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8 02:15:43

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

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转贴于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数学教育篇2

在教学数学时,我总会明确地依据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时要认真、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响亮、计算要仔细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这样一来,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培养了他们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数学处处充满辩证法,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好教材。为此,教师要结合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定律的推导,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启发学生逐步懂得"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发展规律。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毕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大脑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等。这些精神的培育既是数学教学的任务,又是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求真求善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充分展开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精神的培育。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合作交流、勇于质疑、认真勤奋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在深入践行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也可结合教材,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一册《准备课》一节时,向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讲有关数学的一些小故事。如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穿插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及光辉事迹,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同时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小学数学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数学;教育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果能在课堂上把生活中的数学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寓教于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真谛和奥妙,打破以往教学的传统;数学原理中也体现着生活,如果能在生活中发现、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一举两得。所以,在课堂上把数学和生活进行良好结合,会是一件对学生非常有益的事情。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数学”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生活数学更生动、更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些小学生对枯燥的数学数字感到乏味,无法学习和接受,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恶性循环,最终对数学失去兴趣,也产生了厌学心理。但是“生活数学”就不一样了,生活数学更生动、更有趣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形形的事物也能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往往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只有把生活数学融入课堂中,才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现在我们国家需要的已经不是应试型人才,不是考高分就可以的,更注重的是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际结合的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从数学中联想生活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发现实例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数学定义、公式,也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是否有实例可以论证数学道理。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见证数学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宽思维空间,运用数学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不需要一遇到问题就求助于家长,不知所措,无形中又培养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两个超市都实行商品优惠政策,甲超市实行A政策,乙超市实行B政策,买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牛奶,哪家超市的优惠政策合适?对于这样的问题,相信学生是很感兴趣的,通过自己所学为家里节约了资金,相信小朋友也会感到很自豪。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后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小学生都可以联想到数学知识,他们更加镇静,不骄不躁,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生活和数学可以完美地结合,小学生一定会乐在其中。

三、在课堂上展现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展现一些生活实例,当这些实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顿时产生了兴趣;当这些实例足以说明数学问题、展现数学问题、挖掘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种乐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学习得不亦乐乎,也能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如果能把“生活数学”引入课堂中,那将是对理论和实际最好的结合。课堂不再枯燥,数学不再乏味,生活还丰富多彩,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学不好数学的。

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热爱生活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尝到了“生活数学”的甜头,自然就会在生活中多注意能体现数学原理的实例,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也能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也是生活能力的一方面,也是智力的一个方面。生活、课堂,这样反复促进,课堂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为只有与实践结合过的书本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当时自己上小学时,很多公式、定义都是死记硬背的,过不了几天就会忘记,而且当时最怕的就是应用题,对公式倒背如流,但是为什么一遇到应用题就不会呢?该用哪个公式解答呢?应该往哪方面想呢?如果当时能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数学”,那我肯定不会恐惧应用题了。当时对生活也缺少观察,不知道哪些生活实例中会蕴藏着数学原理。如果能接受“生活数学”的教育,一定会觉得数学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把数学和生活相结合,必须要开动脑筋,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实例可以体现数学真理,思考数学真理可以在哪些生活实例中得到验证,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只要有生活,就有生活数学的存在。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最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以后的中学学习、大学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都打好了基础。实施“生活数学”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由死记硬背的数学教学方式转变为灵活的数学教学方式的过程。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不用再惧怕数学,不用再怕爸爸妈妈说考试分数太低。不是谁的考试分数高,谁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是谁能通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谁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六、生活数学的教育方式可多种多样

如果课堂上实施了“生活数学”教育,那么教学方式就不只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学习了某个数学原理,让小学生联想一下生活中的哪些实例可以应用到这个数学原理;老师提出来一个生活实例,这个实例的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这个数学原理;也可以让小学生去室外寻找某些实例。这样课堂就变得特别有意思、有趣味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给了学生新鲜感,学生就更乐于学习,乐于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是喜欢新鲜感,讨厌一成不变,尤其是小孩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主要阐述了实施“生活数学”教育的原因、给小学生带来的好处以及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生活数学”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小学生多方面发展能力的一种方式,无论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还是数学能力都可以通过学习“生活数学”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红秀满,祝敏芝.数学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研究[J].数学教学,2009(6).

小学数学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教学实践 探究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基础教育的质量,更关系着21世纪人才的素质。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时尚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地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打好基础。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教师可采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许多,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为学生创造互相讨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提问、数学小游戏、数学作业、数学竞赛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在学生碰到困难,心情沮丧时,教师能够伸出援手帮助、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坚定学生的信念,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纵观当前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总是习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他们生怕学生自己探索会弄巧成拙,所以常常喜欢把知识一项一项地灌输给学生。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养成。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为例,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么,这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呢?如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一拼,会怎样呢?这些问题一经提出,马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纷纷闭上眼睛联想起来。很快,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样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抓住时机给予引导,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的落实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切实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关系。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懂得自己只是指挥者、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中的一切教学环节、手段和方法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基础上;其次,切实改变“以少代全,忽视一片”的现象,既重视“个性发展”,又注重“全体积极参与”。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真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必要。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口算时比一比谁算得又好又快;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谁书写得仔细、认真、工整规范……如果学生做得好,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自觉地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自然有条有理、事半功倍。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除以上几点之外,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以后的发展架桥铺路。首先,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光辉成就和爱国事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圆周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是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这项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又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可能立刻实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教给学生计算、解题的方法,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只有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才能铺设出一条成功的素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淑珍,沈超.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0(2).

[2]胡素英.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3]黄开武.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4]关巧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1).

[5]许海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9(1).

[6]赵代川.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8).

小学数学教育篇5

【关键词】 德育功能;德育素材;德育渗透;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这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应重视德育教育.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有,但并不明显. 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拓展开去,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和教学中.

1. 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各个方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园地.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从那个数星星的孩子说起,然后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 合理利用知识栏目,贯彻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教师可以合理利用. 其中有些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课本资源.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有一段小知识:“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小数出现的很晚. 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 ”合理利用这个小知识,渗透德育教育,既可让学生学到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为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以师为镜,发挥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直接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间接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形象和体现出的精神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1. 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做好这个榜样. 例如升国旗时,我端端正正站在队伍前面,严肃认真,学生自然照样守纪律了. 小学生可塑性强,所以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有一次,我去上课,走到教室门口,喧闹的教室一下就安静了,教室门口到处都是纸屑. 我什么都没说,弯下腰开始捡起来. 慢慢地,孩子们聚拢来,一起拾. 我接着上课,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 下课后,两个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

2. 严于律己,从教学抓起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 上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三、以教为主,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设身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会过于抽象,起不到多大作用. 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法,既有利于学生互动学习,又便于德育渗透. 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既有利于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一举两得.

四、以践为途,开展数学活动的德育教育

任何学科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离不开实践,数学也是. 可以说,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比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等,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的互惠双赢.

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调查自己家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最后,让同学设想全国、全球每年所用垃圾袋的数量,那可是个天文数字. 这时,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认识. 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05-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在实施时必须同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智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进行结合,对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品质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的情感素质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个体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实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应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教育。我们小学数学应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刺激则来自于个体探究对好奇性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解决对表现欲的满足,也包括合作对个体融合与欢快情绪的刺激;成功对个体喜悦与轻松心境的刺激;如此等等,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热情的关注,强烈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持久的探索等良好的情感素质。教师要关注的是怎样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情绪状态下兴趣的刺激源,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些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采用某种防御机制而回避真实情感,引起人格混乱。学会利用学生的情趣来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满足个体期望的在群体中获得尊重的欲望。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社会离开了创造,社会的创造最终就是人的创造。要开发每个学生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不同的个体其创造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必须抓住个体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与色彩。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从而使学生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在学习中,应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必须倡导“三不注重”,即一不注重学生思维程序和教师思维程序的完满一致性,允许学生思维暂时性地跳开或中断;二不注重个别回答对全体认识的代表性,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三不注重个体行为相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容忍个别学生因一时的 顿悟与发现而出现的短暂的“忘乎所以”。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现不同的启智学生独创性地探索知识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最根本价值不仅仅在于掌握,更在于发现与创造。从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学习形式向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探究过程的目标转化。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得到最大的发挥。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坚持理论坚持实践。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就要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不失时机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例如圆的认识这节课时,适时地将知识放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形的” 这一实践背景下,利用简单的知识历史归纳圆的物理特征和几何特征甚至美学特征。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合理地运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参与社会的兴趣。其价值的功能就在于在关注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的价值、思想、方法与技术。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认知的事实,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解决的问题,即不仅是将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更是看作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对教师来说他们关注的将不再仅仅是如何将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念及恰当的方法演绎出来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知识合理的组织而转化为学生需要探究的关乎他们生活的问题。意识是有目的行为的基础,科学意识就是指个体在行为前能自觉地反映那些科学的态度、价值、规范和技术,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作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作是问题的解决,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个体要能在这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因为教育要始终跟上日益发展与变革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个体不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发展。教育必须承担培养个体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思想、规范等基础上独立掌握并创造技术能力的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学科教育内容的昔时性和分科性的前提下显的更为重要。利用小学数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育篇7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要注重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数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和才能。因1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训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要使学生在探求新知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路、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②尝试学习的方法,③操作学习的方2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

3.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即变单一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考查;变单一的笔试考查形式为多种考查形式(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变用分数排名次的相对评价为教学目标达成的水平评价。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视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1.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

(2)新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等等,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3)当前的教育对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私、脆弱,依赖性大,怕困难,怕艰苦,其心理素质发展难以适应新世纪的竞争需要。

(4)从21世纪人才群体的需要来看,一个社会既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员,按一定比例构成,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共同的内在素质。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学生心理发展的两个侧面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上发育、心理上发展阶段,是培育和提高素质的最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①认识的发展。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智能的发展。

②意向的发展。也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

3几个问题的共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应达成以下共识:

其一,要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能发展潜在力。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脑细胞有100~150亿个,一般的人只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发展的潜在力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教育恰当,引导得法,他们智力能量会到惊人的程度。

其二,要承认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反映在他们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心理特点上。①性格的差异表现在对学习、对集体的态度和活动中意志。②兴趣的差异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③能力的差异可分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和特殊才能的差异两个方面。

其三,要培育学生认识与意向的发展。应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以往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学生认识的发展较而对于意向的发展则较弱。从当前教与学的状况看,意向的发展着重培育学生:

(1)参与学习的意识,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讨活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勇气。

(3)较强的意志和毅力。

其四,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常常提到“坡度”、“密度”、“深度”等,对此,也应有我们的共识。

三、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六项改进

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因此要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六项改进”: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其二,加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数学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12-01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一代新人。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一、教师要以身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付诸在行动中,因此,教师可以言传身教,利用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要精神饱满,面带笑容、语言文明,备课认真,及时批改作业, 板书整齐、规范,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说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在让学生回答问题和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请学生坐下的动作都是手心向上、手指伸直,这样的动作无形中就鼓励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同时这个学生也会用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而有的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一个手指直直的一指,“你”;回答完问题,手心向下一压,“坐”,学生又会受到怎样的教育,他又会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呢?

二、育德教于知识中

作为教师要做的永远不仅仅是教书,而是要让知识与育人要有机结合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的“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育教于知识中。

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就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可以用相同的数字来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集体合作中进行德教

大门紧闭孤立一体的封建社会早已过去,而今讲究的就是合作。从小培养孩子们合作的精神是社会的希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是需要孩子们进行交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把全班学生分成5人或6人一小组,对某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几个人的努力共同解决,使孩子们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通过比赛、游戏等多种形式,使他们从小就有合作的观念,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对于加强孩子们的团结协作,增强班集体的责任感是很有益处的。

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和会计算面积的同时,他们选择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量教室、操场等活动,把测量的数据整理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这样通过探究学习,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既让学生认识到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

五、数学美中陶冶情操

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美感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的学生就会把抽象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这个知识运用到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中。再如,学完了圆的知识以后,有学生这样写:“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学习,在实际行动中为每个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同德育知识相结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况守国.小学数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 2012

[2] 本泽加.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J] 新时代教师 2013

上一篇:农村信息化范文 下一篇:思维导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