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树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2-11 20:10:14

描写树的成语篇1

一、理层次,抓“内容概括”的“生长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第一朵杏花》可以这样引导:竺可桢爷爷几次看花?从哪儿看出?最后一段又讲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把三段意思相连,就可以成为主要内容:文章写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终于在第二次记录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他正是这样长期观察才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相信像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学生对内容概括必然越来越熟练,这将大大提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编对话,抓“对话描写”的“生长点”

《第一朵杏花》一文中,两次看杏花时都有对话描写,第一次看杏花时的对话描写有提示语,第二次看杏花则只有说的话,没加提示语。这为我们练习对话描写提供了一个契机。我在“第一次看杏花”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模拟对话情境,并让学生去掉提示语与原文比较,体会提示语对于人物描写具有更生动传神的作用。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学“第二次看杏花”的对话描写,让学生为人物语言编写提示语,学生就比较容易。编好后让几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浓厚,课堂上时时闪现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学生在编、读提示语的过程中,不仅对竺可桢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他科学研究的高度责任感有了深切的感悟,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如何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补空白,抓“心理描写”的生长点

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此时此刻,竺可桢心里会想些什么?课文中是个空白,让学生补白,能更深入体会到竺可桢的优秀品质。学生写道:

“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特别激动,心想:去年我错过了机会,今年终于记录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我研究气候变化正缺这个资料呢!于是,他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高兴极了,心想:我连续几年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都没成功,今年终于如愿以偿。真要谢谢这个孩子,是他让我获得了这个宝贵的资料。于是,他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四、悟写法,抓“景物描写”的“生长点”

教学中,我们常会忽视文中的景物描写,其实,景物描写对营造气氛、烘托人物起着重要作用。读懂景物描写,对文章的感悟就会更深刻;学会景物描写,习作就会更生动、更具感染力。本文中景物描写就有三处:1.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2.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花苞。3.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我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三句都是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生:我最喜欢第二句,因为它把春风当成了人来写,春风就像春姑娘一样了。

师:为什么当成人来写,就显得特别生动了呢?来,我们把句子还原一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柳梢绿了,小草青了,河水皱了,花苞鼓了。

生:这样一改,一点都不美了,也没生气了。

师:是呀,把景物当成人来写,景物就活了,读者就会感到特别生动具体。

生:我最喜欢第三句,它也把杏树当成人来写了,从“捧”字可以看出。

师:这个“捧”字用得实在是妙,老师觉得它不仅把杏树写活了,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大家做一下“捧”的动作(生表演)。“捧”含有热情、尊敬、小心的意思,杏树为什么要“捧”出这第一朵杏花给竺爷爷看呢?

生:噢,我明白了,杏树看到竺爷爷连续几年观察,是多么细心、多么负责,因此表示自己的尊敬与热情。

师:一个“捧“字,就让杏花有了灵气,让竺爷爷的品质更令人尊敬。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出“拟人”手法对于描写景物、烘托人物的作用。可见,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始终是语文课永恒的真义。

描写树的成语篇2

一、描写的作用不同

让我们来看下边的两个例子:

(一)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香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以上是《春》中的两段景物描写。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春天的欣喜之情。作者又写了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写出花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鲜花的争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

2.“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以上是梁衡《晋祠》中的一段自然景物的描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对说明的对象作了形象化的描写。用比喻写出山的巍峨与绵长;用拟人写出晋祠依偎在悬翁山中的情态;又用对偶句铺陈春秋山景,引人入胜。

(二)甲、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向上(1)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乙、云还没铺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跟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是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2)。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3)开一块,露出一大片雪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才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4)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历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5)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为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对以上两段描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段都写暴雨,甲段意在介绍知识,乙段则描绘环境,衬托人物;甲段写暴雨,着重写由积雨云的变化过程、状态及形成暴雨的征兆,乙段正面描绘暴风雨的猛烈,语言中带有强烈的感彩。

通过以上几个语段的分析比较,记叙文中的描写,对人、事、物起到交待活动背景,渲染环境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抒发作者感情等作用,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说明文中的描写作用则主要是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点进行一些必要的描绘,其目的只是在于具体地说明事物,描写的作用是单方面的。以上是记叙文描写与说明文描写的不同处之一。

二、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不同

比如鲁迅《故乡》中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我”之所以感到深冬的“严寒”,天气的“阴晦”,天空的“苍黄”,荒村的“萧索”,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当时的景象,另外,同“我”当时“悲凉”的心境也是紧密相关的。而《苏州园林》中对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一段描写性的那段文字,“也着眼于画意”这一中心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了树木的“俯仰生姿”和相间成趣,写了藤萝的盘曲嶙峋,也写了花草的赏心悦目等,虽然都属于描写,但也是如实地反映。因为树就是“俯仰生姿”,而不是直立挺拔的;藤萝就是盘曲的,而不是笔直向上的;花开就是赏心悦目的,而不带有“感时花溅泪”的主观色彩。这些都是如实的客观的描绘事物。

描写树的成语篇3

一、人称表达类

考查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而灵活自由。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解题示例:例1 [辽宁卷第1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例2 [山东卷第16题]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坡的雕像,而说是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二、修辞方法类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修辞手法。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则能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解题示例:例1 [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例2 [江西卷第17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附文章画线段落: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例3 [江苏卷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

例4[福建卷第13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意思答对即可)

三、行文段落类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作答。

解题示例:例1 [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例2 [山东卷第16题(2)]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例3 [北京卷第20题]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读书。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四、表达方式类

考查方式: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解题示例:例1 [湖北卷第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地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例2 [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特征:秀美,宁静。②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五、表现手法类

考查方式: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示例:例1 [重庆卷第18题]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好处:深化主题。

例2 [四川卷第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②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描写树的成语篇4

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要对一些物体进行描摹,即状物。状物文章一般包括描写有生命的动物、植物,也包括描写没有生命的物体。如学习用品、生产用具、工艺品、玩具、家乡风物等。状物类文章是对以上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用途等不同方面进行具体细致描摹的同时,表达由此引发的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写好状物文章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需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准确无误、细致深入的观察是描摹事物的关键。例如:人教版小语第七册16《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是这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①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它的样子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刚长出来的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②爬山虎是这样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他紧贴在墙上。”③如何巴得牢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渐变成灰色。便十分牢固。”这样的描写不是十分生动、形象吗?如果不仔细观察能写好吗?因此,仔细观察是写好状物文章的前提。我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学校的大榕树》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远看大榕树独树成林像一把绿绒大伞,醒目宜人。近看大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茂密的叶子一团团一簇簇,几乎把阳光挡住,只落下点点光斑。在阳光的照耀下,翠绿的叶子绿得耀眼,绿得发亮,显示了勃勃生机。满树的根须像蚯蚓向下垂,形成一片独特的窗帘,有的大象腿一样的气根一根连着一根扎进土里,形成栅栏一样的顶天立地的大力士,风吹不倒,雨打不动。再引导学生体会榕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春天是我们小同学的遮雨伞,夏天是我们小同学活动、玩乐的好场所。以上是按“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学生习作大有进步。

第二,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作文时只有抓住了所写事物的特点,即它和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奇特之处,进行具体描写,才能使事物形象形神兼备,逼真地再现出来。如人教版小语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作者在介绍杨梅果时,着重抓住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文中是这样写杨梅的形状的:“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软了,平了。”写杨梅的形状与桂圆比较,遍身长着小刺,这是杨梅与桂圆不同之处,这是很明显的特点。写杨梅的颜色“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句子用了“先是……随后……最后……”,不仅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而且描写得很有条理。最后写杨梅的味道:“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既讲了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变甜,又突出了杨梅的特点“甜中带酸”。作者抓住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于其他水果的特点来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要注意描写的顺序。状物作文,要注意条理性。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一层一层有条不紊地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是写植物,可以按先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写,如人教版小语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作者先写春天中的杨梅树,再写杨梅果,着重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有条不紊。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如有个同学的《我爱石榴树》是这样写的:初春的石榴树长出了一个个毛茸茸、嫩绿嫩绿的小芽;夏天的石榴树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花儿;秋天的石榴树结了一个个惹人喜爱的果实;冬天的石榴树落光了叶子,在大雪覆盖下沉沉入睡。这样写条理清楚。当然,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写,这要根据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来确定。

第四,在描写事物时,还要注意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我们描写事物,并不是只描写事物,从描写入手或借景抒情,或咏物写人,托物言志。这不仅是状物作文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而且是能否把一个物体写“活”的关键。如一个小朋友的《我爱石榴树》中对石榴树的描写不是简单描绘,而是充满激情,融入自己的喜爱之情来写。春、夏、秋、冬季节的石榴树的不同特点都采用了多样的描法,写出了石榴树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石榴树的喜爱之情。描写最精彩的是秋天的石榴树。文中写道:“秋妈妈来了,给大地披上了金装。几个月前还开满花的树上,现在已经挂满了一个个胖娃娃――石榴。有的像红色的小灯笼挂在枝头;有的像小皮球,圆鼓鼓的;有的干脆笑破了肚皮,露出了一颗颗石榴子儿,仿佛是个龊牙咧嘴的胖娃娃;有的活像一个笑弥佛。远远望去,好像是在一幅绿如翡翠的丝绸上织起的一朵朵红似火的花。它们有的独自挂在枝头,冷冷清清,显得好孤单;有的挤挤挨挨,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相互拥抱在一起,亲热得如亲姐妹一般。摘下一个石榴,剥开皮,还真像个蜂窝,石榴子儿晶莹剔透,如一粒粒红色的珍珠,又像一颗颗红玛瑙,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抠一粒,用牙一咬,酸甜的果汁流入口中,真是惬意极了!”作者运用的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天中石榴的姿态万千、颜色各异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石榴树的喜爱之情。

描写树的成语篇5

关键词:情境教学;阅读;语文素养

说起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浅显易懂,妇孺皆知,就是:只有博览群书,反复琢磨,领悟书中的精髓,这样在写文章的时候,才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根。然而,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文学爱好者、作家、学者,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其实,这个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说起来也很简单,正如冰心在《忆读书》中说的那样“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阅读经典著作,领悟书中的精髓,得意又得言,写作才能有大的突破。

恩格斯在其著作《至裴・拉萨尔的一封信》以及其他美学著作中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这句话非常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在文艺欣赏中人们的审美规律,即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差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词,嚼咀句……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中的第二自然段,一开始,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1.示范读这一段,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2.学生反复练习读,传递出小松树的骄傲。

3.比赛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进入文本,品味语言。

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对文本描绘的意境不够清晰,对文字的理解不够深刻,根本无法进入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改进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领会其精髓呢?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反复推敲后,我们这样尝试教学:

1.想扮演小松树吗?那就得读好小松树的话。

2.你们读得很出色,那么,请观察山上小松树的样子,结合它刚才说的话,想一想,小松树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

学生甲:“小松树很高兴。”

学生乙:“小松树很骄傲。”

学生丙:“小松树很得意。”

是呀,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那么的瞧不起大松树。

3.现在,就让我们来演演小松树吧,看看谁能进入小松树的内心世界。

这样一堂课下来,我们发现,首先,谁想扮演小松树?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读得劲头十足,对小松树的形象也有了初步把握。然后,请学生观察插图中小松树的样子,想一想,小松树可能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最后,让学生在表演中比较、品味和体会小松树的内心世界,领会到文章的主旨。我们从学生的读书兴趣、学习效果来看,改进后的教学果然能打动学生的心。

其实,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朗读、看图、表演,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到文章的核心思想。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成功之处。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解读文本能不能抓准主题思想;处理教材能不能找准切入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不能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理解教材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等等。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去揣摩语言、领悟思想、感受情感、领会写法,从而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境教学的方式包括:语言描述情境、朗读感悟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验情境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在黑板上画一艘船,诗人立在船头,仰望明月;然后,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思念故乡的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动人心弦;最后,运用语言描述:春风吹拂,明月高照,诗人久久不能入眠,心仿佛已飞向钟山。在教师的描述、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展开自由想象,互动交流,真正走进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领悟到了诗人怀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

描写树的成语篇6

一般说来,拟人有三种运用形式。

一是植物拟人化。如:“突然,他的嘴角又浮出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迎着风沙成长”本来是用来写人的,作者在这里却把它用在了描写小白杨树上。你看,连小白杨树都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快乐生长。拟人化的语言让文中对小白杨树的描写更加生动鲜活,使白杨树坚毅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是动物拟人化。如:“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与象共舞》)。”大象翩翩起舞,还和人群一起舞之蹈之,人和大象多么像兄弟姐妹啊。作者在生动描写与象共舞的美妙场景的同时,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与动物和平共处、分享大自然的恩赐,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三是一般事物拟人化。“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青松当做衣衫、白桦树当做裙子、穿着绣花鞋,这哪里是什么大山,简直就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啊。生动的描写不仅使人对兴安岭的景色印象深刻,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家写作时喜悦愉快的心境。

写拟人句时要想写得恰当准确、不牵强附会,可直接把事物当人来写。为了避免与比喻句相互混淆,在拟人句中最好不要出现“像”、“好像”、“仿佛”等词语。

有位同学在《家乡的白杨树》一文中这样写道:“春天到了,微风从古钟楼上吹来,校园里的白杨树探出绿色的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有的一边看一边在窃窃私语;有的看一会儿又闭上了双眼,慢慢回味着刚才看到的美景;有的高兴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绿色的小脑袋”、“窃窃私语”、“高兴地舞蹈”这些原来写人的词句都用在了写白杨树上,使白杨树的形象更为鲜明。如果只写一句“春天到了,白杨树发芽了”当然也可以,但是和上面的文字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用不用拟人句,表达效果截然不同。此外,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还在这段话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有位同学在《黑熊之爱》一文中这样写道:“夜幕降临了,小黑熊像往常一样和爸爸玩游戏。不一会儿爸爸累了,妈妈也睡了,小黑熊却仍在不知疲倦地玩耍着。”似乎这三只黑熊就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小黑熊活像一个可爱顽皮的孩子。这些拟人化的句子写出了小黑熊的淘气,使文章充满童真童趣,给人以亲切感,同时也把我们人类应当与动物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进字里行间。

描写树的成语篇7

作文教学一向是教学难点,学生一提写作就要翻作文类书籍、胡乱摘抄,作出来的文就像七拼八凑的一盘大杂烩,没有主题可言,再有就是互相抄袭,雷同作文很多,如何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东西,除了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独立思考,还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根据精彩语段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训练。

1 引导学生注重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的联系

我们通常把季节与时令的变化、大地山川、日月星辰、风云雨雪

与花草树木等称为自然环境;把社会习惯、时代特征、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等称为社会环境,学生每一天、每一刻都生活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感悟这种环境,并应用到写作中,能够起到渲染气氛,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并能融入真情,就能使文章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如何融情于景,自然环境的精彩描写离不开修饰语的运用,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的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段精彩的描写栩栩如生,动植物相映成趣,给人如临其境之感。让学生仔细阅读、体会修饰语的妙用,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并引导学生课下留心观察花草树木,提笔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比凭空想像的生动了许多,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环境的描写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情,表现文章的主旨。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段描绘了一幅破败、凄凉、黯淡的荒村景象,渲染了故乡的萧条沉寂的氛围,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悲凉之情,其实了正烘托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这一主题,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写景的目的性,不是单纯地写景而写景。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2 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特点表现人物

生活中有形形的人物,我们每天都要和家长、老师、同学不断的交流,对人物形象也很了解,但在写作中如何刻画人物,学生往往滥用套话,如有的同学写自己的小弟弟、妹妹,有这样一句外貌描写 :“高高的鼻梁下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描写很精彩,写“我的老师”一文的时候,也用这样的描写语句,学生仅在脑海中储存了这样一句,不管描写哪个年龄段的人物,都这样描述,显得幼稚可笑,这就要求教师平时积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导也必不可少,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先生的描写是这样的,“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高”、“瘦”、“须白花的”、“戴眼镜”几笔勾画出先生的特点,让你在众多人物中一下子就能认出他来,学生能从分析中感悟如何抓人物特征,再写写同桌,熟悉的人就得心应手。再如何立伟的《白色鸟》“却是两个少年!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皮带上斜斜得有一把树丫做好的弹弓,那黝黑的呢,缺了一颗门牙,同时脑壳上还长了一包疖子”这种白描手法,让两个少年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可谓妙笔生花。

描写树的成语篇8

一、抓住特征描写植物

1、抓住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写

①松、柏树挺拔直立、枝繁叶茂、四季葱绿。远远望去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

②柳树的根牢牢地扎在土壤里,有碗来粗细。春天,那垂柳长长的枝条像用绿丝线编织而成的带子,里面嵌着乳白色的小花朵儿。

③竹林中,一根根亭亭玉立的竹子,遮住了阳光……

④初夏,红桔树亭亭玉立,层层叠叠,形似翡翠楼,仿佛染透了一溪溪碧水。深秋,剥开红桔,便可以看见里面挤着七、八个肥胖胖的,水灵灵的,成月牙形的桔瓣。

⑤蓖麻茎像绿色的小竹竿。它的枝叶向外展开。叶子像一张张大的手掌,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它是果实挺有趣,外面有毛茸茸的绿刺,把壳剥开,里面露出光溜溜的蓖麻籽儿,像一颗颗精美的小雨花石。

⑥春天,油菜花的身体特别娇嫩,漫山遍野,一团团、一簇簇,随风一吹像群蜂在舞,像金色的彩旗在飘动。

2、抓住植物的颜色特征进行描写

①到了寒冬,松柏依然苍翠,郁郁葱葱……

②春天,梧桐树上长满灰白色的芽苞,有着美丽斑纹的树干绿得可爱。夏天,梧桐树上长满密密匝匝的绿叶。

③初夏,石榴花开,像燃烧着的熊熊烈火,又像绚丽的晚霞。近看像一个个小喇叭,花瓣中星星点点的淡黄色花蕊在抖动。

④朵朵,红的似火、白的似云、粉的像霞……

⑤春天,那绿油油的草地,便像铺了一张大大的绿色地毯。

3、抓住植物的大小特征进行描写

①水仙花种下刚发出的叶芽很小。不久,它就长得高高的。

②小草是柔弱的、渺小的,可是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家乡,到处可以看见绿茸茸的大草坪。

③梧桐满树小叶片,枝干挺拔、粗壮。

④桂花树不像梧桐树那么高大,也不像黄杨木那样矮小。它的花朵很小,由四瓣合成,中间有几丝花蕊。然后又由几朵花构成花球长在花枝上。

⑤校园里那棵大柳树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4、抓住植物的气味特征进行描写

有许多植物和花朵能散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幽清香。描写植物时,要用准确的词语描述植物的气味。

①夏天,翠竹林中,空气十分清新……

②我走近桂花树旁,一股清甜的幽香迎面扑来,情不自禁地吸上几口新鲜空气。

③一进校门,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

5、抓住果实的味道特征描写植物

①苹果甜甜的,清凉爽口。

②我们品尝柏树籽的滋味是香的。

③取出一瓣红桔丢进口里,轻轻一嚼,充满了香甜的汁水,从嘴角溢了出来。似蜜的甜味,窜到了嗓子眼儿,甜到了心里。

二、抓住生命力描写植物

①丝瓜的生命力极强。在石缝里,墙脚下撒上几粒种子,浇点水,没过几天,它就会长出嫩芽来……

②春天,折下柳枝插到潮湿的泥土里,不久,它就会生根发芽……

③小草没有白杨那样高大、壮实,没有松柏那样苍劲、挺拔,可它们坚强不屈的生命力,却可与之媲美。

三、抓住用途描写植物

①花卉有美化环境的作用,给人们工作、学习以优美的环境。

②柳树顶着烈日,让我们在树下玩耍、嬉戏、看书、画画……

③柏树可以为建设提供优质木材,叶子可以做卫生香……

④大红桔全身都是宝。桔肉可做罐头。桔汁水可做饮料。榨后可做桔饼。桔皮、桔叶、桔筋可以制药、治病。

⑤油菜籽能榨出清亮的菜油,是很好的食用油。菜饼是很好的肥料,可做饲料。

四、抓住生长过程描述植物

有的植物可以写出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一般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来写。

红桔的生长变化过程可以这样描写:

春天,桔树的枝枝丫丫上冒出了又嫩又黄的芽儿。叶片……枝条……一朵朵桔花……

初夏,桔花凋谢了,翠绿的小桔子……

深秋,枝头上挂满了累累硕果……

梧桐树的生长过程可以这样描写:

梧桐树抽出新芽……叶片渐渐长大……

初夏,梧桐树上,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蕾……

秋天,花谢了。树上挂满了……

上一篇:黑板上的记忆范文 下一篇:就餐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