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狐狸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10-06 14:43:52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1

小狐狸生气极了,它拿起一根长长的竹竿,对准一串又大又圆的葡萄奋力打去,只听见“啪、啪、啪”几声,那串葡萄三三两两地掉下来,都摔烂了,果汁四溅。小狐狸跑过去,看着地上的烂葡萄,伤心地哭了。

小鸟飞来了,它很轻易地就落在葡萄架上,准备吃葡萄。小狐狸咽下口水,瞪着小鸟说:“这些葡萄酸死了,我才不稀罕。”

【诊断报告】

上面的习作片段,行文流畅,用语准确,只是小狐狸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却没能传神地表现出小狐狸情绪的变化过程,使“生气极了”、“伤心”和末尾的“撒谎”都成了空架子,缺少铺垫。究其原因,在于小作者对小狐狸的心理描写过于简单,手法也太单一。

其实,写好心理活动的方法很多。在此,我们列举几种方法:一、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二、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小作者已经写了小狐狸打葡萄的一系列动作,我们可以进一步表现出小狐狸的想法;三、不要简单地用形容词进行概括式描写,要通过对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表现心理。

【病愈出院】

小狐狸又失败了,它在葡萄藤下不停地转来转去,口里嚷着:“气死我了!气死我了!”它抬起头,望了望那一串串水灵灵的大葡萄,眼里都快冒出了火。小狐狸猛地跺了跺脚,抓起墙角一根长长的竹竿,对准一串又大又圆的葡萄,用力捅去,嘴里念叨着:“打死你,打死你!”随着“啪、啪、啪”几声响,葡萄三三两两地掉了下来。“噗、噗——”,一串串葡萄摔得四分五裂,果汁飞溅。小狐狸气愤地想:“和我作对的臭葡萄,我一定要把你打死!”可是,看着诱人的葡萄摔碎在地上,汁水流了一地,小狐狸想起自己为了摘葡萄受的苦,难过极了。它低着头,呆呆地望着地上那一颗颗摔烂的葡萄……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2

1.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狐狸与乌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狐狸和乌鸦》原文)

2.给《蝉和狐狸》标出自然段,分段读课文。

3.读生字词,注意读音及“察”和“戒”的写法。

4.思考: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试着用第3题里的词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吗?

5.你知道寓言故事里常把动物当什么来写吗?这种方法叫什么?

6.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7.狐狸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大透视

(1)语言:他(狐狸)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练习:从狐狸的话中,你读出了狐狸的什么本性?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2)在书上画出写狐狸的动词,说说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狐狸的什么嘴脸?看了这只狐狸,你会联想到我们才学过的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一个人,他们太像了,你知道他是谁吗?

(3)哪些句子是写心理活动的?从中你读出了狐狸的什么鬼心眼儿?

8.生活中有像狐狸一样的人和事吗?请举例说明。

9.欣赏蝉的智慧

(1)“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蝉对狐狸说:‘朋友……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思考:“察觉”是什么意思?他是怎么察觉的?从中你发现蝉的什么智慧?

(2)读了这一片断,你联想到什么名言?(友请提示:可以想一想我们前一单元才学的内容。)

10.比一比,看谁的悟性更好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圈套”本来指什么?在寓言中指什么?

(2)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是因为( )。《蝉和狐狸》中的蝉没有受骗是因为( )。我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 )道理。”

思考一:公开课怎么上?

在上《蝉和狐狸》这一课之前,我翻看了几个课件,他们做得实在是好,有的还配上了动画,可用这些课件上课,我手忙脚乱的,连程序都没走完,更不要说完成教学目标了。重温课标,我知道从语文的本色来看,应侧重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学习语言;从语文教学目标来看,必须遵循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践行本色语文的理念。

第二次设计这一课时,我就老老实实地按照我们平时常态课的方法来设计,关注学生的问题,重视朗读指导,效果很好,评价也很高。公开课也可上成常态课,只要将语言文字练到实处,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思考二:本心,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学是关乎人类心灵与情感的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人感受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真实的存在;要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以语文的形式进行探究,让课堂洋溢着语文味的芳香;要体现静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们要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回归生活、社会,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如上《蝉和狐狸》时,当问及生活中是否有像课文一样的人和事时,有的学生讲了自己上网购物受骗的事,有的讲了奶奶拿金戒指换假元宝的事,也有的讲被同学戏弄的事。

学习《蝉和狐狸》时,学生提出:“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他到底是故意赞叹呢?还是站在蝉的对面呢?我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出示了“他站在蝉的对面,故意赞叹道……”和原句比照,让学生多次阅读,自己体会。如第一次将“站”重读,第二次将“对面”重读,第三次将“赞叹”重读,让学生体会到,狐狸的尊敬是假的,他的礼貌是表演的,他的赞叹是虚伪的,从而理解“故意”一词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妙处。

上完《蝉和狐狸》,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有一个学生写道:“蝉投叶问路,探出了狐狸的险恶用心,蝉一“叶”走红,一时间成了网上名蝉。乌鸦嘴记者被狐狸骗了肉后,事业一下子跌到谷底。他去采访网络名蝉,一来可以取经,二来可以引发名人效应……”

切合文本和学生的本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必然会不断修改自己的语言,尽量地完善它,使之有韵味。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3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描写,并且大部分课文都包含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狐狸和乌鸦的位置,狐狸的表情,猜想狐狸的心里会想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听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再现,因此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狐狸想尽办法骗乌鸦的?读读狐狸的三次讲话,想想狐狸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再让学生选定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模仿表演。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再进行模仿表演,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学得既快乐,又轻松。

二、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课文虽然结束了,可我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让学生续编故事,说说狐狸和乌鸦第二次见面时,又会发生怎样的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有的说,第二次见面时,乌鸦肯定不会再上当了,它会识破狐狸的诡计,战胜狐狸。有的说,狐狸会想别的方法再次骗乌鸦,上次它说尽了好话,这次,也许它换一种方法,破口大骂,使乌鸦忍受不住,再次张开了嘴巴。无论孩子怎么想,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说的话很有思想,都抓住了狐狸和乌鸦的特点,真正做到了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可谓“一石三鸟”。

三、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显特点。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文中有一些词语学生较难理解,如: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蹿、蒙住了、纳闷等,如果仅仅依靠老师讲解,则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我就让孩子先仔细地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寻找合作伙伴,抓住文中的字词进行表演。结果,在小组的合作下,同学们都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从他们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理解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含义。

四、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

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用彩笔画一些蝴蝶指套,上课时,把蝴蝶指套套在手指上,边讲课文,边让学生表演。整个教室里蝴蝶漫舞,大家仿佛真的进入了蝴蝶谷,亲身体验到了蝴蝶谷的美景。另外,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山谷的景象,孩子们都被迷住了。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孩子想想除了这些山谷以外,还有哪些山谷呢?我就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让学生动手画画自己想象中的蝴蝶谷,并带着画向大家介绍。孩子可高兴了。虽然有的孩子画得还不够美,但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听着他们生动的介绍,我真为他们叫好。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4

一、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接近本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学生习得语言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关注了“听、说、读”的训练,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只关注了学生对文本思想的感悟。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指标“写”,却是常常被忘却的,要知道“写”才是语文学,王尚文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只关注了它‘说什么’的问题――即它们呈现了一种怎样的现状、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观念;而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目标的,它特别需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

当然,我们的阅读教学并不能全盘否定“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写什么”的问题是“怎么写”的基础,没有对“写什么”问题的透彻了解,就很难做到“怎么写”。但是我们在教学时,要对“写什么”进行“身”,要将重点放在“怎么写”的问题上。例如《钱学森》这篇文本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在感知文本阶段,可以分两步进行,即先从整体上了解文本写了什么――钱学森爱国、归国,然后再从局部了解文本写了什么――归国时、归国前、归国后的情形。引导了解文本的梗概后,就应该转入正题,即引导学生关注这篇文本“怎么写”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分成两步:一是文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表现钱学森的爱国――语言描写;二是文本是怎样组织素材的,即通过倒叙的手法组织语言材料……

当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对文本的理解与揣摩就不再是目标了,而在这背后,我们就会多了一层“怎么写”、“为什么写”的追问而变得更接近了本质。

二、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增添趣味

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困惑:如此简单的文本有什么好教的呢?是呀,我们单从“写什么”的角度来剖析的话,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本根本不需要我们教师作什么讲解,学生就能了解其中的内容,明白其中的意义。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指向写作,指向“怎么写”的问题,阅读教学就会因多了一份解读的视角而变得更有趣味。

例如《狐假虎威》的片段教学。这是小学二年级课文,内容极其简单,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学生都能读懂,如果我们还要针对此文进行“狂轰滥炸”的讲解,势必会使它“支离破碎”,也会使学生失去应有的学习热情,此时我们不妨从“怎么写”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本中有这样一句“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其中“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表明了狐狸想出很多办法,可是作者却一字未提,为什么呢?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感悟作者布局的高明:不写狐狸的想法为的是慢慢铺开狐狸的计划,并引起读者的注意;其次,狐狸的应急处理是非常“机智”的,这个机智,我们既可以用“聪明”来形容,又可以用“狡猾”来形容,可作者为何使用“狡猾”一词呢?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作者之所以用这个词,完全是为了顺从全文的基调,即贬低狐狸利用伎俩来蛊惑人们的罪恶行径。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布局、用词”的讲究。总之,当我们有了一份“写作层面”的考量,阅读教学就会多了一份趣味。

三、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呈现深意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渠道,传统的阅读教学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但这种积累在更多层面上是侧重“语言”的积累,至于“字词之妙”、“段感篇感的把握”、“谋篇布局之巧”等方面的积累则往往是空白的,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在经过若干年的语文教学后,依旧不能推敲“字词之妙”、依旧不能整合“布局之巧”。为此,我们有必要将现行的阅读教学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写作。

例如《理想的风筝》的谋篇之巧。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之巧。为了表现刘老师的坚韧、风趣、乐观,作者选取了3件事――“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为了有机地安排这3件事,作者首先是从“课上”、“课余”的角度将这3件事分成两类,从而使刘老师的形象更为全面;其次是从“笔墨轻重”的角度进行有重点地描述,从而形成“详略得当”之巧;三是从“先后次序”的角度将3件事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条有逻辑联系的主线,“残疾的原因”、“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乐观”,有了这样一条主线,学生自然会感受到生命感召的力量,当我们以写作的视角进行文本结构的剖析时,学生自然就多了一份超出“语言”层面的理解与感知。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5

一、重点认写――突破难点?摇?摇?摇足时练字

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写字的经验,本课“我会认”的9个生字中“狐、狸、串、迫、待、硬”6个生字,绝大多数学生在预习时就能借助熟字识记,可以先请学困生认读这6个字。然后采用“整合”“再现”策略把9个生字分散到阅读教学中,注意指导读好“葡萄、狐狸”两个轻声词。学完课文后,根据课文大意用9个生字编成儿歌进行巩固:“葡萄架下,狐狸跳又跳,吃不着葡萄,硬说葡萄酸。小猴子,望了望,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往嘴里送。是酸还是甜,吃了才知道。”

这样精简出字词认读时间,以确保“每天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字”。“反犬旁”是第一次要求写的部首,孩子容易把它写成“提手旁”,可以通过“反犬旁”的字理溯源,了解其像一只瘦腹长尾直立的狗的侧形,再让学生对照小狗直立照找出像身子的笔画“弯钩”,像腿的笔画“撇”,和“提手旁”比较,先指导写好“反犬旁”,再指导写“狐、狸、猴”,其中,“狐”和“猴”错误率很高,可出示“猴”的小篆字形。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瓜形部分,编字谜“小狗看瓜”强化记忆。“猴”可以编故事“孙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耳朵里了”,强调中间是个“单立人”。在指导学生练字时,要抓住“反犬旁”的第三笔“撇”和“兔”的“竖撇”的起笔位置、“兔”的“点”和“诉”的最后一笔“点”等,加以指导、提醒。

二、入境朗读――感悟内心?摇?摇?摇熟悉语言

本文的朗读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读好人物语言上,这样有助于比较准确地感悟人物的内心状态,而通过反复朗读,文本语言也将伴随人物形象以鲜活灵动的姿态进驻学生脑海,为后面的表演和表达打好基础。要引导学生注意细微差别,比较提示语、标点符号以及人物语言中相同词语出现的先后次序,设身处地揣测人物心理,采用恰当语气,准确传达人物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如第四自然段小兔子“连忙说”提示它着急的心情,语速应有点快、语气有急切的感觉。第六自然段小松鼠“摇摇头说”,应读出它因胆小不敢尝、此时有点后悔的心态。狐狸、小松鼠、小兔子三人先后七次说(想)“葡萄是酸的”,语气也有不同,比如,小松鼠连忙说:“这葡萄是酸的!”要读出急切、肯定的语气……同一词语先说后说也反映了人物的不同心态。如狐狸、小松鼠、小兔子三人先后四次说(想)“不能吃”,狐狸说的和小兔子想的都用了感叹号,要读出狐狸酸溜溜的语气和小兔子深信不疑的语气。小松鼠说的虽然用的是逗号,却连说两遍,而且先说,足以说明它十分着急。

三、引导比较――认识具体?摇?摇?摇学习语言

课后第二道习题“读读比比”旨在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写具体才能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可以把这道题的训练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师:从哪些句子看出葡萄是甜的?

……

师:还可以从谁的动作看出葡萄是甜的?

生1:“这时……迫不及待地爬上……送。”猴子很快就爬到葡萄架上面摘葡萄吃。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猴子爬得“很快”?

生1:迫不及待。

师:大家找到它这个词,用横线画出来,再齐读这个词。这个词里躲着两个生字宝宝。(出示“迫、待”,学生认读、识记)

师:你们看,把“迫不及待”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然后把“迫不及待地”擦除。)

生2:不好,这样就看不出猴子很着急了。

师:猴子这么急,为什么还先望望葡萄呢?

生3:它要看看葡萄熟了没有。

师:望望葡萄后,猴子心里会想什么?(生答略)

师:别急,这句话还藏着一个生字宝宝。

(出示“串”,学生认读、识记、扩词。比较“一串”和“一串串”的不同。)

生4:(一直举手,没请自己站起来说)老师,猴子“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也可以看出葡萄很甜。

师:哎,你的眼睛真亮!真会动脑筋!刚才,××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言。

生5:老师,“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这句也能看出葡萄很甜。

师:你也迫不及待了。静下心读读比比,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课件出示“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生6: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大口大口地”,我喜欢第二句,这句才能看出葡萄很甜。

师:“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它的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谁来上台表演?

师:(采访表演的学生)吃葡萄时,你心里在想什么?(生答略)

师:都来演一演。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描写狐狸和猴子动作的句子,这些动作写得很细致,不仅写出它们做了什么动作,还写出是怎么做的,我们读了就知道葡萄是甜的。这些动作要怎样做才能让人家知道这葡萄是甜的?自己试一试,再请同桌看看。

通过“从哪些句子看出葡萄是甜的”这一问题带出两个要“读读比比”的句子来,然后引导学生品读细致描写狐狸和猴子动作的句子,想象猴子“迫不及待”的内心活动和“大口大口”吃的动作、神态、内心。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就丰盈了词语的形象,让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动作时,还要写出是“怎么做”的。

四、仔细观察――引发想象?摇?摇?摇丰富语言

本课以8幅连环画加8个自然段的形式出现,图文结合十分紧密。因此,可以借助图中形象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比较人物形象变化,对空白处进行推测想象、延续想象,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实语言内容,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

如观察第2~8幅图人物的形象变化。图4中的小兔子神态是吃惊的,张开口大喊,它会想什么?课文没写小松鼠,但图上的它伸出两手,张开嘴,它会说什么?图7中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尝了一颗葡萄,是从哪儿来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5和第6两幅图,小猴子把手中的一串葡萄伸向小兔子和小松鼠,第7幅图小猴子是爬上葡萄架的姿态,补充故事情节。最后一幅图只有小兔子和小松鼠面对面说话,旁边还可能有谁?它会说什么?可以怎样续编故事?

本文是根据寓言改编的,应该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可以对比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面对“葡萄是酸的”这一说法的不同做法,让孩子懂得:小松鼠和小兔子光听、不看不想不尝是不对的;猴子不仅观察、思考,还试一试,这样做才对。进而明白:平时做事要多动脑筋,自己试一试,不能光听别人说。

五、连贯表演――综合学习?摇?摇?摇运用语言

朗读、动作的比较、看图补白语言增添情节,这一切都为表演打下了基础。但图画是跳跃的,表演则是连贯的。因此,表演前,让学生再读课文,脑中放放动画片,找找不连贯的地方:狐狸怎么离开的?小兔子怎么来的?小松鼠怎么“把狐狸的话告诉小兔子”的?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尝了一颗”,这颗葡萄是怎么来的?小猴子去哪儿了?引导学生讨论补白。讨论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人物动作说具体,如:狐狸?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地走了。小兔子?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来到葡萄架下。小猴子?摇?摇?摇 ?摇?摇?摇?摇。表演时,请一个孩子旁白,让学生在观看动作表演、倾听解说中进一步感受具体表达的好处,到写话时就会努力写具体了。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6

关键词:《聊斋志异》;花妖狐媚形象;艺术特色

1 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1.1 具有异化美与意象美

蒲松龄笔下的花鸟鱼虫皆可幻化为人型,其中塑造的花妖狐魅形象最多。其中狐妖是蒲松龄笔下最常出现的主要形象之一。这也许是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狐就是一种特殊物种,它不同于人,亦不同于其他妖和鬼魅,它本身就具有其他事物没有的灵气和仙气,而且狐狸善变。正如纪晓岚所言:“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狐则在仙妖之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传统文化中狐文化包含两方面,前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创造中狐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后期则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上。蒲松龄笔下的狐魅形象则是致力于美化其形象,他笔下的狐魅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音容笑貌,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某种物性,但是在保留狐魅物性的同时,作者对物性进行了筛选以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在小说中,这类狐魅形象的物性总能与人性中某种特征找到契合点,并将自身的物性美化身为人的美好品质表现出来,因此作者笔下狐魅异化之后的形象被升华和诗意化的形象,具有暗示美。《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的外貌和常人无异,他们的物性、妖性具有隐蔽性,作者在描写时也通常会用人的某些特征暗示妖的物性特征。例如,描写花妖时,会通过少女身上强烈的香气来暗示香樟或牡丹的自然属性。(《花姑子》、《葛巾》);描写狐妖时并不重点叙述它们身上的狐骚臭而是让其具有超凡的美貌、善良而纯情的品质;描写鬼怪时并不突出他们的狰狞可怕,而是以少女的低体温“手冷如冰”和过于轻盈的身姿“身轻若刍灵”来暗示其为鬼的属性。(《莲香》)。

1.2 散发着灵性光辉

纵观中国文学史,狐魅题材的作品由来已久。早期有关狐狸的故事都是以“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形象出现。但是蒲松龄却对狐魅“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那些狐魅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作者所赋予它们的不仅是风姿绰约的容貌和挪转乾坤的法力,更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格和良知。在作者的小说中,狐魅们的美无需复言,她们的华服美貌只应天上有,人间也难几回闻,这种美貌不仅增添了这些狐魅的神秘感,同时也让人近之情怯。如果仅仅是着重她们的容貌,那么蒲松龄所创造的狐魅世界也就不会那么令世人向往了。可以说抛却狐魅们的容貌,蒲松龄用他隽永而秀丽的文字,渗透现实与幻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异瑰丽的理想的桃花源。在这个现实和幻想相结合的世界里,狐魅们爱憎分明、至情至性,即使恶作剧,也使人感受到狐狸精出自本性的自然和天真,平添几分可爱色彩。纵观《聊斋志异》就可以发现,蒲松龄笔下的这些理想化了的狐魅们都散发着灵性的光辉。如《聊斋志异》卷三《青凤》中,狐狸精青凤与耿生相逢生情,但因闺训严谨,虽然两情相悦,却不得相依。最后因为耿生搭救于厄难间,喜得相从。情积二年余,有孝儿求耿救父,耿故作态,遽告青凤,青凤祈之于耿,诺之,乃转喜。下面接写,“生曰:‘诚然,但使人不能无介介耳。卿果死,定不相援。’女笑曰:‘忍哉!’……”言语中大家闺秀的神韵跃然纸上,也生动地表达出了恋人的亲昵之情。

再看《聊斋志异》卷八《辛十四娘》篇。蒲松龄说:“若冯生者,一言之微,几至杀身,苟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脱囹圄,以再生于当世耶?”辛十四娘在与冯生相识之初就警告他:“公子豺狼,不可狎也!子不听吾言,将及于难!”。在后篇中辛十四娘运用非凡的智慧与超人的力量拯救冯生出狱,并告诉他:“君被逮时,妾奔走戚眷间,并无一人代一谋者。尔时酸哀,诚不可以告诉。今视尘俗益厌苦。”可见辛十四娘对冯生情深意重。字里行间的描写无一不是在强调作者笔下那些狐魅们的天真善良与灵性。

1.3 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人间气息

蒲松龄对花妖狐魅的刻画志不在万物有灵的说教,也不在对万物自然属性的详述,他是希望通过这些“异类”的描写来宣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温情社会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类良知的呼唤。因此在他笔下的花妖狐魅往往形似人,情更胜人。在蒲松龄以前作品中对狐的定义多是媚人、害人、狡猾的宗教形貌特征,但是蒲松龄沿用了狐可化人这一写作框架之后,又重构思路,通过审美学的角度将这些“异类”美化了。他所描述的狐魅形象是我国文学史上狐魅形象的一个转折点。他笔下的那些“狐魅”女子率真善良、幽默机智、敢于打破世俗常规,集所有人性美于一身。这些超出于常人的花妖狐魅有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但同时身处人的社会中,她们也有着自己的世俗观念和喜好憎恶。但不同于常人的是这些花妖狐魅本身具有超凡入胜的神力,也正因如此,她们才能不受环境的束缚、不受时间的限制做自己想做的而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也许这是因为作者对她们这种想做、敢做、能做的神力的向往才会让作者通过纸笔刻画出如此之多的具有超人特点却充满人情味和人间气息的花妖狐魅的形象。她们所体现的喜怒哀乐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理解她们的思想和作为,同时也会对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而感到亲切。

2 结语

蒲松龄的小说灵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也成功塑造了多种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他刻画的花妖狐魅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我国文坛增加了异样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俞樾.负暄絮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内隐学习;朗读;语言;作文

人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分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现代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无意识的学习,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倦怠感。本次研究将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无意识地学习,即用内隐的方式学习的方法。

一、在朗读教学中开展内隐学习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这使学生觉得朗读语文课文是一种负担。教师若能用内隐的方法开展朗读的教学,学生将能自主地摸索出朗读的技巧。

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为例。

(教师在教学以前,先给学生播放孔子寻访老子求教的片段,这个具有古色、古韵的多媒体片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师:(教师手指标题)谁来告诉老师,隐者是什么呢?

生A:(结合之前看过的多媒体思考)就是住在深山里不出来的人。

师:答得很好,还有呢?

生B:隐者是很有知识、很有见识的高人。

师:很不错,还有吗?

生B:是一群很任性的,生活方式没有规律的人。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生B:孔子拜访老子时,几次都见不到他。诗歌的标题也说作者找不到他。

师:这位同学能把两项事物放在一起分析比较,答得很好。

(教师引导学生看全文。)

师:我们现在依照诗中的情境玩角色扮演游戏好不好?

(学生齐答好,教师引导学生布置场景。学生用吊灯当松,布置好场景以后,学生开始玩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

师:诗歌的第一句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

生C:贾岛去见隐者会走很长的路,因为隐者住在山里。他爬了很久的山、走了很远的路,看到了一个童子,语气会客客气气的,他怕自己态度不好隐者会不愿意见他。

师:那这诗的词句重点呢?

生C:是“问”字。

……

从以上的师生对答中可以看到,教师只是给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学生结合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就能在学习情境中吸收到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时,要擅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二、在语言教学中开展内隐学习

古时候,人们学习语言知识就是应用内隐的方法,比如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只要人们积累了足够的语文知识,他们就能灵活地应用语言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别》一文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关于黄鹤楼的诗词。

师:在这些关于黄鹤楼的诗句里,你们最喜欢哪句诗词呢?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A: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这一句。这一句有历史的沧桑感。

师:哪个词让你觉得有历史的沧桑感呢?

生A:历历,凄凄这两个词。前一个词让我觉得时光流逝了,后一个词让我觉得有一种很孤单的感觉。

师:你觉得你的感觉和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致吗?

生A:不知道……

师:那么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词汇应该……

生A:查字典。

师:答得好。A同学提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同学喜欢别的句子吗?

生B:我喜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

师:你喜欢这一句的原因是什么?

生B:这一句读起来非常有韵味,不光是押韵让我觉得有韵味,句子描述的画面也让我觉得很有韵味。

师:这句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B:我看到作者送别自己的朋友,朋友孤单地架着船远行了,他一直望着朋友的船远走,直到最后连船的影子都看不见的那种感伤。

……

这位教师应用内隐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时,他只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词之美,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词,学生在欣赏诗词时会自主地记住喜欢的句子。学生在感受语言知识、体会语言知识、积累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就能灵活地应用语言知识。

三、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内隐学习

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会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却不关注学生是否愿意自主地写作文,这使学生会以被动的心态写作文。如果教师以内隐的方法开展作文教学,教师的作文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伊索寓言》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写文章,但是学生必须用另一个视角描述这个故事。一名学生写的作文如下:

乌鸦在森林里飞,它的嘴里叼着一块肉。这块肉是它好不容易找来的,它想到今天孩子们能吃上肉就非常开心。乌鸦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狐狸向它打照顾。那只狐狸说:“嗨,亲爱的乌鸦,你家里的孩子们好吗?”乌鸦听人说过森林中的这只狐狸非常狡猾,专门骗人,所以不想理它。狐狸说:“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羽毛漆黑得连一点杂色都没有,这才是高贵的颜色啊,其他鸟儿的羽毛跟你比起来简直差远了。我还听说您唱歌唱得非常好,我能有幸聆听您的歌喉吗?”乌鸦听得高兴了,正想说:“等我回去把肉给了孩子再唱给你听。”此时嘴上的肉掉下来。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这篇作文。)

师:你的故事与课本中的故事有区别呢?你为什么要夸它的羽毛高贵而不是夸它漂亮呢?

生:乌鸦的羽毛不漂亮,狐狸硬说它的毛色漂亮乌鸦会起警觉心的。狐狸提出另一个概念,说它的羽毛高贵,它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果然与众不同。

师:你认为狐狸的谎话非常拙劣?

生:我认为不是狐狸的谎话很高明,是乌鸦没有自知之明,所以被别人煽动几句就上当了。

(教师和学生继续积极地探讨。)

……

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只要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探讨作文,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就会愿意自主地尝试写作,他们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描写狐狸的词语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文章能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在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就必须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学生尽快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开展启发式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不固定的,还处于引导发展期。阅读这种在他们看来不算是学习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主动地去接触而非惯性地排斥。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辅以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引导,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疑问便会被学生表达出来,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他们更有效、更深入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例如:在阅读《狐狸与乌鸦》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对狐狸的这种骗术,如果换一只饿极的乌鸦,会不会这样轻易地上当?阅读结束后,引导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编故事,讲述狐狸骗到肉后又会发生什么?有的小学生就会说,狐狸拿到肉又遇到了老虎,狐狸乖乖地把肉让给了老虎;也有的小朋友说,如果乌鸦的那块肉是臭的,是乌鸦在故意骗狐狸来上当;还有的小朋友会说,狐狸拿到肉后刚要吃,觉得对不起乌鸦,乌鸦没有肉吃,会饿肚子,于是与乌鸦分开来吃肉……种种结局,不一而足,但都是学生出于自己的思维考虑,自己来编故事、讲故事。

二、开展质疑性阅读,引导学生提高解疑能力

所谓质疑性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活动,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到解决字、词、音、义,大到篇章结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大家共同归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我们要取得的教学目标,因为它直接决定了质疑性阅读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采用一些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则需要提供思路,还有的不仅要“扶其上马”,还应“送上一程”。例如:在阅读《找骆驼》这篇文章时,对文中“商人向老人打听走失的骆驼、老人向商人询问走失骆驼的情况”时,我们不妨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几个学生来读。然后引导他们读课文后引疑:读了这段人物对话描写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的疑问马上就出来了。在描写人物对话中,为什么不写“谁谁说”、“谁谁答”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书上的对话描写,让学生把“谁谁说”、“谁谁答”加上与原文对比朗读,从而把商人找骆驼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同时学生又体验了描写人物对话的手法。

三、开展求解性阅读,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

阅读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明确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从课文中自行寻找答案、掌握要点,以便解决问题。这就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能否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如果阅读内容确实较难理解,不妨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寻求答案。最好采取这样的策略:先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可以自发地展开交流讨论,从而促进求解性阅读的顺利进行。例如:在阅读《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可先设计一个填空题:“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然后再提问,学生的问题很有新意,如:为什么说地球很可爱?为什么说地球负担太重了?为什么说破坏了地球资源,我们就难以生存?这些问题正是作者所要阐述的内容,通过开展求解性阅读,既让学生提出了质量很高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开展课外阅读,渗透阅读过程学法指导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重视课外阅读。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课外读物是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所以,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行选择课外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所以,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教师不能直接地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让“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的实践探索中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总之,掌握阅读方法与提高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生命。开展阅读教学新模式是探索阅读教学的途径之一,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徜徉文学殿堂、彻底感悟心灵的知识海洋。

参考文献

[1]石缺梅.精雕细琢,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9).

[2]伏大顺.教师须“有味” 课堂才味浓[J].考试周刊,2011(01).

上一篇:母乳催奶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