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想学习·会学习·不断学习

时间:2022-08-03 04:02:53

主动学习――想学习·会学习·不断学习

摘要:本文提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路;分析了主动学习三层次――想学习、会学习、不断学习的内涵;介绍了主动学习的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讨论了主动学习的切入点。

关键词:创新;学习;实践;计算机;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2-0060-03

1主动学习的内涵

大学教师比较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往往不太注意,结果自己在教学上花了很多心血,但教学效果的提高却不明显。国际上有些学者注意到这一点,提出了发现学习、意义学习等方法。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法,指出学习包括三个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提取。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意义学习法,学生的学习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意义学习有两个前提: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我国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对于学习上的过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如果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恒心和毅力,即使是高考状元也有不能顺利大学毕业的可能,这种例子在高校中屡见不鲜。高等教育部门认识到这些问题,开始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型大学的建立,倡导研究性学习。“学习型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就被列为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的重大课题。

主动学习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为核心和基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综合了发现学习、意义学习、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的特点,将学习分成想学习、会学习、不断学习三个层次,其关系如图1所示。想学习是最低层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既倡导刻苦学习,更强调学习要有兴趣、目标、动力,要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佳的心理状况;学习也要有好的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会学习鼓励新方法、新发现,提倡发散性、批判性、逆向性、创造性思维,鼓励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沿着不同思路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不断学习是最高层次,强调学习的延续性,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创新。通过主动学习的实践,真正做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主动学习提倡终身学习,认为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事,而是一种需求和生存方式。

图1 主动学习的三个层次

2主动学习的方法

2.1 想学习

2.1.1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兴趣使人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做事聚精会神且相对轻松,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学习成功后又强化了兴趣。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好奇心是创新人才重要的素质,只有培养兴趣、渴求知识,才能学好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2.1.2 明确学习目的

只有兴趣没有目标的学习,不可能深入思考,很难出成果。“目的”是人的行为得以展开和维持的内引力。学习的目的从大的方面说是为了振兴中华、报效国家,从小的方面说是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和自己的学业、工作、事业。如果有些同学学习仅仅满足于及格,那他就很难达到优秀。已故计算机科学家王选院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谈到自己的终身体会:“年轻人如何出成果,如何出创造性的成果,一个必要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这会使他们创造出难以想象的成果”。可见明确学习目的是何等重要!有需求有目标才有动力。

2.1.3 热爱所学专业

大学新生入学时,学校都要进行专业介绍,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因为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现在有些学校做法较好,允许少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重新选择专业。

2.2 会学习

光想学习是不够的,还要付诸于行动,摸索出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抓住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

2.2.1 制定学习计划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学习也不例外。制定学习计划时要考虑教学计划、课程难度、自己的学习情况等因素,量力而行,要合理分配时间、注意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最好要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和每门课程的总计划。有计划学习能够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2.2 提高听课效率

大学课堂里老师讲课面广量大,一般会介绍该课程在本专业的位置、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学生听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要记课堂笔记,特别要记下老师强调的地方。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记笔记,而是课后拷贝老师的课件,这种习惯并不好,因为很多精彩部分都是通过黑板展示出来,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要提高听课效率最好加强预习和复习。

2.2.3 加强实践训练

理论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学生必须重视实验,对实验结果要认真进行分析。学校要提供完善的实验条件,有的学校做得较好,将实验室对学生免费全天开放,以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学生还要主动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有些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出去实习,回校后很受欢迎,甚至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学生要主动实践,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中力争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命题;学校也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

2.2.4 发挥讨论作用

讨论是学生课后互相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最好以寝室为单位,充分利用吃饭、睡前等课余时间讨论学习内容。讨论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帮助,成绩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认为帮助了别人会影响自己的竞争力,事实上讨论使每个人对讨论内容的理解都更加深刻,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当然如果时间允许,老师要适当安排讨论课。同学也可以通过BBS、Email、QQ、电话等方式与老师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每次讨论完成,要学会整理、归纳,进行必要的总结。

2.2.5 不断总结梳理

学生应该学会总结,要对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每天、每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建议每天睡觉前回顾一下白天所学的内容。课后最好不要拷贝老师的教学课件,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自己动手做,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现在有的学生不会总结,也不想总结,临考前才复习,这种习惯很不好。

2.2.6 重视考试环节

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促进学生系统复习的手段。复习时要从老师的角度理解教学内容,最好自己模拟出考卷,这样复习就不会钻牛角尖,就能抓住重点。完成作业或考试时要领会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如果知道了老师命题的意图,解题思路就不会发生偏差,答题时不能只给出简单的答案,还要写出必要的解题思路与过程。

2.3 不断学习

要想有所创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就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可以采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法。

2.3.1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针对机械性学习而言的。通常采用自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造血”能力,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学习可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2.3.2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是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或专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己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要求学生要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进行仿真或实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最后能够写出报告或研究论文。

3主动学习的切入点

以上讨论了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并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应该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各人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应该尽可能提供硬件、软件条件,形成培育创新人才的土壤,还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好的学风;任课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教学设计中的切入点,尽早将学生“领进门”,讲课要生动、互动,内容要有系统性、要与科研和前沿技术相结合,课间要活跃气氛,课后让学生自己做教学课件,布置有挑战性、有趣味性的作业,我的学生就给我发电子邮件谈做课件的体会:“起初很不理解,但做完课件以后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首先要想学习,要对计算机产生好奇心,给计算机赋以人情味,了解计算机设计者的思路,懂得当今社会不懂计算机就是如同不会写字,不学计算机将寸步难行的道理。其次要会学习,要联想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电脑以人脑为基础,是人脑的模拟和功能的延伸,人脑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能力,而逻辑学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演绎、推理、归纳等逻辑学方法在计算机学科中均有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数字逻辑的发展紧密相关,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冯・诺依曼结构为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从体系结构、开发方法到程序设计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法。最后要不断学习,现在计算机界主要从增加计算机的功能、扩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和降低使用计算机的门槛等方面研究计算机,如研究自然计算、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图形学等。我们在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时不能仅仅机械地接受,必须主动学习,从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和解决现有的问题等角度去理解它、掌握它,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争取有所创新。

当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而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实施科教兴国策略任重而道远。现阶段要保证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有一定难度,涉及到多方面因素,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主动学习是方法,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愿望,我校要求学生“致高、致用、致远”,就是要求学生既要有远大理想,也要有献身、求实、负责的精神。大力提倡主动学习和终身教育,符合信息时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萍华.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2,(9):41-44.

[2]张长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5,(8):39-42.

[3]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志仁.规模迅速扩大之下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5,(2):28-31.

[5]苏建元.大学计算机硬件技术课程启发式教学要点[J].计算机教育,2005,(12增):50-52.

投稿日期:2006-08-01

作者简介:苏建元(1965-),男,江苏泰兴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智能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上一篇:高职学生VB程序设计的教学技巧探讨 下一篇:一个教学用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