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44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学习 资源共享 交互式学习 传统教育

我国的互联网在线学习始于1994年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 1998年,教育部批准4所高校开展高等网络教育,互联网在线学习开始在局部运用。面向中学的网络教育,自1996年首家网校成立,目前全国约百所以上。互联网在线学习是一个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 互联网在线学习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在线学习是一种新生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时间不长,人们对互联网在线学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当前对互联网在线学习的认识有多种观点,目前我们认为互联网在线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即互联网在线学习是基于Internet开展的一种远程教育,它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实时传送文本、声音、图像、图形、电子课件和教师板书的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传递过程,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智能化乃至仿真的学习环境―虚拟学校、虚拟课堂、虚拟图书馆等,是人们获得“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方式。

2 互联网在线学习的特点

互联网在线学习的出现,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结构、教育监控、教育保障和教育评价等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它使人们根据工作、生活需要,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扩充知识、提高能力;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这些都构成了互联网在线学习以下显著特点:

2.1 互联网在线学习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从整个世界来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借助于互联网在线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便于全球性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了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地区的学生获取知识,解决了教育需求与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对称状况。

2.2 互联网在线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互联网在线学习以Internet为桥梁跨越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了传统教育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将授课课堂由教室和实验室延伸到因特网所能覆盖的任何场所,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时空,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接入网络的设备,就可以获得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善的互联网在线学习一方面没有时间限制,任何人无论地域、种族、年龄、知识程度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上网学习,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课件和辅导材料,见缝插针地学习,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没有互联网在线学习地域限制,学习者可以学习本地的网络课程,也可以学习到异地的课程,随时随地完成交互式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可见,无时空限制是互联网在线学习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最大区别之一。

3 互联网在线学习的局限性

目前,由于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教学模式和运作体制等还缺乏定型的理论指导,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努力开创互联网在线学习发展的新局面。

3.1 互联网在线学习的软件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就目前来看,教育软件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还比较差,我国互联网在线学习中的软件建设还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以至很多多媒体课件都只是现行教材的翻版,毫无新意可言。尽管有时也能看到一、两个创意较好的课件,但浅尝辄止式的学习,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在线学习。没有系统性与完整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就不会有互联网在线学习更美好的前景。

3.2 互联网在线学习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

互联网在线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现代教育方式,有许多优点为传统教育所不及,但它也有其先天的不足。互联网在线学习是一种非校园型的教育形式,学生远离校园,无法获得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熏陶;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无法零距离地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者的精神风范。因此,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豪感,对学生的成长不利。而且互联网在线学习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正常交往,没有激烈的思想交锋和碰撞,没有相互的思想沟通和疏导,学生难免产生隔离感和孤独感,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3.3 互联网在线学习中学生行为的难以控制性

有调查显示,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用来学习的仅有8%,其他的学生则用来打游戏或上网看VCD。多数电脑拥有者的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因玩游戏而视力下降;有的因浏览而影响心理健康;有的因沉溺于网络,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交往和朋友间真切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心理和人格障碍。网络上的东西可谓鱼龙混杂,一旦错误信息误导了学生,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这些行为的难以控制性是进入互联网在线学习时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所以,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教育技术手段的一次简单的更替,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有大。因此,我们应从整个教育的高度,对待基于网络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构建未来的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万毅平.网络与教育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2(01).

[2]曹文君.对网络教育的涵义的研究与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2(05).

[3]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Z].互联网在线学习研究,2011.

[4]陈健.关于网络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01).

作者单位

1.安阳市委党校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日语学习模式;日语教学改革

1前言

现在,互联网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学生的日语学习模式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日语学习主要是局限在高校日语专业课堂上,学生也是主要依靠教材和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来进行学习。而课外学习资料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日语广播、等传统媒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在互联网上搜索日语学习资料,甚至会利用网校课程进行学习。不少学生还会参加互联网上的日语学习团体,归属于新的学习群体。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仅限于pc端,手机等移动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互联网已经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日常,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2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日语学习模式的影响-对本校日语系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

2.1单词背诵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30人表示常常使用网络相关单词背诵软件进行单词背诵,可见,很多学生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单词学习方式。2.2语法习得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10人表示使用网络进行日语语法学习。虽然不像单词背诵一样,几乎压倒性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来进行学习,语法习得可以看到学生受到互联网技术地影响相对小。但互联网技术已经为语法习得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2.3互动交流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25人表示会注册使用互联网学习论坛学习日语,在校外的学习社团化开始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

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日语教学改革

通过以上调查,虽然样本局限在一个学校,无法进行大数据化,但仍然不同程度揭示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1)我们可以看到单词的活用互联网和相关软件的比重非常高,但是语法的活用比重还是偏低。这说明,学生的语法习得较少地收到了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影响,还是主要依靠高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这也说明了,即便现在互联网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高校课堂教授的优势。高校可以尝试在语法学习当中,在发挥现下高校课堂的优势的同时,积极导入网络课程方式,活用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使用好日语语法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资料。学生仍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语法习得,但可以通过活用网络课程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学习之外进行巩固和扩展学习。让互联网教学和高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积极寻求和校外的互联网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现在,靠以往常见的、学校自行开发的,封闭式网络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互联网开放性信息的特点和潮流,更遑论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学校也无法设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网络课程运营团队,进行专业化的网络课程软件开发和运营。因此积极活用已有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可以寻求和沪江网等互联网语言教育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方式,把高校的优点和互联网技术的便利和高效结合起来。(3)互联网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社团性和纽带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也进行活跃的交流,共有知识和学习方法。新的互联网时代的集群性和社团性的特点,也非常符合当今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这恰恰是高校教育环节薄弱的地方,在高校日语教育中,老师可以很好地掌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法实时地把握课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活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的社团性,引导学生活用互联网进行课下交流,提高课堂外的学习效率,正好可以弥补以往高校教育对课堂外的学习状况鞭长莫及的缺陷。教师可以定期进入相关社团确认学生的活跃度和交流度,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来提高课堂外的学习效果。这不仅完善了课堂教育的短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4日语精读课程特点与互联网技术在精读课程的运用

日语精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同时从词汇、语法、阅读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打好日语学习基础,是一门日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这门课程会从大学第一学年开始开设,往往还会贯穿整个日语教学。首先,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把精读课程划分为网上和网下两种课程形式。精读课程授课内容综合、全面,适当加入互联网课程环节,不仅可以保持高校教室教学的优点,还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辅助。同时,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实时地确认学生在课下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把网络教学活用到课外答疑环节。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解答过程将会实时的和其他登陆到了互联网教学软件的同学共有起来,因此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精读课程学习小组,自发活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由学生自己开设网络教室,进行课下的精读课程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活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培养学生自发收集信息、自发学习的能力,打破课堂上教授内容的局限性,让学生连接到互联网上庞大的大数据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这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以社区形式彼此交流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纽带感,触发学生自己的集群能力,可以使学生互相激发和监督,有助于提高整个精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最后,高校可以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在学校层面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比如,把校内的日语精读课程开放到校外,得到更全面的反馈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而且,因为互联网技术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学校可以适当邀请国内外的日语教师以讲座或者发表的形式,给校内精读课程加入更加多样化的缓解。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教师的课程进行远程听课,或者邀请教师远程进行讲课示范,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软件和技术,保存日语精读课程的上课录像,有助于上课材料的保存和提取。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剧烈变革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积极改革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把互联网技术活用到高校教育当中,摸索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崭新的高校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新的日语学习模式和日语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蔡蕾.“互联网+”在基础日语课程中的探索及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2).

[2]李妮娜,贾晓强.“云”计算对高校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科技信息[J].2010(10).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互联网技术整合的可能性

基于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笔者认为将当今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或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从二者相关性的角度对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如下分析:

1.开放性、综合性――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它拥有关于自然、社会、自我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丰富材料。

2.探索性、实践性――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等软件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

3.互动性、协作性――基于网络技术的互动学习平台,特别是基于Web技术的协作学习平台,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

互联网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既能满足儿童好奇与探索的天性,也能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信息查询为中心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与过去相比较,小学生现在的学习方法,更加强调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文学习的材料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材”,它已经扩展到更为广泛而丰富的领域,尤其是网络领域。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以信息查询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以生活探索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上述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都可以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而以信息查询为中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则能使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得到更有效的体现。

首先,使语文学习主体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其次,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快,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非常迅速;再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强的、大范围的互动性。在这种资料丰富、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学习成了一种互动行为,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阅读和语文学习,可促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信息查询的能力。

建立适应小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

在小学阶段,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并依据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要素,建立一个适应小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网上资源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语文学习方式。那么这些“资源”从哪里来?最为快捷有效途径之一是从互联网中获得。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小学生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梳理,为所研究的主题做一定的信息组织工作:其一,建立教育专题网站,教师通过建立语文教育主题网站作为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库。其二,建设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资源的组织和建立应该注意适应小学生学习特点,使得资源成为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结合体。另外也有一些商业的教学资料库可供选择。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工具软件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搜索引擎,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便捷的工具软件,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Google等,利用它们小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资源。其次是E-mail、论坛和聊天室,这些交互性非常强的工具可以让小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请求指导、进行交流。另外,目前还有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Web3d)的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

3.协作研究的重要工具――网络平台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4篇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

移动互联网对体育的学习有着很大推动作用,载体的多样性有利于体育学习者获取相关的体育知识,它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习者认识到主体的作用,它所提供的虚拟世界的教学,创设了一个适合体育学习的环境,符合现在所提倡的构建主义学习模式,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些缺点也显示出不能一味地追求移动互联网对体育的学习,它更主张的是片段、零碎学习,而体育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要将传统的体育学习与移动互联网体育学习相结合。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学习要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移动互联网学习方式相结合,同时学生和教师要提高相应的素质应对体育学习,学校、家庭、社会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帮助。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移动教学;个性化教学

1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把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期重要目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社交媒体软件功能的开发完善,信息技术在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方面开始发挥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实现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协作化等多模式整合性改革,并重点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社交软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服务,构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并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为移动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人与环境交互的模式。

2研究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既为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与其他社会成员便捷沟通的平台。传统教育需要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能源”,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开放,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实时教学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非正式、按需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大学城空间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移动学习平台与课程资源平台,一方面为一线教师开展移动教学、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辅助教学资源。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在2015年“互联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界已经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与教育教学结合,传统的教学形态被科技的力量重塑,可以说教育行业已逐步实现高科技化与互联网化。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点:1)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比如近年热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社交网络软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微信平台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教育之后,国内学者曲大为、赵福政(2015)从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入手,站在产业元素重塑角度,提出建构“互联网+”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路径;王竹立、李小玉(2015)等人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误区出发,实证研究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的应用;颜正恕、徐济惠(2016)分析了“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移动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在国外,众多学者从移动学习理论及应用方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教学进行了诸多研究,不仅研发了种类丰富的实践应用软件系统,而且在移动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难以长时间地保持集中的精力,因此,目前国外的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将移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专注度上,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的微教学模式研究应运而生。此外,国外部分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研发出具备不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移动学习。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于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应用方面,研究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探索出一条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道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翻转应用、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移动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应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微信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学者开始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微信实现移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正式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偶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常规的教学课程来传递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主要的方式。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在移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非正式学习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开展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外部环境和学习者发生相互作用,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教学应在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观念指导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使用适当旳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移动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建构。个性化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学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软件平台只是辅助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为达到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在移动学习中,各种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理论,它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移动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创造性,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混合学习理论注重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的学习方式构建。因此,混合学习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信息来进行学习的理论观点,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5研究展望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虽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内涵的把握以及实现路径研究较少。“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放在集中建构“互联网+”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深入探讨实时交互性强、使用率高的各类社交软件在“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应用上。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针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它们多是基于互联网上Web浏览的方式,缺乏基于移动领域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具体到现代社交网络技术与应用软件在具体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则更少。然而,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要想在具体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互联网虚拟的环境是不够的,发挥移动个性化教学最大潜力的关键在于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管理与教辅管理相结合。

作者:毛姣艳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4]杜炤,萧潇.面向自主学习的互动式网络学习系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440-445.

[5]王良周,于卫红.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3):31-37.

[6]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7]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8]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

[9]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

信息技术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因为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这项技术。“互联网+”与高中信息技术相结合,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大幅提高。

一、利用“互联网+”获得更多教学资源

1.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是发展变化非常快的,书本上的一些知识由于更新变化较慢,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比较简单,涵盖的知识面也不够广泛,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课程紧密相关,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通过互联网随时掌握信息技术最新的变化,进而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最新知识的学习,随时了解信息技术的变化,为他们未来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互联网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比较简单,而且计算机教学在高中阶段也很难收到重视,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计算机教学并不重要。而过去的计算机教学往往教师都是进行简单的讲解,更多时间都是在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在学生练习之后考核他们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经常会自顾自地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教学,也可以将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观看,例如一些网课资源和视频资源对学生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

3.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信息技术非常依赖于教学设备,也就是电脑、网络设备和一系列的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现在很多高中配备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比较落后,这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当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之后,各行各业都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借此机会争取更多的支持,积极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改善高中信息技g课堂的教学条件,使得学生能够使用更新更好的设备完成信息技术学习。

二、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非常坚定的意志,并不能够认识到学习一种知识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考的成功,而信息技术是高考并不涉及的课程,这也就是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也可以向他们展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一系列只有才电影中才能够看到神奇功能。当学生们看到这些时,很容易就会对信息技术产生足够的兴趣。

三、利用“互联网+”加强学生课后学习

在过去,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安排课后学习任务只能够让他们回家自行练习,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但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传递一些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自行预习,还可以在课后随时通过互联网与学生练习,把最新的消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及时通过互联网向教师进行反馈,把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进行检查,提出有针对性的评判和意见。甚至在必要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所有学生同步进行互动,进行互联网教学,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学生们也会通过这种过程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思维。

四、利用“互联网+”帮助学生完成各学科的学习

“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到各种资源,原来我们想要寻找到一个知识点可能需要翻阅很多本图书,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只需要敲击键盘并点击鼠标,很快就能够搜索到这些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但要注意本门功课的教学,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思维。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后,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更多对自己各门功课学有帮助的资料。而这一寻找过程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各门功课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与信息技术有着共同性的功课,例如数学、物理,“互联网+”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功课。

结论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这种功课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同时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荒.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 (04):18-20.

[2] 彭景. {中信息技术课中以基于项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的行动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3] 马学斌. 简论教学交往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化[J]. 云梦学刊,2004,25(1):92-93.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英语 教学模式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科技形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理念,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社会行为与社会形态。“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本文将探究将互联网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首先分析互联网+的内容与特点和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其次分析研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互联网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影响

一、互联网+的内容与特点

1.互联网+的内容

互联网+的内容在上文中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互联网+是一种很新的理念,正在大规模的应用于各行各业,门类众多,形式复杂。

2.互联网+的特点

依据上文中分析的互联网+的内容,来探究互联网+的所具有的特点,经过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先进性:互联网+的技术先进性很好理解,即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互联网与计算机都是科技革命的代表性产物,具有技术层面上的先进性。因此使得了互联网+具有了技术先进的特点。

(2)广泛的适应性:互联网+体现的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广泛的适应性便是指互联网+可以与众多的行业与活动相结合。例如,互联网+海绵城市的研究,互联网+汽车全寿命保养的研究。

二、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1.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

初中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接小学的启蒙性与导向性。较为深入地讲解英语知识,以及英语知识的实践性应用。与此同时,也为高中深入性的英语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2.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研究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主要由以下特点。

(1)全面性:英语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全面的学习涉及此门语言的所有知识。

(2)障碍性: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具有一定的障碍性,这是不难理解的,首先一门语言肯定是复杂的,学好并不容易。其次还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影响,其一,语言环境的限制,中国学生在大的汉语环境的影响下,使得其对英语的实践性不强。其二,可以说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英语便代表着西方文化,正如汉语代表着中华文化一样,这使得中国学生在中华文化大的环境中不能很好地的接触和理解。

(3)实践性:总的来说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就是要应用的,因此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性,加强英语的实践性练习,才能很好地提升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

三、互联网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影响

将互联网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必然会对初中英语教学产生影响,为此我们探究互联网究竟如何影响初中英语教学。本文将从教与学两方面展开,来探究其影响。

1.引入互联网对“教”的影响

引入互联网对老师教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互联网使得教学资源容易获取,为此老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

(1)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学者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其内容,提升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引发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

(2)学生学习水平评价方式的改变:互联网与初中英语结合,使得老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不仅仅以英语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而是从各个方面,去综合地分析一个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甚至去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系统。

2.引入互联网对“学”的影响

引入互联网对学生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资源变得丰富: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可以在互联网中寻找到大量的学习资源。

(2)方便快捷地了解西方文化:上文中已经提到初中生学习英语具有文化障碍,将互联网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学习可以通过网上资源了解西方文化,通过英文电影小说等的形式,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τ⒂锏难习。

结语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英语;对策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教育的含义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新生态,其核心内涵在于基于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全民创新和大众创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内容,辅以课外作业或练习。而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教学模式则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为平台,构建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实施教学行为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1.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陆续出现,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王丽丽提出以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和“微信+移动网络”的多元互动学习环境。周桂芳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现状,提出了完善“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对策。另外,许多高校在英语课堂中开始陆续试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语言教学等教学模式。教师在线上通过网络数字化教育平台学习内容,督促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检查学习效果;在线下组织学生将线上学习内容以各种形式输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对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权威地位。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教师通过互联网寻求各种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模式更加多元化。

3.对高职学生角色变化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发现者。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让这一设想变成了可能。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构建个人的学习模块,使学习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1.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互融合

针对高职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底子较弱的现状,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比如口语的专项训练,根据主题,设定场景,让学生先模拟句型、对话,然后找出差距再改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慕课”“互联网+微课”“互联网+微信平台”辅助高职传统英语教学,构建“教室+语言实训室+网络学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2.将移动终端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相融合

高职英语学习注重实用性,而“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通信工具恰恰能为此目的提供优势。教师应借助移动终端,建立学习群,及时与学生沟通,布置作业,答疑解惑。学生则通过内置软件、学习资料,相互交流,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增强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逐渐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增强了学生学的主动性。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对策,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思元.“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施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

[2]庞德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面临的危机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43-46.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互联网+课程 内涵 价值 路径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也成了学界热议的焦点。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正在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每种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都不同。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课程”将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可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对“互联网+”还没有达成鲜明的共识,例如“互联网+课程”是什么?有什么内涵特征以及怎样贯彻“互联网+课程”的理念?本文将对这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阐释。

一、“互联网+课程"的内涵

1.“互联网+课程”的概念

(1)“互联网+”是什么

近几年,“淘宝”“腾讯”“滴滴打车”等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和繁荣使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的强劲力量,从而使得理论界开始对互联网产业进行研究探索。2012年“互联网+”这一理念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先生率先提出,他认为“互联网+”这一理念最终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将所有行业产品与互联网多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最终实现各行各业产品数字化的贯通”。2014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腾讯总裁马化腾关于“互联网+”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趋势,是一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的《“互联网+”研究报告》更是详细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把互联网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扩散开来,从而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的解释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综上所述,通过各种对“互联网+”含义的分析,我们不难归纳“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将社会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进行高度融合,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来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效运行,同时社会传统产业用户的海量需求反过来推动互联网自身技术的创新与优化,从而使得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提升社会生产力,其中创新起着催化与驱动的作用。

(2)“互联网+课程”是什么

根据以上我们对“互联网+”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互联网+课程”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的“细胞核”与互联网这个“细胞膜”深度交汇融合,通过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变革,形成新的课程生态,实现传统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变身,既为传统课程注入互联网理念的新鲜血液,使课程培养的人才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又促进课程自身在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转型。从课程目标方面来说,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满足互联网对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与合作意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更加强调开放多元的学习方式,注重W习者自身的学习体验,强调学习情景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从课程评价的方面来说,转变以前的类似以考试为单一路径的评价方式,强调多元评价,“将不可量化的指标,例如情感、能力等通过教育大数据的形式加以测算和评估”。正如“互联网+商业”就形成了淘宝、京东等一系列新生态的企业,俗称“电商”,“互联网+课程”也势必会产生一些新生事物,近两年最典型的就是“微课”“MOOC”。但是“互联网+课程”并不只是传统课程与互联网的低端切合,更是一种“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的全面叠加与互构”。

2.“互联网+课程”的基本特征

(1)超时空性

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使得课程也具备了超时空的特性,所谓超时空性,就是使课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移动设备存在的地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的学习,这也是互联网与课程的融合之路最基础的体现。“互联网+课程”使得课程的实施不再是学校与课堂的专利,学校的知识围墙渐渐消逝。坐在农村课堂里的学生依然可以享受到全国优质的课程资源,这使得实现城乡的教育公平不再是梦想。

(2)大规模开放性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的原因就是互联网自身开放性的特质,在互联网上,人们每一次在汲取分享信息的同时也在创造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每个人都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一员。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课程”也必将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组成部分的开放,并取消了一切限制性的围栏,将所有的设置与产品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不仅欢迎每位学习者的参与和互动甚至是参与课程评价,而且“鼓励和创设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走进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场域”,从而使得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于此同时,“互联网+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受众群体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成千上万、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课程,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

(3)关注用户个性化课程学习需求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批量输出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虽然在以前的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调整,但大批量、集体化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可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化需求越来越突出,异质的学习者越发要求接受个性化的课程服务。因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就很难实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课程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课程”的理念中,人的个人价值被广泛关注,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任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教师执教的课程来学习,学习完成后还可以对学习的课程进行评价,以促进网络平台管理的完善。因此,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学习体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课程学习需求成为了其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原则。

二、“互联网+课程"的价值

从显性的特征看,“互联网+课程”是传统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从隐形的特征看,“互联网+课程”的新形态势必须要发挥1+1>2的高效成果。那么,“互联网+课程”对于当下中国教育具有哪些积极意义呢?又能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做出哪些贡献呢?

1.“互联网+课程”是驱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力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迈入深水区,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全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各种发展矛盾凸显,例如: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课程评价方式依旧单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等。不遗余力地贯彻课程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根本方法,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

虽然,从以上这些大致的举措我们可以得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一步的攻坚方向,但如何依据这些方向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及时敏锐地更新理念,更需要我们借鉴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来支撑课程的变革,而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与传统课程的融合恰恰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彻底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率,完善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说,“互联网+课程”是一股驱动创新浪潮,一股时代前沿的浪潮,更是一种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力量。

2.“互联网+课程”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

促进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重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目前,“班班有多媒体”“校校通网络”等工程的推动,使得互联网进入农村学校已成为常态。“互联网+课程”使得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互联网+课程”的超时空性使得偏远农村的学生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坐在教室里听到来自大城市优秀教师执教的课程,师资问题得到了一部分缓解。在“互联网+课程”的支持下,这些优质课程资源大部分价格低廉甚至是免费。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课程”可以使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完成进修课程的学习,使得农村教师得到自我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配合“互联网+课程”与学生在线下实现及时互动,达到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的良性循环。

3.“互联网+课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步入深层次阶段,在互联网技术革新下,西方发达国家均把实现教育信息化列为其教育战略的重点。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plan)针对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在移动终端设备信息化、创设多维数字化的学习场域以及数字设施的应用等方面加以要求。英国更是制定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JIS战略》,将网络计算、云服务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关注的重点领域。新加坡制定了iN2015,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教室的多媒体建设以及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而我国2016年教育部刚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l展,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因此,可以说,“互联网+课程”是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通过“互联网+课程”将使教育过程发生如下改变:首先,教学由集体化转变为个性化,教材由纸质变为数字化。再次,课程管理从经验化转变为科学化。其次,课程资源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集聚化。最后,课程评价由定性与描述转变为分析与定量。

三、“互联网+课程’’的路径

1.依托互联网属性。推动课程理念的完善与更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使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融合趋势加剧,各个领域均在探寻自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之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真正的变革并不在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与各领域融合的技术,而在于人们在互联网融合背景下所持的理念,毕竟所谓“理念先导”,一切变革都源自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因此,“互联网+课程”并不只是一种技术型的融合,更是一种理念的深度融合。我们应该借助互联网与课程的融合趋势以及互联网自身的属性,促进课程理念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摒弃以往陈旧的课程理念,形成适应时展的课程理念。首先,凭借互联网远程数据传输的便捷特性,促进形成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其次,依托互联网开放的属性,加速形成开放的课程理念。最后,融合互联网多元动态的属性,加速形成协调发展的动态的课程观,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静止的课程观。

2.借助校企或校校合作搭建平台,加速海量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群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使得课程资源商业化,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形成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建立交易平台,促进优质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内流动”。名校间强强联手或名校与名企合作,携手建立具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网上平台,汇集优质的课程资源。

近些年,虽然很多互联网企业都瞄准时机创建了自己的课程资源平台,例如,网易的网易公开课,腾讯的腾讯课堂等,但这些互联网企业经营的产业较多元,并不是专门做慕课平台的运营商且与中小学合作不紧密。因此,虽然平台有所推广,但难以形成影响力大,优质资源丰富的平台。相比较国外,Coursera作为较成功的慕课平台运营商,花巨资开发先进技术,通过分析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而得出一些重要的数据结论,例如分析学生观看课程视频重播率较高的片段,反馈给课程资源团队改进,从而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因此,我国也应创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课程资源平台。

3.凭借分析与定量的评价方式,促进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科学准确的课程评价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而传统的课程评价之所以饱受诟病的原因就是方式过于单一且课程实施过程难以准确地收集客观数据,导致科学性有限。例如,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依靠考试作为唯一途径,一锤定音,过程性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缺乏差异性。

在“互联网+课程”时代,依靠云计算以及教育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使得我们科学分析非结构化指标(情感态度、心理因素、能力)成为可能。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发相应的网络在线评价软件,然后通过文本录入以及传感器导人的方式,运用分析与定量的评价方式,科学地分析收集到的非结构化数据(教师的教案、学生的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任教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允许教师与学生通过评价软件反馈意见和建议,他们反馈的信息也将通过网络录入数据库,成为今后评价的参考数据,以此使课程实施易于监测和调控。目前西方国家已做了一些尝试,例如,美国田纳西州增值评价系统(TennesseeValue Added Assessment System,TVAAS)为了准确评估教师工作效能、以及学校和学区的各方面指标,连续多年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追踪分析。

4.运用云计算与智能游戏服务课程,推进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优化

“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优化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满足个体的需求成为了“互联网+”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对于授课方式来说,当学习者通过自身对课程的学习体验将课程传达的知识内化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时候,这样的授课方式才算成功。对于学习者而言,当授课方式引发了自己快乐学习体验,愉快地满足自身对课程学习欲望的时候,学习者才能对课程产生再次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高效的学习。因此,推进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优化,成了“互联网+课程”实施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有如下优化策略。

开发课程类网络智能游戏,为学习者创设生动的游戏化学习情景,让学习者在智能游戏带来的愉悦中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学习课程,积极自主地促进课程知识内化,从玩中学。

优化“互联网+课程”产品的设计,增加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习者将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连结,促进知识的内化。

尝试运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学习者对电脑软件的操作行为以及学习者对课程软件的信息反馈,智能测量与分析学习者的兴趣倾向与能力等隐形特征。例如,2007年美国普渡大学开发研制了“课程信号项目”,它的先进性在于充分归纳分析学生的成绩单、课程管理系统以及学生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划分类别,然后面向其中具有学习成绩差或辍学倾向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辅导服务。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互联网;技术革命;社会进步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使得现在的高中生不仅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更多的便捷,而且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进步。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寻知识或是直接进行学习。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转变,使数字化的生产逐渐走向未来。

1生产方面

互联网技术变革,就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联系,进而产生的“互联网+”形式。这种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应的动力主体也开始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有生产力的输出,可以不再单单依靠人类来进行,对应的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出现,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变得更加快速,高效,节省了人工的劳动力支出,减小了因为失误而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行业的进步。例如: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档案进行输入,促进档案的准确性,而且这样也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存,不存在时间限制,促进这项工作的进展,且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社会的政策方针,将档案管理做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档案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它的进步,自然会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2生活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高中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订餐,体验便捷的上门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验随叫随到的滴滴打车。这些都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互联网技术变革,促进数据化的发展,能够将生活中的很多数据进行存储,使得人们将互联网应用于生活中,并随处可见。例如:户口的网络化,户籍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对现住居民的户籍情况的掌握,不仅能够在发生重大犯罪事件的时候,方便寻找嫌疑人,也能够促进民警对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即使的追踪,对黑户进行控制。可以说户籍管理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极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人数较多,户籍较多,使得这样管理工作并不容易进行,而且涉及的数据较大。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发展,民警可以在工作中利用它,将所在管理地区的户籍信息输入进去,计算机就会将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存储,形成备份,然后能够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根据输入的词条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处理,给出结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户籍管理工作方面,不仅可以促进民警的工作准确性,而且能够在发生事情的情况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3学习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也是他们的根本任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大部分取决于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它不仅关乎着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素质,而且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建设的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促进了学习形式的改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开拓出学习平台和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效果的进步,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多种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却也为学习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形式。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网络平台得以出现,一些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课件做好讲解录制,然后放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下载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技术得以发展,例如:学习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它能够将一些学习数据进行存储,也能够通过一些系统的机体设计,形成一定扫描系统。高中生在利用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将自己不会的题目进行扫描,学习机可以将它进行识别,寻找解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高中生的学习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行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提高了国家的教育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结语

对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方方面面上使高中生的生活得到了改变。

参考文献

[1]速继明.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J].教学与研究,2016(07):29-35.

[2]田彬.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张辰.互联网+:不是技术革命,而是思想进步[J].福建轻纺,2015(09):3.

上一篇:市场研究方法范文 下一篇:畜牧业的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