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范文

时间:2023-10-10 03:17:59

劝学篇1

荀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儒家经典”,即“五经”:《尚书》、《诗经》、《礼经》、《乐经》、《春秋》。《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劝学篇2

1、劝学的坐直是:荀子。

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来源:文章屋网 )

劝学篇3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劝学篇4

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3、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4、导入。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5、整体感知。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6、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7、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8、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9、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0、扩展训练。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劝学篇5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市委书记在为《读点经典》撰写的序言中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连人类知识财富的百分之一也未及领略,而当今工作紧张,能拿出的学习时间又十分有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为了响应书记的号召,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决定开设一个新栏目“品味经典”,精选特别适合领导干部阅读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传世之作,并邀请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与读者一起品味经典,分享智慧。真诚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推荐经典,撰写阅读体会,使之成为大家交流学习体会和分享思想盛宴的平台、展示智慧形象的舞台。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于)绳(匠人制器求直的工具),(以火屈木使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槁暴(干枯),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吴国)、越、夷、貉(读mo)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读qi)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壮)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凭借)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同“耐”)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同“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十日之程),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足)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何)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同“著”)乎心,布(表现)乎四体,形(体现)乎动静。端(音同“喘”)而言,(软)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浮躁);问一而告二谓之(言语烦琐)。傲,非也;,非也;君子如(不多不少)矣。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学得全面彻底),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有得而能操持)。德操然后能定(有坚定的意志和见解),能定然后能应(应付各种事物的本领),能定能应,夫是谓之成人。天见其明(大),地见其光(通“广”),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为本刊编辑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而加。)

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也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篇6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是的,即使你很笨,只要你肯学,肯挤出时间去学习,你终究会学有所成的。

孙权是一个君主,他虽然平易近人,但也严格要求部下。鲁肃则是一个年长的有才之人,他似乎“惜才如金”呢!而吕蒙作为一个部下,机智幽默,还谦虚好学,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虽说吕蒙是“老来成才”,但他终究努力了,他抓住了学习的机会,而我们呢?哦,我们放着学习的机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去玩,即使你玩厌了,你也绝不会想要学习。但是,不学习是不行的,因为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的过程。

开卷有益。对,但是我们要有选择地去看对自己有用的书,但也不能一成不变的去学习,要让学习充满了乐趣,你就可以用你变着花样去玩的时候的方法放咋学习上,那么,学习就不会枯燥无味了。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愚蠢的人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就会变成有用的人。相反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人人羡慕的天才,正如伟大的爱因斯坦所说的“天才=百分之一的天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那么,你又流了多少汗水呢?

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啊,学习是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而且,学习非一日之功,要活到老学到老。

劝学篇7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3)。以为轮(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不复挺(7)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0);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6)。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0);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3)。

注释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2)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3)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4):通“А保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以:把。为:当作。(5)规:圆规,测圆的工具。(6)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7)挺:直。(8)受绳:用墨线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9)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10)须臾:片刻,一会儿。(11):踮起脚后跟站着。博见:见得广。(12)而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13)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彰:清楚。(14)假:借助。舆:车。利足:脚步快。致:达到。(15)水:指游泳。绝:横渡。(1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假:借。(17)兴:起。(18)渊:深水。(19)神明:通明的思想。备:具备。(20)跬:古代的半步。(21)骐骥:骏马。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功在不舍:成功在于不停止。(22)锲:用刀雕刻。(23)镂:雕刻。

解析

劝学,即鼓励学习之意。本文大意是: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且行为没有过错。我曾每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下,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感言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他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主张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矫正人性中的“恶”,故而荀子很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全文篇幅过长,本文节选了其中的三段。这部分内容围绕“学不可以已”即学无止境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方面进行阐释。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且善用比喻,深入浅出,引人深思。文中的“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等词成为后世妇孺皆知的成语。

文章开篇便提出“青出于蓝”。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可以取得进步,今日之我可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如果要使人性弃恶从善,则更需要学习。荀子随后以“中绳”的“直木”比喻人的才能、品性,以“”比喻外在的学习,将“轮”比喻为有用之才。他通过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即使原本的“不善”之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变成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故而在学习之初,要树立精诚专一、持之以恒的人格取向。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人格而令其日趋完美,其终极目的则是成为“圣人”。

在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后,文章开始论述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即创造性地提出了“君子善假于物”的观点,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要提高学习的效率,需善于借鉴前人、他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成功的经验,这好比借助骏马驰骋千里,使用舟楫横渡江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态度上,荀子强调锲而不舍的精神。如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一样,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辛劳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只有循序渐进、水滴石穿,不间断地积累品德、修养、学识,才能达到“积善成德”、完全纯粹、超远的精神境界。

重视读书,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可以使人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也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因本领不足而导致的恐慌心理和落后状况。不仅如此,学习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而归根结底则是为了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中国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在传统文化中,读书学习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被我们党提上日程,而善于学习正是增强本领,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同志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党员干部的学习问题,他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获得的。党员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劝学篇8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开篇,荀子便开门见山指出君子所应具备的第一准则,即永无休止的学习。与孟子“性善论”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说:“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具体说,无论德行高尚的君子,还是道貌岸然的小人,他们最初的本性都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即恶的一面。这就是人的自然性,它是与生俱来的。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如不加以节制,不仅会影响个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还会扰乱社会秩序,甚至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所以必须经过后天不断的学习,逐渐提升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方可缩短与君子的距离。《儒效》篇说:“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也就是说,师法是摒除恶念、积累善行的重要途径。所以荀子将师法称之为“人之大宝”。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只要肯学习,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改变自己性恶的一面,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向君子的华丽蜕变呢?可见,要想成为君子,必须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无止境的学习。那么到底学些什么呢?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有我们可学习的长处。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学历史,学贤人,学习一切可值得学习的优秀技能,崇高品质,成为君子便不再遥不可及。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劝学篇》还强调了成为君子的第二个条件,即痛苦的磨练,艰难的锻造。荀子认为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所以每一次与恶的本性决绝,都需经历心理上痛苦的煎熬和行动上艰难的付出。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孔子被尊崇为中国的圣人,为了传播自己的仁政思想,一辈子四处奔波,饥肠辘辘,风尘仆仆,却终不改其初衷。颜回一生追随老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但他却不改其乐。伯夷、叔齐避纣投周又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一生花竹、愤世嫉俗、孤标傲岸的郑板桥也在其列。他们拒绝了人世间的繁华,放弃了凡夫俗子的安逸,只为心中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情操,这乃是君子不同于常人的德行,令常人自愧不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不但要有广博的学识,而且要日日反省自身。荀子曰:“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所以要时刻警惕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的腐化堕落,警惕周围环境施加给我们的糖衣炮弹,这就需要不断的反省。那么反省些什么呢?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简言之,就是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强调社会生活中“礼”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那么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堪称君子。曾国藩日日以“自省录”剖析自我,也是努力的在向君子靠拢。而孔子是将自省发挥到极致的人。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所以孔子成为了圣人。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在荀子看来,圣人是君子的最高境界。所谓圣人,即具备了人一切美好的品行――仁、智、礼、义、信、廉、耻,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只有孔子被尊崇为圣人,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只是被称作亚圣,而注重提高自身修养的荀子也只能望尘莫及。同样让人称道的还有宋儒,他们为了正心修身,平日准备一个空盂和黑白两种豆子,每当心中起一善念,便向盂中投一白豆,心中起一恶念,便投一黑豆。这样的积累,善心便无坚不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圣人作为最高境界的人,被我们常人顶礼膜拜,但这顶桂冠的得到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几十年甚至穷其一生的精力孜孜以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民谋利。周公吐哺,真诚实意礼贤下士,只为天下归心,安邦定国。这些贤人都是我们学习的道德榜样。

上一篇:写一句环保标语范文 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