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范文

时间:2023-12-01 14:36:11

评价诸葛亮

评价诸葛亮篇1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耒阳县凤雏理事孔明先明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好酒废事。”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亮曾有荐书在士元处,曾达主公否?”玄德曰:“今日方得子敬书,却未见先生之书。”孔明曰:“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玄德曰:“若非吾弟所言,险失大贤。”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看书中之意,言凤雏到日,宜即重用。玄德喜曰:“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评价诸葛亮篇2

关键词 诸葛亮 出师表 良苦用心 鞠躬尽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的评论家每每评论《出师表》,无不盛赞诸葛亮忠贞报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更是将此文的位置推向巅峰。诸如此类,多与上述说法大同小异。对历史的评价,只有寻觅历史,探讨《出师表》深邃的思想内涵,才有可能得出较佳的答案。

1寻觅历史,托孤用心良苦

寻觅历史,我们看到《出师表》深邃的思想:公元223年,刘备兵败于犹亭,几乎全军覆没。弥留之际,便召集诸葛亮等。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以全权相授诸葛亮,以杜绝刘禅的“亲政”欲望,必可保其平安。公元223年,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顷之,又领益州牧”。诸葛亮最终身兼二任,以免机构重叠,政令周转,降低行政效率。“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已经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刘禅只是蜀汉政权的象征。透过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才能在读《出师表》的时候,不被文字骗过,读出弦外之音。

2鞠躬尽瘁,布设政治格局

诸葛亮掌握实权以后,首先修好东吴,接着率兵南征,评定少数民族的叛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诸葛亮为北伐全力进行准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他亲自率领军队进驻汉中,在即将北伐之际,向刘禅上疏,后世称为《出师表》。

为了建立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诸葛亮临行前在《出师表》中对朝廷安排如下:“琬与张裔统留府事”,协助主管丞相府事务。

诸葛亮每次北伐,“琬常足兵足食以相供给。”不但主持朝廷政务,而且后勤工作作得很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诸葛亮在《表》中的这种用意,前人早已正确指出:“宫中者,黄门常侍也。宏恭、石显排挤肖望之,周堪、曹节、王甫辈反噬陈蕃、窦武,此官府不一体之祸也。时虽以攸之、袜、允分治宫中政令,犹恐后主柔圈,或有所睹,故首以为言。”“其后董允既卒,黄皓而亡国矣!”借鉴历史教训,诸葛亮一律以士人掌管宫中政令,便从根本上杜绝了东汉末年宦官之祸重演。

诸葛亮北伐之际,把镇守成都的军权交给了向宠。诸葛亮上表时又把他升为中领军,掌管京城戍卫,保卫成都的安全。向宠所任职务责任重大,事关全局安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充分认识到宫中府中营中实乃蜀汉政权的三根重要支柱,所以临行之前,苦口婆心,谆谆劝嘱,这也是我们理解《出师表》趣旨的关键。

3出师一表,千载谁人堪

作为一位精明缜密的政治家,诸葛亮全力准备了多年北伐,在付诸实行之际,他上表刘禅,绝非仅仅为了“表达忠心”、“善言匡主”,事实上,诸葛亮已经把《出师表》中的人事安排作为保证北伐的胜利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先是概括谈了国内外政治军事的形势,然后就谆谆告诫刘禅“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之末诸葛亮便要刘禅“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就是说你要善于自处,为自身考虑要听得进劝谏,好好回忆并牢牢记住先帝的遗诏说了些什么。刘禅读到这里,刘备“可辅”、“可取”的声音恐怕就会在脑际回旋。这是诸葛亮摊出的底牌,也是对刘禅最严厉的警告。蜀汉不设史馆,《三国志》关于蜀汉部分又过于简略,虽无明确的史料可以佐证这一推断,但恐怕只有作这样理解,才比较符合事理。

诸葛亮紧接着便谈到了具体的问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至于营中之事,从《出师表》所叙述的文字来看,与宫中似乎相仿,其实不然。一方面,营中之事离刘禅太远,无需事无大小都要汇报,另一方面,《出师表》提出营中须“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而做到这一点只有提升任免军官恰当,才能优劣得所,军队才能团结统一。掌握军队后才能有所作为。

纵观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出师表》其实就是诸葛亮北伐的计划书,是他据实情而斟酌的智慧精品。这里既体现了他的忠贞报国、深谋远虑,更表露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形象、一位睿智的智者形象,诸葛亮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才华横溢,文采过人,智慧超人,政绩卓著,便是《出师表》留给我们的智慧启示,而这正是《出师表》赛出艺术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十三院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2] 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六册[M].人民出版社,1983.

评价诸葛亮篇3

他,是“我”心悦之人,他是,诸葛孔明。

看多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版本,我们不妨打开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欣赏一下《三国演义》的京剧片段。《三国演义》中的“智绝”诸葛亮,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派马谡去镇守街亭,结果呢?

在京剧《挥泪斩马谡》这出京剧中,有一段“西皮快板”:“一见马谡跪帐下,不由山人咬钢牙。先前吩咐你的话,不该山顶把营扎!失落街亭倒也罢,有何脸面对汉家?”这里的诸葛亮身穿黑色道衣,颌上三绺长须,以白脸老生的形象出现。孔明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诸葛亮绝对是一个人才。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一起开创江山。出山后,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竭尽忠心,帮助刘备创建了蜀国大业。

作为智慧忠诚的化身,在诸葛亮身上,演绎出了无数值得传扬的神奇故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历史上也有很多诗人用诗句赞美过孔明军师——杜甫评价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称赞他“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白居易称颂他“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在确定镇守街亭的人选时,诸葛亮明知马谡刚愎自用,过于狂妄,还是任用马谡为前锋。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街亭失守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而成为历史的必然。

我不会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而对这位历史人物失去好感,有血有泪真英雄,这才是真实的诸葛孔明啊!看着舞台上诸葛亮一声一声悲戚地喊着“参谋”,我似乎看到了他对马谡的不舍;听着台上的诸葛亮唱着“我哭一声马参谋,叫一声马幼常”,我觉得这就是有情有意的诸葛亮!

孔明,你是历史天空中闪烁的一颗星,我心悦你!

教师点评

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我国的很多剧种中都有出现。小作者选取的是京剧中《挥泪斩马谡》一段中的诸葛亮形象。这段情节中的诸葛亮不再是“神机妙算”的先知,也不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者,而是有失有错的真人,这也正是小作者喜欢诸葛亮的原因所在。从选材的角度,可见小作者看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在文中,作者展现了《挥泪斩马谡》中的一段“西皮快板”,又提及下令斩马谡时诸葛亮的“悲戚哭喊”,形象地表现了诸葛亮爱惜人才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丰满了诸葛亮的形象。

评价诸葛亮篇4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蚪刀级剑?乒苣现芯??8媚晔??拢?罡鹆谅示?氐匠啥肌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评价诸葛亮篇5

傅伯勇

最近,我一旦有空,就常常想起“诸葛亮”与“臭皮匠”的事来,总觉得有些话要说。

本来,诸葛亮与臭皮匠是不相关联的。根据考证,三国时期虽然已有皮革,但社会分工还不是很细,所以未必就有象今天这样专业的皮匠,更不用说香皮匠还是臭皮匠的划分了;即使有皮匠,诸葛亮可能也未必与臭皮匠有什么瓜葛。

但可能又有人要问,《三国演义·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不是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吗?既为“布衣”、又“躬耕于南阳”,或许与臭皮匠有一些往来和交情吧。其实“布衣”之说,不过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语,并不是实情,从诸葛亮的家族、出仕与联姻状况看,他是典型的未仕士族,是当时荆州青年士人团体的一个领袖人物。“躬耕于南阳”,也完全是隐居而已,“躬耕”是虚,“待机”是实,只是待价而沽、待时而飞。所以,诸葛亮与臭皮匠可能还是无缘相见。

但我小时候读书,就常常听到“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的话,这话一直在我心里记得牢牢的,从那时起,我就有两个认识,一是诸葛亮很了不起,二是臭皮匠很厉害。于是,诸葛亮与臭皮匠就如城隍庙里的鼓槌——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连在一起了,无论怎样分也分不开。

分得开分不开是一回事;但是他们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我们还是先看看诸葛亮吧。只要看看历代名人或群众对他的评价,就可以窥见他的不凡。如,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云:“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其经天纬地之雄才大略有几人能相比?次如,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引《袁子》评语云:“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其情操、品行和作风又是何等的堪称日月!再如,唐代名相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的评语云:“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认为诸葛亮是“节、才、道、术”四者兼备的人物,一代名相尚且自叹不如,谁又能枉自尊大?杜甫在《蜀相》诗中云“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武侯祠的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从这些称颂之中,无不体现出人们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推崇之意和神往之心。

我们再看看臭皮匠。他们常常于街头巷尾,搭一台补鞋的小机器,孤孤单单地坐在一条独凳上,靠几块破旧的皮革,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度着惨淡的日子。他们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本分,他们善良,他们质朴,他们勤劳,他们也有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总之,他们汇聚着中国劳动人民所有的美德。

但三个臭皮匠果真能赛过一个诸葛亮吗?非也!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当1950年他开始争取回归祖国时,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失去了自由,历经5年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这说明当时美国的横蛮与无耻,也说明他们对高端人才的重视与敬畏,更体现了高端人才在社会中的特殊价值和突出能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由于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并为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当时,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瑟罗纳说:“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这种杰出的贡献,就是一般的众多的科学家也难以匹敌。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袁隆平做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试想,“三个臭皮匠”能赛过这样的“一个诸葛亮”吗?可以说,就是十个“臭皮匠”、百个“臭皮匠”、千个“臭皮匠”、万个“臭皮匠”也赛不过一个“诸葛亮”!

不可否认,从总体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更是创造历史的关键,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在特殊的领域、在特定的环节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显然,“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中的“三”并不是数字的“三”,而是“众多”的含义,说明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任何事情只要大家群策群力,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克服不了困难。上世纪“文革”中,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度混乱;后来逐步予以纠正,一些错误思潮得以澄清,社会步入了正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太多地重视了“臭皮匠”,甚至唯“臭皮匠”是尊,对“诸葛亮”呢,轻则小看,重则不屑一顾,无人问津。

评价诸葛亮篇6

古有大禹,治泛滥之水,保华夏之安宁;后有诸葛,平三国之乱,着千秋之功名;

诸葛亮??上天的宠儿,他似乎拥有挥不尽的才华和无尽的智慧,以至于刘备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赤壁之战,他舌战群儒,分析战事,以少胜多,逼得曹操败走华容道,公元223年刘备内忧外患,忧忿成疾死后,他又效忠于刘禅,前后六次出师北伐曹魏,最终死于军中。一曲高亢的《出师表》,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诸葛亮的忠诚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对蜀汉政权竭尽全力,劝勉刘禅平定中原,兴复汉室,它的每一句话都有情有理,永远省人深思。孔子有德,创儒家思想,诸葛有道,扛三国之鼎。如果真的能穿越时空,我选择回到三国,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智慧。如果说,天空的蔚蓝离不开云的陪衬,那么,蜀汉的兴盛必然离不开诸葛的智慧;如果说,鱼儿的畅游离不开水的滋润,那么,赤壁的胜败必然离不开诸葛的策划;他永远都是那么惊人,就像刹那间划破晴空的闪电,就像黎明破晓前的红晕,就像海平面上升起的太阳,诸葛亮不问世事多年,却又一鸣惊人的做了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在帷帐里一言不发,却又一鸣惊人的指导了赤壁之战;真是叫人称绝,他究竟是何人,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造物主的恩赐,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否则,又怎么会有如此过人的智慧,他通天文,借东风;他晓地理,草船借箭。

如果将他比作孔子的后人,却又略显过于文绉绉;如果将他比作项羽,却又略显对名利的痴迷,究竟让我如何评价好呢,还是留给历史吧,它会做出最公正的评价。我也只能说:

天下三分定,诸葛着千秋!

评价诸葛亮篇7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兵出征南中(包括当时的益州、永昌、越隽、四郡)讨伐雍,临行时马谡送他几十里。诸葛亮对马谡说,我们在一起谋事多年,如今希望你能够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的叛乱势力,凭借地势险要,距蜀又远,不服已很久了,即使今天打败它。明天也很可能还会重新反叛,如今您正要全力出兵北伐,以对付强贼。叛乱势力知道我们国内,空虚,反叛也会加快,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能使他们心服。

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完全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他率部进入南中,捷报频传,斩了雍。雍死后,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召集雍的余部继续反叛。孟获是当地夷、汉民族心目中颇有影响的人物,诸葛亮命令部下一定要想办法活捉他,要尽最大努力争取他。结果是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一次捉到孟获时,还是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心服口服地说,你真是有神威的人,我不再造反了。

南中平定后,面临着一个治理的问题和如何防止反叛的问题。诸葛亮依然采取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蜀军在南中不留一兵一卒,让孟获等在当地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人物出任官职,用当地的官员去管理当地的百姓,去管理当地的事务。这一战略思想的运用,大得人心,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这里的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这对于平定南中、稳定蜀国后方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北伐中,使诸葛亮能够集中兵力对付曹魏,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由此可见,马谡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清初小说评论家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毛评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中详论说:“用兵之家,但知攻城与兵战,至于攻心战之论,则六韬三略所未及详,黄石素书孙武十三篇所未及载也。”(《六韬》相传是周朝姜太公所著的兵书;《三略》相传是汉初黄石公所著的兵书;《素书》旧题黄石公所著的兵书――笔者注)又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此四语是兵法中之所无,却是绝妙兵法,又在孙吴之上。”可见,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是前无古人的,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吴起不曾提出的军事斗争的重大战略问题。

马谡被杀后,诸葛亮亲临祭祀,痛哭流涕,安抚马谡的遗孤,并说要很好地照顾他们。据《三国志・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的记载,说马谡临终行刑时,有10万人因为他而哭泣,可见马谡的死影响是相当大的,怀念他的人大有人在,这一切都与他的才能、功绩是密不可分的。

听说马谡被杀,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从前楚国杀掉得臣,晋文公那高兴的心情从他的脸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如今在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您杀了‘智计之士’,难道不感到可惜吗?”蒋琬在这里将马谡和楚国名将得臣相比,应该说是很恰当的,是很有分量的。至于蒋琬,在蜀中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密表中说:“我若不幸死去,我身后的事应该交给蒋琬。”诸葛亮死后蒋琬拜尚书令,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封安阳亭侯,第二年又加为大司马,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对马谡的评价非同一般,可见马谡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在我们谈论马谡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起刘备的那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话有什么根据,马谡在哪些地方言过其实,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也许是因为马谡平时喜欢谈论军事计谋,引起这位“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帝不满,因而认为马谡夸夸其谈,不可大用。

笔者认为,刘备的评价未必是客观公正的,这里必定含有他个人的成见。后来的读书人总是喜欢拿马谡失街亭一事和刘备的话对号入座,如果拿平定南中成功的事实作证明,那么刘备这位皇帝的话就显得荒唐可笑了。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司马懿对马谡极尽贬低之能事,说他“徒有虚名,乃庸才耳!”这是小说虚构,并非历史真实。一个“庸才”能有如此才能和功绩吗?一个“庸才”之死会有如此轰动效应吗?

评价诸葛亮篇8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它作为一本书,可知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也像是在演义一场戏,让人着迷。

站在历史的海岸上看着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如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总的说来应该是开卷有益吧!我读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友谊董卓祸国殃民的奸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曹操赋诗的奸诈,但又有雄才大略的心怀。我还读了草船借箭,蒋干中计,曹操赋诗,借东风,七擒孟获等精彩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和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战而胜,为什么诸葛亮不费力地轻而易举得到十万只箭呢?我想,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向周瑜保证三天之内必定“造”出十万只箭,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只是周瑜想故意找诸葛亮的茬。但是,诸葛亮却能运用三天中雾最大的一天来借箭。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让曹操以失败而告终。在当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有计谋与智慧的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诸葛亮作为这一种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诸葛亮是在“三国”中的一个亮点人物,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评定了南方部落(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想要任命当地的土人担任官吏来管理。有人进言反对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在这里当官就要留军队,留下了军队,军粮无法解决,这就是一难我们刚刚打败夷人他们有的父兄死在战场,留下外地人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会有仇杀之恨之类的祸患发生,这是二难。以前夷人常有废除或杀害朝廷官员的事,他们自己感到罪孽深重,他们留下外地官员,也是始终不会得到他们拥戴的,这是三难。现在,我打算不留官员,不留军队,不远送粮食,是考虑到各种典章制定已基本制定社会次序已得到初步整顿,夷汉王间大致可以相安无丰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多少英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我从书中学到了诸葛亮的智慧“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雄才大略,豪放。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世最重要的——义气,百万史书,我选择了经典的一本——《三国演义》。

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书是精神的食粮我想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妇孺皆知,但若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唯有到书中去领悟,亦要坚持读书……

让我们一起坚持读书,让书融入我们的机体吧!

上一篇:律师事务所合同范文 下一篇:廉洁自律格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