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时间:2023-09-18 07:37:31

物流专业实践

物流专业实践篇1

【关键词】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物流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物流企业生产环节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师资配置,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更多物流管理人才。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意义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保障,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意义如下:

(一)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上现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工学结合,参加各项实践活动。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工学结合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专业就业实践以及工学结合培训,使学生在掌握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物流企业生产环节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行为将受到企业生产质量、任务要求等相关因素制约,使学生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学生在岗位上的诚实守信与否对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基地员工的示范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逐步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三)巩固学生物流专业技能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通过使用现目前一些公司研制的物流管理软件,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物流业务流程和获得相关表单操作方法的培训,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全真工作现场实践,能够充分了解物流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物流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巩固专业物流技能。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措施

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实践教学。为了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结果,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一)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时,一方面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重构,实现课程结构优化。在重构教学计划时应当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注重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同时听取专业人士的相关意见,并尽量多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如运输调度软件、配送管理软件等课程,同时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强化。另一方面,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时,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校企结合、内外结合以及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加大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教材编撰力度。编撰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材是有效规范教学实践的理论保证,因此,在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时,应当编撰规范实用、体系科学的实训教材及指导手册。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训室是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学生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室了解相关设备的操作又可以对设备操作进行反复训练。因此,学校应当加大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既要加强各类物流模拟软件的实训,同时又要注重物流管理虚拟车间的开发。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和协商,联合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也可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鼓励和支持教师组建经济实体,创建自主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加强教学师资配置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可以采用培养、引进以及外聘的方式,来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师资配置。学校可以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参加中级职称以上的资格证书考试,鼓励教师与相关企业进行物流实践和项目研究,培养更多双师教师,不断提高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物流管理人才。

(四)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①设置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教学环境又有着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目标以及资金投入,合理设置教学环境。如:教师在进行物流信息处理、物流营销和成本分析以及国际物流与货运课程教学时,可以采用企业物流运作图片、实训软件以及视频等方式来进行教学。②注重项目教学。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来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来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作业人才和物流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既要求其具备相关物流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物流企业生产环节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师资配置,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备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卓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16-16,265

[2]方巍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12,(5):89

[3]邓恢华,姚泽有.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2):26-27

作者简介:

物流专业实践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mmon colleg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major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practicality, so the author takes the Pearl River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resp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the major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search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1.1 本科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

力[1]。”

基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的指导思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对现代物流实践技能的掌握,了解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相关岗位职责,通过本科教育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可以为物流行业所接收和吸纳。

1.2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从事物流经营、运输、仓储、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及教学科研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2]。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更要对现代物流环节的基本流程有所了解,对物流相关岗位的职责有所认识。

本文结合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一些思考。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管理实训教学软件更新慢

为了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模拟教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一般都建有专门物流实验(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有“机房+物流软件”,实验室一般是物流管理专业(或方向)设立初的1~2年购置的,如本院物流实验室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是2008年购置的,3D物流仿真软件是2011年购置的。软件购买时该类软件已开发1~2年,也就是说供应链的软件从开发到现在使用已经有10年的时间,10年时间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发展,但实验室的软件却少有升级或更新。

2.2 实习基地“重建设,轻使用”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目前考核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重建设,轻使用”,学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考核主要看某专业已有或新增了几个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缺乏考核。许多企业不太愿意接纳学生的实习,特别是课程实习[3]。课程实习时联系企业进行参观,一般是用半天时间,走马观花地对企业物流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2.3 对毕业实习缺乏有效监督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4]。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由于校企合作单位有限,学生的毕业实习以自己投递简历,应聘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岗位也并非均为物流相关职位。加之缺乏专职的实习指导老师,对毕业实习的监管也流于形式,以电话或查看学生上交的实习周记为主。没有真正发挥毕业实习对学生业务技能训练的目标。

3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转型发展的任务中指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首先从实践学时上保证课程实践教学。

3.1.1 物流主干课程增加实践学时

物流的主干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技术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等。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物流相关理论学习时的技能培养。物流主干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训软件模拟完成的,物流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参观或者参与式的学习,掌握物流相关的作业流程。

《物流管理》的实训课主要是进行物流认知学习,通过每年的广州物流设备展(每年的5月或6月),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发展前沿。《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软件进行以企业模拟形式为主的推动式、拉动式两种运作模式的推演练习。《运输技术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这三门课程在相关理论学习后,利用实验室的3D运输管理系统、3D仓储与配送管理系统、3D国际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分岗位角色的模拟训练,并到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和港口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

3.1.2 开设专门的物流实践课程

物流相关理论课程完成后,第7W期安排32学时的《物流沙盘》课程,这是一门专门的物流实验课程。该课程以具体物流任务为导向,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在模拟物流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运输、仓储等物流功能环节的优化,实现物流合理化。各组同学利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相配合,研究运输配送路线,根据物流信息进行备货和库存控制,等等。真正将所学的物流相关理论知识在沙盘模拟中得以综合运用。

3.2 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提出实践教学环节,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中突出能力指标,细化实训教学项目和学时。如《运输技术与实务》24节实训、实践课程,其中4节实践教学是参观某运输型物流企业,了解运输型物流企业的主要服务项目和要求。20节实训课在物流实训室完成,借助3D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了8个项目,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

物流专业实践篇3

1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定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独立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并且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旨在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根据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可将物流人才分为4类:操作型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结合珠三角物流市场需求特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将有针对性为各类企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和身体素养,并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具备相应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本文由收集整理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才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该以就业和发展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进行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三是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企业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强于实践现象突出。究其原因,独立学院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设计,大多借用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东拼西凑;实践课时明显偏少;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整体性;实践设备匮乏,没有货架、叉车、条码识别器等专业的物流设施设备;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实践教学经费支持不够等。

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消除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提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确立了“全过程、多元化、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思路。

所谓全过程,是指将实践教学任务贯穿大学教育4年之中,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形成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即将社会实习、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与实施, 使之相互促进的一种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是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取了校内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地参观与顶岗实习、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商会合作举办讲座及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投入实践等多种方式。

(1)软件模拟实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依托物流管理实验室的一批管理软件。包括用友erp系统、络杰斯特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商友企业物流实景模拟系统、泛华讯物流系统等。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与威高物流集团、金涛果蔬物流有限公司、完美集团、天润物流市场、广通物流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利用这些合作企业,广泛开展了认知实习、核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学院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邀请市内知名物流人士到学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高水平讲座,通过言传身教,让物流管理学生能从杰出物流人士身上学习物流职业精神和提升物流职业素养。并且在院内成立自己的物流协会,倡导会员培训(举办物流知识讲座)和开展校内物流实践队(校内快餐送达、快件的分发、学校大型活动设施设备的搬运等),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实践服务。由于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加上独立学院的性质,学院的家长资源与西部城市和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更具优势。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企业领导人,这就能为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所谓分阶段,是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跨专业实训平台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5个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基础认知实习。通过到中山市各物流基地实地参观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流程,在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的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锻炼,增强感性认识。

(2)课程实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都安排有课内实践环节。部分课时安排上机模拟实践外,同时会安排课时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实践,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专业实习。利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物流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跨专业实训。在中山市政府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照广东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经验,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了耗资400多万元的跨专业实训平台,为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综合实训机会。跨专业实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计96学时,可使学生了解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甚至物流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紧密联系,提高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的全面综合训练,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小组毕业设计、创业方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总 结

物流专业实践篇4

【关键词】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09-02

一、加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伴随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行业与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物流促进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应提升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物流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和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

二、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实践教学还不够重视。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习环节基本包括认识实习、课内实训、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如军训、社会调查等集中性的实践环节。这种项目设置表现为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和要求不明确,没有从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能力需求出发,虽然实习环节内容较多,但是没有自成体系。这样的指导思想势必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使高职教育偏离了办学初衷。

2.实训室设施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新建了物流实训室,但校内实训室受投资和场地限制,一般为普通计算机机房,再配备相关模拟软件,如果条件允许会配备一些物流设施和设备。许多高校对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也尚处于摸索阶段,购买的软件的种类较少,对物流业务操作的设计不能扩展。实训室的设计主要是以课程为目标,并没有从实际岗位的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设计。此外,某些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实验实训开出率较低。因此,借助此实训室培养的学生无法真正提升职业技能,实训室的整体效益相对较低。再者,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尚有欠缺。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在大部分职业院校里,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科研实践,加之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没有时间去企业挂职锻炼,无法积累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任课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其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学校对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也没有制定严格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通常只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有的学生常常不按要求实习,实习报告及毕业论文往往通过抄袭别人的资料来应付,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三、改革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1.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改革物流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必须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整合专业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实践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的比例要达到50%。在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课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为物流认知阶段,可通过到各类物流企业参观、访问专家、专题讲座、现场调研等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和熟悉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实际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为专项能力培养阶段,包括课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初步掌握物流管理各要素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际运作,注重学生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训练阶段。通过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物流行业的实际工作,提升物流管理的综合技能。

2.贴近企业实际,建立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物流实训室。

物流实训室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物流实训室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通过实训,让学生将所学的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时应考虑设备、流程与企业接轨,同时还应考虑设备的综合利用,具备一定柔性,可以实现尽量多的实训方案。在实训过程中,以企业实际流程设计实训方案,加强学生的多角色操作,同时还应注重实训系统内操作人员的团结协作,在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3.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要具有实践工作的经验,这样才能适应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专职物流教师,经常组织物流专业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派出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以掌握物流专业技能,完善物流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物流人才,通过聘任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来扩大专职物流教师队伍,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物流工作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物流专业的兼职实训教师。

4.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要改革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新型考核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可采用实际操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问题等多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例如,操作的准确性、参与程度、能力的展示和提高、性格特征,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报告的逻辑性等评定学生的成绩。学校还要根据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5.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实践教学与物流企业经营的对接。

加强校企合作,能使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和企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学校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与物流相关、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当地企事业单位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通过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或组织管理,加强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联系,为学生在企业中更好地完成实习实践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凤霞.经管类专业校企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153~155

2 杨 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1(4):116~117

物流专业实践篇5

随着国家《物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国家又将海洋经济列人国家战略、2013年商务部《关于加快国际货运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为物流产业更深层次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然而,物流人才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又感叹很难找到与之对IT的岗位。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宋利伟、纪雯以学生就业难为切人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构建中的问题,提出了创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和途径。张後娥构建了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探讨了适合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黄惠春通过介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两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构建了一种开放多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王军锋认为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在该模式下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综上所述,学者们虽然从不同角度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但鉴于我国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物流实践教学仍需深人的研究。基于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物流转型升级的需要。

2.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脱节

物流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物流实践性很强,需要理论教育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这几年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一些实践类课程’但目标过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处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之中,并没有成为理论与实践密切配^?的有机整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的需求。

2.2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毕业从事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的高等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培养的更多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执行能力的要求更髙。一些高校的物流教育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物流实践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将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此外,一些髙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历史较短,实践教学条件有限,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3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物流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也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教师转型而来,或者是一些物流相关专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参与物流实践性活动不强,所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难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很难进行工学结合设计性、综合性的物流专业实训,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也达不到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3.烟台南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3.1探索“五步”教学新模式,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结合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探索“五步”教学新模式,推动本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理论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和系统化。

第一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上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把物流前沿动态和新闻资讯有机融合到理论知识与教材授课中来,把自己的教科研创新和成果有效应用到日常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去;在授课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弓I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提高该环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定期举办“南山杯”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知识竞赛”。本环节自第二学期实施,贯穿七个学期,并在第四至七学期重点安排。

第二步:实验训练,让学生“早进实验室”。在校内,利用现有物流专业实验室做好理论课程知识的练习与掌握;在校外,利用与南山集团“双主体”嵌人式课程体系,做好实验室实训课程知识的练习与掌握。本环节自第三学期实施,贯穿六个学期,并在第三至七学期重点安排。

第三步:参加教师的教科研项目’支持学生自主项目,利用本专业已有的十多个校级以上的在研项目,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锻炼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依托现代物流实验室,定期组织“现代物流管理学术沙龙”,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和碰撞的学术平台。本环节自第三学期实施,贯穿六个学期,并在第四至七个学期重点安排。

第四步: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査,让学生“早进基地”。充分利用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百世物流等十五家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本环节自第四学期实施,贯穿五个学期,并在第六至八个学期重点安排。

第五步: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课题项目成果发表或出版。基于前四步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教师课题的学生尝试发表其相关的学术论文;教师在自己前期的教学任务中有机融合教科研研究。本环节在第六至八学期实施,重点安排在第七至八学期。

3.2改革实践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依托专业调研机制’收集区域、行业发展及人才岗位需求等信息,建立物流岗位能力标准,依此设计物流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与企业业务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加强现有“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室”、“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ERP实验室”、“信息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和新南山物流公司(天和物流)、南山集团供应总公司、南山服饰公司物流中心、南山铝业物流部等校外15个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投人,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为辅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形成“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能力培养

(1)开展适应于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创新,推进讨论式、案例式、企业现场流程教学、企业顶岗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和实际物流应用教学并重,注重智能物流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实训平台、实训程序与物流学科课程整合,通过整合建构出一种有效理想的学习环境,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模拟仿真、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主体的全新学习形式,如应用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髙实训教学的直观性。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显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优点,给学生及时展现拍摄的物流类图片及精彩的物流教学视频。现场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能力好方法,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为弥补这种缺憾,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模拟、仿真实验’也能直观接触到真实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3)利用因特网实现智能物流数字化平台知识资源共享。目前烟台南山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系教师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部分电子参考书已经上传校园数字化平台,学生可以点击网页实现在线学习,操练实训软件,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网络个别化模块的提供,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需求。

(4)借助各种实训平台让学生亲历企业物流技术操作全过程。学生的实践教学始终以物流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夯实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如与国家规划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的百世物流、新邦物流、青岛商至信等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合作形式包括:订单班、课程置换与嵌入式教学、联合开发实践指导讲义、教师挂职锻炼、毕业论文指导、交互开展项目研究等,为培养应用型高级物流技术人才提供先进教学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新路径。

4.结束语

创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满足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烟台南山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系依托专业实验室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物流专业实践篇6

文章在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理论性强与社会对物流人才实践性要求高的不匹配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和考核机制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上述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毋庸讳言,当前高等教育院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高职院校力争升入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努力成为综合类大学,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就业率低。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作为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院校,为社会或者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高的行业,地方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应与之相对应。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当前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教学。本文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虽然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但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就业的侧重点却理所应当不同。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型,更擅长于研究物流方面的某一理论和某一项技术,掌握物流业发展的某一规律,研究物流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物流研究院所相关岗位。而与一般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更适合物流生产活动中一线管理岗位[1]。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的,生源主要以本地为主,国家赋予地方院校的使命是重点为所在地区服务,适当服务周边地区。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培养目标要求[2],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衔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培养方式。如本地的主导产业是服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农业,物流管理专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设置服装物流方向、电子信息物流方向、石化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方向。为了让培养的物流人才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学校要与各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或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适合不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体现其源于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

2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与企业物流人才严重缺口的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2.1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培养方案的优劣决定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但是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是本校在职老师集体讨论的结果。据调查,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招聘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并非物流专业毕业。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接触过社会。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否认会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缺少企业管理层的参与和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

2.2课程设置大而空,与地方产业联系不密切

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600多家,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有200多家。不管是综合类高校还是地方性院校,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评估采用统一的标准,致使地方院校特色不明显。很多地方院校课程完全按照教育部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化严重,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例如大多数学校统一开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经济学》、《库存管理与控制》、《物流技术与装备》等课程。即使有些高校划分了具体方向,如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方向等,但方向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些常规课程,如企业物流方向中设置了《企业物流》、《物流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没有一项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和方向。同时,课程开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即便设置了实践课程,开设率非常低,仍然是理论讲解为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与此同时,大多数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不规范,考核力度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2.3实践教学条件有限[4]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在课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实验课程,如物流仓储、配送作业流程操作和物流相关软件的操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者开展校企合作,将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而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为是省市共管,往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资金缺乏,实验室建设简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即便有很多地方院校积极的与地方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但因为学校位于二三级城市,当地的物流企业均为中小规模企业,企业业务量小、操作简单低端、管理落后,无法提供教学所需要的实践条件,致使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到位。

2.4师资结构不合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具有充足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性院校为了实现综合院校的发展目标,提升本校师资层次,只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很多物流管理专业表面上师资较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较高比例,但真正能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却非常缺乏。甚至很多教师不是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进入学校。此外,副高以上职称评审条件也由省里统一制定,主要考查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导致很多专业教师忙于学术研究,对实践技能的提高漠不关心和重视。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向

3.1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并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地方主导产业结构,建设一区一品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广东惠州本地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产业,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此设置了相应专业院系:电子系、服装系、化工系。而物流管理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于本地产业服务中。因此,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紧紧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增设石化物流方向、电子物流方向和服装物流方向。在方向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有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就可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与之对应。如石化物流方向可开设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装备使用与维护等。教学过程采用双方合作培养模式,化工类的专业教师主讲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等课程,物流专业的教师主讲物流学、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课程。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场地和资金,同时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种类繁多且更新速度快。地方本科院校受条件差、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的双重影响,难以进行大型实验室建设。同时地方院校基本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本地严重缺乏可合作的大型物流公司。因此为了保证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就要建立经济实用型且能培养地方性一线管理人才的实训基地。如选择建立《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建设成本低且实用性较强,能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个管理和作业系统,通过构建整个经营环境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另外,还可以购置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些符合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操作流程的物流软件,如《第三方物流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仓库管理系统软件》、《运输配送系统软件》、《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等。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整个物流运作流程和整个物流系统的优化与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熟悉,在虚拟的操作过程中让其具备实践中的组织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除了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践教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学成本,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但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方面,如果实习基地企业选择不当会给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从企业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物质资源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订单培养模式。如让合作企业设置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提供培训岗位,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并兼有学生成绩考核。可以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教学阶段,由学校老师进行讲授,第二个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请企业高管进入课堂或者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实训岗位,亲身体验,使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实施校内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和指导,以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的主动式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归纳式教学和项目设计式教学[5]等方式。

(1)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试着阅读和分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再结合案例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和结合。在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从中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发展战略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其洞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2)归纳式教学法

教师先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和体验实习,然后再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老师再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分析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项目设计式教学法

在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带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不同问题设计成不同设计项目,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按照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科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研究后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让其独立完成各自任务,最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汇总后整合提交设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还可以使得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基础、掌握不同方法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

(4)将竞赛类活动列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与物流相关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等竞赛项目列入到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成为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两次此类竞赛活动才能获得毕业学分要求,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加此类活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很多地方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能力,必须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应用型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3.5进行学生考核机制改革

大多数高等院校存在统一的评估制度和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不合理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育部首先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6]。其次,学校实施以实践能力考查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新方式。现代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该考核机制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技能展示、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等[7]。

(1)积极推行“双证制”

将理论考试和应用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核的双重要求,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各项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水平等级考试,包括全国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和国际货代员证书等,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必须改革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笔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通过建立基本技能的教学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环境中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设计大赛、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职业技能测试。

(3)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方式

改变以往传统的毕业论文文科写作方式为理科毕业设计方式。每个学生的选题来源于真实企业的问题,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设计,形成设计方案。考核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合格,不再以是否就某个方面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等学术研讨性标准来衡量,而是以是否帮企业解决问题、方案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如何来评价。让学生真正的下功夫独自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而不是网络复制粘贴,随便蒙混过关,既没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又浪费大量实习时间。

作者:贾卫丽 李普亮 单位: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宇楠.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31-32.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Z].2013.

[3]石海信.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钦州学院石化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3(8):54-58.

[4]张滨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0(12):219-220.

[5]王辉,秦一方,张永林.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28):156-157.

[6]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障碍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6-10.

物流专业实践篇7

[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人才,而我国物流教育开始时间较短,理论、实践技术都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既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又要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培养纯学科型专业人才向培养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转化。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内容极为丰富,有许多内容比较枯燥难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教育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锻炼,使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技巧。而物流实践性教学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加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物流行业人才结构分战略层、策略层和操作层三个质量层次,其岗位能力要求具备选址、运输、仓储、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和采购等岗位技能。明确培养目标后,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课程,使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践教学时间应在半年以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左右,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运用卓有成效的“七环节一制度”的高职教育新模式(七环节即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一制度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证制度)。

实践教学环节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物流职业岗位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应突出“三个环节”:一是专业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试验、课程实训实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四个实习,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通过毕业定岗实训或毕业设计(论文)实现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直至达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要求。

二、运用灵活、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力求改变传统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方式,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决策相结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与顶岗实训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到校举办讲座,介绍国内外科研新进展,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路。

三、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物流服务是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链状服务中的业务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职业化是人们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就业是高职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需要的必备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而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以身体心理素质为依托,以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导向,以科学人文素质为基础。所以,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坚持教育观念创新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第二课堂”(含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逐步构建起由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组成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

四、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际技能、综合训练等考核推行口试、实践操作、论文、答辩、开卷考试或部分开卷考试等模式,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淡化知识记忆考核。理论课程考核依据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实验实训考核根据技能操作、成果整理、报告编写等完成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考核根据学生设计成果、技能操作、态度、考试、答辩综合评定。对于技能要求强的课程采用模拟实践的考试形式。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专科教育的显著特征。多证制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行“双证书制”,明确要求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一种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束语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本专业工作范围内相关岗位群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我们应以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顺畅的运行机制作为依托,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在校内仿真环境下的实习和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实践,获得最为直接、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和知识,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王恩涛 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物流专业实践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厂中校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厂中校”实践研究目的

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生产制造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现在,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核心的经济增长点,是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130余万人。尤其是对物流企业第一线的高级人才和物流技术操作人才十分匮乏,可相当一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要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就是在现代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指导下,针对社会用人需要,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1.职业岗位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将职业目标定位在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运等环节,每一环节均对应了相应的岗位群,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基层操作岗位和基层管理工作岗位。课题组根先后多次对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北京华宇物流,唐山北方物流公司、天津苏宁配送中心,北京苏宁易购, 开滦国际物流,天津海格物流、天津德邦物流公司,天津南储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以及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在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中基层操作岗位主要包括采购员、仓储管理员、配送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理货员、拣货员、客户专员、货运员、报关员、报检员等。根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文件的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今后的努力目标就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即采购主管、仓储主管、配送主管、运输主管、货代主管等五个基层管理岗位。

2.职业能力分析

(1)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有相关工作岗位经验非常重要,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会产生积极影响。

(2)必备的理论能力:首先是物流管理知识,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但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系统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方面的相关技能,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都要熟悉;其次是财务知识和其它商业知识,要学会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同时还要有经济学、贸易等商业知识;第三是物流信息系统知识,由于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对信息系统能熟练应用以及能积极推动其发展。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在货代岗位方面要求更高。

(3)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首先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工作顺畅的基本前提,它包括情景感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反应速度等;其次能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很多任务都是要通过几个人组成团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和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5+1厂中校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其重要物质载体就是“厂中校”、“校中厂”建设。

本课题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积极实践“5+1厂中校”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厂中校”下,由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其中由企业负责“5+1”的5,即一周6天工作日中,5天在企业现场顶岗实习,并由企业指导教师负责现场企业文化传授,5S管理学习,物流KPI学习,团队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而“5+1”的1,即一周6天工作日中,专门抽出一天由学校老师到企业结合现场讲授专业知识。

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被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特色重点专业后,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厂中校”模式。10物流管理学生30人在2012年10月底进入天津苏宁物流基地进行项目教学和实习教学模式。2013年9月13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苏宁云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同时,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天津苏宁云商物流基地实现《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与考核》《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与生产性顶岗实习有机地融合。2014年2月,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天津苏宁云商物流基地实现完成《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控制与考核》《配送服务于组织》《运输服务与组织》的课程教学与生产性顶岗实习有机地融合。

“厂中校”模式下,还要改变考试方式与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能力考核、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苏宁4.5万平米的大件仓库,7000平米的小件仓库成为学生最好的实践场所,知识在这里传授,技能在这里提高。通过这样的培训,既为苏宁培养了坚实的后备人才,也使学院的教学改革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厂中校”,不仅扩大了学生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空间,还切实推进了学院进入产业园区,实施商业和物流产业现场“一体化”教学,对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实现以需促学,校企双方共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服务京津冀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通过课题组的实践,说明了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工学结合下实践“厂中校”模式,可以有机地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同时还可以形成真正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师资力量的同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努力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投身物流业的发展,并成功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下一篇:智能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