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实验范文

时间:2023-09-22 20:51:21

物理小实验

物理小实验篇1

关键词: 小实验 高校 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节课都由几个重要的知识点组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这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生动活泼的感性的初中生,用枯燥的理论去讲解,不但增加了教师的讲解难度,无形当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但是,如果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开发小实验于教学过程之中,并能够正确运用学过的知识讲解书本中的小实验,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而且也能够使物理学习过程由晦涩难懂变得通俗易懂,不但能够使学生更爱物理更喜欢物理,从心底里种下对物理学浓厚兴趣的种子,而且可以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如何正确运用和讲解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掌握知识点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第一,设计的小实验简洁明了符合当前情况下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做好充分的准备演示好小实验;第三,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小实验中包含的道理充分解读。

下面我就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谈一下我的看法。本节的口吹硬币跳越木块小实验,学生可以人人都做,学生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动手非常积极,一次可能不成功,学生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总结,最后总能得到令自己惊喜的生动现象。

硬币由原来的静止到突然跳起,是由静止到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使硬币由静止到运动,说明硬币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比硬币重力大的力的作用,这个力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观察,硬币由静止到跳起这个过程,唯一发生变化的情况是,在硬币上表面沿水平方向用力吹气,硬币上表面空气突然快速流动,下表面与桌面之间由于相互接触空气不流动,上下表面受到空气压力的合力F=(P下-P上)S,由于P下没变,S没变,只有P上变小,空气压力的合力才可能大于硬币的重力,才会上跳,因此得出,上表面 因空气流速突然变大而压强变小, 其他内容就此迎刃而解。

初中物理各章节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逻辑性,另外还要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奇趣的现象,学生易于接受,上述学习过程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积极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可谓学以致用,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驾驭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也更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开发小实验对物理教学的影响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不管用什么样的开发实验都不能脱离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新疑难问题的思路。

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墙上,用饮料管吸饮料,学生对此可谓熟视无睹,这些都是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但是跟学生解释起来有一定难度。

讲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可设计如下实验,找一只大点的塑料注射器,安放针头一端沿针筒直径方向切去,露出活塞底端,活塞抽出一段,漏出活塞底端的一端用橡皮膜封住,这样针筒里就密封了一段空气柱,针筒内外无变化,橡皮膜是平的。讲解大气压强存在时,可演示此实验。为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实验时可用投影仪。

操作:将活塞向外拉动一段距离。

现象:内部空间变大,橡皮膜向内凹,发生形变。由此可知橡皮膜受力,因为力是使橡皮膜发生形变的原因,橡皮膜受到向内的力大于向外的力,根据F=(P外-P内)S,若内外气体无压强,则橡皮膜受力为零,不可能发生形变;由现象,活塞向外拉,内部空间变大,气体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内部气体变稀薄,外部气体密度无变化,又橡皮膜发生形变受力,由F=(P外-P内)S得到内外气体有压强,并内部压强变小,内外压强差不为零,从而得出大气存在压强。教学过程同样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和运用,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对拥有渊博知识的渴望。

每一位教物理教师都应该有深切的体会,每当我们拿着一些实验仪器走进教室的时候,就会吸引来几乎所有学生的目光,他们那好奇的眼神,求知的渴望,一览无余,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很难不倾其所有引导他们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可见,小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加坚实,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演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能力,使物理学习过程变成既愉悦身心又增长知识的过程。

物理小实验篇2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演示实验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好的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长期不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演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起着示范作用。所以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引入新课、巩固新课、阐述概念或导出定律时,可以安排不同类型的演示实验。

要使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确保演示成功。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首要的条件是掌握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成功地进行演示。还要认真作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和多次的预演是确保成功的基础。在准备过程中,注意演示时间的控制,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内容少,效率低,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初三物理课本中,(人教版)P52页,玻璃从绝缘体变为导体的演示实验。如果用课本中图4-12的装置进行实验一般很难获得成功。依据原理分析,就能找到改进演示实验的关键。图中用小灯泡的发光来显示导电,由于小灯泡的发光需要上百mA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压、电阻的大小。而图中没有标明用什么电源,假如用一般的学生电源电压几十V,则电路的电阻应小于几百Ω,用一般的酒精灯加热玻璃不但时间长,而且很难获得成功。所以必须提高电压,降低显示电流。所以我采用220V的交流电源,把大电流的小灯泡改为微电流的氖泡,这样加热玻璃时间缩短为几秒,氖泡就能发光说明加热的玻璃变为导体。大大缩短演示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赢得宝贵时间。如果没有合适的氖泡,还可以改用发光二极管来显示导电,但一般要串联一只100kΩ左右的电阻起限流作用。若保留小灯泡,则需要一个晶体管放大电路进行电流放大,而电源就要用低压直流电源,如6v的电池组。以上的做法都能获得满意的演示效果。当然有些演示实验的成败与环境条件有关。如静电实验与天气条件很有关系,而有些电学实验却与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实验前要充分估计到环境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演示成功。

演示实验除了要确保演示成功外,还要使演示的现象清楚。为使演示现象清楚,仪器的尺度要足够大,为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为了把现象不太明显的部分显示出来,可以采用背景衬托和染色或者加以放大等措施。例如:在演示液体的热膨胀时,可选用球形玻璃容器倒入有色(背景衬托和染色)的液体,插入内径很小的玻璃管(加以放大)加盖密封,用手加热或热水加热、冰水降温,就能很明显观察到玻璃管内液柱上升或下降,从而说明液体的热胀冷缩。又例如:在做“比热”演示实验时,我把两支温度计并排放在投影器上。用投影器把温度计液柱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把一组等距、且与温度计垂直的平行线投影到屏幕上作为背景。增强温度计液柱升高的对比性。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时间不能太长,装配不能太复杂。所以实验装置要求简易方便。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配合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演示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物理小实验篇3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下面对本实验室一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下总结:

1、规范管理,做好教学工作的好后勤

树立实验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对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分组实验,都做到精心准备,预先试做,对少数实验进行改进,补充,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现象明显达到100%。

2、节约开支,勤俭办学

虽然本年度由于省四配套工程配备了不少的器材,但仍然不能满足部分实验的需要。而部分原有的器材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所以老的器材没有全部报废,而是物尽其用。即使有部分损坏的,能修理的则修理。

3、健全各项手续制度,达到帐物相符

本年度以来,我们坚持做到,新置仪器,药品入库进帐,消耗药品、无用仪器报损消帐,做到帐物相符,建立仪器借还制度与手续,以防仪器散失,仪器药品排放整齐有序,平时加强检查与维修保养,以防药品霉变,仪器锈蚀等。

4、保持实验室整洁,使师生有良好的实验环境

物理小实验篇4

进行小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原理都是相应的物理知识,因此进行小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步骤,可以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初中生的物理综合水平。课堂作业中也涉及小实验,老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和参考书,选择一些简单、有趣又有代表性的小实验让初中生在课堂上去做,多给初中生制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最后解决问题。老师应当要求初中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小实验,老师要引导和监督学生,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条件。物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中将实验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将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论编为一些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建立教学情境,唤起学习积极性

通过操作小实验,可以充分唤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初中生主动去学习物理。物理这门课程是有一定难度的,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初中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小实验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工具,从而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能提高初中生对学习物理的信心,使得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去学习,同时也加深了印象。

三、引导学生将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物理课是比较难理解和乏味的,然而课堂小实验可以有效地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生动有趣,对实际生活是有帮助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自制调光灯、研究自行车结构等实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好物理是非常有作用的,唤起学生对学好物理的决心。

四、提高和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

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物理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小实验中,有时候缺乏实验工具,这时就要初中生自己去发现近似的代替品,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联想能力,充分地唤起其创造力。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当对课堂小实验进行深入研究,精心为学生选出有代表性的、生动有趣的小实验,使得物理课堂不再沉闷乏味。利用课堂小实验展开初中物理教学,可以让初中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充分地激发出初中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物理,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初中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概念,也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以后学习物理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小实验篇5

1.小实验

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查找资料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学生资源,带一些或购买一些与实验有关的简单便宜的用品;利用实验室资源,把废弃的旧仪器、旧物品派上用场;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等等。

1.1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组小实验

1.1.1 矿泉水瓶变形实验。在矿泉水瓶内倒入约四分之一的热水,摇晃至整个瓶子都变热,立即旋紧瓶盖浸入冷水中。发现矿泉水瓶变瘪了。

1.1.2 瓶吞熟鸡蛋实验。在广口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把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入瓶中,迅速将一个剥了蛋壳的熟鸡蛋放在瓶口上,发现过一会儿瓶子将熟鸡蛋吞了进去。

1.1.3 试管加热倒扣水中实验。在试管中倒入一半的热水,摆动使整个试管变热,然后将管中的水倒掉,迅速将玻璃管倒立,使管口浸入水中,并用冷水浇试管上部,发现水沿着玻璃管上升。

给试管加热还可将试管口朝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3-5秒即可。

1.1.4 水中玻璃杯上提实验。把装满水的玻璃杯没入水中,口朝下,抓住杯底向上提,在杯口离开水面前,发现玻璃杯露出水面部分仍然充满了水。实验中用瓶子、试管、量筒作代用品均可。

1.1.5 气球“咬”杯子实验。实验时,将玻璃杯放到冒着热气的热水壶口熏一下或用热水烫一下,然后迅速靠近吹鼓了的空气球上,发现玻璃杯咬住了气球。

1.2 用矿泉水瓶做一组小实验

1.2.1 做惯性实验。在矿泉水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后让里面只留有一指头大小的气泡,把矿泉水瓶水平横卧在桌面上,使气泡处于瓶的中间,再用力突然向右拉动瓶子,发现气泡向右运动。

还可以直接把瓶扔出去,瓶仍能继续前进。透过这个现象既能说明瓶子有惯性,还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2 做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在装满水的瓶身上,竖直钻三个孔,发现水从三孔中流出,三股水流的射程不同。越靠下射程越远。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果盖上盖水不能流出,又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1.2.3 做压力产生效果的实验。用矿泉水瓶装满水盖上盖,先把瓶底放在容器中的细沙上,再倒置过来,比较两次细沙陷入的深浅,可以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没有细沙用泡沫也行。

1.3 用牙膏袋做一组小实验

1.3.1 下沉实验。把牙膏袋压瘪投入水中,因牙膏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使同体积的水重小于牙膏袋的自重而下沉。

1.3.2 漂浮实验。可将有盖的牙膏袋掏空,内装适量的细沙,袋可漂浮在水面上,此实验表明:用“空心”的办法可使密度比水大的物质而漂浮在水面上。

1.3.3 比较液体密度大小的实验。将掏空的牙膏袋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浸入的越深密度越小,浸入越浅密度越大。

2.小制作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开展小制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2.1 自制溢水杯

2.1.1 制作方法:将一较大的矿泉水瓶剪掉底部作一个容器,在盖上钻孔插一根长饮料管,周边用蜡封住以免漏水。饮料管内部长度略低于容器口,下部露出约2~3cm,盖上盖后,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溢水杯。

2.1.2 操作说明:用已经制好的溢水杯和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水桶,再用弹簧秤和小石块就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2 制作“测数器”

2.2.1 制作方法:这里说的“测数器”实际上是用弹簧秤改装之后测大头针个数的一种装置。具体方法如下:把一长条白纸贴在弹簧秤的刻度面盘上,将电磁铁挂在弹簧的挂钩上,此时指针指示的位置定为零刻度。在电磁铁下吸引100个大头针标出指针对应的刻度值为100个,量出零刻度到100个刻度之间的距离等份20等份。每等份为5个,以5个长度为一个单位,顺次向下标出105个、110个……的刻度值。

2.2.2 操作说明:可用新制作的称量工具吸引一些大头针,根据指针指示的刻度读出大头针的个数,再数一数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同。

2.3 自制杆秤

2.3.1 法:用一根一小指粗的麻梗作秤杆,用一矿泉水瓶的底部作秤盘,用系线的小石头作秤砣。自制杆秤的关键是刻度,刻度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秤不称重物时确定“准星”即零刻度值,然后把200克的砝码放在盘中,确定200克的刻度位置,再用等分法标度其他的刻度值。

2.3.2 明:用自制的秤试着称某一物体,待秤平衡后,读出此时的示数即被测物体的质量。

3.教材中实验的小改进

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中,根据我们的教学环境、学生素质、实验设备、自身条件等因素,对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做了一些小改进。

3.1 两张纸怎样运动的实验。九年级物理课本中用的是两面小纸旗做实验,要把小纸粘贴在小棒上比较麻烦。我们用现成的物理课本做实验,方法是:把一本书的中间分开,再从每部分上面各取一张纸,用手指把他们彼此分开,然后用嘴用力吹,发现这两张纸相互吸引。此现象表明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3.2 用杠杆能否省功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钩码上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不便测量,一是固定两把刻度尺有困难,二是读数烦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小小的改进,方法是:把两根细线的一端共同连在杠杆的支点上,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开,上下对称地固定在另一铁架台的铁杆上,再按课本实验方法,使杠杆从下面的一根线的位置移动到上面一根线的位置,并用笔在细线上标出钩码和手的起点和终点位置,用刻度尺借助细线直接测出H和S。采用这一辅助办法简易方便,直观性好。

3.3 硬币跳高实验。此实验用的是一枚铝质硬币.但目前铝质硬币在市面上流通的较少,不易找到。我们是用硬纸片或胶片代替的,效果比铝质硬币还要好

3.4 杯覆实验。实验时一般是将一只玻璃杯内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后,倒置过来。我们操作方法是:将玻璃杯朝某一方向慢慢移动一周,再朝另一方向慢慢移动一周,硬纸片同样不掉下来,按这一方法实验,可证明两个问题;一是大气压的存在,二是大气压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物理小实验篇6

【关键词】实验;兴趣;能力;开发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小实验的进行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在家里开展,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和工具,自制各种各样简单的仪器。本人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抓好物理小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一些随手可做的小实验来进行教学。用“土电话”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手影游戏”、“纸锅烧水”使学生体会到魔术的神奇;“瓶口吞蛋”、“叉鱼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让两个学生“模拟平面镜成像”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严谨;用“拔河比赛”的游戏来使学生明白拔河比赛实际上比的是什么;我还让学生在课后用蜡笔或彩笔做“颜料的混合”实验、用一盆水和一面平面镜做“光的色散”实验、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来观察“海市蜃楼”、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火柴等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小实验也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实验操作中最基本的能力是观察能力。比如让学生观察指甲剪上有哪些杠杆?观察家里用具和交通工具在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分别用到了哪类简单机械?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铭牌来了解它们的额定功率;观察家庭电路和组成;观察灯丝粗细来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等等。通过观察性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强了n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了物理与生活的很好结合。

三、小实验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每个小实验都包含着相关的物理知识,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现和再学习过程。通过一些课上课下的小实验,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变阻器的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来加深滑动变阻器原理的理解,“音调可变的哨子”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明白音调与振动快慢(空气柱长度和粗细)的关系;自制不倒翁来理解稳度与重心高度以及底面积大小的关系,明白不倒翁不倒之谜;“筷子提米”实验学生在做的时候不太好把握,有的学生将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纸杯、细沙、粗糙木棒(一次性筷子)很好的完成了这个实验,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摩擦力与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触摸咽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两手相握,体会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手在桌面上推动,体会摩擦力的存在,随按压桌面压力的变化,体会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将砂粒与黄豆分别从斜面上滚下来理解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通过绕几圈的实验来理解绳子的摩擦与绕的圈数有关;通过“大力士捍鸡蛋”的游戏来体会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硬币“跳高”比赛、机翼模型实验、软吸管竖起向上吹乒乓球、自制喷雾器等实验,体会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堵住耳朵听课,体会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生熟鸡蛋的旋转、拍掉身上的灰尘、套紧钢笔帽、投递书本等可以认识理解惯性;让学生用两个弹簧秤互拉,来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从而走出鸡蛋碰石头,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的认识误区;让学生课后在空气中和水中分别托一下铁块,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讲大气压时,用两个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我又将吸盘吸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垂直向外拉(克服大气压力)和水平滑动(克服摩擦力)所用力的区别,从而认识到大气压强很大。 四、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开发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提高社会和家庭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家庭小实验主要取材于身边的物品及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学生用这种随手取材的方法进行实验,会感到分外亲切,也能切切实实感到学有所用。例如在家庭中研究光的色散,可以:(1)利用厨房中洗洁精制造的泡沫吹肥皂泡,在太阳底下可以看出五颜六色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是太阳光经过色散后形成的。(2)背对着太阳,在嘴里含一口水,迅速向上喷出,你可以发现在有雾的地方会出现白光经过色散后的彩色光带。在进行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有时为了弥补某些器材不足的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把部分实验仪器带出实验室,带回家,把实验地点“开放”到家庭中去,让他们有反复自我训练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兴趣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物理迷宫,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物理的渴望之情。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能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物理小实验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小实验 教学应用

1.引言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单一的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而初中物理中的小实验操作简单、容易设置,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小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能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深入认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小实验合理融入物理教学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2.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才会主动学习、探究物理知识。初中物理小实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联系,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小实验,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用性,产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相应的物理原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此外,很多初中物理小实验有一定难度,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后,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2.2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很难轻松理解物理知识,而物理小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松理解物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把小实验融入物理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理解物理知识。

2.3有利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不断强调,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应用小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实验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和实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学生会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3.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小实验在物理课前导入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给学生讲解物理知识,忽视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听课状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小实验引入课前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压强”的课前导入为例,在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平时装酸奶用的玻璃瓶、热水和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在保持完好的情况下把鸡蛋放入瓶子里。同学们会纷纷猜想,随后教师进行实验,先在玻璃瓶中倒入热水,几分钟之后把热水倒出,然后把鸡蛋直立放到瓶口,轻轻一推,鸡蛋便会进入瓶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很“神奇”,教师随之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自然过渡到课堂内容中[2]。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听教师讲其中的原理,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3.2小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比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才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一些摩擦力的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要求学生拉动弹簧测力计,观察小木块与弹簧测力计刻度的变化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自主发现摩擦力相关的物理知识,而且能锻炼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小实验在物理课后练习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后练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物理练习题,用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但这样的物理课后练习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无法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小实验提高物理课后练习的有效性。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的现象”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自制针孔照相机。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4.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合理应用小实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力.基于小实验,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求知导刊,2015,7(04):136.

物理小实验篇8

关键词:物理小实验,调节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信息优化传递、教学过程优化控制。

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论文参考,物理小实验。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上一篇:高一物理范文 下一篇:物理性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