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夏天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10-21 14:19:59

形容夏天的句子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1

1、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2、啊,我爱夏夜的星空,因为它是那么绚丽多彩,那么美丽动人,那么富有神秘感。

3、虽然初夏让我晕沉沉的,可是初夏也是有很美丽的花开了,如刺桐、凤凰木等,带来了另一种自然之美。

4、夏雨骤然而作,戛然而止,来得粗犷,豪爽,不若秋雨的缠绵,悱恻,散乱如丝,乱人心扉。

5、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一切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6、夏天,草木特别茂盛,冬青树的叶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树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阴。

7、夏日炎炎,小鸟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着头;小狗热得吐出舌头不停地喘气。

8、盛夏里,太阳几乎天天恣意横行,挥舞着它的铜盾横立在充满黄色烟雾的天空中。描绘盛夏,离不开描绘盛夏的太阳,离不开描绘太阳的炎热给大自然、人类带来的种种后果。

9、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10、时值盛夏,清风徐徐,月升东山。老槐树上虽然没有鹊儿,但知了却不停地鸣叫着,池塘里的蛙声大作。

11、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着令人烦躁地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12、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儿里跳动着走来了。()

13、夏天的一个晚上,天上星星闪烁,一阵阵凉风驱散了白天的余热,大地一片寂静。

14、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

15、夕阳的光辉笼罩细纱,阵阵和风带着花香向你扑来,送给你一分惬意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这间简朴而舒适的客厅。

16、夏天一到,这青山一天一个样,经过烈日的暴晒,骤雨的浇淋,那草木就蹿枝拔节很快地长起来,变得葱茏青绿了。

17、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18、夏天,在我的印象里是清晨晶亮的露珠和夜晚繁多的星星。

19、太阳刚一出头,地上像已着了火。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2

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2、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3、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炉,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

4、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

5、绿树浓荫街上的柳树像得了病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6、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7、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8、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像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9、盛夏的阳光真像蘸了辣椒水,坦荡荡的街上没有一块阴凉地。

10、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个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

11、夏日的天空变幻莫测,时而多云,时而云层低矮,仿佛是催人行动的命令;时而阳光直射。

12、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13、地上的土块被晒得滚烫滚烫的,几只黑褐色的大肚蟋蟀,安着弹簧似的蹦来蹦去。

14、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15、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16、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17、家乡的夏天,静谧,葱茏,秀丽,多姿。

18、夏日里,清清的小河成了孩子们避暑的好去处,你看,他们在水中嬉闹着,一会儿打水仗,一会儿扎猛子摸鱼,玩得十分开心。

19、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3

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2、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3、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炉,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

4、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

5、绿树浓荫街上的柳树像得了病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6、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7、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8、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像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9、盛夏的阳光真像蘸了辣椒水,坦荡荡的街上没有一块阴凉地。

10、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个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

11、夏日的天空变幻莫测,时而多云,时而云层低矮,仿佛是催人行动的命令;时而阳光直射。

12、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13、地上的土块被晒得滚烫滚烫的,几只黑褐色的大肚蟋蟀,安着弹簧似的蹦来蹦去。

14、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15、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16、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17、家乡的夏天,静谧,葱茏,秀丽,多姿。

18、夏日里,清清的小河成了孩子们避暑的好去处,你看,他们在水中嬉闹着,一会儿打水仗,一会儿扎猛子摸鱼,玩得十分开心。

19、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4

2、夏天真美好,我已想起咏柳这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诗写得多好啊!把蜜蜂都招来了呢,都想采咏柳的蜜呢!

3、夏天真美好,“呱,呱呱呱!”是谁再喊。哦,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再蹦蹦跳跳,好像很喜欢这美好时光。雨沥沥地下着,为夏季也织上了价值名贵的丝绵。

4、夏天像一个青年人,灼热的阳光是他灿烂的笑脸,迸发的热量是他蓬勃的气息,葱茏的草木是他厚密的头发,水涨潮急的山洪是他的力量,速来忽去的骤雨是他的脾气。

5、夏天是孩子们的乐园,没有了上学的压力,没有了作业的烦恼,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我们的快乐。夏天真美好!

6、夏天是多姿多彩的,沉静的是湖蓝,纯洁的是乳白,高贵的是米黄,热烈的是大红,典雅的是银灰,庄重的是墨黑……缤纷的色彩把温煦的夏日画满了。清雅的雏菊、馥郁的郁金香、娇艳的山茶花、妖娆的牡丹……芬芳的香气把幽幽的庭院溢满了。脆亮的蛙鼓、知了的聒噪、蚊蚋的低吟、婉转的鸟叫……丰富的声响把轻飘的空气充满了,这就是夏的神韵。

7、夏天的夜色,总是挂着迷人的色彩,有点深沉却带着浪漫。天空的云朵在晚霞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幽悠的明艳着自己的美丽。那高悬着银镜似的圆月,把那如水的清辉漫漫倾泻,在蛙鸣虫啁中,繁星调皮的眨着眼,快乐的欣赏着婆娑的树影。这时,习习的凉风便把昼日里的烦与忧轻轻的弥散开来。

8、夏天,象征着百花齐放,意味着天气炎热。夏天,是美好的,是可爱的,我爱美丽的夏天。

9、夏日的早晨,我和我的伙伴们上了附近的山顶,刚刚登上山顶的我:就被一阵扑鼻的芳香所吸引。我仔细寻找芳香的来源,哦,是葵花。放眼望去看着葵花顶着一个个灿烂的笑脸,阳光柔和的抱住了它,我向夏日大声的说:“我爱夏日里的葵花,我更爱美丽的夏天。”

10、夏日的晴空是明媚的,天是湛蓝深远的,太阳像火球般的烤着大地,阳光是那样强烈,天上地下处于一片耀眼的光明之中。阳光洒在荡漾的河面上,泛起万点金光,像一颗颗晶莹的小星,顽皮的向人们眨着眼睛。

11、夏日的绿,在天地间挥毫泼墨,在蓝天白云下,描绘着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映入眼里的或墨绿,或清绿,都完全地脱了鹅黄的底子,它是这般的葱茏和葳蕤着,不再浅薄、不再稚嫩,浓浓的把生命的层次极尽展现。

12、炎炎夏日,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碧绿的荷叶与艳丽的荷花。荷是美丽的天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走过了春的旎旖,迎来了夏的蓬勃,是这般的缤纷着绚丽,灿烂着热烈。这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14、我最喜欢夏天。夏天的绿树生长最茂盛,夏天的荷花开得最鲜艳。夏天去游泳最适宜,夏天吃冰淇淋最舒心。我们应该热烈地欢呼夏天,尽情地享受夏天。

15、暖和的春天过去了,严热的夏天又来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大地被阳光烘烤着,植物都被晒得不行了,动物们躲在阴凉的地方休息。

16、美丽的夏天在四个季节中,有的人喜欢温暖的春天;有的人喜欢凉爽的秋天;有的人喜欢寒冷的冬天。而我喜欢美丽的夏天。

17、美丽的夏天是炎热的,老爷爷都到树下乘凉,有的在下棋;老奶奶在树下一边扇扇子一边聊着天,小朋友喜欢到水里玩耍、嬉戏。

18、美丽的夏天是迷人的,每次下过一场雨的时候,天空中就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雨过天晴,天空中洁白的云朵飘着。变幻无穷。有的像可爱的小白兔,有的像凶猛的老虎,有的像棉花糖,多迷人的景色啊!

19、美丽的夏天是多彩的。山坡上的小草、大树都变绿了。百花争奇斗艳,美丽极了。花儿白得像雪;粉的像霞;红的香火,朵朵花儿散发着清香,引来了蜜蜂和彩蝶。柳树姑娘长长的辫子随风轻轻的摆动,漂亮极了。街上的小姑娘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美丽动人。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5

1.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夏的喜爱之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式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多媒体使用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包含有夏天的蝉鸣声、蛙鸣声等自然界音响的一段视频,营造一片夏日热烈喧闹的气氛,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视频的播放为学生进入课文《夏》的学习创设了情境。

二、初读课文,走进夏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使用策略:

所选择的音乐是节奏欢快活泼的钢琴曲,曲目与《夏》这篇课文所营造的意境巧妙吻合。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夏天特有的紧张而热烈的气氛。

2.文中描绘了哪些夏景图?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作者对夏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友情提醒:可以按以下格式完成

我捕捉到了图画,我仿佛听见(看见、嗅到、感觉到……)了。

多媒体使用策略:

本环节重在落实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夏天的画面,在学生描述画面的同时,运用幻灯片同步展现学生所描述的一幅幅夏景图,共选取8幅主要的画面,主要包括:①芊芊细草长成了密密厚发图;②绿烟凝成了黛色长墙图;③蝉儿长鸣图;④太阳烘烤图;⑤热风浮动图;⑥麦浪翻滚图;⑦匍匐前进的瓜秧图;⑧农民收割图。多媒体画面可唤起学生对夏景的直接回忆,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夏的情境之中,融入作品营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另外,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为学生进入“品味夏”环节的学习进行了铺垫,有前面对夏景的直观感受,再联系具体文字加以赏析会形成文字画面互相映衬的效果,更利于学生品味课文精美语言蕴含的魅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三、研读课文,品味夏

1.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富有表现力?选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艘舰船”这一句。因为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夏天特有的景象――广阔无垠的麦田,远处的山、云,田间公路上的汽车,就像无边大海上的船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了夏天热烈的旋律。)

可采用以下句式回答:

我喜欢

因为

方法点拨提示:可从以下角度进行仔细品味和揣摩。

(1)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等

(2)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句式、语音节奏等

(4)含义深刻的句子

(5)表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示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赏析和模仿训练。点拨提示进一步促进学生运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进行语句品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语言的品析能够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举一反三。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绚丽多姿的春景图,恬淡高远的秋景图与充满热烈紧张气氛的夏景图进行对比,更直观地启发学生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浸在苦涩汗水中的夏天,去领会作者的情感,去感悟劳动创造美的道理,去领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反馈

(一)假如用括号中的词替换句子中划线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炎热)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照射)

(二)结合文中所学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与技巧,让下面这一文段的语言美起来。

今天,天气炎热,太阳很晒人,我们在烈日下暴晒,每个人都流下了滴滴汗珠,但我们都不擦。直立立地站在那儿,不管流了多少汗,我们都坚持下去了。――《一次难忘的军训》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课堂反馈题目加以呈现,学生课堂上直接加以完成。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五、结语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希望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观察,去联想与想象,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展示结语部分文字,并配以音乐,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朗诵该段文字,形成

余音袅袅的气氛,师生在优美的情境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表述喜欢的理由。

2.课后在小作本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课堂反馈”(二)的内容。

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6

关于冬天的成语1、银装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银、素:白色。裹:包。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一般用来形容下雪后美丽的景致。

2、冬烘学究:冬烘:形容懵懂,浅陋。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3、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4、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5、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6、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7、无间冬夏:见“无冬无夏”。

8、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9、冰封雪盖: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四周被冰雪覆盖,地面上都结成冰了,头顶上还下着雪。

10、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1、五冬六夏: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12、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3、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14、出自: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15、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16、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17、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18、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19、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20、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21、冬箑夏裘:语出《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22、粉妆玉砌:用粉装饰,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白嫩。

23、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24、千里冰封:“千里”是个虚数,指辽阔的北国,并非说是整好一千里。和后面的“万里雪飘”中的“万里”一起使用。辽阔的北国大地都被冰封上。“冰”是名词,作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被”。

25、大雪纷飞:纷:多而杂乱。雪花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2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

27、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28、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

29、林寒涧肃:寒:寒冷:肃:清冷。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30、风雪交加:风和雪同时袭来。

31、无冬历夏:谓一年到头。

32、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33、冬扇夏炉:比喻不合时宜。

34、冰天雪窖:形容极为寒冷。

35、指冬瓜骂葫芦:指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

36、鹅毛大雪:指像鹅毛一样飘落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37、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38、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39、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40、白雪茫茫: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白雪茫茫就是雪很大,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形容冬天雪下的很大。

41、冬烘先生: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42、朔风凛冽:相当于寒风凛冽。形容冬天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43、冬烘头脑: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44、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关于冬天的诗句】

1、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黄庚《雪》

7、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8、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9、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10、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1、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1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13、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1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15、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16、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1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1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22、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2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25、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26、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27、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28、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30、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3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32、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33、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4、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35、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36、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7.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7

关键词 乡土文学 西部乡土 地域文化 少数民族 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2.72 文献标识码:A

1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是农业文明的社会史和心灵史。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首先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认识乡土文学,必须首先认识农民。在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反复强调中国革命的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鲁迅探究中国文学的乡土根基,都是农民情结,用“革命”的方式,鲁迅用“精神”的方式。所以,从鲁迅开始,一百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从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孙犁,到实、路遥、韩少功,再到张承志、莫言,都是在书写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

但是,同为“乡土文学流派”,以鲁迅为代表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作家的创作目的和风格却截然相反,鲁迅的冷峻无情批判,沈从文的温暖热情赞美。从文学大师这里开始,就有了一个如何认识“现代性”、如何审视城市文明和乡村文化的问题。到了赵树理这里,很少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也没有了多情的赞美,只有生动地描述乡风民俗,写新旧习俗之间的斗争,提倡移风易俗。乡土文学一直沿着这个路子走到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现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既继承了沈从文、赵树理的传统,又显露鲁迅的风骨,形成一个新的创作格局,有评论家说“寻根文学是半个多世纪的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对乡土文学的一次大提升。”“寻根文学”创作集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代表作家是韩少功和实。在宁夏作家群中,突出的是郭文斌,他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汪政评价他的创作是“乡村教育诗”。

2西部乡土形象

西部地处边缘,指中国西北“游牧文明覆盖圈”。自然环境辽阔,生存状态酷烈,“自然资源与文化精神都呈现出被消耗殆尽的衰退之态。西部又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文化呈多元状态,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儒道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也在此共存,没有一种可以起整合作用的主导文化形态。自然的贫瘠,地域的闭塞,文化心态的驳杂,使西部乡土的现代性转型格外艰难、沉重和迟缓。”

八九十年代之交,新西部乡土作家群崛起。在乡土文学创作长廊中的西部乡土形象一改八十年代西部汉子的传奇英雄形象。“在他们创作的新乡土小说中,传统文化积习深重与家庭血亲关系稳固的西部村镇是其叙述的主要场景,西部乡村人的凡俗人生及其在现代文明和商品意识冲击下所发生的经济和文化的震荡则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对西部乡土社会现代转型中的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关系给予了特别关注与重新审视。”比如,宁夏作家漠月的《放羊的女人》中,“女人”与丈夫的冲突,不再是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冲突,而是土地对游子的呼唤,在陈继明的《一棵树》中信义老汉和他的那棵老柳树、漠月的《老满最后的春天》中的老满和他的老骆驼、郭文斌的《呼吸》中的郭福水和他的老牛大黄,他们所结成的关系当然不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生命的相互依存、陪伴和映照,从而构成苍凉但自由自在的西部乡土生命图景。还有,新西部乡土作家更多地书写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如陈继明的《寂静与芬芳》,书写西部多样的宗教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救赎,如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

3宁夏作家群

就宁夏小说创作而言,被评论界命名为“乡土文学”的时日已久,这也的确符合宁夏作家的创作实践。宁夏文学创作丰富了西部乡土文学形象。石舒清在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塑造的马子善老汉形象,堪称是“乡土”的经典形象,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获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元素。宁夏文学为什么离不开“乡土叙述”?从几位著名的宁夏作家成长的生存环境来观照宁夏文学创作的文化积淀。童年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是作家一生挖掘不尽的创作素材,这是文学创作的共识。作家漠月在谈创作体会时说:“我想说的是,出生地和儿时的经历,尤其对于作家和诗人很重要,决定着写作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向度。”宁夏几位成名的作家都是在乡村或者贫穷的山村度过青少年时代,通过读书考取大学进入城市的,多数作家都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石舒清1969年出生于宁夏海原县;漠月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郭文斌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李进祥1968出生于宁夏同心人;火会亮1966年出生于宁夏西吉;季栋梁1963年出生于宁夏同心县;陈继明1964年出生于甘肃。乡村生活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他们创作的源泉。“西海固作家群”最能体验这个特点。2006年青年作家火会亮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村庄的语言》出版,有评论家认为,火会亮是中国“新乡土小说”的倾心叙写者。当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石舒清评价火会亮的写作是“一种农耕式写作”,“他总是让人想起中国作家里一些最诚恳最勤勉的劳动者来,在中国作家里,这样一种作家确乎是不多的。”而文学世界里的乡村与现实世界中的农村距离有多远,作家阿来在回忆农村生活时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很多人一生的努力就是离开乡村。跟乡土文学中描写的农村不一样,乡土文学里农村有着乌托邦一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农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但是因为贫困很少享受这些美好。中国文学中有趣的问题:把故乡的依恋渲染到难以割舍的程度。我不太相信。”由此想到约翰・韦恩所说的“童年记忆是诗意的谎言”,宁夏文学的诗意与苦难二元叙述来自乡村成长的生活的经验,就再自然不过,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其实,农村是宁夏作家生命的底色,也是中国作家生命的底色。

那么,是什么样的地越文化滋养了宁夏这块沃土里成长起来的作家们,笔者简述一下宁夏地域文化的特征。

4宁夏概貌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区现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3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祖国的版图上,宁夏犹如一只舒展双翼的“凤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三面环绕,都挡不住它展翅翱翔。因为,宁夏的首府银川被称为“凤凰城”。宁夏的版图像一张铺开的滩羊皮,这可能是一种寓意或象征。宁夏著名的地方特产有“五宝”,以颜色来区分,即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石)、白(滩羊二毛皮)、黑(发菜),其中白色的滩羊皮就是五宝之一。“宁夏”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认是夏后氏苗裔,在今宁陕甘一带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夏。“夏”字自此成为这片土地的标注而延续下来,直到元灭西夏后,以西夏故地永保安宁之意设“宁夏路”,宁夏地名得以形成。

5古诗中的宁夏

宁夏是古战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本土文化多与战争相关。笔者以为这种积淀主要在西海固地区。石嘴山是新型的移民城市,文化积淀不深。历史上的宁夏我们已看不见摸不着了,都化为云烟。我们只能从史料和古诗中略知历史上的宁夏处于怎样的战争场景。

从战略地位看宁夏,宁夏是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咽喉。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争夺这块战略要地。历史上的宁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磨难。今天的固原市,有一个叫萧关的地方,是中原通向塞北的重要关口。从固原这个地名看,隐含着浓烈的军事意味。战争的硝烟直接反映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边塞诗。

关于描写宁夏的古代边塞诗,最早的是在《诗经》得到佐证。比如: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周王朝与北不少数民族猃狁发生的战争冲突。

《诗经・小雅・出车》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硌胙搿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这首诗中提到的朔方,就是今天的宁夏内蒙一带。

6岩画中的宁夏

贺兰山是我国岩画较集中的地区之一。贺兰山古代岩画,可能是那些生活在山林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用简陋粗糙的工具,在坚硬、平整的石壁上雕刻的。从岩画的内容雕刻技巧上分析,它们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某一特定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古代人们生活艺术的再现。千百年来,岩画留存于贺兰山石崖之上,藏珠于深山草莽之中,默默无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遗风和崇高美德。“据记载,贺兰山岩画已勘定过的有近2000处,岩画特点突出,内容丰富,品位高”。

“大麦地面积15平方公里,自东向西排列着南北走向的11条冲沟,千奇百怪的密集岩画群就凿刻在这些山梁、山沟的岩面上,如同一个天然画廊。这里遗存的、登记在册的史前岩画已有2137幅,展现个体形象的有845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达568个之多,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大麦地最大的一组岩画,被研究人员命名为‘游牧长卷’,长达9米,高约1.2米,竟被刻上100多只动物和符号,几乎没有空白。像这样的巨幅岩画在大麦地有近百个,描绘的都是游牧、狩猎、舞蹈、战争、祭祀等场景,表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而岩画上那些似文似图的符号,也具有象形和表意的功能,颇有文字雏形”。

从以上这些文字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宁夏岩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世界其他岩画不可比拟的。

有关调查显示,宁夏共有5个岩画区、42个岩画点,发现岩画总数在4.5万幅以上。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其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属罕见。据有关方面考证发现,从岩画内容看,宁夏5个岩画区的岩画图像包括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同类岩画;从岩画区分布的地理环境来看,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戈壁草原地区、低山丘陵地区和崇山峻岭区;从岩画凿刻的时代来看,5个岩画区包括了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另据岩画研究中心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

这充分说明宁夏岩画与世界各“主要分布区”的岩画一样,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晶,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岩画搭建的桥梁,跨越到远古时代,了解祖先的生活;可以通过岩画和其他相关线索, 研究人类童年时期思想观念、经济生活、社会状态、艺术创作、民俗风情、生活环境,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重建人类史前史、探寻文明源头的珍稀瑰宝。

7民歌中的宁夏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地区的花儿很出名分为“整花”和“散花”两种,“整花”以长篇为主,“散花”形式自由,可以即兴发挥。海原花儿唱起来更加高亢、激昂,时而声音嘹亮,时而委婉细腻,是回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整花的完整长篇为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故事,自由的散花变化自由,不时显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机智,两人对唱时,你方唱罢我来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对接迭起,常常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演唱花儿的人被称为“漫花儿”或“漫少年”

7.1“花儿”起源

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7.2“花儿”分类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00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月初1至初6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花儿流行范围广泛,曲调繁多,流派众多,宁夏花儿的曲调就有30多种。以临夏为例,有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之分,两支派按地区又分为北乡花儿、南乡花儿、东乡花儿、保安花儿、撒拉花儿等。宁夏花儿的基本格式是每首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本题,单双句结构各自相同,单句每句有四个停顿,但末顿只有一个字;双句每句有三个停顿,末顿必须是两个字。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甘、青、宁、新都要举行盛大的花儿会,吸引着各地花儿爱好者。宁夏规模较大的花儿会有近10处,其中由以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最负盛名。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200.

[2] 郭文斌.郭文斌小说精选[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1.

[3] 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201.

[4] 李兴阳.从文化想象到重新发现――近年西部小说作家群及其创作纵论[J].文学评论,2006.

[5] 贺仲明.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反思与深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72-78.

[6] 赵学勇,王贵禄.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57-68.

[7] 薛正昌.宁夏花儿析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05):89-96.

[8] 石世明.文化视界中的西部乡土小说述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6-29.

[9] 杨春光.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形容夏天的句子篇8

本文从西夏文典籍中辑录西夏人翻译的《诗经》文句二十六则并考察其义训正误,试图据以窥知西夏党项人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 中国 的主流文学传统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 影响 。经初步考察可知,西夏《诗经》译例中有半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失误,这说明西夏知识分子对于《诗经》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熟悉,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古典文学没能成为党项文人文学的滋养。 

【关键词】 诗经 西夏 翻译 古典诗歌

《宋史·夏国传下》记载,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始建学校于国中”,天盛元年(1149)“策举人,始立唱名法”。科举 考试 中的“唱名”初见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此可以估计西夏的相关制度基本上是从北宋承袭来的。在此之前,西夏曾向北宋索取过“九经”及“正义” (《宋会要辑稿·礼》六二之四、四一) ,人们似可期望中原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会被用作西夏科举的教材,从而成为西夏党项文人文学的滋养。不过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知道夏仁宗在执政期间曾大力倡导文教,但是却无法对西夏人的受 教育 状况和文学素质给出全面综合的估价。本文将从西夏文典籍中辑录西夏人翻译的《诗经》文句并考察其义训正误,试图据以窥知西夏人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中国的主流文学传统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我们之所以首选《诗经》为考察对象,这不仅是考虑到真正读懂《诗经》需要具备专门的训诂学知识,而且考虑到诗歌的翻译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应该是最难的,也就是说,翻译《诗经》对于外民族译者来说是一件颇为“见水平”的工作。

西夏人翻译的中原汉文书籍属于“四部书”的有十余种,均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今藏俄罗斯 科学 院东方 研究 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英国大英博物馆。全部资料中并没有整部的《诗经》译本,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句子,这些句子本来是中原其他书籍在行文中征引的,西夏人在翻译那些书籍时便把原引《诗经》的句子一道译了出来。就 目前 所知,夏译汉籍中引及《诗经》的有六种,共征引二十八则,具体情况如下:

《孟子》,佚名夏译,写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 ① ,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②。原书残损严重,迄今未见全文解读。现存部分引《诗》五则,依次出自《豳风·七月》、《小雅·大田》、《大雅·文王》、《鲁颂·閟宫》、《小雅·车攻》。

《类林》,唐于立政(627—679)原撰,佚名夏译,夏乾   十二年(1181)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及俄译文1983年由克平发表③,汉译文1993年由史金波等发表④,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⑤。现存部分引《诗》六则,依次出自《鄘风·相鼠》、《大雅·皇矣》、《小雅·白华》、《小雅·鹤鸣》、《王风·大车》、《小雅·青蝇》。

《论语全解》,宋陈祥道(?—1093)原撰,佚名夏译⑥,夏乾佑年间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⑦,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⑧ ,已有全文汉译⑨。现存部分引《诗》四则,依次出自《大雅·卷阿》、《大雅·抑》、《小雅·伐木》、《大雅·下武》。

《孝经传》,宋吕惠卿(1030—1111)原撰,佚名夏译,夏仁宗 时代 草书稿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⑩,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11 ,迄今未获全文解读,仅见格林斯蒂德完成的楷书转写12。可识读的部分引《诗》十则,依次出自《大雅·文王》、《小雅·小旻》、《大雅·烝民》、《小雅·小宛》、《小雅·节南山》、《大雅·抑》、《曹风·鸤鸠》、《大雅·泂酌》、《大雅·文王有声》、《小雅· 隰 桑》。《孟子传》,考为宋陈禾(1100年进士)原撰,佚名夏译,写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13,但编排次序略有 舛 讹,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以正确次序刊出 14,已有全文汉译15 。现存部分引《诗》一则,出自《小雅·谷风》。

《经史杂抄》,撰者、译者及撰译年代均不详,刻本,首尾皆残,书题为今人所拟。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 16,迄今未见全文解读。书中自称引《诗》两则,一则可以译作:

《毛诗》曰:“我生于母,父养育我。长大成人,如何不孝?”又曰:“我之初生,父母劬劳。我欲报恩,昊天不许报之。”

这大约是《小雅·蓼莪》诗句的 舛 讹:“哀哀父母,生我 劬 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明显,译者仅仅是以自己的体会叙述了诗歌的大意,而未能忠实地表现原作的词句,严格地说这是不能称作翻译的。不惟如此,《经史杂抄》的另一则引《诗》更令人难得其解:

《毛诗》曰:“线依针过,衣成不成在于线;中依主行,夫敬不敬在于女。”

我至今不能认定这段话译自《诗经》的哪一首,也许它和《诗经》根本就没有关系。事实上,《经史杂抄》是迄今所见编译质量最差的西夏着作,估计它的汉文原作者和西夏文译者都只是民间的小知识分子,并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书中虽然也征引了二十余种古籍,但大多像是据市井传言记录的,作者和译者恐怕都没有亲自读过有关的原着17。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则引《诗》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诗经》西夏文译例。

除去《经史杂抄》中的两则,我们下面来逐一考察其余的二十六则译《诗》。初步的考察基于这样的假设:唐宋之际已有包含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的《毛诗正义》行世,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之一,则西夏知识分子读《诗》也当以《毛诗正义》为本18。这样,如果我们看到西夏人翻译的《诗经》词句合于《毛诗正义》诂训,那么这就说明西夏译者是仔细读过《诗经》的,反之则说明他们没有仔细读过《诗经》,或者对《诗经》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1.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鄘风·相鼠)

西夏译《类林·忠谏》:“为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其有礼。《毛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岂可去礼乎?”其中征引《鄘风·相鼠》两句 (见附录,下同), 字面意思是“人为礼无,则速不死何为”(为人无礼,则不速死何为)19。西夏译“遄”为“速”,合于毛传“遄,速也”。

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西夏译《类林·贞洁》:“时楚国伐息国,虏息君,使守门,楚王将妻其夫人。夫人不从,作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若予不信,有如皦月。’后遂自杀。”其中征引《王风·大车》四句,字面意思是“生时室异,死时墓同。若我不信,月清明如”(生时异室,死时同墓。若我不信,如清明月)。西夏译“谷”为“生”合于毛传,译“穴”为“墓”合于郑笺“冢圹中”。《诗经》“日”字西夏作“月”,估计是翻译所据《类林》汉文底本讹“皦日”为“皦月”,西夏译者沿用其误而不知校改。“皦”字毛传训“白”,西夏译作“清明”,来突出“白”义,不确。

3.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曹风·鸤鸠)

西夏译《孝经传·圣治》:“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中征引《曹风·鸤鸠》两句,字面意思是“善人君子,其仪不差”。西夏译“淑”为“善”,译“忒”为“差”,合于《孝经》玄宗注“淑,善也;忒,差也”,而不合于《诗》毛传“忒,疑也”(孔疏:“执义如一,无疑贰之心”)。

4.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 豳 风·七月)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其中征引《 豳 风·七月》四句,今残存前两句,字面意思是“日间草拔,夜间索制”(日间拔草,夜间制索),似出《孟子》赵岐注“昼取茅草,夜索以为绹”,亦基本合于《诗》郑笺:“女当昼日往取茅归,夜作绞索以待时用。”

5.友贤不弃。 (小雅·伐木)

西夏译《论语全解·卫灵公》:“对而言,则事贤友仁;通而言,则贤亦可言友,仁亦可言事。《诗》曰‘友贤不弃’、《易》曰‘休复下仁’是也。”其中征引《小雅·伐木》小序一句,字面意思是“贤友不弃”(友贤不弃)。

6.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小雅·车攻)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其中征引《小雅·车攻》两句,今残存七字,字面意思是“法不矢,箭放中如”(不失法,放箭如中)。按郑笺释“舍矢如破”为“矢发则中”,可知“如”在此用同“则”,西夏译为“如同”之“如”,犹言“就像射中了一样”,误。

7.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小雅·鹤鸣)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复问:‘天有耳乎?’秦 宓 答曰:‘有。《毛诗》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若无耳,何以闻之?’”其中征引《小雅·鹤鸣》两句,字面意思是“九宵鹤鸣,声音天闻”。按“皋”字毛传训“泽”,“九皋”犹言“深远的池沼”,西夏译为“九宵”,大误。

8.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小雅·节南山)

西夏译《孝经传·三才》:“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其中征引《小雅·节南山》两句,字面意思是“明明师尹,民俱尔视”。西夏译“具”为“俱”,译“瞻”为“视”,合于毛传。惟“赫赫”毛传训“显盛貌”,《孝经》玄宗注训“明盛貌”,而西夏译“明明”(明显、清楚),未突出“盛”(显耀)义。

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雅·小旻)

西夏译《孝经传·诸侯》:“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中征引《小雅·小旻》三句,字面意思是“颤颤敬敬,渊深上如,冰薄行如”(颤颤敬敬,如上深渊,如行薄冰)。按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孝经》玄宗注:“战战,恐惧貌;兢兢,戒慎。”西夏译“颤颤”犹言“冻得发抖” (《文海杂类》5.162) ,未表现“恐惧戒慎”义。

10.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小雅·小宛)

西夏译《孝经传·士》:“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其中征引《小雅·小宛》两句,字面意思是“早起夜寐,汝生所勿让”(早起夜寐,勿让汝所生)。毛传训“忝”为“辱”,即“辱没”意,西夏译为“谦让”之“让”,全然无稽。

11.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小雅·谷风)

西夏译《孟子传·离娄下》:“以朋友道绝,故《谷风》之诗云:‘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彼羿与逢蒙之所以分别也。”其中征引《小雅·谷风》四句,字面意思是“恐也惧时,我怀内置。安将乐将,我弃遗如”(恐惧之时,置我怀内。将安将乐,弃我如遗)。

12.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小雅·大田)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其中征引《小雅·大田》两句,今残存七字,字面意思是“田公雨,我私于至”(雨公田,至于我私)。

13.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小雅·青蝇)

西夏译《类林·占梦》:“王梦见青蝇,积矢,毁东西台。王问龚遂,龚遂曰:‘《毛诗》中说:营营青蝇,止于樊。恺 悌 君子,无信谗言。今左右谗佞以虚矫劝者多也,陛下察之!’”其中征引《小雅·青蝇》四句,字面意思是“苍蝇纷纷,垒边于降。逊能君子,谗舌言勿信”(纷纷苍蝇,降小垒边。能逊君子,勿信谗舌言)。按“营营”毛传训“往来貌”,西夏译“纷纷”,大致可通。但毛传训“樊”为“藩”(藩篱),郑笺训“岂弟”为“乐易”,而西夏译“樊”为“垒”(营垒),译“岂弟”为“能逊”(谦逊、柔和),皆误。

14.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小雅· 隰 桑)

西夏译《孝经传·事君》:“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其中征引《小雅· 隰 桑》四句,字面意思是“心上爱矣,远不谓矣,心中藏矣,何日记矣”。西夏译“遐”为“远”,与郑笺相合。

15.天步艰难。 (小雅·白华)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问曰:‘天有足乎?’秦 宓 答曰:‘有。《毛诗》中说:天步艰难。若无足,何以有步?’”其中征引《小雅·白华》一句,字面意思是“天行艰难”。西夏译“步”为“行”,与毛传相合。

16.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大雅·文王)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其中征引《大雅·文王》两句,今残存五字,字面意思是“是,其命唯新”。按“其命惟新”毛传:“乃新在文王也。”西夏以语气词“唯”当“乃”字,可通。

17.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大雅·文王) 西夏译《孝经传·开宗明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其中征引《大雅·文王》两句,字面意思是“汝祖不念,其德修”(不念汝祖,修其德)20。按“无念”毛传训“念也”,孔疏:“言当念汝祖。”知“无”在此为发语辞,或可译“当”,或可不译,西夏译以否定词“不”,大误。18.乃眷西顾。 (大雅·皇矣)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问秦 宓 曰:‘天有头乎?’答曰:‘有。’张温曰:‘在何分?’秦 宓 曰:‘《毛诗》中说:乃眷西顾。以此知之。’”其中征引《大雅·皇矣》一句,字面意思是“天顾方时西方乃见”(天回顾时及见西方)。西夏补出主语“天”,大约本于《皇矣》上文“上帝耆之”。

19.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大雅·下武)

西夏译《论语全解·卫灵公》:“《诗》中云:‘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可以为王者之佐故也”。其中征引《大雅·下武》两句,字面意思是“此妙一人,王合德顺为”(此妙一人,合王顺德)。按郑笺训“媚”为“爱”,则句意当作“爱此一人(天子)”,夏译“此妙一人”不通。又“侯”字毛传训“维也”,知在此为发语辞,无实义,西夏竟译以“王侯”之“王”,大误。

20.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大雅·文王有声)

西夏译《孝经传·感应》:“孝 悌 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其中征引《大雅·文王有声》三句,字面意思是“西自东自,南自北自,不服思无”(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21.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大雅·   酌)

西夏译《孝经传·广至德》:“《诗》云:‘恺 悌 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其中征引《大雅·泂酌》两句,字面意思是“赢胜君子,民之父母”。按“岂弟”毛传训“乐易”,西夏译为“赢胜”(胜利、成功),语义全然无稽。

22.来游来歌。 (大雅·卷阿)

23.靡哲不愚。 (大雅·抑)

西夏译《论语全解·公冶长》:“《卷阿》诗中曰:‘来游来歌。’《抑》诗中曰:‘靡哲不愚。’宁武子邦有道时知,邦无道时愚,盖得诸此而过者是也。”其中征引《大雅·卷阿》、《大雅·抑》各一句,字面意思分别是“游来歌来”(来游来歌)、“智不愚无”(无智不愚)。按毛传:“国有道则知,国无道则愚。”西夏译“哲”为“智”,合于毛传“知”字。

24.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大雅·抑)

西夏译《孝经传·孝治》:“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其中征引《大雅·抑》两句,字面意思是“觉行德有,四国顺也”(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按“觉”字毛传训“直”,“觉德行”郑笺训“大德行”,《孝经》玄宗注同,西夏译作“觉”(觉悟、菩提),不确。

25.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大雅·烝民)

西夏译《孝经传·卿大夫》:“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其中征引《大雅·烝民》两句,字面意思是“夕朝倦无,一人之事”(朝夕不倦,以事一人)。西夏译“解”为“倦”,合于孔疏“早起晨卧,非有懈倦之时”的“懈倦”。

26.戎狄是膺。 (鲁颂·閟宫)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其中征引《鲁颂·閟宫》两句,今残存三字,字面意思是“羌伏之”(羌是伏)。按“膺”字毛传训“当”,犹言“抵御”,《孟子》赵岐注训“击”,西夏译作“伏”(降伏),不确。

用《毛诗正义》衡量以上全部二十六则译例,我们可以认为是译得不错的有十二例(1、4、5、11、12、14、15、16、20、22、23、25),译得不太确切的有八例(3、6、8、9、13、18、24、26),存在严重失误的有六例(2、7、10、17、19、21)。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得知,凡是西夏人能够准确翻译的诗句,其语义大都比较浅显,西夏译者凭借一般的汉语知识即可解决,不一定要 参考 《正义》,而一旦遇到带有古义古训的诗句,他们便难免力不从心之感。这些事实说明西夏人对于《诗经》虽然不见得全然没有读过,但也只是略知一二,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熟悉。从13、21两则译例中的“岂弟”译法不同来看,所有的译例也许并非出自同一译者之手,但考虑到《类林》和《论语全解》都是由西夏政府机构“刻字司”刊印的,我们当可相信这些译者必然是当时政府的最高级知识分子21。政府最高级知识分子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已属平平,那么其他人士将更会等而下之。

可以推想,西夏人对《诗经》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使中原古典文学成为西夏文人文学的基础。西夏诗歌作品存世的不多,可以认为是其代表作的是俄罗斯 科学 院东方 研究 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的一部佚题的诗集。这部诗集的正面是刻字司于乾   十六年(1185)刊印的五首长诗,背面是手抄的若干首较短的诗,戈尔巴乔娃和克恰诺夫称之为“宫庭诗”22,其中有一些 目前 已获解读,着名的如《大诗》23、《月月乐诗》24 、《夏圣根赞歌》25、《新修太学歌》26,等等。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 内容 上看,这些作品都不像是受到了中原经典汉文学的多少 影响 ,而是明显地和吐蕃、回鹘、鞑靼民间文学一脉相承27。当然,西夏人作出如此的选择,并不见得仅仅是因为中原经典文学的词句古奥,除此以外,与中亚草原民族相同的 自然 环境和生产生活习惯也都会成为西夏文学局面的重要成因。

有证据表明,12世纪下半叶的西夏政府尽管在口头上提倡 学习 中原汉文化,但至多只是在“汉学”才要求人们读一点儒家经典,而在以教授西夏文为主的“番学”中则很可能采取的是词赋取仕制度,政府没有统一组织过“九经”的西夏文翻译,“番学”出身的西夏官员也并不研读“九经”28。目前我们还无从确知西夏人是怎样阅读中原典籍的。事实上,在西夏立国之前,包括《诗经》在内的中原文学作品早就在中北亚少数民族间流传了,不过有趣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文人虽然手里拿着汉字的文本,但口中却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阅读的。例如《周书·高昌传》载:

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 洪迈《夷坚丙志》卷一八载:

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顷奉使金国时,接伴副使秘书小监王补每为予言以为笑。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

以此类推,我们估计西夏党项人这样读《诗》的也为数不少。很明显,这样的随口翻译往往使教书人不能仔细斟酌原诗的词句,其翻译质量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想到,承载着当时发达文化的中原经典文学并不一定会在周边民族中很快形成压倒的优势,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各民族平民间的 经济 文化交往。在中古时期,和汉族接触最为密切的是女真人,契丹人次之,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在辽金文学中多少找到一些受中原文学传统影响的女真、契丹作品。至于西夏、吐蕃和回鹘人,则因为和中原极少有大规模的民间交往,所以中原经典即使偶然进入那里,恐怕也只能在政府意志下成为学校教学的点缀,而无力从根本上撼动原有的民族民间文学传统。

注释

①В.С.КолоколовиЕ.И.Кычанов,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Луньюй,МэнЦзы,СяоЦзин),Москва:《Наука》,1966,текстыстр.75-131.

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中国 社会 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 文献 》第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74页。

③К.Ъ.Кепинг,Лес категорий,Утраченная китайская лэйшу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Москва:《Наука》,1983.

④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221—332页。

⑥吴其昱曾猜测《论语全解》的西夏文译者是仁宗朝的宰相斡道冲,本文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参看WuChi-yu,“Sur La version tangoute d’un commentaire du Louen-yu conservée à Leningrad”, T,oungPao,vol.LV,Livr.4-5,1969。斡道冲事迹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⑦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3-49.

⑧《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47—59页。

⑨聂鸿音《西夏译本〈论语全解〉考释》,《西夏文史论丛》(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⑩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135-221.

11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2—46页。

12Eric Grinstead,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Lund:Studentlitteratur,1972,pp.300-376.

13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стр.53-74.

14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74—80页

15聂鸿音《西夏本〈孟子传〉研究》,《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117—132页。

17聂鸿音《西夏本〈经史杂抄〉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8西夏人在翻译汉文典籍时,凡遇原文“诗”(诗经)字往往要译成“毛诗”,可以用为佐证。

19本文对西夏字义的确定参照Н.А.Невский,Тангутская филология,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0,以及李范文《夏汉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西夏文第七字(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第310页第6行第5字)至今无人能把它转写为正楷,因而不能译出。

21有关西夏刻字司的史实,参看聂鸿音《西夏刻字司和西夏官刻本》,《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

22 З.И.Горбачева и Е.И.Кычанов,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3,стр.54.

23Е.И.Кычанов,Морезначений,Установленныхсвятым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Центр《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1997,стр.217-236.

24西田龙雄《西夏语“月月乐诗”的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25卷,1986年。

25 Е.И.Кычанов,“Гимн священным предкам тангутов”,Письмен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Востока,1968.又见西田龙雄上引文。

26西田龙雄上引文。又见聂鸿音《西夏文〈新修太学歌〉考释》,《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27克恰诺夫曾就西夏格言谚语和中亚民族民间文学的关系进行过精彩的研究,参看Е.И.Кычанов,Вновь собранные драгоценные парные изречения,Москва:《Наука》,1974,стр.79-86.

上一篇:聘书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歌颂母亲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