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

时间:2023-12-13 14:37:43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1

关键词:作文写作;声音描写;方法技巧

大千世界,不仅具有图画美,色彩美,还具有音乐美。如你稍加注意,周围的声音会让你着迷:天空中雷声隆隆,风声萧萧;大地上车轮滚滚,歌声飞扬;海洋上惊涛拍岸,海燕高唱……如果在描绘生活的作文中,能够在刻画出事物的轮廊和色彩的同时,记录下它们的声音,那不是做到“绘声绘色”了吗?怎样才能逼真地描摹出自然界、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你如闻其声,绕耳不绝呢?

一是妙用拟声词,描绘最真实的自然之声。作文中妙用拟声就是恰当地选用拟声词。拟声词就是一些专门用来摹仿自然声音的词语,如“隆隆”“噔噔噔”,还有“哦――哦――哦”等。巧妙地借用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拟声词摹绘声响,是描写声音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手法。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给文章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

有同学在作文中也擅长运用拟声词,作文中是否运用拟声词以及拟声词运用得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是一位同学描写班级开学第一天情景的一段文字:

听说这一学期我们要换班主任了。新班主任可是全校有名的‘老先进’,他穿着夹克衫,瘦瘦的,剃着平头。当老师走到黑板面前的时候,大家说话的声音就停止了,课堂里只听见翻课本的声音……

文字虽然描写了老师的外貌,但写得却让人感到非常平常,没有特色。文中提到了讲话的声音和翻书的声音,但由于没有使用拟声词,没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如果把气氛写得更逼真些,其中的两句可改写成这样:“老师走到黑板面前,‘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就立刻停止了,只听得‘沙沙’的翻书本的声音……”这两句话,只是加进了两个拟声词,“嗡嗡嗡嗡”写出了上课前大伙儿交头接耳相互交谈的情形,反映出新学期开始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沙沙”翻书本的声音,正好反衬出课堂的安静,突出了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可见,用拟声词写声音能起到别的方法所起不到的作用。

二是巧用比喻,描绘自然界中最美妙的声音。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描绘声音。用比喻绘声,一般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无形的声音,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常常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可想的各种声音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拟声词摹拟的声音,并能较具体地描绘出其中的区别。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也有的人像闷砂罐,这样就细致分明地再现了声音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你看: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下面两段用比喻写声音的语段也相当优美,我们来共同欣赏:

①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 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叶君健《看戏》)

②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声音是无形的,让人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相较于有形的事物,声音的摹写是多么困难;可是这一语段却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了,通过比喻出现了清晰可现的画面:动的“珠子”,“一笑一颦”的表情,“优雅的水袖”及“婀娜的身段”,这些生动的画面,根据这些视觉形象,可以联想到音乐形象,使人觉得美不胜收了。例②同样是描绘声音,也连用了五个比喻,连续出现了五个画面和形象。声音的形象具体实在的诉之于视觉。

这里写声音时奇妙地运用拟声词、比喻的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雨声别具风韵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用这种方法,比喻一定要贴切,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是善用侧面来写,间接表现声音之美。侧面写声音,就是把听众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嗅觉和视觉等感觉外化出来,是描写声音的又一手法与技巧。例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在王小玉演唱完后,就用“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等描写,从侧面写了歌声的美妙绝伦,并用台下听众的议论(感受)――“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词之妙。每听他说书之后,着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烘托了小玉的歌声是何等的美妙、悦耳与动听。

侧面描写如同回音壁,将所描写的声音映射出来,让读者从回音中品味其声,这种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妙效果,是直接描写所无法替代的。

四是巧用通感写声音,状美妙声音如眼前。声音本是无形与极难描摹,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勾连起来。高明的作者写声时往往会巧用通感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我们见到栩栩如生之声。刘鹗《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描写了王小玉美妙的声音――“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段文字,作者先是把听觉范畴的歌声用味觉范畴的吃人参果描绘,表现了歌声的悦耳动听,接着又用触觉范畴的浑身畅快表现了歌声之美妙令人心旷神怡,最后又用视觉范畴的钢丝抛入天际描绘了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用通感描绘声音,不仅能化无形为有形,还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如此写声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作文教学指导自然具有了特别的艰辛。但是,只要我们做教师能够独立思考,潜心钻研,不惟能够引导学生写声音能够富于美感,在写作这个大花园都一定能够有自己惊奇的发现,教师的快乐也就至于巨大和永远!

参考文献:

[1]张松涛.名师教你写作文.漓江教育社.2012.12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形式。作为文化课程,写作能力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在此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写作训练。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感悟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下雪的声音》为例。小学生面对银装素裹的世界,脚踩着雪,发出OO@@的声音,大家聚在一起还能堆雪人、打雪仗,这一切都让他们心生欢喜。老师在授课前,通过情感引导,使学生回顾自己在下雪天的感受,让他们用几个词语或者短句描述出来,说给大家听。老师对用词准确恰当的学生予以夸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沉浸在雪的世界里。这时,老师开始朗读《下雪的声音》这篇文章,请学生闭眼,跟随着老师的阅读声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雪的声音。在此过程中,发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中衍生出画面。而后,睁开眼睛,请学生勾画出相关描写的词句,使他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以优秀例句为例,请学生进行模仿描写。

在学生欣赏完《下雪的声音》之后,引导学生放学后感受风的声音,风吹杨柳的声音,微风拂面的声音,风卷云涌的声音……请学生细细感受后,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在第二天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能动性,观察身边发生的人、物、事,引发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

二、培养写作习惯

记日记是写作的开始。点点滴滴的记录堆积成了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阶梯。但老师不能用强硬的态度和方法要求学生完成记日记的任务。学生会对老师强加的课后写作产生反感。因此,老师要用情感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不限字数、不限形式,扮演知心姐姐的角色,通过文字批注的方式进行交流。或者请学生与老师分享每天发生的趣事,可长可短。比如,在学习教材《桂林山水》一课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跟随父母去过哪里。老师告诉学生自己没去过哪,请他们将自己外出旅游途中的见闻以文字形式与老师分享。学生怀着真切分享的心情将自己眼中的美景记录下来。在一日复一日的分享交流中,逐渐养成孩子记日记的习惯,间接地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与学生讨论文字表达方法

学生由于知识面不全,在遣词造句中显得稚嫩、单一,甚至用词不当。因此老师要注重日常教学中对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义和准确用法。首先教会他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清晰地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在清楚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诵,达到熏陶的目的。此外,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个排比句和普通的陈述句,请学生读一读,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排比句的感情表达的强度。在渗透学习中,请学生对自己陈述性的表达进行修辞手法的改造;甄选优秀的表达,请学生鉴赏其中的用词和修辞手法,是学生在记日记时运用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四、欣赏优秀文章,养成阅读习惯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3

统观各册教材,不少篇章都是语言美的综合体。各篇课文就表达方式而言,一种追求的是平白、流畅、朴素的美;另一种追求的是生动、形象、华丽的美。这两种构成了语言美的整体。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指出: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学来体现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听、读、说、写的语言实践中,来体会和剖析语言的“意境美、音律美、形体美”,达到“感心、感耳、感目”的艺术境界。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意境美”,就是要构筑新颖奇巧的意境。表现作品独具的情调。脍炙人口的《故乡》,有许多动心动情的描写。例如:作者描述故乡破败景象的文字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仅用23个字就织了一幅令人辛酸的图画。天是“苍黄的”,地是“萧索的”,一个“横”字,为“没有一点活气”作了最好的诠释,给人以“横卧”、“瘫塌”的意象,创造了萧索荒凉的境界,奠定了惨淡凄凉的基调,又如:作者用了以下文字描绘了过去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这却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作者选用了“深蓝”、“金黄”、“碧绿”等具有艳丽色彩的词语分别修饰“天空”、“圆月”、“西瓜”创造了夏夜海边特有的明丽应而静谧的境界,充满了欢欣喜悦的情调,突现了故乡的美丽和富有。前后两幅故乡“图”,一美一丑,新颖独特的文学语言表达了独自的审美情趣,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享受和教育。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音律美

“音律美”,就是要造语自然,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声调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的确,鲁迅作品中的语言,特别是人物对话语言可以说是“音律美”的典范。人物语言活动的环境和心理,吻合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孩子们吃完了孔乙己给的茴香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这时孔乙己着了慌,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几句半文半白的话,采用了四三三的文字结构,造语简短、自然、音节和谐、完美地传达了孔乙己此时此地的心理情绪,绘形绘声地把孔乙己说话的姿态和风韵描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孔乙己》一文中,四次重复写到掌柜的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浓缩一下便是“孔乙己欠钱”。作者却在“欠”字前面加一个副词“还”,在“钱”字前面加一个数量词“十九个”,句末加语气词“呢”,这就把语言的音乐旋律和说话人的情绪旋律和谐地统一起来了,并由掌柜四次“复唱”这就发挥了语言音乐美在完成孔乙己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作用。

三、指导学生鉴赏语言文字中的形体美

“形体美”,就是要描摹准确,刻画生动,形象具体,使语言给人以立体感。鲁迅为了把事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产生色感、静感、质感和嗅感,从而收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的艺术效果,总是要精心选用那些精确、周密而有分寸的词和句来描摹对象的。例如:《故乡》中关于闰土的一段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借助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出了中年闰土的形象特征。此时的闰土与作者记忆中的闰土已是面目全非,判若两人。先前的“圆脸”“已作灰黄”,又有“很深的皱纹,眼睛通红,头戴破毡帽”,先前“红活圆实”的手,而今“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闰土的憔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寄寓着作者对闰土的命运和遭遇的深切同情。传神准确的文句、立体的刻画,敦促读者对闰土悲剧的背景进行深层的思考,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4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叱chì间jiàn许许hǔ曳yè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5

《声声慢》(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清照我国文学宋代女作家,女词人;

北宋为金国所灭,她与丈夫避乱江南,丈夫去世,晚景凄凉。

作品集《漱玉词》。

《声声慢》是词调名。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抒写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无比深沉的哀愁。

二、课文串讲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是旧时相识”描写残秋时分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第一小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自己孤寂冷清的环境,凄惨的心情。

第二小层:“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描写残秋,天气变化无常,自己身体和情绪雪上加霜。

第三小层:“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描写大雁南飞引起对丈夫的思念,感慨自己无法返家。

下片。描写苦愁的心情。

第一小层:“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由菊花,感慨自己的身世。

第二小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描写自己度日如年。

第三小层:“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如洒不完的伤心泪。

第四小层:最后一句。总结全诗,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学习要点:

1、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

一是孤苦寂寞;二是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2、划分此词铺叙景物的层次。

共分为五层

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

第二层,风急;

第三层,大雁;

第四层,菊花;

第五层,秋雨梧桐;

3、叠字的言语特点。

“寻寻觅觅”写心理:“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感受;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6

[论文内容摘要] 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学界对拟声词的认识较为复杂,因此汉语拟声词的研究颇为特殊。从研究的内容和角度看,可分四大部分:(1)汉语拟声词与民族语及外语的比较研究;(2)汉语拟声词的历时研究;(3)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探讨;(4)拟声词自身语法语义结构研究。本文着重对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一、普通话拟声词研究小结

饶勤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一文,以《马氏文通》为始将发表的有关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著作论文进行概述。论文将这些拟声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898~1949年、1950~1990年及1990年以后,认为前两阶段“拟声词经历了从附属于其他词类到独立列为一类的过程”,第三阶段以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和马庆株《拟声词研究》等三篇论文为代表,开拓了将汉语拟声词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分析的视角。

综述中围绕拟声词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的问题,认为拟声词的词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拟声词语法功能的认识。但事实上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讨论不仅局限于此。正如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方言系属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这种一开始就确立了某种方言系属权威性的作法,会导致其后的调查研究局限在某个框架内,从而限制方言研究的灵活性。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将精力放在汉语各方言特别是一些濒临消失或者具有混和性质的方言特点的探讨上,构建新理论。拟声词研究也应如此,词性问题固然重要,但拟声词特殊性质的讨论更有意义,因此探讨拟声词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

就普通话拟声词自身结构特点的研究,目前探讨的范围主要有四方面:(1)词性问题;(2)构词方式;(3)语音形式结构;(4)修辞功能。而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多有异同。

二、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1.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总况。方言拟声词研究从80年代才刚起步,至近几年才逐渐展开,但发表的文章并不多。由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系列共收集了全国四十多个方言点的词汇,其中也包括拟声词的材料,但并无专门的著作文章对这些方言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讨。

更多的文章将拟声词作为一种构词法平面描写,如《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歙县方言的aab、bba式结构》《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夏县话里“圪”的用法》《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武宁话的重叠式》《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宜昌话“aa神”式论析》《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等。这些论文仅介绍某一方言拟声词的构词形式,并未对该方言拟声词的整体特点深入探讨,因此也只能作为一种方言调查材料。

专门对方言拟声词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是从《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和《北京话的拟声词》两篇相呼应的文章开始。但这些研究并未被马上继承,直至《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潮阳方言的象声词》以及中国社科院王晓君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等文章的出现,使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关注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2.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具体方面。(1)构词法描写。与普通话拟声词研究相似,大多数方言拟声词的研究都局限于特殊构词法的描写及语法功能的简单介绍:

例如山西大同方言中以“圪”为前缀的“圪a”和“圪a圪a”两种构词法;闻喜方言以“古”作为词缀的“古a”“古里古a”“古古aa”等结构。吉林方言的“一aa”式和“一ab”两种格式中各字的声调是固定,为“一35a51a0”“一35a51b0”。安徽歙县方言主要结构为“拟声词a+动词性b/形容词性b”的“aab”式和“动词性b/形容词性b+拟声词a”的“baa”式。江西武宁方言为aa式、abab式和aabb式,仅作状语和定语。湖北宜昌方言的结构为双音拟声词加后缀“神”,主要充当补语和谓语;宜都方言也有“aas?圮n”式的重叠式拟声词。湖南汩罗长乐方言主要以“哩”为后缀,结构为“aa哩”,语音为“中重轻”的格式。厦门方言的结构则分“一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及“四字格”,等等。

这类文章对拟声词的讨论较拘泥,仅从字面构词的特点进行描写,未对这些拟声词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因此无法揭示出该方言拟声词在词法和语法的特殊功能。

(2)词汇化。随着词汇化语法化在语言学界的兴起,方言拟声词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化。在调查中发现某个方言中存在着几种不尽相同的拟声词格式,或者几个方言中存在着相似或相异的拟声词格式,若将这些格式对比分析,往往可能发现不同拟声词之间亲疏关系,从而可揭示出某类拟声词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属的阶段特征。这样,一些论文开始从这种动态研究的角度对拟声词构词特点进行解释。

江西赣语新余方言介绍了三种格式:重叠式、a沙式和aa叫式。文章指出aa叫式拟声词与普通话不同在于,“叫”在新余话中已语法化为一个词缀。通过对比赣语吴语中aa叫式拟声词在语法语义上的差异,试图解决“aa叫”式语法化的历史过程。

北部吴语嘉善方言中的拟声词的状态标记是“-叫”,文中指出双音节拟声词与“叫一记”在组合的过程中日趋紧密词,并发生词汇化,“一”语音弱化读轻声,所有后附于拟声词的“叫”都可以用“叫一记”来替换,而语义没有变化。所以,文章认为,“叫”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状语标记,而“叫一记”则在使用中词汇化,也开始逐渐接近于一个状态标记。这些论述揭示出吴语中这两种拟声词所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相互关系。

(3)语音层面分析。拟声词最初表达的是要摹拟自然界某种声音的某些属性,本质上与声音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各方言拟声词在语音和韵律上的独特之处,这把对拟声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河南获嘉方言中的拟声词的词头是一种表音字,拟声词若以这类词头为第一音节的时候,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就会受到严格限制,但文中对这种限制并未进一步讨论。闽中闽北方言的拟声词中存在着一种分音词,将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各自扩充为一个独立的音节,第一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双声叠韵,第二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叠韵。声母固定为1,并且新的两个音节均与原单音节词同调”。

马庆株以北京话拟声词为案例,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音素的角度切入,把拟声词看成一个语音单位,根据北京话拟声词的发音机制,分析了各拟声词声母韵母各自的特点。研究发现这些拟声词的声母多以塞音边音塞擦音充当,韵母多为无韵尾,有韵尾则多以ng尾为主的客观情况,并通过对不同音节中各相应的语素进行对比,总结了不同音节声母和韵母的特点及各自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文章从音素的角度看待重叠,得出变韵重叠(语素重叠)和变声重叠(音节重叠),这些变形重叠后的完全再重叠就发展至文字形式上的拟声词重叠。

张盛裕对粤东闽语潮阳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以音素为单位。他指出除了无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外,潮阳话主要有①a下叫,②aa叫,③ia叫,④ia1a2叫四种格式。其中,后三种格式在语音上各有规律,除去词缀“叫”,拟声词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有固定的音变规律,并重点论述④式拟声词的语音结构中声母与韵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章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到的所有拟声词的声韵调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比较,并联系人类发音机制特点进行解释。

王晓君通过170多个词条将调查所得的53个方言点的材料进行分析,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方言的一般拟声词、摹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和使唤动物声的语音使用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语音规律。此外,论文将拟声词的音节分为主音节和次音节(包括衬饰音节、衍生音节、前缀音节和后缀音节等),并运用主音节和次音节的概念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韵律构造。

以上的文章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拟声词声韵调等各个音素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这是以往拟声词研究中所不曾运用的方法。拟声词一般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人类选择以哪种语音表示哪种自然界事物的声音通常也带有随意性。但是语言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任意选择语音的同时,又受到人类自身的认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某些优选的规律性,显示出语言的排除机制。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事实上是将拟声词的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方言中一些现象总结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总结

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方言调查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只重视语法结构描写以及在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模式下进行两者对比,并没有立足方言自身内部特点的探讨。此外,对拟声词在语法修辞上描写也过于笼统。事实上,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应有自身的特色,可从多角度展开探讨。

1.历时研究。由于拟声词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拟某种声音,这种模拟必然带上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从音素到音节到字词,都受到形成该方言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影响,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渗透使得一些方言带上相似的语言现象,系属相近或同属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将这些特点系连在一起,则可能为某种语言现象展示了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王福堂①从方言语音演变中得出:“多数方言中音变过程完成后,原来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复可知。需要借鉴其他方言的情况才有可能对音变过程的某些阶段加以复原”。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具有历史性。例如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着以“叫”为后缀的拟声词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差异性。从历史移民的考证中,古代时就存在着一批移民从长江中下游区迁往江西最后再迁至闽地的历史情况。拟声词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点,是同源的关系,还是仅为偶合,这需要结合文化历史的进一步证明。可见,将不同方言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串连起来,能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材料。

从历史层次上分析,突破了拟声词仅关注平面研究,从而把拟声词的研究引进历史变化发展的动态立体研究中,对于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语音韵律研究。国外拟声词的研究一般从音素入手,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词组合上的结构。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这让汉语研究者通常关注以字为单位符号的汉语,着眼于字面上的汉语,忽视语音层次上更具有变化意义的语言价值。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为它是以声音作为产生载体和条件,因此对语音深入探讨才是真正认识拟声词特点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拟声词、联绵词和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节结构这种韵律单位,认为在这个结构中,音节与音节间相应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从普通话拟声词中归纳出五条音节配合规律,然后从历史材料及闽语吴语等方言材料中印证了这些原则。这种从音系学和韵律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及其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汉语方言拟声词的共性及拟声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至词组合层级分析法,事实上与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接轨。拟声词的研究,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跳出字词上的局限,将语音引入,结合词法语法进行研究。

3.类型学研究。汉语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各种方言,千年来各方言自身变化不断,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类型各异。汉语方言的丰富性,不仅数量上而且类型上也为汉语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语言材料。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拟声词,是对汉语拟声词认识的总结。

方言拟声词的调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但已初步总结出一些类型,包括:各种没有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重叠式(常式和变式;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缀式(前缀、后缀和镶嵌词缀等)、分音词等。可见,除了字词上的格式外,我们更应将语音和词汇化引入,从微观的动态中进行研究。

随着方言拟声词调查的广泛展开和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结构将被逐渐揭示出来,这就为语言类型比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种类型学的研究角度研究应该成为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进一步揭示和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第21页,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曹文安:“宜昌话‘aa神’式论析”,载《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陈山青:“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载《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贺 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载《方言》1980年第1期。

4.刘新友:“吉林方言里的一类象声词”,载《四平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5.马庆株:“拟声词研究”,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孟庆惠:“歙县方言的aab、baa式结构”,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7.孟 淙:“北京话的拟声词”,见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饶 勤:“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9.任林深:“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载《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0.阮绪和、陈建华:“武宁话的重叠式”,载《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邵敬敏:“拟声词初探”,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12.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13.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15.王洪君:“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16.王晓君:“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2007年。

17.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杨树森:“论象声词与感叹词的差异性”,载《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

19.杨文娟:“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载《大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0.姚洁青:“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载《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象声词重叠式”,载《方言》1982年第3期。

22.张盛裕:“潮阳方言拟声词研究”,载《中国方言学报》2006年第1期。

23.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载《方言》1982年第3期。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7

一首歌曲推唱出来之后,能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文词和曲调。一首好的歌曲,其文词和曲调是骨肉相连、相得益彰的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相互配合,成为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艺术形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审美价值和结构形态。流行歌曲之所以被冠以“流行”二字,取决于歌曲的传唱度与受欢迎度,往往通俗易懂的语词内容和余音缭绕的曲调旋律易于为大众审美所接受,从而提升歌曲的流行度。歌词是歌曲中的文词部分,词创作者对歌词语言进行修饰来进行情感交流,在准确地表达所想所感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美感而不断靠近大众的审美,达到情感的共鸣。《最炫民族风》是凤凰传奇发行的一首歌曲,其明快的曲调和通俗的语言为广大歌迷所喜爱,万人传唱,风靡至今。

这首歌词写作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叠音字。如歌词中的这些句子“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弯弯的河水从天上来”、“火辣辣的歌谣是我们的期待”、“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民族风”,这里“绵绵”“弯弯”“悠悠”“火辣辣”这种AA式、ABB式的叠字用法在摹声状物的同时,在调节节拍、增强音乐性的基础上,表达了特定的情感,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加强口语化,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炫民族风》的歌词作者张超有深厚的古文化基础,他的这种创作作风与中国古代诗词善用叠字的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一些普通的单音节字,一经诗人巧妙地运用,仿佛点石为金,让语言产生了新的活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中使用叠词的就有200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在叠词运用上堪称典范,唐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叠词的经典诗篇。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

一般情况下,诗词中运用叠字可起到如下意想不到的作用:妙用叠字,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相当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容颜丰美、妆饰艳丽的妇女形象。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纤纤”状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盈盈”写水之形态,“脉脉”写人之情貌,四组叠词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呼之欲出。十句诗中使用了六个叠词,状物准确生动,写人形象逼真,表现出一个相思女子的哀怨忧伤。

诗词中巧妙地运用叠字,它有助于描绘意象,扩大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不避重复,叠词运用比比皆是。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暧暧”描摹了山村景致的朦胧与静谧,“依依”绘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轻柔体态;又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凄凄”让人感受到风是如何劲吹,“翳翳”又再现了大雪的天空如何昏暗阴晦――诗人的闲适恬淡之情融入其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陶渊明的风格,《积雨辋川庄作》中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漠漠”有广阔无边的意思,它仿佛使人看到广阔无垠的水田上,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阴阴”是幽深之意,表明树木郁郁葱葱,黄鹂深藏在树叶里婉转地啼鸣。诗人描绘的夏日风景图,正是诗人欢畅的心情所在。杜甫也是用叠词的高手,《曲江》一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句子,“深深”和“款款”表达了作者的感动,传达了蛱蝶采花酿蜜、蜻蜓点水飞舞的生命以及它们给予诗人的感动。又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之七),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情真意切。宋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尖尖”叠用,描写了嫩绿的小荷刚刚钻出水面那一瞬间的情景,给人以生机勃勃、清新美好的感受。出水芙蓉,美丽动人,蜻蜓有情,停立其上――多么新颖别致而充满生活气息的镜头!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篇8

那么衡量一种文字的科学性应考虑哪些方面呢?那就是在准确表达语言的同时,看主观规定性和客观规律性各占多大的比例。当然还有其它指标如表意性、形象性、国际化、音素化、阅读速度、学习难度等。这里重点谈《拼音汉字》反映汉语的规律性。汉语基本语素的表达中,声调、词性是其重要特征,但不论汉字还是《汉语拼音》对此都没有很好反映。《拼音汉字》用k作为名词调符,r作为动词调符,v作为形容(态)词调符,既标调又表示词性。用调符位置表示声调(位置标调法)调符放在字首表示第一声调(阴平调)。调符放在声母和韵母之间表示第二声调(阳平调)。调符放在字尾表示第四声调(去声调)。不用调符,双写声母表示动词的第三声调(上声调),不用调符,双写韵母第一个字母表示名词和形容(态)词的第三声调(上声调)。下面用表示调符位置,以音节ba为例示范汉语四个声调的表示:

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bababaabbaba

词性调符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名词kk前置k中置双写韵母k后置

形容(态)词vv前置v中置双写韵母v后置

动词rr前置r中置双写声母r后置

其它不用调符

这就使《拼音汉字》的构成非常有规律如:

飞动词、第一声rfei

大形容词、第四声dav

打动词、第三声dda

学动词、第二声xrue

下面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拼音汉字:(下画线部分为调符,不发音)

c''''aik菜rci吃dda打dav大vku枯rdiu丢kdom冬fanr放rfei飞z''''or做faa法vdo多saau少goo果zzam长gwnk罐hvan寒haau好kanr看s''''omr送mryu描kwiv快vpyn偏pynr骗pra爬vsen深qqym抢guiv贵yur遇rwa挖mair卖jjym讲rjum捐xrun寻qvom穷

上一篇:爱情美文范文 下一篇:格林童话有哪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