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3:33:36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介绍了兴趣的定义:学习兴趣是学生想认知某种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意义学习才会发生。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把个人的思想、情感放在人发展的首要位置。从人本主义观点着眼,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兴趣是情感因素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然后,作者阐述了学习动机和动机教学的概念。它强调师生,生生,学生和文本,学生和社团之间的英语动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的“三元英语动机决定论”提出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作用观并强调人的主体能力,即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合作教学理论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英语动机状态,主张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相互切磋,沟通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交际法教学理论阐述了让学习者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合适的语言材料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

二、针对实验设计进行论述。

实验将在XX省XX市XXX学校的两个班进行,为期20周。在研究之初,选择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数量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投入实验措施。统一由一名英语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英语课,保证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内容、作业练习一致。在实验班采用英语动机模式实施教学。采用弗兰德斯师生互动分析系统对师生在课堂中的语言英语动机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以比较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学生课堂参与率的变化。根据福建师范大学赖昌贵教授所编制的《学习方法测验》设计《英语学习兴趣、态度调查问卷》,对参与实验的两个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还采用了成绩测试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前测和后测。最后收集包括调查问卷、观察记录、测试成绩的所有数据,用于数据分析、讨论,以验证假设。

三、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详细地报告和统计数据。根据弗兰德斯师生互动分析系统计算出两个班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其次分析实验前、后学生所填写的英语学习兴趣、态度调查问卷。另外讨论了实验前测、后测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及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在实验班的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激励策略,学习动机激发了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兴趣的增长促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随之提高。这两方面相互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学生的积极参与,浓厚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语言学习环境都是成功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总结全文。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发现学习动机存在新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控制活动的密度和频率。理论联系实际,将操作序列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去。将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英语动机与传授的关系,力求做到既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最后,文章还探讨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日后研究提出建议。

五、结语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学习动机;述评

学习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二语)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个体差异因素。20 世纪50年代末开始,加拿大学者Gardner和Lambert 率先开启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他们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构建的研究方法,成为长期主导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经典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Gardner等人的经典模式受到挑战。国外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单一视角研究带来的诸多局限,于是广泛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除了社会心理学外,还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多视角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研究视野得以扩展。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构建、发展和相关研究,为国内外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动机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启动

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动机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80-90年代。究其原因,在此以前,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有限,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虽然早已起步,但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的语言学习者,很少涉及亚洲国家的语言学习者,而针对汉语学习者的动机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发端于美国的一些研究毕竟开启了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的新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王及耳(1980)介绍了当时美国关于汉语学习者动机的调查结果;美国休斯顿大学的Xiaohong Wen(1997)对美国高校亚裔背景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结构以及动机因素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ung&Padilla(1998)调查了美国加州公立学校学生学习汉语、日语和韩语的动机。

在国内,由于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教学实践,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重点还处于“教”方面,而非“学”方面,对学习者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针对汉语学习者动机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不过,有学者认为,2000年以前国内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属于早期研究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进行分类和描写。笔者认为,将学习目的研究归结为学习动机研究,属于纠缠杂糅。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也就是说,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习目的则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没有无动机的目的,也没有无目的的动机。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绝非同一概念。虽然2000年以前国内学者对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进行了分类和调查,但不属于学习动机研究的范畴。如高彦德等(1993)参照了吕必松(1986)的分类法,对北京语言学院汉语专业留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了分类和调查,其中以“为了解中国”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两个问卷选择题项来考察被试者的非职业目的,但分析时他又指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是发达国家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之一。可见,当时国内学界尚未厘清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也尚未开启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步伐的加快和国际上“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开始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国内学界不仅启动了相关研究,而且很快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其中,徐子亮(2000)通过调查,对来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目的分别进行了分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类动机进行了描述,较为清楚地区分了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关系。王爱平(2000)和高海洋(2000)则首先运用国外二语动机理论对汉语学习动机及其相关因素开展了研究。此后,对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还是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断拓展,从而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1. 从研究对象方面看

(1)涵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首先,专门针对不同国家汉语学习者动机的调查比较多。(2)涉及了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一是研究中大都区分了学习者的华裔与非华裔背景。二是有不少专门针对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的研究。(3)考察了不同学习期限、进修形式、学龄阶段、汉语水平,以及学历与非学历、汉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从研究内容方面看

(1)对学习动机类型进行分类与调查。目前有两种分类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基于国外学者的动机理论模式,“自上而下”式的分类。如曹贤文等(2002)根据Biggs的分类,把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冯小钉(2003)根据Gardner 的经典模式,把短期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融入性和工具性两类。王永昌(2011)根据Gardner和Noels的方法,把泰国本土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工具型、外部和内部动机四类。第二种方式是采用因子分析法,“自下而上”地分类。如孟伟(2007)通过自行编制问卷,按照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命名为文化融入、学习情境、工具、外在压力、成果和教育六种类型。可见,由于研究者们依据的理论不同,方法、手段各异,因而在汉语学习动机的分类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考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孟伟(2007)调查发现,外国留学生的外在压力动机与其汉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刘宁(2010)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其内部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相关性,外部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相关。丁淑花(2013)调查发现,法国汉语学习者的内在兴趣型、可行性型和获取信息型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出国工具型、学习情境型、个人发展型和学业型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3)探索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等其他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相互关系。高海洋(2000)调查分析了来华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的态度、动机、性格、焦虑等情感因素之间,以及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发现学习者的动机与其对说目的语社团的态度相关,但它不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詹文芳(2011)对泰国本土学习汉语的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不大;女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高于男生;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高于高中生等。

(4)探索教师如何激发和维系学习者动机的相关策略。龚莺(2004)、张柯(2008)、彭磊磊 (2013)等分别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后,提出了教师激发和维系学习者动机的相关教学策略。其中,龚莺(2004)提出,应引导学生形成对目的语社团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在教学中设立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等。

(5)探讨学习动机研究对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的作用与意义。贺阳(2008)阐述了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对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王敏(2012)论证了学习动机对汉语推广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研究特点

1. 研究始于国外,盛于国内。进入2000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学界的介入和重视,以学位论文为主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0-2013年在各类期刊上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6篇,收录相关研究的学位论文69篇。其中,2011-2013年有期刊论文26篇,学位论文54篇。

2. 在研究方法、内容和手段上,一是研究者们普遍应用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最新成果,不再局限于Gardner 等人的经典模式,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二是研究中除了主要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方法以外,也结合了访谈、观察等定性调查研究方法。在调查问卷的技术分析上,大都运用国际上通用的SPSS统计软件,使用T检测、方差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较为复杂而精细的统计手段与工具。

3. 从研究对象来看,既有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者,即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有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者,即在国外将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本土学习者。尤其是对后者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一大热点。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步伐的加快,大量外派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赴海外任教,他们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成为针对非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的主力。其中,研究者中有不少是在国内攻读相关专业的外国学生。对不同语境下汉语学习者动机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二、当前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尽管三十多年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

(一)对二语学习动机的定义缺乏一致性

动机是决定二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的个体差异因素,对此学者们不会持有异议。但对什么是动机,其组成成分有哪些等等,一直在二语学界存在着分歧。如:Gardner(1985)认为,动机包括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目标的愿望和在相应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Ellis(1994)将动机定义为学习者由于需要或愿望而投入学语的努力;Dornyei(1998)将动机视为由诱因引起行动,并且该行动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可持续下去,直至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针对Gardner的观点,Selinker指出动机中不应该包括努力的行为。Dornyei(1994)也指出,“态度”与“动机”是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关键术语,在心理学文献中往往不会一起使用。可见,学者们对动机理解和定义的分歧导致了相同的动机术语其涵义可能不同,研究者貌似讨论相同术语的东西,实则大相径庭,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又往往进行横向比较或交叉验证,出现了诸多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从而严重阻碍了研究成果的整合。因此,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统一的定义,确定动机的构成成分并厘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今后包括汉语在内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探讨不足,缺乏自身的理论建模

长期以来,国内外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大都基于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及其研究模式,借鉴、效仿和验证性的调查分析较多,结合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特点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缺乏自身的理论建模。在此情况下,大量出现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所依据的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模式是否完全符合汉语习得的特点本身是个问题。况且,不少研究者只是选择性地引入了国外多家学者的理论模式中的一些成分来搭建自己的研究模型。由于国外不同学者对动机的理解可能不同,所罗列的动机成分及其对这些成分的解释各异,而把来自不同理论模式下的一些概念,甚至是不同涵义的同一术语置于一个研究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导致了一些动机成分在概念上的重叠和界定不清的问题,研究结果也往往相互矛盾,难以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最终难以对激发学习者的动机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具体可行的办法。因此,未来的汉语学习动机研究需要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理论探讨,构建自身的理论研究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

(三)以实证研究具体化的定量研究为主,过分依赖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法

问卷测量尽管能较为有效地帮助研究者推断被试者的学习动机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但其出现的问题也显而易见:(1)由于受被试者的态度、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被试者能否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问题存疑,从而使问卷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难以保证。(2)调查的样本都较小,缺乏自上而下的、涵盖各地区和各类学校、各类学习者群体的大样本调查。(3)在测量工具方面,研究者大都根据Gardner等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或选取其中的一部分题项,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也有研究者自行编制调查问卷。无论是选取或改编国外量表,还是自编的测量工具,很多都未见信效度报告。(4)目前普遍采取一次性的问卷测量,考察的是被试者在某一时间点的动机状况,从而使研究局限于横断、静态的共时研究的维度,没能揭示动机动态变化和可塑的特性。因此,今后的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应该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中,需要解决问卷调查法在应用上的一些不足以外,还应该进一步重视将自然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更多地结合到研究中,使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结合,相互帮助和验证,扬长避短,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四)对汉语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不足

Dornyei(1994)在构建二语学习三层次理论模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现,就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系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出了三十条策略,从而最早提出二语动机策略这一术语。在随后的研究中,Dornyei(2001)指出二语动机策略应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二语动机教学策略,其使用主体是教师;另一个是二语动机学习策略(又称为自我激励或自我调控策略),其执行者是学习者本人。目前,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多关注动机教学策略,忽略了动机学习策略。而动机教学策略的提出多基于理论层面论述和教学经验的探讨,这些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效,尚需今后进行实验性的验证。

(五)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与汉语国际推广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待加强

当前,随着汉语加快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战略上已全方位向汉语国际推广转变。汉语国际推广以对外汉语教学为载体,离不开对学科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因此,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不仅要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更要立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探求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愿望、目的等相关因素,为汉语国际推广在政策、策略和目标上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论述其重要性的层面上,对于如何运用动机研究的成果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仍有待于加强研究。

三、结语

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总体上还处于学习、借鉴的阶段。结合汉语作为二语教与学的特点,构建汉语学习动机理论及其研究模式亟待解决,另外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或细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蓬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王及耳.美国汉语研究的意图及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4).

[2] [美]Xiaohong Wen.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Students of Chines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7(2).

[3] [美]Hyekyung Sung , Amado M. Padilla. Student Motivation, Parental Attitudes, and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of Asian Languag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8(2).

[4] 高媛媛.国内近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5).

[5] 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高彦德,李国强,郭旭.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7] 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出版社,2000.

[8] 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9] 高海洋.第二语言习得情感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0.

[10] 龚莺.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4.

[11] 郭亚萍.印尼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2] 王茂.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3] 黄年丰.外国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14] 张柯.试论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与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5] 向琴.非洲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6] 候创创.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基于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视野下的对比[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

[17] 陈天序.非目的语环境下泰国与美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

[18] 刘霜.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以泰国勿洞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9] [美]温晓虹.汉语为外语的学习情感态度、动机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1).

[20] 方舒,宋兴川.文化背景对东南亚华裔学生华文学习的影响[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1] 孟伟.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与成绩间关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2] 付冬梅.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23] 高丹.泰国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4] 曹贤文,吴淮南.留学生的几项个体差异变量与学习成就的相关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3).

[25] 冯小钉.短期留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6] [泰]王永昌.泰国蓝康恒(国立)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7] 丁淑花.法国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8] 刘宁.美国大学生学习汉语动机和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29] 詹文芳.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0] 彭磊磊.从认知视角研究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31] 贺阳.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08(2).

[32] 王敏.汉语学习动机和汉语推广策略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3] Gardner,R.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Baltimore,MD: Edward Arnold,1985:50.

[34]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715.

[35] Dornyei, 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Teaching ,1998(31):118.

[36] Dornyei, 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

[37] Dornyei, Z.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1.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理论与实践脱节及两分现象普遍存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一直试图逾越这一困境,致力于利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校验最新的理论假设。外语学习动机作为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理论建构方面还是实证研究层面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动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二元对立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表现突出。由David Lasagabaster教授及其同事共同编著出版的《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本文将对本书内容作简要回顾与评论。

关键词:动机 理论与实践 外语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2015年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成因与应对策略研究”(编号:HDXJJG2015-18)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李炯英、刘鹏辉,2015:34)。我国的学习动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多元,涵盖了学习动机的本体概念、理论与方法、学习模型、影响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国外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方面,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范式日臻成熟,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论文集《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一书集合了动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多角度地分析了动机和外语学习的关系,并创新性地提出指向动机流(Directed Motivation Current,简称DMC)的概念。作为新环境下产生的强化型的“动机路径”,该理论成为外语学习者在长期学习过程中追求“理想自我”的动力和愿景。

二、 内容介绍

该书主要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构成。理论部分共四个章节,本部分提出了DMC的概念,并系统详细地从学习者、教师和学习环境的维度介绍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多维性”。第五到第八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简称CLIL),探讨了该模式的实施步骤以及如何提高外语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最后一章,即第九章融合了前面的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指出语言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对目标设置、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行为等问题进行反思。

第一章明确指出DMC不同于先前的动机理论。该章结合实践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培养学习者的指向动机流。首先,学习者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实施步骤”、“认知调控策略”。换言之,学习者应该先找到“理想自我”,再通过寻求积极的可实现的情感支持逐步接近目标。

第二章研究了学习动机和元认知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探讨了指向动机流对于提高长期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本章指出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学习者因更难察觉学习进步而更容易出现学习动机减退。为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外语水平,老师应明确指出学习元认知因素与内在动机的紧密联系,学生要不断发现“想象自我”并以问题为导向使学习动机和元认知之间产生互动。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焦点集中在教师和研究者为促进语言知识建构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的教学动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书强调教师培训项目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方面的责任。只有让教师培养完美的“自我意识”,才能提高他们教学的积极性。

第五章探讨外语学习者的学习信念,研究对象是瑞士语为母语的高中英语学习者。这些信念可以在生活以及课堂上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和行为,所以研究者呼吁教师注重导入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调控和自我认知。该章指出外语学习态度对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自我调控策略等方面均有影响。

第六章介绍了CLIL在欧洲的实施效果。本章探索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学生之英语学习经历,结果显示尽管学生认为语言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全面理解所学内容,但他们对该教学模式均持积极的态度。因此,为确保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模式更为奏效,作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学习。

第七章建议使用CLIL学习模式时,也应考虑教材难度的适切性。假如学习者使用母语学习尚有难度的内容,并不适宜使用该模式,因为外语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认知负荷。

第八章指出如果没有详细的目标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良好的反馈材料,而只是一味简单地使用CLIL,并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聚焦双语学习背景下的动机研究。本章探讨了CLIL下的课堂中的目标导向行为,以及语言教育的“显性学习”和“显性动机”。

三、论文集评介

总体看来,本文集选材内容新颖、理论视角别具一格、研究方法多元,给专注动机研究的学者耳目一新之感。第一,书中所选取的论文大多是2012年以来所做的实证研究,体现了编者与时俱进的编写思路。第二,在理论建构层面,编者先用一定的篇幅简介了DMC以及CLIL这两个后续研究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为读者扫清理解后续研究的障碍,突出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认知规律。第三,研究视角呈现融合,书中涵盖了多个学科的概念,如理论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学科,甚至部分章节也涉及了动态复杂理论与心智加工(工作记忆)等应用语言领域的前沿课题。第四,DMC概念表征了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的四个维度:学习者愿景、认知、情感过滤与学习行为四个范畴的涵义,建立起了全人化的外语学习动机框架,DMC丰富了以往学习动机的构念向度。第五,该文集的研究样本多样化,包括了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学习者,如欧洲、亚洲与北美的外语学习者,此外学习者的年龄跨度较广,不仅关注成年外语学习者,也不忽视低龄儿童的外语学习群体。

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首先,编者认为二语习得应与社会文化理论进行有机整合,但很多想法仍处在基本假设阶段。例如,作者指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语境(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的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但作者并未提出具体的整合措施,也未清楚给出社会和个体差异所导致教学法的差别。此外,对于CLIL这个术语的概念内涵阐述存在分歧。其次,DMC作为外语动机研究理论中的“新生儿”,其维度及各要素之间会构成一个纷繁复杂的动态系统,但从文集中的文献来看编者似乎更专注于理论背景阐释,对这一概念的运行机制没有利用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证伪,比如哪些外在因素会影响这些所建构维度的有效性?哪些外在因素会影响其愿景的强弱?这一概念中的各构念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DMC理论与二语动机自我调控系统论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外因作用。最后,编者在书中对于CLIL进行了相当篇幅的介绍,但此概念中的第一个“L”令人捉摸不定,它是指所有的语言还是只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语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诸多不确定性的解读与阐释,而作者的后续章节都是依据于此理论构念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从这个层面上讲作者想要控制的自变量有些模糊不清。我们建议我国有关CLIL的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外语学习情境,不应机械照搬或复制外国的教学案例。

诚然,任何一本学术著作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编者如此行文也必有其自身的学术考究。总体来讲,《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以多语境文化下的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将二语研究中的动机理论与外语学习有机整合,为我国语言研究者及教学人员在课堂上开展动机研究提供了可借b的思路,是动机理论探索方面极具开拓性的一本论文集。

四、结语

《动机与外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一书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指向动机流理论,体现了全人化的学习理念,代表了外语动机研究的新动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外语教师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能力,实施外语教学提供了参照依据。此外,该理论模型汲取了以往动机理论的精髓要义,使得外语学习动机朝着多维融合与跨学科的研究范式迈进,该文集为如何实现该理论模型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动机研究框架。正如编者本人所言,本书从多角度、多语境情景下分析了动机和外语学习,因此语言教师及语言习得研究者均可从该书中获得一定的启示,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新意且值得研读的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1] Ting,Y. L. T. CLIL appeals to how the brain likes its information: Examples from CLIL-(Neuro) science [J]. Interna

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 2010, 3(1):1-18.

[2] 李炯英,刘鹏辉..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回顾与思考(2004-2013)[J].外语界,2015(2):35-40.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安中亚留学生 学习动机 汉语水平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Growing numbers of Central Asian students can be found at Shaanxi Province recently.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Central Asian students from four different schools in Xi'an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had drawn lessons from western motiv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linguistics. In addition to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data was collected by means of social science statistical package SPSS. Other than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his research also has its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Central Asia, expanding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Key words Central Asian students in Xi 'an; learning motivation; Chinese proficiency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方面。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权威定义来自于Gardner(1985),他认为“动机是为学习语言而付出的努力;是学习语言材料的欲望;是对学习语言材料有力的态度”。同时,Gardner还强调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个体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动机、态度和性格,而动机在诸情感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英国Crookes和Schmidt(1991)曾从第二语言习得文献中归纳出了九大类共98种有关动机的定义。

国外关于研究学习动机的理论比较成熟,目前比较成熟的动机理论有5种,分别是(1)Gardner /Lambert(1985)经典社会教育模式;(2)Dornyei(1994)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3)Tremblay和Gardner(1995)的扩展动机理论;(4)Williams(1997)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式;(5)Schumann(1998) 的神经生理动机模式,其中Gardner 的经典社会教育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涉及到的变量都是从实证研究中获得的或是得以验证的。

国外关于动机的实证研究有:Gardner和Lambert(1959)在对加拿大学生学习法语的情况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学习动机在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也揭示出融合型动机与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匈牙利语言学家Dornyei和Csize ' r(1998)主持了一项旨在提高学生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整理出激发学生二语学习动机方面卓有成效的10项策略,称之为“激发语言学习者动机十诫”,这些策略为提高学习者动机提供了可参考的途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Dornyei(2001)在他出版的《语言课堂中的动机策略》一书中列出了多达35种动机的创造策略。

近两年,美国学者Noels 及其同事(2001,2005,2006)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外语学习的态度和动机的综合型模式(内在/外在/融合型动机)。这一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外语学习和第二语言习得态度、动机和语言水平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外关于中亚留学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几乎没有,但是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较多。硕博论文方面,仅以“motivational”作为关键词,对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招录的全球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0年截至到2013年,相关的研究成果就已达1006篇之多,其中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共443篇;社会科学领域较为次之,共323篇;论文集中发表于2005年至2009年,共405篇;博士学位论文735篇,占到总篇数的73.1%。

1.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有:文秋芳(2001)对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的研究;许宏晨和高一虹(2011)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研究等等。

国内就对外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钱旭菁(1999)、曹贤文、吴淮南(2002)从对外汉语学习动机的不同侧面开展研究,他们使用实证定量或定性的调查方法,获得了部分颇有意义的结论,如讨论了态度和动机同汉语水平的关系。周璇、饶振辉(2007)已经总结了动机与二语习得其他领域的研究,明确提出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机与学习者因素的相关性;二是学习动机与课堂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关系;三是动机与策略的互动关系。原一川、原源、和尚云(2012)主持了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研究,论证出融合型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专门性著作极少,涉及到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的论文却不少。期刊文献方面,笔者以“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作为题目对“中国学术期刊优秀硕博士论文(网络版)”的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9年截止到2013年共有1026篇研究成果,其中学术期刊861篇,报纸全文18篇,会议论文33篇(其中国际会议20篇),博士论文39篇。对该1026篇文献进行学科领域归类分类,其中932篇为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39篇文章都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术论文集中发表于近两年,其中2013年发表202篇,2012年发表354篇。其中最早专门开始探讨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现状是陈文博(2007)《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现状及新疆对外汉语教学对策》的文献,主要是针对中亚五国留学生到新疆的人数增长速度较快,探讨制定教学措施,整合教学资源等教学对策。此后,这方面的研究主题逐渐扩展,并应用于研究方面,主要是对中亚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动机方面的表现做出了探索,如彭磊磊(2013)《从认知视角研究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中提出有效地利用和促生中亚留学生积极的汉语言认知和学习自我认知来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对外汉语促进教学效率。

虽然以上的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对汉语水平的影响研究”现象进行了有意的尝试,但对于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对汉语水平的影响专项实证研究尚未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建设,开展陕西与中亚国家经济交流与合作,需要一大批既懂汉语又懂中亚国家语言的人才,因此,以“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实证研究”作为切入点就非常有必要。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

以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和西安英特思语言学校的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本论文研究工具主要有3个,分别是调查问卷表、汉语水平试卷和访谈,具体过程如下:(1)问卷调查表:主要依据是根据Gardner/Lambert(1972)和Jacques(2001)的二语习得量表和原一川(2008)的问卷调查表编制而成的问卷,采用了从“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得分从1分至5分;问卷包括12个汉语学习动机因子,含50个问题。另外的工具是受试者对自己汉语水平的自我评价,分好、中、差三等。(2)汉语水平试卷:用新HSK1-4为选题库节选出一套适合初中级中亚留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难易分配比合理的试卷,以分数段划分为优秀、良好、好、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其中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3)访谈内容:根据调查问卷,自设10个题目,主要是进一步验证调查问卷,减少误差。

2.3 研究过程

本研究共分三个步骤:前期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前期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前期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来获得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表现的差异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和有关文献资料,再制定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和汉语水平测试试卷。定量研究通过问卷和试卷的实证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类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对汉语水平的影响。定性研究及访谈,目的是通过访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差异,进而为全面分析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对汉语水平的之间的关系提供佐证。

2.4 数据分析

我们团队用SPSS分析软件,将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并用语言描述,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得出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汉语水平之间的影响关系。

2.5 研究结果与讨论

2.5.1 学习动机的描写性统计分析

从问卷的问题中归纳出7个关于学习动机的因素,分别是:(1)内部动机;(2)外部动机;(3)融合性动机;(4)工具性动机;(5)家长支持动机;(6)教学因素动机;(7)合作学习动机。对这7个因素进行描写统计显示,教学因素动机、融合性动机、合作学习动机、工具性动机、家长支持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可能原因有三个:(1)中亚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崛起,中国的文化业受到多国友人的追捧;(3)西安是中亚离中国较近的城市,可合作发展空间较大。本次分析有别于西方其它国家的学生及家长对学习汉语的动机。

2.5.2 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水平之间的关系

为了能更准确找出影响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水平的显著因素,对其中7个学习动机因素和汉语水平之间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显示,影响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前4个因素是: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汉语动机、本民族认同的态度和家长支持动机,这项实证结果和原一川等人的“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实证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也进一步支持了Gardner和Lambrt的观点。

(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50页)

3 实证研究结论

3.1 研究新发现

本课题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写性统计分析,得出以下7个因素与汉语水平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教学因素动机、融合性动机、合作学习动机、工具性动机、家长支持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研究还显示了影响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前4个因素是: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汉语动机、本民族认同的态度和家长支持动机,这也进一步支持了Gardner和Lambrt的观点。

3.2 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能够为来中国的中亚留学生的教与学提供直接佐证,有利于教师的“教”与留学生的“学”,学习汉语过程中一定要由将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工具性动机转换为融合性动机,增加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加强汉语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指导留学生做好学好汉语的职业生涯规划。

3.3 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展望

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从来华时间及汉语水平等因素参差不齐,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对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做出更完善、更合理、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解释。

基金项目:西安社会规划项目“西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对汉语水平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W34)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Gardner,R.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J],Edward Arnold,1985.

[2] (英)Crookes,G. and Schmidt,R. Motivational: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Language Teaching,1991.

[3] (匈牙利)DLrnyei,Z. & K. Csizr. 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Result s of an empirical stud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1998.

[4] 吕中舌,杨元辰.在2013年主持了一项大学生英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其与学习投入程度的相关性――针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3).

[5] 原一川,原源,和尚云.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2).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英语学习动机 动机强度

一、调查背景

根据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五”规划,注重二语习得研究是今后五年外语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其中一项重要途径是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尤其是着眼于感情方面的、可以训练和控制的因素。而动机属于学习者特征中可变、可控制的个人因素。心理学研究认为,动机是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因和力量。外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内驱力量,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强烈的动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语言学习和学习条件的不足。

西方学者提出了经典的动机理论,区分了融合型与工具型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并考察了动机对二语学习结果的影响。国内研究者借鉴外国学者的经典动机理论及扩展模式的框架,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提出“证书型动机”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外语学习动机。这些调查研究大都采用了问卷形式进行较大面积的调查,试图找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成分,并建构中国式外语学习动机模式,丰富动机学说。

近年来我国在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一些重点大学已与本科生数量持平。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有硕士、专业硕士、硕士班、博士、硕博连读、直攻博士等。在此情况下,我们很难将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为同质群体来研究。而有关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的调查,目前只在个别学校范围内进行,如吴江梅、吴保国对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的调查,韩满玲、曹晓玮对中国人民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方法的调查,李淑静等对北京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要求和特点的调查。针对医科类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特点的实证研究还几乎没有。

二、调查目的

本研究拟探索医学类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了解其动机类型和动机强度的特点,探讨不同动机类型组的学习者在动机强度方面体现出来的差异。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医学类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哪些特点?

2.医学类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强度反映出什么情况?

三、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重庆医科大学2013级秋季新入学的研究生。他们都经历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调查采用课间发放问卷,有120人参与调查,回收110份,有效率为92%。

2.调查工具。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展开,所用问卷采用高一虹等设计,其形式为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式五级量表。问卷主体包括三部分:(1)个人信息;(2)动机类型;(3)动机强度。为了确保问卷质量,此问卷先在60名研究生中进行了试测,试测的结果表明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都达到了统计要求。

3.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用SPSS(10.0)软件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英语学习动机类型;(2)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英语学习动机强度。

四、调查结果与讨论

1.动机类型。按照高一虹等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分类,共有七大类:第一类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内在兴趣为中心,为“内在兴趣动机”;第二类包含对课程、教材、班级和教师的相关项目,属于“学习情境动机”;第三类与个人的竞争力、社会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关,是“个人发展动机”;第四类与出国有关,为“出国动机”;第五类把英语作为媒介或工具,用英语获取信息,与外界交流,属于“交流媒介动机”;第六类反映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属于“外部要求动机”;第七类紧扣成绩,为“学习成绩动机”。

动机类型 平均值 标准差

从表一可以看出,医学类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动机”与“交流媒介动机”相对强烈,“内在兴趣动机”与“学习情境动机”较弱。这表明对于大多数医学类研究生来说,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们更看重英语的工具性与实用性。比如他们希望在国外或参加国际会议,渴望获得英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输出性的口语与写作能力。

2.动机强度。动机强度作为动机行为层面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常被定义为学习外语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国内外许多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也已将此因素考虑在内。研究的结果表明动机强度(努力程度)与外语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

从表二上看,具有高动机强度和中动机强度的受测者占到74.5%,说明大部分医学类研究生认同英语学习动机越强,投入的努力就会越多。

五、结论与教学应用意义

本调查探讨医学类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分析其动机类型和动机强度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对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研究的不足。调查主要发现医学类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很实际,反映个人在发展与交流媒介动机上,即“工具型动机”。

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比起本科生更实际,他们更渴望获得英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输出性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医学类研究生则有要求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查阅国外学术期刊,并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全英文撰写的学术论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动机需求,通过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使他们学所欲学,学有所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兴趣动机,使其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同时也要注意为那些过多受到“外部要求”压力的学生减压,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才能使他们的英语学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D?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Harlow,UK: Longman,2001.

[2]Gardner,R.C.& 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4]Deci,E.L.& Ryan,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ur[M].New York: Plenum,1985.

[5]吴一安,刘润清,Jeffrey,P.等.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6]文秋芳,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8]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

[9]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国外外语教学,2000(4).

[10]吴江梅,吴保国.北林大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探索[M].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1]韩满玲,曹晓玮.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方法调查与思考[M].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2]李淑静,杨爱梅,金衡山等.北京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问卷特点调查[M].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桂林)论文,2002.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学习动机 高校学生

一、前言

动机理论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需要深入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有教学的场域存在,我们就必须面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状况与总体特点,并以此为基点改进教学内容与形式。就目前而言,国内学术界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动机理论流派的梳理、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综合分析、高校专业类分与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国内外学习动机理论的实践性发展等方面。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学生学习动机亦日渐受到重视。然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动机讨论甚少,这不仅影响了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进度,同时也使得众多关于课程改革与学生创造力提升的讨论显得缺乏深度。为此,本文将结合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具体情况,分析高校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的几种面相,以期对我们改进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二、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总体特征分析

(一)学习动机理论简述

学习动机是心理学动机理论流派下的一个重要方面,意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根据个体特征,学习动机牵涉因素甚广,与学生个人兴趣、需要、态度、期待、价值观、外来鼓励、志向水平、学习后果等几大方面关系密切。其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因与外因来将这几大关联因素进行总体归类。

因个体差异性的广泛存在,学习动机也是处于一种多样化的发展状态。众多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各有侧重的研究,逐渐形成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几大学习动机理论流派。对不同学龄段学生学习动机的全面有效分析,有助于我们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相长的难题。

(二)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特点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高校扩招时期。学生人数的持续提升,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进行高校教学的改革,注重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充分分析,方能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

学习动机理论作为我们深入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我们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寻求教学改革突破的研究重点。根据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年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其年龄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随着自身心智水平的提升,自我约束力和行为规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模式及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规划做出更明确的判断与坚持。这种自我约束力的增强与学习环境的复杂化,构成了高校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更趋多样化。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分析

计算机课程作为全国高校最为普遍的公共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高校子弟。以往讨论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时,主要关注计算机课程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及学校、教师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若干途径。结合学习动机理论与计算机课程具体情况进行的深入分析甚少。

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尽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但在对待计算机课程学习上显现的动机却呈现的同质性、浅层次和被动性的特征。

所谓的同质性是指,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其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与目标定位都较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习获得计算机水平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技能。

与同质性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需求上的浅层次性。具体而言就是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层面,主要包括:掌握一定的硬件、软件知识;学会运用office办公软件等常用软件;学会运

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等方面。

而导致以上学习动机特征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被动性。如前所述,学习动机受到内外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高校计算机作为公共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但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时安排了较多的课时量,这导致初入大学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从而直接导致实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沦为一门被动应付的必修课程。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提升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对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只有有效促进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的提升,方能促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取得更大成功。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分析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真实动机与具体难题。只有从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出发,我们所做的所有改进才会是有的放矢。

(二)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与授课时间进行调整。众所周知,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模式化,是限制课程个性化与实践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学团队有必要根据学校特点进行校本资源开发,将实践融入与理论的教授中,强调学生体验式教学,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进行授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加强计算机技能的实践培训。

(三)广泛参考其他公共课程的教学经验,开展课外体验活动。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真实案例,方能从外部环境上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自我优化,从而克服同质性、浅层次与被动性的学习动机状态。

综上所述,良好学习动机的培育与维持,是高校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核心环节。高校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最强的基础公共课程之一,需要从课程资源调配到授课形式及时间调整等方面去维持、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动机,从而帮助高校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获取更多有效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骆国锋.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的浅析[j].才智2011.32.

[2]张学秀.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之因素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方斌.浅谈如何引发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动机[j].成才与就业2008.17.

[4]王洪彪,唐昆.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8.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采取培养和激发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对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章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式的实施策略。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经历失败和自卑心理较强的特点,任课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具有动机设计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现状和成绩进行正确归因。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型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认知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的归因论等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坚持“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思想,同时考虑到我校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一个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模型。

2 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激发模式的实施

2.1 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是远景性动机教育(distant motivation)与近景性动机教育(proximal motivation)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2 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对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果,即得到及时反馈信息,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知道其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矫正学习行为,并使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强化。反馈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回答,课程作业和各种考试考查成绩。反馈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e-mail、qq网上讨论等方式进行。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除了对其试卷、课程作业等环节做出公平的评价以外,还应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作出适当的评价。

2.3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

2.3.1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自身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低,在学习中常带有自卑心理,学习方式不够得当。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设身处地以学生为出发点,可根据入学测试成绩,对于知识准备不足,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做好学习该门课程的知识准备。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

2.3.2 单元综合练习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其在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获得并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每单元学完后要安排一次综合练习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3 运用教育技术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3.1 通过cai课件或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运用cai课件,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cai课件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传递教育信息,教与学活动呈现出自主性、交互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是一种功能强、视听效果佳的教学媒体。cai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总结和复习所学知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由此可见,多媒体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最佳媒体,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应广泛地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3.2 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其学习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向他们提供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学习策略,包括阅读的策略、听讲的策略、记忆的策略、解题的策略和应付考试的策略。例如指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忆,如何解题,如何复习和如何考试等。我们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策略的同时,还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也就是积极主动地激励自己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使其掌握并运用这门课程的必要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3 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自身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低,在学习中常带有自卑心理,学习方式不够得当,学业成绩偏低,因此他们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各异。根据学习动机的归因论,教师应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学生树立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同时,应预防学生将失败归于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务的难度),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成绩作正确归因,可以激励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学习恒心,使学生自我勉励,自我提高,这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4 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在竞争的情境中,能激起自尊心,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但由竞争情境所激起的动机一般是外部动机。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机,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可能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加完善。在竞争情境中,学生取胜后往往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由此可见,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强,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3.5 科学使用奖励与惩罚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教师可广泛采用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奖励是一种外部激励因素,具有促进学习活动的力量。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奖励制度,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激励他们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并通过树立榜样来带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利用奖励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 结语

激发与维持中职计算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措施很多,我们应该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结合中职办学条件和学生特点,正确地加以运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扩大学习成功率,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德俊.课堂动机教学模式概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1).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动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单编号:1671-7503(2015)09-0003-04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发动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使其向特定目标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机制。学习动机一直被看作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同样也受到广泛关注。国内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十几年间,网络学习动机大量研究中产出了很多优秀科研成果,并对网络课程的开发和网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对网络学习动机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并梳理,以透视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并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启迪。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资料来源与样本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15年(2000.01.01-2015.02.10)刊发的论文。以“网络学习动机”、“在线学习动机”以及“远程学习动机”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对“篇名”进行“模糊”检索,将检索结果中的一些公告、通知等无关资料删除,共获得期刊论文7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篇,研究样本共计94篇。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94篇文献摘要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主题分类,并按照文章发表日期、载文量和主题建立相应数据库,最后生成图表展示数据。

(三)内容分析变量

本研究设立发文时间、载文量、文章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五个研究变量。

1.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分析载文量和发文时间,可了解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起源、现状和发展情况。

2.文章来源

样本文献可按期刊的重要程度,将其种类分为硕士学位论文、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四大类。

3.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行动研究法、开发性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

4.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专门针对网络学习动机主题的分类尚未有统一的科学表述。为了确定已有研究文献集中关注的主题,本文参考了牟智佳《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的类目分类,在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内容并确定文献主题后,将其绘制在主题表中。将主题表中的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归类与合并,最终得到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变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研究者逐步重视网络环境下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并在2008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了两个高峰期,年载文量达到了14篇和17篇。由此可以推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研究者开始重视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研究,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更加受到关注。然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深入进行,我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慢慢转入移动学习领域,因此2011年之后,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开始下降并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二)文章来源

通过图2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中有19篇硕士学位论文,高级别期刊文献12篇,其中,《电化教育研究》文献4篇;大多数文献来源于一般性期刊,占样本总数的67%。由此可以推测,目前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多,但优秀的研究成果很少,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还需要研究者深入挖掘和探索,需要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指导教学,以促进网络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研究方法

对94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1,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占总量的46.8%和29.8%。另外,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较少,仅占总量的12.8%和5.3%。可以看出,受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常使用文献研究法这一现象影响,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但理论终究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因此,研究者应该在借鉴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去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并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的方法,以指导网络课程和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四)研究主题

从表2样本文献研究主题分布表中可以看出,15年间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方面的研究占66%,对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占17%。反映了网络环境下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另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受到研究者所广泛关注的。

1.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相关理论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比较系统完善,该模式包括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另外,较为广泛使用的是动机设计理论专家Wlodkowski提出的TC动机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TC模型将网络学习过程分为初始、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不同学习阶段,整合各方面因素,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目的。

从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的62篇文献中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相关研究中,包括了网络学习初始阶段激发学习动机、网络学习中期维持学习动机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等几个方面。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需要从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者、教师三个层面进行。从网络学习平台层面来说,学习平台必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体系。网络课件在设计中,要贯穿始终地激发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孙艳超和杜华认为,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要营造激励互动的学习环境、创设理解和尊重的情感氛围。吴薇娜认为,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建立基于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反馈评价体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习者层面来说,学习者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增强自我效能感、加强协作交流。罗刚从学习者层面给出了几条网络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有效措施。

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积极的态度、加强协作交流、引导网络学习者正确归因,进而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维持和加强。

2.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网络课程中教师行为因素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魏云指出内在影响因素有目标意识、认知冲突和需要;外在影响因素包括诱因、强化和环境。邹晓华,对回收的286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将网络学习动机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并得出转换学习模式,促进内部学习需要;鼓励外部学习诱导,由外而内激发良好学习动机;激发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网络教育环境等四项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另外,研究者运用调查的方法,分析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并分析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牟智佳用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法,对影响学习动机的14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得到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性影响因素:平台功能与设计和辅导教师。马萌对网络学习中的教师接近行为这一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两者总体相关度数值为0.5445,教师接近行为的使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是积极的。张文兰对85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包含学习平台层面、教师层面、学习者层面和课程学习层面,其中,辅导教师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因素,学习活动设计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

3.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

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有6篇文献,对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是网络学习动机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并为激发、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刘凤存以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个案,对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学习中心成人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影响成人网络学习动机的个人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得出成人网络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变动不羁、意识淡漠等特点。姚文清对某大学150位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网络自主学习动机变化及动机缺失原因。

4.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

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主要围绕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展开,史晓亮认为网络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与外在动机相比较而言,内在动机与成绩的相关度较高。孟丽丽对234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刘盛峰对60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建议学校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予以培养与激发。刘君红认为学习动机与策略相关性中,深层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影响大于表层动机、社会情感策略更容易受到学习动机强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学习动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可将网络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与发展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研究是我国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并未出现研究者广泛接受的本土化动机理论成果;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是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不过,近年来对网络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启示

总结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在引发我们思考的同时,也为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1.进行深入的高水平研究,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网络学习动机迄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不乏有研究者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长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都处于对网络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等理论思辨的层面上,因此,研究者应更长期、更深入地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对学习者网上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2.研究者应该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兼顾

对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时充分考虑所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的同时要兼顾维持其在一定的水平上。

3.使用多种研究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研究方法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华裔 汉语学习者 学习动机 述评

一、引言

当前,“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与以往相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呈现出几个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华侨、华裔子弟汉语学习的“回归”(吴勇毅,2008)。至2007年,汉语学习者总人数在3000万以上,在这些汉语学习者中,华人华侨学生约占70%。因此对华侨、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Ellis(2000)曾指出,学习动机是最为重要的个体因素之一,且最具能动性。华裔学生由于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汉语学习动机因此具有一些特点。林崇德(2008)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状态”。

笔者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方面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思考,通过CNKI检索了1990年至今的有关华裔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态度及动机的30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类归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这方面研究的展望,以期对将来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参考。

二、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现状

1.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研究情况概述

盛继艳(2012)提出,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关于华裔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二是关于华裔学生习得汉语本身的研究,其中对于华裔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大多从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入手,本文以第二条主线中的学习动机为线索进行梳理。

笔者检索到30余篇与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或学习态度有关的文献,其中专门研究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文章共15篇,其余篇目的部分篇幅涉及相关研究情况。1995年至1999年共有4篇,2000年至2005年共有5篇,2006年至2009年共有11篇,2010年至2013年共有14篇。可以说,对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的研究在逐步发展,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综观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华裔学习者,包括菲律宾、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对欧美等国的华裔研究较少,区域研究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扩展。

2.理论依据

从研究理论方面来看,大多数研究采用西方第二语言获得理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Lambert构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双语心理学理论”,他把学习者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学习态度及动机量表,为以后研究打下基础。

王爱平(2000)依据西方第二语言获得理论和华人身份认同理论对来华学习汉语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理论认为第二语言获得是一种逐渐适应第二语言的文化――即文化合流的过程。基于该理论,本研究认为:由于华人身份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最重要动机之一;对华裔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

原一川等人(2008)借鉴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的态度和动机理论,运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以东南亚留学生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黄煜(2012)硕士论文从文化认同论入手,对华裔学习者的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调查,并由此得出印尼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张玲娟(2012)硕士论文采用需求分析理论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将需求分为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学习需求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目标需求则包括需要、差距和愿望三部分。可见,依照这一理论,对学习者动机的研究转化为探求学习者的需求,这为动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3.研究内容回顾

对华裔学习者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类是总结华裔汉语学习者态度和动机情况,并探求影响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第二类是华裔与非华裔学习者动机的对比。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分析。

第一类研究总结华裔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情况,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包括一些研究华裔学习者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中也多涉及这项内容。

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华裔学习者的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认同,一类是功能驱动。在这些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者对“是华裔就应该学习汉语”这一观点的认同度最高(王爱平,2000;夏明菊,2003;章石芳,2011)。这一观点认为汉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文化认同过程,这也是融入型动机的一种表现,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吴建玲,1996)。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很强,汉语对于华裔的意义,已经从一种“文化语言”转变为“功能语言”,对就业的实用性帮助是他们来华学习的动因(陈奕容,2007)。王爱平通过对印尼华裔学生的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及其认同问题的分析,指出在印尼华裔学生身上,学习汉语的职业性目的、实用性目的与对华人身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是分离的,而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王爱平,2000)。也有学者调查发现学习中文的前三项原因分别是“对自己的前途有好处”、“中国人应该学中文”、“自己有兴趣学中文”(李明欢,1999)。由此可以看出,华裔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度很高,但是他们的“回归”不仅仅是文化因素的作用,功能性因素的拉动力也是很强的。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很大比例的华裔汉语学习者不喜欢学习汉语或认为汉语很难学(匡腊英、张娜,2010)。许多孩子的求学都是基于父母的安排,青少年学生本身的认识往往只是把学中文作为工具。还有研究发现年长的华裔中小学生中文学习动机比年幼的强,存在中文学习动机过强的问题,根据道德森―多耶定律,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欧洲华裔中小学生学习中文;动机过强,尤其是工具型动机过强,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包含丽,2012)。不同年龄的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差异值得注意。

第二类研究华裔和非华裔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比分析。余江英(2010)对两百名华裔和非华裔青少年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闻婷(2007)以44名华裔学习者和44名非华裔学习者为被试,采用量表的方式探讨华裔与非华裔学习者在对待目的语社团态度及习得目的语动机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华裔汉语学习者在对中国的总体态度上的得分高于非华裔学习者,华裔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及融合型动机均强于非华裔学习者,尤其是工具型动机。这项研究的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对操作性定义的把握,对态度及动机的衡量标准的设定值得参考。

陈奕容(2007)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先将来华留学生分为五个不同类型,再结合数据,比较华裔留学生与非华裔留学生的来华学习动机之差异所在,并进一步参考个案访谈资料,剖析个体在做出来华决定时,其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环境及交流情况等多重影响因素。通过来华留学生的五个类型及十项动因,构成二维坐标的多重动因结构。这项研究表明,华裔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动机更为多样,影响因素也是多重的。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大多华裔学习者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由于其家庭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中国文化,由于文化距离的因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性更强,因而融合型动机更强。由于其较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导入会产生更为有效的教学成果。章石芳(2005)提到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导入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目的语交际的表层信息,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拉近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从而使第二语言的学习获得成功。

4.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数研究以问卷法为主,少数辅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闻亭,2007;章石芳,2011)。还有一些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得出华裔学习者的动机。而在不同研究中,研究者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分类划分出不同标准,多数以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划分。

张玲娟(2012)利用需求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需求分析法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详尽的研究。大多数研究的工具都是根据Gardner/Lambert(1972)及后来学者发展改进的二语习得量表编制而成问卷,问卷大多分为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认知态度等,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国籍、学习汉语时间、父母的语言等。认知态度及动机因素大多包括这些方面:学习外语的兴趣、家长的鼓励程度、动机强度、华语课堂焦虑度、对华语教师的评估、对学习华语的态度、对华语人群的态度、融合性取向、学习华语的愿望、对华语课程的评估、华语运用焦虑度、工具性取向等(闻亭,2007;黄煜,2012;王爱平,2000;陈君眉,2006;刘芸,2011)。

三、思考与展望

1.研究范围的扩展与延伸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欧美等国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东南区地区华裔人数多,而且具有华语传统。但是华裔学习者由于所在国的不同,其动机来源必然也有差异,因而需要对不同国家地区华裔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考察,才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某些华裔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发生变化,在幼年时多以父母的要求为主,并非自愿学习,成年以后,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及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自身渐渐产生了兴趣,变成了融入型动机,但对这一变化过程的研究较少有学者涉及。夏明菊(2003)曾指出华裔学生的年龄对其学习动机的形成有较大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华裔学生主导学习动机是不断变化的,低龄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中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但该研究主要是经验性的总结,并没有实证调查,变化过程及诱因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2.研究方法的跟进与更新

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研究使用的方法极为有限,多为问卷调查法为主,少量研究辅以访谈法和观察法。动机研究多以Gardner的态度/动机测验量表为主,用来考察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语言使用能力、对法语社团成员的态度及学习法语动机的强弱。这个量表虽被大量运用,但量表本身仍受到质疑,有学者提出,AMTB量表中包含一些测量学习者努力程度的项目,很容易得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结论,但不能真正反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实际上是对学习者的努力程度与动机关系的质疑,强烈的动机能够产生较高的努力程度,但学习者的努力并不仅仅来源于动机。

对华裔学习者的动机研究一方面要借鉴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开辟出新的技术路线。第一,量表的设计及改良,如何改进以提高量表的信度、效度至关重要。第二,多种研究方法结合,问卷法与访谈等方法结合,观察与内省结合。第三,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多重动因进行详细研究,以得出不同因素的贡献率,才能在此基础上得知影响最大的因素,从而指导教学。

3.跨学科综合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动机研究已不仅是心理学、语言学关注的课题了。动机的来源多种多样,影响动机的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对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能够拓宽动机研究的范围,更好地解决目前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的困境。

刘艳(2012)提出了“汉语期望价值是汉语学习深层动机”的理论假设,她运用语言经济学原理探讨了语言学习的深层动机,构建了“语言资本”理论框架:汉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构成了汉语学习的期望价值。语言经济价值是促使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深层诱因,视角转向华裔汉语学习者,他们学习汉语时,经济价值因素的驱动力有多大,与非华裔学习者有何差异,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包含丽.欧洲华裔中小学生华文教育研究――以温州籍华裔中小学生为例.教育评论,2012(1).

[3]陈奕容.多重动因结构:华裔留学生来华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4]黄煜.印尼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其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匡腊英,张娜.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语言使用调查研究及华文教育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

[6]林崇德.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刘芸.菲律宾华校学生的华语学习动机与华校的激发策略.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8]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

[9]盛继艳.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

[10]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11]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第五届全国语盲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2]吴建玲.对一百名华裔学生语言文化情况的调查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13]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

[14]夏明菊.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15]余江英.菲律宾华裔与非华裔青少年学生的汉语语言环境与短期汉语学习动机之比较.“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2010.

[16]原一川,尚云,袁焱,袁开春.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实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第6卷(3).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文化认同;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04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12

1 . 引言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二语动机研究就一直基于社会心理模式(如Schumann, 1978;Beebe et al, 1984)。要全面了解外语动机,不能无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秦晓晴,2002)。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Vallerand(1997)确认了三种内在动机:学习、成就和刺激经历等方面的内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与获取新知、满足好奇和认识世界等活动有关。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指文治与教化。现代汉语“文化”是在近代从国外输入的。西方的“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的定义在文化研究方面起到先河的作用。人们还常用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的概念,狭义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邓炎昌、刘润清(1989:147)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指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和技术的总模式。程裕祯(2003:7)在《中国文化要略》中指出,文化跟人一样,有两种。外在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是它的品行,即精神。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文化认同所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学习语言离不开学习文化,郭晓川(2012)在其博士论文《文化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中提出,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森(Eriksson)的重要理论贡献,“认同”是指心灵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指该群体的价值、背景、看法。“认同”是指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也就是回答和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共同区域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的认同,是这个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中生活者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本文基于研究者对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的研究对于英语教育和英语教师的启示。

2 . 相关研究

外语学习动机受到了许多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饶耀平、王晓青、Gardner和Lambert在二语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的经典动机类型分类(Garnder & Lambert,1972;Gardner,1985),Maclntyre et al.(2001)在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处理模式的实证研究中指出了“态度动机(Attitudinal Motivation)”“自信(Self Confidence)”和“行动动机(Action Motivation)”具有概括性作用的三个动机。

我国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肖云南,2005)。我国研究者用心理学动机理论研究外语动机(高一虹,2002;秦晓晴,2002;邵丽君、赵玉荣,2011)为外语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秦晓晴以动机的认知视角及其动机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期望和价值理论对外语学习的意义,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归因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目标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秦晓晴指出,自我决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有借鉴和启发作用,中国大学生外语外在动机表现在通过各种考试(如课程考试、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外语考试),以及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和将来的事业发展。研究者高一虹专门集中研究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变化,贡献独树一帜。高一虹(1994;2001;2002)在研究中提出的“生产性双语现象”,为英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生产性也可用1+1>2进行描述是高一虹研究中的一大贡献。对母语文化及英语文化的认同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1+1>2是理想双语类型,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并且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理解与认同,培养深刻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整体的“人”成长中的自我认同的变化(高一虹,2002)。研究结果显示一名女生对英语电影和电视剧的兴趣,即对“西方文化”的兴趣,是选择英语专业的主要原因。一名男生心里表述:“太多的中国人都多多少少西化了,我们必须重新让我们的伟大文化获得生机,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这说明英语学习不仅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关注英汉文化的学习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高一虹(2003)指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自信心有比较突出的影响,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交际方式同时也发生了一定的生产性和附加性变化。母语文化与目的文化的理解相互促进,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Erich Fromm“生产性取向”概念,外语学习有助于学习者跳出自我文化中心的怪圈,重新审视自己或者异己的文化群体(高一虹,2008)。高一虹教授的研究及课题组研究成果《我学英语,我是谁:三位英专学生的自我认同建构》、《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2003)、《大学生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跟踪》(2008)、《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跟踪调查》(2008)、《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2009)、《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跟踪: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样本报告》(2010)、《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高年级阶段跟踪研究》(2011)等启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英语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与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邵丽君、赵玉荣,2011)指出,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考察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对学习者目的语语用能力的成长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 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融入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态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而母语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显著负相关态势。曹梅、王超以新疆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文化认同为切入点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英语中传承了自己的母语文化传统;认同本民族文化身份,也逐渐接受了一些英语文化中的思维方式。邵丽君、赵玉荣在研究中调查学习者是否对英语文化具有强烈的喜爱、认同的情感,是否愿意遵循目标语的文化规范,对于认同倾向,随机抽取的8位同学访谈,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母语文化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有三位学生谈到他们对母语文化充满自豪感,并觉得需要限制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使用范围。高一虹对英语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的研究点燃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郭晓川(2012)的博士论文《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认同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以上研究表明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意味着英语教育的关注点在悄然变化,从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为主的教学转到突出语言文化在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语言与文化融合,尤其是母语文化学习内容的增加,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将是未来英语教师在英语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3 . 英语教研新趋向

英语学习中文化认同研究越来越多,启发我们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投入度需要加大。

教育部门、外语学院及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已开始重视落实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素养。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在超星名师讲坛(2010)讲座《翻译论》时指出翻译专业硕士,国际汉语专业学位显示出中国政府特别是教育方面的独特目光,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作用很大。西安外国语学院书记、英语教学研究专家郝瑜2012年9月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采访以《用世界眼光提升外语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为题中指出,学生外语基本功扎实,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为此,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以外语学科优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外语教学改革中设置了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自我与人生等涉及各大学科门类的五类通识教育课程。郭佳(2011)基于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撰文《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探讨高校英语专业以《阅读中国》为蓝本的文化教学改革。提出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为更新观念、精编教材、教师为本。

早在1982年丁往道指出,大学英语学生“有关中国的知识,主要还是在中学学到的”;同时感慨“我十分难受地看到我们有些学外语的同学逐渐忘掉中国的文化传统。他们对外国文学知道得比中国文学多些。而我们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需要学习啊!在外国人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价值的时候,我们自己怎么能把它丢掉呢?”从丛在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中国外语界早已关注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外语教学中也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投入,但仅仅加强了对英语文化内容,对于中国文化教学,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4 . 结语

英语教师肩负文化传递的重要使命,未来的英语教师即现在的英语师范生或者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升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任务艰巨,肩负未来英语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也直接影响未来高校英语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学中“1+1>2的生产性”以及双语学习文化认同取向有益于英语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或者是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者关注1+1>2的语言文化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意义深刻。因为他们是未来英语学习者的引领者、协助者,直接关系到未来英语学习的文化认同体验。英语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关注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有利于师生文化素养的积淀或提升,有助于全球化视阈下的文化融合,语言全息论视阈下英汉文化互动,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Beebe, L. M. & H. Giles. 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ies: A discussion in terms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84(46).

Byram, M. & Morgan,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4.

Schumann, J. H.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 R. C. Gingras (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8.

边永卫、高一虹.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J].教学研究,2006(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第C01版.

曹梅、王超.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新疆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调查研究[J].吉昌学院学报,2013.

丁往道.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简史课[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3).

高一虹.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2002(4).

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高一虹.外语学习与认同研究在我国情景中的必要性――回应曲卫国教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郭佳.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J].外语学刊,2011(3).

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刘璐、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跟踪调查[J].教学研究,2008(2).

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

饶耀平、王晓青.外语学习动机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的关系初探[J].中国外语教育,2009(1).

王晓、张文忠.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5(4).

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邵丽君、赵玉荣.英语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与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性[J].英语研究,2011(2).

上一篇:自主学习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情境认知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