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托管范文

时间:2023-11-17 15:57:44

资产托管

资产托管篇1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受托方):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友好协商,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委托乙方对其在__________证券__________营业部开设的账户(资金账号:______________;户名:______________,下称委托账户。)内的资产总计人民币_______万元(大写______________万元)进行资产管理。

二、乙方在委托账户内做合法证券买卖, 如发生亏损,乙方承担全部经济责任。该协议有效期间,甲、乙双方均无权单方面划转委托账户内资金。

三、乙方自愿将其所有的、在__________证券_________营业部开设的账户(资金账户:____________户名:____________,下称质押账户)下的资金及证券市值总计人民币________万元(大写____________万元)作为质押,作为偿还甲方委托资产本金及约定收益,直至协议期限届满。质押资产包括该资金账号下的所有分支账户内的资产。

四、甲方保证委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及合法性,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甲、乙双方同意此笔委托期限为____个月,由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止。

六、乙方保证向甲方质押资金及证券来源的稳定性及合法性,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保证不再向除甲方之外的第三人进行重复质押或担保。

七、基于资金安全需要,甲、乙双方应放弃申请办理使用“银证转账”系统的权利,如甲乙方已办理使用“银证转账”系统,应在本协议正式签署前予以撤销。资产委托期限内,甲乙双方均无权单方对本协议中有关的资金账户进行撤消指定交易、转托管或转出资金、证券等资产转移行为。乙方在质押账户内支付利息除外。

八、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甲方取得质押账户的监控权和在特定情形下的处分权。乙方特别授权甲方工作人员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为乙方特别人(特别授权书附后),在本协议第十二、第十三条约定情形出现时对监管账户行使处分权。甲方认可该乙方特别人为本方委派的人员。

九、乙方承诺给予甲方________的年委托收益率。乙方进行证券买卖的损益与甲方无关,如发生亏损,乙方承担全部经济损失同时应从质押的资金或证券中予以补足,若乙方的质押资金或证券仍不足以弥补,甲方有继续追索余额的权利,直至乙方付清甲方委托资产本金及约定收益。

十、乙方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按照第九条规定,向甲方支付委托资产本金及委托收益人民币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万元)。乙方向甲方付清委托资产本金及约定收益后,本协议中监管账户内的资产归乙方所有。

十一、质押期间,如乙方投资的股票属于高风险股票,标准为:股票高位盘整,在一年内股价已翻番或前二年已达2倍以上涨幅的;做庄比较明显,庄家已控盘的股票;*st股票;则甲方特别人可持授权凭证对质押账户行使处分权,单方面处分监管账户内的股票,包括卖出股票。同时,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协议。

十二、作为账户实际操作人,乙方有义务随时了解委托账户与质押账户的资产情况,并保证质押账户与委托账户的总资产不低于人民币________万元。质押期间,出现质押账户与委托账户总资产降至前述金额时,乙方应于次日(交易日)证券市场开盘前,追加保证金或证券,使监管账户中的总资产补足至________万元。

十三、如乙方未能按第十二条要求补足资产或协议到期日(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时)乙方不能按要求归还甲方的委托资产本金及本协议约定收益合计________万元,则乙方立即丧失对监管账户内资金及证券的处分权,甲方特别人可持授权凭证对监管账户行使处分权,将监管账户内证券变现并将账户内资金按甲方委托资产本金及甲、乙双方约定收益划入甲方指定账户,同时,本协议终止。出现该情形时,视为乙方违约,甲方可提前收回委托资产及约定收益,乙方须自行承担因乙方特别人行使处分权造成的监管账户内资产的损失。

十四、协议期间,如国家(包括地方性)有关权力部门依程序对质押账户或委托账户上的证券或资金采取查封、冻结、强制划转等措施,其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十五、甲方在委托期间单方面提前中止委托协议的,应与乙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甲方应自动放弃委托资产的收益,并承担委托资产同期银行利息的违约金。因提前中止协议而造成委托资产损失的,由甲方自行承担责任。

十六、乙方在委托期间单方面提前中止委托协议的,应与甲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乙方将视同委托期限已经完成,应当向甲方支付委托资产的本金及承诺的收益。

十七、在协议有效期间,如因股票长期停牌或摘牌而造成股票冻结,乙方仍应按期归还甲方委托资产本金及约定收益。

十八、如遇国家政策法规变化及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本协议继续执行,甲、乙双方应及时无条件终止协议,并在协议终止当天返还甲方委托资产本金及约定收益,不得异议。

十九、此协议自双方签字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十、本协议附件:特别授权委托书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产托管篇2

甲方(资产委托方):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乙方(资产受托方):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甲乙双方为共谋发展,经友好协商,甲方委托乙方进行资产管理,现就有关事项达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委托乙方进行资产管理的金额:_________。甲方在_________证券股份有限公司_________路营业部开立资金帐户,资金帐号:_________(下称委托管理帐户),并转入资金_________元整至该帐户。甲方保证该资金合法性;乙方自愿转入资金或证券市值人民币_________至甲方帐户,作为对甲方所委托资产的本金及约定收益的保证。

第二条 委托管理期限_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第三条 甲方资产年收益率_________,收益计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元),收益按季度支付,每次支付金额人民币_________万元整(¥:_________元),支付日分别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乙方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归还甲方本金_________元。上述款项由甲方凭双方预留的取款单,由甲方自行支取。预留的取款单为不可撤销的取款单。

第四条 为保证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双方委托_________证券股份有限公司_________路营业部作为监管方。甲、乙方与监管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按三方所签订的《监管协议书》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委托管理帐户的资金密码由甲方保管,预留印鉴为双方的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的私章。

第六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委托乙方在其委托管理资金帐户对应的股票帐户内进行有价证券买卖交易活动。该帐户应完全用于深圳、上海两地交易所买卖a股股票、基金、上市有价证券(包括债券、国库券)及新股申购。在本合同有效期间,乙方指定人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作为合法的交易指令操作人员,甲方和乙方对该人员在上述规定范围内的一切操作行为予以认可。

第七条 甲方保证甲方帐户资产合法性、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不得抽回本金。乙方同意甲方指定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为合法监控人员,负责查询委托帐户资产,甲方有义务对乙方操作情况保密。

第八条 甲方按合同约定支取收益及本金时,乙方保证帐户上有相应的足额现金,否则,甲方有权凭双方预留的委托单对委托帐户进行处置,直至帐户现金余额足以支付甲方按规定所需支取的金额。如因此造成损失,由乙方负责。乙方对此不得提出异议。

第九条 本合同期满,甲方有权取回约定收益及本金,超出甲方本金及应得收益部分的资产归乙方所有。

第十条 在本合同到期之日前,因发生政策因素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甲、乙方无法正常继续执行本协议,甲方有权取回本金壹仟万元及收益,收益按本合同约定的年收益率和实际发生时间进行折算(扣除甲方已取出的收益款)。双方进行本益结清后本合同终止。

第十一条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监管方留存一份,经甲、乙方法定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_________(盖章) 乙方: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资产托管篇3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托当事人;信托财产

国有资产信托管理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当中,实践中涉及的有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国有资产信托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充分肯定国有资产信托管理的积极作用,处理好有关信托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准确认定信托财产的权利归属问题,可以促进国有资产信托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国有资产信托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有资产信托经营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国有资产信托管理的特殊意义,具有其他国有资产经营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第一,国有资产信托管理,可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一直探索走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道路,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使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真正相分离,却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实行国有资产信托管理,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将国有资产交给受托人管理,受托人则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据信托合同从事国有资产的管理活动,这样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相分离。

第二,国有资产信托管理,可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资产的信托管理,受托人依法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资格,受托人可以依据信托合同独立从事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活动,防止了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不当干预,这就调动了受托人的积极性,这样受托人就可以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充分运用国有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经济效力,这就可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

国有资产信托的法律依据及其可行性。我国现在虽然没有制定有关国有资产信托管理的具体制度,但可以适用于国有资产信托管理的基本法律《信托法》却已经存在,可以作为当前从事国有资产信托管理的基本依据。制定于2001年的我国《信托法》第2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托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这条规定,是我们理解和处理国有资产信托的基本法律依据。根据这一规定,国有资产信托管理就是指国有资产的委托人依据信托合同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委托为受托人的利益而以受托人的名义进行管理或者处分该国有资产的行为。由此可见,国有资产的信托管理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种管理方式,不同于国有资产的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常见的经营方式,更不同于同样具有委托含义的委托经营方式。

二、国有资产信托中的当事人认定问题

国有资产信托中的当事人主要有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由于国有资产信托管理中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主体与部门,在如何认定国有资产信托管理的委托人与受益人的问题上,存在着混乱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区别对待。

国有资产信托中的委托人的认定问题。信托财产的委托人,一般情况下应当是财产的所有人。我国《信托法》第19条对信托中的委托人作了原则规定:“委托人应当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由于国有资产信托的特殊性,这一原则规定应用到国有资产信托中时,还需要认真对待。对于如何认定国有资产委托人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存在着一定的混乱。人们习惯地认为,国有财产的所有人是国家或者全体人民。但在法律上,这样的认识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在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从法律角度上看,具有操作意义的是政府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但是,政府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各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信托的委托人,在实际操作中不具有实际意义。各级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可以作为国有资产信托的委托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在国有资产信托的委托人认定上,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持股公司是否可以作为国有资产信托的委托人。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公司,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持有人,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人,也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不能作为国有资产信托的委托人。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有企业与国有投资公司可以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授权行使部分国有资产委托人的职权。

国有资产信托中的受益人的认定问题。在信托当事人中,存在着信托受益人。根据《信托法》的规定,受益人是在信托中享有信托受益权的人。受益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委托人可以是受益人,也可以是同一信托的唯一受益人。受托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信托的唯一受益人。在一般的信托中,受益人可以是委托人以外的其他人。但是,在国有资产信托中,受益人具有特殊性。其一,国有资产信托中受益人的范围问题。在一般的信托中,受益人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受益人可以包括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其他人,也可以不包括委托人。在国有资产信托中,受益人一定要包括委托人,即国有资产的代表人一定要是受益人或者受益人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利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不被侵犯。其二,国有资产信托中受益人的权益问题。在一般的信托中,受益人的权益包括:信托利益分配权、信托财产管理的监督权、对不当信托事务的撤消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解任受托人请求权。此外,一般受益人还有权放弃信托受益权,可以依法转让信托受益权。在国有财产的信托中,其特殊性在于,作为信托受益人的国有财产的代表人,不得放弃信托受益权,必须认真行使和履行国有资产受益的权利与职责。

在认定国有资产信托委托人与受益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应当强调的是,在国有资产信托管理活动中,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信托法》第5条规定)。这是处理国有资产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公平、平等关系,才使得国有资产的信托管理不同于以往其他任何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国有资产的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管理权、信托事务处理权、信托报酬权、信托受益权。国有资产的委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收益权、信托财产管理的监督权、对不当信托事务的撤消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解任受托人请求权。在这些基本的关系之外,最重要的问题是,信托财产的安全问题。信托财产的安全问题,往往被忽视。由于在国有资产进入信托领域后,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来自市场的经营风险,也有来自信托当事人的信用风险。各种风险的存在,必然使信托中的国有资产面临着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国有资产的信托委托人切实履行职责,受托人做到诚信尽职,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国有信托财产的监督管理。

三、信托财产的权属与管理问题

信托财产的权属问题,涉及到信托财产的权利是什么性质的权利问题以及权利的归属问题,是国有资产信托管理中需要认定与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信托当事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国有资产安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对待。在国有资产信托管理中,信托财产是信托活动的基础,也是信托权利义务集中指向的对象。信托财产在信托关系成立的前后,其权属关系是不同的,明确信托财产的权属直接关系到信托当事人的权益。

关于信托财产的权利性质问题,在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分歧很大,主要存在着信托财产是所有权与非所有权的不同认识。人们一般认为信托财产的权利性质是所有权,即信托人在信托期间对信托财产享有所有权。将信托财产的权利性质定位于所有权,就可以把国有资产的信托管理方式与承包经营等其他财产管理方式区分开。的确,国有资产信托与其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最明显的不同,正是受托人对管理的财产权利上的不同。但是,如果把信托财产的性质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所有权,与其他所有权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其结果必然是,国有资产在信托期间属于受托人所有,受托人可以独立处理信托财产,信托财产脱离了原来的所有人。这样信托财产由受托人独立处理,不受委托人的制约与监督,必然不利于委托人,必然会出现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情况,必然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被侵吞。这样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委托人的初衷,不应当是国有资产信托的结果。

实际上,信托财产的权利性质又不完全等同于所有权,信托人行使信托财产权是受到限制的。所以,认为信托财产的性质是所有权的理论观点,在实践上不能够被委托人所接受。信托财产的权利性质,不应当是一般意义上的所有权,不应当是绝对的所有权,而应当是受到约束的有限制的具有所有权内容的财产权,只应当是形式意义上的所有权。信托财产的这种权利,在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的范围、行使的方式等具体内容上,都受到信托合同的约束,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所有权。这样,信托财产权就区别于承包经营权等,也区别于所有权。因此, 信托财产的权利性质是非典型的财产所有权,可以理解为是形式所有权,或者是名义所有权。

关于信托财产权的权属问题,即信托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关系成立后,财产的所有权由委托人转移到受托人,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如此认为,则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在信托关系成立后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看法,对于国有资产,似乎难以接受,因为国有资产将会因信托关系的成立而流失,这与我们一直坚持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相背。从我国《信托法》的规定上看,法律并没有规定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因信托法律关系的成立而发生转移。《信托法》第2条关于信托财产的规定是,信托人“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可见,我国《信托法》只明确规定了在信托法律关系成立后,转移信托财产的占有,并且信托财产权的行使也由委托人转移到受托人。

在信托法律期限届满或者信托法律关系终止的情况下,信托财产重新由委托人占有并由委托人直接行使财产权。受托人在信托法律关系存续期间,行使的财产权实质上包括财产的所有权。这样,从表面上看,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受托人,可以认为,受托人在形式上是信托财产的所有人。但是,受托人所行使的信托财产的权利是有条件的,是受到信托合同约束的,也是受到委托人监督的。所以,受托人所享有或行使的信托财产权,不同于具有绝对性的财产所有权,是非绝对的。因此,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权利,不是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

在信托财产的管理问题上,受托人在信托期间独立行使信托财产的管理权。根据我国《信托法》的规定,在国有资产信托管理中,信托财产的财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在信托期间,由受托人独立行使。信托人不得干涉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管理与处分,但受托人有权依据信托合同监督受托人的活动。这一点,不同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及其他形式的国有资产管理权。至于信托期间信托财产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信托法》没有明确规定。这个问题,无论在认识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都不影响实际上的信托活动,不影响受托人对受托财产的管理。

与信托财产管理相关联的问题是,信托财产的风险与收益问题。在国有资产信托期间,发生的与信托财产有关的风险与收益应当如何处理,处理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形成的债权债务,以信托财产来认定,即管理信托财产形成的债权属于信托财产的范围,其最终属于委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形成的债务以特定的信托财产承担风险责任。这种处理信托财产的风险与收益问题的原则,是建立在信托财产独立基础上的。信托财产独立是我国《信托法》确定的重要制度。信托财产独立,一方面表现为,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的其他财产,与委托人的其他财产相区别。另一方面,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的财产,与受托人的其他财产相区别。这样,信托财产独立制度,就可以把信托财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界定清楚,实际上,就是确定了信托管理人在信托期间以信托财产为基础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基本制度,这样的制度与法人独立承担有限责任的制度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法人有限责任制度在信托关系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夏晓红.经营性国有资产信托经营管理模式的法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9):74.

资产托管篇4

关键字:房地产;信托投融资;风险管理

房地产信托

根据《建设部关于行业标准的公告》(建设部公告第127号), 房地产是指“可开发的土地及其地上定着物、建筑物,包括物质实体和依托于物质实体上的权益。”

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健康发展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充足的资本支持是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近两年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链压力,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逐渐显现资金链断裂的危险。长期以来,因融资成本的考虑,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不可避免地给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埋下了风险的隐患。在此背景下,信托、证券、基金等投融资渠道近年来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融资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风险。

我国房地产信托发展现状及优劣势

根据2013年年末的信托行业相关数据显示,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亿,超过保险公司,成为四大金融支柱中仅次于银行的金融机构。而在信托公司的业务分类中,房地产信托占据了可观比例,这与信托模式的多样性及房地产的资金需求量大且能承受高额的资金成本关系密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规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在实务操作中,房地产信托从委托财产类别上主要有房地产财产信托和房地产资金信托。前者是指房地产企业作为委托人,以其所有的房地产或者财产收益权委托信托公司设立自益信托,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全部或者部分信托受益权,使其成为最终受益人而获得相应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的活动。后者是指委托人基于对信托公司的信任,将自己合法拥有的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将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

近几年,房地产信托项目发展迅猛,风险累积,为抑制“井喷”式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风险,银监部门不断出台各类监管文件,从2008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到2014年4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对房地产业务的监管程度逐步深化。

房地产信托易发的风险状况

(一)房地产项目建设及销售风险

如果目标项目未能按照原定开发进度顺利实施,或因任何原因导致项目后续建设资金不能按照预期安排及时到位,将影响项目不能按期建设完工和销售。

(二)经营风险

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发展的各种因素,如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市场前景、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等,可能影响其盈利和运作能力。

(三)信用与流动性风险

若项目未能按期开发并取得预期收入,由于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当需要处置担保物时,可能发生担保物不能顺利变现、甚至贬值情形。且可能发生房地产公司及担保人恶意或者非恶意违约情形。

(四)管理风险

信托财产运作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托公司的信托资金运用、管理部门对市场和经济形势判断失误、获取的信息不全等,导致信托项目风险。

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

(一)信用风险管理

在项目的前期运作中,组织专人进行项目尽职调查。针对创新类信托项目,聘请律师事务所拟订或审核合同,并在合同中设立违约及担保制度。

(二)市场风险管理

通过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分析,尽量对股价、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有较全面准确的了解;而对于较复杂的特定市场且不能有效了解和把握其风险的,一般采取谨慎原则、保守操作;同时,在业务拓展或产品推介时,除信托文件明示风险外,信托公司必须向投资者明确说明市场因素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操作风险管理

在财务管理、内部稽核、资金运作、账户管控、客户档案管理等方面,严格按信托法规及信托文件设定相应的管理岗位,坚持固有和信托业务的分离,设置专人专岗,明确管理职责及审批权限,严格执行核保核签管理办法,并通过内部邮件系统、审批流程等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地控制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

(四)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从信用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及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综合考量客户信用等级。科学评价企业信用状况,准确识别、度量信用风险。针对每个信托项目,合理运用多种风控措施,包括:以不动产作抵押,定期追加在建工程抵押;公司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建筑承包方出具书面承诺放弃项目工程款的优先受偿权等。监管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使用,要求房地产企业在监管银行开立监管账户,用于归集销售款,在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账户预留印鉴上加盖信托公司监管人员名章,对资金使用进行逐笔审批,封闭运行。

(五)加强贷后管理

切实落实风控措施,确保项目按计划执行,防止项目运行偏离最初的交易结构设计范围。建立信托经理负责制,信托经理应对项目销售、建设风险进行主动管理。

信托公司应设置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委派专人定期逐一排查各项目,按时收集房地产公司财务报表、销售台账;实施全面的人员派驻制管理,通过派出董事和财务管理人员、委托银行监管账户等形式对房地产公司重大事项、资金使用、销售款回笼等情况进行现场监管,密切关注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项目的安全运转。

(六)流动性风险管理

2013年是信托行业的“兑付年”,面对流动性高度紧张的局面,流动性风险成为去年开始信托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因此,信托公司需要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牢固树立量入为出的资产业务理念,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加强同业、理财和投资业务管理,调整资产结构,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认真执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密切关注货币市场动向,做好应对预案,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洪艳蓉等.《房地产金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

资产托管篇5

真实姓名: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乙方(受托方):

真实姓名:

身份证号码:

住 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甲乙双方为更好地在证券市场上发展,本着"资源共享、诚实信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如下:

第一条 甲方委托乙方对其在 证券公司 营业部开设的账户(资金账号: ;上海证券帐户号: ,深圳证券帐户号: 户名: ,下称委托账户)内的资产总计人民币(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 进行资产管理,资金卡由甲方保管。

第二条 甲、乙双方同意此笔委托期限为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委托期限为 年。

第三条 甲方保证委托资金来源的合法性,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条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有权向乙方垂询投资情况,了解目标公司的投资可行性;

2)甲方有权向乙方提出合理的操作建议,双方经沟通协商确认是否采用该建议,甲方不得转出资金以及进行买卖操作或干预乙方投资策略;

3)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促使交易顺利进行;

2、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有权对甲方的投资资金做全权操作;

2)乙方有义务对甲方提出的在合理的范围内疑问作出回答;

3)乙方有义务于每年末向甲方汇报甲方帐户市值情况。

4)乙方有权拒绝甲方的操作建议和投资方向;

3、资产委托期限内,甲乙双方均无权单方对本协议中有关的资金账户进行撤销指定交易、转托管或转出资金、证券等资产转移行为。

4、甲方委托乙方操作的资金在协议期内甲方不能提取,以保证协议的实施。乙方负责甲方帐户的全权证券交易操作,甲方在协议期内不能干预乙方操作。为保证乙方的操作独立性,乙方会在获得交易密码之后对交易密码进行修改。甲方不得自行在证券公司修改交易密码,如甲方私自修改交易密码,而发生不能保证乙方独立操作的情况,乙方不承担投资亏损的责任。

5、甲方如需要了解帐户市值应事先书面通知乙方,乙方在收到其通知后应当提供书面的市值状况。

第五条 保密义务:

1、甲方对乙方提供的投资报告书、研发资料和详细居住地址有保密义务;

2、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将投资对象、交易记录、研发资料向第三方泄露;

3、乙方对甲方的资金、交易记录、委托理财的操作情况有保密义务。

第六条 委托方式与结算委托方式:

1、委托期满后,如果利润率为正,甲方付给乙方利润部分的25%作为管理费。

如果委托期满后未产生利润,反而形成亏损, 则乙方根据所签合同的委托期限承担不同责任:

(1)若所签委托资产管理期限为1年,乙方不承担亏损责任,但可在征得甲方同意后,乙方可以继续管理资产,直至产生盈利。

(2)若所签委托资产管理期限为2年,乙方承担亏损超过30%的部分。

(3)若所签委托资产管理期限为3年,乙方承担亏损超过20%的部分。

2、乙方在甲方的委托期满后,如产生盈利,乙方向甲方收取双方约定的管理费用,乙方向甲方通知最终管理费数,甲方在委托理财协议终止的三天之内向乙方支付相应的费用。甲方向乙方汇款后应及时通知乙方,并向乙方提供由银行出具的汇款证实书复印件,作为其已经汇出的证明。

3、利润定义:利润=期末总资产- 期初总资产

利润率=利润/期初资产*100%

4、甲乙结算金额精确到百元,不足百元的部分舍去不计,付款手续费由付款方支付。

第七条 提前终止协议:

1、协议期内,如果投资期限已满1年且利润率大于100%,双方均有权终止协议,并按本协议第六条委托期满后的结算方法进行结算。结算后,可重新签定协议,满足提前终止协议条件而终止本协议的不被视为违约。

2、在委托期间,甲方不满足提前终止协议条件而单方面提前中止委托协议的,将被视为违约。如果此时利润为正数,甲方付给乙方利润的30%作为管理费;如果利润为负数,乙方不承担任何损失。因提前中止协议而造成委托资产损失的,由甲方自行承担责任。

3. 在委托期间,乙方不满足提前终止协议条件而单方面提前中止委托协议的,将被视为违约。如果此时利润为正数,甲方付给乙方利润的20%作为管理费;如果利润为负数,乙方承担因提前中止协议而造成委托资产损失的全部责任。

第八条 违约责任

在协议有效期内,若无不可抗拒因素发生,甲乙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终止协议,终止协议方视为违约。任何一方在收到对方的具体说明违约情况的书面通知后,如确认违约行为实际存在,则应在十日内对违约行为予以纠正并书面通知对方;如认为违约行为不存在,则应在十日内向对方提供书面异议或说明,在此情况下,甲乙双方可就此问题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按本协议争议的解决条款处理,违约方应承担因自己违约行为而给守约方造成的损失。

第九条 协议的变更和终止:

1、在协议有效期限内,双方均应严格遵守协议文本中的各项条款,除满足提前终止协议的条件之外,不得无故终止协议,否则将由协议终止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及对方由此引起的相关经济损失。

2、出现不可预测因素致使本协议无法继续运做,乙方有权终止协议。

3、如果甲方违反保密条例,乙方有权终止协议,并视甲方为违约。

4、本协议由乙方终止后,乙方对甲方理财资金不享有盈利和不承担亏损;

5、由于甲方的原因须终止协议,乙方可以享有盈利和不承担亏损;

第十条 补充和变更

本协议可以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书面修改或补充,由此形成的补充协议,与协议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 不可抗力

任何一方因由不可抗力致使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协议或延迟履行本协议,应自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将事件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自事件发生日起三十日内,向另一方提交导致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或迟延履行的证明。

第十二条 争议的解决

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本协议各方当事人对本协议有关条款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予以解决。如果协商未达成书面协议,则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三条 协议的解释

本协议各条款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影响标题所属条款的意思。

第十四条 生效条件

本协议自各方的法定代表或其授权人在本协议签字之日起生效。

本协议一式两份,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各一份。

第十五条 提 示

乙方已提请甲方注意对协议各印就条款作全面、准确的理解,并应甲方的要求作了相应的条款说明。签约双方对本协议的的含义认识一致。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_ 乙方(签章):______________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签约地点:

联系人:zz

联系电话:

资产托管篇6

国有企业的主要特征和根本标志是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和环节始终与国有资产紧密相连,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一点就是管理好国有资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不断完善的需求,国有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也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必须发展适应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已经经过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改革是改革开放后,曾经国家掌握和组织这些经营企业,在实现计划经济方式下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国家开始放权让利,厂长负责制、承包租赁经营应用而生,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第二次改革是各地各市成立国资局,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评估,但是所有者职权责任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第三改革就是实行的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此次十八界三中全会献策,提出了重点改革方案,其中之一就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还有瓶颈,走不出去,创不出去,还有行政上指令上很多障碍,其中最为常见就是企业和所有者国家之间的层层委托关系,链条拉的太长,体现了管理上的鞭长莫及和常态的管理下的责权利的不对等。

国有资产管理由以前的“分而管治”到现在“统而管治”,形成管理的集中集权,避免了过去多头管理的问题,把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统一起来,成立统一国资委解决相互扯皮和无人负责的问题,但是作为膨大的国有资产规模,中央提出“统一所有,分级代表”的管理模式,即国家统一所有,中央和地方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这种分级管理模式,把管理问题集中集权赋予某个职能机构,让职能部门力不从心,因此各地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后,又对国家给予授权的资产采取授权的方式划分给各个大企业,其中一种做法就是委托授权给予资产经营公司经营,在资产经营公司当中又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是经国家批准和授权的特殊企业法人,以国家授权持股的方式参与经营。作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集团公司,又以参股,控股的各种形式管理控制集团内部各事业部,然后各事业部又以大股东的身份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权利,对事业部下属的各个企业实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角色,即包括聘任子公司董事会成员或法定代表人,对其业绩进行评价考核,制定资产结构调整和资产产能更新组合,审批全资子公司的各种对外投资对象等等。

而企业作为内部治理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的是三权分离,即分设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是目前建立只是形式上的建立,还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由于作为国有股的所有人国家或全民,只不过人格化,是一个并不存在经济人,因此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控制和约束,并未达到一个真正的理性经济人的作用。而董事会成员又有大多数企业内部管理层组成,监事会在没有上市的公司里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机构,股东会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又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就会产生很多中间层,中间层既不是一般生产经营企业,又不是政府机构,只是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股东身份控制企业。因此如果委托链条太长,必然整体上对其约束能力减弱。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国家到国资委到集团到国企是一个很长的委托关系,在企业内部又从股东大会到董事会到经理部门存在一系列的委托环节,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与个人作为受托经营企业资产权的人他们之间已产生了很长链条,他们的目标是否一致,是否每个者是忠实的,者是否通过受托的管理都会尽职尽责存在疑问。因此委托太长,首先会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加大国有资产地区间的差异,由于各个地方发展水平的差异,改革程度的区别,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对于一些改革相对滞后的地方,放下去的企业会在人限制下发展缓慢,而对于改革相对过激的地区,可能会加大资产处置的任意性,无序化交易,从而导致更大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流失。而且作为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的既是公共政策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双重职能下,会片面的把一些国有企业作为解决政府目标的工具,把企业作为政府的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于托管的基层国有企业,进一步加深了它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

其次从企业内部微观分析,都是不同利益群体的构成,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每个人是否完全代表全民的利益,企业的经营者通过授权对企业实现控制权,但企业的财产和剩余索取权却不是经营者的,导致了经营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因此经营者认为自己首先是官员,是上级领导给予自己工作的特别待遇,然后才是受托人。公司的利益对公司资产管理者而言,就是外在因素,而自己的利益才是一种内部性因素,因为受托人的报酬提高和职务的晋升,以及福利待遇的改善,都是建立雇佣关系上,满足上一层委托人的要求,才是最基本的。而委托关系太长,到了基层所有者作为最终委托人,它的目标已发生了偏移,任务也发生了多元化,这时国家作为出资人存在弱化和虚职的状态,股东会变成了董事会的扩大会议,而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有任命联系为了一体,难以形成规范有效地制约作用,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功能上异化了,没有人需要真正为企业的未来负责。所以会形成大家都是只顾看眼前利益,看自己在位时能挣多少,公款消费,公款福利,不冒风险,不会真正严格的管理企业。为了应付层层下达的考核目标,总是对上列举种种客观因素,对考核目标表示为难,对下则是隐隐藏藏各种可能增长的经济收入,递延以后的收入,生怕年年增长的经营指标之后,无视企业的可持续性和效益至上的经营道路。

资产托管篇7

【关键词】资产托管 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假设会计目标

全球资产托管的历史已有140多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壮大与发展,托管资产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的资产托管发展经历了10多个年头,随着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繁荣,我国的资产托管业发展步伐非常迅速,无论是在托管领域、托管规模还是托管技术都已经达到世界水平。我国第一家托管行中国工商银行的托管资产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托管业务种类也日趋多样化。

资产托管的重要内容就是履行受托责任,会计也履行着重要的“受托责任”。虽然二者面对的受托责任存在内容的差异,但是实质精神是一致的,他们都负有忠诚、诚信、专业及勤勉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会计是资产托管的主体服务。根据行业统计,所有托管行都为客户提供会计服务,而且会计部门是托管部门必备的部门,更为重要的是会计系统是托管业务操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而基于资产托管业务的性质,其与传统会计操作和内容有着重要差别。资产托管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框架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资产托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以下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确认和计量上面。

一、资产托管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担负着逻辑起点的重要地位,其决定了理论体系整体的有效运作。学术界中,对会计目标的界定存在着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概而言之,“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作用在于向当前或者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便于其做出理性投资、信贷等决策。“受托责任观”的观点是伴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的演进而得以深化和发展的。“受托责任观”的观点是,管理层是受托人,股东和债权人授权管理层管理其财务资源。会计的目标就在于通过财务报表向授权人提供评价管理当局的依据,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和有效运用。这两种观点同时阐述着会计的基本目标。

伴随着学者对以上两种观点的探讨,学者们综合“决策有用观”及“受托责任观”提出了“契约签订观”,并认为“契约签订观”尤其适用于资产托管会计,因此,也成为了资产托管会计的目标。

“契约签订观”是在对企业责任、决策进行了更为深入和本质的挖掘后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为:会计目标在于向相关契约方提供是否签订契约的信息。这种观点对传统会计目标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继承在于该观点仍然承认会计本质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而对传统会计目标的发展在于该观点中所谓的信息,强调的是更本质意义上的信息――是否签订契约的信息。

“契约签订观”在资产托管领域具有高度的适用性,这是由资产托管业务的性质决定的。资产托管的业务对象,比如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其本质都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二、资产托管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在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的前提假设条件。会计假设传统会计假设有四个,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而由于资产托管业务的性质,资产托管会计假设对传统会计假设也是既有基础也有发展。

1.会计主体。资产托管会计的会计主体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这些主体与传统会计主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是实体主体,同时资产托管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主体都是托管资产,与契约各方的资产也不是同一主体。

2.持续经营。传统会计假设中的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目标和形式,无限期的经营下去,而不会停止经营或破产清算。资产托管会计中,由于其会计主体已契约形式存在,而契约的特征决定其存续期是一个相对不确定的概念。比如,对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可以在每个交易日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因此导致基金规模每日都将发生变化。此外,对于具有固定存续期的托管资产来说,固定期限到达之后可以关闭或者转换其他形式。这两种情况均对持续经营提出了新的发展。

3.会计分期。对于资产托管会计而言,会计分期不再是一种假设,而是实务运行中的前提条件。这是受资本市场上交易日等情形影响的,每个交易日进都行份额折算、收益分配。

三、资产托管会计的确认与披露

2006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在传统会计框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探讨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资产托管会计则对“公允价值”拥有全面的引入和普及。

2007年7月开始,基金业开始了全面的探索新会计准则阶段,即使用公允价值阶段。资产托管会计的核算中,每日净值计算、份额折算、未实现收益等核心项目都是严格遵守公允价值准则计算的。可以说基金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普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发展。

2008年,基金业广泛开始了XBRL的信息披露模式。XBRL译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基于互联网来生成和传输商业报告的语言标准。使得计算机能够读懂并分析报表。其有助于商业信息的编制、分析和交流,为财务数据的使用者提供高效服务,可靠准确的商业信息。可以说XBRL为资产托管业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新的平台,资产托管会计也利用此种新的模式为传统会计披露模式带来了发展。

国内资产托管业务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但是由于我国资产托管业务开展时间较短,在资产托管业务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急需深层次的发展。将财务会计框架与资产托管会计有效地融合,必将对资产托管业务带来深远的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会计信息化委员会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大会专辑》,2009.

[2] 沈莹. 托管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葛家澍.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

[5]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16-190.

[6]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年.

[7]李建国.基金治理结构: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对中国问题的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资产托管篇8

关键词:西方委托理论 国有资产管理 有益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48-03

一、西方委托理论

在现代产权经济学中,委托理论主要研究委托关系及其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委托关系一般是指的内部关系即人与被人之间的关系。无论从本质上还是形式上,委托关系都是一种契约关系。

1.委托关系定义。詹森(M・Jensen)和麦克林(W・Mecking)于1976年提出人理论,他们把委托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管理者拥有公司部分控制权。在契约不完全的基础上,不可能对每一种资产使用情况的所有方面都做出规定,在单一业主企业(传统企业)里,一项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对于该项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在现代公司制企业里,由于两权分离必然导致控制权的转移:股东将绝大部分权力交给董事会而仅保留最终投票权,董事会将几乎全部日常控制权交给高级管理者,高级管理者再授权给下一级管理者。这就使得管理者会倾向于非现金性的额外支出,如豪华办公室、专属汽车……,而这些支出则由公司所有者共同负担。此情形在大型公司更为严重,由于股东分散,对于个别投资人更缺乏动力去花费资源监控管理者,即使监控管理者,所费资源仍属于成本。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认为,某些关系是“委托人(比如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人,比如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人之间具有一种内部授权关系,它是基于权而产生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2.委托理论的特征。从法律角度看,委托是人根据委托人委托的旨意取得法律权而进行,双方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1)委托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团,甚至是一个社会组织。如果委托人是由一人以上组成的集团或社会组织,则要求在这一集团或社会组织中明确委托人的具体承担者和责任者,界定其权益边界。因此,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自己变成被束缚的”。而我国的国有资产由社会性质决定归全民所有,政府具有代表全社会做出集体共同决定的机制,其作为委托人没有明确具体的承担者。即使有一个代表人也因公有制度的客观现实而无法自主决定,全权委托,即还是委托人主体缺位没有解决。

(2)人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人格化的组织。人以人力资本等值得信赖的条件依一定的程序取得委托人的委托,享有契约规定的权利与利益,承担契约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人权限之外的责任仍要由委托人来承担。而这方面责任的界定因传统文化与制度弊端在我国国有资产的委托关系中模糊不清。但另一方面,人在自身权限之外又不得不承担委托人的责任与义务,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变成了“二政府”。

(3)委托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是双方达成的契约来维系的。从上述定义及分析中提及的:委托人授予人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人驱动人而设计的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委托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授权关系都是基于权而产生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都揭示了委托关系的本质特征――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但在契约规定的职权之内,人往往依自己的而不是委托人的意志进行活动,委托人一般不随意干预人的决策和行为。正如斯蒂格利茨所指出的“在许多情况下,委托人希望人根据人已知而委托人不知的信息采取行动。”如果授权过滥、授权不充分或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都会引至委托人的意志得不到实现,成本高昂,直至委托关系失败破裂。

(4)为了委托人利益,人可以将事项的一部分或全部再委托给第三者,这种再的条件包括:再者的权限不能超过原者的权限,再关系的确立应事先取得委托人的同意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再关系,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要求一个清晰地把自己局限于产权营运管理的决策与指导,从而把具体经营业务让给专业化国有企业去做的高效资产管理公司。

{1}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为防止人超越契约规定的职权,产生“渎职”或“侵权”等风险,在契约中,委托人对人制定了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一个有效发挥作用的契约应包括“授权+明责+诱利”,甚至在契约执行的全过程,还必须有健全、灵敏的监督机制,力争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现阶段,有关人的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约束、监督措施也很不到位,国有资产的委托机制尚未健全。

{2}委托成本。委托理论认为,如果人能够完全按委托人利益行事,则这种关系不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也不存在所谓的问题。然而,委托人与人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对称:一是利益不对称。如公司股东作为委托人追求的是公司利润的最大化,而公司经理作为人追求的则是个人收入的最大化以及社会地位、名誉、权力和舒适的工作条件等。同时,他们又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因此,当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为增加自身利益而侵占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时,就出现了成本问题。二是信息不对称。在关系中,委托人能了解的有关人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人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委托人为了防止人损害自己利益,通过制定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人活动的监督来限制人行为,由此付出的成本称为成本。

委托理论将成本分为三部分:一是监督成本,即委托人为限制和监督人行为所付出的费用;二是约束成本,即由于人的行为受到限制或约束而不能及时做出决策所造成的损失;三是利润损失或净损失,即在委托人无法监督,而人又不能自律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成本的存在和大小取决于监督成本和经营者偏好等因素。当成本过高时,会使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需建立一套既能够有效约束人行为,又能激励人为委托人利益工作,降低成本的机制或制度安排。

二、委托理论在西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模式中的应用实践

(一)实践探源

委托理论在西方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最为突出的应用成果,就是以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国有资产,这种做法经过长期探索,已经得到国外理论界和政府实际部门的肯定和采纳。西方国家最早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意大利1933年成立的工业复兴公司(IRI),当时意大利政府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几家大银行,用于管理原属于这几家银行的证券资产。IRI通过承担企业的银行债券、兼并等手段,建立了钢铁工业控股公司等13个次级行业性控股公司。IRI则成为包括各个行业的综合性控股公司。新加坡政府于1974年成立了一家纯粹国家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淡马锡控股公司,该公司没有自己经营的核心业务,主要是管理控股公司的下属股份有限公司。直至二次大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比较普遍地出现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织层次,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普遍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增加,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据统计,“1973年全世界跨国公司约有9500家。其中,在20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的跨国公司有324家(美国113家、西欧各国173家,其他国家38家)。”“1976年,世界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总销售额为8300亿美元,接近于资本主义国家全部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才迫使落后国家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而以国有化方式日益广泛地进入到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国有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在竞争性行业领域国有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如何有效管理国有企业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2.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出现是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基础。现代工业公司制度的初步形成是以公众性工业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和工业股票市场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形成为标志。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的成功典范,促使战后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尽可能地依照《公司法》来建立国有企业,规范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使得一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企业集团化经营,逐步转变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3.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是西方国家在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一项探索。随着战后西方国家国有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解决企业效益低、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西方各国做了许多探索,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国有资产产权专职管理机构和监督体系,规范政府部门国有产权管理行为,保证国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自。另一方面通过将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公开出售部分国有股份等方式,尽可能弱化政府行政干预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从事国有企业产权经营管理活动,在国家运用国有资产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方面,比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首先,在股票市场机制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可以根据自身产业政策实施的需要,通过对企业股票的购买与销售,较快地实现国有资产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其次,国家通过控股,可以达到以较少的资本控制大范围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并促进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再次,国家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来新增国有资本比传统的政府拨款方式具有更好的资本经营效益。从产权管理的角度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公司法》的约束下,比政府行政行为更具有规范性和公开性,特别是当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时,这种管理体制受到普遍重视,从而导致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素质、管理环境等一系列的变革。

(二)西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类型。对西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是研究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即所有权式的主管机构和监督指导式的主管机构。所有权式的主管机构被授权持有完全的所有权,而监督指导式的主管机构只持有相对有限的所有权。在不同类型的政府主管机构之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国有企业相应地就是所有权式关系和监督指导式关系,反映出三者之间存在的产权关系类型。

2.政府层面的行政主管机构形式。政府对国有资产采取两种具体管理形式:即以财政部为核心的多部门管理形式和成立专责主管部门的管理形式。

(1)以财政部为核心的多部门管理形式。国有企业分属政府各部门主管,但核心管理部门是财政部。联邦德国就是这一类型,在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联邦财政部处于核心地位。它负责审批国有企业的成立、解散、合并、股份购买与出售等重大资产经营决策措施,规定国有企业必须向政府提交的资产经营计划,并以股东身份,负责选聘联邦一级主要国有企业监事会的所有者代表。原联邦德国的国有企业拥有相当大的经营自。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其政策都是维持对其参股企业的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实绩主要是用市场指标来评价,而不是看它们对实现政府政策目标所做的贡献来评价。联邦政府也任命人员参加国有企业的监事会,但并不向这些人指示,不要求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目标组织经营,而是希望国有企业在市场上与私营企业一样在竞争中求得生存,避免使国有企业成为那些在竞争环境中难以生存的企业的“自然保护区”或市场体系意外事故的庇护所。

(2)成立专责主管部门管理形式。意大利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可以说是这种形式的典型。1956年,意大利政府成立了一个国家参与部(又称国家控股部),专门负责对国家参与企业的管理。国家参与部执行着连结生产部门与对国有企业负有最终决策责任的社会政治团体的职能。它拥有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公司以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政府经济政策目标的权力。在制定计划时,国家参与部要负责协调作为管理公司经营活动基础的利润指标与政府部门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的总经济决策的关系,以保证政府的总经济政策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方针相一致。国家参与部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各资产管理公司全面管理国家在各个经济部门所参与的股份;任命所属各资产管理公司的领导人;监督、协调本系统各部门的活动,向资产管理公司总的指导方针,保证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政府规定的各种社会经济目标的实施。

(3)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及其产权运营手段。在政府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多个产权经营层次,需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来从事对下属国有企业的产权经营与管理。由于国家独资公司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公司经营行为的产权控制,往往为第一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采用;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比较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的流动,可以优化产权。因此,这两种组织形式常被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产权运营手段。只有根据不同产权运营的特点采取不同类型的公司形式,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实现国家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国家资本优化配置与社会资本优化配置的有机结合,最有效地发挥这种现代国有产权运营组织的作用。

3.西方国有企业双重目标的矛盾。国有企业双重目标是指社会目标与盈利目标,二者发生交叉的关系问题是一直未能解决好的一个普遍性难点问题。一方面,政府宣称要把国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看待,对它们实行间接控制,按照与私营企业相同的经营指标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政府又要求国有企业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执行政府指令,作为实施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其结果:一是多个目标常常互相冲突,很难建立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二是无论何种政治色彩,政府总是抑制不住去干预它们。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从事产权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往往处于庞大国有经济体系的上层,因此,其经营目标的双重性矛盾往往比一般国有企业更为突出。事实上,70年代前后西方国家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出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试图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形式纠正所谓“市场失灵”。因此,许多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其组建时就明确规定了它所要承担的某些社会职能。但是,如何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实施政府经济政策方面的作用,国外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认识并不一致。例如,瑞典皇家委员会就认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两大目标,一是最大经济增长;二是实施包括充分就业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目标。这尤需引起我国重视处理好双重经营目标矛盾的问题。

4.两种典型情况的实证分析。

(1)华人社会――新加坡国有企业改革情况。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以后,政府从大力兴办国有企业入手,建立本国的工商业体系,先后设立了经济发展局,市区重建局等法定机构专门负责从事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成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外部需求下降和内部经济结构失调等多种原因,新加坡经济开始滑坡。1985年,新加坡经济出现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增长率降至1.6%。因此,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微利和亏损企业进行改革整顿。根据经济条件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特定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转化,调整国有资产结构,是新加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新加坡政府机构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定机构;另一种是控股公司。法定机构具有行政机构和企业双重身份,既代表政府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同时又是自主经营的国有企业,提供社会产品和劳务。与行政机构相比,法定机构享有较大的自和灵活性;与企业相比,法定机构能够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但它要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和(下转第53页)(上接第49页)盈利水平。资产管理公司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主要形式,负责对竞争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改革中,一批法定机构转变为国有公司,直接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如,新加坡电信局和电报局合并组成的法定机构――电信公司,可以吸收私人资本,实施有偿服务。到1994年末,新加坡法定机构从原来的80多个减少为30多个。这种转化为政府有效解决行政机构、法定机构效率低下问题提供了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传统西方社会――英国国有企业改革情况。从1979年开始,英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大规模的改革,由原来的信奉凯恩斯主义,转向信奉货币主义。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对国有企业普遍实行私有化,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企业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除全部或主体资本归资本主义私人所有的形式外,还包括国家控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甚至连国家所有、公司承包经营,也被列入国有企业私有化范畴。

三、启示与借鉴

研究西方委托理论,剖析西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考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西方社会,都可以找到对我国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因此,我们在组建和发展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时,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才能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之路。

如何真正有效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积极作用,这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并未完全解决的一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题。究其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是国有企业,所管理的下属机构也是国有企业。我们遇到了所有国有企业一直未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国有企业的双重经营目标矛盾。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无论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还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关系中,都不能突破社会目标与盈利目标交叉的旋涡。但由此却可以得到新的发现:把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三者关系的两种类型与国有企业双重经营目标对应起来,就可以确定合适的委托关系,找出有效的破解之道。

参考文献:

1.詹森,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中文载陈郁.所有权、控制与激励――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8(5)

2.淘大镛.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物,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三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深圳石油分公司 广东深圳 518034)

上一篇:信贷资产证券化范文 下一篇:国有资产管理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