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范文

时间:2023-11-18 13:02:07

高一物理

高一物理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84-01

高中课程难学,高中物理更难学,这是高一新生常说的一句话,的确高中物理教学相比初中物理有了很多变化,例如初、高中物理教材要求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些都让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倍感不适,也就是学生们所说的物理难,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包袱,就会影响到他们高中物理的学习,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当的那部分学生,甚至会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特点,使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过度,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高中新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其以下显著特点:

1、初中物理,涉及的问题较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容易理解,高中物理则较抽象、综合性强。

2、初中物理知识基本都在研究特殊条件下的某一具体物理问题,换句话说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物理规律才成立,比如用路程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但高中物理则更接近我们生活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高中物理研究问题更接近生活,更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初中相比也就更复杂。

3、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独立,学科内联系不大,但高中物理则不然,章与章联系密切,如果前一章节理解不好,就会影响到下一章节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到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

4、初中物理只学习标量,但高中物理几乎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矢量,初中的定势思维使学生难以准确认识矢量的性质,总是用标量的观点来判定矢量。

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问题简单,现象直观,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但这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最不可取的,因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定义、概念、规律、公式多,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如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也就不能得心应手,也就是说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必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建议广大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尝试:

1、明确指出高中物理知识和物理学习的特点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发现物理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智商虽有一定的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换句话说,只要学生重视物理学习 ,就一定会学好物理,所以在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应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科的特点,高中物理的学习特点,包括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学习要领以及学科能力要求等等。高中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而几乎所有的力与运动基础理论都在高一的教材中,所以学生只有对高一物理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在后面的物理学习中得心应手,只有把高一的基础打好,才能适应后面的学科内综合。鉴于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一定让学生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

2、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持久地的学习物理,光让他们重视是不够的,如果每节课都在讲抽象的物理理论,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一切理论都源于生活实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应多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多进行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们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实验教学,物理学最具有实验特色,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最密切,物理课堂教 学中可用各种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有趣的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惊讶,会使学生对要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太感性,不会理性思考,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在高一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可以多找一些靠直观感觉和进行理性思维相悖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要得出的任何一个判断必须有理可据。

5、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不同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以及不同文化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辅导和评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6、多与学生交流

高一物理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一;教学要点;思维方式;特殊解题方式

一些高一学生在最初学习高中物理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这主要和高中物理难度上升有关,和高中物理的能力要求有关,当然也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关。高中物理难度上升,抽象思维的题型较多,要求学生能抽象出理想化模型,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而且高中生必须为将来的高考做准备,高考的难度、广度也对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学生的思维特点不能很快适应以上两点要求,因此在高一上学期,常常出现学生的物理成绩大幅下滑的现象。

为克服初高中衔接这一难题,避免高一学生物理成绩下滑,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兴趣入手,增强信心,消除恐惧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高中物理难度的突然上升,高一学生常常会心生恐惧,以至于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进而发展为对物理学科的排斥和厌恶。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则教师无论作何努力,都已经为时已晚。因此,在高一学期开始时,就要及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新闻、书籍以及开展竞赛、演讲的方式,拉近物理学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正面引导,不要吝啬表扬,以激励教育为主,使学生对物理感到亲切,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并非高不可攀。

二、实事求是,研究教材,改进教法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高一教材有些章节为了体现知识体系的严谨和缜密,在知识点的安排顺序上,可能和学生的现实状况有所偏差。如,高一教材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在教学中难度过大,而第四章是物体的平衡状态,显然可以理解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加速度为零的状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将物体的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调整到牛顿运动定律之前。这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降低难度,扫除障碍。

2.寻找和初中物理的结合点

高中物理,尤其是高一物理,和初中的物理知识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出这些联系,就能增进学生和物理学科的亲近感,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比如,在力的合成教学时,先复习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合成的知识,然后顺势利导,提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进而在初中物理关于同一直线上的力,扩展为高中物理互成角度的力,很自然地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能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已知,达到道法自然、水到渠成的教学境界。

三、运动特殊解题方法,固化合理的解题模式

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学部分,其基本特点便是物理公式多,比如运动学五大公式;物理过程复杂,比如相遇和追赶问题;物理概念不易区分,比如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加速度和速度。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运用某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图像法。

v-t图像在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有其天生的优势:直观、准确、简洁、运算量小、公式记忆的要求低等。因此,做好图像法解题是做好第一章运动学教学工作的关键。

再比如,高一物理力学部分以及牛顿运动定律部分,固化的解题模式便是五步解题法――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力的分解,建立方程。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将零乱的思维有序化,将解题过程做有机的分解,从而有效地降低难度。

四、注重能力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别指出,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能力训练和培养学习习惯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能力训练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间安排自习任务,如在教学高一物理第二章力学时,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力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大小以及方向的确定。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注重习题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力争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而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注重章节复习,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从而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总之,在高一年级,特别是高一上学期,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初高中衔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避免学生物理成绩的

下滑。

参考文献:

[1]邢红军.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物理教师,1995(12).

[2]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高一物理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教材;兴趣;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52-01

学习过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这门学科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特别是刚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最初阶段,尤其感觉艰难。许多同学从刚进校时的雄心勃勃、志气高昂到灰心丧气、偃旗息鼓,只用了还不到半个学期的时间。高中开门学习中就遇到这样的打击,让许多同学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甚至是学习其他科目的信心,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我认为恢复学生们的信心,抹去他们厌学情绪的最好良方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好是终身学习的兴趣。

一、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

我国教育国情:素质教育口号虽然已提出好多年了,但由于还存在高考,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以及该作用下衍生出的各种经济效应:名校效应、民师效应甚至是名地效应等各种效应,在这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我们现实的教育情境却是这样:许多地区、学校形式上是素质教育,骨子里却是应试教育,甚至有的干脆就纯粹的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教师的教多半就是纯粹的教,学生的学也就是纯粹的学了。顺理成章的,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自然就是所谓的“死记硬背+解题”了。当然,伴之的是学习兴趣的不温不火或逐渐消失。学以致用的名言也仅仅是名言而已了。总之,借用一句话:素质教育很理想,应试教育很现实。

学科特点。每一门课都有它的特点的,特点又将决定教与学的方法。1、高中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物理教学(或学习)往往都从观察实验或实验操作开始,先获得感性认识,再进行分析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2、高中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3、高中物理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从物理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数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实验)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的结论可随时加以严格检验。4、高中物理是一门研究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学科,它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各种工程技术、社会生产各部门特别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基础。5、高中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结合课本基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得出:高中物理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计算性。这些特点加上我国小学、初中的物理基础教育现实,我们就明白为什么高中物理教学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了。

二、解决办法的一些浅见

1、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2、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高中物理更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可见,实验确实是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身俱局来的,要通过训练才会得以提高。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材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从同一来源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 其次要进行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的能力,可以正向联想,也可以进行逆向联想。

4、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可以找出形象的比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形象的比喻。

5、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要搞“题海战术”“满堂灌”,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其陷入狭隘的框框条条中。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选修3-2

[2] 高中物理特点

[3] 《略论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福州第一中学 林桐淖

高一物理篇4

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学习物理知识往往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有困难,对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解题的规范性培养,对学习方法的引导都存在很多问题。

我在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对于高一物理来说有许多自己粗浅的认识,本文拟就这几方面予以讨论,以求大方之家的指正。1.加强初、高中知识衔接,努力平缓初、高中知识的“台阶”

初中知识以定性为主,所研究问题大都很直观、与日常生活, 自然 现象联系紧密,而高中物理内容在深度、广度上要比初中物理有很大增加,研究对象比较复杂而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推理、论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这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和一个较高的“台阶”,如何能够搞好衔接,平缓“台阶”,是作为一个高一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

1.1认真分析初、高中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一学生已学习过两年物理知识,如:重力、弹力、二力平衡、力的图示等,而有的知识对学生是完全陌生的。如: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独立性等。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等概念,用新知识来调整、替代原有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走弯路”。

1.2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升能力,特别是关系到 科学 素质的熏陶,都不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 规律 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欲速则不达。

如在讲物体受力分析时,并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步要求,第一章要求学生会分析简单的静力学问题,第三、四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分析,这样处理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步步提高。

第三章讲牛顿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应用。例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并不是全体学生学习的重点,连接体问题高一学生一般不涉及,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高一强调的就是打好基础,而不是“一次到位”。“一次到位”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它违反了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

应当指出,循序渐进并非裹足不前,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3加强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规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应用于日常生活。除课本中要求的学生实验外,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做一些演示实验。如在讲“力的合成”时可以用一根橡皮筋中间提一个锁来演示;讲“竖直上抛运动”时可以用一根粉笔头演示;讲“圆周运动”时可以用易拉罐和一条细绳自制“水流星”等等。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小物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学生不论学习物理还是将来从事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大有帮助的。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高一物理的力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既严密又枯燥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一定教学手段和方法,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 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能够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

2.2列举新鲜事例,加强密切联系。如结合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有关知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2.3密切学生情感,教学中多用启发、鼓励性语言,可以使学生很快与教师沟通心理通道,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贴近学生,使学生信任和尊敬老师。想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共闯难关的帮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3.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

对于解题规范化,高考有明确要求,如在要求 计算 题时,“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的单位。”因此从高考角度看高中物理规范化要求应该从高一抓起,具体应抓好以下几点:

3.1力学中要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力学中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有的同学认为问题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不画图,虽然有时可能也会撞对答案,但一旦不良习惯形成,将来再改就很困难,以后遇到复杂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3.2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必不可少的文字描述,它能使解题思路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整。而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这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根本没有根据,没有原始式,一上来就代数据,让人摸不着头脑。

高一物理篇5

一、要教育学生重视实验

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牛顿管实验等,教材中安排的小实验也要让学生认真去完成,如课本中用橡皮绳测量书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等。课本后面安排的课外实验活动的8个小实验,简单易做,又有利于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要有计划地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如估测自行车受的阻力:在平直的公路上,有自行车、米尺、秒表即可进行。这个实验学生做起来兴趣很浓。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学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三个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问题,前面已有叙述。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因为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平日在教学中重视不足,但这两个能力恰恰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本领。因而我们在这里要突出强调这两点。

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战略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是一项比传播知识更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能力更是青年学生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教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而达到用不着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学生会自学。而学生由依靠老师这条拐杖,转化为独立行走,从高一起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做工作。除了经常向学生说明自学的重要性外,在具体方法上要进行指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1)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地去读课本。每节课教师都应抽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去看书。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要在书上标出采。开始时教师在课前或上课时留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使学生初步搞清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初步含义和得出概念、规律的实验基础及正确思路。

(2)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认真读课本到能提出问题,这一步教师要引路。如学习物理运动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中一速度时间图像时,要引导学生搞清楚图线的作法、物理意义以及图线的应用。(即:A、求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B、达到某一速度时所需时间;C、求加速度;D、某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对于能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鼓励,能动脑筋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这样坚持下去同学们便习惯看书和提问题了。在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后,一位同学根据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必须要有一个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指向圆心的向心力作用在物体上的道理,提出砂轮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靠什么来提供?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运用力学中重力、弹力、摩擦力或它们的合力可以作为向心力,但解释不通这一现象。此时教师点出砂轮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靠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于相互作用力有限所以砂轮的转速不能过大。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砂轮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又靠什么来提供呢?启发大家的兴趣。

(3)要给学生们创造争议的条件。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后,很愿意去和邻坐的同学争议,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去争议,为他们的争议创造条件。当对一些问题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时要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种主动、活泼地学习气氛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一些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应通过争议的形式去进行教学。如速度、加速度、质量、重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条件等通过争议的方式进行教学后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

2、总结知识的能力

总结知识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技能。它是建立在对知识进行认真复习后,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寻找内在联系、系统概括等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会总结知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标志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从高一起就要抓好这件工作。

高中物理知识内在联系强,高一中力学部分新编教材共十章,每章又各自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所以从高一起就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后,要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写出每章的学结笔记。应当边复习课本,边参考有关资料,边总结。真正做到凡是写在总结笔记上的知识即应当是自己真正理解和消化了的知识,这样持之以恒,坚持到高中毕业。书写总结笔记的工作教师要讲清目的、典型示范,及时总结抓好这三个环节。特别是开始的第一、二章教师可以示范。总结笔记内容一般应包括四部分:即基础知识(本章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典型性的例题;重要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通过本章学习你感受最深的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书里总结笔记,既起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又积累了资料,同时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归纳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这种做法深受中、上等学生的欢迎。定期组织交流,推广展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总结笔记,是推动提高这一工作的好办法。

高一物理篇6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实验,主动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

一、旧有实验教学方式分析

高中新生往往很不适应物理课程,区别之一是高中的物理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对于高中第一堂物理实验课往往很期待。

司南版物理课程的第一堂实验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或者因为课时安排不充分,又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以前这节课都是这样上的:教师先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功能结构,紧接着阐述课程目标,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介绍数据处理方法,然后做示范。再三强调之后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课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思维空间:学生很快的被灌输了原理、误差分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迅速的记忆下来并付诸实践,要求尽可能多的准确再现教师的实验要求。避免了失误,就没有问题,更没有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历。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实验课变得简单、僵化而无聊。这种呆板的实验教学模式伤害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这样的实验课上完,学生对物理也彻底死心了。

根据建构主义,我们可以尝试打破这种模式。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设法让学生做真正的实验,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在实践中学会操作、思考。

二、以《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第一课时为例,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实验教学方式

本节课之前推导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是自由落体。这节实验课在中间可以起到巩固和深化已学规律的作用,还能够未下节课做铺垫。同时,在这节课中必须让学生了解高中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尝试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观察打点计时器的结构,推导其原理,设计实验场景和实验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方案如下:

(一)、学生利用趣味习题探索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并在教师引导下探究打点计时器的原理。

〔具体过程〕

教师展示以下题目:一辆农用“小四轮”漏油,假如每隔l s漏下一滴,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你能否根据漏在路面上的油滴分布,分析“小四轮”的运动情况?

教师对题目进行拓展:大家根据这道题目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

学生根据题目,大概了解了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但仍很困惑于怎样在实验中实现。在实际教学中,他们甚至提出多人合作,一人计时,其他人遵照指令做标志。

教师直接演示如下实验:给斜面小车轨道装上打点计时器,释放小车打出纸带。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探究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原理。

学生经过之前的思考,很快便理解了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并惊叹于仪器设计的巧妙。

〔设计意图〕

题目很好的启启发了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充分的思考能够让学生更快更深入的理解。对打点计时器巧妙结构的赞叹说明学生正在对物理产生兴趣。

(二)、学生创设符合实验要求的自由落体情景。

〔具体过程〕

教师让学生选定一个运动,并用打点计时器检验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会想到小车在轨道上的运动。如果时间充足,这个实验可以先做。但如果设备和时间有欠缺,出于为下节课做教学铺垫的要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判断一个物体下落是否匀变速运动,并要求学生创设场景。

教师对学生创设的场景逐一分析并引导全班学生思考:“怎么样得到一个合乎要求且利于测量验证的落体现象?”引出重锤和纸袋。

〔设计意图〕

这样的情景创设过程也比较有趣。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它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三)、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具体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实验中仪器的安全保护问题:“同学们,一个打点计时器三千元,实验使用的是交流电,大家在做之前是不是先研究一下在实验的时候怎么保证自己和仪器的安全?”让学生研究安全相关的注意事项。

教师不讲解实验步骤。即使知道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原理,学生依然犯愁于怎样将之用于做自由落体的现象测量上。学生基本上能够想到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与重锤相连。但设计的时候依然会错落百出:

1、纸带垂落到计时器两旁,致使摩擦很大。

2、把打点计时器握在手中。而不是固定在铁架台上。

3、打点计时器面朝上固定在铁架台上(摩擦非常大)。

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实验设计,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大概的步骤,但不做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基本步骤没问题,但他们又会出现一些操作误差:

1、纸带没有拿高,导致摩擦太大。

2、用单条纸带最后发现效果不好。

3、不懂得挑选数据好的纸带,不懂得获取良好的数据点。

……

教师应该多多观察,及时将学生犯的错误拿出来给全班学生分析,并适当讲解点评。在适当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总结详细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为下个课时正式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在真实的试验探究中,学生一边犯错,一边解错,记忆更深刻,对运动规律的理解更透彻。

三、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中,始终以秉持“让学生尽可能的主动思考、自主实验”的教学设计理念,凡是学生可以思考的,教师都绝对不事先告知。和以前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缺少了教师的示范指挥,学生错误百出。但这恰恰是实验教学需要和鼓励的,只有发现了错误,并引导着学生分析问题,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彻底调动起来,并对理论教学进行反刍。课程充满惊喜与思考,学生上得开心且投入,第一节物理实验课可以扭转学生对抽象物理课程的畏难情绪,严谨的实验过程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由初中定性的物理学习进入高中严谨定量的抽象物理学习中。有效的实现了让学生积极学习,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作者:(美)加侬,(美)柯蕾著,宋玲译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数据的简化处理》李永伟,吕进勇《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2卷,2006年,第3期

高一物理篇7

命题人:远亚杰

审题人:

张丹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运动的原因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相同

B.

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同

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D.

两个不共线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质量为m的质点受到一组共点恒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当撤去某个恒力F1时,质点一定不会做(

A.

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匀减速直线运动

C.

匀变速曲线运动

D.

变加速曲线运动

3.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你用手掌平托一苹果,保持这样的姿势在竖直平面内按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关于苹果从最高点c到最右侧点d运动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手掌对苹果的摩擦力越来越大B.

苹果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C.

手掌对苹果的支持力越来越小D.

苹果所受的合外力越来越大

4.图中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的半径为4r,小轮的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A.

a点与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B.

a点与b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C.

a点与c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D.

a点与d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5.(多选)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水平圆盘上,沿半径方向放着用细线相连的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A和B,它们与盘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圆盘转速加快到两物体刚要发生滑动时,烧断细线,则(

A.

两物体均沿切线方向滑动

B.

物体B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同时所受摩擦力减小

C.

两物体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不会发生滑动

D.

物体B仍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A发生滑动,离圆盘圆心越来越远

6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的边缘,一铁块压着一纸条放上,当以速度v抽出纸条后,铁块掉在地上的P点,若以2v速度抽出纸条,则铁块落地点为(

)

A.

仍在P点

B.

在P点左边

C.

在P点右边不远处

D.

在P点右边原水平位移的两倍处

7.(多选)如图所示,一个物体自光滑圆弧面下滑后冲上水平粗糙传送带,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对物体做功情况可能是(

)

A.

不做功

B.

先做负功后不做功

C.

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D.

先做正功后不做功

8.(多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多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首次变轨是在卫星运行到远地点时实施的,紧随其后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嫦娥二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同样的道理,要抬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图为“嫦娥二号”某次在近地点A由轨道1变轨为轨道2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嫦娥二号”在轨道1的A点处应点火加速

B.

“嫦娥二号”在轨道1的A点处的速度比在轨道2的A点处的速度大

C.

“嫦娥二号”在轨道1的A点处的加速度比在轨道2的A点处的加速度大

D.

“嫦娥二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重力势能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重力势能小

9.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开始加速运动,力F的功率P保持恒定,运动过程所受的阻力Ff大小不变,物体速度最终达到稳定值vm,F作用过程物体的速度v的倒数与加速度a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仅在已知功率P的情况下,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

)

A.

可求出m,Ff和vm

B.

不能求出m

C.

不能求出Ff

D.

可求出加速运动时间

10.(多选)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体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外力作用下斜面以加速度a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运动过程中物体与斜面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面对物体m的支持力一定做正功

B.

斜面对物体m的摩擦力一定做正功

C.

斜面对物体m的摩擦力可能不做功

D.

斜面对物体m的摩擦力可能做负功

二、实验题

1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至停止的过程中,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木块滑上木板时初速度大小的关系.实验步骤如下:

A.将弹簧左端固定在平台上,右端自然伸长到平台右侧O点,木板紧靠平台,其上表面与P、Q在同一水平面上.使木块压缩弹簧自由端至P点后由静止释放,木块最终停在木板上的B点,记下P点并测出OB间的距离L.

B.去掉木板再使木块将弹簧压缩至P点并由静止释放,测出木块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x.

C.改变由静止释放木块的位置,以获取多组L、x数据.

D.用作图象的办法,探求L—x关系,得出结论.

(1)A、B两步中,均使弹簧压缩到同一点P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中,是否必须测出图中h的具体数值?

________

(填“是”或“否”).

(3)实验小组根据测得数据,作出L—x2图象如右图所示,据此,实验小组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研究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实验中

(1)安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斜槽末端切线必须是水平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A.保证小球飞出时,速度既不太大,也不太小

B.保证小球飞出时,初速度水平

C.保证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每次都相等

D.保证小球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2)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引起实验结果偏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①安装斜槽时,斜槽末端切线方向不水平

②确定Oy轴时,没有用重垂线

③斜槽不是绝对光滑的,有一定摩擦

④空气阻力对小球运动有较大影响

A.①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④

(3)该同学采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到如图所示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照片,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为L=5cm,A、B、C是摄下的三个小球位置,如果取g=10m/s2,那么:

A.照相机拍摄时每______s曝光一次;

B.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的大小为______m/s。

三、计算题

13.宇航员到了某星球后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光滑的圆锥顶用长为L的细线悬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圆锥顶角2θ。当圆锥和球一起以周期T匀速转动时,球恰好对锥面无压力.已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求:

(1)线的拉力;

(2)该星球的重力加速度及星球密度.

14.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AB与竖直面内的半圆形轨道在B点相接,导轨半径为R.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将弹簧压缩至A点后由静止释放,在弹力作用下物体获得某一向右速度后脱离弹簧,脱离弹簧后当它经过B点进入导轨瞬间对导轨的压力为其重力的8倍,之后向上运动完成半个圆周运动恰好到达C点。试求:

(1)弹簧开始时的弹性势能;

(2)物体从B点运动至C点克服阻力做的功;

(3)物体离开C点后落回水平面时,重力的瞬时功率是多大?

1B

2D

3A

4D

5BD

6B

7

8AD

9

10

11.【答案】

(1).

保证木块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木块滑上木板时的初速度相等

(2).

(3).

木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木块滑上木板时的初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1)实验要保证木块的初速度相等,A、B两步中,均使弹簧压缩到同一点P的目的是保证木块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木块滑上木板时的初速度相等。

(2)木块离开平台后做平抛运动,由于抛出点的高度一定,木块在空中的运动时间相等,木块的水平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实验不需要测出平台的高度h。

(3)设木块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运动时间为t,则木块的水平位移x=vt,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动能定理得:,可得:,m、f、t是常数,设,则L=kx2,k是常数,则L与x2成正比,即摩擦力对木块做的功形与木块滑上木板时的初速度平方成正比。

12

(1).

B;

(2).

B;

(3).

0.1;

(4).

1.5;

13【答案】(1)

(2)

【详解】(1)小球做圆周运动:向心力

①半径

解得线的拉力

(2)

④解得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设星球的质量为,则:

联立⑤⑦⑧⑨解得星球的密度

13【答案】(1)3.5mgR

(2)mgR

(3)

【详解】(1)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物体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轨道对物体的支持力为N,物体对轨道的压力为由题意知=8mg

由机械能守恒得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解得;

(2)设物体克服阻力做功为Wf,,在C点速度为

,物体恰到达C点

由动能定理得:

-2mgR

解得Wf=mgR

(3)物体落到水平面上时的竖直分速度是

重力的上升功率是P=mg

高一物理篇8

命题前,学校要求要按学测要求,但期末统考是按新高考模式命题,所以两者兼顾,就按新高考试卷模式命题,但题目难度降低一点,以便适合我们高一学生。

试卷结构是:单选11题,实验1题,计算4题。天体运动是:选择5条,计算1题,共30分。机械能是70分。

由于考试时间只有75分钟,所以选择题选项内容大多数是分析判断,不需计算。为了降低试卷难度,系统机械能守恒没有考计算题,知识点改在选择题里考查。

实验仍然是课本基本实验,强调课本实验的重要性。

计算题前两题为基本题,是学测要求,第一题均分5.7分,有部分学生第二问直接用第一宇宙速度表达式代入计算,阅卷时有些要求严格的老师扣了2分,建议学生以后解天体运动问题时,还是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开始计算。第二题均分7.3分,错误主要在克服阻力做功100J,在代入动能定理表达式时用正数代入,导致错误。第三题为中档题,均分3.75分,部分学生不能从图中读取物理量,不能用动能定理解决恒定功率启动问题。第四题是提高题,得分较低,学生在解决多过程问题的能力还需不断提高。

上一篇:万物理论范文 下一篇:物理小实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