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18 19:29:49

高尔基童年摘抄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1篇

一、 关注教材体系

苏教版小语课文都是单篇呈现的,但在教学中要把一篇文章放到整个单元,甚至整个教材的体系中去思考,这样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在一个单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3篇课文组成,其中《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虽各有训练点,但又有“同类项”,那就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围绕中心写片段”是个训练重点。我就从给完整的例子到给中心句,再到自由写,在几课中逐渐推进总分结构的片段训练。

我们也可以在几个单元之间实现衔接式的教学。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仔细分析了此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中都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而“学习写对话”正是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就处于衔接的位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于是,我就将设计对话引入本文教学,创设多处小骆驼和小红马对话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对话。

强调阅读教学要与编者对话,其中一点就是强调教者不能仅仅关注独立篇目的教学,不能一叶障目,就文教文,而要反复审视整册教材,寻找各单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走一条通读教材、精读单元、研读课文之路。

二、 关注文本解读

对话教学中的文本充溢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师与作者的情感相遇时,就会受到作者思想观点的影响,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人理解和体验。但此时的文本已经有了编者所隐含的思想,教师这时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如果与作者对话,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要读出“凄婉”,童年的自由恰恰与她现实的凄惨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不少老师课文结束的时候总要加上“凄婉”的尾巴,挖掘作者的悲惨命运,以“凄婉”的感情基调收尾。这样的解读可不可以?我觉得完全可以,因为遵循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身就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样的解读在我看来是有点遗憾的――忽略了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作为选文,编者做了取舍,入选后就带有了编者的意图――作为课文应该要承载的。苏教版将此篇文章放到了“亲情依依”这一主题单元中,毫无疑问,“我”与祖父的亲情不能忽略,也是不该忽略的,那种只见“园子”不见“祖父”的解读是有偏颇的。同时这一单元也洋溢着“爱”的主题,让同学们只感受这篇文章中传递的“自由快乐”,感受童年的欢快美妙,应该是编者的目的所在,课后思考题中也有明显的编者意图体现,除第一项是一贯的描红、临写外,另外两项都与“快乐”相关:一是摘抄写得有趣的句子,另一是选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大家分享。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更欣赏将这篇课文解读为“追求童年的记忆,珍惜美好的童年”,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背后去寻找“凄婉”的影子。

三、 关注课文插图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

做编者的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精心绘制的。编者的目的是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起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功用。插图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插图的使用方法不是单一的,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学设计的要求、教学目标等多角度来巧妙运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的插图,就与第6~9自然段的课文内容相对应,体现了课文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书上描写了什么,找出与图有关联的段落,然后品读句子。利用插图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使阅读文本内容更丰满形象,这是编者的目的之一。文章是以文字表情达意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使用插图的时机,切忌脱离文本。

四、 关注课后习题

小学语文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思考练习题,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抓手。要处理好这些练习题,就必须要潜心体察、细心揣摩习题背后潜藏着的编者意图。就苏教版而言,每课后面安排4-5题,总体来看,这些习题以读书为“经线”,以写字、积累、阅读、表达等语文基本能力训练为“纬线”,是我们实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重要凭借。具体到每个学段每篇课文,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采用寓理于事的手法,由儿子假期在小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愉快,生发到在生活中要时时、处处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进而揭示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这一极富哲理的人生真谛。课后练习4,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不少老师在处理这一练习时,要么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课上安排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回信的内容先思考,再作一番交流;要么干脆将这一题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外完成。第一种做法,由于时间短促,学生只能仓促应对,回信内容空乏苍白;第二种做法,由于缺少课堂的有效指导,完成的质量很难保证。这两种做法,都未能很好地体现编者的意图。

那么,究竟该怎样处理这道练习题呢?我们不妨综合梳理一下文本,探究编者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真实用意。这篇文章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栽花赏花;第二件事是高尔基写信教子。第一件事是引发高尔基写信教子的诱因,课文的第7、8、9三个自然段引用了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的内容,人文内涵丰富,是重点所在。本文虽有两个主角:高尔基、儿子,但行文的主要视角却在高尔基,对他的儿子着墨不多,只用一句话来写儿子栽花。至于儿子为什么要栽花?读了父亲写给他的信后,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课文只字未提,这就给阅读留下了空白。而这个空白,恰恰成了回信所应表达的内容。

这则练习,从形式上看,是写书信,而书信作为一种文体,对五年级的学生已不陌生;从内容上看,是针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写回信,顺应了课文内容,与文本咬合紧密。它不仅具有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作用,又有回应文本的价值取向、励志笃行的情意导向功能,由此可见,这一题不是单纯的表达练习,而是“代人立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全面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依托,必须下一番真功夫。

针对这一题,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以“儿子”的视角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儿子”之所感,想“儿子”之所想,再让学生就回信的内容充分地交流、述说,然后组织评赏或者表演,最后由说成文。这样,将感、想、议、说、赏、演、写综合起来,变单向的个体活动为课堂上的多边互动,变单一的语文练习为立体的语文实践。唯有如此,习题所承载的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所以,要站在课程的角度想,为什么编者把这篇课文编在这儿,这一课必须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可能教什么,教学这一课如何与这个学段、这个单元的教学相互呼应、相互链接起来。只有关注到这个文本作为教的价值,才能真正与“教科书编者”对好话。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2篇

我喜欢书是因为可以从一本书中汲取知识,积累一些好词好句,这样我便可以开阔我的视野,还能将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作文里,所以还能提高写作文的能力,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从小我一有空,便会捧起《安徒生童话》和《十万个为什么》等一些课外读物津津有味的读起来。这样便可以增强我的阅读水平,还可以提高我写作文的能力,摘抄书中优美的好词好句,写作文就可以做到小菜一碟了。

我爱读书,是书给了我智慧。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我知识的宝库,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的遨游;书也像是一位老师,教给我许多知识,还像一个我的好朋友,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共同交流,共同探讨。

书是一个无穷的大海,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一句话说的好:“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也是神圣的,它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从幼儿园一直到现在,我接触过许多本书,几乎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全部都是书给的,我在风雨中去搏击强敌,陪伴着高尔基一起去度过他悲惨的童年生活,还有许多故事让我难过,让我对比自己的生活。

读书伴随我成长,书是知识的宝库,是力量的源泉,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3篇

你会问,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书呢?这还得从我上一年级时说起。上学第一天,爸爸笑着对我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应该学会阅读。”刚开始,我还不怎么认字,只读一些带有注音的童话。虽然只是一则简单的故事,但是我的“魂”已经被这些故事勾走了。书中的人开心,我也跟着他高兴;书中的人悲伤,我也跟着他难过。就是这些故事,使我产生了写读书笔记的念头。最初,所谓的读书笔记其实就是五六个词语、两三个句子。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却给我今后的写作道路铺上了成功的垫脚石。

自从三年级起,我就对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罗兰小语》、《 繁星·春水》、《 白色的小贝壳》、《 我的童年》、《 谁动了我的奶酪》、《 欧也妮·葛朗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都是我爱看的书。巴扎克让我感受到了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季羡林爷爷让我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海伦·凯勒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当然,像管家琪、杨红樱、曹文轩这些现代名家的著作,我也是爱不释手的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

书很精彩,好词佳句当然就多。所以我写的读书笔记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几个词句了,一下子就变得丰富起来。我又养成了摘抄背诵的习惯,这样我的知识就越来越多了。

记得有一次,我上完英语课回到家便想看书,可是眼看就到了晚饭时间,但是我并不饥饿,因为书籍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正如高尔基所说:“书中自有面包在”。

书是一瓶调味粉,它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书是一把钥匙,它帮助你打开智慧的大门;书是一面帆板,它带你驶向知识的彼岸。阅读吧!

指导老师:汤书婵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发;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36-02

一、落实课程标准,强化课外阅读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达到此标准,教师要进行外部强化,要依据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为学生制定三年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读整本名著,每天至少阅读5000字,每天向组长汇报阅读章节内容,小组长做好书面记录。通过强化,让学生走进名著。

二、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在名著影视作品与原著的比较中,享受原著特有的艺术魅力。读图时代,学生对电视、网络感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影视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学习名著推荐与阅读时,可选择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感受名著的精彩之处。小说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人物的行动化和视觉化。因此,读小说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进入身临其境的氛围,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这样在与主人公的对话、交流中,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获得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享受阅读名著的兴趣。

2.以课内名著节选为基点,向阅读大师原著延伸。语文课本节选有大量的中外名著精,在教学时,要把对作者及原著的介绍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教学《童年的回忆》,文章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教学时,先介绍高尔基——他出身贫寒,忍受磨难,在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大仲马、巴尔扎克、福楼拜、普希金等文学大师的各类作品,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关于“书”的格言,被千千万万各种肤色的人传颂至今。再介绍作品《童年》,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原著的内驱力。

3.以课内经典美文的精读,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及现代美文拓展。经典美文,唯美、清新、智慧,发人深省,充满生活情趣,宣扬理性哲思,追求简单中的精致与典雅,解读平凡中的意趣与智慧。学生对经典美文的阅读更感兴趣。教学要向外拓展,让学生阅读名家的更多名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应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学生在美的慰藉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

好多学生读书是“跑马观花”,要让学生爱阅读而且会阅读,就必须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扫读。扫读的特点就是快,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要读的东西全部“扫”一遍,即“一目十行”法。运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选择书籍。一本书拿到手,先看书的标题和作者,阅读编者的话和关于作者的说明;然后,浏览目录,阅读内容提要、前言或后记;最后再以扫读的方式翻阅全书。这样,自己就能基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然后再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去读。

2.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学生刚开始阅读大都是浏览,要把学生引进文学的殿堂,就必须提高浏览质量。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将阅读中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进行分门别类地制作成读书卡片,并进行索引编码存储,以便写作时信手拈来。这样,学生在应用中品尝到阅读的效果。

3.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经典中的精彩片段,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对人生具有深刻的启迪,对于这样的片段,仅仅让学生去“读”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会“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把一段话好在哪里?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的批注写在这段话的旁边。这样全身心投入,读书就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对话过程。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品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4.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就算没有白读。把读书与写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不仅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四、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只有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评选“周阅读之星”,肯定阅读成绩。利用周一课外活动课时间,对学生上一周课外阅读的读书卡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客观量化,综合各项阅读成绩,班级前2名学生荣获“周阅读之星”称号,并在班级显眼位置张榜公示。读得到承认,好得到表彰,内心有成就感。

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展示阅读成绩。每两周举办一期小组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活动。每期手抄报的制作,教师可以给以相应固定的一些栏目,如名文摘抄、精彩赏析、形象评析、好书共赏、读书心得等,并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最后在学校长廊中展示,并评选出优秀手抄报、优秀个人和优秀栏目。

3.举办阅读沙龙活动,张扬阅读个性。班级每月举办一次阅读沙龙活动,将班级中对课外阅读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读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同时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5篇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表达、积累、梳理,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作文决非易事。所谓“今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长期以来,学生每天忙于“题海”,对生活感受不深、视野狭窄、但为了应付考试,只好去套作文、背佳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套话多、空话多,生涩难读,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有的甚至害怕作文,谈“文”色变。

作文真那么难写吗?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除此之外,恐怕不可能找到什么终南捷径。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

1、先读后写,厚积薄发。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和写的关系,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熟读,最好能熟读成诵,因为在读和背的过程中开阔视野、训练思维、增长知识。苏轼曾说“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而且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分为泛读和精读两步,泛读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博览群书”。即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各种课内课外的书籍及文学著作。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同时向学生推荐《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为达到此目的,我在班内设立了“读书角”,把全班的书籍集中到一起进行交流阅读,并要求学生把读过的书的名称记录下来开列成单,互相对比以激发其读书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就开始第二步——精读,即从自己曾读过的书和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精彩语句和片断,反复诵读,细心揣摩。达到不仅会其文还会达其意的目的。

写也可分两步——抄写和创作。

抄写就是在多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章、语段、句子摘抄下来,以供自己日后反复诵读或创作使用。每个学生须准备好摘抄本,班里不定期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经验、评阅文章、探讨心得。

第二个环节就是创作,即自己动手。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章。或是教师采用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看图作文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练笔,或开设“写作欣赏课”,即每周用一节课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把好的文章投送到学校刊物和其它报刊杂志发表,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

2、先批后改,相得益彰。

作文训练不仅要多读多写,而且还要多批多改,很多学生没有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有的甚至对老师批阅的作文只看一眼分数就塞进了书包,还有的改正几个错别字就算了,根本不知如何修改作文。

我的做法是,写完作文后全班交换评改,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特别是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最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书面的“增、删、调、补”,进行认真的修改,再次誊写后上交。我查看修改情况后再次进行批改,打上等到级分。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6篇

一、在课内阅读中增强语言积累

首先,要培养阅读基本功。语文课本是最好的作文范本。它既是读的范例,也是写的范例。教每一篇课文,我都指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功。

其次,要扩大背诵范围。课文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要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的优秀篇章、精彩片段、优美语句,力争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学生读而不储备,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语言贫乏。因此,我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教学时,除教材规定的背诵内容外,我还选择一些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篇章,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篇背诵,掌握全篇。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我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背诵。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的时间,进行吟诵、品味、内化,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的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加深体会,巩固学习成果。为鼓励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每学期我都在任课的班级内举行几次背诵和默写片段的比赛,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三,鼓励学以致用。每次作文评讲课,我都对那些灵活运用教材中学过的优美词句、典型段式、篇章结构方法的学生,进行表扬,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成功之处,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消除作文难的心理障碍。

二、在课外阅读中增强语言积累

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它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以使学生增强语言积累。

首先,精心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国庆节”“建党节”时,向学生推荐《历史的跨越》《祖国在心中》等优秀诗文。结合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如:学习《小摄影师》可向学生推荐高尔基的《童年》,学了《景阳岗》可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此外,我还在班内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每人带来一本好书,相互交流阅读,定期更换。

其次,教给阅读方法。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课余阅读时间,不使其影响正常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浏览、精读、摘记、旁注等。重点应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摘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鼓励并亲自教他们动手制作摘抄卡片,并将所摘抄的材料,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内容进行分类,以便阅读和使用,并且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写读书心得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就会乐于阅读。

第三,开展活动激励。如通过举办课外阅读摘抄展览、开展朗读和默写精彩片段比赛、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为写作磨制生花妙笔。

三、在社会生活中增强语言积累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语文课本,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应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才富有鲜活的灵性,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教师可推荐学生通过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文艺节目等,要求他们在受到教育或享受娱乐的同时有意识地记一些好词佳句。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如有的学生记下了“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和“交一方朋友,赢一片信誉”等标语。在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积累语言的方法。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7篇

名著阅读要做到有序、高效,就得踏踏实实地从读一部部名著开始,各个击破,积少成多,如此步步为营,把新课标推荐的十二部名著都基本读懂、读好,为初中生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语言文字的底子及写作的底子,功莫大焉,这也许应该成为每个初中语文老师的追求。

要指导学生读好一部名著,依据我近年的实践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详细地制定出阅读的班级计划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一个班级可形成一个巨大的阅读场,在这个阅读场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阅读信息、阅读激情、阅读、阅读价值等等。因此一个班共同读一部名著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妙处。但要达到这一效果,往往需要老师从旁培养、激荡。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就势在必行。凡事预则立。一个好的阅读计划,规定了阅读活动的过程和方向,这对实现阅读目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对《童年》这一名著,我根据班级的阅读情况作了如下安排:

全书共十三章,分五周阅读完成。具体的阅读进度及课堂教学安排如下:

这种安排对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都做出了较具体的布置,整个阅读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集体阅读推动个体阅读,以课堂讨论来检验阅读成效,并辅助一些活动来进一步强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潜心涵咏

1 浏览文本,概括情节

文本细读之前,第一步就是逐章逐节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根据青少年的猎奇心理,读一部小说最吸引其眼球的莫过于曲折的故事情节。因此读第一遍时可快读,浏览全书,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把情节理顺并串连起来,获得对整部小说的整体印象。如对童年可设计一张表,学生每读完一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几个章节,在情节的概括上作一些示范,再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其它部分。如此举一反三,定能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这一步的阅读,就为下一步的文本细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细读文本,前后勾连

有了通读的基础,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文本细读。什么是文本细读?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或者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海德格尔也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

文本细读,要圈点批注。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这既是一种阅读的态度,又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如对《童年》可选择一、二、四、八章进行圈点批注。

文本细读,要读出疑问。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寻找缝隙。细读时要注意读出它的破绽,读出作家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作家的作品往往达不到他想要达到的完整的境界,所谓“缝隙”就暗示了这种差距的存在。“缝隙”里隐藏了大量的密码,帮你完善这个故事。要善于从平平淡淡的情节中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看似简单的细节中觅出深邃的内涵来。如读到《童年》中“小茨冈”这一人物,对他的死抱有深深的同情的同时,不禁要问:是谁害死了一个年青的生命?

文本细读,要读出自己。文本细读就是在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钱理群曾说:“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发现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的某种潜在的联系,如读到阿辽沙挨打的经历联想到自己挨打的经历,读到外祖母的爱想到自己母亲的爰,读到阿辽沙搬家后交友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交友经历等等。只有用心去读。以己之心与作品中的人物之心交流、碰撞,设身处地体验他们的境遇,痛苦与欢乐,悲伤与苦恼,只有读出自己,才能读出感动。

文本细读,要前后勾通。就是把相关情节串连成一片,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理出一条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思路来。如解读外祖父这一人物,就不能只读“外祖父毒打阿辽沙”、“外祖父的上帝”部分。还需读外祖父来到床头看我,并给我讲他年青的时候的故事这一部分,这样一读,就感受到了外祖父不光有残暴的一面,也还有辛酸和善刚强的一面。为了强化这一阅读方式,我们不妨对《童年》拟几个话题让学生去探究:

(1)阿辽沙在成长的过程中,哪些事对他的生活有了较大的影响?他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人对他产生了影响?他最后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2)外祖母这个人对外祖父、女儿、阿辽沙、舅舅、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等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外祖父的人生经历中哪些造就了他的性格?你如何评价这个人?

(4)母亲在小说中是一个不幸者,哪些因素造成了她的不幸?对命运曲安排她的态度怎样?

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可以把小说的各个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思考,理解逐步从小说的表层深入到小说的内核,去领会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做到比较准确地解读小说,从而防止学生“快餐式”的阅读。

3 精神对话,心灵撞击

如果说自由阅读课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作品讨论课就为读者们提供一个表达自己阅读独特感受的空间和时间。读小说,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又是学生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质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一部名著的精神养分的汲取。这种对话是否成功,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来检验。通过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甚至与评论这部作品的大家交流,来达到互通阅读信息,深入探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要读出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人生体验来。

有学生读完《童年》之后,设计一个话题“我与阿辽童年”,供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些同学谈了自己个人的独特阅读体验,就显得很有收获:

[学生一]: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学生二]:啊,真可怜!阿廖沙的童年就这样痛苦的度过的。我呢?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有父母无微不至地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关爱,朋友们深厚无比的友情。童年的生活又是多么地无忧无虑:在树林里嬉戏,在草丛中捉迷藏,在溪水中玩耍,在花丛中捉蝴蝶……在学校有老师耐心地教育,同学们无私地帮助,我就像一棵小树,在接受雨露阳光的滋润——尽情地学习知识,在不断地茁壮成长,开始走向成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与主人公阿廖沙的对话中思想上有了深刻地变化。在生生对话中同学们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4 摘抄涵咏,品味语言

如果把初中生的名著阅读进行定位,不妨定在积累阅读上。积累什么?当然是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对情感和思想的积累,对艺术技巧的发现和掌握,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因此学生在读名著时,摘抄一些优美语句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好像在名著中抽出它最富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摘抄的过程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的过程,这种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的语感不就是对文本中关键处、美处的及时发现和停顿。

摘抄可分为以下几类:

(1)摘抄小说中的抒情句、哲理句

如《童年》一书中的哲理句:

各人不过有各人的名字,而权利人人都一样。

官像顽皮的孩子,走上来就把一切法律破坏了。

(2)摘抄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类

如:在明净的天空下,伏尔加河两岸被秋风渡上了一层金红色,看上去就像是两条美丽的绸缎。橘红色的轮船不疾不徐、懒洋洋地逆流而上。轮片有节奏地拍打着灰蓝色的河水,发出隆隆的响声。船尾有一条灰色的驳船被长长的拖索章着,安详而悠闲,活脱脱的像一只土鳖。

(3)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类

如精彩的肖像描写: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其它如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及对话描写其中不乏精彩处,当一一摘录。

这里要强调的是,摘抄的目的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为研讨技法服务。因此摘抄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不要把这些语言材料束之高阁。而要摘而时习之,利用早读课或课余时间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通过反复咀嚼去充分感受其语言的魅力,揣摩作者的行文脉络,最好能熟读成诵,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5 摹写模仿,以写促读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8篇

确定阅读标准和阅读方向

2014年底,在寒假之前,笔者与学生们就设定《童年》这本书读完时应该达到的标准,特别是对活动时间节点的明确。这样就确保了在实施过程中目标一致、方向明确,所有学生都清楚了解到每个阶段各自应该做哪些工作,相互之间该怎样配合,以及阅读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如何避免发生此类问题及遇到后如何应对。最后,把这些内容形成文字方案,在班级群里。

假期初读:浏览为主

首先,要求学生查看目录,明确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然后,估计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最后,综合多数学生的意见,设定每天的最低限额,要求学生最好以章为单位,制作阅读时间自查表,统计假期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这样,既方便学生对自己阅读节奏的控制,也便于返校时,老师对阅读任务的监控,阅读效果把握。同时,发动家长在假期里跟踪监督进度和阅读效果,确保名著阅读的质量,不止于流于形式。

开读之前,结合初一上学期专题讲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所得,一起复习读书的众多方法,如精彩和重点部分精读、其他内容略读等。同时提出了三个“强调”:强调闹中取静,强调独有所见,强调心到收到。教师的指导集中在《童年》的导读、介绍作者情况和书的影响上。根据《童年》一书的特点,笔者的跟踪形式和反馈主要是对读书笔记的检查。假期读书笔记的类型包括:知识表格、故事梗概、摘抄片段、读后感。一章一得,每篇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开学审读:分组承包,阅读展示

根据《童年》的行文脉络和故事场景转换的节奏,可把全书13个章节分为3个模块:①第一章,是写去外祖父家的原因和经过;②第二章至第七章,写外祖父和孩子分家前老房子发生的故事;③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写阿廖沙在外祖父新买的房子里发生的故事。其中,第二、三模块可根据阿廖沙的经历再细分为“小茨冈专题”“不同的上帝专题”“染坊失火专题”“好事情专题”“三个小伙伴专题”等8个专题。在对学生假期名著阅读完成质量检测和《童年》知识点考核成绩评定的情况下,把全班分为8个小组,然后抽签决定承包的专题,同时组织学生创建展示流程和设计评价标准。

分组承包任务完后,大约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审读所负责的专题,全面概括,细节研读,集小组之力钻研专题,补充扩充相关的课外阅读,准备展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创制阅读展示流程和评价标准,并让所有同学明白评价标准的使用方法,确保流程顺畅,程序公平,评价合理。

从2015年4月中旬开始阅读展示,然后小组互评,提出修改意见;由于各有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观点,笔者为学生们创设了小辩论的机会,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课下复习阅读,进而深刻体会文本内涵。老师的引导和总评,主要话题集中在小组活动中优缺点、提出活动改善的方向上,不做总结性的概述,而做有深度问题的提出者、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者。

重点研读,考核阅读效果

进入2015年5月中下旬,迫于期末考试的临近,我们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年中考试卷中对《童年》考核的形式和范围的研究,提出了重点章节重点研修、考核形式多样化,确保人人有发展。因为课内的名著常常会面临考试的检验,所以,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参考设计题目,然后招标高质量的内容重组,把学生的名字备注在被征用的题后面。这样,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名著,也能够减少对名著阅读的抵触心理。面向个体的方法:鼓励擅长朗读的学生,以微信的形式发送语音;鼓励擅长画画的学生,给重点章节配系列插图;擅长写作的学生,可以就重点章节创作剧本、影视脚本等,并第一时间反馈给大家。面向群体的方法:办专题的手抄报,如“我与阿廖沙对话”“初到祖父家的阿廖沙”“我眼中的小茨冈”“眼中的上帝”等专题;写读后感;写作竞赛;片段剧表演;经典故事情节演讲等。

此外,利用初中生普遍勃发的个体意识,尤其是在意其他学生的评价这一心理特点,开展了“每周新知,与你分享”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展示同学的阅读兴趣,提升其自信心,而且还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在书籍中探宝。同时,笔者通过审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把学生的佳作推上班级博客、校刊、校报以及班级外墙展示等,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这样,一批批高质量的读书笔记,一张张设计精美的思维导图,一次次意气风发的精彩演讲,让教师们坚信:给了学生机会,他们反馈就可能是奇迹。

语文教师之所以如此努力地推动名著阅读,是因为坚信阅读的力量,相信任何劝导规训的金玉良言“都比不上他自己翻开书页,亲身体验书中奇妙而广博的世界”。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9篇

出版作品500多万字;

她的小说风靡校园,

多部在海外出版,多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她获奖频频,国内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奖她几乎都拿过;

她就是发行达300余万册的“男生贾里系列”图书的作者,

中国青少年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秦文君。

小时候,我是个爱玩的孩子。那时,我家住的地方有个大园子,园里草木葱茏,花卉芬芳,我常常去那里玩。因为实在太喜欢那里了,所以,刚上小学后,我常常逃学,一个人跑到那个花草繁盛的园子里玩。老师知道了,就去找我的爸爸。爸爸没有大声斥责我,更没有动手打我,只是平静地对我说:“文君啊,你要是实在不愿意上学,就别去了。但你要是想上学,就不能随便逃课。这一点,你要自己想清楚才行,爸爸绝不强迫你。”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得意。那之后,我开始天天逃学,去那个园子里玩。

转眼间,很多天过去了,我发现伙伴们每天都去上学,园子里总是只剩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实在不好玩儿。于是,我又回到了学校。渐渐地,我竟然发现,还有比玩儿更有趣的东西,那就是看书。不久,我变成了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孩子,有空就去上海少儿图书馆里借书看。图书馆里各种各样的书,让我眼花缭乱,看完这本,还想看那本;无论文学作品还是科普读物,我通通都喜欢。

从家里到少儿图书馆,要走25分钟的路程,中间要经过一个小公园。每当我借好一本书以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小公园,我就会到长椅子上坐下来读一会儿。所以,借来的书,往往在回家的路上我就能读完了,只得回去再借。见我还书这样快,少儿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便奇怪地问:“小朋友,你借的书都看了吗?”我回答:“看了,我全部看完了!”“这么快?那你把书的内容说一下。”听我说得有条有理,图书管理员乐了,又允许把书借给了我。就这样,我读了《小布头奇遇记》《宝葫芦的秘密》《苦儿流浪记》《洋葱头历险记》。讲可爱的小女孩做好人好事的儿童故事《芬芬为什么愿意剃光头》,袁静的《小黑马的故事》,任大霖、任大星的作品,上海作家胡万春写旧上海的小说《过年》和《骨肉》,也是印象中我特别喜欢的。读书对我非常有帮助,不仅使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妈妈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她每晚在灯下读书的身影,沉醉在书中的那种安祥、高雅的神情,使幼小的我觉得很神秘,很向住。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影响。

上小学四年级时的班主任祝老师教我们语文,她每周都会利用班会课读书给我们听,读《欧阳海之歌》里小海的童年生活,读《红岩》里英雄人物与敌人的斗智斗勇。有意思的是,祝老师总是在我们听得入神、有所期待时停下来,像今天小说连载的编辑似的。小孩子读书往往先被趣味吸引,急切想知道“后来怎么样”,我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然后就很急切地买书、借书,好知道后面的内容。再过几天,等我们看完以后,老师又开始讲新的故事了,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阅读,对文学的喜爱也更深了。

上了中学,我的一个同学的父母是开明书店的资深编辑,她家有很多外面找不到的书,全是解放前的老版本,竖排、繁体字,插图精美。我向她借了好多书来读,安徒生作品插图本、高尔基的作品、《红楼梦》、马克・吐温的作品,都是那时读的。读《红楼梦》时我还摘抄了很多诗词,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费恩历险记》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

阅读对一个人的心灵成长的作用是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不好说哪一本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不好用数量来衡量。只要开始阅读,人生就开始了积累。

高尔基童年摘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习惯;小学生;阅读者

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一种主动过程,从广义上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所谓课内阅读就是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而课外阅读则是课余时间学生的个人阅读,它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补充。

据有关心理学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的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而且提升了语文学习兴趣,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都是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变化。

除此之外,课外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等等。既然课外阅读如此之关键,那如何将小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呢?

1.阅读兴趣的激发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必要,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阅读具有关键期,应从小培养,有些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忽视了这一点。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给予及时的补救。

五年级有一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中作者对自己童年的一系列回忆,无不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倒数第二自然段结尾写道“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想很多学生读到这时会有种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课堂上,我抓住这一契机,对这本书进行简单介绍后,再节选这本书中的另一章节念给学生听。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不用我再多布置,中午当我走进教室时已经看到有人在津津有味地阅读这本书了。

2.阅读读物的推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小学生课外读什么书至关重要。就如那些经典之作,它对于读者不仅仅只是文字的呈现,而是生命,对读者的生命来说是一种引领。因此,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读物进行精心推荐。

首先,教师应结合每篇课文的安排以及园地中的课外书屋适时推荐一些读物。这些文章的同步阅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本组课文主题的认识。如教学完《祖父的园子》,就可以推荐学生看萧红的《呼兰河传》;学完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就可以利用园地中的课外书屋推荐高尔基的《童年》,让学生和高尔基一起感受他童年生活的苦难与悲惨,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努力上进。总之,每篇课文、每组课文都可以成为我们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一个引子。

其次,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新课标要求的各年级必读书目。在每一学年开始,我就把这一学年的必读书目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最后,还可以推荐一些学生喜爱的书籍或期刊,如男生可以推荐他们看《科学博览》《十万个为什么》等;女生可以推荐《儿童文学》《意林》《读者》等。做到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享用的“营养大餐”,让他们在这大餐中获得自己所需的精神食粮。

3.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知识的海洋中,如何汲取书的营养,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必不可少。有些学生看书心不在焉,只是装装样子给家长看;有些学生浅尝辄止,只注重书中情节,而忽视了作者的描写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致很多家长说:“孩子书也看得挺多的,可为什么语文还是这么差?”其实,这就是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导致的。学习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关键。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在他(她)的阅读过程中必定是各个感官的积极参与。一代伟人,他所读过的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他阅读的痕迹,有圈点、有批注、有心得,大量的思考性阅读使得其思想境界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每次阅读书籍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应根据每次阅读目的有所选择阅读方法。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对于这样的文章我要求学生精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要求如下:①积累好词佳句,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要标记出来并摘抄,熟读成诵,从而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②边阅读边批注,阅读时遇到自己有感悟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把它标记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心得。 ③归纳写好读后感,阅读后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书写读书感受,可以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从而形成一篇篇真实的读后感。④创作阅读法,有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特别有感触,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续写、扩写、改写都可以。有了这样的阅读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必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收获阅读的喜悦。

但有时我们阅读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去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这就不能精读了。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也称泛读)来搜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这种阅读,学生平常的阅读量要多,理解力要强,注意力要集中,速度要快。这样的快速读,能使一个人的知识信息成倍增长,赶上时展的需要。

4.阅读成果的汇报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有效果、不流于形式,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验。可以在教室墙壁上或者后黑板上设置“书海拾贝”“读书园地”等板块,然后张贴或抄写一些学生平时阅读到的美文佳作或是他们阅读时有感悟的读书心语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一周一换,一周一组学生负责。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积极性高,不但可获得阅读收获,还能感受到读书乐趣,阅读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除此以外,每天的Z文课前可以留出3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或向大家推荐好书,或介绍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等。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师生同步阅读一本书,每天交流阅读心得。这样一来,班内书香萦绕,学生置身其中,不怕阅读只是走马观花了。

5.阅读习惯的坚持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只有具有一定数量的阅读,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持之以恒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事。为了让学生能坚持阅读,从四年级接手这个班开始,我就在班上举行书香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之后还须完成书香笔记一则。书香笔记的内容包括阅读时间、阅读时长、阅读内容、阅读摘抄以及家长签名五部分。家长签名的目的就是让家长一起参与这个活动,保证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遇到寒暑假时也要让学生把这项活动继续下去。现在微信非常方便,我要求他们至少坚持5天一汇报,可以在班级群里展示,也可以在朋友圈里晒晒自己的阅读成果。当学生看到别人的坚持时肯定不愿自己落后,也会迎头赶上。这样一来,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是一种坚持。书籍带给他们的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阅读于小的方面来说,能提升学生的成绩,助其考个理想的大学;于大的方面来说,能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一个真正会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断提升、不断成长的人,他(她)的容颜自然会改变,在谈吐上、在气质上都会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张学青.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阅读者[J].江苏教育研究,2015(Z1):86-90.

[2]谈永康.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本意[J].小学语文教师,2016(2).

[3]毛 云.智趣语文,让阅读教学神采飞扬[J].小学教学参考,2016(16).

上一篇:美文摘抄及赏析范文 下一篇:培根随笔摘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