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景的诗范文

时间:2023-12-02 10:12:41

描写春景的诗篇1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有很多着名的诗词,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暮江吟》、《长恨歌》等,其中描写景物的《钱塘湖春行》,给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虽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色和诗人对钱塘湖景观的赞美、喜悦之情。第一句描写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紧扣湖面早春气,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无误。第二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后的活力。“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鸟儿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其蓬勃生气。而“几处”、“谁家”,则点明早春二字,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相互照应,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相媲美。第三句描写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象,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写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留恋不舍的心情,并点出湖东春行的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白居易带领民众筑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恋的就是这个,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连忘返了。《钱塘湖春行》,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把握景色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本诗不只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向往无比!

初一:郭晓云

描写春景的诗篇2

考场上不但要保持自己稳定的心态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合理的方法、规范的格式。那么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有哪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两种模型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语文诗歌鉴赏基础内容一、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二、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三、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描写春景的诗篇3

诗歌意象应该包括景物意象、物件意象、人物意象三类。限于篇幅,鉴于景物意象在高考命题中比例较大与解题方法便于迁移的特点,本文所讲意象即指景物意象。这类意象题的解答,与其他阅读题一样,都应该通读全篇,理解大意,仔细审题,弄清指向;注意标题、作者、语境(上下文)、注释等要素。当然,也有其个性特点,下面分四类八方面予以解说。

1. 意象排查与意象筛选

意象排查,要求排查出题目要求的所有意象;意象筛选,则要求在排查出全部意象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筛选出特定意象。两种题型的解答,虽然难度不大,但都要认真细心。

夜坐[宋]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排查题。题干要求找出诗中秋天的景致,不妨依次排查。首句写“月明”;次句写夜气因“霜”“先清”,但尚未有霜;最后两句写梧桐“迎风”振叶“尚有声”。答案可为:这首诗写了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等景致。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宋]林 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 ① 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② 底处:何处;③ 枰:棋盘;④ 葑上田: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不颠覆的架田。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上看,这是一道意象排查题,其实属于意象筛选题。因为题干中“描写”一词表明应排查的意象是有限制的,是需要筛选的,它不包含“描写”以外的意象。标题意思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描写所望见的风景”,首句“凭阑”只是叙述的意象;次句交代观望地点,其中“山”“塔”“阁”不是“描写”的意象。最后两句是想象,其中“庐近”“雪天”也不是“描写”的意象。答案应在中间两联中。“阴沉画轴”“零落棋枰”都是比喻体,分别用来描摹“林间寺”“葑上田”;“秋景”是叙述的意象;“独鸟”“夕阳”“寒烟”是描写的意象。所以,答案为:诗中描写了林间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独鸟、夕阳、寒烟等意象。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①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为人所嫉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乍看是一道意象筛选题,因为题干问“描写了……哪些活动”;其实,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都在“描写”素蝶,最后两句是它的心理活动,所以,这仍是一道意象排查题。尽管全诗只有素蝶一个意象,但是这个意象的活动构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若根据题干中“活动”一词,抓住“随”“绕”“避”“隐”“映”“争起”“归”“出没”“飞”“幸勿谢”“欲相依”等词语来排查,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诗中所写的素蝶活动: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所以期望百花、嘉树不能凋谢,留作自己依靠。

2. 特点细析与特点概括

特点细析,要求详细分析意象的具体特点,比如“竹子”“月亮”“梅花”等意象的一系列特点。特点概括,则要求在详细分析意象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意象的本质特点。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特点细析题。题干中“哪些特点”表明特点不止一个,需要详细分析方可得知。首句写海棠在春风中的袅袅动态与在春光中的光彩艳丽,次句写海棠在春风中香气阵阵及其在月色下的朦胧情景。再联想下文,后两句“恐”“花睡去”,用“高烛照红妆”表现惜海棠美貌,可知前两句系颂海棠之美。答案为: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这首诗中,“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一道意象特点细析题。题干出示一个句子,竟未需要细析其特点。先弄清此句内容,即春光在一个瞬间涌到屋内来了。联系上句“雨过晓开帘”可知,有人打开了窗帘,为本句“一时放春入”提供了条件;再联系题目“延绿轩”(“延请绿色的屋子”)与开头两句可知,此处系“一时放春入”的环境。再结合题目中“情景”之“情”,应有诗人感情在其中。所以,这句诗的特点有“春光浓郁”“扑面而来”“令人欣喜”,答案只要综合这三点即可。

《汉宫秋》选段[元]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特点概括题。从题干“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可知概括的两个方面。而概括以分析为条件,所以,应该在仔细分析特点的基础上向着这两个方面概括。全段中“迥野”“河梁”“穷荒”既表明“情景”是心中“所想”的塞外风光,又显示其旷远悲凉。而草“添黄”,兔“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进一步表明是想象中的深秋塞外风光;“伤心辞汉主”“从入穷荒”点明旷远悲凉。“返咸阳”“过宫墙”则是眼前“所见”的王宫景象,而“月昏黄”“夜生凉”“泣寒蜇”等突出了秋夜王宫的凄清阴冷景象。将这些情景的特点概括起来,答案为: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与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3. 具体描摹与情意揭示

具体描摹,是把意象的具体情形描述出来,有点像“唐诗素描”;情意揭示,是把意象寄托的涵义或感情揭示出来。具体描摹是阅读诗歌的起点,因为阅读诗歌先要进入具体的形象世界;情意揭示是阅读诗歌的终点,因为阅读诗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 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 累:无罪被迫而死;③ 杜若:一种芳草。

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具体描摹题。根据题干“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应该依次“素描”上阕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前四句不是景色,只是叙述“我”的行程,不在“素描”之内。上阕后五句才是景色,把它们改写为散文即可得出答案: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

送人归京师① [南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寓意揭示题。要揭示诗中“子规”的含义有两个渠道,一是联系“子规”的固定寓意,二是结合诗歌的主题。“子规”谐音“子归”,固定意义为盼望儿女归来。全诗主题由结尾的诗眼“愁”字提示,因故园惨遭兵祸有家难回。答案应为:思念故土但有家难归。

4. 作用分析与描写欣赏

作用分析,是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所起的结构作用与表达作用;描写欣赏,是赏析意象及其描写的方法。前者,意象处在主置,即它“做”了些什么事;后者,意象处在客置,即它被其他要素“做”或“表现”得如何。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阅读这首小令,请分析词中“孤灯”这一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作用分析题。单看题干中问“孤灯”的作用,尽可能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考虑。从“孤灯”意象本身看,有“孤独”“孤苦”之意。从它所处的三个句子看,虽“更深人去寂静”,但“孤灯相映”,反衬之中暗示主人夜不能寐,孤单之极。再看后面两句酒醒而“如何消夜”,明确表示一人独处深夜难眠。答案为:“孤灯”象征主人公孤单寂寞,同时也反衬他彻夜难眠的情形。

夜 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夜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描写欣赏题。“手法”本来范围较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等。但题干限制在“描写”范围内,答题应从描写角度考虑。那么“夜雪”这一意象是怎么描写的呢?从诗中“讶”“见”“闻”等动词,依次可知是从感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写“夜雪”的。而这些都不是直接写“夜雪”,即便是“见”,只是见到“窗户明”,所以是侧面描写。答案为:诗歌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描写出夜雪的特点。

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鹧鸪天[南宋]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 玉瀣:美酒;② 黄庭:道家经典;③ 元:同“原”。

1.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虚 堂 [宋]寇 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3. 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 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3. 首句用草虫鸣之动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

描写春景的诗篇4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描写春景的诗篇5

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词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1 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的心境是欣喜。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2 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3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词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同时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4 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5 要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又如王禹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对仗联,颔联用了比喻的手法,颈联采用了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下山后乡村的静与美。

6 学会赏析抒情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要分析王禹的《村行》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是抒情句,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描写春景的诗篇6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精致、意蕴优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歌以“月”为线索,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了江畔月下的思索、抒写了因月而起的情思。和许多以月寄情的诗一样,它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有惆怅,也有无奈,但与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少了锥心的痛苦和刻骨的泪水,被认为具备了初唐诗歌“哀而不伤”的特色。

一、《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然焕发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唐朝初年,统治者吸取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所以,初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思想相对开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渴望建功立业,蓬勃向上、奋发有为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并且,初唐统治者把文学文风与治理国家直接联系起来,努力构建具有恢宏气度的文学风貌。所以,在初唐诗坛上,面对别离,少了几分凄凄惨惨戚戚,就有了王勃笔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就有了高适笔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春江花月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契合了时代的心声,体现了初唐的时代之音。

二、《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的具体表现

1.宏大的背景、壮阔的意境

诗歌起笔就勾勒了一个非常辽阔浩大的背景去写景、思索、抒情。开篇就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天来了,一切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江水也如此,冰河已经解冻,江潮开始涌涨,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着潮水的涌动刹那间活泼地从海的尽头喷跳而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月由东而西,徐徐上升,柔和的月光随着江水的流动照耀着千万里之遥,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呢?这四句用壮阔的笔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开阔、壮美的世界。一个“连”字,写出潮水的浩浩荡荡、绵绵不绝之势;一个“共”字,写出月升之时活泼有力、矫健不凡之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将空间拓展,水波粼粼,延伸向无垠的远方,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创造出一种更为雄浑博大的意境。在这样一种广阔无边的意境中,那种小儿女的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很淡很淡了。

2.孕育蓬勃生命力的美好景物

自“楚辞”开中国文坛悲秋的情怀以来,文人墨客在抒写离愁别绪、人生失意等情感时,往往选取秋天枯败的落叶、凋零的残花、清冷的秋雨、萧索的霜风等景物来加以烘托、渲染,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而张若虚在抒写离愁别绪时却选取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自然美景并作淋漓尽致的描绘。诗人在开篇为我们描绘了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后,紧接着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曲曲折折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像在上面撒了一层薄薄的小雪珠,空中的流霜、汀上的白沙,全被月光浸染,人们已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天地间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无边的春江之夜只剩下梦幻般的银色,自然界洁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在他的笔下,春天的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春天的原野辽阔无边、鲜花盛开;春天的夜晚微风和煦、月色撩人……这些景物,除了美丽,更多的是活力,就像朱自清在《春》中写的那样:“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都是清丽出尘,蓬勃有力的。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尽情描绘中,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忧伤与痛苦,而是一种对春天的礼赞、一曲生命的颂歌、一份跃然于纸上的喜悦。

3.积极的人生宇宙探索

这首诗除了描写良辰美景、离愁别绪外,还有对生命宇宙的思索。这种思索,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博大永恒的宇宙,人们常感个体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典型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吟的“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面对浩瀚的江面,中天的朗月,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非常豁达地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作为个体,有生有死,生命是短暂无常的;而人类靠代代相传,则是绵延久长的,足以与永恒的宇宙抗衡。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跳出了个体生命,把视线放到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关照,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

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美丽永恒的同时也礼赞了人类生命的无限,是一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轻快的叹息、甜蜜的忧伤

诗歌的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写游子、思妇离别的哀伤、相思的痛苦,正如诗中所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中,月圆人不圆,总有一些悲欢离合,给美好的人生留下遗憾和无奈。思妇在月下楼头望眼欲穿、思绪绵绵,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游子久客他乡,凄苦寂寞,月下梦中思亲思家,无限惆怅。但他们的这种伤感是哀而不伤的,是少年式的感伤迷惘,并非是曾经沧海的苦痛,更没有真正乱离时期诗歌描述的那样哀婉

入骨,少了几分为生计奔波的现实的无奈,多了几分浪漫哀伤的诗意。这种意境特别像李清照《一剪梅》中所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时,将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寄予在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美景中,就使得这种相思之情饱含着脉脉温情,有着对博大自然的惊叹和对年轻生命的赞赏与喜悦,蕴含着企盼重逢的美好愿望,一切化成了一声轻盈的叹息、一缕淡淡的哀愁。所以,美学大师李泽厚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总之,《春江花月夜》开阔壮大的意境,如诗如画的美景,积极乐观的人生探索,轻快而甜蜜的忧伤构成了“哀而不伤”的诗风特色。这种诗风一扫六朝以来的靡靡之音,而引领后来的诗人们走进了一个真正属于诗人的、诗歌的盛世。

作者简介:

石亚红,女,1970年出生,山西忻州人。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师。

描写春景的诗篇7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图画。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

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诗意

①读诗的前两句

②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③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有“儿童”、“黄蝶”、“菜花”。儿童在干什么?儿童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追赶着黄色的蝴蝶,而蝴蝶却飞进一片黄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这两句诗中,大家除了能够感受到儿童追赶蝴蝶,而蝴蝶却飞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受到在田间地头,蝴蝶在花草间翩翩飞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赶蝴蝶的样子,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追赶蝴蝶时的嬉笑声,欢呼声,还有蝴蝶飞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叹息声。原本静谧的、花黄树绿的乡村,因为孩子们的嬉闹,变得热闹了,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脸上带着笑意。

三、诵读古诗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一遍。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赏析古诗

描写春景的诗篇8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

上一篇:继续造句范文 下一篇:清淤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