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风景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4 13:17:47

小学生风景作文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1

关键字:风景名胜区;功能;保护;价值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with National Key Tourist Attractions / XIE Ning-gao

[Abstract]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the treasure of human beings. It is therefore our mission to study, appraise,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m and to

pass them down to our younger generations for continuous utilization. Special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such aspects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as the character of value and orientation, function and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gislation and monitoring , benefit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etc..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 Function; Preservation; Value

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以下简称风景区)主要有以下特点:①风景(名胜) 区的基础、主体是具有自然科学或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②与自然有精神理念联系的文化或人文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不是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之上的人为物体。③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即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④范围较大,资源丰富而集中,是包括地上——水圈、生物圈和气圈、地下——岩石圈、洞穴和日、月、星空等各种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1、风景区的价值、性质与定位

风景区的价值,主要指有关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三者,前两者必居其一,后者不一定都具备。

自然科学价值,主要指从地质、地理、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的角度,或从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系统及濒危物种栖息地等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价值如是部级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或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如果是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同理,从自然美学的角度看,亦作类似的评价。我国传统的名山大川,其美学价值较重视如形式美——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还有色彩美、动态美、音响美等等。历史文化价值,则包括从历史、考古、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等角度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级别。传统的名山风景建筑、构筑物,均以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理念而融于自然。如帝王之封禅、道家之“道法自然”、儒家之“乐山”“乐水”,佛教之深山净土和不杀生等教义以及普遍崇信的风水观念和神秘观念等,形成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生态环境观,在此理念指导下,又形成以自然为主,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名山文化。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常珍贵的有着自然文化双重价值的遗产。

自然科学价值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没有国界,全世界有统一的标准。自然美也是客观存在,而审美主体却有主观性和民族性,但总地看来也是大同小异。把传统的山水审美与现代的科学美、生态美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亦是必然趋势。文化是主观创造的,必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尤其是环境文化、山水文化,应该继承和发展,保存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地方性,这正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所要求的,而不是去抄袭外地、外国的文化景观,改造、取代风景区的地方、民族文化原作。对自然文化遗产来说,照抄外来文化景观不仅没有什么新的价值,而且是破坏遗产证据。

价值是确定风景区遗产地的品位、级别及其保护利用的基础。国家风景区是国宝,是无价之宝,它不仅是珍贵的物质财富,而且更具有难以用金钱计算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价值体系。所以风景区自然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取代、永续利用的资源。它不仅直接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而且间接地产生风景区外乃至整个国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于这样一份价值很高的遗产,如何定性、定位是极重要的。

从历史上看,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封禅泰山、颁旨保护天下名山、“禁樵采”、“禁渔猎”之事实。自古儒者,乐山乐水以比德;道者,视为仙境求得道;佛者,视为净土以修行;文人学士视为求美求真之灵境;百姓视为风水宝地以求福。可见名山大川是寄自然于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之胜境,从皇帝到老百姓各有所求,都可享受。它的定位,比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还要高。

世界进入工业时代,产生于美国的国家公园,经100 多年的国家公园运动,现已遍及全球各国,足见其生命力。美国国家公园是经国会通过、由总统批准、并立法保护、通过国家管理。国会中有国家公园委员会,总统有国家公园顾问, 民间有国家公园保护组织。他们认为国家公园是“国家最完美的象征”、“爱国主义激情的胜地”、“生态实验室”、“环境教育课堂”,是美国引以为荣的创造物。有一位美国政治家说,“如果说美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作过什么贡献的话,恐怕最大的就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创见了。”可见,国家公园是保护性的以精神文化科教功能为主的社会公益事业,它在法律和国家形象中的定位也很高。

我国国家风景区是在名山大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且多数风景区早在唐宋时代已是名山了。它与国际上国家公园接轨是为满足现代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从感性基础上向理性发展的需求。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部门,不得出让或变相出让。”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国土景观的精华、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资源中价值、品位最高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宝,其中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就是全人类的瑰宝。这应当是国家风景区的定性和定位,可是还没有落实在国家的立

法、决策和实践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部门、有些地方,把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定位于旅游资源,造成性质、品位错位,导致错位开发,破坏风景区、遗产地的价值。旅游资源是部门、行业和专业的概念及称谓,不是游览地的本质属性。从国家和政府或遗产科学出发,应以本质属性给予定位,如泰山、黄山,它们的本质属性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而不是旅游资源。这是由泰山、黄山的价值、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它们有多种价值、多种功能,游览只是其功能之一,而且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

的,风景区遗产地是保护性的以精神文化功能为主并象征国家形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两者的性质、品位价值不同,如果定位错误,必然导致破坏性的错位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风景区的功能与保护

风景区的功能,主要是指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种种形式及其发展和演进。也就是人们利用风景区价值的方式,如因风景区的科学价值而相应产生科研和科教功能,因美学价值而产生审美、游览功能,因历史文化价值而产生考古的、研究历史的功能。由于多种价值的交叉感悟,而激发爱国情怀和山水文化创作的灵感等等。

功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因人而异的,从泰山的摩崖石刻中可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素养的登山者,各有心灵上的

追求:帝王封禅;百姓求福;僧人修行;羽士求仙;隐士避世;君子“洗心”、“涤虑”;雅士“超然尘表”;文人审美;学

者求知;画家“师法自然”;诗人寻求灵感;而“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的志士仁人,则以“直上危巅休怯险,登

天毕竟要雄才”的气慨,“登高壮观天地间”,“张志气、拓胸襟”,悟“国家柱石”、“民族精神”以及“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等等。这就是人们通过登泰山,体验泰山“精神”,而得到心灵上的感悟和满足。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于名山大

川中的独特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各种不同名山胜水,各有不同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意蕴。

风景区的功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有的功能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如封禅祭祀、隐居读书等。有的功能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如上世纪初,地质学家发现了泰山古生物地层,这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为泰山发展科研、科教功能写下了新的篇章。还有许多功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如游览、审美、创作体验等等。

中国的山水文化精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的特有价值。吸取其精华,使其延续和发扬,并吸收现代国际共识的国家公园主要功能,综合形成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及创作山水文化体验等现代功能。尤其是科教功能,它是发展国家风景区功能的基础,没有科研,就不能鉴定风景区遗产地的价值,更不知道如何保护和利用;有了科研成果,才能向管理者和广大游客传播遗产知识,为规划建设提供依据等等。现在,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在与科学接轨

上存在很大差距,科教功能需要赶上。

风景区功能的发展,保护是前提,无论是古代名山,还是国外国家公园,今天的风景区无一例外,原因是经济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的矛盾,不可能在同一空间内解决。好比天安门广场,是升国旗、瞻仰、参观、游览等社会公益性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场所,不允许在广场上建旅馆、开餐馆、在中轴线上空架索道、坐缆车观光。如要吃、住、购、娱,请到前门、王府井、西单等等商业区去。这就是功能分区的常识。

名山、风景区、国家公园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无时无刻都有人有意无意地破坏其精神功能,尤其是缺乏文明素养的决策者和开发商。因此,风景区遗产地始终都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历史上也有不少名山,因为没有保护好,改变了性质,成为普通经济山地而销声匿迹了。

古今中外,保护风景遗产,就是限制、禁止其经济开发,发展其精神文化功能。如古代的“天下名山”,从作为经济开发对象的普通山岳中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专为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在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名山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社会性保护体系,如帝王下诏:“凡五岳及名山⋯⋯皆禁樵采”(《大唐六典·尚书工部卷》)。具体到一座山,如“天台山中避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生长之福庭,禁断采捕者”(唐睿宗《复建桐柏观数》)。文人从欣赏、歌颂山水去保护名山(规划设计名山建设),批评破坏行为;宗教保护其仙山佛国境界;百姓以风水宝地、宗教意识保护名山大川。除了战争、动乱年代,名山一般都

能得到有效保护。

各国的国家公园都是以立法《国家公园法》严格保护。世界遗产,更是以全世界的力量,以“公约”形式共同保护。各签约国都庄严承诺要“竭尽全力”,做好世界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承后代”的工作。保护的标准是保护保存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所谓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是遗产的“原作”。对自然遗产——大自然的“杰作”来说,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及其自然关系中全部或大部分有关的相互依赖的有机系统。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不仅要保护好石英砂岩峰林地质地貌及其地区土壤、植被、水文景观的真实性,还要保护好与其成因相关的周围地质地理环境的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保护保存反映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原作”,包括其设计、建材、施工及环境等方面都符合真实状况,还包括保护其遗产的法规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其完整性主要指文化遗产本身的系统性及其相关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如清东陵,包括整个皇陵建筑群的地表地下整体格局及其周围风水环境的完整性,而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陵区曾建了不少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后来按《公约》要求,拆除了,恢复了清东陵的原作风貌,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必须立法,无法就难以有效地保护。如果以保护性的精神文化功能为主的国家风景区的立法滞后于经济开发性的立法,后患无穷。现在风景区的错位,超载开发,以及由此造成的“三化”现象,都是套用经济开发区法规的结果。

因此,建议国家立法保护风景区遗产地正是当务之急。

3、风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的要旨是在风景区科学理论和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落实和解决风景区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以风景遗产资源的综合调查、鉴定、评价为基础,并以相关的法规为依据,根据资源类型、价值和功能的空间分布,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在保护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分区保护利用,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功能分区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因资源的特点、类型、价值不同及其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大分区和小分区。所谓大分区,即指在风景区内外,主要解决区内外的不同功能,即区内以精神文化和科教功能为主,区外以经济功能为主。区外依托附近原有城镇,新建旅游镇或设施齐全、高度现代化的旅游城,作为旅游服务基地,作为由“旅”转“游”的“旅游码头”,其规模大小,视风景区大小而定。少数大的,个别特大风景区,因区内原有历史城镇,自然可成为旅游服务基地,但因处在风景区内,产业结构、城市景观风貌应体现地方文化的延续和风景环境的协调。风景区内的小分区,有多种分法,综观国内外分区方法,我国风景区宜分5 个区为宜:

(1)生态保育区:面积较大,生态科学价值高,只对科学工作者开放( 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对游人开放。

(2)特殊景观区: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对游人开放,可建步游道、解释系统、观景点(选择适当景位、以自然山石为主),个别可建得体的亭台厕所等,游时游程较长的可建小型茶饮点,但不建餐馆、住宿设施和机械交通。

(3)文化遗产保存区:历史文化价值高,供参观游览,按文物保护法利用,可建防火、文保、卫生等设施。在不影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下,有的古建筑可用来展示风景区历史文化价值。有的价值一般的老建筑,可设置茶室、休息。本区不能兴建营业性设施。

(4)服务区(游憩区):在大风景区内,除以上3 区外,如环境容量允许,可选择交通、供水、供电较方便,景观影响较小的地方,建过夜服务区—游憩区。有的国家称宿营地,有的称山庄,有的称接待站,其性质是体验性。服务区的规模、建筑高度、密度、体量、材料、色彩等都要与景观、地方文化协调。美国研究认为“必需的公园内宿营地应根据自然景观来设计和操作,豪华宾馆无疑是不合适的”(Ronald A·Foresta,1986)。防止商业化和城市化。本区与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性质不同,严防错位。

(5)一般控制区:除以上4 区以外,皆属一般控制区。本区内一般多有数量不等的农田、村落,或从事其他产业如林、牧、渔业等产区。本区应限制发展,居民出而不进,限制影响和破坏景观的产业,发展与景观协调的产业,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改粗放农业为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山坡地改成果木园并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禁止伐木和扩大用地的开发。随着国家城镇化计划的发展,逐步引导居民迁居区外的旅游城镇,发展经济。少数大、特大风景区,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暂时迁不了的,有的长期共生的,对于村落民居建设高度,应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形成现代田园风光。有的可设置家居宾馆,不过更多的家庭宾馆应在区外发展。

此外,风景区的应有保护地带,其范围大小,视地理环境条件而定,如上游上风不准建污染的工业企业,四周要防止破坏植被和对地形的开发,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风景区规划,应始终贯彻限量开发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原生自然景观的干扰和破坏。功能分区解决了错位开发的问题,而超载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视觉容量加以限制和纠正。我国风景区不但存在普遍的错位开发,而且也存在严重的超载开发,国外把“人满为患”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国家公园中的重要景区、景点,采取限量游览,如韩国智异山国立公园中的古塔,一天只准许400 人参观。但对我国风景区遗产地来说,“人满为患”已习以为常,更严重的是“屋满为患”,风景区内,甚至在核心区(生态保育区、文化遗产区、特殊景观区)内,大兴土木,如泰山架索道、建岱顶闹市,武陵源建观光电车、电梯,黄山建豪华宾馆饭店、高坝水库等等,把具有世界级价值的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的核心区,改造成为灯红酒绿、吃喝玩乐的山区小集镇。“人满为患”,踏坏了草、灌木,还有恢复的可能。“屋满为患”,则工程所到之处,彻底破坏岩石、地形、土壤、植被,并造成视觉污染和精神损害。因此,限制利用,首先应严格限制风景区遗产地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减少服务设施是减少观光客的有效办法。限制的标准就是不影响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就是保存大自然和祖先的原作。

规划还应修复被错位、超载开发所破坏的“污点”,“残迹”。比起现代地学和生态学对国家公园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要求,我国农业时代的名山开发度,就已相当高了,而近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非整治疏解不可了。

有人形容风景区遭破坏状况是有些地方决策者与开发商违规开发,造成“先上车,后补票”、“先建设,后规划”、“先

破坏,后整治”现象。这也反映了规划与建设脱节,地方决策者无法无规的行为。总规—详规—设计—建设,这是实现总体规划的程序,“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因此,必须健全规划设计和审批的程序,来纠正错位、超载开发的错误导向,整治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风景区遗产地的破坏性开发,尽可能恢复原作的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这是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风景区详规与项目设计,都应严格选择景观空间的位置—景位,做到“点缀得宜,不掩其胜”(徐霞客)。任何设计都应融于自然,不夺自然之胜。尽可能不破坏自然,少干扰自然。防止规划设计者迁就甲方,或本身误用城市设计手段误导“三化”。

要利用风景区自然遗产地,无疑要开发建设。为了明确风景区建设不同于一般城乡开发建设,更不同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需要明确风景区开发建设的概念,以免在实践中产生误导。风景区自然遗产地的开发建设可分为有形开发建设(或称硬开发建设)和无形开发建设(软开发建设)。所谓硬开发建设,是指一切人工的有形物质形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开发建设;软开发建设是指对风景区遗产地所蕴含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深入研究体验,并不断发现新的价值,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根据不同功能区而言,硬开发建设有禁止的,有限制的,有控制的。

总之,风景区硬开发的总量要小,小到为游人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国外这种规定很严。这些有限的硬开发建设在定位定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并以小散、藏的形式融于自然。软开发建设,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对自然的研究认识,对山水审美,以及管理人员、游人对风景区价值的认识,以及素养的提高,都是无止境的。硬开发以尽量减少对风景区遗产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影响和破坏为原则,而软开发则以不断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达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目标。在当前普遍存在错位( 包括软硬开发的错位)、超载开发的状况下,加强软开发建设,整治错位、超载的硬开发建设,是当务之急。建议政府下令,不准在风景保护区内招商引资。

4、风景区的管理、立法与监察

管理是贯彻实施上述各项内容,保护利用好风景区遗产地的关键。现在管理权关键在地方政府,中央有关部门只管“业务”。由于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目前管理上较为混乱的局面。国家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技含量很高,价值很高,是国家和全人类的瑰宝。地方政府管理有一定局限性,再加上被眼前经济利益所驱动,法制不全,决策靠领导人说了算。有的地方领导认识水平高,管理很好;有的领导水平低,无知加武断,管理就很糟;有的这届领导管理好,换了一届就遭了。现在很多问题都出在这里。这样的管理,很难使风景区安全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很难实现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庄严承诺:“竭尽全力”,做好“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之后代”的工作,很难贯彻国务院关于风景区管理的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风景资源及其土地是国家所有,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出让或变相出让。”有些地方政府违背国家法规,把风景资源与土地及其设施出让、拍卖、上市。何以置之不理呢?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和世界遗产,都是国家立法,国家直接管理,地方政府相应管理其地区级遗产,形成国家公园(包括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系统。如韩国只有20 个国立公园,国家直接管理,中央一级管理机构就有67 人,负责人由总统任命。我国有151 个部级风景区,可只有1 个风景处,这惟一的风景处只有3 个人办公。

因此,建议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直属国务院,直接管辖部级和世界级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自然文化遗产,地方政府相应管理地区级遗产。国宝要由国家管,代表国家的地位、形象和权力。只有这样,才是名符其实。如果一时成立不了国家遗产管理局,建议建设部把现在的风景处提升为风景管理司,提高其管理地位和权威性,也有利于与国际上国家公园体制接轨。先把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直接管理,取得经验再直接管辖国家风景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国宝的命运。

国家也要投入管理、保护、科教等经费。151 个国家风景区,每年只投1 000万元,平均每个风景区只有6 万多元,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韩国(与浙江省面积、人口差不多)20 个国立公园,每年的投入相当于6 亿人民币,美国2001 年投入国家公园的经费是43 亿美元。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就借口国家不给钱,“以景养景”,“靠山吃山”,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大兴土木,进行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于是借“文化旅游”搞“神文化”、“鬼文化”,如桂林有一处唐代就已开发的科学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塑起“天上玉皇”、“地府鬼神”;有的借“生态旅游”,由旅游公司接管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管理人员“扫地出门”,进而大兴土木建宾馆、饭店于保护之核心区。还有不少人造的旅游资源(名符其实的)、主题公园,错位入建风景区,造成自然文

化遗产地的严重破坏等等。至于架索道、建豪华宾馆、、商业城等等经营性项目,都是在“以景养景”,“靠山吃山”的借口下建的。然而,这些项目多数不是“靠山人”,或“景中人”建的,而是政府部门、外地、海外公司招来的。结果是毁景牟利,经济外流。本地富起来的只有小摊、小店、小旅馆及相应的服务行业等。地方政府应合理组织当地居民按功能分区经营服务业,使他们更好地富起来。“以景养景”,“靠山吃山”先决条件要保护好景,定好经营性服务设施的区位、景位,即“内景外商”、“内名外利”。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才是正道,政府应从区外的商业利税收入中,返回部分给风景区作管理保护费用。这是世界国家公园的普遍做法。政府做不到这点,那么,管理部门靠收门票来“养景”、“吃饭”是无可非议的、合情合理

的。因为收门票不破坏景观,一旦国家增加投入,门票随时可减可免,毫不损害风景遗产。而有的地方政府利用门票当摇钱树,不断提高票价,那就不合理了。

现在,国家、舆论和百姓都关注风景区的保护问题。不少风景区开始整治,有的认真治本,如九寨沟下决心彻底拆除沟内7 000 多床位的错位开发,恢复九寨沟的原始风貌。但有的只整治百姓的小商、小摊、建筑,而不治核心区的“三化”,如泰山违规工程中天门索道、岱顶商城,黄山不治核心区北海、西海城市化,武陵源不治张家界核心风景区的锣鼓塔街、旅游电车、观光电梯等等。还有的多数只治民间小商摊,而不治部门宾馆、饭店、培训中心等等。凡此种种说明管理权在地方政府局限性很大,管不住大于他们的条条系统和利益集团。同样说明,没有法是不行的。古代保护名山有皇法,现代国外有国家公园法,唯独我们《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暂行”了十八年还不立法。保护性的法律滞后,欲行破坏牟利者,就拿经济开发的法规错位套用于风景区遗产地,后患无穷!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对世界遗产要实行定期监察和反应性监察,一旦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轻则批评整治,重则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如不采取措施恢复原作风貌,就要被《世界遗产名录》取消。监察机构有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此外广大人民和各种媒体都有保护和监察国家遗产和人类遗产保护状况的义务。我们还没有监察机构,群众组织也没有监察的权利。监察是保护风景区遗产地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提高全社会保护利

用好风景遗产意识,都有重要意义,这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手段,我们应当学习。尤其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根据相关法规和风景遗产科学进行保护。

5、科教兴风景名胜事业

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学问,是无疆界的,无所谓“国情”,风景遗产事业的科技含量很高,应当吸收世界上先进的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科学,来保护和利用好我们的遗产。如果没有科教作基础,那就无法鉴定风景区遗产地区的价值,也不知保护什么,利用什么,建设什么,开发也就成了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强加。由于缺乏风景遗产科学知识,几十年来,风景区遗产地,在“抓革命”时成为“破四旧”的对象;在抓生产时,就去开山取石、伐木毁林;抓旅游开发时,就大兴土木、盖宾馆、架索道、造“鬼文化”,建“三化”的“吃喝玩乐综合体”。结果,风景区自然度、美感度、灵感度急剧下降。大自然历经几亿、几十亿年所记录的史册,祖先用几百、几千、几万年所创造的杰作,被改造、降格为任何地方都可建造的商业性的大众游乐园。

如今,应更好地发挥名山风景区科教功能,鼓励人们到世界或国家独一无二的“天然博物馆”、“生态实验室”、“历

史文化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课堂”研究、学习、游览和体验,而不是让无知决策者和毁景牟利的利益集团把“一流大学”——人类瑰宝,改造成惟利是图的“吃喝玩乐综合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游憩活动必然要发展,除了风景区自然遗产地的功能之一——高品位的游览以外,更需要寻找价值一般、环境较好、自然度较高的非风景区遗产地,创建各种类型的现代户外游憩区,如主题公园、游乐园、度假区、休闲地、山地机械运动游乐园等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对户外游憩活动的需求,以分散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的压力,建立户外休闲游憩系统,这是大有可为的、必需的事业,其数量与容量应大于风景区遗产地。这好比中小学的数量与学生

数必然大于大学一样。进而有效地制止那些破坏风景遗产、毁景牟利、降格使用的行为。坚持高品位资源高利用原则。韩国公立公园画册上有一标题很好,“韩国公立公园无与伦比的美丽,这里只邀请热爱大自然的客人。”美国NPFF 的研究则认为,“容许国家公园被用于商业目的的旅游,是对一种国家公园的独特、绝妙财富的浪费,并且所有这类旅游都应被制止。”我们的国家风景区世界遗产地,为开发商业性旅游,架索道,盖豪华宾馆,建观光电车、电梯、火车、滑道、等等设施,不惜破坏地形、生态、文物,破坏国家和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博物馆”和“一流大学”,再去“打造”、“包装”成一个没有文化的吃喝玩乐的山区旅游城。这是违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也是与现代国家公园科学和功能背道而驰的。

风景区遗产地呼唤科学与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山水文明与山水精神,尽快结束错位的功利开发对风景区遗产地的破坏威胁,恢复壮丽河山的庄严和美丽,让世世代代都有享受的权利。

6、风景区的效益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既是物质财富,更是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财富。这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无价之宝,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和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遗产,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对所在地区和国家来说,都是无比的荣耀!它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圣地,启发心灵感应的源泉,陶冶情操的净境,探索自然规律的本底,凡此种种都是无划师PLANNERS法用金钱计算的。

这种不可再生、无法打造、搬不走的国宝,吸引着全国和全世界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包括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旅游者。它们留下不尽的财源。对于风景区经济,我们要全面看,不能光在风景区内计算经济效益, 其实它的经济效益更多地在区外,所以要全面分析。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九寨沟的价值未被发现,它的经济产业就是林场伐木及几个自给自足的小村寨的农牧业生产,根本不存在因九寨沟内的精神文化功能的发展而连环产生沟外、国内和国际经济效益。风景区遗产地经济效益的大小,直接取决于风景遗产的价值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大。破坏遗产,价值下降,吸引力也随之下降。看不到风景区内外价值的互动、转换作用,功能错位,必然破坏风景的价值,效益自然下降。九寨沟原规划规定“沟内游、沟外住”原则,但开发者以沟内经济利益驱动,进行错位开发——沟内游,沟内住,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给游客造成很大的精神损害,国内外专家、游客纷纷提出批评,后来把旅游服务设施拆迁到沟外,还九寨沟原始风貌,如果不

改,后果非常危险,一旦自然科学、自然美学价值丧失,还有什么吸引力,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呢?

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地,作为种质资源库、环境教育课堂和地区生态平衡的本底,对扩大和改善地区乃至国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难以估量的。

可见,保护和利用好风景区遗产地,为地区、为国家、为世世代代带来巨大的文明、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风景区遗产地是源,各种效益是流,只有保护好源泉,才能长流不息,水到渠成,反之,则两败俱伤,悔之莫及。

7、结语

家有家瑰,国有国宝。中华民族历来珍惜传世之宝,谁毁了、卖了这份遗产,谁就是败家子!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2

关键词:传统风水理论,景观居住环境,园林选址,对造园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 A

一.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对景观规划的影响

风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自古就有着对园林规划的独特见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理论从古至今无论对城池、宫殿、乃至私宅、阴宅的选址、建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对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研究既古人研究如何营造优良环境并把环境质量与人生幸福问题相结合的科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景观规划设计。

1.风水文化理论对园林选址影响

园林选址也就是相当于“相地”,是造园前对环境的选择。中国古代园林选址遵循的原则与风水选址原则几乎同出一辙:首先;理想的园地“或依山林,欲通河沼”,即要求有山或有水;这与风水所云“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风水以择定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为最终目的,而园林则以选择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园地)为基础,还要加以更多的人工修饰。此外,如果是小的园地,亦可造假山水,但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次;理想的园地应该是幽静偏僻之地,而风水选址也着力追求一种幽静空间,它要求: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这种幽境空间,可以“藏风聚气”。再次;理想的园地应该“荫槐挺玉”、“杂树参天”、“繁花覆地”,亦即要草木丰饶;这也与风水所要求的“草木繁茂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一脉相承。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园林不仅借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如;清代北京著名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都是风水对象地重要影响。

2. 风水文化对造园与表现方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其中借景与对景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较大。对景与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园治》中“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等记载可与风水思想相印证,风水和造园理论中均把有“紫气”、“青霞”的地方,看作是最有生气的祥瑞之地。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是泛舟昆明湖上,均能看见西山、玉泉山的景致;无锡名园寄畅园就是近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 风水与对景对景一般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实现的。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朝山”、“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离得远且高的山则称:“朝山”。前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后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远对。

由于风水理论是包含多学科知识的理论,我们在规划设计实践中要综合运用现代的仪器设备使得风水由根据经验活动变为科学实践,使风水实践得到科学的支持和依靠。使其更好的指导园林选址,使其对园林规划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二.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对城市住宅选择的影响。

住宅风水一直是我们国人积极追求与推崇的,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老百姓对风水的选择一直有其独特的见解,而通常我们研究住宅风水多半是相对独立的民间住宅来起源的,而对现代化的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的住宅风水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文献研究,记载的内容也相对较少,古人曾将住宅分为三类: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旷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八字算命城市住宅即属于第一种井邑之宅。《阳宅集成》卷一“看龙” 条目中有诗云:“万瓦鳞鳞市井中,高连屋脊是来龙,虽曰旱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踪。”此即把密集相连的万家屋脊看作蜿蜒起伏的龙脉,那么“滴水界”的水又如何论呢?

《阳宅觉》中讲到:“城市之中,万家比户,虽有来龙,则为公共之物,可验大局之兴衰,不关一家之祸福。此等之宅,又不以脉脊论龙,周易算命只以街巷割截论气……收来气之法,盖以街巷作水论。” 《阳宅会心集》则更明确说明:“一层街衙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房宇即为案山。”于是就有了:“立门前不宜见街口,顾宅后不宜有直脊。”之说,相当村宅风水环境选择的:门前水流不宜直冲过来,屋后龙脉要蜿蜒起伏不僵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与建筑学和环境学都是分不开的,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改造人生,从而使人们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环境,但是,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生。城市住宅风水的选择和农村住宅风水的选择一样,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环境,就是住宅的周围环境,包括住宅小区周围的山区、河流、道路等。(二)是中环境,是指小区内部的环境,包括小区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的布局、绿化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对小区的影响等。(三)小环境,主要是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主、灶的位置等等。具体的讲,就是在龙、穴、砂、水这四个方面对住宅风水的影响如何。

环境选择主要有四大要素,即龙、砂、穴、水,其中“龙”是最重要的,没有它则“砂、穴”无从谈起,其次是“水”。 然而,如今我们居住的城市中,大多没有“真山(龙)真水”,那么城市住宅的“龙”与“水”该如何论呢?我们应怎样依次进行风水选择呢? 风水学讲究“曲则有情”,城市住宅则畏忌街道直冲;六爻算命风水学讲“山环水抱”,城市住宅则畏忌风口安居和街道反弓;风水学讲究“山谷勿居”,城市住宅则畏忌“天斩煞”(如两幢高大建筑之间的一条狭窄空隙);风水学讲究“蜿蜒起伏”,城市住宅则畏忌笔直僵硬(如高大烟囱等),如此等等,依此类推。

选吉宅,首先要选择周围环境,以大山、江河来脉气势看吉凶。一般情况下,周围临险山恶水者,大环境不吉。 而周围山势绵延环抱,水流曲绕有情,风景宜爽,多是吉祥之地。

城市中,还要看周围楼群组合是否有压迫感,如果周围有特别高大的楼房紧靠着,或者前后或者左右有高大楼房挤压着你所住的楼房,是很不吉的。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阻断生活出路,心情压抑,横生阴暗情绪,久而久之,身体健康将大受影响。

综上所述,透过玄学迷信的帷幕,实质上作为一种环境设计的风水理论,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方面,不仅十分注意与居住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而且重视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在这种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功能与审美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还可以看到,风水理论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方法;表现力;美术素养

一、把握风景写生教学内容,突出课堂写生实践

在风景写生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概念。美术课堂要结合风景写生教学,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积极性。在风景画鉴赏与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联系作家、作品、内涵、审美等,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以霍贝玛的《林间小道》为例,教师可结合作品所描述的内容,介绍作者运用诗歌语言表现乡村美景的绘画风格,并融入焦点透视技法剖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构图方法、色彩运用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风景写生教学强调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动手创作,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开展风景写生教学,让学生走进校园,深入到校园风景中,自主选取景物进行绘画写生,增进学生对风景写生的理解。

二、挖掘风景写生教学价值,突出风景写生教学特点

风景写生教学以风景为对象,以写生方式贯穿美育目标,让学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从写生艺术手法中感受艺术审美,体验创作的乐趣。风景写生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素描、速写、色彩、构图、取景及造型方面,便于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美术教育要强调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理解与感受。风景写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认知;能激发学生个性化创作意识,展现学生的艺术个性。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景物融入笔端,创作出优秀作品。此外,教师在风景写生教学中,要把握写生的三个特点。一是瞬时性,对所描写对象的动作、神态、景物的光影效果进行认真、仔细观察、记忆,并迅速呈现于纸上;二是概括性,能够从观察中加深对创作对象的理解,能够运用艺术手法来简化、概括作品的主体,不能面面俱到;三是未完成性,对写生作品的创作,往往存在观察、理解、记忆、分析、呈现等阶段,由于写生的临场性,因此使得作品创作往往表现出未完成的特点。另外,风景写生教学还要渗透光线、色彩等知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和学会布局光影、色彩效果。

三、密切家校合作,营造风景写生教学环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并且自身已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教师在美术风景写生教学中,在不影响文化课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拓展学生体能训练,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密切家校合作,在发挥学校主要作用的同时,联系学生家长,赢得家长对学生艺术教育的认同,为学生风景写生打开更广阔的天空。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风景写生体验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艺术多元化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衡定,不再仅限于学科成绩,而是要融入大教育视野,转变唯分论教育观。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增强艺术修养,并取得家长的认同,为风景写生教学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

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风景写生教学质量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身心认知、艺术教育的关键期,发挥主导作用,优化风景写生教学模式。一方面,要研读教学纲要,全面梳理和确定风景写生教学目标,并结合每个学期分配合理的风景写生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拓展风景写生教学视野。另一方面,要善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向学生推荐、展示有价值的美术作品,分析风景写生创作的要点、方法。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风景写生创作中,不同的学生对风景的认知、理解、诠释的方法不同,其在运用构图、色彩、造型等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学生对实际景物无法找到切合点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在学生不敢动手创作,面对复杂景物不知如何观察、如何捕捉要点、如何引入构图、如何设置色彩与光线时,要给予鼓励,耐心引导学生,调整学生的创作心态。此外,教师要对风景点的选择由小及大,不断融入多元化艺术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入门。总之,风景写生教学需要不断坚持,教师要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风景写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风景写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景物的描写技巧,并在灵感激发、技法传授上加强指导。还要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放下畏怯,亲自体验创作过程,提升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陆丽玉.如何加强初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

[2]孙素蕊.试论初中美术课风景写生教学[J].吉林教育,2017(05).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4

摘 要:风景画是一种来源于自然的美术作品,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等描绘自然的作品,选取的作画角度是自然角度,承载了作者的形象和情感艺术。高中美术教学可以借用风景画锻炼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并且在美术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然题材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形成特点鲜明的审美观念,结合感知境界、体验境界以及安顿境界三个层次的情况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风景画;审美能力;境界

人类从诞生以来一直在自然界中不断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В使学生能从风景画的观摩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体会风景画中的绘画艺术,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风景画来源于自然,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载着的是人对自然的情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在对风景画的观摩和绘画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画中之情的体验,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审美境界,在每个境界再用一定的教学法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对风景画的情感参与情况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艺术理解后形成的审美情感意境为学生提供帮助。当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参与达到一定境界后,情境即为境界,意境即为审美的高深境界。“意境”充分发挥,“情景”展现完美,二者便能浑然契合,高中生对风景画的审美能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高。

一、在感知境界中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教师在使用风景画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风景画中承载的自然美,迅速感知画作承载的自然美,即是感知境界。在此阶段高中教师要培养高中学生对风景画的认知和感受,可以借助不同的环境和气氛,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审美能力不够强的情况下,只能直接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没有发现作者在画内的情感抒况,仅仅停留在眼睛看到的风景画所显现出来的自然事物的美,也就不能体会到作者蕴含在风景画中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意境。这种把意境当作自然美的展现是审美境界中的感知境界,仅能感受到自然美。比如,不少高中学生在观看透纳的《廷登修道院废墟内部》后,仅仅看到表面灿烂的阳光之美。几乎没有学生感受到画家是用大自然的阳光引起感知兴趣,用失落的废墟场景搭配阳光表达企盼亲近自然的愿望。

二、在体验境界中培养学生联想美的能力

高中生审美发展方面的联想、想象、情感等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美术教学应积极地调动这些因素,使高中学生在风景画的观摩中体会更多意境,发展联想之美的能力。风景画最常用的线条、色彩以及景物所表达的形象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风景画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当然也具备引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性格、情趣、涵养等普遍特点,引导学生分析风景画的结构、艺术手法,逐步在风景画的审美中发展学生的美感体验,从而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联想美。

譬如,著名画家古元的《严冬已过》,我们通常能直接看到画面描绘的傍晚日落、小鸟、平静的湖面等内容,加上作者用湿画法在蓝灰色调子的背景下一次性画完,使得高中生很难将情趣、涵养方面的知识和审美联系起来,那么就只能在表层含义中看到小鸟飞过湖面,而蓝灰色调子、比较饱满的构图等会被直接忽视掉,更深层次的小鸟对深秋的眷恋、冬季的无奈之情的表达也就不可能被高中生所理解。因而教师在用风景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不能在表面做“文章”,而是要从学生感受与领悟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完美的审美体验,要扎根于学生的体验,也就是帮助学生在风景画审美活动中以体验的态度感受和寻找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更深的情境,从而理解画家的个人情感以及时代情感的凝聚之美。高中美术教学还需要深入学生生活,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术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体验自然变化,以便达到联想美的境界。很多以讴歌自然为题材的伟大的作品都是可以用来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比如,张克让的《古运河畔》、汤佩文的《颗粒归仓》都是在风景画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多让高中生进行观摩能使他们在感受画家的情感的同时升华自己的艺术情感。

三、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自身精神、心灵等的净化感知自然美,还能在美术绘画体验中创造美。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对风景画的认知与能力同步发展,把学生的画作进行展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另外可进行开放式环境的绘画,让学生融入自然,创作出体现更和谐的自然美的作品。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风景画的利用需要结合学生的感受变化和心理变化,针对不同的层次境界,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思杨.试论水彩风景创作中“形”“色”“水”的应用[J].苏州大学,2015(4).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5

关键字:风景园林;韶山学校;环境整治;读书人生;植物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伟人故里,文风鼎盛;故居之邻,韶河之滨;莘莘学子,菁菁校园。

韶山学校位于韶山市核心景区,是一所集小学、中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其前身是韶山毛氏族校,创建于1921年秋,是委派其弟毛泽民回乡创办。 1952年,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59年6月26日亲临视察,并与全校师生合影留念。

图示01区位图图示02与全校师生合影

校园现占地面积约70075M2,校园规划布局较好,绿地率达31%,是一所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校园。

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生人数近2000人,共32个教学班,其中高中班18个班,小学、初中部14个班。韶山学校为进一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完善校园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氛围,并满足韶山学校作为核心景区重要景点的观赏要求,特提出学校的景观整治设计。

第二部分现状概况

学校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缺乏景观主题引导。学校入口植被景观杂乱,入口缺乏标识,且现状片石挡墙由于年代久远立面参差不齐,有碍观瞻,急需整治。

张家山曾是同志少年时期边放牛边学习的重要场所,现状为林地,植物以马尾松为主,缺乏季相变化,内部游路不明晰,缺乏活动场地。

目前学校各类已建建筑风格不统一,与核心景区的景观风貌不协调,现状小学教学楼因办学规模的扩大无法满足其教学生活的需求。

第三 部分:设计构思

设计策略与特色:

策略一:理顺规划结构

设计在结合现状地形和建筑的基础上,对学校的规划结构和景观脉络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一环双心三组团”的规划结构,并构筑了“一环一心三轴”开合有致、布局科学的景观脉络。

规划结构上,一环指的是由校园北环线、东大门绿化、科学大楼南庭院等为骨架的校园环形绿化,它首先为校园围合出了一个私密空间。双心指的是以田径场为核心的体育中心和以张家山景区为核心的校园休闲游憩中心,它们一静一动,相辅相成。三组团指的是校园北部的小学部,位于东北的高中部生活区及位于位于学校东南的高中部教学区,三组团各自成组团,使得各区域的干扰较小,运行效率高。

图示03总平面图

景观脉络上,一环指的是环校园绿化带,一心指的是校园景观核心张家山景区,三轴指的是东大门区域的校园文化展示轴、高中部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由若干庭院组成的校园生活体验轴、体育中心与小学部之间的绿化隔离轴。整体景观脉络层次分明、科学实用。

策略二:引入景观主题。

理顺规划结构和景观脉络之后,引入“读书与人生”的景观主题。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终生与书为伴,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

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常常论及读书与学习,其相关思想非常丰富。

在家乡的韶山学校引入“读书与人生”的景观主题。不仅对韶山学校的学生还是来此的游客,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入口景区现状片石挡墙立面参差不齐,通过对现有墙面的改造,设立以“主席的读书人生”为主题的文化景墙----墙面全部采用福建光泽红花岗岩材料,内容包含出关求学、同学少年、谁主沉浮、勤学好问、只争朝夕、史书研读、学以致用、重回故园等八个主题故事,寓意深刻,激励广大青少年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读书,报效祖国。

2、张家山作为主席儿时学习、劳作之地,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

整治规划以“学园”作为构思主题,共规划了张家山亭、孺子牛、洗礼台、书香苑、知园、清风竹影、古韵流芳、霜红园、集芳园九个景点,突出“既学习,又玩耍”的素质教育理念。

3、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

校园运用石、钢等环保型建筑材料及相宜的结构类型。各类小品如雕塑、置石等力求趣味性、文化性融为一体,尺度亲切、与所属的环境和谐统一,并起到营造气氛、烘托读书主题的作用。

策略三:突出植物文化。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在植物的运用中,重点选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植物如枫香、红枫、梅花、木芙蓉、松树、、映山红等植物,成规模成组团地种植,以形成亮点,突出植物文化在环境改造中的运用。

在张家山景区,设计在原有香樟、杜英等植物的基础上,补植大量的枫香、梅花、映山红,丰富植物季相变化,且与诗词中的植物意境相映衬,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学区域,加强中下层植物的配置,丰富植物群落:如春花碧桃、紫叶李,夏花紫薇、木槿;秋花八月桂,冬花山茶。达到春花、夏叶、秋实、冬干,四季景异,四季常青、四季有花,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策略四:统一建筑语言。

韶山本土民居多为青瓦白墙。本案的从中提取灰、白两个基本色,结合地域建筑特色,引申出深蓝灰、白石白两个建筑整治主色调。

根据教学楼、宿舍、办公楼的特点,对墙面、窗户、门、屋顶进行分类整治,使整个校园建筑风格既统一,又有区别,整体端庄儒雅,渲染校园气氛。

第四部分 实施情况

一期入口景观工程、小学综合楼已建成。

通过对综合楼的改造,在建筑风貌上与整个景区取得了协调,在功能上满足了学校教学、办公、餐饮等需求。

图示06建成实景图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6

关键词: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柯罗;卢梭;杜比尼;米勒;风景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81-01

一、巴比松的地域环境及人文环境

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资产阶级进行直接的对抗。人们开始对资产阶级的各种生活方式产生不满,要求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巴比松是位于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显得格外安静、祥和。它位于著名的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处,以其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在那里作画,甚至定居于此,形成文明于世的巴比松画派。

二、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

在欧洲,风景画最早是在古希腊、罗马的宗教神话故事中以“背景”的身份出现的。直到l7世纪,以纯粹描绘乡村景色的荷兰风景画的出现,它才真正从“背景”中独立出来。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风景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风景画的发展。到了l9世纪中期,一批不满现实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满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真诚,先后来到了巴比松,这个巴黎南郊五十多公里处的小村庄。他们酷爱大自然,坚决反对学院派虚假造作的历史风景画程式,提出了“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宣言,决定以自然为师,直接描绘真实动人的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巴比松画派。其朴素自然的画风,开创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

事实上,巴比松画派只是一个泛指的名称,而非一个具体的组织。不像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那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只是由于共同的兴趣与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柯罗(1796-1875)生于巴黎,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妇女时装店,小有资产,这也为他的艺术生涯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卢梭(1812-1867)是一个富有哲学气息的艺术家,他于1812年生于巴黎,其父是个裁缝,母亲的亲属中有画家和雕刻家,把他带上了艺术的大道。1866年卢梭当选为沙龙评审委员,1867年任万国博览会展览评审委员会主席,他的艺术也达到了顶峰。

米勒(l814-1875)生于诺曼底的一个村庄,十九岁时到瑟堡学画,二十一岁得到了瑟堡市的政府奖学金赴巴黎学画。他于1849年定居于巴比松村,并终老于此。他以与生俱来的农民天性,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他用农民的情感描绘了这里的风景和劳动的人民。

杜比尼(1817-1878)出生于法国一个艺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画,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

三、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

进入l9世纪,随着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人们开始以冷静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此时,追求高贵典雅的新古典主义以及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都与时代生活相背离,艺术中以描绘现实生活为最高原则的现实主义运动出现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始于巴比松画派,因为它更加注重普通风景、平常百姓,倡导客观、真实地去观察和描绘生活。它既不像古典主义那样严格遵循美的模式描绘生活,也不像浪漫主义那样按照主观意愿将生活理想化,而是真实地反映生活,描绘朴素、自然的现实。

四、画家情感的真实倾注

柯罗认为“真实性――这是艺术的一部分,感情一是对真实性的补充。首先要在大自然中探索物的形,然后是色彩、调子的关系,然后考虑怎样画,而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服从使你激动的感情。‘赋予形象以使你感到激动的那种外貌”。卢梭善于将人的情绪寓于画面的风景之中。米勒出生在农村,对乡村生活有天生的亲近,能深入理解农民生活的甘苦。米勒的作品中有着伤感的诗意,如播种者、拾穗者、晚钟人物身后的背景,这些带着人民辛勤而艰苦劳作印记的土地,具有宁静而伟大的气息,有着纪念碑式的庄严感。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坚持现实主义思想,对景写生,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一就是对大自然,对那片生活的土地的热爱。

五、巴比松画派的历史价值

巴比松画派真实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美好,并从中流露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与新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开拓了另一种题材领域与创作方法,开创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它还为印象派绘画的出现铺平了道路,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色彩表现树立了里程碑。

参考文献: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7

方法设计

1理论基础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构成景观整体的具有相对均质的各空间单元,按照其在景观的地位和形状,可区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类型。1)斑块:在外貌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一块非线性空间单元;2)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狭长地带;3)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0]。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证人类、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空间而进行的设计[11]。景观生态设计可将水利风景区的景观在空间上分解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三个部分,将水利生态系统视为"基质",将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水域湿地、植被、山体视为"自然斑块",而把水利旅游服务设施和人工景点等视为"人工斑块",水利风景区的陆上道路和水路航线视为"廊道"。这种划分有助于对水利风景区进行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对斑块与廊道进行设计,而基质以维护自然现状为主。

2设计原则

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应包括如下五个原则:1)景观异质性原则。将各种景观要素根据各水利风景区的地脉与文脉进行有机组合,将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导入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中,突出水域、森林、山体、人文各类斑块和水陆廊道等水利景观的异质性。2)景观共生性原则。采用生态学共生原理,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文建筑的"斑块"、"廊道"和自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3)景观生态化原则。景观生态设计应尽可能保护性利用原有的湖泊河流等自然要素,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依据地脉增加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充满水域自然风情的生态化风景空间,增加软质景观以弥补硬质景观过多给游客不良的感觉。4)突出民生水利设计原则。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之中,强调设计理念与内容要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民生水利为目标,推动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5)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必须优先保障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保障河、湖、库、渠的水利功能正常发挥,要统筹各方利益相关者,推动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3设计目标

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达到如下目标:1)优先设计保护自然景观,尤其是水域景观;2)突出水利与地域特色,使水利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创造和谐健康的水利景观系统,使各类水利建筑和游憩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4)提高水利景观美观度与水利旅游者的满意度;5)促进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最大化。

4设计方法

人工斑块。水利风景区内人工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1)水利旅游的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景观共生设计。要求水利建筑设施除了满足水利的主要功能外,其本身也应成为水利风景,并与环境相契合。要把水利建筑作为景观要素来考虑,使之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并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的水利景观。由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往往依托水利设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而建设,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及适当位置分散设置,同时水利风景区内各项设施应在整个景观结构内与当地自然景色及自然地形融为一体。2)积极融入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元素。注意从地方居民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及地方文脉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3)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水利文化,详细的做出水利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路,水利建筑规划设计要突出水利服务功能,所有的水利旅游建筑规划建设要以优先满足水利服务功能为前提。将水利旅游建筑作为水利风景区产品中的重要部分,打造成水利旅游的点睛之笔。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应有一定程度的统一和规范,才能显得井井有条,但也应允许和鼓励一定程度的变异,这此变异应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而又不会造成人们视觉景观的混乱。

自然斑块。自然斑块对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常包括水利风景区内主要的植被、水体、山体等。自然斑块的景观设计,1)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植被景观设计提升要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局部地区为营造景观,考虑外来物种时,应充分考虑其适宜性,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侵入现象,导致乡土植被斑块受到影响。2)要在尊重水利风景区的地脉基础上适当进行改造利用。对于水利风景区而言,最核心的景观在于水体斑块,要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须以地脉为基础,在适宜的局部地块适当进行人工化设计与改造。3)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要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在充分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利用其资金与技术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设计。

廊道。水利旅游廊道影响着水利旅游线路的合理安排、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正常发挥,包括水利风景区外部的地点进入水利风景区的通道和风景区内部的通道系统。从通过方式来说,可分为车行道、船行道和步行道,主要包括生态小道(步行)、骑马小道、自行车小道、汽车行道、航道等其他各种通道。除了简单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外,廊道系统还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起着影响之后的旅游感知;是旅游活动较多地方,连接各个人工与自然斑块,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功能。水利旅游廊道系统在景观设计时,应加强功能定位与建设,注重道路景观的美化及舒适性。依据地脉设计风景区的生态游径,在主要观景点适当加宽,以便在游径旁建成康体休憩区。

案例分析

1研究区概况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界于103°10'-103°56'E,33°53'-34°12'N之间,包括白龙江(电尕镇至代古寺段)与腊子河两侧河谷地带,以及老龙沟、朱立沟和美路沟峡谷区域,东西长约65km,南北宽约23km,面积595km2;所在流域的水系属长江水系的二级支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整体地势呈现西部高、东部低,海拔高度1600-4920m之间;属于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年均气温6.7℃,年平均降水量634.6mm;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10年该流域爆发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因此,随着水利建设与发展,如何科学协调水利风景区内旅游开发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3]。

2景观构成

水利旅游景观。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已建成水电站14座,在建水电站8处,拟建水电站1处,共23处。丰富多样的水利设施,成为水利风景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水利设施的建设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对自然植被、地质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

红色旅游景观。1935年,红军长征在水利风景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胜迹,如"俄界会址"、"茨日那旧居"、杨土司粮仓遗址"崔古仓"、"腊子口战役"遗址等重要革命遗址。而风景区中的腊子口景区已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陈列的主要红色文物有368件。

森林旅游景观。风景区处于亚热带和寒温带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地、农业种植,以自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草场和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为主。风景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高等植物种类计有144科、481属、1671种;野生珍稀植物资源种类多,国家Ⅰ类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有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紫果云杉、水曲柳、杜仲等10种。

藏族文化景观。白龙江腊子口水利风景区蕴藏着悠久灿烂的藏族民族文化,有甘肃省唯一保留的萨迦派寺院白玉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建筑精雕细刻,雄宏庄严,经卷、佛像历史久远,文化价值极高,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等民俗文化主要集中于寺院。非物质文化有:民间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等)、舞蹈(尕巴舞、阿嘉舞等)、其他民俗文化。

3景观生态设计

人工斑块。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人工斑块主要有:水利旅游设施、红色旅游建筑、藏族民俗文化建筑,其景观生态设计如下:(1)从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中提取景观元素,依托岷山、迭山与白龙江等自然斑块设计水利旅游建筑等人工斑块,如藏族的六字真言和水嘛呢融入白龙江畔的水车等水利旅游项目设计。对于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应在不影响水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予以景观生态提升设计与建设。(2)水利旅游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不但要满足景观效果的需要,而且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建设宗旨,尊重当地历史、尊重游客、维系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促进"水文化•水生态•游客为本"和谐共处,为游客提供一个立足于保护水生态环境、集旅游六大要素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3)白龙江旺藏乡段的部分村落房子太破有损感观,可以考虑两种方案:1)可考虑根据当地藏族建筑风格,重新改造,这种方案适宜于开展农家乐或渔家乐;2)可考虑用分枝较低、树形高大的树种来遮挡视线、美化景观与保护生态。(4)红色旅游建筑突出长征精神,依托白龙江和腊子口险峻的地形,营造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沿岸藏族寺院予以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

自然斑块。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自然斑块主要有:自然植被、白龙江水体、岷山与迭山山体。当前风景区内面临着重大的生态保护任务,因此自然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水利风景区内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自然斑块,这部分主要分布在电尕镇至代古寺段。解决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面临三大难题:第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需要解决好当地居民的替代性生计;第二,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不少土地发生逆向演替,土地生产潜力严重下降,如何科学开展植树造林;第三,作为水利风景区的自然斑块,应考虑其景观的观赏价值。提出下述生态设计思路:(1)从技术、政策与资金三方面鼓励和支持退耕(牧)后的居民参与水利旅游开发,发展休闲农业,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水利旅游的扶贫和生态保护功能。(2)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类型,土地生产潜力特差的地区,须遵循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建设与管理,从种草种灌木开始。结合地形地貌,营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自然林相景观。例如在岷山与迭山的山腰与山顶处,宜种植高寒带绿草叶灌丛,而山底、山谷、江畔则适宜种植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3)根据水利风景区景观的观赏性需求,按照景观异质性原理,根据各地块植被生长条件,构建针叶与阔叶、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斑块,提升自然斑块景观的观赏性与异质性,满足水利旅游功能的需求。此外,对于水体与山体的景观生态设计,应尽量保持原始的地脉格局,尽量展现自然生态之美,自然美化和修复人工建设所留下的痕迹。

廊道。根据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景观呈现带状结构的特点,旅游线路主要为沿江旅游,以沿江公路为主廊道,在个别地段设置水面旅游廊道和生态游步道。为提升旅游景观廊道的观赏性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可在廊道两侧进行下述生态设计。(1)沿江公路行道树的设计,水利风景区的中间地带为白龙江,两侧分别为岷山和迭山,故行道树的选择靠江一侧宜用不遮挡视线的矮乡土树种,而另外一侧则适宜种植冠幅较大的树种(如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等)。(2)在廊道两侧的果园与农牧地内,可以选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苹果、桃、杏、小麦,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形成一定规模,营造良好的果木、农牧生物景观效果,科学管理经济果林与农牧地。春来赏花、夏秋采摘,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水利廊道的旅游观赏-经济增收-生态平衡三方面协调发展。(3)水上旅游廊道、生态游步道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旅游服务节点、水面旅游廊道与生态游步道的生态化建设。旅游服务节点主要为水面廊道的码头、峡谷探险廊道的入口服务处,水面旅游廊道主要为漂流、游船等水上活动的航线,生态游步道主要包括峡谷探险廊道、生态游步道。这三类廊道的建设首先要选择景观效果好的地段;其次,以生态保护优先,尽量依托自然地形,建设内容要尽量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第三,尽量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如木栈道和环保垃圾箱等,减少环境污染。

总结

小学生风景作文篇8

【关键词】传统风水理论 园林景观 天人合一

一、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概述

若从字面理解“风水”,就把它分为了自然界中的两个事物,风和水,也可以说是气流和水流。中国的先人自古以来就敬畏自然,然而他们想要了解自然就需要通过自身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气流和水流是自然的反映、是人们生存不可欠缺的元素,可以说是自然与人类沟通的媒介,正是有了这种边缘性质,所以风水就自然成了人们仰望和迫切想要了解的对象。

风水理论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某种数术,特别注重实践,宗旨是审慎周密的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建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

二、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风水理论在园林设计思想的作用

中国传统思想的山水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这种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1 哲学渊源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至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天人合一”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本质是尊重自然、珍视自然,因此,人们向往自然、尊重自然是天性。研究中国园林就能发现古代匠人和现代园林规划人员在造园思想和技术上都锲而不舍的追求“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的生态规划目标,这都是受到风水理论“天人合一”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今年兴起的建设“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正是“天人合一”理念思想的具体实践。

1.2 审美意识

山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环绕是风水学的标志。中国古代文人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种寄情山水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哲学,人们崇尚、欣赏自然之美。文人以诗抒发其钟情山水的情怀,而风水家则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参照山水之美加以人工裁成建造了结合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中国传统建筑,赋予古典建筑深沉隽永的美学气质,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功不可没,把它看做中国传统美学和建筑实践的中介显然并不过分。

2.理论风水思想在园林规划选址中的作用

风水最开始是古人“择局”的一种理论,理想风水格局对我国传统园林的规划选址有重要影响。关于选址,风水理论提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是生气所生,有水就表示生气旺盛,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因此水收到风水家的特别重视。风水家认为水是山的血脉,在无山脉可依的平原地区,风水家择地就是以水代山。在今天的园林选址中,有水的地方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水就使基址多了几分灵性,这是造园的理想条件之一。但也应当理性对待园林用水,风水理论中有“无源之水不可谋”的论述,切忌盲目追求人工水体而造成生态破坏。基于风水格局所蕴含的的景观意义和生态思想,在进行园林规划选址时,需要用整体观的思维和宏观的视野来审查基址,综合考虑地形、水文和生态等方面,力求让规划选址科学性和合理性。

3.风水在园林构成要素中的作用

3.1.1 风水与地形

自然地形千姿百态,应当避开山势陡峭、生态状况不良的地形,这些地方易发生地震或暴雨时易发生滑坡或泥石流,其次不能选择四周封闭的地形,这会影响通风,妨碍周围的视景。而风水理论中风水宝地说的是那种三面环抱,一面望野的开阔地形,促进通风易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当深入分析自然地形特征和景观效果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做出最佳方案。

3.1.2 风水与水体

风水学中,择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关于水的景观作用和审美意识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水的血脉作用能够造就生气蓬勃的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可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和谐的环境氛围。风水认为“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山水想得如方圆之中规矩,山水相济如登堂之有门户”。我们看出,风水对于山水地形的处理要求在于利用有利的自然山形,根据山形的连贯和主次来梳理走向,调整水面的大小节奏,结合山水和建筑队水向的疏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创造良好的园林生态小气候,达到对局部生态小环境的优化作用,最终促成各造园要素在竖向上的有机结合。

3.2 风水与园林建筑

风水与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风水形式说规定“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可远观,形须近察”;“形成势来”;“驻远势以观形,聚巧形而展势”等,这些理论内涵丰富,概括性强,不仅阐明了形势说的概念和意义,而且定量规定了“形”和“势”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中的尺度标准。“形”有形式、形状、形象、表现及个体、局部、细节等含义;“势”则具有姿态、态势、趋势、威力及群体、总体、宏观等寓意。形与势总体上是近与远、大与小、个体与整体、局部与总体等对立性空间形成构成关系,但同时他们又可以互相转化。

3.3 风水与植物

园林离不开树木,园林之美,以树木为衣。树木在风水中,一是为了围合空间,减少空间气场,二是为了阻挡直吹的风,避免烈风入骨,破坏气场。这是植物在风水学中有趋吉化凶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植物造景方面选择合理的栽种方位、合适的树种,植物形态和色彩的搭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风水理论中的用途。

风水理论认为植物也有吉凶,园林植物也具有五行属性,选择适当的植物能起到趋吉化凶、生克制化的作用。例如,桑树很少在园林中种植,因为“桑”音同“丧”,不吉,而竹被认为能使子嗣兴盛,延年益寿,因此园林中少不了竹子,如扬州个园多种竹子。因此,在营造园林景观富有艺术美感的同时,充分发挥植物的功能,建造良好的风水环境。

3、结语

风水理论作为一门实现性强的理论,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想将风水理论呢应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提出风水理论思想中的迷信成分,提高对这种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科学的实践方式,将现代科技和风水理论相结合以补充风水空白的技术体系。在风水理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代科学从实际出发,必能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1-33.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0-76.

[3]卢春生.中国古典园林的环境观[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 32-35.

上一篇:蚂蚁作文范文 下一篇:和谐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