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14 23:13:26

描写秋天的诗句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1

2、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7、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班婕妤《怨歌行》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二首》

18、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9、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3、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4、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5、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26、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7、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8、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9、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3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1、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3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3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4、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6、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7、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39、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40、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1、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

4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3、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4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47、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8、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9、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50、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51、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52、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3、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5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5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8、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5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60、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6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62、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6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5、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66、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6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68、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69、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70、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71、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7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3、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7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7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6、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7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7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80、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8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82、欲寄彩笺兼尺素。——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83、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84、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8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8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87、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8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8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0、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9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9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9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94、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95、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96、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9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9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9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100、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10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102、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2

一、 创设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用“秋”字组词,巧妙导入新课,按照“秋风――秋实――秋光――秋思”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接着,教师将诗歌的第3―5自然段展开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把图文对照起来,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走进诗歌,去感受诗歌中秋野溢彩流芳、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时指导、点评为辅,使学生能够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美好意境中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作者浓烈的“爱秋、赞秋”的思想感情,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二、 品词析句,领略诗歌的语言之美

品味体验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张老师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并且穿插朗读指导,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形式多样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秋风”这一部分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赏析、感悟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仔细一体会,课文是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生命,让学生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再如,教学“秋思”这一部分时,张老师紧紧抓住“珍藏”一词,让学生比较“珍藏”与“收藏”的异同,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留念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朗读中品词析句,在品析中感景悟情,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领略了诗歌的语言之美。

三、 读写结合,学习运用诗歌的旋律之美

这首诗歌并不深奥,语言优美,也富有童趣。它采用总分总的段式,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特点。教学时,张老师凭借教材范例,引领学生们学以致用,多次进行仿写练笔,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运用的神奇。例如,在学习“秋风”部分,教师让学生用“秋风来到 (什么地方),在那里 ”的句式,练习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在“秋实”部分,教师又出示“

嚷着冷了,要 ”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说,自己看到秋天果实丰收的喜悦。课堂上,张老师还安排了一个练习: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这些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即时写作的能力。在一次次的练笔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样的诗歌学习,能和学生一起弹奏诗歌的琴弦,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唤醒他们蕴藏在心灵深处的诗情和诗意,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幸福!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3

山居①秋暝②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自可留⑤。

诗文注释

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在辋川的别墅。

②秋暝:秋天的傍晚。暝,太阳落,天开始黑。

③归浣女:浣女归,洗衣服的妇女回家。浣,洗。

④歇:消歇,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⑤王孙:原指封建社会中被封为王者的子孙,也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孙,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自可留,依然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翻译

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

暮色降临,秋意浓浓。

明亮的月光,洒向苍松翠柏丛中,

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

竹林里传出晚归浣女的阵阵喧笑声,

渔船开走,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

春花野草要消歇,那就随它的便吧,

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赏析

王维在唐朝诗人中堪称“诗画双绝”。他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曾给他崇高的褒奖“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之所以有画意,有音乐美,是因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同时又兼通音乐,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山居秋暝》是他诗中的精品,虽只寥寥40字,却有万钧的含金量,千百年来盛誉不衰。

王维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后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写出了平凡美丽的自然风光,他的山水诗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对景物刻画又非常细腻。他善于抓住这些景物最动人的刹那,来描绘山水的特色,表现自己的感受。《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居住在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时写的。

这首诗的第1-2句交代山间的时令季节,点出雨后秋山暮色清朗的特征。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暮色降临,秋意甚浓。开头短短10个字勾勒出雨后秋山暮色的空寂和清朗。诗人所处的别墅远离浮华与喧嚣,显示着它内蕴的宁静与纯洁。

第3-6句浓墨重彩描绘山间月色图。诗歌紧扣一、二句写出了“空山新雨后”的明净亮丽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在苍松翠柏中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晚归的浣女经过竹林发出了阵阵喧笑声,下水捕鱼的船儿开走了,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这四句,句句写景,句句有画,是本诗的精彩所在。这一切犹如恬静的音乐中,有了一串流动的音符。这里的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勾勒出了秋山美好的月夜。“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至“莲动下渔舟”写动景。哗哗的清泉流动声,洗衣女发出的嬉笑声,更使这空寂的山间月色增添了活气,充满了生机,这是从听觉上写景;月亮洒向松柏林间的银辉,潺潺流动的碧泉,苍翠的竹林,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洗衣女,绿得滴翠的莲蓬,这是从视觉上写景。这几句从视觉和听觉上烘托出山间环境的静谧,描绘了大自然清幽静谧的美丽景色,精致生动,富有特色。

第7-8句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诗人创造的这幅“有声画”里,是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春天里的鲜花和野草的香气虽已消歇,但美好的秋色正浓,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这里的王孙乃作者自称。他被这眼前的清幽静谧的美好山色所陶醉,决心永远隐居山中。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雨后山村暮色,勾勒出了诗人栖居地的空寂清幽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纯洁,表达了决心隐居山里的内心感受。本诗的创作特色是“诗中有画”。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在3-6句中选取了最能表现山区秋夜景象的四个特征――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泉、河边的浣女、水中的渔舟。把夜景描绘得有声――如鸣在耳;有色――如在眼前。具有画意和音乐美。无怪乎,古人称王维的诗是“真所谓有声画也”。在这幅“有声画”里,除了浣女、打鱼人,也包含了作者自己。这里的人与所描写的景物,十分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人物已经融合于自然景物中去了。可以说,诗里的作者、浣女、打鱼人就是这幅“有声画”里的人物,是景物之一,惟其有人,才使这幅画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四句诗的语言对仗工整,清新自然,寥寥40字,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并刻画出了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深远,把读者引入诗情画意中,让人如身临其境。当然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闲情逸致,是贵族生活和感情的反映,则不可取。

对比拓展

《汉江临泛》和《山居秋暝》比较赏读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①两首诗都为五律诗,在40字的诗里,相同的字词竟有“山”“流”“动”“空”“留”。

②都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如本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别出心裁地把水、天、地、山融于一体,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的山水画。

不同之处:

①两首诗的意境不同。《山居秋暝》着力描绘了大自然的清幽、静谧,流露出公子王孙贵族生活的闲情逸致;《汉江临泛》则着力描写了江水山色的巍峨磅礴的气势,形象地写出了远山在水气中显现,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情景。

②两首诗的主旨不同,《山居秋暝》借山间秋景的描绘,刻画出了大自然的本色美;《汉江临泛》则侧重写江水向天地外奔腾而去的气势,衬托出作者受朝廷委托去秦中、闽南等地选拔官员时的快乐心情。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4

所谓山水田园诗,是指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兴盛于唐代,并在唐代形成了与边塞诗派齐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以及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考情一览】

目前,高考对山水田园诗的考查内容大致如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访隐者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中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要求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难度不大。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内容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定位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句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

参考答案:A。

【鉴赏指津】

一、根据选材,把握主题。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通过选材来看,这首诗选取的是乡居日常生活的片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从中不难体会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 欢愉达观的情趣。

二、透过意象,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

【解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诗歌通过意象所创设的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首诗中的意象明显具有清新之美。参考答案: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幽静、明净、甜美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安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知人论世,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谪居永州时期所作。

题:这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注释提示读者,这首山水诗写在柳宗元在永州的流放生活中,在解读时就必须联系作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因此,洁、静、寒凉的画面透露出的其实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幅独钓寒江图。在冰天雪地的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表达了诗人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四、借鉴赏画,鉴赏技巧。

山水田园诗常具画面感,鉴赏时应借鉴图画欣赏的一些技巧。比如,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下面择要加以介绍。

1.远近结合

远景是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一般表现比较开阔的场景和场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近景是将景物推向读者眼前的一种景别。

【例】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前两句描绘秋山的远景:第一句描写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山中的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则是描绘秋山的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景物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2.动静结合

古代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他们常用的写景手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动静结合中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颔联中,“明月松间照”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的景象,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所闻,写的是清泉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是动景。两句诗动静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幽迤逦的风景画。

3.有声有色

山水田园诗追求画面美,常常会涉及光色描写。此外,有时山水田园诗,还被称为“有声的画”,表明其中还涉及了声音描写。其实,这是诗人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写景,以便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整体感受(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此为“面”;再叙实景(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交相辉映),此为“点”,点面结合,就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5.虚实结合

“虚”,指的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虚拟出的景物;“实”,指的是诗人描写的客观、现实的景物。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5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代理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5]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7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6

1、“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

2、“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3、“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4、通过对前后景物的不同描写,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在清新恬淡的景色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7

【典型手法】

一、虚实相生

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我们来研究几种设置“虚”的方法:

1.过去历史为虚。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就是写已逝之景,通过借助虚写周瑜的雄姿英发,来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2.未来设想为虚。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比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设想未来之境,表达了分别后的惜别、伤痛之情。

3.神怪梦境为虚。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虚象显实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4.对方角度为虚。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这种方法称之为“对写法”。此种写法的好处是行文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表达情感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二、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静”之分,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以达到画面和谐统一、灵动生趣的效果。比如,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1.以静衬动。比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兵戈不见老莱衣, 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诗中的第三联就是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一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2.以动衬静。比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寒蛩的叫声惊醒了诗人转战沙场,收复河山的美梦,让诗人感到失落、惆怅。同时,诗人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声反衬了秋夜的寂静,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3.动静结合。比如倪瓒《小桃红・秋江》:“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三、正侧描写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比如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用了正面描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描写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侧面描写多指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比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联想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的作用。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五、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描写人物的一种技法。“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比如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用对写法将眼前情景推开,从对面写起,为行人描绘了一个虚拟的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消雨收,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诗人不写自身而描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

六、勾勒白描

白描,与细描相对,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比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还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中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答题方向】

万变不离其宗,凡是涉及描法的,我们可以关注几个常见的提问方式:

一、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者举例分析该诗运用的手法?

我们以下题(2013年天津卷)为例: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就是表达技巧,重点涉及技巧中的描法――虚实相生,首先要了解虚实相生的内涵,另外就是要读懂诗歌并结合手法鉴赏语言和情感。

二、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我们不妨看看下题(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结合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方法小结】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描写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描法。一般情况下,主要的答题步骤分为三步,我们以下题(2013年全国卷二)为例: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南宋】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描法:诗中运用了白描和侧面渲染的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运用了白描和侧面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描写秋天的诗句篇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争妍斗俏,要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冷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庭院的似水的月色。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又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游子吟范文 下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