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21:47:07

防治管理论文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裂措施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技术设施或构筑物不断增多,而混凝土结构以其材料廉价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大体积混凝土逐渐成为构成大型设施或构筑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体积混凝土,一般理解为尺寸较大的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给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任何现浇混凝土,其尺寸达到必须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影响的,即称为大体积混凝土。这就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开裂问题是在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裂缝一旦形成,特别是基础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危害极大,它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削弱构件的承载力,同时会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结构型裂缝,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包括常规结构计算中的主要应力以及其他的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力裂缝。二是材料型裂缝,是由非受力变形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本文主要探讨材料型裂缝。其中具体原因如下。

2.1温度应力引起裂缝(温度裂缝)

目前温度裂缝产生主要原因是由温差造成的。温差可分为以下三种:混凝土浇注初期,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常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温度为室外环境温度,这就形成了内外温差,这种内外温差在混凝土凝结初期产生的拉应力当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另外,在拆模前后,表面温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温度陡降,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当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它们与最高温度的差值就是内部温差;这三种温差都会产生温度裂缝。在这三种温差中,较为主要是由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

2.2收缩引起裂缝

收缩有很多种,包括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碳化收缩等等。这里主要介绍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

2.2.1干燥收缩

混凝土硬化后,在干燥的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不断向外散失,引起混凝土由外向内的干缩变形裂缝。

2.2.2塑性收缩

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或在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会加剧引起开裂。因为这时混凝土的泌水明显减少,表面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时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稍微受到一点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裂缝,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大,于是裂缝进一步扩展。

3防止裂缝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差和收缩引起,所以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差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具体措施如下。

3.1优选原材料

3.1.1水泥

由于温差主要是由水化热产生的,所以为了减小温差就要尽量降低水化热,为了降低水化热,要尽量采取早期水化热低的水泥,由于水泥的水化热是矿物成分与细度的函数,要降低水泥的水化热,主要是选择适宜的矿物组成和调整水泥的细度模数,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主要有:C3S、C2S、C3A和C4AF,试验表明:水泥中铝酸三钙(C3A)和硅酸三钙(C3S)含量高的,水化热较高,所以,为了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必须降低熟料中C3A和C3S的含量。在施工中一般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另外,在不影响水泥活性的情况下,要尽量使水泥的细度适当减小,因为水泥的细度会影响水化热的放热速率,试验表明比表面积每增加100cm2/g,1d的水化热增加17J/g~21J/g,7d和20d均增加4J/g~12J/g。

3.1.2掺加粉煤灰

为了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提高和易性,我们可以把部分水泥用粉煤灰代替,掺入粉煤灰主要有以下作用:①由于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铝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硅含量40%~60%,三氧化二铝含量17%~35%,这些硅铝氧化物能够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二次反应,是其活性的来源,可以取代部分水泥,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热胀;②由于粉煤灰颗粒较细,能够参加二次反应的界面相应增加,在混凝土中分散更加均匀;③同时,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进一步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使混凝土中总的孔隙率降低,孔结构进一步的细化,分布更加合理,使硬化后的混凝土更加致密,相应收缩值也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粉煤灰的比重较水泥小,混凝土振捣时比重小的粉煤灰容易浮在混凝土的表面,使上部混凝土中的掺合料较多,强度较低,表面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因此,粉煤灰的掺量不宜过多,在工程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粉煤灰的掺量。

3.1.3骨料

(1)粗骨料

尽量扩大粗骨料的粒径,因为粗骨料粒径越大,级配越好,孔隙率越小,总表面积越小,每立方米的用水泥砂浆量和水泥用量就越小,水化热就随之降低,对防止裂缝的产生有利。

(2)细骨料

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和中粗砂,最好用中粗砂,因为其孔隙率小,总表面积小,这样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就可以减少,水化热就低,裂缝就减少,另一方面,要控制砂子的含泥量,含泥量越大,收缩变形就越大,裂缝就越严重,因此细骨料尽量用干净的中粗沙。

3.1.4加入外加剂

加入外加剂后能减小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机会,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有以下影响:

(1)减水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减水剂的主要作用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强度时减少水泥用量,而水灰比的降低,水泥用量的减少对防止开裂是十分有利的。

(2)缓凝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缓凝剂的作用一是延缓混凝土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由于混凝土的强度会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所以等放热峰值出现时,混凝土强度也增大了,从而减小裂缝出现的机率,二是改善和易性,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塌落度损失。

(3)引气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引气剂在混凝土的应用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剂不能掺量过大,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在GB8076~1977中规定,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28d的收缩比不得大于135%,即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收缩比基准混凝土的收缩不得大于35%。

3.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3.2.1混凝土的拌制

(1)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准确,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塌落度。

(2)要尽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出机口温度,拌合物可采取以下两种降温措施:一是送冷风对拌和物进行冷却,二是加冰拌合,一般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6℃左右。

3.2.2混凝土浇注、拆模

(1)混凝土浇注过程质量控制

浇注过程中要进行振捣方可密实,振捣时间应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为宜,间距要均匀,以振捣力波及范围重叠二分之一为宜,浇注完毕后,表面要压实、抹平,以防止表面裂缝。另外,浇注混凝土要求分层浇注,分层流水振捣,同时要保证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结合紧密。避免纵向施工缝、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剪性能。

(2)浇注时间控制

尽量避开在太阳辐射较高的时间浇注,若由于工程需要在夏季施工,则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浇注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

(3)混凝土拆模时间控制

混凝土在实际温度养护的条件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低温度控制在25℃以内,预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9℃以上允许拆模。

3.2.3做好表面隔热保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主要是由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混凝土浇注后,由于内部较表面散热快,会形成内外温差,表面收缩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但是这种拉应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但是如果此时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或者过分通风散热,使表面温度降温过大就很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所以在混凝土在拆模后,特别是低温季节,在拆模后立即采取表面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引起裂缝。另外,当日平均气温在2~3d内连续下降不小于6~8℃时,28d龄期内混凝土表面必须进行表面保护。

3.2.4养护

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外界高温倒罐,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一般在浇注完毕后12~18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8d或设计龄期。

3.2.5通水冷却

若是在高温季节施工,则要在初期采用通制冷水来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峰值,但注意,通水时间不能过长,因为时间过长会造成降温幅度过大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为了削减内外温差,还应在夏末秋初进行中期通水冷却,中期通水一般采用河水,通水历时两个月左右。后期通水是使混凝土柱状块达到接缝灌浆的必要措施,一般采用通河水和通制冷水相结合的方案。

4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目前学者和工程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笔者认为精心选择原材料,并在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方法,能有效的防止裂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召熊:水工混凝土的温控与防裂.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戴镇潮: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混凝土,2001,(9):10

[3]覃维祖: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混凝土,2001,(7):3

[4]迟陪云: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混凝土,2001,(12):31

[5]康方中:浅谈现浇商品混凝土楼板变形裂缝的成因和防治.混凝土,2003,(5):18

[6]段峥:现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混凝土,2003,(5):48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成虫;黑光灯;诱杀;

崇义县林地面积17.28ha,其中马尾松面积5.2万ha,占林地面积的30%以上,大部分树龄在8~15年之间。该县是马尾松毛虫常发区,每隔3~5年就会周期性大面积暴发,不但严重危害松林,也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1998年以来,该县利用马尾松毛虫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的特性,应用黑光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俗称飞蛾),较好的控制了马尾松毛虫的发生。

1主要措施与做法

1.1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工作

为了及时准确预报各虫态发生期,在每个乡(镇)设立了虫情预报点,并在虫源地带设立一

虫情测报灯,指导开展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在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年份,当测报灯一晚诱到3~5头蛾子时,可视虫情发生状况,灵活掌握开启黑光灯的时间及数量;在马尾松毛虫大发生年份,当测报灯一晚诱到6~10头蛾子时,可零星开启杀虫灯,并做好大面积诱杀成虫的各项准备,当一晚诱蛾11头以上时,应立即开启所有黑光灯进行诱杀。

1.2黑光灯在林区的布局

在虫情布局轻度发生时,面积10ha~13.33ha设一盏黑光灯;中度发生,面积6.7ha~10ha设一盏黑光灯;重度发生,面积3.4ha~6.7ha设一盏黑光灯。杀虫灯的距离一般为100m~300m之间。由于马尾松毛虫成虫产卵期间一般向下方或平行飞行至松林产卵。因此,要选择地势较为开阔的山窝山脚、马鞍凹以及靠近松林的水库、水塘、平顶屋等建筑物上设置黑光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灯光诱蛾作用。

1.3最佳诱蛾时间。根据该县历年来诱杀成虫资料记录,各代最佳诱杀成虫期分别为:越冬代成虫期4月25日至5月10日,具体开灯时间为傍晚6:30开灯,早晨6:00关灯;第1代为7月5日至7月25日,傍晚7:30开灯,早晨6:00关灯。由于年度温湿度的差异,马尾松毛虫个体发育成熟时间长短不一,加上滞育和世代重叠现象,各虫态有提前或推迟的可能。诱蛾期间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在大风、雷雨天气和月亮明朗的夜晚开灯诱蛾。

2黑光灯诱蛾与人工施药效益对比

2007年3月至5日,分别在本县杨眉镇和龙勾乡的松林里各设立一块6.7ha轻度发生面积的样地,进行防治效益对比试验:

样地一:2007年3月6~9日,杨眉镇对发生在辖区内的6.7ha(约一百亩)松毛虫轻度发生面积样地进行人工施药防治(烟碱),4人用喷雾器喷药5天完成了防治任务,有效防治率90%以上。按每人每天工资40元,农药款每天40元,机具折旧费按每天每人0.5元计算,每6.7ha(约一百亩)防治总费用为:(4人×5天)×40+(5天×40天)+(4人×5天)×0.5元=1010元:均摊每1ha防治成本为:1010元÷6.7ha=150.7元/ha。

样地二:2007年4月25—5日10日龙勾乡对发生在辖区内的6.7ha(约一百亩)松毛虫轻度发生面积样地进行黑光灯诱杀成虫防治,1盏黑光灯连续防治15天,其中5月2日晚诱蛾最多217头,总计诱蛾3196头,其中雌蛾1920头,按越冬代每头雌蛾产卵量300粒,卵期存活率80%,3龄以上幼虫成活率25%计算:1920头×300粒×80%×25%=115200条,实际为下一代压低3龄以上虫口115200条,有效防治率90%以上。按每盏灯50元,可使用2年,每晚每盏灯电费0.3元,每晚每盏灯管护工资5元,电线及灯架材料150元按可使用3年计算,每6.7ha,(约一百亩)防治总费用为:(50元÷2年)+(15天×0.3元)+(15天×5元)+(150元÷3年)=154.5元,均摊每1ha防治成本为:154.5÷6.7ha=23.06元/ha。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北方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几种常见害虫提出了相应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科学的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的策略和措施,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保障。

保护地栽培是蔬菜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利用棚室的防寒、保温、增温和遮光、防雨等功能,为蔬菜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小气候环境条件,但同时也为害虫的孳生、繁衍与周年危害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使害虫的种类更加复杂、发育周期缩短、繁殖率变高、防治难度加大,使菜农的投入产出比降低,从而严重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收益。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栽培实践,本着安全、高效、经济、简便的操作原则,就北方保护地蔬菜几种常见害虫的综合防治提出如下技术意见,以供菜农参考和选择。

1温室白粉虱

1.1农业防治①育苗要选择在从未受过白粉虱侵害的保护地内进行,定植前彻底清除杂草、残株,再用22%敌敌畏烟剂6kg/hm2熏蒸灭虫,力争做到定植前保护地内无污染;②根据各时期卵、若虫、成虫在寄主植物叶片上的分布特征,适时整枝打杈,适当摘除植株的中下部枯叶、老叶,并带出室外集中焚毁,可有效降低单位面积的虫口种群数量;③根据白粉虱喜食黄瓜等叶背多毛的蔬菜,且厌食菠菜、芹菜等叶背光滑蔬菜的习性,安排间作混栽,以方便集中防治;④在保护地的出入口、通风口处设置22目白色防虫网,以控制虫源流动频率,可有效减少成虫迁入与迁出基数。

1.2物理防治利用其成虫的趋黄性,在保护地内距地面50~70cm高处悬挂1条20cm×5cm黄色塑料黏虫胶条诱杀,每平方米设置1条。如没有黏虫胶,也可用10号机油掺少许黄油调匀代替,但每隔7~10d需重涂1次。

1.3生物防治保护地内成虫数量平均达0.5~1头/株时,可释放丽蚜小蜂3~5头/株,隔10d放1次,共放3~4次;或释放中华草蛉,1头草蛉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注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时,禁止喷施化学农药。

1.4化学防治选晴天早晨日出前,进行喷雾闷棚或喷雾灭杀。①用1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800倍液,喷雾后闷棚30min,再揭开草苫透光排湿,5~7d喷1次,连喷2~3次;②用20%万灵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消抗液400倍液混合喷雾,可杀死卵、若虫、成虫等各虫态的粉虱,5~7d喷1次,连喷2~3次。

2美洲斑潜蝇

2.1加强检疫严禁从有虫区调运菜苗和商品菜,禁用其喜食作物的叶片作有关货物的铺垫和填充物,以防侵染范围被人为地扩展蔓延。

2.2农业防治①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受危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②深翻地将蛹埋至土壤深处并用大水漫灌,造成田间积水或增加土壤湿度,以提高蛹死亡率;③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将其嗜食的瓜类、豆类蔬菜与厌食的苦瓜、茴香等进行间作或套种,并适当疏植以增强田间通透性;④设置防虫网,以阻隔成虫入室危害。

2.3物理防治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采用黏蝇纸诱杀成虫,每公顷设置225个诱杀点,每个点挂1张,每3~4d或粘满虫后换1次。

2.4生物防治人工辅助释放潜蝇姬小蜂2~3头/m2。每头雌蜂一生可啃食约70头斑潜蝇幼虫,产卵200~300粒,所产卵寄生在斑潜蝇的卵里,短时间即可控制危害。

2.5化学防治以虫口密度5头/叶时为防治底限,本着早、准和连续用药的原则,选晴天早晨露水干后,最好在上午8∶00~11∶00,选用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800倍液,或40%绿菜宝乳油1000倍液,或1.8%集琦虫螨克乳油2500倍液,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从上往下均匀喷雾在植株叶片的正、反面,以防成虫逃离,每5d交替喷雾1次,连喷3~4次。另外还可利用成虫喜甜食的习性,在越冬蛹羽化为成虫的时期,用甜叶菊或胡萝卜煮液,再加入0.05%敌百虫做成毒液,每3~5d喷雾1次,连喷5~6次,效果较好。

3红蜘蛛与茶黄螨

3.1农业防治①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枝败叶后深翻地,可消灭部分虫源和早春寄主;②生长期适时追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虫力;合理灌溉以增加菜田湿度,可有效抑制害虫的发育与繁殖。

3.2生物防治引放捕食性的螨天敌,约4.5万头/hm2,防效明显。

3.3化学防治分苗或定植前对菜苗普遍用药防治1~2次,并要在害虫点片发生初期尽早防治。防治时应以植株的嫩茎、嫩叶背面、花器及幼果等部位为重点。常用药剂及使用浓度为: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0.12%天力Ⅱ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7~10d喷防1次,连喷3次。此外还可选用30%虫螨净烟剂、25%棚虫净烟剂熏杀,用量分别为1.05kg/hm2和1.5kg/hm2。

4菜蚜

4.1农业防治①改良土壤,实行间、套作等增产措施,以增强作物抗蚜能力;②清洁田园,适时整枝打杈,摘除老叶、黄叶,并结合中耕剔除病虫苗,也可消灭部分害虫。

4.2物理防治①利用菜蚜的趋黄性,在田间设置黄色黏虫板诱杀;②铺设银灰色地膜或在保护地周围多点吊挂20cm×10cm银灰膜条,可有效避免有翅蚜的迁入。

4.3生物防治菜蚜的天敌种类很多,尤其是瓢虫、食蚜蝇和草蛉等种类多、数量也大,对菜蚜种群的控制作用明显。要在天敌盛发期尽可能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努力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外引招或人工释放等手段,利用天敌的自然防控进行生物防治。

4.4化学防治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于有翅若蚜始发期在作物心叶、嫩稍及叶背等蚜虫喜栖的部位进行均匀细致的喷雾防治。如选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0.5%藜芦咸醇溶剂800倍液喷施效果均较好。或选用80%敌敌畏乳油300~400ml掺适量锯末或草粉,分散放4~5堆,用暗火点燃熏杀;也可将药液吸附到卫生纸上,覆盖在正以暗火燃烧着的锯末或草粉上熏杀。

5棉铃虫及烟青虫

5.1农业防治①清洁田园后深翻地并大水漫灌,可破坏其羽化通道,降低成虫羽化率;②提倡粮菜间作套种,以丰富天敌资源;③适时打顶、抹杈、疏叶以减少虫卵量;注意随时摘除虫果,以降低单位面积的虫口数量。

5.2物理防治①在成虫发生期,用半枯萎带叶的杨树或柳树枝条每5~10根捆成1把,黄昏时插入田间,均匀插150~300把/hm2,第2天早晨露水未干时用塑料袋套住枝把捕杀成虫,一般5~6d换1次树枝;②在保护地连片种植的地方,每3km2安装黑光灯1盏,可消灭大量成虫;③利用性诱剂诱杀,每个性诱芯可防控500~1000m2,效果显著。5.3生物防治①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1.5万头/hm2;②初龄幼虫期喷含活孢子100亿/ml以上的Bt乳剂300~400倍液,或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1000倍液,也可喷施25%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防治。

5.4化学防治抓住卵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即害虫幼虫尚未蛀入果内的时期施药,可选用15%安打悬浮剂2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1000倍液,或5%定虫隆乳油1500倍液,或5%氟虫脲乳油1500倍液、20%除虫脲悬乳剂1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6蛴螬、蝼蛄、金针虫、根蛆类地下害虫

6.1农业防治①深秋或初冬时节深翻地,可将大量害虫及蛹暴露于地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寄生,一般可压低虫口15%~20%;②合理安排茬口以减轻危害;③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营造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生活环境,以改良土壤的通透性,使作物生长健壮,从而增强抗虫害的能力;④危害盛期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多浇水,可使害虫向土壤深层移动而减轻危害。

6.2物理防治①设置黑光灯诱杀,尤其是墨绿色单管双光灯诱杀效果更好;②结合翻地随犁拾除虫及蛹;③定植后中耕时逐株进行人工捕杀幼虫及虫卵;④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比较集中的作物上进行人工捕杀。

6.3化学防治①用5%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于播种或定植前掺适量细干土拌成药土撒施;②在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糁中拌入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制成毒饵,于傍晚成小堆分散施入田间,也可在播种或定植时将毒饵施入沟(穴)中,对诱杀蝼蛄效果明显;③堆放8~10cm厚的小草堆75堆/hm2,在草堆下撒放5%对硫磷粉,可诱杀金针虫;④于金龟成虫出土盛期,用长20~30cm杨树或刺槐树枝5~10根扎成小把,在40%乐果乳油30倍液中浸泡10~15h,于傍晚前插入田间,共插150~225把/hm2;⑤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在幼虫高发期灌根,一般穴播作物每穴灌药液250ml;⑥在成虫始盛期,选晴天上午9∶00~11∶00时用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50%驱蛆灵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7根结线虫

7.1农业防治①选择无虫土育苗;②有水源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淹水2个月可使线虫大量死亡),或与葱蒜类蔬菜、玉米、棉花等粮油作物轮作,也可明显降低土壤线虫含量;③线虫喜活跃于地表下3~10cm深处,作物收获后深翻地致其深埋,因土层越深透气性越差,可使线虫大量死亡;④在保护地定植前或定植后作物行间,种植一些易感线虫的绿叶速生蔬菜,如小白菜、菠菜等,30d左右即可收获,收获时连根刨出,地上部食用,将根部带出集中销毁,可大大降低土壤中线虫数量。

7.2生物防治定植前用1.8%爱福丁乳油6750~7500ml/hm2拌细沙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于地表后深耕10cm,防效可达90%以上,持效期约60d。

7.3化学防治用3%米乐尔颗粒剂45~75kg/hm2,或10%克线磷颗粒剂22.5kg/hm2掺细干土450kg/hm2撒施于定植沟(穴)内,但要与土壤混掺均匀后方可定(种)植。

8结语

以上方法为防治北方保护地蔬菜常见害虫的较好的防治措施,在实际应用上宜进行综合使用,单独使用某一项措施的效果有限。目前农户使用较多的方法仍属操作简便的单一药剂防治,但其对保护地害虫的防效并不彻底,各种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运用防效才会明显,且将对天敌和环境保护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日光温室白粉虱防治[J].农业知识:瓜果菜,2007(9):21.

[2]赵胡代,李金凤,王虎威.美洲斑潜蝇在陇西县日光温室的发生及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07(9):56-57.[3]何莉,张天伦,贾国瑞,等.黄花菜蚜虫的生物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07(10):197-198.

[4]宋丙芝,刘道静,司玉芹.大棚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科技,2007(5):23.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池塘草鱼病害的种类、发生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荧光假单胞菌等。患此病的鱼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3种症状:病鱼体色和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1.2病毒性出血病

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1.3肝胆综合症

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目测体表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部分鱼的眼球及眼眶发红,鳃丝肿胀,镜检无寄生虫。解剖发现,肠道无食,肝脏肿胀,呈白色、绿色或黄色,严重的肝脏呈糜散状与肠黏膜及脂肪粘连在一起,充塞于胸腔,胆囊有时肿大变黑,有时变无,腹水严重。发病一段时间后,死鱼数量激增。该病发生原因较复杂,投喂变质饲料,饲料中脂肪含量超标或长期投喂含喹乙醇饲料和养鱼水体受铜、氨等物质污染都会引发该病。

2发病原因

(1)长期投喂不合格饲料或高蛋白饲料,导致鱼类营养代谢不良,体质下降,体脂积累。

(2)部分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导致肝脏病变。

(3)水质条件长时间恶化,池塘中硫化氢、氨态氮严重超标,使得鱼类慢性中毒。

(4)个别养殖者为防草鱼“三病”在池塘内过频用药。

3治疗方法

草鱼在养殖过程中较其他鱼类品种更易发病,且多数是并发症,控制不好则造成大量死亡。据笔者观察,7~8月规格25~50g的草鱼发病多。平时日常管理除定期换水,用漂白粉、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外,还应采取投喂药饵,如拌有保肝药、烂鳃灵、肠炎灵(多为中草药)类的药饵,内服外用综合防治。另外草鱼发病时,常“三病”并发,可采取每100kg鱼体重用鱼必康200g加鱼菌净10g拌匀后,均匀地撒在浸湿的青饲料投喂。如果草鱼患的是病毒病,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再加内服鱼毒清,每100kg鱼体重5g,1次/d,连用5~7d;同时用强氯精或鱼菌清11号进行全塘泼洒消毒,隔天1次,连用2次。

4预防措施

(1)科学放养,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过密时,由于大量投饵,每天都有很多残渣剩饵和排泄物在池底积累,致使鱼类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草鱼养殖密度要合理,一般放养22.5万尾/hm2左右。

(2)加强饲养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鱼病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养殖周期中,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3)对鱼塘鱼苗进行消毒与免疫。鱼苗下塘前,鱼塘及鱼苗要消毒。放苗前1周,鱼塘用生石灰600kg/hm2全池泼洒消毒。放苗时,用10~2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20min。经消毒的鱼种还要使用草鱼“三联”疫苗及草鱼出血

病疫苗浸浴,也可防病害发生。

(4)养殖前期投喂些浮萍、水草。这是根据草鱼的生物学特性,补充维生素和其他物质,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另外,可在饲料中掺一些细米糠、麸皮等,增加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以提高草鱼的抵抗力。

(5)鱼塘定期消毒或杀虫。平时每隔15d消毒1次,发病季节7d进行1次消毒或杀虫。使用高效无毒的药物,如强氯精、鱼菌清11号、灭虫精等。

(6)定期投喂药饵。每隔15d投喂1次,连用3~5d。若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三黄粉等药物进行投喂,效果更好。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土传病害是一类严重的植物病害,土壤处理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睢宁县设施蔬菜发展较快的特点,提出蔬菜栽培土壤处理技术。

睢宁县地处徐淮地区北部,温光资源丰富,春季气温回升早而且迅速,适宜早春设施蔬菜栽培。近两年由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县设施蔬菜发展较快,目前,全县已有6000~7000hm2,主要以春提早辣椒、西瓜、番茄、黄瓜等为主。但随着面积的扩大及重茬次数的增加,在生产过程中病害越来越多,特别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如根腐病、立枯病、枯萎病、炭疽病等,只要发现就很难根治。每年3~4月份都有不少农户反映这个问题,这些病害都是由土壤带菌引起,要想根治必须从土壤处理上着手进行。

1重施草杂肥,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茄果类蔬菜一般都是连续坐果性强、采摘期长、产量高,当然对营养的吸收也就很高,要想满足这些蔬菜品种的生长需要,就必须加大施肥量才有可能形成高产,但过多地施用化肥不但会造成土壤板结、根系不发、营养不全等,而且植株生长不健壮,抗病性极差,所以要想蔬菜高产、抗病,搞好土壤培肥是关键。培肥土壤就是在田内多多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土杂肥)、烂草(稻壳)等。至少施土杂肥75~120m3/hm2、烂草45~75m3/hm2,提前1个月施下去后深翻40cm以备用。特别是粮田改菜田的农户,由于粮田土壤板结,容易造成根系难发,更要加大草杂肥的施用量。如我县梁集镇光华村农户刘金山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每年4~5月份就开始将鲜鸡粪(牛粪)掺些碎草,然后盖上薄膜,堆在田头进行腐熟,一直到11月份才施入大田。他家辣椒从1997年种到现在都未换过茬,但是从来就没发生过根腐病等现象,而且产量都在75t/hm2以上。这是因为多施土杂肥不仅能为作物提供全面而又充足的养分,更重要的是它们能使土壤变得疏松、透气,这样才能促使根系发达,养好根,从而使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性增强,形成高产。

2加热

加热的基本原理是使土壤的温度升高,从而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原体、节肢动物和害虫,通常70℃处理30~60min即可有效杀灭大多数害虫,但对于特定的病毒病TMV没有效果。在欧洲20世纪前该方法即在温室中被利用。该方法的2个关键性问题是:①温度必须达到或超过土壤中害虫可以忍受的温度;②温度不能太高,高于70℃特别是温度达到100℃时,可能会伤害土壤中的大多数生物,并导致有益微生物(根瘤菌、菌根、拮抗菌)死亡。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加热的土壤可能比不加热的土壤更易感病。因此,土壤剖面温度的分配对于最小限度地扰乱土壤中微生物活动非常重要。

3大水浸泡

大水浸泡土壤被认为是种植前有效防治病害的处理方法。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以及各种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土传病害的存在是不利的,如厌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产生。经典的例子就是大面积地控制香蕉的枯萎病:香蕉种植园中土壤被浸泡3~4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水深至少30cm),可有效控制香蕉的枯萎病。

4深耕

深耕可减少植物根系与病原菌的联系,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温度和干燥的条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深翻有机质是无污染的耕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花生的白绢病。同时与浅耕相比,深耕降低了番茄枯萎病的发生率,提高了产量。

5光能利用

在种植前借光能加热土壤防治病害。方法是在土壤上加盖塑料薄膜,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即运用了该原理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6土壤卫生

土壤卫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种方法阻止或减少病原菌侵入土壤。农作时注意农具的卫生,防止因农具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很多地区为了更好地控制土壤的卫生,选择在温室种植可以方便地控制各种条件,从而减少来自土壤外界的污染,对于出现的病害植株及时地处理清除,可减少进一步侵染。

7施用土壤添加剂

土壤添加剂是一种由动植物体有机质、化学肥料及少量无机盐合成的有机、无机营养混合物。无机添加物可以直接促进作物的生长,还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机质可增进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气性和增加微生物总量。

8搞好土壤药剂处理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蘑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病害有菌丝徒长、菌丝萎缩、地雷菇、硬开伞、空心菇、锈菇、红脚菇、畸形菇,针对这些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症状,提出了防治方法。

1菌丝徒长

(1)病状。播种后菌丝营养生产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浓密成团,严重时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实体、不出菇、推迟出菇或形成气生菇。

(2)病因。这种现象常发生于蘑菇调水以后,或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换气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如播种期偏早,播种后长时间处于25℃以上温度,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实体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选用种性良好的菌种,适时播种。②调水不要过轻,细土喷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凉爽时喷水。③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的温、湿度,抑制菌丝旺长。④发现菌床土层冒出大量气生菌丝时,应减少喷水或停止喷水。⑤已结成菌被的应及时用竹签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几个小洞或用刀将菌被划破,结合喷重水、加大通风量,以增强菌丝的透气性,促使菇蕾生长。

2菌丝萎缩

(1)病状。蘑菇播种后,菌丝能够萌发但不吃料。

(2)病因。在培养料太湿、太生、氨气浓度大、被杂菌侵染或外界气温太高等不良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受抑,造成菌丝萎缩死亡。

(3)防治方法。①适时播种,最好避开高温期,因菌种质量差而引起的菌丝萎缩,要及时重新播种。②在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时播种。③培养料发酵腐熟要适当,添加氮肥要在堆料或第1次翻堆时加入。④培养料在进房后要认真消毒灭菌,防止杂菌、害虫入侵。

3地雷菇

(1)病状。出菇过早,菇生在料里,从粗土下部破土而出,菇柄长、畸形,菇盖上有泥,出菇参差不齐。

(2)病因。覆土的土粒过粗过大、土质过硬;细土覆太晚,结菇太早;菇房温度过低,菌丝上土困难;出菇期通风太少而通风不良,室内CO2浓度超过0.3%,容易引起子实体生长发育不良,产生各种各样的畸形菇。

(3)防治方法。①覆土材料应选择疏松透气、干而不散、保水性强的壤土或沙壤土,并注意土粒大小适中,一般以粗土粒蚕豆大、细土粒黄豆大为好。②覆土要及时。③适时喷水及加强通风,促菌丝在粗土之上、细土之下生长。

4硬开伞

(1)病状。蘑菇子实体在尚未成熟时菌盖与菌柄就分离裂开,并出淡红色的菌褶。

(2)病因。温度、空气湿度偏低,床面水分不足;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时,或空气湿度高,土层温度低,子实体发育失调。气温骤变时,发生硬开伞的现象尤为严重。

(3)防治方法。低温来临之前,加强菇房内的保温措施,夜间不宜通风,不让冷风吹进菇房。同时,调节好空气相对湿度,促进菇体各部位均衡生长。保证出菇房空气湿度在85%~90%,促进菇体均衡生长。

5空心菇

(1)病状。蘑菇菌柄组织不充实,菌柄中心发白、中空。

(2)病因。产菇旺期菇房相对湿度过低,粗土层过干,使菇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中心产生白心。温度超过18℃时,菇体迅速长大,而覆土层粗土粒偏干,菌丝吸收和输送水分受阻,造成菇体组织不充实,菌柄产生白色髓部,甚至出现空心。

(3)防治方法。①加大喷水量,提高室内空气湿度。②调节好粗土粒的湿度,含水量以25%为宜。③出菇盛产期加强水分管理,防止土层偏干而影响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6锈菇

(1)病状。蘑菇表面产生褐色铁锈斑。

(2)病因。出菇期水分管理不当,喷水量过多,湿度超过95%,加上通风换气不良,菇体表面的水分蒸发慢,使有水滴的部位出现锈褐色斑点,影响蘑菇的产量和品质。

(3)防治方法。①加强菇房通风换气,降低空气相对湿度。②控制喷水量,喷水时结合喷施“丰产素”或“喷施宝”,可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在喷施后适当通风,以利散发菇体表面的部分水分。③出现锈斑时,应停止喷水,待恢复正常后,再行科学管水。

7红脚菇

(1)病状。菇脚发红,菌盖颜色正常,影响产量与质量。

(2)病因。气温偏高,料面喷水太多,尤其是收蘑菇前喷水太重,通风不良,易发生红脚菇。

(3)防治方法。出菇期土层含水不宜过多,采菇前停止喷水,并调节通气量。

8畸形菇

(1)病状与病因。①皱缩菇:菌盖小,皱缩,菌柄长,质硬。

因温度偏高和湿度过低所致。②大脚菇:只长菇柄,不长菇盖。因通风不良和CO2浓度过高所致。③菌盖上长疙瘩: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冬季,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造成CO2浓度过高,或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所致。

(2)防治方法。控制好菇房温度,出菇期最好控制在12~28℃;遇到高温时,要通过洒水和通风降温;出菇阶段给予200Lx左右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适量通风,控制CO2浓度在0.1%以下。

9参考文献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介绍大豆根腐病及灰斑病的危害症状,针对影响两种病害的发病因素,提出防治方法。

1大豆根腐病

1.1为害症状

根腐病主要发生于幼苗期,成株期较抗病。病株的根及茎基部形成褐色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略凹陷,继而发展成环绕主茎的大斑块,甚至为害侧根。病菌主要侵害皮层,很少进入维管束组织。病株后期根部变黑褐色,表皮腐烂,侧根少或坏死。病株矮黄,下部叶片提早脱落,除少数苗期严重发病外,病株一般不枯死,但荚少、粒小,影响产量。

1.2影响发病因素

大豆根腐病的病菌为兼性寄生菌,寄生性弱。一切不利于寄主幼苗生长的条件均有利于发病。

1.2.1土壤温度与湿度。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适温为20~25℃。春季低温易于发病,土壤长期干旱后逢连续降雨,寄主生长迅速,根和茎基部产生纵裂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往往发病重。

1.2.2土壤性状。质地疏松、透气良好的土壤,发病轻。土质粘重、透气性差的土壤发病重;砂壤土、黑土发病轻,土壤肥沃的地块较瘠薄的地块发病轻。

1.2.3播种期与播种深度。春季土温低的地区,播种过深过早,幼苗出土、生长缓慢,幼茎及根细弱,地下部分延长,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

1.2.4其他因素。大豆孢囊线虫及其他线虫危害根部后,幼苗易感染根腐病。有些化学除草剂对豆苗有药害,阻碍幼苗健康生长,也使大豆易发病。连作和重、迎茬大豆根腐病发生重。

1.3防治方法

1.3.1选用抗、耐病品种。由于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种菌混合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所以选育和利用抗、耐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方向。目前尚未发现有免疫或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在黑龙江,如抗线一号、垦农4号、妥农10号等品种均达到中抗水平。

1.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解决大豆根腐病的可能途径之一,比起化学防治方法,其不污染环境、更安全。目前认为,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有寄生、抗生、溶菌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的抗性。如木霉可以影响致病菌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利用的就是抗生作用。就大豆根腐病来讲,菌剂818和929菌株在室内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和温室防效,并且有较强的促生作用。

1.3.3物理防治。田间盖膜晒土对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效,田间发病率可降低65%,病菌存活率可降低41.6%,效果比土壤熏蒸消毒要好。用催芽的种子播种可降低腐霉菌的侵染机会,从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另外,选用饱满无伤的高质量种子,可以减少出土前幼苗被侵染的机会。

1.3.4药剂防治。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

2.1危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主要为害大豆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生出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此病主要为害成株叶片,病斑的边缘褐色,中央现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霉层。病重时,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籽粒病斑明显与叶斑相似,为圆形蛙眼状,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

2.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2.2.1气候条件。大豆灰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在东北,一般6月上中旬发病,7月下旬温度偏高,湿度偏大、多雨的年份,此病发病重,8、9月多雨的年份,种子带病率高。苗期遇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幼苗出土困难,发病重。大豆开花结荚后如遇多雨天气,相对湿度大,病害会很快流行。

2.2.2品种。品种抗病性明显影响病害在田间的流行,高感品种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的孢子量大;抗病品种则发病晚、病斑少、孢子量小。大豆品种资源中抗源丰富,获得抗病品种不很困难,但病菌适应性较强,致使品种保持抗性的年限短。

2.2.3其他因素。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使田间菌量大,发病也较重;低温高湿地发病率常常高于岗地。

2.3防治方法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6月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23日-7月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发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6月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内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1.2-6头以上,最高达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仅占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2006年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防治棉铃虫首先要搞好测报。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摆杨柳枝把十束,每束一根,约小指头粗,一米长,捆在下端,倒挂于棉田,高出棉花20厘米左右,每日早晨捉杀蛾子,同时测报发生期,这样掌握有利时机,把幼虫消灭在蛀害蕾铃以前。因此在棉铃虫产卵期间,每隔3天到棉田调查一次,每次检查50—100株,仔细查找卵粒和幼虫数量数。根据各生的不同特点,采节能不同的防治方法。

7、8月间第三代棉铃虫发生时,下雨较多卵株卵量不多,但产卵持续时间长,如果等待卵盛期喷药,早产的卵已孵化为害,因此,在查卵的同时,着重检查幼虫数量,当百株有幼虫5头时,就要喷药防治。这时棉株高大,产卵分散,应喷雾与喷粉相结合,遇雨还要补治。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中医药治疗

前言

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阅了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800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

基础理论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李佩文等[1]通过对500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孙善琳等[2]观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

李天海[3]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微血管中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107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II、III期也超过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暗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VIII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而44例非舌质紫暗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0.001),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

范德荣等[5]对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健康人组淡红舌占70%(140/200),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组仅占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1%(2/200),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14.5%(39/200),胃癌组占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0.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观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12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姚保泰等[8]观察了14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内毛细血管多为2~3个,造模组多为4~5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

(二)病机研究

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

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

(三)治则研究

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刘静[16]将6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32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30例,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6个月。治疗组治疗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60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33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46.4个月,对照组为28.2个月。

清热解毒法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汤铭新[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2.1%,瘤体稳定率为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陈健民[21]对440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82.7%,贲门癌异常率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226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56.2%。周阿高[22]对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44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结法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Fu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治疗研究

(一)延长生存期

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35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期延长,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10例,稳定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9%。

(二)控制并发症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梗阻缓解率可达73%。孟伟等[31]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20例,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莱菔子、枳实、桃仁、芒硝、赤芍、大黄),结果治疗组进食时间6~13天,对照组为9~30天,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复方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癌性转移和复发中晚期肿瘤转移和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梯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灶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行程[32],中医药的介入,提供了阻断肿瘤转移的治疗、预防手段。卜平[33]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药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结果发现6个月后,中药组癌性转移复发率明显减低(P<0.01)。张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贲门癌根治术后,间隔化疗的2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1年、3年、5年复发率为30.8%、52.6%、100%;对照组为59.1%、100%、100%。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复发疗效确切。

癌性腹水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状况差,根据中医辨证,此阶段气血虚弱、肾气衰退。文献报道,王维平等[35]采用中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莪术、地龙、壁虎等)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晚期胃癌、肠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结果治疗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辛献运等[36]采用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含莪术油)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总有效率达82.8%,提示莪术油具有免疫保护及促白细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发热癌性发热多为顽固性发热,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辨证属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养阴,滋阴潜阳之法。于尔辛[37]治疗肿瘤热,采用中药辨证方加辛凉解毒的清水豆卷(临床剂量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临床往往奏效。

(三)减轻毒副作用

对于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多用手术切除结合化疗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常易产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医药能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状况,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应用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体重、保护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疗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长生存期。宁春红[39]运用健脾益肾方剂(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杞子等)治疗180例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对照组146例,结果完成全程化疗的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9%,全身及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于庆生等[40]对胃癌术后6小时早期给予中药(黄芪、大黄、枳实、丹参、党参、木香)治疗,结果显示,二组术后并发症、血象无明显改变,但早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全身营养状况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出了胃癌术后早期中药干预的可行性。张庆荃等[41]对74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疗药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68.9%,几乎未出现化疗毒副反应症状。

(四)癌前病变的防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已把防治消化道肿瘤的重点转移到癌前病变的治疗上,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化结的中医治则,无论是临床前瞻性观察还是实验研究,都能显示出中药具有显著的防治癌前病变的作用,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42]。张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变辨证分成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虚气滞三型,分别投以黄芪建中汤、四逆散、香元枳术汤加减,报道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中度以上胃溃疡总有效率58.14%,胃粘膜肠化生总有效率64.0%。

于祥艺[44]用化生平(黄芪、党参、丹参、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浓缩合剂)治疗100例胃癌前状态患者,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6个月后二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胡鸿毅等[45]观察益气化瘀的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的抗增殖作用,与叶酸组对照,结果表明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过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佩文,等.食管贲门癌患者500例舌象观察[J].中医杂志,1982,9:23~25.

2孙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J].四川中医,1988,(10):12.

3李天海.舌诊在食管贲门癌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1988,(6):31~34.

4周阿高,等.胃肿瘤患者4项观察指标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327~329.

5范德荣,等.胃癌患者舌象与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1991,(10):610~611.

6王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观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8~260.

7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分析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9.

8姚保泰,等.萎缩康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粘膜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30~33.

9赵丽红.刘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疗肿瘤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101.

10邱佳信.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23.

11周阿高,等.254例恶性肿瘤患者正虚血瘀病机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2,11(6):333.

12李相勇.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5):266.

13余桂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1986,13(4):211.

14王绪鳌.老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

15赵爱光,等.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1,20(2):164.

16刘静.健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7):21~24.

17刘升翔.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8):487~488.

18邱德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癌症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9~52.

19汤铭新.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抑制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和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0,17(1):28~31.

20李宝元,等.中药白龙片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共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286~290.

21陈健民.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活血化瘀治疗[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9.

22周阿高.140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40.

23周阿高.小金丹加减为主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343.

24王建平,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20(4):51.

25陈亚琳,等.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5:32~35.

26张长武,等.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18.

27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19~521.

28蔡明明.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4):242.

29刘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23.

30李玉兰,等.中药缓解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1996,16(4):35.

31孟伟,等.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0例[J].陕西中医,2001,22(7):390.

32曾益新.肿瘤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3卜平.扶正化瘀方药抗胃癌术后转移及对鸟氨酸脱羧酶的影响观察[J].中医杂志,1990,37(5):290.

34张克明,等.中西医结合防治贲门癌根治术后复发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1999,15(6):22.

35王维平,等.中药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3):167.

36辛献运。等.榄香烯乳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4):247.

37张源远.于尔辛治疗癌性发热4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13.

38李乃卿,等,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588~599.

39宁春红.健脾益胃方剂治疗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68.

40于庆生,等.胃癌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联合化疗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59.

41张庆荃,茅爱武,高中度.动脉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4):45.

42范刚启,等.健脾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637.

43张子理.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4,(3):16.

44于祥艺.化生平逆转胃癌癌前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3):147.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漏洞即集中渗流通道。在汛期高水位下,堤防背水坡或堤脚附近出现横贯堤身或堤基的渗流孔洞,俗称漏洞。漏洞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有:①由于历史原因,堤身内部遗留有屋基、墓穴、阴沟、暗道、腐朽树根等,筑堤时末清除;②堤身填土质量不好,末夯实,有土块或架空结构,在高水位作用下,土块间部分细料流失;③堤身中夹有砂层等,在高水位作用下,砂粒流失;④堤身内有白蚁、蛇、鼠、獾等动物洞穴,在汛期高水位作用下,将平时的淤塞物冲开,或因渗水沿隐患、松土串连而成漏洞;⑤在持续高水位条件下,堤身浸泡时间长,土体变软,更易促成漏洞的生成,故有“久浸成漏”之说;⑧位于老口门和老险工部位的堤段、复堤结合部位处理不好或产生过贯穿裂缝处理不彻底,一旦形成集中渗漏,即有可能转化为漏洞。根据出水清浑可分为清水漏洞和浑水漏洞。漏洞出口一般发生在堤内坡下部或坡脚附近。开始时因漏水量小,堤土很少被冲动,所以漏水较清,叫做清水漏洞。由于洞周土体浸泡时松散崩解,或产生局部滑动,或堤身填土含砂重,土体可能被漏水带出,使漏洞变大。如漏洞出浑水,或由清变浑,或时清时浑,则表明漏洞正在迅速扩大,这时,漏水转浑,发展成为浑水漏洞。如不及时抢救,则将迅速发展成为堤防决口。堤防有发生蛰陷、坍塌甚至溃口的危险。因此,若发生漏洞险情,特别是浑水漏洞,必须慎重对待,全力以赴,迅速进行抢护。

二、漏洞险情的抢护原则:

漏洞是江河防汛中最严重的险情之一。若发现和抢护不及时,很容易导致大堤溃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旦漏洞出水,险情发展很快,特别是浑水漏洞,将迅速危及堤防安全。所以一旦发现漏洞,应迅速组织人力和筹集物料,抢早抢小,一气呵成。抢护原则是:“前截后导,临重于背”。即在抢护时,应首先在临水找到漏洞进水口,及时堵塞,截断漏水来源,同时,在背水漏洞出水口采用反滤和围井,降低洞内水流流速,延缓并制止土料流失,防止险情扩大,切忌在漏洞出口处用不透水料强塞硬堵,以免造成更大险情。

三、漏洞抢护方法:

由于漏洞一般在迎水坡有洞口,所以抢护应以外堵为主,视情况在堤内出口用倒滤井为辅,或两者兼施的原则。自古至今,抢险漏洞的方法很多,有塞堵法:塞堵漏洞进口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复杂,洞口周围有灌木杂物时更适用。一般可用软性材料塞堵,如针刺无纺布、棉被、棉絮、草包、编织袋包、网包、棉衣及草把等,也可用预先准备的一些软楔、草捆塞堵。在有效控制漏洞险情的发展后,还需用粘性土封堵闭气,或用软帘、蓬布盖堵,然后再压土袋或土枕,直到完全断流为止。在抢堵漏洞进口时,切忌乱抛砖石等块状料物,以免架空,致使漏洞继续发展扩大。但软帘盖堵是最常见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软帘所用的材料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且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近几年进行的堵漏演习情况来看,洞口位置的探找,软帘的材料,抢堵的程序都十分重要,都决定了抢堵的成败。

四、传统软料材料的弊端

当发现漏洞进水后,将软帘顺坡滚展下去,洞口已被履盖,背河水流明显减少。但在较短时间内或是在抛压土袋过程中洞内水流又继续扩大。究其原因有几种因素。1、使用的软帘材料遇水变硬不柔软,与堤坡坡面不能紧密吻合。2、使用的软料材料太软易变形。当封闭洞口后,洞内形成真空吸力猛增,把软帘局部吸入洞内,平面软帘横向收缩变形,洞口周围的软帘布形成大小不均匀的折叠纹,水流从缝中流速加剧,降低盖堵效果。3、当软帘展铺后,有目的的往上抛土袋时,由于堤坡或软帘表面光滑,土袋在水中易集中滑向下边滚筒外,迫使软帘绷的更紧,与堤坡展辅闭气后,由于洞口周围土壤受水泡处于饱和状态,若在洞口处猛抛土袋或重物,将会扩大洞口,使软帘变形,造成洞口再次进水,起不到盖堵作用。

五、土工合成软帘材料的优点

土工合成材料7O年代末引入我国。并在抗洪抢险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1998年长江洪水和松花江洪水抢险中,土工合成材料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随处可见编织袋筑起的挡水子埝,防风浪的彩条布。实践证明,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防汛抢险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优点。

土工合成材料在防汛抢险使用中有如下特点:一是整体性强;二是抢险速度快;三是适应性强;四是储运方便;五是造价低;六是经久耐用;七是可重复利用。

土工合成材料主要分为土工织物和土工膜两大类,分别为透水材料和不透水合成材料。在防汛抢险中主要利用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反滤和防渗功能,与传统的抢护材料相比,采用透水性软帘有比较突出的优点:1、制作简单:即采用聚脂长丝无纺土工布做软帘,在上面或两层中间加一层由高密度聚乙浠通过热塑挤压而成的土工网即可。2、防真空:防冲、保沙、透水、防止洞内形成真空。3、防滑:无纺土工布在堵漏应用中与地面接触摩擦力大,可防滑。4、吸水快:无纺布软帘表面粗糙吸水性好,吸水快每平方能吸水13公斤,能迅速增加软帘的自重。软帘进水后能快速使软帘靠自重和水压力的作用下沉,迫使软帘与堤坡坡面接触盖堵漏洞进水口,而漏洞形不成真空,然后在软帘处抛投粘性土。再加适当配重,易与堤坡吻合接触。5、防变形:柔韧性好,抗拉强度高,可有效地防止软帘横向收缩变形,是传统材料所无法比拟的。6、施工速度快:由于其质量轻,运输方便等特点,应用时速度快,符合抢险要抢早抢小的要求。短时间内能有效地防止洞口扩大,给抢护赢造时间。7、整体性强:可根据险情的需要,做成所需面积,保护面积大,无薄弱环节。8、适应性强,对洞口形式和土质无条件限制,展铺后,适用于一般机械大型推土、卸土、倒土多种闭气方法。9、透水性:透水性织物的反滤机理,使漏洞出水口由浑水变为清水,使其逐惭闭气。使其漏洞逐渐达到闭气。10、储运方便:重量轻,易搬运,易保存,还可以折叠。11、节约投资:制做简单、造价低。生态保护:在抢险中不用或少用石料、柳料、梢料和木桩等材料,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软料材料的应用效果

透水性软帘盖堵。当洞口较多且较为集中,附近无树木杂物,逐个堵塞费时且易扩展成大洞时,可采用大面积透水性软帘盖堵,可沿临水坡肩部位从上往下,顺坡铺盖洞口,或从船上铺放,盖堵离堤肩较远处的漏洞进口,然后抛压土袋或土枕,并抛填粘土,形成前戗截渗,达到堵漏的效果。

在2001年,长垣县局研制了透水软帘,通过多次试验,堵漏及时,效果明显。如在软帘抢堵进水洞口的同时,在背河抢修减压井或养水盆,且采用大型抢险机械,效果更好,且能达到消除之目的。

七、结论

上一篇:种植效益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学思想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