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3 17:38:03

描写燕子的诗句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1

【关键词】象 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在他任职时,他曾写过许多有关湖光山色的诗作,而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意象深刻,所以,也成了白居易描写春景的代表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一提起西湖,就会让人联想到也曾在杭州任刺史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的此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笑的西施的面影,更觉得东坡的比喻太贴切,同时,也惊叹白居易是善于描绘自然的高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的圣地,也是全湖的一个标志。贾亭又叫贾公亭,是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造的亭子,也是当时西湖的名胜。白居易作此诗时,贾亭还在。此句诗的意思大概是:放眼望去,只见那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荡漾的湖水与堤岸相平,天空云彩低垂。我们知道,只有春天的水面才可以用"初平"来形容。从远处看,春水缓缓的涨起来,天边的春云渐渐垂下来,水和天就相连到了一起。从诗意里我看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了解才可能写下的这种感受。一种辽阔,平静的画面给读者展现了出来。也让人不自觉会想起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丽景观。"潮平""风正"可谓湖水恢宏阔大,但湖面也平静。心也宁静了下来。

再看近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玲珑,活泼,流利。在描述"早莺"、"新燕"时,白居易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早莺""家家新燕",那样的莺歌燕舞就用不着"争暖树""啄春泥"了。一个浓郁的春天哪有这零星的"几处"和不知"谁家"的意象让人的心中产生蓦然相逢的惊喜呢?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为人传诵,恐怕也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替时这种乍见的喜悦吧!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的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莺是歌手,它歌唱美好的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寓居季节的敏感,是春天的象征。是啊,树上的早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树。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也不知是哪家檐下的燕子,此时正忙过不停的衔泥做窝。一个"啄"字,也把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写活了。此句诗真是洋溢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诗人刚把视线从水运交接处收回来,就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初春的美好世界中了。读着这句总让人有些眼角湿润,没来由的幸福。

在对"早莺""新燕"进行描绘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到了脚下的花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逐渐开得茂盛了,纷纷扰扰的花间,人眼渐渐变得迷醉;花绽放,草也跟着冒出了脑袋,可草也不深,踏马春游,小草淹没了马蹄。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和几个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游山逛景,是多么让人惬意的事情啊。唐朝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是极盛的,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踏春。白居易另一首诗《代卖薪女赠诸妓》"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也可看出。

一组组词,"早莺","新燕""浅草"……让我们觉得眼前浮现的就是一幅初春美好的图画。

白居易真够幸运,他能领略如此美景,当然,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对生命的热爱,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打动,所沉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他不能自己,以至于流连忘返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亦看不够。最爱湖东秀丽的景色,看也看不够,更有美丽的白堤笼罩在绿色的杨柳里。白沙堤又称沙堤或断桥。西湖三面环山,自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诗人由对春景的特写一变而成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完全陶醉于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这首诗可谓景中寓情,勃勃生机的初春让人恋恋不舍,不知不觉中被诗人那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打动了。套用清代方东树(《续昭昧詹言》"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象兴"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意象,或者是形象化的语言。正象此诗的"几处""早莺"新燕"浅草"等连贯的形象性语言,让读者沉浸在"象"中,沉浸在美丽胡春光中。全诗从"孤山寺"起,"白沙堤"结,春景随行而逐渐展开,情感随景而越发浓厚,春景,春意,春情,浑然一体,水入交融。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2

1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鲁迅《社戏》)

一群小朋友架着白篷的航船去赵庄看戏。作者用一个“飞”字描写船行的快速,突出大家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

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诗句中的“飞”夸张描写木兰身跨战马,穿过一道道关口,越过一座座高山,塑造了一个行军迅速、英姿飒爽、所向无敌的巾帼英雄形象。

3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作者借用诗句中的“飞虹”一词比喻拱桥,这个“飞”字描写拱桥的雄姿,突出拱桥的气势美。

4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梅岭三章》)

诗句中的一个“飞”字写出了捷报频传的速度之快。

5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飞”这个动词写宏儿从屋里跑出来的速度之快,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表现了他活泼的性格。

6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一个“飞”字描写出庐山瀑布流速迅疾的气势、奔流而出的态势、凌空而泻的威势。

7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高尔基《海燕》)

一个“飞”字写海燕迎接战斗,表现了海燕敏捷、矫健的雄姿。

8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八月飞雪,塞北的天气真是奇特。“飞”这个动词勾画出雪花飘舞的形象,写出了“万里雪飘”的动态美。

9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

这里所说的“船”,不是一般的船,而是一种特制的航天船,它能在太空中快速飞行。这个“飞”字集中体现了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是他们的智慧结晶。

10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是山名,一山是飞来的吗?一个“飞”字写这座山得名的原因,是古代人们的想象。给这座山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11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石。

(袁宏道《满井游记》)

燕地的二月,时常刮冷风。冷风刮起来,沙子飞扬,石子滚动。动词“飞”描写风力极大,写出燕地二月的天气特征。

12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3

【关 键 词】 雨说;中学语文;教学;五个一

《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新诗,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后不久,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诗人思绪飘逸,感慨殊深,笔端灵动,情感挚诚,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象内涵并欣赏它的柔美韵味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经过数年的总结,提炼出了上好本节内容的“五个一”。

一、把握一条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雨说》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到归宿(第九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整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境都具有象征性。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读好一节诗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不可估量,对于教学诗歌来说更是如此,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只有在这种主旋律的弹奏中才能拨响心底的强音,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爱着他的爱,悲伤着他的悲伤”。《雨说》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这一首诗一共有九节,我先给学生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仔细地听,听完后给我打分,并给我点评,说说听读后的感受。学生一听说今天可以给老师当“老师”,兴趣盎然,给老师打分,评说理由,兴致勃勃。我看他们都十足地过了一把瘾后顺势一导,让他们在全诗中选取一节模仿老师朗读,当我看着他们在朗读中的那一份投入,听着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清脆欢快的雨声响在我的耳旁,仿佛干涸的大地受到雨水的滋润。虽然只是一节诗,他们也许觉得太短,不足解醉,但我从这“以一代全”的朗读中,从他们的声音里,听出了他们对整首诗歌的感知,对诗歌情感的传递。

三、品好一句诗

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生活等的热爱与鄙弃、赞美与批判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玩味语言”。如何“玩味语言”呢?可以从音韵、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明“内容”,品“意象”,味“意境”。对于《雨说》这篇篇幅较长的诗歌来说,没必要要求学生每一节每一句地去作赏析,但可以让学生选取诗节中的一句或几句,从以上提到的一些方面来赏析。现摘录几句学生的精彩赏析:

生1: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赏析:用拟人、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笑”的情态,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

生2: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赏析:“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自由欢笑、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

四、绘好一幅画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赏析也当然要借助丰富的想象了。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扣住诗歌中的意象,调动他们视听等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我先和学生一起赏读了诗的第一节,根据诗中描绘的内容,想象诗中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中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在诗中选择一节或一两句诗,描绘成一幅画。他们写得可精彩呢!

生1:春雨笑着跳着,落在柳树新发的嫩芽上,和柳芽儿一起追逐嬉戏,落在石狮子上,倾听石狮子诉说古老的故事,落在小燕子漂亮的羽毛上,小燕子左躲右闪,掠过湖面,随着小燕子一起在天际自由遨游!

生2:小草们在风中摇头晃脑,花朵在风中绽开了张张笑脸,大地一片春色盎然……天空中忽然飘起了毛毛细雨,雨丝很轻很轻,没有震耳欲聋的雷声相伴,只有和着温柔的春风,轻轻地飘落在万物上,滋润着大地上的一切。

生3:小溪那原本清脆悦耳的旋律此时已变得沙哑,但却仍旧婉转动听,此时鱼塘中的鱼儿伴随着阵阵落下的春雨更欢快了,它们仿佛在为大地奏响的交响乐而欢呼雀跃!

阅读着这一幅幅画面,如置身于美丽的风景园中,永远清新明丽。这一行行文字如一缕缕温暖的春风,撩拨着人的心弦,使人心旷神怡,我想:如果学生都能根据诗中一两句的内容描绘出如此优美的画面,那么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又有何担忧的呢?

五、仿写一节诗

经过前面的几个环节,学生已从诗歌的朗读中、画面的描绘中感受到了春雨的欢快与美好,感受到了春雨的清新与明快,感受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他们已诗兴大发,于是我让学生选取一节诗或一两句诗仿写一节或一两句,也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寄托在一个意象里,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学生这样仿写道:

跟着我去迎接南方的燕子,

去看花圃里争奇斗艳的花儿,

去观赏水面上舞动的华尔兹,

去听山谷里悦耳的交响曲,

仰着头,去猜云朵那千变万化的脸。

这些仿写神思飞扬,这些小作者能结合作者的体验来感受大自然,把作者的情感体验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以精妙的文笔把这种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看来,仿写亦是品读的一味良方!

“五个一”的环节简单明了,却包含了语文素养的多个层面――“听”“说”“读”“写”“悟”,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黎怡. 以《雨说》为例浅谈新课改下现代诗歌教学的实践[J]. 课外语文,2014(10).

[2] 唐久平. 《雨说》艺术特色探究[J]. 初中生辅导,2012(33).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4

一、

直接型默写。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5.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7.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8.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10.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2.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13.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14.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其二)]1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16.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20.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2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23.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2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25.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2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27.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28.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朱敦儒《相见欢》)29.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3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二、理解型默写。

1.郦道元《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一句描绘出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

2.《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日暮时分,山谷间灵动的生命气息的句子是: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描绘得精妙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与朱元思书》中最能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不追名逐利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5.《野望》一诗中透露出诗人在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6.崔颢的《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由周边景色引出自己羁旅思乡愁绪的名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7.《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8.苏轼评价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名句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出了旅途中景物的变化。

10.《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12.《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3.曹操在《龟虽寿》中表现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14.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把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当作人生的座右铭。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经受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7.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只要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18.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19.《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时诗人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0.《雁门太守行》中的“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21.《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战斗的惊心动魄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22.《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哲理(评价古战争)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两句展现给我们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2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拓展型默写。

1.我们学过的课内外古诗文中,不少体现了送别的主题,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古人的诗词写作中常常引用典故来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写出运用典故的连续两句。【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美好乡村生活场景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5

考场上不但要保持自己稳定的心态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合理的方法、规范的格式。那么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有哪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两种模型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语文诗歌鉴赏基础内容一、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二、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三、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6

关键词:赏析 古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56-02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中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种,更好的方法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沐浴在古代诗歌的阳光中――新课标下古代诗歌教学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2).

[2]邱云.古诗词中说秋月[J].中学生读写,2005,(9).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7

一、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遭遇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诗《卖炭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翁形象,他靠烧炭卖炭为生,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这位老翁在“南山中”烧出一车炭,准备上集市去卖时的心理描写,他身上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饥寒交迫。但他不愿天晴,只盼天气更加寒冷,为什么呢?“心忧炭贱愿天寒”,原来他在担忧炭价,只有天气奇寒,一车炭才能卖到一个好价钱,他也就能买到“身上衣裳口中食”了。作者通过对卖炭翁这种前后矛盾的心理描写,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人民悲惨的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在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歌《观刈麦》中也有同样写作手法的运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农民踏着烫脚的土地,背上忍受着炎阳的烘烤,汗流浃背,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正在“虎口夺粮”。真“不知热”吗?否也。明知酷热难耐,却又“但惜夏日长”,农民只想着能尽快割完小麦,诗人通过这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更突出农民夏收的繁忙,心情的焦急,结合后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令人心酸的场景描写,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沉重。

二、建功立业又思乡怀人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词《渔家傲》上片写景,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复杂的感情,词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和“万里”在数字上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乡愁为何如此浓重?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这句意思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便无从谈起,而要取得胜利,凯旋而归又谈何容易?战争旷日持久,将士离乡背井,戍守边塞,凄苦孤独,这又怎能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爱国激情,浓重相思,兼而有之,构成了词人与守边将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三、旷达的心胸与热爱生活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篇咏月,上片借月抒写志趣,“我欲乘风归去”写出了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的愿望,这种脱离人世的念头,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更重要的是他对现实的不满。人世间的烦恼,不如意使他产生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念头,这也是苏轼道家思想的反映,然而这毕竟是一种愿望,词人并未“乘风归去”,而是静心思考。“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宫虽幽静,但却清寒,并非理想去处,美中仍有不足,这坚定了词人留在人间的决心,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秋月夜,月光如水,词人翩翩起舞,心情愉快,还是人间好啊!上片写出词人既留恋人世又向往月宫的矛盾心情,但这种心情的矛盾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积极用世的思想。

四、壮志难酬的感慨

同是北宋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十句,前九句全是梦境,意境雄奇:有紧张有序的军营生活,也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更有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位意气奋发、豪情万丈,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词人盼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但在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苟安卖国的压制下,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可怜白发生”一句收束全文,全词内容由梦境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是词人一种沉痛的慨叹。正如陆游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中“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一样,纵有凌云壮志,无奈“烈士暮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深刻反映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闺中的愁思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五言古体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开篇描写燕、秦两地春天的景物,这是以“兴”开头,由眼前景物入手引出后文内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承前两句而来,当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地之际,丈夫终于做起了回归的打算,妻子虽然知道心上人将要回来,她非但不感到宽慰和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绝,肝肠寸断。这种反应实是出人意料之外,这“断肠”之感究竟因何而来?原来尽管丈夫归心似箭,且已即将起程,痴情的妻子却早已朝思暮想,盼望着他回来,但她转而一想,丈夫长年守边在外,自己独守春闺,又觉得满腔委屈,所以思妇这时的断肠,是一种饱含相思之苦的等待、盼望、埋怨和表白。思妇在得到丈夫回家的消息之后,理应欣喜才对,而竟“断肠”,这种似乎违背常理的写法,恰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之切、爱之深。

描写燕子的诗句篇8

关键词:《燕山亭》;赵佶;格律;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03-02

一、赵佶及其艺术风格

赵佶即宋徽宗(1082-1135年),是宋神宗之十一子,是北宋的最后一代皇帝,又被尊称为“教主道君太上皇”。赵佶虽然是一代君王,但他的文学艺术造诣却异常深厚、超绝。他不仅精通诗词,还擅长书画、音乐等,可谓多才多艺,只可惜词人在政治才能方面却昏聩无比。由此可见,赵佶在某种程度上与后唐五代的李后主李煜极为相似,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才华和极为平庸的政治才能,同时都是艺术造诣高绝而断送了江山社稷,可谓爱美人不爱江山,爱艺术不爱政治。这种自身反差均如此巨大,既让后人为之钦佩不绝,又让今人为之惋惜不已。

从文学创作上来看,赵佶现存的词作共计十七首,总体上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时期。其早期的词风多艳,而晚期的词调多凄婉,当然,这种词风的转变主要是与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遭遇密不可分的。赵佶的政治才华虽然平庸,但艺术造诣却极为高卓。他的词作每一首都可以称得上是彪炳史册,他首创了“瘦金体”的书法风格也是前无古人,其的总体艺术追求,可以概括为“神形兼具”,也就是说,他提倡诗、书、画、印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因此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书、书中有印。仅从词的创作角度来说,赵佶的词作与李煜的词风十分相近,属于婉约一流,下笔多从细微处着力,文字曼丽、秀美,情感细腻而略带忧郁。从词的内容来看,他的词文一般而言都是描物与抒情相得益彰,惟妙惟肖,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因此,他的文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赵佶文学艺术方面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高的,因此,他的词作内涵还是非常丰富的。同时,由于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和人生阅历的局限性,他的词作整体上具有一种单纯的雅致。加之,他之后江山易更,沦为亡国之君,这种生活经验的巨大落差又为他的词平添了悲楚、婉转的气质。这也就是本文所言的《燕山亭》艺术风格和情感内涵的真正来源。总之,这两种气息在赵佶的词调风格中交融在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美学品格。因此,对于赵佶及其词曲的解读和理解要建立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他的文学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二、诗词格律概述

“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故有“唐诗宋词”之称,诗与词可谓关系密切,或者说词就是从诗发展出来的,所以又有“诗余”之称,一般俗称作“长短句”。虽然诗、词不尽相同,但二者却都非常讲究格律。从规整性来说,虽然词不如诗结构严整,但其对格律的要求也是非常考究的。就字数来说,王力先生认为,词可分三类:五十八字之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的为中调,九十字以上的为长调;按段数来分,一段为单调(一般是小令)、两段为双调、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叠等,其中以双调最为常见,其次是小令,三叠、四叠最少见。

所谓“格律”,“格”本意为“方形的框子”①,“律”之初义是“法则、规章”②,由此可见,“格律”的本意就是事物的规则,或言操作模式。从词本体结构来说,词有词牌,词牌不是词的题目,而是表示词的格律,即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规则,后人按词谱写词,就叫做“填词”,如的《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从词韵来说,它与诗韵合并,且一韵到底为最常见,换韵的较少。此外,词的律句比诗更严格,即平仄脚、仄仄脚等,五言第三字必平,七言第五字必平,而仄平脚、平平脚等则五言第三字必仄,七言第五字必仄。词的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只要前后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等。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来说,词就是诗的变体化,或者说诗的自由化形式。众所周知,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从字数上来分有可以分为五言、七言等,譬如我们熟知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诗在平仄押韵等格律上的要求比词要严整得多,但二者内在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词在格律的规则和内在性方面是与诗相近的,而只不过从外部来看,词的形式和字数更为自由随意而已。

三、《燕山亭》的格律特征

《燕山亭》是宋徽宗赵佶北行时候写的一首感触之词作,词的副题为“北行见杏花”。《燕山亭》全词内容如下:“裁剪冰绡,打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③该词的大意为:杏花的花瓣如轻薄洁白的绢子一样,重重叠叠,如同均匀涂抹上了胭脂。新颖的样式、美丽的装扮,香气融合、艳丽欲滴,让仙宫里的宫女都羞愧不如。然而美艳容易凋零,更不知有多少无情的风风雨雨。内心愁闷苦楚,在这悠闲的院落无比凄凉,经历多少春夏与朝暮。这对燕,满怀重重的离愁别恨,可有谁人能理解呢?天地遥远,万水千山,不知道故乡在何处。怎能不思量,可只是在梦里曾经回去。我无所依凭,最近连这样的梦也不做了。

从中我们看到,《燕山亭》是双段结构,亦即“双调”,上阕主要是描状事物,下阕是抒怀。如果用修辞手法来说,第一段是“比”,第二段则是“兴”。首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杏花的楚楚动人和怜怜姿态,通过“色”、“态”、味、“形”等多个维度的描画向读者呈现了北行路上的杏花之美艳怡人。后段作者直抒胸怀,用无情风雨和愁苦鲜明地对比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的杏花,尤其用杏花被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情状表达自己犹如这凋零的杏花,曾经的美艳多姿、艳溢香融都成为了过往,而凋零的现实人生已经只能用愁苦二字来表达了。尤为高绝的是,诗人为了后段情感抒发的强烈感染力,在上阕中运用了很多美好的词汇堆砌在一起,烘托出杏花的美,而后才急转直下,用无情和凋零表达内心的离恨和苦楚。这种对比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戏剧性情感冲突,但又不觉得唐突、低俗,而是充满了艺术性和感染力,具有非常深刻的美学意蕴。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燕山亭》是一首具有卓越审美价值的宋词佳作。

从格律来看,《燕山亭》一共九十九个字,上下两阕,上阕五十言,以四言与六言为主,二言、三言、四言、六言交错相生,韵律错落有致。同时,在这不对称的格律的表面之下却暗涵着格律整齐的对仗句式,如此,在凌乱与规整之间,词格均匀有致、节律疏密有序,不失气质。下阕四十九言,语句与上阕形成一种对比,结构显得零散不拘,随性飘零。整个格律不在四平八稳,而更显得“章法”不足。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呈现,完全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平所致。从一代耀世之君沦落为一个素颜的阶下囚之人,巨大的人生反差让人内心激情难耐,纵有千头万绪却无人诉说。因此,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作为表达人内心情感的文学艺术,格律或章法都是依据作者内心的情绪气韵而生的。词的格律不是一个毫无生气、目无人情的死框框,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激情的有机结构。

四、《燕山亭》的文学内涵

《燕山亭》是赵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具有典型的婉约词风。由于宋徽宗的历史评价和政治昏庸之故,这首作品一般不被大众所熟知,不常被语文教科书所采用。但仅从文学本身角度来说,这首词的艺术价值还是非常高的,其词作的文学内涵还是非常深厚的。从文学内涵来说,《燕山亭》借北上之行见杏花生悲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寥落不堪、失魂落魄的情状。《词苑丛谈・卷六》就曰:徽宗北辕后,赋《燕山亭》杏花一阙,哀情哽咽,仿佛南唐李主,令人不忍多听。从文本来看,作者描写杏花凋零,实是借以自悼;从文字层面来说,该作上阕描写杏花之态,笔力细腻、好似工笔画一般,下阕抒怀离恨别愁,丝丝入扣、内心悲楚层层包围,让人为之动容。因此,笔者认为,《燕山亭》在文学情感上独具魅力,它对心灵感受的细腻的描述方法和抒情方式是非常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也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借鉴的。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词作为古典文学样式,它的本质特点其实是与音乐相通的,即都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所谓诗歌就是这个道理。情在心即“志”,说出来就不是“志”了,当这种情志高涨而不得不以言说之,就是“诗”了。此外,中国古典《毛诗序》也有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分家,宋代的词语唐代的诗一样,是吟唱的文学,或称“曲子”。因此,宋词也是内心情志的体现,人类情感的表达。离愁别绪、悲欢离合都是人们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不论是大富大贵的大起大落,小户人家的柴米油盐,都是人类情感的构成,都需要被表达和书写。赵佶作为一代皇帝到沦为阶下囚,这种人生落差是从天上到地下的差距,这种情感落差充实地反应在了他的艺术创作中,词的格律中。因此,笔者认为在词这类文学艺术中,格律即情感。

五、结语

《燕山亭》是赵佶极为重要的词作品之一,该词借杏花美艳绝伦的秀丽姿态而后被无情风雨摧残凋零的对比写照,抒发了诗人赵佶人生急转直下的悲苦情怀,深切的笔触和自由的格调彰显了作品此处无泪胜有泪的文学意象。该词在格律上字数很多,属于长调一类,上下两阙,上阕描写事物、下阕抒发内心,两阙相互呼应,一美一悲,极具艺术张力,因此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词作品。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词这种文学形式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后人用唐诗宋词来表达对宋词的喜爱。宋代在经历了盛唐之后的用一个统一昌盛的国家。与唐朝相比,宋代的经济也非常繁荣,尤其社会风气和谐。其中就拿宋代不杀文人这一条来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宋代出现文学作品多样,表达的思想自由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宋代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因此,从社会角度来说,正是这种国家制度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宋词”的历史巅峰。

从今天来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最著名的词人几乎都产生于宋代。其中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充满着“大江东去”的豪情和壮阔胸襟,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词风则体现出“蓦然回首”的委婉和细腻柔情。这两种词派表达了人类不同而又真切的生活情感,是中华文化审美情趣的真实表现,更是古代文人情感的典型样态。《燕山亭》作为徽宗赵佶的名篇,也正是这一时代杰出的词作之一。这首词不仅是赵佶这位文学家的代表作,还是婉约词派的力作。该作品婉转悱恻、充满了人生的感触,让人读后不仅具有一种个人情感的体验,更有一种审美情趣上的享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名篇。在对《燕山亭》的格律研究中,笔者认识到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想象力,同时觉得对于文学流派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讨论的,譬如所谓豪放派、婉约派的词派在艺术特征上的特点,尤其是其与音乐的内在联系,都是可以进行进一步探讨的,而这也是笔者接下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

注释:

①辞海・语词分册(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1376页.

②辞海・语词分册(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832页.

上一篇:写母亲的诗范文 下一篇:山的呼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