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3:25:44

现代化学论文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CAI)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显示了传统教育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探索计算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化学电化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也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与新做法。

1促进教学思想的革新,提高教学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等“软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学改革的深层目标,它意味着对科学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转变和创新,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落后于时代内容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宗旨的,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化学教育的规律,阻碍学生的化学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现代化学教学善于揭示化学的本质和化学的思维过程,提炼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有别于传统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等方面。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运用或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计算机辅助教学向着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对未来一代化学的教育,如果说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和化学素质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那么从现在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将会异军突起,在体现和实现教学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方面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形式。

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90%以上的发明、发展都与计算机紧密相连,对未来一代青年人的要求,不是考察他们已经储备的知识有多少,而是更注重他们索取,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多大。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助教学的潮流也将势不可挡。

2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殊功能,是促进教学技重要条件

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工作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集合,而教学方法是属于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教学思想的更新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现代教学论已把教学的目的提高到“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的高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通过辅助常规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并与其它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将能使之相辅相成发挥整体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必将带来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CAI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它有严谨的科学性、统一的适用性和及时的交互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教学。,在揭示化学变化过程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与发展等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如下作用:

2.1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声音等多种传播媒体的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在高中化学《离子键与共价键》一节中,教学内容抽象、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像与动画模拟将能够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比如形成离子键时的电子的转移,阴阳离子的形成,离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能比较科学准确地理解化学键的实质和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传输通道狭窄单一、信息容量小,传输速度慢、效果差,单纯的文字板书、声音都远不如画面图像易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过去靠老师讲,靠表格,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学经和微机课件比较立刻相形见绌。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则能把一种烷烃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逼真的主体画面;精练的规律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2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CAI的声、光、电的多媒体软件因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使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这种高密度教学是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造性思维,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

2.3反馈教学成果

建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人一机操作可进行教学、练习、检测等,更重要的是,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能及时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又能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4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懂、教准、教精,又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

3结语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学习,但是,有几点我们应当明确:

(1)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不可取代性原则。

(2)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鉴于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培养,在实验中对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锻炼只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因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即要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纵观国内化学教育当前发展趋势,信息科学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展状态并不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多以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实际的多媒体教学只实现局部的教育辅助作用,也就是说,信息科学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地方显现出无用武之地,究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分配得不科学,加之多媒体教学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得不充分等因素,导致信息科学技术在很多学校特别是高中化学教育中派不上应有的用场。

2信息科学技术在化学教育领域中的优越性

化学教学实验性很强,科技属性也较强,很多抽象的化学知识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很难实现,在教学中学生很难用肉眼看到要掌握的一些化学知识,需要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来实现。例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知识,从知识的抽象学习中很难使这些知识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来实现记忆,这就有赖于多媒体中动画图像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通过感性图像很快地掌握分子、原子、离子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很清楚地加以区分。由此看来,信息科学技术在化学教育中具有普通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信息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学教育新模式的促进作用

3.1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细胞,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最为现实和最为活跃的学习因素是对知识认知的兴趣因素,当学生处在满怀兴趣的学习状态下所学到的知识,往往学得最快而且非常牢固,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形成永久性记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化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灵活运用,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的感官认识,通过大脑形成一定量的永久性记忆,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利用FLASH演示“听指挥的液滴”(分子的极性)、侦察指纹、巧破密信(碘/淀粉的性质)、颜色赛跑、不能使纸燃烧的火焰(CS2与CCL4混合物的特点),用草酸对衣物去铁锈、去墨迹等方面的教学演示实现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学习感官实现耳目一新的教学感受,形成不自觉性的永久性记忆惯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新事物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

3.2实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往的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如用Flash演示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配合模型演示)与同分异构现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取,重要化学性质的实验演示,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利用油脂生产肥皂的工艺过程等,效果截然不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它能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器官,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能全方面、多角度地从多种感官获得信息,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记住结构和性质,提高学习效率。

3.3增加课堂容量,连贯课堂知识

多媒体教学运用宽广的网络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迅速集成,摒弃了一些浪费教学实践的不必要的学习环节,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使知识实现连贯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授胶体溶液,用常规教学方法在两节课很难完成,若下一节课接着讲,就会令学生的情感失去连贯性,难免要在课堂前几分钟进行复习,产生不必要的重复,从而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快捷转换、画面剪接将时间节省下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这样大大减轻了化学教师的工作负担。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科学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合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学教育的新的教育模式,实现化学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化学教育成绩。只有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并合理运用其优越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化学学科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科学有机互动教学,才能实现化学教学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促进化学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XXX同志,中共党员,1980年1月毕业于**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医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任教,现主要承担药学专业本专、科的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硕士研究生的现代仪器分析及光谱课程解析,目前兼任**省药学系列高级技术职务评审专家、**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省名牌产品评审专家及《**医学院学报》编委等社会职务。

二、申报理由

(一)政治思想觉悟高,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XXX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工作中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200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二)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效果显著

XXX同志长期在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第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掌握了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代科技新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她尽管平时行政事务相当繁忙,仍然克服各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本、专科分析化学课程及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达350学时以上。

XXX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改进了教学方法,对基础理论知识及难点进行逐个分析讲解,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深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一定广度的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带领教研室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了仪器分析实验参观实习的教学特色,2002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在教学工作中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005年获校级多媒体课件二等奖。由于XXX同志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曾获**医学院1994年和1997年优秀教师。

(三)教学管理上创新方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XX年XX月担任主管教学的行政领导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新方法、新路子。主持完成了药学院实验室重组的教改项目1项,缓解了实验教学用房及仪器设备紧张的突出矛盾,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目前正主持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一是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推行实验室开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二是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四)科研工作注重研究,勇于探索,硕果累累

XXX在科研工作方面勇于探索,积极钻研,曾获**医学院2001~2003年度先进科研工作者。近几年来,参与完成教育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先后主持完成**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目,**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3项,**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分课题1项,外协项目多项,目前在研项目有**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通过XXX的不懈努力,科研成果累累,论文不断见之于报端。目前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市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1项,在《NaturalProductResearch》、《HelveticaChimicaActa》、《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ChineseChemicalLetters》、《云南植物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医学院学报》、《**科学》等期刊上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中文核心论文17篇。

(五)注重教书育人,培养青年教师效果显著

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XXX负责教研室工作室,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列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采取培训、编写教材等措施搞好传、帮、带工作,指导了教研室青年教师研制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光碟,2006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自2000年起,已培养硕士毕业生10名,在读硕士生7名,参与完成部级规划教材《简明分析化学》(第二版)和《分析化学习题集》(第二版)部分编写工作,现已出版。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结构化学 教学方法 内容体系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O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04-01

结构化学是用量子力学原理和现代物理方法,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微观结构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结构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所以,通过结构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结构化学的具体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结构决定物性”这一基本原理。

近几年来,作者所在学校为贯彻“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各类课程教学学时数不断减少,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重新优化了结构化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旨在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从微观层次看问题,拓展思路,抓住问题本质,而且还要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利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好地顺应社会需要。

1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依据系统论对结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重组和精练。首先,删除原教材中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增加新知识的内容。将原有的内容体系向环境、生命、材料、能源等科学领域适当地扩展,实现与现代化学理论前沿的密切接轨。其次,建立新的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将知识点按物质系统层次重新组织,将知识点组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整合、精简、丰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对教学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建立更完善的理论体系。

通过内容体系的优化,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明确电子构型和几何构型是结构化学的两条主线;更加有利于结构化学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三种理论和三类结构的讲授;更加有利于学生打好量子化学基础、对称性原理基础和结晶化学基础三方面的基础。

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2.1 重视多媒体网络教学

掌握结构化学知识和原理不能脱离实验,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学生将能“走进”原子、分子和固体内部,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计算机技术对结构化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真实的微观世界中的抽象性在虚拟世界里具体化,显著改进教学效果,这也是结构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魅力。

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实施网络教学,编写出适合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件,使结构化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走向更为完美的境界。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发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指导,及时获得最新知识。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结构化学的教学平台建设,在教学平台中开设精典试题库、在线辅导答疑、仿真模拟实践等项目,为实现数字化学习和自主、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

2.2 设置课程论文撰写环节

设置课程论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搜寻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时,对以前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分析,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原理和现象进行思考。比如,我们设置的课程论文:三个著名实验——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与波尔原子光谱的思考。通过该课程论文的撰写可以让学生知道,既要掌握好传统知识,又要不为它所束缚,要从反常现象中产生新思维,开创新领域。通过“晶体结构”这部分传统内容的讲解我们设置的课程论文:准晶和非晶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该课程论文可以使学生接触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

课程论文撰写环节的设置还可为学生毕业论文研究阶段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时,不仅要讲授一般论文的写作格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一般论文的写作规范;还要注意讲述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科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3 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为了鼓励学生在结构护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思考与深化,接受与发展的时间流程。我们将有兴趣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成立科研兴趣小组,通过科学研究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这种做法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设立课题进行研究,或让学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通常是将课题拆解成几个子课题)研究。具体做法:一是让学生就某一部分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尝试提出问题,老师确定具有可行性后,以学生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专门研究,教师适时给予专门性指导。二是将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拆解,拆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课题,针对学生的各自特长分派给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全程参与指导。这样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并拓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4 教师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科研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作为一位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完全依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通过加强科研实践,紧跟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课堂,才能在教学中很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用科研所必需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去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内容具有丰富性、代表性、创造性和启发性。

3 结论

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明确了电子构型和几何构型是结构化学的两条主线;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顺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志广.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初探[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3):424-425.

[2] 施建成.结构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初探[J].广东化工,2010,37(7):172-173.

[3] 谢蓉.结构化学教学方法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3):94-95.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传统研究生实验教学的学术化和程式化培养方案,严重制约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文从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及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出发,以学生研究前沿的文献资料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室的先进仪器,组织学生自带样品进行测试,采集并解析图谱,建立教学案例(卡片库)。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其操作技能,为后续科研论文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研究生培养;实验教学改革;能力

研究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传统的研究生实验教学培养方案,通常采用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式实验教学,并按照实验教材的顺序程式化进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内容乏味,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激情,进而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1-2]。因此,需对其现有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华南理工大学十分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自2010年起,独立设置了化学类研究生2个学分的选修课———“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该课程作为现代物质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鉴定各种化合物以及测定其结构的最常用方法。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为其后期的科研论文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本文阐述了在该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认识。

1化学研究生创新实践现状

1.1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现状

在国内外,“现代化学分析技术”通常作为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医药食品等诸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一般侧重介绍光、电、色、磁等物理化学方法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授课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每一台仪器设备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仪器设备构成,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如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等贵重仪器设备的能力,为其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华南理工大学,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作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位选修课,是圆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目前,开设该课程的专业主要有:有机化学,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等。自2010年开设以来,该课程深受各相关专业硕士生的欢迎与好评(每学期约有60位研究生选修),同时吸引了本院和外院的博士生来旁听。甚至有许多学生是带着科研任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听课和参与讨论的。该课程的开设,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科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能大大提升学生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的能力。

1.2化学研究生实验平台现状

当前,随着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发展层次不平衡。如“985”“211”学校,教育部及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构建了一流实验平台,并从国内外引进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科研人才,为研究生创新平台的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普通高等院校,由于财力的原因,实验设施简陋、老化,很难适应现代实验分析的需求;研究生导师自身因为科研资金有限,导致研究生从事一些低水平、重复性的科研工作,这不仅浪费人才资源,同时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当前研究生教育只重视传授基本理论和方法,较少关注现代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根据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研究前沿进行创新实验教学。学生常常只是依照老的实验教材,进行验证式的实验操作,不仅适应不了现代化学实践的需要,而且对学生创新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基于化学分析与实验技术在现代相关领域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从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医药食品等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生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的改革,建立其大型仪器测试创新实践基地。

2化学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举措

2.1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化学分析方法发展迅速,教学应该引入最新知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与此相对应,现代分析仪器日新月异,分析手段不断创新,因此,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快速、有效地推动研究生的认知能力、并提升其研究水平。为适应新发展,“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指导,以最新相关文献、资料等为教学内容,建立新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规程及步骤,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后期科研论文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师结合本校相关领域的课题,整理和收编科研实践中的谱图以及采集和解析谱图的经验,建立相关教学案例(卡片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有效的实例演习,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科研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不能囿于现有教学模式,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在理论教学上需重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在实践教学上需结合现代仪器的新特点、新方法,是一种全新新型教学模式。该课程共开设32学时,其中,教师课堂理论讲授16学时;设计性、创新性实验16学时。课堂讲授包括: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及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2学时);紫外、红外光谱仪(2学时);气相、气-质联用仪(2学时);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仪(2学时);原子吸收、等离子体原子发射仪(2学时),热重差热联用热分析仪(2学时);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2学时),以及核磁共振仪(2学时)。在16学时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中,着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由于X-射线衍射仪和核磁共振仪的价格比较昂贵,在国内多数开设的仪器分析课程中,甚至学生在实际科研中,学生没有机会动手操作这些贵重仪器。而在国外,这些仪器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是开放的。为了提高本校研究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该课程利用化学与化工学院的资源,组织学生带上自己科研中的样品进行操作培训,采集样品图谱。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学生能快速掌握从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备样品,采集图谱,处理数据到最后解析图谱的一般程序。研究生实验教学实施5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核磁共振仪,学生学会了利用Mestrenova谱图处理软件处理核磁原始数据的能力,运用ChemDraw进行谱图模拟、进而进行谱图解析的能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二维谱图在结构鉴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谱图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2.2推动大型仪器测试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国内各高校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新型实验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研究生实验教学新模式提供创新平台[3-5]。实验室经过学校多年的财经投入,拥有了一批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为广大教师、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建立了较好的测试创新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用于样品结构和组成表征的红外、紫外、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用于样品高效分离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以及样品热物性、粒度、电性分析的热重-差热联用分析仪、粒度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多年来,这些大型仪器设备一直向广大师生开放,实现科学、规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6-7]。依托该实验平台,教师不断地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工作水平;学生依据其研究方向、结合学术前沿,进行相关内容、产品的测试,不仅为其后期研究课题的选题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而且通过课程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相关仪器设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水平。借助该实验平台,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完善了人才培养方式与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型化学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能为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且随着大型仪器创新平台合理利用,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性科研专门人才,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以信息工程学院核磁共振仪为例,随着核磁共振仪的开放共享,为学院化学、化工学科、特别是化学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如核磁共振仪自2010年开放使用至今,几乎满负荷运转,使用机时数达4.6万,测试样品数约15万个,发表SCI一区TOP科研论文达80余篇,外部专用索引(ESI)进入国际前1,为我院化学学科首次进入世界大学前200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择业水平

目前,化学研究生择业的主要方向为化学、化工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这些行业考察并接纳学生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如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和科学前沿,学生能独立开展文献检索,并能初步提出科学问题;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数据记录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等;科研素质提升的外在表现就是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如查阅文献、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的能力;学生在测试过程中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等。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化学研究生为适应这个开放、现代、繁荣的社会,顺应这个发展潮流,需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技能,使自己在将来的择业上立于不败之地。华南理工大学为化学研究生开设的新型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就是为学生后期顺利开展研究课题提供预演。学生借助新型实验教学实践平台,进行独立上机操作,不仅能验证实验测试原理、测试方法及测试步骤,更能培养掌握和操作大型仪器设备的技能,掌握现代先进仪器的检测手段,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8-10]。

3结束语

研究生是我国发展生产力、进行科技攻关的主力军。化学研究生是化学、化工、材料、环保等领域的中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这变化多端、日新月异的科学社会。因此,对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立足学术前缘、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以高校现代先进仪器设备作为教学平台,通过独立上机的操作方式、结合课堂理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养,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11-12]。为学生更好地融入创新型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作者:梁向晖 钟伟强 毛秋平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崔明子,任桂英.浅谈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与管理[J].中国轻工教育,2009(3):72-73.

[2]满秀华.数字网络语音室的管理维护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150-151.

[3]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4]范冬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研究生实验教育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9.

[5]蒋德珑,王克文,尹淑萍.研究生创新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3):164-166.

[6]熊庆,陈华,李梦龙,等.构建实验室大型仪器网络预约平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87-189.

[7]周玉岩,秦兆勇,戚国强.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构筑与应用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02-204.

[8]刘丽葵,贺丽苹.提升高校大型科研仪器在研究生培养中效能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203-205.

[9]汤云晖,王波.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与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29-131.

[10]任新钢,李晓林.大型精密仪器全天候开放使用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151-153.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的讲授实践与总结,首先分析了当前我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的两个方面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强调本课程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注重与基础英语、专业课程、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衔接和配合,并运用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化学专业英语》是我国各个高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选)修课程,是化学专业与英语知识密切结合的一门文理兼顾课程[1]。分析《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这个薄弱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这业已成为当前有关教学改革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关键课题。

1教学实况综括

2004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2-4]: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基础素质呈现“三差”,教学效果欠佳。目前,各高校和学生对《化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基础英语,教学地位明显偏弱,开设难度和随意性极大,任课教师积极性屡受打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不高,多数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习惯于被动听课,过多依赖任课教师的讲解,学习效果很一般,尽管最后修得了学分,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并无多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多而专业,学时短、教学任务较艰巨。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时少却要求颇高,教学难度过大。要想在36学时内兼顾较为系统的讲授内容和扎实的教学质量,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明显感到疲于应付,而学生大多觉得复杂生硬、枯燥难学,常常恍如听天书,造成了师生双亏的不良局面。

2教学革新与努力

鉴于此,从2014年初伊始,笔者针对所发现的两大问题,结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

2.1强调重要性并激发学习热情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分析当代社会形势及本课程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态度上和行动上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师生双方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1)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从《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实用性等方面有意识地强调该课程在今后文献阅读、产品使用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把学习过程看作是提高其外语水平的一次极好机会。(2)笔者经常例举一些本系英文功底较好的专业教师标兵在教育教学科研上所拥有的优势和业绩、往届优秀毕业生成功考取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些专业英语成绩很好的毕业生在单位或企业成功就业的典型事迹,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5]。

2.2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和配合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建立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且需依赖于牢靠的公共英语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而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铺垫至关重要,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三者密切关联。

2.2.1与基础英语的对接

针对学生基础英语不够牢固的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学习过渡和迁移,笔者在教学过程意重复了基础英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英语内容大量分析和讲解句子结构和语法,强化基础英语语法在专业语篇中的应用;从词源角度将专业术语和基础词汇联系起来,使学生将基础英语词汇的学习经验应用到英文专业词汇的学习中;在真实语境中比较交叉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把基础英语学习的经验迁移到专业英语的学习。

2.2.2与专业课程的承接

在《化学专业英语》的讲授过程中,笔者有意铺垫讲解了一部分专业基础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术语并强调学习中应多加留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专业名词术语和涉及到的专业内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增大他们的学习期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将他们轻松、更好地导入专业英语,从而完成了学习迁移。

2.2.3与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配合

从笔者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来看,高校的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两门课程存在不少相互联系和交叉的地方,确实有着两者接(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英文文献查阅力度的专门训练,适当阐述各外文文献类型检索工具并教授英文文献的常见查阅方法,还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完成多次实践型英文文献检索过程,提高他们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加强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训练,把检索到的文献记录用作英译汉的练习作业,将文献利用中的摘译、编泽、综述等练习作为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综合技能的操作对象,切实提高学生的外文翻译质量。此外,基于高水平英语文献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作用,笔者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刻意加强学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6.1学术论文写作概述”、“6.2化学学术论文写作”两节中的具体实例、句型和文章阐述有关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要点、结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摘录一些权威期刊文献中的中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并且让学生揣摩当中的句法和语法特点,尝试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或者中文翻译成英文,还列举一些往届学生毕业论文中含有句法语法错误的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让学生分析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再慢慢地让他们模仿写作课程小论文或实验报告。

2.3运用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作为公共(基础)英语的后续(延伸)课程,专业英语实质上还是一门英语语言课,即:专业英语=英语语言+科普知识+专业内容。

2.3.1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在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或干脆自编讲义(教材)《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并以实用性、新颖性、广泛性及难度适中为原则精心设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完全依赖于教材内容和篇幅,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外拓展”的多方面开放式课程教学新体系,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由主体(课文及其词汇、阅读要领、课堂练习等)、辅助(主题专业词汇、泛读资料等)和延伸(主题对话、专题教学片演示、专题调研实践、课后作业等)三部分构成,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侧重点,详略得当、逐渐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丰富他们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3.2变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采用启发(引导)式、研讨式、激励(竞争)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内外教学,以多提问、多讨论、多测试和多运用的互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重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依据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优劣互补、男女混合的分组)、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以及课前预习、课内精讲精练与课外实践拓展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用性,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层次化教学进度,注重对规律性问题的归纳并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还精心编制了综合教辅材料《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导学手册》和《化学应用计算机上机操作教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效缓解学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教学矛盾,试图建立一种自主、开放、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2.3.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笔者采取各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注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环节。在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合理地加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更能直观、生动、形象、多样地反映教学内容的多种现代化媒体形式,并通过动画、颜色、放映方式分析语法结构,从而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听讲内容印象深刻、思维活跃并且更容易理解;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借助本校校园网初步建立起《化学专业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化学专业英语及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网站,与本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源、网站链接,学生可与任课教师及时、真诚地互动交流学习感想、提出建议意见并答疑解惑,扩充教学容量、利用其为教学相长服务并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借鉴。

3结语

实践表明,近两年来我们对提高化学英语水平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词汇,较自如地查阅英文文献资料并正确理解英文原意和掌握专业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课程结束后词汇量尤其是常用专业词汇量有较大增加,理解力有所提高。一些英语及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专业论文或综述。毕业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设置合理,任课教师素质高,教学效果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与此同时,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在从事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上,专业知识熟练、业务能力突出,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

作者:万永坤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1):8-14.

[2]万永坤,章新.对玉溪师范学院化学双语教学的回顾和反思[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5-38.

[3]万永坤.十年《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海外英语,2013(10):4-5,10.

[4]万永坤.地方高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专辑],2013(4):101-103.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近四年;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72-04

1 近四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五类成果

1.1 翻译引进的成果 近4年来,我国引进西方体育文化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西方体育文化或身体文化学研究的著作。译者们介绍了西方最近的研究方向是将体育文化上升到身体文化的枝端末节展开细致的文化学上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休闲体育文化和身体文化是国外研究的热点。这部分的主要成果有:汪民安,陈永国编译的论文集《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西班牙]何塞・安东尼奥・哈乌雷吉著,安大力译的《游戏规则―部落》(新华出版社,2004)、[德]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的《闲暇文化的基础》(新星出版社,2005)、[美]罗伯特・C尤林著,何国强译的《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周与沉著译的《身体:思想与修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美]杰・科克利著,管兵等译的《体育社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加]南希・蔷著,蒋蓝译的《身体传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美]苏姗・赞诺斯著,刘蕴芳译的《人的类型――身体与性格探索》(新华出版社,2003)等。

1.2 学科构建的成果 自1999年我国学者易剑东的第一本建构体育文化学的论著《体育文化学概论》问世以来,有关体育文化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就一直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在引进中西方文化学理论和西方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的同事,也开始了建构我国体育文化学学科体系的工作。近4年来,我国学者对体育文化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原因、机制和意义,对体育文化结构与功能、类型与模式、比较与交流、冲突与变迁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文化学的界定、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体育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体育文化学的体系结构、体育文化学的研究任务、体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体育文化学的相关学科、体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初步建构了我国体育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框架。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易剑东的《体育文化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于可红、谢翔、夏思永的《体育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于可红、金福春的《体育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王玉珠的《体育组织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王岗的《体育的文化真实》(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等。

1.3 理论探讨的成果 近4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加剧,特别是由奥运会带动的世界体育文化的传播,使得很多学者睿智地认识到现代社会与体育发展的关系。他们就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等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他们期望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化的角度出发来

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期望从探寻现代社会变迁规律,来推动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在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化程度、理论创新程度、现代化发展程度,竞技体育文化的科学精神、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观、文化形态、等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竞技体育文化的文化特性、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形态等进行了理论构架。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倪依克(2004)的“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倪依克,胡小明(2006)的《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胡小明((2003))的《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胡小明(2003)的《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白晋湘(2004)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张建新,白晋湘(2005)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白晋湘(2004)的“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曾志刚,彭勇(2006)的“竟技体育文化的几点内涵探析”、张军、许声宏、王润斌(2005)的“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郑国华(2006)的“北京奥运会中的民族精神观照”、王宝珠,郑浩然(2005)的“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文化悖论”、柏慧敏(2006)的“竞技体育文化的社会理性互动研究”、李萍美,孙江(2006)的 “对竟技体育文化特色的研究”、邱江涛,熊焰的“竞技体育文化特征探析”、王斌(2004)的“对影响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的分析”、印春力(2003)的“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休闲参与价值”、赖勇泉(2007)的 “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等。

1.4 跨文化研究的成果 2008北京奥运会加剧了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从而也使得中西体育跨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近4年来,我国学者在对中西体育文化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理解的差异、价值选择的差异、精神内涵的差异评析的基础上,对中西体育文化“仁、义、礼、智、信”和“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的核心内容、“利他”原则和“利我”原则的核心文化理念、“羊”性和“狼”性的教育模式、“射不主皮”和“认识自我”的竟技观、各自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形成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跨文化交际等进行了探索,回答了中国为什么没有滋生竟技运动的土壤和提出了中国体育文化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及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方式方法。这部分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王岗、田文波(2006)的“穿越历史的目光:中西体育文化之辩”、郑国华(2005)的“理解的艺术――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黄大庆、杨银田等(2005)的“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茹秀英,王揖涛(2003)的“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周咏松、周清明(2006)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李可兴(2005)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史友宽(2005)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从蹴?和足球说开去”、宋亨国、李瑜(2004)的“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郑国华(2006)的“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周立华(2005)的“试论体育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等。

1.5 应用研究的成果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在加强理论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实用性研究。研究者在分析体育文化资源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对如何利用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体育旅游市场、如何利用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效应来促进体育文化的保护、如何利用竞技体育文化的教育意义来促进社会情感的互动、如何吸收西方竞技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服务和如何利用休闲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来为和谐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这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周道平(2005)的《西部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黄爱连(2005)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一自我拯救》、郑国华(2003)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郑国华(2003)的《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阮洛瑶(2004)的《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赵发田(2004)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王光炎(2005)的《西部开发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李政(2005)的《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综合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冯胜刚(2004)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西部大开发研究》、彭翔(2003)的《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郑国华(2005)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张军献(2003)的“竞技体育文化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白晋湘(2003)的“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柏慧敏(2004)的“竞技体育文化原论及其社会情感的互动”、毕明军,于涛(2006)的“‘欲’、‘刚’差异与中国竟技体育文化”、杨春元、吴红青(2006)的“十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伦理启示”、罗林(2006)的“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李崇生,曹卫等(2007)的“对‘海洋体育文化’及 ‘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赵静,翟秀珍,刘素兰(2006)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徐佶,许宗祥(2006)的“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文化自觉”、陈一星(2006)的“体闲体育与城市文化品位的研究”、胡小明(2006)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等。

2 近四年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发展趋势

2.1 研究主体趋于成熟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发展及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体育文化的研究主体趋于成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主体从单一到多样。以前我们知道,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人员所占比重非常大,而体育文化学研究的人员所重比重极小。而近4年来,我们发现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人员,正在迅速扩大,并逐渐产生“虹吸效应”,使大量以前从事体育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投身到体育文化学的研究中来。如1997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人员数与体育文化学研究人员数之比为1:0.078;2003年该数据之比为1:0.164;2006年该数据之比为1:0.305。2) 研究主体从单独行动到各学科紧密结合。以前,体育自然学科的研究人员与体育文化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各行其道,如今则表现为相互协作,各研究领域相互涉猎。如2003年出现竞技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占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总数的4.05%,2006年该比例升至13.81%。3) 研究主体实现了从“副业”到“专业”的转变。以前体育学者大都把体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种“副业”,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如今体育文化研究的成员日显专业化。国内涌现了大量的专门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主体,大部分体育院校设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教研室,专业从事体育文化的研究。4) 研究主体向高层次发展。以前体育文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非常少,近4年来,国内涌现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等一大批体育文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从而为培养大量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专门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学研究的队伍中的学历层次提升了一个大台阶。

2.2 研究内容趋于深化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这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趋于深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内容实现了从“跟着”西方讲到“接着”西方讲的跨跃。以前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人云亦云,且言必称希腊,如今我们的研究者基本上能正视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本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做研究。并能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传统对我国体育文化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如2003年至2006年体育专业类期刊刊载论文中,进行本士体育文化研究的论文一路高歌猛进,论文总数达到了1 204篇,平均每年以7.7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国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4年以来其研究成果增长了5.77倍。2) 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对象趋于全面。以前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体育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几个单维度上进行探索,如今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但扩展到体育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微观层面。如近4年出现体育组织文化的研究论文300多篇。而且还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了各个研究领域,如2003-2006年体育休闲文化的论文数量达到200多篇,竞技体育文化论文数量达到1 000多篇。

2.3 研究方法趋于多样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其中还得益于其研究方法的多样。仔细分析以前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实践,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方法存在的缺憾。这些缺憾主要是:1) 文献研究者多,实地研究者少。2003年以前从已发表的成果来看,运用实地研究法取得的成果不到总研究成果的2%,而利用文献研究法取得的成果则达到78%左右(数据来源为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2年发表体育文化学科论文抽样统计得到)。2) 定性研究者多,定量研究者少。以往获得的大量成果,大都是定性研究的产物,定量研究只在极少数研究课题中得以采用。3) 主观理解者多,客观解释者少。研究者对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更多地是进行理性思辩的主观理解,而很少进行科学实证的客观解释。这些研究方法上的缺憾,必然严重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近4年来,人们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改变这种局面。出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1) 各种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结合使用。如文献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理性研究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方法与微观研究方法等有机地结合使用。2) 某些相关学科方法将被移植使用。如心理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政治学方法、管理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等有选择地移植过来,为体育文化研究所用。3) 研究者可能根据其研究的特殊需要对某些特殊研究方法展开探索。如个案研究方法等。

2.4 研究手段趋于先进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最后还得益于其研究手段趋于先进。以前,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落后的手段研究先进的体育现象。而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手段有很大的改观,并有进入现代化研究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 体育文化研究者基本上人人拥有个人计算机,而且人人可以上网自由检索国内外体育文化信息资料。2) 国家和地方体育管理将设立专门的机构给予体育文化学研究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以改善其研究的条件。3) 部分体育文化研究机构将建立社会实验研究中心,中心将给研究者提供先进的计算机及其它信息技术设备,保证研究者顺利实施各种体育文化现象的调查、体育文化规律的实验、体育文化信息资料搜集、数据资料处理、研究成果传播的活动。4) 其它有关的高新科技研究手段也将逐步引人体育文化研究之中,其研究手段可望全面实现现代化。

3 近四年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成果突显过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实证研究 近4年来,体育文化研究中出现大量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占总文化学研究成果的842%。这些成果中普遍表现为作者在制定问卷时,很少考虑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因素,有的问卷甚至带有很强的诱导性,从而使得调查表现出太强的主观性,与所要了解的社会事实相距甚远。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过,社会事实应该通过事物的侧面去发现。因此, 我们知道通过事物侧面反映出来的真实,才是事物所具有的本来面貌,才具有客观性,才是我们需要的实证研究。而通过事物表面所调查反映来的数据或内容,仅能是表面现象,是裹在真实事物外面的虚假外衣,是具有欺骗性的。可是我们很多学者却往往是把这层虚假的外衣作为了研究成果或调查得出的结论。

3.2 好大喜功的研究思想较严重,微观领域的研究尚显不足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选择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是“高、大、空”。如:“中华体育文化XXXX研究”、“我国体育文化XXXX研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XXX”等等。如仅2006年我国体育专业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这类研究成果占了总研究成果的近2/3。试想在一篇小论文中要把“我国”、“中华”这类大领域的体育文化说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唯一能做到的只能是泛泛而谈,谈一些普遍适用的东西,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如此,论文便空无一物,缺少了体育文化研究的特殊性,留下的仅是添加了“体育”二字的文化学研究成果。如果全文把“体育”二字换成“艺术”、“企业”等“XX”文化研究,可能大部分都还仍然适用,这种研究成果有何价值可言呢。导致这一原因是研究者好大喜功的心态,在一篇小论文中就想把什么都说清楚,就想给体育界来个理论体系的创建,这是极不现实的。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水滴石穿”的过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呢!而事实却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具有价值的体育文化微观领域的研究,如个案的研究等,还不到总研究成果的5%。

3.3 个案研究成果中缺少从个案分析到理论的创建 近4年来了,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中,个案研究成果占据的比例不多。如据体育类期刊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网统计结果:2003年体育文化个案研究成果占总体育文学研究成果的1/60左右,2004年约占1/40左右,2006年约占1/20左右。但,它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也预见了未来体育文化学研究将向个案研究方向发展。在有限的个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者普遍局限于个案的描述,个案的分析、思辨明显薄弱。其具体表现在两上方面:1) 是个案的描述仅是把事情说清楚了,没有用个案事实来说话。作者个案描述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个案具有说服力,是想让个案成为有力的论据。而作者仅点到论据为止,缺少从个案引申出发的论证过程,或从个案的实践特殊规律上升到理论的构建,探索一般规律。这样就使得研究成果的价值大打折扣,也突显个案资料的极大浪费。2) 在个案研究中,全文大部是引证别人的东西,自己有真知卓见的语言在文中难觅行踪。一篇优秀的研究成果里面,应该体现作者的研究思想。人云亦云的成果,或放之四海而谐准的结论,只能是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是没有必要的重复研究。

3.4 研究成果基本缺乏学理性 一直以来,体育文化研究仅停留在作者主观分析与论证基础上,缺少规范化的学术研究框架。作者在研究成果中所列出的各级指标或各种观点,都仅凭兴趣所至,自由性太强。如就《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总发文量的统计,有近88.95%的文化学或社科论文缺少学理性。很少有作者想到,我列的这个观点是依据什么理论得出的,或我是以什么理论来支撑我的论点?我的各级指标或标题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大多数作者的思维定势是今天头脑发热觉得某某子项应该由4部分构成或4个因素组成,就大笔一挥完成论文。可是过了一个晚上后,他就可能觉得某某子项由5或6个因素构成也合理。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是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拓展,是有极强的连续性和逻辑性的。

参考文献:

[1] 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 [德]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 [美]罗伯特・C尤林著,何国强译.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苏姗・赞诺斯著,刘蕴芳译.人的类型――身体与性格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8] 胡小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J].体育学刊,2003,(9):1-3.

[9]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65-67.

[10] 白晋湘.从高脚运动的演变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27-729.

[11] 张军,许声宏,王润斌.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

[12] 王岗,田文波.穿越历史的目光:中西体育之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

[13] 郑国华.理解的艺术――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

[14] 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与原因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

[15] 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16] 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

[17] 赵发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18] 白晋湘.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

[19] 罗林.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级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免费师范生培养;创新;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北京师范大学首批承担了免费师范生培养任务。恰逢其时,“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于2008年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根据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北师大的发展以教育为特色,尤其是教师教育。北师大的师范生培养规格定位于未来教育家[1],由此要求北师大培养的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能及早担起中学教学的重任,并能尽快成长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骨干,应具有实际的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改能力。免费师范生作为中学师资的预备力量,培养其上述综合素质正是“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无可推卸的责任。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是为化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显著的现代性特征,在“本科-硕士”无机化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中,作为本科学习的提升阶段不可或缺。通过本课程平台,化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可以对现代无机化学的学科特点、科研前沿、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最终使他们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知识得到有效夯实,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科研和实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显然,这门课程对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本课程顺利纳入化学学院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免费师范生从2010年开始成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2011年他们占到修本课学生总数的86%。免费师范生表现出与往届学生有所不同的特质,从而给我们的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免费师范生的职业

趋向明确,有利于他们在本科学习阶段心无旁骛、潜心中学化学教育的职前学习与培训;但这也是他们的劣势,这种明确的职业趋向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深入了解学科前沿的动力。还有部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弱,这对他们深入学科内容、提高学术水平形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为满足新世纪对高水平中学化学教师的人才要求,我们积极面对授课对象的变化,探索新形势下的因材施教,全方位地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创新实践。

二、课程建设实践及成果

1.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1)精心调整内容结构,提高实用性和现代性。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调整原则为:保持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着力探索解决基础性与前沿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与措施。既不因部分学生接受能力的局限性而降低教学内容的学科水平,又着手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加合理,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同时,坚持突出无机化学问题的解决,着重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在原有三段式内容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调整、整合已有内容,并增加了两章内容:一是“无机化学热力学问题数例”,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二是“配位催化”,以增强课程内容的现代性。下图为调整后的课程内容三梯度结构体系以及与之配合的教学内容。

(2)创设新内容“自由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配合新的课程内容梯度结构体系,我们设立3项完全自主学作业。其中2项是保留原有形式:配合现代无机化学内容的学习,撰写有关现代无机化学的小论文;自学元素与元素周期性、过渡元素2章内容,撰写读书报告。“自由作业”则是新创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设定题目并完成一项与现代无机化学有关的作业。内容可以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描述、表示一些无机分子的立体结构;或是考察某无机化合物生产企业的情况;或是采访一位无机化学家;或是分析与评价一本发达国家的中学化学教材中(某部分)无机化学内容;或是调研一种(一类)无机化合物在社会中的应用(包括现状、原理);或是翻译国外高水平无机化学教材中部分内容;或是阅读一本高水平无机化学科普书的感悟,等等。这一创新自实施以来极受学生欢迎,教学实效很好。学生不仅积极投入这一教学活动,还对如何增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提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建议。一位学生翻译的国外先进教材内容已在有关刊物上正式发表[2],可供中学化学教师用于教学实践。

(3)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我们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开发新的配套综合设计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设计的新实验已覆盖现代无机化学的5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设计新的实验,以给免费师范生提供更多接触科研前沿的训练机会和更大的选择余地。

增大课外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或教育实践的力度,积极承担校级至部级的各级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任务,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有关中学化学教学的各类比赛,有效促进了学生学科实践能力和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4)课下辅导与多样化评价并重,鼓励学生自觉进取。对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本课程确有困难的部分免费师范生,我们加大课下辅导力度。通过主动摸底掌握详细情况,针对性地通过补课、个别辅导、解疑释难等课下工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同时调整学生评价考核方法,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提高到总成绩的70%,结果性评价降低至30%,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推动他们自主学习、自觉进取。

2.积极建设课程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网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我们在其建设上锐意创新,狠下工夫。2008年以来课程网的资源性内容更新量已超过90%,2011年完成课程全程录像并在“课堂实录”栏目公开。已建立起较完善的课程教学档案,所积累的丰富教学资料都建立目录登记在册,并建立起电子文档,以长期保存、传承交流。

(1)着力CAI课件和CAL学件建设。每年在开课之前,反复调研教学对象,细致了解修课学生的基础、需求及个人特长和兴趣等。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提前进行课件和学件的设计、制作、修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搜集学生的反馈,观察教学的实际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期课程结束后,再回顾反思、认真总结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整理和调整。做到了CAI课件和CAL学件年年都更新和完善,并通过课程网提供给全体学生,对免费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作用。特意在课程网增设了“三维动画学件”栏目,向社会公开提供三维动画学件。

(2)创新专题介绍栏目建设。为突出北师大的教师教育特色,我们特意创新了专题介绍栏目。保留传统扩展学生现代无机化学学科知识的专题介绍栏目,将其命名为“专题介绍1:面向学科”栏目。增设一个面向中学化学教育的栏目“专题介绍2:面向中学”,展示作者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实践后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的学生作品80余篇,内容为反映现代化学内容的中学化学教学材料,以启发学生如何在中学化学中引入现代化学内容。

这两方面专题介绍的内容为扩展免费师范生的专业视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增设的面向中学化学的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这部分资源中有部分是修课学生、特别是免费师范生的作品,这对于其他学生还起到了极好的示范、鼓舞与引领作用。

(3)创新学生行动资源建设。“学生实践”栏目及时将免费师范生的最新实践活动上网,以对其他学生及时产生推动力。包括免费师范生新近获得的各级科研立项项目、毕业论文题目、获得的各类奖励以及其他有关的活动。“学生习作”栏目既及时展示学生提交的作业,包括读书报告、小论文和自由作业,也持续展示他们在课外进行实践所正式发表的文章(包括学科科研文章和教育研究文章)。这对修课学生产生很好的启发和示范效果,对入选的当届免费师范生更是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4)加强师生互动资源建设。充分开发“师生交流”栏目,既进行学习问答,及时上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典型问题和教师的答复,又进行情感交流,包括提供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一些照片,例如每年综合实验过程的照片和实验汇报照片以及每年课程考试时的照片。尽量保证每个同学都留下清晰的影像,供同学存留下课程学习阶段的有意义资料。这部分资料很受免费师范生欢迎,有效增强了师生的感情,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凝聚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免费师范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3.独创配套选修课,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根据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将科研实践能力转换成教育研究能力的成功经验,尝试将该培养模式拓展至免费师范生。2009年借助本科生科研基金平台,首次对3名大三师范生进行相关训练。2010年首次为免费师范生开设选修课,获得成功,填补了本科师范生能力培养的这项空白。

这种培养模式,是通过课程搭建起真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主体。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选题、文献调研、设计作品、完成作品4个环节的实践活动,获得思维训练及实践训练,获得根据学科的发展在中学化学中融入现代化学内容、进行中学化学教材建设所应具有的意识与基本能力。修课的免费师范生依据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找出能够弥补中学化学某些不足的现代化学研究内容,设计并精细加工制作出将这些内容引入中学化学的实用教学材料。该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形成的学生作品经有关刊物上发表还直接服务于中学化学一线教学[3-7]。

多年的课程建设实践证明,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而进行课程建设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实践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修课免费师范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外,课程创新的实践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方增泉,戚家勇. 推进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基于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9 级免费师范生的调查[J]. 教师教育研究,2011,23(1).

[2] 叶玉荣,王明召. 分子振动与温室效应——译自美国教材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4).

[3] 马娜,许烨馨,王桐等. 珍珠的奥秘[J]. 化学教学,2011(6).

[4] 王桐,许烨馨,马娜等. 骨修复材料知识引入高中化学[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

[5] 杨洁,张育,马青梅等. 利用无处不在的阳光将水转化成人类需要的氢[J]. 科学教育,2011(6).

[6] 马倩楠,杨佳维,王明召等. 绿色表面活性剂APG在餐具洗涤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0).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9篇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办于1992年, 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是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国内外重要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为加速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博士研究生。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凭借本身的质量优势,成为中国自然科学优秀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刊源。本刊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及数据库》(CSA)、德国《数学文摘》(ZM)以及国内的《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20多家著名检索刊物或数据库长期收录。目前,本刊所发论文全部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CN:31-1837/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该期刊涵盖了生物学、植物科学、园林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农业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农业化学与农业物理学、农业环境生态、乡镇规划与建设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或快报。

该期刊的办刊宗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致力于反映农业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目标。其次,该期刊致力于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广泛的平台与渠道。最后,该期刊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学信息,助力他们的研究与学习。

该期刊在农业学术期刊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和综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农业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

上一篇:化学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化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