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能源范文

时间:2023-09-22 12:15:29

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篇1

关键词:居住区供暖规划;太阳能供暖;联合供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我国能源储备面临巨大的挑战[1]。传统能源面临较大压力,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各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地区的年太阳辐照量超过5000MJ/m2,年日照小时数超过2200h。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于北纬22°~35°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南部地区低于北部[2]。因此我们应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本文研究了沈阳地区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联合供暖。

2 多层建筑采暖负荷动态模拟

1建筑概况:本文以沈阳一栋六层三个单元一梯两户的住宅建筑为模型,建筑面积2901.12 ,供暖期限为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

2.用DEST软件模拟建筑动态负荷,并分析多层建筑逐时单位面积负荷,可知最大采暖负荷为1月,采暖负荷指标为41.61w/,平均采暖负荷指标为16.49w/,采暖耗热量为6.24x105 MJ。

3 规划居住区内利用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量分析

1.太阳能集热器类型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的关键部件[3],分为平板型多层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4―5]、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6]。

2.住宅建筑外观设计之中太阳能集热器布置位置

1)太阳能集热器的布置位置:屋顶、南向、与遮阳板相结合。

3.屋顶布置太阳能集热器的间距

按互不遮挡原则最小间距为[8]:

(3.1)

式中,S――满足不遮挡条件的最小安装距离,m;

H――前排集热器最高点与后排最低点的垂直高差,m;

H――太阳高度角[9];

R――太阳光线水平投影与集热器表面法线在水平投影间夹角。

偏离南向,中午前后两个时刻夹角最小值[10]:

(3.2)

式中,a――计算时刻太阳方位角,上午取负值;

P――集热器方位角[11]。

4.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的计算方法

Mills D[12]提出集热器大多数用固定安装。张鹤飞认为最佳倾角是使系统使用期内总得热量最大[13]。本文以固定集热器的方式布置集热器,倾斜面上的太阳辐照量为:

(3.3)

式中,I――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MJ /(・d);

――水平面上直射辐射,MJ /( ・d);

――水平面上散射辐射,MJ /( ・d);

β――集热器倾角;

――地面反射率[14];

――斜平面上直射辐射的修正因子。

5.单位面积集热器的集热量

(1)沈阳市气象及地理概况

沈阳地势平坦,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为 20℃,最高气温为 36℃。冬季最低温度为-30℃。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北纬 41.8°。

(2)屋顶集热器单位面积集热量

沈阳纬度为41.8°,本文取太阳能集热器安装角度为42°。计算出采暖期逐时太阳能集热器单位面积集热量。

(3)南向集热器单位面积集热量

为避免遮挡阳光,南向集热器布置在两窗间的外墙上,倾角为90°。计算得单位面积集热器逐时集热量。

4 多层住宅建筑采暖中利用太阳能保证率分析

通过对多层建筑三种情况:第一种t1,只在屋顶布置;第二种t2,只在南向布置;第三种t3,在屋顶和南向同时布置,分析多层住宅建筑采暖中可利用太阳能的保证率。

4.1太阳能集热量

图4.1 太阳能集热器布置在屋顶集热量

多层建筑屋顶面积为484,能布置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为192。集热器只布置在屋顶情况下逐时的集热量。(如图4.1所示)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太阳能集热器只布置在屋顶的逐时集热量。

由于太阳能集热器布置在屋顶与南向两者并无相互遮挡。因此t3情况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量为t1与t2的代数和。

4.2常规能源需要量

通过对t1情况下采暖季五个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的前五日对采暖负荷与常规能源需要量逐时进行对比。发现11月1日~11月5日:几日内的采暖负荷几乎都由常规能源来承担;12月1日~12月5日:只在个别时刻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量能完全满足建筑物所需采暖负荷,不需常规能源提供;1月1日~1月5日:只有在1月2日11刻时常规能源需要量为0;2月1日~2月5日:某些时刻采暖负荷曲线明显高出常规能源需要量曲线,差值为可利用太阳能;3月1日~3月5日: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量完全满足负荷需要。

对于t2和t3情况,与t1的分析方法相同,在此不详细介绍。

4.3太阳能保证率分析

保证率:

(i=1,2,3)(4.1)

式中,Qti――不同布置情况下满足采暖需要的集热量,MJ;

Qf――采暖季总采暖负荷,MJ。

采暖季每月利用太阳能的保证率见表4.1。

表4.1 多层住宅能耗中太阳能的保证率

屋顶布集热器保证率 南向布集热器保证率 屋顶和南向布集热器保证率

十一月 11.31% 7.99% 14.72%

十二月 8.60% 6.15% 12.01%

一月 8.47% 5.77% 12.00%

二月 12.35% 8.71% 16.27%

三月 16.90% 11.32% 20.98%

采暖季 10.54% 7.33% 14.17%

由数据可知,多层建筑太阳能集热器只在屋顶布置与在屋顶和南向同时布置集热器的保证率相差不大,但初投资会减少一半。

5结论

(1)多层建筑在屋顶布置集热器的太阳能保证率高于在南向两窗之间垂直布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太阳能保证率。

(2)在本研究设定条件下规划区多层建筑屋顶与南向同时布置集热器可满足采暖季平均太阳能保证率为14.17%。其中太阳能的保证率在十二月份为最小,可达12.00%。在三月为最大,可达20.98%。

参考文献

[1]武涌,刘长滨,刘应宗,等.中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

[2]王如竹,代彦军.太阳能制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1-22.

[3] 周志敏.21世纪的绿色能源―太阳电池[J].电源世界,2007,(4):P38.

[4] 吴军,杨治金,李雪平,等.中国城市供热热源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M],热电技术,2000,2:P8-12.

[5] 李先瑞,李笑.燃气供热的现状与展望[M].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P39- 42.

[6] 杨庆,盛晓文,李清荣.中小型燃油锅炉供暖系统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P122-125.

[7] 江亿主编.建筑环境系统模拟分析方法――DEST[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6.

[8] 王铭.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J].安徽建筑,2008(2),32.

[9] DEST官方网站:.

[10] 李元哲.被动式太阳房热工设计手册[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1] 王如竹,代彦军.太阳能制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2] 何梓年,朱敦智.太阳能供热采暖应用技术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

[13] 张鹤飞.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计算机模拟[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3.

常规能源篇2

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天津30028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油气资源的消耗也十分迅速,油气资源的大量消耗就对油气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常规油气资源的大量开发就对新增资源的开发造成了新的挑战,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我们常说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在我国范围内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潜力很大,对于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是我国未来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将就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应用

1 非常规油气的概况

1.1 通常情况下,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开发较为困难的,常规方法不能进行勘探和开发的油气资源或者油气类型。这种非常规油气资源从埋藏、储存等方面都和常规的油气资源有所不同,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开发难度较大,消耗资源较多,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较多,常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包括页岩油、油砂油、重油、煤层气、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等。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来说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较难,相较于常规的油气资源消耗更大,性价比较低,所以经济可行性较差,并且在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中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我国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油田的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2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资源量与分布。在全球范围内来说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分布广泛,开发力度较低,也就是说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规油气的最佳补充能源。随着油价升高,对油页岩的开发利用日益活跃。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页岩油的加工和利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历了传统的加工方式之后实现了完善的加工工艺,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布中,油气具有大而积分布、丰度不均一特征,非常规油气的分布主要在源内或近源的盆地中心、斜坡等负向构造单元,局部富集,突破了传统的分布概念,能够有效的进行扩展和勘探。油气聚集边界不显著,易形成大油气区或区域层系。非常规油气连续型聚集主要取决于优质烃源岩层、大面积储集层、源储共生三个关键要素。

1.3 发展前景。油页岩的工业发展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环保以及资源三个方面,首先来说传统的油页岩资源较少,随着技术的发展,当污染得到控制以及效率提高的技术得到应用之后,页岩油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页岩油开采竞争的影响中有些关键因素就是制度上的调控,关于油页岩开发的相关政策直接关系着油页岩的开发效果。非常规油气的源储包括两种类型,常见的是源储一体型和源储接触型两种类型:其中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是指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滞留于烃源岩层内部形成油气聚集;源储接触型油气聚集是指与烃源岩层系共生的各类致密储集层中聚集的油气。

1.4 运聚特征。在非常规油气的研究中发现非常规油气的聚集方式与常规油气不同,非常规油气通常是聚集单元大面积储集层,不像常规油气储存存在存在明显或固定界限的圈闭和盖层。这种聚集方式就使得非常规油气的运聚过程中有一些特点,包括区域水动力影响较小,水柱压力与浮力在油气运聚过程中的作用局限,以扩散和超压作用等非达西渗流为主,油气水分异差。

1.5 流动特征。非常规油气聚集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无自然工业产量、非达西渗流的表现。例如,致密砂岩,通过渗流机理受孔渗条件和含水饱和度控制,存在达西流和非达西流双重渗流机理,广泛存在非达西渗流现象。致密油气具有滞流、非线性流、拟线性流三段式流动机理。

2 非常规油气的开发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油气资源开发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天然气的新时代逐渐凸显,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地位日益重要。李克强总理说,要立足国内,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在开放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根据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集层的性质类型以及油气聚集特点等选择不同的工艺技术,分层次进行勘探开发,随着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充分认识和实践,全球范围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都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2.1 页岩气。通俗的解释,页岩气就是一种包裹在岩石中,或是游离于岩层缝隙的特殊形态的天然气。页岩气虽然名字中有个“气”,其实质就是天然气,但存在的形态则不完全是气态。页岩气多以吸附气和水溶气形式存在, 这一特殊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开采。随着水平井和压裂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位产量提升,还将进一步压低开采成本。而一口页岩气田,开发寿命一般可达30—50 年,长的可达80—100 年。而且,页岩气一般不含硫,不仅省去了传统天然气开发高额的脱硫费又环保。

2.2 页岩油。致密储层油就是致密油,其中主要储层空间就是致密砂岩、泥灰岩、白云岩等非常规储层。这些非常规储层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这种情况的储层具有无自然产能或产能较低等特点,在开发中多采用水平井压裂技术。致密油具有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在我国的可采石油资源中,致密油占2/5。致密油是非常现实的石油接替资源,致密油将会为中国原油产量的增加发挥重要作用。

2.3 煤层气。煤层气是一种烃类气体,主要是指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会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的、具有少部分游离于煤孔隙或者煤层水的一种气体,属于煤的一类伴生资源,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并且获得了世界的青睐,具有洁净、优质的多项优势,矿权、气权之争和对外合作专营权的垄断,多年来困扰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2.4 致密气。致密气的另一个称呼是致密砂岩气,主要是以渗透率进行区分,渗透率小于0.1 毫达西的砂岩地层天然气即为致密气,致密气是世界上三大非常规天然气之一,另外两个是页岩气和煤层气,致密气属于砂岩气,与煤层气、页岩气相比,发展致密气是现阶段我国发展非常规天然气最现实的选择,在砂岩地质的条件下来说我国的勘探开发经验极为丰富,开发技术较为成熟,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开发经验吸收国内外先进开发理念,应用新兴技术,最终实现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完善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承造,郑民,张永峰,等.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29-136.

[2]赵永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2):151-151.

常规能源篇3

关键词:页岩气 勘探开发 现状 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油气资源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技术日趋进步等特点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新宠。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的另一类资源,其埋藏、赋存状态与常规油气资源有较大的差别,开发难度大、费用高。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的页岩气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一、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2006年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476.44×108T,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页岩油探明储量为20×108T,主要分布在吉林、广东、辽宁等省。我国油砂资源量为59.7×108T,主要分布在陆上西部和东部盆地,重点分布在准噶尔、柴达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中。11个主要盆地占全国油砂地质资源总量的97.6%,可采资源总量的97.5%。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012m3,居世界第三位,其中1000m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6.27×1012m3。资源量大于1×1012m3的8个盆地合计煤层气资源量为28×1012m3,占总资源量的76%。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也十分巨大,据统计,页岩气的远景资源量可达100×1012m3,相当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我国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约为12×1012m3,部分与常规气存在着交叉。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发展油页岩资源的勘探开发,可以弥补油气资源供应的不足。

二、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难题

当前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认识,没有系统的配套技术,面临着诸多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页岩气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条件复杂,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不同类型资源各具特点。油页岩和致密砂岩属于低渗透储层,渗透率极低。煤层气储层具有含气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储层压力低、含气饱和度低等特点。

2.部分开发技术适用性差,不成熟目前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主要借鉴常规油气的经验,尚未形成独特的技术。对于压裂增产施工过程中裂缝形成机理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存在分支井钻井失败率高,未进行过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现场试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很难对油砂层进行识别等难题。

3.综合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在油砂、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提出有力的应对措施。

三、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建议

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下面的方面来研究:开展页岩层系地震属性分析,探索页岩层系含气性检测技术。以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和地震应特征研究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页岩气层预测的技术方法,充分利用成熟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开展测井分析-地震(包括地震反演和属性提取)-地质解释三位一体的研究,进行页岩层系的识别和含气性检测。

1.利用相关地区已有钻井资料、电测井资料和VSP测井资料进行古生界泥、页岩层系地球物理特征统计分析,确定研究区内古生界泥页岩层系的测井响应特征、组合特征及物性变化特征;并完成目的层页岩层系在地震资料上的层位精确标定和各类地震属性标定。

2.通过测井曲线地质解释及地震资料多属性的提取分析,研究地震属性(振幅、频率、相位及衍生信息等)对页岩层系的响应特征,总结前人在页岩层系方面进行地震特殊处理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地震属性提取方法,进一步优化研究区页岩层系地震识别及预测方法。

3.采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选择最适合地区页岩层系地质特征、资料密度和品质的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对研究区主要目的层进行波阻抗反演,研究泥页岩层系波阻抗变化特征;结合钻井资料对有利泥页岩层系进行识别并预测其平面分布范围。

4.利用已钻井资料,研究含气泥页岩层系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即研究各类地震属性(振幅、波阻抗、频率等)对泥页岩层系含气的敏感性,并总结出泥页岩层系含气性检测方法。

5.综合评价泥页岩层系预测及含气性检测结果,确定良好页岩气的分布范围,并提出勘探部署建议。

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实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常规能源的替代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要抱有一种正确认识,不断改善措施,采取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不能见低产就放弃,相信只要坚持就能有改变。针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应该形成配套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1.发展特色技术,开发难采资源

非常规油气具有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不同地区储层差异性较大,国外的一些开发技术和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地质特点。因此必须研发适合我国油气储层特点的开发技术。

2.创新地质理论,找到优质资源

针对不同非常规油气的成藏(成矿)特点及储层特征,研究其不同的富集成藏(成矿)主控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储层评价技术,优选出高产富集有利区。

3.优化改进现有工艺技术,取得新效果

国内现有的非常规油气开发勘探开发技术多借鉴了常规油气经验或引进国外技术,成本相对较高、适用性较差,优化改进现有工艺技术,研发低成本、低污染,适合于不同储层地质条件的技术,十分重要和必要。

4.转变理念,加速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寻找非常规油气高产富集区、优质资源区进行先导开发试验。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改进已有工艺技术,创新技术理论,解决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常规能源篇4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88-03

新能源产业是常州市全力打造的五大振兴产业之一,近几年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太阳能光伏和光热综合应用为主导,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和生物燃料生产等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但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国内外竞争对手,如果常州市不能及时调整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就会在此轮竞争中处于下风,错过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常州市必须针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统筹兼顾,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策,扩大优势,缩小劣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常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常州市发展最快、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拥有规模以上的光伏企业30多家,2009年常州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产品涵盖高纯硅提炼、单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片封装、组件、系统开发及安装、产品研发测试、光伏设备制造、LED应用等各个环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很强,并成立了天合光伏产业园和金坛光伏产业园等光伏产业集中区,常州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制造基地。

(二)常州市风能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拥有风电整机及零部件制造骨干企业近30家,2009年风能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产品涵盖风电整机及电机、大部件(轮毂、底座、轴承、齿轮箱、主轴、塔筒等)、叶片(含芯材、树脂等)等核心零部件。常州市风能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三)常州市核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核电装备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东方机械公司、苏源电力装备公司、常州飞机制造厂等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了秦山核电站的开发建设和配套服务。目前全市共有30多家各类核能装备制造企业,涉及的产品主要有压力容器、电线电缆、阀门、水工机械、变压器、管道、大型吊具、压力泵、专用起重设备等。2009年核能装备企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成为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常州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相对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包括生物柴油的生产和垃圾、沼气、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卡特新能源、强林生物在生物柴油方面的产业化技术与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用地沟油及动植物油提炼的生物柴油已实现批量生产,利用炼油的尾料生产生物增塑剂、油等延伸产品,使企业达到零排放。生物能源公司、恒宁生物多年从事稻壳发电机的生产和改装,永康农牧沼气发电机组已建成并发电。

(五)常州市光热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太阳能光热企业起步较早,目前全市有近200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产品涵盖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热水管及热水系统等。产业基础比较坚实,常州已成为国内太阳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但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常州光热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度很高的品牌。

二、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常常被用于制定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

(一)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1.产业体系较为完整

常州基本拥有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子行业,如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装备、生物质能、太阳能光热等,这些行业在中国新能源领域发展较早,有一定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研发积累,产品销往国内外,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链得到延伸。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常州既有单晶硅电池,又有非晶硅薄膜电池,既有电池生产企业,又有光伏设备制造企业。

2.龙头企业影响力逐渐扩大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一批龙头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天合光能全球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3.3%猛增到2009年的6.5%,被评为"2009最具竞争力境外上市公司”。2010年9月亿晶光电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亚玛顿玻璃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

3.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了常州新能源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止2010年5月,卡特新能源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研发的“废弃油脂生产环保生物增塑剂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废弃油脂生产环保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先后通过中国石化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整体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4.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常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建立了一大批有一定生产与研发能力的新能源企业。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有助于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问的协作,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光伏产业为例,常州先后涌现出100多家光伏生产及配套企业,集聚了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美晶太阳能等一批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龙头企业,还有一些配套加工能力强、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顺风光电、东君光能、中弘光伏、灵晶半导体、亚玛顿玻璃等。

(二)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劣势

1.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虽然常州一些企业依靠研发掌握了许多新技术,但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严重缺乏。以光伏产业为例,多晶硅提纯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常州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非关键部件的加工制造上,而这一环节技术含量最低、工艺最简单,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附加值比较低。由于新能源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零部件的质量以及运行可靠程度不高,新能源产业所涉及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国外进口。

2.缺少知名品牌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特点是企业多、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特别是行业内排名前三位的业内公认的大品牌更少。常州市科技局2009年数据显示,天合光能在2007年全国可再生资源蓝天排行榜中列全国第二,亿晶光电电池片产量位列全国前十位,新誉风电位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而其他企业的品牌排名相对靠后。在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常州还没有进入全国前十名的品牌。

3.企业平均规模偏小

除了几家龙头企业外,常州新能源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如果不计天合光能、亿晶光电,2009年规模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平均销售额在1-2亿元。常州市生物质能产业龙头企业卡特新能源2009年产值仅仅5000万元,其他的企业规模就更小。

(三)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机会

1.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将迅速放大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市场规模

全球气候变化和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促使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美国《2009年恢复与再投资法》规定将拨款约500亿美元用来开发绿色能源和提高能效,其中14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欧盟宣布,2013年前将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世界各国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未来几年,新能源产业市场会迅速变大。这些积极因素将帮助常州新能源企业扩大出口,提高产能,降低生产成本。

2.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

在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正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贸易组织联合的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形势得到改善,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2%,全球商品贸易增长9.5%,外国直接投资将适度回升,发达国家失业率将下降。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将大大增加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困扰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望逐渐消除。

3.国家与常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对低碳经济一直非常关注,尤其是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之后,《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也即将出台。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达到15%。2009年《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明确表示将对新能源产业进行着力培育发展,力争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常州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五大振兴产业,力争到2011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国家与常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常州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四)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潜在威胁

1.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

在国内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新能源产业。2010年韩国三星电子公布了其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发展策略,其长远规划是在10年之内将太阳能电池产能扩充到数千兆瓦。TSMC购买从事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的美国Stion公司21%的股份,并从该公司获得CIGS工艺的授权。一些能源领域的巨头如BP、壳牌等企业也都进入新能源产业,国内石油、电力、煤炭等能源领域的国企也纷纷进军该领域。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增加,使常州新能源企业面对的是竞争日趋加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风险加大。

2.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

目前新能源领域的多数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风电领域主要由欧洲主导,而太阳能则是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掌控。欧美为了成为“下一个中东”,垄断性地掌握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并利用其技术优势垄断性地制定行业标准,以各种理由限制新能源技术的出口,从而使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产业只能依附于欧美的先进技术。在核能、海洋能等方面,欧美不仅对中国设置了多重障碍,而且在中国研发这类技术时,还往往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制约中国发展。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不利于常州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研发,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后劲。

3.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近年来,发达国家经常无端指责中国对新能源产业采取不正当的扶持政策,并威胁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实施贸易保护措施。2010年9月9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贸易代表署提交长达5800页的申诉书,指控中国的土地、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措施威胁美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德国太阳能生产商conergy公司欲联合其他同行,向德国政府和欧委会申请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三、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策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要想实现弯道超越,得到非常规发展,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强化优势,克服劣势,善抓机遇,应对威胁。

(一)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瓶颈是缺乏核心技术,所以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在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大与跨国公司、国内大型骨干企业、上下游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充分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技术创新成果与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二)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和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常州新能源企业在一手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几年的运营,培育一批国内名牌,几个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要有好的品牌定位,通过产品的质量、品牌策划和战略规划来提升品牌形象。从抓龙头企业入手,整合品牌,做大名牌。

(三)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常州当务之急是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或潜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竞相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龙头企业要进行体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品牌管理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通过收购、兼并、租赁、控股和承包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现代企业集团。

(四)积极开拓新能源产品市场

常州新能源企业要继续扩大产品外销,在出口中应避免过于依赖价格竞争,以免遭受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要避免市场开拓过程中的单打独斗,尽可能开展市场营销合作,利用已经形成的销售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积极举办各类新能源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发挥展览平台促销作用。加强新能源产品促销工作,召开产销对接和产品推介会。

(五)进一步加大与优化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

常州市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在预算中安排更多的财政资金,补助、奖励常州市新能源优秀企业,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能。要大力减轻常州市新能源企业的税负,降低新能源产品的价格,提高市场份额,扩大产量,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六)改善融资环境

利用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帮助常州新能源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帮助条件成熟的龙头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争取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开发设计新能源产业信托基金。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的长效机制,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担保。大力发展常州本地的风险投资公司,引导外地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常州新能源产业。

(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常规能源篇5

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是在企业内部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发挥其最大作用,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动态环境变化的复杂性突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静态讨论,重视现实的动态环境、调整心态面对变化的发展过程,有效调整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引入人力资源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相关理论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最通用的是5P模型,内容包括5项基本工作: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识人是基础,选人是先导,用人是核心,育人是动力,留人是目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根据5P模型将其基本功能模块分为三个层次:

1) 核心功能层:解决人力资源最基础性的问题。

·职务分析:员工要求完成哪些工作;员工何时要求完成这些工作;员工何地要求完成这些工作;员工通过什么办法完成这些工作;员工为何要求完成这些工作;员工完成这些工作要何条件。

·对其解决的办法归纳成两个方面:

一是职务说明,二是任职资格说明。

·最后对其职务进行评价,评价方法有排列法、因素计总法、因素比较法等。

2) 职能功能层:如何解决人力资源核心问题。

·招聘选用:准确清晰告诉员工做什么工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同时,一要避免招聘误区,二要确定招聘方法。

·安置与使用:根据招聘选拔结果,经过培训安置最终人选到适合位置试用。试用前,明确告诉员工,试用一段时间后,会告诉员工做得好与不好,若达不到企业要求,将被企业淘汰。

·培训提高: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要求,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用以培养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不断成长壮大。培训方式有内部培训、外部培训、自学。

·考核激励:考核就是企业管理者通过获得的员工工作情况信息的反馈,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价,是分配收入与职务提拔的依据,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激励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导向,引导员工行为的活动。也就是企业明确告诉员工按要求达到目标应得到什么报酬。

3) 战略功能层:解决企业能持续、稳步、健康、合法发展问题。

·战略与规划:简单而言就是,战略讲应该做什么,规划讲如何做。

·劳动关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档案、合同的管理。

·人事政策与法规:准确告诉员工应遵守员工手册和职业道德以及工作规程。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功能模块图见图1。

2.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关键是看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竞争格局与竞争规则变得不可预测且越来越复杂。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战略,同时,对手、顾客、消费者以及参与者的反应,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反馈都极其重要。即竞争优势取决于自己与对手。

于是动态能力理论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属于战略管理范畴的动态能力理论,以企业资源管理理论、演变经济学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据。也就是说,相关理论的聚集点是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的理论形成体系见图2。

当今企业是动态的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仅以核心能力理论为指导明显过于单薄,动态能力才是使企业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所以当前企业必须从动态视角研究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获得竞争优势。

目前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主要是抽象的概念和框架,对于动态能力的识别、构成、作用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素与完善。

中外动态能力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Teece的动态能力理论。

Teece1994年提出动态能力概念,他在1997年在《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一文中提到:“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内外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构建和重组的能力。”

“动态”是指更新企业能力,目的是使企业能胜任环境变化。“能力”其实就是协调与控制能力,即配置和整合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以保证企业适应变化环境要求。

2) Subba Narasimha 动态能力理论。

Subba于2001年在《动荡环境中的战略—动态能力角色》一文中提出:“技术环境和顾客环境是动态能力环境的两个重要子环境。”

Subba Narasimha总结了动态能力的增强途径,从人力资源和组织两方面着手研究。

·组织增强动态能力的途径:中层领导团队的建立,互动共享团队成员间的经验,使组织的知识储备库越来越丰富。

·人力资源管理增强动态能力的途径:组织的知识储备库主要来源是员工知识与经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动态能力的增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为人员挑选的标准;

员工要有一技多能的知识宽度,即多层次才人,但是,特殊工作技能例外;

员工现有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要不断更新加强,可通过培训方式来实现;

企业运营在动态环境中,探素性学习必不可少,绩效评估体系中要为有意义的能力开发提供评价指标;

若一味以“奖励成功、惩罚失败”为员工工作的评价指南,将不利于探索性的学习与开发。

3)KathleenM.Elsenhardt和Jeffey A.Martin 的动态能力理论。

依据常规的作用,将动态能力分为:

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

重在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

与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

4)黄江圳、谭力文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要有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那就是动态能力理论,即通过动态能力不断创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从事动态能力观点研究的学者。本文重点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二、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的基本模型

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动态能力也是一种企业能力,也必须以资源为基础。资源分为三大类:

·实体资本资源,指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厂房、机器设备以及所使用原料的远近。

·人力组织资源,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经验、判断力、智能、公共关系以及工人和管理者个人的见识与洞察力。

·组织资本资源,指企业的正式报告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划、控制与协调系统以及内部成员间和外部环境的非正式关系等。

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各类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关系,这些资源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动态能力。动态能力形成机制表现在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如图3所示。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体制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薪酬和奖励以及企业文化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体制因素起主要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其中动态能力的作用主要是:在错综复杂环境下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有机契合,相互协调,保持在大环境的竞争中能持续稳定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创新能力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来提升的,而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部分就是创新能力。

2)当企业环境发生变化,企业要生存发展,就有考虑多元机制的可能,企业进入多元机制就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对新领域深入的认识,就必须要有熟悉新领域的人。缺少这样的人才极有可能,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有很大影响的。

2.组织结构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动态能力表现的是整体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但组织的各个部门不一定同时做出反应,也许首先做出反应的是关键职能部门(董事会、技术部、营销部等),协调性反应的是其他部门。

组织结构由一些纵向联结关系和横向联结关系构成,动态能力受组织结构密切影响:

1) 组织结构对环境洞察能力的影响。

信息是组织对环境洞察的基础,越多的组织层次越不利于信息沟通,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受组织层次多少的影响。对环境的洞察能力同样也受到管理幅度的影响,管理幅度的宽窄影响管理人员信息加工处理的速度。加强单位协调、减少汇报关系,定会提高环境洞察能力。

2) 组织结构对价值链整合重构能力的影响。

对价值链整合重构,一定涉及到部门组织规模、部门关系以及部门活动边界。价值链整合重构结果,必定改变横向联结单位之间信息与资源共享的协调关系,也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各部门间的责任关系与利益格局。组织结构必然影响价值链整合重构能力。

3) 组织结构对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的影响。

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是依据价值活动需要,确定资源使用方向,协调资源关系以及消除资源缺口的能力。

不同部门占有分割不同资源的分配与使用,若各单位部门间信息沟通畅通无阻,对共享资源的协调能做到密切配合,那么资源与价值链的配置就能达到更高效率的运作。改变价值链,就必须重新配置资源,涉及资源配置的部门有: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技术、生产、销售部门等。这些部门间协调状况的密切程度,将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组织结构重点是对资源协调与资源合并产生影响作用,这必然会影响到各部门间利益关系,因受局部利益的影响,资源协调优化的进程可能会推迟,既定目标的实现难度可能会加大。

3.薪酬与奖励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用薪酬与奖励来实现恰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产生企业所期望的创新行为,是企业产生动态能力所必须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今环境动态因素甚多,不可以一个普遍的原则奖励成功、惩罚失败,因为员工的创新行为、探索性学习本身就包含了失败,若给予其惩罚,就促使员工回避创新性的探索性学习。为了鼓励创新,对绩效评估体系进行灵活设计,除关注有形成功的评估外,对动荡环境中创新给予适当评价指标。

4.常规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Teece与Routine对形成动态能力的因素以及常规分别做了解释。Teece认为,企业流程、资产地位共同形成了能力。Routine对常规解释是包括管理和组织流程。

Kathleen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如产品战略决策、开发以及联盟的可识别的流程思想同样适用于动态能力。

以下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常规可进行概括分类:

1)重新配置资源与资源整合常规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主要包括,资源获取常规;资源退出常规,也就是市场竞争环境经历变化后,不能再提供竞争优势的资源配置常规。资源配置常规只是对原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不涉及新资源,如资金、技术资源的配置常规。

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不同,对动态能力的作用不相同。

·以收益为标准导向型常规的作用。资源配置与整合,以这类常规的收益好坏对产品结构与业务结构进行灵活调整,特别是产品市场变化频率高的企业,及时协调资源配置与整合,能显示出较强动态能力。

·以战略确定的业务/产品结构为标准导向型常规的作用。资源配置与整合以业务/产品战略为标准划定了严格界限。即战略变与不变决定资源配置与整合能还是不能进行改变,也就是战略决策常规决定动态能力。

·权力导向型常规。组织集权分权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权力导向型组织的动态能力,分权大或者说集权小的组织的动态能力要大,反之则较小。同时权力拥有者素质也影响组织动态能力。

2)决策常规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决策常规决定企业整体资源整合与配置,此常规主要针对无形资源(经验、知识以及信息情报等)整合。其决策程序耗时长短决定着企业动态能力的大小。市场在高速变化中动态能力特征简单,有利于管理层快速做出应变,以适应环境变化。

3)学习常规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学习常规分为现成知识模仿学习常规和未知知识创新性学习常规。价值链的重构与整合直接受其中的创新性常规影响。原因、环境的变化,对于大企业以及想在竞争中拥有主动权的企业,他们现有的竞争规则、竞争优势、技术等可能部分或全部不管用,创新性学习常规将显著影响其动态能力。知识吸收与推广应用过程实质是知识模仿的过程,模仿可以是个体之间也可以是群体组织之间,他们在对创新知识正确认识的前提下,通过模仿能使其新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对动态能力而言相当重要。竞争环境中,动态能力的获得,创新性常规相比模仿常规而言主动地位更强,因模仿是暂时的,创新才是根本。

5.企业文化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动态能力可通过创新获得,影响创新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文化。企业创新全过程以及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企业文化。

·激发员工创新动机以及创造创新环境,都离不开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成果推广以及创新所需资源配置的提供,都依赖于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四、实证分析

以下实证分析,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对策到战术性对策探讨动态能力的运作模式。

长远性的、全局性的对策属于战略性对策,目的是追求长期回报和持久竞争优势。战略性对策的主要举措在三个方面:价值链的调整与配置,战略资源的积累,核心能力的培育。

立足于局部或短期竞争优势的对策为战术性对策,目的是为迅速抓住机遇或摆脱突如其来的威胁。

1.皮具业

国内皮具行业发展时间尚短,皮具设计人才水平与专业技术人才水平还不高,受美院正规教育从事皮具行业设计的人才甚少,同时专业专行培训的人才也不多,行业内多为土生人才。皮具行业国内多为几十人的小企业偏多,皮具行业要想达到一定规模、品牌国际化,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长远目标出发,培育专业高端的设计人才与技术人才,从事多元化经营,从单一交易向全方位商贸转化。

图4为某皮具企业战略性对策的动态能力运作模式。

2.乳业

从中国乳业发展概况着眼,不含杂牌,著名乳业就有十多家,其竞争最激烈的要数伊利、蒙牛、光明三家,在整个乳业竞争环境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后来,由于伊利、蒙牛充分分析当前市场,快速建立起短期内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发展自己,形成乳业竞争的“双寡头”格局,将光明远远抛在身后,现阶段的光明在实力上已无法同伊利、蒙牛相抗衡。

以蒙牛乳业为例,蒙牛初期创业阶段,无市场无工厂,同时资金匮乏,也正是这种原因,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指导思想立足于:建市场为先,建工厂滞后。在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同时,将自己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且观行业经营态势,决定要不要建立生产基地。

图5以下为蒙牛乳业创业初期战术性对策的动态能力运作模式。

以上实例表明,企业经营单位的战略性或者战术性对策的基础是动态市场环境。最后归结企业经营单位动态能力运作模式,如图6。

五、小结

动态能力形成因素较为复杂,其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因素,是动态能力形成的主体。智力资源与组织常规对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资源配置和整合的速度与质量也起着一定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 《当代财经》 [J],2008-9

[2]王黎.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手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8

[3]刘仲康.企业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4]郑胜华.透视企业联盟能力—基于动态能力的S-IPL分析框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

[5]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6]Teece D.J,Rumelt DosiG. And Winter S.“Understanding corpotate coherence theory and evidence”[J],Joum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3,1994

[7]Subba Narasimha P.N.. 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 Dynamic Canpetenc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Economics Manage .2001

[8]Kathleen M.,Eisenhardt Jeffrey A.Martin Dynamic Capabilities Why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21.2000.

[9]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2004年第2期:77-85

[10]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郑光辉,男,1973年出生,毕业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学位,现系中央党校图书馆数字综合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曾在《学习时报》《数字图书馆论坛》、《计算机世界》等多家国家级刊物20余篇,翻译并出版著作3部。

罗远哲,男,1974年出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常规能源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建筑能源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 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 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

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因此,在保障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城市应该重视环境和资源的和谐相处,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向低能耗、低碳型城市转型。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 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一、低碳城市下建筑能源规划的意义

1、针对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具有低能量密度和产能不连续的特点,通过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利用同时使用系数和负荷参差率,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供给均衡;

2、将建筑能源规划和减碳规划融入区域规划体系,有利于在区域范围内实现节能减碳的规模效应,并实现碳排量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3、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IRP),基于需求侧管理理论,将区域内节约的建筑能源资源化,并作为虚拟能源和无碳的替代能源,降低区域开发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

二、我国城市能源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方案相对独立,指导思想片面

我国当前能源建筑规划主要规划三个方面:供电、供热和供气。这三方面的规划方案相对独立,三者之间没有统筹兼顾,相互考虑,形成共同促进的局面。相反,三者之间的能源使用相互重复,计算繁琐。比如我国城市大部分使用独立空调,过多依赖电力,而不是用中央空调取代独立空调实现节能目的。

2、重视能源生产,而轻视能源管理

我国能源建筑规划过于重视能源生产,比如采暖主要是最大外部负荷进行叠加,累积能耗。大量的能源生产,但是相应的管理比较松散,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整体系统的效率值较低。例如某些地区使用了集中中央空调系统,但是输送系统效率低,浪费情况严重,系统整体输送效率就被拉低了。

3、能源建筑规划的国家标准较低

我国相应的能源建筑规划标准和规范相对不太健全,技术指标明显偏低,对于建筑用电设备的购买没有明确的规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较小,只是出现某些个体户采用可再生资源,并不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区域能源规划。特别是在公共建筑较多的区域中,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利用率就更低了。

三、建筑能源规划的方法

建筑能源规划不仅仅是技术工艺方面的规划设计,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领域,应该采用前沿方法进行方案设计。常用的区域能源建筑规划有:综合资源规划法和情景分析法。

综合资源规划法是结合了需求侧资源管理和能源规划结合的方法,其主要核心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方法,主要实现方式是减少节约末端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合理适用余热和废热。情景分析法是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的综合考虑方法,对于不确定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构建定性模型,实现供需平衡。

四、建筑能源规划的步骤

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理论,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分成几个步骤: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目标制定、评估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量、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确定能源系统和技术方案(能源站方案)、区域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

1、目标制定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制定目标通常包括两种方法:标准评比法和实质性技术指标。定性技术评估的标准评比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此方法准确性差,缺少详实的数据支撑评估结果。

通过目标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等规划程序,按建筑类型,分别确定单位建筑能耗基准值与单位建筑碳排量基准值,并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定量技术评估的依据,这是理论界建筑能源研究的主要方向。

2、评估可利用能源量

区域内的能源通常分为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低品位能源。对所有能源进行综合的系统性定量分析,是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前提。

常规能源包括电力、天然气、石油、燃煤等;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低品位能源包括发电厂余热、土壤蓄热、江河湖海的温差能、地铁排热回收、工厂废热回收、垃圾焚烧、污水温差能、免费冷源等。

3、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

以往建筑能源预测采用传统的负荷指标估算法,往往估值偏高,造成大量的设备冗余和浪费。而区域建筑能源预测,应该采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即不同建筑类型,应设定不同的人口密度和使用时段情景,同时考虑系统的峰荷、腰荷和基荷,估算出区域的典型负荷曲线以及情景负荷的出现概率,叠加给出区域能源的总负荷。

4、建筑能源系统配置方案

根据区域内可利用资源量和建筑能源负荷的预测,编制区域能源整体配置技术方案,其核心即区域能源站的建设及运营模式。能源站的建设,应考虑经济性指标(运行管理费、投资回报、能源价格)、技术性指标、碳排放指标、能效指标(设备能效、输送能效、末端使用能效以及损失)、环境影响指标(热污染、热岛效应、噪声)等因素,并确定能源站的规模及位置。

区域能源站一般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建设及运营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又称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提供能源服务,是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能源诊断、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运行、维护和管理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

五、结语

建筑能源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实现低碳生活和绿色生活,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的节能措施。区域能源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体系构建》[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5)

常规能源篇7

关键词:应急照明 蓄电池电源柜 集中控制 就地开关

应急照明是现代建筑物中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应急照明设计,应在电源设置、系统设计、灯具控制方式、导线选型及敷设方式、灯具选择及安装位置等,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才能保证其在火灾紧急状态下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就应急照明的供电及控制方式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可知,应急照明的供电条件应具备两路独立电源或两回线路,当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时则宜采用蓄电池组或带有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该规范13.8.4规定:应急照明在正常电源断电后,其应急电源转换时间应满足:备用照明不应大于5秒;金融交易场所不应大于1.5秒;疏散照明不应大于0.5秒。由此看来,要满足应急照明在正常电源断电后的电源转换时间,在应急照明的供电具备两路独立电源(市电)或两回线路的条件下,同时设置蓄电池组作备用电源或采用带有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作最有利于保障切换时间。

带有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这种方式供电可靠性较高,转换迅速设置灵活,线路故障影响较小,电池损坏影响面较小,缺点是持续照明时间受容量大小的限制,运行管理及维护要求较高。这种方式适用于应急照明灯数不多,装设较分散,规模不大的建筑物。集中或分区集中设置的蓄电池组(即集中应急照明电源柜),优点是供电可靠性高、转换迅速,与自带蓄电池方式相比管理及维护较方便。缺点是需要专门房间,电池故障影响面积大,且线路的防火问题也要考虑。这种方式适用于应急照明灯数较多,灯具较集中,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集中应急照明电源柜对灯具的控制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在配电柜集中控制,二是在现场设就地开关.集中控制适用于日常有人管理且管理比较到位的公共建筑,而对于一般无专人管理的场所,则考虑设置就地开关.另长亮及仅火灾时亮两种情况平时采用的不多,图一为集中应急照明电源柜的四种控制方式的接线图: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6.3.1.8所述:消防控制室在确认火灾后,应能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并接通警报装置及火灾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标志等。图一中,平时KM断开,蓄电池充电,正常电源供电;火灾时KM合上,照明回路通过正常电源或蓄电池供电,正常和应急相线上均带电,实现强制点亮。集中应急电源柜对应急照明的控制原理各厂家做法大同小异,本文列举了较为典型的一种。

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的光源配置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只设事故电源,无正常照明光源;二是设正常与事故两个光源,此时由于两个光源可采用不同电压等级的灯泡,所以造价较低,缺点是事故电源长期不用,损坏后不易被发现;三是正常与事故合用电源,由于应急灯蓄电池输出电压通常为低压(24VDC,12VDC等),与正常电源电压~220V相差甚远,为了合用光源,将正常电压降至蓄电池输出电压值或是将蓄电池输出电压生至正常电源电压,从而使应急灯成本增高,优点是光源长期处于使用状态,便于发现损坏情况,应急灯的造型不再受到限制,利于做到建筑内部装饰的整体美观、协调。

分散式应急灯的控制关键有两点要求:一是向其供电的配电箱内的接线应具备火灾时自动投切功能;二是应急灯具内应具备停电后自动点燃的功能以及能加入应急线及正常线的接口。

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其接线方式通常有图二的这几种形式,图中列举了四种照明控制方式:火灾时亮;长亮;平时和火灾时均亮,集中控制;平时和火灾时均亮,就地控制。

在图二中,KM平时断开,正常电源供电,火灾时合上,正常及应急相线上均带电,实现强制点亮。

本文以平时和火灾时均亮的方式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平时和火灾时均亮当采取集中控制时,如图所示,平时充电线有电,继电器J得电,J1合,J2断开,灯具可由配电箱处的开关控制;当停电或发生火灾正常电源失电,柴油发电机未投入运行前,充电线及控制线失电,继电器J失电,J1断开,J2合,蓄电池自动放电,柴油发电机投入运行后,J得电,J1合上,J2断开,灯具此时又由配电箱处开关来控制。

当采取就地控制的方式时,如图所示,控制原理与采取集中控制的控制原理大致相同。

由上述可知,所示的四种情况中,无论是正常电源断电或者火灾时,蓄电池仅在柴油机组在投入正常运行前或者充电线路损坏的情况下放电。

无论是采取何种供电方式,均要求应急照明在火灾发生或正常照明电源中断的时候能自动投入工作。采用自带蓄电池应急照明灯或集中应急电源柜这两种形式,在火灾时强制点亮应急照明一般有两种方式控制.一是集中控制,即消控室通过一个模块控制来强制点亮该配电箱或集中应急电源柜的所有供电回路的应急照明灯具;二是分散控制,火灾时,消控室可通过多个模块控制来分层分区强制点亮相关部位的应急照明灯具.

应急照明系统为就地控制方式时采用的控制开关一般为两种:双控开关,节能自熄式开关。出于节能的需要,应急照明可以采取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根据《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第8.5.3条规定:当应急照明在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必须采取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7.5条规定:住宅的公共部位应设人工照明,应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装置(光源、灯具及附件)和节能控制措施;当应急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时,必须采取消防时应急点亮的措施。很显然,从节能的角度出发,《住宅建筑规范》及新的《住宅设计规范》均对节能自熄开关的使用作出了强制性要求。

常规能源篇8

一、认识“废气”毒害,采用更换燃料的方法进行“减排”

例1飓风、暴雨、洪水、泥石流等极端气候现象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的恶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叫做常规能源

B,燃烧煤炭时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雨水酸度升高,形成酸雨

c,大量消耗常规能源产生了“温室效应”

D,核能是一种常规能源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常规能源,使用后的最终产物是CO2,副产品是SO2等有毒气体,答案为A、B、c,

例2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对90%的汽车进行了改造,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这种改造过的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主要是将(

)

A,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析:天然气当燃料时,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气体膨胀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总体效果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答案为A。

点评从以上两例知,常规能源的使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理解各种能源的供能转化过程是解题的基础,了解各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及相关含义,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了解“温室效应”的来源,理解采取强制性法规“减排”的意义

例3为了减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B,开发使用核能、太阳能

c,将汽车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

D,植树造林

解析:常规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效应”的来源,但由于实际需要,常规能源在人类生活中仍是主要能源,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常规能源可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植树造林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CO2,降低CO2浓度,答案为B、D。

例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依法规定限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设想用压缩机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永久贮存起来,在海底深处,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海底的水肯定能够溶解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为二氧化碳找到了一个永远的“家”,从而避免“温室效应”,在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缩机对二氧化碳做正功

B,二氧化碳向海水放热

C,二氧化碳分子平均动能会减小

D,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动能会减小

解析:要将CO2送入海底,压缩机要压缩CO2进入海底,使CO2的体积减小,对其做正功,CO2进人海底前温度高于海底温度,发生热传递,放出热量,最终与海底温度相同,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减小,答案为A、B、C。

点评 知道产生“温室效应”的CO2的来源与建立CO2的压缩输送模型是解题的基础,理解各种能源的供能方式与“产品”和气体的三态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标志,会使问题得到突破。

上一篇:新能源客车范文 下一篇:生物质能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