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

时间:2023-10-27 01:42:0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1

鲁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阅读

1、社戏(鲁迅)

2、安塞腰鼓(刘成章)

3、竹影(丰子恺)

4、观舞记(冰心)

5、看戏(叶君健)

6、口技(林嗣环)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第二单元

阅读

7、邓稼先(杨振宁)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0、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1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三单元

阅读

13、最出色的球员(迈克尔"乔丹)

14、我打败了男子汉(张山)

15、我的梦想(史铁生)

16、门外观球(铁凝)

17、下棋(梁实秋)

18、大铁椎传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体育

第四单元

阅读

19、敬畏自然

2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

22、旅鼠之谜(位梦华)

21、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23、死海不死

24、枯叶蝴蝶(徐迟)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第五单元

阅读

25、桃花源记(陶渊明)

26、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7、核舟记(魏学洢)

28、卖油翁(欧阳修)

29、推敲(胡仔)

30、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课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汉乐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黄鹤楼(崔颢) 送友人(李白) 秋词(刘禹锡)

鲁山山行(梅尧臣) 浣溪沙(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附录:

欣赏王羲之书法

汉语词类表(虚词)

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

1、掌握写景的技巧:

①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春》紧紧抓住“新”、“美”、“力”来描写景物.

②写景要有合理的顺序.《春》中的“春花图”,从“树上”、“花下”“遍地”几个词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晰.

③写景要五官齐放.《春》中的“春风图”从嗅觉、触觉、听觉的几个角度来描写春风.④写景要讲究虚实、动静结合.“春花图”中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春草图”中由静态的春草写到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⑤写景要讲究修辞.

⑥写景要讲究生动、形象.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可以具体到词语的揣摩,要从字面义、内涵义、情感义三个方面进行.

看了“鲁教版初一上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目录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2

探美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8-02

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弦,就要立足于吟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搭建互动探究平台,加强鉴赏创造和拓展迁移的思维训练。作为有20余年教龄的语文学科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即“立足吟读,初步感知――说读写画,互动感悟――探究亮点,局部突破――设疑质疑,鉴赏创造――精炼主题,拓展迁移”的“品韵・悟神・探美”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套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立足吟读,初步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文言文讲究音韵,读来韵味无穷。只有吟读方可通晓其义,也只有通晓其义方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吟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饶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并在吟读的过程中醉心于其中的韵律以及这些韵律带来的快乐。吟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背景音乐伴读,有教师范读,有结伴对读,有团队创意诵读,有音频导读,有多媒体视频范读,还有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齐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走近作者成为了可能,走进文本成为一种需要。《岳阳楼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通过骈散结合营造的长短错落、抑扬变化的音韵美会让学生陶醉;《与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绵长情意中的慷慨悲愤会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说读写画,互动感悟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两端一边站着的是作者,一边站着的是读者。只有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经得起反复推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摆脱呆板的说教和灌输性的解读,教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细细读一读、互相说一说、尝试写一写、动手画一画的方式解读文章,构建读、说、写、画的互动平台,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文言文版游记,说一说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词,写一写文言文版的家乡胜景游记,循着作者的足迹画一画小石潭导游图。在互动的教学中,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都得到了落实。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言辞酣畅、气势恢宏的论说文,说一说其他历史名人经过磨砺终有成就的事例,写一写现代版的运用事实说理的论说文,画一画课文的逻辑思维结构图。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感受很深。

三、探究亮点,局部突破

善教者启思导疑,强调思维的引导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析文中的亮点,力图突破局部,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爱莲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托物言志和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是其亮点,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其语言的音韵美,还要引导学生精析文中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的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状物的,那些描写为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引导学生体会将莲与、牡丹作对比的好处。此外,笔者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花语入手,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抒发自己爱花的情感,并让学生撰写与之相关的广告语,或者制作贺卡。又如,《强项令》(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故事脉络清晰,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看着连环画讲故事,而后分析人物形象,是增强阅读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果教师再让学生组建团队演一演这个故事,体会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也会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设疑质疑,鉴赏创造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质疑能力是创造性鉴赏的基础,也是完成拓展迁移的必要条件。一位在课堂上能以巧问点拨引领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同样一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相信,只要把设疑、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也一定会有奇思妙想。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课时,在鉴赏了作者用白描手法点染的雪笼西湖的景色后,笔者设计了设疑、质疑创造性鉴赏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这段雪景的描写与《周庄水韵》(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周庄仲春雨景的描写一样尽显朦胧之美,但一处是冬景,一处是春景,一处写旷达和痴迷,一处写欢喜和优雅,虽有差异,却都尽显作者用笔之妙。那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如何把握情景交融的技巧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提出这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至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一个生生互动的高潮。教学《三峡》(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学生还将今天的三峡和课文中的三峡作对比,表达了对新三峡生态环境的忧虑。文中彩笔描绘的三峡奇景让学生啧啧称奇,也让学生为其奇景无法再现而遗憾不已。学生走出文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五、精炼主题,拓展迁移

我们知道:理想的课堂,教学主题简洁明了,教学语言醒豁到位,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并能由主题引申到现实生活,进行拓展迁移。古今贯通是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教师应让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学会类比设喻的规劝说理方法,学会精辟地说理;从《愚公移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故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家乡的景区开发出谋划策;从《曹刿论战》(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学会从国家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的重要性和礼贤下士的必要性,评价当前的社会热点;从《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学会如何进行针锋相对的驳论,并试着评价当前一系列改革的利与弊,对新一届政府领导实施中国梦想将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能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穿越”,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他们乐意为之。

总之,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言文教学中品味作品的韵,感悟作品的神,探寻作品的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忌说教,也不要一味地翻译解读,而要将古与今无缝对接起来,将读与写巧妙衔接起来,将虚与实有效链接起来,将教与学有机融合起来,这样一定可以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当然,笔者在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仅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3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新课标主张要“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即席讲话”,并能“积极发表看法”,“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辩论法无疑是较好的选择。陶渊明《归园田居》(七年级下册)中“种豆南山下”,“载月荷锄归”尤为突出。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撼动人心。对此,围绕“人应该出世还是入世”这一主题举行辩论。这种辩论的形式,能使学生越辩越明,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另外,此法有助于突破注入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寓教于言,理、乐。但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因材施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4

关键词:体裁分析;初中英语教材;课程标准

一、引言

在我国缺乏二语自然习得的环境下,英语教材成了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渠道,其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对英语教材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英语教材的评价大部分从言语(如马良,2011)、文化(如张维维,2007)等角度进行,但还没有从语篇体裁分析的角度进行评价。本研究拟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人教版2003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英语(新目标)》进行评价,旨在探究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包含的体裁类型及其特点,并结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在体裁方面的要求,发现现行教材的不足,并对以后的教材编写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

二、体裁分析的理论框架及其分析评价步骤

体裁是从单词genre翻译过来的,genre来源于拉丁语,原指事物的“种类”,属于文学和修辞领域研究的范畴,后来才被人种学家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用于研究某一社团对其成员的言语行为的分类方法(梁文花,秦洪武,2009)。哈桑(1977)将体裁定义为“语篇的类型”,后来,斯威尔斯(1990)提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是“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区分语篇体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交际目的。马丁(1992)也指出它是“一个由讲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秦秀白,2000)。

本研究拟在上述对体裁的认识基础之上,按照交际目的对初中英语英语教材的课文进行分类,并分别对各册课本的体裁种类及其分布进行统计,然后对照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对其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本研究所选用的英语教材是人教版2003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英语(新目标)》。本教材是以美国汤姆森出版集团出版的教材Go for it!为基础,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改编而成的一套7至9年级的英语教科书,共5册,它是目前全国使用最为广泛的初中英语教材,因此本研究以此套教科书作为当前英语教材的代表,对其进行体裁分析。

三、分析评价结果及其建议

纵观本套教材的五本课本的课文内容,笔者决定将其按照体裁的分类依据――交际目的将其分为五类: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又将应用文分为书信、便条、广告、日记、电子邮件、菜谱、寻物招领启事等七类,其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由图表可知,七年级的课文只有描述类和应用类,这符合课程标准的“能简单描述一件事情”的要求;而且应用文类型多样,增加了趣味性;但是,课文不包括记叙文,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讲述并会编写简单的小故事”相悖。八年级的课文体裁类型比较齐全,但是记叙文占的比例还是较少;并且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而说明文所占的比重还是较少,尤其是八年级上册。对于九年级,课程标准要求主要侧重于“能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而课本的议论文占的比重比较大,较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建议在以后的教材编写中七年级要适当增加记叙文的比重,八年级应适当增加说明文的比重,要更加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并要“保证重要语言内容有较高的复现率”(夏纪梅,2003),使教材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Hasan, R. Text i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model [A]. In W. Dressler( ed.). Current Trends in Text Linguistics[C]. Berlin: Walter de Gruyler, 1977: 228-246.

[2]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梁文花, 秦洪武. 我国近十年”体裁理论” 研究概观[J]. 外语教学, 2009 (1): 44-48.

[6] 马良. 言语角度的小学英语教材分析. 河北大学[MA], 201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5

中小学教科书大量差错的统计与分析

摘 要 怎么为差错准确定性?笔者浅见,别字、多词少词、词序失当、用词不准、逻辑毛病,甚至于标点符号的多、缺、错,有一个就得算一个,更何况知识错误了?对此,教材审查专家并不认同。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雷石认为:“‘知识性、政治性错误’与‘表达更好’是不同的。说教材有错误,必须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基于这种认识,他还开脱说:“出版物一定比例(好像是万分之一以内)的错误是允许的。”

笔者考查教科书,不但积累了几千张校样和几十个差错统计表,而且整理出《〈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差错50例》、《〈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差错100例》、《〈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4篇课文差错90例》、《〈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差错100例》、《〈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差错120例》、《〈生物学〉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差错300例》、《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教科书第8课差错130例》、《高中〈生物②〉必修教科书差错480例》、《中小学教科书六十本第七十五页瑕疵录》、《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课文瑕疵录》、《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课文瑕疵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①〉正文瑕疵录》等20多万字的成型材料。

关键词 教科书 差错 语法规则 逻辑

引 言

乍看题目,不少人都会心生疑窦——这可能吗?作为基础教材,作为亿万学子学习各科知识的范本,中小学教科书怎能存在大量差错呢?教科书的作者、编者、审查者,不都是专家吗?尤其是广大学生家长,最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现实了。然而,这的的确确是真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笔者通过考查各科教科书100多本得出的结论。拙文所说的差错,并未言及教科书的宏观方面,即编排体例、难易程度等方面;仅言及微观方面,即语言失范、知识失准等方面——孩子们无以为范,怎不令人忧心如焚?诚望拙文能引起有良知、负责任、掌大权之人的警觉和关注,诚望全社会都能喊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救救汉语,救救孩子!”

差错知多少

怎么为差错准确定性?笔者浅见,别字、多词少词、词序失当、用词不准、逻辑毛病,甚至于标点符号的多、缺、错,有一个就得算一个,更何况知识错误了?对此,教材审查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雷石并不认同。他说:“‘知识性、政治性错误’与‘表达更好’是不同的。说教材有错误,必须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基于这种认识,他进一步开脱说:“出版物一定比例(好像是万分之一以内)的错误是允许的。”

两种观点,泾渭分明,孰是孰非,读者自见。

愚以为,本人提出的标准,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在实际把握中可能有所偏差。在4年之内,本人正是以此为标准,投诸所有业余时间,但求耕耘,不问收获,心无旁骛地考查教科书,可谓“历寒暑之久,积岁月之勤”。我曾一页不落地校改几十本教科书,其中的20本统计数据如下。

以上教科书,均为权威的专业出版社出版,除了地理(高中试验修订本上册)之外,均业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或初审通过,再版率为45%,差错尚且高达平均每页4.94个之多。对此,我们应当向哪个单位,向谁发出诘责呢?如果说这些教科书是本人挑差错多的选取的,以偏概全,不足为凭,那么,再看看50本中第49页和第50页的情况。

以上教科书全部为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审查通过或初审通过的。在这50本书的100页中,差错平均每页4.43个。每本书全看那两页,考查的随机性显而易见。如果说选取教科书的范围还比较窄,考查结果还不足以收到窥斑之效,那么,再请看60本书中第92页的差错统计。

在这60本书的第92页中,差错平均每页6.85个。综合拙文三个表格的数据,结论也就出来了:全部考查也好,抽查也好,差错都是大量的。正如前文所言,什么是“差错”,本人在实际把握中可能有所偏差,但是,这大量差错即使1/4得以确认,问题还不够严重吗?

差错实例分析

说教科书存在大量差错,仅凭上述统计数据,肯定难以令人置信。行之有效的证明方法就是,看看一页之中有多少差错,看看一句之中有多少差错。如果一页之中病句比比皆是,一句之中标点也错,字词也错,逻辑也不通,如果语法逻辑毛病和知识错误纠结在一起,那么,全书的差错情况,所有教科书差错的严重程度,不就昭然若揭了吗?下面,笔者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教科书《生物②》第87页中的病句加以改正,并略作分析。

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原句)

在自然界中,全部动物和过半的高等植物几乎都是二倍体。(改句)

分析:因语序失当,状语“几乎”误用为定语了。

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句)

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因而倍增。(改句)

分析:原句第一个分句因滥用介词“当”而导致主语“秋水仙素”旁落为状语。第三个分句中的“导致”属于用词不准,引起什么不好的后果才用“导致”,此句中没有这个意思。第四个分句因滥用动词“引起”而导致主语“染色体数目”旁落为兼语。此句中“染色体组数目”误为“染色体数目”,就属于知识错误了。“加倍”是增加一倍的意思,明显为用词不准。

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原句)

染色体数目倍增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就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改句)

分析:原句是条件关系偏正复句,意在说明情况,与时间因素无关,“将来”纯属多余。原句是从肯定意义上讲的,因此,“可”当删。“加倍”一词前句已分析过了。

在学完本节内容后,我们将自己动手做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原句)

学完本节内容时,我们将自己动手做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改句)

分析:前置的时间状语失当,“学完本节内容”和“做实验”两种行为是接连发生的,而“在……后”的间隔可大可小,逻辑上有失周严。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原句)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不仅可以倍增,还可以减半。(改句)

分析:状语失当。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这一语法规则不能违背,否则,必然导致逻辑错误。“倍增”一词正可表达“成倍地增加”。

例如,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原句)

例如,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个染色体,而雄蜂只有16个。(改句)

分析:“染色体”是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其形状不像“路”、“鱼”、“绳子”那样明显的细长;且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形状各异,也不都是细长的。因此,“染色体”跟“路”一样论“条”很牵强,还是用万能量词“个”为好。后一个分句的有些成分完全可以承前边分句的相同成分而省;不省,于表意虽无大碍,但有违语言的经济原则,句子明显拖沓。

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养新品种却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句)

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养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周期。(改句)

分析:原句有两个语病,一是转折副词“却”多余,本句内部没有转折关系。这个句子跟前一个句子的转折关系,已由句首的转折连词“但是”表达了。“年限”是“规定的年数”之义,明显属于用词不准。

图5-10 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上)和野生状态下的草莓(下)(原句)

图5-10 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草莓(上)和野生草莓 (改句)

分析:原句是图片说明,有两处定语失当:“加倍”的数从逻辑上讲肯定在原数之后,“野生”即为“状态”。此外,原句还有编辑方面的错误:一组图中两个以上下位置相区别的画面,标注一个即可。

此页文字量较大,共25个句子,这样或那样的病句8个,占32 %。再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9页的情况,问题要严重得多。下面,笔者对其予以改正和分析。

清朝前期,疆域广大。它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北至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包括库页岛),南包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原句)

清朝前期,疆域广大: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北至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南包括南沙群岛,为亚洲最大。(改句)

分析:第一个句子没有毛病,不过,两句应当合二为一。这样,语句更加简练,“疆域”即全句一贯到底的主语。清朝前期的东北边界,即中俄边界,应当是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的外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再者说,“外兴安岭以北”一语并非明确界线。前文用“包括”,后文用“包”,说的是同类事情,显然是落字了;不加上,前后文的风格就不一致。最后一个分句有两个毛病:一是暗换主语,违背了主语省略律,“疆域是国家”的逻辑错误便产生了;一是定语失当,造成知识错误,即中国不是亚洲最大的国家,而只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清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和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和内蒙古等盟旗。(原句)

清政府在全国划分18个省、5个将军辖区和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还领有内蒙古和外蒙古。(改句)

分析:“将”就是“把”,是介对象的介词;此句中,“全国”不是“划分”的对象,而是范围。“内蒙古等盟旗”犯了同位短语不同位的逻辑错误。再者说,“内蒙古”也不是前边分句中宾语的成分,而是后边分句中宾语的成分。改句补出谓语,补出“外蒙古”这一当时的中华疆土,语法错误和知识错误皆消。

清政府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或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还设立理藩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原句)

清政府在每个省都设巡抚,在两三个省设1个总督,设5个将军、2个办事大臣,进行管理,还设立理藩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改句)

分析:原句是合叙,混乱,怎么设总督,怎么设巡抚,根本没有表达清。这句话所传达的是“每个省都设总督”的错误信息。

此页文字量较少,只有5个句子,病句3个,占75 %,语法逻辑毛病和知识错误呈难解难分的纠结状态,误导学生,可谓甚矣。更有甚者,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教科书《地理》(试验修订本上册)一个短句中竟然出现两个别字和因不解词义而产生的叙述混乱。请对照下面的原句和改句——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图4.57)。(原句)

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砾石以至巨石,破坏力极强(图4.57)。(改句)

此句用不着分析,仅录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改句中三个词的解释即可。“暴发”:突然而猛烈地发生。“泥沙”:泥土和沙子。“砾石”:磨去棱角的岩石碎块,由水流不断冲击而形成。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教科书中知识错误和语法逻辑毛病纠结在一起的其他例子。错误太明显,只分析第一例,其他恕不再一一分析了。读者朋友,尤其是其中的广大教师,自会从原句和改句的对比之中,判明误正。

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季节里,雌雄个体分别产卵和排出于水中,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原句)

在生殖季节,两栖动物有的雌性个体在水中产卵,雄性个体在水中排精,受精过程在水中完成。(改句)

先分析语法错误。因语序失当,原句主语的定语“两栖动物”误为状语的成分了。“作用”明显属于用词不准。原句是合叙,改为分叙,姑且不算错。原句还有两个知识错误:其一,并不是所有两栖动物的“受精过程”都在水中完成;两栖动物雄性个体排出的不是纯“”,而是“含有的”。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原句)

鲸的鼻孔长在头顶上,鲸呼吸得浮上海面。快到海面的时候,鲸喷气带出来的水柱,就像公园里的喷泉一样;等吸足气,鲸再潜入水中。(改句)

“第三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有人称资本主义阵营为第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为第二世界,民族独立国家为第三世界。这一说法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原句)

三个世界 1974年,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第一世界,日本、加拿大、欧洲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第三世界。(改句)

祖国的宝岛台湾,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暖,一年四季,草木常青,鲜花盛开,非常适合蝴蝶的繁殖和生长。(原句)

祖国的宝岛台湾,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热湿,一年四季,草木常青,鲜花盛开,非常适合蝴蝶的繁殖和生长。(改句)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原句)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成了现在的样子,分成南极洲、亚欧两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改句)

大白菜,又名“黄花菜” 、“结球白菜”,属半耐寒性蔬菜,喜温和凉爽气候。(原句)

大白菜,又名 “结球白菜” ,俗称“黄芽菜” ,属半耐寒性蔬菜,喜温和凉爽气候。(改句)

两个花盆都种上相同的花苗、菜苗或大蒜的种子,浇透水。(原句)

两个花盆都种上相同的花苗、菜苗或蒜瓣,浇透水。(改句)

巴基斯坦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教义里规定不许吃没有鳞的鱼。因此,巴基斯坦人不吃甲鱼。(原句)

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教义里规定不许吃没有鳞的鱼及其他没有鳞的动物。因此,巴基斯坦人连属于爬行纲的甲鱼都不吃。(改句)

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自治区、自治县是民族自治地方。(原句)

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市、不设区的市、自治州、盟)、乡(民族乡、镇)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改句)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为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原句)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之后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改句)

结 语

拙文所述,只是教科书中大量差错之冰山一角。矢口否认,文过饰非,掩耳盗铃,置若罔闻,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全是歧途;亡羊补牢,方为上策。我泱泱中华乃文明古国,产生过像孔夫子那样饮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不编出无瑕教科书,岂不是上愧前贤,下害后昆?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尚且有四大发明;今天,我们有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的武装,为什么反倒编不出无瑕教科书?这样的扪心自问,有助于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决策人物知耻后勇,开出良方。按理说,编就无瑕教科书,并非难事,“甲鱼是鱼”这类浅显错误还不好改正吗?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要建立确保教科书白璧无瑕的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完善徒具虚名的审查制度,是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在我们十三万万同胞中间,像笔者这样关心教育、关注教材建设者,肯定不在少数。笔者考查教科书,不但积累了几千张校样和几十个差错统计表,而且整理出《〈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差错50例》、《〈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差错100例》、《〈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4篇课文差错90例》、《〈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差错100例》、《〈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差错120例》、《〈生物学〉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差错300例》、《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教科书第8课差错130例》、《高中〈生物②〉必修教科书差错480例》、《中小学教科书六十本第七十五页瑕疵录》、《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课文瑕疵录》、《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课文瑕疵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①〉正文瑕疵录》等20多万字的成型材料。遗憾的是,在具有领导权威和学术权威的人依旧认为光身皇帝穿着华丽新衣的时候,本人的这些资料恐怕很难派上用场。这,究竟是我个人的悲哀,还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4年来,我矢志献璞的经历,与卞和极其相似。全国人大代表5个人联名帮助反映,都反映不上去,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救汉语、救救孩子呢?笔者人微言轻,发不出鉴湖女侠“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的时代强音,亟盼决策者当中能有人像黄万里那样,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坚持真理,敢言直谏,不避斧钺,矢志不渝。诚如是,便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否则,这错讹纷呈、百孔千疮的教科书,不就是蚁穴,不就是溃千里长堤于一旦之蚁穴吗?长堤若溃,洪泛滔滔,可怕后果,不难想象。其实,挽救汉语,挽救孩子,何尝不是跟挽救母亲河同等重要的大事?水患出大禹,天阙现女娲。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亿万苍生寄希望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大禹,寄希望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女娲……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2. 郭德润. 汉语常见句型的用法.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1

3. 吕叔湘主编. 现代汉语八百词.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4. 张玉金 傅庭麟. 现代汉语(下册).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5. 李行健主编.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范文铮,是辽宁省葫芦岛日报社退休编辑,是兴城市宁远街道南关村村民。农村户口的编辑,这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比这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没有学位,没有高学历和高职称,却能把几百个专家编写和审定的一百多本教科书中数以万计的各类差错都改正过来了。他为此花费了五年时间,他要把这些成果献给国家。教科书的差错之多,之严重,仅从一例即可看出——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图4.57)。(原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材整合

21世纪初,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材改革成为其中的亮点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12年秋季,江西省统一使用了人教版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很多教师认为这是一套非常好的教材,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教材的部分内容偏难,教学时间紧迫,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是解决教学难题的一个好方法。

一、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进行教材整合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以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其次,时展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整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吃透教材内容,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素材进行大胆取舍、重新调整和改编。再次,教师通过教材整合,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新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按部就班的教学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将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教师能更加自如地掌握教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双赢。

二、教材整合的方法

教材的整合在实际运用中应以发展性、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教师在整合教材前,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整合教材的方法也有很多:

1.整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

将七、八、九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多地适用于中考复习阶段。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从七到九年级逐一复习课本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耗时、耗力,还割断了相同话题单元间的连贯性。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以“话题”为单元。例如,复习“food and drink”话题时,可以讲七年级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七年级下册 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和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将其结合起来,以食物为连接,复习相关的语言知识。

2.整合不同单元内容

同一教材,不同单元内容的整合其实是单元之间的顺序调整。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及教学需要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考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新教材往往把一个学习内容(如一个语法现象)分散在几个单元或几册书里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某些知点提前进行讲授。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和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结合起来,讲述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3.整合同一单元内容

(1)做加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如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中,在Grammar Focus部分中教材只列举了一般疑问句,但学生必须要掌握到两种人称的各种句式,所以在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增补这部分内容。

(2)做减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也会遇到教学内容不易操作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作适当删改。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 4 1b中,要求学生填写一些影院的名称,意义不是特别大,教师可以对题目进行删减或更改,设置一些新的题目,针对形容词最高级的一些单词来填写。

(3)顺序调整。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顺序,使其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教Section A 1b和 1c时往往顺序颠倒,让学生充分练习句型后,再听1b效果更好。

4.花样处理同一单元某一内容

Go for it! 每一个单元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个部分,A部分以听说为主,B部分以读写为主,尤其是最新版的教材,增加了写的部分。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这也需要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方式要得当,教学形式要丰富,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语言,再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习得语言,从而达到巩固和强化语法知识的目的。例如:Book 1 Unit 9 section A 2a可在听力之后,鼓励学生把听力改编成叙述性的小短文,尤其是改成以第三人称单数做主语,因为很多初学者在主语是第三人称情况下动词后忘加“s”或“es”,这样学生在练习听力之余还可强化对一般现在时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90-1

一、积累宝库――积累充实语言,丰富文化底蕴

1.设计举例:

苏教版第七册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吟诵这两首诗,你是否感受到秋月的美丽?在我国古诗长河中还有许多描写月亮的优秀诗篇,请你搜集并摘抄到“积累簿”上。

苏教版第七册练习3歇后语――这些歇后语是不是很有趣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会说到许多歇后语,能搜集一些吗?比比谁找得多,记得多。

2.设计探究:

积累对于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积累的过程是学生与经典文化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充实丰富语言的过程,是逐步丰富文化底蕴的过程。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古诗词,名言警句,文章中的优秀语句、谚语、成语等,也可以弘扬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如设计精妙的广告语等。随着“积累簿”渐渐充实,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运用语言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教师适时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赛诗会”、“古诗接龙”、“开心词典”等竞赛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激励与赞赏并驰,热情与兴趣齐飞,孩子们在竞赛中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二、合作园地――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1.设计举例:

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你们喜欢九寨沟吗?请以“神奇的九寨沟”为主题,各小组合办一期小报。

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启迪,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一演,记住要先把课本改编成剧本哦!

2.设计探究:

合办小报,演课本剧都是合作化的作业。当学生接到办小报的任务后,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找资料,有的负责美工,有的精心排版,有的忙着抄写,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发扬了个性,又学会了合作。演课本剧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熟读课本,编成剧本,反复排练,忙得不亦乐乎。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特点的体会,又发展了综合能力。

三、生活乐园――紧密联系生活,汲取丰富营养

1.设计举例:

苏教版第七册《李时珍夜宿山寺》――同学们吃过由中药制成的药品吗?你读过这些药品的说明书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

苏教版第七册《春联》――春节快到了,请大家搜集几条春联在班上交流。过年的时候,请你们也写写春联,贴贴春联,赏赏春联。

2.设计探究:

语文世界丰富多彩,语文的学习不能仅停留于课本、课堂、校园,生活才是学习语文的大学校。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作业的设计也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化的作业能让学生有亲切之感,能触摸到它的存在,从而产生“我要做”的欲望,效果不言而喻。

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有字之书走向课外,走向五彩斑斓的生活。无论是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只要处处留心,生活处处皆语文。

四、发现之旅――培养探索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1.设计举例:

苏教版第七册《明天的太阳城》――太阳能的作用真大!同学们了解我们这个地区对太阳能的利用情况吗?课后,请大家去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人类的一些愚蠢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真的很可怕。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调查一下我们这有哪些好心办坏事,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然后认真地写下来。

2.设计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走进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发现之旅。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用眼睛去验证,用文字去表达,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让更多的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向往与追求。

这种调查性作业往往注重小组的合作,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为同一个课题共同努力,其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不知不觉间,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故事天地――积淀锻炼语感,提高口语水平

1.设计举例:

苏教版第七册《开天辟地》、第九册《嫦娥奔月》――你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比比谁讲得最多,最吸引人。

苏教版第十册《与他的大黑骡子》――请搜集长征中、、等伟人关爱战士们的故事,看谁讲得最棒!

2.设计探究:

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空洞的说教,所以有些孩子会在课上偷偷地看故事书。对此,与其给予批评,不如加以正确引导。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等等都是优秀的学习资源。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爱好,指导他们通过阅读去寻找、收集各类故事,在班级组织开展主题故事会。

故事会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空间,这样的作业,这样的活动他们更喜欢。他们期盼着自己能够戴上“故事大王“的桂冠,讲得眉飞色舞,听得津津有味,不觉间,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8

“”的读音情况有点复杂。胡适的大哥名叫嗣稼,二哥叫嗣(jù),三哥叫嗣(pī),胡适小名叫嗣。兄弟几人的名字都取自《诗经・大雅・生民》。原句为“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康熙字典》中“,《集韵》谟奔切,音门,赤苗嘉谷。康成曰:‘,赤苗也,芑,白苗也’;郭璞曰:‘,赤苗粟也,芑,白苗粟也’。”《诗经注析》(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jù巨),黑黍。(pī披),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mén门),谷子的一种,初生时叶纯赤,生三四叶后,赤青相间,生七八叶后色始纯青。”“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则是黑黍之大名,是黑黍之中有二米者,别名之为。(《辞源》‘’条转引自《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都是粟(即谷类)中的嘉苗(好种),表达了胡适父亲对孩子的美好希冀,希望他们成为家族的好苗。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就应该读为“mén(音门)”。注释中将注音改为“méi”是缺乏说服力的。课本的注释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如果担心引起误会,可以一分为二,旧读为“mén(音门)”,现在普通话读做“méi”,是“糜”的异体字。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将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字音直接改掉,这是不尊重历史和文化的。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关于“朱文公”的注释,课文注为“朱文公是朱熹的谥号”。翻检《宋史・朱熹列传》有“诏赐熹遗表恩泽,谥曰文”,也就是说“文”是朱熹的谥号,而“朱文公”是后世对朱熹的尊称。“朱”是姓,“文”是谥,“公”是爵位。将“朱文公”注为朱熹的谥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

《邓稼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其中“亭长”的注释值得商榷。“亭长”秦汉时十里一亭,亭长掌管捕盗。唐代为管理治安的小官。《大唐六典》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中有“亭长六人”的官员设置。“亭长”的记载是“亭长六人(汉因秦制,每十里一亭,亭有长。高祖为泗上亭长。隋文帝始采古亭长之名以为流外之号,皇朝因之。主守省门,通传禁约。)”“流外”指九品以外,俗称为“未入流”。唐代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看守省门,通禀报事,似乎并无管理治安的职责。“战国时始在国与国之间的邻接地方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的侵扰。至秦、汉时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一人。掌治安、诉讼等事,并监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史记・高祖纪》:‘为泗水亭长。’《正义》:‘亭长,主亭之吏……盖今里长也。’汉高祖刘邦即曾为泗水亭长之职。此外,城内和城厢的‘都亭’,城门的‘门亭’,也设亭长,职责同上。隋、唐采用古亭长之名,作为流外的称号。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负责省门开关和通传等事务,其职务与秦、汉时的亭长不同。(《简明古代职官辞典》孙永都,孟昭星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综上所述,唐代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都事、主事(从九品)之下设亭长,掌管省部的门户开关和通报传禀事务,是中央官署中最低级事务员,而无管理治安的职责。唐代的亭长与秦汉亭长职责有非常大的区别,这一点在注释中是应该强调的。

注释应该以晓畅明白为要,给读者以清晰的理解为宜。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应该成为注释的要义之一,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上一篇:新春祝语范文 下一篇:那些年我们疯狂的青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