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疫苗范文

时间:2023-10-12 14:15:44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篇1

【关键词】 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儿童;吉州区

疫苗接种是一种免疫预防策略,其目的是使身体能够制造自然的生物物质,用以提升生物体的对病原的辨认和防御功能[1]。文献认为[2],免疫规划工作是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阻断并达到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为了解江西省吉安市适龄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笔者于2010年10月23至24日在吉安市吉州区组织开展了一次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状况的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0月23至24日在吉州区随机抽取了315名儿童进行考核。

1.2 调查方法 经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每个接种点入户查阅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记录和询问家长。

1.3 判定标准 ①合格接种的判定标准:有接种证和接种卡的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有接种卡的以卡为准,无接种证和接种卡的视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合格判定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能判定为合格接种:①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②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接种针(剂)次间隔不缩短(≥28 d)。③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麻疹、A群流脑、乙脑等基础免疫疫苗在12月龄内完成,甲肝疫苗在24月龄内完成,A+C群流脑、白破、和麻疹等加强免疫疫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②卡证相符判定:预防接种卡、证所填项目全部相符(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接种年月日等),有一项不一致或明显涂改者判为不相符。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了吉安市吉州区3个乡(镇、街道)9个村(社区)级接种单位共315名儿童,建卡 315人,建卡率 100.00%;建证 315人,建证率 100.00%;卡证相符257人,相符率81.59%。

2.2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

2.2.1 原有疫苗接种情况 基础免疫卡介苗应种315人,实种315人,接种率 100.00%;脊髓灰质糖丸全程应种315人,实种315人,全程接种率 100.00%;百白破全程接种应种315人,实种315人,全程接种率 100.00%;乙肝疫苗首针接种315人,首针接种率100.00%;首针及时接种278人,及时接种率 88.25%;乙肝全程接种311人,全程接种率98.73%。

2.2.2 新增疫苗接种情况 基础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应种315人,实种304人,接种率 96.51%;A 群流脑全程应种315人,实种301人,全程接种率 95.55%;甲肝减毒活疫苗应种315人,实种 293 人,接种率 93.02%;加强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应种315人,实种287人,接种率 91.11%。

2.2.3 替代疫苗接种情况 基础免疫麻风二联疫苗(含麻疹疫苗)应种315人,实种307人,接种率97.46%;加强免疫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含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应种315人,实种 287人,接种率91.11%;麻腮风疫苗(含麻腮/麻疹疫苗)应种315人,实种289人,接种率91.75%。

3 讨论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客观地掌握辖区内接种率现状是判断是否达到免疫规划目标预期效果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免疫规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3],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影响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因素复杂、多样[4]。张涛等[5]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儿童,影响接种率及时性的因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儿童照顾者对疫苗接种的知晓率。接种疫苗后因各种原因常常会发生异常反应事件,靳里平[6]认为疫苗接种风险因素主要有疫苗本身质量、接种者自身和疫苗接种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因素,并认为异常反应事件的防范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

本研究中,调查数据显示,吉安市吉州区抽样调查的315名儿童,建卡率 100.00%,建证率 100.00%;卡证相符257人,相符率81.59%。原有疫苗接种情况中,基础免疫卡介苗接种率 100.00%;脊髓灰质糖丸接种率 100.00%;百白破全程接种率 100.0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8.73%。新增疫苗接种情况中,基础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 96.51%;A 群流脑全程接种率 95.55%;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率 93.02%;加强免疫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 91.11%。替代疫苗接种情况中,基础免疫麻风二联疫苗接种率97.46%;加强免疫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91.11%;麻腮风疫苗接种率91.75%。提示通过各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吉安市吉州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原有免疫规划疫苗合格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合格接种率达到90%以上。

参 考 文 献

[1] de Jager SC, Kuiper J.Vaccination strategies in atherosclerosis.Thromb Haemost. 2011 Nov;106(5):796-803.

[2] 崔清荣,葛君华,陆英骅,等.天台县2008-2011年疫苗接种率调查.浙江预防医学,2012,24(01):32-34.

[3] 罗田发,胡德华. 2009年瑞金市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10,16(8):704-706.

[4] 杨仁聪. 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影响因素研究.社区医学杂志,2012,10(03):12-13.

[5] 张涛,王如德,怀燕. 扩大免疫规划接种率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07):485-488.

基因工程疫苗篇2

灭活苗的出现

灭活疫苗出现的较晚。制作疫苗的方法一般采用肉汤培养物。稍后改用琼脂表面培养物。杀菌方法多采用加热杀菌法,疫苗的含菌量以湿重计算。最早研制的灭活疫苗是用加热杀死的猪霍乱沙门是杆菌制成的疫苗(1884~1886),免疫鸽子后被免疫的鸽子获得了免疫保护,能耐受强毒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的攻击。但数量有限,效果欠佳。

人们在研究减毒苗的时候发现活疫苗由于残留强毒和弱毒反强的危险,又重新研制灭活疫苗,尤其当有了理想的免疫佐剂之后,种类不断增加,如猪丹毒灭活氢氧化铝疫苗、禽霍乱灭活氢氧化铝疫苗等。特别是以轻质矿物油为佐剂的油佐剂灭活苗,由于免疫期长,十分安全,无副作用而深受用户的青睐,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免疫血清的研究

在免疫血清研究方面,贝林和北里二氏(1890)发现破伤风毒素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中和相应毒素的能力,卡尔默特(1894)研制成功了抗蛇毒血清,并开辟了血清疗法,为制备各种免疫血清提供了根据。

由于免疫血清有产量小、价格贵、免疫保护期短等特点,而不能大面积推广。目前只有抗破伤风血清用量最大。人们常利用成年禽类(鸡、鸭、鹅)等同种动物或一种动物(猪、牛、羊)制备高免血清,用以防治畜禽传染性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给成年禽类进行超免处理后采集所产生的蛋,制成超免卵黄抗体来防治这些疾病效果也极其显著。跨入20世纪,兽医生物制品取得了迅猛发展。卡尔默特和介林二氏(1923)研制成功了卡介苗;威尔斯提德(1923)发明了铝胶佐剂;拉蒙(1923)利用加热与甲醛溶液处理毒素,可使其脱去毒力类毒素,利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同样获得免疫保护;拉蒙和施米德二氏(1936),以及福罗德(1935)分别研究了明矾、氢氧化铝和矿物油的佐剂效应,对兽医生物制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伍德拉夫和古德帕斯特(1931)在鸡胚内复制痘病毒获得成功,以及后来的组织与细胞培养复制病毒,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入一个较高层次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疫苗的生产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但产量逐步扩大,质量也不断改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疫苗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近30年来,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基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促进了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的大发展,无论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由于发酵工业的兴起,带动了疫苗生产向工业化规模发展。同时由于各种抗菌药株的产生,使得已经停产多年或被重视的疫苗又重新受到重视,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现状

兽医生物制品是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武器,对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从1928年起虽然开始作了一些工作,但政府极不重视支持,解放前此方面工作进展缓慢,疫病不能控制,听其自然。新中国建立后,新政府对动物免疫工作日渐重视。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与水准的兽医生物制品厂25家,共生产猪、禽、牛、羊、马、经济动物、犬、猫和鱼类疫苗系列100余种,基本上满足了国内需要,有的疫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马传染性贫血疫苗等。

兽医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

1第二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百余年来,虽然疫苗的生产不断改进与创新,但就其性质来说,仍然属于第一代疫苗。自基因工程技术引进疫苗研究领域之后,使疫苗的研究与生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于是便产生了第二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在兽医领域已研制了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和犊牛、仔猪下痢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的载体已由质粒改为痘病毒,并可将几种基因片段重组在一个痘病毒的载体,并可将几种基因片段重组在一个痘病毒的载体上产生一种基因工程联合疫苗,使制造疫苗的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为第三代疫苗。具有抗原性的肽段完全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人工合成后,再与高效的免疫佐剂相配合制成疫苗,其特点是,可以大量人工合成,并且抗原性专一,无副作用。这种疫苗的生产是由基因工程阶段进入了分子工程阶段,是高科技产品,它将代表着21世纪生物制品的发展方向。

3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种非抗原性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它既非抗原物质的本身,也非人工合成抗原本身,而非是抗原物质的“模拟物”。当用该种物质给动物接种时,动物并没有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抗原,却可产生对相应病原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力,故又称此种疫苗为内在抗原疫苗。虽然这些高科技产品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离直接投入生产实践应用尚有一段距离。传统的第一代疫苗目前仍是当家品种,所以对其有必要进行改进和提高。

基因工程疫苗篇3

【关键词】乙肝疫苗 接种 查漏补种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30-02

我国是乙型肝炎发病大国,乙肝不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给家庭给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乙肝是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因素,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和财政部已联合下发了“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通知”,乙肝疫苗成为继卡介苗、白百破、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之后,又一种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的疫苗。为了全面落实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控制乙肝的发病率,我市开展了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出生的所有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儿童。

1.2 方法 采用统一印制的《HepB接种情况调查表》,集中培训调查人员,详细询问调查对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对接种史不详、无接种证的儿童按未接种乙肝疫苗进行补种。

2 结果

本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儿童总数38724人,其中流动儿童4953人,无免疫接种史儿童2709人。乙肝疫苗接种率93%,首针及时接种率82%,全程免疫率89.3%。

乙肝疫苗漏种原因:(1)未完成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主要原因:①接种地点太远占20.13%;②流动或超生儿童占16.71%;③接种费用高占16.24%;④儿童患病未去接种占14.45%;⑤不知道要接种占12.04%;⑥不知道要进行2、3次接种占9.87%;⑦对接种缺乏信任占4.67%;⑧认为没有必要接种占3.87%;⑨其他占2.02%。(2)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各主要原因:①出生地无接种条件(含在家里生)占21.87%;②计划外生育或流动儿童占17.97%;③经济困难占14.82%;④基层医院妇产科未开展此项工作占12.26%;⑤不知道要接种占11.87%;⑥家长认为接种乙肝疫苗不重要占10.54% ;⑦新生儿患病未及时接种占7.64%;⑧无疫苗供应占1.65%;⑨其他占1.38%。

3 讨论

通过这次对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发现了以下问题:(1)个别教育部门和一些幼儿园对该项工作的配合不够。(2)有些接种门诊对大年龄组儿童接种的原始资料有遗失,给接种史的追溯带来很大的困难。(3)部分接种单位摸底调查和查漏补种工作进展缓慢或不够深入。(4)流动儿童家长对乙肝疫苗免疫史回忆不清者较多。(5)部分家长在接到告知单后应答率低,卫生部门反复催促,效果仍不理想。(6)民办幼儿园大部分是流动儿童,存在“三不管”现象,是免疫规划的空白区。

为确保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实施,我市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应的经费,卫生部门要落实相应的人员、场地,做好工作衔接。本着谁接生、谁负责接种首针乙肝疫苗的原则,妇幼保健机构、有产科的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首针接种工作以及第二针的转卡衔接工作,各接种门诊更应做好新生儿的第二、第三针的全程接种和统计上报工作。(2)同时各地公安部门、街道居委会也要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登记工作,向疾病控制部门提供流动人口的线索,以便及时掌握流动儿童动态,尽力做到一个不漏地给予免费接种,对于流动儿童要一视同仁,共同享受免费接种的权利。(3)采取恰当形式(如新闻机构的介入)通知广大儿童家长及时带领孩子到居住地所在的接种门诊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

几点建议:(1)由于对群众缺乏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群众对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认识不足;普遍基层防疫人员年龄老化,加上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任务重、培训次数少,针对性不强,完成全程接种工作难度大,因此要通过与医院、计生等多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以孕妇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乙肝防治知识覆盖面,切实提高我区孕产妇的住院分娩意识,提高住院分娩率,从而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2)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在狠抓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1],使儿童家长变被动接种为主动接种,促进目标人群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行为的形成。(3)我市全程接种率89.3%,还不是很高,因此要加强预防接种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充实基层防疫队伍,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加大督导力度及完善考核机制;解决相关工作经费,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及开展查漏补种工作,提高全程免疫接种率,力争使我市全程接种率达100%。

要做好接生单位,特别是在家分娩儿童的首针接种以及首针与第2,3针的衔接,同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关于乙肝危害性及其可预防性知识的宣传,尤其要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计划免疫工作,实行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制度[2],对预防接种人员进行培训合格上岗,提高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完成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军,匡珊珊,刘洋,周爽重庆市2004年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情况及未接种原因调庆医学2008,2, 37 (3),307

基因工程疫苗篇4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和情报内容也发生变化。首先,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国家时政方针,总结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然后,引入创新链理论,构建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最后,以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为例,对提出的服务策略进行应用,验证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可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链;产业竞争情报;情报需求;情报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3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16―08

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我国产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将处于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产业竞争力及国家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大小。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与服务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和情报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将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企业及产业竞争情报的需求。在创新驱动产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应以创新为切入点,以更全面、准确地满足特定区域某一产业的情报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决策支撑。基于此,本文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国家时政方针,总结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特征,分析新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特点,然后将创新链理论引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中,探索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以期为产业竞争情报机构提供新的服务视角和思路。

1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I新特征

波特认为国家经济繁荣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国家经济表现可以体现该国产业及产业集群的竞争特点。波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其中,要素驱动阶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所有产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竞争力;投资驱动阶段,政府和企业对投资的需求和重视程度大,投资活动较为活跃,国家、产业和企业倾向利用投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阶段,国民收入增多,需求增强,高等国民教育普及,国内竞争激烈。该阶段的企业、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单纯依赖生产要素和投资已经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更多的企业乃至产业开始转向自我创造力的提升,以创新促进发展。创新成为国家、产业乃至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财富驱动发展阶段,整个国家依赖已有的财富驱动发展,创新活动止步不前,经济开始衰退。

十以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方针指出,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增加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要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要推进科学、技术、教育、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创新要素资源的联动机制,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和增强产业联动,推进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方针,可以看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生产等方面的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产业发展要由传统生产要素主导转变为创新要素主导;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竞争的关键,而产品的差异化体现在产业技术的高低;产业技术多依赖于国内自我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支持,产学研主体问的联动增强,科学、技术、产业之间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链条延伸,产业发展更加依赖产业活动的上游――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2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特点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特点,尤其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的产业也具有与此背景相适应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来源。产业竞争情报是一种受社会环境制约,且具有意识性的社会活动。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作用对象等都应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产业特点和竞争优势来源的不同决定了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不同。

2.1情报需求的新特点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相应地,与以往相比,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也会具有新的特点。

1)从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来看,既要服务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要满足大学、科学院所等科研机构的情报需求。当前,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是满足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共性竞争情报需求j的过程,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还是多面向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作为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大学、科研机构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掌握产业竞争态势,为产业提供技术竞争优势。因此,产业竞争情报要满足产业产学研主体的情报需求。

2)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来看,既要关注产业生产要素情报,又不能忽视产业创新要素的情报。通常,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多以技术、资金、资源、市场等传统的生产要素为主,忽视了创新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少有研究将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等创新要素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发展要由传统生产要素主导转变为创新要素主导,因此,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应不仅限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更应将创新要素纳入到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中,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背景。

3)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关注对象来看,既要关注产业或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态势,又要关注大学、科学院所等科研机构。当前,多数产业竞争情报活动关注的对象为具体的产业领域,如风能产业、工程机械产业、太阳能电池产业等。产业竞争情报的关注对象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产业对象本身,较少的产业竞争情报活动关注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机构。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支持,产学研主体间的联动增强,更重视和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因而,产业竞争情报要兼顾“产方”――产业和“学研方”――大学、科研机构。

4)从产业发展链条来看,产业竞争情报既要面向产业链,也要涵盖产业技术链。当前,研究人员多从上游的原料供应到中游的产品生产再到下游的市场销售等诸多产业链环节来获取产业竞争情报,尚未考虑上游产业技术链对产业竞争产生的影响。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产业之间联动能力增强,并且成深度融合趋势,产业发展的链条逐渐向上游延伸,产业发展更加依赖产业活动的上游――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因此,产业竞争情报要兼顾产业链和技术链。

2.2创新链理论

国内学者蔡翔对创新链下了一个定义,即创新链是科学知以、技术知识经过技术创新转移转化从而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系统分析优化创新过程,创新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需求,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功能性链节网络结构模式:该定义所提到的“功能性链节”主要是指具有可以满足有种需求功能的节点链接。

20世纪末,不少学者依据创新职能对创新链的结构进行划分,他们一般将创新链分为3部分。如Tinmers将创新链分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部署3部分,Turkenburg认为创新链涉及研究、示范和扩散3个阶段。之后.有学者对创新链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Bamfield认为创新链由试探研究、工艺开发、试制、市场、生产及销售5个阶段构成。Sen指出创新链包含创新思想、发明、研究论文、许可、产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Larson和BrhmakulamJ为创新链涵盖三大环节,首先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其次是把应用转移到企业中去,最后是将企业利益及用户对象由地方扩张到整个国家。

基于创新链的创新活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附不同的创新参与主体。创新链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如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有利于创新的链式流程,共同推动创新链的发展。其中,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并不实际参与创新链活动,主要负责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及指导。

综合上述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产业创新链定义为涵盖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将实际应用转化为可生产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将商品转化为产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有产业创新活动目标集合的链式流程。根据产业创新链中不同创新活动的目标,可将产业创新链条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移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5个环节的创新活动。其中,本研究将基础研究定义为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已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转移转化是将实际应用成果由实验室转移到企业(市场/产业),转化为可被生产的产品形态;商品化是指转移转化后的科技成果以独立存在的产品形态,通过市场交换,将产品属性转换为商品属性,从而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产业化是指商品化后以商品形态存在的科技成果,其销售和生产达到规模化程度的过程。产业化涉及的创新活动范围要远大于商品化的范围。因此,不同的产业创新活动环节有不同的创新目标,这些创新目标之间是上下衔接的,通过这种衔接,将整个产业创新活动串联起来(图1)。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活动有若干功能节点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创新活动参与人员,甚至各种创新要素,只要对各环节的创新活动产生相应功能作用的,都应纳入节点的范畴内。

产业创新链是一条由知识供给、技术供给和产品供给等产业创新活动链接起来的功能链接。首先,产业创新链可以兼顾技术创新活动和产业创新活动,实现知识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面向产业创新链的产业情报研究,可以既包括产业分析,又兼顾技术创新分析,兼顾生产要素与创新要素。其次,产业创新链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产业创新链不仅面向整个产业,而且涵盖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面向产业创新链的情报研究,可以满足产学研主体的情报需求。再次,产业创新链贯穿产业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产业创新链具备向产业创新活动上游延伸的能力,即涵盖以知识和技术产出为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另一方面,产业创新链也具备向产业创新活动下游拓展的能力,即涵盖产业活动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环节。综上,面向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研究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的需求特点,可以全面、系统分析产业活动全过程,全面、准确把握产业竞争情报。鉴于此,本文在创新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以期提供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新视角和思路。

3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

3.1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

根据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情报需求的新特点,本研究将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划分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是传统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将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纳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对象范畴。一方面,政府需要以产业竞争情报为决策依据,高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同时,科研机构(大学)也需要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学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这3类对象作为政产学研的主体,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可以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促进产业的发展。

3.2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

产业创新链是由5个具有不同创新目标的产业创新活动组成的链式流程,各产业活动环节的创新目标不同,决定了不同环节的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将产业创新链引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中,本研究将产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分析模块,以全面满足产业竞争情报需求。

基础研究环节的目标是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应用研究环节的目标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基础研究环节和应用研究环节所涉及的活动都与科学技术相关,主要参与对象为科研机构(大学),分析产业在这两个环节的创新活动,可以满足产业技术相关的情报需求。同样,转移转化环节和商品化环节的活动与市场相关,可以满足市场相关的情报需求;产业化环节可满足产业相关的情报需求。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可以较好的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首先,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是产业创新链的主要参与者,利用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可以更为全面的关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相关情报。其次,产业创新链既涉及传统的生产要素,又涵盖各类创新要素,同时,涵盖技术、市场、产业相关的活动内容。所以,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内容更为全面;最后,情报结果呈现上看,可以将某一模块的情报分析结果单独呈献给用户,满足个性化的情报需求,还可以将整个产业创新链的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以掌握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在情报结果呈现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3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策略

依据创新链理论,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具体(图2)如下:

首先,将产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分析模块。

其次,根据产业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目标及活动内容,确定各模块的情报分析内容。其中,基础研究分析模块可以提供科技文献为主的相关产业技术的情报服务;应用研究分析模块可以提供以专利为主的相关产业技术的情报服务;转移转化分析模块可以提供相关产业技术转移转化的情报服务;商品化模块可以提品的市场潜力、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市场情报服务;产业化分析模块可以提业集群内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和布局等方面的产业情报服务。

再次,本研究利用多来源数据满足不同分析模块的情报服务内容,基础研究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学术资源数据库。应用研究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专利数据库。转移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网站以及经济数据库,再根据不同的分析内容从数据源获取和组织情报服务所需的数据。

然后,将文献计量法、专利计量法、统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多元信息分析方法应用于各个分析模块,完成不同模块的情报分析。

最后,根据政府、企业或科研机构(大学)的情报需求,可以将某一模块的情报分析结果单独呈献给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或将整个产业创新链的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

4应用案例研究

基因工程疫苗是新型疫苗类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发展分支之一。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选择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作为案例,受篇幅所限,本研究仅对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进行简单应用,考察基于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的可行性与效果。

本部分研究的分析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知识平台中的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和德温特创新专利索引(DII)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数据库。基础研究环节采用文献计量法,应用研究环节采用专利计量法,这两个环节以从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科研机构(大学)为对象。其他环节采用统计分析法,以基因工程疫苗企业为对象。最后,利用专家意见法对产业竞争态势判断,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信息分析。

4.1基础研究分析

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SCI论文排名前19的机构中(表2),科研院所有5所(因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已发论文的引文量较大,本研究特把2所机构列出作为独立机构分析主体),占26.3%,其论文总量为72篇,占44.4%,篇均引用量为10.36,表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数量虽然较少,但是其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多、影响大,是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的研究中坚力量。

除5所科研院所外的14所高等院校中,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论文总量为16篇,占9.9%,篇均引用量为12.65,表明这4所农业类院校虽然论文数量很少,但是其研究影响力大,他们在国内基因疫苗领域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剩余的高校绝大多数为国内实力一流的“211”工程院校,表明国内基因疫苗的基础研究仍然依赖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这些高校成为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主要参与力量。

4.2应用研究环节分析

分析拥有10件以上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的国内机构(表3)发现,国内共有3l所机构(科学院具体到各个研究所)拥有10件以上基因工程疫苗相关的专利,共有539件专利数。这些机构可分为3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其中,高等院校14所,占45.2%,专利270件,占31所机构专利总量的50%;科研院所12所,占38.7%,专利200件,占37.1%;企业5家,占16.2%,专利69件,占12 8%。这表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仍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是较之基础研究,企业数量和专利数量占一定的比重,企业开始在应用研究中发挥作用。

14所高等院校中,农业类院校有5所,占16.2%,专利80件,占14.8%,其他院校全部为“211”工程院校,说明农业类院校在应用研究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基因疫苗的应用研究仍然依赖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

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SCI论文发文量Top19机构中(图3),中国科学院、中农业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都处于领先地位,表明这3所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力非常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论文量和专利数量差别不大,说明这5所机构在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方面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专利数量较多,论文数量相对较少,说明这些机构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较强,基础研究相对要弱。

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论文数量大于专利数量,说明这6所机构偏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相对基础研究较少。其中,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没有申请基因工程疫苗方面的专利,表明这3家机构对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在基础理论层次,涉及或开展基因工程疫苗相关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4.3转移转化分析

国内现有58家符合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81种疫苗,其中基因工程疫苗仅有5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0细胞)、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肠溶胶囊),占5%,而对比国内数量较多的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说明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疫苗产品的水平不高。

当前国内有4家疫苗生产企业拥有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表4),但是仅有1家企业生产基因工程疫苗,这也说明疫苗生产企业将其拥有专利转化为基因工程疫苗的水平很低。

4.4商品化分析

国内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中,商品化产品数量规模比重最大的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占61.9%(表5),表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市场使用最广泛的商品。

国内实现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的企业有10家,其中深圳康泰、北京天坛生物、大连汉信、华北制药金坦的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程度高,占90.4%,说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集程度高,绝大多数的商品化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中。葛兰史克和博尔纳生物为国外企业,商品化规模总量比重比重仅占4.3%。这表明本国企业是当前国内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的主要力量。

分析2007―2015年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批签发数量发现(图4),基因工程疫苗占全部疫苗的比重一直在25%以下,表明传统疫苗仍是国内主流的商品化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规模一直不高。

4.5产业化分析

4.5.1生产规模分析

通过对国内基因疫苗生产企业分析发现(图5),国内现有58家符合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但是可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的企业只有10家,占17.2%,表明我国疫苗生产主体规模不大,但是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主体规模更小,这可能会制约基因工程疫苗产量,易导致疫苗供不应求的局面,直接影响基因工程疫苗的产业化。

4.5.2销售规模分析

通过对已获得数据分析,全国共有447家疫苗销售企业(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平均每省约有14家企业(图6),其中,共有14个省份的企业数量高于平均水平,占45%,表明我国疫苗行业的销售主体整体数量水平不高,销售主体数量少也表明当前每个销售主体面临的销售市场份额大,无论是传统疫苗还是基因工程疫苗的销售市场潜力巨大。

分析疫苗销售企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企业数量介于10~19之间的省份数量最多,占39%,其次分别是介于1~9、介于20~29以及数量在30以上的省份,分别占26%、20%、9%,无疫苗经营企业的省份有2个(新疆、青海),占6%,表明多数的省份存在10家以上疫苗经营企业,约1/3的省份的疫苗销售企业数量不足10家,疫苗销售企业几乎遍布全国,但是各省份之间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差距,有相当数量的省份的疫苗销售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开发。

4.6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当前态势

通过对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定量分析,首先国内基因疫苗工程疫苗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实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但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转化为商品的数量很少,转移转化水平低;本国企业主导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但是较之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水平一直不高;国内疫苗产业,乃至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生产主体规模很小,我国各省(直辖市)以及各地级市的拥有的疫苗销售主体数量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衡,销售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领域专家认为当前段受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基因工程苗使用量和种类较少,短期内或是常规疫苗的补充。但长期看,基因工程疫苗优势明显,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传统疫苗的替代产品。总体上,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多,整体影响力还不大,应用研究成果有一定数量,但是转移转化为可生产产品数量较少,市场化和产业化不足,发展空g较大。

5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国家时政方针,归纳总结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新特点。针对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新特点,将创新链理论引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中,探索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以期为产业竞争情报机构提供新的服务视角和思路。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应用案例表明,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的关注对象兼顾从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科研机构(大学)和基因工程疫苗企业,可以兼顾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动,可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系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基因工程疫苗篇5

1 生物制品发展的成就

1.1 产品品种增多

传统的生物制品种类和品种都较少,只包括人血浆制品、动物血清类制品、疫苗类制品等。人血浆制品仅仅包括冰冻或冻干人血浆、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等。抗体类制品主要是动物血清产品,包括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肉毒抗毒素、狂犬病抗血清、气性坏疽抗血清、炭疽抗血清等产品,大多为抗原免疫动物而产生的多克隆抗血清制备而成。疫苗类制品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大类。细菌性疫苗多为菌体疫苗,如炭疽病、鼠疫、百日咳、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副伤寒、霍乱、布氏病疫苗等。病毒类疫苗多为人工传代减毒的活疫苗,或全病毒灭活疫苗,如牛痘、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腮腺炎、黄热病、狂犬病、流感疫苗等。基本没有细胞因子类产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制品的品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出现了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重组制品、细胞因子类制品、微生态制品等多种新型生物制品品种。疫苗类制品也有了许多新品种。特别是出现了细菌多糖类抗原的疫苗、核酸(DNA)为基础的疫苗等。截至2008年,国际上已经批准的生物制品品种超过百种,我国批准的生物制品品种也达到几十种(表1)。这些产品的问世和使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条件和生活质量。

1.2 生产工艺改进

由于技术和设备等的发展,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手段有了根本的改变,由原来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操作,逐渐向自动化改变;生产规模由原来的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化;质量控制手段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目标型转化;生产设施和管理实现了由质量管理(QC)向质量保证(QA)的转化,引入了ISO、GMP等现代化企业和现代生物制药企业规范管理的理念。

就血液制品来说,大多数生产工艺从原来的硫酸铵沉淀法,改进为低温乙醇法分离技术;分离方法由离心分离工艺,转变为压滤分离工艺;工艺中多采用管道化连接,减少了暴露机会;生产工艺中增加了加热、低pH、膜过滤或有机溶剂(S/D)法等病毒灭活工艺,大大增加了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品种和规格也增加了许多,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制品,还有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等品种,使人血浆的综合利用率有了提高。

疫苗的生产工艺和细菌、细胞的培养工艺有了显著改进,细菌培养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固体培养方式,绝大多数细菌的培养已经采用了发酵培养工艺。细胞培养也从传统的转瓶工艺,逐渐转化成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随着对细菌类疫苗有效抗原成分的分析和了解,疫苗抗原的纯化工艺中使用了更多的先进工艺,采用精制技术和工艺,提取和纯化有效抗原为疫苗组分,去除非抗原成分,减少疫苗的不良反应。如炭疽疫苗由减毒活疫苗转变为纯化的炭疽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为单一成分的疫苗;使用了近70年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中的百日咳疫苗是全菌体灭活疫苗,现在已经被纯化的百日咳杆菌有效抗原成分,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和丝状血凝素(Filemantou hemagglutinogen,FHA)为组分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所代替,以此为基础,发展了第二代百白破疫苗,即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表2)。

1.3 生产规模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制品的生产规模逐渐由原来的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化。绝大部分细菌类产品的生产已经变更为发酵培养工艺,细菌培养规模也从原来的“升”级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吨”级水平。病毒性疫苗的细胞培养很多已经转变成传代细胞,传代细胞的培养方式从转瓶向生物反应器的转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特别是基因工程重组产品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其培养规模已经超过数十吨的规模(表3)。除了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外,有效抗原的纯化工艺规模也大幅提高,以单一抗原组分为主要成分的细菌性疫苗的纯化工艺中,应用了大容量离心机,制备规模的液相层析分离系统。在灭活病毒疫苗和血液制品生产、纯化工艺中,使用了超滤系统、大型压滤设备等。在生物制品终产品的分装、冻干等工艺中,使用的分装机的分装速度,从过去的每小时3000~4000支,发展到现在的每小时3万支以上。冻干机的冻干面积,从过去的几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几十平方米,批冻干瓶数从原来的几万支,扩大到现在的几十万支。上述这些关键设备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生物制品的生产规模。

1.4 产品质量提高

过去几十年来,生物制品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全面实施了GMP(Good manufectufing proce)、批签发和企业注册标准等一系列旨在提高药品质量管理水平的制度,使我国的药品在质量上与国际标准接轨。第二。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如发酵培养、生物反应器、层析纯化、超滤、冷冻干燥等工艺关键点,采用了许多在线检测仪器和设备,能够在线检测如pH、氧溶量、温度、培养物浓度、蛋白含量、冷冻干燥参数等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数据。第三,产品分装机的分装精度由过去的0.5 mL±(0.15~0.20)mL,提高到0.5 mL±0.005 mL。第四,在质量检测手段方面,引入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如原子光谱技术、电子显微技术、酶免疫技术、放射和荧光标记技术等,使得生物制品有效成分和非药物残留物质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更加精确、可靠。

1.5 生物制品生产厂家和从业人员增加.经济贡献增大

我国第一个生物制品企业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于20世纪初,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里程。之后建立了兰州、大连等生物制品生产或研究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等地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生物制品相关的实验室和生产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物制品的生产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卫生部和医科院所属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和昆明等几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以及兽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和生产机构,生产品种和从业人员都很少。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开展生物制品研究的机构增加,进人生物制品生产领域的企业大幅增加,从事生物制品行业的人员显著增多。在美国以Amgen、Genentech、Genzyme、Biogen Idec等公司

为代表的新型生物制药企业的出现和快速成长,已经改变了传统制药企业的版图。这些公司的销售收入排列在生物制药公司前列,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美元。截至2008年,我国有30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有疫苗生产企业大约35家,是全球疫苗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其中涉足生物制药产业的上市公司共近百家,但是销售额过1亿元的不多。大多为千万元水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年均增长30%,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5%~30%,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率。

2 生物制品发展的趋势

生物制品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发展趋势随着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技术、药物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学科的发展和利用生物分子、细胞和遗传学过程生产药物和动植物变种等技术的发展,而有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

2.1 疫苗类制品的发展趋势

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开发出了许多新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人瘤病毒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疫苗等等。但是,仍然有许多的疾病尚没有疫苗预防,即便是已经开发出的新疫苗,其能够提供的保护仅限于个别血清型的感染。如轮状病毒疫苗不能保护所有血清型,人瘤病毒疫苗只能保护有限的几个型别,23价肺炎疫苗对于上百种血清型的肺炎球菌来说,只能是部分而已,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不能交叉保护A型的感染,流感疫苗所提供的保护总是不能覆盖流感病毒的变异株。还有很多传统的传染病,尚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如疟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痢疾、登革热、丙型肝炎、艾滋病、致病性大肠杆菌、霍乱、甲、乙型链球菌感染等以及近年发现的新感染性疾病,如冠状病毒(SARS)、西尼罗病毒(表4)。

对现有疫苗免疫持久性的延长,免疫保护性的提高,也是疫苗研究领域所继续要解决的问题,如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持久性问题。在感染性疾病的疫苗预防以外,非感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疫苗预防或治疗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抗体和细胞因子类产品,是将来生物制药领域里最有发展前景的产品,特别是抗肿瘤方面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细胞因子等更具有实际意义。表5列出的是我国近年来批准进行临床研究的生物制品,代表了我国各类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

2.2 生物制品技术的发展趋势

应用病毒重配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减毒活疫苗已越来越被关注。使用病毒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机体,使感染细胞内源性表达目的基因,进行正确的翻译修饰后,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目前作为载体的病毒有腺病毒、痘病毒、VSV病毒等。以核酸为基础的DNA疫苗,是以质粒DNA为载体,将编码目的抗原的基因与质粒连接,转化为真核细胞后,表达目的抗原,从而刺激集体产生抗体,这已经成为疫苗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他进行研究的新型疫苗有佐剂疫苗、多肽疫苗、植物疫苗、气雾型疫苗等。黏膜免疫具有易于重复接种,避免注射部位疼痛的特点。近年来,又发展了一种病毒样颗粒的技术,即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如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外源蛋白,在基质蛋白等的存在下,表达的蛋白相互作用形成颗粒。其形状成为颗粒,但没有核酸部分,可以保持良好的抗原分子空间构象。

疫苗佐剂技术和疫苗投递系统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如采用具有强的T细胞受体结合或诱导表位的合成分子,能够成倍地增强弱抗原的免疫原性,具有提升和改变免疫刺激类型的功能。其他改变抗原免疫类型和抗原性的方法还有多糖一蛋白结合技术,即将抗原性低的多糖等分子与大分子如蛋白等化学结合,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多糖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

基因工程疫苗篇6

关键词:猪瘟;新型;疫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53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猪瘟免化弱毒疫苗在防治猪瘟中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近几年却时有发生免疫失败的现象,说明传统疫苗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病情的需要,各国科研人员将研究热点转移至研发新型猪瘟疫苗上。

1 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采用DNA重组技术,利用原核或真核细胞高效表达系统来表达猪瘟病毒表面保护性抗原,并用以制造疫苗。Erns和E2蛋白是病毒囊膜主要的保护性抗原,二者均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保护机体免受强毒攻击。Lin(2009)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CSFV的E2蛋白。用此系统表达的E2蛋白,免疫6周龄的SPF猪2次,使接种猪产生中和抗体,并能抵御强毒攻击[1]。

另外,亚单位疫苗也用于DIVA疫苗的开发。E2亚单位疫苗接种后,用检测Erns 蛋白的ELISA 方法,可以区分自然感染猪和免疫猪,避免一旦发生疫情后大面积扑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2 DNA疫苗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Wolff 等在20世纪 90 年代首创的新型疫苗[2],该疫苗是将免疫原的编码基因克隆至表达质粒中构建而成的。研究人员又成功制备了表达E2蛋白的重组质粒pc DNA3.1/E2并用此免疫猪只,结果显示该质粒能够诱导接种猪产生MHCⅡ类限制性T细胞免疫应答。并且在攻毒后,检测到接种猪产生了高水平的中和抗体[3]。

与传统猪瘟疫苗相比,猪瘟DNA疫苗具有很多优点:易于生产、成本低,方便保存和运输,且无需冷藏;可诱导机体长期或终身免疫;引起体液免疫同时,可以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免疫,保护力强;可与多种质粒DNA 混合,可针对不同疫病进行联合接种。

3 复制子疫苗

由于DNA疫苗存在质粒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风险,因此研究人员对其是否能安全进入临床应用存在较大顾虑。科研人员曾设想用RNA代替DNA来规避这一风险,但RNA不稳定且免疫力不明显,基于此,RNA复制子疫苗应运而生。甲病毒中的塞姆利基森林病毒、辛德比斯病毒以及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常用于制备复制子疫苗,但这种疫苗也存在较大弊端,例如需要进行体外转录、使用不便、成本高等。在此疫苗的基础上,一种新型的复制子DNA 疫苗发展起来。科研人员用SFV复制子载体,构建了DNA疫苗(p SFV1CS-E2),表达E2蛋白。免疫猪在攻毒前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但攻毒后可以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4,5]。

4 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指根据病毒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推导出其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再以人工合成方法制备主要抗原相应的寡肽,用以制备合成肽疫苗。

但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猪瘟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肽疫苗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受疫苗自身组成,受免疫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合成肽疫苗免疫效果的提高,需要在如何利用有限抗原表位诱导强免疫效果及在肽疫苗免疫机理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5 重组活载体疫苗

重组活载体疫苗是指将病毒复制的非必需区克隆出来,经体外改造后将异源性病毒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及启动子调控序列等插入其中,通过体外同源重组技术获得的一种疫苗。目前,用于表达外源性蛋白的病毒载体包括杆状病毒、伪狂犬病毒、逆转录病毒、腺病毒、痘病毒等。

刘建玲等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构建了pBABE-puro-E2,利用PK-15细胞表达出病毒E2蛋白后,免疫小鼠,使免疫鼠产生抗E2蛋白的抗体[6]。

6 结语

国内及国际市场对猪肉需求量持续增加,针对猪瘟等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也越显紧迫。随着传统免疫方式下,免疫效果不佳及毒力反强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猪瘟兔化弱毒苗已不能很好的防控疫情,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致力于研制新型猪瘟疫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研发出更加安全高效廉价的新型猪瘟疫苗,并能为疫情防控贡献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鸿惠,等.猪瘟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04):196-199.

[2] Wolff JA, Malone RW, Williams P, et al. Direct gene transfer into muscle in vivo[J].Science,1990, 247:1465-1468.

[3] Ganges L, Barrera M, Nú ez JI, et al. A DNA vaccine expressing the E2 protei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elicits T cell responses that can prime for rapid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confer total protection upon viral challenge. Vaccine, 2005, 23(28): 3741-3752.

[4] Li N, Qiu HJ, Zhao JJ, et al. A Semliki Forest virus replicon vectored DNA vaccine expressing the E2 glycoprotei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protects pigs from lethal challenge. Vaccine, 2007, 25(15): 2907-2912.

[5] Li N, Zhao JJ, Zhao HP, et al. Protection of pigs from lethal challenge by a DNA vaccine based on an alphavirus replicon expressing the E2 glycoprotei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J Virol Methods, 2007, 144(1/2): 73-78.

[6] 刘建玲,张彦明,苏正元,等.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猪瘟病毒E2基因的真核表达[J].中国病毒学:英文版,2006(03):249-252.

基因工程疫苗篇7

【关键词】生物医药 新兴产业 必要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贫富,其政府对医药行业在严格监管的同时都采取了积极扶植的政策。

生老病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在医药市场上,需求是刚性的,其发展较少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危机中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医药行业受到的影响远远小于金融业和其它制造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医药主流市场从传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转移,加之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药品市场增长速度已排在世界前列,这也使得中国的医药市场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医药市场是我国最早全面开放的市场之一,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知名的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市场,2009年以来,跨国公司又掀起的第二次进军中国热潮,给中国的医药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社会对医疗、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加之全球化带来的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必然迎来结构性的调整。内外部竞争形势迫切要求中国医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以具备与跨国公司巨头同台竞技的能力。

国务院2010年10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医药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把发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工作。张德江副总理在2011年12月19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中央企业“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头作用”,强调“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医改政策以预防为主、高度重视生物疫苗产业发展的思路。《规划》中明确了国家疫苗供应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一是培育重要急需新产品,尽快完成手足口病疫苗等6种新疫苗的研制及产业化,加快研制和研发一批新的疫苗品种;二是建设关键研发设施,重点支持新型疫苗国家研究中心等能力建设;三是扩增急需产能和实物储备;四是提高疫苗行业装备水平;五是建立疫苗质量检验体系。

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跨国生物医药生产巨头通过投资设厂、兼并收购民营生产企业等方式加快进军中国。2007年11月,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宣布投资9400万美元在深圳修建流感疫苗生产基地;2009年10月,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宣布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并拥有合资企业65%股权;2009年11月,瑞士诺华公司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杭州天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85%的股权。跨国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业,使中国医药企业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但是,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年缩小。目前已有15种基因工程药物和若干种疫苗批准上市,另有十几种基因工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验证,还在研制中的约有数十种。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的不断开发生产和上市,打破了国外生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目前,国产干扰素α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因此,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特别是疫苗产业的投入,并以此作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突破口,有助于促使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

国家药监局2011年2月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新版gmp)已经于当年3月1日正式实施。去年3月,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who的评估,这意味着中国的生物疫苗产业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水平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生物疫苗产业有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污染排量低的特点。中国疫苗销售占药品比例不到1%,远低于全球2.7%的水平,产业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保障国家防控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及特种储备所需的生物制品供应;在重大新药项目研发方面取得突成果,在重大工艺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加快

发展抗体和诊断试剂产业;努力开拓动物疫苗、生物治疗等健康保健领域等。“十二五”时期生物医药产业有两大任务:一是产业升级,包括产品标准升级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升级;二是占领生物医药制高点,顺应世界医药发展趋势,追踪前沿技术,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和疫苗。建议市场个体通过生物制品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生物制品关键技术的开发、新生产基地的建设等作为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特别是:

1.关键技术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国家疫苗工程中心”、“国家生物疫苗重点试验室”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关键技术平台,研究开发创新疫苗产品,为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支撑。包括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关键技术;多联多价联合疫苗与更新换代疫苗技术;高效表达系统基因工程技术;大规模培养/发酵技术平台等关键技术;并依托于上述技术平台体系,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临床急需的重大疾病,研制新的预防性疫苗,包括:ev71病毒灭活疫苗、多价轮状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4价流脑结合疫苗、甲型副伤寒杆菌疫苗、mmrv联合疫苗、麻疹乙型脑炎联合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hib联合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戊肝病毒疫苗、增强型重组卡介苗和前s乙肝疫苗等。

2.符合who预认证标准的疫苗生产基地

为培育高标准、规模化和竞争力强的品种,推动我国生物制品行业科技创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有必要研究开发新产品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制品生产基地。主要是疫苗产业化基地。

基因工程疫苗篇8

主动免疫和免疫规划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就是把预防某种传染病所用的生物制品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法,接种到人体后,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对抗相应的细菌或病毒的特异免疫力,从而不得这种疾病。预防接种所用的自动免疫制剂称为疫苗。通过预防接种使人体产生针对某种传染病的抗体,这一过程称为主动免疫。

国家的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称省)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控制和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免疫程序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全程足量的基础免疫,即在1周岁内完成的基础接种;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适时地进行加强免疫。这样,才能巩固免疫效果,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基础免疫是指机体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大部分疫苗需要接种多次才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例如,百白破三联首次接种后机体产生抗体较慢,而且水平低,只有经过第二、三次接种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脊髓灰质炎疫苗(又称小儿麻痹糖丸)一次服苗后,仅有85%左右的儿童中和抗体阳转,甚至更低,经过三次全程基础免疫后,3个型别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95%以上,从而达到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各种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免疫预防作用都有一定的期限,在完成基础免疫后经过一定的时间,体内免疫力逐渐减弱或消失,为使机体继续维持牢固的免疫力,需要根据不同疫苗的免疫特性进行适时的再次接种,这就是加强免疫。

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用于预防肺结核)、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新生儿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白破二联疫苗(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除此之外,我国的部分省份还增加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包括乙脑疫苗(预防乙型脑炎)、A群流脑疫苗(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根据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将不断增加一类疫苗的品种,使更多的儿童享受免费接种预防。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增加了一部分一类疫苗,将在近期开展相应预防接种工作,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利用疫苗预防疾病的种类和数量达到较高水平。

关于麻疹疫苗

为何要注射麻疹活疫苗

麻疹的症状越来越轻,像以前那样由麻疹引起肺炎的婴儿较少见到。不过,在几千人中约有一人会因麻疹导致脑炎,或者因免疫力低下而导致死亡。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患麻疹。

预防麻疹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该疫苗是用麻疹病毒经培养后加以处理制造而成,其毒力有所减弱。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后,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接种后6~10天内,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及散在的皮疹,一般不超过节天可自行缓解。有时个别的会在面部和身上出现稀稀落落的红色疹子,这就是所说的人工麻疹。由于活疫苗的毒力弱,这种人工麻疹一般不会传染其他孩子。

何时注射麻疹活疫苗?

我国目前定于幼儿8个月时初种,18~24月时复种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复种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每次皮下注射O.5ml,1次即可。各年龄剂量相同。

接种时注意些什么?

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自动免疫;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

麻疹疫苗与丙种球蛋白能同时注射吗?

麻疹疫苗与丙种球蛋白是不能同时注射的。因为丙种球蛋白中含有麻疹病毒抗体,能够中和疫苗中所含的麻疹病毒,使疫苗失效。丙种球蛋白注射到人体后,能在体内停留约二至三周,因此二至三周内注射麻疹疫苗是无效的。

麻疹疫苗注射后两周,人体即可产生抗体,这时就不会受丙种球蛋白的影响,所以两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关于乙肝疫苗

哪些人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发病率在我国亦居高不下,目前,已有10%的健康人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携带者,要想控制这种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一般来说,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

但需要接种乙肝疫苗重点应用人群应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另一危险人群,包括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接触乙肝病人的医护人员等。

接种乙肝疫苗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能维持几年?

乙肝疫苗接种的具体办法是: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满1个月时注射第二针;满6个月时注射第三针。这三针打完后,有效预防时间在5年左右。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对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丙、戊、庚肝等病毒。

乙肝疫苗需要加强吗?

接种乙肝疫苗后,虽然随着时间延长,接种者的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但当他们受到乙肝病毒攻击时,由于免疫记忆作用,抗体水平可再度升高。这在乙肝高发区和高危人群中尤为明显。因此,从总体来说,如果是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并于接种后产生了高滴度的乙肝抗体,一般不需要加强。

从个体来说,每个接种者的情况可能不同,因此,对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例如,最近一次全国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表明,我国全程合格接种率仅为28.4%,71.6%为非全程接种。非全程接种的儿童可能无乙肝抗体或抗体滴度较低,对此类儿童应检测乙肝抗体,如抗体未产生或已消失,则应及时加强或重新接种。

此外,对一些感染乙肝病毒几率高的儿童,例如在其父母或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则应定期监测其抗体水平和乙肝感染指标,一旦抗体降至低水平或完全消失,则应及时复种。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症状。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t>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等造成损害的,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相关链接:

哪些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接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上一篇:基因检测范文 下一篇:基因工程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