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44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1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生物ZT胶;气胸;护理

自发性气胸是胸科常见病,若不及时处理,往往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对于同时伴有心肺功能不全又有能耐受手术的难治性气胸患者,更是内科的一大难题。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们共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61例,其中治性气胸21例,在用纤支镜代胸腔对此11例患者作胸膜效果满意。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1例患者均为气胸住院病例且符合下列条件:①经胸腔插管水封闭式引流或加用持续负压吸引,症状无改善超过4d者:②使用高渗糖、凝血酶等行2次以上胸腔粘连术治疗仍无效者:③年老有基础疾病及合并症,不能顺利手术治疗者。21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68~81岁,平均年龄75岁,右侧气胸15例,左侧气胸7例,张力型4例。均有COPD、肺心病等基础疾病,其中2例患者行气管切开上呼吸机机械通气。从特制引流管下喷洒粘连剂:使用2次者有14例,3次者3例,4次者2例,7次者2例。

1.2材料器械:套管穿刺针:由西安医疗器械厂制造,套管内径8MM:胸腔镜: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OLYMPUSIT30)代胸腔镜:生物ZT胶:系广州白云山医用胶总公司生产(国医械证字000140号国药器监(准)94第165005号)。

1.3方法由于患者心肺功能较差,术前示用阿托品、安定等吸氧2L/min,多功能床边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根据病情,患者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一般选择腋前线第5或第6肋间为进镜点,也可根据X线胸透或摄片的肺压缩形态选择切口,应避开胸膜粘连处。局部皮肤用2%利多卡因5ml作浸润麻醉,沿肋间肋骨上缘切开皮肤0.5~1cm,进套针,拔出针芯,沿套针内腔插入纤支镜,如有积液妨碍观察,可以直接用纤支镜吸除积液,寻找漏气口是实施本法的主要环节,破裂口多为潜在的缝隙结构,肉眼一般不能直接看到,检查过程中应仔细按一定顺序,当发现有肺大泡、胸膜粘连、肺纤维化或钙化时,应特别注意该部位及其周边部是否有破口存在,若见随呼吸局部有气泡逸出时可确定,对可疑裂口部位,通过用生理盐水3~5ml注其表面,直视下纤支镜负压吸引,或嘱患者轻咳、深呼吸等,观察到水气泡破裂现象即确定为漏气口。将纤支镜前端置于距漏气口2~3cm处,用消毒、干燥的20ml注射器抽取过滤空气5ml,ZL胶1~2ml,经消毒、干燥的给药塑料特制管用力快速注射。注射时嘱患者屏气,以保证喷洒部位准确,当胸膜粘连纤维支气管镜无法近漏气口时,可通过给药塑料管充分伸出纤支镜外靠近漏口处,然后再喷洒ZT胶,见胸膜破口处被白色膜状物封闭,观察5~10min,无漏气,即撤出纤维支气管镜,封闭切口,继续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即加用持续性负压吸引12~48h,X线证实肺复张后拔管。

2结果

21例患者中,12例为胸膜下肺大泡破裂,7例为胸膜粘连牵拉致破口不能闭合,2例为破口较大周围疤痕样改变不能闭合,3例胸膜腔有少量黄色液体,2例为少量血性液体,患者脏层胸膜有少量黄色液体,2例为少量血性液体,患者脏层胸膜均有粗糙不平并有炭末沉着。21例患者均于术后即感胸闷、气促、心悸改善,术后2~24h气胸消失,患侧肺部复张,(平均治愈时间11.5h)。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病例。21例中有9例于喷洒ZT胶后局部隐痛伴紧缩感,约10min后自行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

3观察与护理

3.1 21例患者术后均进入监护病房观察,严密监测神志、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特别是术后2~24h内,由于老年患者发病前可能就已存在其他疾病。因此,还需密切监测其他如心电图、血清电解质、血糖及肝、肾功能等。

3.2呼吸的观察治疗后持续吸氧2~4L/min,定时测定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有痰且粘稠不易咳出时,将患者扶起取坐位,协助轻拍背部排痰,或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2],稀释痰液,将痰排出,胸痛时按医嘱给予止痛剂。

3.3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和密闭,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观察引流量及性质。患者术后24h每30min~1h挤压引流管1次,保持胸膜腔为负压,正常为-0.490~0.981Kpa(-5~-10cmH2O),观察水封瓶内水柱随呼吸波动情况。更换水封瓶时用双止血钳夹闭近段引流管,检查各衔接部位紧密后打开双止血钳,以防胸膜腔与外界相通。

3.4心理护理ZT医用胶治疗气胸是新开展的一项先进技术,患者及家属对这种治疗方法非常陌生,对治疗后的效果也心中无数。针对这种情况,护士应经常主动与患者交谈,给图谱观看,介绍ZT胶治疗胸的优点、操作方法、治疗效果,术中、术后患者的感受和配合,以取得患者及家属更好的合作。另外,对于患者的各种疑问,护士进行耐心解释,多关心体贴患者,消除紧张及各种顾虑,调动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配合治疗[2]。

4讨论

ZT胶是第α一氧基丙烯酸高级烷基酯,在组织液、血液等带阴离子物质存在下,能在组织表面瞬间聚合固化成膜,粘接强度高,具有与组织相近似的韧性。因此,组织变动时不易脱落,无热原,无细胞毒性,有防止细菌感染作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粘膜切口、肝、肾、脾等表面创伤的吻合或止血,以及食管、气管:(支气管)瘘的封闭,疗效确切[3,4]。但用于气胸脏层胸膜漏气口的治疗,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在对21例难治性气胸作胸腔镜检查,明确胸膜病变情况后,应用ZT胶封闭脏层胸膜破口中。由于计划周全,护理措施有效,为胸膜疾病的诊治上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难治性气胸患者提供了一种先进、实用、确切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毅华,陶如意.等.胸腔镜检查对持续性或复发性气胸病因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中华内镜杂志,1995,34:456.

[2]廖丽娟,赖卿,等.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2,7:27.

[3]潘涛,耿志明.老年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2):103.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2

【关键词】小儿多动症;综合疗法;药物治疗;疗效

小儿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或易冲动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影响儿童的发育和学习[1]。对其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已证实与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有关。该病对发于4-6岁的学龄前儿童,发病率在2%-10%,若治疗不当可延续至成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疗效较差,因此对新疗法的研究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我院以药物治疗、心理干预、饮食调理及运动治疗等方法对多动症患儿予以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并与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性研究,现将研究的过程及结果简介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我院共治疗小儿多动症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1)对照组:本组研究对象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在4-7岁,平均年龄5.6±1.4岁;病程在2-4年之间,平均病程3.3±1.2年;(2)观察组:本组研究对象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在4-6岁,平均年龄5.0±1.5岁;病程在2-5年之间,平均病程3.5±1.6年。就性别比例、年龄及病程等临床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研究对象使用药物治疗,研究使用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H33021714的咖啡因进行治疗,按照5ml/次,3次/日的剂量口服给药,连续给药15日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3]。

1.2.2观察组治疗

观察组研究对象予以中药方剂、心理治疗、针灸治疗及感觉统后训练等综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予以中药治疗,具体的辨证及药物如下:①药物:a.肝肾阴虚:以逍遥散联合地黄汤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党参12g、玄参12g、太子参12g、柴胡15g、麦冬9g、当归9g、五味子15g、白芍12g、生地9g、玉竹9g;b.心肾两虚:以右归丸为基础方,具体药物如下:熟地黄12g、附子9g、何首乌12g、山药9g、仙灵脾12g、山茱萸9g、茯神9g、鹿角6g;c.心脾两虚:以归脾汤为基础方结合随症加减,具体药物如下:黄芪12g、党参18g、五味子12g、柏子仁12g、白术15g、远志9g、酸枣仁9g、甘草6g。②煎服方法:1剂/d,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4];(2)心理治疗:①教育指导:教育指导在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医生需与家长沟通,以患儿的性格、气质及智力等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心理指导方案。通过布置作业、课后辅导、课外活动及课堂提问等方式对方案进行执行。在教育过程中应以鼓励为主,建立及维护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之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从而提高注意力,进而改善其临床症状[5];②家庭治疗:家长应在减少家庭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应多与患儿沟通,辅助其完成作业及相关活动,并多鼓励患儿给予其足够的信心。同时对患儿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对破坏性及危险进行预防。(3)针灸治疗:①取穴:以大椎、内关、曲池、太冲、肾俞等为主穴,并根据临床辨证选择配穴;②操作方法:采取平补平泻法,两侧穴位交替使用,按照隔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3)感觉统后训练:参考美国得爱尔丝创立的感觉统后训练方法,运用平衡木、滑板、秋千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6],连续治疗15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平均值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1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 结果

连续治疗6个月后,按照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症状明显好转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有效率=(痊愈+有效)病例数/研究病例数*100%。观察组研究对象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74.4%的总有效率,且具有显著差异性(P

3讨论

小儿多动症又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上对其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因而未获得理想的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抗忧郁剂、中枢神经兴奋剂及抗癫痫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不仅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且复发率较高[7]。有研究证实以中医辨证为基础使用中药方剂、心理疗法、针灸治疗及感觉统后训练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而且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复发,为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我院以小儿多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传统药物及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性研究。综合疗法组有效率高达93.0%较药物治疗组有显著优势。且有研究证实,综合疗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有明显下降。对综合疗法在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中医辨证治疗能够从根本上对疾病进行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同时因中药具有副作用小的特点,所以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②现代研究证实,小儿多动症与患儿的心理存在相关性,因此综合疗法中加入心理治疗,进而提高临床疗效;③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低等优势,因此提高了综合治疗的疗效,并降低了不良反应及复发率[8];④感觉统后训练通过平衡感锻炼,进一步确保临床疗效。由此可知,综合疗法在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综合治疗在小儿多种症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复发率低等优势,具有重要价值,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宇虹,郑祝剑.运动疗法结合药物治疗51例小儿多动症[J].实用临床医学,2012(11);268-269.

[2] 蔡丽红,冯婉华,梁淑婷,等.专注达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23(07):568-570.

[3] 黄小英.论述小儿多动症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14):136-138.

[4] 师翠云.小儿多动症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6(20):438-439.

[5] 齐素梅.心理干预对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2(23):628-630.

[6] Kathleen, Kendall . From closed ranks to open doors: Elaine and John Cumming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xperiment in 1950s Saskatchewan[J].Histoire sociale. Social history,2011,44(88):628-630.

[7] 范秋霞.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6):18-19.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3

[关键词] 加巴喷丁;卡马西平;糖尿病;神经痛;临床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b)-0035-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代表性临床症状的人体代谢系统功能功能紊乱性慢性疾病,能够给人体健康水平造成表现显著的不良影响[1]。遵照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的调查研究报告,全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临床报告发病率约为10.00%[2]。糖尿病型周围神经痛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组织通常会波及患者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且通常会引致患者发生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研究显示[3-4],约占总数20.00%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周围性神经痛,且这一比例正呈现出幅度显著的逐渐提升趋势。药物治疗是临床中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痛的主要手段,切实不断找寻和应用更加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5-6]。2015年1月―2016年6月,该院针对收治的部分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实施了加巴喷丁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48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美国糖尿病学会2012年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且均已并发症状表现显著的神经痛。遵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患者,参照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介于40~73岁,平均年龄为(55.5±12.30)岁,研究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介于42~73岁,平均年龄为(55.1±11.2)岁,研究组患者和参照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治疗处置方法

参照组患者行卡马西平药物治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0638,药物含量100.00 mg/片),患者的初始给药剂量为100.00 mg/次,2次/d,且每间隔3 d为患者增加给药剂量100.00 mg,直至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但要确保患者的最大给药剂量严格控制在900.00 mg之内,在患者临床疼痛症状新猪缓解条件下,确保患者的用药剂量严格控制在400.00~600.00 mg/d,患者连续用药时间持续6周视为1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行加巴喷丁药物治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71,物含量100.00 mg/片,患者的初始用药剂量为300.00 mg/d,并且在治疗第3天将患者的用药剂量增加到900.00 mg/d,之后每间隔1周为患者增加用药剂量900.00 mg/d,直至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后维持用药剂量,并将患者的最大用药剂量严格控制在2 400.00 mg/d以内,患者连续用药时间持续6周视为1个疗程。

1.3 临床评价指标

该次研究过程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睡眠干扰评分,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针对该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选择(x±s)来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选择[n(%)]来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干扰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干扰评分与参照组患者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干扰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发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慢性临床并发症,且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以及痛觉超敏等临床表现特征。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致的神经痛,通常与患者外周神经生理组织,以及中枢神经组织发生重塑性病理变化具备显著的彼此相关性,特别是患者相关神经生理组织发生的敏化现象,在患者疼痛症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备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7-8]。现阶段,临床医师在针对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开展治疗处置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实施血糖生理指标水平控制、改善微循环以及神经生理组织营养支持条件以及抗氧化治疗处置等,加巴喷丁是γ-氨基丁酸的衍生物,能够针对人体中枢神经组织发挥良好镇痛作用,能够促进人体外周神经组织发生异位放电[9-10]。2015年1月―2016年6月,该院针对收治的部分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实施了加巴喷丁药物治疗,该次研究过程中获取的研究数据表明,针对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实施加巴喷丁药物治疗,能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4 结语

针对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实施加巴喷丁药物治疗,相较实施卡马西平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干扰评分,减缓患者的疼痛症状剧烈程度,降低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敏洁.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对比分析[J].甘肃医药,2014,33(10):759-760.

[2] 袁敏,徐丽君,肖志龙,等.加巴喷丁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4,25(40):3795-3799.

[3] 曲丕盛,万海方,王振,等.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 16(27):2444-2446.

[4] 范泽兵,陈晓鹏,周小平.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1):103-104.

[5] 方兆东.对比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治疗糖尿病患者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17):21-22.

[6] 江天,陈S,张虹.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糖尿病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比[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3):23-25.

[7] 文奎.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比[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4):160-161.

[8] 杨艳丽.加巴喷丁、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7):13-14,16.

[9] 左耀武.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2):114.

[10] 周建文,陈燕燕.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2):127-128.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4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部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存在的问题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

继承是基础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几千年防治疾病的结晶,认真继承才能有发展的底蕴。藏医药千百年的发展证明其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基础,藏医药的内容包含一些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如藏医认为人体内“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在一年四季或者一日24h的量或盈亏是不同的,即人体内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因此,对具体疾病的用药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药物必须在凌晨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中午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傍晚服用,这与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时间药效学”、“时间治疗学”等新的学科内涵不谋而合。研究藏医药,首先要继承藏医药的理论和特色,但继承不是唯一目的,在传承藏医药的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同时不断创新,在解决当前生命科学中的一些问题中,发挥藏医药的作用,从而促进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突破影响藏医药发展的瓶颈藏医药的特色优势在于藏医药系统的理论、独特的治疗手段、特殊的用药理论、无法替代的药物资源;但同时必须看到,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恰恰是藏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薄弱和落后之处。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支撑藏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被现代医学理解和接受,已成为制约藏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瓶颈,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才可能在短期内使藏医药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以藏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藏医药研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藏医学与其他任何传统医学一样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西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上取效迅速以及西医外科手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等令藏医专业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如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有了西医的检验、影像等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后,许多医生屈就西医诊断,藏医本身的脉诊、尿诊等内容慢慢淡化,趋于形式;又如,藏药的研究有些按照中药的研究方法研究,有些按照西药的研究方法研究等,均有使藏医药失去特色优势的危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藏医药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特色。多学科融合是实现藏医药发展的重要条件藏医药是本民族历代祖先长期以来在高原上同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以博大的藏族文化为背景,融合了藏族古代哲学、天文历算、生物学和化学等知识,并同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吸收其他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从社会、心理、环境的协调中去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从现代的角度看,藏医学本身包含许多学科的知识,对藏医药只有应用多学科知识、手段、方法进行研究,才有利于揭示藏医药的内涵,促进藏医药的发展。以藏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藏医临床研究离不开藏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充分认识、理解藏医学理论体系的自身特点及其防病治病的独特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展藏医临床研究工作。在藏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并且检验假说临床研究要在临床实践中完成,不仅如此,藏医临床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的设计也大多来源于藏医临床的诊疗实践过程。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藏医临床研究的假说很少是来自动物实验的结论,这一点与西医临床研究有显著的不同。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临床研究操作的复杂性①人群选择的复杂性:临床研究诊断标准多建立在疾病诊断和证候判断基础上,疾病诊断多是参照西医的诊断,证候诊断遵照中医诊断,因此给临床研究带来操作上的双重要求;②治疗措施的复杂性:不同于现代医学,藏医治疗多数是复方、多途径给药、结合一些藏医药特色治疗技术,往往是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如内外治法合用、针药并用等才能取得最大治疗效果,单纯的治疗措施很少;③疗效评价的复杂性:治疗效应的综合表现给评价带来困难,单个指标的效应并不突出,评价指标往往是多重的,在多个指标上体现出治疗的持久性弱效应可以说是藏医药的特点,因此,评价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被普遍认同;④安全性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藏医治疗措施仍是以植物、动物、矿物的天然药物为主,在藏医理论指导下,考虑药物的炮制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因此,安全性评价重点应该针对引起安全性问题进行。但目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价要求与西药的评价相同,而由于藏药组成的复杂性,给藏医药安全性评价带来困扰。质量控制观念的薄弱性藏医药发展历史受文化、自然、传承等习惯的影响,有设计的研究意识比较淡薄,研究中的质量控制意识更加薄弱。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如何遵循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伦理原则,怎样建立一整套操作规范好像只是医院药理基地的事情,临床医生很少关注。这种现实与目前重视临床研究和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需求的形势不符合。所以,在藏医药临床研究任务迫切,经费和项目支持较多,临床研究人员的研究素质和水平偏低、不足以应对研究的需要的情况下,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研究水平、短时间内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成为当务之急。临床研究的任务由于藏医学特殊的文化背景、生存条件等,其所包涵的内容可能更为广泛,因而藏医临床研究所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其中既包括对过去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评价,也包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藏医药有关疾病防治体系的问题。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5

1.1转化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转化医学提倡以患者个体为中心,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转化医学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从发展走向成熟,需要多专业的交流与协作。在国外转化医学起步较早。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了发展生物医学的长期计划,主要是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能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间互相协作研究的团队。在NIH的推动下,2011年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在内的38个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2005年苏格兰政府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欧盟实施的第7个框架研究计划,将预算中的60亿欧元用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同时世界著名医学类核心期刊都为转化医学开辟了专栏,相继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国际性专业杂志。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日趋高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复旦大学依托其附属医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组建了“湘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恶性肿瘤;2011年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等。

2010年陈竺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直接药物作用靶点为PML-RARa。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该类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砷剂成功治疗APL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医学发展的时代产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决临床和健康问题为目标的实验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是转化医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疗;②寻找适当生物分子标志物,提高临床辅助技术对临床工作的辅助效力;③药物二期临床实验。此外,还有基因诊断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药理学与个体化医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因此,对这些疾病不能采用单一方法来进行诊治。着眼于患者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进行分子分型,以此为基础实施个体化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目标。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可以对治疗方法、药物、剂量进行优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2.2生物分子标志物的鉴定与运用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治疗效果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标,如DNA、miRNA、蛋白质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针对性地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缩短药物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应用阶段的时间。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应用,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

1.2.3药物临床实验及研发美国曾有报告称,研制一种新药,从选题到临床应用,平均要用14年的时间。近40年来,美国在恶性肿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亿美元,收获了156万篇研究论文,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变。转化医学通过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海量数据,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有效地降低在临床二期实验中药物靶点验证性研究的失败率,提高了基础研究的转化率和速度,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和个体化治疗研究开辟出一条革命性的道路。

2转化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中医学先进的理念与落后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限制了中医理论的广泛传播及其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然而转化医学的出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医药学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历程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谋而合。

2.1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运行模式相同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学产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从临床积累的经验中抽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是中医药发展的经典模式。基于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出现严重脱节而产生的转化医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可以指导基础研究方向。虽然传统中医学不进行实验室研究,但其“临床-理论-临床”这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与转化医学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理念统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存在着方法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临床医学以系统论为导向,基础医学则以简化论为基础。转化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健康除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关外,还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这决定了转化医学必然是一种复杂性研究系统。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统若干组成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反复计算和/或数学建模及试验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医学是借助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相统一。

2.3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疗方式相同现代疾病谱逐渐向慢性病方向转变,其发病原因有多种且机制复杂,以往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转化医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患者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其本质就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了现代个体化医学的特征。

3中医药转化医学的特点

3.1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如果中医药的研究忽视中医学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细胞乃至分子层面的机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学药物研发模式,必然导致临床与科研的脱节,最后中医临床只能依据古代经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因此,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2以患者个体为中心中医学的整体观既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并建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体系,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医学研究模式。

3.3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促进的连续过程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具有“实验室-临床-实验室-临床”不断循环的运作特色。中医学也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基础与临床之间不断地循环转化,才能促进中医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施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如何开展,如何顺应世界医学发展潮流,是当前中医药界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中医药语言现代化和中医临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药转化医学实施的关键。

4.1建立中医学转化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医药大学、研究型医院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联合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临床和基础及药物研发为主体,结合中医古籍研究的跨学科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关企业共同参与,以平台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和联合攻关,构建起一条高效率的转化链。此外,也可以通过内部选拔或对外招聘的方式组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室。此外,生物医学信息学为解决转化医学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学,其研究者应该成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4.2加强转化医学推广教育和转化型人才培养长久以来,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提拔和奖励主要依据研究者的论文,而不是其带来了多大的临床效果。而临床医生则缺少时间去阅读相关文献,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交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也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相对欠缺,对世界医学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既懂中医又具有现代西医科学实验技能,并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中医药大学与开设的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与政策引导长期以来,高昂的经费支出是造成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十分缓慢的核心问题,原因在于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转化过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许多企业和医疗机构失去投资的动力。其次,中医药转化研究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利益协调,很容易在关键环节产生脱节现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和扶持,引导大型企业赞助中医药转化研究外,还应制定有效的体制、规定,将各学科、各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高效的研究团队。

4.4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展开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医药转化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和加快中医药向更深层次水平迈进。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开展应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①重视中医经典的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强调在“继承”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才会有中医的创新。②推动经典复方的方剂组学研究:方剂组学以中医方剂作为研究内容,以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为前提,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然后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明确其作用靶点、研究其调控机制。③协作进行病证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陈可冀院士认为,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结合中医临床:进行中医药转化研究时,必须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特色,针对证候的分类、治则治法、方药选用、证候转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应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出不同层面的与证候发生发展、辨证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并给予其在脏腑及四诊信息中的定位。

5结语

转化医学的出现给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使医学科学从以疾病为主体的研究向以人类健康为主体的研究方向转变,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对中医药基础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中国政府已将其纳入了《健康中国2020》科技支撑战略,我们相信,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必将在改善中医研究现状、深化中医研究内涵和推动民族医药现代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6

[关键词] 流行病学 科研设计

健康网讯: 俞蕙 朱启 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医疗的实践中,将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临床,从患者个体的临床诊治扩大到患者群体特性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等规律。它是一门科学的方法学。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及其患病的群体,这与实验医学的动物实验或生化、病理、分子细胞水平的研究不同,也与传统的流行病学有所区别。 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各种危险因素,以认清疾病的发病本质和得到明确诊断,并为防治提供依据;探索新的诊断性试验和方法,以提高诊断水平;开展试验治疗研究,以发现和评价有益或无益的治疗措施或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水平;研究疾病的自然病史和某些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等。 临床资料的来源是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检查的结果。这些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和诊治的质量。由于受资料质量的限制,制约了临床医学的研究水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使临床科研产生质的飞跃,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根据临床医学研究中所选择的课题进行科学的设计(design)、测量(measurement)、评价(evaluation)。 (一)设计:(1)首先要正确选择研究课题。(2)根据课题性质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病因学、治疗学及预防性试验研究,最佳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次为队列对照研究,回顾性因果研究则宜用病例-对照研究。诊断性试验研究必须应用金标准作比较研究设计,无对照组的研究以及叙述性的研究一般是不可取的,其科学论证强度差。(3)研究对象的正确诊断,制订具体的纳入和排除标准。(4)样本含量的大小要合适,防止样本太小,试验结果不说明问题,样本太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5)防止或识别各种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例如采取随机分组、盲法治疗和分析以及分层分析等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6)正确应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 (二)测量:(1)疾病的发生频数可用发病率、患病率,疾病的后果可用病死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2)诊断试验方法要有敏感度、特异度的指标。(3)治疗或干预措施可呈现有效或无效反应,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类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等。这些变化值可以采用各种计数指标和计量指标进行衡量。 (三)评价:(1)临床各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2)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应用金标准比较敏感度、特异度、预检值、似然比。(3)治疗性试验结果的利弊评价。(4)疾病病因、因果关系以及某些患病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5)疾病的预后的评价。(6)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率分析。例如,对防治效果的结论是否有对照、是否遵循随机化原则是防治效果考核中极其重要的原则。目前发表的许多医学杂志的论著中没有设立对照组。如某研究用中药方法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的疗效报道,其中治愈53%、基本治愈28%、好转14%,总有效率 95%。这样的结果不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急性肝炎有90%是可以自愈的,仅少数演变为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也会自行缓解或复发,不设对照组,就很难判断此缓解是由于药物作用还是本身自然病程的发展规律。同时该文章疗效评定选用的临床标准,无一例使用病理改变标准,而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缓解与病理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要使结果可信,必须设立对照组,选用较为可靠的客观指标评定疗效。随机化原则是另一主要的原则。真正的随机化是使观察组和对照组除观察因素外,其他因素在两组中的分布基本上做到均衡一致,即存在可比性。下述的方法并非真正的随机化。一种是丢钱币的方法,一方面由于出现正反面的机会并不均等,主要是不能书面写下来,不能复制,不能进行检查。另一种是根据日历,单日进来的患者进A组,双日进来的患者进B组。医生和患者都易发现规律,从而人为地推测分组情况,从而改变次序。真正的随机化应符合:(1)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患者应该进入哪一组。(2)医生和患者不能从上一个患者已经进入的组别来推测下一个患者会进入哪一组。(3)患者进入试验的顺序是通过数学方法求出来的,并在试验开始前已用文字写好,在执行过程中可进行核对,并可被他人复制。 药物临床研究规范化是临床科研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流行病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新药进入临床试验,进入临床验证应按要求分为3个阶段。第1期是小规模临床试验。一般采用志愿者作有关药物耐受性、安全性以及有效的给药方法等方面的探索。找出安全有效的剂量及给药途径、疗程及副作用。第2期为正式临床验证阶段。初期用随机对照观察,评价防治药物的真实效果,同时进一步了解其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后期要求在3个以上的验证单位同时扩大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第3期即为推广应用,特别注意其安全性的考察。临床流行病学要求在分析评价药物是否有效时参照以下几点原则:(1)患者是否为真正随机分配接受药物措施的试验,而不是书面上的随机,更不能将随意分配误当随机分配。(2)是否观察和报告了全部的临床有关结果。包括有效的和无效的,有益的和无益的作用。在判断这些结果时盲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排除衡量性偏倚,确保结果判断的重复性和真实性。(3)被研究的对象是否明确。描述纳入和排除标准,临床的各种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等。(4)是否考虑了统计学和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临床意义主要是看药物的效果,效果愈大临床意义愈大。统计学的意义是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是否为来自药物治疗的真正效应。如统计学表示的P<0.05,即临床上发现的这种效果差异有5%的机会是来自偶然的机遇,而由药物治疗引起的真正效应为95%。统计学分析的差异显著性意义并不涉及疗效差异的大小程度。(5)药物治疗措施是否确实可行。如有关药物治疗除应有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外,还应详述具体的措施等。(6)结果是否包括了全部纳入的病例。要求未完成规定治疗而中途丢失的病例不应超过总观察数的10%。一旦病例失访或退出超过20%,则全部结果将有很大可能失去真实性,临床意义及价值必将遭到严重影响,甚至变得毫无意义。 临床医生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提高,对制定临床科研设计和具体实施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对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临床流行病学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们的重视,上海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在国际临床流行病工作网(INCLEN)支持下,建立起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并编写供临床医生和研究生阅读的临床流行病学教材。某些省市医学会及卫生局已把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住院医生晋升主治医生的必修课程。 中华儿科杂志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7

[关键词] 科研设计

健康网讯: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 毅 研究员(610041)(六)盲法 盲法系指按研究方案的规定,尽量不让参与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研究者、参与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医务人员、监视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统计分析人员知道病人所接受的是何种药物,即研究新药或对照药物,从而避免他们对研究结果的人为干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分为双盲和单盲两种临床研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双盲研究,尤其是在研究的主要指标是易受主观因素干扰的指标时更应采用双盲研究。若条件不完全具备时,也可采用单盲设计。确实难以实施者,也可不采用盲法。采用单盲或非盲法研究应在研究方案中申述理由。盲法研究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安慰剂与阳性对照药 在双盲临床研究中,不论是安慰剂对照,还是阳性药物对照,需要具备药品检验部门的检定,同时要求研究简要剂型、外形等一致。若难以实现,可采用胶囊技术或双模拟技术,即为研究药与对照各准备一种安慰剂,以达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用药的外观与给药方法上的一致。 2. 应急信件与紧急揭盲 从医学伦理学方面考虑,双盲研究应为每一个编盲号设置一个应急信件,信件内容为该编号的受试者所分如的组别。应急信件是密封的,随相应编号的研究药物发往各临床研究中心,有该中心负责人保存,非必要时切勿拆阅。在发生紧急情况(如严重不良事件),或病人需要抢救)必须知道该别人教授的是何种处理时,由该中心负责人拆阅。一旦被拆阅,该编号病例就作为脱落处理,不计入疗效分析,但有不良反应时仍需计入安全性分析,应急信件的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的失败。所有应急信件在研究技术后随病例报告表一起收回.3. 单盲和非盲研究 单盲研究和非盲研究,尽可能按照双盲要求进行,即随机产生处理编码,每个编码封存于一个信封之中,并由各临床研究中心保存。只有当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并确定入组时,方可打开对应的编码信封,按编码入组。在单盲研究和非盲中,最好另请一位不知道处理编码的研究者协助观察,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性。4.多中心临床研究 多中心研究是指由一个或几个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多个研究单位合作,按同一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行的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者所在的单位在我国俗称为组长单位或牵头单位. 多中心研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研究所需的病例数,且搜集的病例范围广,用药的临床条件广泛,研究的结果对将来的应用更具代表性。 多中心研究必须在统一组织领导下,按一个共同制定的研究设计方案,并依此指导整个研究。多中心研究要求各中心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目的,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前人员统一培训,研究过程要有监控措施。当主要指标易受主观影响时,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各中心实验室化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或参考值范围不同时,需采用措施取得一致的数值,如统一由中心实验室检验、进行检验方法和步骤的统一培训和一致性测定,直至使用虚拟中心实验室的方法。这对于实验室指标作为主要指标时尤为重要。各研究中心的研究组病例一般不少于20例,每组病例数的比例与总样本的比例大致相同,以保证各中心均衡可比,这可以采用按中心分层的随机化组方法实施。5. 双盲临床研究的操作步骤 双盲临床研究的原则应自始至终地贯彻于整个研究之中。从方案制定、产生随机数编制盲底(blind codes)、根据盲底分配药物、病人入组用药、研究者记录研究结果作出评价。监查员的检查、数据管理直至统计分析,都必须保持盲态。监查员必须自始至终地处于盲态。任何非规定情况所致的盲底泄露,称为破盲(breaking of blindness)。 双盲研究需要申办者、研究者、生物统计学家、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人员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为保障双盲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处理编码的产生见随机化节。 (2) 药品准备 首先,由药品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在申办者所准备的药物中(研究组与安慰剂)进行随机抽样,这次药检对研究药和安慰剂作出药检报告。内容有①外观、形状、大小和颜色等是否一样;②鉴别两者的真伪;③检查崩解度、重量等两者有无差异;④测定是否含有有效成份等。然后,申办者需按研究方案(Protocol)准备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物,一般根据流程表中患者就诊间隔时间准备药品,并多加2~3天的附加量,以备病人不慎将药片遗落毁损时之需,或者不能赶上下一次随访,据此可估计病人的依从性(Compliancy);多余药品需在下一次随访时收回,点数,并在临床试验病历记录表上作出记录。 (3) 标签与药盒准备 标签上面印制的内容主要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用药;内含多少片,用法,批号,生产厂家,还需有编号一栏供编制处理编盲时填写。由于每个病人服药四瓶,所以每四瓶应有一个大包装(药盒),该药盒需有标签,内容同上。当有些临床研究中每次访视发药量有所变化时还需在药瓶标签上列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的字样。申办者需准备足够的标签及药盒。 (4) 应急信件的准备 由于这是一个双盲临床研究,从伦理学考虑为保证受试者的安全。申办者需为每个受试者准备一个应急信件。 信封: 信封用厚的牛皮纸制成,不透光,信封上印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的应急信件,编号,编号填写时,必须由一个人完成,非必要时切勿拆阅,研究结束时随记录表一起收回,信封上还印有遇有下列情况由研究者决定是否拆阅①严重不良事件;②病人需紧急抢救。如果拆阅,需注明拆阅者,拆阅日期,原因等。 信纸:应急信封内密封有该受试者的所属组别(研究组与对照组),所以还需准备信纸,信纸上印有×××药物临床研究,编号供编盲者填写,已被分入某某组,由编盲者填写,并将信纸装入相应的信封后,密封随药物发往各个中心。以上应急信封,信纸的数量和受试者人数相同。 按处理编盲对药物进行包装:生物统计学家根据已形成的处理编码将药物分装入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盒中,并写上相应的编号,药盒内的小瓶上也需写上该编号,当各次访视所发放药物不相同时,还需填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 处理编码和药品分装的报告文件:全部药品编码过程应由专人书写成文件形式,作为该临床研究的文件之一,保存起来。该文件也可书写成编盲和研究药品分装的备忘录。其内容应包括有申办者药品的准备,药品的包装,用法,储存要求,药品发放办法,随机处理编码的产生,按每个受试者包装的药盒,应急信件,药品检验所对研究药与安慰剂的检验报告,盲底的保存,揭盲的规定和各个中心药盒分配的编号等。 包装好的

药盒的分发:分装好的药盒按随机确定的各中心使用编号,并与相应的应急信件一起运往各个中心,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盲底的保存:全部处理编码所形成的盲底连同采用的随机数的初值,区组的长度,制作成一式两份,分别密封后交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带回分两处保存。 揭盲的规定:双盲临床研究常采用二次揭盲的方法,当病例报告表双份全部输入计算机,并经盲态审核(Blinding Review)后,数据将被锁定(Locked),这时保存全部盲底的试验监督管理部门行政人员将进行第一次揭盲,即将各病例号所对应的分成二组(如A组与B组)的盲底告知生物统计学家,以便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分析结束,总结报告完成时,再在临床研究总结会上作第二次揭盲,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宣布A、B两组中那一个为研究组。当双盲研究设计不是1:1时,例如研究组与对照组呈3:1的设计,这时只有一次揭盲。 紧急情况个别病例的揭盲规定:在临床研究方案中需明文规定在什么情况下,由什么人可以拆开应急信件,获知该用药编号接受的是何种处理。一般地说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死亡,或需紧急抢救时,可由该中心的负责研究者报告监查员及主要研究者,决定是否需拆开应急信件。应急信件一旦打开,该用药编号的受试者将被视作为脱落病例(Withdrawal或者drop out),不计入疗效,但如有不良反应应计入。必须指出一个应急信件的打开仅仅涉及到一个病例的揭盲。 双盲研究终止和失效的规定:在临床研究中还需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终止或宣布双盲研究失效。一般地说如果在临床研究进行过程中。全部盲底一旦泄密,或者应急信件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失效,需要重新按排另一个新的临床研究。(七)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在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中, 统计设计类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决定了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研究过程及其质量控制。 因此,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不同, 选择不同统计设计方案。 统计设计方案有多种, 但新药临床研究设计中常用以下四种。1.随机平行组对照设计 指将受试者随机地分配到研究的各组, 各组同时进行、平行推进。 可为研究药设置一个或多个对照组,研究药也可按若干剂量组。对照组的选择应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另外, 本设计的优点是由于贯彻随机化的原则, 有效地避免了非处理因素的影响, 增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均衡可比性、控制了研究误差和偏性, 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统计学假设检验的要求。2.交叉设计 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对照设计, 将每个受试者随机地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接受指定的处理(研究药或对照药)。这种设计可以控制个体间的差异,减少受试者人数。最简单的交叉设计是2(2形式,对每个受试者安排二个研究阶段,分别接受两种药物处理,而第一阶段接受何种处理是随机确定的, 第二阶段必须接受与第二阶段不同的另一种处理。每个受试者需经历如下几个研究过程,即准备阶段,第一研究阶段,洗脱期,第二研究阶段。在两个研究阶段分别观察二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交叉设计资料分析时需检测延滞效应,即每个研究阶段的处理对后一阶段的延滞作用。每个研究阶段后需安排足够长的洗脱期,以消除该阶段对后一研究阶段处理的延滞效应。3.析因设计 析因设计是一种多因素的交叉分组研究,通过不同的组合,对两个或多个处理同时进行评价。它不仅可检验每个因素各水平间的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当交互作用存在时,表示各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因素的水平有改变时,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效应也相应有所改变;反之,如不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在临床研究中,评价联合用药效应时,可考虑用析因设计。 4.成组序贯设计 相对于固定样本的研究而言,成组序贯设计是每一批受试对象研究后,及时对主要指标(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一旦可以作出结论(无论是有显著性还是无显著性)即停止研究。因此既可避免盲目加大样本而造成浪费,又不致于因样本过小而得不到应有的结论。成组序贯设计常用于大型的,观察期较长的,或事先不能确定样本含量的临床研究。成组序贯设计的盲底要求一次产生,分批揭盲。每一批受试对象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例相同,每批例数不宜太少,以减少多次揭盲带来的信息损耗。应用成组序贯设计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要求所确定的Ⅰ型和Ⅱ型误差大小,主要指标的性质(定量或定性指标)、研究比较的两种处理是单向或双向、结束研究所需的最大样本数等条件,确定相应的成组序贯研究类型。5.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问题 临床合并治疗是出于对患者医疗的需要,原因多样,如为了协同增效,为了减少毒副作用,为了治疗合并症、并发症等,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作出决定。而中医的临床研究中,为了评价受试药物或方法的真实效应则不可以象一般临床那样随时根据病人个体情况选择合并治疗,合并治疗得到的疗效是多种干预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给受试药的疗效确认增加困难,缺乏必要规定的合并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混杂因素使受试药物的评价失去真实性。尽管如此,完全限制合并治疗,对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不现实的,科学处理合并治疗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八)几个具体问题1.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在临床研究设计中我们希望在治疗组只使用受试药,以便评价受试药的"纯净"效果。但在不少情况下,受试药的作用特点或临床实际不允许采用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为了客观评价受试药的真实效应,为了受试者医疗需要,研究中需要合并用药。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单用受试药物疗效有限,为证实如与现有的某些治疗药物或方案合用,可以提高现有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预期受试药只是在疾病某一环节上发挥药效,只能在该疾病综合治疗中考察受试药的这种作用;受试药只是一种辅助药;受试药在应用时需要一些辅助治疗等。此外尤其是在疗程较长的临床研究中,受试者可能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需要给予治疗。 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连带的伦理问题、受试者暂时性的病情变化均可带来临床研究中的合并治疗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合并治疗的临床设计问题,对于中医的临床研究具有实际意义。2.方案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在临床研究中如采用合并治疗,由于存在不止一种干预措施,对于干预措施之一 -受试药物的确切效应,只有通过具有均衡性的对照研究才能作出判断。这样组间合并治疗情况的均衡性就成了影响研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在有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中必须将控制合并治疗的组间均衡作为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尽量使合并治疗水平标准化,其中包括规定允许合并治疗的条件,如是合并使用药物的话,需明确允许使用的药物种类,使用的剂量、方法,使用的时间。 上述合并用药水平常会受到病情等条件的影响,导致预先的合并用药规定难以严格实施;此外,有时允许合并用药的种类也并非一种选择,这些情况容易使组间均衡性出现问题。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可考虑在病例选择标准中对受试者的病情作出规定,并从临床需要出发,依据不同的合并用药情况,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加以处理。 在两组都采用标准治疗的合并用药的设计中,在没有伦理问题的前提下,采用安慰剂作为受试药的对照药通常更便于对受试药物的效应作出判断。 在合并用药的某些临床研究中,某些合并用药物的耗用量或使用频率可被用做评价受试药效应的有效指标。某些合并用药物已知不良反应在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或严重程度的改变也可能被用来评价受试药。在方案设计选择观测指标时,上述情况应注意考虑。 对受试者合并用药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加以记录,以便事后进一步作出评估。 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通常很难事前预料,但在不少情况下这些病症的处理对受试药物效应的评价可能并不产生大的影响,但这需要经过认真的评姑加以确认。一旦使用了明显影响受试药物效应评价的药物,该病例一般应予剔除。 为避免违背合并治疗规定,方案最好在不允许使用的药物或治疗方面作出必要说明。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篇8

2013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

上述举措是否能有效整顿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的乱象,使中国的干细胞技术发展走上正轨?

《中国医院院长》:在世界各国的干细胞研究如火如荼之际,中国相关部门为何于2012年叫停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

樊民胜:国内某媒体曾报道,2009年,某医院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展肾移植联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临床实践。该项目的研究者称,已完成了11例患者的治疗与观察,证明术后患者免疫排斥反应明显下降,多数患者每天仅需5~6粒抗排斥药物,患者药费不超过两万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保障了移植患者的术后健康。

此报道中并未提及这项研究属于临床还是科研?以及是否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批准,或仅为医院行为?倘若此项研究未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则既不合法也不合伦理。

国际医学界有一个共识:医学的创新主要在基础研究。可以得到佐证的是,近年来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主要投给了医学基础研究的成果。没有基础的支撑就进行临床,便会存在很大的伦理问题。在国际上,干细胞的临床试验是由药监部门按照生物制品、药品要求进行评价,从采集到提取再到生产干细胞,都按制药条件制备。按照国外干细胞准入的条件评估,国内只有10%研究单位符合标准。

中国现在的干细胞治疗领域较乱。据媒体披露,中国现在有超过200家医院提供干细胞治疗,根据这些医疗机构在网络的宣传,能够治疗疾病超过20种,以神经系统的疾病为主。

张新庆:目前,中国用于移植的干细胞制品渠道来源鱼目混杂,包括医院自身、科研机构实验室、干细胞公司等。因此,质量控制指标各不相同,没有标准化流程,疗效影响不利。而在医疗单位能否开展干细胞临床治疗的资质认定问题中,卫生管理部门的批准良莠不齐,难以起到严格把关的作用。

睢素利:国家一直很重视干细胞技术的管理,2009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干细胞治疗技术归为第三类医疗技术范围。所谓第三类医疗技术,指具有高风险,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规范的医疗技术。这类医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前,必须经过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论证及伦理审查。

2009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为规范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2012年1月,针各地滥用干细胞治疗的失控局面,原卫生部下发通知,停止在治疗和临床试验中试用任何未经批准使用的干细胞,并在2012年7月1日前停止接受新的干细胞治疗项目申请。

我们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虽然在规定上是严格加强了管理,也要求有严格的审核手续,但在实践中,有些所谓开展干细胞临床治疗的医院却以“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名义开展治疗,目的在于绕开国家干细胞技术临床治疗的监管,结果导致干细胞治疗乱象丛生。

《中国医院院长》:如何看待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的出台?

樊民胜:当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通知》后,2012年7月1日起停止一切干细胞科研项目的审批,任何机构的伦理委员会都不可以私下干细胞研究进行审批。

中国干细胞研究的目标有所偏差。我们一直在专研临床研究,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基础研究没有完善,在干细胞的定义、作用、治疗标准等问题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干细胞临床研究是错误的。

目前中国干细胞的基础科研是可以通过审批的,但是必须进行科研立项,而临床科研一概不批准。或许干细胞的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一线希望,但只要国家没有审批的项目,医院或医生都不可以为患者进行该项目的干细胞临床试验治疗。

宋雷:这种整顿是有必要的。现在干细胞治疗在中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就我们心血管病领域而言,干细胞治疗有可能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肌病、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但目前也还处于动物实验或前期临床试验阶段,尚缺少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支持。现有的有限临床数据提示,干细胞移植治疗,多仅某些具体的临床指标有改善作用,但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在国内,若想将干细胞治疗推向常规的临床治疗,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睢素利:《通知》下发后,业内仍存在众多各种名目的干细胞治疗项目。2012年4月,英国的《Nature》网站发表了题为China’Stell Cell Rules Go Unheeded(《中国干细胞法规被置若罔闻》),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大力整顿和禁止临床应用未经批准的干细胞治疗后,各地仍存在一些机构,向患者收取巨额费用,提供这些未经验证的治疗,文中这一现象进行了披露。这些现象,卫生部门也还是重视的,并且违规事件也积极处理。这表明国家相关部门下决心规范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

不过,在中国还有一类相特殊的部队医院。这类医院中也有进行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中国部队医院的管理相独立于其他医院的管理体系。地方医院和医院分属两套机构管理,前者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后者则由总后卫生部管理。尽管总后卫生部医院技术方面的管理也要参照卫生部门的相关文件,但因两者并无隶属关系,卫生部门的监管部队医院而言,约束力没有那么强,可以说是只是一种“软约束”。

上一篇:文化思想感悟范文 下一篇:临床医学和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