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2 16:45:25

学习化学的意义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1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意义

1.初中阶段的概念学习是化学启蒙教育.学生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虽说南通的中考化学与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权重,但是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之旅而言,初中化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注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可视化、生活化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学习不可缺失概念学习,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人们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来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属性,基础性体现在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直观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而观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的设计与观察,在探究或验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4.促进化学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是系统化的.这种系统化在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前后联系和迁移的作用.从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来看,概念繁多而且琐碎,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生长点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图式,才是有意义和长久的记忆.

二、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1.基于“图式标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化学概念的构成来看,其图式往往涉及几个相关的子图式.这些子图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抓子图式,从“单质”定义的图式上看涉及两个重要的子图式(即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单质”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义中的“不同种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化合物”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然后从两个概念的子图式出发,对比两者,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再用PPT展示例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2.基于“样例”的归纳式学习的策略.例题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具有效仿功能.通过例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其中的规则和经验,促使学生反思构建概念应用的图式.例如,在讲“化合反应”时,笔者提供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3Fe+2O2点燃Fe3O4;CO2+H2OH2CO3;2CO+O2点燃2CO2.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等式前后的物质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学习.

3.注重“整体”性构建概念的学习策略.整体性建构,是从化学概念的整体图式出发,分析概念之间存在的逻辑上的简单与复杂、高级与低级等各种关系.具体的做法是,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将与之相似或逻辑上存在关联的概念组织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把握各个概念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化合物”时,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化合物与氧化物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包含”的图式,化合物与纯净物这两个概念之间属于上下级的图式关系.围绕概念之间存在的整体性的图式关系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优化建构概念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2

关键词:教育;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89-02

一、弘扬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从传说中的五帝到汉唐乃至清末民初,中国的国民教育极富人文精神,可是现如今,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国民教育,普遍地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道德滑坡、素质低下已成为一种国民现象,这已经引起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关注,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开展了主题为“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云南”的一系列国民教育活动,为云南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实事。

2010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云南省首届中华传统美德讲坛的贺信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再次反复证明,作为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各个道德领域中,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力。

我们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也都是同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

李纪恒在贺信中强调,今天,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对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种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把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希望全省上下以这次讲坛的举办为契机,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在全省兴起新一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潮,积极开创我省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为了充分发挥讲坛在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我们决定进一步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云南省弘扬传统美德讲坛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等系列宣讲活动,让有着灿烂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它原有的光芒,成为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中国人起码应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保持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力,强化对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侵袭的免疫力。没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产办主任尹欣介绍说:此次我们通过邀请全国著名国学专家集中宣讲中华传统美德,目的是要在全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孝亲尊师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而大力构建和谐云南。

他还强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中国人起码应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保持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力,强化对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侵袭的免疫力。没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宣讲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爱国主义,构建和谐云南的活动开展以来,人们渴望了解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渴望学习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渴望对《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教本所蕴含的古典文化精髓有更深入的认识,渴望通过孝亲尊师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把握人生方向,已经成为云南人民提高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可以说,宣讲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已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兴起了热潮。

二、从《弟子规》文本看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中国古典启蒙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成长起都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几乎凡是古之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这样一句“性至孝”,可见“孝”是古代评判一个人道德高尚与否的重要依据。在古时候,即使你身份显贵、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会遭到众人的唾骂,乃至失去一切。“首孝悌”表明古人是非常注重“孝行”。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证明他的社会生命宣告完结,“人无信则不立”。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即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针对当今我们面临的道德滑坡诚信不足的社会问题,《弟子规》等古代经典教材早已经为我们开出了医治当今社会病症的良药。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意义

鲍曼在他的《后现代伦理学》中说道,现代技术发展导致了新历史情境及人类行为模式变革,相应的,伦理学出现从现代伦理学到后现代伦理学的转向,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责任”成为核心概念。责任并非来自他者的需要,而是来自内在道德推动力对道德本身的关注。后现代伦理中的责任要求我们从“与他者共在”转向“为他者而在”,要求我们回到道德原初场景中去建构道德空间。他认为,相对于技术工具计算,依据道德责任去行动要更具优越性。但是,在现代性运行中,受到认知空间的挤压,道德空间在萎缩甚至消失,因此我们需要重塑道德空间。

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把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化的观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比如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道出了这一倾向,实用功利随着经济大潮直接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国民价值观紊乱,行为失范,权钱至上,甚至道德大幅度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问题,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重新建构我们的道德空间已经刻不容缓。

群体文化必须反映道德价值。《后现代精神》中大卫・雷・格里芬认为,如果要建立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可以维系发展的社会,则公共生活必须反映道德价值。”。这种确信是以先前的另一个确信--群体文化必须反映道德价值,道德观最终要扎根于文化--为前提的。

学习传统文化,把传统美德融入我们的生活,不只是形成个人行为还应该形成公共行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欣强调说,弘扬传统美德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思想道德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3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张寒梅:四川大竹人,女(1969.11-),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东西方文化比较等。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4

一、巧用网络视听效果,激发主题学习的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利用网络,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情境创设,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实高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和调控,结合画面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认真研读,自主批注后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高效地完成主题任务。例如我在教《碧螺春》一文时,首先在网上搜出《洞庭碧螺春》的视频,让学生结合美丽的语言文字走近中国名茶碧螺春,去感受江南春光的明媚。图文并茂,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引入本课主题:“三幅画面你喜欢哪一个?请结合具体的词句赏析它美在哪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进而开始对“清晨采茶图”“入夜焙茶图”和“月下品茶图”进行赏析,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当赏析“入夜焙茶图”时,学生对“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这一视频已不感到满足,他们还要求表演这个画面。趁着孩子们兴趣极高,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内容,又播放了《平泉烧饼》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边看边记录,然后进行仿写练笔,结果学生们把平泉烧饼制作的画面写得犹如身临其境。网络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二、利用网络文字信息,加深主题学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度真是挺大的,但我认为如果注重阅读兴趣和方法的指导,完全可以扫除“阅读难,难阅读”这只拦路虎。为了提高阅读兴趣,我除了在课上抓住有利时机引导阅读,还在课下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这时网络就发挥大作用了。我们学习冀教版第四单元时,这是关于“战争”的主题内容,离学生太遥远,课上学生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学习,对此我发动学生们在网上围绕二战的故事,纳粹的故事,种族歧视问题,“良民证”的问题,“百团大战”的情况等内容分头查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课上积极讲述(或评价)自己(或他人)在网上搜集的信息,有的还制成幻灯片,图文并茂地讲解,学生乐此不疲,就这样他们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从而迫切地渴望“拒绝战争,珍惜和平”。本单元的重难点,就这样被孩子们解决了。学生喜欢这种自己动手、相互学习的阅读方法,求知欲望越来越强,于是我鼓励他们适当地接触有针对性的网络读物,因为网络读物可以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解决学习的疑难,拉近师生关系

网络的普及应用,使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已不再是仅仅批改书面作业,学生也不再为没时间找老师或找不到老师而发愁。每天放学留作业,我们主要是利用校讯通或乐教乐学通知家长,让家长知道孩子应该回家复习或完成哪些作业。而当出现疑难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QQ或微信中的语音、视频等方式,联系老师解决。如果老师不在,学生还可以通过个人电子信箱,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函给教师,教师则可以把解答和指导意见,复函给学生, E―mail已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有效方式,而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且快捷便利,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5

一、形成了新的教学思想

情境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在模拟的社会实际场景中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与融入社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而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融知识准则于社会、生活、自然等实际场景中,并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的数字化活动中,让学生自发地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数字化平台开展协商讨论、探究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并最终掌握知识。所以,新的教学思想在坚持按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下,应更加强调运用数字化校园提供的资源与平台来模拟种种社会真实情景,设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来有效提升教学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发展了新的教学模式

数字化校园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指导,可通过网络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平等的活动参与机会,并通过智能化自适应技术的运用为每一学生自动生成针对其自身特点的专门培养计划。教师在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情境教学时,同时具有情境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从专家的身份,在学生进行交互式合作式活动时,应注意个人指导、电脑智能引导与同学之间协作帮助的把握,善用对教学有利的合力,创造轻松、生动、有趣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针对其特点,宜采用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及合作学习式四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学徒制由于与实践情境联系最为紧密而被认为是最适合情境学习与数字化虚拟情境平台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了新的教学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存在的,而情境认知理论则认为知识准则与策略模式可蕴含在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虚拟的各种情境中,其来源与方式多种多样,教师是学生在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同伴与专家,在活动共同体中其与学生一起成长,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的骨干成员。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同伴与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不再是知识传播的中心。同时,教师作为情境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还应更主动地根据学生情况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尝试、感受、领悟、总结、发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学习变得充満活力,让教学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4、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情境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在传统提倡上使用讲故事、做游戏、景点游览、工厂参观、野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文化脉络中,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进行学习。在通过实际活动模拟的同时,基于情境的教学活动还应该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采用多种先进地信息技术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提升教学的层次与境界。其中,基于视觉的信息技术与基于听觉的信息技术等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达到了新的教学效果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移动学习 交互 有意义交互 学习理论

一、移动学习概述

所谓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移动学习:第一,移动学习依赖于可便携的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为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因此,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时间是间断的,学习内容是“碎片”的。第二,移动学习需要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同,移动学习具有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点,不再像以前的以“教师”为主的面对面教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得到教师直接的、连续的指导交流,移动学习的这一特点打破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因此,教与学的交互是实现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第三,交互的有效性,并非移动学习中的所有交互都对学习有积极影响。比如,无意义的闲聊、网上冲浪、漫无目的地操作界面等,这都不会导致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因此,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学习者间的双向交流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目标。从本质上讲,移动学习是一种教育信息的传播,学习内容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传播需要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实现。

二、移动学习中有意义交互的含义及重要性

在移动学习实践研究中,许多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的是新技术的交互性能,而不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流动过程。但正如Yacci所提到的,交互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循环,它只能始于学生,又回到学生的信息循环实现后才真正发生。因而,对交互的研究应该强调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交互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之上。

(一)有意义交互的含义

有意义交互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意义交互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见表1)。

表1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所谓有意义交互不仅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移动学习中有意义交互的重要性

1.有意义交互是移动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

移动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是学习主体(学生)与教学主体(教师),进行教学交往的过程。有意义交互作为一个媒介,链接着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有意义交互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在线对话、提问、反馈、合作、对照等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避免由于认知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另一方面,有意义交互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师生双方通过交互平台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了知识与情感的共同发展。

2.有意义交互是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从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特点来看,首先,深度学习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移动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平台的有意义交互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延长注意力的集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深度有了更高的提升。其次,深度学习强调信息整合。有意义交互能够实现新旧知识与多渠道信息的整合。移动学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整合知识,促进对信息和知识的理解与长期保持。最后,深度学习面向问题解决。师生交互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方式有效地实现问题解决,有意义交互不是闲聊,而是以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提高为目标的交互过程。

3.有意义交互是避免移动教学“三倾向”的有力保证

移动学习中有意义交互可以有效避免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三中心”倾向,即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媒体中心;第一,有意义交互重视媒体中内容的交互性和对交互活动的科学设计,使交互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帮助,避免“书本中心”倾向;第二,有意义交互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完成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改善教学质量,避免“课堂”中心倾向。第三,有意义交互不再片面追求媒体可操作的交互性,而是重视移动学习的实际需求,避免“媒体”中心倾向。

三、不同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意义交互

(一)从行为主义视角思考意义交互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过程就是交互。而只有当学习者受到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对该反应予以强化之后,这种联结交互才是有意义的。有意义交互也对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的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如果一个操作执行后,接着实施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了,有意义交互随之产生。例如,在移动学习中,以移动学习设备为中介,教师呈现刺激(计算机程序选择题),学习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予以强化(屏幕上出现一个“红勾”,并播放“回答正确”的声音),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看,这个刺激-反应-强化过程是有意义的。为了促进有意义交互,可以通过呈现学习者的内容格式来提高学习者对内容接受程度;还可以通过设计界面导航来增强学习者与内容之间的连结;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多通道通信方法的信息设计来促进学习。因此,从行为主义看,移动学习中的意义交互是在有效的强化程序中不断巩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促进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有效交互过程。

(二)从认知主义视角思考意义交互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学习者通过同化吸收知识,并将其转化成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学习是顿悟,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过程,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因此,在移动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是学习者获取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产生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例如,移动学习平台中,在新章节学习前安排复习题;在新章节学习中安排和该章节相关的内容再次呈现;将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放在信息的开头部分,将问题和重要信息放在屏幕中间,通过高亮等突出的方式来集中学习者注意力,采用学习者所熟悉的符号来标志等。这些过程使记忆系统中的知识不断被表征和储存,使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不断相互更替。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组织。认知主义中,有意义交互是信息与认知层面的操作,即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交互,是学习者与移动学习内容之间的有效交互。

(三)从建构主义视角思考意义交互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7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02-01

近年来出于对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师主导和讲授,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反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通过发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也有不少教师在教改中遇到这样的困惑:在强调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学生去发现的教学改革中,却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但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对基础知识也不能较好地掌握,难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要求错了吗?显然不是。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解释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evid P.Ausubel)将学习的发生分成2个维度:

奥苏贝尔的合作者之一诺瓦克(Joseph A.Novak)则用双维坐标图来更直观地表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关系:

奥苏贝尔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学习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是毫无根据的。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如果讲授得法,并不一定导致学生机械学习,同样,发现学习也并不能保证学生有意义学习,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机械地去发现,而对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并不理解,虽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但这并不比机械学习或机械记忆更有意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指的是学生不仅记忆教科书上的符号和词句,而且能够理解这些符号和词句的实质内容(包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则),并会运用它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清楚地表明,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也是两类学习条件和心理机制不同的学习类型。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它依赖刺激反应的接近、重复和强化而实现。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有关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2.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1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形成条件,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心向.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有2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学习新内容与自己知识之间的联系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他曾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地写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当学生把教学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大学英语教学遵循着这些原则,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促进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策略:(1)有效运用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指先学的知识对后学的知识起组织和核心作用。英语学习中学习新的语言知识概念与学习已有相关概念,是有差别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呈现先行组织者。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的关键内容。(2)合理运用同化学习模式。新概念的获得依赖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即新旧意义的同化,使新的概念获得得以实现。同化学习有三种基本模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英语教学中合理地选择同化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3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建立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和网络联系。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良好、清晰、稳定的结构。个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材料是否被有意义的学习和很好地保持。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基础背景知识或者说认知结构不完备,学生就很难同化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结构。新的知识的获得总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整合。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如学习定语从句的翻译,就必须对学生掌握语法――定语从句的情况进行了解。而且要求对认知结构中模糊或稳定性不强的概念要加以区别或增强其稳定性。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结构的方法很多,课堂、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批改作业,专项知识检查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关键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就好像一幅认知线路图,引导着学生理清知识的上、下位关系,从而能做到逐步分化,上下贯通的作用。建立了知识的层次结构,新学的知识也很容易纳入其中,有利于同化。如建立分散系的层次结构图,就能对分散系的整体和局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属于分散系体系的某一新内容也易于纳入其中。知识网络的建立,就能使每一个知识在其结点上处于活化的状态,形成知识间的综合贯通,有利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有意义学习的理论虽有不完善的地方,它所关注的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而对新知识因新经验而发生的顺应以及学习内容和个人关系关注不够,它所涉及的范围也只是言语信息,但该理论强调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原有认知状况,揭示学生学习的本质,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如在教学中能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与其他教学理论相结合,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2]胡秀威.一种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3]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2004

学习化学的意义篇8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贝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则简称之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

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

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1.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可靠又可信的解释。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实践活动的理性产物,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知识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人的各项实践活动。学习知识不仅是记住和背诵用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的词句,而是理解和掌握前人或他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性东西的认识,并将他人的认识转变成自己的认识。奥苏贝尔正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并将其学习理论建立在此基点之上。

2. 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的阐述是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学习。而随意地增加三个条件之外的另外一个条件都是多余的。

3. 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正是用这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

4. 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 奥苏贝尔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经久不衰,任何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没有动摇它的基础地位,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有效性和生命力。奥苏贝尔在课堂教学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是他有力地阐释了讲授教学不能等同于“填鸭式”教学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根据就是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讲授教学,只要它能导致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只要它能满足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就肯定不是填鸭式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导致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或者不能满足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那它不是填鸭式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资料管理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