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8 23:54:15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1 物理概念及其分类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构成单元,学好物理的前提就在于牢牢的掌握相关的物理基本概念”.教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中的概念,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1.1 物理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的认识,是人们进行物理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定义和原理都是通过物理概念进行发散和总结的.比如说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向心力”这个概念就是对所有向心加速度的本质特征的总结.

1.2 对物理概念的分类

在物理学习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理概念,而且对物理概念划分的角度也非常多.所以,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对物理概念的划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根据反映对象的形式的不同划分为肯定和否定概念.

肯定概念是指物理学中的物体具有某种属性.否定概念是指反映的对象不具备某种属性.在教学中,利用物理学概念的这一划分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某一对象的肯定、否定概念更好的认识这一对象,增强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2)根据物理概念中所包含对象的多少可以分为普遍和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概念的总结,比如说中学物理中反映力与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单独概念是指只反映一个物体的特征的概念,比如力的惯性、重力等概念,在教学中对这些单独的物理概念不需要再进一步细分.

(3)根据概念所表现对象的属性可以划分为属性和实体概念.

属性概念是指所包含物体的属性.这类概念所表现的不是对存在事物的描述而是事物的各种抽象的属性,例如:电磁感应、大气压、密度、溶解性等等.实体概念是表现的具体事物的概念和性质,比如:参照物、导电体等.这一种对概念的划分方式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 影响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2.1 学生在困难面前的厌倦心理

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非常多,而且种类也多样.学生在面对比较难懂的物理概念时,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有些物理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会这样,在课上对物理概念浅尝辄止,课下又不能很好地自己理解,这就造成对物理概念的放松学习,不能深入的掌握物理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概念时就不愿意深入学习,甚至是厌烦.

2.2 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转换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比较重视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教授,而且大部分的初中物理概念比较浅显易懂,实物类的概念也比较多,这就使得初中生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再加上物理知识的趣味性,这样也能帮助初中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而到了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更多,甚至在一节课中就需要学生掌握两到三个,这种量的积累无疑增加了物理概念的难度.而且在这些物理概念中大部分都是需要逻辑思考才能理解的,概念本身理解的难度增加.

3 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3.1 创设物理概念情境,激发兴趣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怎样引入概念,怎样在枯燥的概念讲解过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创设适合讲授物理概念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激发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加速度”这一课时,笔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这一概念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能看到的物体的加速度这一过程,像通过视频、图片展示赛车、汽车、飞机在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让同学们思考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不同,让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创设教学中概念出现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概念教学是非常有用的.

3.2 在教学中运用类比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概念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记忆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高中教师在讲授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类比的方法,把一些新的概念与以前学过的一些熟悉的概念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的概念.在讲授电动势这个概念时,笔者先利用图片向同学们展示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流系统以及比较熟悉的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将电流比作水流,让同学们将电池、电阻也可以置于水流系统中认识.在课堂中将电动势概念与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相类比更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利用类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增强对概念的学习、理解.

3.3 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概念教学中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的体会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要现将物理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笔者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情境:为什么司机在开车时需要把安全带系好?为什么冒险爱好者驾驶摩托车能飞越黄河?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来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一步步思考概念.在课程最后笔者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自行车的运动,体育比赛中的冰壶球运动来印证“牛顿第一定律”,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难的,但如果把‘概念’放在实例中去记忆,去理解,就要简单得多”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物理 概念教学 构思

物理学中,作为物理学知识基本组元的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也是物理学习或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还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基础。如何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问题。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如果物理定律和理论是基础的话,那么物理概念就是基础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理定律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普遍感到学习物理概念最困难。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背定义、记公式上,没有把对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概括方法的理解重视起来,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没有被学生消化掉,影响到学生对某一章节乃至全部物理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这样的话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好,也影响到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物理定律。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以学生掌握好概念为目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把新的概念融入到其原有的概念网络中去,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例如,在惯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力、加速度、质量、动量等概念,逐步丰富发展起来并最终形成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所以在课堂上使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过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组织物理概念教学的构思

1.明晰物理概念的分类

物理概念是物理思维最基本的单元,是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基础。物理学的定理、定律或规律,都是由相关的物理概念总结出来的,也是在大量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比如,根据研究范畴,可分为力学概念、热学概念、电学概念、光学概念等,还可以分为矢量和标量、状态量和过程量、特性量和属性量等等。从逻辑学的角度物理概念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普遍概念和单独概念,②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③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④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⑤真实概念和虚构概念。以上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物理概念进行了划分,其目的是帮助物理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多一些思考的角度,这样划分有些物理概念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有利于物理概念教学的发展。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引入是学生掌握概念程度的关键一步,在这一重要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预先分析,抓住不同物理概念的特点,清楚学生原有的认知情况,适当采用引入物理概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提出问题,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然而能够提出问题绝非易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提出了问题,往后的工作就有了目标,就有了思考的基础。例如法拉第在得知电能生磁的事实后,根据对称及和谐统一的观点提出“磁是否能生电?”的问题,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就告诉我们物理教师要善于去思考怎样才能提出适合学生认知的问题,如何去探寻学生认知结构当中的这个“生长点”,这是摆在每位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课题。

②创设情境,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事实、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必须把有关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展现出来,创设一个学习物理概念的适当环境。如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地获取转化。例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时,将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与跨过滑轮的绳子相连接,绳子的另一端悬挂掉盘,盘上放重物,木块在拉力作用下会运动起来。这时让学生猜想,如果逐步减少盘中重物质量,木块将如何。实验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论证。这样的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加深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摩擦力的理解。

3.物理概念的形成

所谓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学生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去独立发现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概念的形成是物理学习中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核心阶段。在抽象出事物的共同特性和本质属性之后,就要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对该特征或属性进行表达,给出概念的定义。不同的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方法一般不相同,对应的教学策略也各不相同。具体可分为:①抽象概括。即抽象出物质、运动的某一属性,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如密度、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电势等物理概念。②理论推导。即概念组合和规律演泽如动量和电阻率等概念。③类比。即运用类比推理的策略,借助已有的物理概念,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如,机械波德布罗意波等。④等效。例如合力与分力等。

4.物理概念的深化和巩固

概念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初步形成后,学生往往印象并不深刻,理解也不透彻,学生对所学的概念首先进行的是感觉记忆,然后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能使知识在大脑中保持非常短的时间,要让学生对新学的物理概念保持长久记忆,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完成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即对物理概念的深化和巩固。这时就要适当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运用于具体的物理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纠正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借以提炼概念本质及意义,深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物理前概念的影响。所谓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错误的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注意概念的使用范围。物理概念都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概念的应用也要在这个条件范围之内。比如,真空中两个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与它们的距离相比如果不能忽略不计,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应用库仑定律来计算它们之间的静电力。

最后,注意物理概念教学的趣味性。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强概念教学的趣味性,这对于提高物理概念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始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对学好物理学是相当重要的,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会取得好的成绩,就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宁翠珍.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2]戴静岩.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及教法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4月.

[3]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4月.

[4]王崇光,赵汝木,杨效华.谈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科学探究[J].物理教学探讨,2007年第7期.

[5]李斌.浅论物理概念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 培养能力 合理应用 教法多样化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学科的体系与结构,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价值。其次,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只是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结果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的数学符号所淹没,概念不清就会越学越困难,怎么还谈得上知识的灵活运用呢?第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或用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要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把新事物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认识和理解新事物。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物理课程资源非常的少,往往不能通过实际的生活资源解决学生的认识概念,以及通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拓课程资源,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课程资源主要是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理解的物理情景.

1.1源自于生活最重要的来源主要就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给学生呈现几种晒衣服的情境,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衣服容易晒干,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2源自于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课程资源例如,和学生一起学气压的知识,就可以举例一个美国旅客在空中突然飞机门打开了,他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

1.3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例如,同学们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一个理想化实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请问是什么实验?你是如何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1.4源自于对教材知识和概念的深度挖掘适当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为什么说水的密度是1000kg/m3,有红外线,有紫外线吗?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的区别和联系?导线,用电器如果没有电阻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适当将概念分阶段地提高

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未知走向已知、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这也是认识的规律.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认识问题时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的不相同,然后再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是第一步.经过对于密度概念的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和必要的物理练习再进行确认或者事实认定,这是第二步.最后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概念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有关密度使用时的规律.这是第三步.最后上一个台阶的是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密度在一些情况下是可变,当然这个可能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范围,但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密度的变化问题再加深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认识.初中物理中力的概念的学习,力臂概念,电阻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物理概念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物理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物理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物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物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物理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3重视概念的应用

概念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应用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实际上概念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都在于能够应用,应用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能够让学生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有些老师为了接轨中考,任何一个概念学习了以后就喜欢用中考习题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起点太高了,而且中考的习题虽然有些难度不大,但并不适合刚刚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可能有区域,教材特点,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无法让刚刚接触物理概念的同学适应.因此我们建议刚刚开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围绕中考进行,而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实际选取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如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力能够使物体变形,如馒头,弹簧变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实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自己拍打桌子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击到物体感知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惯性的概念,通过自己骑自行车感知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自己被别人推动理解惯性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总之教师通过身边的事实或者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概念,巩固概念.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些.

4选择教学策略

物理概念教学策略设计,从宏观上来说,首先是设计者为达到物理教学目标,对教育价值观,各种教育、教学流派所提出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从具体操作来说,包括了如下三个主要方面:(1)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2)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3)组合运用教学媒体.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可以因着眼点的差异而作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按要达成的不同的物理教学目标(认知方面的、动作技能方面的、情意方面的等)来分类,也可以按达成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论来分类,还可以按物理教学结构或物理教学模式来分类等等.教育实践一再证明,不存在对达成任何物理教学目标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微观角度,选择传统的“接受式”、布鲁纳的“发现法”的教学策略、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或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以解决某种局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例如,课堂物理教学设计中提问的策略、创设情景的策略、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策略、加强即时反馈和矫正的策略等等.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引入则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利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了解了相关概念的具体用处,才能将他们探究这一概念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的概念教学,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晓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新概念奠定好基础。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从鉴别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着手。先出示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与一杯酒精,然后再提问:如何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待学生回答后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颜色、气味、硬度等进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质,比如两条项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候又该怎么分辨出它们呢?有时候鉴于它们的一些特性比较相近,很难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将其区别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学方法进行解决了。这个新方法则是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2对比教学法有利于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既要记住概念的定义式与表述内容,也要对其包含的物理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难于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使用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触类旁通的本领,有利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完“速度”这一概念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记住并理解v=s/t,在学习“功率”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对比法,让学生观察P=W/t与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程度。对比教学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灵活使用简单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功率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形象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很多学校由于物理实验器材受到限制,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实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像与虚像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进行直观演示,待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后,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虚像、实像的具体含义,也能对凸透镜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初步理解与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教学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又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则在于将“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仅停留在现象的学习过程中,肯定是不够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能够从“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其中的混乱与变化,并且能从中探索出一种有序的规律,实现现象与意义上的和谐统一。例如,这里还是以“密度”这一概念为例,在探讨这一概念时,很多初中生刚刚涉及这一概念,从求解上来看是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求解,但是概念却是:“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对于这一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习惯于从数学公式与数学计算的角度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缺乏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理解,也可以说是理性思维的深度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候,物理教师切记不要将这一概念知识强塞给学生,让学生对其留有模糊,带到学生学习“电阻”的相关概念后,也就会很自然地感觉到前面也学过这样一种比值定义法定义的概念了,学生们也就很自然地再回头审视“密度”的相关概念,在顿悟的同时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深度,此时,还能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物理思维方式。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看似是简单的,但是,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难点,基于此,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将相关物理概念的讲解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结合在一起,将概念的形成与学生的接受过程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与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将抽象的概念教学讲解的更透彻,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简单有效,而且还能促使概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6篇

一、概念的获得

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使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是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方式。概念形成需要的是对物体或事件的直接经验,主要是通过发现学习的形式,从这些物体或事件中抽象出它们的关键属性。儿童的学习多属此类学生在教学条件下接受的是系统的学习,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的同化。所谓概念的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学生首先要接受这一新概念,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联系起来,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如万有引力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遵从力的一般规律);其次,学生必须精确分化新概念和原有相关概念(如和万有引力的区别与联系);最后,还须使这些相关概念与新概念相互融合,贯通成一个整体结构,以便于记忆和运用。从上述同化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以下定义进行的概念同化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活动。但是,在意义接受学习结束后,同化过程并没有结束,学生只有将新知识不断地改组或重新整合,才能更好习得并保持知识。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所谓物理概念,就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语言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所以,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讲清概念的物理意义

如R=U/I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导出的,学生往往从数角度去理解该公式,误认为 /I这时教师要强调电阻这个概念是怎样从物理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反映了导体本身哪方面的属性,同时指出物理公式的因果关系不会由于数学表达式的变化而发生逆转。

2.讲清物理概念建立的来龙去脉,建立概念提出前的感知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学生头脑中的一般感觉性错误概念,并且这和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基本无关,而按照传统的教学观点,这些教师的教学都是很出色的因此,建立概念提出前的感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使学生回忆、了解建立物理概念所依据的实验事实和已知的规律,为学习新概念寻找一个起固定作用的固定点(能够吸收和固定新概念的原有上位概念,这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因为学生了解与概念有关的实验事实或规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感性认识的过程,亦是对研究对象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的过程。其次,应使学生了解建立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过程,这不仅是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消除学生头脑中业已存在的一般感觉性错误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忽视清晰的感知,对逻辑分析操之过急,是导致学生不理解或错误理解概念的重要原因。

3.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同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物理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1)该概念反映的是哪一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2)它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物理量,则其量值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单位是什么必须指出的是,构成物理概念内涵的本质属性可能不止一个,因此,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时,不能把物理概念理解为是类事物的所有属性。

物理概念的外延主要指其适用范围和条件,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正例和反例要综合运用

概念教学时以例说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教那些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概念时,需要运用较多的例子。正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概括,为了便于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的特征,需要加强变式的教学反例传递的信息则最有利于辨别,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有效排除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然而,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子的作用是不同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下,必须同时呈现若干正例和反例,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概念同化教学方法下,由于概念的本质特征已在定义中被揭示出来,学生没有发现的任务,举例的目的是便于学生证实已抽象出来的特征,因此,往往只需要一个例子。

5.在实践中应用概念,提高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适度训练和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在反馈中纠正对概念的错误认识!运用概念于实际,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被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地套用教师传来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教师讲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按自己的方式掌握概念,学习概念的兴趣就会提高!

6.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时间积极思考

在学生学习概念时,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同化给予他们的信息!也就是说,当学生提出了假设,教师给予反馈后,直至到接受下一项任务之前 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予以思考!实验表明,这是影响概念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

7.要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选择恰当的时间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 形成过程 优化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就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从物理概念的引入、建立、理解、深化、运用等方面加以阐述。

任何一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几乎都遵循这样的环节:实验、事例、概念、规律、题目。传统的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机械记忆,而不是理性分析。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每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这样,概念的引入既自然,又生动具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较充分的发挥。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优化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具体有:

1、创设情景法

物理概念来源于感觉、知觉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创设情景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物理概念的正确表象。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物理环境,展现被研究的物理现象,这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让学生接触实验器材、观摩实验装置模型、动手操作等,能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又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但在关键点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实验过程中的深刻印象,决不能草草走过场,就给出概念和结论。如:自由落体运动、共振、自感等实验,对把握事物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要将现代化的电、气、声、光等技术引入到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来。不仅要发挥好传统的投影、图片、电影、录像等,而且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强大信息来展示或模拟有关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重视教学语言艺术: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对有关经验的回忆;可以激发学生的联系;可以将严密、干枯的物理概念与一幕幕充满生机的物理情景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类比,化抽象为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原子核式结构与行星模型的合理比较、用“刘翔勇夺110米栏奥运金牌”的实例来引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同时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旧知导新法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提出新问题、联系新知识,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乐于知道的兴趣,以顺利地完成概念的“同化”。复习旧知的实质,仍然是在给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当然对新问题的解决,既可以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析、推理的方法等。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功功率瞬时功率等概念教学。

3、引导发现法

新课程、新大纲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实施这一举措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对建立某些物理概念也十分有用。如:建立电场、电容、洛仑兹力等概念。其特点是针对新的情景或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已有体验,创造设计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充分动脑、动眼、动口,通过独立研究或协作学习,来自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的巩固也需讲究一定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种方法较为有效,这三种方法是分类、归纳、应用。

通过概念的分类,把握它的共性,能够较好巩固概念,物理概念按其定义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概念的定义式是个比值,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电阻等等。一般来说,这类概念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类比值的大小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式中的各量无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比值必然是一个恒量。二是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量的积,如功、热量等。对于这些概念应从它所能够产生的物理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三是还有概念没有物理公式,如力、熔点、温度、焦点等。这些概念有的是描述事物特征的,如熔点,有的是从物理效果去认识它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概念的类和属,进行类比教学。通过归纳组成逻辑性的概念体系,有利于记忆,巩固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分散在每节课中,这样,难免出现彼此脱离、割裂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必须抓好概念的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只有抓好概念的应用,才可能加深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并借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问题,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总之,物理概念既是学生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关键,也是教师传授物理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物理概念教学中,究竟选择什么方法,或用几种方法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不断实践。此所谓“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只有优化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方能优化物理概念教学结果,让我们“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

参考文献:

[1]吴军.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OL],2008年.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3.

[3]梁树森.促进概念变化的物理教学.物理教师[J],2005(4).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理解能力 掌握规律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我们为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绝不是使学生简单地、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意义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整个高职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

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现状

物理概念是大量物理现象的高度科学抽象,它超脱了现象而说明事物的本质。而且有些概念本身就抽象,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又定义新的物理量,使的新的物理量更加抽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无法直接感知,于是学生学起来感到异常的困难,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能真正地理解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究其原因:(1)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缺少必要的认知储备,往往受到错误的前概念的干扰。这些前概念是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或各种一些媒体的渠道获得的,没有经过科学的抽象,只是一些主观的臆断,因此大多数是片面的或根本不正确的,但它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脑中。例:“物体越重下落越快”,有些学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直到学完高职物理还有个别学生这样认为。(2)没有真正、彻底地领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定义本身的文字或一知半解不能和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对概念的理解应注意获得概念定义的每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能很好地和相近或相似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3)缺乏对物理思维方法必要的了解。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没有理解概念建立的过程中运用哪种或哪些物理思维方法,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的学习还是停留于被动灌输,缺少过程中的兴趣探索。

三、通过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的能力

(一)通过感性材料和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前提。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进行重力方向教学时,如果只以木块、汽车等水平面上的物体为例,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强调“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在稍隔一段时间后再去问学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很多学生往往答不出来。这就需要选择恰当的实验和事例来说明。再如,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不少学生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教学中只做作用力拉物体一类实验,或只列举一类事例,则不仅不能纠正学生的上述错误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强化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滑动摩擦力是阻力。在一些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确实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并阻碍物体的运动。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才把阻碍相对运动和阻碍运动相混。要纠正学生思想上的这种错误概念,单靠强调“阻碍相对运动”这些词语是无济于事的。这时候可以举“人走路”、“火车站运输带”的例子。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每一个物理现象中都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其中的“一切”,“总”,“力,迫使”,以及“改变”都是很重要的字眼,这些字眼学生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三)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

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标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和规律,就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成或建立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与其他概念和规律有何关系?”这样几个问题。

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和规律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

①为什么说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反映了磁场本身的力的性质?

②由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B=■可知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I的减小而增大 B.随着L的减小而增大

C.跟F、I、L的变化无关 D.随着F的增大而增大

这些问题很容易把学生对电场强度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有的学生硬套公式B=■,有的学生则认为:“IL变F就变,B也随着变;没有I、L,F就不存在,磁场也就消失了。”澄清了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学生头脑中便会形成正确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概念理解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物理概念教学是平时教学的重要一环。平时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演示实验—归纳”、“问题—推理”、“理想实验—探究”等模式,具体到某一概念时,应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实施相应的模式教学,以期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概念;引入;分析;理解;应运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关键环节。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背定义、记公式上,忽视了对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抽象概括方法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因而物理概念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下面笔者谈谈在物理概念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

引入物理概念就是让学生明确建立物理概念的定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为物理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中学阶段,大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而初中学生的思维介于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理解一个物理概念,就需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概念教学不要脱离学生的认识原则。由于概念之间彼此有差异,因而引入概念的教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生活实践: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如建立力的概念时,列举人推、拉、提、压、扛物体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身感受到的,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

2.由演示实验引入

如建立磁感线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亲眼看到玻璃板中的细铁屑,在无磁场时,细铁屑无规律排列;当把条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上梢加震动后,则细小的铁屑在磁场中非常有规律地排列。这样引入概念,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表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二、概念的分析

1.有无属种关系的新旧概念可以利用

如有了力的基本概念,再建立其他力的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建立方法上相同的概念

如用比值定义密度、热值概念。掌握了这种方法,使得同类概念的建立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总之,要对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新的概念。

三、概念的辨析

概念建立之后,要通过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分析,通过肯定、否定例证、变式的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

1.采用变式练习

不断变换非本质的属性,而使本质属性恒在。这样使本来隐藏的本质属性因多次反复出现而成为优势刺激,进入学生的意识中。如在讲解比热概念时,通过变化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三个物理量,发现同一物体的比热不变,从而得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之一,与物体的质量、吸放热量、温差无关。这样使学生加深对比热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通过多种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是形成概念的重点。其目的有两个:(1)概念教学不能一次完成,讲而不练等于不讲,只有在练习中才能进一步抓住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认识。(2)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教学中主要环节之一。

四、掌握概念本质,用各种思维方式形成概念

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概括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它来自感性认识,又高于感性认识,要真正形成概念,必须在概念引入后,运用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才算初步形成概念。如在学习速度概念时,列举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飞机在空中飞、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人在路上行走……让学生分析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属性。学生往往只注意其非本质的属性——运动,而忽略了飞机飞得比汽车行使快,汽车行使又比人行走快这一本质属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抽象出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运动快慢不同,然后对本质属性加以概括,概括出速度的本质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进行知识的整合,建立概念系统

一个概念和它周围的概念之间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联系和区别,使概念形成系统。如果我们不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一课时、一课时进行的,概念也是逐个建立的,这样就容易割裂、混淆。因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出各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整合,使学生不是孤立地理解个别概念,而是掌握概念的前后发展线索,构成概念的网络系统。如为避免压力和重力的概念相混,要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施力物体本身。(2)联系:在水平面上,压力大小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五、使用准确的语言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途径引入概念,我们都要努力做到语言精确、简练、透彻、生动。避免因强调“引入”而东拉西扯,转弯抹角,干扰学生对新概念认识的思维线路,使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电荷的中和概念: “把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电荷的中和。”表面上看是原来带电的物体现在不带电了,好像是电荷突然消失了。其实它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使物体恢复成了中性。

六、讲清组成概念的关键因素和关键词语

如讲述比热时,用到“温度升1℃而不是温度是1℃”。再如讲述导体与绝缘体时,注意定义采用的字眼是“(不)容易”导电,而不是“(不)能导电”。

七、运用对比的方法,讲清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导电性能不同。(2)微观构造上不同。联系:当外界条件适当时,它们能互相转化。通过对比,使学生既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能区别它们的异同,进而较好地掌握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第10篇

1 创设情境,获得感知

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运用实验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带入情境和通过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展开情境.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都必须凸显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和“基本特征”,让学生能够清晰、迅速和直接地感知到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例如,在进行压强的新课教学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当充分凸显出压强大小所产生的效果是材料压缩形变的大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面积等于弹性模量乘以相对压缩形变这一本质属性,压强大则压缩形变大,当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材料就破坏了.所以创设的情境应该让学生观察或感受物体在压强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形变大小或者压力变化对物体的破坏程度.如教学中播放一段视频,沙滩上穿平底鞋且体重较重的男士和穿高跟鞋但体重较轻的女士散步后会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让学生改变图1中实验小桌在海绵上的安放形式;或在图1的乙图和丙图中通过改变小桌上的砝码让学生观察海绵压迫的深浅程度.老师通过这样一些简洁、直观的实验现象来表现压强大小对材料压缩形变影响这一概念本质特征,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清晰.

如图1所示,甲图把小桌放在海棉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深浅,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2 思维加工,形成定义

老师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出物理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将物理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这一思维加工环节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又常被教师省略的.如在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了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压力一定,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感知后,许多教师就直接给出了压强定义,而没有再对学生提出压力与面积都

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强.如果此时老师让学生通过思考、寻找比较方法,学生就可自行得出压强定义,这样学生就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从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上得出了压强的定义,真正实现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仍须围绕概括共同属性、抽象出事物的物理本质特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综合的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如在进行电阻的概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感性认知.任一纯电阻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之比是一个与U和I都无关的物理量R,再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每一个金属导体本身都存在一个恒量R,且不同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这一导体的共同属性.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恒量,不同的物质这个恒量也不尽相同,这个恒量表示物体的一种本质特征――密度,再让学生悟出导体这一不同恒量R也一定表征着导体的某种固有本质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推理得出:在相同的电压下,恒量R值大则电流小,恒量R值小则电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于是引出电阻的概念.最后可让学生试用文字及数学式R=U/I得出R的正确的表达形式.

初中物理教学多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和感知来总结知识,对理论逻辑的运用相对较少,但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理论逻辑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抽象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铺垫.如对升华这一概念进行教学时,老师可先告知学生碘的熔点是113℃,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将含固态碘的密闭容器放在热水中,学生观察到固态碘变为了气态,此时提问学生:固态碘是直接变为了气态还是中间经过液化再变为气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固态碘的溶化温度为113℃而热水温度最高不过100℃,最终得出固态的碘是直接变为了气态,所以这一过程就叫做升华.

3 基础练习,熟悉概念

初步形成概念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仍然是肤浅、片面的,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就需要进行紧贴概念全部含义的基础性练习.练习要囊括概念的全部含义,多一些巩固解释现象的练习,少一些复杂的问题训练.提出的问题应定性的多一些,定量计算的少一些,问题设计层次依次递进,难度逐步加深,不急于拓展、提高.如在给出压强的概念后进行这样一个基础练习,如图2所示,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若是将报纸对折,则对折后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Pa?将报纸撕去一半后对桌面的压强又是多少Pa?练习紧贴压强是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这一含义,先改变影响压强的一个因素(面积),提问学生压强如何改变,再使压力和面积都改变再次提问学生压强的变化,使问题由浅入深,层次递进,让学生在问题难度的递进中逐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4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认识概念后要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运用概念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深化、活化概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的实践情况要吻合概念内容,在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的同时避免实践问题的过度开放和综合.学生初步形成某个物理概念时,认识仍然是肤浅的、片面的,如果立即向学生提出比较开放的实际问题,学生必然会被过度开放的问题表象所迷惑,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本质联系起来,既不能运用知识认识实际问题本质,又不能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如进行压强概念教学后让学生设计用卷纸筒支撑起一个人的重量.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增加接触面积减小压强来解决问题,但问题过于开放学生可选择的改变因素过多,如此问题就没有达到深化、活化概念的目的.如果将问题做一些限制,给一定量的卷纸筒和指定体重的人让学生设计卷纸筒的排列和人与卷纸筒的接触方式并做相关的估算说明,这样可较好地达到让学生通过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活化、深化概念的目的.

上一篇:外语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资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