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范文

时间:2023-03-03 07:16:0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外媒介 媒介绩效 评价指标

由于中外媒介在媒介属性、市场环境、运行模式以及测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本文对中外媒介评价指标的多维比较有了现实依据。媒介之间的属性差异使得各类媒介的评价指标存在着测度上的差异。本文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维度出发,从媒介的属性层面对中外媒介的评价指标作具体的横向比较。

一、社会效益指标

(一)我国对公信力的研究

媒介只有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的代言者、社会公德的监督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的功能,才能获得受众信任、赢得社会影响力。衡量这一社会效益指标的依据即是媒介公信力。喻国明教授从三个维度概括了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因素: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此外,这一领域研究者,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发现广告信任情况、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对政府权威的信任也是影响媒介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台湾,学者钟蔚文采用开放式问卷,当受访者对媒介做了整体的相信或不相信评估之后,进一步要求他们提出理由。结果发现,受访者明确指出他们评估媒介信任标准的情况如下:

(二)国外对公信力的研究

在媒介公信力问题上,美国学者的研究占主流。在美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研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研究方法是以实证为主。美国学者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测量与比较媒介公信力、探讨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分析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因素、媒介公信力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总的来说,美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在微观层面进行的,在对媒介公信力研究的具体评价指标上掌握较为权威、全面的数据。但是美国学者和我国港台学者这种微观层面的研究过分集中,缺少一些宏观视野层面的探讨,还有一些研究仅限于对媒介公信力本身的变量关系上。

二、经济效益指标

由于大众媒介特性不同,媒介之间的经济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将按照媒介属性的差异,对纸质媒介、广电以及网络媒介逐一分析。

(一)纸质媒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A.国内纸质媒介的经济效益指标

纸质媒介的评价指标作为媒介市场竞争中的“晴雨表”和“指示器”,标志着媒介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发行与广告过程中的优劣成败。根据国内一些媒介管理专家的研究成果,经济效益指标如下:

1、报刊发行量

报纸的发行量是表明读者的外部分布状况的指标,它能反映报纸读者在地理空间及社会阶层中的分布情况。具体衡量指标是:①期发行量,②月发行量及月均发行量,③年发行量及年均发行量。

此外,与发行量有关的还有如下几个指标:宣传发行量;稽核发行量;订阅发行量,零售发行量等。

2、读者评价指标

读者评价指标包括读者忠诚度和读者的有效接纳程度。读者忠诚度考察指标主要有读者平均每周阅读天数、读者实际接触报纸日平均时长、读者实际接触报纸月平均次数、读者报纸实际接触频度。

读者的有效接纳情况主要指标包括:①读者人口覆盖率,②读者传阅率,③阅读人,又叫读者实际覆盖人数。

3、广告评价指标

报纸广告是报纸市场竞争的直接阵地,报纸广告资源是报纸市场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要素有:

①广告版面,②广告经营额,③广告到达率。

4、报纸的成本收益评价指标

①单位产出成本,②报社运行成本,③收入合计,④支出合计。

B.外国纸质媒介经济指标评价标准

无论是在阅读量、发行量还是广告指标、成本收益等指标上,国内外对纸质媒介的评价标准都较为一致。

然而,在个别的评价标准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偏好。比如就媒介发行量而言,国内媒介的操作显得较为混乱。一般使用的是媒介内部根据自己的发行状况统计出来的“宣称发行量”。宣称发行量的不利之处就是其缺乏第三方的确证而导致权威度不高,媒介往往根据需要夸大自身的发行量。

国外的发行量主要是“稽核发行量”,它是由独立的第三方(ABC报刊稽核局)对报刊发行量加以查证后所提供的发行量数据。该数据比较公正可信,要求会员中属于全国性的报纸的发行量数据公布频率是每月一次。

(二)广电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对广电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也涉及到如广告评价,成本收益评价,而广电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收视(听)率。

A.我国收视率指标的应用

收视率指标,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国内,最早是央视总编室搞的日记法收视率调查,90年代中期,央视与索福瑞合作,开始提供“第三方”收视率服务。

收视率的研究方法已经演进了几十年,但毕竟收视率从一开始就是完全的商业化运作,其整个体系也游走于商业利益和科学态度之间。

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策划2006年广告招标会期间,赵化勇台长对电视界片面追求收视率,导致某些节目盲目跟风、品位低下现象给予警告。他号召央视各部门正确看待收视率,把广告客户的兴趣逐步引导到“既叫好又叫座”的节目上去。“绿色收视率”随即成为业界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绿色收视率”是个相对概念,是与渲染凶杀暴力的“黑色收视率”、渲染色情性犯罪的“黄色收视率”和渲染阴暗病态心理的“灰色收视率”相比而言的。它扣除了对资源消耗和对社会文化破坏等因素,是对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起正面作用的收视率。

绿色收视率和普通收视率比较图

包涵了“满意度”等测量维度的“绿色收视率”和“收视率”并不是两种互相排斥的指标。“绿色收视率”是偏向节目素质的衡量,收视率则更侧重于衡量收看节目的观众数量。“绿色收视率”体现出了对节目质量和受众数量两种评估标准的双重尊重,在树立收视率为基础准绳的同时兼顾了满意度、忠诚度、影响力的要求,在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要求上又有所超越。

B.国内外收视率指标的应用

国外媒体的收视率是“第三方评价制度”,在收视率收集上,更加注重专业评价委员会及电视受众的直接评估。

随着对收视率更加全面的认识,国内媒介收视率评价标准越来越与国际标准接轨,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机构的产生正是暗合了这一趋势。

(三)网络媒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中外网络媒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也存在差异。现通过南京大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课题项目对中外网络媒介的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作概况梳理。

中外网络媒介评价指标比较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国外的网络媒介评价指标相比,我国的评价指标则更加具体和细化。同时,国内对网络的点击率、网络信息伦理以及资源共享方面重视程度更高。

首先,国内外网络媒介都很注重网页的设计水平对网络评价的影响度。比如网页的整体结构,页面层次以及版面编排。其次,如上表所示,在“内容为王”理念下,网络媒介的信息内容依旧是中外媒介的主要评价标准,也是媒介竞相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涛,《解读媒介公信力》[J],《新闻前哨》,2007年第11期

[2]黄升民,《成败收视率》[J],《广告大观》,2009年3月

[3]刘堤洪,《浅谈收视率之功与收视率之困》[J],《中国电视》

[4]罗霆:《媒体管理 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

[5]喻国明,《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兼论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

[6]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7]叶迎春,《绿色收视率》[J],《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七期

[8]赵彦华,《报纸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评价指标范文第2篇

一、评价指标

GIS在旅游网站中的功能评价是建立在合理的网站评价指标和GIS在旅游网站中的开发目标的基础上的。

(一)国内外网站评价指标概述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网站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国外学者JudithEdwards、JimKapoun、RobertHarris、DavidStoics等人对网站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各自的观点[1][2]。JudithEdwards认为网站的评价标准有三个,即按照重要性分为可获取性、质量、易用性,其中每个指标又包括了一些更细的指标。JimKapoun则提出了网站评价有5项指标,即网上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权威性及覆盖面的大小。RobertHarris和DavidStoics提出了完全不同的8项指标。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黄微、毕胜男等提出的网站评价体系包括内容、操作使用和成本三项指标。董小英提出了网站评价的9项指标:信息的准确性、信息者的权威性、提供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主页中的链接是否可靠有效、版面设计质量的时效性、读者对象、信息的独特性、主页的可靠性。高静和肖江南则综合考察各方研究理论,并结合我国旅游网站建设实际,提出从两方面来评价我国的旅游网站建设,即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设置和信息资源的技术组织[3]。

(二)旅游网络GIS的设计开发目标

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采取ArclMS和Dreamweaver作为开发平台,以Javascript作为开发工具,最终建立一套集景区基本地理信息、景区景点旅游信息、旅游宣传促销等有关基本信息采集、信息查询、信息管理及强大的地图查询功能的“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4]。在景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设计地图化的符号化的功能模块,建立地图中地物与数据库中影像、数据、符号的对应关系,实现地图显示过程中的自动符号化,并利用一系列友好界面,引导用户进行人机交互,有系统自动完成数据处理和符号化,完成专题图制作,并自动生成相应的专题图例,对景区、景点进行更为生动和全面的介绍,并通过旅游路线设计、突出重点景点等方式,引导和规范旅游活动。

(三)GIS在旅游网站中的功能评价指标

结合上述指标和GIS在中国旅游网站中的实际开发利用状况,笔者提出了GIS在旅游网站中的功能评价指标,主体上分为内容设置指标和技术组织指标两个方面,同时又各有其分指标,具体如下所述。

1.内容设置指标

内容设置主要指网络信息资源的设置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5]。

(1)实用性。旅游网站内容设置的基本指标。它要求每一项功能都具有一定实用性。(2)准确性。网站信誉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GIS的旅游网站中,要求做到引用的数据、图像、图标、链接等真实可靠。(3)时效性。网站的信息能够及时更新,保持数据与新近的事实相符。(4)空间操作。GIS突出的功能之一,主要是指利用GIS对一条旅游线路提出相应的旅游资源数量、服务设施的性质、质量和分布。

2.技术组织指标

一个网站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技术的支持。GIS在旅游网站中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样需要有良好的技术手段来实现。(1)界面设置。界面设置风格要与网站的定位相匹配,要特别注重突出特色,易于区分各功能模块,以便高效浏览和使用网站的某项功能。(2)检索功能。不同的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善的检索功能为网站获得“高品质服务”的口碑起到了重要作用。(3)链接功能。方便用户查询相关资料,可以扩充本网站的内容,另外,强大的链接功能也从一定程度体现了一个网站的实力。(4)多媒体品质。多媒体的高品质是GIS在旅游网站中的功能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5)语言版本。语言是用户使用、了解一个网络的基础工具。一个完善的网站应当具有多种语言版本,这样可以便于用户浏览及使用该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扩大用户群体。二、案例分析:GIS携程旅行网

(一)携程旅行网简介

携程旅行网创立于1999年,总部设在中国上海,目前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10个城市设立分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旅行网已成功整合了高科技产业与传统旅行业,向会员提供集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惠商户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被誉为互联网和传统旅游无缝结合的典范。从网站功能上来看,携程旅行网属于提供实用性旅游信息查询和产品预定中介服务的综合性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目标市场为商务客人(88%)和休闲客人(12%)。

(二)GIS在携程旅行网中的功能简介及评价

1.GIS在携程旅行网中的功能简介

GIS在携程旅行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旅游工具箱的电子地图模块中。进入该网页,界面主体显示为左部的检索查询区和右部的地图区。

地图的基本操作可实现地图的放大、缩小、移动、标注、清除和测距。地图的查询功能提供模糊搜索功能。周边查询功能可查询到该网点从200米到2公里范围内的餐饮、娱乐、商务大厦、商务场所等地所设的信息的详细内容。

2.GIS在携程旅行网中的功能评价

(1)内容设置评价。a信息的实用性。携程旅行网是综合性的旅游电子网站,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多个方面。在查询功能中提供的类别查询,很好的体现了旅游基本要素的要求。b信息的准确性。携程旅行网自创立以来,商旅管理业务面向国内外各大企业与集团公司,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与许多相关单位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携程旅行网提供准确的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c信息的时效性。携程网的信息更新周期基本上是3天,但是更新的信息主要为独家产品的旅游线路及其报价、特别推荐的酒店的信息、首页的动态广告等。电子地图的更新周期是相对较长的,与各个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能够同步。d空间操作。在携程旅游网的电子地图中,主要体现为对某地周边的景点、餐饮业、商场等查询,以及两地间距离的测算。

(2)技术组织评价。a界面设置。携程旅行网的整体界面设置风格是简洁大方的。在电子地图板块,其与主体界面保持一致,给用户以友好、便捷之感。在色彩上,蓝白搭配惬意非常。功能分部上,图形区和查询去一目了然。b检索功能。携程旅行网的各个主要功能模块区,均提供检索功能,且可以实现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方便了用户使用,同时用户面扩展。c链接功能。携程旅行网在这方面的信息还是比较全面的,在链接的实现上基本能够体现快捷和准确。d多媒体的品质。这是携程旅行网所欠缺的。作为一个提供实用性旅游信息查询和产品预定中介服务的综合性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携程旅行网应当考虑用户的需求,充分发挥GIS的优势,向用户提供如酒店、景点、商场等的图片、视频及部分景点的三维模型。e语言版本。携程旅行网有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随着我国与世界上多国的联系日渐紧密,携程网应当建立更多的语言版本,方便外国用户的使用,有利于提升携程旅行网的国际知名度。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GIS在携程旅行网中的公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旅游网站普遍在GIS的开发应用上的不成熟,不完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GIS在我国旅游网站中尚处于初期应用阶段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说明GIS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薇,毕胜男.网站系统综合测评方法的研究[J].情报科学,2003,(8).

评价指标范文第3篇

海量数字信息的持续爆炸式增长使信息管理、保存和获取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这也促使了“信息学院运动”(informationSchoolMovement,iSchool运动)的出现和发展。iSchool关注信息、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在跨学科社群中充分发挥其特长与兴趣。[1]2005年至今,iSchool成员的数量已经由10个迅速发展到55个,而其成员所在地区也由最初的北美地区扩展到亚洲、欧洲,iSchool的理念广为接受,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iSchool运动已成为21世纪图书情报学(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学院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2]虽然iSchool符合大幅资助的研究活动、参与信息领域未来研究人员的培养、致力于信息领域的进步这三个基本标准,但是该标准较为模糊,难以具体量化。iSchool目前仍处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对iSchool进行评价将有助于明确不同院校之间的异同,为不同iSchool间的合作提供参考有效指导科研管理,推动iSchool运动的发展。对iSchool联盟的整体发展而言,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既能对目前现有的iSchool进行全面评价,又能确立iSchool联盟良性发展的价值导向,从而最终使iSchool真正能引领信息领域发展的潮流。

2、iSchool特征分析

2.1iSchool多依附于研究型大学

iSchool大多依附于研究型大学,如华盛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诸多高校更是名列美国研究型大学前30名。[3]iSchool与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近乎吻合:是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4]研究生规模一般都较大,科研经费资助较多,能够保证有充足的经费进行研究活动和高端人才培养。[5]

2.2iSchool

引领信息领域的教育与科研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图书情报学学院中有17所学院是iSchools联盟成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iSchool成员也大多是所在地区内最卓越的LIS学院。不管是在课程数量、课程多样性、招生数量与质量、教师数量、师生比方面,还是在研究经费、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科研效率等方面,iSchool均遥遥领先于传统的LIS院系。[6]而且,相对于传统LIS院系,iSchool的课程设置也更能符合时代的潮流,iSchool的教育内容更能符合当前的工作要求,[7]因此,iSchool能够在信息领域的教育和科研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2.3iSchool跨学科性强

iSchool教师的学科背景更加丰富。据Wiggins等人的研究,传统的LIS学院中教育背景为图书情报学的教师占比超过70%,除了图书情报学之外,具有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占比更高。[8]iSchool所开设的学科专业更加丰富。相对于传统的LIS学院,除了传统的图书情报学专业之外,iSchool还开设有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政策等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不仅体现传统的信息,也关注技术与人。iSchool的课程设置更加多样。除了图书情报学传统的传统课程,iSchool的课程也涉及教育、管理、经济、历史等学科,[9]课程具体内容涉及不同年龄、种族、性别、残疾人等多元主题;[10]授课方式上也从本学院内教授扩展到与其他院系联合培养。iSchool的科研产出更加多样。在iSchool所的学科中,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占比已经不足30%,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与电子等领域的发文量已经占相当高的比例。[11]

3、目前iSchool评价存在的问题

3.1现行学科分类体系不适用于iSchool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研究生院排名把研究生院分为教育学院、工程学院、科学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等11类学院,[3]由于iSchool的来源不同,有些源于图书情报学院,有些则源于计算机等技术导向的院系,iSchool联盟院系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归入任何一类学院。因此需要建立能与iSchool成员相适应的不同指标来衡量iSchool成员的复杂性和iSchool运动的动态性。

3.2传统科研评价方法不适用于iSchool

在学术出版和研究方面,传统的根据博士毕业生成为终身教职或在其他学术职位就业来判断学术研究是一种评估方法,但这种方法在iSchool模式下已经不再适用:由于iSchool培养的博士研究方向更加广泛,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除了传统的学术职位之外,信息架构、编程、数据分析、社会媒体等领域都是iSchool博士的就业领域。传统的引文分析和学术影响评估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Bar-Ilan对iSchool科研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在WebofKnowledge中按照iSchool所在的大学名称进行检索,在检索结果中选取“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类的文章,使用文章数量、被引次数、h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估。[12]但是该研究有两个局限:(1)用大学名进行机构检索的结果中,即使文章发表属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类,该文章也很有可能是该校iSchool以外的其他院系的研究人员发表的;(2)iSchool教研人员发表的文章学科跨度很大,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类,该研究未能抓住iSchool学术出版的跨学科性。

4、iSchool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针对性原则

对iSchool的评价要针对iSchool的跨学科性和致力于信息领域进步的特点。iSchool的宗旨是探索信息、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iSchool致力于学习和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iSchool通过进行大量的研究活动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达到促进信息领域进步的目标,并最终通过信息提高人的能力。因此,需要从研究和教育两个主要方面来对iSchool进行评价。

4.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将知识共同体、各种数据和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在iSchool评价中,定量方法就是采用统计学、科学计量等方法来对iSchool的教学、研究与学术出版进行数量与质量的评估;而定性方法则是指同行评议方法。客观统计的数据能够为iSchool评价提供一种客观量化的、可比较的指标;[13]同行评议则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iSchool评价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具体评价对象的特点来考虑侧重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

4.3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iSchool的评价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样该指标才能有连续性和可比性。如果现在建立的指标在几年之后就发生重大的变化,那么就不能纵向把握iSchool的发展进程。同时,由于信息领域在发生着剧变,iSchool在其宗旨的指导下也在不断探索信息领域的新方向,因此,要及时关注iSchool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要精确把握那些当前虽然不太重要,但在未来对iSchool会非常重要的指标,这种具有发展性的指标能够指导iSchool未来的发展。

4.4平衡数量与质量关系原则

当前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量”轻“质”,著作、论文与科研经费的数量往往成为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各种奖励、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的重要条件。这种做法看似科学,实则与科研精神相悖,因为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创新过程,科研评价中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往往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的出现,严重背离科研的本质精神。[14]因此,在科研结果评价中,重视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质量。

4.5平衡教育与科研关系原则

在高校中,教育和科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非常复杂的关系。[15]现行的各种大学评价体系,不管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还是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排名,都非常强调研究指标的权重,而教学指标权重则非常低,[16]这并不合理。现行的评价体制下,高校的排名与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研决定的,这种极端重视科研的排名也是学生进行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但事实上,科研质量高并不等同于教学质量高,不能用科研的评价指标来代替教学评价指标。iSchool的宗旨体现了对培养人才和研究的同等重视,因此在iSchool评价体系中,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

5、构建iSchool评价指标

针对iSchool的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特点,分别从投入、过程、产出几个方面来构建iSchool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如表所示。在iSchool评价过程中,投入是指科研经费、教师与科研人员、学生等,而结果包含发文量、被引次数、专利、学生起薪与就业率等内容。

5.1iSchool教育评价指标

iSchool教育评价指标包含了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三个一级指标。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学生投入和学校投入,本指标拟对教育投入赋予15%的权重。就学生投入而言,学生入学时的成绩(如GRE、GPA)越高,表明该iSchool学生的生源越好;录取申请比越高,表明越多学生为进入该iSchool进行竞争。就学校投入而言,教育经费投入越高,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过程。教育就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仅仅评估教育结果会忽视教育过程的丰富性与重要性,因此本指标体系非常重视教育过程的质量,因此对权重赋值较高(17.5%)。我们对教育过程从教育项目的学术质量和职业准备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在学术质量方面,我们参考了匹兹堡大学iSchool的学生满意度调查,[17]从教师、课程、学术指导等方面来进行评价,重点突出了项目的智力多样性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在职业准备方面,从“职业指导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教育产出。同样,相对于教育投入,本指标更加重视结果,因此教育产出的权重相对较高(17.5%)。教育产出指标设计参考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指标,强调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薪水情况,但同时,本指标也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之后所带来的长远社会效益。

5.2iSchool科研评价指标

根据科研的过程,科研评价主要分为研究投入与研究结果两个一级指标。具体二级指标分别如下。研究人员。按照研究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与知识领域结构设计了5个三级指标。其中,全职教员的百分比代表了iSchool研究人员的中坚力量;“研究人员智力背景熵值”指标则是源于Wiggins等人提出的用熵值来衡量iSchool教员智力背景的跨学科性,本研究采用了该指标。研究资助。据吴丹等人的研究,[11]iSchool的科研资助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表中所示的几个指标:联邦政府资助金额、州政府资助金额、非政府组织与企业资助金额、其他资助金额。研究产出。本文产出主要指论文、专著、专利,由于评价时间既不能跨度过长也不能太短,因此本指标对研究产出的统计设定为两年。同样地,为了突出iSchool的跨学科性,我们引入了类似于“科研人员智力背景熵值”的两个熵值指标———论文学科熵值与专利领域熵值,分别来衡量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的跨学科性。研究影响。在研究影响中,除了传统的被引频次指标、顶尖论文指标,我们还特别突出一个iSchool在整个iSchool联盟院校中的影响力,因此设计了其他iSchool引用该iSchool出版物的情况、与其他iSchool的合作情况两个针对性指标。

5.3iSchool评价指标的特征

本指标是在上述指标构建原则与iSchool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如下特征。(1)合理平衡教育与科研。长期以来,各种大学排名体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病,有些排名甚至没有考虑教学指标,直接以科研代替教学。iSchool致力于通过在信息领域持续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促进信息社会的进步,因此,培养信息领域的未来人才是iSchool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与科研同等重要。因此,本指标对教育和科研赋予了相同的权重(50%),从而使本指标具有重视教育的导向作用。(2)突出iSchool的跨学科性。如上所述,iSchool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师的学科背景、科研产出方面都有显著的跨学科性与多样性,这也是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指标体系中的“促进智力多样性的程度”、“课程的多样性”、“科研人员智力背景熵值”、“论文学科熵值”、“专利领域熵值”等指标从不同方面来衡量iSchool的跨学科性。(3)强调iSchool在iSchool联盟中的影响力。由于iSchool联盟成员的复杂性,传统的引文分析和学术影响评估方法已不适用于iSchool。同时由于iSchool联盟成员之间科研与教学的合作越来越多,本指标体系特别突出iSchool在整个iSchool联盟中的影响力,包括“近两年该iSchool与其他iSchool的合作频次”、“近两年其他iSchool引用该iSchool出版物的频次”等指标。

6、结语

虽然本文结合iSchool的特征从教育和科研两个方面对iSchool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iSchool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由于iSchool的发展时间较短,iSchool的标准还比较模糊,因此本文并未对相关指标进行赋值、检验与修正,所以并没有构建出完整意义上的iSchool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突出iSchool跨学科性、正确处理iSchool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突出对其他iSchool的影响、所涉及指标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导向性等特点,比如“Science、Nature论文数”、“研究成果与研究人员所获奖项”都属于导向性指标。根据iSchool联盟群体成员的特点构建区别于传统LIS评价指标的新指标体系,有利于客观评价iSchool的教学与科研的各个方面,从而不断促进iSchool在信息领域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在未来继续占据领先地位。

评价指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 绩效评价 指标

1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 working 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 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 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部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 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 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 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 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 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 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 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 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节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 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2.3.4 公众满意度以及影响度:救灾物资的发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具体指标主要包含了群众满意率和群众投诉量。

2.3.5 应急物流回收环节: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后,可以充分有效发挥逆向物流的作用,将灾区的灾民、一些有价值的物资、灾后废弃物等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从而减少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减轻灾区的压力。衡量指标具体包含了产品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参考文献:

[1]王丰,等.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

[2]刘小群,等.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2):123-127.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作者简介:

评价指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动态平衡

一、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是对绩效进行评价的维度,比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等,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共同构成绩效目标中的主要内容。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选择与组合,既要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测量学要求。一般来说,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企业要求什么,员工就会追求什么。绩效评价指标就是这样的指挥棒。企业要求生产数量,员工就会很努力地追求数量;要求质量,就会追求质量。如果公司追求质量,它的绩效评估就要引入产品质量指标,以及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指标;如果公司追求顾客满意度,就要考核顾客满意指标,考核影响顾客满意的过程指标。绩效评价指标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强调的是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所有员工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员工能够为企业的成功做出贡献。当企业的战略发生转移的时候,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及时调整,体现出战略转移之后对员工新的要求。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并没有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还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的水平,即使从企业战略角度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的企业,其绩效评价指标往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尽管企业的经营重点和经营策略都发生了较大的转移。这两种倾向导致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2.可操作性。所选择的绩效评价指标,要有可操作性,能够被衡量。绩效评价指标是否可以被衡量,有两个评判标准:第一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第二是可以用行为描述。两者只要符合其一,就可以衡量,不能用数量表示也无法用行为描述的指标,就没有可操作性,不可被衡量,应当舍弃:否则,管理者对下属进行评价,没有数量或者行为事件作为依据,只能做主观臆测。

3.高效度。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的所有内容应该反映所要求绩效的所有方面,避免出现缺失或者污染。所谓缺失,是绩效评价指标没有完全反映工作绩效的所有方面,指标的选择不全面。续效评价指标的污染,则是指绩效评价指标要求考核与工作无关的方面。比如某国有企业,对销售员的绩效主要根据销售量或者销售额进行评价,忽略了货款回收,导致大量货款长期收不回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样是这家企业,领导喜欢组织政治学习,把参与政治学习次数作为考核员工的一项重要指标。众所周知,参加政治学习次数与工作绩效并没有关系,政治学习花掉员工大量时间,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绩效评价指标的效度越高,缺失和污染就越少,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和组合,要尽量减少缺失和污染,提高效度。

4.高信度。信度指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如果让两个评价者对同~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两个评估者均了解评估对象的工作特点、工作表现,而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评价,评价出的结果一样或者近似,则反映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高,即信度高。一般来说,数量化指标的一致性很好,行为指标的一致性就相对差一些。绩效评价指标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是指在不同的时间点对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该相同或者接近。实际上,在所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中,类似产品生产数量这样稳定不变的绩效评价指标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绩效评价指标的时间稳定性并不好。绩效评价指标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是持续变化的,员工对变化无能为力。以销售工作为例,每种产品的销售都有淡季和旺季,如果以淡季销售额或者旺季销售额作为全年销售业绩,都不合适。在绩效评价指标的表现随时间波动的情况下,要选择多个时间点进行评价,评价时间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够代表绩效评价指标在所有时间的表现水平。

5.可接受度。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在保证其效用的前提下,要力求简洁,便于操作和管理,容易被管理者接受。许多公司把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得很复杂,有长期的和短期的,有财务性的与非财务性的,有战略性的和运营性的,有个人的和组织的等,无所不包。为了应付许多挑战,采用各种指标引导员工行为,这种做法可以理解。需要设法保持绩效评价指标的简明性,限制指标的数量,防止面面俱到。保持绩效评价指标简明性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关键价值驱动因素,设计关键绩效指标,绩效评价指标还应当被员工接受。员工是否接受绩效评价指标受两个方面影响:第一个方面是绩效评价指标的效度,第二个方面是绩效评价指标是否公平。绩效考核指标的效度不高,出现污染或者缺失的情况,员工会有不满情绪。当考核指标出现严重污染时,员工认为他们被迫做很多无用功,尤其会表现出不满情绪。绩效评价指标的公平性,是不同岗位员工比较后的主观评价。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考核指标比他人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制造这个不平等的责任者是企业,则容易滋生抱怨。

二、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指标强调的是从哪些方面对工作产出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注重的是在各项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指标解决的是评估什么的问题,标准解决的是要求被评估者做到什么水平、完成多少以及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1.基本标准与卓越标准。基本标准。基本标准就是合格标准,是对评估对象的基本期望,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每个工作岗位的基本标准,都可以描述为达到某种限度。设置基本标准的目的是判断员工的工作是否能够满足基本要求,是否能够达到基本标准方面的绩效信息,主要用于非激励性的报酬决策,此如基本的绩效工资等。卓越标准,是指对评估对象没有做强制要求,但是通过努力,一小部分人能够达到的绩效水平。卓越标准的描述没有限度,没有天花板,是没有止境的。达到卓越标准,需要超越常人的能力或者努力,或者两者的结合。所以,卓越标准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设置卓越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识别角色榜样,提供努力的方向。随着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今天的卓越标准,会成为明天的基本标准。是否达到卓越标准的绩效信息,主要用来决定激励性的待遇,比如额外的奖金、分红、职位晋升等。

2.设计绩效评价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考核标准的设置压力要适中,基本标准要达到的水平,要使所有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有一定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经过努力或者挖掘潜力能够实现规定的基本绩效标准。卓越标准,只有非常优秀的员工才能达到。设置基本标准,要避免给员工压力过大。长期在高压下工作,会导致缺勤、高离职率,基本标准的水平高低,要有利于发挥员工潜力。绩效标准的稳定性和变化性。绩效标准一旦设立,并证明是适当的,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领导的意志而变化,否则会丧失其权威性。随着技术和管理的变化、企业问竞争加剧,会对考核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

对于一个新企业来说,确定或者调整绩效标准,可以参考同行的经验,或者使用标杆学习的办法,参照国内或者国际先进企业的标准。在竞争条件下,参考竞争对手的标准,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绩效评价指标与绩效标准的侧重不同,但两者都同属于绩效目标的范畴。换言之,制定绩效目标主要工作是指绩效评价指标和绩效标准的制定。

三、过程与结果评价的动态平衡

绩效的两种观点,一种是绩效是结果,另一种是绩效是行为和胜任力。前一种观点观察工作结束后的状态和产出,后一种观点则关注工作的过程。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的绩效观。

1.结果与过程的结合。毫无疑问,绩效首先是结果。当产出结果不足以代表员工的工作绩效,就应当将行为能力等过程变量纳入考核管理的视野,甚至用行为取代结果。当考核的目标是为了改进工作、发展能力和矫正行为时,也把行为能力作为考核内容。考核员工绩效,只要有可能,就把结果作为考核内容,_出于在过程中把握控制绩效产出的考虑,企业开始考核工作行为和能力,于是,工作绩效的混合模型产生了。除了工作的最终结果,它还包括了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和能力。在多数混合模型中,结果绩效是数量化的、投向过去的并与部门目标相联系的,它主要考虑短期,考核结果主要用于奖励决策。对胜任力的评估多半是定性的,考虑长期绩效和未来导向,主要用于绩效改进和职业发展规划。

2.环境的影响。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引进胜任力之后的混合模型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对工作过程的研究发现,除了员工的行为和能力,影响工作续效的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机器设备的状态、原材料的质量、噪音、温度等等,这些因素被称为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个体发挥知识、技能,降低工作积极性等对工作绩效发挥抑制作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表明,工作任务高度专业化、单调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能降低生产率;目标模糊、或者难度太高,将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工作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将同时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复杂、管理风格简单粗暴、工作群体缺乏凝聚力将消解员工的上进心和敬业精神;组织奖励制度的混乱、盛行等组织特点会使员工偏离努力方向。总之,环境因素对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员工作为个体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有限。站在绩效管理的角度,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该充分评价结果的同时也充分评价工作行为表现。在充分考虑系统因素对绩效影响的情况下,对行为进行评估还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作为个人,既然难以改变环境因素,应该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在环境不利的条件下,主观上更加努力的员工,必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不利因素,为企业做出更多贡献。

3.优先顺序与权重。正因为环境因素对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在绩效评价中需要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将结果和过程评价指标按照一定比例得到动态平衡。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绩效管理目标、工作性质和要求。对不同的绩效管理对象,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也不同,它们有轻重缓急之分。在具体设计和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时,需要同时确定每个绩效指标的权重,或者标出优先顺序。在每个考核年度的开始,员工都应该知道,在所有绩效指标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那么重要的。这样便于员工合理分配时间,知道应当在哪里付出最多努力,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并与员工沟通,可以使员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的评价指标一般构成续效评价的一级指标,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的评价指标分别又有若干子指标构成,这种子指标又称之为二级指标。不同级别和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反映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绩效评价一般由多种绩效评价指标组成。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张健敏,李原意,《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皇甫刚,《绩效考核与管理案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朴愚,顾卫俊,《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B

[4]杨序国,何稳根,《绩效管理何以见绩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郭济,《绩效政府理论与实践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评价指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投资;决策;评价指标;选择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由于目前对设备的投资管理缺乏实用的全面综合的决策评价体系和强有力的手段,因此使得设备的投资决策仅仅停留在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投资价格上,而没有充分考虑设备寿命期内的综合效能。设备的投资管理关系到设备的使用效能和寿命期的经济效益,是设备管理的基础,投资管理的质量和决策水平也就关系到了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为设备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使设备管理从一开始就对设备的寿命期从技术上、经济上和组织上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和决策,以使对设备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企业、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 评价指标体系

设备投资的评价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合理的选择指标,并建立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指标体系,否则不管多先进的方法,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建立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指标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在设备投资决策的方案选择中,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大修方案之间的比选;技术改造方案之间的比选;大修方案与原型更换方案之间的比选;技术改造方案与新型更换方案之间的比选;大修、技改与原型、新型更换方案之间的比选;设备的更换方案之间的比选。

为了对方案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价,不同情况下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指标体系一

大修和设备的原型更换目的相同,因此大修方案之间、更换方案之间以及大修和更换方案之间的比较可以采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一。

大修和原型更换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原有设备的性能,要着重对设备的性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价,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一主要技术评价指标可选择:生产能力、加工精度等功能参数、故障率、设备完好率、可靠性、可维修性、环保性、节能性、安全性等。

功能参数是设备是否能继续完成工作并保证其工作质量的主要判断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范围、工作效能、精度、性能、外形尺寸等。故障率、设备完好率反映了设备工作的物理状态,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设备大修后很可能会引起维护费用的增加,而且大修和原型更换都可以认为不会改变收益,因此主要经济评价指标可选择总成本现值、寿命期费用、年度费用、追加投资回收期等。另外,还可选择经济寿命、年使用和修理固定费用、设备低劣化值、折旧费、初始投资等作为辅助指标。大修后的设备要考虑受技术水平及性能限制的技术指标,如设备的环保性、节能性、安全性等。设备的环保性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标准;节能性必须符合国家节能法规的规定。为了达到这些规定,很可能会引起相关投资,决策前应充分考虑,此项投资可能会占总投资的20%以上。

1.2 评价指标体系二

技术改造方案与设备的新型更换都是要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因此技术改造方案之间、新型更换方案之间以及技术改造和更换之间的比较都可以采用评价指标体系二。

由于技术改造和更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因此,技术指标的选择必须能反映出这一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可选择生产能力、加工精度等功能参数、可靠性、可维修性、自动化程度、易操作性等。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新型更换对设备的收益和费用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收益的评价采用相对经济指标追加投资报酬率、追加投资利润率、追加投资的净现值等;费用方面采用年度费用、追加投资回收期、总成本现值、设备年使用和修理费用、设备低劣化值、折旧费用、初始投资等作为辅助指标。技术改造和新型更换引起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方案的社会性评价除了设备的环保性、节能性、安全性外,还考虑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即社会贡献率。

1.3 评级指标体系三

混合方案的比较采用评价指标体系三。混合方案的比较是指大修方案、原型更换方案与技术改造方案、新型更换方案之间的比较。混合方案之间的比较相对要复杂一些,在对技术水平和性能的评价上,要兼顾个方案的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可采用生产能力、加工精度等功能参数、故障率、设备完好率、可靠性、可维修性、自动化程度、易操作性等。各方案的收益、费用很可能均不相同,所以主要经济指标可以采用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总成本现值等;而年度费用、收益等指标可以作为辅助的参考指标。总成本现值的计算模型中应引入生产效率系数,使其不再受“收益相同“条件的限制。方案的社会评价包括设备的环保性、节能性、安全性、社会贡献率等。

2 主要常见评价指标

生产设备完好率

式中:A生产设备完好率;NA生产设备完好台数;N全部生产设备台数。

生产设备故障率

式中:B生产设备故障率;NS统计期内发生故障设备总台次;N统计期内开动的设备总台次。

生产设备精度指数

式中:C生产设备精度实测值;Pi生产设备精度允许值;Si检测的项目数。

动态投资回收期

式中:T动态投资回收期;R年等额收益金额;K项目总投资;i贷款利率或折现率。

内部收益率

式中:i2>IRR>i1;PV>0为采用低贴现率i1时的净现值;NV<0为采用高贴现率i2时的净现值。

投资回报率

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润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100%

投资利润率、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

投资收益率=(年均利润+年均折旧额)/投资总额×100%

总资本利润率=年均利润/资本总额×100%

自有资本净利润率=税后净利润/自有资本×100%

3 综合评判

设备投资决策的综合评判建立在对设备的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分别进行模糊单元分析的基础上:

计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值;建立与设备投资目的相关的三个分单元:技术、经济、社会;利用模糊单元分析法,对三个分单元分别进行分析,各分物元均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将各分单元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设备投资方案的一个综合评价值;将所有设备投资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进行优劣排序,选出最佳方案。

综合评价也是对设备相关的各方面因素都一一评价,并通过综合这些单一的评价,得到一个能够全面衡量设备投资方案优劣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值,以便对方案作出贴近实际的判断,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因此,最终所获得的综合评价指标必须包含设备投资方案各方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秀华等.浅论医疗设备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J].医疗装备,2003(01).

[2]姜林林.环保型设备投资决策问题研究.中南大学2009.

评价指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资源问题不断涌现。土地资源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开始发挥明显作用。土地资源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土地整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被日益重视。

当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的审计评价。与其它领域相比,土地资源审计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具体对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的选择运用上,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如国际上逐渐开展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在不同的国家,称谓,方法选择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亚称为“污染土地审计”,在美国为“房地产交易评估”(PTA)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加拿大为“环境现场评估”(ESA)中的一部分[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已逐渐形成两大流派,即以美国为主的PTA三阶段说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SCA四阶段说。英国学者Black(布莱克)认为[2],传统的土地绩效审计关注法律规章的遵循,但当土地绩效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它应更多地关注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杜冰清[3]主要从如何审计土地出让金(现称土地出让收入)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对土地资源开展审计,以及为避免缺审漏项,审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方式。王秀华在研究了国际自然资产审计的方式、内容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包括审计的主体与对象,审计的依据、方法,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等重要问题,文章提出审计可以再利用会计信息的的基础上,发挥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对自然资源管理情况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王建刚[4]在2002年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关于土地污染如何实施审计的程序及其发展的历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当时针对土地污染开展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王瑷玲、赵庚星[5-6]等人从反映土地资源项目审批、决策、实施、验收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角度,建立包含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环境效益。

1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概述

审计是遵循绩效原则,建立起一套系统规范的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及评价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并对财政支出过程及效果针对社会经济、政治进行理性客观的综合评估。而绩效审计则更加具体,其用于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包含以下几点:

1)相关性评价:即项目指标与生产需要之间的相关性,一是国家层面的相关性,二是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关性。

2)效果性评价: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预期效果,成效及相关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效率性评价:讲求投入与产出之间效益最大化,包含征地率、周期率、储备计划完成率以及闲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4)可持续性评价:是指项目实施后,其后续的管理、资金、财务等方面的可持续能力的评价。

5)合规性评价:是指项目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评价,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落实整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绩效大部分具有数量特征,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体现,另一方面有部分绩效内容不具有数量特征,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直接体现。

2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发展现状

审计部门陆续开展了土地整改、土地出让金、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存量土地等方面的审计,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绩效评价而言,还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制约了对土地资源项目审计的绩效评价,因此需采用一系列指标对审计范围内的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漏洞,与现实脱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上升,对土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烈,土地使用率越来越高,同时粗放式的发展导致了用地粗放、低效浪费等问题,审计部门运用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土地管理系统。而当前的部分指标体系与时展的高速轨道并为并轨,出现了部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未考虑长期绩效,不可控因素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宏、微观不同的角度,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全方位判断土地管理的现状。全面系统地剖析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土地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为考虑长期绩效,对一些不可控因素为设置预案。

3)部分指标界定含糊,对评价结果未予全面重视

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3 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建议

1)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加强可操作性

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国家的政策要持续贯彻,并渗透到基层政府,全面的开展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由于人员素质、方法复杂、贯彻不力等因素,导致评价指标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这使得完美的评价方法成为纸面文章,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同时土地管理中也存在相当的不规范情况,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使得审计人员要系统全面地收集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基础资料难度较大,理论性太强的审计评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用。 因此在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一定要加强可操作性。

2)指标要注重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并重,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结合

不可控因素是不能为某一级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因素,不可控因素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而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对土地资源绩效进行的审计评价指标制定时,关系到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区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对于评价对象无法控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尽可能排除,否则会有失公平。

绩效是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按照绩效体现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评价,不能只评价短期行为,忽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潜能,也不能只评价长期效益,忽视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评价指标的设立要考虑到长短期并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审计评价的全面客观。

3)参考指标建议,注重全面评价结果

采用绩效评价,可以将各专业审计项目的结论引入到相应的绩效评价内容中,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这样做既拓宽了土地资源审计的领域,又整合审计资源减少了审计成本投入,还能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运用土地资源审计绩效评价,可以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重点选择评价指标,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目的选择评价标准,审计报告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土地绩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基本满足各类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需求。

4 结论

我们实施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虽然已涉及到土地整理、土地出让、土地储备、土地经营等诸多方面,审计范围正在逐步向土地管理绩效的各个方面扩展,但鉴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涉及面广,宏观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审计人员准确评价土地资源绩效的难度较大,因此以往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Bouma J, Hordijk L,Stein A.Soil remediation:A systems approach.J.P.Okk,1998.

[2]Philip C,James M,John H .Regulating contaminated land in the UK[R]. London:PSA,2005.

[3]杜冰清.对国有土地资金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1994(105):38-39.

[4]王建刚.西方发达国家污染土地审计的引介[J].中国标准化,2002(225):112-113.

评价指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会计和谐度; 预选评价指标; R型层次聚类; 相关分析

所谓会计和谐度,是指在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运行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会计达到和谐一致的发展状态的程度。会计和谐度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了会计系统的构成是否合理、运行是否和谐。

一、会计和谐度的评价意义和影响因素

对会计和谐度进行评价,就是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会计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的和谐程度进行定量化测试,并从数量上回答会计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当会计运行发展的和谐状态可以进行测度时,和谐会计就由一种思想演变成为一种科学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会计和谐度是衡量会计工作有效性和发展性的重要指标,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一般可以通过分析其内部构成来确定会计和谐度的影响因素。本文将会计和谐度分为会计人员和谐度、会计工作和谐度、会计信息和谐度、会计环境和谐度四个组成部分,因此,会计和谐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会计信息、会计环境。这四个因素之间一致性、互动性和内部协调性的强弱直接影响会计和谐度的高低。会计和谐度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会计环境是起点,它决定和影响着会计人员的健康成长、会计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会计人员又制约和影响着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而会计信息作为会计环境、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成果和载体,它的公正状况又反作用于会计环境,促使单位营造出有效性强、能动性高、创造性大的会计氛围。

二、会计和谐度评价指标的选取思路

会计和谐度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如何科学地测量与评价会计和谐度,需要一种理论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支撑。该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会计和谐度的影响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和谐会计的价值取向。由于会计和谐度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决策问题复杂,涉及因素众多,外加现有研究较少,为了避免指标之间出现相关、重复甚至矛盾的情况,本文拟采用R型层次聚类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会计和谐度预选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和筛选,通过减少指标数量、简化评价指标计算过程来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首先,建立预选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以往研究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从会计和谐度的影响因素出发,建立会计和谐度的28个预选评价指标(见表1)。然后,将每一个预选指标看成一个类,请专家根据这些指标对会计和谐度的实际影响程度,采用5分制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果进行R型层次聚类分析,通过相似性度量,逐步将类由多变少。最后,在聚集为同类的指标中,运用相关分析法对会计和谐度预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判断、筛选,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此类的典型指标,从而最终确定会计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

三、会计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具体步骤

(一)基于专家评分法的各因素对会计和谐度影响程度的确定

以“对目标的影响很大”、“对目标的影响大”、“对目

标的影响较大”、“对目标的影响不大”、“对目标几乎没有影响”5种模糊语言为评价标准,邀请8位专家(企业高管、高校学者、银行学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人员各2名)计算各预选指标对会计和谐度的影响程度得分。采用五分制评分,将定性评价分别对应为定量分数:5、4、3、2、1。专家打分量化结果如表2所示(为简化,表中用代号代表各预选指标)。

(二)基于R型层次聚类分析法的会计和谐度预选评价指标的分类

运用SPSS对预选评价指标进行R型层次聚类分析运算。选择菜单中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采用距离表示各指标间关系密切程度,采用类间平均锁链法计算各小类之间的距离,选择相关系数距离计算样本距离,最后得到冰柱图如图2所示。

从冰柱图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各个指标的归属情况。利用该方法对28个预选指标进行分层分类,然后再征询专家意见,对各大类指标命名,即可得到各级评价指标体系。

将预选指标聚为10类时,结果如下:B1专业及其他方面能力(X1,X4,X5);B2认同感与满意度(X2,X6,X7);B3会计监督与管理(X3,X11,X12);B4会计政策和方法选择(X8,X25);B5会计交易和事项处理(X9,X10);B6内部环境和谐(X13,X17,X18);B7表内钩稽关系(X14,X15);B8外部环境和谐,即社会责任承担情况(X16,X19,X20,X21,X22);B9会计制度和程序设计(X23,X24);B10会计信息生成指数(X26,X27,X28)。

在此基础上,再将其聚为4类时,结果如下:A1会计人员和谐指数(B1,B2);A2会计工作和谐指数(B3,B4,B5,B9);A3会计信息和谐指数(B7,B10);A4会计环境和谐指

数(B6,B8)。

(三)基于相关分析法的会计和谐度评价指标的筛选

在10类指标中,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每一指标与同类其他指标的决定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的平均数ri2 ,结果如下:

第1类:r12 =0.637,r42=0.266,r52=0.658; 第2类:r22=0.590,r62=0.181,r72=0.557;第3类:r32 =0.558,r112 =0.275,r122 =0.554;第4类:r82 =0.286,r252 =0.286;第5类:r92 =0.218,r102=0.218;第6类:r132 =0.291,r172 =0.333,r182 =0.291;第7类:r142 =0.618,r152 =0.618;第8类:r162 =0.653,r192 =0.342,r202 =0.566,r212=0.600,r222 =0.463;第9类:r232 =0.771,r242 =0.771;第10类:r262 =0.541,r272 =0.541,r282 =0.572。

在每类指标中分别选取ri 2 最大值所对应的指标作为此类的典型指标。若有两项以上的指标同时对应ri2 最大值,则征询专家意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由此得到10类指标群的代表性指标,它们分别是:X5,X2,X3,X8,X10,X17,X14,X16,X24,X28。

最终得到的会计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计算公式如表3所示。

其中,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如下:

C3适用性=X24适用性指数,该指标是一项定性指标,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单项:第一,财务报告中审计报告部分对该事项的描述为:“对会计制度选择恰当合理”;第二,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工作程度的设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获取指标值时应参考财务报告内容对上述两个单项打分,若单项符合标准,则该单项得分为1,否则为0。该指标值综合得分等于各单项得分之和。

C7可靠性=X28可靠性指数,该指标是一项定性指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单项:第一,年度财务报告未被出具过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第二,相比前两年,公司未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第三,公司年报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为本公司提供其他业务;第四,监事会未曾发现并纠正公司财务报告不实之处。在获取指标值时应参考财务报告内容对上述四个单项打分,若单项符合标准,则该单项得分为1,否则为0。该指标值综合得分等于各单项得分之和。

陈兴述教授简介

陈兴述,男,汉族,1962年生,四川成都人,会计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10月调入重庆商学院财务会计系工作,历任财务会计系团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2002年10月至2009年1月任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首任院长。2009年1月至今任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陈兴述教授20多年来一直从事财务与会计的教学和研究。现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大学部常务副主任,重庆市审计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高职高专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技咨询专家,四川高金、重庆百货、重庆建摩、重庆东源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先进会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赴美国西肯塔基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陈兴述教授先后主持《大学会计教学科研化研究》《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2项。出版《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现代企业财务专论》《资产重组会计研究》《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等专著9部,主编教材3部,主审教材3部,主编论文集3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CSSCI源刊和核心期刊5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省部级学会奖一、二、三等奖10余项。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建康,尹小俊,王军堂.企业内部和谐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7).

[3] 董贵滨,石春生,刘婷.系统和谐测度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12):1830-1833.

[4]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 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评价指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学计量 科学评价 评价指标 书评

[分类号]G301

科学计量学作为信息科学的子领域,其研究人员通常利用各种定量指标来评价科学成就。科学计量指标的获取大都来自论文及其引文数据,有时也会用到专利数量及其引用指标。本书的作者,匈牙利学者P6ter Vinkler是一位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2009年,由于在科学定量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Peter Vinkler荣获了普赖斯奖(The Derek de SollaPrice medal,科学计量领域国际最高奖)。来自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科学计量界素有“孤独的狼”之誉。虽然匈牙利有着悠久的科学计量研究历史,而且大规模的计量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依赖团队的力量完成,但Vinkler是个特例,绝大多数著作都由其独立完成。

在Vinkler漫长的科学计量研究生涯中,他引入了基础比率指标――“篇均引文”,并对该指标的普适性推广作了大量研究。Vinkler的成果内容以个人、团队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为主,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若干科学论文评价方法的评估》,该文发表在1986年SCENTOMETRICS(卷10,3-4期。第157-177页)上。

本书涵盖了上述指标并组织成体系给予阐释。具体而言,这些指标用于测度科研活动的成果(例如论文)、过程(例如每年论文数量的差异)或生产率(例如每位科学家的成果数量)等方面。可用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层面的评价研究中:如个人或研究团队(微观层面)、院系和研究所(中观层面)、大学或国家地区(宏观层面)等。评价研究可以是某个时间点(静态描述)或者一段时期的时间序列指标(动态发展)。

在利用科技论文及其引文进行科学评价时,如果评价基准线是世界水平,大多数科学计量研究人员会利用汤森路透集团的WOS(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报告(Joumal Citation Report)、其他有关数据产品或者Elsevier Scopus数据库。因此,为了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述数据库产品,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这些数据库及其指标的局限性。此外,作为拥有化学专业背景、目前供职于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书中还介绍了其他文献数据库如化学文摘库(ChemicalAbstracts)。虽然本书对若干国际化的文献数据库进行了介绍,但对各国的本国数据库并未提及。

另外,目前在科学计量领域颇为流行的H指数(见《科学观察》2006年第1卷第1期,利用若干篇文章专门介绍该指标)及H系列指数,在本书的介绍中也有所涉及。可以说,本书的大部分篇章,致力于介绍作者本人在评价指标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几个与H指数设计思想有相仿之处的评价指标。

书中的章节包括:

・科学计量评价的特点;

・科学计量指标的分类;

・科学的增长及其测度;

・加菲尔德(Garfield)的期刊影响因子;

・科学信息的老化;

・科学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科学计量方法在科技政策中的应用。

除理论介绍之外,书中还包括一些评价指标如何应用于学术研究评价的案例,其中部分已为人所熟知的指标取自于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实践成果(参见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中“Measuring Science”一节,作者Vall Raan)

本书对于精确科学和工程学科的评价作了重点介绍,偶而也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但几乎没有提到人文科学的评价。

总之,书中主要介绍了两点内容:1、在科学评价过程中,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科学计量理论、方法和指标;2、个人、团队、机构乃至国家层面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本书强调了方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增进了人们对基于引文测度科研成果影响力指标的理解。这本带有综述色彩的著作包括了超过100张的表格,参考文献列表多达24页,此外,还有作者索引与13页的主题索引。

评价指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评价指标 折现指标 非折现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

一、非折现指标

1.投资收益率。按照这种方法,如果某方案的投资收益率低于无风险投资利润率方案为不可行方案,投资项目的投资利润率越高越好。

投资收益率=×100%

2.静态投资回收期。

(1)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相等时

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

(2)经营期净现金流量不等时

包含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M+

式中:M为现金流量累计由负变正的头一年。投资回收期能够直观地反映原始总投资的返本期限,便于理解,计算也不难。

二、非折现指标

1.净现值。决策标准是净现值大于零或等于零,方案可行,若净现值小于零,则方案不可性;如果几个方案的投资额相同,且净现值大于零,那么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以行业平均收益率ic作为项目折现率。

一般方法:净现值(NPV)=

2.特殊方法。

(1)当全部投资在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建设期为零,投产后1年~n年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时。公式:

NPV=NCF0+NCFl~n(P/A,ic,n)

(2)当全部投资在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建设期为零,投产后每年经营净现金流量(不含回收额)相等,但终结点第n年有回收额R。公式:NPV=NCF0+NCF1~(n-1)(P/A,ic,n-1)+NCFn(P/F,ic,n)

(3)若建设期为S,全部投资在建设起点一次性投入,投产后(S+1)年~n年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公式:

NPV=NCF0+NCF(s+1)~n〔(P/A,ic,n)-(P/A,ic,s)〕或=NCF0+NCF(s+1)~n・(P/A,ic,n-s)・(P/F,ic,s)

(4)若建设期为S,全部投资在建设期内分次投入,投产(S+1)年~n年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公式:

NPV=NCF0+NCF1・(P/F,ic,1)+…+NCFs・(P/F,ic,s)+

NCF(s+l)~n・〔(P/A,ie,n)-(P/A,ic,s)〕

净现值优点是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但不能直接用于投资额或项目计算期不相等的多方案比较决策。

3.净现值率。如果某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率大于或等于零,就可以断定该方案具有财务可行性;反之,就可断定该方案不可行。

净现值率=

4.获利指数。决策标准是:如果投资方案的获利指数大于或等于1,该方案为可行方案;如果投资方案的获利指数小于1,该方案为不可行方案;如果几个方案的获利指数均大于1,那么获利指数越大,投资方案越好。获利指数=1+净现值率。

5.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报酬率,即能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按照这种方法,只要内部收益率大于资金成本,投资项目就是可取的。

一般方法:(1)先估计一下折现率r1并以此率计算NPV1并进行下面的判断。(2)若NPV1=0,则IRR=r1计算结束;若NPV1>0,则IRR>r1。

该指标优点是非常注重资金时间价值,能从动态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且不受行业基准收益率高低的影响,比较客观。但该指标计算麻烦,当经营期大量追加投资时,又有可能导致多个IRR出现,或偏高或偏低。

三、非折现指标和折现指标的比较

1.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只说明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投资回收后有无收益及收益多少却无法揭示,从而造成决策失败。

2.投资利润率指标以相对数弥补了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第一个缺点,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而产生的第二个缺点,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

3.折现评价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弥补了非折现评价指标的缺点。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

当NPV>0时,NPVR>0,PI>1,IRR>ic

当NPV=0时,NPVR=0, PI=1,IRR= ic

当NPV<0时,NPVR<0,PI<1,IRR<ic

这些指标都会受到建设期长短、投资方式,以及各年净现金流量的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之,折现指标和非折现指标各有利弊,在应用时,要充分考虑各个指标的优势和不足,但是,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

上一篇:环境评价范文 下一篇:信用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