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摘抄范文

时间:2023-11-22 08:02:52

现代诗摘抄

现代诗摘抄篇1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高潮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

每篇文章都是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饱含着他们生命最初的挚情、纯真与圣洁。通过多年的经典诵读,学生们积淀了文学底蕴,传统文化如甘泉滋润他们的心……

现代诗摘抄篇2

据调查:某一农村中学初一年级,除了学校统发的课本及相关教辅资料之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外书或杂志,中学生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个班也只有个别同学拥有。这样差的阅读配备,再加上相对闭塞落后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想象学生的语言词汇量,信息储备该是多么贫乏!

为改善农村学生这一不利因素,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营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把摘抄背诵成语作为一个切入点,使成语成为农村学生一道精巧美味的营养点心。那么,这道点心的营养特色,制作技巧,功效味道如何呢?

1营养特色

成语是一种机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它不同于一般词语,又不同于俗语、格言,但它却具备两者优点,是千百年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华提炼,是一种有独特魅力的特殊语言现象。

1.1言简意赅 成语常常是众多语义及成人的浓缩,许多需要费很多口舌才能表达清楚的事情或道理,一个成语就能解决,并常有“一针见血”,“一字千金”之功效。如:人们在欢度春节之际,常用“万象更新”这个成语作横批;因为这个成语含义丰富:一则指自然界万物生机萌发的气象,一则指人们除旧布新而出现的一派兴旺的景象。

1.2丰富多彩 成语所牵涉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或神话寓言,或历史典故,或绘景融情,或引擘取喻,真可谓包罗万象,洋洋大观,叹为观止。

1.3流布人口 成语源远流长,运用非常普遍。上至名流学者,下至走卒贩夫,无论是学术论著,还是市井俚语,都有成语的足迹,它和基本词汇水融,相得益彩。

1.4古为今用 成语中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古诗文语句,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成语中的每个字常代表一个词语含义,多理解了成语,对古诗文的学习有帮助;当然,古诗文的学习也促进了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成语四字易于记诵,理解掌握可浅可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吸收。

2制作技巧

2.1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一角辟出一个语文学习专栏,语文课代表每天中午将《成语词典》上所要摘抄的五个成语板书其上;

2.2成语摘抄包括成语名称及解释。解释内容选抄要点:难理解的字词;本义;比喻义;而成语的出处及运用可不摘抄。如:[班门弄斧]班:鲁班,我国古代巧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另外,容易写错字的,读错的字音,易误解的字义等都要标明。如[丢三落四]……[辨误了“落”]不能念成luò,念là。

2.3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所要摘抄成语抄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

如有同学备有《成语词典》,可不摘抄,但须每日依进度勾画并理解。

2.4教师在第二天上正课前,用两分钟时间巩固,或检查记忆,或考查理解,或联系实际运用,或解答学生提出疑问,视具体情况而论。

2.5每学期花几节课时间,举行成语竞赛,如:成语接龙,成语故事,动物成语,根据意思说成语,趣味成语等等,既是检查运用,更是对成语及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

3注意事项

3.1精选成语 《成语词典》上的成语,并非逐一摘抄,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事先要有所取舍,太浅显的如“千变万化”或太生僻的如“来薪之忧”可适当舍弃。

3.2化整为零 将数千条成语摘抄下来,非一时之功,而要一、二年时间;每日摘抄五个,费时不多,但贵在坚持积少成多,不可因学习紧张或其他原因半途而废。

3.3忌贪多不嚼 接抄成语是一个细水长流工程,不可操之过急,急功冒进,每天抄几十个,致使学生负担增重,苦不堪言,兴趣索然而中断工程。

3.4重理解,强运用 囫囵吞枣地将成语记下来是不行的,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解运用推导,创设多种机会、条件促进学生对成语的掌握、运用。

4功效妙用

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每日摘抄五个成语,虽然要花费一定时间,但却完全可以做到,并且益处多多,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学习成语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加强对成语及相关知识的钻研,而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结果是双赢。

现代诗摘抄篇3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42-01

方法一:同伴式阅读

同伴式阅读,就是找伙伴一起阅读。同伴阅读要求确定好阅读内容,如诗词、童话、名著等,只要伙伴喜欢均可。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好阅读时间,不管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每天都要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

开始的“同伴式阅读”,可以让他们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一天一个童话。以后要求他们读长篇名著,儿童版的,自己买或借都行。可问题又来了,有的同学读得快,有的同学读得慢;有的兴趣浓,有空就看;有的兴趣低,翻翻书都很勉强。为了更好地和同伴一起读,可以统一进度,但又不限制,可以先读完,可以多读几遍,这样读书效果会更好。

其实,人是有惰性的。为了督促学生,也督促自己,老师可以参与“同伴式阅读”。对他们阅读时产生的问题和疑难,进行及时地指导和解决。老师带头边看边记,还有一个本子摘抄、写体会,学生一个个都会学老师。慢慢地,同学们阅读兴趣高了,有时超过一小时还不想结束。教师要不定期举行同伴阅读交流会,让他们畅谈阅读感受,谈书中故事,谈阅读疑问,谈阅读收获,谈阅读趣事,并展示阅读成果(读书笔记)。

方法二:比赛式阅读

小组内相互督促,然后抽查,同时组织进行比赛,每个月进行一次。举一个例子“展现古诗风采”:

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搜集、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美,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素养;通过比拼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各小组分类收集古诗,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后进行展示。展示会上,各小组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或背诵,或毛笔字或小黑板或打印等,向大家展示收集整理的古诗。同时,请一位代表讲述搜集整理的方法、过程、经验感受,请另一位代表解读诗句。对展示的古诗句有疑问的可提出来,由展示诗句的小组长解答。最后整理摘抄,每位同学分别将展示的诗句摘抄下来,以便读背。第二阶段是背记,时间也是一个月。一个月后进行“古诗大擂台”活动。活动流程是这样的: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一分钟时间内背诗,以20首为标准,超过一首加10分,没达到20首的扣分,少一首扣10分。2.古诗句接龙赛。给定一类古诗句,让各小组成员按次序背诵,一人背好,另一个紧接着背,停下来就算结束。背出一句得5分。3.诗句填空,将诗句补充完整。老师准备六组题,让各小组选一组题,完成答题。4.寻友觅家。请各小组拿出题板,相互商量,将大屏幕上的相关诗句及诗人用线连起来,连对一组得5分。5.古诗表演。请各小组讲一个古诗故事或表演一个古诗小品,时间不超过3分钟,生动完整的加50分,否则酌情扣分,最后总结颁奖。第三阶段是争当小诗人:学生在搜集诗、诵读诗的基础上,尝试写写诗句,经过交流互改后,编成小诗集《杏花吐蕊》。

方法三:流水式轮读

“图书角”里的书品种繁多,有学生爱看,也有学生不太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实行各小组组长负责制,在两周内,本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传阅;两周后,组与组之间轮换交流书籍阅读,一个月下来,轮换书籍的两组同学彼此交流课外读物中的内容或谈谈感受;一个月后,这两组同学的书籍义与第三、四组交换,以此类推,一个学期下来,“图书角”里的课外书籍,同学们基本上都看了个遍。

现代诗摘抄篇4

关键词:皎然;《诗式》;版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06-01

唐代皎然整理的《诗式》在文学理论界占据重要地位,大都收录在诗话丛书中。《诗式》作为“唐代诗歌理论史上最有分量的诗学著作”①,自宋代始就有辑录可供考证。参考许连军对《诗式》的版本梳理,可将历代的目录学文献辑录《诗式》的作者、卷数情况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自宋代始,目录学辑录书籍对《诗式》作者、版本已有所记载,说明当时朝廷及文人已经关注到《诗式》一书,将其编入藏书书目,并且在《诗式》卷数上有五卷、三卷之分。元代目录书籍中所记载的《诗式》都是五卷,明代辑录《诗式》两卷。随着时间推进,《诗式》的抄刻版本增多,清代对《诗式》版本的辑录中以五卷居多,并且出现了《诗式》一卷的记载。自宋代至清代,官私书目中关于《诗式》卷数的记载以五卷为主。图1所列书目仅记载了《诗式》的卷数及流传情况,而另有诗话丛书类书籍辑录了撰者所见《诗式》全文,与其他作品集纂成书,供后人阅读参校。

对于《诗式》版本流传问题的考证众说纷纭,在目前所能查到的文献中,主要有以下学者的几种观点:

1.吴文治②:(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2)一卷本,《中序》以后便不录:《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

2.张少康③:(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所收即此本;(2)三卷本:《吟窗杂录》,卷八至卷十为《诗式》,其中“诗有五格”所包括的诗例占了绝大部分篇幅;(3)一卷本(实是五卷本的简本):如《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等,何文焕《历代诗话》所收即此本,收入五卷本中卷一《中序》以前理论部分的内容,但删去其中所有的诗例,以及卷首总序。

3.张伯伟④:(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本、明刻本(藏南京大学图书馆)、明抄本(藏国家图书馆)、清抄本(藏国家图书馆);(2)二卷本:《吟窗杂录》本,实为五卷本之删略;(3)一卷本,亦系节简本:最早见于陶宗仪《说郛》,此后《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历代诗话》本、《诗触》本、《学海类编》本、《谈艺珠丛》本、《诗法萃编》本等。

4.许连军⑤:(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写本(原为十万卷楼旧藏)、《丛书集成初编》本、《万有文库荟要》本等;(2)一卷本:《格致丛书》本、《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古今诗话》本,《说郭》本,《历代诗话》本,《学海类编》本,《诗触丛书》本,《谈艺株丛》本等。

5.付定裕⑥:(1)五卷本:《续修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2)《吟窗杂录》本;(3)一卷本:截取五卷本“中序”以前的内容。

今人对《诗式》整理者有许青云《皎然诗式辑校新编》本(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李壮鹰《诗式校注》本(齐鲁书社1986年版)、周维德《诗式校注》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本(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注释:

①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述评及未来构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2):97.

②吴文治.皎然《诗式》蠡谈[J].文艺理论研究,1981(08):47-53.

③袁行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1-141.

④傅璇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 诗文评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11-13.

⑤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现代诗摘抄篇5

一、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创设情感的意境

生动的导语能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创设一堂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是强化、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许多老师习惯于在课前进行与课文有关的介绍、评述、提问等,以“师说”为主。其实,“他说”、“生说”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是更有效的途径。

“他说”,就是通过丰富的教具设计或是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如教学实物、挂图、音像等,全方位调动学生视觉、触觉、听觉等功能,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渲染的那种意境之中去。“生说”,就是以学生为主,给他们以更多地展示自己的舞台,做到身入心入,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汇报预习成果,介绍课前收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问,由老师回答或留待在课堂学习中解决;或是让学生上台演讲、背诵,老师简略点评等。中学生多好奇好动,喜欢求新求异,我们不妨给他们这个机会,让他们上台向老师提问,与老师换个位。

二、饱含深情的课堂朗读,渲染情感的场景

著名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无法用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朗朗书声中,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积极能动的进入文本,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怀,物我交融,达到共鸣。朗读可以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熏陶、吸取作品中内含的精神美与情感美。在《雨巷》中,我配了伤感的音乐,用忧伤惆怅的语调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让学生先沉浸在那种淡淡的忧愁之中,然后再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用缓慢忧伤的语调集体配乐读这首诗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诗歌的忧伤情调。

三、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多才多艺,融入课堂

在《雨巷》这首诗里,我在学生读完以后,在课堂录音的下,让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反映踊跃,课堂气氛很浓烈,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更直接体会到诗歌的内涵。在《氓》这篇文章里,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来表演这一古代爱情悲剧,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世间的悲欢离合,让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更加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把这一悲剧的爱情用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四、形式多样的课余练习,提供丰富的情感积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光凭课堂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练习,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做到厚积才能薄发。而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积累的好方法。

摘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了得到这些素材,学生会广泛地收集资料,自觉扩大知识面。摘抄得多了,学生在演讲、评说等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说,也能更好地提炼一些个人独到的观点。同时,摘抄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好的写作方法技巧、优美的句子词语、他人的一些思想观点等,都可以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之中,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现代诗摘抄篇6

2019年国庆节活动主题:歌唱祖国、民族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德育工作扎实开展,对广大师生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教职工创业、创先、创优,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迎中秋,庆国庆”主题教育周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会议及《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讴歌伟大建设成就,展望美好发展前景,激励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加信心,凝聚力量,奋力走在我镇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前列。为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和谐、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活动指导:

组织实施:

成员:级部主任、班主任

三、时间安排

2019年9月25日---10月12日

四、活动内容

1、一至五年级召开“钓鱼屿属于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2、五年级同学制作一张以“讴歌祖国伟大建设成就,展现家乡巨大变化”的手抄报。

3、五年级全体学生认真开展“颂歌献祖国”征文活动

(1)征文主题:(自选一)

祖国颂:歌唱祖国、民族,可以也抒发个人情怀。

国庆或中秋故事: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与国庆、中秋有关的故事。

家庭或家乡的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记录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讲述家乡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4、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10件作品)举行“金秋颂”画展

5、十月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会昌一首爱国歌曲”、“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活动班班生生都参与,形式生动,寓教于乐。

6、二至五年级摘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五、活动安排

1、一至五年级召开“钓鱼屿属于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要求:主题鲜明,黑板上有召开标语。10月8日下午完成并上交。

2、五年级同学每人制作一张以“讴歌祖国伟大建设成就,展现家乡巨大变化”的手抄报。

手抄报的版面设计要求:手抄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主标题:即手抄报的名称,如“小主人报”“国庆专刊”等。 ②报头:紧跟主标题的一幅画,与主标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③文章:是手抄报的主要部分 ④标题:是指每篇文章的题目 ⑤尾花(或插花),一般用文章的结尾处或中间。 ⑥花边装饰:用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分割空白处。 ⑦底纹装饰:给文章或题目进行底纹装饰。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活动班班生生都参与,形式生动,寓教于乐

通过广泛开展师生的歌咏比赛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为庆国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各班级师生的文体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彰显特色。

各班级要结合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歌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我校师生的精神风貌。

4、五年级全体学生认真开展“颂歌献祖国”征文活动

1)征文主题:

祖国颂:歌唱祖国、民族,可以也抒发个人情怀。

国庆或中秋故事: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与国庆、中秋有关的故事。

家庭或家乡的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记录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讲述家乡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征文要求:文体、字数不限,要求原创。

3)征文方式:

五年级每班评选出5篇优秀习作10月9日上报一中点,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10名,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宣传栏上发布。

5、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10件作品)举行“金秋颂”画展。

6、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5件作品)摘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五、活动要求:

1、活动开展期间,学校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评比量化。

2、上交材料:

一至五年级主题班会 :10月8日下午 交级部和学校。

五年级手抄报、征文: 10月10日 交级部和学校。

二至四年级“金秋颂”画展作品 10月10日 交级部和学校。

现代诗摘抄篇7

关键词:格萨尔王;流传;说唱;价值

一、格萨尔王的故事梗概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天灾人祸妖魔鬼怪遍行其间,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毒害,苦不堪言。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请愿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天上的大神念黎民百姓的艰辛,却又不想为人们出手除掉妖魔鬼怪,于是商量派下天神之子下界斩妖除魔,救众生于苦难,带领人们团结统一,凝聚力量,共陌;妖魔。神子崔巴噶瓦自愿舍弃天上的一切下界,甘愿做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经历一样的悲苦和艰难,做黑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带领他们走出苦海。

在下界之前,西天诸佛们为他聚集一切福德与法力。格萨尔王降临人间之后,多次遭到迫害,但是因为他自身的力量和西天诸佛为他加持的福德与法力,他不仅没有遇害,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王即觉如自诞生之日起,就造福百姓,为民除害。但是由于人们的怀疑和不信任,觉如和他母亲五岁时移居黄河畔。八岁时,他的部落岭部落也移居于此。十二岁时,觉如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打败他的叔叔晁通获得最终胜利,获得王位,建立王国,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自此,觉如带领他的王国东征西伐,南征北战,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他的王国越来越庞大,最后统一。而在降服了人间妖魔、处死奸人,带领百姓过上了幸福团结的日子以后,觉如功德圆满,和母亲王妃一起返回天界,《格萨尔王传》的故事至此结束。

二、格萨尔王故事的产生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大约产生在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那时藏族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当长的分裂割据、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格萨尔王传》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且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僧侣,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师”他们所编纂、传抄的《格萨尔王传》,初称为“伏藏”的抄本。

三、格萨尔传故事的流传

《格萨尔王传》之所以能较为完整和全面地保存至今,主要依靠两种形式在民间流传。一种是口头说唱的形式,一种则是以抄本、刻本的方式流传下来。而口头说唱是其流传下来的主要方式,说唱艺人们游吟说唱、世代相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传播格萨尔王传奇的一生。《格萨尔王传》的传唱者,藏语叫“仲肯”,“仲”是故事的意思,而且单指格萨尔的故事;“肯”是人、说唱者的意思。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神授艺人”们大多说自己在童年时做过梦,并在梦中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然后生了一场病,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四、《格萨尔王传》的价值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的一部英雄史诗,它原来是民间流传千年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后来整理成书。全书共有120多部,100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在1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的兴起,藏族佛教的僧侣们开始参与《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以及传播。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框架就是在他们手里形成的,并且在那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古代藏族佛教的因素,所以,《格萨尔王传》对于我们研究古代藏族佛教很有价值。《格萨尔王传》来源于古代藏族社会生活,它是藏族历史的一面镜子,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映,具有很深远的历史价值。

同时,《格萨尔王传》有着极为丰厚的藏族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民间文学的坚实基础,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之前,藏族的文学品类,特别是民间文学品类,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已经齐全,且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因此,《格萨尔王传》无论是在作品主体、创作方面,作品素材,表现手法等方面;还是在思想内容、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从以前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及其素材均在史诗中有所表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诗摘抄篇8

关键词:敦煌文献;联边诗;送远还通达;探析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5-0120-05

Abstract: Poems formed by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radical is one style of“Miscellaneous Form Poetry.”This genre is both unique and refreshing; there are many such poems recorded in Dunhuang documents, which have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because they were written on the back sides of manuscripts or overlooked for other reasons. The authorhas gathered copies of a poem called Songyuanhuantongda(送远还通达)from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oem for sorting Dunhuang documents.

Keywords: Dunhuang manuscripts; poems formed by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radical; Song-yuan-huan-tong-da; exploration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若由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时至今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类型丰富、体裁众多、形式多样、数量巨大的诗歌作品。就形式体制即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言,我国的诗歌大体可分为: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乐府体,无严格格律规定的古体诗,字数、平仄、韵律均需恪守格律近体诗,句式、韵律较自由的俗体诗及在文字、句法、韵律等加以特殊变化的杂体诗,等等。

杂体诗中有“联边诗”一体,即“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联缀成篇”[1]。“联边”一词,语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该书《练字》云:“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于常文,则龃龉为瑕,如不获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2]但联边诗反其道而行之,诗歌每一句都使用具有相同的偏旁或构件的文字,别具一格,在外在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因此,历代诗歌,不乏此类诗作。如南朝・梁・沈炯之《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嚣嚣宫阁路,灵灵谷口闾。谁知名器品,语嘿各崎岖”[3],为现存联边诗之较早者。宋・黄庭坚《冲雨向万载道中得逍遥观遂戏题》“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仆僮侍控疲泾渭清浊浑”[4],则是联边诗之比较有名者。在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敦煌市出土的敦煌文献中,也有联边诗留存。本文所讨论的以“送远还通达”开头的由从“辶”的字组成的诗,即此类诗作。唯这些诗作多混杂于写卷背面所抄的各类文书之中,一般学者多目之以“习字杂写”,未加留意。今笔者将敦煌文献中以“送远还通达”开头的由从“辶”的字组成的诗由各类文献中辑出,略加整理,并就这些诗作对于联边诗及敦煌文献研究的价值略作探讨,今整理成文,以祈教于方家。

6. 北464(黄五十,BD150)背,正面为《佛说大乘稻Q{2}经》。卷背有杂写1行,作“送{3}远还通,南北东西”,《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下称“《国图藏》”)拟题“《杂写》”[10]。本卷《国图藏》推定其年代为8―9世纪,为吐蕃统治时期写本[10]6。

7. 北7536(收五十七,BD1957)背,正面为沙门法成于甘州修多寺所抄《诸星母陀罗尼经》。卷背有杂写若干。杂写中有“送远还达,逍遥道边。遇逢遐迩过,进退速[连”等从“辶”之字2行,《国图藏》所给编号为BD1957背2,拟题“《走字旁游戏诗(拟)》”[11]。《国图藏》推定其年代为8―9世纪,为吐蕃统治时期写本[11]8。

8. 傅图15背3,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正面所抄为《观无量寿佛经》;卷背有《五言诗・郎君须立身(拟)》等多种文献及杂写若干。其中有由左至右所抄“送远还通达,逍遥近道边。遇逢遐迩过,进退连{4}[连”等从“辶”字边的诗2行。这2行文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下称“《傅图藏》”)题“《五言诗・送远还通达(拟)》”[12]。又,此诗右侧,杂写文字中有出自同一人之手的“送远还通达,逍遥{5}道过”等从“辶”之字1行[12]135,《傅图藏》称其为“杂写”[12]11。这两处文字,《傅图藏》的《叙录》据书体、总体风格,定其年代为9至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12]11。

由叙录可知,以上各则由从“辶”之字组成的诗歌,多杂于各写卷背面的习字、杂写之中,因此《英藏》、《法藏》、《俄藏》、《敦煌秘笈》等均未予以单独定名,而多是以“《杂写》”这样的类名来概括之。《国图藏》出版时,文献定名细化,开始对这类文字独立定名。BD150背之文本,《国图藏》拟题“《杂写》”,BD1957背的文字《国图藏》拟题“《走字旁游戏诗(拟)》”,傅图15背3的两处文字,《傅图藏》分别拟题“《五言诗・送远还通达(拟)》”、“《杂写》”。综观以上题名,以《傅图藏》所拟“《五言诗・送远还通达(拟)》”较为允当,唯题目较长不便称说,本文称之为“《送远还通达》诗”。至于这些写卷之年代,各卷均未见明确文字,各书的编纂者,多定其年代为8―9或9―10世纪。P.2738背“咸通十年(869)己丑六月八日易文英(?)因是”之具年杂写,也在这一期间。本文首次关注到羽663背有“净土寺学郎曹延禄”题记。曹延禄为曹元忠之子,976―1002年在位。本题记云“净土寺学郎”,则此诗盖为曹延禄幼年所抄,其时代亦属10世纪。这进一步印证了前辈学者关于这些写卷年代的判断不误。

如上文所说,笔者所见敦煌所存《送远还通达》诗抄本计9件,各件所存文字多寡不同,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今以所存文字较多的S.5513背所存文本为底本,以S.3287背、P.2738背、BD150背、BD1957背、傅图15背3(第1处,存2行者)、羽663背等本为参考{7},将本诗校录如下:

(2)“通”字BD1957背无。

(3)“达”字P.2738背、BD150背无。

(4)“近”字BD1957背无。

(5)“逍遥近道边”句,BD150背作“南北东西”,与其他各本不同。

(7)“逢”字上端部分笔画为涂抹其上字“路”所从之“辶”旁的墨迹所覆盖,今据所剩部分及本号下文“遂这遣逢”句重出的“逢”字录定。又,S.3287背、P.2738背、BD1957背、傅图15背3等与本字位置相同的字亦作“逢”;羽663背之字形漫漶,但识“逢”字,仍约略可辨。

(8)S.3287背“逢”下3字,均仅存残迹;P.2738背“逢”下第1字“遐”字略残,第2字缺,第3字仅存左下部残迹。

(9)S.3287背与“进”字位置相同的字仅存残迹。

(10)S.3287背、P.2738背、BD1957背、羽663背与本字位置相同的字作“速”。傅图15背3作“连”,而该号本句的末字也作“连”,上一“连”字似本当作“速”,盖因受下文“连”字的影响而误书为“连”。

(11)“[”字P.2738背作“忧”,据其他文本,“忧”当是从“辶”的“[”字的音误字。“[”《广韵・尤韵》音“以周切”(余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z定稿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忧”《广韵・尤韵》音“於求切”(《新校互注宋本广韵z定稿本{》,第202页),二字韵、调皆同,声则均为喉音,发音部位亦相近,遂致讹。

(12)“莲”字S.3287背、P.2738背、BD1957背、傅图15背3皆作“连”。

以上各则《送远还通达》诗歌,除北464(黄五十,BD150)背“送远还通,南北东西”外,其余各诗通篇皆当是由从“辶”之字组成,其中偶有字不从“辶”的“”字、“忧”字,亦当是从“辶”的“遽”字、“[”字的音讹字。“辶”字《说文解字》作“u”,释作“乍行乍止也”[14]。“u”为“乍行乍止”,故从“u(辶)”之字,多含行走之义或与行走有关。如本文所论的“送”,《说文解字》释作“遣也”[14]40;“远”,《说文解字》释作“辽也”[14]42;“还”,《说文解字》释作“复也”[14]40;“通”,《说文解字》释作“达也”[14]40;“达”《说文解字》释作“行不相遇也”[14]41,等等。《送远还通达》,盖即取意于“行走”或与“行走”相关之意义。与之颇为相似的是,在如今的徽州地区,人去世后,丧礼上所用的幡上也写“送远还通达,逍遥近道边”等,寓意人“走”了,婉指人去世[15]。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出几分古人创作《送远还通达》诗的用意。如上文所说,本文所论各则《送远还通达》系列诗歌基本上通篇均采用含同一偏旁或构件的文字来构成。这较之常见的联边诗,各句由含共同偏旁或构件的字构成,通篇却并非从同一个偏旁或含相同构字部件有较大的不同,是将联边诗含同一偏旁或构件的形式进一步极致化。也正是这样过分地考虑诗句所用文字在外在字形上的联系,从而导致诗歌在内容表达上略显单薄,诗句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辶”之字的连缀,上下句之间在意思上看不出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它着重表现的是诗歌创作者特出的才思和对于文字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至于本文将敦煌所出各则《送远还通达》系列诗歌予以析出、加以汇集的学术意义,概而言之,有如下数端:

2. 前人关于敦煌诗歌方面的论著不少,然对于《送远还通达》系列诗歌多未措意,偶有论及也是一带而过。本文将之由诸多杂写中析出,并将同一系列的诗作加以汇集,使敦煌文献中联边诗作得以重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进一步丰富了敦煌诗歌的类型,为敦煌诗歌园地增添新的光彩。

3. 本文各则《送远还通达》系列诗歌多混杂于习字、杂写之中,因此相关的著作并未予以收录或未能全面收录。如徐俊先生纂辑的《敦煌诗歌残卷辑考》、张锡厚先生主编的《全敦煌诗》均未收录。本文之成果,则可以弥补上述二书及相关著述在敦煌诗歌收载方面的遗珠之憾。

4. 本文各则《送远还通达》系列诗歌出自不同人之手的不同写卷,可见这一系列诗歌在敦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以至于贵为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儿子曹延禄(976―1002年任归义军节度使)在幼年时期亦曾抄写这首诗。不唯如此,在湖南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也有相似之作,作“远送还通达,逍遥近道边。遇逢遐迩过,进退随遛连”[16],与敦煌所出《送远还通达》诗歌,相似度颇高。这则从更广阔的地域层面,展示了《送远还通达》系列诗歌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窥探出那个时代诗歌创作平民化、通俗化的气息。

5. 联边诗歌肇源甚早,然一般文学类著述谈论联边诗通常以沈炯的《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为最早,其次则是黄庭坚的《冲雨向万载道中得逍遥观遂戏题》。沈、黄二人年代相距500余年,说宋代黄庭坚承接南朝的沈炯未尝不可,然于理终觉略有I格之处。本文所论敦煌出土《送远还通达》系列诗歌的析出与汇集,则恰好填补沈、黄之间传承的空当,弥补了联边诗歌演变史所缺失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徐元.中国异体诗新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03.

[2]刘勰,著.詹},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65.

[3]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5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16.

[4]黄庭坚,著.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第2册[M].中华书局,2003:590-591.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委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5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34.

[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委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6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76.

[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委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7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212.

[8]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30.

[9]俄罗斯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279.

[10]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3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12:109.

[11]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27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12:192.

[12]方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136.

[13]杏雨书屋,编集.敦煌秘笈:第8册[M].大阪:武田科学振兴财团,2012:512.

[14]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39.

[15]毕民智.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走进上庄[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71.

上一篇:白露诗句范文 下一篇:春花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