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损失范文

时间:2023-09-30 15:14:54

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篇1

我国在1992年首次提出资产减值准备,1993年开始计提坏账准备,1998年增加了存货、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三项准备,到2001年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由一项、三项扩展到八项,这些措施规范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夯实了资产质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从整体上看,这些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规定散见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新的调整。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会计处理不尽相同,下面仅就几项重要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梳理,以供会计人员参考使用。

一、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一)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金融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不包括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它包括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一类金融资产在期末不存在计提减值的问题,因为它的期末始终是按照期末现行市价来做调整的。第二类金融资产就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主要是指债权投资。第三类金融资产是贷款和应收款项;第四类是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上述第二至第四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

(二)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核算。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和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进行转销。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转销各项贷款,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贷款”、“贴现资产”、“拆出资金”等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3)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4)外币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先按外币确定,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成为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该项金额小于相关外币金额资产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5)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例]某企业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2005年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为200000元;2006年发生了坏账损失12000元,其中A单位4000元,B单位8000元,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40000元;2007年,上年已冲销的B单位的应收账款8000元又收回,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80000元。要求计算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应提、补提或冲回多提的坏账准备,并作会计处理。

2005年:应提取坏账准备=200000×3%=6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6000

贷:坏账准备6000

2006年:冲销坏账12000元。

借:坏账准备12000

贷:应收账款——A单位4000

——B单位8000

2006年末按应收账款余额计算的期末“坏账准备”贷方余额=240000×3%=72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13200

贷:坏账准备13200

2007年:上年已冲销的B单位账款8000元又收回入账。

借:应收账款——B单位8000

贷:坏账准备8000

同时,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收账款——B单位8000

2007年末按应收账款余额计算的期末“坏账准备”贷方余额=280000×3%=8400(元)

借:坏账准备68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6800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余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2)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的(不含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二、存货跌价准备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期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存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例]某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甲存货进行期末计价。2005年年末,甲存货的账面成本为105000元,由于本年以来甲存货的市价持续下跌,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无回升的希望。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状况确定的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95000元,“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零。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5000-95000=10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10000

假设2006年年末,甲存货的种类和数量、账面成本和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均未发生变化,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97000元,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8000元(105000-97000)。由于甲存货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因此,应冲减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00元(10000-8000)

借:存货跌价准备2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00

假设2007年年末,甲存货的种类和数量、账面成本和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均未发生变化,但是,2007年以来甲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市场前景明显好转,至2007年年末根据当时状态确定的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110000元。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判断以前造成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8000元(10000-2000)内予以恢复。

借:存货跌价准备8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8000

三、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金额的确认

1.企业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将该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应当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红星公司对甲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950万元。由于该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950万元,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按两者之间的差额50万元(1000-950)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红星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减值准备5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500000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一)固定资产减值金额的确认

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2006年12月31日,A公司的某设备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经计算,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合计为1300000元,账面价值为1350000元,以前年度未对该设备计提过减值准备。

由于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1300000元,账面价值为1350000元,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按两者之间的差额50000元(1350000-1300000)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A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00

五、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一)无形资产减值金额的确认

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二)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2006年12月31日,市场上某项技术生产的产品销售势头较好,已对B公司产品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B公司外购的类似专利技术的账面价值为650000元,剩余摊销年限为5年,经减值测试,该专利技术的可收回金额为630000元。

由于该专利技术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为650000元,可收回金额为630000元,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按其差额20000元(650000-630000)计提减值准备。

B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资产减值损失篇2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含单项金融资产或一组金融资产,下同)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各项: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做出让步;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在根据以上客观证据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损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这些客观证据相关的事项(也称“损失事项”)必须影响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并且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预期未来事项可能导致的损失,无论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均不能作为减值损失予以确认。(2)企业通常难以找到某项单独的证据来认定金融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因而应综合考虑相关证据的总体影响进行判断。(3)债务方或金融资产发行方信用等级下降本身不足以说明企业所持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但是,如果企业将债务人或金融资产发行方的信用等级下降因素,与可获得的其他客观的减值依据联系起来,往往能够对金融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做出判断。(4)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低于其成本本身不足以说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已发生减值,而应当综合相关因素判断该投资公允价值下降是否是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的,同时,企业应当从持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整个期间来判断。如果权益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从而不能根据其公允价值下降的严重程度或持续时间来进行减值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被投资单位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对于以外币计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企业在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投资在初始确认时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成本,与资产负债表日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同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第一,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其发生减值时,应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和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扣除)。原实际利率是初始确认该金融资产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对于浮动利率贷款、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可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即使合同条款因债务方或金融资产发生方由于发生财务困难而重新商定或修改,在确认减值损失时,仍用条款修改前所计算的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计算。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对于存在大量性质类似且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金融资产的企业,在考虑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时,应当先将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区分开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也可以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外币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先按外币确定,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该项金额小于相关外币金额资产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例1]x银行2008年向客户Y发放了一笔5年期贷款,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且属金额重大者。2009年客户Y由于存在严重财务困难,不能按期及时偿还x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为此,提出与x银行调整贷款条款,以渡过财务难关。x银行同意客户Y提出的要求。以下是五种可供选择的调整方案:(1)客户Y在贷款原到期日后5年内偿还贷款的全部本金,但不包括按原条款应计的利息;(2)在原到期日,客户Y偿还贷款的全部本金,但不包括按原条款应计的利息;(3)在原到期日,客户Y偿还贷款的全部本金,以及以低于原贷款应计的利息;(4)客户Y在原到期日后5年内偿还贷款的全部本金,以及原贷款期间应计的利息,但贷款展期期间不支付任何利息;(5)客户Y在原到期日后5年内偿还贷款的全部本金、原贷款期间和展期期间应计的利息。

上述方案(1)至(4)中,贷款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一定小于当前账面价值,因此,x银行采用方案(1)至(4)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在调整贷款日确认和计量贷款减值损失。对于方案(5),虽然客户Y偿付货款本金和利息的时间发生变化,但x银行仍能收到延迟支付的利息所形成的利息,如果按贷款发放时确定的实际利率计算,贷款未来现金流入(本金和利息)现值将与当前账面价值相等。因此,不需要确认和计量贷款减值损失。

第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余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例2]2005年5月1日,A公司以每股15元(含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0.2元)的价格购入B公司发行的股票20000股,占B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对B公司无重大影响,A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他资料如下:2005年5月10日,A公司收到B公司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4000元。2005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3元,A公司预计该股票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06年,B公司因违反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B公司股票的价格发生下降。至2006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每股6元。2007年,B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价格有所回升,至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股10元。假定2006年和2007年均未分派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A公司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5年5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

应收股利

4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

(2)2005年5月10日确认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

贷:应收股利

4000

(3)2005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6000

(4)2006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投资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176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00

(5)2007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00

贷: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

资产减值损失篇3

近些年,盈利高速增长的企业日益增多,从深市中小板2011年公布的年报数据看,较大部分中小板企业的盈利发生大幅波动。导致盈利高速增长的原因较多,其中不乏通过一些会计手段来粉饰利润的,如通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以牺牲前一年的利润来增加后一年的辉煌。

资产减值是一种评价资产的方法,是为了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的泡沫予以消化,恢复资产应当表现的价值。《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2003)中,“资产减值”被定义为当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了通过使用或者销售而收回的价值时,该资产若是按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计量,则准则就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我国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了资产发生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应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计至可收回金额。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

根据中国证监会对盈利高速增长企业的划分标准,本文以净利润增长率超过50%的中小板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且这些中小板公司均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在中小板上市,共274家。其中,有93家盈利高速增长的公司,27家盈利大幅减少的公司,即净利润减少幅度超过50%。93家盈利高增长的公司中,剔除2家不可比公司,最终挑选91家做为本文的样本。这些样本公司分布于22个行业,分别为电子元器件行业、基础化工业和机械行业等。

(二)资产减值损失对盈利情况影响的总体分析

为了能更便捷地分析资产减值损失对盈利的总体影响,本文设计指标如下:

(2-1)

(2-2)

(2-3)

本文通过分析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利润、资产减值损失净利润率和资产减值损失增长率这3个指标,从纵向和区间分布两个方面分析了资产减值损失对盈利影响的总体情况,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表2.

表1 2009年及2010年资产减值损失对盈利情况纵向分布

注:表中所涉及到的平均值=分子的平均数/分母的平均数。

表2 2010年资产减值损失对盈利影响的区间分布

注:分母为负的数据已剔除。

随着利润的增长,资产减值损失下降。2009年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利润比重很高,最大值甚至达到营业利润的9.5倍之多,而2010下降到2.3倍左右。资产减值损失所占的比重平均值从15.51%下降带5.59%,虽趋于正常,但依然偏高。资产减值损失增长率最大值虽然达到有1497.68%,但考虑平均值,资产减值损失总体仍以减少为主。同时,区间分布表显示,资产减值损失占比营业利润及净利润的比率基本上稳定在0到50%之间,其中,0-10%是这些公司的集中区,占到总数的66%左右。根据资产减值损失增长率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样本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少于2009年的样本公司有49家,占总数的62%(分母为负数的已剔除),且主要区间落在50%至100%。因此,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公司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来调节公司的利润的空间较大。

图1 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利润率与资产减值损失净利润率变化图

当净利润增长区间在200%到500%之间时,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最大,也就是说,这些区间的公司很可能通过少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来增加利润。而利润增长在100%到200%区间和在500%到1000%区间的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相对于利润所占的比重较低。结合资产减值损失增长率,净利润增长在100%以上的公司基本上都出现了资产减值损失负增长。当净利润增长超过1000%时,资产减值损失负增长越大,而且结合其他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此时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所以这部分公司,很可能利用资产减值损失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那么中小板上市分公司究竟是通过哪些科目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图2 2010年与2009年资产价值损失明细及占比比较图

2009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占利润的比率由18.05%降为2010年的6.13%,减少了2/3,而且2009年每一项明细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都大于2010年的。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等这些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的核心组成部分。

由此得出,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是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主要方式。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坏账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是可以转回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企业的利润,而其他的长期资产所计提的准备如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这些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不得转回,所以确认的较少。如上市公司可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来调低当期利润,减少期末存货的成本,这样以后的销售成本就会偏低,从而可以使未来的利润反弹。

三、相关建议

(一)明确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

虽然新的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即“现金产出单元”,但是从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来看,新准则对于资产组的规定要在企业中得到较好的实行却有比较大的难度,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首先,资产组如何划分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标准,基本要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意见来确定,企业操作的灵活性较大,易导致盈余管理。其次,资产组分配的工作量可能会很大,尤其是当涉及到商誉该如何确定时,小企业可能不堪重负。

(二)扩大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的范围

虽然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是可以根据资产的减值情况决定是否可以转回减值的金额,但由于我国国情不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在不断倡导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应考虑中国国情,在市场机制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再考虑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而在此时,应当扩大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尽量缩小不法调控利润的范围。

(三)强化政府监管机制

政府监管主要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上对企业的调节利润的行为进行制约。

制定相关惩治措施,并严格执行,使那些想要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等手段调节公司利润,危害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人员望而生畏。对于触犯者应立即严惩,使惩治措施发挥实效。通过政府监管,对于会计准则规范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对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转回的手段进行限制约束。

资产减值损失篇4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减值损失;财务工作

一、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宏观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出发,还是从微观企业资产的价值核算考虑,资产减值问题都始终倍受关注。正确处理资产减值问题可以达到客观核算资产价值的目的,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多年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失为减少企业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同时其使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否认。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到了对资产减值问题的新规定和处理方法。新准则较之旧准则出现了巨大变化,此种变化具备其科学性及合理性,新准则的规定将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同时新准则的规定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商讨的地方。本文以下部分将着重分析一下新旧准则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的差异和新会计准则中的新规定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

1.旧的会计准则中关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

旧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仅限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并且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具体而言,旧准则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1)旧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难度大

首先是计提方法不统一:各项资产中应收账款采用账龄分析法或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定期按比例计提;而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比较计提;短期投资则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比较计提;其余各项均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比较计提方法。计提方法不统一,涉及到的计算条件过多,增加了计提难度。其次,计提金额难确定例如:旧准则中关于可变现净值估计成分过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没有具体的计算方法。实务中这些金额的确定远远超出一般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认定。这些工作难度大,时间长,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的披露。

(2)旧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允许转回

如上所述,旧准则实际上采用的是可能性标准来确认资产减值,并且当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小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时,可以按照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这在实务中被部分企业适时利用,屡试不爽。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成为企业经营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

2.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新规定

2006年12月的新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另外,新准则中又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仅限于该准则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具体而言,新准则规定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当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

(2)新准则确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新准则细化了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相关规定,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约束性。

(3)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仅限于该准则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等。

3.新准则下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优点

新准则第17号第四条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规定将会在未来时期内从制度上杜绝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为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制度保障。许多企业为了体现公司业绩良好而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是在经营不景气时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做法将会被新准则遏制。尤其是由于我国税法与会计准则在很多问题上的处理不一致,最终需要进行纳税调整,新准则的规定可以杜绝企业借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甚至偷税。

三、新旧准则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的差异

1.新旧准则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的差异

资产减值转回上新旧准则存在很大的不同,旧准则规定:对八项资产的减值准备都可以进行不限制转回,转回时,贷记当期收益。具体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当期损益(坏账准备等)

如果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时则作相反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里面又具体规定,如果当存货、应收款项等有确凿证据表明其能够收回的资产减值,则这个时候的资产减值允许转回。当转回时候应该贷记当期收益;当可供出售的权益性工具减值时也允许其会计处理时做转回分录,贷记损益;另外对固定资产、摊销期明确的无形资产、商誉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则不允许其转回。显然新准则的规定比旧准则规定更多了限制条件,细化了减值损失转回的资产要求。

2.新准则中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会计处理细化的原因分析

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经过新会计准则的修改,目前我国会计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情况更接近了。因而,结合多情况考虑,本人认为新准则中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会计处理更细化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符合我国会计财务人员的职业需求,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是:主体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者已经减少,如果存在主体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当主体只有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可见,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可以转回,首先要依赖于会计人员判定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和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额是否发生改变,这些就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从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来看,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如果允许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反而容易增加企业操纵损益的可能。资产减值准则做出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减少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范围,同时也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2)提高上市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可信性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不完善,旧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又过于分散和粗糙,使得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常常有机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操纵利润,以前期间预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期则全部或部分冲回,以达到调控盈余的目的。现如今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不允许转回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就大大有助于减少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有效地缩小了利用会计政策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空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尤其是对于上市企业而言。

(3)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客观要求

从国际上已有的准则来看,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有其他国家会计准则都存在相关条款规定不得转回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要想与国际接轨、减少企业在国际业务中发展的阻碍就必须制定与国际相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新会计准则中的新规定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首先,对企业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利润影响。资产减值会计突破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资产价值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将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以及当资产发生减值时通过提取减值准备金,可以使得企业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同时由于信息披露更加全面,因此可满足各方面的决策需要。另外,通过《资产减值》准则的施行,客观上可以挤掉企业操控利润的可能性,使企业的经营业绩更加真实可信。尤其有利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监管。

其次,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我们知道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提取减值损失的规定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提取准备金的规定不同。从而当企业提取资产减值准备金后,会造成企业会计利润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这一问题。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从会计处理方法上看,是通过比较各该项减值准备的期末应该计提的目标值与年终确定本年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以补提的方式来确定当年应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而从税收法规的规定中可以得知,对于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计提的减值准备,除了按税收法规准许计提的坏账准备外,其它减值准备的计提一律不得扣除。因此,这是因为《资产减值》准则不允许减值准备转回,简化了会计与税法在此方面的差异。

总之,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对企业财务会计的日常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其中资产减值损失的不得转回针对我国现时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的上市公司的会计工作提供了更行之有效的依据,同时可以减少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构建一个高信息高质量的会计环境,更有利于以后我国会计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芝.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与核算[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周琼芳,徐鸿,李国兰.质疑“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6).

[3]沈锦文.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J]财税纵横,2007(4).

[4]林立.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J].准则解读,2007(10).

[5]李文美,施亭宇.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可行性探讨[J].财会月刊,2008(5).

资产减值损失篇5

【正 文】

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对八项资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勾勒出中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构架,这是与国际公认会计原则实现趋同的重要步骤。那么中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国际资产减值会计相比,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和不足?笔者选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所规定的资产减值损失会计,与中国资产减值会计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图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并以此为引导,对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应选用的最佳计量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中美资产减值会计对比及差异分析

1.资产减值确认的范围和检测的时间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中共列示了应对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八项资产分别为: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检测时间没有一个确切的规定,只是强调在出现任何资产的减值损失时,均要确认并计量损失,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FASB对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的规定零散地分布在各项具体的FASB准则(FASB Statements)、FASB解释文件(FASB Interpretation)、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APB Bulletin)、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 Opinion)、会计研究公报(Accounting Research Bulletin,AR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技术公报(FTB)等诸多美国会计标准文件中,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范围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资产项目。

2.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短期投资应按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应收款项应当在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存货应按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账面成本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应按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上述八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均强调要按照单项资产项目计提。

美国FASB对于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作了如下的规定(FASB:FAS NO.114,118,121,142,144等)。企业只有在通过可收回价值测试表明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被收回时,才能确认减值损失。当使用这种方法表明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被足额收回时,FASB认为对减值资产就应使用新的成本计量基础。减值损失额应该是减值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这样,公允价值就变成了资产新的成本基础。FASB强调企业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前提,必须是该资产预计可收回价值低于资产账面价值,而资产的预计可收回价值是通过测试企业该项资产通过使用和最后处置可得到的未来现金流量来确认。这里所说的未来现金流量是指某项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减去为获得这些流入量而必需付出的未来现金流出量,测试这些未来现金流量必须是非折现的,不含利息支出。如果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总额(非折现,不含利息支出)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应依据准则规定确认减值损失。反之,则不应该确认减值损失。FASB还规定,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以确定资产是否减值或者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是否用来计量减值的资产时,应该将资产分组,至少可以辨认出该组资产的现金流量独立于其他组的资产。

以上可以看到,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和计量上,中美的会计标准在如下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额时,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型,引入了成本与市价孰低、预计可收回金额、预计可收回款项、预计可变现净值等多种计量模式,对有关资产减值计量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概念显得十分凌乱。而在美国GAAP中,通常使用的计量模式是公允价值,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强调采用预计未来非折扣的现金流量总额计量资产减值损失金额,标准明确,口径统一。

二是在测量资产减值损失时,中国会计标准,均强调要按照单项资产项目计提。而美国FASB规定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则根据是否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分为单项资产和组合资产(现金产生单元)进行减值测试。FASB认为,判定资产是否减值损失,应分析该项资产在企业整体资产中有无使用价值,同样的单台设备处在完整的生产线中和割裂为单台设备,其所能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而测定这种使用价值最妥当的方法就是通过测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来确认。所以确认企业是否存在减值损失的资产,就必须是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组合。相比之下,美国会计标准的规定更为科学和严谨。

3.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规定如下:企业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相应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仅限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

美国FASB公布的会计标准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的规定(FAS NO.121、FAS NO.144)为:对于应收款项应按预计可收回金额计提坏账准备金,这点与中国规定相同,但对其他资产项目,如果重新确认的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资产账面价值时,应按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资产新的成本价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低于原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作为资产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在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方面,中美之间的差异实际就是采用资产计量模式的不同。中国会计标准处理的规定,显现出中国仍然遵循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是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对企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项修正,仍然保持资产的历史购进成本,提取的减值准备根据资产减值状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美国会计标准的规定,则显现出美国遵循的是公允价值原则,对于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是以减值准备形式存在(对于应收款项的处理除外),而是将减值损失直接调整资产账面价值,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资产账面价值。

4.资产减值损失的恢复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相应调整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就是说,中国是允许将资产减值损失恢复的。

美国FASB规定(FAS NO.121、144),企业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之后,应以减少了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新的成本人账。对于计提折旧的资产,新成本应在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摊销完。不允许修正以前已确认的减值损失。FASB认为,减值损失使减值资产形成新的成本基础,新的成本基础将减值资产与其他没有减值的资产放在相同的基础上,所以新的成本基础不应该调整。也就是说,美国FASB是禁止对以前确认的减值损失修正恢复。

中美会计标准在对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可以恢复作出的完全相反的规定,仍然体现了两国所遵循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不同,即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差异。

5.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应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进行披露,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包含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年初余额、本年增加数、本年转回数、年末余额等内容的披露。同时要求在编制会计报表附注时,至少应披露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及理由,本年度实际冲销的应收款项及其理由;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方法以及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长短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对其余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报表附注未作更多的披露要求。中国证监会规定(证监发[2001]160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保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应在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本年度增减变动情况及计提原因进行说明。

美国FASB规定(FAS NO,121附录A:背景信息和结论依据),企业财务报表应包括对使用者最有用的减值损失信息。FASB认为减值损失的企业应报告减值资产和导致减值的环境因素及事实;披露损失的数额及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披露收益表或活动报表的项目,除非损失以单独的项目列示或在报表中明显报告;如果可行,应披露受影响的经营部门。FASB对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和通过对未来预计现金流量折现来估计公允价值所用的折现率没有做出披露的要求。

中美会计标准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要求比较近似,但仍有所区别。中国会计标准偏重于对资产损失准备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结余额的披露;而美国会计标准则更偏重于对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的披露。相比之下,美国会计标准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要求更为切中要害。

二、问题的延伸: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应选用怎样的最佳计量属性

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额时,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型,引入了成本与市价孰低、预计可收回金额、预计可收回款项、预计可变现净值等多种计量模式。而在美国会计标准中,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强调采用预计未来非折扣的现金流量总额计量资产减值损失金额。我们暂且将这个确认资产具体减值损失的资产现实价值称为“公允价值”,资产的这个“公允价值”低于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净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应选用怎样的计量属性来计量这种“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FASB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原则是一致的,即规定只有当可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合的可收回金额(recoverable amount)低于其账面金额时,才应确认减值损失,否则,将不能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在符合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条件的前提下,就应该是如何合理计量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并依此调整资产账面金额。IASC颁布的IAS 36“资产减值”准则中对“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可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合)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二者之中的较高者”。IASC认为:“资产的销售净价的最佳证据是正常交易中约束性销售协议中规定的价格;如果没有约束性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市场,则销售净价是资产的市场价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通常恰当的市场价格是当前的买方出价;如果没有约束性销售协议或活跃市场,则销售净价应以反映在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的公平交易中,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处置资产能够获取的、扣除资产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在确定此金额时,企业应考虑同行业类似资产最近交易的结果。”FASB颁布的FAS 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应以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公允价值的差额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自愿而不是被迫或清算的条件下,资产被买卖的价格。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例证,如果能够得到,可以用来作为计量的基础。如果没有市场报价,公允价值的估计应当以在这种情况下可得到的最优信息为依据。估计公允价值应该考虑相同资产的价格和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的评估方法。”

可以看得出,IASC和FASB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量资产“可收回金额”时,都极力推崇用“交易双方自愿而不是被迫或清算的条件下,资产被买卖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但是,这样的确认方式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以交易为假设,按照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买卖价格确认公允价值,并用它计量资产的减值并不合适。这是因为,作为确认减值损失检测的资产在企业主体内部并不存在交换问题,而且这些资产还将在企业经营中继续使用,除非这些资产是计划被处置的。对继续使用和持有的减值资产用以交易为前提的公允价值来计量,二者其实是毫不相关的,使用这种公允价值方式无法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最相关、最可靠的信息。从理论上讲,采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总额(非折现,不含利息支出)”计量减值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最为理想的模式,因为它剔除了因交易假设而产生的影响额。但是,众所周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又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依赖着太多的变量假设,理想的模式无法测量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合理结果来。理想的模式不现实,现实的模式不理想,IASC和FASB在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下,最终选择了使用交易假设为前提的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资产的减值损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带有明显缺陷的决定。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八项资产提取减值损失准备,其初衷是为了通过计提减值损失准备挤出资产账面价值的“水分”,从而达到夯实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目的。但是,由于制度规定本身的缺陷,反而使这项会计政策成为一些企业随意调整会计损益,制造会计数字游戏的工具。通过对中美资产减值会计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在规范性、逻辑性、严密性等方面,与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正确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吸收各国尤其是美国会计准则的成熟内容,尽快建立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具体准则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137号](中译本)[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中译本)[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第一版)[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汪祥耀,刘宁军.当前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会计研究,2003,(5):59~64.

[6]FASB,FAS No.144,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r Disposal of Long-Livde Assets(Issued 8/01).

[7]FASB,FAS No.142,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 Assets(Issued6/01)。

【原文出处】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兰州

【原刊期号】200504

【原刊页号】52~55

【分 类 号】F101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读本)

【复印期号】200603

【作 者】赵爱玲

资产减值损失篇6

1.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一般规定。当发生减值损失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计提减值的因素消失,资产价值回升时,如已计提的减值允许转回,则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存货的减值为例说明(消耗性生物资产与建造合同本质上等同于存货,因此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与存货的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当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规定。在所得税准则中规定,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应调整“所得税费用”科目,同时直接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减值直接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而不用另设一个科目核算。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对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如下:借记“可供出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对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3)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按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减值因素消失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3.当以前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已计提的减值能否转回。

(1)一般情况。当资产减值因素已经消失,价值回升时,短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长期资产已计提的减值不允许转回。

(2)特殊情况。当资产减值因素已经消失,价值回升时,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的未担保余值、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额资产、贷款及应收款项这些长期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

资产减值损失篇7

商誉是现代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表明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在我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因此,可以确认入账的商誉只能是企业合并活动产生的商誉,即购买商誉,其金额等于购买企业支付的超过购买企业在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所占份额的差额。近年来,我国企业合并活动渐多,企业合并活动产生的商誉在企业,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使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新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不断涌现,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合并活动产生的商誉,很难永久保持,极有可能发生减值。

伴随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从1999年开始计提“四项资产减值准备”,从2001年开始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就商誉减值的会计核算问题作出相应规范。因此,研究商誉减值的会计核算,系统揭示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从国际范围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于2001年3月完成战略改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ASB)于2001年4月开始运作。综观 IASB的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发展目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计准则修订计划,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拥有相当大的“决策权”。目前,我国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冯淑萍,2003)。因此,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研究我国商誉减值的会计核算问题,就应当积极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6月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SFAS142)》以及其他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会计文献。事实上,为进一步与SFASI42相协调,IASB于2002年12月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1AS36))的修正(征求意见稿)》,所建议的商誉减值核算方法与SFASI42基本上同出一辙,FASB对IASB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解读 SFASI42,并辅助之以IAS36,从中汲取灵感,必将有益于我国商誉减值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有序。

二、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

(一)商誉减值损失的认定

确认商誉减值损失,首先需要认定商誉是否发生减值。如果商誉没有发生减值,则不需要确认商誉减值损失;如果商誉发生减值损失,则需要确认商誉减值损失。而认定商誉是否发生减值,首先需要认定是否存在商誉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则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果不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则不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企业通常不需要在每次编制财务报表时对每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而是在有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时才进行减值测试,认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比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1号-长期资产减值和处置的会计核算(SFAS121)》规定,如果存在表明资产账面价值可能无法收回的迹象,企业应进行减值测试,这些迹象包括:资产的市场价值显著下降;资产的使用方式或程度,或其物理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法律或经营环境,包括由监管当局通过的不利法案或采取的不利估价方法,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资产的累计成本远远超过初始预计的购买或建造余额;当期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与历史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或与预算或预测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相加,表明资产将持续发生损失。

商誉由于自身性质的特殊性,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商誉减值损失的测试,通常应在现金产出单元或报告单元的基础上进行。为便于具体认定商誉是否发生减值,SFAS142规定,商誉不进行摊销,而应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值测试。通常应在年度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具体可在年度之间的任何时间进行,只要这种减值测试是在每年的同一时间进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在相关不利因素发生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法律因素或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监管当局采取重大不利行动、未预见到的竞争、关键雇员的流失等。

判断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我国在相关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已有规定。但是,由于商誉与企业整体有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资产分开出售等特点,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可辨认有形资产。为便于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值,借鉴FASB的做法,给出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不失为可行之举。

(二)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

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确认标准问题。不同的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标准,其确认方法及金额也各不相同。综观世界各国的做法,目前主要有三种确认标准:(1)永久性标准,即减值损失是永久性时,应予确认;(2)可能性标准,即认为资产很可能发生减值时,应予确认;(3)经济性标准,即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时,应予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核算(SFAS144)》指出,如果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发生减值。只有当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不可收回,即其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和最终处置所产生的未折现未来现金流量总额,并高于其公允价值时,企业才应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等于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的差额。与FASB相对应,IAS36则规定,只有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价值即为资产减值损失。具体到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SFASI42指出,如果商誉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内含公允价值,就表明商誉发生减值,企业应确认商誉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确认后,调整后的商誉账面价值就成为商誉新的会计核算基础,禁止转回以前期间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篇8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计量

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准则。专门的准则规范体系使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更趋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

(一)确认标准

主要分为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我国采用永久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标准。永久性标准不承认未来经济利益的波动,在实务中识别减值损失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非常困难,给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带来不少麻烦;可能性标准主要采用资产账面价值直接与界限比较,在账面价值高于界限时确认资产减值的发生,并不关注账面价值高于界限发生的可能性;经济性标准引入了可收回金额的概念。

(二)确认时点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这体现了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企业在年度终了或资产负债表日必须对有关资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平时各会计期末则可检查或不检查是否发生了资产减值损失,也可计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平时会计期末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决定。

(三)确认范围

国际准则规定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由企业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国际准则相比较,新准则没有采用产出现金单元的定义,而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了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定义。

(四)确认方法

由于内外因作用,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确认资产减值的方法有备抵法和直接冲销法。我国目前采用备抵法,备抵法更体现披露目的,具有体现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优点。但相对繁琐;而直接冲销法优缺点正好与备抵法相反。

二、资产减值的恢复

关于资产减值的恢复,FASB认为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资产的账面价值成为新的成本计量基础,企业不应在以后期间调整资产的成本,不允许转回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另一种观点认为最后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只有在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增至其可收回金额,由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不应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须针对准则而定。如果准则制定机构偏好谨慎,更多的重视准则可能产生的现实影响,力图避免因允许转回造成的利润操纵,那么就会采纳禁止转回的观点:如果制定机构更重视准则和相关理论的关联,希望更完美地再现理论的精髓,并不特别重视因允许转回可能造成的利润操纵。那么它就会采纳允许转回的观点。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准备如果高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按差额补提损失准备;如果低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按差额冲回已提的损失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调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我国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情形严加限制,强调只有原来导致资产发生减值的因素在当期发生有力变化,使得其可回收金额超过账面价值时,才允许转回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三、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由于不确定因素多,对外部信息作出正确估计和判断较为复杂。《企业会计制度》和新准则采用了多重标准,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性质的资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最能体现其现实价值的计量属性。对于未来短期内将要收回的流动资产,可以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于以使用为目的的短期资产,可以按现行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出售为目的的短期资产,可以按现行市价、公允价值或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于将会持续使用的长期资产,可以按可收回金额计量;对于将会出售的长期资产,可以采用销售净价、公允价值或可变现净值计量。

四、资产减值的列示

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在利润表上的列示及其与国际准则中资产减值列示的对比,见表1:

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计入“管理费用”账户,因其均为流动资产损失,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长期投资减值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以及委托贷款减值损失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三者均为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账户,均为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关度较小。若某种无形资产不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则全部转入当期管理费用;而国际准则列入其他费用净额。

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上分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损失分别扣减利润总额,分别作为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净额、投资净收益三个项目列示。按《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规定,企业单独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将企业计提的减值本期增加数、本期减少数、资产账面价值及净值单独反映,而以前则是在资产负债表主表上反映,现在资产负债表主表反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净额,这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

五、资产减值的披露

IAS36对资产减值结果的披露阐述和规定较为详尽,不但要求披露当期应当计入损益或直接冲减权益的资产减值的金额、在损益表中的项目、当期冲回的减值损失,还对分部报告中应披露的减值信息作出了规定。我国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相关的下列信息: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相对于《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新准则有了很大的改进。

资产减值的披露方式从对损益分析的影响角度看。主要有不计入损益直接计人权益、计入经常性损益和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三种观点。不计入损益直接计入权益观点是为了防止利润操纵,没有理论依据,目前支持者甚少。应计入经常性损益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减值,相对于减值损失的数额将通过折旧或摊销在一段时间内分配计入经营活动的成本,既然折旧费或摊销费作为经常性损益,为什么减值损失不可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不减值,相对于减值损失的数额势必将通过折旧或摊销在一段时间内分配入经营活动的成本,由于减值和摊销、折旧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减值往往是由非正常因素导致的,将其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不是所有的资产都能折旧和摊销。因此,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方式采用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更为适宜。

上一篇:无形资产摊销范文 下一篇:固定资产折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