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格式范文

时间:2023-10-17 11:12:47

对联格式

对联格式篇1

关键词:供应链联盟;博弈;利益分配;Shapley值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99-07

Supply Chain Alliance Model Selection in the

Coexistence of Online and Physical Stores

PU Xujin,ZHUGE Ruijie,CAO Wenbin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

Abstract:This paper considers a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which consists of a manufacturer,an online store and a physical store.The different alliance game model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trends of wholesale prices,retail prices and market demands as well as the profits of three par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in the absence of fair cooperation mechanism,three parties prefer to the different alliance modes and the profit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cannot be optimal.In addition,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that,the Shapley value method can be used to design the reasonable pro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Parreto improvements of three parties and achieve the optimal profit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The example study also presents how the Shapley value method is applied and show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pply chain.

Key words:supply chain alliances;game theory;profit allocatiion;shapley value method

引言

供应链联盟是指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目标和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通过某种契约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供应链联盟能够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提高各企业成员和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联合企业组织模式,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如何建立有效的供应链联盟协调机制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Mahesh等研究了供应链联盟的利润分配与联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1]。Jean等分析了供应链联盟契约治理机制,对比了不同契约形式对供应链联盟合作绩效的影响[2]。Amelia Carr等利用档案数据、现场观察和焦点小组等分析工具,在资源观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服务型供应链战略联盟的作用[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4]。与此同时,43%的中国企业拥有独立网站或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店。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用户的急剧膨胀,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无时空限制以及能同用户直接交流的网店已经成为零售业渠道重要力量。同时,由于传统实体店在品牌质量和可观性等方面有着网店不可比拟的优势,网店在现实中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店。

网店和实体店并存对于供应链零售渠道的革命性重构也激发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情,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Cattani等通过对双渠道供应链中实体店与网店的零售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后发现,制造商开设网店后将降低批发价格,使得实体店并不总是受到威胁,从而能够减轻双重边际效应,提高供应链绩效[5]。Huang等研究了零售商双渠道模型的几种常见定价策略,分析了局部最优策略和总体最优策略的差值情况。研究发现,混合零售企业与单一渠道企业竞争时,倾向于制定更高的价格[6]。Yan和Pei认为制造商开拓网上销售可以促使实体店提高服务水平,并指出当服务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效协调双源渠道[7]。Ruiliang Yan认为制造商和零售商应当同时采用加强品牌影响力以及制定合理利润分配方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渠道间的矛盾冲突[8]。赵晓明等研究了零售商具有风险厌恶性对供应商网络直销渠道选择的影响[9]。秦娟娟等分析了在双寡头零售市场上强势零售商会对供应商渠道选择策略的影响[10]。禹爱民等针对制造商同时拥有实体店和网店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分别在随机需求和联合促销情况下,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和协调问题[11]。

在网店和实体店并存这一现实背景下,不同供应链成员将偏好于何种联盟模式?是否存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协调机制?这一协调机制能否保证供应链整体联盟的稳定性?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通过构建不同联盟模式的博弈模型展开深入研究。

1 模型构建和分析

模型构建是基于单一制造商(M)和两个零售商(R1为网店、R2为实体店)组成的两层供应链,其中制造商、网店和实体店都是风险中性的理性决策主体。制造商同时向网店和实体店提品,为分析简便,本文假设产品的生产成本为0,w为产品的批发价格。网店和实体店同时向消费者出售产品,p1为网店的零售价格,p2为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一般来说,与实体店相比,网店销售成本较低艾瑞公司数据显示,网店与实体店相比,能够节省60%的运输成本和30%的运输时间,降低55%的营销成本和47%的渠道成本[12]。,因此假设网店销售成本为0,实体店销售成本为c(c>0)[13~15]。将网店和实体店的销售量函数表示为:Q1=H-P1+αP2;Q2=K-P2+αP1,其中H、K为大于零的常数,分别为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因此,网店销售的市场份额为HH+K,实体店销售的市场份额为KH+K;α(0

基于上述假设,本文分别构建供应链整体联盟、个体分散决策、“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制造商+网店”纵向联盟、“制造商+实体店”纵向联盟5种模式,对比分析不同联盟模式下制造商、网店和实体店间的博弈结果。

11 模式1:供应链整体联盟(M∪R1∪R2)

制造商和网店、实体店组建整体联盟进行联合决策,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函数为:

由此可以得到命题1:

命题1:在供应链整体联盟模式下,网店和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而网店的零售价格与实体店销售成本无关,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其销售成本正相关;网店与实体店间的销售量差额与网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与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和成本负相关。

1.2 模式2:个体分散决策(M,R1,R2)

当制造商、网店、实体店三者为分散独立的决策者时,联盟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对比的需要,本文姑且将这种情况也算为联盟模式的一种。制造商先确定批发价格w′,零售商根据w′结合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确定产品的最优零售价格p′i和订货量Q′i(i=1,2)。也就是说,网店和实体店在零售市场上进行Betrand博弈,而制造商和网店、实体店之间进行Stackelberg博弈。利用逆推归纳法求解下面的博弈模型:

由此可以得到命题2:

命题2:在个体分散决策模式下,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与实体店的销售成本负相关;网店和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而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其销售成本正相关,当销售替代率较小(0

将w′、p′1、p′2、Q′1、Q′2代入π′R1、π′R2、π′M和π′表达式中,进而可以得到此时网店的最优利润π′R1、实体店的最优利润π′R2、供应商的最优利润π′M和供应链整体的最优利润π′。由于最优利润的数学表达式相对比较复杂,而下文将主要通过数值仿真来对比不同情形下的效用,因此在这里表达式将不进行充分展开。

1.3 模式3:“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M,(R1∪R2)]

网店和实体店组成横向联盟,制造商确定批发价格w″,零售商联盟根据w″确定产品联盟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零售价格p″i和订货量Q″i。制造商和零售商联盟之间进行Stackelberg博弈。利用逆推归纳法求解下面的博弈模型:

maxπ″M=w″Q″Ms.t.maxπ″R1∪R2=(p″1-w″)Q″1+(p″2-w″-c)Q″2

计算可以得到此时最优的批发价格w″、网店的最优零售价格p″1、实体店的最优零售价格p″2、网店的最优销售量Q″1和实体店的最优销售量Q″2分别为:

w″=H+K4(1-a)-c4

p″1=5H+αH+K+5αK8(1-a)(1+α)-c8

p″2=H+5αH+5K+αK8(1-α)(1+α)+3c8

Q″1=3H-K+c+3αc8

Q″2=3K-H-3c-αc8

分析w″、p″1、p″2和ΔQ″的表达式可以得到:

w″H=w″K>0,w″c0

p″1K=p″2H>0,p″1c0

ΔQ″H>0,ΔQ″K0

由此可以得到命题3:

命题3:在“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模式下,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与实体店的销售成本负相关;网店和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而网店的零售价格与实体店销售成本负相关,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实体店销售成本正相关;网店与实体店的销售量差额与网店销售的市场规模和实体店销售成本正相关,与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负相关。

将w″、p″1、p″2、Q″1、Q″2代入π″R1、π″R2、π″R1∪R2、π″M和π″表达式中,进而可以得到此时网店的最优利润π″R1、实体店的最优利润π″R2、“网店+实体店”联盟的最优利润π″R1∪R2、制造商的最优利润π″M和供应链整体的最优利润π″。与上文类似,最优利润的表达式并不充分展开。

1.4 模式4:“制造商+网店”纵向联盟(M∪R1,R2)

在制造商和网店结成联盟的情况下,制造商确定实体店的批发价格w、网店零售价格p1和订货量Q1,实体店根据w确定自己产品的零售价格p2和订货量Q2,制造商―网店联盟和实体店之间进行Betrand博弈。利用逆推归纳法求解下面的博弈模型:

maxπM∪R1=πM+πR1=p1Q1+wQ2s.t.maxπR2=(p2-w-c)Q2

计算可以得到此时最优的批发价格w、网店的最优零售价格p1和最优订货量Q1、实体店的最优零售价格p2和最优订货量Q2分别为:

w=K+αH2(1-α)(1+α)-c2,p1=H+αK2(1-α)(1+α)

p2=K+αH2(1-α)(1+α)+K+c4

Q1=2H+αK+αc4, Q2=K-c4

分析w、p1、p2和ΔQ的表达式可以得到:

wH=p1K=p2H>0

wK=p1H>0,p1K=p2H>0,wc

p1c=0,p2c>0;ΔQH>0

ΔQK0

由此可以得到命题4:

命题4:在“制造商+网店”纵向联盟模式下,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与实体店的销售成本负相关;网店和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而网店的零售价格与实体店销售成本无关,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实体店销售成本正相关;网店与实体店的销售量差额与网店销售的市场规模和实体店销售成本正相关,与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负相关。

将w、p1、p2、Q1、Q2代入πR1、πR2、πM、πM∪R1和π表达式中,进而可以得到网店的最优利润πR1、实体店的最优利润πR2、制造商的最优利润πM、“制造商+网店”联盟的最优利润πM∪R1和供应链整体的最优利润π。与上文类似,最优利润的表达式并不充分展开。

1.5 模式5:“制造商+实体店”纵向联盟(M∪R2,R1)

在制造商和实体店结成联盟的情况下,制造商确定网店的批发价格w~、实体店零售价格p~2和订货量Q~2,网店根据批发价格w~确定自己产品的零售价格p~1和订货量Q~1,制造商―实体店联盟和网店之间进行Betrand博弈。利用逆推归纳法求解下面的博弈模型:

maxπ~M∪R2=π~M+π~R2=(p~2-c)Q~2+w~Q~1s.t.maxπ~R1=(p~1-w~)Q~1

计算可以得到此时最优批发价格w~、网店最优零售价格p~1和最优订货量Q~1、实体店最优零售价格p~2和最优订货量Q~2分别为:

w~=H+αK2(1-α)(1+α)

p~1=H+αK2(1-α)(1+α)+H+αc4

p~2=K+αH2(1-α)(1+α)+c2

Q~1=H+αc4,Q~2=2K+αH+α2c-2c4

分析w~、p~1、p~2和ΔQ~的表达式可以得到:w~H=p~2K>0,

w~K=p~1K=p~2H>0,p~1H>0,w~c=0,p~1c=14>0,p~2c=12>0;ΔQ~H>0,ΔQ~K0。由此可以得到命题5:

命题5:在“制造商+实体店”纵向联盟模式下,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与实体店的销售成本无关;网店和实体店的零售价格与网店销售和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正相关,而网店和实体店的零售价与实体店销售成本正相关;网店与实体店的销量差额与网店销售的市场规模、实体店销售成本正相关,与实体店销售的市场规模负相关。

将w~、p~1、p~2、Q~1、Q~2代入π~R1、π~R2、π~M、π~M∪R2和π~表达式中,进而可以得到网店的最优利润π~R1、实体店的最优利润π~R2、制造商的最优利润π~M、“制造商+实体店”联盟的最优利润π~M∪R2和供应链整体的最优利润π~。与上文类似,最优利润的表达式并不充分展开。

1.6 数值仿真和结果分析

通过数值仿真来对比分析不同联盟模式下批发价格、网店零售价格、实体店零售价格、市场需求量、网店利润、实体店利润、制造商利润、供应链整体利润随产品替代率α变化的趋势,假设参数H、K和c外生给定,H=300、K=300、c=20。令α从005以等间距005增大到0.40,计算结果如图1至图8所示。

综合分析图1至图8,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不同联盟模式下的制造商批发价格均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提高,其中,在“制造商+实体店”纵向联盟模式下的制造商批发价格最高。(2)不同联盟模式下的网店价格均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提高,其中,在“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模式下的网店价格最高。(3)不同联盟模式下的实体店价格均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提高,其中,在“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模式下的实体店价格最高。(4)不同联盟模式下,总体订货量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提高,其中,在“供应链整体联盟”模式下的总体订货量最大。(5)不同联盟模式下的网店利润均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提高,其中,在“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模式下的网店利润最高。(6)在“制造商+实体店”纵向联盟模式下,实体店利润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下降;在“制造商+网店”纵向联盟模式下,实体店利润的大小与产品替代率无关;在“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模式下的实体店利润最高。(7)不同联盟模式下的制造商利润均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提高,其中,在“制造商+实体店”纵向联盟模式下的制造商利润最高。(8) 不同联盟模式下的供应链整体利润均随着产品替代率的增大而提高,其中,在“供应链整体联盟”模式下的供应链整体利润最高。

分析上述结论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联盟模式下,制造商批发价格、网店价格和实体店价格会发生变化。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仅仅考虑个体利润最大化,理性的供应链成员(制造商、网店、实体店)将偏好于不同的联盟模式,其中,制造商偏好于“制造商+实体店”纵向联盟模式,网店和实体偏好于“网店+实体店”横向联盟模式;但从整体联盟利润来考虑,供应链整体联盟则是最佳的选择。因此,供应链成员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与“供应链整体联盟”模式的运作目标相冲突,从而无法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

供应链整体联盟的构建有赖于参与者在采取行动之前进行有效的协商,并就彼此有利的行为过程或策略组合达成有约束力的承诺,在博弈结束时再重新分配所得利润的总和。合作博弈理论认为,对联盟成员而言,应存在着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合作所创造的利益至少不低于不合作时所创造的利益。在下文中,将通过Shapley值法来设计利润分配方案,寻找网店和实体店并存下供应链实现稳定整体联盟的可能路径。

2 基于Shapley值法的合作机制设计

Shapley值法是Shapley L S 在1953年提出解决n个人合作对策问题的一种合作博弈形式,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参与各方的边际贡献来设计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以维持联盟运作的稳定性。其定义如下:

I,V称为n人合作对策,对于I的任一子集s,都有相应对策特征函数v,它是指不管I中其余局中人如何行动,子集s中各成员相互合作所能达到的最大收入。Φiv表示在合作I下第i个成员从合作最大效益vI中所得的分配,显然合作成功必须满足如下

条件:∑ni=1Φi(v)=vI且Φi(v)≥vi,i=1,2,...,n。合作I下各个伙伴所得利益分配Shapley 值为Φiv=∑i∈Siwsvs-vs\i,i=1,2,...,n,在这里,ws=n-s!s-1!n!。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i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

基于Shapley值法的理论模型,结合本文的实际假设,可以计算得到制造商M各参数的具体表达式(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发现:在基于Shapley值法设计的供应链整体联盟利润分配方案下,供应链整体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供应链成员(制造商、网店、实体店)的合作收益比单独或任意两个合作联盟时的收益都能得到Pareto改进。事实上,由于制造商和网店、实体店组成供应链整体联盟扩大了交易规模,供应链联盟成员可以享受低价产品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基于Shapley值法设计的利润分配方案成为了保证供应链整体联盟稳定运作的合作机制。

3 结论

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许多企业纷纷开展网店销售,网店和传统实体店并存的现实引发了供应链分销渠道的革命性重构。本文针对网店和实体店并存这一新型供应链形态,对比分析了不同联盟模式下制造商、网店和实体店的行为和收益,并提出了保证供应链整体联盟稳定运作的协调机制。研究发现:(1)供应链整体联盟是实现整体效益最优的经营模式;(2)在缺乏合理公平的协调机制情形下,制造商、网店和实体店各自偏好于不同的联盟模式,供应链整体联盟无法自愿构建;(3)基于Shapley值法设计的利润分配方案,能够成为满足集体理性的约束性协议,从而保证供应链整体联盟的稳定运作。

参考文献:

[1]Mahesh N,Greys S.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Among Supply Chain Agents:Review and Extens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3):719-745.

[2]Hennet JC,Arda Y.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A Gametheory Approach[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8,21(3):399-405.

[3]Amelia Carr,Senthil Muthsamy,Charles Owens. Strategic Repositioning of the Service Supply Chain[J].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12,30(1):63-79.

[4]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华网,http:///tech/2013-07/17/c_125023329.htm.

[5]Cattani K D,Gilland W G,Swaminathan J M.Boiling Frogs:Pricing Strategies for a Manufacturer Adding a Direct Channel That Compete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annel[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15(1):40-57.

[6]Huang W,Swaminathan J M.Introduce of a Second Channel:Implications for Pricing and Prof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4(1):325-341.

[7]Yan R,Pei Z.Retail Services and Firm Profit in a Dualchannel Market.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2009,16(4):306-314.

[8]Ruiliang Yan. Managing Channel Coordination in a Multichannel Manufacturerretailer Supply Chai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0(1):636-642.

[9]赵晓明,张玉林.零售商风险厌恶性对供应商网络直销渠道选择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25(6):135-138.

对联格式篇2

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几种。笔法指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含执笔法和用笔法;墨法指用墨的浓淡枯润,聚散洇凝;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续、呼应、照顾等关系,以及通篇的疏密虚实变化,亦即作品的布白(相似于绘画构图)。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法,贯穿于所有书写过程;墨法视书写工具、材料及作品用途的差异而灵活掌握运用,如熟纸不宜用涨墨,碑石书丹可求墨色枯润,而无须浓淡变化,等等。

对联作为特殊样式的古文体,千百年来被广泛书写,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书写对联之于笔法、墨法的要求与书写诗文等一致,章法上却有着自身的特定要求,其幅式、章法受着文体特性和实用功能的双重制约。书法作品意义上的对联,既包含文体及内容,也指其书写形式——区别于中堂、条幅、条屏、斗方、扇面、册页等的特定款式。

作为古文体的对联,源于汉语的对偶修辞,由上古的对偶语演化为对句,随着对仗的完善,从古代骈赋和格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特的文学形式。而以书法为载体的对联(对联书法作品),一方面承载并传达文句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点画、字形、章法所构成的笔墨图像完成自身艺术创造的同时,还必须从外观形式上体现对仗这一文体特征,即求得书写形式上的整齐美、对称美、和谐美,而这一任务便主要通过书写章法的规定性来实现。从而,联文的对仗与书法图像的对称均衡有机结合,互为表里,融为和谐统一、独具一格的对联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对联的诞生即伴随着实用,并与书法紧密结缘,或者说因为实用产生了对联和对联书法。

古代诗歌、民谣、典籍中均不乏对偶语,律诗中不乏对仗工稳的联句,但书写它们和写其他文字内容在形式、章法上无二致。而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句一面世即成为“有史第一联”,原因就在于它独立为用,并贴于门坊、楹柱这种对称建筑物上,成为形式对称整齐,章法独特,文意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

二、对联书法的基本章法

对联书法的对称性可称为“双边对称”,因为它不同于人或动物(或一栋对称建筑),后者每一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左右对称统一体。对联则由上、下两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的单联组成。书法对联的传统形式,要求竖排,上、下联左右分列,两行(或两片、两幅)字体相同,字数、字径、幅面尺寸相等,黑白空间分布基本均衡。

基于字数及尺幅,书写形式可分为两行对与“龙门对”两类。两行对单边一行,一般用于中、短联,上联排列在右,下联在左。长联文字多,单联需竖排两行或更多,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此视书体、风格而定,下文将谈及)。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

上述两种形式为对联的基本形式,也可称基本章法。然而书体及联文内容、艺术风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对联书法的章法布局,使其在规整、单调的形式中产生一定变化,创作出一些新的格局,这也是繁荣发展联艺、书艺所应了解和追求的。兹分门别类进行分析探讨。

三、不同书体的章法

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种书体,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创作。鉴于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往往融为一体,为便于观者识读联文,其中楷、隶、行三种字体被书者普遍采用。由于不同书体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本文探讨对联书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种书体的体势特征。

1、楷书

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2、隶书

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则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3、行书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因其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唐书论家张怀瓘对其作了划分:“兼真者谓之真行”,即现在所称的“行楷”,趋于静态;“带草者谓之行草”,趋于流动。若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同时适当放宽,章法疏朗萧散,别具一格。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平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4、草书

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汉隶的草书化,书法史上的章草名作有三国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其体势特点字字区别,布列整齐,字距均匀,字与字不相连属,体型化扁为方,点画出现圆转、萦带,捺画及部分横画保留波磔,体势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章草写联,章法可参照行楷书为之。

今草承章草遗绪,通过对笔画的简省、连结、形变、偏旁部首符号化等手法变化今楷的体势,略具其形而不失其字。晋代二王父子为行书及今草宗师。今草可每字独立,也可连绵牵带,一笔而贯数字。各种书体中,今草最为简捷流动,最富体势变化。按其书写速度、体势腾挪开合的变化程度,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谓。前文谈到书法对联应保持形式上的对称性,故而一般不宜用放纵不羁的狂草书联。小草(包括于右任先生创造的标准草书)每字独立,动中寓静,用以书联,则可参照章草章法为之。若以连绵流贯、起伏迭宕的草书为联,则可参照行草章法,在保持上、下联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发挥草书艺术特色,以求体势的错落开合、节奏的疾徐起伏等变化。

5、篆书

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其书联可分别参照楷、隶章法为之。

四、款识、题跋、钤印

款识、题跋不属对联正文,但对联书法作品中少不了落款。从内容看,下款落书联者或撰者名,上款一般题受联者或撰者、联文出处、年月等内容。题跋文字内容往往包含联文简要背景材料或必要的说明补充,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从书法角度看,题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会起到协调、丰富、完善整体章法的作用。故不能因其不属正文而忽略它,而应将其纳入对联整体章法的创作构思。尽管如此,款题毕竟不属正文,书写对联应主次分明:一是款题字径应明显小于联文;二是书体不能与联文冲突。如联文是楷、隶、篆等静态庄重的书体,则款题除用同书体外,欲追求书意的丰富、变化,最好选用流便的行草书;如联文为行草,则款题一般不宜用篆、隶、楷书。当然,艺事“法无定法”,有时少字的草书联文题以楷、隶小字为款跋,形成大小、疏密、动静对比,亦可达到主次分明,美观醒目的艺术效果。

款题视文字多少而布局。字少者,上款题于上联右侧上部,下款落于下联左侧下部,当代书法家追求作品虚灵与动感,喜将书者落款位置提高到下联左侧上半部;为追求简洁,可不落上款,只于下联落书者名即可(名款可简至1-2字,称为“寒款”)。题跋文字 少者可照上述落款位置书之,字多者可题于上、下联文左右两侧;联文字少而幅长者,为避免字距过大章法松散,可题款于上、下联联文下部进行补救。书写龙门对应在上、下联末行下部留足空白,以便落款或题跋,并视字数多少,跋语可一行至数行不等。若空白不够,也可题跋于上联左侧及下联右侧。

篆刻艺术同属国粹,钤印是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形式。对联书法作品中的铃印也属整体章法的组成部分,常常起到调整和完善布白的功能。一般说来,下款钤书者姓名印,还可加盖闲章,可一方、两方,多至三方,首方钤在下款尾部空一字的位置。如下款位置较低,可钤于紧靠款字的左侧。上联右上侧钤引首闲章,如已题上款,则不宜再钤印于款字上方,而可钤于联文右侧下部,位置宜低,不宜与下款姓名左右齐平。印章直径不应大于款字。

五、对联书作章法举异

前面简单分析介绍了各种书体对联的不同章法,据所闻所见及自身创作实践,也有采用特殊款式、章法书写联文的尝试。举例如下:

有龙门对,下联同于上联,从右往左竖行书写,排列一顺风,相互不尽对称;

有名胜联改竖行为横排,上、下联反向书写,如双横匾式左右悬挂,呈横向对称;

笔者自撰警世趣联:“天下为公,切勿睁只眼闭只眼;眼前是福,岂能过一天算一天。”因非实用联,便采用环式特异章法为之,使联文的顶针、回环修辞趋于形式感、形象化;

另撰《〈义勇军进行曲〉赞》联,摘引国歌词语,因系白话,便按新诗竖排,每句一行,构成新章法。

以上属章法变格的探索之作,能否成立让读者认可,自待物议。另有以条幅、斗方、扇面等款式按诗文章法(即竖排从右至左,从头到尾连续书写,不分上、下联)书录对联全文或节录者,以其失去上下联相互对称的基本要求,只能称之“联文条幅”、“联句斗方”、“联语扇面”之类,而非对联书法也。

六、联书合璧相映生辉

中国书法艺术在三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宝贵的艺术法则和审鉴标准,它们深刻地反映了民族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这些法则、标准一方面促进和维护了书法艺术的规范化、精准化,但同时也给书法家的艺术创造和个性发挥以制约。因而人们将书法创作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而对联书法形式上所要求的整齐与对称,造成了书写章法上的重重局限,这不啻给书者又加上了一副沉重的“镣铐”。这就要求书法家在尊重对联文体特征的前提下,机动把握对联书写章法规定的“度”。

对联格式篇3

学校就业介绍信模板

xx研究中心:

兹介绍我单位xxx到你处申请金融学双学位学习,请予以接洽。

该同学(同志)遵纪守法,无犯罪记录。

我单位对此事表示支持。

此致

敬礼!

××学院(加盖公章)

2019年6月

英语专业介绍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求职申请。

入校以来,我坚持刻苦学习,通过四年的积累,拥有了作为一名跨世纪师范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注重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合作的能力,积极热情地开展工作,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同时,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全方位充实自己。四年中,我一直在英语学会工作,通过和他们的语言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我在XX中实习期间,落落大方的教态,明晰清楚的讲解,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深信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好!但我也明白自己的平凡,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或许在贵校的求职者中我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相信自己的综合实力,更相信您的慧眼。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恳切盼望您详考、慎虑,使我与贵校共同发展,求至善、创辉煌!

我的过去正是为贵校的发展准备、积蓄;

我的未来正是为贵校奋斗、拼搏、奉献。

此致

敬礼!

介绍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延伸阅读:介绍信知识

下面有三种格式的介绍信,其中格式一、格式三是两份一式两联的带存根的介绍信,格式二是不带存根的介绍信。就格式三而言是由间缝将存根联与正式联左右隔开的,在间缝虚线上有“××字第××号”字样。格式一是存根联与正式联由间缝上下隔开的,在存根部分,有标题“介绍信(存根)”,在第二行有“××字××号”字样需要填写,在正文处需要依次填上姓名、人数、相关身份内容及前往何处需办理什么事等。结尾注明日期即可。正式联与存根内容大体一致,不再详述,但在结尾处要写些祝愿或敬意的话,还要写上 介绍信有效期限。要署上详细单位名称全名并加盖公章注明日期。格式二 是一份正式的不带存根的介绍信,与带存根的介绍信在正文印制上无甚差别,随用随填,唯一不同的是不留存根。带存根的介绍信都是印刷制品,格式规范,可起到证明的作用,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介绍信。

【介绍信格式一】

介绍信(存根)

字第 号

兹介绍 等同志 人前往 联系 。 年 月 日。 第 号 介绍信

兹介绍 等同志 人,前往你处联系 ,请于接洽并给予协助。

此致

敬礼!

(公章)

(有效期 天) 年 月 日

【介绍信格式二】

介绍信

×政介字号

兹介绍×××,×××等××名同志(系×××),前往贵处联系×××事宜 ,敬请接洽并予以协助。

此致

敬礼

××县人民政府(章)

年月日

【介绍信格式三】

介绍信(存根)

字第 号

×××等×人,前往×××联系×××。

年月日

××字

第××号

盖章介绍信

××字第××号

兹介绍×××等×名同志前往你处联系×××,请接洽并予协助。

此致

敬礼

×××(盖章)

年月日

2分类

介绍信格式,下面有三种格式的介绍信,其中格式一,格式三是两份一式两联的带存根的介绍信,格式二是不带存根的介绍信.就格式三而言是由间缝将存根联与正式联左右隔开的,在间缝虚线有"××字第××号"字样.格式一是存根联与正式联由间缝上下隔开的,在存根部分,有标题"介绍信(存根)",在第二行有"××字××号"字样需要填写,在正文处需要依次填上姓名,人数,相关身份内容及前往何处需办理什么事等.结尾注明日期即可.正式联与存根内容大体一致,不再详述,但在结尾处要写些祝愿或敬意的话,还要写上 介绍信有效期限.要署上详细单位名称全名并加盖公章注明日期.格式二是一份正式的不带存根的介绍信,与带存根的介绍信在正文印制上无甚差别,随用随填,唯一不同的是不留存根.带存根的介绍信都是印刷制品,格式规范,可起到证明的作用,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介绍信.

3作用

1.介绍信主要用于联系工作、洽谈业务、参加会议、了解情况时的自我说明。

2.对于持信人而言,介绍信具有介绍、证明双重作用。

4要求

1. 接洽事宜要写得具体、简明。

2. 要注明使用介绍信的有效期限,天数要大写。

3. 字迹要工整,不能随意涂改。

5注意事项

1.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优点要突出,缺点不避讳,最好是用成就和事实替代华而不实的修饰语,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

2. 要态度诚恳,措词得当。用语应委婉而不隐晦,自信而不自大。

对联格式篇4

我国上市公司的非公允关联交易已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通过非公允关联交易,上市公司成了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取款机”;而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非公允关联交易又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为继续“圈钱”创造条件。各种媒体披露的这种关联交易可谓举不胜举.很多迹象表明,已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事实上已被大股东掏空,在“掏空”上市公司行动中,关联交易“功不可没”。

很明显,虽然关联方之间是独立的法律实体,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和共同被控制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易缺乏独立企业之间交易的公允性。为什么关联交易所产生的问题这样难以治理?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而外部人很难判断这种非公允性,相关法规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规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隐形化表现

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要求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但由于该准则只是简单地对关联交易进行了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形成对上市公司非公允关联交易的任何实质性约束。针对这一情况,2001年1月18日,监管机构分别修订了《非货币交易》和《债务重组》等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作为这类交易的计量属性;2001年底,财政部又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做了明确规定,如果交易价格明显有失公允,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2003年8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的关联资金往来,以有效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现有的准则和有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非公允关联交易,压缩了利润可操纵的空间。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上市公司“创新”出许多新花招来逃避准则、规定和通知的监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关联交易隐形化。

银广夏(000557)在2002年半年报确认了股权转让收益5378万元,据会计报表附注称,公司于2002年6月3日与大金投资签署协议,向其转让公司所持超临萃取62.5%、天津广夏75%、北京科技80%的股权。公司又于2002年6月23日与大金投资签署协议,向其转让公司所持固原实业90%的股权,此次转让资产的总价款7080万元,资产账面投资成本合计为1737万元。该笔交易是否是关联交易,对银广夏当期损益影响重大,决定银广夏能否恢复上市。因为如果这是笔关联交易,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收益只能进资本公积,银广夏2002年半年报就不能扭亏(2002半年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是亏损3421万元)。无独有偶,生态农业(600709)2002年报扭亏手法如出一辙,神秘的北京裕佳置业公司竟然愿意花6867万元买下账面净值仅4163万元的蓝田大酒店,生态农业也称裕佳与其是非关联方,这笔交易也不是关联交易。其实,在这些非公允交易背后,存在着“关联交易隐形化”现象:从法律形式上看,交易双方是非联方,但实质上,它们是关联方,因为只有关联方才愿意高价购买不良资产。美国的SFAS57、英国的FRS8、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IAS24以及我国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等均不仅将存在经济依存性的双方视为关联方,而是在判断某一方是否是报告主体的关联方时,关键应关注双方关系的实质,而不应仅仅看到关系的外在形式。只有双方中一方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方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制定,或双方受同一方的控制或重大影响,使得其中一方难以按其独立意志全力追求和维护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双方才互为关联方。如果仅看到关系的形式,则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如果政府机关干预了两企业之间的交易,例如,目前上市公司的相当多资产重组业务就是政府行为的产物,那么交易双方的关系就应视为关联方关系。银广夏和生态农业重组中产生的非公允交易实质是政府行为的产物,因而应认定交易双方是关联方。

安然公司违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没有将几个“实质”上应并入合并报表的SPE并入报表,导致安然利用SPE转移亏损、隐瞒巨额债务,其会计报表严重误导了投资者。为此,会计准则和实务再祭“实质重于形式”大旗,强调财务会计和报告“原则导向”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它是对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和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的补充,是起修正性质的一般原则。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就是这一原则出台的背景。根据职业判断,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实质为关联交易的经济行为中。

以上案例是关联交易隐形化的典型表现,这些交易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都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作为非关联方和上市公司交易那么“大公无私”,愿意睁眼睛吃亏,是因为在交易的背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此前已和非关联方有私下之约。这样实际上就将关联交易隐形化了,相关准则、规定和通知等就无法适用这样的交易。

所谓关联交易隐形化,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谋划,将实质是关联方间的交易转化为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借以规避相关准则、规定和通知等的约束,实现其操纵利润目的的一种不良会计行为。关联交易隐形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1.刻意隐瞒或藏匿关联关系,找一个过桥公司,一笔关联交易变成两笔非关联交易。即上市公司将资产高价出售给非关联方,关联方则通过其他方式弥补非关联方的损失或者干脆再以同样的高价从非关联方购回资产,这两笔交易就构成了非关联交易。上市公司以此方式可以逃避相关准则、规定和通知的约束,确认高价出售资产带来的收益。如果是以赊销方式出售资产,销售方还可确认高额资产占用费收益,而不受相关准则、规定和通知对资金占用费确认时间和限额的约束。

2.将关联方关系变成非关联方关系,进而将关联交易变成非关联交易。即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股权、中止受让相关股权或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等方式将关联方转为非关联方,从名义上解除关联方关系,使相应交易不再属于关联交易。

3.将交易时间选择在成为关联方之前,与未来关联方发生现时非关联交易。即上市公司利用未来(潜在)关联方为公司创造利润、将交易时机选择在未来关联方正式入主公司之前,按非公允价值交易,交易事项完成后才正式加盟成为关联方。因为交易时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关联方,所以可以名正言顺地避开对关联交易的监管。

4.两家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同时收购对方上市公司的资产,将两笔关联交易转换成两笔非关联交易。即由上市公司的关联方进行互换式收购,借以规避相关准则、规定和通知的约束,同时相互牵制,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实现双赢。如果是多家上市公司的关联方进行排列组合式交换收购对方上市公司的资产,则可将多笔关联方关易转换成多笔非关联交易,情况将变得更為复杂。

5.双向持有少数股权的上市公司间发生交易。对于双向持有少数股权的两个上市公司而言,其双方利益紧密相关,其中一方尽管仅持有另一方少数股权,但实质上也能对另一方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的规定,双向持有少数股权而不再具有其他关系的公司不属于关联方,二者发生的交易也就不属于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隐形化的治理对策

关联交易隐形化由于其手段更加高明、方式更加隐蔽、牵涉面更加广等特点,一般的投资者很难将其识别,而对关联交易的隐形化行为,准则、规定和通知等规范的效果有限,法律规制的手段无力。因此,为了避免这类交易行为给相关利益者带来的侵害,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

一、进一步完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准则,加强对关联交易的会计监管

1.扩大交易方认定范围并充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认定关联交易。结合关联交易隐形化的倾向,进一步拓展关联交易的内涵和外延,以防止实质性关联交易对现有法规的规避。将上述一些目前认定为非关联方的范畴纳入关联方范畴,如潜在关联方、实质关联方以及原关联方关系在形式上消除关联方关系后在一定期限后才能视为非关联方;此外,将主要投资者的比例降低至5%,以和内幕信息人“5%”规定相一致.在判断关联方关系是否存在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结合各项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只要交易价格是非公允的,就应推定为关联交易,相关的交易各方为关联方,除非能证明该交易的非公允性事实是因为其他因素导致的。

对关联方关系进行判断的标准,我国会计监管制度中不妨借鉴美国审计界的做法:(1)没有利息或利息偏离市场利率太多的借贷款项;(2)不动产售价过低;(3)非货币性的财产交换;(4)没有制定还款计划的借贷事项;(5)没有实质销货的代垫货款;(6)销货附带重新买回条款;(7)提列应收利息率高于市场利率的贷款;(8)对没有清偿能力的贷款;(9)代垫款项转付为无法偿还贷款;(10)不需成本或花费极少的进货或服务;(11)表面贷款,事后转为呆账;(12)从未提供服务的付款;(13)通过不必要的交易,将资产以低价售给关联方,再由其转售给客户;(14)以高于公平市价的价格购入资产。

2.按关联方标准披露重要上下游客户的交易金额及余额。为了防范上市公司故意隐瞒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要求上市公司按关联方标准披露上下游客户的交易金额及余额,以判断交易是否公允及业务是否异常,当然,此项披露可能构成对上市公司商业秘密的一种“侵犯”,但披露“重要上下游客户的交易金额及余额”能最大限度防止财务欺诈和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

3.一个更加现实的选择一一向历史成本回归。历史成本之所以没有什么争议,即使在通货膨胀的时代,也不能被别的计量属性取而代之,关键在于它是利益独立的双方在市场上交换的结果,具有客观性。针对目前关联交易出现的问题,完全有理由使关联交易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基础。如上述的股权转让,账面价值为零,那么转让的价格也必须为零,而不能以所谓的评估价等入账。其实这一做法在其他国家是广泛使用的。对关联交易价格,美国《SAB48——对发起人、股东转让非货币性资产》、加拿大《CICA3840——关联交易》都规定了严格的确认条件。如果不能满足相应的条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以账面价值作价。这些准则都是强调历史成本,以及与利益独立的非关联交易的比较。我们认为,强调历史成本将是今后制约关联交易的一个既现实又有效的选择。

4.完善关联交易的披露形式。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披露,文字描述过于烦琐,不仅普通投资者无法看懂,就是专业人员也甚感其烦。我们建议对这类交易的披露,多些表格形式,使人一看就“一目了然”,这样就会增加这类交易的透明度。

我们认为,证监会可以规定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关键内容以固定的表格进行披露。这样的表格对判断关联交易的实质非常有益。我们初步设计以下的格式(见表1),并以某个公司某年的关联交易为例列示有关数据,以供参考。通过这样的表格,关联交易的实质就昭然若揭了,一般投资者也能辨别得出来。

二、完善关联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关联交易的法律规范

1.完善关联交易在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上的立法。目前我国无论是《公司法》还是《证券法》,对于关联交易问题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该对《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关联交易问题纳入《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范中。

第一,《证券法》作为对关联交易进行规范的上位法律,其不宜对关联交易进行过于详细的安排。由于关联交易在实践中变化多样,从立法技术上讲,在《证券法》中宜对关联交易的公平性、程序正义性、信息披露及法律责任等作原则性规定,而将详细的规范要求通过证监会制定部门规章来解决;从便于监管的角度看,应当参照证券市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以交易所监管为主;对于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民事责任条款《证券法》可以不作出规定,而由《公司法》予以规范,但是对于重大非公允关联交易的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条款,可以在《证券法》中作出安排。

第二,在《公司法》中对关联交易进行规制时可以更多地从股东和董事权利义务角度着手,同时对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董事、监事在关联交易中的角色进行明确确定。首先要明确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其次可以将“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和“深石原则”引入《公司法》中,以达到防止大股东通过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损害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的目的等等。

2.制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守则》。我国目前有关关联交易的立法档次过低,而且立法都是在各个有关规定之中,相当零散。因此,建议证监会制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守则》,其主要内容应包括:(1)对关联方、关联交易等基本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科学的判断标准,可以将关联交易划分为一次过关联交易及持续的关联交易,并确定相应的区分标准;(2)明确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原则;(3)确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授予程序制度;(4)明确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充分信息披露制度;(5)规定证券交易所是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进行监管的主体;(6)对股东大会批准制度、回避表决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制度及独立估值报告制度等提出指导性意见;(7)规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违反此规定时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及中介机构等所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等等。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关联交易的内部约束机制

1.建立系统的关联交易决策批准制度。鉴于关联交易的“两面性”,对于关联交易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关联交易决策批准制度。首先我们应该对关联交易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借鉴香港交易所的做法,即按交易总额占上市公司有形资产净值的比率,将关联交易分为三部分:对公司经营活动影响很少的关联交易,豁免批准;对公司经营活动影响较大的关联交易,由董事会批准;而对公司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则必须由股东大会批准。关于股东大会批准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要建立健全关联股东回避表决制度,凡是与该关联交易有利害关系的股东不得就其所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权;第二要建立小股东优先表决制度;第三要完善董事会批准制度,加强独立董事在关联交易决策中的作用;第四要完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独立中介机构在关联交易决策中的作用。

2.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减少内部人控制,增强关联交易的内部约束。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6月底,在沪、深两交易所1250家上市公司中,有1244家上市公司配备了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总人数达到3839名,平均每家公司达到3名以上。为了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关联交易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1)改进和完善独立董事的提名、选聘机制,发挥公众投资者在独立董事提名和选聘中的作用,使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聘在程序上具有真正的独立性;(2)成立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如独立董事事务所或独立董事协会,促进独立董事自律管理。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多方努力,特别要注意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随着独立董事队伍的逐步扩大,可以在适当时机推动成立有关自律组织,加强对独立董事的自律管理。(3)详细规定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标准,如不得在公司及其大股东单位任职,本人及所在单位与公司及其大股东不存在重要的业务往来,不得与公司管理层存在亲属关系等;(4)对独立董事的职责、权力、经验、最长任期等作出详细的规定。

3.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内部建立的“子委员会”。其主要由董事会中不实际参与经营的董事组成,即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是以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为出发点的。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和广泛性的扩大,以及财务丑闻不断曝光,审计委员会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其效力也在扩大。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审计委员会能够减少虚假财务报告,提高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质量。(1)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建立以后,注册会计师由审计委员会负责聘任、决定报酬支付,还能与注册会计师一起就其审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减少公司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的压力,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最终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2)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健全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制度;(3)审计委员会能够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证;(4)审计委员会对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进行事前复核,能够减少关联交易信息失真。因此,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要敦促还没有建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尽快在其董事会中建立审计委员会,以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在约束非公允关联交易中的作用。

四、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尽可能减少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

1.完善关联交易的定价机制。非公允关联交易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价格的非公允性,只有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使所有要素都进入市场,关联交易的定价才能有市场参考标准。我们认为,关联交易的定价在有市场参考标准的前提下,对于商品或劳务,可采取三种方法判断价格是否公允:(1)可比价格法;(2)再售价格法;(3)成本加成法。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一关联方披露》第13段至15段,可比价格法是参照非关联方之间在经济上可比的市场中买卖类似商品所采用的价格;再售价格法是商品在关联方之间转移后又销售给某一独立的第三方,通常采用转售价格法,即从转售价格中扣除一笔毛利,以弥补转售者的费用使其获得适当利润;成本加成法就是供应商成本上增加适当的金额。而对于非商品资产,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判断价格是否公允:(1)市场法;(2)收益法;(3)成本法。市价法是以现行市场上参照物的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并考虑交易时间、交易条件及动机等因素,与参照物在成新率、功能、工艺、外观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整后,得出标的物现值;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标的物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成现值,借以确定标的物价格的一种方法;成本法是指用标的物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减去有形损耗、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来确定标的物现值。以上三种方法基本思路是计算出标的物的市场价值,再与交易价格对比,如果相差较大,则判断为非公允;如果相差较小或不相差,則判断为公允。

对联格式篇5

Ye-8战术战斗机原型机

早在1959年,苏联部长会议就要求米格设计局在Ye-7(米格-21PF)截击机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截击机。由于是Ye-7的后继型号,米高扬将其定名为Ye-8,而正式型号将是米格-23。

Ye-8的研制难点在于:最大速度要达到马赫2.6-2.8,同时还要装备新型火控雷达和机载导弹,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Ye-8的初步设计始于1960年初。根据米格-21的研制经验,只需装备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就能在保持米格-21气动布局的条件下达到飞行性能要求。但是苏联空军要求Ye-8必须装备S-23机载武器系统,这样一来进气道激波锥内就无法安装新式雷达。于是米高扬决定改变Ye-8的进气道位置,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进气遭移到飞机腹部(驾驶舱正下方)。这种气动布局非常新颖,与10年后的F-16十分相似。为了提高Ye-8在高速飞行时的升力,米高扬又决定在Ye-8的机头增加一对鸭翼。与今天战斗机的全动式鸭翼不同,Ye-8的鸭翼在亚音速状态时只是随气流摆动,不发挥作用。当Ye-8进行超音速飞行时,鸭翼在水平位置锁定,此时鸭翼将提高机身前部的升力。根据米格设计局的计算,在安装鸭翼后Ye-8在马赫1.5-2.0时升力系数提高了1倍。在15000米高度,Ye-8的最大持续转弯过载可达5.1G,而米格-21的最大持续转弯过载只有2.5G。

Ye-8装有1台新型R21F-300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7200千克力。而此前早期型米格21装备的R11F-300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只有5740千克力。为了验证鸭翼的可行性,米格设计局在1961年将一架米格-21原型机加装了鸭翼,从而产生了Ye-6T-3。

Ye-8的首架原型机Ye-8/1由莫斯科机器制造厂第155工厂建造,1962年3月5日进行了首次试飞。1962年9月11日,Ye-8/1由试飞员莫索洛夫驾驶,进行第40次试飞。当飞机在10000米高度达到马赫1.7时,发动机发生爆炸。莫索洛夫在8000米高度、距机场60千米处跳伞,身负重伤并在医院治疗了1年之久。事故发生后,苏联空军立即展开了调查。通过对飞机残骸的分析,发现了事故的原因——R21F-300发动机的第6级压气机在运行中碎裂,压气机叶片像炮弹一样击穿了发动机和机体,然后破坏了机翼的副翼及其液压操纵系统,造成飞机高速旋转失去控制。

Ye-8的第2架原型机Ye-8/2于1962年6月29日首飞。至Ye-8/1失事时,Ye-8/2共进行了13架次试飞。由于R2lF-300发动机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Ye-8的研制计划被迫暂停。此时苏联空军将兴趣转移到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上。1963年12月3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向米格设计局下达了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要求——必须装备S-23机载武器系统、“蓝宝石”23火控雷达、TP-23前视红外传感器、ASP-23自动计算型瞄准具、K-23(R-23)中距离空对空导弹、Kh-23空对面导弹。1964年又一进步要求新型战斗机具备短距起降性能。上述技术要求是Ye-8无法实现的,于是Ye-8停止了研制,而米格设计局开始了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研制。

“产品23-01”短距起降战斗机验证机(米格-23PD、米格-23UVP)

20世纪50年代末,垂直/短距起降技术在西方取得了突破:1958年10月25日,英国肖特公司SC-1验证机(装有4台升力发动机和1台巡航发动机)进行了首次垂直起降验证飞行。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P.1127验证机于1960年10月21日开始系留飞行,该机装有1台拥有4个推力矢量喷管的发动机,后来演进成著名的“鹞”式垂直起降飞机。法国达索公司推出了“巴尔扎克”V垂直起降验证机,装有8台升力发动机和1台巡航发动机,于1962年10月13日首飞。此后达索公司又制成了“幻影”ⅢV垂直起降验证机,于1965年2月12日首飞。联邦德国的亨克尔、梅塞施密特和博尔科公司组成了EWR合资公司,研制了VJ-101C垂直起降验证机,于1963年4月10日首飞。

而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垂直起降飞机也在积极研制——如瑞安公司的XV-5A,于1964年7月16日首飞。但是美国人发现英国的推力矢量技术更有发展潜力,就从英国购买了“鹞”式飞机的专利,由麦道公司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发了AV-8系列垂直起降攻击机。在同一时期,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于1960年2月提出了TFX战术战斗机项目。麦克纳马拉认为可变后掠翼将是未来战斗机的核心技术,并将其列入TFX战术战斗机项目的技术要求。由此产生了通用动力公司F-111“土豚”战斗轰炸机。

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初是欧美航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垂直起降和可变后掠翼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战斗机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欧美的航空技术新动向引起了苏联最高决策层的高度关注,于是研制苏联的垂直起降和可变后掠翼战斗机就被提上了日程。

根据1963年12月3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做出的决议,米格设计局正式立项研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内部代号“产品23-01”。由于是最高决策层高度关注的项目,米高扬特别任命了他的侄子V-A·米高扬担任项目主任。V·A·米高扬也就是苏联政治家阿纳斯塔斯·米高扬的次子。

“产品23-01”装有1台哈恰图罗夫R27F-300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作为巡航发动机,最大推力5200千克力,加力推力8500千克力。此外该机在驾驶舱后部装有2台科列索夫RD36-35升力发动机,单台推力2350千克力,其安装角为85°。需要说明的是,升力发动机仅在飞机垂直起飞和降落时使用。为了确保安装新式火控雷达,进气道被安装在机体两侧。进气口的结构与法国达索公司“幻影”Ⅲ和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F-104战斗机非常相似。“产品23-01”的机翼仍是三角翼,但是机翼形状已经不同千米格-21。机翼下有2个主要挂架,可以挂载2枚K-23系列中距离空对空导弹,一般挂载1枚K-23R雷达制导型和1枚K-23T红外制导型。必要时机翼下外侧还可以加挂2枚K-13红外制导近距离空对空导弹。此外在机腹下还装有1门GSH-23L型双管23毫米机关炮。

“产品23-01”首架原型机于1966年3月开始制造,直到11月30日完工,历时达8个月之久。1967年4月3日,“产品23-01”进行了首飞。7月9日,该机在多莫杰多沃机场进行了公开展示。为了迷惑西方的情报机构,“产品23-01”在苏联官方报道中被称为米格-23PD(其中PD的含义是升力发动机)或米格-23UVP(其中UVP的含义是短距起降)。北约组织将“产品23-01”称为“非教徒”。

“产品23-01”在公开展示后不久就停止了试飞。试验表明为前线战斗机装备升力发动机实在是得不偿失——升力发动机占用了大量机体空间,减少了燃料和武器搭载量。而且升力发动机一旦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发生故障,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

“产品23-11”战术战斗机原型机

当“产品23-01”正在研制时,米高扬就意识到升力发动机存在不可克服的先天缺陷。为了满足苏联空军关于新型战斗机必须具有短距起降能力的要求,米高扬开始寻找可行的替代方案。凑巧的是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于1964年12月21日首飞,F-111是第一种实用型可变后掠翼飞机,实现了高速和低速性能的兼顾,并具有良好的短距起降能力。于是米高扬决定在新型战斗机上应用可变后掠翼技术。1964年底,“产品23-11”正式立项研制。1965年初,“产品23-11”作为优先项目进行研制。

当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正在研制时,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就密切关注可变后掠翼技术,并在亚历山德罗夫领导下展开了前期研究工作。经过一系列风涧试验,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认为应采用可变后掠角的高展弦比机翼来获得最佳的飞行和起降性能——当机翼的后掠角为10°~15°时,飞机具有最佳的低速飞行性能和起降特性;当机翼的后掠角为35°~45°时,飞机具有最佳的跨音速机动性和操纵性;当机翼的后掠角为60°-70°时,飞机具有最佳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还指出可变后掠翼技术不仅仅适用于战斗机,重型轰炸机、前线轰炸机和截击机也都可以采用这种技术。此时苏联海军还在进行大型航母的设计论证,可变后掠翼技术也适用于舰载战斗机和舰载轰炸机。

美国F-111的可变后掠翼是可以无级自动调节的,为此需要配备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但是苏联此时还难以研制类似的自动控制系统,于是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和米格设计局共同决定“产品23-11”只具有3种手动控制后掠角:16°用于起飞和降落;45°用于巡航;72°用于超音速飞行。可变后掠翼的旋转和驱动设备的研制工作交由莫斯科机械工程设计局负责。

按照最初的设想,“产品23-11”将安装1台R27F2-300加力式涡轮喷气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的研制进度迟缓,只得改为安装较旧的R27F-300发动机,最大推力5200千克力,加力推力8500千克力。为了避免发动机出现可靠性问题,米高扬特别要求将加力推力调低至7800千克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科研策略。“产品23-11”的武器则是2枚K-23(R-23)中距离空对空导弹和2枚K-13(R-13)近距离空对空导弹。

1966年3月,“产品23-11”的概念设计方案完成。1967年5月26日,首架原型机23-11/1号机由莫斯科机器制造厂第155工厂制成。为了加快试飞进度,米高扬任命米格设计局首席试飞员费多托夫负责试飞,他的侄子V·A·米高扬担任项目主任。

1967年6月10日,费多托夫驾驶23-11/1号机完成首飞。为了安全起见,首飞时机翼的后掠角锁定在16°。而在第二次试飞中,费多托夫就完成了从16°-72°的后掠角全范围变换。在只进行了13架次的试飞后,费多托夫就驾驶23-11/1号机参加了1967年7月9日的多莫杰多沃航展的飞行表演。而且费多托夫向观众展示了16°-72°的后掠角全范围变换,立即引起了轰动,北约将该机命名为“鞭挞者”。

米格设计局迅速制成了9架原型机投入厂家试飞和国家验收试飞。1968年4月14日,23-11/1号机和23-11/2号机开始了空对空导弹射击试验,总共进行了16个架次。空对空导弹射击试验的高度范围为5000~17000米,速度范围为马赫0.7~1.8。试飞员为奥斯塔片科和科马罗夫。试验中没有发生飞机发动机熄火等异常情况。至1968年7月,厂家试飞和国家验收试飞顺利完成。需要说明的是,参与试飞的原型机都装备了R27F2-300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10000千克力。23-11/1号机还曾试装了R-44发动机(加力推力9000千克力)和R-47发动机(加力推力10000千克力)。

1968年11月6日,米高扬正式签署了“产品23—11”的厂家试飞报告。其主要内容是:飞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展示了良好的操纵性;飞机具有良好的起飞和着陆性能,起降距离比米格21MF大幅缩短;飞机的航程和续航时间明显加大。米格-23主要型号

米格-23S“鞭挞者-A”战术战斗机

“产品23-11”完成试飞后,莫斯科机器制造厂第30劳动旗帜工厂迅速投入生产准备工作。1969年5月,该厂正式批量生产“产品23-11S”,其正式型号为米格-23S,其中字母s的含义是“生产型”。为了迷惑北约情报机构,苏联空军后将该机称为“产品22”。

生产型米格-23S装有1台R27F2-300发动机,最大推力6900千克力,加力推力10000千克力。米格-23S装备了RP-23“蓝宝石”23火控雷达。这种雷达由雷达科学研究所(原第339设计局,后改称为雷达科学研究所,缩写为NIIR,是苏联最重要的航空仪器生产厂)研制。然而RP-23“蓝宝石”-23火控雷达未能按时交货,使得首批出厂的米格23S只能装备米格-21S型的RP-22“蓝宝石”-21火控雷达。这些不合格的飞机被称为“产品23-21”。

生产型米格23S装备了“空气”-1地面控制截击系统,“普鲁士蓝”地面控制拦截雷达引导系统,实现了目标数据、拦截航线与自动驾驶仪和瞄准具的整合,大幅提高了截击作战的自动化程度。令人遗憾的是TP-23前视红外线传感器未能按时交货,加上雷达系统的延误,生产型米格-23S只能挂载4枚近距离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型号为R-3R、R-3S和R-13M),未能装备中距离空对空导弹。米格-23S的对地攻击武器包括:Kh-23无线电指令制导空对面导弹、50-500千克各型自由落体炸弹、以及S-5、S-8和S-24型航空火箭弹。此外米格-23S还装有1门GSH-23L型双管23毫米机关炮,备弹200发。

米格-23S至1970年停产时总产量仅为50架。可以说米格-23S只是一种试生产型,用于部队的试用并为后继型号的研制积累经验。第一架生产型米格-23S于1969年5月28日首飞,1969年底开始国家验收试飞。共有4架米格-23S参加了在茹科夫斯基机场进行的国家验收试飞。1970年夏,这4架米格-23S交付位于利佩茨克的第4战斗准备与飞行员训练中心。令人悲痛的是著名飞机设计师米高扬于1970年12月9日去世。贝尔雅科夫接任米格设计局总设计师。

米格-23S在部队试用中暴露了大量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当属发动机易发生喘振,尤其是在发射空对空导弹时更易造成喘振。另一个严重问题是米格-23S的机翼结构强度不足。从理论上讲,米格-23S的最大过载为5.55G。但是在试用中飞行员发现在进行大过载机动后机翼油箱会出现裂缝。1970年3月17日,1架米格-23S在进行7.3G的大过载飞行时,一侧机翼油箱结构崩溃,造成机翼折断,飞行员只得跳伞逃生。

部队试用彻底暴露了可变后掠翼飞机的先天缺陷——大过载飞行能力太差,米格-23S的实际最大过载仅为4G。而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F-111的最大过载仅为3G,而F-14A的最大过载也不过6.5G。为了证明米格-23S的使用价值,第4战斗准备与飞行员训练中心专门组织了米格-23S与米格-21MF的模拟空战。但是空战结果令苏联空军和米格设计局大跌眼镜——米格-21MF完全占据上风,尤其是在水平面内的格斗空战,米格-21MF具有压倒性优势。米格-23S在空战中唯一的机会就是利用出色的加速性能和爬升能力“一击就走”。更有趣的是苏联空军此时从北越获得了1架可以飞行的美制F-5A“自由战士”轻型战斗机。苏联空军对于这种简单、轻巧的美制飞机非常感兴趣,立即将其送到利佩茨克进行研究。于是米格-23S这种苏联最先进的战斗机就与美国“最低档”的战斗机F-5A展开了模拟空战。其结果令苏联空军非常失望,米格-23S几乎不可能在格斗空战中击败F-5A。此外苏联试飞员对于F-5A的评价极高,甚至建议米格设计局仿制F-5A。

对于米格23S难以压制F-5A的事实,米格设计局总设计师贝尔雅科夫却向苏联空军抛出了一套“花言巧语”——“可变后掠翼是战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同双翼飞机要过渡到单翼飞机,固定翼飞机也要完成向可变翼飞机的过渡。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空军就是让I-15双翼战斗机和I-16单翼战斗机配合作战。其中I-15负责格斗,I-16负责追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天米格-21和米格-23也应这样配合使用,米格-21负责视距内作战,米格-23负责视距外作战……”贝尔雅科夫的见解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符合苏联空军的战术传统。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观点的“谬误”——两种不同特性的战斗机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取长补短”的可能性,而在实战中往往很难实现协同作战,却极易被对手各个击破。例如卫国战争中初期1-15和1-161即使配合作战也难以击败德国Bf.109。高速战斗机米格3也难以实现和其他机型的配合作战。为何不能研制一种“完美”的战斗机?比如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的“超级米格-21”。

贝尔雅科夫的“高见”成功说服了苏联空军,但是米格-23S的发展前景仍然存在“变数”。为了向苏联军队领导人展示米格-23S的性能,贝尔雅科夫挑选了一批最优秀的试飞员,驾驶米格-23S前往苏联各地进行巡回表演。为了提高飞行表演的观赏性,贝尔雅科夫决定米格-23S在飞行表演时不携带武器,并且尽可能地减少燃油。这样一来米格-23S的推力重量比就可以超过1,0,当然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过贝尔雅科夫的“表面文章”确实取得了“奇效”——米格-23S先后在利佩茨克、茹科夫斯基、沙塔洛沃等机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表演。此外米格-23S于1971年夏在阿赫图宾斯克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进行了专场表演。此后米格23S获准正式装备苏联空军,并装备了白俄罗斯军区空军。米格-23M“鞭挞者-B”战术战斗机

米格-23S于1970年停产后,米格设计局于1971年推出了一种“亚改进型”——米格-23-1971年型。与米格-23S相比,该型机装备了完整的S-23机载武器系统,可以使用R-23中距离空对空导弹。米格-23-1971年型换装了新式的2型机翼,结构强度提高到7G,机翼具有前缘锯齿,机翼面积增加了3平方米,机翼后掠角增加了2.5°,后掠角变化范围为18.4°~74.4°。此外该机换装了R27F2M-300发动机,最大推力8000千克力,加力推力10000千克力。米格-23-1971年型于1971年在莫斯科机器制造厂第30劳动旗帜工厂投产,生产代号为“产品2”,总产量为80架。

虽然米格-23-1971年型提高了可靠性,并少量装备了苏联空军,但是该型机装备的“蓝宝石”-23火控雷达故障太多,难以投入实战。于是米格设计局在1972年推出了米格-23M,其中字母M的含义是“改进型”。该机是米格-23家族中第一个大批量生产的型号。

米格-23M装备了新型R29-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8300千克力,加力推力12500千克力,是当时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战斗机发动机。米格-23M换装了3型机翼,具有前缘锯齿和前缘襟翼。当机翼后掠角为45°,且飞行速度小于马赫0.85时,飞机的机动过载为8G;当机翼处于最大后掠角,且飞行速度超过马赫0.85时,飞机的机动过载下降至7G。

除了新发动机和机翼,米格-23M最重要的改进在于换装了S-23D-Ⅲ火控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蓝宝石”-23D-Ⅲ雷达,对战斗机一类目标最大搜索距离55千米,最大跟踪距离35千米。该雷达首次具备了从地面回波中区分飞行目标的能力,从而使米格-23M具备了有限的“下视/下射”能力。此外米格-23M装有TP-23前视红外传感器。

米格-23M的主要空战武器是2枚R-23R雷达制导中距离空对空导弹,或R-23T红外制导中距离空对空导弹;以及4枚R-60红外制导近距离空对空导弹。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该机可携带2枚Kh-23无线电指令制导空对面导弹;或4个火箭弹吊舱;或2000千克自由落体炸弹。特别是该机可挂载500千克的FAB-500炸弹。此外装有1门GSH-23L型双管23毫米机关炮,

米格-23M于1972年6月进行首飞,并于同年在莫斯科机器制造厂第30劳动旗帜工厂投产,生产代号“产品23—11M”或“产品2M”。后于1978年停产,总产量高达1300架。在1976年生产最高峰时,米格-23M的月产量达到8架。为了满足米格-23M的生产需要,苏联空军和航空工业部于1973年命令图希诺机械厂停止苏霍伊T-4三倍音速轰炸机的生产工作,转而生产米格-23M的焊接机身。由此可见米格-23M在当时是苏联最急需的军用飞机。

米格-23MS“鞭挞者-E”战术战斗机

1973年米格设计局奉命在米格-23M基础上为第三世界国家开发一种出口型——米格-23MS。当时苏联空军不允许出口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蓝宝石”-23火控雷达,于是米格设计局简化了该型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只为其安装米格-21bis的“蓝宝石”-21火控雷达。因而从外观上米格-23MS的机头雷达天线罩的尺寸明显缩小。由于雷达系统“缩水”,米格-23MS只能使用R-3S、R-3R和R-13M近距离空对空导弹,无法使用新式R-23中距离空对空导弹和R-60近距离空对空导弹。这就使得米格-23MS不仅没有超视距作战能力,其视距内作战能力也明显下降。米格-23MS唯一“聊以”的是保留了R29-300涡轮喷气发动机。

米格-23MS于1974~1978年在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原莫斯科机器制造厂第30劳动旗帜工厂,于1974年更名为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生产代号为“产品-23MS”或“产品2MS”。米格-23MS是一种大量出口的低档战斗机,先后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拉克、利比亚、南也门、叙利亚和越南。

米格-23MF“鞭挞者-B”战术战斗机

自从米格-23M投产之后,苏联政府就决定在米格-23M基础上研制两种不同档次的出口型。其中低档出口型是米格-23MS,主要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出口(当时苏联政府并不真正信任其阿拉伯盟友)。而高档出口型是米格-23MF,主要向华沙条约成员国出口,其技术性能与“自用型”米格-23M相当,以便与苏联空军协同作战。1977年,米格设计局正式开始研制米格-23MF。该机装有与米格-23M相同的R29-300发动机。米格-23MF的火控系统为S-23E,与米格-23M的火控系统几乎相同,可以使用R-23R雷达制导中距离空对空导弹、R-23T红外制导中距离空对空导弹,以及R-60红外制导近距离空对空导弹。整体而言米格-23MF作战能力大大优于米格-23MS。

1978~1983年,米格-23MF在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投产。向华约国家出型的生产代号为“产品23-11A”或“产品2A”,先后装备了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这种“华约型”与米格-23M的区别很小,只是对敌我识别器和通信系统进行了一些改动。此后古巴、印度和安哥拉这三个非华约国家也装备了这种“华约型”米格-23MF。

前文提到米格-23MS是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出口型。但是自从米格-23MS向国外出口以来,外国客户对于这种“外销缩水型”恶评不断。尤其是中东国家对于米格-23MS落后的火控系统和机载武器难以接受。甚至对苏联向盟友销售劣质武器的作法提出抗议。为了保住中东军火市场,苏联从1980年后开始向中东国家提供米格-23MF。出口中东的米格-23MF生产代号为“产品23-11B”或“产品2B”。为了保守苏联军用飞机的核心机密,这些飞机的机载雷达缺少电子对抗能力,还取消了地面控制截击系统,整体性能低于向华约国家出口型,因而也被称为米格-23MF“第三世界型”。

米格设计局除了简化了米格-23MF“第三世界型”电子设备,还对其机载武器动了手脚。最初出口中东国家的米格-23MF只装备了R-13M近距离空对空导弹。直到1981年才配备R-23和R-60空对空导弹。米格设计局为出口型米格-23进行“性能降级”的作法看似高明,但是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直接造成出口型米格-23战绩不佳,损害了米格设计局乃至苏联政府的声誉。

米格-23ML“鞭挞者-G”战术战斗机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第四代战斗机(按西方标准是第三代)——F-14、F-15和F-16。此时苏联的第四代战斗机苏-27和米格-29的研制进度大大落后。为了满足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对于多用途战斗机的需求,米格设计局于1975年推出了米格-23ML,其中字母L的含义是减轻重量——米格-23ML的空重仅为10230千克,而米格-23M的空重为10890千克,前者比后者轻了660千克。为了减轻重量,米格-23ML取消T4号机内油箱,载油量减少了390千克。此外米格-23ML取消了垂直尾翼延伸出的背鳍,这成为其外观上的主要识别特征。

根据越南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战斗机不仅要进行视距外作战,还要进行大烈度格斗空战。为此米格-23ML进一步提高了结构强度,机动过载提高到8.5G,而米格-23M的机动过载为8G。为了提高格斗时的机动性,米格-23ML换装了新型R35-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8555千克力,加力推力13000千克力。而且R35-300的重量仅为1765千克,比老式R29-300轻了115千克。此外R35-300的耗油率也更低,弥补了机内燃油减少造成的航程下降。

米格-23ML装备了新型S-23ML火控系统,其核心是“蓝宝石”-23ML雷达,其最大搜索距离为85千米,最大跟踪距离为55千米。“蓝宝石”-23ML雷达的体积和重量明显降低,还具有制导新型R-27中距离空对空导弹的能力。但是因为R-27导弹产量不足,米格-23ML仍使用R-23中距离空对空导弹。此外米格-23ML换装了TP-23M前视红外传感器和SAU-23AM自动驾驶仪。

米格-23ML于1975年1月21日首飞,于1976~1983年在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投产,生产代号为“产品23-12”或“产品3”。除了装备苏联空军,该机还出口到安哥拉、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伊拉克、朝鲜、南也门和叙利亚。1978~1981年,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将苏联空军的米格-23ML升级为米格-23MLA。改进后的飞机装备了“蓝宝石”-23MLA雷达和R-24中距离空对空导弹(R-23的改进型)。

在米格-23ML基础上,米格设计局为苏联国土防空军研制了米格-23P截击机,于1978-1983年在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投产。米格-23P截击机于1978年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取代了老式苏-9和苏-11截击机。

米格-23MLD“鞭挞者-K”战术战斗机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空军全面换装了F-15和F-16两种第四代战斗机(俄罗斯标准)。根据当时苏联空军获得的情报,F-15和F-16具有出色的跨音速机动能力和大迎角飞行能力。其中F-15的最大迎角可达30°,F-16的最大迎角也达到28°。F-15和F-16的新特性受到苏联政府和苏联空军的高度关注,立即要求米格设计局对现役的大批米格-23ML、米格-23MLA和米格-23P制定升级方案,以适应20世纪80年代的战场需求,并弥补米格-29和苏-27推迟服役造成的战斗力缺失。

米格设计局为此推出了米格-23MLD升级方案,其中字母D的含义是修改型。米格-23MLD最大的变化是换装了4型机翼。当进行高亚音速空战时,机翼后掠角从45°改为36°,这样一来可使机动过载达到8.5G。为了提高大迎角飞行能力,米格-23MLD的固定式翼套的前缘进行了切角处理,形成了前缘锯齿,此外机头空速管加装了涡流发生板。这就使米格-23MLD在进行大迎角飞行时可以获得更大的升力,操纵性明显提升。

米格-23MLD换装了新型“蓝宝石”-23MLA-2雷达,提高了“下视/下射”能力,可以使用R-24中距离空对空导弹和新式R-73近距离空对空导弹。“蓝宝石”-23MLA-2雷达可以同时制导2枚R-24导弹攻击两个空中目标。但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这一特性未能写入飞机操作和维护手册。

根据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训,米格-23MLD着重加强了电子对抗能力。该机装备了SLO-15L“桦木”雷达告警接收机。为了对抗美国“响尾蛇”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毒刺”便携式红外制导地对空导弹,米格-23MLD装备了2套BVP-50-60箔条/红外诱饵弹投放器。每套投放器装有60枚LO-43型50毫米诱饵弹。此外该型机还可以挂载“栀子”主动雷达干扰吊舱。

为了不影响新型米格-29的批量生产,苏联空军于1982~1985年将560架米格-23ML、米格-23MLA和米格-23P在苏联空军所属飞机修理厂升级为米格-23MLD。升级后的飞机生产代号改为“产品23-18”。

为了满足叙利亚空军的订货,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于1982~1984年专门制造了50架米格-23MLD出口型,生产代号为“产品23-19B”。与苏联空军型相比,这些飞机取消了固定式翼套的前缘锯齿和空速管涡流发生板。机载雷达换成“蓝宝石”-23MLAE,性能有所下降,但仍能使用R-24中距离空对空导弹。

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体还为保加利亚空军制造了16架米格-23MLD,生产代号为“产品23-22A”。这批飞机的机载电子设备与苏联空军型相同,但是取消了空速管涡流发生板和BVP-50-60箔条/红外诱饵弹投放器。

叙利亚空军米格-23战史

早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叙利亚就要求苏联提供最新型的米格23战斗机。然而苏联政府此时并不愿意将新型战斗机提供给叙利亚,以免泄露了苏联战斗机的技术秘密。直到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叙利亚空军仍将米格-21作为主力战斗机,另有大量的老式米格-17和米格-19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然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头一周,叙利亚空军就遭遇了以色列空军的美制F-4战斗机,遭受重大损失。在叙利亚政府的一再催促下,苏联空军于1973年10月14日用2架安-12运输机向叙利亚紧急空运了4架米格-23。然而苏联并没有向叙利亚提供最新型的米格-23M,而是交付了2架“外销缩水型”米格-23MS战斗机和2架米格-23UB教练机。

更令人遗憾的是叙利亚飞行员用了整整3周时间才将米格-23MS飞上蓝天,此时第四次中东战争已经结束了。1974年4月13日,叙利亚突击队乘直升机突袭了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哨所。作为报复,以色列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进行空袭。1974年4月19日下午,叙利亚空军阿尔-马斯利少校驾驶米格-23MS在大马士革西北进行武器测试。此时8架以色列F-4E战斗机突然出现,阿尔-马斯利迅速占据有利位置,连续发射了3枚R-3S空对空导弹,一举击落2架F-4E。这时以色列机群才发现了阿尔-马斯利的飞机,并将其击落。阿尔-马斯利跳伞逃生,但身负重伤。此后阿尔-马斯利获得了叙利亚“共和国英雄”称号。

为了弥补叙利亚空军的损失,苏联于1976年前共向叙利亚交付了60架米格-23MS战斗机和20架米格-23UB战斗教练机。直到1978年,苏联才同意向叙利亚提供米格-23M的出口型米格-23MF。至1981年,苏联向叙利亚交付了20架米格-23MF战斗机和5架米格-23UB教练机。1981年4月26日,2架叙利亚空军米格-23MS在黎巴嫩北部击落了2架以色列空军A-4攻击机。

1982年6月6日,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MF迅速投入了空战。按照叙利亚方面的战报,在战争第一天,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MF就击落了1架以色列BQM-34无人驾驶侦察机。1982年6月7日,3架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MF与4架以色列F-16A战斗机爆发空战,米格-23MF击落2架F-16A,自身仅损失1架。6月8日,双方再度进行空战,米格-23MF击落1架F-16A,自身损失1架。6月9日,双方在贝卡谷地上空进行了大规模空战,以色列宣称取得了85比0的压倒性胜利,但是叙利亚空军却宣布当天仅米格-23MF就击落了以方2架F-16A和1架F-4E。6月11日,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MF向以色列空军发动反击,一举击落了1架E-2C预警机和2架F-4E。而在整个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空军仅有6架米格-23MF在空战中被击落。叙利亚空军在劣势条件下,仍然使用米格-23MF创造了可观的战果,由此可见米格-23MF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战斗机。

对联格式篇6

据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出版的《面制品通讯》,中国方便食品生产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占行业的90%。高市场集中度和成本的公开对称性为方便面企业的合谋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博弈的相关知识来研究方便面企业间价格串谋。

一、价格串谋

所谓价格串谋,是指企业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在定价决策中采取一致性行动,以提高市场势力,使所有参与企业均达到最优。这通常是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方便面企业的价格串谋行为则是处于同一市场区域中的方便面企业之间通过正式谈判或其他方式,在方便面产品定价决策方保持协调和一致,以使各方都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的行为。

二、方便面商价格串谋的方式及模型分析

方便面企业的价格串谋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价格领导;一是价格联盟。结合方便面涨价的背景,本文我们将对价格串谋进行较为详细地模型分析。

1.价格领导与方便面商价格串谋模型

假设:(1)市场上仅有两家方便面生产企业,企业1(领导者)和企业2(追随者)

(2)企业1先宣布其产量P,企业2根据企业1的价格也将自己的产品价格定为P

(3)企业的成本函数为,,

(4)

对于追随企业来说,在价格为P时,它的利润函数为,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追随企业必须选择产量q2,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有于=p,因此有=p=q2。由上述公式便可以确定追随者的供给函数为,对于领导企业来说,它所面临的剩余市场需求为由以上分析,, 因此,领导企业的利润函数为,根据利润

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得到竞争均衡为

分析可知,当价格竞争达到均衡状态时,方便面市场上的价格领导型企业的定价决定了追随企业的价格水平和各自的方便面生产数量。领导企业制定价格后,追随企业则会接受并按照该价格来确定自己的最优生产量。随后,领导企业会观察到追随企业的市场反应,领导企业再根据剩余市场需求确定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价格。这一过程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事实上,中国方便面企业一般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主要参照其他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家的价格来确定本企业的方便面价格。在价格领导下,市场价格很少发生大的变动。

2.价格联盟与方便面企业价格串谋模型

假定:(1)市场上仅有两家寡头方便面生产企业,企业1和企业2。(2)企业的成本函数为,企业1与企业2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3)市场的需求函数为.方便面进行价格联盟的利润模型为

由价格联盟下必须满足总产出的边际收益等于两家企业的边际成本,即,。整理可得,,上式说明利润最大化时两家方便面企业的边际成本相等,并等于总产出的边际收益。又因为两家企业进行价格联盟,所以 .根据以上假设和公式可以求出方便面在实施价格联盟时的产量、均衡价格和利润。

将方便面企业在价格联盟时候的均衡产出、价格水平和利润与存在斯塔尔伯格竞争时候的均衡产出、价格水平和利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方便面企业进行价格联盟后,市场上均衡的总生产量减少了,而均衡价格却上升了,同时方便面企业的总利润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在价格联盟条件下,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却获得了相对较少的使用量,消费者福利降低了,而方便面企业生产了相对较少的方便面产量却获得了较多的利润,方便面企业的剩余增加了。可以看出,价格联盟是方便面企业对市场的一种理性反应和选择,方便面企业具有强烈的动机希望进行价格联盟形式的串谋活动,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三、分析

在中国方便面市场上,尽管价格联盟形式的串谋行为所带来的额外收益远远大于价格领导形式的串谋,但是这种私下协议所产生的价格串谋行为,具有很大的 “风险”:一是信息的流动性会使协议容易外泄;二是消费者对市场的认识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购买行为更加理性;三是依照显示偏好原理,方便面企业在执行协议时的销售行为会显示出方便面企业的定价偏好,从而能够使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做出理性判断。所以秘密性的价格联盟协议在方便面市场的价格串谋活动中属于少数,而更多的则是进行价格领导。

1.我们国家目前只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反垄断法》。出台《反垄断法》,制约垄断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垄断和价格串谋行为。

2.政府不仅要管制企业的价格行为,而是应以促进可竞争性为重点,消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为潜在的新企业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打破垄断局面持久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李伯含: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2006:104-115

对联格式篇7

[关键词]知识构建 技术支撑 语义Web技术 网格技术 语义网格 知识空间 知识网格

[分类号]G35

知识构建在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和遵循必要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还需要适当的知识技术支撑。

1 知识构建的支撑技术

知识技术是用于知识采集、模型化、重用、检索、提供和维护整个知识生命周期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也是实现以语义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第三次革命的关键技术。从本质上说,知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理解的智能技术,其中本体技术是其核心。现在的知识技术包括语义Web技术、概念本体、网格技术、知识地图技术、基本技术等,正在发展的知识技术有虚拟协同和联合、互联网推理服务、多语言实时自然语言处理、泛在计算基础设施和网格计算。知识技术面临着概念本体的建造和管理、内容自动化、提供服务、语境捕获和基本原理、起源和信托(provenanee and trust)、知识维护、社会、文化和组织问题。从研究目标来看,知识技术可用于解决未来知识构建(knowledge architecture,KA)中的知识采集、知识模型化、知识重用、知识检索、知识提供和知识维护这6个挑战。可见,知识技术为KA提供了支撑。

下面就其中的网格技术和语义Web技术在KA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1 语义Web技术为KA提供知识组织管理

语义Web技术致力于开发“以计算机可处理形式表示信息含义的语言”,以在资源之间建立起机器可处理的语义联系。本体的目标则是获取、描述和表示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具体来说,语义Web技术对KA具有以下促进作用:

1.1.1 为KA提供了新的知识组织工具 语义Web技术的出现,使得知识组织工具不再限于传统的分类法、叙词表,而为KA提供了新的知识组织工具――概念地图(concept map)、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Web技术和语义网格(semanticgrid)等。其中,概念地图和语义网络可将知识结构化,并发展出语义的描述机制以及着重表现知识关联性;而语义网格通过语义互操作能力来提高信息共享能力。

1.1.2 为KA提供了新的知识组织方法 语义Web技术改善了KA对技术的需求,为其提供了新的知识组织方法,使知识表达和知识组织从物理层次的文献单元上升到认知层次的知识单元,从单纯的语法处理(主题法、分类法)转变为语义处理(如专家系统、语义网络表示法),从语义处理发展到语用处理。而这种基于语义Web技术的KA方法主要体现在利用本体表示语言对信息资源进行标注,具体提供如下基本功能:①为本体构建提供建模元语;②为本体从自然语言的表示格式转化为机器可读的逻辑表达格式提供标引;③为本体在不同系统之间的导入和输出提供标准的机读格式;④形式化语言表示,利用机器可读的形式化表示语言表示本体,可以直接被计算机存储、加工、利用,或在不同的系统间进行互操作。依据本体进行标注后,其语义特征才能为知识组织系统所识别,知识组织系统将自身所获得的语义信息存储在知识库中,并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搜索引擎对语义内容进行重构,形成关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全面的知识网络,完全达到对知识语义层面的组织。同时,由于语义Web技术是基于语境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该技术使得知识组织系统与用户可以相互理解,为知识的语用服务提供平台。在语法规则、语义表示和语境分析的综合作用下,KA消除了知识组织中的含混性和歧义性,其传递的语义直指语用,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易于理解、准确无误的语用服务。可见,语义Web技术为KA由理论探讨全面转向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方法。

1.1.3 为KA提供了语义匹配和互操作 语义Web技术不但使KA可对知识库进行语义描述,利用本体技术建立通用模型,实现分布异构知识库的语义互联和语义互操作,解决用户接口和人机交互、知识空间中用户统一模型、个性化服务及用户交流协作;而且对用户需求进行语义描述,以实现用户需求语义上的忠实、无差异表达;还对用户需求与知识库进行语义匹配,实现用户需求与知识库的互理解;优化了KA的知识空间,提高了知识检索的效率。

1.1.4 为KA提供了新的知识组织体系 本体和语义Web是对知识组织体系影响最大的理念。本体使知识组织体系从传统的树型结构进化为网状结构,为各类不同知识体系的结构和结合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可极大地促进知识检索和导航功能的更新换代。语义Web通过对信息的解释、交换和处理,来进行网络结构和语言的设计,可使分布于全球的众多独立的数据库融合。

综上所述,在语义Web技术的驱动下,知识表达和知识组织从物理层次的文献单元上升到认识层次的知识单元,从单纯的语法处理转变为语义处理,从语用处理发展到“模拟个体知识记忆结构”的考虑语境的语用处理方式,从而使知识组织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KA提供了知识组织管理。但是,语义Web技术主要集中解决KA中的知识库之间和知识库与用户之间的语义互联及互操作,尚未对用户之间具有语义关联的需求进行语义匹配及语义整合,也缺乏对知识系统本身的异构性、分布性更多的关注。

1.2 网格技术为KA奠定知识集成环境

网格技术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推进下一代分布式计算的基础设施,包括大规模信息资源集成问题的解决,即通过对分布异构的多样性资源整合而形成统一的集成资源,从而在动态的、多机构的虚拟组织中实现协同资源共享和问题求解。尤其是知识网格,在解决资源分布异构的信息整合上具有巨大潜力,利用网格实现平台和环境的无关性与独立性,形成虚拟计算组织,用户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访问所需的知识。下面就知识网格对KA的知识集成作用进行体系结构分析和开放式网格服务架构(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c―ture,OGSA)技术规范解读。

1.2.1 知识网格的体系结构――KA实施知识集成的基础 知识网格使用基于知识的方法学和技术学,致力于资源的规范组织(资源空间模型)、智能聚合(软设备)、语义互联(语义链网络),能为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提供一个智能集成的环境。

如图1所示,知识网格的体系结构是一个三层结构:人类层、语义层和资源实体层。

・人类层:反映知识网格的社会和人类行为特

征,它包括知识空间、用户空间、社会组织规则。知识空间包含所有参与者的明确知识;用户空间包含用户信息;社会组织规则表示评估其社会价值的标准或规范。

・语义层:包括知识表示子空间和角色子空间。知识表示子空间以语义空间和规范语义空间的形式组织,并以机器可理解的形式表述用户知识。语义空间能通过规范化来达到完备性、完整性、有效性和正确性等质量要求。语义链、本体属于语义空间。语义层避免了用户直接与资源实体层交互,用户不必关注资源的形式和位置,这也使得资源实体层的任何变化对用户透明化。而且,角色子空间的服务是自治的、自表示的,能根据用户及服务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多种角色。因此,当通信平台和表示基础变化时(如标记语言更新),语义层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资源实体层:包括智能通信平台和资源实体空间。后者包含知识存储子空间、XML文件子空间、HT-ML文件子空间、软设备子空间等。知识网格应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并与其兼容。知识存储子空间通过定义在语义空间的原语来实现。中国知识网格研究组提出了软设备模型来概括和封装各种资源类型,包括推理机制、知识资源和数据资源。智能通信平台综合了客户/服务器、网格、P2P计算的优点,支持移动性和正确性,从而实现网格的知识集成功能。

在知识网格体系结构中,任何用户或服务都可根据其应用领域选择一个角色,在需求空间输入需求。服务空间中的服务将在需求空间中主动查找相匹配的需求,然后为需要服务的用户(或虚拟角色)提供最佳服务,通过服务选择最优的服务,或者将相关服务进行组合提供统一集成的服务。在服务交互中,服务集成包括数据流集成和知识流集成,从而获得单一语义映像。

1.2.2 知识网格的OGSA规范――KA实现知识集成的机制 OGSA是知识网格的骨架、灵魂和技术规范,包括对网格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功能的定义和描述,网格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与集成方法的规定,网格有效运行机制的描述等。在OGSA框架中,网格将被看成一个可扩展网格服务的集合,多个网格服务能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工作流,以满足网格用户的需求。

OGSA只是一个框架,网格服务的具体实现是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OGSI(Open Grid Services Infra-structure)标准,它通过定义在网格环境中各种服务之间使用的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并规定了服务继承实现这些端口的规则,从而实现并规范了具体网格服务的功能和内容。

OGSA架构主要由资源层、Web服务层、基于OG-SA架构的服务层和网格应用层4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

4层都为KA的网格知识集成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内在机理和网格服务的协调机制;而且,OGSA架构中所有的服务都是用Globus Toolkit构建的。所以,OGSA的基本思想等于网格结构加Web服务再加工具箱(Toolkit),能有效地解决标准服务接口的定义和协议的识别这两个重要问题。

OGSA基于Web服务架构,这就使OGSA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注册和发现接口定义及终端,实现描述以及动态产生特定接口绑定的,在异构环境中能够支持服务的动态发现与合成;另一方面,由于Web服务机制在应用领域广泛被采用,OGSA采用Web服务框架,使人们能够利用许多现有的开发工具和扩展服务,如产生语言绑定的WSDL处理器。OGSA从Web服务的标准接口定义了多协议绑定、多个实现、本地/远程透明机制;此外,还定义了统一的开放式服务语义,创建、命名、发现瞬时网格服务实例与持久Web服务协同的机制。这些优势都为KA中的知识集成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内在机制。

但是,网格技术更侧重解决知识在物理上的分布与异构,而对知识的语义互联与互操作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随着OGSA对Web服务的自然进化,其未来的发展能充分地整合网格和Web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KA过程中的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服务生命周朝管理等问题。

2 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空间优化

2.1 语义网格在知识空间优化中的应用

语义Web技术可以实现对资源进行基于语义的标注、浏览与检索,网格技术可以整合分布、异构、自治的数字资源,获得资源透明调用的能力。而基于对这两种技术进行优势互补的语义网格,体现了网格、语义网和Web服务在KA中的融合,不但能够形式化地描述知识,使其负载的语义能够为机器所解析和认识,而且使知识实现负载平衡与松散耦合,从而将知识、服务和用户有效地整合起来;为KA的有效知识组织、共享、集成和管理建立起基于语义关联、智能应用的互联环境,并为KA的知识空间提供如下的优化策略。

2.2 基于语义网格的知识空间优化策略

2.2.1 语义互联策略 为解决资源的无限存在与有限表达之间的根本矛盾,知识空间优化中的语义互联策略就是要实现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语义资源空间,以解决其固有的异构性、多领域性和语义差异性。在互联过程中,首先要对资源进行语义标注,每个独立的资源一般都包含多领域的语义,因此需要使用多个领域本体对其进行标注,从而形成多个异构知识库。为了在语义层面整合这些异构的知识库,就需要建立本体之间的语义关联。知识地图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多领域本体之间的知识关联和快速定位,通过语义知识链将领域本体映射到知识地图中,形成本体知识地图,从而将异构知识本体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语义空间,KA中的语义互联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KA过程中,包括知识库的语义互联及与用户需求的语义互联两方面。应用有效的知识标识语言(RDFS、DAML+OIL、OWL、Loom、OKBC、TM、CycL等),通过领域本体对知识库中的资源对象和用户需求表达进行语义标注,将使KA中的资源成为机器可识别和理解的数据,从而构成KA中资源语义互联的基础。

・知识库的语义互联策略。基于本体对知识库中的对象进行语义描述,通过单一语义映射和多层语义互联,将知识库从多个不同类型的语义空间变换整合到统一的语义(知识)空间,构建语义网格环境下知识库的语义互联模型,实现跨专业、跨系统的语义互联和语义互操作。

・用户需求的语义表达。对用户需求进行语义分析,应用有效的知识标识语言进行语义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用户语义表达策略,构建用户需求的语义表达模型。

2.2.2 智能整合策略 应用虚拟组织机制,将知识、服务和用户智能地整合到统一的知识空间,构建基于语义网格的知识空间优化智能整合模型,如图4所示!

・知识库的整合策略。针对分布异构的知识库群,利用语义网格技术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聚合在统一的资源空间,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其内容主要包括:①知识的共享、协同、集成与管理机制;②语义网格接口规范与集成模型;③知识的存储、传输和搜索机制;④语义网格服务的可靠性、可用性与非平凡性等;⑤构建基于语义网格知识库的整合模型。

・用户需求的整合策略。针对用户需求语种上的多样性和语义上的复杂性,利用语义网格技术将用户需求有效地整合到统一的用户需求空间,使得具有语义相关性的需求用户能够实现共享资源上的协同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用户需求空间的共享、协同与管理机制;②用户需求空间语义聚合策略;③对语义相关的用户需求进行语义聚合,构造用户需求空间;④构造基于语义网格的用户整合模型。

在上面语义互联和智能整合策略的基础上,还应利用网格技术,形成KA的模拟环境,并应用虚拟组织机制,将已整合到统一资源空间的、分布异构的知识库和整合在统一用户需求空间的用户需求统一纳入一个虚拟知识空间中,以实现知识库与用户需求的语义匹配,达到用户需求与知识库的互理解。

3 结语

对联格式篇8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加强基层党建、完善管理服务、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树立“沟通面对面、服务零距离、干群心连心”的工作理念,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核心,乡机关、村级组织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辅助,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城乡并举,条块联动,建立集社会精细管理、群众多元服务、干部作风转变、政府信息化建设为一体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明情况、调纠纷、办实事,进一步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扎实推进“联心强基”工程,为实现县委提出的“三县并举”和“两区”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具体工作目标是:

1、网络覆盖更加全面。坚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村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逐步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延伸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触角,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网络覆盖更加全面。

2、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坚持统筹理念,按照便于掌握村情民意、便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打破层级界限,积极整合资源,使基层的问题依靠各级力量、各级资源协同解决,实现基层组织单体作战到上下协同作战、单一依靠行政力量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坚持依托管理网络和服务团队,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把问题受理的责任单位、处理过程和办理结果予以公开,切实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4、基层基础更加坚实。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的要求,积极拓宽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促,进一步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服务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把是否推动科学发展、让群众得到实惠作为检验工作的最终标准。

2、注重实效、整合资源。把当前实施的“一户一策一干部”、“分类住村、联心创好”、农村党员干部“一创三联”和诚信管理等制度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统领,强化条块协同,整合公共管理服务资源,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形成运行规范、实用、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3、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与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强化基层社会管理、转变干部作风、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等相结合,统筹谋划,有序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实行“双网格”管理,明确管理服务范围。按照尊重历史、便于管理、推动发展的原则,坚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一是合理划分行政村网格,根据村所辖范围、分布情况、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产业特点等情况,按照200户左右划分为一个责任网格。规模大、人口多的行政村可以按区域情况划分若干网格。根据我乡各村实际,除五都村、石门村、王村划分为2个责任网格外,其余村为1个责任网格。二是合理划分乡片区网格,在行政村建立责任网格的基础上,依照乡现有片区管理的模式,将片区内地理相连、习惯相近的行政村网格联合组建8个片区网格。

(二)选优配强服务团队,落实管理服务责任。按照条块结合、延伸到基层的要求,整合各类管理服务资源,组建不同层级的网格服务团队,每个网格服务团队一般不少于5人,落实工作承包责任制,公开服务承诺,执行责任联负、创优联评制度,实行组团式、专业化、联动式服务。

行政村网格服务团队。以乡联系领导、住村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农村党员、村民代表等为管理和服务骨干,村党组织书记为负责人,并吸收当地老干部、退休干部、村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实用乡土人才、致富能人、教师、联村责任医生、信贷员、村法律顾问等人员。主要职责是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调查、维护基层稳定、信息收集反馈、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网格内群众反映的事务、纠纷的协调处理等。

片区网格服务团队。以乡班子成员(工作片片长)、片区住村干部、责任民警、在农村的“两代表一委员”、“住村入户、组团服务”工作组成员等为管理和服务骨干,乡工作片片长为主要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协调各行政村网格之间的工作,做好行政村网格上交矛盾纠纷和事务的处理等工作。

乡网格服务团队。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经济发展中心和社会发展中心等资源,设立分类专业服务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各片区网格的工作协调和处理片区网格无法处理解决的问题等。

实行片区网格工作包干负责制,乡班子成员(工作片片长)对所联系片区网格的经济事务、行政事务、社会事务、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等负总责。

1、全盘掌握片区的经济社会现状,通盘考虑片区的管理、工作、服务事宜,总牵头、总负责、总协调,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

2、指导各责任网格的行政管理事务,对服务团队成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跟踪指导,及时就各责任网格事务进行难题破解、问题疏导、跟踪答疑,并把握片区的整体工作进度和各类工作事宜。

3、整合片区工作资源,对片区服务组干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遇急难险重和重大突发事宜、重大突击工作整合工作资源,灵活调动,灵活处置,灵活开展工作。

(三)拓展管理服务内容,实现管理服务全范围覆盖。推行“一站二卡四亮”工作模式,即网格服务团队设立便民服务站,统一发放联系卡和监督卡,及时亮出形象、亮出身份、亮出联系号码、亮出服务内容。采取“面对面沟通、面对面宣传、面对面登记、面对面服务”的“四个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建立一年四次以上的集中走访制度,做到“四必到”、“五必访”:即网格内发生突发事件、网格内有重要建设项目、网格内有上访事件、群众有急难事件必须到场;对网格内的小康户、专业户,老干部、老党员,上访户、意见户,困难户、低保户,返乡创业户、流动党员家属户等做到“五必访”。同时,住村干部每年要对所有农户至少走访一遍,村干部、党员对挂钩联系的示范户、困难户和重点户,每月走访不少于一次,广泛收集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全面掌握服务区域内每一户、每一个体的基本信息,及时建立健全村情民意信息库,充分发挥网格服务团队“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民主制度规范员、组织建设督导员”的“六大员”作用,努力在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做好政策宣传讲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做好服务,不断丰富为民服务的内容,实现管理服务全范围覆盖。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运转高效的管理服务平台。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拓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功能,建立高效运作、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到位、更加有效的管理服务。

1、充分利用并建好县统一开发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政府网站、农民信箱、12371党员咨询热线等信息资源,利用好县开发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将信息网络延伸到乡、村网格,实现信息共享、管理高效、服务有序、覆盖全面的目标。

2、建立信息收集处理机制。每个行政村网格设立一个信息管理站点,建立以住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远教站点管理员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由网格信息管理员将网格服务团队各成员收集掌握的信息和群众的诉求及时输入信息系统,采用“申报单、交办单、催办单、反馈单”的形式,实行行政村网格、乡片区网格、乡“网格办”逐级审核联动解决信息的处理机制,对在乡本级不能解决的事情,由乡“网格办”报县“网格办”,由县“网格办”根据内容分类和流转程序传递给县内各职能部门,落实相关单位负责限时办理,做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实时监控、双向考核,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防止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五)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供长效优质服务。建立健全规范有序、高效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良好运行。

1、强化条块协同,整合公共管理服务资源。打破一对多的联系服务方式,建立多对一、多对多的组团式联系服务模式。各班子成员对辖区内的住村干部,可集中统一使用,组团出击,协同处理辖区内的经济社会事务;各科室负责人也要整合科室资源,协同处理各科室业务及指导服务各村工作,力求取得最大服务效用。各乡干部要根据各条块要求,结合业务实际,亦应统筹安排好相应工作,一方面做好条上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块上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2、开展“住村入户、组团服务”活动。围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扎实推动农村“12345”工程的实施,以“住村入户、组团服务”为基本模式,以破“三难”促发展、强基础增合力、重民生筑和谐为基本任务,以强村带弱村、先进促后进为手段,落实好主题教育、队伍建设、综合整治、健全机制四项工作措施。

3、深化“分类住村、联心创好”工作制度。实行群众办事全程制,建立健全“干部住村、掌握民情、综合反馈、统筹协调、分解承办”的服务群众机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群众工作法、平时工作法、比较工作法、危机化解法、团结工作法”等“六个工作法”,充分发挥住村干部骨干带头作用,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规范村级组织活动,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素质,切实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推行党员分类积分量化考评制度。推行农村党员诚信管理,抓好农村党员分类积分量化考评工作的落实,对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定人,全面开展党员“1+1”创业帮带工作,继续开展“一创三联”活动,建立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定期义务服务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与户进行结对联系,确保每一户都有党员、干部或村民代表联系结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模范作用。

5、建立服务团队成员应知应会能力的考核制度。网格服务团队要按照“明情况、调纠纷、办实事”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主动收集掌握村情民意,建立村情户情档案库,做到对责任网格的基本情况底数清、情况明,能够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及时了解群众服务需求,帮助解决处理。建立考核制度,采取“日报周查月考核”等方式,分级负责,落实对服务团队成员应知应会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服务团队成员年度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全面促进服务团队成员对村情民意的掌握。

6、执行三级工作例会制度。网格服务团队要每月召开由全体团队成员参加的网格会议,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梳理上报各成员掌握的民情民意;行政村结合党组织“”制度每月召开由各网格服务团队相关人员参加的行政村网格会议,对网格内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提出解决措施和时限,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并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工作;乡里结合村干部例会每月召开由各片区网格服务团队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掌握工作推进情况,交流工作心得,协调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总结和部署阶段性工作,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实施步骤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在去年12月全面启动,主要完成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1、准备阶段(去年12月底前)。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要求,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梳理出问题和困难,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和办法,为全面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2、实施阶段(今年1月--今年4月底)。立足本乡实际,广泛开展舆论宣传,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有框架、有内容、有制度、有计划、有保障的要求,指导村科学合理划分工作网格,合理组建管理服务团队,扎实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

3、深化阶段(从今年5月开始)。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在本乡范围内至少培育1-2个村先进典型,以典型带动,同时不断总结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工作创新,并在面上深化推行。

五、组织领导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乡党委建立相应的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构,组织力量认真细致开展调查摸底,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和具体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责任、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确保组织有力、责任到位、工作落实。要注重发挥村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住村干部和村书记、主任的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落实。

2、严格督查,严格考核奖惩,落实工作责任。乡党委采取分阶段集中督查、重点督查和随机抽查的形式,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抓好工作落实。全面落实“区域网格、责任包干、组团服务”新机制的工作责任。落实“双管理、双负责、双考核”工作制,班子成员既要对所分管科室、工作片区进行管理,又要对所分管科室、工作片区工作负总责。同时,针对条块工作的不同,分别制定各科室及片区的考核办法,年底对条块工作统一考核。“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乡干部年度考核、村两委主要干部基本报酬发放和农村党员分类积分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成效明显的,积极申报县级“四十佳”评选,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充分调动参与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工作不落实、群众意见较大的,予以批评教育,并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上一篇:结婚感言范文 下一篇:升职感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