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3 22:18:5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1

姑且回忆个人教育经历的些许案例,仅从案例角度发现思辨的过程。

片段一:课改之前《少年闰土》的教学

那应该是一个“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年代。凡为考试,题目范围大同小异,试题答案基本唯一,教参自然被教师奉为珍宝。那时的语文课堂,教师还是课堂的导演和主角,教师讲,学生听,听完背,按照教参来就没有错误。

课始,自然免不了向学生津津乐道地介绍鲁迅的称号和伟大的文学成就,然后就是这样的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每一段可以概括为怎样的小标题?(如,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结合间断的指名读课文,教师开始逐一讲解:看瓜刺猹,反映了闰土的机智能干;雪地捕鸟,表现了闰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说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然后是“为什么‘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呢?”(这是因为作者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甚至可能说到“封建”对人性的禁锢。)

――总结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

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禁锢”,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属于自我的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只有被动的接受、机械的复制,就连教师也缺少了对教学的思考,只是在完成所谓的知识的挪移。

片段二:课改初期《少年闰土》的教学

那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尽管新课改已经举起了鲜明的旗帜,但在与社会思潮和课改观望心理的搏斗中还是略占下风。教师们还是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威”,还在“教本”上努力下着功夫。

――自由朗读“看瓜刺猹”的内容,说说少年时的闰土是什么样子,他是怎样刺猹的?

――画出闰土刺猹的有关语句,标出动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这一图景的学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依次学习其他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说说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闰土是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习,你认为闰土对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快速默读全文,体会一下,“我”在回忆闰土时怀着怎样的感情?

看得出,整堂课还是在“惟本而教”,所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一直指向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但值得庆幸的是,教学已经关注到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这说明,教师已经开始思考,怎样落实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在教学中关照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语文学习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一课程思想的主动辨识与落实还是比较乏力的。

片段三:研修期内《少年闰土》的教学

2012年10月开始的文化名师研修,为我们提供了研讨交流的广阔时空。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流、博客交流开展民主自由的研讨,这是需要挖掘思考力与辨识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因为,这种研修建立在同事交流之上,共同的话题,平等的研讨,学员们需要考证思想,斟酌语言,再加上思想高原期时专家的讲座,让我们真正站在教育者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辨也就渐次成为工作的一种习惯。于是,教学《少年闰土》便有了这样的设计。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认识一位这样的海边少年(出示外貌描写的语句),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喜欢闰土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读、思、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表达、交流,通过圈点勾画、批注体会语言。)

――作者喜欢闰土吗,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再读课文,说说你学习后的感受或收获,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语言方面的,可以是写法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

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包括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思考、对教材处理的思考、对问题设计的思考、对学生学法的思考、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思考、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思考、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考、对学生情感熏染的思考……我想,这种对教学工作的思辨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才是对“教育成功学”、“教育流俗学”的真正意义上的否定,才是教育的本真。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2

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短”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长文短教,不是减少教学环节,压缩每环节的时间;也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任意砍削,伤筋动骨。长文短教,仅仅是课堂教学时间“短”而已。因为教学时间短,所以更要寻求“短”的内涵。

应该短而全而细 “全”是指文本的全貌,“细”是指文本重要的细节。好比演出折子戏。演出的是整出剧的一折(不等于一幕或一场),但这一折与前前后后的情节相关联,与人物总体的性格、命运相关联。要让观众通过这一折而窥见故事和人物的全貌。这一折里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的任何细节都是不能有任何含糊、任何不到位的。这就要求任何一个角色都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整个剧中的形象的定位、存在意义的定位。长文短教的难度和要求比演出折子戏更高。教者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抓住文体特征,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全貌和重要的细节。文本好比大海,“短教”只取一瓢;而这一瓢,是有选择的一瓢,它带有大海的全部气息。一个课时上《故乡》,也应让学生: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回故乡,看到萧索的荒村――在故乡,忆起少年闰土,亲见杨二嫂和闰土的沧桑巨变――回故乡,希望下一辈有新的生活;2.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闰土是贫苦隐忍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杨二嫂是势利刻薄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我”是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3.了解人物赖以存在的环境特点:军阀割据,社会黑暗,经济凋敝。除了着眼于宏观的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还要在细微处着力。“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此处设问:“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启发学生领会并说出: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贫苦的现实处境、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了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

应该短而新而活 长文短教拒绝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它需要设计者大胆地智慧地取舍,走不寻常的路。科学建构教学内容,大胆舍弃一切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读懂、基本读懂的内容,智慧选取关键的核心的内容,精心设计,选用新颖的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新颖地切入,灵活地过渡,巧妙地推进。《故乡》,我采用“板块式”设计,共四个板块: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以“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为主线,以“在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编者意义的基础上寻求读者意义”为创新点,以设计新颖精美的PPT为辅助手段。如开课:“请同学们看一看精美的动画。”(播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改编的《回到从前》――“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切入干净利落,从第一秒起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省却预习检查、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将注意力迅速聚焦于“我”和闰土。如从“看一看”到“说一说”的两个板块之间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唯美的动画,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如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采用“跳读法”这样推进:“少年闰土是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

应该短而深而厚 “深”指深刻,“厚”指厚实。如果短而浅而薄,那短有什么意义呢?我这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由分析人物形象过渡到挖掘小说主题。关于小说的主题和阅读的意义,仅仅是表现农民苦难命运的轮回,从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希望下一辈过上新生活吗?仅仅是让读者认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农民乃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吗?历年以来,这个难解语段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人教版《故乡》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计的:

“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教参、教辅及教师课堂提问多设计这样的问题:

三个“辛苦”有何不同含义?“新的生活”指的是什么生活?

又多拟定这样的答案:

“我”的辛苦是脑力劳动的辛苦,闰土的辛苦是体力劳动的辛苦,别人的辛苦是挖空心思算计人的“心”的辛苦。“新”的生活是平等的富裕的温馨的生活。

我认为这样设计有些浅易,答案有些空泛,未能引领学生深刻解读文本重要的关键的语句。可以变化“提问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从三个“不愿意”可以读出“我”怎样的情感态度?“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结尾处“我”为什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从创作的背景中找到答案:

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希望”指的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它是“朦胧”的,“茫远”的,是我“走我的路”正在寻求的。它的实现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所以会“害怕起来”。作者没有用确定的清晰的“希望”、用一个光明的温暖的未来生活图景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

我这样引领学生在了解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义,并进而寻求读者意义――在最后“悟一悟”这个板块,先让学生谈谈阅读的意义,然后启发学生领会编者把《故乡》编入“少年生活”单元的意图,再让学生看“鲁迅睁眼看世界”的视频,最后用这样的结束语结课:“鲁迅一直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给我们坚定的人格力量,去踏出道路,走进黎明。”

紧扣文本,逐层深入,深刻领悟,切中肯綮,以一驭万,这样课就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我就这样带领涉农学校的孩子们经历了不一样的《故乡》之旅,获得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好评。

长文短教,对教者解读文本、建构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一般在上示范课、研究课(有严格时间限制,只有一课时)时,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或有充分的预习准备时,或者处理难度较小的文本时可以采用。常态课,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难度较大的文本,并不适宜长文短教。

【附】

《故乡》教学设计

重点:认识三个故乡: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关键:弄清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流程:

一、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

请大家看一段精美的动画――屏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改编的《回到从前》:“我冒了严寒……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故乡》是1921年鲁迅以他1919年回故乡绍兴搬家的经历(屏显:搬家图片)为素材创作的小说。

二、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

学生概括主要情节后屏显: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文字及图)

三、 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

下面我们着重品读小说中浓墨重彩的地方。

(一)梦幻的过去的故乡

1.(屏显)问题1:为什么用墨如泼地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

2.抽答,分角色朗读,了解少年闰土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屏显:雪地捕鸟、海边捡贝、

月下刺猹(文字及图)

3.这是全文最温暖的部分!(屏显:梦幻的过去的故乡)有缘相识、雪地捕鸟、海边捡贝、月下刺猹、哭着分别,那就是埋藏在“我”心底的最温暖的东西!那就是“我”美丽的故乡梦!在“我”心里,美丽的故乡的形象是和少年闰土的形象叠合在一起的。这段回忆(随即屏显)为故乡梦的破灭做铺垫,为闰土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二)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1.(屏显)问题2:为什么浓墨重彩中年闰土的形象?

(1)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屏显:中年闰土图)(分析中年闰土的变化,注意对比手法,外貌描写)

(2)中年闰土的外貌变化让我“非常吃惊”,但更让我内心震撼的是什么呢?(屏显: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

抽答,小结: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是贫苦的现实处境,是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涌到嘴边的千言万语最后只变成了分明的两个字“老爷!”(屏显: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声老爷,竖起了一道厚障壁,一声老爷,揭开了一条鸿沟!闰土精神的灵魂的变化让“我”震撼――“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3)记忆里那个活泼健谈、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英俊少年变得麻木衰老、屈从命运、贫苦无助。(屏显:闰土是旧中国贫苦隐忍农民的典型形象。)

2.在回忆少年闰土之后、中年闰土出场之前,还写了一个人――

(屏显)问题3:为什么不吝笔墨刻画杨二嫂的形象?

抽答,分角色朗读,屏显:杨二嫂是一个由美丽勤劳变得丑陋、庸俗、自私、势利、贪婪、尖刻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反面衬托中年闰土的憨厚、隐忍。

萧索的荒村,贪婪的杨二嫂,悲苦的闰土,这就是我发生了沧桑巨变的(屏显)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三)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1.(屏显)问题4 :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

(1)理解难句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抽答,小结: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认为后辈们应该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则是对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的热切的呼唤。

(2)理解难句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抽答,小结:作者没有用清晰的确定的“希望”、用光明的嘏的未来生活图景来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原来,小说结尾部分的抒情议论是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导到理想的故乡。(屏显)理想的故乡在哪里?在大家的脚下,在大家的奋斗里!

2.我们不但知道了理想的故乡在哪里,也认识了小说中的“我”。

抽答,小结,屏显:“我”――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不能等同于鲁迅,他是故事中人物,是故事的叙述者,但也是鲁迅情感、思想、灵魂的代言人。

四、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

如果说当年鲁迅创作《故乡》是要人们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军阀的反动,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故乡》的意义是什么呢?

抽答后屏显:“鲁迅睁眼看世界”。是啊,鲁迅一直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给予我们坚定的人格力量,去踏出道路,走进黎明。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典型;麻木;落后;进步的要求;积极的因素;阿Q

鲁迅同时期创作的身处社会最低层,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形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体现较多,如:闰土、祥林嫂,阿Q等,历来人们都把他们作为糊涂、麻木落后、受封建思想毒害极深的典型代表。阅读了《故乡》《祝福》、《阿Q正传》三文章,总觉得若将他们三人进行比较,虽他们均处于麻木落后之中,但阿Q思想深处却体现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

一、首先看一下《故乡》里的闰土

少年的闰土活泼可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年闰土呢? “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圈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袄,浑身瑟索着,那手红活圆实已变得又笨且开裂,象松树皮”。外貌的巨大变化,说明他过着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败,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更体现了闰土遭受阶级压迫,受剥削的深刻性。闰土上场共讲了七句话,其中称呼了四句“老爷”之后,便抖动嘴唇,断断续续地诉苦。“母亲”的叹息又进一步归纳了他的不幸命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作者用近全文一半的篇幅,刻画了一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混战,农村破败背景下一个勤苦、忠厚、苦难的农民形象,反映了他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终年受压迫剥削,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悲惨命运。然而在挑东西时,闰土却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反映了他的麻木和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并没有意识到要通过变革社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再看《祝福》中的祥林嫂

祥林嫂淳朴、善良,勤劳、受传统礼教的“好女不嫁二夫”的影响,她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换取起码的生存权利,但不久,就被婆婆逼嫁到山坳里。她在拜堂时的反抗,也被人称道,认为是知礼的表现,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不得已又被狼衔去,不得已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她再嫁再寡,人们便嘲笑她、奚落她,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不许她沾手祭器供品,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惩罚吓唬她,劝她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人跺,万人跨,当作替身为自己赎罪。祥林嫂在精神恐怖的压抑下变得神情萎顿,动作迟缓,却还是默默操作,以终年所得捐了门槛,本以为可以借此改变命运,但仍受主人的鄙视。连这一点卑微的希望都破灭了,一步步走到了绝境,终至沦为乞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肉体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尽了人们的嘲讽和虐杀,不仅在生前孤苦无告,而且还怀着恐惧走向死亡,祥林嫂也有反抗,但她的反抗却是在封建礼教范围内,无论她拜堂撞伤还是砍断门槛,都是很低层次的反抗,都只是对自己、对物(如门槛)的发泄,而不知道把矛头对准鲁四老爷,对准整个封建社会。

三、再来看阿Q

虽然阿Q处境和闰土、祥林嫂差不多,他的脑子里也有明显的等级观念(他知道赵太爷地位比他高),正统思想(明白没有辫子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做“革命党”就是“造反”) ,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等,但他却有比闰土、祥林嫂进步的一面面对现实,闰土一味祈祷、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现格外的崇奉”。阿Q并不了解革命,但当革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那样害怕,他便神往了――并且站出来革起命来。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和极端低贱的社会地位决定了这种革命念头,就象生存的本能一样自然产生,在阿Q的革命要求里,并非没有合理的成分,他长期处在社会底层,受尽压迫、欺凌,要向骑在自己头上的赵太爷之流复仇,这是无可指责的;他希望获得―些生活资料,改善生活条件,也无可非议。鲁迅对阿Q的革命愿望,对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要求是肯定的……”(卢今《呐喊论》。

阿Q原先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这”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其实是指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影响。举人对革命的害怕,由此而转为“神往”,“神往”革命无疑是阿Q性格上的一次变化。阿Q的阶级地位和悲惨遭遇,决定了他对地主阶级有着强烈的仇恨,因此反动派的欺骗传到这时就失去了效用。”(王尔龄夏康达《鲁迅作品难句解》湖南人民出版社)?“他的精神胜利法暂时不见了,他的封建正统思想仿佛隐伏了。”(《中文自学指导》1988年第2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当赵白眼问‘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在阿Q认为,革命的含义,穷人是不要紧的!在那个时候,阿Q能看到这一点,也算是一个进步了。他从实际生活感受到“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辨子,也不得的,”但他从“银桃子”上去找革命党,那是认识模糊之处了。)当然,这不是阿Q的过错,因为他本生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一个早已被杀掉,一个是挂“银桃子”的假洋鬼子,不找他又找谁呢?他从反对革命而神往革命,并且采取实际的行动向假洋鬼子去要求参加革命,只是他找错了对象,找的是一个投机分子,但他本人要求革命的愿望是实在的,可以肯定的。闰土和祥林嫂是暂时做稳奴隶,而阿Q则属于前者,但“做不得后,他却有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并本能地付出了行动,这可以看作是他性格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阿Q对革命的理解就是抢东西、找老婆、报私仇,这并不能怪他,只能说革命的发动者工作没做到。但阿Q有革命的要求,并且把赵太爷归人应处决的首恶。他并没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想把他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这种想法“捞点东西式”的革命,带有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因为没有无产阶级思想正确的教育和领导,大抵也只能是这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的革命要素,鲁迅先生是明确‘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成因),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负去投靠革命党时,遇到的都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却鄙弃农民的力量,这样的革命没有群众基础,当然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变革。无论如何,阿Q能意识到革命是暴力,能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并提出革命(第一个喊出了“造反”了)比起同样需要改变自己地位却无能为力的闰土们要进步的多了。

阿Q性格中的积极性或者说他比闰土们进步之处体现在革命上,但阿Q的革命却以自己被稀里糊涂拉出去枪毙收场。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鲁迅先通过对阿Q悲剧命运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把阿Q这样具有自发的革命意识的人加以发扬和引导。更没有唤起象闰土、祥林嫂这连朦胧反抗意识都没有的人。“作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且实际上指出了,应当唤起农民,也只有充分调动农民,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真正胜利(铁耕《中文自学指导》 1988年第二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之,阿Q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他的性格主体是愚昧落后,但在阿Q性格中的确体现出比闰土、祥林嫂等同期底层人物的一些潜在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形象与韵律(文学分册)[M].百家出版社,1997.

[2]包忠文.艺术与人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l991.

[3]王尔龄,夏康达.鲁迅作品难句解[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l996.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4

也曾读过他的其它几篇杂文,却发觉那笔调有很大的差异。小说和杂文的锐气重,有直指,讥讽,怒骂或反喻,但[少年闰土]以及后来学的[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不一样,倒象是在叙说什么。

做为一个新文化运动主将,做为一个反黑暗统治的斗士,我们不能不说鲁讯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但我觉得,每个人的精神不能光从一个方面来理解。再猛的斗士也有歇息的时候。

就好象他在《少年闰土》中的第一句"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来……,而这图画,就是他心中的一个梦。梦里,闰土是一个单纯的少年,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闰土会抓鸟,他也想;闰土能刺猹,他也想。就好象我们年少时看过一场战争影片后一时豪情满怀,也想做一个大英雄一样,所以"我于是日日盼望……

如果说这篇文章是对少年时的好友闰土的一种回忆是片面的。

其实,少年闰土也有鲁讯先生自己的影子。他希望自己会是英雄,又希望自己会有一个能自由的空间,让自己的心灵的压力得到释放。

你或许以为这种想法有点消极,其实不然。一个人总按着一个固有的模式去生活或工作,总会要钻入死胡同,再退回时就会发觉世界变得太快,或者无法突破自己。

而鲁讯先生就不一样,以美好的记忆调节自己的心情,以风趣来排解自己心里的压力。好让自己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正确看待和分析事实的真象。

后来,中年闰土虽有几分人情味,但毕竟有些麻木,与鲁讯先生心中的形象相差太远。毕竟,传统的影响和社会的压力是很大的,他对闰土有几分失望,其实也是对国人有些失望。但失望的同时还是要不协地斗争。

“我在朦胧中,眼前又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应该就是他的一种理想和期冀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5

通读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先生那刚毅的形象。在我教学实践中,鲁迅先生是给我震撼最大、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尤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及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本主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杂文《友邦惊诧论》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写于一九三一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武装侵略中国,蒋介石反动派不但不抵抗,反而对人民自发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疯狂镇压。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无情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无耻行径,鼓舞广大人民起来与国内外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中华民本文由收集整理族的尊严、统一就成了鲁迅先生的战斗任务。正是基于这一点,先生在文章中义愤填膺地勾画了国民党反动派腐败无能、摇尾乞怜的奴才嘴脸,充分肯定了爱国学生们正义的行动。在阅读中我多次为先生投枪一般的语言所吸引,在嬉笑怒骂中,针针见血,读起来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那一句句批判的话语是多么的犀利。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又如“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注意到:作此文时,鲁迅先生是处于怎样的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振臂高呼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赞誉的,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也正体现了他在《自题小像》中所表达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爱国思想。

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

关心被压迫者的命运,对他们寄于无限的同情和热爱,是先生作品的又一重要主题。

在《故乡》中,先生重点为我们塑造了“闰土”这一形象。少年时的闰土和鲁迅因为一次祭祀而相逢。那时的闰土见人热爱怕羞,可是对于鲁迅却十分大方。闰土给鲁迅讲述了许多鲁迅在院外的新鲜事儿:什么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一件件稀奇的事儿。在鲁迅心中闰土的心里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好玩的有趣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是鲁迅他们所不知道的也不会知道的。可见少年时代的闰土是那么见识多广,活泼开朗,机智勇敢,健康、能干、热情,显示出“小英雄的形象”、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而中年闰土却变得那么衰弱、迟钝、自卑、麻木,是一位饱经风霜,倍受摧残的贫苦农民,成了一个“木偶人”了。《故乡》让我们看到,只有少年闰土和少年“我”的关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来这种封建礼法关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种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发展中不会把自己树为一个卑贱的、无能的人,像闰土这样一个人的封建礼法观念是在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下逐渐形成的。社会压抑了一个人的人性,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习

惯了消极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压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痛苦。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破败,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的痛苦命运和严重危机,感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是多么殷切地希望能改变这一现实,使闰土这样的劳动者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啊!

三、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古老的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根深蒂固。虽然先生生活在封建统治制度摇摇欲坠的时期,但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十分广泛,因而反封建成了先生作品又一重大主题。正如先生在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所说那样,这个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同时坚定地指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表明自己的理想是根本摧毁“吃人”的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体现了他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由此可见,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即时选择两件事例,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可以围绕中心,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1.外貌描写,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的特征,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语言描写,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即形象化的语言;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从语言描写中,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因此,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动作描写,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

4.心理描写,升入心灵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可以使用假设,自然流露心理活动,还可以有感而发,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侧面描写,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人物才鲜活,才生动,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7

常用的突破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题目突破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教学中可以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会深切。如教《少年闰土》一文时,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写谁?写的是少年闰土,还是少年闰土?闰土少年时候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写少年闰土是通过哪些事情,抓住人物什么特点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字词突破式

小学语文课文多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细读慢品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力,堪称“文眼”。教学时可从重点字词入手,先深入剖析,后集中升华,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如《燕子》一文,全文是围绕“活泼可爱”展开描述、抒发感情的。大致可分三部组织教学。①初读课文,捕捉文眼。他见过燕子吗?课文是怎样描写燕子的?哪个词概括了燕子的特点?调动旧知,初读课文使学生认识燕子的特点。②细读课文,扩展文眼。“活泼可爱”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燕子活泼可爱?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活泼开朗的形象的?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紧扣文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读懂课文。③品读课文,深化文眼,指导学生一边观察彩图,一边朗读课文,通过美的景色,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燕子,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三、句子突破式

课文中有的句子言简意赅,言尽意远,统领全文。教学时可从这些重点句子入手,层层推进,串联全篇,使导读势如破竹、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如《詹天佑》一文,课文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全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此句进行。

四、段落突破式

段落是文章结构最小的组织部分,它标志着作者思路发展的步骤。不少课文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安排结构相似的段落。教学可以从一段入手,知道学法,先扶后放,举一反三,可以减少重复劳动,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再见了,亲人》《卖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水》等都可采用段落突破式导读。

五、过渡突破式

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只见连接转换的结构方式,许多文章结构严谨,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段,不仅勾连上下,使文章前后内容浑然一体,而且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之所在。教学可从过渡段入手,上挂下连,双向展开,能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如《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可扣住这一过渡段,组织教学。

六、篇末突破法

作者一般十分重视文章的结尾,常常是画龙点睛,收束全文,揭示或强调文章的中心,集内容于一点,使文章生辉,令读者玩味。教学时可从篇末入手,层层设问,逆向导读,变综合为分析,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使教学更具有逻辑性。

七、线索突破式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篇8

一、猜读法的提出

1.阅读教学现状之反思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章亲密接触的过程。教师应当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感知文本,思考文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结果(其实大多是从参考书上生吞活剥下来的)来取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似乎已不新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教师仍然舍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长期形成的以教师讲授教材知识为中心、以学生听记和练习为主要目的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依然顽固地占有市场,教师仍然热衷于照本宣科。从字词讲到内容,从主题讲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恨不能全灌了之。只可惜“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地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杜威语)。结果听得人昏昏欲睡,激不起学习思考的念头,即使有认真的学生埋头苦摘,可摘下的这些理解的结果又有多少意义?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份,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说到底仍是观念在作怪:教师眼中只有教材而没有活生生的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容器!

2.对教材的重新认识

要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就无法回避对什么是语文的思考。有观点认为,语文课不是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课程,语文课不是知识中心的课程,人的语文水平——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或者叫做交往活动,阅读也可以看作是—种交往)中发展和提高,语文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具有学科特征的活动课,活动课程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核心,强调教师辅助作用的教学过程。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只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凭借,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就是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超越例子;即不把学例子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将其看成“桥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探索规律,通过这个“桥梁”让学生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灵动起来,飞舞起来。这便是猜读的魅力。

根据阅读教学虚拟论思想,这种缘于课文却又不受课文制约,但又不脱离作者和其所处时代的猜读教法,其实体现了过程虚拟。强调从解读课文这种作者思维的物化结果来再现过程,并在过程中虚拟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和谋篇布局,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和审美感受来表现课文丰富的可能性。而运用比较是激活和评价学生虚拟过程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在筛选比较中提高。

二、猜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而猜读就是让课文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相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的方法。如下面这则为《故乡》设计的导语——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笔下《百草园》里的名叫迅哥儿的“我”?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小孩闰土如果你是迅哥儿,你希望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小朋友?请同学们猜测,畅谈后再阅读有关少年闰土部分,小闰土的品格特征与你猜得差不多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教师从同学们猜测畅谈少年闰土部分入手组织教学,突破教材原来顺序束缚,进行重新筛选组合,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索的欲望,让阅读过程更加显示出个性色彩,并为进一步学习下文作了准备。这可看作是第一次猜读或叫阅读前的猜读。

下文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闰土的变化及其深刻的社会因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制约,就必须突破学生的认识局限,但是理解的起点又不能脱离学生的经验世界,这是一个难点。该如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并始终保持探索精神,这更是一个难关。不妨让学生以设计重逢场面来猜读一番。

阅读中的第一次猜读提示:20年过去了,外出谋生的迅哥儿回乡,与在农村务农的闰土重逢了。请你根据刚才的阅读即描写少年闰土部分的印象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与理解,猜想老朋友重逢场面。要求能表现出人物的外貌、语言(称呼不可少)、神情、动作等。

学生猜测的结果肯定带有浓厚的现实社会色彩,具有即时性,理所当然地把重逢放在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如勤劳能干勇敢的闰土发家致富、老朋友重逢叙旧话新等等。对此与课文相左的误猜,老师应给予肯定,引而不发。有了这一铺垫,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精神,认识到旧社会老百姓过苦日子并非不勤劳不能干,而是社会太黑暗。

设计完成后请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塑造人物的理由。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思考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有了以上两次调动自我的猜读铺垫,再朗读原文集中写中年闰土的语段,要求就外貌穿着神情等方面与自己的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评说对鲁迅这样塑造人物的理解,从这一典型的旧社会农民形象中领悟出主题来。

如此设计意在强调人人参与,促进自主意识的增强,让课文为学生所用,让学生参与到课文的发展变化中来,体验作者的创作思路。有了上一步的铺垫、挖掘,其他的几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上一篇:简短走心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游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