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12:57:31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跆拳道;课程内容;优化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e of Taekwondo General Course

Content for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WANG Shun

(Sports Institute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aterial,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ekwondo course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 combined with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requirements, we optimize taekwondo course content system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n the designed cont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aekwondo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social sports; Tae kwon do; course content; optimization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为满足人们对健身的需求,顺应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指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内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跆拳道作为一个时尚健康的外来武技类奥运体育项目自1995年引进我国以来,经过在国内二十年的发展,如今道馆鳞次栉比,参与人员众多,市场潜力巨大。跆拳道专业指导人才的相对匮乏促使一些体育院校将其列为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技术课程之一,希望能够适应时代,满足社会对跆拳道人才的需求。由于课程内容等方面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使得当前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达到社会对跆拳道指导人才的目标要求〔2〕。基于该现状,本研究试图结合社会对跆拳道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要求,以及跆拳道自身理论技术的系统性和教学的程序性,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对现有跆拳道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并就新课程内容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在综合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为跆拳道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

1?郾2研究方法

1?郾2?郾1文献资料法查阅淮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资料,了解当前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状况。

1?郾2?郾2专家访谈法向相关社会体育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家教授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咨询访谈,探索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

1?郾2?郾3问卷调查法在综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重要性程度表”让专家选择,问卷发放15份,回收15份,有效回收率100%。

1?郾2?郾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郾1跆拳道课程内容现状及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院校教学大纲和教材,向相关教师咨询,得知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跆拳道课程内容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没有区别,且没有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教材,课程的内容选择基本包括跆拳道基础理论,跆拳道技战术教学与训练(基本腿法应用、单击、连击、实战、品势、身体素质训练等),跆拳道竞赛组织和科学研究等模块。该课程体系的设计针对将来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的学生,应该是较为合理的、科学的,但就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重技术轻理论。从笔者所调查院校的课程内容的学时比例和考核考评时的侧重点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普修课主要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学时基本都在4~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0%或以下,甚至实施的时候有的学校就是在课堂上随堂介绍。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空洞的,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跆拳道技术的学习。

(2)重竞技轻大众。笔者所调查的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内容都是以腿法、品势为主,并穿插一些实战内容的教学,而跆拳道文化、精神、礼仪的内容介绍较少,具有挑战性的特技就更少了,调查的学校也都没有开展跆拳舞的教学。曾经“先竞技,后大众,竞技带动大众,竞技和大众两条腿走路”的想法并未在学校实现〔3〕。跆拳道作为一个当前社会普及很广的体育项目,其凌厉的腿法和规范的品势固然非常重要,但其推广普及的精神内核更多的是礼义廉耻、克己忍让的精神和健康时尚的价值理念,正是这种适应大众的视角才推动了它今天的普及与发展,而今只注重竞技内容的教学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不利于跆拳道的兴趣培养。

(3)重教学轻实践。在笔者所调查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着对教学重视而较少组织相关的跆拳道实践活动,如跆拳道的相关比赛、表演或者外出的指导则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组织〔4〕。

还有对跆拳道礼仪和精神教育不重视和跆拳道相关健身理论知识匮乏等问题,而且对社会指导、大众健身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则应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自觉性的同时,突出其社会适应性,提高其在健身指导方面的能力。

2?郾2课程内容体系优化

2?郾2?郾1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优化

基于跆拳道课程现存的问题,跆拳道课程发展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跆拳道社会指导员的要求,根据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优化选择跆拳道课程内容。所谓“最优化”就是从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量指标,选定最佳方案,根据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的工作方法系统。〔4〕课程的内容设计遵照完整性、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标准、现有条件和实现可能性等原则。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综合已有课程内容,同时参考前人研究的经验优化设计了以下(表1)课程内容体系。

2?郾2?郾2跆拳道课程内容优化遵循的要求

(1)学科发展的需要 跆拳道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一门课程进入培养体系,首先内容上应该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该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基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跆拳道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要求,跆拳道应考虑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2)学生发展的需要 跆拳道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应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内容,对于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应综合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存和身体素质水平,优化选择理论和实践内容,在传授学生跆拳道运动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体育专业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对健身指导人才的需求,而当前的形势下出现了课程内容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重建。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即提高学生健身教学指导等综合能力。

2?郾2?郾3跆拳道课程内容优化遵循的原则

首先,课程内容体系更加完整的原则。课程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和技术,大体上分为理论和技术实践环节,而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知识模块也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完整性,不但有基础知识、教学知识而且还有损伤、欣赏和道馆运营等,理论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技术实践环节,内容上分为了礼仪、技术和比赛表演几个模块,礼仪模块的划分缘于跆拳道“以礼始、以礼终”的重要性,技术环节不但有基本的跆拳道步法、腿法等,更融入了跆拳道的准备活动和跆拳道身体素质练习的技术方法,比赛和表演是当前跆拳道在社会上的表现形式,各种大众比赛日益频繁,而相关跆拳道经营机构将跆拳道的商业表演作为一项推进经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一些商演活动中加入跆拳道表演的内容〔5〕。

其次,课程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标准原则是通过对专家的访谈来实现的,专家将所列跆拳道课程内容条目分为1~5的5级评分标准,就重要性打分,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均分4分以上为标准来选定,充分选择跆拳道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最后,就现有条件和实现可能性的原则,是在充分考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结合所在学校的开课学时数,课程的技术体系基本分为初、中、高三个递阶内容层次体系供选择,并就现有场地器材、社团组织等外部环境的特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剔粗选优,最优化选择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

2?郾3跆拳道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应用实践

以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为对象,以优化选择的跆拳道课程知识模块为内容依据创编大纲和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实践应用。教学后,在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评价。

鉴于淮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普修课程只有短短32学时,在大纲的制定环节,课程的目标要求更倾向于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初级水平,国家初级的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时要求最低就要达到150标准课时,五分之一的学时现状是不可能达到规定目标要求的,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旨在初步了解跆拳道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环节达到基本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

课程的学时分配环节将理论部分分配为8学时,占学时总数的25%,主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起源、发展现状、跆拳道礼节、跆拳道的价值和作用,跆拳道的服装和器材的使用,跆拳道的健身指导和初级的竞赛组织和道馆运营的知识,以及通过录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欣赏跆拳道的比赛和表演等。

跆拳道课程的实践环节分配的学时为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5%,将礼仪模块、热身、整理活动及素质练习模块穿插于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之中,因而主要是就跆拳道的技术和比赛表演模块的学时进行学习,在跆拳道的技术环节,基本腿法的学习着重基本的前踢、横踢、后踢、侧踢的基础上,穿插一些二段踢、双飞踢、腾空侧踹等腿法教学,太极品势选择一章和四章进行教学。比赛和表演的教学安排在课间和考试环节,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基本技战术运用能力,通过基本腿法和难度腿法的连接创编考试,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特技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课堂考察(30%)和课后考试评价(70%)两部分,课堂考察主要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进步幅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课后考试评价由学生组成考评小组,分别对学生的基础跆拳道知识了解、基本腿法组合,身体素质及比赛表演进行评价,并对其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课程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总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自评和生生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欣赏评价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迎合市场而建立的专业,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其存在的根本,在当前国家社会指导员职业资格制度日益完善的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结合社会对跆拳道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性,人才需求多层次性和动态性选择内容。此外,仍需综合优化课程系统的目标、实施、评价、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校园跆拳道的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因素,系统地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跆拳道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郾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郾

〔2〕中国跆拳道协会?郾跆拳道竞赛规则〔M〕?郾北京:

2006?郾

〔3〕邱斌?郾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构建研究?郾体育

科技文献通报〔J〕?郾2009,9(17):55-57?郾

〔4〕阁承利?郾教学最优化通论〔M〕?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3-19?郾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在这个暑假我加入了由虎门镇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成长促进会艺术团的跆拳道队,也很荣幸地当了副队长。就在这里我参加了维持一个月零十三天的暑期实践,期间我积极参加了由促进会举办的活动,跟其他镇其他院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同时还到各个镇区进行了交流演出。

还记得刚开始时我常碰壁,但后来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我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活和工作。这个暑假我们队参加了4场演出活动,虽然在期间我们队员发生了很多的摩擦,大家意见不合等,但是最后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后最终还是得出了一致的意见。每场演出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

创业集市开幕式演出,由于我们有太过浮躁,以为有表演过得经验而没有认真的去重复排练,最后虽然表演时顺利结束了,但是表演时连接不紧凑走位也很乱,还有很多失手的动作。演出效果并不理想。这场演出我明白到无论自己有多少的经验,团队的默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不要怕麻烦要去重复的排练。

新湾敬老院的演出我们吸收了上次演出的教训,在表演前还不断的排练,还请了师兄们为我们指点,这次的演出时带上小学员的,到演出的开始时,由于他们都没有表演的经验加上有点怯场,开始时并不是十分顺利,但后来还是演出很顺利的,这次演出令我明白到队员的心理影响是十分大的,平时练习的时候不仅要对动作方面进行训练同时对心理素质也要培养。

社区的演出是这个暑假最大型的演出,当然节目也是最丰富最精彩的一场,因此也是最不允许出错的一场,这次我们也请来了上届的师兄来帮忙,由于大家时间的不合到演出那天不得不删除几个一直以来参与排练的队员换上了别的队员,这样一来演出就需要重新排过了,走位跟顺序都有了变化,但是我们还是沉住了气,在几次的练习后大家都记住了自己的动作跟走位,在不断的练习后大家都记住了,在上台前还不忘互相鼓励,这次的表演表演的很顺利,难度是最高的一次,气氛也很好。但是我还是没有做足够的准备,太掉以轻心,没有预计到特殊的情况。

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中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在工作结束后,我做了如下的总结:

1、要勤劳:有事间的时候不要让他白白地流走,应加强自己的能力多学习自己不会的东西和不熟练的事情。

2、要细心:做每件事情都要细心去做,这次的暑期实践活动有很多的错误都是来自粗心的,所以应该细心地对待每一件事。

3、要有耐心和热情: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不能轻率,时刻保持自己的热情。

4、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也一定要尊重。

5、要懂得冷静处事: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能自己热了头脑,自己也不知所措。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冬季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意识与能力

1.学校冬季日常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1. 1现代体育理念表现不足

我国引入现代体育概念,是因其具有规则严谨、提倡公平竞争、团队精神等科学理念。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存在偏见,对现代体育的本质和功能缺乏了解,阻碍了现代体育的正常发展。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体育学科的缺少科学的认识,进而导致了体育学科与群体活动在多数学校得不到重视。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来说,最迫切的任务是让社会大众真正地了解体育, 向社会普及体育知识与理念。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体育教学应在内容上多选择一些体育的基本理论、体育概念与本质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是什么,真正理解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丰富课堂内容,重新树立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 2课堂训练项目过于休闲化

一些学校片面强调学生兴趣,项目设置盲目求新、求异, 在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内容上迎合学生的心理,盲目开设了许多新兴时尚体育项目,从而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有很高锻炼价值的项目。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一些运动项目既有它的竞技性, 也有它的健身性和娱乐性,体育教师可以经过改革、创新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塑造优秀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

1. 3体育训练项目避重就轻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提出的最新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教学因为设置项目数量过多,师资力量不足,造成体育教师跨项目教学胜任能力不够,给体育教学实施造成了负面的心理影响。为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学校设置体育训练项目是淡化运动技术学习,避重就轻,简化了教学手段,练习项目单一化。加之班级人数过多,体育场地设施的限制,学生课堂练习的密度与强度便很难达到所需水平。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设置教学内容,才能有效解决运动损伤、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等问题,一味淡化技术教学、减少课堂练习时间和运动量,会使学校体育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与意义。

1. 4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不够重视

体育理论知识是对体育实践活动的理性总结与概括, 对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是体育的重要内容。以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为基础,才能正确理解体育,才能科学地进行个人体育实践活动。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缺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体育理论课时数偏少,在体育理论知识内容的选择上,也多半是以项目技战术理论及规则与裁判法为主,缺乏体育锻炼基本常识与身体安全教育,没有达到体育理论教学的目的。

2.学校冬季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着眼点

2. 1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育意识

现代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高度的创新意识,勇于接受挑战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体育教学内容,培养积极的社交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冬季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必须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积极性,提高参与兴趣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日常体育项目中,田径、球类和绳操类是常用项目,在冬季体育项目教学中,可引入滑冰游戏、直排轮滑、健美操等运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丰富冬季体育课堂,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体育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参与冬季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自我锻炼的健身意识,知晓体育锻炼是人生中重要内容,进而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坚持终身锻炼的行为。

2.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

冬季受到气候影响,学校体育会适当减少户外运动时间,受到场地和器械的限制,一部分学生无法参与正常的器械训练中,课堂训练时间减少,无法完成体育课程目标。面对上述情形,学校体育教学可以在冬季引入健美操、跆拳道等训练项目,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

3.冬季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滑冰课程是学校冬季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 它对活跃冬季体育教学氛围,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起到主干体育教学作用,对普及冰上运动具有基础性教学与训练的作用。但较长时间以来,学校体育教师对冰上运动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没有突破和创新,至使冰上教学显得有些单调和枯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冰上运动的功能难以发挥。据2010年冬季体育课堂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开展速滑课和轮滑课程教学后,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意志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优势远远高于田径项目。

要想更好地发挥冬季体育教学内容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喜欢和开放性项目,学校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其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冬季体育教学实际,增加学生喜爱和刺激性较大的冬季体育项目,注意传统冬季项目与非冬季项目的合理搭配,适当增加滑冰和轮滑课程,将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合理搭配,适当增配冬季体育欣赏课,培养学生冬季体育情趣,陶冶情操。第二,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增加集体教学与练习内容(根据教学对象水平增加集体滑时间或距离),适当增加竞赛和游戏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磨练意志及团队协作精神。

4.结论

改革冬季体育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通过冬季体育项目的学习,尝到体育的甜头和益处,进而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增强体育意识。学生的体育态度会影响他们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体育教师增加冬季体育项目种类,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辽宁;沈阳;110036)

参考文献:

[1] 曾秀端. 影响学生毕业后体育锻炼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 2):93.

[2] 邱宜均.运动心理学诊断[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36- 138.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跆拳道;建设性;思考

一、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一个运动队的整体精神风貌,决定着一个运动队能否往积极正确的道路发展,因此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是队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①教育运动员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队规。②鼓励青年运动员积极向党组织、团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领会、团章。③正确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运动员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④教育运动员关注时事、热点,心系国家大事。⑤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力所能及之事。

1.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

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不断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要求,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2.强化运动员日常学习要求

领队和教练员要加强对运动员文化课成绩的管理,指导运动员端正学习态度,教育运动员遵守课堂纪律,学习好各门课程,定时检查学生作业、上课出勤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努力提高运动员的日常学习成绩。

3.鼓励运动员积累课外知识

运动员除了接受学校日常各科文化知识外,领队和教练员还应鼓励运动员积累课外知识。鼓励运动员多阅读课外书籍,多阅读与运动训练有关的书籍,增加运动训练相关知识;鼓励运动员多阅读报刊,了解运动时事;鼓励运动员阅读历史文集,了解运动发展史。

4.指导运动员各科文化均衡发展

多数运动员偏科严重,英语和数学及理化生学科相对薄弱,领队和教练员应加强对运动员理科文化课程的重视,与理科科任教师取得联系,对运动员薄弱学科进行辅导,以促进运动员各科文化均衡发展。

5.加强学生晚自习监督管理

运动员的晚自习时间对运动员学习至关重要,运动员仅仅周一到周五早上的五节课学习远远不够,晚自习时间应充分进行利用。领队、教练员应当定时下到晚自习教室进行监督,对出勤率进行抽查,以提高晚自习效率。

二、加强运动员生活管理

多数运动员离乡背井独自一个人在运动队训练,他们的学习、生活均在运动队,教练不仅仅是教练,还是运动员的监护人,应加强对运动员的生活管理。

饮食管理。

运动员的饮食关系到运动员日常训练成绩、训练效果的好坏,应对运动员饮食进行监管。督促运动合理饮食,注意综合营养,保障运动员按时就餐,根据运动员体重合理分配膳食,杜绝浪费和暴饮暴食,教育运动员不吃垃圾食品。

1.生活习惯管理

运动员下午将进行长达6小时的训练,体力的大量消耗,汗液流出量较多,领队和教练员应监督运动员勤洗澡,讲卫生,当天衣服当天晾干,避免滋生细菌。

由于训练时间长,训练量大,运动员一天下来疲惫不堪,第二天早晨容易赖床,领队和教练应督促学生按时起床,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2.健康管理

运动员独身在运动队训练,领队和教练作为监护人应对其健康负责。多关心、多慰问,发现有运动员身体难受,应带其及时就医。运动中难免发生碰伤,应对其伤情进行观察,及时进行医学诊查,严重者应停训修养。

三、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多数运动员处于叛逆期和思想转折区,只有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引导运动员积极健康的成长。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联合学校德育部门,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运动员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旨在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承压能力。

2.了解运动员心理

领队和教练应利用业余时间多与运动员交流沟通,了解运动员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爱与帮助,给予运动员温暖,排除运动员的孤单心理。

3.鼓励叛逆期运动员

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一样,均有叛逆思想。在这个阶段的运动员,教练切勿进行打骂,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其进行鼓励,引导其走积极正确的道路。

四、加强运动员法律与道德教育

运动员长期闭关训练,与外界接触较少,法律意识比较浅薄,部分运动员缺乏必要的道德观,因此应重视运动员的法律与道德教育。

1.普及法律知识

训练之余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运动员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带运动员到法律实践基地参观,不仅让运动员得到休息,也提高运动员的法律意识;集合运动员观看《焦点》等法律节目,教育运动员懂法、遵法、守法。

2.加强道德教育

大多数运动员来着山区,相对缺乏道德观,应教育运动员尊师重教,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遵守运动员职业道德规范,对爱讲粗话脏话、损坏公物、聚众嘈杂的运动员给予正面教育。

3.鼓励运动员热心公益活动

鼓励运动员为社会尽绵薄之力,提高运动员的服务情操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样为日后走出社会奠定良好的责任基础。

五、结论

运动员是运动队的主力军,运动员的思想、文化、生活、健康、道德五方面的教育是运动队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加强这五方面的管理,不断进行创新思考,才能提高运动队的整体精神风貌,精神风貌得以提高,训练成绩自然上升,这样才能使运动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与健康》海西教育网陈展达.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武术教育;武术文化;国家意识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05-06

迈入21世纪,世界各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就是体育的全球化,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体育文化的进程。而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地位,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超越时空、跨越地域的浪潮,正在有力地冲击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个文化被认作为“软实力”的时代里,西方体育理念正悄悄地潜入到国人的头脑中,尤其影响着青少年对体育项目的认识,一些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体育项目成为青少年热衷的对象,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优秀代表的中国武术却处于被冷落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的学校武术也遭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强有力冲击,“学校武术教育正在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无人教,无人学”,甚至“一些学校取消了武术课,不少学校中武术教学‘名存实亡’”。在这普遍而又严峻的事实面前,很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近百年的学校武术为何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削减?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认识究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1 国家意识需要强化

“国家意识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以全社会代表的姿态对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全部社会关系的反映。由于国家意识是通过受国家机器保护的法律、制度等形式对整个社会产生强制性的约束作用,是利用官方宣传和行政手段对整个社会意识产生普遍影响的,所以,它在社会意识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国家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个人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映。这里我们只谈前者的关系,即对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这一关系中,既包含认识层面上的个体对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国家制度、政府政策等对个人需求与利益的满足度,个人对国家制度、政策的认同度与服从度,以及个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的意愿度;又包含情感层面上的个人对国家、民族拥有的爱恶荣辱的情感,如对国家历史的情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对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关切等等。当然无论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积极的抑或消极的认知与评价,都应纳入国家意识的范畴。所以,学校武术必然与国家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1.1 国家意识淡薄的武术教育

在国民体质普遍不高的建国初期,提高身体素质成为当时群众体育的主要目的。学校武术更多的是履行其自身的健身价值。1951年试行的“劳卫制”是当时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从国家意识层面看,没有强制性规定武术课必须开设,1961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1956年的《教学大纲》作了修订,根据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教学大纲民族特色的精神,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同年编订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6学时,中学8学时;小学从三年级起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中学为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1964年,试点实行了《青少年体育标准》。总之,在“”前,虽然各种体育法令法规也不断完善,但也仅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确保了两节体育课”的简明规定,没有法令法规对必须开设武术课作出相应的规定。

“1979年的扬州会议被誉为是中国学校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议要求各级学校要上好体育课,抓好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等”。此次会议仍然没有对开设武术课做出相关规定。此后如1983年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1987年国家体委的《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议》、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汇同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召开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武术试点的工作会议”,乃至于到199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法》,等等一些与学校体育有关的法规决议都没有制定关于武术课的条款。200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第四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是国家部委第一次将武术课单独作出规定。但是,对于目前的学校武术现状而言,分量显然太轻。

目前的学校武术总体现状更能反映出当前国家意识的薄弱。例如,“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仅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武术课重视不够。对于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过武术课。……有些学校体育不仅没有武术内容,而且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各地区的调查综合看武术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83.7%的中小学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有武术内容,但能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只有21%,另有48.1%的学校能部分完成;还有14.3%的学校虽然教学计划中有武术的内容,但却没有武术教学;13.7%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武术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对武术的认知程度就更让人担忧。“了解武术的途径比较狭窄,主要通过武打影视和武侠小说二者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86.9%和46.2%,学校武术课仅占26.9%,……很多学生把跆拳道和拳击归属于武术,甚至还认为搏击、西洋剑、合气道、空手道相扑也属于武术”。

上述现象说明,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老师还是学生,对武术课的意义和武术的意义都缺乏认识,根本没有形成国民意识。而国民意识是国家意识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下国家意识所主导的中国武术教育,也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存在着,它没有按文化教育的规律占取应有的资源”。所以,必须强化国家意识,把这种意识灌输到人们的脑海中。当前,我国2亿多青少年儿童基本上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学生,这是一个庞大的学习群体,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武术教育传承的“主战场”,对武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承,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强化国家意识,借助学校教育的集团优势,更好的拓展武术的普及面。

1.2 “体育课”概念下的武术教育生存空间狭窄

中国武术被作为一个运动项目而跻身于体育领域,学校武术也必然以体育课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中。“作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武术,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教材体系,仅仅是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个,一个不同学年段的在校生,所接受的武术教育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时甚至更少;当下的身体教育的教师,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的知识、技能储备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程式”。

“武术寓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倘若仅把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这就远远不能包容其全部内涵。倘若割裂了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武术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更不可能高于一般体育。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德”、“技”、“道”更是全面地展现了武术的民族性。

“夹杂在体育教育中的中国武术被运动化,夹杂在体育教育中的中国武术被边缘化,夹杂在体育课中的武术教育被弱化,夹杂在体育课中的武术教育被软化”。作为众多运动项目之一的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存活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时“全面充斥着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校体育教育,正在使我们一代代黄皮肤的炎黄子孙,遗忘维系民族命脉的自身体育文化”。所以,强化国家意识是解决当前武术生存困境的必须,是对武术教育特殊意义的再认识。

1.3 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武术教育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于塑造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精神,帮助他们体认民族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却不能忽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丢弃自己的传统”。时至今日,中国武术遭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尤其是韩国跆拳道和日本空手道的影响,青少年把目光过多地转向了他国的武技,有报道称,“跆拳道将中国武术踹出大都市”,很多武术老师“转行”传授跆拳道的现象也确实存在着。这是武术发展的遗憾,着实令人痛心。

毋庸置疑,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青少年一代中严重丢失,学生对蕴含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兴趣在降低。研究表明:各类学校虽然把武术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和公选课,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教法单调、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了学生对武术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而不愿上武术课”的现象,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高。在中小学,虽然武术列为必修课和选项课的内容,但是事实上目前全国没有几所中小学校开展正规武术教学。“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普及与发展,习练武术的外国人逐步增多,对其文化内涵兴趣很浓。而中国青少年大多对本民族的传统武术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源于中国的武术没有在青少年一代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由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势在必行。

“武术尽管在运动中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但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一种文化”。所以,武术教育首先就是要从武术与文化人手,否则武术这一民族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丢失就更加严重。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每一个民族的个性如何体现,民族精神很重要。现在在体育课中增加武术内容,不仅应将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而且应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要按照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来推动武术的发展。

中国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命,随着现代化的进行,必须要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并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不应当拒绝;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应保持民族的基本特点。拒绝现代化将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贫穷,丧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消亡。因此,中国人民所建设的现代化必须不能脱离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某种中国文化的特质,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有物质文化的繁荣,还必须有传统文化的繁荣。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所积淀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的中华武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的,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自然地融合了儒、道、释等家的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武术以其内在的深邃理论和外在气势磅礴的运动形式构成了令世人赞叹不已的“博大精深”。因此,武术是一项民族体育,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区别于世界各国的武技武道,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从文化意义上讲,它更让人不容易接受。它会让学习者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不可能像拳击、跆拳道那样简单易学。因为中国武术是一种“用心”的文化,“是一种内化的技艺。它通过建立于个人根器之上,加之后天的努力与对武术的执著与追求,由外到内,再由内而外,又无形至有形,进而回归无形――这样一种教化的过程;通过对人与自然、宇宙以及天字与拳理的体悟从而回指内心,使精神获得一种整体的提升”。而拳击、泰拳、跆拳道相对来讲是一种“用脑”的文化。因此,继承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精华,提高全民族整体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教育传承的手段,发挥中国武术应有的教育功能。“强化国家意识,使中国武术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强化国家意识,使中国武术教育成为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2 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强化

2.1 学校教育必须要有武术教育

“从文化学上看,任何一个人,都是历史文化的遗传物,都是当代文化的承载者和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对于当代人来说,历史并非只意味着时间上的过去,还真切地涵盖着现在和未来。现世的每个人,既承载着历史,又延续着历史”。这是历史固有法则下的必然,也是文化流淌向未来的活水源头。学校就是文化历史继承和传承最好载体,是人们知识不断积累与创新的场所。而老师则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义务与责任。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当代学校这片土壤来发展。

武术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功能――强身健体,同时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性的文化载体,更能体现出德、智、美及促进人个性发展与完善等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黑格尔认为人需要教化。而教化的本质是使个体

的人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使人摆脱直接性和本能性;亚斯贝斯认为教化的标志是要有一种“接受影响的悟性”。追求教化是中国武术的精神追求,能更贴近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符合中国武术武德第一的规律,顺从了文化教育“育人第一”的最终目的。它像涌动不竭的清泉,滋润着习武者的生活,陶冶着他们的情操,成为建立和谐社会共同遵循的伦理准则。因为“武术所关注的是对人的心灵能力的整体塑造,通过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对人的血气、情感、身躯和欲望趋向进行涵养,并使他们相互融渗、化通,从而使练习者受到一种全面的教化,获得一种新的、创新性的品质”。

但是在当代的体育教学中,随着大量以西方体育理念为主的新兴体育项目的涌入,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兴趣所指,也大多是一些动作比较简单,形式比较新颖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多地迎合了当今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再加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人们十分重视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如启发式、疏导式、主体教学等,但忽视了对武术教育主体地位的保障,即缺乏对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硬性规定,这也是武术课在学校被边缘化甚至被取消的原因之一。毋庸置疑,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不管人们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人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保证学校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状态,必须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学校武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手段的实施、方法的运用,内涵的阐释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有武术教育,如果脱离开武术教育,那么武术所具有的各种教育功能都将无从谈起。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经说过,“如果新加坡要想避免被西方价值所淹没,新加坡要想在其人民心目中真正而牢固地树立起一个独立完整国家的思想,就必须得有自己的国家意识;否则,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加坡就将陷入到一种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加坡人逐渐增强的国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政府的正确提倡和积极引导。同样,我们在对待武术教育的问题上,也应该借鉴新加坡把国家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广泛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将武术教育提升到国家意识的高度,国家要确保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正确提倡和积极引导,使武术教育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巨大能苗,整个民众的国家意识就会得以强化。

2.2 学校教育必须开设武术课

在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英语课成为必设的科目,京剧也进入课堂,而学校武术的发展却依附于以西方竞技体育理念为主的体育课之上,这对于学生充分认识武术的重要性显然是不利的。外来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使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出现了危机在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被我国青少年追逐为时尚运动的同时,武术却日益受到国外人士的喜爱,新加坡还将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被誉为国粹的武术在我国教育中倍受冷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们开设武术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民教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武术课作为学校教育中必须开展的一门必修课程来对待,并使其制度化,面向所有学生,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全面实施‘2+1’课程模式,将中小学身体教育课程设置为每周两节体育课和一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强化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夯实民族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人群中的基础,是我们复兴武术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国家意识的角度考虑,保证武术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而对于有些学校取消武术课的做法,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995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八条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1990年3月12日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七条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这两个法令条例体现着国家意识下的强制性为学校体育课的开展提供法律保证。武术课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环节和突破口,武术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也必须要有国家意识的大局观,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武术课的实施加以保证。只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严格执行武术课程计划,满足武术课程、武术课时的需求。

2.3 学校教育必须配备专业武术教师

武术教师对于武术在学校的普及、推广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却忽略了对武术教师能力的培养,不具备过硬武术教学实力的武术教师充斥了课堂,一些专业的武术教师由于各方面因素被拒之门外。显然,已经有学者意识到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现状,“简单说,客观上条件有学生、有武术教材、有教学条件等相关因素,而主观上体育教师不具备武术特长或武术教学能力,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蔡宝忠带领的《东北地区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所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东北三省27所省会城市中小学中,有25.83%的学校开设武术课,而72.94%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造成的原因依次排列为: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其他教师不愿承担教学任务、学校无要求,受场地器材限制、学生不喜欢《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等。另外,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人,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60%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只有10%的有武术专长;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有124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高达93.2%。现阶段的师资现状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要解决这种由武术师资造成的损害,我们“应该从武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人手,强化现有教师群体的武术知识和技能,构建一支合格的武术教育教学队伍。”

随着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主流。2004年北京中考作文的命题就是《太极拳》,这引起了学生和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广泛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规定:“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就体育课而言,最具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莫过于武术。为了更好地落实《纲要》精神,切实抓好学校武术教育,做到:一是面对武术教学的困境,设立师资培训短期发展目标更切合实际。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的培训,要定学校、定教师、定数量地限期达标,以点带面地完成“学习目标”所调控的武术内容。同时聘请民间有影响的拳师参与武术教学和训练活动,

有效地发展地方特色拳种,弘扬民族文化。在适当的时候,设立武术单科评优课,倡导和鼓励有更多的体育教师推出武术精品课程。二是面对武术教学的正常化,制定学校武术发展长远规划。教育、教研部门要硬性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至少配备一名武术专业教师,或有武术专长的体育教师。

2.4 学校教育必须对武术进行考核

对学校武术进行考核是对武术课的开展情况、效果的评价,它为武术课最终的目标服务。1990年3月12日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二十六条规定:“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应当给予表彰、奖励。”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令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其中前两款就是“不按规定开设或者随意停止体育课的;未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的”这些处罚与奖励是对体育课开展情况的一个基本的文件保证。由此,对学校武术的考核首先也必须以明确的法令法规来加以规定,这是国家意识行政手段的体现。

对武术课进行考核,可以借鉴《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中关于评估、督导的相关条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工作,纳入对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把这项工作列为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学校校长年终考评以及有关的工作评比内容之中,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所以,首先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武术课的设置进行考核。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应落实对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考核,包括是否开设武术课、是否挤占武术课时、是否配备了专业的武术教师等等。在学校中,校长应当是第一责任人和被考核人。只有以行政的强制性手段来强化人们对开展武术课的认识,才能保证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对武术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考核,考核武术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能力。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生根本,在于修明自身。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向往用学问之道和修身之德,充实完善自我,谱写多彩青春。

一、自我管理臻于至善,班级团结友爱温暖。

"学院是我家,我来管理它",全体班委会各司其职,班级管理正常运行不在话下。接下来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的班级干部吧:

学习委员:是有名的学霸,专业总成绩第一名永远都是他;每节课的出勤情况,都在QQ群里晓喻传达;班级课表解读、课前准备提示天天都不落;负责与教务科直接对话,组织同学参加各种考试,主动积极、勤劳有加;

生活班长:是班级最不怕苦不怕累、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一块好砖;负责安排班级值日,每周定时提醒值日轮换;承担大扫除、冬季扫雪、布置考场等劳动任务,从无怨言、踏实肯干;

团支书:能写会说、敢想敢做,是我们班级参加分院各项活动的主策划。从板报设计到礼仪大赛,从方案总结到舞蹈编排,他天马行空创意丰富,诗词歌赋挥洒自如;

班长:为班级带来了活跃的气氛,赋予了班级友爱的灵魂;记得课上自我介绍,他说:我是我们班的第39人,班级同学每个人的地位都在我之上,我要想同学之所想,问同学之所问。我们至今仍记得他当初诚恳的眼神,他带领我们奔跑在向前的路上,何惧风雨兼程,始终不忘初心。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同学,我想那就是两个字:家人。入学之初,我们班的女同学小钰,初次离家走进大学校园;面对37名男同学,她紧张到不敢踏进班级大门;家长因担心小钰吃不了苦,在军训场地外急到满脸泪痕;班级同学给予了小钰热烈的欢迎和耐心的包容,在同学们的激励和鼓舞下,小钰在炎炎烈日中挺直了腰板,不折不挠地撑过了整个军训。在学期末个人总结班会中,小钰说:感谢7班,你们赐予了我自信和勇敢。

班级同学因活动受伤,所有人争先恐后捐善款;寝室里有人想包宿,寝室长带着室友围追堵截去阻拦。

在实训中心老师眼里,我们是门前集合最整齐的班级;在专业课老师心中,我们是积极主动勤奋爱学的集体;

在工程楼里,我们是桌椅整齐卫生干净的典型;

二、文体活动团队凝聚,争先恐后积极参与。

教育我们广大青年学生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入学军训中,分列式二等奖的荣誉,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结凝聚的美妙;

大型团体操排练,我们在青春的时光里奔跑;

篮球赛场上啦啦队呐喊助威,队员一举拿下MVP和胜利的奖杯;

分院班团会、元旦晚会,精英上阵各展其长,反响热烈火爆全场;

"工程杯"足球赛,我们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在磨合中找到默契;

分院礼仪大赛,我们自导自演、自制衣衫,通过无限创意带大家一起领略礼仪变迁;

知识竞赛、寝室文化月、人文素养教育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能荣获佳绩。

分院舞蹈社团演出中,有泽强班长的友情客串;跆拳道社团汇演中,有晓月同学的倾情出演;口才社团辩论赛,团支书是不可多得的智囊团;

模具制造社团中,法达是中流砥柱新骨干;第二课堂上,专业爱好者专心致志学技能;匠人工作室交流,电脑小天才们孜孜不倦。

三、特色教育博采众长,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一日之计,惟在于寅。早自习,我们阅读报纸,朝闻天下;自习课,我们博采众家之长,多闻广目;艳阳高照,我们走出寝室,增强体质;春光大好,我们自发组织素质拓展训练,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开学至今,我们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班会:班长自发召开班会,宣传7班精神,不断为班级同学打气鼓劲儿;

我们举办了关于军训、励志报告会、建党建国的心得体会展览,导员一边夸我们写得好,一边给我们挑错别字儿;

我们举办了学习方法、社会实践、假期旅行三合一经验交流会,气氛活跃不刻板,内容丰富有趣味儿;导员组织召开个人总结班会,每名同学点评自己学期表现,在总结经历中端正三观,从个体中提炼团结凝聚的精气神儿……

一生之计,惟在于勤。我们特别能吃苦,不畏艰难踏实肯干: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的校园,我们扫雪砍冰,任劳任怨;

每月寝室大扫除,我们的门窗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长职绿色校园行,我们亲力亲为,维护美好校园;分院建设公共环境文化,我们挽起衣袖,劳动场面热火朝天……

运动员方队表演,课多的我们清晨五点起床训练;义务劳动我们随叫随到,脚踏实地,甘挑重担;各项任务欣然应允,从来不用"不"字回复导员;全天候待命帮导员分担,义不容辞、勇于争先!

我们特别能奉献,爱心能量人人传;国家资助记心间,助学金同学布置考场任务全承担;

维修小组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修床修门、换灯换锁,助人为乐弘扬美德;

13模具也是我们张导的骄傲,活泼幽默的王博班代是7班同学的宝贵财产;

15级新生入学,我班也派出了三名代表,传承风气,砥砺斗志,带领15模具勇往直前。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以上所有照片,几乎全部都来自我们导员。她时时刻刻都陪在我们身旁,带领我们快乐生活,引导我们健康成长。

而今,我们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

他们在校园里助学、筑梦、铸人,我们应该感谢、感激、感恩!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研究革新;发展策略

社会体育专业的新兴与发展适应当下社会背景,在全民健身养生的如今,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更是居于我国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场地设施、师资配备、教学目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许多有待革新的地方。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及社会体育办学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应深入研究,勇于创新,积极改革。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主要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的现状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到我国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是天津体育学院,江苏省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扬州大学、徐州矿大和南京体育学院都开设了此专业。2002年南通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也先后开设此专业。由于当时社会需求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一个班,扬州教育学院和晓庄学院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停止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注重因地制宜成为高校发展社会体育办学的重要举措,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保龄球、高尔夫、太极拳、跆拳道等加强了休闲健身类的课程。除此之外,该高校还有:水中健身、搏击操、普拉提、健身瑜伽、户外运动及形体训练等特色社会体育课程。南京体育学院也因地制宜的开设了高尔夫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无论何时对社会体育办学建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南京体院在10所高校社会体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安排时间最长。其中,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还开设了军事训练,如:南通大学、南体、南师大更是开设了入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主干教学实践安排了相对最多的课时,其他各高校都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之间。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经费投入有限,缺少办学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各高校招生数量和规模极具扩大,期间受到经费投入和环境资源短缺等的限制,使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不能顺应招生人数的增加,出现负重,这是客观上所述;主观上讲高校盲目求进,强求发展与自身教学资源脱轨,没有积极的评估论证和统筹规划。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如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部分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盲目。调查显示,当下各高校基本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然而,期间部分高校只知道盲目照搬,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与优势。导致许多院系领导、教学老师、受教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认知模糊不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该新兴专业的科学定位和认知。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处于盲目模糊状态。面对该专业的建设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校自身资源条件配置上仍存在较多问题。没有合理配置各学科之间对应课时的比例,以及对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和优势特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完善的依据;在实践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等设置方面存在诸多重复繁杂,重点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在选修课程方面,缺少新兴项目和论证评价。部分高校所设的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形同虚设,有的居于表面,效果不明显,很少落实到实际。根本问题在于对新兴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和评估缺少认知,以及受到高校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的制约。在实践基础建设方面不够合理,时间设置不完善,依据调查,高校对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比较注重,基本安排了充足的时间。然而盐城与淮阴师范学院的社会实践实践少于其他各高校。其中有部分高校没有合理的安排入学教育及毕业教育,使得学生专业思想不明确很难相对稳定的融入社会。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新式社会实践模式

目前各高校应积极建设基础设施以应对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实践的需求,以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主要建设:专业多媒体教室及校内体育俱乐部、各类实验室等。各高校应积极支持学生俱乐部的建设并给予合理的指引与授课工作。相对于校内实践设施的建设,校外的实践设施会更加自主化,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校外各类基础实践基地包括:公共体育场、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健身俱乐部、街道、企业单位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模式包括:认知实习、模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模式。在组织方式上应以专业混合的实习方式取代专业集中的实习方式为宜。

(二)完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时比例

高校各类课程占比对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与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安排课时。部分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过多与体育教育专业重复,应及时调整取消相应选修课程,增加贴近专业的课程,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面;然而必修课不足的高校,应及时增加必修课学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专业培养

各高校应顺应社会需要,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多赢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发展规律。企业需求及时与校方互通,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明确所学所用。学校应在全民健身指导、社区体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目标中合理选择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目标。

三、总结

目前在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方面,各高校应从改革发展中提高认知,统筹思想。认真落实到实际的培养计划,结合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及社会基础建设突出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社会实践、专业教学、专业实践设施等建设。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不断加深社会影响力和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思瑶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自2014年9月入学以来,本人思想态度端正,在工作方面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在学习方面刻苦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在生活方面热情积极,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详细个人事迹总结如下:

一、工作为本、恪尽职守,做一名有“心”的好青年

1、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宗旨,扮演好教师教育学院学习部部长的角色

从一个普通的干事成为如今的一部之长,其中包含着许多不为人道的艰辛和快乐。自2015年任职以来,在学生会各部门的共同配合协作下,我带领学习部全体部员先后举办“高校联合”演讲大赛、“敏言思辩、涌动青春”班级辩论赛、“最美雷锋月”征文评选活动、“与信仰对话”主题演讲比赛等多项活动,与此同时,也负责系里各项活动的稿件撰写及评选、各专业学习活动的组织和举办等具体工作。通过短短两年时光,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尽的职责有哪些,如何组织活动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群体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我的言语组织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均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将来踏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尽我所能,认真、仔细协助老师的工作,扮演好辅导员学生助理的角色

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气质叫做辅导员。而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辅导员学生助理。平日,我负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整理毕业生档案信息、修改稿件通知、陪同老师走访宿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能力的提升,我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协助其进行一些大型活动,如“传承经典,致敬先贤”国学经典展示大赛,并在xx师范学院第一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负责服务人员的统筹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与监督下,我不断的努力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并且取得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3、用真诚打动他人,用爱心温暖大家,扮演好校级社团爱心社副社长的角色

秉承“爱心相随,阳光永在”的社团宗旨和原则,我们坚持用爱和温暖感动每一个人。作为爱心社副社长,我主要负责其文字宣传方面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爱心社举办活动的通迅稿报道、活动通知的宣传稿、宣讲ppt的制作等;在负责文字宣传工作的同时,也会负责敬老院爱心服务活动和“爱心宿舍”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通过爱心社的活动,我意识到善良和爱心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爱心社的工作,在极大程度上锻炼我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4、主动关心同学的学习与生活,扮演好班级学习委员的角色

由于多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使得我对其工作内容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平日我主要负责下达考试和调课通知、了解同学存在的学习问题以及及时进行解决反馈的学习各方面具体工作。在工作之余,我也会经常走串宿舍,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疑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之得到最好的处理和解决。同时我也积极同班委一起组织班级集体会议或活动,如每周四政治学习会议、元旦晚会、冬至包饺子活动等。由于班级事情较为繁琐,所以充分培养我办事认真、细心、谨慎的优秀品质,同时锻炼我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看待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热情正义、乐于助人,做一名有“义”的好青年

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出乐于助人、崇义友善的精神品质。具体内容如下:

1.我作为“知行合一”服务队队员参加教师教育学院201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进行小学义务支教、走访冯卯镇敬老院,并举办“相约盛夏、爱留冯卯”文艺演出晚会,得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感触。

2.2015年我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章丘市第一届大众跆拳道比赛中,两天的忙碌让我感受到了源自奉献的无穷的力量,最终授予我“优秀志愿者”的荣誉称号。

3.在校期间,我跟随爱心社参与旭升小学爱心支教活动。在与孩子相处的世界中,我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到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4.2016年寒假我作为鲁西南地区“扶智与扶贫”社会实践调查小组的负责人,针对临沂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大致的走访了解。在走访过程中,我不仅给某些“空巢”老人们带去物质上的点滴帮助,更是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

三、 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做一名有“情”的好青年

1、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不算富裕却也足够全家温饱。曾以为这样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可是祸不单行,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姥姥也患有再障性贫血,需要长期服药甚至曾两次住院输血治疗。面对这样的情境,父母还是一心为我的学业着想,尽力为我提供更好的条件。2015年4月,父亲因承受压力过大而卧病在床,全家的重担落在了柔弱却坚强的妈妈的肩膀上。今年寒假过年时,当我把自己赚来的钱放到姥姥姥爷的手心里,我才意识到他们都老了,时间不多了,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与父母、长辈在一起的时光。从最一开始的惊慌无措成长至今,我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不是哭泣、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去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这样才是对父母和亲人们最好的回报。

2、关爱“空巢”老人,为他们带去来自社会的爱和温暖

周末闲暇时间我会随同爱心社人员前往章丘市日月潭养老中心进行志愿者爱心服务活动。不仅是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收拾内务,更重要的是陪他们聊天解闷,让他们寻找到心灵宣泄的倾诉对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我们应该认真聆听,尊重老人,关爱他们的心灵与健康。

3、学习一些日常手语,与聋哑儿童进行简单基础的交流,让他们接触不一样的美好世界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学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87-0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只有教育教学工作抓好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障。然而,“传统思维牵引下的中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像一匹负轭难行的老马,步履蹒跚,与时展渐行渐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论述普通高中教育时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学校主导型的保障架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它更强调学校对教育质量的自主管理与监控,属于一种教育活动内部的质量保障架构。”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体差异也在逐渐增大,而社会对学校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推动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大胆地拓宽办学思维,齐抓并举地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落实素质教育

合肥一中作为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积极主动地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几年来,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上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并已逐渐形成独具合肥一色的课程体系。

1.开足必修课程,奠定学生全面的知识基础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高中教育必须立足必修课程,以使学生普遍达到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合肥一中坚持按新课程要求,全部足课时设置语言与文学等14个科目。尤其是技术课程、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和科学领域中的实验课等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

例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课改后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和经验较少,很多学校开设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这样做实际上不仅是忽视了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上,我们积极贯彻课程改革思想,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在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2.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生长点,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这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上,合肥一中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主研发、编印《合肥一中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个人发展、跨学科综合五个类别的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内容。

在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中,我们采用的是学校引领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提供并设计实践的主题,学生自主选题,选题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实践,学生在完成“实践考查―总结成果―展示评比”等一系列任务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合肥一中在全市乃至全省最先开展的修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市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一定的反响。

合肥一中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不仅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学生人格的全方位塑造,从而立体地体现出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它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将必修课程的学习、新课程的多维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的深度发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等多维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

3.重视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合肥一中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学校开设各学科模块选修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和终身的学习能力,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高中生的视野,学校拓宽必修课程的外延,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选修模块纳入日常课程教学中,而在这些选修模块中,大部分内容都不是高考的测试内容。

其次,学校还开设反向选修课程。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了应对高考的甄选,一般在高二学年开始进行文、理分科的学习,合肥一中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不因高考而忽略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学习,为了尽可能减少文理分科给学生带来的文化知识的不完整性缺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特地设置了反向选修课程,理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模块,文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模块。同时,设置模块分项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不同模块进行学习。

二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合肥一中积极进行“有效、分层、特长、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以下班级分层的类型,理科:全科加强班、数理加强班、生化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文科:全科加强班、数学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家长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在不同类型的班级上课,开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填报志愿向学校申报自己所选择的班级类型。

当然,分层编班并非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突出问题是会导致“教育不公”――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向“重点班”倾斜,但合肥一中的分层编班的做法不仅矫正了这种倾斜,更一贯坚持越是基础较差的班级越要配备有经验的老师。分层编班后,学校将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教师备课、讲授、布置作业、辅导等环节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为配合分层分班改革,学校还实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并编制了体现不同能力梯度的分层作业。

三 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大力探索走班教学制度

走班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走班,这样便于集中优势教育资源,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学校开设培优班和补缺补差班,这些班级的教师,都是学校专门选择的,在考纲研究、考点把握上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并且一个学科尽可能根据需要多安排几个老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教学格局。二是学生的走班,这样老师便于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针对性教学。还是以培优和补缺补差教学为例,我们就是以学科的差异性为基础进行编班组织课外辅导的,从而取得有的放矢、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走班教学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弹性力量得到有力的释放。

四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个性化需要

合肥一中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选择的课程,无论人数多少学校都坚持开设。二是大力鼓励教师开设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尽可能为老师提供各种课程开设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并积极创造各种平台供教师展示个人或教研组的课程研究成果,鼓励其著书立说。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学科教师拟订课程计划,整理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目标,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合肥一中校本课程。根据“每学期分上、下两学段各开设40门以上的不同课程,学生分上、下两学段各选修一门不同课程”的开设计划,经过学校――学生――学校两轮选排,学校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的课程表,每周一个课时,学生自由选课。同时,学校还研发了A、B两套校本课程,共70个专题,涉及高中课程的7个领域。

五 注重艺体教育,让小学科有大作为

1.艺术教育方面

为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合肥一中组建了音乐社团,开设了专门课程――音乐指挥;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合肥一中开设了绘画色彩创造、造型艺术与审美培养、插画艺术等课程。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合肥一中在高一年级选择了10个班试点开设艺术欣赏课,音乐、美术分别以讲座形式两节连堂上90分钟,每班每周有4节艺术课。这样做既增加了艺术课教学时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课采用“套餐选项模式”

体育课不再是常规的跑步等教学方式“唱主角”了,跆拳道、健美操、武术等项目也一一闪亮登场,并以套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套餐选项模式”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球类、武术、体操、田径、太极拳、技巧体操、跆拳道、散打器械、健身操等。这样的模式不仅扩大了学生选修的范围、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体教育的大力开展,在丰富学校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体素养的同时,也使教育教学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六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严格学分管理制度

按照安徽省教育厅的规定,一名高中生在校三年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后方可毕业,而在合肥一中三年里有些学生修满178个学分。比省教育厅的规定学分额多出的学分,学生要通过选修课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这样的要求既让学生得到了学分、锻炼了能力,又响应了国家“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号召。

根据《合肥一中学分管理办法》,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缺课在1~5节之内的,要按1节课增加1个学分的标准提高考试的合格分数”;“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发生违规违纪、不交作业等行为,教师可视情节严重程度提高不少于5分的合格分数,直至不予学分认定”。这样严格的学分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同时,这种严格的学分管理,还有利于扩大师生接触的范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实行学分制,选课的主动权在学生,他们有选择教师的自由,这无疑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会选择学识渊博、方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而那些教学水平不高、不负责任的教师则得不到青睐。这样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

七 关注学生长线发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可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首先,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提前体验、了解大学课程内容,能为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想的准备。其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开始接触大学课程,可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层次更深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合肥一中积极和北大、中科大合作,依托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4位博士的专业优势,结合校本课程开况,率先开设微积分、中国古代文化、生物学等大学先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本质上就是教育教学内涵的拓展。要真正推进教育多样化发展,还必须把多样化的办学思路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把课程的具体设计思路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从而,综合多种因素,形成齐头并进之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肥一中教育的多样化,才能真正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祝新宇.构建多元融合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3]康淑敏、李保强、马秀峰等.互助协同发展: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2011(12)

[4]林卫民.学校改进:让教育充满理想[J].人民教育,2014(4)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0篇

打造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课程是培养人的主要载体,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学校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所在的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引领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学校不断探索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的路径与方法,逐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和活动型三类课程。平安里学校也经遴选而成为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试点学校(课程建设类)。

学校结合社团活动,不断开发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特色课程。本学期开设的选修课数量也由2013年的65门增加到77门。主要包括:科学与创新领域的,3D打印、无人机、创客教育、Scracth创意编程、思维训练、航天航空模型;审美与情趣类课程,京剧、舞蹈表演、健美操队、竖笛、二胡、黑白画、硬笔书法等;体育与健康领域课程,跆拳道、国际象棋、乒乓球、田径、足球、篮球等;劳动与生活领域课程,烹饪、植物种植、手工课等。

国家课程校本化,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国家课程计划及培养目标,学校整合了思品课、科学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等学科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综合性、生活化。

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 学校在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将阅读教学融合进思品学科,使用绘本教材实施教学;学生在开开心心听故事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了品德教育。一年级开学初,针对思品课内容《我是小学生》,选用《小阿力的大学校》《小魔怪要上学》等绘本,让刚入学的孩子学会勇敢面对新环境;二年级时,针对思品课内容《我升入二年级了》,选用《长大以后做什么》这一绘本,引导孩子们感受绘本所描述的各种梦想的美好,并用书中“长大以后做什么?我呀,我想做……”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梦想;针对《家乡的月儿明又圆》,选读《月亮的味道》,并开展做冰皮月饼、分享月饼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调整学科教学内容 创新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在小学科学增加创客教育内容。它融合多个学科的内容,比如生物学的《人体骨骼》、电学的《认识电器元件》、光学的《了解平面镜课程》、化学的《酸与碱》等,并在课程中形成300多种小实验和小制作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开展,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木工机床、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声光磁电温度湿度传感器模块的使用技巧和组合操作应用,甚至能利用各种工具、材料和传感器模块,将生活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变为现实。通过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明显提升。从2015-2016学年上学期开始,还尝试在四年级和七年级的音乐、美术、体育三门学科中进行分项教学的尝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项目进行走班上课。四年级的音乐课开设了电子琴、合唱、形体等9门,美术课开设了黑白画、创意装饰画、定格动画创意美术等8门,体育课开设了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等9门。所有课程由老师自己设计。到了学期末,音乐班的孩子们在元旦汇演上登台展示,由各年级选派的家长们进行打分;体育班、美术班的孩子,则通过书法作品展、体育汇报课等合适的方式来展示一学期的成果,同样由家长给出评价。

尝试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整合 本学期二年级在第四周开展了“春之约”主题活动周,教学内容包括绘本讲述课、“体验祖国各地的春天”地图学习课、“春天的服装”创意美术课、古诗新唱的音乐课、“寻找春天”摄影展、“留住春天”叶脉书签制作、生活金融课……一周的活动,结合教材的主题却超越教材,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打破了各学科间的壁垒,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资源,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让他们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通过真实的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与能力。

校本课程特色化,促进个性发展

学校充分挖掘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及社会其他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挖掘校内资源 本学期,学校教师自主开设的选修课涉及语言与文学、数学与思维、科学与创新、社会与人文、劳动与生活、体育与健康、审美与情趣七大领域,分为基础型、拓展型、活动型和探究性四类课程,达59门。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实践与完善,目前已形成了国际理解教育、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课程、语言表达与主持、Scratch少儿创意编程、硬笔书法等10门精品课程,并开发了《平安里W校小升初心理适应性成长课程》《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课程》《Scratch编程之我的创意我做主》《读写结合、有序作文》等10本校本教材,其中有9门被遴选为深圳市教育局首批好课程,有3门被遴选为委托开发课程。

利用家长资源开发课程 为了让课程开发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的资源。比如:六(2)班李雨彤同学的妈妈开设了选修课《创意手工》,教孩子们用废弃的红包制作精美的贺卡、用包装丝带做手环等;一、二年级开展的《故事妈妈进课堂》《小耳朵听故事》等。班主任提供相关主题,家长们选书、买书、制作图书漂流表,每周固定一两次,爸爸妈妈带上绘本和PPT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度美妙的30分钟故事时间。有家长参与的课程,学校各年级创建了学生(家长)微信读书交流群,每周学生、家长共读一篇国学文章;到了周日晚上七点,大家在微信群里交流分享读后感,并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表扬表现突出的同学。此外,配合学校增设的书吧、流动书柜、读书角,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素养。

挖掘社会其他资源开发课程 学校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外聘各行业专家开设了共18门课程,涵盖38个课程班、14个教学班,受惠学生覆盖一年级至八年级。学校有社区共建的课程,比如和天安数码城玩创工坊一起设立的创意美术课程,和华韵民乐团一起开设的民乐普及课程等;有外聘的课程,比如聘请深圳广电集团的主持人在小学各年级分别开设朗诵表演选修班,聘请校外专业教练开设围棋、国际象棋、少儿高尔夫、跆拳道、女子足球等课程;有利用项目增设的特色课程,比如学校在一、二年级以及七年级尝试使用原版的培生英语教材,由两名英国教师来任教,并为每个年级的英语爱好者开设了选修课。

德育课程生活化

学校重视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及其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拓宽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课程德育全渗透,形成了理科教师“以真育人”、文科教师“以善育人”、艺体教师“以美育人”的良好局面。

思想品德课系列化 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仅开足开齐了思想品德课、班队会课,而且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在小学低段开设“绘本与思品”课程,通过读绘本,在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高段开展“国学进课堂”课程,通过读《中华十德》,学习传统美德;在六、七、八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了以小初衔接、认识自我、有效学习等为主题的活动,让青春期的孩子更好地度过这段日子。课程的系列化,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优势,课程的生活化也能让德育更有效。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学校教师将德育课程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有效渗透。比如:体育课除了学习技能、锻炼身体,还要在运动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像语文、历史等文科,更是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情感、价值观和公民素养教育。此外,学校在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求中也有德育渗透、习惯培养等项目指标。

活动课程常规化 学校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利用班会、队会和集会等平台,进行爱国主义、公民素养、环保、文明礼仪等方面教育。每学年,七、八年级学生要到深圳市龙岗区社会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七年级新生还要进行一周的军训。学校还有寒暑假的特色作业、学生义工活动及参观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些活动课程将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节庆活动课程化 学校将每一次节庆活动以及其他大型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从策划筹备、组织实施到活动后的反思总结,都有详实的活动方案,目的使学生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与规范性。比如: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六一游园活动、运动嘉年华、校学生篮球赛等,不仅是独具匠心的课程,也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构建自主高效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校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措施是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

主动发展,优化课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情感动力及专业特长,以此影响、激活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进行有意义的课堂知识建构,课堂上合理使用游戏、情景、表演、测量、演示、实验等探究手段,促进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一方面,学校开展自主课堂教学实验。课堂不再是老师侃侃而谈的演讲台,而是呈现出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阵容。即: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内容的课前预习,上课时各小组分别汇报并讲解,其他组的学生对他们的讲解进行点评,并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大家都有疑问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教师适度引导,最后再由学生总结,教师适当提升……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活而不乱。2015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自主课堂教学论坛,全国20多所学校200多人参加。本校教师魏巍、何跃华和黄琦分别上了语数英三节展示课,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开展pad数字化教学实验。将pad这种现代化信息化工具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习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更及时,学生参与面更广,学习空间更灵活,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师生有效互动。自2014年11月以来,四年级至八年级的教师先后进行了295节运用pad的教学课。其中,李澄、何跃华、张珍珍、李相威等多位教师还应深圳市龙岗区进修学校的邀请,为郑州市教育局、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等20多个教育团体展示了pad教学课例。两年多来,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提升,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优者更优,弱者因为自信、自主而逐渐变优。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校鼓励教师按照自身情况和班级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之提供最合适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作业布置上,学校严格执行深圳市教育局的《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倡导学生作业分层布置,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与此同时,在初中易出现分化的学科,尝试分层教学实验。2015年3月,当时的九年级在物理学科开始实施分层教学,从当年中考物理成绩看,A+、A的比例较往年有较大提高;有了@个好的开头,2015年9月起,学校在七年级的数学、英语学科实施分层教学,把全年级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学生按基础高低分为A、B、C三层开展教学,学期末根据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意愿进行微调。分层走班教学在备课、上课、作业和评价上都是分层开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培优的同时,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树立信心。虽然目前七年级数学、英语学科横向比较的客观参考数据暂时没有,但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率达90.8%;从学生座谈会、学生学科学习情况看,他们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课堂模式,表示自己的自信心、学习动力更大。

重视质量监控,加强反馈与监督 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强教学监控,认真进行质量检测与诊断,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学质量效果良好。一是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优化课堂教学,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学校每天早读、午写、选修课活动时间进行考勤,上课期间不定时巡堂,及时监控课堂教学秩序,避免出现教师上课迟到、空堂现象;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教案本、听课本以及学生的作业本,了解教学常规执行情况;通过不定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查看工作记录,了解教师教研活动情况;在优化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听随堂课、上公开课、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二是加大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认真组织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并统一安排监考工作,检测后认真阅卷、交叉阅卷、流水线批改,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做出分析表,召开年级质量分析会、家长会。三是将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外出培训挂钩,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由于加强了教学管理,优化了课堂教学,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生源较薄弱的情况下,本校学生参加区内调考成绩始终处于同类学校前列,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龙岗区小学期末抽测中,语文、数学学科均达优秀等级。特别是中考成绩稳步提升,其中2010年中考在龙岗区公办学校综合排名位列三甲;2011年中考排名全区第五;2012年中考排名全区第五;2013年中考综合排名全区第三;2014年中考排名全区第三;2015年中考名列第二,尤为可喜的是温卓越同学以原始总分449(满分460)勇夺区公办初中第一名。学校也因此获得了“中考先进单位”“中考进步单位”的称号,并连续3年被评为龙岗区“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受到龙岗区教育局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上一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照相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