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赏析范文

时间:2023-09-19 07:58:35

对联赏析

对联赏析篇1

一个偶然,网上结识了联家武文宝老师;又一个偶然,武老师提及并向我推荐了一本尚在刊印中的书-----《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于是我迫不及待的预定、迫不及待的等待着……

结识武老师后,他一直鼓励我写联参赛,但我却总是常常陷于提笔难入手、入手也平平的苦恼之中。多少个千纸成揉,碎我三春梦;无数回一声长叹,辗转满枕思的夜晚,换回来的却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入围”。我比较喜欢诗词对联,以前只是局限于在网络群里的一种似乎高雅的自娱自乐。而真正要参赛,问题就来了,少了很多率性随意性,句式如何新颖独特,文字怎样练达出彩,如何直击参赛主题,种种疑问,个个难题似乎总是一下子摆在面前,令我迷茫的不知如何是好!

终于《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来了,我如获至宝,对于我们爱联之人,其实就是至宝,可玩味可品读可珍藏。拿到书,首入眼帘的是一封金色的传国玉玺重重的扣于书面,金奖封金印,估计这就是装帧者巧妙的构思吧。封后是一支荷蕾为毫的荷笔,旁边几条小鱼圈圈围游,生动涵趣,别致典雅,感慨美工设计者的心思巧妙之余,我草拟了上联: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没敢去想下联,后来群里玩,我介绍此书时,我说:我自己对此书爱不释手,天天以书当枕,一位叫春光明媚的网友给我补了下联,于是成了一联:

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

祥云饰梦,翰墨燃情,当枕鸿篇汇骏才。

捧读各位名家联作 ,更是让我叹服、拍案,很多我欲呼而呼不出的精彩尽在字里两行,甚有随联心起舞,捧句意飞扬的感觉。不过我没敢急于求成,囫囵吞枣的去完全吃掉这些联作,我只是在写参赛联的时候,每每遇到瓶颈,我才翻出一联来看,看看他们是如何构思句式,如何应用文字,每每让我灵犀飞扬受到很大启示。晨起晚睡,翻一两联来看,看看联作,欣赏下那些神采飞扬的作品赏析,还有创作者的创联的灵翼一点,都让我百感不已。犹是佩服那些联作赏析的文采,他们把每个联作的灵魂至深挖掘出来,或恢宏或委婉,或气势或驰骋,或壮阔或静美,或荡气或回肠,让每幅联作的字里行间得到一种质的提升与升华,联魂活脱欲出……

对联赏析篇2

2.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3.东风送暖文明第宅春常在;千祥云集琴瑟人家庆有余。

4.上联:冷冷暖暖方是年味;

5.门迎四海千重福;户纳乾坤万里财。

对联赏析篇3

古诗文赏析型试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16套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类题型的试题有8套,分别是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这足以说明高考对此类试题高度重视,所以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题型的命题方式一般是请从ⅹⅹ的角度对ⅹ句或全诗进行赏析;该诗具有ⅹⅹ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请结合全诗,赏析ⅹ句诗的妙处等。

【考纲引路】

高考对古诗文鉴赏题的要求非常明确,考生须具备以下5种能力:(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中前3种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后2种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方法指导】

下面仅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简要介绍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明确角度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硬着头皮作答,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题肤浅,或者答题片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考生缺乏角度意识。角度规定了答题方向,有利于考生正确、全面鉴赏诗歌。考生在平常练习时,应重点培养自己的角度意识。常用的角度很多,如时空角度,感、知觉角度,意象、意境角度、语言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等。

如湖南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虽让缺乏角度意识的考生无从下手,但极为开放,角度任选,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答案角度示例参考: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又如,福建卷第6题: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考生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哪些,然后才能结合诗句选好恰当的角度。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表达技巧,自然就不能正确选择鉴赏诗歌的角度了。因此考生平时须多储备一些鉴赏知识。如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又包括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表达技巧后,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诗歌:(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二、巧妙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有巧妙联系的思想。如四川卷第12题:请对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原诗省略)进行赏析。(5分)

考生在作答时,应巧妙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该句的情景关系、诗歌题目等元素,鉴赏诗歌。参考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又如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孤立地赏析诗句,很难发现该句的魅力。考生如果多个心眼,联系前几句和题目,然后再重点思考该句,自然能悟到这句的妙处:牧童在滂沱大雨中无处藏身,只好急忙渡过溪流往家里赶,大雨突然骤停,天气变晴。远处的青山经过骤雨的洗拭,更显一派朗润、秀绿。这不仅暗扣诗题,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可见巧妙联系是开启作答此类题型之门的一把钥匙,考生鉴赏诗歌时,一定巧妙联系题目、小注、语境、作者的经历、风格等,这样就不愁正确赏析诗歌了。

三、揭示作用

这里“作用”特指诗句在全诗结构中起的作用。高考题中要求考生赏析的古诗句,或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或者富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倾向,或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们在诗歌中起的作用很多。如起线索作用,引起下文,为全诗做铺垫,过渡作用,揭示主旨,总结全诗等。分析诗句的作用,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更有利于考生全面透彻的赏析诗歌。

如山东卷第14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该题的参考答案是: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巧妙地分析了被赏析诗句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即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从而让答案显得更加全面透彻。

有的考卷直接让考生分析某句的作用,如湖北卷第14题:两诗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原诗省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考生如果平时注意思考诗句在结构中起的作用,是能够轻松应对该题的: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以上的三种方法有利于考生准确地赏析古诗文,但这三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的,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诗句综合赏析。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的习惯,这样考场上才能迅速找到解答此题型的要诀,轻松获取高分。

对联赏析篇4

一、 从词语角度赏析

赏析句子,第一要考虑的是句子中的重要词语使用,特别是重要的动词、形容次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要弄清这些词语所涉及的对象,答案的要点是体现这些对象的特点,体现作家的情感。特别是从动词的角度来赏析要特别关注。动词应涉及两个事物,动作的发出者和受动者。比如无锡试卷16题,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参考答案给出既写出雨丝的稠密又写出石屋的小。因为“裹”这个动作发出者是雨,受动者是石屋。那么我们就去思考“裹”字所涉及的两个事物各有什么特点。我们这样去思考答案就更准确了。另外,分析动作描写,其实也就是赏析动词的妙处,那么,在回答时候就要考虑两点:动作所体现的人物心理和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宿迁市卷第20题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他达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给出的答案是:连续多个动词的使用表现了人物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心理和性格。

我们还要注意两种常见的考题。一个是诗歌赏析,也经常考词语的赏析。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的妙处。这个“争”字我们就要考虑两个方面:“谁争的”、“争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写出新燕的特点和争暖树说明什么。写新燕表明春天活力,写争暖树说明天气乍暖还寒,符合早春的特点。

广告用语赏析我们也要注意一些词语的巧妙使用。多是谐音或一语双关。比如联想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就是一个一语双关词。比如某空调广告语“夏日的伙伴,冬日的良友”就巧妙的采用了谐音词。

二、 从修辞角度赏析

赏析句子,第二就要去思考整个句子的妙处。选来赏析的语句一定多是文辞优美,生动形象、情感真挚,富有哲理的语句。首先要思考句子中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来达到上述效果。修辞手法大多为这样几种: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我们应该分析清楚各种休息手法的作用。使用比喻(拟人)一定要回答如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体现事物什么特点,表现人物什么感情。反复、排比是为了强烈某种情感,增强文章气势。夸张、对比是为了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表现作家情感。设问、反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比如淮安卷第18题赏析文中框内句子“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而出月亮的撩人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抒发了作家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应该是我们赏析句子主要的思考角度。在8个市里有四个市考了修辞的角度赏析,南通卷20题,苏州卷17题,泰州卷19题都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 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从整个句子角度赏析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从表现手法方面去思考。语句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以人称人、以景称人、以动称静)、虚实结合、使用想象和联想、点面结合等。特别是衬托手法的使用在诗歌,散文赏析中使用较多。苏州卷第17题就是要求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两个方面去赏析。比如苏州卷第17题: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4段中划线句子做简要赏析。“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该题目写抽象的音乐时候运用了想象和联想,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形象可感。

四、 从句式上赏析

赏析语句不仅从内容上去思考,还要从句子的形式上去赏析。一般选来赏析的句子在形式上值得赏析的有两点: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就是长句和短句结合,特别是短句的使用,很有特点。比如无锡卷第18题和宿迁卷第20题。无锡试卷第18题就是直接考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那么使用短句有什么好处:短句精炼,多个意象叠加,在有限的字句中给人们以更加丰富的想象。短句显得行文急迫或者急切,别与表达特定情况下作家的情感。整散结合就是在行文中既有散句,也有工整对仗的句子。整散结合考的以句子工整对仗为多。这样写使文章语言结构错落有致,使行文富于变化。

五、 从语言风格上赏析

每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象诗人苏轼豪放,柳永婉约,象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我们考的现代文大致类别有以下几种:有的文章自然质朴,感情真挚,有点文章生动形象,有点文章典清新明丽、清新雅致,有的文章幽默讽刺,有的文章整散结合。一般比较喜欢考的多为第一类,文章语言自然质朴,却情感真挚。比如镇江和常州联考试卷第14题就是考的这一语言风格。“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最后一句简简单单,平平实实,却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抒发了作家复杂的情感,情感从遗憾到同情到赞叹和敬意。答案时候一定要根据文章中的语句,仅仅围绕语言风格进行解释分析。

对联赏析篇5

一、抓典型人物,明确感情倾向

小说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人物形象特点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也往往是探析主题的关键。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情况来看,一是容易出现笼统概括的现象,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不到位;二是对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不到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鉴赏人物。一是描写方法。即要在鉴赏中抓住描写方法去分析人物形象。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贝尔曼形象的分析,首先要根据文本找到对其所进行的正面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再根据这些描写分析其特点。如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性格暴躁、善良和富有同情心。二是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去把握人物形象。三是对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琼珊、苏艾、贝尔曼等形象的分析,通过情节把几个人物串联起来,在弄清每个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由此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二、抓情节,弄清小说脉络

在小说鉴赏中,很多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只能粗略概括,没有真正弄清小说情节的内在关系,故而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主题的分析。

一是要弄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线索,即要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抓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对小说情节进行鉴赏。如《一个人的遭遇》中围绕索科洛夫来弄清其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意外车祸的遭遇。

二是要注重从细节方面进行,如小说情节中的倒叙、插叙、伏笔等。

三是要以“点”为契机,分析小说的情节。以《祝福》为例,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状态如何,再到鲁镇时又是怎样,通过这些变化去探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把人物和情节联系起来,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

四是把人物和情节紧密联系起来,毕竟情节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如《边城》中写爱情,是那么的甜而美,翠翠的纯真、可爱、聪慧、矜持正是通过情节的一步步发展表现出来的。故而在鉴赏该小说时,要先弄清翠翠和傩送兄弟之间的故事发展过程,再结合具体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由此感悟作者带给我们的那甜而美的爱情。

三、抓主题,弄清作品深意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一般会让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也会让学生分析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据此,在解答该类问题时,要着重对小说的题目、情节、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等展开分析。如《祝福》中写的是祥林嫂,而作者绝非单纯地写祥林嫂,而是要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来看封建社会的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在鉴赏小说的主题时,一是要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如鉴赏《一个人的遭遇》,要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这一主题,首先就得对索科洛夫的遭遇进行分析。如文中写“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作者通过写“我”看到儿子时“我”的表现来展现“哀莫大于心死”的主题,一个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战死,这样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也正是如此,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战争的残酷。

二是要结合典型环境和背景进行。如《边城》中写人情的和谐,可根据人与物(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人与景而探究,也要注重了解湘西的历史、景物,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田园牧歌式的情调,感受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四、以环境为辅助,鉴赏小说主题

环境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较多,如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等。在小说鉴赏中,环境描写鉴赏可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感悟作者所要表现的社会生活。在环境鉴赏中,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其作用都是为小说主题服务的,故而在环境鉴赏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复合因素而探究其主题。如《祝福》中,社会环境就是多个因素构成的,有男女不平等的因素,有封建的隐私,有封建礼教的因素,有迷信的因素,在对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结合这些因素对封建社会的制度进行探析。二是要根据社会环境分析主要人物,如《祝福》中对贞洁的分析,鲁四老爷是典型,而祥林嫂则成了牺牲品。三是要注重分析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小说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小说时,要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结合具体的作品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其展开鉴赏。在鉴赏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多给予方法的点拨,再引导学生根据作品进行讨论,这样效果才好。

对联赏析篇6

散乱无章,缺少重点。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要求学生从文中找语句并作赏析,然后学生满课文地寻找相关语句点评批注。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时,学生甲阐述了自己对某句话的赏析,但实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允许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在语句赏析上,所以不管学生甲的赏析是否到位,其他学生多数是点头附和。语言赏析没有重点,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会降低课堂语言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利于语言素养的提高。

指向单一,角度狭窄。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情感色彩、表达手法等。为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些教师常会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好的理由。”由于学生小学时多从修辞入手分析语言,于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修辞句的关注上,而对一些文字朴实简洁或矛盾却意蕴深长的句子视而不见。角度单一的语言赏析,只会流于语言形式,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内容,难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独到。

文体杂糅,生搬硬套。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议论文语言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语言简洁准确,因而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需要分析语言。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它们常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悟,只有仔细咀嚼才能体会。但对于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它侧重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特意去分析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不顾文体特点的语言赏析,将会使学生很难依据语言的特点辨别文体,同时让学生误以为好文章就是由优美语句组成的,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文章出彩而刻意堆砌大量辞藻,而忽视语句之间的联系。

这些误区使得语言赏析流于肤浅,实际教学效果低下,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有失语文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笔者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性。语言赏析主要集中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不同文体不同文章语言赏析的侧重点必定不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更侧重于分析形式、内容,议论文、实用文等更侧重于作用。分析内容,则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多层含义。分析作用,则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语句在文中作用,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指向性,教师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赏析,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性。为避免学生“撒网”式的语言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某些段落)内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时就能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某一内容做深入理解,其他学生的赏析是否有误也更能辨别,这有利于改变之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语句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联系,要紧扣某一内容展开。有了整体性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逻辑性,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写作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深度性。中学阶段,教师对语言赏析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而应向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层面深入,逐步培养鉴赏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探寻这种语言形式(如词语、修辞、句式、结构等)为何能够表现出特定语言意义的原因,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如莫怀戚《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煎熬,最终度过严冬的不易与艰难,又写出了“我”对母亲度过冬天的宽慰与欣喜。然而“熬”字为何能表现出这些内容呢?“熬”字的本义是“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因为是文火,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这正和冬天的漫长相似;蔬菜在锅里忍受小火的长时间熬煮,而母亲就在漫漫严冬长时间忍受着双重痛苦。学生借助熬字的本义,脑海中就会产生对母亲遭遇的形象化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语言运用产生兴趣,进而去学习语言的使用规则与技巧。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刻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走出语言赏析的误区,注重语言教学的实效,真正让学生学会赏析语言,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对联赏析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05-01

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欣赏属于一种审美活动,以接触与感知艺术作品为主要方式认识世界。进行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并非局限于欣赏能力一个层面,还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养。实现学生音乐教学欣赏能力培养,是音乐知识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性措施,以确保在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重点对其欣赏能力培养路径进行思考。

一、以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差异为依据,应用差异化教学策略

进行音乐欣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音乐知识。换言之,学生所具备的音乐知识及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关系着其音乐欣赏的程度。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不同,文化素养与行为爱好不同,个性发展与基础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其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表现出较大差异。基于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与喜好倾向等进行充分调查,依据调查结果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行为中采取差异化策略,开展差异化赏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二、把握音乐作品背景,通过不断熟悉以感知音乐内涵

音乐存在着显著的抒情特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其过程即欣赏者与音乐作品感情活动相互融合与共鸣的过程。要切实做好音乐作品欣赏,必须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着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让学生不断熟悉,反复聆听与感知。通过介绍或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相关背景知识,从宏观上把握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视听结合,创新教学方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依托现代教学方式,创设声音、图像与视频相结合的学习情境,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供基础。如在进行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相关作品背景介绍或聆听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打破单一“听”的教学方式,通过“听”与“视”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感触音乐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意境,拓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四、帮助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度

为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应充分介绍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与作曲者的状况,同时还应关注学生整体特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贴合学生能力为准,帮助学生深入到音乐作品之中,并展开联想与想象。如在赏析音乐作品《牧童短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刻画江南风光,描绘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并想象牧童横坐于牛背之上,一缕清风拂过,短笛声起。通过联想,能够让学生将音乐作品中的模糊意境具体化。

五、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贴切的教学语言。通过教学语言的合理应用,能够引起学生内在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的去感知音乐作品。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师在描绘春、江、花、月、夜一体的空间与意境时,在教学语言上可以选择平静语调,以委婉的方式来描绘场景,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环境之中,感触音乐作品所带来的魅力,并完成音乐作品赏析目标,有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六、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为实现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发挥整体合力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内涵与情感,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与音乐欣赏水平。在音乐教学中应落实差异化教学策略,充分认知音乐作品背景,重视熟悉过程,创新教学方式,以视听结合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将模糊的音乐意境清晰化。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教学语言的应用,提供相关的音乐欣赏意境,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薇.音乐课堂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5,(32):37-37.

[2]周俊.音乐教育中学生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路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367-367.

[3]黄琳珑.浅谈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4,(36):77.

[4]李一心.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3):117-120.

作者简介:

对联赏析篇8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是通过主观问答题的方式来考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实施“问题教学”,以代替常见的教师枯燥分析的教学方式。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每首唐诗宋词时,以问题的提出为教学起点,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问题的解决为教学过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来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鉴赏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完成对整首诗的鉴赏学习,最终形成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歌能力。实施好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精心设计和问题的探讨过程。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问题设计的重点突出考纲考查四大要点

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鉴赏考点方面的要求为: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中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以上四个方面展开,既要注重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也要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如笔者在教学杨炯的《从军行》时便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①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加以分析。②颈联中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战争的?运用了哪些手法?③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这三个问题分别从语言(炼字)、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便读懂了这首诗歌,完成了对诗歌全方位的鉴赏,从而有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中提高鉴赏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角度应注重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

在每一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角度必须合理,问题过大过空不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问题过小过细又会使鉴赏分析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因此要灵活地根据诗歌的特点,注重整体设问与局部精析的有机结合。如笔者在教学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只从整体上设计了一个大问题来组织教学:全诗运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通过这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诗的写作特点和诗人情感,进而具体掌握用典这种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在教学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时设计问题的角度便有所不同。首先从宏观上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送魏万之京》这首送别诗是如何借助于写景来抒发离别之情的?旨在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景色描写与意象分析来自读思考。在具体分析鉴赏时又从局部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组织探讨分析:①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②颔联、颈联选取了哪些意象,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③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特点?所抒情怀与一般送别诗又有何不同?这三个问题侧重于局部对诗歌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前面的一个大问题的分解、细化。通过这两组问题的设问与探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三、问题教学的过程应贯穿于诗歌学习的始终

问题教学以问题的提出为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过程。这一过程不要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鉴赏教学,必要时可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如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课后结合问题与所学方法巩固运用,当然重点环节应在课堂问题探讨教学部分。如笔者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前预习思考题:王维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本诗向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山间晚景图?各有什么特点?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愿望?意在引导学生抓住王维诗歌的特点来初步感知诗歌画面,把握诗歌情感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通过一系列的细化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意象,凭借动静、视听来感知清新明净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美好的生活图景,体会寄寓其中的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与情趣。最重要的是学完诗歌之后,帮助学生总结山水田园诗的一般特点,初步了解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即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在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衬托、白描等。课后笔者又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去完成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及时巩固。学生只要能利用课堂所学,在课后举一反三,便可以逐步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总之,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者能注重“问题教学”,以问题的提出为教学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掌握方法,在方法掌握中逐步形成能力。相信随着一本《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结束,每一位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能为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自动对对联范文 下一篇:对联怎么分上下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