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09-26 08:03:19

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篇1

问:我有社保,还需要商业养老险吗?

答:目前我国养老金由3大支柱构成: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雇主或由雇主与员工共同支付的职业退休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只能满足养老需求的60%左右。企业年金短期内还不能让大部分人受惠,退休后能否过上较为宽裕闲适的老年生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人商业养老险。

专业人士建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早用商业养老险补充社保养老缺口,以保证年老时维持体面的晚年生活,尤其是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自由职业者,更应该将购买商业养老险作为家庭理财的基石。

问:每年领取金额越多越划算吗?

答:不少人认为,投保商业养老险时,相同保额每年领取金额越多越划算,其实,有的年金保险产品每年领取年金额较少,但满期返还较多,此类产品身故保障功能较强,养老功能不明显;而侧重于养老功能的年金产品,每年领取金额较多,一般保障极低或没有身故保障功能,这种产品通常都设有保证领取年限,未到领取年限就身故可将剩余未领取金额给予指定受益人,不少养老险承诺10年或20年的保证领取年限,一般保证领取期越长越有吸引力。

可见,年领取保险金额只是选择养老险的一个重要的考量依据,关键在于根据自身保障、经济实力和需求选择为好。如果侧重自身保障,经济实力较好,最好选择保障功能强、满期返还多的为宜。反之,如果自身保险较全面或经济拮据,建议选择年领取保险金额较多,养老功能较明显的产品。

问:商业养老险领取越早越划算吗?

答:选择年金保险产品,应关注领取时间。通常情况下,年金产品设定在某一年龄,如50岁、55岁、60岁才能领取,也有一些即期型产品,如中国人寿“美满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在保单生效的同时即可领取首年年金。如果需要通过年金保险为未来养老提供保障,可选择一定年龄后领取,如60岁开始领取,对于有近期现金需求的人,则可选择即缴即领型。

一般来说,养老险一般分为累计期间和给付期间,累计期间是从保险合同生效、投保人开始支付保费到保险公司开始支付年金之间的时间间隔。大多数情况下,在退休年龄之前,比如60岁,如果被保险人在累计期间死亡或者领取年金,保险公司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中国保监会规定了包括年金产品在内的所有长期寿险产品必须提供最低标准的现金价值,保险公司在累计期需承担身故保险责任一般不低于保单约定的现金价值。

保险产品要有足够的资金增值时间,才能保证未来的收益。即缴即领型的产品因缺乏资金积累时间,产品现金价值较低,通常很长时间才返本。而在领取时,专家并不建议被保险人采取当年缴费当年领取的方式。对于不必使用生存金的被保险人来说,如果生存金当年不领取,保险公司会累计生息,以复利方式滚存下去,等到养老需要这笔资金时会颇为可观。

问:养老保可以解决一切养老问题吗?

答:有人认为,只要投保了商业养老险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由于老年生活的最大风险不是死亡,而是由于活得太久或健康状况不好而导致养老生活资金不足,养老险只是构建个人养老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购买时除搭配一定的意外、重疾险之外,最好辅之于储蓄、基金、黄金、房产等其他金融投资工具,多措并举才能实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的良好愿望。

问:缴费期限越长越合算吗?

答:短期期缴可令分红账户基数更大,其收益实际上比长期期缴收益更大。养老险缴费期限有多种选择,一般从5年到15年、20年不等。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利率的问题,它跟住房贷款有点相似,保费越早缴纳,越早开始增值。一次性缴清保费要比分期偿付的现值总额要低;期限短的分期偿付要比期限长的分期偿付现值总额低。如果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要尽量缩短缴纳保费的期限。

问:投保险种最好选择分红险吗?

答:目前养老金积累的险种分为4类:传统型、分红型、投连险和万能险。传统型和分红型养老回报额度较为确切,投入较少,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投连型和万能型由于投入较高,适合投资意识较强、高收入的人群。现在市场上最畅销的是分红型年金险,产品具有“保本+保息+收益分红”的特点,可以有效抵制通胀。选择什么类型的保险,需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险种无所谓好坏,只在于是否适合自己。

问:投保养老险时也要考虑子女的保险规划吗?

答:投保养老险前,需要先对自己和家庭成员面临的人身风险进行保险覆盖和保全。同时,还要坚持“下一代”原则,即在给自己投保的同时,给下一代购买一份两全保险。子女年龄小,所缴保费也会便宜,可以抵御子女遇到问题需要大笔支出带来的风险。

问:投保商业养老险要注重投资收益吗?

答:相对于基金、黄金、房地产等金融工具而言,商业养老险的长期收益率并不占优势。但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强制性原则,是它的优点。对于平常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较差的人群而言,购买商业养老险更为稳当。对于家族成员有长寿倾向的人群而言,选择养老保险就能“活得越久,领得越多”,这是其他理财方式无法提供的。

问:投保养老险是否越多越好?

答:理论上养老险越多越好,但养老险保费比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支撑。选择养老险的关键就是量入为出。一般来说,保费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10%~20%较为合理,商业养老金占养老保障的20%40%为宜。

在购买养老保险时,要考虑4个因素:投保年龄、家庭收支、家族寿命和通货膨胀。如果家族有长寿史,可考虑领取时间比较长的终身养老险,如果无,就选择定期养老险,否则可能会亏本。考虑到抵御通胀,则应选择有增值功能的养老险。

问:投保年龄和保险费率有关系吗?

答:2009年寿险公司实施的新的养老金业务表显示,男性平均寿命提高了4.8岁,女性平均寿命提高了4.7岁。人的寿命延长意味着以终身年金为代表的产品在保单进入给付期之后,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年金的时间更长了,支付的金额也更多了,这会对养老险产品的价格构成上涨压力。

商业养老保险篇2

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度

一、世界先进制度下养老保险模式

目前,世界先进的保险制度均是依照保险的“三支柱”模式进行建立的,但在“三支柱”之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简要介绍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1.鼓励发展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首先,美国政府推动企业和个人贡献力量,共同构建养老保障体系。这其中包括推出政策,扶持企业养老金计划,提出个人账户制度,这些都为社会养老分担了一定的压力。另外,为了构建“三支柱”模式养老保障制度,美国政府还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入缴费税收延迟支付以及企业缴费的税前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养老保障,这些措施加速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2.建立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制度。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初衷是使养老金能够有效增值,提高保障效用。美国政府提高了养老金的缴税水平,社会保障署将多余的税金转入社保信托基金,并聘请专业投资人进行投资,投资收益收回后继续充实到信托基金中,实现滚动发展。

3.推进企业养老金计划。养老金计划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美国政府主推的双D运行,DB模式以及DC模式。在第一种模式下,获取养老金收益的同时也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由雇主和雇员谈判确定待遇标准。在后一种模式下,政府会提供税收优惠,从侧面提供帮助。但在这种模式下,投资总量上会有所限制,并且政府不对养老金投资提供担保。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协调发展问题

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下,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总需求是一定的,如果保障成本过高或者保障水平难以提升,需求与成本及供给之间的冲突就会产生。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则将影响二者协调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金支付压力大

按照国际对一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占其总人口比超过10%即为人口老龄化国家的标准,我国自1999年已正式迈入,不仅人口老龄化速度非常快,且老龄人口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占比也越来越高。加上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养老保障问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作为补充基本养老保险的商业养老保险远未发挥其作用。

(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较为单一,保障与创新程度不够

首先,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保障程度与创新程度均不够,同质性较为严重。保险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投入运营,耗费成本及承担风险都很大。其次,在发展过程中,分红型产品总是一枝独秀,撑起整个寿险业的发展,而具有保障功能、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则比较少,这种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商业寿险的长远发展。

(三)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

几年来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虽然有所发展和保持递增,但相比世界平均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四)渠道拓展受限从社会养老保险的角度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对国家政策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需要国家机构强有力的参与。虽然保险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和经费的数量并未实现同步增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从商业养老保险的角度来看,主要发展渠道可分为中介代销和保险公司直销,由于地域限制的突破存在较高难度,商业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很难实现,急需通过扩张渠道来促进产品销售。

三、构建养老金协调度模型

协调度模型衡量了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发展协调一致的状况,显示了系统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趋势。商业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有着替代、补充与合作的关系。把协调度模型应用于衡量两类养老保险领域,对政府部门制定养老政策以及保险公司制定费率政策起到很大作用。

四、结论和建议

保险公司拓展新的经营方式。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需求,实行差异化经营是保险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各保险分支公司应当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开展详实的市场调研,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本经营区域的市场环境,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部门制定细化政策。既然不同的市场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与特征,那么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进行跟进,调整不同区域的市场。

作者:闫法涌 王楠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机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魏键,周石鹏.我国区域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协调度研究[J].保险研究,2011(07):47-52.

商业养老保险篇3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结合

    养老几乎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将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养老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联合国评定人口老年型国家的标准,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这是严重的在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就过渡到老龄化国家的未富先老。并且我国老龄化现象来得早、发展快,老龄人口基数大,因此,采取有效社会措施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老百姓养老主要有三种途径:个人储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其中个人储蓄是最传统的的养老方式。但由于收入有限,绝大多数人无法依靠储蓄积累较多资金,并且储蓄具有随意性、无计划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仅靠个人储蓄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养老的重心应在于养老保险计划的参与和实施。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障程度普遍较低、资金投资运营渠道较少且资金收益不高、资金安全性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实践表明,单一的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已不能够解决日趋复杂的养老保险保障问题。从国际保险业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以建立多支柱、市场化为方向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商业保险具备多年累积的精算优势,同时还具有营业网点众多、账户管理经验丰富、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完善、社会资源分配利用合理、收益无需纳税等明显优势,已逐渐渗透到社会保险的管理中,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在养老保险方面,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养老保险的保障程度。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向参保退休人。员提供最低保障待遇,即当地平均工资20%左右。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保持人们的就业积极性,防止“动力真空”的情况出现,社会保障率不能越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界限。因此,如果遇到购房、生重病或长期生病等情况,老年人很可能陷入贫困的窘境。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恰能较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它不仅能提供适度的保障,为保户提供多元化的领取养老金方式,如每月领取、每年领取或一次性领取,还开拓了养老保险的多功能,如分红、保障最低收益、投资账户等。第二,加速养老金的积累,实现养老金的有效支付。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国际警戒线为20%,世界各国企业平均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率为10%。我国偏高的缴费率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企业普遍存在逃避缴费和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动机,使养老保险基金隐性流失严重;二是加大了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经营造成压力。另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退休人员的急剧增加,退休费用也飞速增长,这导致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同期的基本养老金。因此政府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的资金,将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都用作现收现付,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转,无法积累。商业养老保险具有精算优势和丰富的账户管理经验,它能够积累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解决因退休人员迅速增加以及物价上涨而导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不足的难题。这有利于缓减社会养老保险对企业和政府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劳资负担,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奠定基础。第三,有助于加强资金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总理曾说过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切实管好用好,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在加强资金管理合健全监督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业保险本质上属于盈利事业,因此在养老资金的运用和管理上更注重效益及效率,在监督上也更加严格。它对社会保险的渗透可以加大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提高资金周转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流失,改善社会统筹账户及个人账户资金缺乏的现状。

    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也可以对商业养老保险进行很好的补充。商业保险的服务对象是具备保险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其保障范围较窄,不具备保险能力的人来说无法得到保障。这时社会保险就能发挥作用,它是人民的养老“保护伞”。它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筹集保险基金,来为保障人们最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人越多,受保障的人群也会不断扩大,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会提升。

    总的来说,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商业养老保险是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只有先解决好生存问题,才能去解决生活问题,所以社会养老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运行基础和前提。然而,仅仅解决生存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尽量去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为人民谋福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架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器”。而社会养老保险正是养老保险领域的稳定器、减震器、调节器。而商业养老保险在方案设计、资产管理和待遇发放等方面,对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有着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综观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需要依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结合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有限实施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光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

    熊盛文.关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

    林义.社会保险[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商业养老保险篇4

关键词:养老保障;商业保险;社会保险

联合国规定,如果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就意味着该国进入了老年社会,成为老年型国家。《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到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14.9%;老年人口在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左右。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合理可行的养老保障体系,现已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现状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主导并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军人养老保险以及农民养老保险);第二个层次是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第三个层次是靠个人资金力量养老(包括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理财等手段积累的资金)。这三个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管理水平不高,使得前两个层次的绩效并不很高。

二、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与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制度之间有矛盾

根据国际经验,支撑一个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三个条件: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富有效率的税收体系以及有效且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结构。从我国的情况看,养老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现收现付体系入不敷出,个人账户持续空转,养老体系存在巨量的隐性负债。仅就个人账户规模看,2008—2012年,“空账”由1.4万亿元升至2.2万亿元,4年增加8000亿元。与此同时,按照既定政策目标,第一层次覆盖面仍将持续扩大,与之相伴的就是政府长期承诺的迅速扩大,这些承诺的最终承担者仍然将是国家财政,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压力。二是人口迅速老龄化。受生育政策和生育意愿的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11持续下降至目前的1.64左右,且已持续多年低于2.1的生育更替水平。同期,人口预期寿命已从44.6岁延长至74.8岁,共延长30.2岁;老年抚养比从7.4%迅速升至11.9%。也就是说,现在退休的人多,独生子女这代人上班了,交社会养老保险费的人少,如果考虑我国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减速趋势,改革的确刻不容缓。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管理水平不高造成覆盖面低

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系的缺陷,扩面工作收到了制约。社保基金由于挪用、违规投资运营等形式出现的基金漏损现象非常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阻碍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由城镇向农村延伸。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在各种体制单位之间和各个省市地区之间自由转移,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大,造成这些企业无法参保,甚至造成大量已经参保的在外务工人员停止缴费,要求退保,被迫弃保。在我国,由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多为年轻人,因此加重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按照常住人口普查,乡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8.1%,已经高于镇(6.0%)和城市(6.7%),现在过去14年了,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三)多种原因造成企业年金发展缓慢

近年来,人们普遍期望企业年金能够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包括保险公司)机构,但是这需要有几个条件:一是需要专业的展业推进人才;二是众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三是国家在这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论是企业自己运作还是交给专业的金融机构操运,都需要科学的精算、高水平的资金管理以及决策层的共识。近年来,很多大型国营企业效益不好,连连亏损,连员工日常开支都困难,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根本排不上日程。富裕企业的员工,本来在职收入就高,再加上企业年金计划,退休时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已经在客观上扩大了行业间、企业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再给予年金计划税收优惠,无疑是不公平的,也怕因此减少了财政收入。从制度角度讲,企业年金保险难以强制执行,仍属于自愿操作阶段,很难普及。

三、构建商业保险参与下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需要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是各个环节联动的系统工程。构建并完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旨在兼顾再分配、保险和促进资本积累等多重目标。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人身保险业务。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和生命为保障对象,当被保险人发生死亡、伤残、疾病或年老等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时,负责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业务。可见,商业保险业务与社会保险有很多交叉业务,养老保险也在其中。

(一)商业保险对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作用

2014年8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中指出,保险公司要“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明确了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定位和作用。商业保险公司在多年经营过程中,在精算方面、资金运用、客户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储备了大量人才,建立了众多的服务网点,完全可以为帮助社会保险的运作提供各方面资源。政府可以采取购买商业保险服务等形式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共同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障体系。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可以参照商业养老保险,将现收现付制全部或部分改成商业养老保险的个人积累制,使资金更合理地保值增值,有效使用。

(二)商业保险对企业年金保险的作用

多数企业不具备经营运作企业年金的硬件和软件,而年金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中团体人身保险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专门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机构,其丰富多样的年金保险产品和专业人才,一定可以满足不同企业对企业年金保险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支持保险公司办理“税收递延年金保险”,还要根据地域差异和不同年金产品等具体情况规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办理年金保险业务,分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效益。遍布全国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强大的电脑技术支持,将为养老金的异地转移、内容变更提供便捷的服务。高效的专业服务将有效扩大保险服务面,争取将城乡居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障体系。

(三)商业保险对个人养老力量的作用

商业养老保险篇5

目前市场上,除了企业年金以外,补充养老保险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各类保险机构所销售的商业团体补充养老保险(简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它是以某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成员(可包括成员配偶、子女和父母)为被保险人(不少于5人),保险人用一份保险合同承保,在被保险人生存至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后,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给付养老金的人寿保险。上述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

(一)从性质和实施主体来看

企业年金实质上属于一种资产管理类业务,它为了从制度上把资金投资运作与资金存放分开,避免人为风险,采取信托管理方式,设受托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四大类主体,由各参与主体(主要为具有资质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等)共同管理受托资产;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业务属于保险业务,从运营主体来看,商业团体养老保险把所有功能集中于养老保险公司或寿险公司。

(二)从监管主体来看

企业年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导和推动;而团体养老保险的监管主体为保监会。

(三)从投保人数来看

企业年金需要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才能为职工进行投保,即参与前提是企业已为职工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金;而团体养老保险只要5个人以上的特定团体成员,就可以作为被保险人,由相关单位或团体向保险公司投保。

(四)从灵活性来看

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设计,无论是从缴费方式、保费领取上都较年金更加灵活。缴费方式方面,企业年金是逐年缴纳的,要求企业每年要按年薪的一定比例为员工缴纳年金;团体养老年金则灵活得多,投保人可选择定期、不定期、定额或不定额结合交纳保险费。保费领取方面,企业年金的领取有严格规定,只有当个人退休、出国或者被保险人死亡后,才能领取;而团体养老年金则没有这个规定,投保人也可以选择中途退保,让被保险人提前获得现金奖励(尽管可能由于提前支取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代价)。

(五)从税收优惠上看

目前来看企业年金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颁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3号):自2014年1月1日起,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采用递延纳税政策,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目前为止,尚未享受个所税的递延纳税优惠。由此可见: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监管更加严格;由于采取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资产的投资效益,此外目前还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作为商业保险一种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集资产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管理成本相对较低,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满足尚不具备年金设立条件的中小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需求。

二、企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市场情况比较

(一)企业年金市场情况

由上表可见,企业年金规模逐年扩大,2007~2014年期间,参与年金计划的企业数、职工数和基金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57%、13.78%和26.07%。从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我们将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与沪深股市投资最具代表的沪深300指数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2007~2014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牛熊转化周期,沪深300指数从2007年初的2041.05起步,八年期间的年平均收益率为7.10%。对比而言,企业年金的同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7.87%[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2014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EB/OL]./shbxjjjds],收益更高,并且企业年金的收益波动(即投资风险)远比股市投资要小得多。实现上述高收益、低风险的原因在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管理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年金投资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实行专业化管理。其中,对于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有限制: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或者等于30%)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30%;其中,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直接投资于权证,但因投资股票、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等投资品种而衍生获得的权证,应当在权证上市交易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卖出。这样制度安排的好处是:既能享受股市等风险资产上涨带来的高收益,又防止因涉足比例过多带来的反转风险。此外,投资机构的专业化管理,也提升了企业年金整体的收益水平,跑出了远高于股市的收益率。

(二)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市场情况

长期以来,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作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形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企业员工补充养老保险的主要形式。然而自2005年以后,团体年金的保险收入规模急剧萎缩,从2005年的595亿元降至2011年的37亿元;尽管2012年保费规模回升至92亿元,不过2013年保费收入再次下滑至59亿元。相比企业年金,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不佳,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企业年金发展的大力推动。自2007年起,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两大文件:“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12号)以及“关于对原有企业年金移交有关问题补充意见的函”(人社厅发[2008]9号),使得相当数量的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被转为了企业年金。文件规定为:原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行业管理的以及企业自行管理的的原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下称原有企业年金)进行规范管理,提出应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建立原有企业年金的企业,仍然生产经营并继续缴费的,要按照《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5号)规定,对原有企业年金方案进行修订,原来没有企业年金方案的要重新制定,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后,要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择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并签订基金管理合同,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此外,文件还对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处理提出如下意见:企业原来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名义为职工购买的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应当按照劳社部令第20号、第23号和《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2007〕12号)的要求予以规范。今后任何机构和单位不得以企业年金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名义销售、购买商业团体养老保险。通过上述的两者市场发展情况比较,我们应该关注到以下的现实。第一,企业年金尽管发展较快,但是目前规模依旧很小,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截止2014年底,我国仅有7.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占同期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不足0.50%;2014年底我国A股证券交易总市值约37万亿元,而同期企业年金累计规模仅为7689亿元,相当于A股市值的2.08%。在与一些主要国家进行比较时,这种差距也非常突出,按“企业年金计划成员数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百分比”的指标来看,我国仅为2.41%,不仅远运落后于瑞典(90%)、比利时(55.60%)、英国(47.10%)、美国(46%)等私人养老金市场发达的国家,同时与奥地利(13.90%)、意大利(10.60%)、西班牙(8.70%)和葡萄牙(8.70%)等公共养老金占主体地位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限制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基本养老保险较高的缴费比例,已经严重挤压了企业年金的缴费空间;年金的税收优惠有限,尽管新颁布的财税[2013]103号在个所税递延方面进行了政策税收支持,但是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比例方面仍未有放宽限制变化,现行政策(《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只允许企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金在职工工资总额5%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按上述比例缴纳的企业年金,远远不够解决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问题。第二,尽管商业团体养老保险近年来遭遇到不断被转换为企业年金从而规模下降的情况,如今转换截止期限已至,而商业补充养老保险并未消亡,反而在2012年有所回升,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还是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实际上,无论是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还是企业年金都属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形式,都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应鼓励创新,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补充养老需求。

三、企业年金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年金,随着国家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日益重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更多的优惠政策将使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获得跨越性发展。这些制度变革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打破国有企业对经济的垄断,让民营企业受益,增强其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能力;制订和实施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提高企业缴费比例上限并扩大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的比例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参与意愿;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空间;此外,改造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架构,创造更加透明、宽松和激励性的制度环境以及制订更多针对中小企业及其职工参保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等。对于商业团体养老保险,国家要承认其在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着与企业年金类似的作用,从而给予其与企业年金同等的优惠政策;尽管2014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但是何时全面开展尚无明确时间表,应加快推进。此外国家应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精算技术、人寿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设计更多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产品,提供更多养老服务、拓展养老产业,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险需求。

商业养老保险篇6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农村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6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13

一、海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现状分析

(一)农村老龄化严重

海南省于2001年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2008年海南省老年人口突破100万,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104.8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12%,高于全国的11%;65岁以上人口76.45万,占总人口比重8.95%,高于全国的8.3%;83%的市县已经进入老龄化,其中老龄化程度超过12%的有文昌、琼海、定安、澄迈、海口、保亭和万宁等7个市县①。海南省近年来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老年抚养负担沉重。一般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万美元以上,而海南省2003年超过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1036美元,仅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②。

同时,海南省人口老龄化存在严重的“城乡倒置”现象,即劳动力“乡-城”转移导致了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程度快速恶化,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超过城镇。目前海南省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55.6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12.53%,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全省平均值,而且比城镇高1.06个百分点。生活在农村的80岁以上老年人约8.2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数的14.88%,高龄化指数比城镇高2.02个百分点③。

(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国家,海南省本土“孝”的观念特别浓厚,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为家庭养老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海南省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传统养老方式维系的基础开始出现变化,养老关系中的载体和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难度增加。

计划生育的实施缩小了农村家庭规模,使农村家庭失去了家庭养老保障所必备的“临界子女数量”④,破坏了家庭养老保障的生态链[1]。农村家庭结构日渐小型化、核心化,农民养老保障失去了原本可依赖的互助共济的大家族关系网。同时,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推进以来,各市县积极落实《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实施的决定》,展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重点特色项目建设,就业岗位的增加,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家庭空巢现象突出。

(三)土地养老功能弱化

土地是大多数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民养老的最可靠、最基本的保障。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征用成为非农用地。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征用农村土地现象逐年增多,截至2007年海南省被征地的农民累计达到25万人。一些早年被征地的农民由于年龄偏大,转型就业能力差,当年的征地安置补偿款已花费完,很多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无创业资金”的“四无”人员,正面临老年的养老问题[2]。

尤其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获批以来,为充分发挥国土环境资源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切实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土环境资源管理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国际旅游岛各类用地需求,优先保障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推动发展高尔夫、主题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多元化特色旅游项目,鼓励发展富有海南省特色、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产权酒店等房地产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征收更多的土地,农村土地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对老年农民而言,在失去土地以后,无论从身体状况还是从劳动技能方面看,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都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也无法实现自我保障。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当前政府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最紧迫的现实任务之一。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滞后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要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3]。海南省的“农保”远落后于“城保”的发展,以2007年为例,根据海南省人劳厅提供的数据,全省有18个市县221个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①,参保人数约26万多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5.8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为 141.56万人(不含离退休人员),覆盖率约为35.48%,是前者的6倍②。

海南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③,还未全省推广。现阶段全省累计14.2万人参加了新农保,2010年第一季度共有10.4万60周岁以上老人领取了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④。

(五)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缺失

据海南省保监局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33.07亿元,同比增长9.99%,其中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20.75亿元,同比增长8.31%⑤,但较之全国保费同比增长水平尚有差距。海南省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还极不发达,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基本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南省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尤为根深蒂固,保险意识淡薄,对保险的接受和认同能力有限,农民购买保险的意愿微弱。同时,由于商业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进行的,所开发的产品基本是针对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收人水平、购买能力、保障需求而设计的,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农村地区销售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大都是直接从城市市场移植过来的,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新品种。这些产品的保费、保险金额及保障范围不适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不能切实满足农民的需要,难以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海南省农村自然环境特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这导致保险公司展业难,展业成本高,对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信心不足,大多数保险公司忙于在城市展业,无暇顾及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加之前些年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市场不受重视,业务严重萎缩,相应产品在保险公司经营地位下降,业务人才纷纷改行或离岗,导致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行业人才短缺。

二、海南省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面推进,不管是从农村经济基础方面来看,还是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都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引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农村经济基础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海南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5年、2008年分别突破了3000元、4000元,2009年达4744元,扣除消费支出,历年的收入剩余比例都在36%左右①。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给予更大优惠和更加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还将会有更大的改善。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海南省生产总值增长全国排名第一,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9.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创下1993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比全国增长11.9%高13.2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增长全国排名第一,农业完成增加值10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比全国增长3.8%高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全国排名第一,随着宏观经济继续好转,企业生产不断扩大规模,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和季节性务工的薪酬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9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比全国增长11.8%高5.7个百分点②。由此看出,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决策为海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农村经济将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带来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这为在农村开拓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国家政策环境

保险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三农”保险,为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保险监督管理委会将“三农”保险列为战略机遇期我国保险业重点推动和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将其看成是保险业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三农”保险市场从地域上看主要包括县城、乡镇和农村三个组成部分,即县域范围的保险市场,因此,发展“三农”保险主要着眼于县域保险市场。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但县域保险的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保险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薄弱环节。2004年以来,保险监督管理委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保险,积极探索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在内的保险产品。

据悉,2010年海南保险监督管理委会将进一步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以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建立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旅游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三农”保险、责任保险、商业健康、养老和意外保险等业务③。在政策支持下,农村地区的保险保障网络将逐一编织完善,商业保险也将渗透到农村养老保障领域,与政府(社会保险)合力解决农村地区 “老有所养”等难题,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海南省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应遵循原则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与城市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相比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特点,应周密筹划,遵循某些原则。

(一)以民为本,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5月4日,海南省省委书记卫留成在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三会”上强调,全面抓好贯彻落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扎实有效向前推进,把海南发展真正推进快车道。同时还指出,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既强岛又富民的目标,要坚持把民生事业放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位置来考虑,努力让海南的老百姓从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并要将此作为一条政治原则④。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养老的后顾之忧,让海南省居民享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是以民为本的体现,又可以进一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

(二)积极试点,稳步推进

根据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工作安排,监管部门将指导保险公司在产品、数据、理赔等方面加强与社会保险“衔接”,鼓励开展县域养老保险试点,加强对农村商业养老险市场的开发。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探索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既要积极推动,又要稳步推进。坚持在空间上梯度开发,在时间上循序渐进,以期激活巨大、尚未苏醒的海南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三)因地制宜,开拓创新

海南省广大农村地区因其地理、气候、社会环境以及人口素质等因素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现状的差异。目前,海南省各市县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要针对具体市县农村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立足实际,有的放矢,同时也要大胆创新,使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与服务真正贴近农村实际。针对海口、三亚、东方、琼海、儋州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以及琼中、白沙、保亭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分别销售期交保障型产品或风险型期交产品。除了要做到产品创新外,而且还要做到销售模式创新,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实行“城乡营销员联手,共同服务农村市场”、“派驻城市营销员到农村蹲点服务”与“整合优势资源,组织人力到农村进行集中展业”等方式。

(四)重视管理,规范操作

农村商业保险网点远离中心城市,容易形成层级管理上的漏洞,因而应在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经营主体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机构管理水平。给予基层公司和农村网点相应的政策激励与支持,防范风险,切实加强对农村营销服务部的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

四、海南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策略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途径,以尽早使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到海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

(一)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

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利国利民,既可减轻财政负担,又可缓解农民养老的压力,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引导其健康发展。据《2009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全省生产总值164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166元,增长10.5%,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05美元。全年全省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3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高于GDP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21亿元,增长23.0%,比全国财政收入预计增长11.7%高11.3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加之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推进将会给海南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提升带来无限机遇,海南省各级政府有能力对海南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诱导机制,扩大农民商业养老保险服务的覆盖面。同时,保险监管机构应加紧制定和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农村商业养老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二)结合农村实际,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养老保险产品

根据目前海南省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农民的收人状况,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开发真正能够体现低保费、保基本、广覆盖且缴费灵活等特点的养老保险产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应具有明显的保障功能,保险金额要适当,提供的保障水平和农民缴费能力相匹配。要体现市县差别,根据不同市县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民族风俗的差异,在相对贫困县域农村设计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的产品,开发低端市场,突出保险的保障性;在相对富裕的县域农村可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产品,开发中高端市场,兼顾好保障性和投资性。可按照团体年金的思路设计以村为单位的产品。另外,要适应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大力推进农村商业养老产品的通俗化进程,以通俗易懂、投保简单、便于携带的卡折式产品为销售重点,突出便利性。

(三)加强宣传普及,提高农民自觉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海南省农民群体的养老问题一直以来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家庭等互助方式,并且“养儿防老”的范式已经在很大一部分人头脑中“固化”,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完全建立。因此,非常有必要就如何防范老年可能遇到的养老风险向广大农村居民进行宣传,培养养老保险的意识,让农村居民知晓不能仅仅依靠家庭养老来化解个人养老风险。在宣传方式上,结合农村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黑板报、墙报、宣传单、人员讲解以及当地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商业保险公司还可以组织文艺宣传队走进农村,表演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活动的过程中宣传保险,提供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召开产品说明会,送文化、送保险知识下乡。在宣传内容上,既要宣传保险条款,还要结合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保险理赔事件和保险公司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示范先行、典型引路的方法进行重点宣传。在宣传文字上适应海南省多民族的特点,既要有适合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又要有便于农民能看得懂的宣传单。同时,经常深人农村,听取投保农民对所购买的保险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农民的需求,不断加强客户服务工作,为客户排忧解难,取得当地农民和政府的信任。

总之,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开展海南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摆在面前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而是“应该如何开拓”的问题。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适销对路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将会逐渐为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李萍.人口安全与和谐海南[J].今日海南,2007(7):40.

[2]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16.

[3]刘艳;孙学新;邱金凤.海南率先建立省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J/OL].南海网,省略/news/system/2009/07/14/010520349.shtml.2009-7-14.

Commercial Old-age Insurance Supplements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of Hainan Province

CAI Ling-li1, LAI Zhi-jie2, FENG Zhi-min3

(1.Hainan Branch of Ping An 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 Haikou 571100,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01, China ;

3. Hainan Insurance Regulatory Bureau, Haikou 570125, China)

Abstract:Commercial old-age insurance is a necessary complement for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Hainan, which attempts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island, still faces problems like severe aging problems, less support from family-and-land model for the elderly, underdeveloped insuran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s well as shortage of commercial investment in this field. In this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commercial old-age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 is proved; its basic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suitable for the uniqu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Hainan were raised in the hope of inspiring relevant people to develop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island with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商业养老保险篇7

(一)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种类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三种:

1. 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方面,相比较城镇职工,农民工在缴费比例为单位缴费比例12%,农民工个人缴费4%至8%,全部计入个人账户。计发方面,以缴费15年为界,缴费满15年以上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不满15年的,而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由社保机构将其养老保险关系及资金转入其家乡的新农保制度,按规定享受新农保待遇;没有参加新农保的,比照城镇同类人员,一次性支付其个人账户养老金。转移接续方面,在不同城市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间转移时除个人账户资金外还可以转移12%统筹基金,但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为其他保险则只能转移个人账户资金。

2. 实施新的农民工专项保险制度。例如上海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了综合保险制度,除外地施工企业外,综合保险费率为12.5%,费基为上年度该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其中的7%为养老补贴,总费率负担仅为城镇职工的l/4。

3. 在原籍所在地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三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

三种不同的保险模式分别针对不同流动性的农民工群体,各有各的利弊,也产生了不一样的问题:

1. 第一种制度,主要问题存在于转移接续和最低缴费年限两个方面:

(1)转移接续。主要是可转移接续的资金额度少和办理转移接续业务的效率低。因为根据我国现有的规定,农民工只有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转移接续才能将个人账户资金连同12%的统筹账户资金一同转移,而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到新农保则只能转出个人账户资金。这对于农民工来说十分不公平,并且可能造成农民工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缺口买单,承担原本没有享受到的社会福利而带来的隐形债务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保异地转移并没有完全实现全国联网操作,办理手续时甚至需要使用挂号信进行沟通办理,效率非常低,即使是按规定可以进行转移接续,等待时间也过长。

(2)最低缴费年限。根据《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规定“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以上(含15年),符合待遇领取条件后,由本人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机构提出领取申请,社保机构按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核定、发放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所要求的15年的缴费年限对于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来说很难实现,使农民工很难享受规定中的待遇。

分析其原因:首先,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目前仍然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针对于不同的群体实施了不同的制度,并且不同的制度之间缺少相应的制度衔接,这给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接续带来不少困难,其中近1. 6亿农民工面临的是城乡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同时,农民工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时也有很多障碍。根据规定农民工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转移接续时只能将统筹账户资金的12%进行,剩余的社会统筹部分基金则充入转出地的社会统筹基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就使得转入地政府只接收到小额的基金,却要负责转入农民工长期的养老待遇,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转入地政府必然不想要接收外地农民工职工的转入。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农民工的流动性大,这种特性与我国不同地区养老保险政策迥异的现状严重冲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接续”。目前的保险社会化程度低,即使在同一个县、市范围内,农民工由于暂时失业或者工作变动,也会因手续繁琐而中断参保。因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使农民工很难真正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最后就是我国社会保险分立式管理体质的存在使得各统筹区域的管理系统之间没有统一联网,办事效率很低,而且很容易造成信息遗漏和失真。

2. 第二种制度,单独为农民工建立养老保险体系实际操作简单,较好地适应了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也克服了双低模式下存在的农民工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买单的不合理现象。

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我国社保的总体发展方向是实现全国统筹,另外建立保障制度不利于其实现;也会使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赡养比显著上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财政补贴的压力,增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成本;同时单独建立的制度养老补贴的待遇水平偏低,难以有效防范未来的养老风险。

3. 第三种制度,安排农民工在原籍所在地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做法也不妥当,这是对农民工这一职业群体养老保险的规避,我国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较低,而且各地的缴费标准不一样,资金管理不规范,根本不能保证农民工养老的需要。

总体来说三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都有很多欠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总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大环境,以及由其导致的不同群体的保险制度分割,再加上现有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而且这些方面与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大的特点都相冲突,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

在多支柱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变化的余地已经不大,同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目前面临严重的赤字,难以满足未来养老保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引入养老保险体制中无疑会加速这一进程。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探寻现有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同时可以尝试引入农民工商业养老保险,并且商业保险相对于社会保险的种种优势也使通过商业保险来弥补目前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农民工养老保障的缺失具有可行性。

二、建立农民工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

(一)商业保险有其自身的优势

这些优势不仅能够弥补上面分析到的社会保险所不能在短期间内解决的缺陷,而且还能更加有效率的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同时在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时不会给政府和现有保险体制造成额外的压力。

首先就是商业保险的开发、销售和管理都是全国性的,农民工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便,同时也提高了统筹的层次。相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产品全国联网统一管理,这使得两种保险形式在面临农民工这一流动性较强的群体时商业保险明显具有优势。农民工加入商业保险之后可以很方便的将自己的保险关系随着自己工作地点的转移而转移。

缴费方式灵活,不必局限于缴费年限和定期缴费金额。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缴费方式一般可灵活选择,一些产品可以不定期不定额缴费,即使投保人缴费中断,以前年度缴纳的保险费仍然生效,待投保人有条件缴费时,可即时续保,同时在被保险人开始领取年金前,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确定每次缴费标准。

在经营管理方面,商业保险也具有优势。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具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而且作为自负盈亏的经营机构,商业保险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效率更高,运行更加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设立专门账户,进行基金运营并实现保值增值,有利于农民工保险基金的良好运营。同时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基金单独运营也可以避免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基金为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缺口买单。

保险种类方面,商业保险种类多,可以通过开发不同类型的险种以及不同标准的保险金额来满足农民工的多种保障需求。

(二)政府方面,建立农民工商业保险可不增加或少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农民工加入商业保险其所获得的支付与其缴纳的金额直接挂钩,政府负责的是监管和风险担保,而且政府可以直接利用保险公司现有的人才队伍和服务平台,利用保险公司灵活的用人机制聘用专业人员,减轻政府新设经办机构和增加人员编制的压力,节省专业培训的时间和费用,在不负担或少负担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的条件下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有效覆盖,不给现有体系增加压力。

(三)从农民工群体来看也具有可行性

农民工商业养老保险在保障农民工养老权益方面确实具有可行性,但是将农民工养老引入商业保险并不是完全将农民工抛入商业保险而政府不负任何责任,农民工商业保险应该不同于普通山野保险,政府需要参与其中,通过企业、保险公司或者直接给予农名工参保方面的支持,保障其权益。

三、建立农民工商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民工商业养老保险必然是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同时政府参与其中,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实行有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政府或者由政府间接通过企业购买商业保险的各种服务与目前农民工所参加的社会保险相结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保险的特点,针对不同地区农民工的差异性和其流动性,建立农民工商业保险,在政府的监管下切实根据农民工自身的不同需求,实行有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各层次农民工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

(二)给予国家政策支持,对于愿意经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

在保证农民工保险的政策性的同时,保证商业保险的利润,对于愿意经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公司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采取减免营业税和设立保费税前列支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进一步降低保险产品价格。

(三)大力开发适合农民工的险种

商业保险公司应基于农民工的自身特点来设计险种,根据不同的工作时段、不同工种、不同缴费能力等因素,设计不同缴费档次的保险险种,形成保费较低,保障适度,保单通俗购买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产品,满足农民工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需要。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农民工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经费来源、待遇享受、征缴办法、保险关系接转等问题,为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同时,对于商业养老保险更加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国家各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要不断加强农民工商业养老保险方面的监管制度和法制体系的建设,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五)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群体对商业保险的认识

商业养老保险篇8

关键词: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制约因素

一、我国税延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对于被寄予成为第三支柱厚望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我国早在2008年就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了短暂的试点。《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苏州工业园三地实施为期一年的税延养老保险试点。通知确立了我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模式——EET模式。期望能够通过个税递延撬动我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巨大市场带来千亿规模的保费收入,促进第三支柱的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税延养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7160万元,承保单数不足4万件,截至2019年3月累计实现保费也仅1亿元;上海地区实现保费占全国的70%以上,苏州工业园区仅有数份保单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银保监会批准的23家保险公司中实际开展经营16家,除太保寿险、平安养老与中国人寿三家外,其余公司业务零星。可见,市场表现与各方期待相比有较大距离。

二、我国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建议

导致我国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表现低于预期的因素,除试点的时间、空间限制,国民养老储备习惯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政策制约

通知规定,保费的个税税前扣除限额不超过当年应税所得额的6%和12000元的孰低金额,即缴纳保费时每月最多税前扣除1000元。领取的商业养老金25%免税,其余75%按10%缴纳个税,即领取时的税率为7.5%。这一税率使通过递延缴税产生的节税效应惠及范围缩小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4400元的人群。新个税法免征额的提高和各专项扣除项目的增加使这一群体进一步缩小。但对于这部分高收入群体,每月最高1000元的额度明显过小,无法满足其退休后维持生活水平的需要。力度不足的抵扣限额无法形成对高收入人群的有效激励,选择性的惠及政策对低收入群体也有失公平,从而制约了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在全民范围内的发展。建议将领取时的税率与最低档个税税率建立对等关系,从而使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全民都享受税延优惠待遇。同时建议将抵扣限额适当提高,并且在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与商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之间统筹平衡。

(二)产品制约

目前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品种根据积累期收益可分为确定型、保底型和浮动型三种。各保险公司给出的年利率大致在2.5%-3.5%。这部分收益在取得时不征税,在最后领取时按7.5%的税率计征个税。与目前存在各种个税优惠的存款、基金、股票、信托等个人养老准备手段相比,既不具有收益率优势也不具有税率优势。通知规定个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才可领取商业养老金,领取期限不少于15年。领取起点和年限的规定,虽然是出于长期稳定保障的考虑,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束缚性。建议对税延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完全免税,并借鉴其他商业养老保险品种经验,设计出更加灵活、契合购买意愿的品种,从而从产品的角度刺激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三)平台制约

上一篇:基本养老保险范文 下一篇:保险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