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6 16:15:3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 实践探索 师幼成长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着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关注幼儿成长的同时,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成长才是原动力。在实践中,同孩子们共同学习、成长着!做学习型、研究型专业教师而努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让我在学习、教学、小结的路途中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1.自我成长,乐在其中

我自参加奥尔夫音乐教学工作三年以来,自我提升比较大。通过系列的培训、实践、观摩、讨论、摸索、创新、小结等对奥尔夫音乐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升华,音乐素养、乐理知识、施教能力、创新体验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具、课前有分析、课后有反思,认真做好课程实施的记录和整理,为课题的开展做好资料的收集。怀一颗学习进取的心,向大家请教共勉。通过教研活动,进行了创新课的设计、施教和展示,为我们课题的探索阶段教学实践做了较好铺垫,获取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在课程活动设计上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定位,让我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2.幼儿发展,希望无限

奥尔夫音乐活动在我们班级开展了三年的教学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综合能力,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性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经过三年的学习,我班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奥尔夫音乐"带来的快乐!在实施的奥尔夫音乐课程中,孩子们进入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突破以往"填鸭式"的陈旧模式,以童谣、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绘画等活动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孩子们带着一份对音乐艺术的憧憬投入活动之中,感受奥尔夫音乐中动听的歌曲,优美而具特色的绘本故事,生动有趣的音乐游戏,快乐的格子节奏游戏,好玩的乐器,亲自体验、表现展示……通过学习,孩子能够大胆表达音乐活动后的感受,并进行体验式的表演,仿编和创编。音乐响起,孩子们会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在节奏练习,孩子能够用不同的身体乐器进行敲奏,能较好地掌握固定拍。能正确听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能够正确分辨各类乐器的属性并能正确分类、演奏;体验了故事绘本带来的意境和身临其中演绎的快乐!奥尔夫音乐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孩子们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提高了视唱(奏)读谱能力;发展了音乐感――更加精致与丰富的感觉力与表现能力;发展了语言表演技能的基础。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孩子们在奥尔夫音乐快乐的海洋中正扬帆起航!

3.与园本教育融合,成绩显著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世界著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一种通向人本、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艺术。我们结合园本特色有的放矢地在推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贯穿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以之为主旨精神指导我们工作的开展:第一,"元素性"的音乐教育思想;第二,面向全体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并把对儿童音乐教育看做是培养完善人格的基础教育;第三,通过亲身体验、鼓励、激发和培养儿童主学习音乐的情趣;第四,鼓励孩子即兴表演(或伴奏)和即兴创作,培养其音乐创造力;第五,开放性、发展性的教育思想;第六,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园本化的影响。循序渐进地把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有了精神的领会,也就有了发展的方向,我正付诸于行动中!

把精神领会,把目标细化,我注重了幼儿的天性和发展特点,强调动作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一是动作教学的目的:身心平衡发展、培养敏锐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发展创造力、节奏感训练、发展音乐感的基础训练;二是动作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基本教学分为律动、舞蹈、戏曲表演、指挥和声势;三是器乐教学:是指使用奥尔夫音乐器乐、其他器乐或其他可能发声的普通物体,进行演奏活动的教学。让奥尔夫音乐学习活动多样化、灵动化、生活化。满足孩子们好学、乐学的愿望!

结合园本特色,关注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具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反映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创造交流、分享、合作的机会,儿童以小组合作的行式参与到与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而综合教学的特点则体现在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教学活动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性,注重情感体验。

把奥尔夫音乐的教学评价作为教师素养提升的重点为之落实,与一般音乐相比的优势:(1)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2)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3)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4)把一些古老的童谣、民歌作为奥尔夫音乐的基本素材;(5)注重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实施中多元化融合教学素材,让活动丰富多彩!

艺术是表现人的各种思想的情感,所有的艺术表现应以人的情感发展为主线,只有让孩子通过各种艺术表演活动,了解人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才能更好的演绎创造作品。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他音乐的起步。兴趣是动力,感受、体验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我与孩子们共同漫步在奥尔夫音乐艺术花园,绚丽纷飞!

4.美好愿望,助扬帆远航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是可让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过程。在轻松、愉悦的范围中,师生可共同感受到奥尔夫音乐学习的快乐!乐器的演奏、名曲的欣赏,歌曲的创编,节奏的练习、绘本的演绎……无不让我们快乐的学习着!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2

抓学习、重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改革创新能力。该矿党委始终坚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矿领导带头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集团公司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带头做专题辅导,带头承诺践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党风廉政责任监督保证体系,加大对“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的监督力度,建立审计、纪检、财务等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制度,建立了人事管理日常考核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和问责。围绕配优配强区队班子,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调整,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

抓基础、重创新,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矿党委始终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主线,扎实开展支部有形化建设和党员服务站、党员安全监督员等活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开展支部有形化建设。为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该矿在各党总支和直属支部中开展了支部有形化建设活动。通过阵地建设有形化、资料管理有形化、争优评比有形化、主题活动有形化建设,切实将党支部打造成了党员受教育的课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堡垒,促进了矿井安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加强党员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站及爱心超市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坚持采取节日集中慰问与日常长效帮扶相结合,广泛地开展了各种便民、利民活动,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体的日常生活所需,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开展党员安全监督员活动。两年来,该矿党委狠抓了党员安全监督员“制度、队伍、素质、基础”四项建设,坚持开展了党员安全监督员巡视制度和“我为安全建言献计”等活动,真正发挥了党员监督员安全生产排头兵和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作用。

抓大事,重融入,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该矿党委结合本矿发展实际,坚持“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委抓大事、谋全局、抓班子、带队伍的作用。一方面立足当前线面,优化工艺流程,精采细采每一寸煤炭资源,最大限度延长老矿井的造福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集团公司有关部门沟通与联系,千方百计推进新矿落地的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将煤峪口矿建设成“和谐煤峪口、绿色煤峪口、人文煤峪口”。

抓落实、重实效,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矿党委紧紧围绕坚持“五全”、增强“十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先争优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通过走访和座谈等调研方式,准确把握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并通过报纸、广播、牌板的方式自觉接受群众评议与监督。两年来,为广大员工家属解决了一件件困难事,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两年来,该矿各级党组织努力创先进,广大党员积极争优秀,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矿各项工作实现全面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阅读中,我和女儿一同成长

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令人终身受益。而一个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受家长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影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从自己所教的孩子们的身上,体会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我的女儿小雪身上,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就是一定要把我的女儿引领进阅读之门。

因为我是小学语文老师,自己也非常喜欢阅读。只要我又空闲,就走进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看。自从有了女儿小雪,我在她小的时候,买回故事书,在晚上给女儿讲故事,和女儿一起看图画书。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自己能读书了,我就带女儿走进书店,让女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由于我的阅读速度快,买回的新书,都是我利用一个晚上或再多些时间,把书先看完,接下来是女儿自己看书。等到女儿看完书,就是我和女儿交流心得的时间。我就会问女儿,文章哪些地方特别令你感动,为什么令你感动。女儿就会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我呢,就把令自己特别感动的地方说出来,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使孩子明白,看书不只是看热闹,看书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并且能使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看问题。

就拿我们一起看的《夏洛的网》谈起吧。《夏洛的网》这本书,是我听了常丽华的关于童心阅读的报告时买的。当我回到家,我和女儿谈起这本书,女儿的眼睛亮亮的。为了不耽误女儿看书,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了一遍。书中夏洛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女儿和老公都傻傻地看着我。我为威尔伯能有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夏洛为了救朋友不惜牺牲生命,而威尔伯为了朋友,宁可让老鼠坦普尔顿先吃自己的饭,把朋友的孩子安全带回了家,并耐心照看着朋友的孩子。而老鼠坦普尔顿的行为很彻底地表现了人性阴暗、自私的一面,与夏洛的无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他同样是一只令人悲哀的老鼠。长期以来,其他人对他排挤,从不给予关怀,造就了他自私的内心世界。但在拯救夏洛的孩子时,假如没有老鼠坦普尔顿的帮助,威尔伯也很难完成朋友的心愿。虽然老鼠坦普尔顿有些自私,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他,人们从来没有关心过他,认为老鼠是很讨厌的。就像生活中的有些自私的人,他们更需要友谊,更需要朋友,我们只要伸出温暖的手,他们的自私的性格也会转变,也会成为有阳光心态的人。等到我的女儿读完这本书,女儿说:“妈妈,文中的夏洛聪明,乐于助人,小猪威尔伯诚实、胆小、单纯、可爱。我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感动,夏洛为了救威尔伯,让他好好地活下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小猪威尔伯为了朋友,做出牺牲让老鼠坦普尔顿先吃自己的饭。他们两个之间是最纯真的友谊,我希望和同学也建立这样深厚的友谊,当然我也会真心对待我的好朋友。”听到孩子的话,我心里真高兴,《夏洛的网》这本书我买对了。通过读书,我的女儿懂得了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这样她就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了。

现在,我的女儿上初三了,自己可以买书、读书了。有时候,买到好看的书,看过后就对我说:“有空看看我刚买的这几本书,我都看过了,可有意思了。”我心里听了甜丝丝的,女儿终于爱上读书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赫尔巴特;道德;儿童管理;教学形式阶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95-02

一、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原名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二、赫尔巴特教育理论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选择的目的,即培养和发展儿童多在方面的兴趣与能力。另一部分为道德的目的,即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为: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他认为,这种目的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他认为孩子具有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及宗教的兴趣,他对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使孩子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来继续发展。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道德的形成,因此赫尔巴特非常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所谓道德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孩子能拥有这五种道德观念,才能算是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它们依次是内心自由、完善、任慈、正义和公平。儿童管理作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之一。对儿童管理,赫尔巴特作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找到了比较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当孩子还处于幼年阶段,对所接触的东西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因此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以命令和禁止的口吻要求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对孩子在幼年的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赫尔巴特认为,教师运用命令和禁止的手段时必须与威胁和监督配合使用,被命令和禁止的事物必须明确具体以使儿童能够理解。当性格的主观部分开始显示出来时,一般在后期儿童年龄阶段,就可以开始进行调节的训育了。不对儿童采用说服办法,这条规则适用于儿童早期。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为此,赫尔巴特以一生大部分精力探讨了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把这个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三、对现代教育之影响

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为此他对教学目的比较深入地研究,对此提出了教育的一般目的与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与课程的设置有关。例如:经验的兴趣,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由感觉而得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兴趣,与之相适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赫尔巴特所培养多方面兴趣的课程在我国当今教育中都一一实现了,教育为了实现不同儿童个性的充分发挥,设置了多种学科来满足儿童的需要。由于儿童兴趣爱好不同,要想实现儿童个性自由化的最大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程供儿童学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赫尔巴特注重儿童多方面兴趣,这无疑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对于教育者了解儿童也起了积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道德,这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儒家思想教育做人要做“仁者爱人”。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的目的。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依然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对道德的重视。例如:孩子在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家长就让孩子开始学习背诵三字经及一些唐诗。在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学校会为孩子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步入初中和高中,政治课的出现使孩子接受更高一层的道德教育。大学期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研究生期间,学校依然会开设类似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来不断的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以上不难看出来,我国对道德教育给予很大的重视。赫尔巴特认为道德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这对我国现行教育儿童道德所采用的说教方法相对应,教师对儿童进行道德事件的讲解,使儿童自己从内心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2)赞扬和谴责。赫尔巴特认为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应当给予一定的赞许,学生内心也会感到愉悦。他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应用。相反,当儿童不遵守行为规则时,则要对其进行谴责,这是一种不愉快的艺术,但在必要的时候,这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训育方式。(3)良好的健康状况。赫尔巴特认为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循循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我国对教师的人格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布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审核,更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审核。因此,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对我国教师的教育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又反映了封建国家的特色,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保守落后的一面。由于当时德国封建落后,所以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德国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人们才开始重视并迅速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形成“赫尔巴特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教育界的极大重视,对发展美国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后,他的教育思想传到欧洲其他地方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朝末年传到我国。赫尔巴特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及教学形式阶段对我国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赫尔巴特的许多思想至今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聚英教育培训中心.教育学考研复习指南[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教育学讲义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比利时;学前教育;私立公助;毛入园率;净入园率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4-0051-05

比利时位于欧洲西部,国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和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相比,比利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要小许多。但是,比利时是世界上最早完全普及学前教育的国家,是世界学前教育普及运动的旗帜。本文概要述评比利时的学前教育,旨在为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比利时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和欧洲多数国家一样,比利时的学前教育运动也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慈善活动。比利时第一所幼儿学校(infant sch001)于1827年在布鲁塞尔成立,仿照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的幼儿学校模式,由荷兰社会改良协会(DutchSociety for Social Improvement)资助。因为那时比利时被合并为荷兰王国的一部分,而当时的荷兰国王威廉一世鼓励社会创办慈善事业。荷兰王国对建立幼儿学校的市镇给予补助。

1830年,比利时独立后。比利时天主教会致力于发展幼儿学校。与此同时,政府也致力于发展初等教育,并于1842年颁布了第一部公共教育法。该法规定,每个市镇必须有一所初等学校,如果没有的话,政府就要兴办一所,但不管是公办还是私立,初等学校都由公费资助;该法同时规定给予私立幼儿学校财政补助。

在天主教会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幼儿学校发展迅速。到1857年,比利时全国已有380所幼儿学校,其中218所由天主教会兴办,24所由政府兴办。138所由私人兴办政府补助。幼儿学校侧重于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同时也教一些读、写、算的知识。

不过,当时幼儿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理想。教师没有受过正式的培训。同时,政府对幼儿学校兴办者的要求也主要从宗教和道德方面考虑,而不是从知识水平的角度考虑。

19世纪中期,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开始在比利时传播并日益受到重视。比利时第一所福禄培尔幼儿园于1857年在布鲁塞尔由私人创办。第二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第一个“福禄培尔教师”培训机构在布鲁塞尔诞生。

在总目标方面,福禄培尔幼儿园和旧式幼儿学校差别不大,两者都是为了保护儿童,防止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的伤害,并让他们形成遵守规则、勤劳和讲卫生等习惯。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福禄培尔幼儿园把侧重点放在教育方面,而旧式的幼儿学校则把侧重点放在看护方面。

在1878至1884年自由党执政期间,福禄培尔幼儿园得到较快发展。1880年,政府启动了以福禄培尔理念为指导的公办幼儿园示范计划。制定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同时停止了对私立幼儿学校和私立幼儿园的资助。但是,在1884年天主教党上台后,这些计划都被取消了,因为天主教党认为福禄培尔对宗教教育重视不够。

不过,随着福禄培尔幼儿教育思想的普及,执政的天主教党逐渐改变了看法,认为福禄培尔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可以用来为宗教教育服务。于是,政府于1890年启动了以福禄培尔幼儿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旨在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幼儿园示范计划;从1894年起,又逐步恢复了对私立幼儿学校和私立幼儿园的资助。

进入19、20世纪之交,学前教育思想在比利时已经被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学前教育看成是儿童从家庭到小学的最好过渡,不管是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还是对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都是必要的。因此,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900年,比利时3~5岁幼儿中已有49%在学前教育机构就读,到1910年,相应的百分比上升到了6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利时出现了一场学前教育思想讨论。在新教育运动的影响下,不少比利时人开始质疑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批评其过于刻板和机械。有些人更赞成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认为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是以儿童个人的活动为基础的,儿童有更大程度的自由。然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认为其不太现实。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赞成比利时心理学家德克罗利(Ovide Decrolv)的幼儿教育思想,主张教学内容要围绕核心概念,并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在大讨论的基础上,政府于1927年启动了新的幼儿园示范计划,该计划折中地体现了福禄培尔和新教育运动的教育思想。同时,政府延长了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年限,将原来的小学毕业后加2年培训提高到小学毕业后加3年培训。总的来说,这次改革被广泛接受。新计划十分重视儿童的智力活动和感知活动,同时也十分重视游戏,目的是促使儿童更加主动地参与活动。[s’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利时学前教育的发展进入到普及阶段,入园率持续上升。至1961年,适龄幼儿的人园率已达91%;至1970年,几乎达到100%。那时,除比利时外,世界上入园率最高的国家是法国,1970年,法国3~6岁幼儿的入园率也只约为75%。所以,比利时是世界上最早完全普及学前教育的国家。

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比利时也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要求。1957年,将教师的培训年限增加1年,并改为初中毕业后加4年培训:从1970年起,培训教师的任务改由高等院校承担。

二、比利时学前教育现状

(一)学前教育概况

比利时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国家,国内长期存在着民族和语言纠纷。为了化解这些纠纷,1970年以来,比利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将原来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改成了联邦制政体,并设立了语言区(community)和行政大区(region)两套地方行政系统。语言区有3个:法语语区、荷兰语语区和德语语区,各语区均设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行政大区也是3个:瓦隆大区、弗兰德大区和布鲁塞尔首都大区,各大区也设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语言区和行政大区之间在地理上大部分对应,小部分交错;但两套议会和政府在责权方面有明确的分工。语言区主要负责教育、文化和语言方面的事务,而经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事务则由行政大区负责。其他地方行政机构有省、市和乡镇;全国有10个省、589个市镇。㈣

在教育方面,联邦政府只负责决定全国教育行业退休人员的事务、义务教育的年限和毕业文

凭的最低要求,其他一切事务都交由各语言区负责。每个语言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制度。各语言区教育当局全面负责本区教育政策的各个方面。所以,不同语言区之间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存在一些差别。㈣

在3个语言区中,荷兰语语区人口最多,有600万;法语语区次之,有400多万;德语语区很小,只有7万多人口。下文即以人口最多的荷兰语语区为例来介绍比利时的学前教育概况。

在荷兰语语区,学前教育由语言区教育部负责。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但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面向2岁半至6岁的幼儿(每年9月1日前年满6周岁的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学前教育由各类幼儿园实施,幼儿园为全日制,时间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3点半。学年从每年9月1日起到次年8月底。每学年平均工作日为182天。

荷兰语语区的幼儿园分为三大类:(1)语言区公办幼儿园(community Education),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宗教课程,约14%的幼儿上这类幼儿园。(2)地方政府公办幼儿园(OfficialSubsidizedEducation),约22%的幼儿上这类幼儿园。(3)私立公助幼儿园(Private Subsidized),主要由天主教会兴办,约64%的幼儿上这类幼儿园。

宪法规定,家长有权为孩子选择他们认为适当的教育。因此,家长有权自由选择三类幼儿园中的一种。为了保证家长享受这一法定权利,政府总是设法保证在一定的距离内有可供家长选择的语言区公办幼儿园。

对于2岁半至6岁的幼儿,上幼儿园是他们的法定权利。为方便幼儿入园,在幼儿2岁半到3岁期间,幼儿园为幼儿提供7次报名入园的机会;3岁后,幼儿可以随时报名入园。对于到了6岁但仍然不够成熟的孩子,可以继续留在幼儿园一年。如果幼儿有特殊需要,也有权进特殊学校接受特殊学前教育,目前约0.8%的幼儿接受这类教育。在进特殊学校前,要由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儿童的残疾类型和所需教育作出鉴定,以便家长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过,由于宪法规定教育自由,家长并不是必须将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送进特殊学校。同时,近年来全纳教育思潮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政府也支持全纳教育,接纳残疾幼儿的普通幼儿园可以得到额外的经费补助。从2001年起,还可得到一笔基建费,用以保证残疾幼儿所需的设施。但到目前为止,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残疾幼儿为数不多。

以上叙述的是荷兰语语区的情况,法语语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差别较大的是三类幼儿园的比例。在法语语区,公办幼儿园的比例较高,约10%的幼儿上语言区公办幼儿园,约50%的幼儿上地方政府公办幼儿园,约40%的幼儿上私立公助幼儿园。

在入园率方面,如前文所述,早在1970年就几乎达到100%,几十年来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目前的情况是,全国3~6岁幼儿的毛入园率在120%左右,净入园率为100%;2岁半至3岁幼儿的入园率约为85%。

在教师培训方面。目前比利时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是接受过三年制非学术型的高等教育,所受的培训是关于2岁半至6岁的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小学及初中阶段的教师相同。在独立的幼儿园里,园长一般由幼儿园教师担任。但是,比利时独立的幼儿园并不多,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总是和小学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初等学校(Basissch001),在大多数初等学校里,校长通常是小学部的教师。

(二)学前教育办学经费

在比利时,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学前教育法定的免费年龄是2岁半开始,达到法定年龄后,幼儿无论是上公办幼儿园还是上私立公助幼儿园,都是免费的。幼儿园不收报名费,并且免费提供必要的教育材料,语言区直属幼儿园还提供廉价午餐。不过,幼儿园可以向家长收取额外活动所产生的一些临时性杂费(如郊游的费用),每年在150美元左右,大约占幼儿园总开支的4%。例如,在2007年,比利时学前教育的总开支占全国GDP的0.6%,生均花费为5247美元,其中96.4%来自政府拨款,0.2%来自私人团体,由家长承担的份额占3.4%。

在荷兰语语区,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由语区政府承担,占语区政府总预算的40%以上,语区政府对公办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以1998年为例,语区教育总预算是2463亿比利时法郎,其中23%拨给了语言区公办学校,18%拨给了地方政府公办学校(Official subsidized network),59%拨给了私立学校。从1999年起,语区政府拨款额以各类学校的合法学生人数为依据。

语区政府拨款的90%用于教职工的工资,语区政府承担了所有三类学校(语言区公办、地方政府公办和私立公助学校)的全部工资。除了工资外,另外10%是办公费和管理费。在语言区拨款额方面,三类学校之间有些差别,语言区公办学校要高于其他两类,但差别不太大;同时,省和市镇政府还会对另外两类学校进行拨款。

(三)学前教育课程

比利时没有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幼儿园教师可以自己决定采用什么课程,故教师的个人特点和能力结构可能对课程安排产生较大影响。不过,教师一般总是用《学前教师工作指南》中的基本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和课程设计。主要的指导原则有5条。

1.围绕主题组织活动

比利时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主题设计的。每隔一两个星期,教师就要设计一个新的主题,主题通常和季节的变化或节日相联系。

2.以先感知后表达的顺序安排活动

在比利时,幼儿园教师常采用先感知后表达的循环圈来计划和安排活动。感知阶段的实施方式有参观访问(如参观面包房、医院、公园)、请客人(如邮递员、警察、渔民)来幼儿园讲课,或在教师指导下观察事物(如一篮苹果、一窝小鸡、一串葡萄)。教师组织孩子开展感知探究活动,指导他们观察,并努力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感知阶段后,安排表达活动,表达活动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用以帮助幼儿消化感知阶段获得的印象和体验。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决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种类、实施的时间、所需的材料以及操作性的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要考虑对孩子发展有益的各种活动的正常“剂量”。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就要考虑到“剂量”适当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日常干预。许多时候,教师让一些孩子改换另一项活动并不是因为前一项活动已经完成,而是因为教师感到所有的孩子都必须体验一下该周计划中的所有活动,以扩大他们的经验范围,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4.以儿童为中心

在幼儿园里,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中心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大量时间让儿童自主活动,幼儿园活动(包括认知活动)以游戏为主,重视画画、角色扮演等艺术

表达,营造非正式的整体氛围(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边活动边说话)。

5.重视培养儿童亲社会倾向

在幼儿园里,教师总是努力培养孩子的亲社会倾向和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孩子讲礼貌、善于倾听、自我克制、坚持不懈、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尤其是重视培养他们亲社会的态度,要求他们友好地对待他人。

三、比利时学前教育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从比利时独立开始,政府就十分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政府不仅积极建设公办幼儿园。也全力支持私立幼儿园。早在1842年,就确立了资助私立幼儿园的制度。目前,政府给予私立幼儿园几乎全额资助,从2岁半开始,幼儿上公办和私立幼儿园都是免费的,家长承担的费用只占学前教育总成本的4%。正是在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下,比利时成为世界学前教育普及运动的先锋。毫无疑问,作为世界学前教育普及运动的榜样,比利时的经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启示有以下两点。

(一)进一步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不少地方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如浙江省3年入园率已达到92%,上海市3年入园率已达到95%以上。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我国幼儿的毛入园率只有51%,还不如比利时100年前的水平。当然。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已受到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规定:2015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要达到62%;2020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要达到75%。应当说,对于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目标是十分宏伟的。不过,和比利时相比,笔者仍然感到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

(二)政府应当一视同仁地资助公办和非盈利性私立幼儿园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28-01

一、说课

1、说教材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在新疆是主要民族 ,有着典型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俗习惯,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古尔邦节、肉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因此,有着大量的素材可以让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艺术创想。

我们幼儿园处在新疆的首府城市,因为这儿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幼儿园和学校都有很多少数民族孩子,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更是了如指掌,所以在美术作品内容和选题上多以他们熟悉的民族生活为主要特征,民族文化强烈影响着我们教师和孩子们。

维吾尔族老人有着明显的特点,他们是辛劳耕耘的一带人,脸上布满了沧桑,他们有着明显的特点,他们有着满脸的皱纹,喜欢带花帽,喜欢穿长袍,喜欢留长长的大胡子,有白色,黑色,甚至花白色,这些明显的特点都是孩子们最容易观察并好出来的,因此,此次活动就是让幼儿观察并找出这些特点夸张的表现出来。这些充满是艺术趣味和生活习惯的集中体现,反映到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就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说幼儿

我班幼儿是大班孩子,通过在幼儿园三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有了基本的绘画基础,自进入大班以来,我班小朋友的绘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线条的多样化,色彩的丰富性,画面的丰满度等等表现形式都有了初步的提高,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老师的要求画出很丰富的内容。上学期主要练习了小朋友的画法,大部分幼儿都能画出人物的基本正面和侧面,在此次课题活动当中,老师根据地方特色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在画维吾尔族人物上下功夫,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老师的指导,找出并用绘画或剪贴等形式表现出维吾尔族小朋友的面部特点以及服饰文化,能用线描的方法简单的装饰,对色彩的运用还不是很好,对于构图和比例的掌握上还要加强练习。

3、说目标

本节活动主要是学习人物第二课时,因为小朋友们对维族男孩、女孩的画法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因此这节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习用撕贴和添画的方法制作维吾尔族老大爷的头像,主要让幼儿能够区分维吾尔族老大爷与年轻人的不同点以及皱纹主要分布的地方,例如:(眼睛变小了,有了很多皱纹,头发变白了,牙齿掉了,长了很长的胡须。。。),通过看丰富的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并总结以上特点,并运用撕贴、添画等手法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

4、说重难点

本节活动根据幼儿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情况,本节活动的重点是用撕贴和添画的方法表现维吾尔族老大爷的头像的特点。难点为能够找出维吾尔族老大爷与年轻人的不同点以及皱纹主要分布的地方。

5、说教法

(一)观察、学习法,本节活动主要让幼儿在观察维吾尔族老大爷面部细节的基础上,自己创作,采用分组独立完成的方法,人手一套材料,独立撕贴并添画完成维吾尔族老大爷的面部,主要让幼儿能够用线条表现出维吾尔族老大爷面部皱纹。

(二)操作法,我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根据活动内容、材料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放置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探索活动,给每个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

(三)个别指导法,为幼儿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和每个孩子的特点的前提下,对个别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才能出成果。

二、教案

活动名称:撕贴添画《维吾尔族老大爷》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新疆,关爱身边少数民族同胞的情感。

2、通过观察能够区分维吾尔族老大爷与年轻人的不同点以及皱纹主要分布的地方,并能用撕贴和添画的方法制作维吾尔族老大爷的头像。

3、锻炼幼儿在绘画中对人物五官比例的掌握和手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学习用撕贴和添画的方法制作维吾尔族老大爷的头像。

活动难点:能够观察并找出维吾尔族老大爷与年轻人的不同点。

活动准备:彩卡纸――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老师提前做好的面部模板,问问小朋友这是什么?让小朋友自由的创想。

2、教师出示提前画好的小姑娘及小伙子的面部,请小朋友看看,得出结论,这是人物的面部模板。

(二)基本部分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课件,让幼儿观察维吾尔族老大爷的面部表情和细节。主要让幼儿观察老人脸上的皱纹分布的地方。主要有抬头纹,鱼尾纹等等。

2、先撕贴头发、眉毛。撕贴时注意毛发生长的方向。再撕贴眼睛,要注意眼睛的形状,重点刻画人物的眼神,接着撕贴鼻子、嘴巴,添画出面部的皱纹,反映老人的特征。

3、要注意人物面部大小、位置及大小比例关系,从头部细致刻画。

4、请小朋友自由选择座位,选择材料,在脸部模板上撕贴五官。

5、引导幼儿注意表现维吾尔族老大爷的特征,大眼睛,浓眉毛,胡须,和维吾尔族小花帽。

6、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三、结束部分

1、展示活动成果。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艺术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从而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处于明显的被动学习的地位。由于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诱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也不可能会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以,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引发思维的源泉,是探求真理、创造的起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一教学艺术,才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才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性,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问题要有目的

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而是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好要问什么问题,问这个问题能达到怎样的效果,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切忌在课堂教学中盲目乱问。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问: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深入地感受到的伟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巧妙的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能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所以,课堂提问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层次分明的问题:文中讲得是谁和谁争吵?为什么要争吵?他们是怎样争吵的?最后争吵的结果如何呢?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既促使学生快速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有趣味

课堂提问内容也应该做到新颖别致、有趣,诱发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提问方式,使学生听后产生新鲜感。例如,我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喜欢童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个很美丽的童话故事,你一定想马上知道课文是讲的怎样一个的故事吧,请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3)你也曾经给予别人帮助或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吧!因为设置的问题有趣,学生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于是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的激情被点燃,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轻重,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我教学《掌声》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这饱含鼓励、支持、赞赏、尊重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这一感情,问:“课文中几次写到掌声?”“他们为什么要给小姑娘掌声?”这掌声其实就是一种暖暖的“爱”!从而升华了主题,不但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学生在答问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学机智,适时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疏导性、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可以抓住题目设计问题:“天堂”是什么意思?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这样的设计自然流畅,层层推进。通过提问理解课文,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达到强化效果得母的,使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只是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得答问场面,仅个别学生参与,那么就达不到最佳效果。教师提问机会要平均分配给全体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提问应是全体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载体。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享有锻炼的机会,彼此施展才华,相互竞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七、问题要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它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例如我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课文第五自然段这样写道:“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思考: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呢?仅仅是因为花儿美吗?学生认真阅读这部分文字,联系前面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不是,高尔基欣赏着花仿佛看到了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花是他儿子亲手种的。”有的说:“高尔基欣赏着花仿佛看到了了儿子在岛上顾不上休息忙着种花的情景,儿子那么懂事,心里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有的说:“高尔基看到儿子的劳动没有白费,他种的花终于开了,所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有的学生还联系后面的内容说:“高尔基的儿子虽然离开了小岛,但他给岛上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所以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感悟、交流,丰富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7

[摘 要]当前的教育教学,由于社会的功利思想以及对儿童的不正确认识,童心正在被忽视,甚至扼杀。因此,教师要怀有一份敬畏童心、守护童心的理想,让我们课堂从教师立场、考试立场向学生立场的转变,实现课堂的智慧与灵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 儿童立场 理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1

边亚华在《童心与儿童教育》一文中说:“儿童失去了童心,正如树苗失去水分,自然不能健康成长。”这形象地表明守护童心的重要性。但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社会的功利思想以及对儿童的不正确认识,童心正在被忽视,甚至扼杀。那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守护童心呢?

一、适合学生高度的活动,保有童心的生机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而当下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存在过度“深挖”的现象。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当某项教学活动超出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不知所措时,学生就不可能参与并投入其中。可想而知,一旦这样的遭遇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就会不佳,甚至萎靡不振。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呢?当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们就要尽可能地让教学活动适合学生的高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一课,课后有复述课文的要求。教学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做任何铺垫,直接让学生来完成这一任务,对部分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因此,在要求学生复述第二至第五节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一项“填写实验报告”的活动来降低难度。从课文中筛选提炼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困难。同时,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内容有了条缕清晰的记忆,这时再来复述课文,也就不那么困难了。事实表明,从学生基础出发,通过表格架设桥梁,学生的参与度高了。

从上述课例可见,我们在课堂中,所安排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高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有童心的生机。

二、增强学生体验的活动,保持童心的快乐

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所缺失的恰恰是体验,所偏重的是认知和经验(主要是间接经验)。这种缺乏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的认知灌输,带给学生的是语文学习的痛苦。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舒展眉头,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 村居》一课,其中有一个词语“吴音”,学生不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通过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吴音就是吴地的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文中指的是江西上饶一带的方言。可想而知,这一教学活动,对隶属江淮方言区的我们的学生来说,并不能满足他们对“吴音”的认知需求。但是,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借助现代媒体让学生听听“吴音”,或者让班上来自上海、浙江等吴方言地区的孩子说说他们的家乡话。这样,学生不仅对“吴音”的意思有了理解,而且对吴音那软软的、柔柔的,富有乐感的特点有了感性上的认知。较之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听“吴音”说话带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概念的累积,还有快乐的心境。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班上进行上述教学活动后的第二天,一个小男生走到讲台前告诉我:他奶奶听的戏曲就是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来自浙江的小女孩自豪地说:“我妈妈说我们那儿的方言最难学了。”没想到,学生对“吴音”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意趣体验,让学生经历愉快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保持童心。

三、尊重学生感受的活动,保留童心的纯真

李贽在《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童心,是一面充满阳光、毫无瑕疵的镜子,它天真、坦诚,与隐瞒、欺骗、虚伪相对立。然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却常常听到学生说着违心的话。

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的第三节:“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在教学时,教师们往往会问:“从这一段话中,你看到高尔基儿子怎么样?”然后不理会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去关注“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等这些词句,得出高尔基的儿子这些行动表明了他很有孝心,很爱他的父亲高尔基的观点。10岁孩子种花这件事,是孩子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然,还是为了父亲在岛上能欣赏到美丽的花儿?高尔基的快乐源自于儿子的快乐,还是源自于儿子的孝心?很多教师并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环环紧扣,但它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学生为什么不大胆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呢?因为,他们总是被教师“牵”着走在“教”路上,至于沿途观什么景,有什么感受,均由教师来定。长期以来,他们习惯了任凭教师牵引、迎合教师心意,哪怕是言不由衷。因此,要让学生保留纯真的童心,就要从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做起,让学生把内心体会和认识,不受外界约束和控制真实地表达出来。

四、激发学生想象的活动,保护童心的灵性

儿童的灵性表现为儿童自由天性之下的聪明、灵气,如敏锐的发现力、奇妙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等。但是,儿童的这些天性在语文课堂上并没有得到发挥出来。因为,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对基本技能的操作和熟练。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想象、创造,保护学生的灵性。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充分凭借课文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黄山奇松》有这样一段话:“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我们可以根据这句话,设计一道想象说话练习: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语用练习,也是一次想象之旅。

童年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是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想象力不仅是孩子很珍贵的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源泉所在。有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在全球2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因此,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想象,舒展学生的灵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如果怀有一份敬畏童心、守护童心的理想,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自觉实现从教师立场、考试立场向学生立场的转变。由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将因“生本”化而充满智慧与活力,学生在课堂上也一定是积极活跃的,属于他们的那份儿童的真性、个性、灵性之美也就得以绽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8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社会上,各种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活动层出不穷;在某些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和师范院校、系(如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音乐学系等),已经陆续开设有国外优秀教学法的课程,其中奥尔夫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近年来,随着音乐治疗专业的兴起,奥尔夫教学法在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领域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应用;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领域,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到大学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对象,涉及歌唱教学、节奏教学、视唱练耳教学、器乐教学、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舞蹈教学等多个教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1年,为了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开始实施课程改革。此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随之开始颁布实施。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许多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将奥尔夫教学法渗透其中。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传播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专家学者、音乐教师、社会人士等)开始关注奥尔夫,关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二、奥尔夫在早期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除了学校音乐之外,早期音乐教育领域也特别注重与奥尔夫教学法的结合。早期音乐教育,即针对于0—6岁1的孩子(或家长)进行的音乐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各种针对奥尔夫早期音乐教育的培训逐渐增多。2009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聘请布伦特米高尔特2先生来华讲学,主题为: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联通儿童的各个感官;2009年8月,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暑期奥尔夫培训中,特别聘请了德国早期教育奥尔夫教学培训专家卡提亚(KatjaOjala-Kocak)等。那么,在早教领域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亲子期”(0—3岁)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妈妈”3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之前对妈妈都有一种天生的依赖感,心理学上称之为“母体认同感”,尤其是1岁之前的宝宝还没有脱离母乳喂养,不能独立活动,大部分时间都要被自己的妈妈抱在怀里。因此,3岁之前的音乐活动多以“亲子活动”为主进行展开,这段时期也可称为“亲子期”,音乐教学活动的对象多以“妈妈”为主。在教学对象的认识问题上,很多家长甚至早教老师存有误区,认为早期音乐培训可以使宝宝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很多音乐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音乐方面的能力,这种思想是很片面的。对于3—6岁的小朋友而言,老师可以相对轻松教会他们音乐知识,让其感受到什么叫做固定节拍,什么叫做固定音型,此时的教学对象是孩子本身。而对于0—3岁早期音乐教育而言,奥尔夫早期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此时的教学重点是“妈妈”,而不是“宝宝”。这个时期的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针对家长进行,宝宝则在家长的音乐学习的整体过程中进行感受和体验。比如,在播放着背景音乐给孩子按摩的时候,老师是在教家长怎样感知音乐并和着音乐的节拍去做按摩的动作,而宝宝则是在感受,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音乐感受。此时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妈妈们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舞蹈、律动、动作等)的参与,进而获得音乐上丰富的感性体验,然后在以后的亲子课堂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使自己孩子受到熏陶。作为早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并不是给很小的孩子什么样的音乐体验,而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音乐的手段使爸爸妈妈获得一些东西,然后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尤其是对于还处在婴儿时期的宝宝,要努力从音乐元素入手使爸爸妈妈学会放松自己的肢体,并通过抱宝宝的姿势传递给孩子。奥尔夫早期音乐教育基于以上教育理念所设计的音乐教学活动(如课例1《帕什帕什》)不仅可以让家长学会怎样与宝宝玩音乐,同时也可以消除或减轻年轻父母在抱孩子时的紧张心理。

2.在“安全”的世界里玩音乐在奥尔夫早期音乐教学初期,有很长一段时间,音乐活动都是以“问候舞”开始导入。这是因为幼儿对于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新的环境、新的面孔,宝宝在觉得新鲜的同时也会对一切陌生的事物产生害怕的心理。因此,在亲子园做活动的时候,老师要确保孩子对教室、老师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信赖感,老师要和家长一起,帮助宝宝在音乐课堂上尽快寻找到一个非常安全的“世界”,这样才能有利于音乐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在实施早教的过程当中,任何一个音乐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从宝宝“能够接受”的音乐元素开始入手。所谓“能够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在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老师所设计音乐活动的难度要适当,应基于孩子已有的音乐能力进行拔高。否则,难度太小,小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度太大,大部分孩子都无法参与其中,活动的效果和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上一篇:童年岁月范文 下一篇: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