示范。

参考文献:

[1]王玉七.学校体育在“三生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功能[J].教育理论,2010.

[2]王玉琴.”三生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J].文理导航,2010,(8).

[3]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

[4]辛静.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跆拳道教学篇2

【关键词】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策略

随着跆拳道在国内的不断推广,跆拳道也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上。但是,高校跆拳道教学目前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理论教学缺乏、教学方法单一、训练场地及器材落后等问题,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对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并提出提高跆拳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构建

跆拳道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结合跆拳道这一运动项目的特点,充分考虑教学现状和学生需要。基于现有研究对有关课程教学内容重要性的调研,将跆拳道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两大模块来安排。其中,理论知识分为跆拳道基础知识、技术分析、比赛知识、运动损伤和预防以及对跆拳道表演和比赛的欣赏等五个方面,实践技术分为跆拳道礼仪、相关动作和技术以及进行实际比赛演练三个方面。对于跆拳道的理论学习,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主要了解跆拳道的起源、价值和发展;通过视频欣赏跆拳道技术、品式、特技等表演。(2)中级阶段则开始学习简单的跆拳道比赛知识,并观看跆拳道比赛实况;增加对跆拳道运动损伤和预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简单的预防措施和受伤后治疗方法。(3)跆拳道理论学习的高级阶段则应该在对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巩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运动解剖学与运动力学的方法分析动作技术特点,熟练掌握跆拳道比赛知识,并能够对跆拳道表演和比赛进行解说和评析。对于跆拳道的实践技术学习:(1)初级阶段学习跆拳道的基本礼仪(主要是跆拳道授课和学习中的礼仪)、基本手法和步法(弹跳步、跳换步、滑步等)、1-6式套路练习,主要掌握跆拳道初级技术(前踢、横踢、侧踢和正踢),适当学习中级技术(下劈、后踢、摆踢)。(2)中级阶段加强对跆拳道礼仪的学习和基本手法及步法的巩固练习,进行7-12式套路练习,将中级技术和高级技术(双飞踢、后旋踢、旋风踢等)与简单特技作为主要内容。(3)高级阶段继续巩固基本技术,进行13-16式套路练习,将高级技术、组合技术、特技动作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1.加强高校跆拳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的跆拳道教学人员。高校应该招聘专业的跆拳道教练作为教师,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察,既要注重对专项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培养和评价,还要加强对“道”文化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在校内教师间以及与外校之间开展跆拳道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不定期地对有关教师进行跆拳道专业技能和跆拳道文化礼仪等相关培训。2.倡导跆拳道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来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该从学生入手,让学生全面了解跆拳道,增强对跆拳道学习意义和价值的体会。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向学生传播跆拳道文化,使他们了解跆拳道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东方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应该告诉他们学习跆拳道对于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跆拳道比赛和跆拳道讲座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3.进一步完善跆拳道相关教学设施。适当加大对跆拳道教学器材以及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多个渠道筹措资金,以不断完善跆拳道的教学设施(例如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中、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观看跆拳道比赛、邀请有关专家和运动员开展讲座等)。4.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学生分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例如对没有接触过跆拳道运动的同学,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让他们练习简单的动作,消除他们对这项运动的陌生感),以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在跆拳道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为真正落实跆拳道运动的身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应在明确高校跆拳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让跆拳道运动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杨涛 单位:包头医学院

参考文献:

跆拳道教学篇3

[关键词]高校 跆拳道 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切实将教书育人落实于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发挥跆拳道运动崇尚武德,尊师重道的作用,使练习者的体质得到增强,技术得到提高,并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坚强品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运动。从开展跆拳道体育教学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从跆拳道所要求的礼仪、武德,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实用性等入手来提高大学生的跆拳道学习兴趣,让跆拳道运动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

一、高校跆拳道运动的教学特点

跆拳道虽然有一定运动量,但是并不超过负荷,是一项高校大学生都能够承受的运动项目,主要特点如下。

1.身心教育性

跆拳道的“跆”主要用脚踩、踏、踢,“拳”主要是用拳打;“道”是指一种精神,也就是指“礼义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挠”等。练习者从列队集合起,到运动结束之后都向运动场地所悬挂的国旗敬礼,在训练前后和训练的过程中,队员之间要互相敬礼。在跆拳道武道精神之中,一是要有忠于祖国之爱国心,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要有正义感与扶助弱者的献身精神。跆拳道运动的实质,是指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砺与道德品质的完善。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之中,要使人达到谦虚、恭敬、纯朴、坦诚的思想境界。因此,跆拳道运动对于学习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教育性。

2.健身性

跆拳道运动具有健体、防身等特点,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品势教学、实用跆拳道和竞技跆拳道等方面。品势是跆拳道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与我国的武术套路相似。练习跆拳道要先从品势开始学,学习中应当以意设敌,掌握最主要的技术动作。在品势学习的基础上,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练习者开展“道”的教育,使其从开始就通过对技能的逐步掌握与熟练,展示自信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与一往无前的意志品质,进而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在跆拳道比赛中,双方同场对抗,以腿技为主,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主要依靠于步法的移动在应用基本技术,并以下肢的有效踢击得分取胜。基本技术包括抡踢、下劈、后踢、勾踢、旋踢等等。在复杂、快速、多变的对抗过程中,不管哪种技术,其踢击的效果都在于运动员踢击部位的准确性和踢击力度。要通过持续训练,运用速度、力量、耐力与柔韧性、协调性等,提升人体的生理机能水平。

3.观赏性

跆拳道运动十分符合现代国际竞技和大众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品势的练习和表演,尤其是人数众多的集体表演,整齐划一、气势宏伟,在表演的过程中,运动员的专注、动作的力度和意境,运动员所体现出来的礼仪与境界,都十分感人。竞技跆拳道主要是双方在规定的12 米见方的场地内同场对抗。在比赛场上和练习中,因其技术特有的柔韧性与爆发力所体现出来的力与美,再加上竞赛的激烈和多变,具有十分高的观赏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跆拳道运动教学的思路

1.加强跆拳道礼仪教育

跆拳道运动十分强调“以礼始,以礼终”,以礼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以礼体现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礼仪教育能够使人具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应当将其作为一种指导的精神,融入到教学训练的各大环节之中,力争将礼仪形式转变为心理的动力,成为大学生学习跆拳道技术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抓手。比如,在训练中,要注重完成好旋转、腾空、跳跃等技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动作,这就需要练习者加强自身身体上各部位的协调与平衡,这就需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在实战比赛之中,当裁判偏袒对方或出现误判时,也要教育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2.注重科学的训练方法

跆拳道运动可以分竞技跆拳道与大众跆拳道,其中竞技跆拳道运动是为了克敌制胜,主要包括基础礼仪、身体素质与实战站位、步法腿法、防守技术等。要坚持竞技性、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原则,加强腿击的练习,使比赛更为紧张激烈。大众跆拳道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和娱乐交流,重点是由品势、竞技、特技表演、功力测试、文化修养、自卫技术等为主要内容构成,以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及尊师重道素养。大学生学习跆拳道的最直接兴趣是跆拳道的健身效果与具有观赏性的腿法技术。要从学习跆拳道技术出发,引导大学生学习好腿法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大学生要有目的地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从而避免素质练习的枯燥乏味。同时,更要注重跆拳道品势的学习,很多教练对品势教学不够重视,觉得学习跆拳道品势并不重要。其实,跆拳道品势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功,而且有助于跆拳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逐步领会到攻防的意识,所以,加强跆拳道品势学习,是更好地跆拳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大学生参与跆拳道运动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思想问题十分容易暴露,这不但有利于教师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开展训练,而且要在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注意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位参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念,对跆拳道的认识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有区别地对待每位学生。要通过加强跆拳道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按照学生自身特点的差异和对跆拳道各方面感兴趣程度的差异,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自身优势与弱势,并且努力在优势方面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与他人一起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是高校跆拳道运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总之,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十分适合高校学生参与的运动项目,不仅将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意志品质、性格等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等都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如今,众多高校大学生都非常喜爱此项运动,因此要因势利导,运用各种方式,将跆拳道运动引入正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与认识跆拳道,让跆拳道运动在高校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和臣.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7).

[2]邢震宇. 跆拳道――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理想选择[J]. 浙江体育科学,2007,(5).

跆拳道教学篇4

【关键词】 音乐;跆拳道品势;教学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Music in the Taekwondo Poomsae Teaching

MA Ya-pingYUAN Jun-yi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1;

2.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Henan450006)

【Abstract】 The proper use of music in taekwondo poomsae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lass. By combining music and the taekwondo poomsae teaching rationally, the expressive force, the projection, and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students actions can be enhanced, as well as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Choosing the proper music and the music that is familiar to the students can further more carry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aekwondo Poomsae.

【Keywords】 Music; Taekwondo Poomsae; Teaching

一、前言

跆拳道以其高亢的喊声,简单的道服,以及变幻莫测、优美潇洒的腿法著名于世界,被世人称为“踢的艺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时尚的对抗性运动项目。跆拳道运动始终倡导“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为宗旨。因此,在培养人的顽强果断、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养成谦逊、宽厚待人的美德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音乐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的作用

跆拳道品势(又称型),是指练习者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通过攻守进退的动作编排,达到强身健体、培养意志的一种练习形式。它与中国的武术中所说的套路相似,即将一定数量的动作编排起来,形成固定模式的套路。音乐是借助有节奏的音来表达人们在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通过音乐节奏的旋律表现与抒发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并可激发练习者在跆拳道品势训练中的情绪。同时,音乐在跆拳道品势训练中也是一种艺术性表现。构成音乐形象的声音,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律的和谐音,包括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它由曲调、节奏、旋律三大要素构成。〔1〕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而旋律是具有空间性的高低流动形态,节奏在时间上与刻度有关,音乐把空间变成旋律,把时空变成节奏,形成有条有序的节拍。

将音乐合理的运用在跆拳道品势教学中,通过音乐节奏直接配合着跆拳道品势动作速度、节奏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效果,通过跆拳道品势动作的反复训练,能与音乐发生密切关系;当跆拳道品势动作几乎与音乐变化合二为一时,音乐旋律的连贯性和节奏的弹性,会使动作变得流畅协调,动作节奏感得到提高,〔2〕不仅能准确优美地完成动作,而且使动作更具表现力以及节奏感,增强其观赏性以及学生学习跆拳道品势的兴趣。这有助于学生合理地调节肌肉运动的力度变换与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运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时,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应该注意要具有灵活性,在音乐的选择上应根据品势动作练习,选择不同音乐,才能有助于训练。同时还应注意在音乐的选择方面应选用学生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掌握的音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独自练习的能力。

(一)音乐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节奏感与表现力

以往的教学方法一般通过教师喊口令,让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练习,达到熟练巩固、提高动作质量的效果,这种传统的授课方法不免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枯燥,既难以让学生振奋精神,也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3〕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理应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要解决现实中跆拳道品势训练存在的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正确地发挥音乐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们将音乐合理的运用于跆拳道品势的教学中提供了客观的现实依据。首先,由于大学生活泼好动,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音乐。其次,音乐节奏能改善神经反应的节律性,正确感知动作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动作节奏、速度;并且音乐节奏直接控制着动作速度、节奏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效果。因此,通过跆拳道品势动作的反复训练与音乐合理结合,当跆拳道品势动作几乎与音乐变化合二为一时,音乐旋律的连贯性和节奏的弹性,使动作变得流畅协调,动作节奏感得到了提高;不仅能准确优美地完成动作,并且动作更具表现力。

在跆拳道品势的练习中还应注意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吻合,合理地将音乐运用在跆拳道品势中。跆拳道品势动作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轻重快慢而做出相应的刚柔相济、强劲有力的连续动作,使音乐的旋律与动作练习合理相结合。只有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具有真正的艺术性、实用性以及良好的效果。音乐的旋律,让运动者一方面会将自己投入到美的旋律之中,被音乐的美所陶冶,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另一方面又努力使自己去表现美的旋律所表达的内容,提高表现力。

(二)音乐可以增强跆拳道品势在表演中的观赏性

音乐节奏感是人对音的长短、强弱、快慢、停顿等的感知能力与动作感觉能力。它是人的听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反映。而运动中的节奏感则是一种动作感觉,它是对速度、力量变化的一种感应能力。节奏感是人对节奏感应的综合能力,音乐节奏感好的人通过一定训练能形成良好的动作节奏感,肌肉用力的紧张和放松能自然交替,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可用最省力的方式完成最大难度的动作。〔4〕把跆拳道品势与音乐结合,将无声变为有声,使音乐的旋律、节奏与跆拳道品势动作相统一,可增强演练者和观赏者的感官刺激,不但在视觉效果上以及学生训练的激情会有所提高,而且更能提升观赏者的内心震撼力,给人们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的加入使跆拳道品势训练更加具有观赏性。应注意的是在练习中还要注意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相吻合,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轻重快慢而做出相应的刚柔相济、强劲有力的连续动作,使音乐的旋律与动作练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只有恰当巧妙的结合,才具有真正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跆拳道品势的兴趣

跆拳道品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把音乐应用于跆拳道品势教学中,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来看,音乐对人的情绪在精神感染上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影响,欢快优美的音乐可使人产生联想,音乐在空间所具有的扩散力和穿透力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冲动、激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不同旋律的音乐对于练习者的心理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可使各部分肌肉协调而有节律地收缩,使各种刺激传达到大脑,大脑又发出各种动作指令,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使人体的动与情、形与神、身与心相互交融。音乐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运用音乐既可以减少运动员不必要的兴奋,又能引导他们解除愁闷,产生良好情绪,还能消除压抑和疲劳,使人精神焕发,从而促进体能恢复,提高训练效果。

大多数青少年在刚接触跆拳道运动的时候,一般练习的都是竞赛跆拳道,主要以练习跆拳道竞技技术动作为主,通过媒体的宣传和一些跆拳道表演团的激烈以及精彩的表演,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跆拳道,知道跆拳道不单单有竞赛跆拳道技术动作的练习,而且还有品势练习。因而当学生有机会学习跆拳道品势时,一般会表现得很激动、兴奋、认真,对跆拳道品势学习充满着热情和兴致。但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新动作与巩固已学的动作是相连的,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新动作的时候,都要对以前所学过的动作进行复习与巩固,在反复复习与巩固学过的动作的过程中,难免逐渐对跆拳道品势产生厌烦的情绪。精神上的疲劳往往会导致练习者对训练欲望的降低,甚至对训练产生枯燥、厌卷的心理。如果,此时在跆拳道品势课中合理地利用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就可能大大减轻甚至消除以上疲劳现象。音乐不仅仅在训练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也是理想的休息和恢复手段。将优美的音乐合理地应用于跆拳道品势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提高神经系统的传导速度,而且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最主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音乐的频率、强度和节奏传入人体的听觉中枢神经后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和谐音符。欢快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愉快、情绪高昂、精神振奋、积极向上。这样,学生在欢快优美的音乐伴奏下练习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同时,跆拳道品势配乐还可以积极消除疲劳,刺激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学生较轻松、准确地完成动作和练习,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结论

音乐是借助有节奏的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借助于声音通过节奏的旋律表现与抒发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并可激发人们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音乐不仅仅在训练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也是理想的休息和恢复手段。将优美的音乐合理地运用于跆拳道品势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品势教学的效果,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跆拳道品势的兴趣及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强品势练习过程中的动作节奏感的形成以及提高整体动作的观赏性,还有助于学生合理地调节肌肉运动的力度变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兴趣以及提高训练兴奋性,有助于消除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运动疲劳。运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时,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应该注意灵活性,在音乐的选择上应根据品势动作练习,选择不同音乐,才能有助于训练。同时还应注意选择学生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掌握的音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独自练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民.音乐―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关键〔J〕. 搏击・武术科学,2005,(6):43.

〔2〕郑丽冰.李芳.对艺体专修生乐感培养的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4):34-37.

〔3〕高成强.运用音乐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理论分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6,(2):41.

跆拳道教学篇5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教育;传统文化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项非常注重礼仪的传统武技。它强调武德,尊师重道,要求练习者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尊重对手、恪守信义;注重内心训练和精神修养;养成礼貌待人、忍耐克己、谦虚宽容的高尚道德品质[1]。目前我国大学生练习跆拳道的人数颇多,大多数练习者在练习的同时,忽视了其传统的内涵,如何能使大学生在练习的同时领会到跆拳道的内涵所在,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1.跆拳道的礼仪

跆拳道不仅是一种具有高度攻击力的技击术,而且也是一门精巧的形体艺术和健身方法。技巧和控制力是学习跆拳道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礼仪、精神与气质则是每个跆拳道选手所必须修炼的[2]。“以礼开始以礼终”,是跆拳道武士精神的中心思想。在训练、比赛的开始和结束,都有严格的礼节仪式。例如:练习者进入道场时,首先向国旗和教师敬跆拳道鞠躬礼,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师长的尊敬。配合练习或比赛开始前,双方应互相敬礼,练习或比赛结束后,再次相互敬礼,以示友好和互相尊重、谦让。跆拳道极力提倡培养练习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磨练成刚强不屈的意志,健全和完美的风度以及蓬勃向上的体育精神。

跆拳道训练始终在充满“尚礼”和“仁爱”的氛围中进行,跆拳道还将“智、信、仁、勇、严”作为人生的信条。除了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求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种严格的礼仪教育模式,使练习者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会将礼仪形式转化成心理动力,使练习者养成良好的礼仪风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练习跆拳道一般在团体中进行,大家一起发声、用力、用意、用神、用每一招每一式来表现一个坚不可摧的躯体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练习者之间要相互配合默契,精诚团结,互助友爱。

2.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礼仪中的体现与作用

2.1 儒家“仁”“礼”与跆拳“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论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内容,并将“仁”与“爱人”联系起来,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进而罗列出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孟子又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仁”的内涵。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显然,“仁”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道德观中另一个根本原则是“礼”。不仅治国靠礼,“为国以礼”,做人也要靠礼,“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人的行为规范。尊敬师长、谦虚恭敬、宽容忍让等,既是儒家伦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跆拳道练习者共同尊奉的另一道德标准。

跆拳道的“道”从字面上讲,是指正确的方法,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却是指人生的道理、道德、修养,一种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的“武德”,而这些观念恰恰以儒家的“仁”“礼”为主体而构成[3]。跆拳道练习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不同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通过行礼的方式,如向长辈、教练、教师、队友鞠躬施礼,使跆拳道练习者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宽厚待人的美德和互助互学的作风,造就人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思想,为社会和国家造就具有优秀品质的建设者。

2.2 儒家的“重礼”与跆拳道的“尚礼”

儒家大师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古代“礼”的意义甚为广泛,可指国际交际的礼节仪式,亦可指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策制度、道德规范等。尤其在做人方面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跆拳道运动也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对跆拳道的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与遵从,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训练始终要在充满“尚礼”和“仁爱”的氛围中进行,并将“智、仁、信、勇、严”作为人生信条,除了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练习者特别是运动员要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需要有超群的身体素质,极大的生理潜能和高超的格斗技能,而且需要有运用、动员和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品质[4]。而“礼仪”教育是使其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基础教育,因此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模式渗透到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力争将这种礼仪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使之成为练习者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催化剂。

2.3 道家的“虚静”与跆拳道的“忍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一一“虚静”。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虚静是一种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也是应对现实的一种自我保护、防御机制。老子生活在乱世中,他之所以追求“虚静”,是为了寻找自我保护,以柔克刚。尽管这种思想意识里有逃避现实的消极的一面,但它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训练中,要完成旋转、腾空、起伏、跳跃等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动作,练习者自身身体各部位要协调、和谐、自然、平衡,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态的和平;在实战比赛中,当裁判偏袒对方或误判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重要,要不急不躁,宽容大度。往往这种心里品质更能激发运动员的斗志,使他们的技能水平得以最佳发挥。道家追求的“虚静”是人格修炼的手段和目的,跆拳道是以道家思想中的自我保护,防御机制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为精髓,要求练习者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健全精神,完善人格。跆拳道所追求的是儒、道家所提倡的“无我、无私、无畏、无名、无利”之心智,使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内心修养将会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正是跆拳道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3.新时期跆拳道赋予大学生的礼仪内涵

3.1 跆拳道能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赋予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同时,优秀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的继承、宏扬着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并且将其精髓融入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5]。尤其是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渗透到了社会的许多领域,作为新兴体育项目的跆拳道更是收益匪浅。跆拳道已经成为一种普通流行的群众性运动,特别是在儿童练习者就更需要养成跆拳道所遵循并提倡的“以礼始,以礼终的”、“宽厚、贤计”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宏扬,又正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成功[6]。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礼仪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试想一个没有修养,品质败坏的民族会强盛吗!

3.2 跆拳道能培养大学生互助互爱、忍让谦恭的精神品质

跆拳道是一项非常讲究礼仪的竞技运动,运动员不仅在赛场上要尊重对手,在赛场外见到教练和任何等级高过自己的选手都必须主动鞠躬,有利于培养选手互助互爱、忍让谦恭的精神品质和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

3.3 跆拳道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跆拳道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首先从“学、做、教”开始,以老带旧、以旧带新,这既让新生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方向,更让老、旧生找到为人师的自信和成就感,再加上跆拳道升级更是能使学生自信倍增。然而跆拳道训练中的精神培养和“道”的教育,又能使学生自豪而不自满,自信而不自负。跆拳道训练听似一种简单的训练,却实是一种对一个人的人生有莫大帮助的一种特殊训练。

4.结语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需要人们掌握规范的礼仪,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应做到懂礼、守礼和用礼,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体育教育应当抓住这段黄金时间,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行动和教学中贯彻下来,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由内而外”健康的现代文明之人。

参考文献

[1]曹琼瑜,刘丰.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J].搏击,2005(12):13-14.

[2]何俊.搏击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9):6-7.

[3]张向辉,刘伟,魏晓宇.跆拳道与儒家文化[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27-30.

[4]陈骊珠.浅谈传统跆拳道在教学中的道与技[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238-240.

[5]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2-33.

[6]杨娇.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1):91-93.

跆拳道教学篇6

关键词:中学生;跆拳道;教学策略;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23

跆拳道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和实战性,又是一项极重视礼仪道德的竞技运动。通过练习,能够培养中学生坚韧不屈、谦虚冷静的精神及尊师重道的优良品德,练就充满朝气、机智灵敏、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并把这种精神观念带到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及独立性。

1 既要“教”也要“育”,培养中学生懂得礼仪,完善性格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年龄段为12~17岁,这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期。教育,就是既要有“教”,更要有“育”,两者不可分离,我们不能只会“教”,而不会“育”,教育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更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认知和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已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学生人生教育中的标杆与向导。

无论是民族的变迁,还是无数次战乱的摧残,跆拳道仍被认为是一种固有的武艺,受到全球人民普遍欢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跆拳道项目讲究“以礼始,以礼终”,即练习活动都要从礼开始,以礼结束,并突出爱国主义。要求跆拳道练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跆拳道技术理论体系将礼仪定为一级体系,可见其重要性。通过向老师、同学等行鞠躬礼,使学生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相学习的作风,宽厚待人和见义勇为的美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早已不以活着为满足,而是不断追求更多更广泛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价值取向上是等值的。跆拳道推崇“礼仪、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屈”的精神,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可塑性强,在教学中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时刻提醒学生在运动智能、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培养与提升。保持一种古朴而无暇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心态来源于跆拳道艰苦的训练所产生的自信、勇气、坚毅、气度和爱国心。

2 结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学生软骨成分较多,有机比例大于成人,弹性大,容易弯曲但不容易骨折,随着年龄的增大,韧性减小,要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负重练习要慎重,以免影响生长发育。练习跆拳道时,应该发展柔韧性,拉伸、下叉、踢腿等均可以进行,但也要发展关节的牢固性,防止脱位。肌肉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少,容易疲劳,每组练习后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借以恢复体力。肌肉发育不平衡,躯干优于四肢,腰腹肌可以大量练习,在生长发育高峰期,要控制好练习量与强度,同时要以全面发展为主。由于心脏的重量和容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强度要严格控制。中学生的心脏发育以及神经还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心率较快,心脏收缩能力弱,心输出量少。胸廓狭小,气道狭窄,呼吸力量弱,所以呼吸的深度不如成人,肺活量小。根据氧运输的特点,运动应该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如快速空击、踢靶、短距离折返跑等,不宜采用耐力性、力量性静力性练习,负重踢腿、控腿等练习要适量。女生由于生理上与男生又有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内容。

3 不宜过早进行实战或比赛

实战或比赛是跆拳道的最高表现形式,但对于刚打基础的同学来说,还是要以基本功、基本技术为主,加强对礼仪、礼法、基本步法、基本腿法、品势及常用组合的练习。过早地接触实战或比赛,会使技术变形,如果机体或肌肉适应错误动作的发力顺序,而对于正确动作则会产生相应的抗阻,一旦错误动作定型,再进行改正是相当困难的。在韩国,跆拳道是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但是在起初的几年里,学生只能练习基本技术,不允许练习实战,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战或参加比赛有严格的规定。所以,韩国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展示出来的技术动作都十分标准,这与长期练习基本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也要吸取韩国的教学经验,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4 品势教学不容忽视

跆拳道品势又称型,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遵循攻守进退的原理,将一定数量的动作编排起来,形成固定模式的套路。通过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并能有效地增强体质。跆拳道的品势有许多种,基本品势有太极、高丽、金刚等。太极共包括八章,是初学者应掌握的基本品势。朝鲜民族对于太极的理解包括五大精神,即和平的象征,豁达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光明的精神,无穷的精神与涵养。太极品势是以宇宙哲学观为根本原理,运用太极阴阳学说而组成的动作套路,演练时的路线遵循八卦图的规律进行。所以,无论进攻与防守,前进与后退,急速与缓慢,刚健与柔软的变化都是运用了太极宇宙观的基本原理。品势内容比较丰富,有腿法、步型、手型,通过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稳定性及身体的控制能力。韩国、伊朗、美国等传统强队,专业运动员也练习品势,可见品势练习对于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5 注重观察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引导

教学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也要有良好的管理策略。每个学生参加跆拳道练习,都希望能够学到良好的技术与教育方式。教师的师德、教法、策略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学习是身心愉快与枯燥乏味相结合的经历,教学中,学生的对抗和懈怠是常有的,对动作接受能力与掌握程度也各有不同。中学生心理不稳定,波动较大,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教师不可弃之不顾,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否则,选择放弃学生的同时,也选择放弃了自己。跆拳道教学与训练场地本是气氛和谐、令人轻松愉悦之地,僵化和矛盾与跆拳道的文化内涵和传播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较长的相处时间,在这较长的时间里,两者之间由陌生达到相识相知,还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身计划,也可以督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6 结语

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各种教学原则与教法方法的选择,灵活多变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及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发挥跆拳道项目的特点与优势,调整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身心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活力,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体育传统,并为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15.

[2] 王开文.朝鲜半岛的武技史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25)2:7-11.

[3] 黄海滨.中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发展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2004,(24)4:94-96.

[4]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374-

377.

[5] 张会景.跆拳道教学新思路的探讨与实践[J].青少年体育,

2014, (13)5:90-91.

[6] 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常

规[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30-33.

跆拳道教学篇7

一、跆拳道及高校跆拳道的特点

跆拳道这一运动项目起源于朝鲜半岛,是朝鲜半岛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运用手脚进行搏击和防身自卫的传统体育项目。跆拳道声称“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这种称谓并非指跆拳道这一项目是当前世界上对抗性最强的项目,而是说跆拳道这一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受欢迎,具有非常大的普及性。

二、普通高校跆拳道的技术教学原则

高校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教学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教学对象是普通大学生,他们不是不是专业队队员,也不是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的专项班。由于普通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跆拳道的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普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状况,要要实事求是,不宜要求过高,例如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根据所在班级跆拳道同学的整体水平,踢腿的高度适当降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讲求实效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除去那些华而不实的技术动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习技术的基础上身体综合能力和自我功放格斗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体育教学尤其是跆拳道技术教学,面对的同学由于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身体素质不同等多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当针对班级不同的同学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四)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动作技术的关联程度。先教简单技术,再教复杂的教技术动作。跆拳道的动作技术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慢慢灌输。如在进行横踢技术时,可以先教较低位的腿法,随着柔韧性的提高和技术的掌握,慢慢特高踢腿难度。

(五)技、战术教学相结合原则

把技术进行综合的归纳并合理的运用与实战当中去即为跆拳道的战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技术教学练习同时配合战术进行,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练习技术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运用跆拳道技术的能力,即学以致用。

(六)德、艺双修原则

跆拳道的精髓在于德艺双修,即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这也是跆拳道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技击项目,能够受到社会高度认同的重要原因。为做到这一点,跆拳道教师首先应先以跆拳道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在技术教学同时,注重跆拳道精神、跆拳道礼仪的规范,注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三、普通跆拳道技术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高校跆拳道教学,由于跆拳道属于对抗性技术体系,学习过程中腿法技术由易到难,变化多端,而且当前高校普通大学生跆拳道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决定了学习过程中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讲解法、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结合起来共同使用的。一般学习新技术时,教师先示范,示范后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示范的程序进行。讲解法和示范法仍然是跆拳道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想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学效果,要求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语言清晰、主次分明,示范动作准确到位。

(二)分解法,完整法

分解法与完整法同意隶属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往往适用于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或动作技术难度相对于同学的接受能力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时。在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整体示范――后分解动作――再完整动作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的教学,也可以用于整段的品势套路教学中。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或者老师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跆拳道教学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创造一些攻防格斗的场面或者场景,结合跆拳道技术在这一场景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也是近年来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而是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力。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横踢和前踢这类具有鞭打效果的技术时,教师结合生物力学的鞭打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定律进行分析,大腿带动小腿,脚部的速度最快,打击力量最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作技术。

(五)比赛法、游戏法

比赛法和游戏法在跆拳道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常常运用。例如通过一定的条件实战和比赛,检验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赛对抗,也可以让大学生学会面对竞争和失败,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通过击打移动靶的游戏,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四、结语

跆拳道教学篇8

关键词 跆拳道教学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中国高校全面开展跆拳道运动只有7年时间,历史虽短,但发展速度却很快。自2000年雅典奥运会上,陈中在跆拳道比赛中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罗微、陈中又一次创造了神话;及2008年和2012年小将吴静钰脱颖而出,为中国跆拳道在世界又创下了新的历史。中国跆拳道姑娘的竞技水平和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震撼着世界,这无疑推动了中国大众对跆拳道的认识、喜爱和接受,从而使跆拳道逐渐普及。无论是体育总局跆拳道管理中心,体育产业公司还是各个高校的跆拳道社团、协会及个人都积极组织跆拳道赛事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中感受跆拳道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为其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焦作大学参加跆拳道学习的86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跆拳道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资料,掌握大量能支撑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基础素材,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依据。

2.教学实验法

在焦作大学新校区中心体育馆对受试者进行16周的跆拳道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礼仪、技战术、品势、竞赛规则、跆拳道操、特技等方面。在教学开始前一周及最后一周对随机选取的86名学生发放《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进行测试,即学习跆拳道前的测试(前测),和学习跆拳道后的测试(后测)。

3.数据统计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得出与本文相关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变化

经过16周的跆拳道教学,对学生进行测试,与实验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跆拳道后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的变化。由表1所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角色适应能力、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能力的变化甚微,职业选择适应能力有较小幅度下降,而学习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身心症状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实验组前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的差异

采用配对T检验得到实验前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呈现显著性差异(T=-18.425,P=0.000

(三)实验组前后大学生角色适应能力的差异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跆拳道,之所以选择跆拳道课程是因为跆拳道技术动作炫酷,想学一些防身技术;也有一些学生因看了《旋风少女》、《出彩中国人》、《我看你有戏》的跆拳道表演,对跆拳道产生了兴趣;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不了解跆拳道,不知道跆拳道是一项怎样的运动,才选择跆拳道课程。根据实验结果T=-8.206,P=0.000

(四)实验组前后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差异

通过配对T检验得到T=-35.098,P=0.000

(五)实验组前后大学生职业选择适应能力的差异

通过调查学生的就业动向发现以下问题。一、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意识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学业较重,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二、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有的沉迷网络游戏,有的我行我素,有的自私自利,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三、学生的择业意识。有学生表示,离毕业还早,没有考虑过;还有学生对自己毕业后从事哪一种工作目标不是很明确,表明如今工作不好找,最好和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根据得到的结果T=-0.450,P=0.655>0.05,说明实验前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能力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实验前后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能力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跆拳道教学对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力并不大,这是因为跆拳道运动与学生本身所学专业相差甚远。

(六)实验组前后大学生生活自理适应能力的差异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生活自理适应能力偏低,其原因在于家庭的溺爱。其次学生将时间用在学习上,对于有关的生活技能方面的学习接触甚少,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因家境贫寒,而参加勤工俭学。还有学生表示现在的社会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出门在外就餐都有人服务,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自私自利,眼里没活,缺乏责任心。

通过对比前后大学生的生活自理适应能力得到T=-32.232,P=0.000

表明跆拳道教学对大学生的生活自理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了几种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适应能力。一、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道服,道服要干净整洁。二、学生必须光脚或穿规定的道鞋进入场地学习。三、采用轮流值日制度,值日生不仅负责当天教学活动,还复杂安排教学场所的保洁,使每个学生都是领导者,培养学生的统筹安排能力、自我调控等综合能力。

(七)实验组前后大学生对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能力的差异

实验前后大学生对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能力有显著性差异(T=-4.153,P=0.000

(八)实验组前后大学生身心症状表现的差异

实验前后大学生的身心症状表现呈显著性差异(T=-32.535,P=0.000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实验前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身心症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角色适应能力、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能力的变化甚微,但职业选择适应能力有较小幅度的下降。

2.实验前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能力无显著性差异。

3.实验前后,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角色适应训练、学习适应能力、生活自理适应能力、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能力、身心症状表现呈显著性差异。

(二)建议

1.教学中加强团队协作训练,通过跆拳道团体竞赛,合理的安排每个学生的位置,明确任务,让学生体会相互协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人际适应能力。

2.在教学中推进团队文化建设,针对学生设计相应角色的教学活动方案,使学生在团体文化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增强学生的归宿感和责任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适应能力。

3.教学中采用自主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自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时下跆搏操、跆拳舞成为一种流行的运动形式,增设表演类的项目,促进学生对社会环境与行为规范之间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完善学生的环境认同及评价能力。

5.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跆拳道所学的专业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设想,培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思考的意识,使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能力得到初步引导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田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吕慧,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搏击(武术与科学).2009(10).

[3] 卢强.健美操训练对大学新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4,06.

上一篇:过了腊八就是年民谣范文 下一篇:小学英语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