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1 04:06:39

财富管理

财富管理篇1

中国民营企业正处于传承发展的十字路口。许多知名企业家如王石、柳传志、宗庆后、马云等正纷纷隐退或淡出管理层。作为占民营企业绝大多数的家族企业,在未来10到15年,将迎来交接班的高峰。

受制于国内相关制度设计的缺失,不少致力于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的机构遭遇新的纠结。

北京西城,一个高端私人会所。拥有海归背景、资产过亿的鲍先生,正在听某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介绍为其财富传承的产品设计。在缓缓升起的烟雾中,鲍先生就资产内容、投资方向、风险等级、配置比例时不时提问。

最后,鲍先生以考虑考虑为由,送走了这位投资顾问。

“从去年开始,就家族财富管理问题,很多国内的机构找我了。”鲍先生微笑着说,“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些业务在国内都不成熟,甚至有潜在的风险,所以一直都在考虑。”

目前,经济转型正让身处其境的所有人遭遇阵痛。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又正好出现了创业一代向二代传承的问题,这个叠加导致了目前民营企业的财富传承问题更加严峻和紧迫。

招行和贝恩公司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高净资产人群数量达84万人,预测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27万亿元人民币。所以从去年开始,家族财富管理被视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新一轮盛宴,私人银行、信托、保险、理财机构甚至PE、律师事务所,都纷纷开展类似业务。

但是,受制于国内制度的缺失,不少致力于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的机构遭遇新的纠结。

下一个蓝海

吉林省一家龙头企业的董事长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我用了30年的时间做到了财富过亿,现在需要让这些财富保值增值,在子孙后代中传承下去。”

《报告》也显示,现在“财富传承”需求进一步显现,约有1/3的高净值人士,约1/2的超高净值人士开始考虑财富传承,其中部分人士已着手进行财富传承的安排。

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家族财富管理理念与制度建设在中国出现抬头之势,引得不少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家族财富管理业务。

处于转型中的信托公司率先试水。家族信托这种业务模式成为发力的重点,这种财富传承计划是委托人生前通过将财富转移至信托名下,实现财富的长远规划安排,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私密性。

2012年下半年,平安信托推出了被业内认为是首单真正意义上的家族财富传承信托产品。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指出,平安信托推出的国内首款家族信托,标志着家族财富管理信托在中国正式起航。

上海信托早在6年前即提出战略规划,两年前就将业务重点聚焦在家族财富管理和家族传承服务上,力求家族企业寻找适合的传承模式和财富管理平台。随后,中信信托、紫金信托等多家公司也都在家族信托领域暗自备战。

对此,东华长信财富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刘嘉城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遭遇业务瓶颈,资金募集成问题,尤其是信托的刚性兑付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各大金融机构转向财富传承的一大动力。

除信托公司外,银行也不断发力。2013年5月,招商银行联合外贸信托在家族信托业务实现了国内私人银行第一单的突破。中国农业银行从2013年就计划涉足家族财富管理领域,筹备家族事务所,并派人多次去东南亚取经。

此外,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的主攻方向调整为家族财富管理。

保险业也不甘落后。信诚人寿就与中信信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进行信保深度合作。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外,第三方理财公司也企盼从家族财富管理中分一杯羹。以诺亚财富为例,旗下歌斐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服务的资产超过20亿元的家族数量已有数家。与此同时,瑞银等国外的诸多家族财富管理机构也开始“觊觎”中国家族财富管理市场。

“觊觎”中国家族财富管理市场的,除了一众机构,还有看到其中蕴含着巨大机会的业内人士。拥有超过16年环球基金管理经验的东华长信首席财富管家张俊文表示,中国家族财富管理市场容量巨大,而且“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他选择中国市场的原因。

局限

各路机构摩拳擦掌,一切看上去很美。但是,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拓荒的机构们还需要跨越重重关山。

8月底,山西靠煤炭生意起家的夏老板专程来到北京与信托公司见面,商谈设立家族信托事宜。面对家族信托合同20-50年的期限,夏老板开始犹豫。

中海信托的一位信托经理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缺乏契约精神的国内,让白手起家的“夏老板们”接受管理期在30年以上家族信托并不容易。所以虽然很多信托公司看好家族信托业务,但是目前在拓展客户方面仍比较困难。

国内的私人银行调研报告提及,一些家族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很难将大量资产交给第三方金融机构打理,因此取得对方的信任成为家族财富管理业务首要难题。

瑞银在家族财富管理方面有着上百年的经验,瑞银香港家族咨询服务部董事汪玉琳表示,家族财富管理取得客户的信任确实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会先做家族财富规划,然后从打理个人的小部分资产开始尝试,再逐步扩展至其他的金融资产投资服务。“目前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还处于培植市场阶段。”

前述信托人士透露,目前虽然很多机构都有家族财富传承的部门,但是大多还没有真正想好该怎样开展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在国外,家族财富管理不再仅仅限于资产的配置,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法人财富传承、合理避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治理,以及慈善公益行为。但中国的客户大多还是单一的财富增值诉求。这也导致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停留在委托理财阶段。

即便如此,受制于外汇、税收政策,金融工具的匮乏,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机构也并不能做到根据家族客户的需求进行资产配置。“有的客户在国内外的资产有几十亿元,他们希望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能够自由流动,寻觅较好的投资机会和稳定的回报,实现保值增值。但是这点国内机构很难做到。”前述中海信托人士表示。

一位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是评价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机构:银行、券商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碍于法律规定,偏重于避险产品,在产品创新领域突破不大,无法满足家族财富追求高回报、灵活的要求。而信托和第三方理财机构均是中介机构,在盈利模式上严重依赖销售佣金,目前尚难完成从产品推销者到财富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另外,刘嘉城向记者表示,国内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大部分配置的是国内的股票、基金、债券、期货等产品,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管理还比较严格。目前,股市、债券、信托都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这样的资产管理无法将投资风险分散。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国内家族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国外服务家族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家,一般都有着几十年的金融领域工作经验。以瑞银为例,其家族的慈善业务方面,在全球有40多位专家。

前述中海信托人士认为,家族财富管理,不仅需要国际化的财富管理观念,对于法律、税务筹划以及家族的各种问题都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没有十几年相关领域的历练,很难上手。”他透露,不少所谓的家族财富管理的“专业人员”有可能出身银行的客户经理,产品销售,仅做了几个月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了”。

出海

“跟国内的机构相比,我更愿意选择国外的机构做家族财富管理。”鲍先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在他看来,中国的家族财富管理各方面都处于初始形态。

“就像某私人银行派来跟我联系的私人投资顾问,竟然是一个80后的小伙子。他上小学的时候,我已经跟着美国的金融大鳄在华尔街做PE了。你说我会选择把家族财富交给他们管理吗?”

鲍先生在中国香港和英属的根西岛设有离岸的家族信托,在他看来,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专业知识和理财经验方面跟国外的机构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因为海外的金融机构有上百年的历史积累,而中国还未超过20年。

国内机构的不成熟,导致一些中国富人在境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譬如SOHO中国的潘石屹、玖龙纸业的张茵等多位中国富豪都在境外设立了家族信托。另有一些富豪青睐于通过国外的PE进行家族财富管理。

《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内地超过30%的全部高净值人士、超过50%的超高净值人士持有境外投资;在已持有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群中,有近60%的受访者称未来会进一步增加境外投资比例;而目前没有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士中,超50%计划境外投资。

香港特区成了不少富豪进行家族财富管理的首选。永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部主管谭剑伟曾经表示,“在香港设立家族信托的客户有50%~70%的比例来自内地,内地企业家对财富传承需求比较强烈。”

在香港的私人银行开设账户,没有外汇管制,更容易进行资产的全球配置规避风险,也吸引了不少客户。

在国际上,人寿保险通常也被作为传承财富的重要工具。根据《保险法》的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人寿保险金归受益人所有,不属于被保险人的遗产,受益人无须清偿被保险人生前所欠的税款和债务。所以在境外购置大额保单也是内地高净值人群进行家族财富传承的方式之一。谭剑伟透露,香港保费高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保险有50%由内地客户购买。

正是出于这种需求,才有了东华长信这一类财富管理机构,通过与国外著名的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合作,将国内富裕家族的流动性资金转移到海外进行投资,实现传承。

财富传承仅是一个方面,鲍先生认为,与国内的机构相比,无论是欧美还是香港地区,他们的机构做家族财富管理可以为客户搭建一个永续传承的架构,并且能帮助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而国内机构对这些还很陌生。

但是,出海也有风险。鉴于国内外适用法律和税负的差异,所以高净值人群海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也面临着政治风险、税负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风险。

制度掣肘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企业家表示之所以选择境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除了资产配置工具的差距之外,政策法律环境也是考量。

家族信托,在国外是家族财富传承的主要工具,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客户的追捧,但受制于制度的掣肘,家族信托在国内步履蹒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信托法》中对纳入信托的财产尚未明确财产所有权变更问题,由信托持有,以及由信托转移至信托受益人名下等方面还存在障碍,这也导致家族信托的主要功能难以发挥。

另外,从操作层面来讲,一些国家有信托财产登记机制,在信托设立时对财产所有权进行公示。但国内信托财产登记比较欠缺,这也导致家族信托无法产生效力,成为家族信托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通常高端客户除了货币现金外,还有大量房产甚至企业股权等。在北京信托首席研究员刘向东看来,土地只有70年使用权,法律始终没有明确规定附着于其上的商品房该何去何从;而股权更是至今作为信托财产登记,所以该类资产也暂被搁置在家族信托之外。由于境内的法律无法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很多高净值人士纷纷出海。

鲍先生表示,国外的法律环境要比境内完善。仅以保护私人财产的相关法律条文为例,美国有3万多条,而中国只有200多条。这也导致一些企业家缺乏“安全感”。他们通过内保外贷、投资不动产、并购企业等多种方式把资产向海外转移,在境外进行家族财富管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家族企业课程主任高皓估计,富豪每年转至境外的资产高达千亿元级,这也导致了国内财富的外流。

“为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更应该从制度层面上完善家族财富管理,让资金资源留在国内。”高皓说。

财富管理篇2

经济高速增长之下,我国私人财富在过去的30年得到快速积累。然而笔者在长期的财富管理从业实践中却一直有些困惑。

理论上,财富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适当的资产配置来取得与所承担风险相对应的合理回报,同时以分散投资规避各种非系统性风险。实则不然。为何理论与实践相背离?难道高资产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的收益预期并没有从“进取创富”调整到“稳健守业”?因为过去的30年,创富是主调。

前段时间,笔者到上海某大学主持MBA学生的金融和关于资产配置的课题项目,其中一个课题要求一组学生按调查所了解的客户的回报需求建立一个可行的资产配置组合。有趣的是:客户要求年平均回报多为20%或以上。看来,20%回报预期一定程度上已“深入人心”。

实际上,20%的年均回报难以实现。大家可能很容易就会找出金光闪闪的反例:过去十年间投资黄金不就得了吗?

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结果大不同:从1990年到2010年二十年间,金价共上涨271%,年均为6.77%。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三十年,投资黄金的年化回报仅为3.33%, 连通胀都没跑赢。人们或许还能找出在过去五年投资国内大城市的房子作另一反例。然而,在将来的十年抑或是更长的时期,相信历史也难以简单重演了。

还可能有人认为: 20%的回报不就是股票的两个涨停板嘛!长期在股市奋战的投资者却几乎都知道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您最后可能还会说:那么,我们通过持有不同时期的最佳投资品以取得收益的最大化吧。

这也就是所谓的“炒”的概念,炒股、炒汇、炒金、炒期货⋯⋯炒的本质是一样的――短期和中期胜败可能性各占一半,长期频繁操作,则注定是“负和”游戏(比零和还差,因为每次都会被扣手续费和税金)。

您一定会说,每次的交易费用微不足道。以下我们就看一个费率低的投资品种好了:沪、深两市的2010全年累计成交金额57万亿。假设平均佣金为千分一(双边收),印花税为千分一(单边收),则这两项一年共从市场中收走1710亿!也就是说一年间1710个亿万富豪的财富从市场消失!

显而易见,如果预期过高,以创富为目标来进行财富管理的操作,在频繁追涨杀跌之际,目标难以实现。比较可行的,就是做好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以分享不同资产类别带来的长期合理回报。

其实,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对大势的判断,更有赖于正确期望值下的合理资产配置。合理的资产配置会降低仓位调整的必要性,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还是让我们冷静下来看看现实: 投资者们公认的“股神”巴菲特亲自管理着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而从2010年12月底上溯20年(到1990年初),经历了多个周期的起落,该公司A类股份的年化回报仅为13.3%。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长期回报?

我们以本地股票为例:

中国经济这20年以来一直以平均1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同期上证指数平均年涨幅为16%左右。稍高于GDP增速。合理的解释是上市公司是经济体中的相对强者,盈利能力的增速略快于GDP的增长。然而,今后须通过社会利益分配的调整来确保稳定和持续发展了,这会令中国经济的GDP增长率从前期10%的水平明显下降(可能降至7%左右)。因此,对本地股市这一资产类别的长期回报率也应相应调整了。

坚持长期投资本地股市就是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长期而言,一篮子股票组合的回报率会比GDP的增长速度略高。以此为基础,加上适时在资产配置上根据市场状况作一些战术上的微调,长期的财富保值增值目标就能实现。

财富管理篇3

在同一场合,应邀担任论坛名誉主席的中国银监会前任主席刘明康在阐述其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路径的看法时,也明确提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需求方面的创造,也有赖于财富管理相关行业的融合和各方面监管、激励政策的统合。”

在这场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五大行业数十名财富管理业务高管齐聚一堂的高级别闭门会议上,打破行业藩篱,加强财富管理行业跨业融合,进而共同把握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难得的发展契机,几乎成为五大行业精英的共识。“目前各种形势来看,中国统一的财富管理市场正在形成。”出任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的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马续田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这一趋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05年以来,银行和信托机构深度地、全面的参与到财富管理市场以后,已经使过去财富管理仅仅局限在证券、保险、基金等领域的狭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由于银行和信托的加入,财富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了。其二,银行和信托各自的管理资产余额,到今年上半年可能都突破了6万亿。若再加上基金、券商和保险,整个规模或达十多万亿。应该说财富管理市场的规模和广度,确实大大超越了以前。”

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周立群则从市场需求角度提出:“目前市场更需要功能协同的财富管理产品。所谓功能协同,是指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从事财富管理的机构,按分业监管要求,通过各自的产品和服务发挥着独特的财富管理功能,但由于服务对象的同一性,实际上形成有限竞争下的共生关系,并不应视作相互排斥。居民所要求的财富管理比如面向养老风险保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就需要不同领域金融机构协同创新、共同开发,才能够实现对潜在需求的有效覆盖和产品服务供给,财富管理市场才有百花齐放的繁荣前景。”

事实上,作为国内财富管理领域首个汇聚财富管理全部相关行业及监管层、学者的专业性非政府组织,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的成立本身亦是中国财富管理走向跨业融合、大财富管理市场日渐成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论坛组委会联席总干事、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环球企业家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两家机构发起财富管理50人论坛的初衷,就是希望建立一个“内容专业、氛围宽松的跨行业交流平台”,为财富管理行业“凝聚共识,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

论坛组委会联席总干事、环球企业家发行人刘洲伟进一步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财富管理格局,可以说还没有从分业监管的襁褓中走向成熟。这使得财富管理领域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跨行业的高端交流,从而促进共识、推动整个领域的融合创新就显得格外迫切。”

前路何方

尽管在此次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的成立大会上,加入论坛的各行业财富管理业务精英均对一个走向统一、潜力惊人的大财富管理市场寄予厚望。但在大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驱动因素和具体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多位论坛成员却存在不同的看法。

民生银行公司业务部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张立洲认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以及未来GDP维持在7%左右的稳定增长区间,将是驱动中国财富管理全盛时代到来的主要因素。 。

“在过去几年GDP增速维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时代,民众尤其是具备财富实力的企业家,其实大都会认为自己在理财方面比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强。”张立洲表示,“而只有当经济增速降下来,泡沫大量挤出,钱不再那么好赚的时候,大家才会更加认可和重视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上的专业能力。”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则提出:“从二元利率架构走向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一个系统性的机会,也创造了中国财富管理最大的市场空间和最好的发展时机。”

作为一位长期深耕基金产品销售的基金业高管,张后奇以近年来扩张最劲的信托行业为例,指“现在大的信托产品,为什么受老百姓欢迎?因为它利率是在15%上下。它是介于法定存贷款利率上限、回购利率和银行理财其他的这些市场化利率之间产品。因此利率市场化本身是国内进行财富管理的一个最大的空间。”

在财富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上,参会人士亦从不同维度给出了多样化的见解。

论坛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投资理财总监王贵亚在发言中提出, “财富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管理者要提供增值服务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财富管理可以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他同时认为,财富管理者运用投资者资金的方式总体上是一种直接融资的方式,这改变了过去以银行业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从根本上可以分散银行体系金融风险。同时通过银行等财富管理机构的引导和运作,也可以避免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行为蔓延,从而维护健康的金融秩序。

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张铮也表示:“理财产品发展支持了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市场的发展。因为目前看,银行理财是债券市场增量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它和商业银行的自营投资正形成并驾齐驱的趋势。 ”

同为银行投行业务负责人的张立洲则提出,财富管理市场本身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个人财富管理和机构财富管理。而他认为,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做的更多的是个人财富管理,机构的财富管理“没有真正能够做起来”,大多数金融机构不够重视。

财富管理篇4

作为最早涉足财富管理的券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在2007年就开始涉足财富管理。目前券商财富管理发展情况怎样?相对于其它财富管理,它的优势在哪里?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为此,记者专访了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韩巍强先生。

记者:财富管理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您认为目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处于怎样的现状?

韩巍强: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但通货膨胀速度也很快,单纯的把钱存在银行,资产可能缩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国内高净值财富人群的增多,让财富保值增值,成为大家共同的希望。财富管理业务也适应市场需求,开始发展,但目前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多还是简单粗放式的向客户推介产品。

记者:据我了解,中金公司从2007年就开始进入财富管理领域,这在券商中也是最早的。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金公司财富管理情况。

韩巍强:20 07年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大发展的环境下,中金公司就以券商营业部为依托,开始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工作。在财富管理业务开展之初,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明确定位在中高端客户,致力于以专业的品质,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专业投资服务。我们会根据客户的投资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度身定做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的建议,帮助客户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记者:为什么一开始就定位中高端客户呢?目前的客户规模怎样?

韩巍强:这是因为高净值资产才能更好地进行配置,资产太少的话,很难进行配置,一些产品也不能买。例如信托,一般情况下最少10 0万元,而且名额有限。目前中金财富管理部有1万多客户,管理资产有10 0 0多亿元,人均资产10 0 0万元。现在一些大的券商也都在做财富管理业务,但他们的劣势是客户群大多是低资产人群,进行资产配置比较困难。

记者:和私人银行、第三方理财等其他财富管理机构相比,以中金公司为代表的券商财富管理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韩巍强:首先说第三方理财,他们也是主要面对高端客户,但运营模式主要是卖别人的产品,依靠销售建立起的客户群相比于券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要小很多。目前,券商财富管理主要在跟私人银行竞争,私人银行依托银行自身掌握现金结算的优势,客户资源最为丰富,券商目前总共只有80 0 0万客户群。而我们的优势在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方面,依托券商拥有的很好的研究团队、很好的产品以及很严谨的风控措施。在专业性上,私人银行和第三方理财都是无法相比的。

记者:有利益关系,就有可能失去公正。据记者了解,在券商财富管理的收入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推介产品收入。在这种收入结构中,券商如何才能保证推介产品的公正性?

韩巍强:券商财富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让客户赚钱,如果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客户利益,也很难做得长久。中金公司财富管理部拥有强大的产品业务支持网络、研发能力及严谨的产品审批流程。除了在销售端约束投资经理之外,还有专门的团队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另外就是对投资者进行教育,要让客户明白为什么要发这只产品,产品的背后的设计原理是什么,产品的具体投资方向、抵押物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等。

记者:您认为券商财富管理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财富管理篇5

在高于GDP年增长率8个百分点后,中国富豪的资产管理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8%的增速,进而掌控了70%的财富份额;尽管,这些家庭才占了总家庭数量的0.4%。财富的超出成熟市场20个点的集中率并不能妨碍金融市场的利益判断,理财市场看到了巨大的中国前景。正如,波士顿的邓俊豪所言,中国市场成为“必争之地”。

几乎在同时,2006胡润富豪榜又用一个个非常生动的事例与数据,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在个人财富领域里面增长的态势,从而触发理财机构对于财富管理领域的开发欲望。但是,从财富报告以及成熟市场传递来的信息说明,掌控这个市场却远非易事。

对中国市场而言,显而易见的难点是如何说服客户接受理财概念。投资渠道的单一化,大量的现金持有,表明了理财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尽管现在的情况有了大大的改观,但是如何取得信任又像是一堵墙挡在了众多理财顾问的面前。报告显示,75%的客户是建立在亲友推荐及与客户经理的私人关系基础上的,这对中国市场的粗放经营是很大的挑战,尽管这种粗放式经营是建立在人才捉襟见肘的前提下。

在理财市场刚刚启蒙,产品还是很单一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我们进行自理、参与、委托性客户的精细划分。也如报告所言,自理往往是专业行内人士,非理性的参与性客户对客户经理们来讲,往往就是一种灾难。投资心智的不成熟往往会使客户经理疲于应付。一方面是要解决市场的环境,一方面是要解决客户结构,不可谓不任重道远。

这个行业里面,最活跃的不是万众瞩目的富豪们,而是当今要面临种种挑战的理财顾问们,或者称之为客户经理。在众多的经纪人、理财规划师和保险人中,或许只有5%的人具备注册财务策划师(CFP)的资格,而具有CFP资格认证已成为担任优秀理财顾问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更高的财富管理要求,或许这个群体里还要有特许理财顾问(CFC)、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会计师(CPA)这类资格认证的专业理财人士。而在每个市场,具体的要求也不一样。在马来西亚,成为一位理财顾问必须具备当地等同于CFP、CFC的资格认证。但是,在美国,只需要一个地方能挂上自封的“理财顾问”的头衔即可。而在中国,理财资格认证还是刚刚起步。

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现在还建立在标准的顾问式流程里面。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要满足客户财富需求,而不是要满足客户感官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将是考验机构是否了解客户的试金石。战略化的构想或许是外资银行家们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国内机构而言,不只是要疲于应付,而是要利用优势,抢先卡位。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战略就是典型的先走一步战略的范例。

财富管理篇6

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日益壮大带动了对行业人才的强劲需求。在金融领域,相关资格认证是衡量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之一。

市场上各类认证林林总总,来自不同细分领域、不同从业年资、不同客户层级与业务水平的从业者对它们有不同的评判。正因如此,“我要考什么证?”一直都是理财顾问行业学习进阶的热点话题。在这些认证中,作为中国首个财富管理师国际认证项目,国际认证财富管理师(CWMA)的实力究竟在哪里?

国内金融业态长期分业导致财富管理服务分散在不同金融机构业务条线中,然而,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多元,对从业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CWMA进入中国的契机便来自于此――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新时代的开启,及其专业化进程对相应人才需求的加速。

CWMA有着明确的人群定位:致力于为中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财富管理规划及相应落地执行资源的理财顾问或专业人士。对于这些人而言,相较于其他理财规划类认证,CWMA项目的价值是可以结合细分领域进行拆解的。

银行理财师

银行理财师掌握大量客户资源,但受体制束缚、对机构品牌的惯性依赖等,对行业发展变化的思考有待深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客户需求的多元变化,要求银行理财师做不可被机器替代的顾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职业转型迫在眉睫。

银行理财师通过CWMA培训与认证,一方面获得职业技术的提升,更有效地运用和开发所拥有的客户资源,与客户建立更多的专业信任;另一方面,借助平台跨界聚合保险、税务、法律等相关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富管理逻辑和知识结构,增强客户黏性,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

第三方理财师

目前,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理财顾问很多相对缺乏金融专业背景,仍以产品销售为导向,靠产品制胜。而随着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进入新阶段,人员不专业,金融和财富管理知识不成体系,仅凭销售力,很难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足。即便售出产品,也存在很大风险,易引起客户投诉,对机构、理财顾问和客户伤害都非常大。

CWMA项目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和认证,帮助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理财顾问开阔视野,建构科学合理的财富管理逻辑和知识架构。这些知识铺垫有利于理财顾问更好地掌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更准确地把握客户的心理,理解客户的需求。

获得国际认证财富管理师资格会提升理财顾问在客户心中的职业形象。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金融产品消费需求以百万级以上的客户为主,他们所需的不仅是一款产品,而是整w的服务。理财顾问的专业化,有利于与客户构建长期的信任关系,拓展职业边界。

保险理财师

保险业的理财师目前主要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保险规划服务,而对保险产品的运用也集中在其保障功能上。财富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保险是客户财富管理的重要一环。保险人与客户的黏度大、关系密切、沟通频繁。但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是多元复杂的。除保障外,投资组合、财富传承、税务筹划、财产保全……客户期望得到综合的财富管理服务,并尽可能一站式解决。客户的需求驱动保险顾问加强学习和知识的更新迭代,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富管理逻辑与知识架构。

保险理财师不需要在所有方面都专业和精通,但是要有客户经营和完整的财富管理知识架构,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ISOFP的CWMA项目为会员搭建了国际化行业交流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让保险顾问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借助团队力量,在财富管理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

证券、基金和信托公司理财师

证券、基金和信托公司对理财师的获客能力要求通常不高。大多时候,理财师借助公司背景,以产品取胜。然而,其面临的风险是,理财师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不够深,由产品引发的问题可能被客户归咎于服务他的顾问。

如何从一个平台凸显理财师个人能力的价值?证券、基金和信托公司的理财师需要职业提升的路径。在CWMA的平台上,理财顾问可以获得国际化的视野,与来自其他机构的专业人士进行更多交流,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证券、基金、信托等专业投资机构,需要从业者具备从业资格证书。但取得证书后,所具备的知识并不能一直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ISOFP为会员提供了后续教育,取得证书只是一个开始,通过不断与相关行业的专家及会员互动,可以令理财顾问与市场保持最近的距离,获得广阔视野和经验。

跨界专业人士

会计师和律师等专业人士是相对容易转型成为财富管理师的一类人群。会计师本身要为企业资金流转、记账、营收等提供管理服务,与内外部的多种资金相关方打交道。学习财富管理的知识,可以根据市场动态为企业资金流转提供最佳方案。除公司理财外,如果能结合企业主的家庭状况统筹资金,为其家庭财富管理提供帮助,是一个很自然的延展,这种职业的转型升级比较容易实现。

同样,律师也是用专业知识与客户建立直接信任,这种天然的客户信任关系很容易转型为财富管理师。因为律师要为客户的法律事务提供专业解决方案,而法律事务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资金上的纠纷。律师是最容易获得客户尊重的,更具社会地位,其专业虽越走越精,但也容易越走越窄。成为财富管理师,从台后走到台前,则能更好地接近客户,拓展职业空间。

后记

财富管理篇7

“帮我选个基金或股票,最好半年就涨两到三倍!”从事财富管理的10年里,大量国内投资者向宜信财富高级副总裁赵若冰提出这种“简单粗暴”的需求。

赵若冰无数次回应,财富管理机构能够帮助人们增值财富,但不包括“一夜暴富”,“要建立正确的、理性的财富管理理念”。

宜信公司创立于2006年,宜信财富是宜信公司旗下独立财富管理品牌,至今已为近20万名中国高净值人士和大众富裕阶层提供资产配置服务。

增值财富≠一夜暴富

《支点》:您有多年外资银行工作背景,为何后来会加盟新兴财富管理机构?

赵若冰:2006-2007年,我在银行工作期间,参与了一份有关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调研,对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水平、发达国家财富管理现状、国家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时财富管理行业会有大发展等,有较深入的了解。

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财富管理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据我的经验判断,这种变革发生在大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不大,新生企业更有机会。

2008年,我认识宜信公司CEO唐宁,他的思路和理念与我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于是我便加入宜信财富。

当时,很多人都不支持我的想法。但从我个人角度讲,加入宜信财富是建立在行业调研之上,并不是外界认为的“疯狂的行为”。

《支点》:与欧美中产阶层相比,国内大众富裕阶层在资产配置偏好上有哪些异同?

赵若冰:目前中国已有相当比例的大众富裕阶层,我们和《福布斯》中文版联合的《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5年底中国大众富裕阶层人数达1528万人,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达114万亿元。

财富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事务管理,其中资产管理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众富裕阶层对资产配置的认识还不够成熟。

首先是心态的差异。

我曾在加拿大银行工作,加拿大信用体系、投资体系、金融体系都比较发达,中产阶层极少有一夜暴富心理,比较遵从科学的投资方式。

这种情况下,我会详细分析投资人的财务目标和现金流需求,并给他们提供投资方案,如子女教育、退休规划、车房处置等等,分门别类、分清账户。

但在中国,投资人通常将高收益当作第一要素,会说“你只要告诉我哪只股票收益最高就可以,至于资产如何配置你就甭管了。”

其次,资产配置理念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投资者通常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且在投资时喜欢迷信小道消息,自认为可以判断买入卖出的好时机。而在加拿大,投资人会更加尊重理财师的意见。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阶段,“客户教育”依然是财富管理机构需承担的重要责任。财富管理能够帮人们资产增值,但不能做到让他们“一夜暴富”。

资产配置的“黄金三法则”

《支点》:低利率趋势下,国内“资产配置荒”的忧虑开始出现。这种情况下,高净值人群应如何实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赵若冰:所谓的“资产配置荒”,我认为是过去被大家所喜爱的资产――信托、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越来越少了。但实际上,市场中仍有许多未被大家充分了解的好投资渠道。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以前,中国投资者资产配置只重视单一资产形式,而没有完全树立资产多元化配置的观念。

今年初,我们连同哈佛大学等高校及专家,了《2016宜信财富全球资产配置白皮书》。这份报告通过研究大量全球实践案例,得出了“资产配置黄金三法则”:多资产配置、全球资产配置和加大另类投资。

投资领域有这样一句铁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篮子”不仅指股票、地产、债券等不同资产类别,更指不同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球高净值人士在本国之外配置资产平均比例为24%,而中国只有5%。

如今,房地产、债市等国内曾经存在的收益高、风险低等红利已逐渐消失。若将部分资产投资在海外,能分散风险,避免单一市场震荡造成的损失。

同时,全球资产配置对财富管理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当国内投资者有相当部分资产配置在海外时,国内投资市场即便发生震荡,投资者心里也不慌,不会盲目退出,也不会对本已震荡的市场形成更恶劣的影响,而市场震荡也将随之很快回归平静――这对市场和投资者而言,都是利好。

此外,黄金投资法则中的“另类投资”,指的是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流动性慢一些,需要一年或数年长期持有的资产,这也是帮助投资者获得长线收益的重要类别。

《支点》:在“黄金三法则”原则下,您会给投资者资产配置哪些具体建议?

赵若冰:私募股权,是全球主流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最主要类别之一。国内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将为跨境私募股权投资提供新机遇,尤其是海外很多被低估、错配的资产,如果与中国市场的成长相结合,将产生新的机会。

这一背景下,全球性的母基金,将成为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最佳工具。母基金指的是投资其他基金的基金。母基金通过汇聚大量资本,能投资黑石、IDG、红杉等其他投资机构旗下基金,成为“有限合伙人(LP)”,分享投资成果。

首先,母基金大幅降低了与机构投资者合作的门槛。以往,这个门槛往往在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而母基金将门槛降低到100万元左右。

其次,母基金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即便是历史业绩再好的机构投资者,也会有失败机率,而母基金同时与全球多个机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

再次,受市场波动影响小。母基金投资封闭期往往长达数年,基金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会坚定这种分散的投资策略,这种坚持往往会帮助投资者避过市场短期风险波动,赚取丰厚收益,享受时间和复利带来的红利。

机构投资者将成为市场主体

《支点》:对大众富裕阶层来说,是选择个人配置资产,还是交给机构打理为好?

赵若冰:我认为,关于富裕阶层的资产配置,机构投资者将会成为市场主体。

当投资者以个人姿态出现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无法判断哪些机会更有利。另外,就算找到好的机会,资源不对称也会让投资者无法参与其中。

以投资股票为例,要深入了解一只股票,需要大量分析,随着关注数量增多,要处理的数据也呈几何数增长。如果投资范围扩大到地产、债券、二级市场甚至更多领域呢?没有人能成为所有资产类别的专家。

资源不对称,则主要体现在财富数量上。投资市场上掌握资金量越多,就越有机会接触到好的项目,获得更好收益。这往往需要上亿元甚至数亿元的资金量才能够实现,而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企及。

机构投资者汇聚大量专业人才,他们了解不同资产类别运作模式,熟悉不同国家政策和税收政策,同时也汇聚了大量资本,掌握一定话语权,能将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为个人投资者创造价值。

很多投资者崇拜巴菲特,但他们只看到了巴菲特一个人的成功,却看不到巴菲特每笔投资背后,都有专业研究团队支撑。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办法成为巴菲特,但同样可以找到优秀的投资机构帮自己实现更好收益。

数据统计,美国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占比已超过70%,而这一数据在1950年仅为7.2%,目前中国也正在经历这一进程。

《支点》:那么,未来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模式将走向标准化还是定制化?

赵若冰:针对中产或中低产阶层,未来可能会有机器人理财或在线方式,来满足相对比较简单的财富管理需求。

但针对高净值客户,我认为定制化服务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服务向“定制化”发展,对理财师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财富管理机构在培训体系、工具建设上下很多功夫。

此外,为一位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的背后应是个团队,包括宏观经济学家,细分行业专家比如房地产、消费、医疗、健康等。为此,我们还提出“咨询式财富管理”概念,让曾供职于麦肯锡、IDG等公司的员工提供企业战略咨询服务。

2016年全球投资渠道展望

《支点》:可否分享下2016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及投资市场展望?

赵若冰:从全球层面看,我们认为2016年全球经济仍将蹒跚前进。

美国进入复苏中期并开启加息周期;欧洲经济有望进入第三个复苏年;日本“安倍经济学”进入第四年但效果有待确认;中国经济正由制造业主导转型至由消费者主导,并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从全球股票市场看,本轮牛市已进入成熟期但仍具投资价值,继续看好欧洲和日本股市,美国股市维持中性。相对工业板块,消费板块表现更值得期待。

债券方面,亚洲债券可能长期受惠于经济、通胀及信贷稳定表现,值得期待。

外汇方面,通胀低迷与新兴市场放缓使欧洲难以收缩量宽,故小幅看空欧元。此外整体看空新兴市场货币,适度看跌人民币。

作为与股票和债券市场相关性较低的资产类别,另类投资作用正日益显著,建议加仓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

聚焦中国市场,我们也有具体投资建议。

股票市场,建议围绕“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制造 2025”、“虚拟现实”等主题寻求机会。

债券市场则收益有限,波动风险来自资金分流股市、宽松货币政策边际效用减弱、美联储加息与汇率风险导致资金外流等。建议配置一些正规机构的网贷产品,提高债券类整体收益水平。

财富管理篇8

殷哲,诺亚(中国)财富管理中心董事,副总经理,诺亚财富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私人财富管理从业人员之一。1997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历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私人金融业务部高级理财师兼外汇产品经理。湘财证券私人金融总部副总经理等,2003年8月合伙创办诺亚财富管理中心。

具有11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在基金、股票、外汇、保险、信托、房产等诸多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担任众多理财报刊杂志的专栏作家和特约评论员,是《第一财经》理财宝典的特邀嘉宾;拥有理财规划师资格,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保险经纪资格等。

诺亚是《圣经》中的人物,上帝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在地球遭遇大灾难时,上帝选中诺亚一家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在灾难中,诺亚建造的方舟拯救了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灵。自此,诺亚就成了福音的使者和安全的守护神。诺亚财富管理寓意为客户的财富增长带来保障

在美国,居民家庭及个人的财富增长基本靠资产升值,10年内增值近1倍。这其中,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财富管理功不可没。第三方理财,在美国占到理财市场份额的60%,澳大利亚超过50%,中国香港大约占30%。与美国相比,中国居民家庭及个人的财富增长则正好相反,理财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为国内居民及家庭提供金融理财服务,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是自加压力、勇挑重担、虽困难重重仍执著前行。作为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的红杉资本之所以注资诺亚财富,是因为他们认为金融理财服务业在中国大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对此,殷哲更有信心做好中国第三方理财事业。

定义“第三方”本源

殷哲1997年毕业分配至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工作,直至担任私人金融业务部高级理财师兼外汇产品经理。2001年,国内开始兴起个人理财业务,当时交通银行也成立了一个理财中心,殷哲就是其中的理财师之一。“经过两三年的理财业务实践后,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这种工作。”殷哲说。在他看来,商业银行的理财强项在结算和货币市场,在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上是弱项,不能给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财服务。商业银行为个人提供理财服务的模式,是站在银行自身的角度,仅为有理财需求的个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产品和服务。然而,理财服务应该是全面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为着这样的目的,殷哲于2003年加入湘财证券旗下的诺亚财富管理中心。但是,那时的诺亚财富从事的理财业务和现在作为第三方理财机构从事的业务有着质的不同。因为湘财证券是金融机构,诺亚财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深深地烙下了湘财证券这个金融机构的印记,就像由银行发起的或者证券公司发起的理财机构一样,不完全具有第三方理财的公正性。

而现在,诺亚财富已改制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不代表诸如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全从客户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提供全面的理财规划服务,以个性化、多元化和长期的理财需求来判断所需要的金融理财工具,追求不同资产组合产生长期专业价值和长期的客户服务理念。“站在公正的立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脱离了原来那个金融机构的背景、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在殷哲看来,具有这样功能和地位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才是自己当初加入这个行业的动因和追求。

澄清理财误区

殷哲认为、国内第三方理财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尽力克服一些理财误区。比如,把理财等同于发财,认为理财可以实现财富积累。理财的理字,就是理性、要求客户理性地对待财富、合理地去管理自己的财富,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来获得稳定的理财收益、也就是在保值的基础上获得资产增值。而投资不同,投资是为了完成财富积累,主要靠客户在自己的主营业务或者事业上赚取财富,或通过自己的技能去获得和创造,也就是说投资的目的是以获取收益为主,理财的目的是以实现理财目标为主。

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理财需求的客户同样要克服片面追求理财收益的误区。如果客户过于看重投资收益而不顾风险,就会导致资产配置不当、引发不良后果。这些认识会伴随市场的发展成熟,逐步走向理性。

对于理财师乃至理财机构也是如此。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叫理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金融机构的理财师还是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理财师,对于到底怎样帮助客户去管理财富都不甚了解。大多数总会从自身机构利益出发,很少去关注客户的真实需求和风险评估,以向客户推荐产品为主,基本没有做到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或者说没有根据客户的整个财务状况配置产品。其实,这才是最大的误区。

展望行业愿景

殷哲认为,第三方理财的核心是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资产解决方案。理财规划做好后,还要从客户的利益出发,为客户选择配置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在这个意义上,第三方理财机构不是金融产品超市、既不能由客户随意挑选产品,也不能由理财师任意推荐产品、而应该是让作为财富健康医生的理财师根据客户的理财规划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解决客户的在理财上的根本问题。这才是第三方理财机构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第三方理财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成功之路遥远,还充满艰辛,但只要坚持.前景依然会很美好。

上一篇:工程物资管理范文 下一篇:金融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