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面的谚语范文

时间:2023-11-30 07:14:46

学习方面的谚语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1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先学爬,然后学走

心坚石也穿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三天不念口干,三天不做手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2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10]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西安: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3

【摘 要】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千百年来语言艺术的精品,浅显且易于接受。英语教学中谚语不仅能用作素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谚语;初中英语;作用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这道出了谚语的重要价值,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发达的语言形式,体现着语言艺术的精华。英语中有丰富的谚语,具有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寓意深刻等特点,易于人们所接受。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英语谚语,把谚语作为一种素材,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此展开初步探讨。

一、巩固语言知识

英语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语音语调不准,是不利于听说的;如果不懂语法,即使掌握的英语单词再多,也无法说出完整的、正确的句子。反之亦然。英语学习中练习语音语调是非常乏味的,但运用谚语能增强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谚语大都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朗读或背诵谚语,能使音标练习变得富有趣味,又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如练习音标/i/时,可以用Easy come,easy go(得来容易去得快)。练习音标/u:/ 时,可以用Children and fools tell the truth(童言无忌,愚人无假话)。练习音标/p/时,可以用Penny wise,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当前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初中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对初中教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同时又要注意到初中的英语词汇大都是基本词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基本词汇在谚语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因此运用谚语讲授词汇,学生能积累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首先谚语有利于学习词义。谚语易于理解和记忆,词汇教学中运用谚语能优化词义学习。如运用谚语Work makes the workman(勤工出巧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work是工作的意思。其次谚语有助于学习构词法。构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牢固掌握构词法。如运用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学生能掌握louder是loud的比较级。一提到语法教学,教师会觉得难教,学生会觉得枯燥难懂。如果将语法知识融入到谚语中,通过谚语展示出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定语从句时,通过谚语Experience is a school from which one can never graduate(经验无止境),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定语从句中指物时用“which”指代先行词。因此,英语教学中适当插入谚语,不仅能使英语知识讲解更加容易理解,还能促进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但应注意的是,有些英语谚语语法并不规范,教师插入谚语时应精心选择,并且把谚语看作是一个兴趣切入点,不能用谚语全盘代替教学。

二、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交流,有书面交流和口头交际,这就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语言信息存储量密切相关,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英语学习中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英语谚语言简意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如Grasp all,lose a11(贪多必失);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到总比不到好);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学生如果能坚持背诵谚语,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有量变达到质变,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脱口而出,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谚语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辅以谚语,要求学生熟记一些谚语,长期下去会掌握大量的谚语,并且教师应灵活指导,使学生由机械的记忆到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插入一些谚语,从而提高作品的档次。如学生写作励志方面的文章时,可以运用谚语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A boat sailing against the current must forge ahead or it will be driven back(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所以英语写作教学中除了教授所需的写作技巧外,还要指导学生将谚语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写作中引入谚语能增加文章亮点。英语谚语很多都体现了民族的幽默,是英语语言的巨大财富。英语写作时使用一些生动的谚语,能为文章增色。其次大量的积累语言,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仿写、改写、套用等。如Your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一年之计在于春),学生可以仿写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再如结合谚语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已洒,哭也没用),可以改写出There is no use persuading him to give up smoking.这样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由此可见,英语谚语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语谚语也是如此,它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征。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了解西方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从古至今,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反映海洋文化的谚语如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有能容之量)等,同时,谚语也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晶。英语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民间谚语外,还有来自《圣经》和名人作品的,这是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如有名的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出自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出自培根的《论读书》。同时由于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这必会反映到谚语中,使谚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在他们眼里“西风”就是春天要来了,这在雪莱的《西风颂》中有体现;而在中华文化中,西方意味着严寒,东风才是春天的前奏。在英语中dog既可以用作中性,也可以用作贬义,还可以表示亲切的关系。英美文化中,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没有贬义,人们还喜欢用狗的行为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时来运转),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个幸运儿)等。但在中华文化中,与狗有关的多带有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美国家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拯救者,而在中华文化中,佛教、道教、儒教等盛行,它们信奉善恶相报,所以有“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有着具体的差异,通过学习谚语,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阻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从而为应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品德修养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积极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英语谚语中有很多思想向上、勉励性较强的谚语,能从中引申出深刻的生活哲理。它有着深刻的含义,能起启发和教育作用;它教育人们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珍惜时间,保持健康等。教学中恰当插入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叙述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励志的有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等。催人上进的有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天才不过是勤奋而已)等。让人珍惜光阴的有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等。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插入这些幽默、思想正确、激励性强的谚语,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矫正不健康的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运用谚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如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用Experience must be bought(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可以用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来引导。平时可以鼓励学生把喜欢的谚语抄在笔记本上或者贴在课桌旁作为座右铭,用谚语不断的勉励自己,如有的学生以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学生在这些积极、健康的谚语引导下,心理能得以健康发展,品德修养也慢慢提高了。

总之,谚语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应巧用谚语,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志强.论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周波.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华章,2009(23)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4

[关键词]英语谚语 谚语教学 兴趣

一、英语谚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它兼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借助于头韵、押韵、对仗、重复等表现手法,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喻事明理、表达思想。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英语谚语能促进学生吸收英文句法。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知识的核心是词汇和句子结构。拥有一定量的单词和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如果不懂得句子结构,即使能背诵成千上万的英语单词,也无法说出完整、正确的句子。句中学词、词句结合是掌握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除英语教材外,谚语是扩大词汇、弄清句子结构的良好学习材料。谚语以句子为单位,简洁精练,所含的道理通俗易懂,句中的词义不难猜测,对于学生学习词汇十分有利。如果将谚语引用到词法、句法的教学中,能将枯燥的语法要点通过精彩的谚语表达出来,既能说明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英语谚语有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一些名言、谚语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取有益的精神食粮。

To live is to function,That is aU there isin living,We are here to add what we can tolife,not to get what we can from it,The onlyworthwhile achievements of mall are thosewhich are society useful.

四、英语谚语能增长学生的才智,有助于他们的思想修养的提高

不少英语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薄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它教人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待人处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引导人们在思想上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钥匙。

经常接触思想正确、勉励性强的英语谚语,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能促进学生矫治不健康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教师如能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谚语,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五、英语谚语能使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两者是不可分的。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英语正确而得体的基础。中国人学英语,不但要比较两种语言还要比较两种语言所扎根的文化。而谚语是与民族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的,透过英语谚语的表层,便可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可探究西方民族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式,这是英语学习的深化,也是深层次掌握英语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西方文化,吸取它的精华是英语教学目的的一个方面。有些谚语从英语成语和家喻户晓的句子演变而来,经过广泛流传和逐渐完善,已经成为英语语言的精华和西方文化的结晶。

在英语中常用一些常见的名字表示泛指,例如,“Every Jack must have his Jill.”这一谚语,就不难理解在阅读中碰到的下面这个句子:Mr,Smith’s daughter is already over30.but she still hasn’t found her Jack.因为在说英语的国家里,Jack是常见的男子名,而Jill是常见的女子名,分别用来代表女子和男子。

通过英语谚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当然,学生如果只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面对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必定会影响对文字的正确理解。因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反过来又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和领悟。谚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谚语教学可以扩充学生的视野,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让谚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5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 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 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 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 《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 fruit (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 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其短处。)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 the sky falls, we shall catch larks. (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 bath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 (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 (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 that lives with muse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 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胡文仲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 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中国翻译,1999,(3).

[8] 田静.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 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10] 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 西安: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6

关键词: 汉英谚语 中西文化 相似文化

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

虽然汉语与英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东西方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诸多方面很相似,很多谚语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表达的意义也相同。

一、语言形式

1.用词精炼,句式整齐。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对称。如,汉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英谚: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2.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如,汉谚:“嘴上无毛,说话不牢。”英谚: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3.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汉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英谚: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二、语言内容

1.反映道德观念。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念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鼓励人们刻苦钻研辛勤劳动。汉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应的英谚有:With time and patience,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时间加上耐心,桑叶变织锦)。又比如鼓励年轻人勤劳工作,不要到老年再后悔,有汉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相当于英谚: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此外,汉语中有些谚语告诫人们在强者面前要谦虚,并对在行家面前逞能者加以讽刺:“班门弄斧。”类似的英谚有:Never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游泳)。

2.反映宗教思想。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之相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汉英语言中。中国人信仰儒佛道三教合一,英语国家人民信仰基督教,有很多谚语表明了宗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乐极生悲”体现了道教的“物极必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儒家“忠孝仁义”人生观。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爱使世界更美好),表现了基督教中的“博爱”观点。Every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表达了基督教中“平等”观点。

3.反映历史典故。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有警策和教育意义。《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圣经》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的根源)。还有从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4.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绝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春雨贵如油”等。而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如: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汉谚的一大特点是丰富的农谚;英语虽然没有那么多农谚,但反映的经验也有相似之处。汉语有:“瑞雪兆丰年。”英语有:A snow year,a rich year.(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此外,汉英语言中还有许多反映其他经验的谚语,比如描述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多积累经验,就能越做越好。汉谚有:“一熟三分巧。”与之相应的英语有: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文化特点,英谚反映英语民族文化特点,但二者又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汉英谚语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语言都具有简炼和生动形象的特点。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汉英谚语互相渗透与融合。对汉英谚语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汉英谚语丰富的内涵和哲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成志伟.中华谚语大观[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7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书面表达 英汉互译

一、融入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词汇,对于学生词汇的习得至关重要。教学中可以借助词汇的教学,补充一些谚语,使学生从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积累一些词汇。 针对单词量大,记忆困难的问题,将谚语融人词汇教学中,为学生们复用单词创造机会。且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记住。如可以摘抄这些谚语到黑板上:Books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but good.译为:读书如交友,应求少而精。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译为: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译为:母爱永恒。这些谚语贴近生活,学生特别感兴趣。既充实了词汇,又学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学生乐此不疲。

二、融入语法教学

新教材出现了许多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省略句,动词不定式等。虽然老师频繁地讲述语法规则,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它们。有些谚语语言简练,通过谚语可让学生观察句子结构,句型变化。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通过这样的语法教学,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语法讲解,学生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背诵它们。这样,无须多讲,有些语法规则就铭记头脑中了。学生若能每天坚持熟记两三句谚语,长此以往,对于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必然大有益处

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交际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和储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熟读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学习材料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够每天记忆三两句谚语,长期坚持,烂熟于胸,定能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脱口而出,收到贴切、生动、幽默、风趣等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于背诵。坚持学习谚语还利于学生积累大量句型,供他们自己举一反三、模仿、套用和改写。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恐惧,胆怯心理。“写”是听、说、读的提升,难度更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文章的句法、章法,语病较多。而谚语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吸收语法,帮助他们积累各种句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套用和改写。

四、汉语谚语英译

汉语谚语同样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极为丰富,在汉语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能够熟读中西方语言的谚语,了解其共同点和差异,更有利于英语的学习。例如:Add legs to the snake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drawing it.译为:画蛇添足;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译为:良药苦口; “He is not a true man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译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五、巧借谚语,塑造心灵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才能有助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很多英语谚语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兼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的英语谚语,运用了头韵,谐音或半谐音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头韵:Forgive and forget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押韵: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Man proposes、Cod disposes;对仗: More haste、less speed;重复:Like attracts like。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讲授一些英语谚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它就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并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的哲理。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很好的辅助材料。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尝试着把谚语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坚持每日一则谚语,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善于去总结和发现,将千百年来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名言谚语或趣句活学活用,必将会使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盎然,深感其妙不可言,并能从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英语中有很多谚语,它们是流传于英、美等国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一种较为定型的简练、生动的语句,总结了人民大众生活斗争的经验,具有传授经验教训以及诲人劝诫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谚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毫无疑问,巧借英文谚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乐于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只要运用恰当,英文谚语,必将成为英语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8

关键词: 谚语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功能 高效辅导员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教育的重心。然而,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其中,教育方式不当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走出“任课教师打天下”的误区,提倡在自然的状态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尤应提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生活化。短小精悍的生活化内容有利于随时开展德育工作,亦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谚语的特点

首先,谚语是短小而富有韵律的。我国的谚语多为四至七字,部分八字以上的谚语也因其形式活泼,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短小而富有节奏和韵律是谚语的重要特点。谚语讲究声律美,其节奏和诗句的节奏相似。不论长短,谚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同时,谚语还注意押韵,且押韵方式多样:有的押平声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的押仄声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有的平仄相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有的押尾韵(“先苦后甜,富足万年”)。

其次,谚语的内涵非常丰富。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朴的,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可以写出整部书来。”谚语涉及的内容极广,包括社会、历史、生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教人修德养性;“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教人谦虚谨慎;“听话听音,看人看心”教人做事处人。

再次,谚语生于民间,“是街头巷尾的智慧”。谚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日常所见,朴实无华。同时,口语化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简简单单的话语充分显示出普通老百姓的风趣、机智和敏锐。一句“懒人嘴里明天多”,便将那些总是把“从明天开始”挂在嘴边的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用语朴实,但隐含的真理不得不让人折服;“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中,鹰和鸡的对比可以激发人们追求更高理想的愿望。

二、谚语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自我调控是班杜拉的道德教育认知观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道德判断指的是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辨别;道德行为是以一定的道德判断为思想基础所采取的对待善与恶、是与非的具体行动;道德调控则是人在面对两难道德行为等问题时通过理性分析与意志努力而对善与恶、是与非作出的道德行为的比较与取舍,即在是非分明的基础上做到避恶趋善[2]。简言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并通过自身调控,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社会学习经验,进而改变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特别相关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他进一步指出,观察学习的途径有两种:通过对他人行动偶然或有意观察,或言语示范[3]。言语示范更因其方便省时、适用广泛等特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谚语有助于学生学习道德规范

以言语示范为主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注意学生的思维特征。谚语是抽象语义与具体实践经验的综合体。郭绍虞先生指出: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4]。源自生活的经验,使谚语可以通过观察或实践理解。有的谚语可以通过观察理解,如:“当你轻视幼苗的时候,请望望那参天大树。”“林中没有不弯的树,天下没有十全的物。”有的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理解,如:“灯不明,要人拨;人不明,要人说。”因此,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谚语的同时,实际上是学习一个故事,一个具体的实例。利用谚语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2.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决定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个人的种种期望与价值选择。这种期望,一方面要依赖于他自己在类似情形的类似行为中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依赖于他观察到的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效果。这种结果与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用来作为他自己下一次尝试类似行为的重要参考。”[5]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传统道德教育观认为,有道德就是道德主体对社会既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服从,道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与既定的道德原则、规范一致的道德行为习惯,按标准塑造、照模型浇铸,学生只能在这规矩中去思、去言、去行[6]。然而,班杜拉指出:自我调控能力是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道德思维的发展还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都离不开自我控制,缺乏自我调节力会严重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自我主导能力即个体必须通过生活加强自我更新,使自身胜任并得以发展[7]。根据这一观点,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能遵从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更需要具备道德主动精神和道德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三、挖掘大学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优化谚语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模型,平时的生活琐事中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等,辅导员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生活现象的表面,而要学会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育人和教育科学而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辅导员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与管理者。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谚语源自生活实践,其自身特点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的要求。

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贴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谚语以其短小、生活化及易于实践等特点,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教育观念,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最终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世祥.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J].小学科学,2011(12):175.

[2]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6.

[3][美]班杜拉.郭占基,周国韬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9.

[4]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太扎姆.汉语新词新语及其规范[J].成都大学学报,2007.21(9):33-35.

[6]彭进清.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措施[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3):105-107.

上一篇:人无完人作文范文 下一篇:推荐书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