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

时间:2023-12-05 22:42:20

高一数学必修二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1

一、教材顺序安排的讨论:先上必修③,还是必修④?

从大纲教材过渡到课标教材,参与实验的老师最不满意的是数学新课程中的模块化结构,认为打乱了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所以教学中出现各种打乱模块顺序的情况.

我们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①与必修②的教学之后,新学期又面临着先上必修③,还是必修④的激烈讨论. 在讨论中,部分老师认为先上必修④,理由主要是两条:必修③的教学比较陌生;必修④三角函数内容在大纲教材体系中比较提前,且内容重要.

其实,内容陌生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原因,对学生来说,两个模块的内容都是新知识,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教师的原因而打乱实验顺序,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我校在连续几年的实验中,都是严格按照模块顺序组织教学,认为先上必修③有如下优势:

(1)遵循了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不以主观意识随意打乱模块实验的顺序,也没有给数学教学带来混乱的感觉.

(2)重视必修③中算法、统计、概率的教学. 我们先用大约7周的时间完成必修③的教学,本模块的内容在这7周内都得到了强化训练,而不是放在必修④之后,然后跑马观花过一遍. 认真学好必修③的内容,可以把算法、统计、概率思想融入今后的学习中.

(3)高效率地完成必修③的教学之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修④中重点内容的训练.

(4)学生学习必修③的效果强于必修④. 大部分学生感觉必修③的学习较为容易,原因是题型的变化不太多. 相反,必修④题型变化较为灵活,学生感觉棘手.

(5)在学期结束前的期末复习时,由于必修④的内容刚刚结束,复习重点可以放在必修④的强化训练及必修③的重点题型归类上,从而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组织好期末复习.

二、教学内容处理的建议:

算法章节:新课标中算法内容的引入,是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算法体现了通用化、机械化、程序化等特点,在算法教学中的几点建议如下:

(1)同时走好算法表示的三条路,即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算法实例,分析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的步骤,绘制相应算法的程序框图,并编写相应框图的算法程序. 注意三条途径的目的都是体会其中的算法思想.

(2)剖析清楚教材中的几例典型算法实例. 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质数的判定,按大小顺序输出三个数,1~100的累加,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分段函数的求值等.

(3)学习程序框图时,先结合一个流程图的实例,认知基本的程序框及功能,并分析出其中的逻辑结构. 各种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当循环结构、直到循环结构)的学习,都应当配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逐步分析,特别是循环结构,要一次次循环进行分析,让学生彻底理解框图的功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中框图的实例. 我们在教学中,感觉必修③第5页的框图引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从而结合前面所练的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用框图表示出来,让学生认知框图符号与逻辑结构. 参考的算法实例如下:

例1 任意给定一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求以这个数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教材P4)

例2 任意给定一个正整数n,试设计一个算法判断n是否为偶数;(教材P3例1改编)

例3 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 (教材P9例5提前)

(5)大胆试验,程序框图与算法语句同步教学. 我们在分析顺序结构的框图时,讲授算法语句中的输入语句INPUT、输出语句PRINT和赋值语句. 在分析条件结构框图时,讲授条件语句,即IF-THEN语句. 在分析两种循环结构的框图时,讲授两类循环语句,即WHILE语句与UNTIL语句. 每种类型的语句,都配以相应的程序框图进行流程分析,强调语句的格式及功能,结合几个典型实例进行算法分析、框图设计、程序编写等,三者的配合训练,才能更好地加强、巩固算法知识.

(6)典型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久韶算法、进位制)的学习,都必须奠基在其历史背景之上,讲清楚具体的解题步骤,剖析如此解题的原理,在熟练解题的基础上,再结合框图或语句,从算法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组织的体会:

1.课时保障及教学进度的制订:

课标教材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困扰是教学任务难于完成,主要原因是有大纲教材教学经验的老师,拔高了许多教学要求,以大纲教材的定位来对待课标教材,其次是部分教辅资料滥竽充数,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教辅资料的疑难问题上耽误过多的时间.

即使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技能也普遍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所以增加适度的训练是极为正常的. 我校在课标教材实验的几年中,认真落实以下两方面:

(1)数学教学课时量的保障. 高一、高二年级在周一~周五的学习日中,安排6节数学课,在周六的课外活动日中,安排1~2课时的学习. 每周累计共7~8课时,新授课安排5课时,其余2~3课时进行强化训练及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

(2)学期初认真制订教学进度表,制订时兼顾两个原则,一是依据课标要求,二是结合教学实际. 在全期教学中,以周为单位严格控制教学进度,确保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且留有期末复习的充裕时间.

2. 算法教学中上机练习的安排:

部分学校算法教学,存在的误区是由计算机老师完成. 其实,算法教学必须由数学老师完成,程序编写也应安排上机验证,不只是纸上谈兵学习编程. 我校安排了三周时间进行算法教学,并利用这三周内每周1~2节电脑课进行BASIC的编程练习,请电脑老师组织上机课的训练,数学老师明确每节课的训练任务,并到机房对学生进行编程指导.

算法编程训练的平台选用Windows下运行DOS程序Qbasic,训练的重点是在Qbasic下输入教材上例题与习题的相关程序,并调试其正确性.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标 理念

一、 高中数学课程框架

(一)学校必须开设的内容:共10个模块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以上10个模块和16个专题,分别包含在必修的5个模块和选修的4个系列中、其中必修的5个模块是基础知识,选修系列1是为文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2是为理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是为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进一步提高的学生开设的。

二、在高中阶段首次采取学分制新课标规定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修完一个模块,获得2学分;修完一个专题,获得1学分。

(一)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 修完必修的基础知识的5个模块,获得10学分。

(二)可以报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标准: 最低要求修满16学分如: 修完必修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1的2个模块,再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较高要求: 修满20学分如: 修完最低要求的上述内容,再选修系列4中的4个专题。

(三)可以报考理工科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标准: 最低要求修满20学分如: 修完必修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2的3个模块,再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系列4中的2个专题。较高要求: 修满24学分如: 修完最低要求的上述内容,再选修系列4中的另4个专题。

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高中数学的基础性

1、发扬我国高中数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及能力培养的好传统。在新课标的课程框架中,所设5个模块的必修内容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又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内容。

2、对"双基"的认识,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数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被人称颂的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信息时代的本质特点。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原高中数学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新课标删减了原高中数学中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了"双基异化"的倾向。

(二)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不仅是研究其它学科,以及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三)提供多样课程,适应学生的个性选择"以学生为本"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也应该成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安排的指导思想。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既具有一般的共同的规律,又总是带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具体表现在能力,气质,思维取向,性格以及爱好等方面。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特别指出:这是一种"个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必然带有个性特征。

(四)为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构建了平台课堂教学是教师借助一系列的辅助手段来实现的一种复杂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接收,加工,储存,以及信息的传输……。过程的起始是接收,即教师从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中接收知识信息,从对学生情况的调研中接收有关教育对象的信息。这个过程的信息传输阶段,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显然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传输方法,即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只有确定了"教什么",才能确定"如何教"。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3

编写这样的必修课本是一个新的课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编写的基本思想

编写必修物理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现代社会是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当前的许许多多问题就很难发表意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矗因此,对于21世纪的合格公民,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已经深深地渗入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对于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将来学生会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工作,接受较多的物理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在迅速增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出现。新时代的公民应该欢迎和期待这些新事物,愿意了解它们,希望利用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必需的心理素质。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要破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神秘感、畏惧感,增加一些亲近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修物理课本希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多数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不一定需要他们应用物理学的具体知识进行大量的直接操作,他们学习物理学,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修课的教材打算从更广阔的角度,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学生介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试图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努力使课本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编者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要求适度

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2.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

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新编必修课本将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好高低合适的“台阶”,力求做到每个新知识点对学生都是“既要付出努力,又是力所能及”。

3.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

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新编必修课本在提出物理问题时和得出结论后都将通过实验、叙述、插图等,着重描述相关的物理情景。

(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必修课本将继承过去课本联系实际的好传统并有所加强。考虑到大多数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的去向,联系实际除了联系各种产业外,还特别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并能增加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三)强调物理学和社会的联系

在只学物理必修课的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将来要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对“人”的兴趣重于对“物”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新课本中将渗透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对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

必修课本还将注意渗透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熏陶。

(四)恰当安排习题

一些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其实他们说的是物理题难做。一般说来,习题的难易表现在物理情景是否熟悉、已知条件是否隐蔽、题目所问是否明确、知识的综合程度是否较高、数学运算是否繁难。编者从这些方面对题目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了习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特点和他们以后工作的需要,必修课本将适当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题目、非数学的逻辑推理的题目、口头或文字叙述的题目。

(五)注意数学工具的应用

有一种看法,认为将来不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物理学应该尽量少用数学工具,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这种看法未必全面。物理离不开数学,只有数学才能最明确、最简洁地表达物理思想,这也是必修课本要渗透的思想之一。实际上,高中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远少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会有利于物理课的教学。

新课本注意“抓两头”,即注意用数学方法表达物理问题和分析数学结果的物理意义。这其实是在除了纯粹数学以外的一切领域中应用数学工具时都要注意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新教材要渗透的思想之一。

在新课本中,数学公式除了用于计算之外,也尝试着用来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新课本为了在数学运用方面降低难度,主要作法是在习题中和课文中都避免繁琐的代数运算,也不要求运用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技巧。

三、新课本的特点

由于只学必修课的学生将来很少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学,所以必修课的知识面应该足够宽。新课本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读。阅读材料是按照本文所述的编写思想选取的。在叙述方式和深度控制上力求做到使学生愿意看,看得懂。

全书的表达力求思路清晰、明确,不节外生枝,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编者还力求做到语言流畅、繁简适度、可读性强。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物理图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增加课本的趣味性,书中将用较多的插图,包括一些漫画插图。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4

必修二是高中课本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必修第二册是指某门课程必修课本第二册。高中课本中的必修一和必修二是所有人都要学的内容,属于高考的考试范围。高中必修课本语数外每门五本,必修课是整个高中学习的基础,是所有学生都要修习的内容。

必修内容的确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学习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学生在必修模块的修习后达到了合格的要求,就视为在知识内容上达到了毕业的要求。所以,学业基础会考考试的范围都是必修的内容。因此,根据必修课程的这一性质,必修课修习阶段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学生通过修习做到必要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来源:文章屋网 )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5

关键词 二本院校 大学英语 选修课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91

On Necessity of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as an Elective Course in

Second-level Institut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LI X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Gansu 745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cond-level Institut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the college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 resource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taff and teaching faciliti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academic course study, an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the course and the actual utility of the language,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pulsoriness" of College English. It then proves the necessity of changing the course from a compulsory one into an elective one.

Key words second-leve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llege English, selective course, necessity

0 引言

为了充分了解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本研究以甘肃省属的七所二本院校为例,对专门从事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176名教师和4288名非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二是教学班级班额过大;三是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四是教学资源不能完全适应教学需求;五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构成手外在因素影响过多;六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七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获得学位或毕业资格的规定不合理。②出现问题的原因除了办学基本条件建设力度不够和扩招的步子太大之外,主要原因在于大学英语“必修性”的课程类型定位。因此要解决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应该对课程类型重新定位,即将课程类型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要做出这样的调整,必须首先对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四个关键问题即办学定位与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课程改革与专业学习以及教学效果和实际效用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课程类型定位的调整找到充分而合理的依据。

1 办学定位与生源质量

从办学定位来看,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中绝大多数的办学定位无外乎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技术性、实用性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并不突出研究性,而更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弱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味地强调英语课程的“必修性”的做法,显然脱离了办学实际,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与一本和重点院校相比较,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的生源不仅在高考总分特别是英语高考成绩上有明显的差距,而且在学习目标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相对较弱,加之多年来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也进一步拉大,教学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如果无视这些情况的存在而强行采用相同的标准要求并衡量学生的学习,势必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必修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产生与制度设计者初衷相背离的结果。

2 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

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绝大多数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其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合校尽管使教职工数量大幅度增加,但专任教师的数量却相对不足,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人员编制方面的管理又很严格,高校中富余的非教学人员只能靠自然减员,导致教师岗位的增加进程缓慢。“必修型”大学英语使得修课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剧增,导致教师工作量普遍偏高,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工作,无暇进行业务进修,使得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不尽如人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的“必修性”加剧了大学英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态势。

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中绝大多数尽管升本已过十年,但由于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加之多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学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场所紧张,语言训练设备短缺,英语图书资料不足,课外学习缺乏硬件支撑。大学英语教学设施相对滞后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招生人数增加有关,但更与课程的“必修性”有关,假如将全校一半学生每周必须花费4个小时学习的课程改成选修课,使相当一部分不喜欢英语课程或认为英语学习对自身发展及未来谋职没有帮助的学生从英语学习中解脱出来,将对缓解教学设施紧张状况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 课程改革与专业学习

从目前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形势来看,压缩总学时而增加实践课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公共课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被缩减的只能是专业课,而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的学生本来基础差,接受能力相对要弱,如果对专业课时再进行压缩,只能导致学生专业不强,学艺不精的结果。“每周4学时,其中不包括课堂外所花的时间,……显然,学习外语和学习专业的矛盾日益严重”。③由此可以看出,以大学英语为主的“必修型”公共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4 教学效果与实际效用

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和教学场所紧张的问题,导致了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异化。本应按小班施行的教学均以大班为教学组织形式,本应强调人际交流、突出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技能课变成了教师为中心、知识讲授为主的理论课。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英语语言水平差异大,教学要求难以统一,许多教学活动设计无法实施,“满堂灌”或“一言堂”便成为绝大多数教师实施教学的唯一选择;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语言交流,英语语言技能得不到提高;许多学校施行的大学英语四级“必考”的规定以及四级考试成绩在学位证和毕业资格方面的“一票否决”,又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英语课堂看成了四级考试的复习课,英语语法和词汇的掌握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核心内容,应试能力的提高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忽视英语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成了普遍现象;相当一部分对英语学习无兴趣、无动力而又不得不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常常显性或隐性地游离于课堂之外,英语学习“费时低效”便在所难免。“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英语学习和应考准备上,……大学公共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④

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大学英语课程绝大多数以英语语言为核心,课程内容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文化和语言应用,强调“学英语”、打基础、强能力,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从事科学研究或就业等奠定基础。从这里不难看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仍然侧重“基础性”,没有脱离“通修类”课程的属性,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试想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大学二年级连续十二年的英语学习始终在“打基础”而很少有运用的机会,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脱离专业学习内容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除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条鞭子”的“威慑”和少数有考研、出国或其它特殊需求的学生之外,绝大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动力又在哪里?魏日宁和苏金智经过调查分析后指出,“由于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民众没有用它进行交际的实际需求,所以学过英语的民众中大部分人平时几乎不用英语”。⑤

5 结语

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因办学定位、生源质量、教学条件和学生就业去向以及所在地域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等,与其它类型和层次的院校以及其它地区同层次的院校有所不同,因而其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及教学要求也必然不同于其它类型的院校。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结果也证明了“必修型”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确不符合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的教学实际,因此将大学英语课程调整为选修课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GSGXG053)

注释

① 李旭.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大学英语教情调查――以甘肃省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4(4):128.

② 李旭.“必修型”课程类型定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基于一项相关调查[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73-75.

③ 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④ 包桂影,顾维忱.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111-112.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6

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编订组,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现状及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于1995年5月编写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编订过程中, 编订组先后三次集中研讨,撰写初稿,召开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教研员、教材编写人员和中学数学教师参加的座谈会十多次,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开展了研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很多修改的意见和改进的建议。

编订组于1995年8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了有11个省、直辖市教研员参加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研讨会,与会代表充分反映了各地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会后经过文字加工整理,在原稿的基础上修改成《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送审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1995年10月在天津召开各科课程 标准审查会议,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议,审定、审查委员会经审议认为:

课程标准(送审稿)》符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关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各项规定。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出发,保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能力培养等优点;针对现行高中数学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问题,增加了逻辑初步、向量、概率统计和微积分初步等知识,将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必修课,提出相同的要求,作为共同的基础;将高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限定选修课,分为理科、文科、实科三种不同的类别,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选取若干个数学应用专题作为任意选修课,供学生学习选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加了实习作业。注意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衔接,注意高中毕业生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需要。《课程标准(送审稿)》具有精选传统的初等数学内容、更新知识和教学手段、增加灵活性、重视数学应用等特点;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这次会议上将《课程标准》改称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经国家教委领导审阅后于1996年5月正式颁发。

《新大纲》颁发后可以供编写试验教材使用,也可以供数学教育研究和各地培训教师使用。

一、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等优点,从而使得我国中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学生整体数学水平较好。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偏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弊端。

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和研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研究小组提出编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应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精神。数学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满足21世纪的社会需要、数学科学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衔接,进一步实施高层次的数学基础教育。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他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制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服务。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有信心,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受到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2.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充分反映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精选那些在未来社会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而且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应当由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构成一个整体,适当增加数学应用的内容,在安排上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高中数学课实行以必修为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根据不同模式的学校对数学课程的不同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去向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学要求分为几种不同层次。高中一、二年级教学要求基本相同,打好共同的基础,高中三年级有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分流打好基础。

4.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充分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以加深对数学基本理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大纲的内容

《新大纲》共分五部分,这五部分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与评估。

(一)前言

在第一部分之前是前言。前言包括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的地位作用和高中数学课的功能。

这部分是确定高中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关键。

1.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断提出的,即“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种提法虽然沿用了一百多年,但还是基本恰当的。它的含义有三层:一是说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二是说明数学研究的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当中,三是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两个侧面来研究。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在变化,数学科学在发展,应该对“数量”、“空间”两个概念作广义的理解。如数量已不仅仅是实数、复数,还有向量、张量、集合中的元素等;空间也不只限于二维空间、三维空间,还有n维空间、无穷维空间以及某些结构的抽象空间等。因此,尽管当前关于数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少,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关于数学教育的未来》这一文件中指出“数学是模式和秩序的科学”,但我们认为恩格斯的提法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由于目前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仍以17世纪以前的初等数学为主,且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次 新大纲》仍然沿用自1963年开始写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提法。

2.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对数学的地位作用方面提到:“在当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数学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向各个领域渗透,数学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今天,人们对数学这门科学有如下几点认识。

(1)数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工具。事实上,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定量的研究,处理包括随机现象、模糊现象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可能。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广泛地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当前有种提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已渗入到整个社会。

(2)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当前各种各样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思维能力的竞争。思维科学的研究正在迅猛发展,数学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数学在训练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3)数学是一种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已成为未来社会普通公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如对于观察得到的数据信息,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在考察生产情况是否正常时,有一种概率统计的观念;在绘制产品近似曲线时,有一种逼近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数学素养范畴。

3.高中数学课的功能

《新大纲》指出,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课是高中阶段一门主要的课程,同语文、外语称为文化课的基础学科。历次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中数学课所占的课时都较多,与语文所占课时比率相仿,高于外语课所占课时比率(见下表)。横向比较,除1963年教学计划中略低于语文、外语课时之外,其他年份教学计划中数学课时均高于这两科课时所占比率。在1978年的教学计划中数学课时占总课时的20.7% ,达到最高值,这年的教学计划各科课时都在减少的情况下,数学课同语文课一样,所占课时比率仍然是最高的。

高中数学课的重要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理解。

(1)高中数学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知识。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较高深的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由于数学学科有较强的逻辑系统,联系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为密切,前边没学好,后续学习就可能中断或很难进一步学习下去。所以高中数学课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重要学科。

(2)高中数学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高中数学所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工具。如果数学学习很差,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无法学习。因为这些学科不仅仅用到数学的知识(如向量、平面三角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方程思想在化学中也是基本的工具),而且还要用到数学的思维方法。

(3)高中数学课对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岁至18岁,是青年的身心发展、个性品质形成、世界观逐步确立的重要阶段。心理特点也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理想逐渐从幻想到现实。因此,结合数学教学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学习信心、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观点和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的教育,对高中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都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以及该门学科的特点、承担的任务等方面提出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指出,普通高中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又指出,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根据上述方针和培养目标,结合高中数学的内容、特点与承担的任务提出来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课程计划中培养目标在各学科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原则的贯彻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标准,教学目的既是指导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估的依据。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一是对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要求,二是培养能力方面的要求,三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要求,这既包括对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又包括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要求。具体叙述如下。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的首先明确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这是教学目的的第一层含义。这些基础知识并由此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学习“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这种范围是与课程计划中提出的“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教学目的的第二层含义是提出关于能力方面的要求,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学习数学和学习其他科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高中数学中的运算不仅仅局限于数字运算,也包括“式”的运算,还包括“形”的运算,乃至集合的逻辑运算等。数、式、形以及逻辑运算都必须依据思维能力为前提,必须依据运算技能作为基础,否则运算能力的培养必然无法落实。空间想像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的数学三个基本能力的必然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这种能力与三个基本能力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在三个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就是说三个基本能力是基础,是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抓好三个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形成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的第三层含义是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这方面我国历次教学大纲都比较重视,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特色。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都是结合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是按照心理学的“同时学习原理”来形成的。

《新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以及个性品质的教育均作了具体的阐述,这是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之后,对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又一次肯定,并有所发展。对于指导教学、推动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全面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确定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体现学科发展的趋势,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水平。《新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则,即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上,数学方法上,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而且长久起作用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倾向。

在体系安排上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考虑数学内容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按照逻辑系统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思想安排知识的顺序。二是要考虑与相邻学科的相互配合,即横向上,要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配合。物理、化学可以为数学课学习提供背景、模型、数据等,而数学课又作为有关学科的学习工具,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准备。计算器已被列入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有少数学校也将计算机课作为高中的选修课,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与计算器、计算机的学习内容相互配合。三是要考虑各学段的相互衔接,即纵向上,既要搞好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衔接,又要考虑与大学继续学习的内容相衔接。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为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准备。因此,在安排上必须把这两个结合点的衔接问题解决好。

高中数学课将精选出来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知识综合为一门数学课,不再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等几门学科教学。数学课统一成一门数学与分科教学在现阶段都存在,各有利弊。从国外中学数学课程发展趋势来分析,趋向于不分科,各国现阶段也是不分科的居多数。《新大纲》对不分科提了如下三个方面理由:一是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益;二是有利于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三是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

高中数学课含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内容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作为高中生共同的基础,即对高中学生统一规定的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抓好必修课的教学,每个高中学生必须学好,从而达到必修课的基本要求。数学必修课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每学年授课35周,每周4课时,共280课时。

限定选修课是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接受升学预备教育和接受就业预备教育所必须进一步学习的课程,是作为高中生分流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爱好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修习。数学限定选修课分为理科、文科和实科三种水平。理科和文科是侧重升学预备教育,实科是侧重就业预备教育。限定选修课安排在三年级开设,全学年授课26周,理科每周4课时,共104课时,文科和实科每周均为2课时,各52课时。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7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化学教师需调适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激发学习化学的原动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化学实验教学。

一、当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中化学科目的考察方式及作用方式

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为语数英三门科目高考计入总分,理科加试数学附加题,文科加试语文附加题,总分共480分,高校录取的本一、本二等各批次的分数线由三门学科的总分划定。理科考生须选物理选修科目一,文科考生须选历史作为选修科目一,在剩余科目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选修科目二,选修科目不计入总分,考生成绩采用按照参考总人数的一定百分比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对于选修科目的要求由高校录取时自行要求,但本科院校必须至少有一门选修科目达B等第。化学科目在学生选择时与政治、地理、生物为平行关系,学生选择其一作为选修二,未选择化学科目的则须将化学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按绝对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若获A等第则可以在高考总分中获得1分的加分,若四门必修科目同时获A等第则可获得5分的加分。

二、当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下化学教材的体系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有8册,分别为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为全体同学在高一年级必学内容,通常在高一年级结束后进行选科分班,选修化学的同学须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外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中选修一册进行学习。

该套教材的编写体系基本上抛弃了课改以前的老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主线的特征,注入了新的理念,以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科发展为线索,着重体现出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诸方面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多种栏目的设置既注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协作学习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八本教材的内容安排各有侧重。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以蜻蜓点水般涉及了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各个方面,要求很低,点到为止。对于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分别有相对应的一本教材再次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阐述,增加了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要求。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拉开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层次。

三、当前模式下学生对化学科目的选择状况

在目前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化学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只划定等第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在实际录取过程中相当多院校尤其是本一批次知名院校都特别强调对物理学科等第的要求,而等第的划定是根据选修该学科的总人数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划定而不是按照绝对分数划定,基于此,相当多同学都放弃了对化学科目的选择。大家都清楚勇于选择物理和化学组合的同学大多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佼佼者”,选择化学科目就意味着要和更加优秀的同学去竞争B以上的等第,这无疑降低了在高考中取得B以上等第的机会。化学学科相对其他几门课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要学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会削弱在语数英三门科目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再加之最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难度又相对较大,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改以后江苏省内多个地区多所学校在分科后选择化学科目的学生人数比课改前大幅度减少。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建校以来化学科目的高考成绩都一直比较优秀,所以选修化学科目的同学比例在苏州市普通高中学校中相对还是比较多的,市区其他学校选修化学的比例要低更多,这种状况也就相应的造成了多所高中学校化学教师的相对盈余,部分化学教师只能暂时转换岗位了。

四、当前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化学课课时减少,完成教学内容难度很大

高考模式中化学学科的作用方式的改变必然决定了化学科目已经沦落成为事实中位于语数英和物理(历史)后的三流学科,各中学面对现实中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得不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增加语数英的课时数,压缩选修科目尤其是选修二学科的课时数,比如高一年级的数学课基本都在每周六节以上,高三年级的数学课每周12节甚至更多,化学科目基本上就是每周两节或三节,甚至有四星级高中的理化班化学课每周只安排两节课的情况。新的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和要求并没有降低,事实上在能力方面的要求还比课程改革以前要求更高,没有充足的课时保证,要真正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2.化学教师对于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层次、深度的把握不易

新的一套教材编写的理念很新,代表了时展的需要,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容易,给实际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难度。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全面撒网、面面俱到,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对各板块知识的层次和深度的要求把握上,各个学校甚至是不同的老师处理的都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材的深度处理,还有老师则直接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相关板块内容直接按照选修教材的要求来安排教学。两种风格各有其利弊,严格按教材难度和深度教学,不增加深度,对于高二选修化学的同学来说深度较浅,而后一种方式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在高一年级刚开始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使相当多同学形成化学内容多不易学好的认识,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索性在高二分科时放弃对化学的选择。

3.化学实验教学在目前的模式下已明显弱化

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已经被大大弱化。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王妍等几位老师的调查研究报告得出如下数据:63.6%的学生表示喜欢化学实验,59.7%的学生认为亲自做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很重要,但只有2.9%的同学在中学“大多数实验由自己完成”,79.1%的同学在中学“偶尔做化学实验”,还有13.6%的同学从未做过实验。

实验教学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下列方面:

(1)化学学科课时的减少,增大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实验教学从准备到实施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分组实验更会占用更多的课时时间,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考试成绩上,只好忍痛割爱。

(2)新的高考模式取消了旧模式中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既然不考试不检查,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必然会减少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

(3)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视频资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真实的实验操作提供了众多的替代方式。教材上安排的探究实验在百度视频中搜索即可找到丰富的视频资料,直接播放视频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避免了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的机会。但是,看电影式的虚拟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本身应发挥的作用却是大打折扣了。

(4)部分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为所有学生开设课程中设置的有关实验。

(5)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设置了选作试题21A“物质结构与性质”和21B“实验化学”,从实际高考试卷情况来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题目相对来说答案大多是直来直去,学生更容易拿分,但化学实验的题目本身也许并不难,但回答问题的角度不易把握回答不易完整,即使会做也很难拿到高分,大多数学生会选择21A。因此,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中都选择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据本人了解,近几年几乎没有学校选择学习《实验化学》。

五、在当前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1.化学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摒弃功利主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不是简单的要求提高学生知识点的简单累积量和应试能力。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关注的是学生的继续发展性,强调学生学习的意愿、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和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基础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的越多越好或者学的越多越好,而是在于它能否促使学校活动的结构化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当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保持一致,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大意义,抛弃过去的以升学率和分数高低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做法。 转贴于

2.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过程

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吸收引进先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养,改进教学风格。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经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应用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学过程。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协助学生学习客观的知识,还应当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中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和感动,也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更有可能成为丧失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

3.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知识的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的一段时间里对化学学科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为化学变化的神奇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趣味所吸引。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越是随着学习化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高考的模式、升学的压力的影响固然很大但并非问题的全部,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如果一味的迎合高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教学过程重复着“讲知识点—做题目巩固知识点—讲题目—再做题目—考试”这一枯燥乏味的循环,如果只是为了分数,只是为了考试,可能选择生物或其它学科来的更省力一些,何苦要来学化学呢?

化学教师的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更高一些,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层出不穷的新材料的合成、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生产生活中化学品安全等很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进步而学习化学的价值观,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化学的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知识的原动力,让学生受用终身,为社会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4.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合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中,对选修化学的学生与非选修化学的学生在学科内容的要求上有着非常明确的层次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层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安排,不能一位求多求深求全。高一年级中必修教材的处理难度最大,既要面向全部学生又要兼顾以后选修化学在高考中更高层次的内容要求,如果直接按照高考对能力和内容的要求来组织高一必修教材的教学,势必会导致部份学生不能很好接受所学内容,反而使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能学好。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应当是高一化学的主要任务,选修内容在相应的选修教材教学中再进行深化和提高,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

5.切实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实验所应该发挥的重要功能

戴安邦先生曾经提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提到“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过分”这也是戴安邦先生所强调的。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标,应以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落实。师生协作完成每一个探究实验、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供条件满足部分学生自己的探究性实验,少做几张试卷,少讲几道题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呢?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高考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也给中学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和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化学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调适理念,改进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成长,与时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妍,王伟群,王丽丽.新课改前后学生选择化学专业动机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1,32(2):47-50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高一数学必修二篇8

一、 国外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

国外高中课程设置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课程设置既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又与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路径相对应。围绕这样一个定位,英、美、法、德、俄、芬、日等国的高中设置了不同要求的选修课程,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一) 通过选修,要求保证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

1. 法国限定性地引导选修课程

法国高中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定向课程、非限定性选修课和个性化辅导。高一年级每周32.5~34小时,公共必修9门,每周23小时;定向课程在20门中选择2门,每周5~6小时;非强制性选修8门中选一门,每周2.5~3小时;个性化辅导2小时。随着年级的递增,必修课时间减少,定向课与选修课的时间增加。[2]2010年,法国的“新高中”将实行更自由的选课制度。

2. 俄罗斯加大选修课程比例

200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高年级阶段侧重性专业教学构想》,规定在普通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开始侧重专业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保证完全中等教育水平达标的前提下,为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做准备。俄罗斯的高中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基本课程、侧重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所占比例分别是5∶3∶2,选修课程占三类课程的20%,选修课程是根据教育内容中学习成分的教学计划确定的。同时,各个学校也可以不定具体的侧重专业,而代之以大量的选修课程和侧重课程供学生选择。[3]

3. 德国实行限制性选修课程

根据2000年修订的《波恩协定》,德国的高中课程从12年级起被分为5个学科领域,这些课程又作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决定选择哪些课程作为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德国在课程选择上的限制是:一般选择6门基础课程、2门特长课程,同时在学科领域至少选一门学科。这种限制性规定既防止了过早专业化,又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发展。[4]126~128

4. 芬兰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多样化有机结合

在保证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谋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多样化结合方面,芬兰是世界上做得最出色的: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真正融合起来,“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和质量。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由三部分构成:必修学程(compulsory courses)、专业选修学程(specialization courses)、应用学程(applied courses)。通过配套的“无年级制”(non-graded system),学生有多次机会学习必修学程,从而使必修学程有了选择。学校规定高中毕业需要的“最低学程数”“必修学程数”和“最低专业选修学程数”,至于在什么时间修习何种学程则由学生自己决定。学校通过限定专业选修学程的最低数量(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的最低数量,以及学生必选的最低数量),使选修课程有了规范。通过留出21%~27%的自主选择空间,适应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5]

5. 日本将选修课融入必修课中

日本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学生必修学科的学分为30~39分,而毕业时要求的必修学分为74分以上。因此,日本的高中学生有极大自主选课的机会。日本的高中在必修课中设置了程度不同的选修课。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大多数必修课目中都设置了难易不同的科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以及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在教师指导下,在这些学科中有计划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和学习的科目。[6]例如,数学包括数学基础、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A、数学B、数学C。

同时,日本选修课程主要设置在高三年级。进行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学校在高三年级段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学生未来出路的教育。

(二) 选修课程的设置与相关证书考试相对应

英国高中选修课的设置对应着不同的证书考试。根据英国“课程2000”,有两种代表性的课程设置模式。一是根据证书考试的科目设置,将课程分为三类:核心学习、普通学习和兴趣学习。这三类课程都是必选的,只是学生在选择时的比例要求不同。第二种模式是按不同学习领域设置课程,在每个领域都有选修课与必修课。学生的课程选择往往集中在少数证书课程上,同时,由于不同证书要求的课程不一样,学生还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志向选择课程。[4]97

我国高中课程的设置已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通过选择性课程来体现,但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课程结构设置不能完全涵盖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直接应对社会需求。因此,对即将走向社会或跨入高校大门的高中学生来说,课程的多样化仅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够,一定要与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紧密联系,否则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只是课程表中课程门类的增加,对学生和社会需求都不能产生实质意义。因此,选修课程对应证书考试、专业定位的方法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

(三) 通过选修课程,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联系

上述国家在设置选修课程时,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选修课的学习与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以及入学后的学习都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 选修课学习情况是高等学校的录取参考

英国高中毕业生想要进入理想的高等学校,必须按照高等学校要求研修课程,参加相应的考试并获得证书。法国大学在接受预注册的时候往往也会考虑学生的学业基础,然后提出选修建议。日本普通高中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科目,这虽然在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科目之外,但大学录取学生时会参考“学习记录”,“学习记录”里涉及了学生选修课的情况。

美国综合高中的选修课比例较高,约占学分总数的25%~40%。与大学衔接的课程是美国高中选修课程极具特色的部分,主要体现为大学的AP课程和双学分课程。在基础课程之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修大学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双学分课程是高中、社区学院和大学共同合作的结果。[7]其中,AP课程和考试都致力于帮助学生向大学展示独特的自我,如自信、独立、沟通、合作以及决策等技巧与能力。这也是美国和其他国外名牌大学特别看重的能力。

2. 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国家统一考试达成一致

日本考试中心针对必修课程提供了7门程度不同的选修课,在考试中设置了不同程度的相应考试科目。俄罗斯的侧重性学习和国家统一考试之间存在重要联系。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在考试科目中体现侧重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考试标准是侧重性教学的评价依据。因此,11年级的学生要学好普通教育基础课程以应对国家统一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同时,也要学好侧重性专业课程,才能在专业课考试科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如愿考取自己理想的高等院校和专业。

3. 选修课的学分可以转换为大学学分

高中与大学学分共认以美国最具代表。美国AP课程的考试成绩就可以作为申请大学的资格,也可以在进入大学后直接计算学分。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双学分课程可以使高中学生同时获得高中和大学的学分,并在进入大学后免修相关的学分。这克服了AP课程以追求卓越为唯一课程取向的弊端,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提高职业课程的比例,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让每个学生都学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在美国,双学分制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 国外高中选修课程的管理措施

在选修课程建设比较成熟的国家,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都建有相关的选修课管理措施。

(一) 重视学生的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

面对科目众多的选修课程,学生需要自定学习计划。例如,芬兰、英国、美国的普通高中都让学生在学期初始,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专业发展为自己制订一个课程表。

(二) 学校建立选课辅导制度

很多高中在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时,也建立了学生选课辅导制度。学生在选择课程与专业定向的过程中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比如,芬兰的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教师担任“学生咨询人员”,负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些学校让高年级学生与教师共同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咨询。法国的“班务委员会”和“个性化辅导时间”会给学生在专业选择与课程选择上提供建议。国外的教育实践表明,建立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是提高课程实施高效的基本保证。

(三) 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学校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是为了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由此产生了学生课程表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管理上,很多学校打破固定编班,实行按课建班、网络授课、个体辅导等管理制度。

学分制管理是选课制度顺利实施的保证。选修课程建设好的学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芬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对高中选修课的总学分或学分比例都作了明确规定。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双学分课程都是以学分制管理为前提的。

(四) 选修课程可以获得财政支持与专业支持

对一些学校和老师来说,开出适合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与更多时间的投入。因此,国家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对选修课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美国对高中选修课程既提供财政支持又提供专业支持,各州都提高了双学分教师的资格要求,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8]例如,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CIS(college in the schools)项目为每位CIS项目中的中学教师提供免费教育资源下载账号,开展中学、大学教师团体讨论会,开通网络教师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专业发展服务。在课程开设上,美国也有要求:高中新教师第一年只能开一门课程,通过CIS项目委员会的审核,第二年才可以增加一门。美国各州给予了双学分课程有效的财政资助。例如,弗罗里达州1984年后实施对双学分课程全额资助,立法还规定州教育局可以从对每个学区的拨款中提取5%,用于奖励双学分课程开展成功的学区。

开设好选修课是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培养的重要保证,是体现学校特色化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在选修课程的开设、管理、评价等方面,我们的普通高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与困惑。期望上述西方国家在选修课程的开设、管理、支持措施、与大学建立联系等诸多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孔夏萌. 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与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09(11).

[2] 刘敏. 法国高中分科定向及会考制度发展解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3] 赵伟. 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区别化教学――俄罗斯普通教育高年级侧重性教学改革评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4] 李其龙,张德伟.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6~128.

[5] 张华. 世界普通高中课程发展报告[J]. 教育发展研究,2003(9).

[6] 李润华. 日本普通高中分科教育教学模式[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7] 李婧. 美国高中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J]. 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上一篇:跑步减肥方法范文 下一篇:微博经典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