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移动通信终端;电源管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引言
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如GSM手机、CDMA手机及PHS小灵通电话已经深入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同时,由于一些移动终端厂商的设计缺陷,多次出现了手机爆炸伤人事件,而造成爆炸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源管理部分设计有缺陷或设计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与其他现有电池相比,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具有多项优势,这使它们成为更适合于便携式应用的电源。它们可以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最高达200W·h/kg或300~400W·h/L,分别是Ni/Cd或者Ni/MeH电池的2.5倍和1.5倍)和更高的电池电压(碳阳极电池为4.1V,石墨阳极电池为4.2V)。它们具有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小,可快速充放电及更高的充放电次数等优点。
锂离子电池的更高化学能量密度和更高电池电压使得我们可以为移动终端产品应用制造出更小和更轻的电池,而更轻和更小的电源对目前中国移动通信终端产品追求最小尺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充分利用电池容量或延长电池寿命,必须极其严格地控制充电参数。
鉴于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上述优点,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设计高效、安全的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管理电路。
1 移动通信终端产品锂离子电源管理的原理及设计
锂离子电源管理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特性来进行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及供电性能主要体现在其充放电参数的控制上。图1为锂电池电源管理原理图。该图由控制芯片和电路组成。接下来,我们就图1从锂电池放电、充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锂电池的管理。
1.1 放电工作原理
电池过放可能会给电池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大电流过放或反复过放,对电池的影响更大。一般而言,过放电会使电池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可逆性受到破坏,即使充电也只能部分恢复,容量会有明显衰减。锂离子电源管理电路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保护锂电池不至于过放。
图1
锂电池的正常工作电压为2.575~4.2V。当电池电压在此范围内,管理电路将MOSFET管S4打开,在电池(CELL)电压与BATT+之间建立低阻通道,有利于电流从电池流向手机负载。在此情况下,过放就体现为输出电流过大。在整个输出过程中,电源管理电路不断地检测从电池输出到负载的电流。当电池输出电流超过通常的保护值3.5A的时候,手机短路保护电路开始工作,关闭S4,切断电池与BATT+的连接。
当电池持续放电到电池电压低于文献[1]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375V以下时,则属于电压过放。此时,图1中的手机低电压及短路保护电路开始工作,同电流过放一样,关闭S4,切断电池与BATT+的连接达到保护锂电池的目的。
1.2 充电工作原理
充电管理电路在对锂电池进行充电时,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保证锂电池能够充满,又要保证锂电池的性能,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锂电池不能过充。如果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过大,或充电时间过长,产生的氧气来不及被消耗,就可能造成内压升高,电池变形,漏液等不良现象。同时,其电性能也会显着降低。
整个充电电路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充电模式:
——低电压预充电模式;
——全速充电模式;
——涓流充电模式;
——顶端截止、脉冲充电模式;
——充电截止模式。
1.2.1 低电压预充电模式
当电池电压低于3.0V时,电源管理电路进入低电压预充电模式。当电池极度过放时,为了防止过量的充电电流对电池性能造成损伤,充电电路应该采取渐进的充电方式。
对于一块极度过放的,电压已低于0.7V的锂电池,电源管理电路将提供预充电涓流给电池。此时S1关闭,充电器通过R1提供电流给管脚Vdect,充电器提供电流的大小完全由R1决定,整个充电器几乎工作在无负载情况下。这种充电模式甚至可以对电压已经为0V的电池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高于0.7V低于1.98V时,外部S1及S2工作,电源管理电路可以以更高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但是,此时三极管S1的功耗检测电路还没有工作,必须限制其功耗低于800mW,以免烧毁S1;当电池电压高于1.98V低于3.0V时,整个电源管理电路都正常工作,此时S1的控制电路使S1以较高的电流,但远低于全速充电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该电流一般超过100mA。
1.2.2 全速充电模式
当电池电压高于3.0V时,预充电模式结束,进入全速充电模式。此时,电源管理电路将S1及S2打开,并使S1工作在饱和模式,充电器提供全速充电电流给电池充电。但是,电源管理电路将限制最大充电电流小于1.5A。
这种充电模式对充电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实现限流输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移动通信终端厂商,在产品设计时可以根据产品的定义,选择不同的充电电流,实现对具体锂电池快速有效的充电。在典型应用中,一般要求充电器提供的输出电流限制在1A以内,具体的电流可以根据所用锂电池厂商推荐使用的充电电流,以便电池能够具有一个较高的循环寿命。
1.2.3 涓流充电模式
该充电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恒压充电模式,当电池表面达到控制电路设定的终止充电电压Vterm时,即进入该种充电模式。由于在全速充电模式下,电流比较大,电池表面电压与实际电池芯的电压有比较大的落差,涓流充电模式就是用来减小甚至消除该落差。此时,电源管理电路通过控制S1的开闭情况,将提供给电池的最大电流限制在100多mA。由于电池被充得越来越足,因此,涓流就越来越小,直到截止。
1.2.4 顶端截止脉冲充电模式
当电源管理电路处于涓流充电模式时,它会周期性地跳转到全速充电模式,形成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大电流脉冲宽度一般<100μs,这样有利于电池更快被充满。
1.2.5 充电截止模式
电源管理电路会有一个控制引脚,由手机的CPU决定什么时候停止充电。进入这种模式,一般会有这样几种情况:手机检测到充电电路包括锂电池温度过高;不是原装的锂电池;已经进入涓流充电,不需要充电时间过长;充电器设计不合理等等。
2 结语
由于电源管理电路在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到手机的安全性能而且
关键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项目化;教学
引言
从2009年以来,通信行业逐步经历了3G到4G网络建设,形成了包括信息运营服务,终端建设服务等业务的产业增长链。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提高了对通信人才的需求。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无疑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的使学生从《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中受益,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就必须以高职院校为改革的主体,以当前学校所拥有的一系列的岗位为出发点,对传统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改革,以求使学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扬科学首创精神,同时也希望通过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实现学与做的一体化,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1传统的《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弊端
传统的《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按章节模块化的教学。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必要合适的实践环节,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基本不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对这门课程已经有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在正式参加工作时仍旧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来专门进行培训,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习的效果,使得传统的课程学习不能够很好的满足高职院校所制定的相关目标,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型的学生。
2传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的移动通信教学的弊端,着眼于当前各大企业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我们能够看到,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大多会倾向选择一些操作性的岗位,而企业对这些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希望学生在参与到工作时就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完全对接,能够直接上手参加工作。因此,就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应该主要还是让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理论进行了解,这些仅仅是属于比较基础性的,不必进行过于深的探讨和研究。学生只需要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认知即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部分需要重点把握的,可以适当的进行深入说明。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大力加强介绍当今新兴的前沿技术成果,让学生能够对移动通信这一行业进行了解,以便于加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总体而言,对传统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改革,就必须在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中,不断的提高实践教学的环节,这样有助于将课本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融入企业的能力。
3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方案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需要对《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制定相关建设方案。这些课程建设方案,有助于将这门课程进行清晰的定位,把握这门课程的发展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
3.1项目化教学定位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作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这一专业的学生进行必修。这门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中间承接的作用,在这门课程之前,主要修学习的是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技术、电路余电子技术等课程,后期主要学习无线网络优化、光纤通信技术等。通过对这一课程进行学习,致力于构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学习基本的理论,把握好关键性的技术,提升自身素养,着眼于增强学生各项能力,包括对通信设备进行开发,工程设计以及系统进行维护等。这门课程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
3.2项目化教学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面向于相关岗位群,例如无线通信设备调试、工程安装、移动通信售后服务等。通过对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充分的理论知识,具备通信技术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走向一线的操作性技术岗位,对通信设备进行专业性的维护,运营技术岗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项目化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目标,指引学生,让学生在大目标的前提下来学习,以使学生不偏离于目标。
3.3课程设计的思路
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从移动通信这一总体性的视角出发,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能力,掌握专业岗位所需要的基础性的知识,基本上沿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技能这三个部分进行逐步式的提高。教师要能够与相关企业建立起联系,通过不断对企业的各方面需求进行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把握所学知识的定位和目标,基本上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能够以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理论支撑,同时不断涉猎相关的知识,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视野。
3.4就业方向的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学生就业为实际的导向,通过学校和企业相结合,采用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方式来架构内容体系。这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其思路主要是按照对社会性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岗位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情境以及评价体系这些阶段来逐步实现的,而这一过程通常是合理并且良性发展的。
3.5教学项目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可以从所给出的教学大纲出发,在设置板块的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来设置相应的模块,而这一模块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二者的比例,尽可能的设计为1:1。
3.6项目小组教学
采用项目小组教学,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这些小组模仿企业的运作模式,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最终更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为目的,这对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各项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性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组教学过程,离不开相关实验操作。而对于实验则与传统的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传统的实验方式大多数都是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着教师的引导,其所获得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而项目小组教学则不再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各个项目,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7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可以尽可能的多样化。考核内容包括了课堂上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最终考核成绩。其中,考核应该注重于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既要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要通过书面考核形成评估。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会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
4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新形势下,只有把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将其很好的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加快项目化课程建设,才有可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雪.高职《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信息通信,2013,(07).
[2]刘志鹏.移动通信数据挖掘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3]王金鹏.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4]李伟斌.数据挖掘在移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关键词:移动通信原理;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课型
移动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作为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该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学好、学透这门课程,对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优质就业,而且为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学习新的通信技术与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中职通信专业学生中上好理论类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呢?这是很多担任理论类型专业课程的老师很关注的问题。以往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方面该课程的难度较大,理论性强,本科院校的学生学起来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的中职学生;另一方面以往的教学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听,而不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该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潮――行动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这一教学法用到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当中,本文就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探索。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方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它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用心、动脑、动手”进行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教师上课的需求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使用。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将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转化为模拟的项目类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结合运用
1.工作任务设置
在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时,我们根据内容设置了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请你来组建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该网可实现网内用户的通信。(提示:组建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需要用到哪些通信设备和资源,如何实现?)通过工作任务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分组
开展工作任务之前先做好学生分组工作,分组采取学生自愿原则,每3~4名同学为一组,设一名组长,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
任务。
3.工作任务开展
各小组首先对工作任务进行研究、探讨,该工作任务的实施需如何入手,需要做哪些准备,做出详细的工作任务计划。接着开展信息搜集工作,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为找到信息量,必须主动进行教材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及上网搜索相关资源等手段,找到解决工作任务的信息,进而保证工作任务能顺利开展。
4.工作任务完成并进行展示
在获取了相应的信息之后,学生开展整理、归纳的工作,针对工作任务进行总结、策划完成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完成方案后,各小组将本组的工作方案张贴出来进行展示。
5.评价与总结
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等评价活动。通过自己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可以比较各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找到自己完成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比较的过程中提升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重点指出各组的优点,通过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得以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将工作任务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梳理,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
(二)模拟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结合应用
由于移动通信整个完整的系统非常庞大,我们没有办法在教学中直接拿来给学生实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实训设备,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了“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该实验箱由无绳电话模块(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与CDMA模块(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组成,能实现无绳电话系统与CDMA移动通信系统相应的模拟功能。下面以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扩频内容为例来进行开展:
1.设置模拟场景,布置实训任务
我们把CDM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箱模拟为现实生活中的CDMA移动通信网。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任务: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是如何实现把信号的频谱展宽(即扩频),从而来获得信号高速传输和强抗干扰能力的呢?
2.做好实训准备工作
学生领取实训任务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实验箱,模拟现实的移动通信工作过程开展实训。在开展实训前先做好分组工作,每3~4名学生为一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本小组的统筹安排,做好分工、决策等工作,并协助老师的工作。
3.开展实训,模拟现实场景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工作页的指引,小组讨论好实训工作计划,按步骤开展实训。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做好监控及引导工作。在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各小组协同合作,实验箱的如何操作、示波器如何使用来测信号等等,这些需要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合作协同来完成,在实操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小组内部讨论或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协调能力的一个过程。
4.成果展示
完成工作任务后,各小组将实训的结果以文字或者是将波形描述出来,形成一份完整的工作成果,并将成果进行张贴展示。
5.评价总结
再以自评、小组评价的形式对实训的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对实训内容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评价对各组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进行点评。
在移动通信原理这种理论类核心专业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将生硬、抽象的通信原理知识以形象、可见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吴泽萍,女,本科,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研究方向:移动通信相关。
Exploration of the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Wu Zeping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ur life has made unprecedented changes,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4G technology,will make people promote a high-speed communications era. Therefore,the teacher want the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en training students,and trained student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skills.
【关键词】 移动通信 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
The consid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the practical personnel under the 4G technology Zhang Lin, Lin Feng Department of OPTO-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Xia 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4G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3G worldwide.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the course system and the cont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In this paper, the positioning for the personne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are discusse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university, the methods that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reasing the training programs and enhanc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llowing these methods, the teaching skills for practical personne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re improved which will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ctual market.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personnel
一、4G通信的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2014年是中国4G商用元年,以运营商大规模放号发展4G用户为标志,全国LTE产业布局已经开始,4G全面激活移动互联网,为用户、应用提供商和运营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带来重大变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因此,运营商考虑的是怎样把流量规模做大,怎样提高用户价值,依据欧美、日韩国际运营商比较通行的模式,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合作来做大流量,运营商做好流量经营。
在这种背景下,通信设备制造商及其上下游供应商、运营商以及外包的维护第三方急需掌握最新技术的年轻人才。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去向问题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个人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毕业生通常能够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设备管理与维护、移动通信相关产品检修、测试与销售服务工作,从事的岗位主要有网络优化工程师、基站运维工程师、互联网运营等职位。因此移动通信课程作为我校通信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对于接口工作内容、向学生阐述未来工作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通信专业成立8年来(从2008年开始),一直追求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准则来培养学生,但受限于使用的教材大多较为陈旧,以讨论推导通信技术理论为主,涉及实际工作内容不足,实验大多采用现成实验箱验证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相对简单,无法面向真正的商用设备进行操作,导致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实际工程需要相差较远,学院课程仍构建不起来通信系统架构的局面[1]。
厦门理工学院转变为应用型大学之后,对于行业应用技术能力的要求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因此结合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调整授课内容、培养行业技术、扩展实验渠道几个方面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移动通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2]。
二、改革具体措施
2.1搭建移动通信体系平台,优化调整移动通信课程群
构建新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扩展课”教学课程体系建设[3],加强移动通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以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群体系建设,即每个课程都有多位教师在内,这样不仅促进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营造浓厚的教学科研交流氛围,而且还可以尽量确保同一团队在相近课程任教,便于构建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2.2建全“理论-模块实践-整体综合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环节的能力训练[4]。目前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是南京润众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它由独立的RZ6001移动终端、RZ6002移动基站、RZ6003移动交换机等组成,除能完成各种基本的移动通信技术实验外,还能实现 GSM和CDMA系统手机的通话与测试实验;并且能将独立的移动终端(MS)、移动基站(BTS+BSC)、移动交换机(MSC)及PC服务器(HLR、VLR、AUC、EIR)等相互连接,逼真地模拟实际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结构及运行状态,是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系统,方便学生理解移动通信网的构建、移动网各主要组成部分(MS、BSS、MSC、HLR、VLR、AUC、EIR)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为学生从事移动网络维护打下基础。
通信实验箱的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信号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基本原理的理解,如模拟调制、数字调制、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语音压缩、短信收发等理论,增强学生操作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但是这个实验箱的缺点也很明显,即模块实践部分仅仅是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只能对理论部分有个验证性理解,尽管具有模拟通信系统的运行流程,但依然不等同于现网实际的商用通信设备,改进办法可以将在现有实验的基础上将多门相似课程的原本独立的简单实验打通,构建在小学期(或第三学期)内开设的综合类项目实训,完成较大难度的实验环节,取代原有验证性实验。
2.3开展校企合作,同知名企业建立平台共享机制
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一直走“亲产业”之路,把“应用型”植入专业建设,不搞“大而全”、不求“高大上”,而是坚持精致特色思路,在转型中加快发展。我校通过教育部专家评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通过校企双方发展需求的深度对接,以我校光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依托创新基地,中兴通信公司将向我校提供现网通信设备和仿真教学系统,组建类似于电信运营企业的新型通信工程实验室。通过对引进的中兴通讯公司实际通信设备的认知与操作,学生可以看到现网真实运行的通信设备,了解程控交换机系统结构及组成,初步掌握对实际程控交换机的物理配置和用户数据配置,基本掌握中继配置、七号信令配置、消息跟踪、状态查询及监控,实现本局电话业务和局间电话业务。同时中兴通讯将市场需求转化而来的企业研发项目引入基地,为基地提供研发与服务需求,提升合作院校参与行业科研的能力,推动应用科研反哺专业建设。
三、结束语
通过搭建移动通信核心课程平台,建设以课程群为支撑的“教学-科研”复合型团队,真正做到“一整合二融合三亲产业”的思路,实现整合师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学科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互促进,这样对于学科建设和专业提升来讲,优化了专业培养体系结构,减少了相关课程间的交叠区和盲区,在紧凑的教学时间内,更有效率的传授知识,提高相关课程间的系统化教学;对于科研团队建设来讲,将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进行整合,可以在科研上组建团队,形成平台,打破了原有的孤军奋战的局面;对于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纳入企业流程之中,对于毕业后更好的适应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作打出了提前量,使其技术能力更适合企业市场的需求,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创新创业过程中更有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戴翠琴、冉海霞、鲍宁海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J]. 实验技术与改革, 2012,29(2):144-147.
[2]啜刚,王文博,齐兆群.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85-90.
[3]戴翠琴、鲍宁海 移动通信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2011,11:126.
关键词 移动通信 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86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about mobile communication courses in practice teaching. Currently, most universities only take experimental box to practice teach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courses. This kind of training plan has a big disparity with the person's request in actual work.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0 前言
通信技g,尤其是移动通信,在近几年发展得非常迅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通信已经由一门新兴的实用技术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由于市场对移动通信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使得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移动通信的相关课程,大批量的实验设备在高校中投入使用,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了解移动通信。但是目前移动通信人才的发展还没有跟上实际发展的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成为众多高校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市场上有众多的实验教学设备,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设备,建设一个真实系统的移动通信网络,让学生能够真实了解移动通信的整个过程,尽量缩小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现状
对于目前大部分学校来说,实验箱依然是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的首要选择。这些实验箱能够对移动通信课程中的调制解调、扩频解扩等原理进行一个模拟仿真,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原理知识。但是这类的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将真实的移动通信系统与所做的实验仿真结合,无法真实理解移动通信过程,并且这种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相差比较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求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管理与维护,移动基站设备的研发等等。并且根据高校培养方向的不同,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有不同。图1展示的是目前通信人才市场上两大类就业方向。第一种为研究型人才,这类岗位需要对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深刻的理解,对移动通信行业相关产品能够有独到的理解并能加以改进;第二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种岗位主要是要求对目前市场上现存的通信产品能够了解应用,解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在实际的市场需求情况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岗位数量要比研发型岗位多很多。
图1 通信工程类专业就业方向
2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对于学校来言,这是很大的问题。对于市场而言,人才的稀缺,也影响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案和思路应该与市场人才培养的方向相匹配,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专业型人才。从图1分析的通信工程类专业就业方向来看,学校在移动通信的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应该采用基础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思路。从当前众多高校的实验建设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是以下几种方案和思路:移动通信实验箱、用几台实验箱搭建一个模拟的移动通信架构、采用大型商业设备以及采用移动通信协议分析仪或路测分析系统对移动通信原理以及网络优化进行理解和实训。
2.1 采用基础实验箱来建设
移动通信实验箱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是一个基础类的实验室。不管是本科类院校还是职业类院校,这类型的实验室都必须要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移动通信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他们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基础的实验来做支撑。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际电路的搭建、系统的构成,真真实实看到信号的调制解调,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种实践教学也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底层原理知识,不能展现移动通信现网的真实数据、业务流程以及系统原理,这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难以与社会岗位需求对接。
2.2 采用实验箱搭建移动通信系统
随着教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在移动通信这块,有部分厂家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案。结合移动通信实验箱,加上自主研发的小型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搭建一个真实的移动通信网络。这种建设方案相比于基础实验箱的方案,增加了系统网络结构的展示,学生既能够通过基础的实验箱来熟悉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通过模拟的移动通信网络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对学生来讲,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种模拟的移动通信系统仅仅只是拼凑了一个系统的结构,它与真正的移动通信系统相差很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设备学习的知识会让其对真实生活中的网络产生误解,对以后就业很不利。
2.3 利用大型商业设备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
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部分高校也开始着眼于真实的商用设备。华为、烽火、中兴等通信设备公司都是三大运营商的直接供货商,他们生产的设备都是用于真实的网络系统搭建。因此,部分高校采用这种大型的商用3G、4G设备,在学校内部搭建一个真实的、独立于大网的3G网络。部署这样一个真实的通信网络系统能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系统网络设备,还可以完成一些实际业务以及系统配置。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设备了解一些工程实训的内容。但是这种商业设备封闭性很强,外在的借口较少,开放性不够,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硬件及系统搭接方面的训练,只能熟悉设备的操作。而且这些商用设备都价格昂贵,学校需求资金投入量非常大,经费难以控制。因此,这种大型商业设备建设的移动通信实训室也不能符合众多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需求。
2.4 采用移动通信协议分析仪或路测分析系统
目前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网络非常成熟,这也正是以后学生工作所要面对的。因此,在进行实训的时候,需要对真实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析。采用路测及协议分析的方法,抓取手机与基站通信的整个通信过程及其底层数据,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它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很好地训练,让学生可以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底层协议、信令、流程以及网络架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一直学习的是真实实际的通信网络,在以后实际的工作中,无论是进行网络建设、还是进行网络优化,或者是在技术开发中进行与协议栈有关的开发或增值应用,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3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目标
移动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从事移动通信行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除了培养学生移动通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移动网络规划、优化设备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做好准备。
从教材编排方面可以看出,移动通信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和系统原理部分。针对这两个部分,应该采用不同的实验及训练方案。基础理论部分可以通过实验箱完成一些基础实验来加强理解,系统原理部分则需要通过实训来让学生了解系统的架构、相关的接口以及一些基本的流程、重要的参数等等。图2展示了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个总体思路。整个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础实验箱。主要用来学生平时的实验,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点的了解。部分教仪厂家还研发了对应的虚拟仿真软件,将实验箱搬到了电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仿真软件来进行实验。
(2)实训网络。建设一个真实的实训网络,能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中的终端技术、空口无线接口技术、核心网技术等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分配无线频谱资源,了解影响各种网络融合的因素等等,让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体系有真实直观的认知。
(3)协议分析仪。用协议分析仪能让学生能真正观察和捕捉空中的数据码流进行细致的分段并解析,让学生对基站、手机甚至是移动交换中心的相关工作过程以及网络中各个设备的交互均可以从进行较为深入的观测和分析,这对学生以后从事网络建设、网络优化等相关工作有很大帮助。
4 结束语
通信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对通信人才提出了更加专业的需求。高校在培养模式这块,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把握。建立一个系统、完整地展示移动通信底层理论知识的移动通信实验室,是培养移动通信专业合格人才的保障。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现有的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建设方案,从分析来看,这种方案比较合适现在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江敏,黄t.中国3G现状与高职通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2:133-134.
[2] 李永江.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培养分析.商情,2013:282-282.
[3] 杜建凤.浅析未来移动通信发展方向.中国电信建设,2003(8).
[4] 冯德尹.3G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初探.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
关键词移动通信;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前言
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在近几年发展得非常迅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通信已经由一门新兴的实用技术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由于市场对移动通信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使得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移动通信的相关课程,大批量的实验设备在高校中投入使用,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了解移动通信。但是目前移动通信人才的发展还没有跟上实际发展的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成为众多高校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市场上有众多的实验教学设备,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设备,建设一个真实系统的移动通信网络,让学生能够真实了解移动通信的整个过程,尽量缩小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现状
对于目前大部分学校来说,实验箱依然是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的首要选择。这些实验箱能够对移动通信课程中的调制解调、扩频解扩等原理进行一个模拟仿真,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原理知识。但是这类的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将真实的移动通信系统与所做的实验仿真结合,无法真实理解移动通信过程,并且这种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相差比较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求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管理与维护,移动基站设备的研发等等。并且根据高校培养方向的不同,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有不同。图1展示的是目前通信人才市场上两大类就业方向。第一种为研究型人才,这类岗位需要对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深刻的理解,对移动通信行业相关产品能够有独到的理解并能加以改进;第二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种岗位主要是要求对目前市场上现存的通信产品能够了解应用,解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在实际的市场需求情况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岗位数量要比研发型岗位多很多。
2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对于学校来言,这是很大的问题。对于市场而言,人才的稀缺,也影响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案和思路应该与市场人才培养的方向相匹配,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专业型人才。从图1分析的通信工程类专业就业方向来看,学校在移动通信的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应该采用基础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思路。从当前众多高校的实验建设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是以下几种方案和思路:移动通信实验箱、用几台实验箱搭建一个模拟的移动通信架构、采用大型商业设备以及采用移动通信协议分析仪或路测分析系统对移动通信原理以及网络优化进行理解和实训。2.1采用基础实验箱来建设移动通信实验箱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是一个基础类的实验室。不管是本科类院校还是职业类院校,这类型的实验室都必须要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移动通信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他们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基础的实验来做支撑。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际电路的搭建、系统的构成,真真实实看到信号的调制解调,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种实践教学也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底层原理知识,不能展现移动通信现网的真实数据、业务流程以及系统原理,这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难以与社会岗位需求对接。2.2采用实验箱搭建移动通信系统随着教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在移动通信这块,有部分厂家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案。结合移动通信实验箱,加上自主研发的小型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搭建一个真实的移动通信网络。这种建设方案相比于基础实验箱的方案,增加了系统网络结构的展示,学生既能够通过基础的实验箱来熟悉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通过模拟的移动通信网络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对学生来讲,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种模拟的移动通信系统仅仅只是拼凑了一个系统的结构,它与真正的移动通信系统相差很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设备学习的知识会让其对真实生活中的网络产生误解,对以后就业很不利。2.3利用大型商业设备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部分高校也开始着眼于真实的商用设备。华为、烽火、中兴等通信设备公司都是三大运营商的直接供货商,他们生产的设备都是用于真实的网络系统搭建。因此,部分高校采用这种大型的商用3G、4G设备,在学校内部搭建一个真实的、独立于大网的3G网络。部署这样一个真实的通信网络系统能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系统网络设备,还可以完成一些实际业务以及系统配置。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设备了解一些工程实训的内容。但是这种商业设备封闭性很强,外在的借口较少,开放性不够,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硬件及系统搭接方面的训练,只能熟悉设备的操作。而且这些商用设备都价格昂贵,学校需求资金投入量非常大,经费难以控制。因此,这种大型商业设备建设的移动通信实训室也不能符合众多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需求。2.4采用移动通信协议分析仪或路测分析系统目前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网络非常成熟,这也正是以后学生工作所要面对的。因此,在进行实训的时候,需要对真实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析。采用路测及协议分析的方法,抓取手机与基站通信的整个通信过程及其底层数据,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它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很好地训练,让学生可以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底层协议、信令、流程以及网络架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一直学习的是真实实际的通信网络,在以后实际的工作中,无论是进行网络建设、还是进行网络优化,或者是在技术开发中进行与协议栈有关的开发或增值应用,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3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目标
移动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从事移动通信行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除了培养学生移动通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移动网络规划、优化设备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做好准备。从教材编排方面可以看出,移动通信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和系统原理部分。针对这两个部分,应该采用不同的实验及训练方案。基础理论部分可以通过实验箱完成一些基础实验来加强理解,系统原理部分则需要通过实训来让学生了解系统的架构、相关的接口以及一些基本的流程、重要的参数等等。图2展示了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个总体思路。整个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基础实验箱。主要用来学生平时的实验,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点的了解。部分教仪厂家还研发了对应的虚拟仿真软件,将实验箱搬到了电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仿真软件来进行实验。(2)实训网络。建设一个真实的实训网络,能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中的终端技术、空口无线接口技术、核心网技术等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分配无线频谱资源,了解影响各种网络融合的因素等等,让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体系有真实直观的认知。(3)协议分析仪。用协议分析仪能让学生能真正观察和捕捉空中的数据码流进行细致的分段并解析,让学生对基站、手机甚至是移动交换中心的相关工作过程以及网络中各个设备的交互均可以从进行较为深入的观测和分析,这对学生以后从事网络建设、网络优化等相关工作有很大帮助。
4结束语
通信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对通信人才提出了更加专业的需求。高校在培养模式这块,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把握。建立一个系统、完整地展示移动通信底层理论知识的移动通信实验室,是培养移动通信专业合格人才的保障。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现有的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建设方案,从分析来看,这种方案比较合适现在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江敏,黄祎.中国3G现状与高职通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2:133-134.
[2]李永江.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培养分析.商情,2013:282-282.
[3]杜建凤.浅析未来移动通信发展方向.中国电信建设,2003(8).
[4]冯德尹.3G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初探.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
[5]李玲霞.通信特色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关键词】CDMA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分析发展
CDMA是一种码分多址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应用扩频技术将信号带宽进行扩展,然后再利用载波将其发送出去,能够有效减少信号在传输中的损耗,且失真较小,完善了传统通信技术的不利影响,促进了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近几年,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覆盖率大大提升,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CDMA移动通信技术凭借自身抗干扰能力强、失真小、频谱高、数据传输快等独特的优势,已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户使用量已经过亿,覆盖率已经达到300个城市之多,快速推动了我国通信的发展,提高了通信质量,但是由于CDMA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还不是太长,它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传统通信方式GSM的制约,因此,我国还应该加大对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
二、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原理及优势分析
1、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原理
CDMA移动通信技术主要采用的是直接序列的扩频技术,也就是将原有的数据信号利用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扩展该信号的带宽,然后在接收端利用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解调,从而实现通信的通信方式。
2、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
(1)覆盖率大。通过对相同区域内的GSM以及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进行计算比较,可以发现,CDMA的覆盖面积远远大于GSM移动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表1是CDMA与GSM两种通信方式覆盖面积的比较表。(2)抗干扰能力强。CDMA移动通信技术采用了信号分集技术,有效避免了信号在传播中衰减的问题,提高了信号抗干扰的能力;时间分集技术主要是通过信号编码实现的。(3)采用软切换。CDMA移动通信技术主要采用了频率软切换的方式,也就是当手机处于切换状态时,会有多个通信基站对其进行检测,然后基站控制器会优先选择信号强的基站为其接通,这样就能保证整个通信过程的网络质量较好,不会出现掉话现象。(4)信道容量大。每个CDMA移动通信技术通信信道的容量是GSM通信信道容量的10倍之多,而且当用户处于非通话状态时,CDMA的通信速率会自行降低,这就为其他通信用户节约了速率,从而保证其他用户的通信质量。(5)数据传输快。CDMA采用的是多路同步通话的技术,能够支持多路电话、传真、数据等同时传输,有效提高了信号以及数据传输的速度。
三、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一定会在图像、数据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相信在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引导下,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结合,使信息生成、传递、接收的越来越迅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CDMA移动通信技术较传统的GSM以及FDMA通信方式来说,有着众多的优势,使通信质量、通信速度等都得到了完善,为我国的通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CDMA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应用还不是太广泛,但是通过目前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CDMA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逐步受到人们的信任,用户使用量已经过亿,相信随着CDMA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定能为用户带来更完美的通话质量,从而彻底取代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推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成. CDMA移动通信系统[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9).
[2]王文博. CDMA移动通信技术[J].通信科技,2010(04).
[3]万晓榆. CDMA移动通信网络优化[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课程改革 移动通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76-01
高职院校通信专业一般都把移动通信课程作为主干课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通信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移动通信表现得更为抢眼,成为现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行业,同时也带动了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在这种大发展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专业基础的缺乏导致学习困难。移动通信课程的覆盖面很广,涉及通信原理、天线、电磁波等课程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有较为繁琐的数学公式,需要随机函数、概率论等等数学工具,这些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很多高职通信专业都会取消或弱化如通信原理和电波天线这类数学分量很重的基础课,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移动通信课程非常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现实发展脱节。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现在的移动通信是一个多模式共存的时代,虽然国内的4G已经相当普及,但目前很多的通信专业该课程的重点还是在3G甚至2G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的教学已经大大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3)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都缺少行业锻炼的机会,虽然会参加华为讯方、中兴或其他方面组织的一些培训,但总的来说还是知识更新与现实发展脱节,这就导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4)实训条件的缺乏。对于移动通信课程来说,很多学校的移动通信实验室还在采用实验箱,开设一些基本原理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并且大多实验系统更适合本科院校使用,对于高职学生并不适用。通过购买真实设备组建移动网络代价昂贵,除了一些邮电或信息技术专科高职外,一般综合性高职通信专业不会选择这种方案。不少学校选择采用仿真实验平台,但效果都不好,达不到实训目的。至于校外的实训基地,学生要接触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并非易事。移动通信开设实训课程很不容易。
(5)考核方式陈旧。一般该课程的考核都是期末的卷面考试,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n程改革的措施
(1)弱化理论的数学推导,重视实际的工程案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头痛的是移动通信课程中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多,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高职通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会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针对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计算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尽量回避复杂的高等数学运算,对一些基础理论以讲概念和运用为主,尽量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多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以就业为导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近几年来,移动通信行业稳定发展直接推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行业的发展,从我校几年来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多数选择从事移动网络的优化及基站施工运维等工作。根据这个行业需要,我校通信专业也相应开设移动网络优化、室分基站施工和运维等课程,而前期的移动通信课程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多课程出现内容重叠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几门相应课程放在一起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明确了课程的知识点的课时分配。整合后移动通信课程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组网、多址技术、调制、抗衰弱等等,三是教学的重点在移动通信系统,2G到4G都讲,重心放在TD-LTE,三是讲解移动通信新技术。
(3)学习方法的变革。移动通信课程的知识点很多,要在课堂上讲授完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非常必要。我们在MOODLE平台上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比如学习某一知识点时,我们会在平台上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方便学生学习,同时要求学生上网从通信论坛中查找相应资料,最后需要在平台上提交大作业或完成相应的自测题,计入平时成绩。由于合适的教材很缺乏,我们选择电子PPT结合知识点电子资料的方式,上传MOODLE平台供学生下载,每个大章节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完成平台上的自测,提高平时大作业和知识点自测的成绩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关于师资的问题,除了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外,更多的邀请校外行业内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可以承担授课任务或组织单独的讲座,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
三、结语
通过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拉近了课程与行业现实的差距,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晓玫.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