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左右范文

时间:2023-03-18 17:55:00

对联左右

对联左右范文第1篇

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几种。笔法指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含执笔法和用笔法;墨法指用墨的浓淡枯润,聚散洇凝;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续、呼应、照顾等关系,以及通篇的疏密虚实变化,亦即作品的布白(相似于绘画构图)。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法,贯穿于所有书写过程;墨法视书写工具、材料及作品用途的差异而灵活掌握运用,如熟纸不宜用涨墨,碑石书丹可求墨色枯润,而无须浓淡变化,等等。

对联作为特殊样式的古文体,千百年来被广泛书写,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书写对联之于笔法、墨法的要求与书写诗文等一致,章法上却有着自身的特定要求,其幅式、章法受着文体特性和实用功能的双重制约。书法作品意义上的对联,既包含文体及内容,也指其书写形式——区别于中堂、条幅、条屏、斗方、扇面、册页等的特定款式。

作为古文体的对联,源于汉语的对偶修辞,由上古的对偶语演化为对句,随着对仗的完善,从古代骈赋和格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特的文学形式。而以书法为载体的对联(对联书法作品),一方面承载并传达文句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点画、字形、章法所构成的笔墨图像完成自身艺术创造的同时,还必须从外观形式上体现对仗这一文体特征,即求得书写形式上的整齐美、对称美、和谐美,而这一任务便主要通过书写章法的规定性来实现。从而,联文的对仗与书法图像的对称均衡有机结合,互为表里,融为和谐统一、独具一格的对联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对联的诞生即伴随着实用,并与书法紧密结缘,或者说因为实用产生了对联和对联书法。

古代诗歌、民谣、典籍中均不乏对偶语,律诗中不乏对仗工稳的联句,但书写它们和写其他文字内容在形式、章法上无二致。而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句一面世即成为“有史第一联”,原因就在于它独立为用,并贴于门坊、楹柱这种对称建筑物上,成为形式对称整齐,章法独特,文意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

二、对联书法的基本章法

对联书法的对称性可称为“双边对称”,因为它不同于人或动物(或一栋对称建筑),后者每一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左右对称统一体。对联则由上、下两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的单联组成。书法对联的传统形式,要求竖排,上、下联左右分列,两行(或两片、两幅)字体相同,字数、字径、幅面尺寸相等,黑白空间分布基本均衡。

基于字数及尺幅,书写形式可分为两行对与“龙门对”两类。两行对单边一行,一般用于中、短联,上联排列在右,下联在左。长联文字多,单联需竖排两行或更多,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此视书体、风格而定,下文将谈及)。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

上述两种形式为对联的基本形式,也可称基本章法。然而书体及联文内容、艺术风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对联书法的章法布局,使其在规整、单调的形式中产生一定变化,创作出一些新的格局,这也是繁荣发展联艺、书艺所应了解和追求的。兹分门别类进行分析探讨。

三、不同书体的章法

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种书体,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创作。鉴于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往往融为一体,为便于观者识读联文,其中楷、隶、行三种字体被书者普遍采用。由于不同书体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本文探讨对联书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种书体的体势特征。

1、楷书

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2、隶书

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则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3、行书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因其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唐书论家张怀瓘对其作了划分:“兼真者谓之真行”,即现在所称的“行楷”,趋于静态;“带草者谓之行草”,趋于流动。若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同时适当放宽,章法疏朗萧散,别具一格。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平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4、草书

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汉隶的草书化,书法史上的章草名作有三国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其体势特点字字区别,布列整齐,字距均匀,字与字不相连属,体型化扁为方,点画出现圆转、萦带,捺画及部分横画保留波磔,体势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章草写联,章法可参照行楷书为之。

今草承章草遗绪,通过对笔画的简省、连结、形变、偏旁部首符号化等手法变化今楷的体势,略具其形而不失其字。晋代二王父子为行书及今草宗师。今草可每字独立,也可连绵牵带,一笔而贯数字。各种书体中,今草最为简捷流动,最富体势变化。按其书写速度、体势腾挪开合的变化程度,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谓。前文谈到书法对联应保持形式上的对称性,故而一般不宜用放纵不羁的狂草书联。小草(包括于右任先生创造的标准草书)每字独立,动中寓静,用以书联,则可参照章草章法为之。若以连绵流贯、起伏迭宕的草书为联,则可参照行草章法,在保持上、下联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发挥草书艺术特色,以求体势的错落开合、节奏的疾徐起伏等变化。

5、篆书

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其书联可分别参照楷、隶章法为之。

四、款识、题跋、钤印

款识、题跋不属对联正文,但对联书法作品中少不了落款。从内容看,下款落书联者或撰者名,上款一般题受联者或撰者、联文出处、年月等内容。题跋文字内容往往包含联文简要背景材料或必要的说明补充,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从书法角度看,题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会起到协调、丰富、完善整体章法的作用。故不能因其不属正文而忽略它,而应将其纳入对联整体章法的创作构思。尽管如此,款题毕竟不属正文,书写对联应主次分明:一是款题字径应明显小于联文;二是书体不能与联文冲突。如联文是楷、隶、篆等静态庄重的书体,则款题除用同书体外,欲追求书意的丰富、变化,最好选用流便的行草书;如联文为行草,则款题一般不宜用篆、隶、楷书。当然,艺事“法无定法”,有时少字的草书联文题以楷、隶小字为款跋,形成大小、疏密、动静对比,亦可达到主次分明,美观醒目的艺术效果。

款题视文字多少而布局。字少者,上款题于上联右侧上部,下款落于下联左侧下部,当代书法家追求作品虚灵与动感,喜将书者落款位置提高到下联左侧上半部;为追求简洁,可不落上款,只于下联落书者名即可(名款可简至1-2字,称为“寒款”)。题跋文字 少者可照上述落款位置书之,字多者可题于上、下联文左右两侧;联文字少而幅长者,为避免字距过大章法松散,可题款于上、下联联文下部进行补救。书写龙门对应在上、下联末行下部留足空白,以便落款或题跋,并视字数多少,跋语可一行至数行不等。若空白不够,也可题跋于上联左侧及下联右侧。

篆刻艺术同属国粹,钤印是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形式。对联书法作品中的铃印也属整体章法的组成部分,常常起到调整和完善布白的功能。一般说来,下款钤书者姓名印,还可加盖闲章,可一方、两方,多至三方,首方钤在下款尾部空一字的位置。如下款位置较低,可钤于紧靠款字的左侧。上联右上侧钤引首闲章,如已题上款,则不宜再钤印于款字上方,而可钤于联文右侧下部,位置宜低,不宜与下款姓名左右齐平。印章直径不应大于款字。

五、对联书作章法举异

前面简单分析介绍了各种书体对联的不同章法,据所闻所见及自身创作实践,也有采用特殊款式、章法书写联文的尝试。举例如下:

有龙门对,下联同于上联,从右往左竖行书写,排列一顺风,相互不尽对称;

有名胜联改竖行为横排,上、下联反向书写,如双横匾式左右悬挂,呈横向对称;

笔者自撰警世趣联:“天下为公,切勿睁只眼闭只眼;眼前是福,岂能过一天算一天。”因非实用联,便采用环式特异章法为之,使联文的顶针、回环修辞趋于形式感、形象化;

另撰《〈义勇军进行曲〉赞》联,摘引国歌词语,因系白话,便按新诗竖排,每句一行,构成新章法。

以上属章法变格的探索之作,能否成立让读者认可,自待物议。另有以条幅、斗方、扇面等款式按诗文章法(即竖排从右至左,从头到尾连续书写,不分上、下联)书录对联全文或节录者,以其失去上下联相互对称的基本要求,只能称之“联文条幅”、“联句斗方”、“联语扇面”之类,而非对联书法也。

六、联书合璧相映生辉

中国书法艺术在三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宝贵的艺术法则和审鉴标准,它们深刻地反映了民族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这些法则、标准一方面促进和维护了书法艺术的规范化、精准化,但同时也给书法家的艺术创造和个性发挥以制约。因而人们将书法创作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而对联书法形式上所要求的整齐与对称,造成了书写章法上的重重局限,这不啻给书者又加上了一副沉重的“镣铐”。这就要求书法家在尊重对联文体特征的前提下,机动把握对联书写章法规定的“度”。

对联左右范文第2篇

除夕的日记300字左右1

除夕的晚上,我、爸爸、妈妈、奶奶、弟弟……全家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年夜饭。

饭菜可丰富了呢!有:烤鱿鱼、扒鸡、烤鸭……我最喜欢吃烤鸭,因为它的肉很香,皮很脆,我还知道烤鸭的做法呢!首先把鸭子杀了,再把毛拔光,再拿去腌制,再用一根棍子从鸭子的屁股串到脖子 上,最后拿到火炉那里边烤边转动棍子,还要烤三十分钟呢!烤好后就大功告成了!不过鸭挺惨的。

在桌子上,弟弟吃了奶奶做的饭菜后,脸上露出了微笑,说:“好好吃呀!”奶奶在吃饭时,还对我说:“炜炜,你又长大了一岁,希望你比以前更懂事了!”弟弟也以饮料代酒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 如意,很快,全家都有说有笑地把这顿年夜饭吃完了。

我又长大了一岁,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除夕的日记300字左右2

今天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除夕了。热热闹闹的大街上,挂起了火红的灯笼。妈妈也急急忙忙地拿出一副对联。我好奇地打开一看,咦,有些字我不认识。爸爸听见了,走过来读了一遍后,我才知道原来横的一张是“盛世华年”,竖的两张是“物华天空迎新春”和“举国欢腾庆佳节”。

我迫不及待地搬来两根凳子合并,把对联摆平,又拿来透明胶布,把竖的两张对联的两头都贴上胶布,然后就站到桌子上,可那两张对联太长,爸爸就帮我一起贴,很快就把那两张贴好了。接着要贴那张横的了,我又把胶布贴到那张对联两头,然后又站到桌子上,举起对联,在大家的帮助指挥下,慢慢对准了方向贴了下去。

对联贴好了,我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喃喃地说:“今年的除夕,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顿时,大家都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除夕的日记300字左右3

今天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哈哈,我要大显身手了。

先调馅,我把肉切成丝,再切成小块,把它放在盆里,光干这个我就很累了,那之后的得多累啊!我赶紧酱油、盐、香油,和弄和弄,馅就调好了……

包饺子喽!我一手拿着奶奶杆的皮,一手拿着筷子,挖一点馅,放在皮的中间,两手将皮对折,捏成元宝的样子,一个饺子就包好了!

最后一个最重要,因为——要吃饺子喽!饺子里有钱哦,我亲眼看见的。我抱着希望咬了一口,在小心翼

翼的嚼着,没有。爸爸抱着期待咬了一口,也是没有,结果全家人都是没有,看来钱一定在妈妈的手里。哥哥说:“怎么不在我这里,我去年就吃到钱了啊!”“那是我爸吃到钱了!”我反驳道。哥哥 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不说话了。

今年的结尾给明年开了个好头!

除夕的日记300字左右4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着买年货,我和爸爸、哥哥也忙着去超市买年货,有糖果、饼干、瓜子,等等,还有对联。

下午,爸爸把我们从房间里叫了出来,原来,要贴对联了,首先,把对联放在桌子上,用双面胶贴在对联的背面,然后,先把下联分别贴在门的左右两边。接着再贴上上联,这样就大功告成了。“真是太完美了。”哥哥说。“就像门也穿上了火红的衣服。”

很快,除夕饭的香味就闯进了我的鼻子。“开饭喽!”妈妈喊叫道。我们马上走到饭桌前吃起了美味又香喷喷的火锅。吃完了火锅。打开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播了。好看极了,有小品、杂技、还有我最崇拜的宋祖英唱的歌呢。爸爸拿出了许多盆零食、水果来吃。

到了晚上十二点,鼠年的钟声就敲响了。我十岁啦!

今年的除夕过得又充实,又美好!

除夕的日记300字左右5

年夜饭已是除夕之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瞧,今天我们刚刚打扫完屋子,又要忙着做年夜饭,这时妈妈喊我来包饺子……

妈妈不一会儿就准备好了工具,可是我从来都没有饺子,擀的皮就像一个鸡蛋似的,包的饺子也变成了馄饨,看我包成这样,妈妈沉不住气了,手把手的教我,嘴里念念有词,经过妈妈的精 心指导我擀的皮又快又圆,包的饺子也非常好看。

饺子后妈妈就开始做自己的拿手好菜——糖醋排骨。

妈妈首先把排骨切成小块,用冷水来煮,等到水开以后撒上调料,把火转的小一些,再煮一小时。煮完后在成出一些排骨汤。然后在锅里倒一些油,在里面放几勺糖,把排骨导进去,撒上料酒, 酱油,醋,之后把排骨汤导进去再炒20分钟左右。最后再放进冰糖,撒上芝麻就可以了。

不一会儿,妈妈就做了很多菜,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了一次年夜饭。

除夕的日记300字左右6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 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 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 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除夕的日记300字左右7

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许多的人都会回到家与家人团聚,并吃上家人的可口饭菜。我们这一天,当然也开开心心地与家人团聚着。

在车上,当我们看到许多人年夜饭都去饭店吃时,我便不由自主的说:“年夜饭本来就是家人团聚回家吃吃自己家的可口饭菜,去饭店吃本来就是一种不卫生,而且还很浪费。”坐在一旁的哥哥 也提出了建议:“对呀,饭店的饭难道有家里的饭美味、卫生、可口吗?”妈妈这时对我们赞不绝口。回到家中,我们大家都开始动起手来干活,我是负责擀饺子皮,我擀的饺子皮非常圆,连有着多年 经验的奶奶也夸起了我来,我顿时感到害羞;奶奶和妈妈是负责包饺子,那羊肉香菇的馅让我们胃口大开;而有着“食神”称号的哥哥与爷爷却负责烧开水,把饺子下锅。但我爸爸呢,他却负责品尝饺 子的味道。我们看着春晚,吃着自己做的饺子,心里不禁有些暖暖的。

对联左右范文第3篇

对联滥觞于古诗文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都属于工稳的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对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民间便已形成的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人们将其悬挂于门之左右,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千余年,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沿袭旧称,将春联叫做“桃符”。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的春联已十分接近。据《簪云楼杂话》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年除夕,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阉豕苗(幼猪)者,尚未张贴。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多属润色帝业、鼓吹承平之作,但因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数量巨大,流品甚高,为对联句式结构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光推移,楹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就篇幅而言,对联长短不一,相差悬殊。短者仅一两个字,长者可达数百字。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必备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而且不能重复。此外,张挂对联时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可颠倒。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即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但第二、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多为四字,是对对联内容的提炼与升华,也是对联的点睛之笔,可与两联内容相呼应,也是对上下联的补充。但对联也可无横批而单独存在。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对“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对“并蒂花”。这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楹联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且与书法相得益彰,集中展示了汉字和汉文学的风韵与品位,是浓缩到极致的艺术精品。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路子与你聊】

对联左右范文第4篇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2、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3、联对。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今多用于文章。

4、对句。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香。’”今多用于文章。

5、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难在每捷。”

6、对子。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

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种:

1、俪言、俪语。本是以对偶形式出现的方辞,后偶作对联代称。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有《方宦俪语》等。 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2、骈言、骈语。义同俪言,由汉魏时的“四六体”骈文演变为对联而名。如骈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偶语、偶句。本指相对私语,后取偶为“相对”之义作对联别称。如近人有《偶语百联》。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4、楹帖、帖子。义同楹联。常用于书名和其他,如清罗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5、楹句、楹语,义同楹联。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语录》、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近人徐?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赵式铭《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6、桃符。由春联源于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至少从汉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薄S捎诙粤?某鱿趾吞曳?忻芮械墓叵担??怨湃擞殖贫粤??疤曳?薄

7、连语。取上下联相连之意而名,今仅见章太炎取自己的对联书名为《荆汉大师连语》。

8、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9、诗余。取对联是诗的变体而名,民国郭立志《曾文正公联语辑录·序》云:“联语亦诗余也。”

10、诗钟。本是兴起于晚清的一种文字游戏,其方法是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如以尺、蜂为题咏二句:“灯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酿蜜正三春”。因其对仗工整与对联相同而作代称。

11、小道。因过去对联地位低下所云,庄俞《应用对联粹编》:“联语,小道也。” 这种看法现在已得到了纠正,正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所云:“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12、小品。因对联字数少、篇幅小而称之。陈方镛《楹联新话》:薛慰农……所撰联语小品,亦脍炙人口。

另外,对联还有一些简称,如:楹、对、偶、联,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又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除以上这些称谓外,集合性的称呼尚有对锦、对类、偶语、楹镜等。而且小类中尚有一些别称。如集句对,称集联、集对、辑对,集字也称集言,又可据所集内容冠以“集”或“联”,如集陶潜诗句的称集陶,集陆游诗句的称集陆,集经书的称联经,集《庄子》的称联庄等等。亦可不用集、联字而另创名称,如清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称《采唐集》,何?蚣?臻??牧?槌啤赌伤占?贰T偃缤炝??渤仆齑省⑼炀洹⑼煅缘鹊龋?灰欢?恪?nbsp;

对联左右范文第5篇

楹联,通称对联。《辞海》: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楹,即房柱或门柱。过去对联常常刻写在楹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起来有强调其文学性质的意味。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此外,楹联还有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别称。具体分述于下: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2、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3、联对。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鄇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今多用于文章。4、对句。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香。’”今多用于文章5、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难在每捷。”6、对子。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种:1、俪言、俪语。本是以对偶形式出现的方辞,后偶作对联代称。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烜有《方宦俪语》等。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2、骈言、骈语。义同俪言,由汉魏时的“四六体”骈文演变为对联而名。如骈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偶语、偶句。本指相对私语,后取偶为“相对”之义作对联别称。如近人有《偶语百联》。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4、楹帖、帖子。义同楹联。常用于书名和其他,如清罗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5、楹句、楹语,义同楹联。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语录》、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近人徐鋆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赵式铭《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6、桃符。由春联源于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至少从汉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于对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对联为“桃符”。

7、连语。取上下联相连之意而名,今仅见章太炎取自己的对联书名为《荆汉大师连语》。

8、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9、诗余。取对联是诗的变体而名,民国郭立志《曾文正公联语辑录·序》云:“联语亦诗余也。”

10、诗钟。本是兴起于晚清的一种文字游戏,其方法是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如以尺、蜂为题咏二句:“灯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酿蜜正三春”。因其对仗工整与对联相同而作代称。

11、小道。因过去对联地位低下所云,庄俞《应用对联粹编》:“联语,小道也。”这种看法现在已得到了纠正,正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所云:“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对联左右范文第6篇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种类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杭州修复一新的“岳庙”精心撰写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其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第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第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左右范文第7篇

盼了好久的新年终于来到了,今天妈妈就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贴门画,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爸爸贴的,而今年我已经长成了一个小男子汉,所以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到了我的身上,别看贴门画是简单的活,但真干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浆糊,所谓的浆糊就是做的面汤,自古一来这就是一项传统,浆糊准备完毕后,就要准备对联了,对联都有左右之分,我会让爸爸指导我如何去辨别,然后就拿起刷子,先把去年旧的对联去掉,然后刷好浆糊,把对好的对联贴上去,最后在站远一点的地方,如果有贴斜或者两边不对称那就要重新更正一下,贴对联的步骤才算真正的完成。看着贴好的对联,心里不免有有些激动,这是我第一次贴对联,虽然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但是却是一次努力的尝试,同时也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表扬,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新的一年就从贴门画开始,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越发的精彩。

对联左右范文第8篇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__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左右范文第9篇

A. 元宵 B.寒食 C.春节 D.中秋 E.重阳 F.端午

2.“锱铢必较”中的“锱”和“铢”作为重量单位,哪一个大?( )

A.锱大 B.铢大

3.请按顺序排列以下各地支:( )

A.申 B.丑 C.午 D.亥 E.戌 F.子

4.《水浒传》中的“浒”意思是“水边”,对吗?( )

A. 对 B.不对

5.一般两个闰年之间相隔几年?( )

A.2年 B.4年

6.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7.我国古时候称经商为“端木生涯”,“端木”,指端木赐,他是孔子的弟子:( )

A.子路 B.子贡 C.子张

8.“八斗才”最早来形容谁文才横溢?( )

A.曹冲 B.曹丕 C.曹植

9.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那么一更约为多长时间?( )

A.一个半小时 B.两个小时 C.两个半小时

10.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哪种气体含量过高所造成的?(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11.享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的名山是:( )

A. 泰山 B.衡山 C.华山 D.嵩山 E.黄山

1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为了怀念哪一位历史人物所写的诗句?( )

A.项羽 B.关羽 C.诸葛亮 D.岳飞 E.文天祥

13.我国古代称“弱冠”表示男子的年龄是:( )

A.14岁左右 B.16岁左右 C.18岁左右 D.20岁左右

14.有一份报纸,为了吸引广大读者订阅,就在报纸上登载了一个广告。广告旁边有一副对联,这对联是改动了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成的。你能推断出这副对联被改动的是哪两个字吗?新对联又换上了哪两个字呢?

15.在下列作家与其作品、国名之间连线: 惠特曼 《约翰・克里斯朵夫》 俄国

罗曼・罗兰 《浮士德》 德国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美国

歌德 《草叶集选》 法国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语文知识竞赛从本期开始了!这次竞赛试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经哲的知识无所不包,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朋友的参与意识,并全面提升读者朋友的“大语文”素养。具体参赛办法如下:

自本期起,每期将刊登中学生“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和答题卡一份。你只需填好答案并剪下答题卡(复印无效),将答题卡贴在信封背面寄回大赛办公室,随信附50字左右简介及照片一张,以便获奖后刊出,每位参赛同学需另寄参赛费5.00元(截至次月15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我们每期将在答对的读者中以抽奖形式产生一名“每月一星”,奖品为《中学生规范词典》一本和纪念证书。并将答案与获奖名单于次期一同公布。我们会认真登记每位同学的来信,参加全年答题而未获奖的同学,将会在明年初得到一份精美礼物。

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语文世界》“中学生大语文知识竞赛”办公室收 邮政编码:100010 咨询电话:010-85110029

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中,剪贴在信封背面,邮寄给我们:

对联左右范文第10篇

族谱,是用来供奉祖先的,上面标有列祖列宗姓名和位置的年画。只在豫北平原和其他特定地区祖祖辈辈一直使用。各个地方所使用族谱的画面内容是不同的,大致分为五种,有龙柏树、岗岔楼、松柏树、绒花树、未名族谱。是按照族谱最上方左右两边的图案来划分的,例如,左右上方各有两个龙头形状的柏树的称之为龙柏树,以此类推,未名族谱则是左右上方没有装饰景物的,画面比较简洁。

神像的分类比较细致,也是比较讲究的,可以分为独像、群像、灶君、门神。其代表的人物和内容各不一样。独像里有玉皇大帝、钟馗、财神、鲁班、牛马王、老君、张天师、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或玄武上帝)、碧霞元君、送子观音、佛祖、田祖、保家仙。各个题材所体现的寓意不一样,所以所使用的地方也不一样。比如在当地,木匠,泥瓦匠一般供奉鲁班,所以鲁班的神像一般都木工房内或者工棚内,供奉牛马是农民希望牛马康健,并给自己带来财富,所以牛马王一般都贴于牛棚马屋内,保家仙是指一些有可能成仙的动物或者植物,可以使家财不外流,避免灾难,一般都贴在粮房比较僻静的地方。群像一般都挂在中堂,还要配上对联,群像的内容有三神像、四神像、五神像、全神像。它们的内容和板式都不一样。门神有日月门神、大刀门神、小门神、骑马门神、福禄寿门神。

对联的出现常常和年画是不可分割的,有得对联本身就是年画。但多数对联还是和神像或者族谱搭配使用。对联有八仙对联,这八仙就是民间传说故事当中张果老、铁拐李、吕洞宾......等共其男一女。八仙的配字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叫福寿联。还有一种属于劝诫联,配上“礼义廉耻,孝弟忠信”。还有十仙对联,多加了两位神仙,老寿星和鬼谷子,上联是“江山千古香”,下联是“花木四十新”。除此之外还有花鸟字对联、梅花篆字对联。花鸟字对联这种艺术形式作为木板年画出现在民间很还是很少见的,文字内容为“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主要意思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体现和倡导儒家的道德修养的重要精神,整个对联近看是花鸟,只有远看才能看出文字内容,表现形式十分精妙。梅花篆字对联是一种非常有趣又极难辨认的篆字,给人的感觉神秘莫测的同时,又是一种艺术享受,图案及其优美别致,被称之为难以解破的“神秘天书”,对联的内容是“竹报平安竹长千年碧,日出富贵花开一品红”横批是“自求多福”。

花鸟鱼虫和山水人物的题材很少,但却都是精品。花鸟人物的题材有老虎、喜上眉梢、龙虎斗、牡丹等题材,其中喜上眉梢的画面有松、梅,梅花枝头有喜鹊,寓意喜上眉梢。他的表现手法和国画的表现手法几近相似。山水人物是山水、福寿禄、垂钓图、夜读《春秋》、寿星、麒麟送子。

戏曲神话故事,这是滑县木板年画的一个重要类别,精品荟萃、品种繁多。明末清初,戏剧在滑县下兴起,清朝中期达到顶峰。戏摊子、戏楼随处可见,演戏、看戏成了滑县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神话故事都有强烈的动感,都是截取故事情节发展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一瞬间。譬如《黑石关盘叉》 、《收敬德》 、《铡判官》 、《铡赵王》 、《罗成招亲》等,欣赏着这些画面,简直可以听得到画面上兵器之间的撞击声,可以听得到画面上人物之间的对话声。戏曲神话故事的题材,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隋唐戏。滑县人对隋唐故事似乎多了一份情感。这主要以为滑县境内有个瓦岗寨。瓦岗寨被一些史学家称为隋唐风云第一寨。瓦岗寨是瓦岗军的发祥地,而历史上著名的瓦岗军起义就发生在这里。瓦岗军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推动了唐王朝的建立。瓦岗军当年在中原地区杀伐征讨,建功立业,它的许多英雄豪杰在滑县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故事传说为世世代代的滑县人广泛传颂。

最后是水许纸牌和纸马灵符,水许纸牌是以水许人物为图案的纸牌,细腻精美,极具艺术观赏性。纸马灵符是包括纸马和灵符,纸马是用来祭祀时用来焚烧的民间印刷品。在滑县木版年画中,在诸多神像画中,虽然道教诸神占了多数,但是,整体而言,滑县木板年画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文化,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族谱在滑县木版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族谱是民间用来供奉祖先的。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族谱,旧了就换新的,小的学满了就换大的,一代代传承下去。族谱的主要意义就是强调后人要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先。滑县木板年画不仅把族谱作为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下了很大功夫来精心设计、精心打扮族谱。第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木本宗功,水源祖德”等对联强调的就是儒家文化。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伦理道德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第三,大量纸板的使用本身就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具体表现。这些纸马把滑县木版年画与滑县的丧葬文化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了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在滑县木版年画中,所有的宗教神灵都从自己的寺庙宫观中走了出来,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为每一个家庭尽职尽责。而这种种责任 ,根本上都是由儒家文化所支配的。

上一篇:福字对联范文 下一篇:生意对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