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9:48:00

财富管理论文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人求财富,向来如此,且向来不讳言。春节拜年,首要说的就是“恭喜发财!”旧时交往中,如果彼此不是问“您在那里高就”,一定是问“先生在什么地方发财?”时至今日,“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副对子,总是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并驾齐驱的。所以,不管在什么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中国人,都自动会想到这样存在我们语言定势中的对财富的向往,都自动会表达这样的向往而不会有丝毫不好意思。

财富之为物质形态,还只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对象。而人们心向往之形成了可以涵盖一个社会不同阶层,跨越同种文化人们生活地域的共同文化符号,这就已趋近于“形而上”了。再进一步,对使用、改造、更新这样的共同文化符号不但毫不讳言,且孜孜不倦,津津乐道,那就为说明与探讨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某种文化“底蕴”,提供了社会心理的基础,毕竟使用、改造和更新财富符号,不但在“形而下”的意义上,而且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成为中国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部分,我暂且称它为“身份经济与身份成本”的过程。

身份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辨别的最初也是最有力的符号诠释,在任何人的社会都必不可少。在中国,身份长期以来始终是和政治好恶联系在一起:工人是领导阶级,一时,工作服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农民具有深厚朴素的感情,对襟褂子也曾上过台面;当过“全国人民的榜样”,当时,有多少人为了一身“四个兜儿”的军装四处奔波呢?在经济改革成为一切事情向所谓“好”的方向“转变”的象征的今天,一切身份自然也就和经济、财富、代表财富的金钱及其一切衍生产品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其中,财富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买什么东西,利用它的什么特性,在追求财富乃至追求财富符号的过程中,退居其次。买香烟,吸香烟,谁都知道其中的弊大于利,甚至很多人也知道在健康层面上,这样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吸烟,特别是吸某种牌子的香烟,代表了和“财富”有关的价值,所以有某种时刻要贿赂某人,必须起码附带赠送相应品牌的香烟的社会现象存在;明明城市当中的街道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轿车,开轿车不但费时,而且费钱,并且还要担心被偷被破坏,但“财富”的符号不但包涵而且主要通过是否拥有轿车乃至是否拥有什么品牌的轿车来表现,所以,整个汽车行业,希望通过汽车行业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政府加上渴求“财富”符号的“身份消费者”的集团,就要不断制造和更新这样的符号,使其成为整个社会认可的“身份”;现在的“房地产热”中,有多少人是因为自己果真需要利用200平米居住空间给他提供的物理生物心理上的好处,对其价格令人越来越瞠目的“豪宅”趋之若鹜呢?

推而广之,在自有传统基础上,在政治经济精英的努力号召之下,现代中国社会中,几乎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在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财富符号”,印证由此被人所推崇的身份:大吃大喝是“富有”的象征自不待言;一时间,上海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知本家”的说法,又何尝不是在把知识通过诠释变成“资本”,变成可以制造财富,因此可以制造令人们尊重的“身份”呢?富有的贪官们未尝不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未尝不考虑老大一把子年纪,能否禁得起夜夜狂欢的负担,但一旦拥有年轻漂亮的女性,哪怕仅只是形式上的拥有成为和“财富”,“财富符号”和它们构成的“身份”标志的时侯,有那个贪官肯善罢甘休呢?文化教育自然也未能幸免。一纸文凭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令人不惧法律的惩罚,不断造假,不惜重金贿赂,难道不是因为人们对文凭与财富乃至财富的符号的期待使然吗?

因为制造、改变、更新财富符号以适应新的社会认可的需求成为如此广泛的社会运动,所以,这样的活动形成了社会经济本身,也为这个社会制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说求“财富”符号成为经济活动,这不难理解。看看“房市”、“车潮”、“金银首饰热”,就可以明了其中的“不可抗力”了。但这样的经济活动会制造社会成本,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社会成本会成为社会不堪承受的,这一点国人却并不体会,也不愿体会。

且不说追求富人人手一车,会给中国的有限能源造成何种压力,给环境带来何种破坏;也不必深究文凭泛滥,已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诚信危机与压力;只是看看为了装饰自己“繁荣”身份,中国金融界投入了多少再难回收的资金,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栗:明明北京上海广州的空房率已不但超过国际警戒线,而且事实上也超过的银行贷款的最终底线,明明这样制造的潜在坏账已经足以摧毁现存中国整个银行体系,但这个号称实行“市场经济”,要利用“看不见的手”来制衡“看得见的权力”的改革国度却迄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勇气,去制止,哪怕是去降低如是现实危机的压力。这其中理由很简单:房地产商要的是“财富”,炒作“房地产”的买家要的是吹起来的房地产背后的巨大“财富符号”和这种符号代表的“身份”,而政府要的是大众消费繁荣的表象,换句话说:政府要的是“群体财富符号”和其中蕴涵的“集体繁荣”的身份,也保有自己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为保持这样的符号与身份不致破灭,不致失去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效力,再多的“身份成本”也顾不得了。

财富与财富符号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会计改革; 会计制度; 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和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包括艺术、文学、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制度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性思维习惯,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以及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将文化进一步划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义相同,是人所创造的一切社会化的东西,具体的文化(即狭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特定群体的价值观。从两者的定义上看,由于制度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方面,因此,制度是文化的一部分。制度又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例如:法律和习俗、宗教、社会价值观,因此,正式制度应该属于物质文化,而具体文化,即群体的价值观应该属于精神文化。对会计制度和狭义会计文化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文化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探讨,其必然遵循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本文从此角度出发,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会计制度变迁史,对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文化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问题。

一、概念界定

对会计制度和会计文化的探讨,首先需要对会计制度和会计文化进行界定。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分为广义的会计制度和狭义的会计制度。广义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以及地方政府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在与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规范,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狭义的会计制度仅指对会计核算制度的规范。本文所指的会计制度是广义的会计制度,是对社会会计活动总体情况的制度考察。对于会计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出发,将会计文化界定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指的会计文化仅指狭义的会计文化,即会计文化的精神方面,是指会计活动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制度安排及文化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开始了会计制度建设的步伐,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标志,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50—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会计制度恢复及改革阶段。

(一)1950—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阶段

1950年3月,中财委了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至1951年上半年,中财委先后实施了13个部门所属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为进一步满足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统一各部门的规章制度,1952年全国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颁布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国营企业年度清查财产暂行办法》、《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等规章制度。1953—1957年,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财政部确立了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1955年财政部对原国营企业会计制度作了彻底的修改,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报表和说明草案》。为满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制定了《中央主管部门所属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和《地方级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简易会计制度》等。经过近七年的会计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1958—1977年,我国进入了“”和“”的特殊历史时期,会计制度几经波折,多次废立。1973年财政部为恢复会计制度,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三项制度,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会计文化发展在这一时期也几经波折。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和3月,章乃器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应用自己的会计簿记原理记账》和《再论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的文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会计界发生的最早的思想萌动,掀起了建立新中国会计核算方法的讨论热潮,会计学科的阶级性也成为这一时期会计讨论的热点问题。1951年后,我国政府开始全面引入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大量的苏联会计教材被翻译和引入。为推动会计制度建设,发展会计文化,一批会计类杂志纷纷创刊。1952年1月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主办的《工业会计》创刊,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本全国性会计月刊。1957年1月财政部接办《工业会计》,于1959年1月改名为《企业会计》,受影响,1959年年底停刊,并入《财政》杂志。1963年中央为转变时期发生的错误,于1964年1月创建《会计》杂志,由财政部发行,1966年8月,“”开始不久后又被停刊。《工业会计》以工业会计工作为主,前期主要介绍和传播苏联工业会计核算理论和经验,被财政部接办后,增加了介绍中国会计制度的内容,为新中国会计理论和统一会计制度服务。《会计》杂志主要报道各个行业的会计及财务工作。1956—1966年,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会计在上交国家税利中的监管作用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计划的有效执行,会计论文研究主要围绕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健全企业规章制度等展开。1966—1978年,在的影响下,会计研究停滞。

(二)1978年至今,会计制度恢复及改革阶段

1978年后,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恢复及改革阶段,这一历史时期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会计制度体系恢复及多元化阶段;1992—2000年,适应市场经济及与国际通用准则接轨阶段;2000—2006年,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阶段;2006年以后,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阶段。

1.1978—1992年,会计制度体系恢复及多元化阶段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面结束了“”时期所带来的动荡局面,我国开始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0年财政部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同年9月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1—1982年又相继颁布了国营供销、施工、建设单位等企业会计制度,1984年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会计档案管理办法》。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了《会计法》,将会计法规建设推向了高潮。1982—1987年,财政部还针对国营承包企业和新兴的外资企业颁布了相应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的恢复和发展带动了会计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大量专门致力于会计研究的杂志纷纷创刊,如:财务与会计(1979年,财政部主办)、会计研究(1980年,会计学会主办)、财会月刊(1980年,武汉市财政局主办)、财会研究(1980年,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主办)、商业会计(198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财务部、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粮食分会主办)、中国审计(1983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主办)、审计研究(1985年,中国审计学会主办)、审计与经济研究(1985年,南京审计学院主办)、审计月刊(1985年,湖北省审计科研所主办)等,结束了只有政府创办会计杂志的历史,为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平台,会计文化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百家争鸣的景象。1978—1992年间,发表的有关会计方面的论文共12 506篇(会计论文8 453篇,审计论文2 925篇,财务管理论文1 128篇),年均2 501篇(见表1),1990年首次出现了关于会计文化的论文,会计文化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多集中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职能、会计制度建设、会计监督等方面,介绍管理会计、加强传统财务管理的内容居多。1984年开始出现了对财务管理本质的探讨,1984年之前的会计监督也主要围绕着计划经济下的政府监督展开。会计文化的发展并未先于会计制度的变革,而且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现象。

2.1992—2000年,适应市场经济及与国际通用准则接轨阶段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出现了新中国首批上市公司。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为有效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及其会计信息的披露,1992年5月财政部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序幕。同年11月,财政部以财政部长令的形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并制定了分别适用于工业、商品流通业、房地产开发业、农业等13个行业的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会计准则全面建设的序幕由此展开。从1997年开始,财政部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9项具体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初步形成。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财政部于1998年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我国会计法制建设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1993年修订的《会计法》的基础上,对《会计法》又进行了新的修订,二次修订后的《会计法》对会计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2000年6月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同年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取代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

上市公司的出现,以及如何规范其信息披露,在理论界掀起了讨论热潮,这一时期的会计文化开始走向繁荣兴盛,发表的关于会计方面的论文共64 562篇(其中会计论文31 813篇,审计论文25 109篇,财务管理论文7 640篇)(见表1),年均8 070篇,环比增长222.66%,(其中,审计论文环比增长436.52%,财务管理论文环比增长323.32%,会计论文环比增长135.22%),是会计类论文增速最快的一段时期。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这一时期会计文化界关注的焦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是这一时期会计论文研究的重点。财务管理研究开始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研究,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主线。1985年通过了首篇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研究会计文化方面的论文也获得了快速增长(见表3及图1),环比增长266.67%,超过了会计论文的增长速度。

3.2000—2006年,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阶段

1992—2000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了在形式上与国际通用规则的接轨,而2000—2006年的会计改革则实现了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规则在实质上的接轨。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至此,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与此同时,财政部先后颁布了租赁、借款费用、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存货、固定资产和中期报告7个具体会计准则,形成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并行的会计规范体系。

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建设蓬勃发展,会计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发表的会计类论文共119 659篇(其中会计论文62 292篇,审计论文 43 409篇,财务管理论文13 958篇)(见表2),年均19 943篇,环比增长147.12%(其中,会计论文环比增长161.08%,较上期增速提高,财务管理论文环比增长130.51%,审计论文环比增长143.60%,均较前期增速放缓),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成为这一时期讨论的焦点(2003年中国总会计师杂志创刊)。然而,这一时期,关于会计文化研究的论文却增速缓慢,6年间发表的论文仅94篇,年均15.7篇,环比增长42.42%(见表3)。

4.2006年以后,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阶段

我国加入WTO之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为满足这一要求,2006年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会计制度建设日趋成熟。

会计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稳定增长、日益成熟的态势,会计类论文共130 585篇(其中,会计论文65 139篇,审计论文45 957篇,财务管理论文19 489篇)(见表2),年均26 117篇,环比增长30.96%(其中,会计论文环比增长25.48%,财务管理论文环比增长67.55%,审计论文环比增长27.04%),会计准则超越会计制度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心。从2006年开始,专门研究会计文化的论文呈上升趋势(见图1),2007年出现了首篇系统研究会计文化的博士学位论文,2007—2011年会计文化论文比上期环比增长141.28%(见表3),增速超过会计类论文的增长速度。综合性的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等,也开始关注会计问题,加大了对会计专业论文的刊载频度。

三、结论

(一)我国传统文化决定着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宏观文化是在长期的岁月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基础文化的根基越深厚,对制度变革的影响就越大。我国传统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明朗因素反映强烈,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是渐进式的,而不是激进式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即可窥见一斑,无论是1978年会计制度改革前的会计制度变迁史,还是之后的会计改革史,我国采取的都是循序渐进的制度变迁路径,首先从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推进到全局的改革,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改革,在探索中逐渐、逐步实现会计制度的变革。传统文化对会计制度变迁影响深厚。

(二)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向决定着会计文化发展的方向

新制度的建立需要文化的依托,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而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又会引起制度的变革,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史和会计文化的发展来看,每一次新会计制度的制定,都会在文化方面引起相应的连锁反应,带来会计思想上的萌动,掀起文化界在此方面的讨论热潮。在微观层面上,会计制度的变革推动着会计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会计思想的繁盛,引导着会计文化发展的方向。而微观层次上的会计文化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却不是十分明显,会计制度制定的动因来自于政府,而不是新文化的引入和繁荣,会计制度的变革往往先于会计文化的发展。在微观会计文化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上,我国的会计文化和会计制度属于制度主导文化型。

(三)会计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会计制度恢复和改革以来,我国会计文化逐渐走向了繁荣和兴盛,大量高质量的文章不断涌现,会计类期刊蓬勃发展。但从2001—2011年发表的关于会计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来看,会计文化研究并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而且,会计文化研究主要局限于会计文化的概念、内容、要素、划分、特征等基本问题,关于会计文化建设的论文较少,也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会计文化理论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文化体系应该如何建立,如何通过会计文化建设推动会计制度的完善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仍然是尚待解决的课题,发表会计文化类论文的权威刊物也很少。这一现状影响了会计文化对会计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会计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张勇.文化、制度与发展——制度与文化比较视角的发展分析[J].经济学家,2008(5).

[2] 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J].学习时报,2004(2).

[3] 葛蓓.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与任务[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3).

[4] 李玉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研究,2001(9).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团队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西游记》的团队管理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初步设想及拟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适应新环境要求的生产方式也应运而生,这也就导致了竞争格局的改变和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剧。从表面上看一直是商品和服务决定着竞争力的大小,然而细作研究不难发现这一切的进步终归是背后的人在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衡量一个企业的财富不再局限于金钱的多少,厂房的大小还要加进强大的团队这一标准。事实证明,在商界风云四起的今天只有那些实施团队战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是走向未来舞台的企业。

在世界上很多企业的管理舞台上人才扮演的角色早已完成了由人力向资源的转变的时候,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舞台上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依然扮演者人力这一古老的角色。如果企业不能很好的发挥团队这一强大地动力,不仅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还极有可能使企业被知识经济的浪潮所湮灭。所以为了我国的企业能够稳步健康的发展,正确对待商业系统团队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相出适当的解决对策是当下急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影响下,企业团队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是团队的职能由经营性向战略性的转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另一层次的影响就是竞争的全球化,当国外的企业将团队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的时候我国的企业仍然坚守着传统意义上的团队管理。相对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高薪留用人才的思想、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这种团队管理模式我国的一些企业的人才管理模式难免会受到外企的冲击更别说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全球化经济正在冲击着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际化很深的商业,这时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改革无疑是缓解冲击压力的关键所在。

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通过团队管理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其他方面工作的进步,是企业在与日加剧的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个别率先实施团队管理改革的国有企业的成功先例有力的说明了团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其他国有企业认清知识和团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形势下及时转变思想,对自己在团队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以有效的团队管理模式来经营管理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实行对团队的管理,使之发挥出强有效的力量以推动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战胜形形不同的妖魔鬼怪,最后终于功成圆满,修成正果的神话小说。这部小说能够跟《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并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其可读性可想而知,通过阅读这部经典小说,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对团队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西游记》这部书的灵魂人物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是一块灵石,因为受到天地间日月精华的照耀,进化而成的一只猴子。因为胆识过人,本来在水帘洞中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神仙生活,但是忽然感受到生命的有限,于是他抛下了现有的一切,出家拜师学道,由于他天资聪敏,行动敏捷如风,还会七十二变,只要筋斗云一驾,就能够做到上天入地。孙悟空能够天不怕,地不怕,天生有着一种冒险的精神,敢于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而且还敢于与佛祖进行较量。由此可以看出他叛逆的性格,这种不愿意受到世俗和权力的拘束,敢于打破陈规的个性,都充分展现出他充沛的生命力,他不怕吃苦,勇于面对取经路上的一切挑战,在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争强好胜、性急如火,这些性格上的弱点,让他在取经的道路也吃了少的苦头。猪八戒是一个性格温和,单纯憨厚,但是好吃懒做,喜欢占一些小便宜,虽然也有一些法力,但是却只有三十六变,和孙悟空相比较来说,就会显得憨蠢笨重。

所以经常会成为悟空取笑的对象。猪八戒在小说所表现出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同时又十分重视物质享受,在取经的旅途中经常会受到一些美女和金钱的诱惑,这些诱惑让他经受不起考验,放下修行之路,只是使猪八戒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都是菩萨以化身,来考验他修行的功夫。猪八戒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出丑的笑料当中,从不同的角度使读者对人性贪欲不断地进行思索。沙僧则是在保护唐三天取经的道路上,能够任劳任怨,是忠心不二的样板,虽然对他的描述比较少,但是在小说却表现出刚毅木讷,踏实可靠的性格。

《西游记》中,唐僧率领性格各异的、能力不同的四个徒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实现了求取真经的目的,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唐僧的团队管理能力引起重视。《西游记》的推出,不但受到了当时我国社会的青睐,还引起了整个世界文坛的注意。时至今日,《西游记》不但因为其反映的现实主义精神、乐观向上,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受到广大读者的热评。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西游记》不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这部小说是吴承恩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该书的故事内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对生活真理进行了详尽的诠释,因为该书中蕴含着十分深刻的生活哲学、人生道理,所以对《西游记》的研究一直是该书爱好者,和文学专家们孜孜不倦的一件事。

《西游记》作为一部文学著作,其富含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思想,一直都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两大亮点。自《西游记》受到追捧以来,围绕其主题思想中蕴含的社会主义精神、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几大主流学术观点,在不断的摸索中这些学术观点也逐渐发展成熟,与当今社会发展建立了相互连接的切合点。团队精神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一直都是《西游记》文学价值的有力体现,但是随着人们对《西游记》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西游记》中所富含的团队精神对当今商业发展具有很深刻的启发。

(二)意义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西游记的故事是精神人格化的楷模,与多数人乐于安逸闲适生活不同的是,唐僧在冒险、挑战遭遇挫折、几经丧命之后,对新事业进行拓展的意志仍然十分坚强,恰恰与当时工业革命前资产阶级不断进取,开发新天地的时代精神相互契合。当代商业发展中,很多企业都应该在《西游记》中得到启发,不要躺在利润丰厚的业务上唯我独尊,要通过不断改善经营体验,积极拓展新兴领域,实现商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本文要深刻分析该书中能体现唐僧具有团队精神的部分,将唐僧的团队思想与当代商业发展联系起来,结合唐僧所具有的团队精神给当代商业发展提出建议。

2.研究内容

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性格,总结出能够反映鲁滨孙身上团队精神的情节,归纳唐僧团队精神的特点,分析唐僧团队精神对当代商业发展企业团队方面的启发。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西游记》中反映主人公团队精神的情节有哪些?

2.《西游记》中体现主人公团队精神的情节有哪些?

3.唐僧团队精神对现代商业活动的启发有哪些?

二、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时,我们应该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是有着这样一位伟大的唐朝高僧玄奘法师,他是一位精通三藏的法师,他曾经穿越危险的沙漠,历时了十九年的时间,远赴西方的印度去求取佛经,他总共带回国内的佛经有六百多部,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就是后来吴承恩写成《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演绎的根源。玄奘法师在《西游记》这部书中,也就成了故事的主角唐三藏,虽然书中的唐三藏跟历史的原形玄奘法师,还存在的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于真实人物的理解,更有益于解读这部作品。在这部《西游记》小说里,唐三藏代表的不像是圣僧的形象,反而更接近于一个凡夫俗子,这跟真实的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根本就不能等同而论,所以以原著本身为基础,总结、归纳出该书反映的团队精神,分析出唐僧团队精神对当代商业发展企业团队方面的启发。

三、论文撰写纲

一、概述《西游记》

二、《西游记》的团队精神分析

(一)《西游记》情节中的团队精神分析

(二)《西游记》主人公团队个性分析

三、《西游记》团队精神对商业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综合实力提升

(二)加强企业发展动力

四、《西游记》团队精神对商业发展企业的启示

(一)树立明确一致的目标

(二)明确分工

(三)优势互补

(四)优化激励和管理机制

总结

为发挥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小组目标与使命及个人角色和责任;其次成员亦须了解如何完成小组任务;最后要能积极投入小组目标的达成。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本选题旨在对柏杉林木业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反映出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间接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因此通过各种方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不足,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好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并且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陈晓红(21)在《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于企业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张新民、钱爱民在(28)《财务报表分析精要》中指出,目前常用的财务状况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荆新、王化成(29)在《财务管理学》中写道:财务报表的分析经历了由资产负债表到利润表再到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也经历了一个由外部分析扩大到内部分析的过程。

戴维.F.霍金斯教授结合实际的企业情况写出了《公司财务报表与分析一书》(22)一文,文中对财务报表在公司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日本著名会计学专家森疼一男(28)针对日本企业活动对财务的影响写出了《企业经济活动与财务分析》,其中指出现金流量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使财务报表充实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是:

1、介绍柏杉林木也业有限公司概况。

2、对柏杉林木业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主要进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以及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

3、通过以上分析找出公司存在的问题。

4、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拟采取的方法有:

1、趋势分析法:根据企业近几年的会计报表,比较各个有关项目的金额、增减方向及幅度,从而揭示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增减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比率分析法:在同一财务报表的不同项目之间,或在不同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进行对比,以计算出的比率反映各个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因素分析法:确定影响综合性指标的各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用是技术替换影响因素的基数,借以计算各项因素影响程度。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主要难点:

1、由于理论知识不足,在做财务报表分析时有些问题分析不透彻。

2、资料收集困难,大量重要信息可能获取不全面。

解决办法:

1、系统学习财务报表,会计,财务管理相关书籍,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分析方法,针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就相关问题与同学讨论分析或咨询指导教师。

2、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参阅相关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以获得更多的内部资料,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向指导老师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

五、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第六周至第七周 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 撰写论文提纲

第九周至第十周 论文初稿,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至第十三周 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 论文定稿、输出、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 毕业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

[1]曹阳. 我国新旧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准则差异分析[J]. 会计之友. 27(7)

[2]高敏,唐洪广.合并财务报表处理规定的主要变化[J]. 财会月刊. 27(19)

[3]张新民.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剖析[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7(6)

[4]李刚. 谈合并财务报表新会计准则的特点[J]. 商业会计,27(7)

[5 ]刘文辉. 实体理论: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J]. 商业会计, 27(3)

[6]王治安. 合并报表问题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8(1)

[7]张俊龙.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J]. 财会月刊. 268(18)

[8]崔晓钟. 不同合并理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8(7) [9]孙长学.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J]. 财会研究. 29(1)

[1]王慧萍.浅谈财务报表分析[J].财务与会计,21(9):75-77.

[11]袁淳.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财务报表分析,28(5)

[12]韩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浅谈[J].财会通讯,28(1):81-82.

[13]华杰.浅谈如何分析企业财务报表[J].内蒙古煤炭经济,29(4):65-67.

[14]邵辉.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业务技术,28(8):42.

[15]周守华,肖正再. 权益均衡论: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思考[J]. 会计研究. 29(1) [16]贺志军.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列示与披露.(J)电子工业出版社 27.(3)

[17] 胡明霞,叶文宏. 购买法和权益联合法合并会计报表的特征比较及其选择[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9(1)

[18]Altman. Corporate financ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8:98-13.

[19]De Servigny.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M]. Beijing: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9:234-243.

[2]Freixas X. The Lender of Last Re sort: A Twenty-First Century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9:123-145.

[21]K.R Subramanyam, John J.Wild[J].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29,8:7-26.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存贮病案首页中的信息,做成“机读数据库”。

(2) 检索和查找病案。

(3) 编制各种病案索引,如姓名查询、病案号检索、疾病分类等。

(4) 进行病案利用的统计分析工作。

(5) 输出病案信息,为医院临床实践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提供方便。

病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对提高医院的医疗、科研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虽然现阶段病案管理较之从前大幅度提升,但却并未被临床充分利用

1.1传统的病案管理,局限于病案的收集、装订、编目、登记和保管,忽视了病案质量的好坏,以及病案利用率的高低。从而局限了病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病案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1.2大部分医院都实现了微机管理病案,但微机的运用只是进行病案首页的输入和管理,病案管理工作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微机管理为辅。

1.3贮存空间不够以及病案存放环境差,使很多有价值的病案资料流失。

1.4 被动的服务方式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处于单纯资料保管、等待索取与被动抽取的模式中,没有充分履行病案管理为医教研服务的职能。

2对策

2.1 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病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

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病案管理者不但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还要熟练的掌握病案专业知识,及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等。对此,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既懂医学知识又懂病案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对现有在岗人员的培训,使病案管理人员掌握病案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定期开展病案管理业务活动,加强各医院病案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使病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2 病案管理内容多样化、具体化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病案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化科学管理,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一单一登记、收编、保管的管理模式,抓好对病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强调病案规范书写要求病案管理人员参与病案质量监控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工作。2.3 加强横向联系,实现开放性的现代化病案管理

眼下,法律纠纷、住院医疗保险纠纷不断增多,对病案资料的需求量大,利用率高。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病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病案管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病案的法律效用,以一种踏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病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满足医、教、研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2.4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对病案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其管理效率

病案资料管理在整个医院信息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长期积累的大量病案资料,是医院的一笔巨大财富。因此,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其进行科学处理和保管,避免病案霉变、腐烂。还可利用缩微、光盘等先进手段,减少病案贮存空间,对病案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存,充分开发和应用微机多种功能,提高病案的管理效率。

2.5 根据需要主动对医教研及社会服务

随着病案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需要量增多,被动服务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服务方式,主动深入到医、教、研以及社会第一线,随时掌握使用者对病案信息的需求,在不违反法规的原则下,对病案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及时提供准确的病案资料。同时,病案管理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医、教、研的进展情况,不断征求病案利用者的意见,尽快适应新的医疗科研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余永明主编 《中国病案管理论文精选》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财经》2013年第32期“司法改革的中国困局及其反思”)

>> 读者评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读者评论 2013年33期 读者评论 2013年33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司法改革面临的问题

(《财经》2013年第32期“司法改革的中国困局及其反思”)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司法改革方面,再提“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专家认为,司法的行政化与地方化是司法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首先,要把基层检察院、法院,从地方横向领导改为由省级领导并负担财政,同时将人事权从地方党委中解脱出来。其次,要强调法院自身的判决裁定要过硬,依照法律规定公正断案,党和国家才敢将彻底的独立权交给法院。 上海 黄一 培养下一个“李超人”

(《财经》2013年第32期“李嘉诚西进启示”)

作为华人财富的标志性人物,李嘉诚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不少人认为,李嘉诚撤离房地产和股市,预示着中国经济要走下坡路。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

本文提出,李此次“西进”所蕴含的深意,深值希望发展壮大、走出国门,以及培养第二代成功接班的中国企业借鉴和参考。由于父辈不放心、不放手,中国企业第二代往往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接班。李放手让其子去打拼事业的做法,值得成功企业家学习。 杭州 林川 律师不能有奶便是娘!

(《财经》2013年第32期“律师伦理及其冲突”)

如果材料显示被告有罪,被告的委托律师按照当事人要求来做无罪辩护,这是否违背律师职业伦理?律师应该坚守职业伦理,依法辩护,还是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为被告人提供尽职的辩护?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月22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遏制

>> 府院动向 府院动向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府院动向 2013年34期 府院动向 2013年34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两部委:叫停在建在售小产权房

11月22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对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坚决叫停。但是,对于已经建成并且销售了的小产权房并未提及。11月24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再次联合召开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问题视频会议,部署小产权房整治工作,“对在建、在售的坚决叫停,并依法查处”。

【评点】解决这一问题尚任重道远。如果强拆容易激化矛盾,毕竟小产权房满足了很多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让购房者补交土地出让金等相关税费,从而使小产权房拥有合法的商品住房身份和地位,这一思路面临诸多问题,购买小产权房的人大多经济能力不强,无法承担这一费用。从根本上来讲,小产权房的出现乃至难以治理背后的根源还是土地财政问题,不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治理小产权房往往最终陷入两难困境。 商务部:十大措施扶持电商

11月21日,商务部公布的《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5年,要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

【评点】扩消费、启动内需,将中国经济增长转变到靠内需拉动,流通体制的变革最为关键。解决流通体制痼疾需要解决两个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界定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提法力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其作用提到决定性的地位,接下来要看中央如何解决统一决策和条块分割的问题。 统计局:将修订GDP核算体系

11月16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透露,国家统计局将按照最新国际标准修订GDP核算方法,预计新核算体系将于2014年底至2015年初开始实行。

【评点】修订后的核算体系将更加注重无形财富的价值,能反映出资源消耗、技术进步、社会福利等无形资产的真实状况。现在的核算体系还是基于对有形财富的核算,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

数据气象

实际使用外资

地区——中国

时间——2013年10月

趋势——小幅增长

10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增速回落是季节性的,整体上全年吸收外资仍延续小幅增长的势态,预计在1200亿美元左右。2014年也仍会延续这一势态,但预计在服务业方面引资力度将加大。数据显示,1月-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3%,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1.34%。

其次,亚洲十国或地区、欧盟、美国对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十月,亚洲十国或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836.3亿美元,同比增长7.18%;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0.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4.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26%。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 俗人与脱俗的人 乡村中的法律 乡村中的大学 俗人的风度 乡村中学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 俗人 幽趣难与俗人言 看那些喝茶的俗人 “贼人”与“圣人”  皇帝与圣人 与“圣人”对话 浅谈乡村中学的英语早读 乡村中的“单位”:1949―2011 乡村中的理想主义 众生狂欢之下的乡村中国 乡村中学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 乡村中学时政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光顾圣人的房间 孔圣人的饮食 平凡的“圣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乡村中的俗人与圣人 乡村中的俗人与圣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谭同学")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双面人》 谭同学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2月

农民既强调顺应物的本性,又强调自勉、勤劳,使得土地得以精耕细作,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产出不断接近最大化,劳动边际收益增加的空间最后接近于零。另一方面,农民强调节约、诸子财产均分以及“消遣经济”,使得人口不断膨胀,直至靠勤俭节约也已无法保证温饱。更何况,世代更替之间,同一祖先之后代贫富分化也是常见现象。从治理的角度看,分工精细的官僚制势必因成本过高而为乡村社会难以承受。由此,在农业主导乡村经济的状况下,中国践行的是“简约型治理”。也即农民以宗亲关系网络为基础,辅以地缘关系网络,参照国家“大传统”所持“圣人”之“礼”,依靠“小传统”实现基层自治。

普通农民对当下的物质欲望急剧抬升,心态颇有失衡之处。但相对于乡村社会层级结构中的优势群体而言,他们的欲望仍有限度,心态失衡实属事出有因。比之于沉迷者,普通农民在客观上不能不说还(不得不)保留了某些“知足常乐”的心态。比之于那些绕过“诚意”“正心”和国法谋取物质财富者,普通农民又何尝不是(不得不)非常的“老实”、不懂得“变通”。有了这些比较,农民心态失衡,自认为人生多不理想,无疑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据,而绝不仅仅是物欲急剧膨胀。从这个角度说,对欲望难实现、人生无意义、世道不公、命运无常等,绝大多数农民心有不满抑或犬儒,实际上也不乏反思社会转型的意味。虽然其反思未必系统、理性,甚至未必完全正当,但若只对其反思一味作批判,也有失偏H。

当然,对农民的“私欲”“物欲”从“克己”中走出来做出某种肯定,注意到它有历史合理性的一面,并不意味着就是肯定物欲横流。或者说,在难以成为“圣人”“罪人”的情况下,做“俗人”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绝不意味着就可以俗到“病人”的境地。

可正在这一点上,当下农民确实有“走过头”的地方。物质财富普遍增长,并没有直接让农民从主观上简单地认为,人生变得更理想,日常生活中的欲望得到更好的满足,心态变得更为安定。相反,由于物质欲望上升的幅度和速度大大超过了其在乡村社会层级结构中的位置,不仅普通农民在物欲上出现了更大的沟壑,乡村社会中的优势群体甚至比普通农民对自己人生所获更为不满。人心不安定,加剧了对现世人生意义的质疑。祖先与子孙构成的链条虽对农民安顿身心仍有一定作用,却又有些不够。“三教九流”、基督、犬儒主义以及“去历史感”(穿越时空)均有了社会根基。但是,这些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消解农民对物质财富和人生不确定性的焦虑。

总之,如果以社会大转型的视野,辩证地透视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或许不难发现,必须注意“双面人”同时存在的、截然相反却又共生的两个面向,而非其中某个单一面向。当代学界诸多倾向于用单一面向的话语,分析农民的欲望和社会心态的做法,或许不无值得反思和补充的地方。其实,若将视野拓展到更长的历史中,“物欲横流”似乎也不仅仅是当下知识分子对当下乡村社会独有的反思。

在参照“俗人”标准转型之前,乡村社会也充满变化,宋代的变化就格外引人注目。宋儒之所以推动乡村转变,其重要目的也是在“物欲横流”的状况下,安顿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安定和正其心。由此看来,“物欲横流”的格局既然是乡村社会变动中产生出来的,若对其进行适度限制(而非消除),也就应当在乡村社会转型的反思中,去寻找思路。既然基层治理和乡村社会层级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在农民欲望过度膨胀和社会心态不安定中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从此入手重构乡村治理和日常生活共同体,似乎才是从“系铃”处“解铃”。

归根究底,从农民日常生活“哲学”来说,肯定“俗人”正常的私欲、物欲,而又适度节之以“圣人”之“礼”,方可能既不至于太崇高而曲高和寡,难以得到实践,亦不至于太俗而陷入“病态”。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美国银行业一季度的表现为2011年以来最差,主要归咎于固定收益、外汇、大宗

>> 华尔街日报网站将增加视频直播节目等 《华尔街日报》美车贷风险高企 等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瘦身 《华尔街日报》成长的启示 《华尔街日报》IHS收购Markit 华尔街传奇等 《小鬼击败华尔街》等 贺开宇:左右《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揭秘中国用工荒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的“蓝海战略” 华尔街日报怎么找到好故事 《时代》杂志,《华尔街日报》与iPad合作 《华尔街日报》美铝盈利超预期 《华尔街日报》的改革发展历程 《华尔街日报》迪士尼EPS低于预期 《华尔街日报》 探索新媒体融合 《华尔街日报》黑石看涨新兴市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华尔街日报》 等 《华尔街日报》 等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银行业开局不利

美国银行业一季度的表现为2011年以来最差,主要归咎于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部门(FICC)盈利的大幅下滑。

此外,长期低利率、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以及往年较高的基数,都造就了美国银行业的开局不利。

其中,高盛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60%至11.4亿美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0%至63.4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FICC部门的收入同比下滑50%至8.73亿美元,美银FICC部门的收入同比下滑17%,花旗固定收益部门的营收同比下滑11%。 《福布斯》

英特尔大裁员

全球半导体巨擘英特尔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7.2%,并下调2016年全年营收增速预期。

扣除非经常项目之后,英特尔一季度的每股收益为0.54美元,而营收同比增长7.2%至137亿美元。

其中,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芯片生产部门营收同比增长1.7%至75.5亿美元,服务器芯片生产部门的营收同比大幅上涨8.6%至40亿美元。

同时,英特尔宣布裁员1.2万名,占员工总数的11%,旨在从传统PC业务向云计算、联网计算设备企业转型。 《吉普林》

空头索罗斯损失惨重

知情人士表示,索罗斯家族基金一季度亏损4%-5%。

1月,索罗斯高调看空美国股市和中国经济,并声称在做空标普500指数,指出美联储加息是个错误举动。

对于中国股市和汇市在1月份的巨幅震荡,索罗斯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并会加剧全球的通缩压力。

但是,令索罗斯没有想到的是,美联储暂停了加息进程,而中国政府通过大幅增加信贷规模而遏制了经济的下滑。

此外,索罗斯在2015年年底还买入了美国国债、做空了原材料生产国的股市,并看跌亚洲货币对美元的汇率。 《财富》

鲍尔森基金规模缩水

最新披露的监管文件显示,截至3月1日,鲍尔森旗下同名对冲基金所管理资产的规模为143亿美元,创近10年新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鲍尔森斩获150亿美元,一举成名;2011年,鲍尔森基金的规模达到巅峰的380亿美元。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高潮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财富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高潮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上一篇:超市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集团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