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痕迹范文

时间:2023-12-06 05:14:04

成长的痕迹

成长的痕迹篇1

蝶。家旁边的绿埂上,野草高过四五岁孩子的头顶,于是我开始玩起了一个人的捉迷藏。“嘿!我看见你了”。阳光下的女孩对着被青草割碎的影子满足地笑。浅绿色的蝴蝶,上下飞舞,把清新的香草味带到空中,这是春天的味道。哦,原来家旁那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堤上和着记忆中翻飞的蝴蝶见证着我成长的痕迹。

烤红薯。记忆随着校外烤红薯甜甜的香味回到了我八九岁的时光。依然清晰记得哥哥带我去实践烤红薯时的情形。他对我说:“阿妹,你把木炭丢进那边的河塘里,等木炭沉底之时再回来便有香喷喷的红薯吃了。”此时的我可以想象到哥哥看着我拿着木炭兴高采烈地往河塘边冲去时的摇头与感叹。待我回去时早已人去红薯空,只留下一个内心无比难过的小女生。如今,那些往事都已成为快乐的回忆。在寒风刺骨的冬季,我总爱买一个烤得暖暖的、香香的红薯,捧在手心,看它在寒风中吐出一个个“白圈”,心里是如此的温暖。

站台。毫无疑问,站台是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而不变的是同一个站台。戏剧的主人公在变,可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成了这部戏里的一角。不知从何时起,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女生了,原来长大就意味着独立和远行。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会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乘车的站台,上演这部没有结局的戏。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饮……”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开了,透过车窗,我分明看到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亲人的离开,内心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亲人的团聚,眼中便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一个小小的站台,在风吹日晒的日子里不断演绎一场又一场不同的戏,但是,它更见证了我成长的痕迹。

驻足回首,见证自己成长的痕迹,就是要让我们学会以一颗单纯宁静之心来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让自己在青春的旅程中,奋力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安徽省霍邱一中冶秋文学社)

成长的痕迹篇2

夏天,连接不断下了几场雨,浑浊的雨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小石湾里,它就成了一片汪洋。

我穿梭在这来来往往的人群之间,忽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转过身,是安静。才仅仅一年,没想到她变化这么大。梳着潮流的发型,粉色的露肩吊带,浅蓝色的裙子,后面背了个时尚的卡通包。

“你好!”她伸出右手,我微微抬起头,那些闪闪发光的指甲会刺的我眼睛生疼。

“……你好!”我尴尬地伸出左手。

原来这就是我幻想了无数次的相遇,我以为我们一见面就会像以前那样热泪盈眶,拥抱着不舍得分开,我以为她会说我坏,都一年了也不联系……忽然觉得心口很疼很疼,很失望,曾经的什么友谊地久天长山盟海誓此刻都融化成了眼泪。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小学学校门口。

我们停下来,望着里面的一草一木,回忆起了六年的生活。

“这里没有变呢!”她微笑着看着我。

风,在吹。路边的柳枝儿晃荡着腰,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

“静,你变了。”我终于在沉默中鼓起勇气。

“不!你不懂!我们回不去了!”她的眼泪掉了下来,砸碎了我的心,这一滴泪,足以让我原谅她,相信她。

是的,回不去了!我们都长大了,失去了以往欢乐的笑容,失去了那颗稚嫩的童心,没有天真,只有沉默。

我们就这样一直站着,默默的哭泣。

或许这是结局,很悲凉的一幕,可是我还是想说————

静,回来好吗?

静,我们可以继续做朋友么?

静,其实我们都一样,是受伤的青鸟,一直都在尝试着,努力飞向蓝天。

成长的痕迹篇3

当时我不以为然,可没想到竟然被母亲不幸言中。有一天,这条我早已熟悉的马路却被禁止通行了——它被“封”了,同时也带走了我儿时的回忆。钢筋、水泥及一排排的临时民工房侵占了我们的领地。曾经的欢声笑语已被“隆隆”的搅拌机声、“哐啷”的钢筋碰撞声所代替。渴慕“天堂”的我们这时只能眼巴巴地埋怨那些忙碌的身影“侵占”了我们的地盘。

为什么禁止通行?难道是我们太顽皮,把草皮破坏了?难道是我们的喧闹声引起附近居民的抗议吗?后来我才知道,“封”了那条路是为了建高速公路。它宣告了旧路的结束,也宣告了我童年的逝去。

那几年,我正处于五六年级,正是升学的重要时期,紧张的生活加上积极的备考,那段时间就如同那条老路一般,正忍受着无限的痛苦。但我相信“苦尽甘来“这个成语的,只有苦难过后,才有更灿烂的明天。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当我再次回到那条老路上时,发现已有一条新路匍匐在老路旁。我不由得心生感慨:那条老路已经没有路的模样,它的辉煌已随过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而那条代替并延续了老路生命的新路,也成长为了平坦宽阔的马路。这条充满生机的路,正在向远处延伸延伸……我也随着这条新马路一起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串串足迹。

成长的痕迹篇4

[关键词]工具痕迹;检验;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O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33-01

嫌疑人作案时使用工具往往留下的痕迹构成了犯罪痕迹的最重要部分,它对于侦查人员来说指明了破案方向,同时也为法院断定犯罪事实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保障工具痕检最终结果的科学性和精确率十分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工具痕检应用中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工具痕检技术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我国工具痕检技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先进文人曾经将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工具痕检所积累的珍贵经验汇总成册,获得了广泛流传。至此,我国的工具痕检技术便开始应用在案件的判断上面,而不只是之前的那种简单的推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工具痕检技术不断发展,在经历了六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工具痕检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工具痕检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更是体现在日益广泛的应用当中。

二、工具痕迹的含义及特点

工具痕迹容易理解即是就是案犯作案使用的工具在案发现场所留下的种种痕迹。工具痕迹构成了犯罪痕迹重要的组成。

工具痕迹的特点包含下列几种:

1、较高的犯罪使用频率。根据过往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工具痕迹在作案现场出现的频率较高,大概在70%之上。与其他的犯罪痕迹相比,比如脚印、手纹等,工具痕迹所出现的频率最高,日常的刑事侦办中工具痕检的工作也最多。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工具痕检新思路的探索。

2、工具复杂、检验难度大。不同的犯罪工具造成各种各样的犯罪痕迹。五花八门的罪案工具留下的是纷繁芜杂工具使用痕迹。既是同一样作案工具不同的疑犯使用或者使用者抓取部位的不同,使用力道的不同,都将会产生不同的痕迹。因此,在工具痕检过程中,必须仔细分辨,极其细微的区别也不可忽视,往往就是这些细微的发现让我们的侦破工作走上正轨。

3、痕迹立体性。工具使用产生的痕迹虽然产生唯一的深度、长度和宽度,但由于采集痕迹的时段不同,或者研究者发掘的角度不同,又或者其他如光线明暗的不同,痕迹采集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说由于工具使用痕迹的立体性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痕迹采集结果。

4、利用率低。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工具痕检的难度大,加之痕迹立体性因素,让工具痕检工作遇到很多不同的挑战。检验工具设备、检验技术手段等客观因素及办案人员主观的缺乏对工具痕迹对案件侦破重要性的认识,都会造成不利的痕检结果,工具痕迹没有被及时、有效的保护和提取和利用。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问题

现实的案件侦办工作中,对于现场工具痕迹的特征分析还停留在主要靠工作人员人眼的观察,工具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复杂性导致工作人员无法有效的从工具痕迹检验数据库里分析和查对,从而让工具痕迹的使用效率得不到提升,无法给予案件侦破提供帮助。工具的简陋与技术的落后也致使无法对案发现场的工具痕迹特征进行定量,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精确程度无法获得保障。如何获取定量而有效的现场工具痕迹,然后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处理分析以提高检验效率和可靠性将是未来侦查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纵观国外,工具痕迹的现场提取和分析研究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外能够借鉴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肯拟德和格瑞德等人对工具痕迹线性模式的检验相关技术研究,研究目的主要是把光结构应用到工具痕检中从而得到线条间的距离,但是不好控制。阿苏哈可等用三维图像构建工具痕迹,利用同轴镜头将子弹上划擦的线条图像的灰度值转为痕迹深度表示,进而将子弹痕迹力的线条灰度值转换为表面形态空间深度或高度。以上介绍的两类研究中,都没有考虑工具痕迹的非形态结构纹理特性。转眼国内,更是由于工具痕检特殊的应用领域,研究人员甚少。西南政法的贾治辉教授研究了工具上凸点造成的线条痕迹,利用线条的间距作为工具痕迹特征来对比分析。华中科大张琼月曾在硕士论文中研究过工具痕迹的图像预处理,如图像灰度、均衡比、噪点,还探索了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研究图像作特征提取,设计了算法,做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痕迹研究才刚起步,工具痕迹识别方法单一,无法完整表示。

四、工具痕检技术展望

工具痕迹的数字化检验和提取尽管对工具痕迹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但是工具痕检技术的数字化研究却有着传统工具痕迹检验所不具有许多优势,能够突破传统检验模式难以解决的困境。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如果同指纹数据库的建立一样,自动识别工具痕迹的实现是有可能的,因此工具痕迹的数字化检验工作应当作为是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的长期发展目标。当然工具痕迹检验的复杂程度远超指纹,自动识别目标的实现将有很长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钟新文.犯罪现场上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原因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2] 张蕾华.侦查人员的情报分析能力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5).

[3] 李静.我国工具痕迹检验的发展及其展望[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6).

[4] 贾治辉.线形工具痕迹比对的计算机辅助程序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12).

[5] 杨锦H.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6).

[6] 张琼月.一类工具痕迹检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成长的痕迹篇5

[关键词]工具痕迹 检验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308-01

前言:为了有效打击犯罪行为,维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刑侦手段和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持。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还原可以有效地侦破案件,而工具痕迹的鉴定是还原犯罪现场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工具痕迹的概念

工具痕迹指的是利用工具破坏物体或者打击人体时,在物体或人体上形成的痕迹。工具痕迹是犯罪现场上一种最为常见的痕迹。例如,在作案人使用改锥、钳子撬门压锁、剪切障碍物都会留下工具痕迹。通过对工具痕迹的分析、检验,可以确定作案手段,分析作案人的个人行为特征,锁定犯罪嫌疑人,为案件性质的确定,为侦查方向的确立提供证据。

所以工具痕迹检验在案件侦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工具检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工具痕迹检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公元九世纪之前,在这个时代,人类社会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并逐步进入了铁器时代。从此,人类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工具从原来的木器和石器变成了青铜器和铁器。从那之后,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发应用以后,工具痕迹检验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拥有创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将官员们在长期办案中和人民群众在劳动时对于工具痕迹检验的经验和想法编辑成文章、书籍,并使之广泛流传。自此以后,除了以前使用的简单推断的方法,痕迹检验的方法也开始被应用到案件的判断与侦破。进入新中国以后,工具痕迹检验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我们国家经过五十多年对于工具痕迹检验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多年的快速进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成功,这些成功主要体现在对于工具痕迹鉴定的分类理论、定性检验、定量检验、引进高科技和自动检验等几个方面。

三、 工具痕迹的特点

1、工具痕迹在犯罪现场的出现率高

经过对近几年的犯罪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工具痕迹在犯罪现场有着高出现率的结论,有统计数据表明,这个概率已经达到70%。我们可以得出,工具痕迹在犯罪现场出现的概率已经超过了手印和脚印,是犯罪现场最为重要的证据的结论。这也就决定了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对于工具痕迹的检验的工作不但工作量庞大而且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对于工具痕迹检验的新路线、新方法、新趋势的讨论显得至关重要。

2. 复杂的工具导致检验难度大

我们知道,工具痕迹就是工具在被使用时留下的痕迹,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工具种类。不同的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材料特性和物理、化学性质,而且使用方法不同,甚至同一种工具在不同的使用方法、使用力度下都会留下不同的使用痕迹。这就决定了工具种类的多样性和使用方法的多变性。这两种特性为工具痕迹检验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只有能够分辨不同的工具或相同的工具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所产生的使用痕迹,通过对于细节的观察才能确定其中的不同之处,才能准确的完成工具痕迹检验的工作。

3、工具痕迹的立体性

工具痕迹受到工具本身特性和不同使用情况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立体形状和尺寸。同时在对工具痕迹进行检验时的视线角度和环境光照情况都会产生不同的检验结果。工具痕迹立体性的特点为工具痕迹的检验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和挑战。

4、 工具痕迹的底利用率

虽然工具痕迹在犯罪现场有着非常高的出现率,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检验难度大和立体型等特点,所以,在刑侦工作中很少的使用工具痕迹检验手段来进行案件侦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是办案人员没有意识到工具痕迹检验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工具痕迹检验在案件侦破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存在检验手段不成熟、检验仪器不先进等客观因素,导致,犯罪现场的工具痕迹经常被忽视且不被提取的现象。

四、 工具检验发展的新趋势

1、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在科技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在工具痕迹检验的工作中引进日趋成熟的计算机自动检验系统。这样既能解放刑侦人员的劳动力,有可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套可以计算识别线条擦划痕迹的计算机系统,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工具痕迹自动检验系统会被开发,并应用到案件侦破中。

2、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犯罪现场的工具痕迹鉴定报告作为法庭上的有力证据,可以使犯罪分子的罪行得到证实。这样就要求工具痕迹鉴定报道应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于无形中就提高了对于工具痕迹检验的标准。于是,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对于工具痕迹检验有着非常或者能够要的作用。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应用的趋势

在发现定量分析的优势以前,工作人员往往都是对工具痕迹进行定性分析。跟随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的脚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刑侦人员将两种分析方法科学的结合在一起使用,以提高工具痕迹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4、微观痕迹检验的趋势

过去,微观痕迹由于其难以被观察,经常得到忽视。其实,越是细节的地方越是能够反映真实情况,通过对微观痕迹分析检验往往能够更加真实、准确的还原犯罪现场,为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有力的证据。随着微观观测技术的发展,引进微观检验设备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结语:工具痕迹检验的技术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对案件侦破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相信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检验手段和设备应用到案件的侦破工作中,智能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综合应用以及加强对于微观痕迹的检验,都将会是未来工具痕迹鉴定工作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安全稳定、人民生活幸福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玮.工具痕迹检验新思路探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8).

成长的痕迹篇6

1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关系

心理痕迹是相对于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而言的,它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之中的某些相对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反应。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有密切的关系。

1.1 心理痕迹离不开物质痕迹。抽象的心理痕迹以具体的物质痕迹为载体,不能脱离物质痕迹而存在。某一犯罪行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物质痕迹必然隐含着与之相应的心理现象,即物质痕迹与心理痕迹是相对应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痕迹绝不是侦查人员主观臆造出来的。案件侦查人员对犯罪动机的分析,离不开存储于犯罪物质现场的物质痕迹 ,心理痕迹承载于物质痕迹之上。没有物质痕迹,理痕迹也就无从表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凝结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之中,通过对物质痕迹分析,可以透析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1.2 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由于犯罪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都是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反映,是来自同一犯罪现场的两种信息,因此,它们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在侦查中,对这两种痕迹进行综合分析,能更准确、及时地揭露犯罪。如犯罪现场物质痕迹如手印、工具痕迹等除本身具有同一认定的价值,还直接存储着与犯罪心理活动有关的诸多信息,通过对嫌疑人作案心理痕迹的分析,再现其作案的过程,按照其行为路线和动作特点,更多地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留下的其他痕迹,完善犯罪的证据链,揭示犯罪。犯罪现场上的物质痕迹容易遭到伪装和破坏,一旦现场上寻找不到有价值的物质痕迹,勘查人员还可以借助犯罪心理上学的有关原理,去分析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如一个惯犯能使犯罪现场上的物质痕迹的遗留很少,似乎不能通过犯罪现场去了解嫌疑人,但这恰恰反映了其作案经验丰富,心理素质好、具有一定的反侦查知识的心理痕迹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从来就是相互联系、成对出现,它们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在认识物质痕迹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对心理痕迹的认识。

2 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及途径

对现场心理痕迹分析运用,是指依据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透过心理痕迹载体分析,“透视”隐藏在其背后的犯罪分子心理要素的过程。在刑事侦查进程中,侦查人员应在搜集物质痕迹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发现的物质痕迹或者某些现象特征加以分析,复现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刻画犯罪分子的基本心理特征,为侦查破案提供有力的佐证。

2.1 现场心理痕迹运用的依据。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心理的形成是在遗传基础上,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犯罪人无论是其行为动机还是行为时的情绪状态,作案经验、智能、年龄、性别特点,行为习惯,与侵害对象的关系状况、熟悉程度,预谋情况,以及有关个性特点、心理面貌及其生活环境、经历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犯罪行为所遗留的犯罪心理痕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折射出来。这样,就为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罪犯提供了依据。

2.2 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途径。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是逆向地从犯罪人行为活动所遗留的心理痕迹入手分析案情、刻画罪犯、追溯犯罪人的过程。其基本思路是:犯罪心理痕迹--犯罪行为活动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犯罪人的主体性格及现场情境――犯罪行为人画像。

由于心理痕迹表现在物质痕迹上,对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就是要全面收集和提取现场的物质痕迹,认清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的关系,从物质痕迹中认识犯罪人的心理痕迹,从心理痕迹中找出某类物质痕迹的形成原因,使两种痕迹相互印证,是分析现场心理痕迹的有效途径。现场收集的种类物质痕迹通常是凌乱、破碎的,要对现场痕迹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按照证据作用的要求进行归类整理,使各个痕迹形成有序、符合行为规律的痕迹链条,为分析其中蕴涵的心理痕迹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勘查中尤其要注意对一些非传统的痕迹、无证据作用的痕迹进行收集整理,因为其中往往蕴涵着重要的犯罪心理痕迹,而这正是常规痕迹所欠缺的。

3 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

犯罪现场中的心理痕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客观地反映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活动。犯罪行为人在作案中表现的连续性、频发性、类似性、习惯性、畸形心理等特点都是其个体心理特征的痕迹再现。其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通过分析心理痕迹表征的反常性,识别犯罪分子的伪装。犯罪分子作案时为了逃避打击、转移侦查视线,总是想方设法对其行为进行伪装,但不论其伪装得多么巧妙,都不可能改变其早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点。其犯罪心理痕迹总是会从犯罪现场的整体态势中暴露出来,暴露出犯罪现场的反常性,这种反常性既不符合正常的活动规律,又违背其自身的活动规律。

3.2 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确定侦查范围和侦查方向。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蕴含着犯罪心理痕迹的内容,通过心理痕迹反映出来的犯罪分子的特点,有助于判断犯罪分子的职业范围、技能范围、地域范围等,从而缩小和确定侦查范畴,制定出较为明确的侦查方向。

3.2.1 从犯罪现场遗留的作案工具、作案材料、工作、证件、衣服鞋帽等物品的特点来分析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分子的经历特点及作案时的心理状态。

如豫陕特大系列杀人抢劫案中有多个现场发现就地取材的铁锤作为凶器,而这种铁锤正是土法提金家庭作坊的常用工具,犯罪分子每次作案都用到铁锤,但又不随身携带,而是到现场后再去寻找,这说明犯罪分子或者是有过提金经历的本地人,或者是曾长期在此打工的外地人,知道提金家庭都有铁锤。

惯犯一般不会把自己携带的作案工具扔在现场,如在现场发现了案犯留下的自身携带工具,说明犯罪分子作案时心理紧张,缺乏作案经验,或是惯犯作案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匆匆离开了现场。

3.2.2 从现场被犯罪分子盗走、抢走的赃物种类、体积重量等也可以进行心理分析。在盗窃案中,财物是犯罪人追求的目的。从财物损状况可以分析犯罪分子的不同作案目的,进而及时查明犯罪人。如某市发生一起盗窃案件,一对新婚夫妇的家里窃,有少量现金被盗,但最让侦查人员引起注意的是:摆放在床上的四条被子的缎子被面都被偷走,而且拆痕十分仔细。这和犯罪分子作案紧张的心情是相矛盾的,如果犯罪人不是迫切的需要这些被面,是不会采取这种行为的。侦查人员分析后认为,犯罪人可能是个婚期在即的人,四条被面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以至于他能镇定下来,仔仔细细的将被面拆下来偷走。这样,侦查范畴确定在近期可能结婚的人身上,结果很快破案,证实了这一析。

3.2.3 作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手段、方式、方法、技能、技巧,也能进行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分子所具有的专业特长和职业特点。如利用注射毒药手段的杀人案件,从注射的药品、种类、作用及注射素毒药的手法上,可以分析出案犯具有的医药知识情况,从而为确定侦查范围,制定侦查方案提供依据。

3.3 分析研究心理痕迹的共性,组织并案侦查。由于受犯罪心理的支配,犯罪分子实施每一个犯罪行为都会带有自身的特定性和稳定性,这种特定性和稳定性表现在犯罪现场上是呈现出心理上痕迹特征的共同性。犯罪分子在首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皮层建立了稳定的刺激,在以后遇到相似条件或情景时,仍会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手法继续实施同一性质的犯罪活动,形成较为稳定的犯罪特点,留下其共性的心理痕迹。在侦查中,正是运用这些新特点和共性,研究此案与彼案的联系,采取并案侦查措施,可以破一案带一串,破现案带积案,从而提高侦查破案效率。

心理痕迹的分析与运用可以弥补物质痕迹的不足,缩小侦查范围,确定案件性质,判明侦查方向,对完善揭示证据链条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心理痕迹的分析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因此侦查人员应充实自己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提高发现和解读犯罪心理痕迹的能力。同时在侦查过程中,从现场物质痕迹出发,结合心理痕迹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现场信息,获取充分的现场物证,如实再现犯罪分子作案过程,尽快破案。

成长的痕迹篇7

【关键词】足迹检验应用;足迹特征;检验程序

1 足迹检验注意特征

足迹的检验鉴定主要是针对赤脚的足迹、穿鞋足迹和穿袜足迹的检验鉴定,也被称作对赤脚脚印、穿鞋脚印、穿袜脚印的检验鉴定。

1.1 赤足足迹,是指人脚直接与地面等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足迹

赤足足迹具有认定人身的作用。在检验时应注意观察赤足如下特征:

(1)足乳突花纹。乳突花纹包括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三角型纹。检验时应注意乳突的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桥、短棒、小沟、小点、小眼;花纹大小,纹线粗细,间隔宽窄,等;(2)屈肌褶纹的位置、形状、粗细、长短、数量、结构、流向。皱纹包括直线形、弧形、曲折形、分歧形、交叉形;其方向有向前、向后、向内侧、向外侧、斜向;(3)五趾前缘突点连线构成的角度及角所在的趾位,相邻趾连线的长度,各趾与其他部位特征连线长度及构成的角度;(4)伤疤、鸡眼、老茧、脱皮的数量、位置、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5)隆出。选定某一隆出将其两端(波谷)用直线连接成弓状,然后测量弓宽及弦长;(6)畸形趾有:多趾、缺趾、断趾、联趾及超常大趾(拇趾除外)的形状、大小及趾位;(7)附着物的颜色、物质成份、气味。实践证明,它同样具有相对不变,人各不同的特点。

1.2 对鞋、袜足迹检验鉴定时应注意的特征

足迹检验鉴定中鞋、袜特征,是指人穿着鞋、袜形成的足迹中所反映出的造痕鞋、袜接触地面的外表结构形态。

犯罪现场的鞋、袜足迹,多数情况下,在是鞋、袜底部留下的痕迹。既包括鞋、袜足迹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包括作为造痕体的鞋、袜外表形态结构,以及鞋、袜底各部位的名称、长宽和形状;鞋、袜底的原材料品种物理结构;鞋、袜底生产制造构成的特点;鞋、袜底经常穿用和修补形成的特点。在遇到穿袜的足迹时,往往因多数袜子的织纱较细袜底较薄,既能反映出织纱的个别特殊明显的外表结构形态,又能反映出脚的部分形态轮廓等特征,检验此类足迹时,必须结合脚的外表结构形态,进行综合检验。

在做鞋袜足迹检验时应注意的特征有:(1)磨损特征:跟后沿落足部位、掌部支撑碾动受重力部位及起足前尖部位的磨损面形状、大小、力点;(2)补块物的大小、形状及补块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形状等及针脚的起点、终点位置、方向、稀密。(3)断裂痕形状、数量、长短、宽窄;硬伤的形状、部位、方位、大小;(4)孔洞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孔洞周边裂口数量、相互关系及所在时针位;(5)龟裂纹构成的图案形状、边长及交叉角度;磨损面周围残留花纹的形状及数枚残留花纹构成的特殊图案;(6)钉孔形状及其周边裂口数量、大小及所在时针位;(7)钉帽形状及钉的数量和相互关系;(8)围条裂口的位置、大小、数量及相互关系;围条接头的位置、大小特征;(9)鞋底围边切痕特征;(10)印模上的特定特征形状及位置;(11)附着物特征。

2 足迹检验程序和方法

2.1 对于现场提取的足迹,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确定了系罪犯遗留的足迹后,就要对足迹进行全面的分析。

(1)要分析现场足迹与罪犯的关系。包括赤足印种类、袜足印种类;(2)分析犯罪嫌疑人形态。包括年龄、身高、体态、步法特征等形态;(3)要分析伪装足迹和足迹遗留的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现场足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要尽可能多地提取现场足迹,逐个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标划出稳定的,能够重复出现的习惯动作特征。

2.2 制作足迹样本

2.2.1 根据现场足迹的种类,提取嫌疑人的足迹样本。按照现场承痕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提取足迹样本;在形象特征(同类鞋)鉴定中,对于现场遗留的平面足迹,特别是残缺的平面足迹检验,要多做样本进行比对;按照现场穿鞋足迹的鞋的新旧程度,应尽量选择嫌疑人的鞋或底质地相同的鞋制作样本;提取穿袜足迹样本时,应是嫌疑人穿本人的袜的足迹。

2.2.2 按照现场承受客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制作足迹样本。如现场足迹遗留在泥土、沙土、水泥地、木板地、雪地、灰尘等客体上,应模拟现场足迹承受客体属性和条件制作样本。现场足迹是行走、站立、跑、踩、跳等动作留下的足迹,制作样本时,应尽可能在相似条件下进行。

2.2.3 整体测量,种类确定。首先确定种类是否一致,起、落足痕迹特征是足迹中十分重要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不论是足迹的形象检验还是不同鞋检验,起、落足痕迹特征都可以作为种类识别的依据。

现场足迹和嫌疑人样本足迹在大小、起、落足特征相一致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下一步检验,如果二者这些特征不相吻合,就可以作出否定结论。

2.2.4 交叉观察,相互比对释差异点,为检验结论提供充分依据。符合点的肯定,交叉观察,相互比对,吃透足迹各区域内的特征,必须是现场足迹与嫌疑人足迹的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检验鉴定的关键所在。

3 足迹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

足迹检验所涉及的学科教多,如生理解剖学、人体运动学、力学、摩擦工艺学、橡胶工艺学、人文科学、土壤学等等。若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在足迹检验时很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案件的侦破工作。实践工作中经常出现以下因素导致检验工作出现差错:

3.1 年龄与步伐因素

足迹与年龄有关是普遍性的规律,而现场足迹则是个体特征的反映。由于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身体状况、行走等诸方面的因素,势必会导致个体特征与普遍性规律之间产生差异。各年龄阶段的人足的运动方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会随着人的年龄变化而逐渐有所改变,反映在足迹上就出现了步法、步态的特殊性。这种稳定性和特殊性为通过足迹分析作案人的年龄提供了可能。但在具体的分析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及人行走过程中非本质特征的影响,对足迹的分析结果就极易产生误差,甚至有时根据足迹分析得出的作案人年龄与其实际年龄会相差5-10岁。

在足迹检验中运用分析年龄公式时,需要测量足迹压痕的大小。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极难掌握,特别是大花纹鞋底类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更不易掌握,只能根据足迹的大概情况先做出初步推算,然后再根据足迹压痕的各类情况进行综合性判断。而足迹压痕界限划定如果出现1毫米的误差,推断出的年龄就会与实际相差1岁。

3.2 制鞋工艺及地域方面的因素

在制鞋工艺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鞋子款式众多,而有些鞋子的鞋长与实际脚长的放余量或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与教科书提供的参量有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在足迹检验时正确分析鞋种,通过样鞋得出准确的放余量及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以准确计算出足迹的长度,为正确分析身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胜,王阳.中国足迹检验技术沿革及其展望[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02:119-121.

成长的痕迹篇8

关键词:痕迹物证  交通事故  处理  作用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 经济 不断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车辆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在成倍的增加。痕迹物证在查清交通事故事实,认定交通事故责任以及对违法者责任追究中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交通事故痕迹物证的概念及特点

        首先物证是指以其自身属性、特征或存在状况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实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属于物证的范畴,交通事故痕迹物证是指交通事故现场或从交通事故现场带走能证明交通事故真实情况的物品、物质或各种痕迹,主要包括在事故车辆、人体、现场遗留的固定物、附着物、散落物或各种痕迹。具有一般物证的客观性、特定性、间接性的特点。但是由于交通事故形成的特殊性,其痕迹物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有:

        1.1 形成的机理较为复杂。道路交通事故往往在车辆高速运行中形成,所留下的痕迹物证也是在事发瞬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交通环境中,由一定的速度、方向、作用力等相关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痕迹物证的动态过程很难描述和再现。

        1.2 容易遭到破坏。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一般是开放的现场,在交通管理人员到达现场之前,来往车辆及人员的活动、围观群众的踩踏触摸、以及在伤员抢救过程中都可能给痕迹物证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驾驶人更会在肇事后采取逃逸、伪造现场、隐匿罪证等手段破坏原始痕迹物证,逃避 法律 追究。

        1.3 比对认定有一定的困难。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的形成过程复杂,易受破坏,给勘查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而在事故中车辆人体的多次碰撞、碾压、翻滚、燃烧以及淹没等特殊情形使得各种痕迹物证相互混淆,给痕迹物证比对认定工作增添了很多麻烦。

        2 痕迹物证在交通事故中应用现状

痕迹物证的客观性特点是任何其他证据所无法比拟的,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确定案件的性质 道路上的伤亡事件不一定都是交通事故,还必须根据遗留在现场的实物、痕迹和人体的损伤部位确定是否为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由交通管理部门受理,治安或刑事案件的,移交公安机关治安或刑事部门处理。对于确定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交通管理部门还要查明是单方事故还是与其它交通参与者有关的事故,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开展调查工作。

        2.2 推断车辆类型 依据在事故现场遗留的轮胎花纹结构印痕、印痕宽度、印痕的数量、以及散落的油漆碎片等能够反映出肇事车的车轮数目、轮距、轴距、车轮直径、胎面宽度、车体颜色以及新旧程度等确定车辆的类型。

        2.3 认定车辆 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可以认定肇事车辆、肇事逃逸的车辆。通过对车辆可疑痕迹的检验(包括车辆接触部位、新喷漆处、更换的零件),特别是车辆一般不损坏的零部件、部位更换了新的或有所变更,还要对车辆的轮胎花纹结构和轮胎磨损程度、裂纹、橡胶剥落的形态等认定肇事车辆;对破碎玻璃、标牌、字号断裂脱落遗留在现场以及其他痕迹物证可以进行检验,认定肇事车辆,又可以通过对现场车辆上遗留的手印、足迹等痕迹的检验,可以认定弃车逃逸者。

        2.4 为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提供依据 根据 交通 事故现场碰撞痕迹的位置、角度、制动印痕,推断碰撞前后的速度、碰撞前后的行驶角度、各自所占路面的多少、接触部位、接触点、运动轨迹等,确定事故的原因和主要责任者。

        2.5 为法庭提供诉讼证据 证据是与案件有关联的客观事实,办案人员是通过证据来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证据之所以能够对案件起证明作用,在于它与案件本身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但是,证据具有的这种作用,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理解和认识的。例如,死者的衣服上存在的油漆痕迹,如果不通过专门的技术鉴定就不能证明它与车辆之间的联系,从而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任何一种痕迹物证,只有通过鉴定才能成为 法律 意义上的证据。

        3 当前痕迹物证在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专门人才比较缺乏。交通事故处理尤其是痕迹物证的勘验收集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技术性的工作。虽然规定事故处理民警必须经培训后持证上岗,但在实践中,由于经常性的岗位轮换,使得事故处理人才比较欠缺。一些在事故处理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民警,也往往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不安心这一工作。

        3.2 勘验设备成旧。在处理交通事故过程中,勘验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勘验设备缺乏、陈旧,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3 证据意识淡薄。交警在证据意识方面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凭经验办案,靠主观分析较多,不善于用证据说话;其次是重视当事人口供和证人证言,忽视痕迹物证的勘验和收集;第三是对痕迹物证的勘验收集水平不能满足办案实际的需要。

        4 如何更好利用痕迹物证

        首先,培养一批痕迹勘查、物证鉴定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工作中优化组合,分工合作,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对现场勘查要及时细致,做好对现场的保护和勘查工作。应当客观全面的收集事故现场的一切证据,不可片面取证,也不可遗漏重要证据。其次,重视设备投入,改善设备条件,并完善与刑侦等部门在勘验鉴定设备上的资源共享制度。必须依据法定程序收集客观事实的痕迹物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工作规范的规定,运用 科学 的手段和方法,采用先进技术。再次,加强交通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强化证据意识,提高办案水平,并严把案件质量关。要注意痕迹物证与其他证据的关联性。痕迹物证只能证明案件事实中的某些片段或细节,必须用言词证据等其他证据把他们串联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证据效力,使各种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

上一篇:研究生招生条件范文 下一篇:业务学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