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优美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2-03 19:56:16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1

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可是来。

3、秀水明山:〖解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4、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5、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6、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7、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8、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9、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2

一、学——赏——引——写:创诗意语言风格

语言诗意优美是衡量记叙文语言质量的重要因素。诗意语言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唯美的描写对象作为载体,如唯美的电影景物、电影人物、电影场面等。可学习电影的空镜头的运用。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如一次《描写心中的景,让语言诗意优美》的电影欣赏与写作教学指导课,就是借助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一个唯美的风景画面,进行诗意语言风格形成的教学指导。

1.学:学习语言诗意的方法、

师生共同学习以下让语言诗意优美的方法:A.推敲修饰词。打开五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发现景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运用修饰词让景物鲜活起来。B.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景物生动起来。C.融情于景,把自我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情景交融,使人身临其境,从景中体会人物的心情,让景物富有生命力。

2.赏:观赏优美景色电影片段。

(1)老师简要介绍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内容:在中国湘西农村,身为乡邮员的父亲退休了,他准备把这条邮路交给儿子。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跑邮路,是儿子第一次走邮路,一路上两人心情都不轻松。父亲回忆着当年乡邮员的岁月,他有很多话要跟儿子讲,却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儿子爱他的父亲,但并不懂得父亲也不理解父亲的工作,一路上父子俩经历了很多,最后儿子从父亲平凡又伟大的工作中懂得了生活的意义,理解了父亲。当儿子第二次踏上邮路时,他已是一名真正的乡邮员了……

(2)欣赏电影中儿子第一次跟父亲同行踏上邮路的优美景物片段。

3.引:引用优美景色片段掌握语言诗意方法。

(1)口头表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空镜头中景物的特色,运用学习过的让语言诗意起来的方法进行口头表述。

(2)提问:你认为儿子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走这条邮路的?可从哪些景物中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由于与父亲的心灵隔膜以及对乡邮工作的不理解,第一次踏上邮路的儿子的心情是沉郁的,画面中的桥、水、山道……因为人物的心情都显得美丽而沉郁。学生理解了情景交融的内涵,理解了语言的诗意与优美离不开情感的介入,任何优美的语言文字都是作者情感的真挚流露,语言是有生命的。

4.写:用诗意语言描写心中的邮路。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描写儿子心中的邮路。学生写出了如下诗意优美的文字:

走出家门,天还灰蒙蒙的,阴着脸,似乎不满这么早就被出行的人吵醒。儿子和他父亲开始赶路,来到一条小河前。这是一条窄窄的小河,河上飘着浓重的雾气,远处几座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显得不是那么真实,犹如在迷境中一般。只有明丽的鸟鸣声和他们踏着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发出的脚步声提醒着他们在赶路。他们踏上了一座立在河上的石拱桥,这座桥似乎年久失修,微微倾斜地趴在河上,浓重的灰黑色与这混沌苍白的雾气晕染、弥漫在一起,似乎又有落叶的腐败气息与潮湿的水汽夹杂着扑面而来。桥面积满了水,湿嗒嗒的,又窄又滑。伴随着清晰而沉重的脚步声,他们慢慢消失在了朦胧的雾气中。

二、赏——引——结——写:创幽默语言风格

语言幽默是一种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的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幽默语言的写作必须借助特定幽默的电影场景,通过幽默电影场景中幽默的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为描写对象。如一个《步冰河美妙世纪,让语言幽默起来》的电影欣赏与幽默语言风格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1.赏:观赏幽默片段,理解幽默作用。

(1)老师简要介绍美国经典幽默动画片《冰河世纪》的故事:冰河期使得动物们纷纷迁移寻找食物。心地善良的长毛象——曼菲德、嗜食的树獭——希德、狡猾的剑齿虎——迭哥,三只性格迥异的动物为了使一个人类的小孩重返家园,聚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支临时护送队,踏上了漫漫寻亲路。一路上三只动物矛盾重生,迭哥心生毒计,想诱领队伍踏入自己族类设下的致命伏击,但在他们共同经历了雪崩、饥荒等无数险境之后,使迭哥开始对自己的计划动摇了,最后它们完成了护送的任务并成了好伙伴。

(2)观赏一个幽默片段,问:谁能揭开这部动画片是靠什么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的?明确:幽默。

2.学:剖析幽默片段,学习语言幽默方法。

(1)仔细观赏长毛象、树獭、剑齿虎与知更鸟争夺一个西瓜的精彩幽默片段,记下觉得好玩好笑的地方,比如情节、人物对话、形象、形态、动作等,一起分享幽默艺术,探讨如何让语言幽默。

(2)通过片段欣赏与师生讨论,共同明确让语言幽默的方法。

A.形成反差。如情节反差,环境反差,语言、动作、神态反差等,通过对反差的描写实现语言幽默的效果。B.运用修辞。修辞的运用中特别强调夸张、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能使语言焕发光彩,而且能使语言富有幽默感。C.夸大细节。即对细节进行细致的夸张放大,使语言幽默。

3.结:总结幽默语言的本质。

(1)幽默是一种亲切、轻松、平等感,反映了一种既自信乐观又睿智诙谐平和的人生态度。(2)语言幽默就是内容健康、格调高尚、形式优美、活泼的语言艺术。它像一朵带刺的小花,发散出幽微的香味;它又像一颗青果,含在嘴里,耐人寻味;它还像车轮中的润滑剂,加速生活年轮的运转。

4.写:用幽默语言方法描写幽默人事。

当堂,学生写下了如此富有幽默与生机的文字:

教室里静得只有老师在讲台上悠扬缠绵的语调和风扇吱嘎吱嘎摆动的声音。这时一阵突兀的呼噜声仿佛一阵轻风吹破了死寂的场面。这声音刚开始还是轻轻地给老师沉闷的语调打着拍子,渐渐地就开始喧宾夺主起来,没过了老师的声调。老师还沉浸在讲解的世界里没发觉这声音,只有一个个同学在底下笑岔了气。早些发现的同学早已告知了座位四周还在进行着思想斗争的同学,渐渐地笑声议论声从教室的各个角落汇集到一起。老师终于发现了教室里不正常的气氛,找到了发声源。那位同学与周公畅谈正欢,没发现正在向他逼近的一股杀气,嘴角的不明液体正像一根根银丝挂到桌面,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终于一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笑出了声,全班也仿佛受到了传染,此起彼伏地冒出连绵不绝的笑声。那位同学终于恋恋不舍地与周公告别,睁开了朦胧的双眼,看着教室里同学们异样的眼光,那位仁兄非但没有警觉反而大模大样地拍了拍身旁同学的肩膀:“哎呀妈呀,这节课还不叫长,熬了这么久终于下课了。”

三、学——赏——结——写:创哲思语言风格

成长的岁月会给初中生带来一件珍贵的礼物——深邃的思想。深邃的思想能让语言充满哲思、深邃迷人。哲思深邃的语言风格会使文章的立意充满深度与厚度,使文章真正“站立”起来。电影台词是影片中人物之间或人物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也传达出作者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洞察力。哲思语言的学习,可以借助电影中经典的充满哲思意味的人物台词进行揣摩借鉴与学习运用。如一个《借经典电影台词,创哲思语言风格》的教学实践:

1.学:知识回顾总结,学习哲思语言风格。

(1)师生共同学习什么是哲思与哲思语言。明确:哲思即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精深敏捷的思虑。

(2)师生共同学习什么是哲思语言。哲思语言即是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富有哲理与思考意味的语言。接着共同回顾文章中经典的哲思语言,如小说中的哲思语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这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散文中哲思风格的语言:“花和人都会遇到种种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这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议论。

2.赏:赏析经典台词中的哲思语言。

(1)结合名著阅读,回顾电影《简爱》的主要内容。

(2)观赏简爱与罗切斯特倾诉衷肠的经典片段,揣摩这一片段中简爱的经典电影台词:“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就因为我穷,低微,不美,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吗?——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也赐予我美貌与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3)师生共同体悟此台词的哲思内涵,表达了简爱追求人格独立平等的思想,发出了那个时代女性最强烈的心声。并明确此段台词的表达方式:抒情。

3.结:总结哲思语言的构成特点。

根据以上例句分析得出哲思语言的构成特点:(1)表达方式:议论、抒情为主。(2)句式特点:多用问句、感叹句。(3)修辞特点:多用排比、拟人、比喻。

4.写:运用哲思语言进行文章结尾写作。

学习例文《我眼中的色彩》中哲思类语言的片段,完成作文《我眼中的色彩》,要求文章结尾用哲思语言总结、点题、升华。习作《我眼中的色彩》,学生写下了如此富有哲思意味的文字,成为升华主题的结尾:

当外国人抚摸着中国精美的刺绣感叹时,当整个欧洲以拥有中国的瓷器为荣时,当新娘们小心翼翼地穿上那件寄托了她们全部希翼的红嫁衣时,那才是中国最美的时候。中国风,是永远不会老的,红色,永远是中国人最炫、最能彰显国威的色彩。让我们重新拾起那曾经被我们遗忘的最古老的色彩,让红色在这片深沉广袤的土地上沉淀、蔓延!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3

形容文雅的成语

落落大方:落落:举止潇洒自然的样子。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

彬彬有礼: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雍容大雅: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同“雍容闲雅”。

不拘形迹: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大大方方: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芳兰竟体: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采极佳。

高谈雅步:高谈:广博无拘束的谈论;雅步:文雅的举止。无拘无束地谈论,举止文雅。

矩步方行: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济济彬彬:济济:庄重恭敬;彬彬:温文尔雅。仪态庄重,举止文雅。

九十其仪:九、十:虚数,形容多;仪:仪表。旧时指女子出嫁时,父母反复叮咛要注意仪容举止。指礼仪非常多。也指夸奖新妇的仪态很美。

磊落不羁:形容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

关于文雅的成语

【金声玉润】:金:指钟;玉:指磬。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锦囊佳句】: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诗稿。指优美的诗句。

【锦囊佳制】:犹言锦囊佳句。指优美的诗句。

【锦囊妙句】: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诗稿。指优美的诗句。

【锦心绣肠】: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锦心绣腹】:形容优美的文思,华丽的辞藻。

【锦心绣口】: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胸绣口】:犹言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钧天广乐】:钧天:古代神话传说指天之中央;广乐:优美而雄壮的音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钧天之乐】:钧天:古代神话传说指天的中央。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咳珠唾玉】: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咳唾成珠】: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空谷幽兰】: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利喙赡辞】: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麟凤芝兰】:麟凤:麒麟、凤凰,比喻高尚的人;芝兰:比喻才质之美。指人的品德高尚,气质优美。

【鸾回凤舞】:鸾: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回:旋转。比喻书法笔势优美飞动。

【鸾回凤翥】:形容舞姿优美。

【鸾吟凤唱】:鸾凤鸣叫相和。比喻优美的乐曲。

【满腹珠玑】:玑:不圆的珠子;珠玑:比喻优美的文章。形容人很有文才。

【美言市尊】:市尊:博取尊敬。优美动听的话可以博取尊敬。

【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名山胜水】: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冰柱雪车】:原为唐朝刘义的两首诗名。后用以赞美别人的诗文优美。

【哺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餔糟啜漓】: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餔糟歠漓】: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餔糟歠醨】:①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②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③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餔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绰约多姿】: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朝飞暮卷】:朝:早晨;暮:傍晚。形容天气的变化和景色的优美。

【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辞趣翩翩】:辞趣:文辞的意趣;翩翩:形容风致、文采的优美。指文辞的意趣很优美。

【大放厥辞】: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

【单椒秀泽】:单椒:孤立的山峰;秀泽:秀丽的水泽。形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

【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遏云绕梁】:遏:停止。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为之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

【繁华胜地】:繁华:热闹,繁盛;胜地:有名且风景优美的地方。热闹的名胜之地。

【丰度翩翩】: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风韵犹存】: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凤鸣鹤唳】:形容优美的声音。

【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高尚娴雅】:文雅、优美的动作与才艺。

【歌声绕梁】: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广乐钧天】:广乐:优美而雄壮的音乐;钧天:古代神话传说指天之中央。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含宫咀征】: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征”。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4

油画的产生至今已有500 年的历史,是由古代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坦培拉绘画以及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漫长历史发展而成。在16 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油画逐步发展成熟。油画传入中国,历时仅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如同音乐中的管弦乐和舞蹈中的芭蕾舞一样,油画在我国画坛上是属于外来的年轻画种。它与我国原有的传统绘画、壁画和泊漆画等,在表现方法上也有某些共同之处。

一、中国风景油画

中国油画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由原来的完全学习或者叫拿来阶段,经过与我国本土绘画的磨合、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我国人文地理的切合、与我国国情民意的结合,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意蕴的中国油画。我们常把油画分为人物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三种类型。这里主要谈风景画的地域特点及技法研究。油画风景作为独立画种是从17 世纪开始的,以前的风景图像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油画风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现代象征性风景几个阶段。中国油画风景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油画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韵味。经过画家们不断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以下特点:风景油画中西结合的表现方法;风景油画的写意性特征;风景油画的山水味特征。

二、中国风景油画的流派

随着油画技法的不断成熟,风景油画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各地画家在继承传统油画以及中国风景画总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地文化、地形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性特点的风景油画。像以山东为中心的泰山派风景油画,是以泰山文化为基础集泰山丰富的自然图像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为中国泰山风景油画提供了独特的、宝贵的生存条件,吸引了众多画家长期以来以泰山为创作主题,表现泰山的风土人情,逐步形成了以表现泰山为主题的意境追求和语言形式的泰山派风景油画团体。以广西为主体的漓江画派是在15 世纪的石涛和20 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徐悲鸿,以及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等创作的一批优秀作品的影响下,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了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创作群体,在国内独树一帜,形成了漓江画派。以三湘大地为中心的湖南风景画派是以描绘红土丘陵、广阔湖田、吊脚群楼、灵山秀水为题材,以陈和西为代表。以江浙沪为中心的当代文人特色油画群体,是把地域性自然物质形态直接体现在绘画内容和题材上,江浙一带水乡水网,风景秀丽,平湖曲岸、小巷幽壑、斜桥画船、粉墙黛瓦、诗意的江南造就了画家绘画中的萧散简远、优雅温婉的文人画风。成为南方油画的典型代表。南方风景是生命的风景,葱茏绿色是南方生命永远年轻的标志。另外,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有京津画派,以陕西为中心的有黄土画派,以描绘新疆地域特色的有新疆画派等,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多元化艺术格局。

三、晋北风景及风景油画的现状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晋北地区和陕北、内蒙古交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晋北原来叫雁北,包括大同和朔州地区,长城、烽火台、黄土地、窑洞、煤矿随处可见,高山沟壑构成了晋北地区的地貌特点。“山西的雁北,是浑厚的,是广博的;曾经傲立的楼烦、突厥、鲜卑,昔日的狼烟犹未散尽;是他承载和见证着华夏文明的融合。醉卧雁门戈马声,狼烟犹在觅红灯。莺燕凭楼不得识,更向大漠踏秋风。”是对雁北的概括和描述,人们把雁北形容成粗线条的美。晋北有着这么复杂的地形、这么优美的风景,自然也是吸引众多画家前来表现作画的前提,但是,由于地方经济较为贫穷,之前也没有出过有名的油画家,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被众多油画家所发现,直到当代油画家白羽平以右玉地域风景画闻名于中国油画界时,晋北风景才被油画家所重视,以至热爱。

白羽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北京画院职业画家。出生于晋北右玉县的老城里,从小生长在右玉山区,对那里的环境非常熟悉,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也是右玉的风景,右玉风景逐渐成为他的代表性作品。右玉老城有过很繁华的历史,这里是山西人当年走西口的重要途经地,四面的城墙到现在都保存完好,古城不算大,四面都有城门,很窄的十字街通向四方,显得街道更他虽然也画过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画过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每到大型的作品创作时经常会回到故乡风景的情节上,这也说明晋北风景对他的影响之深。白羽平的创作历程是比较艰苦的,他生在右玉,长在右玉,开始学画也是在大同艺校,参加工作后,才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美院不断地深造学习,不停地进行写生、创作,不间断地参加各种展览,经过了艰苦的奋斗和磨炼,终于在油画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中国油画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到:画面深度空间很大,俯视感很强,这是他取景的特征之一。画面的色彩情绪感很强,有些悲凉、肃穆的情节。北方人宽广、坦荡的胸怀得以体现。他所表现的晋北风景已不是对自然景色的完全再现,而是在色彩构成中经营着画面,从中磨合着很多东西。从他的系列风景画中的色块和色相中可以看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他的思维已经脱离了自然形象的束缚,将情依托于景之中,体现更多的是对这些风景的不舍。他对材料及工具的应用非常熟练,悠然自得,色彩使用信手拈来,看其作画很是享受。然而,从他现在的作品分析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他对某种表现格调的一再追求,而是在对材料和表现意境的不断提升中进行探索。在材料和表现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新意,和中国画的写意性有了很好的融合。作品《塬》系列很全面、直接地体现出了绘画语言的自身魅力,而不再需用作品题目来引读观赏者的思路了。可见,画家把强烈的主观欲望、个人生命体验糅进了他笔下的笔触、色彩、节奏与韵律之中。

白羽平不断地对油画语言进行探求和实验,我们看到的都是他在地域性风景语言方面的不断更新与和谐,在《古塬》《高原》《秋云》《乡路》《大平原》等作品中,白羽平很巧妙地找到了表现晋北广阔的黄土高原风情的语言,很好地体现了油画的表意性,为当代油画语境造成一种特别的格调。他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变,薄厚结合,虚实得法。画面的笔触、肌理运用娴熟,为晋北风景可画性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白羽平的作品表明,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研究,他已经成功走入了纯艺术的道路,他的作品,从形式到语言上更加符合艺术规律,也就是其作品更加显示出绘画语言的功力与魅力,体现了材料与方法作用。

正是由于白羽平风景作品的影响力使得许多外地画家对晋北风景得以认识,每年都有来晋北写生的画家及学生,其中影响较大的还有油画家段正渠、王克举等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晋北风景的理解和感悟。

四、我的油画作品及技法研究成果

笔者也是出生在晋北地区,从小与这里的山林沟壑朝夕相处,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感情颇深,从事油画创作以来,对晋北风景的写生与创作尤为热衷,这里的地形复杂、山区较多,适合油画写生和创作的优美的风景很多,我通过多次的考察和探索,发现了其中之美,尤其是在秋冬、季节秋天丰收的场面,金黄的色彩;冬天大雪覆盖着黄土地,白色与黄色的搭配更是显得优美和谐。这也正是油画家想要表达的生动场景。笔者经过几年来的研究和尝试,探索出一种适合表现晋北风景特色的油画技法,并且完成了一系列的风景油画作品。2011 年在《美术观察》第8 期发表了学术论文《春雪系列——我对风景油画语言的本土化研究》”,其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晋北地区风景的可画性和我对油画技法的研究成果。同时发表风景油画作品7 幅:《春雪·云冈矿》、《八一矿之夏》《春雪·玉井矿》《春雪·玉井村》《春雪·鲁家沟》《春雪·三岔口》《春雪·青矿》。晋北风景地域特点及其可画性从白羽平、段正渠、王克举他们的作品中已可以看出,这里就不再重复。我的油画技法的特点主要是从油画材料和水彩技法相结合去进行探索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干画法”和“湿画法”的结合,这样能够表现充分,浓淡枯润相发,妙趣横生;二是“补空”与“流痕”的应用,会使画面出现很美的肌理效果,在视觉上形成亮薄暗厚的色层之美;三是块面结合的强对比效果,以互补性较强的对比形式处理画面效果,从而使画面充满了新意和遐想。并且运用这种技法完成系列风景作品,《春雪·云冈矿之二》《春雪·在建新农村》《口外》《矿山春雪》等系列作品入选山西省的各级展览并获得了一、二等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结语

地方油画的发展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部分,晋北油画的重要特点是从油画风景的写意性和地域性去研究和发展,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介绍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个性鲜明的油画技法去让更多的画家来关注晋北油画并能促进晋北油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文学.论油画语言的中国本土化之体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6).

[2] 小文.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与深化——郭北平油画展学术探讨会提出得中国油画经典化问题[J].美术,2009(05).

[3] 李海旺.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J].美术观察,2002(04).

本文为“2012年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晋北风景油画语言的本土化研究”的结题论文。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5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着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总理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打下基础。

    由景写景。语学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美景。课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学生借鉴模仿,如参天耸立的白杨、郁郁葱葱的松树、密密麻麻的翠竹,亭亭玉立的荷叶,江南的春雨春花春草(《春》),海滨的朗月轻风(《海滨仲夏夜》),济南的蓝天绿水(《济南的冬天》)。教师可指导学生走由模仿到创造、由观察积累到练习创作的道路,培养学生描景状物、表现自然美的能力。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6

其实,农村固然有其落后一面,但是也有城市无法相比的优势,若老师能充分挖掘资源,利用优势,同样也会促使教学质量提高,从而最大程度地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农村学校的优势更为突出,更有城市无法相比的优势。在长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广大农村教师共勉。

一、因地制宜,把农村的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图书、报刊、电视,等等。这些资源城市与农村都拥有,而图书馆、文化宫、网络等资源农村就相对匮乏,无法与城市相比。但农村山山水水、鸟语花香、奇峰异岭等自然风光和老百姓火热的劳动场面、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是城市无法比的,农村的孩子天天可以体验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呼吸。作为农村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很好地把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寻找一切可能进入语文课程教学的资源。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学富有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自然就会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利用课前辅导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与语言美的情趣,使之具备主动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和意识,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做法。

在教学每一节新课文时,我都会为学生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富含生活情趣的小诗,启发他们去发现农村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我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对学生语言上的表述及时作补充、修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语言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课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农村,很多课文教学都可以结合当地自然景色,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瑞雪》时,我有意选择了一个下雪的天气,在教学前还让学生先听一首叫《雪孩子》的歌,让孩子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被优美的旋律和歌声所吸引,静静地、细细地听着。听完之后,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这首歌真好听,下雪的情景很美;有的说仿佛窗外的雪花飘啊飘,飘到树上、房顶上、山上,到处都是,大地变白了;有的说我真的想到雪地里去堆雪人、打雪仗……然后我再导入新课教学:“大家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瑞雪》,再来感受一番吧!”学生个个兴奋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又如在教学《买猫头鹰》时,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猫头鹰,是什么样的。有几个大山里的孩子马上举手回答:见到过,像小花猫一样,它的嘴巴尖尖的……我随机板书,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看自己是否都了解了猫头鹰,它都干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四、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学习语文

我们的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生硬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经常组织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如在班上成立朗读小组、讲故事、自办黑板报、每天小广播,等等。我们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他们胆小怕事,但自从学校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后,他们纷纷响应,都在相应的班里成立了语文兴趣小组。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是相辅相成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机延伸,通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农村学校大多建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为对学生进行写景抒情类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搜集、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源泉。教师应发挥这些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从这些自然风光中学习语文,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开展描写自然风景的作文教学时,我首先会带领学到校园周边开展春游之类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然后再布置作文题目。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7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纵览全文,作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潮壮阔雄伟的自然之美,描画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吴中观潮风俗画。自然景物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和文章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和谐交融之美。这就是《观潮》的艺术之美。

风景优美的成语篇8

在朱自清去游荷塘之前,其心境并不佳,时代的忧伤和现实的苦闷使他“心里颇不宁静”,感觉自己不是个“自由的人”。我们常认为作者是为了排解苦闷心情而选择了夜游荷塘,荷塘美景又使他内心恬淡,暂得宽余。这种解读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情与景是互为因果的,优美的景致的确能使人心情愉悦,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人有了好的心境,才有可能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进而发现与众不同的美妙意境。

在调整好了心境的前提下,朱自清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看到“田田的叶子”尽收眼底,心境也就显得更为开阔,更为纤尘不染。平日里感觉再寻常不过的荷叶,此时看来却如“亭亭的的裙”,满池荷叶如无数身材修长的美女翩翩起舞,为荷塘增添了不少灵动之美。月光下的荷花是“零星地点缀着”的,“袅娜”的,“羞涩”的,如“明珠”、“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其淡淡的色泽,其优雅的神态,可谓妙绝。人行荷塘上,如在画中游。

当微风吹来时,月下荷塘又显示出了其动态之美,形成了“凝碧的波痕”,飘来了“缕缕清香”,且这“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属于嗅觉,歌声为听觉,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确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所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其实,这种手法在古诗中也常见,如“风来花底鸟语香”、“鸟抛软语丸丸落”等,其表达效果与平铺直叙相比自然要更好一些。

不过,荷塘的优雅在白天是感受不到的,因为这都是因为有塘上的月色在起着调和与渲染的作用。在朱自清看来,这月光“如流水一般”,是“泻”在荷叶与荷花上的,月色与荷塘相融为一体。塘中的“青雾”也浮起得正是时候,与月光融合,笼罩了整个荷塘,于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不但给人以清新之感,也照应了前文“流水”的比喻,更为后文“笼着轻纱的梦”蓄势,雾如“轻纱”,叶子和花如“梦”,飘渺,和谐,幽静。

虽然这晚的月光“不能朗照”,却也是“别有风味”,因为淡淡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所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明暗掩映,错落有致,亦真亦幻。这又是一幅淡雅的中国画,与之前那幅相比,更为朦胧,更多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当然,荷塘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境界,它的四周也是隐约朦胧的,也是优雅恬静的。那些树在淡淡的月光下看得并不真切,如一团团“烟雾”,透过树梢,还可看见“只有些大意”的隐隐约约的“远山”,昏暗的灯光如“渴睡人的眼”。这种幽暗或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但应该不像他在文章开头时所说的那样“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了。作者完全可以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因为风中流动着缕缕清香,身上披着一袭轻柔的月色,白天的疲惫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集中写荷塘时,并没有写月色,但处处写的都是月色下的荷塘;集中写月色时,并不刻意提及荷塘,但所写全是荷塘上的月色。就连写荷塘周边的景象,也离不开荷塘与月色的影子,这一切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同营造出了绝妙的境界。

上一篇:未来的地球范文 下一篇:践行雷锋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