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能源范文

时间:2023-09-22 12:15:29

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篇1

关键词:居住区供暖规划;太阳能供暖;联合供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我国能源储备面临巨大的挑战[1]。传统能源面临较大压力,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各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地区的年太阳辐照量超过5000MJ/m2,年日照小时数超过2200h。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于北纬22°~35°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南部地区低于北部[2]。因此我们应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本文研究了沈阳地区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联合供暖。

2 多层建筑采暖负荷动态模拟

1建筑概况:本文以沈阳一栋六层三个单元一梯两户的住宅建筑为模型,建筑面积2901.12 ,供暖期限为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

2.用DEST软件模拟建筑动态负荷,并分析多层建筑逐时单位面积负荷,可知最大采暖负荷为1月,采暖负荷指标为41.61w/,平均采暖负荷指标为16.49w/,采暖耗热量为6.24x105 MJ。

3 规划居住区内利用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量分析

1.太阳能集热器类型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的关键部件[3],分为平板型多层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4―5]、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6]。

2.住宅建筑外观设计之中太阳能集热器布置位置

1)太阳能集热器的布置位置:屋顶、南向、与遮阳板相结合。

3.屋顶布置太阳能集热器的间距

按互不遮挡原则最小间距为[8]:

(3.1)

式中,S――满足不遮挡条件的最小安装距离,m;

H――前排集热器最高点与后排最低点的垂直高差,m;

H――太阳高度角[9];

R――太阳光线水平投影与集热器表面法线在水平投影间夹角。

偏离南向,中午前后两个时刻夹角最小值[10]:

(3.2)

式中,a――计算时刻太阳方位角,上午取负值;

P――集热器方位角[11]。

4.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的计算方法

Mills D[12]提出集热器大多数用固定安装。张鹤飞认为最佳倾角是使系统使用期内总得热量最大[13]。本文以固定集热器的方式布置集热器,倾斜面上的太阳辐照量为:

(3.3)

式中,I――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MJ /(・d);

――水平面上直射辐射,MJ /( ・d);

――水平面上散射辐射,MJ /( ・d);

β――集热器倾角;

――地面反射率[14];

――斜平面上直射辐射的修正因子。

5.单位面积集热器的集热量

(1)沈阳市气象及地理概况

沈阳地势平坦,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为 20℃,最高气温为 36℃。冬季最低温度为-30℃。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北纬 41.8°。

(2)屋顶集热器单位面积集热量

沈阳纬度为41.8°,本文取太阳能集热器安装角度为42°。计算出采暖期逐时太阳能集热器单位面积集热量。

(3)南向集热器单位面积集热量

为避免遮挡阳光,南向集热器布置在两窗间的外墙上,倾角为90°。计算得单位面积集热器逐时集热量。

4 多层住宅建筑采暖中利用太阳能保证率分析

通过对多层建筑三种情况:第一种t1,只在屋顶布置;第二种t2,只在南向布置;第三种t3,在屋顶和南向同时布置,分析多层住宅建筑采暖中可利用太阳能的保证率。

4.1太阳能集热量

图4.1 太阳能集热器布置在屋顶集热量

多层建筑屋顶面积为484,能布置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为192。集热器只布置在屋顶情况下逐时的集热量。(如图4.1所示)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太阳能集热器只布置在屋顶的逐时集热量。

由于太阳能集热器布置在屋顶与南向两者并无相互遮挡。因此t3情况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量为t1与t2的代数和。

4.2常规能源需要量

通过对t1情况下采暖季五个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的前五日对采暖负荷与常规能源需要量逐时进行对比。发现11月1日~11月5日:几日内的采暖负荷几乎都由常规能源来承担;12月1日~12月5日:只在个别时刻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量能完全满足建筑物所需采暖负荷,不需常规能源提供;1月1日~1月5日:只有在1月2日11刻时常规能源需要量为0;2月1日~2月5日:某些时刻采暖负荷曲线明显高出常规能源需要量曲线,差值为可利用太阳能;3月1日~3月5日: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量完全满足负荷需要。

对于t2和t3情况,与t1的分析方法相同,在此不详细介绍。

4.3太阳能保证率分析

保证率:

(i=1,2,3)(4.1)

式中,Qti――不同布置情况下满足采暖需要的集热量,MJ;

Qf――采暖季总采暖负荷,MJ。

采暖季每月利用太阳能的保证率见表4.1。

表4.1 多层住宅能耗中太阳能的保证率

屋顶布集热器保证率 南向布集热器保证率 屋顶和南向布集热器保证率

十一月 11.31% 7.99% 14.72%

十二月 8.60% 6.15% 12.01%

一月 8.47% 5.77% 12.00%

二月 12.35% 8.71% 16.27%

三月 16.90% 11.32% 20.98%

采暖季 10.54% 7.33% 14.17%

由数据可知,多层建筑太阳能集热器只在屋顶布置与在屋顶和南向同时布置集热器的保证率相差不大,但初投资会减少一半。

5结论

(1)多层建筑在屋顶布置集热器的太阳能保证率高于在南向两窗之间垂直布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太阳能保证率。

(2)在本研究设定条件下规划区多层建筑屋顶与南向同时布置集热器可满足采暖季平均太阳能保证率为14.17%。其中太阳能的保证率在十二月份为最小,可达12.00%。在三月为最大,可达20.98%。

参考文献

[1]武涌,刘长滨,刘应宗,等.中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

[2]王如竹,代彦军.太阳能制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1-22.

[3] 周志敏.21世纪的绿色能源―太阳电池[J].电源世界,2007,(4):P38.

[4] 吴军,杨治金,李雪平,等.中国城市供热热源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M],热电技术,2000,2:P8-12.

[5] 李先瑞,李笑.燃气供热的现状与展望[M].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P39- 42.

[6] 杨庆,盛晓文,李清荣.中小型燃油锅炉供暖系统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P122-125.

[7] 江亿主编.建筑环境系统模拟分析方法――DEST[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6.

[8] 王铭.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J].安徽建筑,2008(2),32.

[9] DEST官方网站:.

[10] 李元哲.被动式太阳房热工设计手册[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1] 王如竹,代彦军.太阳能制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2] 何梓年,朱敦智.太阳能供热采暖应用技术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

[13] 张鹤飞.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计算机模拟[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3.

常规能源篇2

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天津30028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油气资源的消耗也十分迅速,油气资源的大量消耗就对油气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常规油气资源的大量开发就对新增资源的开发造成了新的挑战,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我们常说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在我国范围内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潜力很大,对于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是我国未来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将就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应用

1 非常规油气的概况

1.1 通常情况下,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开发较为困难的,常规方法不能进行勘探和开发的油气资源或者油气类型。这种非常规油气资源从埋藏、储存等方面都和常规的油气资源有所不同,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开发难度较大,消耗资源较多,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较多,常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包括页岩油、油砂油、重油、煤层气、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等。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来说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较难,相较于常规的油气资源消耗更大,性价比较低,所以经济可行性较差,并且在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中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我国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油田的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2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资源量与分布。在全球范围内来说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分布广泛,开发力度较低,也就是说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规油气的最佳补充能源。随着油价升高,对油页岩的开发利用日益活跃。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页岩油的加工和利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历了传统的加工方式之后实现了完善的加工工艺,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布中,油气具有大而积分布、丰度不均一特征,非常规油气的分布主要在源内或近源的盆地中心、斜坡等负向构造单元,局部富集,突破了传统的分布概念,能够有效的进行扩展和勘探。油气聚集边界不显著,易形成大油气区或区域层系。非常规油气连续型聚集主要取决于优质烃源岩层、大面积储集层、源储共生三个关键要素。

1.3 发展前景。油页岩的工业发展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环保以及资源三个方面,首先来说传统的油页岩资源较少,随着技术的发展,当污染得到控制以及效率提高的技术得到应用之后,页岩油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页岩油开采竞争的影响中有些关键因素就是制度上的调控,关于油页岩开发的相关政策直接关系着油页岩的开发效果。非常规油气的源储包括两种类型,常见的是源储一体型和源储接触型两种类型:其中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是指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滞留于烃源岩层内部形成油气聚集;源储接触型油气聚集是指与烃源岩层系共生的各类致密储集层中聚集的油气。

1.4 运聚特征。在非常规油气的研究中发现非常规油气的聚集方式与常规油气不同,非常规油气通常是聚集单元大面积储集层,不像常规油气储存存在存在明显或固定界限的圈闭和盖层。这种聚集方式就使得非常规油气的运聚过程中有一些特点,包括区域水动力影响较小,水柱压力与浮力在油气运聚过程中的作用局限,以扩散和超压作用等非达西渗流为主,油气水分异差。

1.5 流动特征。非常规油气聚集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无自然工业产量、非达西渗流的表现。例如,致密砂岩,通过渗流机理受孔渗条件和含水饱和度控制,存在达西流和非达西流双重渗流机理,广泛存在非达西渗流现象。致密油气具有滞流、非线性流、拟线性流三段式流动机理。

2 非常规油气的开发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油气资源开发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天然气的新时代逐渐凸显,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地位日益重要。李克强总理说,要立足国内,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在开放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根据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集层的性质类型以及油气聚集特点等选择不同的工艺技术,分层次进行勘探开发,随着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充分认识和实践,全球范围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都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2.1 页岩气。通俗的解释,页岩气就是一种包裹在岩石中,或是游离于岩层缝隙的特殊形态的天然气。页岩气虽然名字中有个“气”,其实质就是天然气,但存在的形态则不完全是气态。页岩气多以吸附气和水溶气形式存在, 这一特殊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开采。随着水平井和压裂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位产量提升,还将进一步压低开采成本。而一口页岩气田,开发寿命一般可达30—50 年,长的可达80—100 年。而且,页岩气一般不含硫,不仅省去了传统天然气开发高额的脱硫费又环保。

2.2 页岩油。致密储层油就是致密油,其中主要储层空间就是致密砂岩、泥灰岩、白云岩等非常规储层。这些非常规储层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这种情况的储层具有无自然产能或产能较低等特点,在开发中多采用水平井压裂技术。致密油具有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在我国的可采石油资源中,致密油占2/5。致密油是非常现实的石油接替资源,致密油将会为中国原油产量的增加发挥重要作用。

2.3 煤层气。煤层气是一种烃类气体,主要是指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会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的、具有少部分游离于煤孔隙或者煤层水的一种气体,属于煤的一类伴生资源,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并且获得了世界的青睐,具有洁净、优质的多项优势,矿权、气权之争和对外合作专营权的垄断,多年来困扰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2.4 致密气。致密气的另一个称呼是致密砂岩气,主要是以渗透率进行区分,渗透率小于0.1 毫达西的砂岩地层天然气即为致密气,致密气是世界上三大非常规天然气之一,另外两个是页岩气和煤层气,致密气属于砂岩气,与煤层气、页岩气相比,发展致密气是现阶段我国发展非常规天然气最现实的选择,在砂岩地质的条件下来说我国的勘探开发经验极为丰富,开发技术较为成熟,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开发经验吸收国内外先进开发理念,应用新兴技术,最终实现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完善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承造,郑民,张永峰,等.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29-136.

[2]赵永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2):151-151.

常规能源篇3

关键词:页岩气 勘探开发 现状 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油气资源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技术日趋进步等特点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新宠。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的另一类资源,其埋藏、赋存状态与常规油气资源有较大的差别,开发难度大、费用高。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的页岩气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一、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2006年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476.44×108T,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页岩油探明储量为20×108T,主要分布在吉林、广东、辽宁等省。我国油砂资源量为59.7×108T,主要分布在陆上西部和东部盆地,重点分布在准噶尔、柴达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中。11个主要盆地占全国油砂地质资源总量的97.6%,可采资源总量的97.5%。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012m3,居世界第三位,其中1000m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6.27×1012m3。资源量大于1×1012m3的8个盆地合计煤层气资源量为28×1012m3,占总资源量的76%。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也十分巨大,据统计,页岩气的远景资源量可达100×1012m3,相当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我国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约为12×1012m3,部分与常规气存在着交叉。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发展油页岩资源的勘探开发,可以弥补油气资源供应的不足。

二、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难题

当前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认识,没有系统的配套技术,面临着诸多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页岩气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条件复杂,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不同类型资源各具特点。油页岩和致密砂岩属于低渗透储层,渗透率极低。煤层气储层具有含气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储层压力低、含气饱和度低等特点。

2.部分开发技术适用性差,不成熟目前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主要借鉴常规油气的经验,尚未形成独特的技术。对于压裂增产施工过程中裂缝形成机理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存在分支井钻井失败率高,未进行过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现场试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很难对油砂层进行识别等难题。

3.综合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在油砂、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提出有力的应对措施。

三、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建议

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下面的方面来研究:开展页岩层系地震属性分析,探索页岩层系含气性检测技术。以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和地震应特征研究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页岩气层预测的技术方法,充分利用成熟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开展测井分析-地震(包括地震反演和属性提取)-地质解释三位一体的研究,进行页岩层系的识别和含气性检测。

1.利用相关地区已有钻井资料、电测井资料和VSP测井资料进行古生界泥、页岩层系地球物理特征统计分析,确定研究区内古生界泥页岩层系的测井响应特征、组合特征及物性变化特征;并完成目的层页岩层系在地震资料上的层位精确标定和各类地震属性标定。

2.通过测井曲线地质解释及地震资料多属性的提取分析,研究地震属性(振幅、频率、相位及衍生信息等)对页岩层系的响应特征,总结前人在页岩层系方面进行地震特殊处理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地震属性提取方法,进一步优化研究区页岩层系地震识别及预测方法。

3.采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选择最适合地区页岩层系地质特征、资料密度和品质的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对研究区主要目的层进行波阻抗反演,研究泥页岩层系波阻抗变化特征;结合钻井资料对有利泥页岩层系进行识别并预测其平面分布范围。

4.利用已钻井资料,研究含气泥页岩层系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即研究各类地震属性(振幅、波阻抗、频率等)对泥页岩层系含气的敏感性,并总结出泥页岩层系含气性检测方法。

5.综合评价泥页岩层系预测及含气性检测结果,确定良好页岩气的分布范围,并提出勘探部署建议。

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实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常规能源的替代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要抱有一种正确认识,不断改善措施,采取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不能见低产就放弃,相信只要坚持就能有改变。针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应该形成配套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1.发展特色技术,开发难采资源

非常规油气具有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不同地区储层差异性较大,国外的一些开发技术和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地质特点。因此必须研发适合我国油气储层特点的开发技术。

2.创新地质理论,找到优质资源

针对不同非常规油气的成藏(成矿)特点及储层特征,研究其不同的富集成藏(成矿)主控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储层评价技术,优选出高产富集有利区。

3.优化改进现有工艺技术,取得新效果

国内现有的非常规油气开发勘探开发技术多借鉴了常规油气经验或引进国外技术,成本相对较高、适用性较差,优化改进现有工艺技术,研发低成本、低污染,适合于不同储层地质条件的技术,十分重要和必要。

4.转变理念,加速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寻找非常规油气高产富集区、优质资源区进行先导开发试验。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改进已有工艺技术,创新技术理论,解决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常规能源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供配电;消防负荷;

中图分类号: TU208 文献标识码: A

1.高层建筑消防供配电设计应当遵循的主要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以下简称《报警规范》)、《高层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以下简称《高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以下简称《民规》)、《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以下简称《供配电规范》)等。

2.高层建筑消防电源设计

2.1 高层建筑消防用电负荷等级

《高规》规定: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电动的防火门、窗、卷帘、阀门等消防用电,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一类高层建筑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

2.2各级消防负荷的供电要求

根据民规中的相关规定,建筑物(群)的消防用电设备供电,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消防用电负荷等级为一级时,应由主电源和自备电源或城市电网中独立于主电源的专用回路的双电源供电;

2 消防用电负荷等级为二级时,应由主电源和与主电源不同变电系统,提供应急电源的双回路电源供电;

3 为消防用电设备提供的两路电源同时供电时,可由任一回路作主电源,当主电源断电时,另一路电源应自动投入;

4 消防系统配电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的电源进线处或配变电所处,其应急电源配电装置宜与主电源配电装置分开设置;当分开设置有困难,需要与主电源并列布置时,其分界处应设防火隔断。配电装置应有明显标志。

5 《高规》中规定,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等设备的两个供电回路,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自动切换。

2.3消防电源的选择

下列电源可作为应急电源:

1、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

2、供电网络中独立于正常电源的专用的馈电线路。

3、蓄电池、干电池。

4、EPS应急电源装置。

5、UPS不间断电源装置。

3.目前存在的高层建筑消防电源配置的问题

3.1关于消防负荷容量的确定

如何确定供电系统中消防负荷,《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指出:当消防用电的计算负荷有功功率大于火灾时可能同时切除的一般电力、照明负荷计算有功功率时,应按未切除的一般电力、照明负荷加上消防负荷计算低压总的设备功率计算负荷,反之则不考虑消防负荷。而《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4.10.1指出:消防联动控制器应具有切断火灾区域及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的功能,当需要切断正常照明时,宜在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动作前切断。两个规范中需切断的非消防负荷是不易确定的,与火灾的规模有关,每一栋建筑、每一场火灾可能都不相同,最少应切除多少,让设计者无法考虑。因此,设计计算应把握如下原则:三级负荷按全部切除考虑。选变压器时:将三级负荷相加作为总计算负荷。选柴油发电机组时:将消防负荷与一、二级总计算负荷相比,取大者作为计算依据。这样,就能比较容易统计计算,满足平时和应急的供电要求。

3.2关于高层建筑配置柴油发电机组的问题

《高规》中规定,消防设备的供电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规定进行设计。而该规范中所规定的一级负荷别重要的负荷并没有涉及到消防负荷,按照规范的要求,消防设备的供电只要有两个电源就可以满足负荷要求,而《高规》中同时又规定一类高层建筑的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并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保证消防设备在发生火灾时供电可靠、正常运行。在《高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二类高层建筑必须要配置柴油发电机组。由此近几年国内新出现的很多高层建筑消防负荷没有配置柴油发电机组。然而在具体的供电设计中,绝大部分高层建筑是从电网中引接两路10KV高压电源进线供电,但这样不一定能满足规范里两个独立电源供电的要求,因为在大多数地区的10KV双电源都是引自同一变电站,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质就是一个电源,所以用户无论从电网上取几回电源进线,也无法得到严格意义上的两个独立电源,当变电站发生故障时,可能引起全部电源进线同时失去电源而造成停电,使供电系统完全瘫痪。事实上,两回路10KV高压电源引自不同的变电站是有困难的,而柴油发电机组配置投资小,使用效果好,可靠性独立性高,又能符合规范要求,所以在高层建筑供电设计中应当配置柴油发电机组。

3.3关于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可靠性问题

建筑火灾可能会造成电气线路和其他设备着火,电气线路可能使火势蔓延扩大,还可在救火中因触及带电设备或线路等漏电,造成人员伤亡。根据实战需要,消防员到达火场进行灭火时,一般要先切断正常供电电源。如果建筑正常用电与消防用电的配电线路混合敷设,不易分清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很容易导致消防用电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因此,消防用电设备均应采用专用的(即单独的)供电回路,电源直接取自建筑内设置的配电室的母线,当切断(停电)工作电源时,消防电源不受影响,保证灭火救援和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

对于建筑的低压配电系统主接线方案,目前在国内建筑电气工程中采用的设计方案有不分组设计和分组设计两种。对于不分组方案,常见消防负荷采用专用母线段,但消防负荷与非消防负荷共用同一进线断路器或消防负荷与非消防负荷共用同一进线断路器和同一低压母线段。这种方案具有主接线简单、造价较低的特点,但这种方案使消防负荷受非消防负荷故障的影响较大,供电可靠性不高。对于分组设计方案,消防供电电源是从建筑的变电站低压侧封闭母线处将消防电源分出,形成各自独立的系统,参见图一。如果建筑的配电为低压电缆进线,则从进线隔离电器下端将消防电源和非消防电源分开,使得消防电源相对建筑而言是独立的。这种方案虽增加了断路器,主接线较不分组方案复杂,但提高了消防供电的可靠性。

当采用柴油发电机作为消防设备的备用电源时,要尽量设计独立的供电回路,使电源能直接与消防用电设备连接,参见图二。

图一:

图二:

4.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是确保建筑物消防安全,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而当高层建筑消防供配电系统直接为消防设备提供动力,所以供配电系统设计是否合理也关系到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能否正常运行。建筑电气设计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高层建筑消防供配电系统的重要性,并认真理解和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让消防电气的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4]李祚平.高层建筑消防供配电设计若干问题探讨[科技向导]2013(2).

常规能源篇5

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是在企业内部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发挥其最大作用,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动态环境变化的复杂性突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静态讨论,重视现实的动态环境、调整心态面对变化的发展过程,有效调整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引入人力资源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相关理论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最通用的是5P模型,内容包括5项基本工作: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识人是基础,选人是先导,用人是核心,育人是动力,留人是目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根据5P模型将其基本功能模块分为三个层次:

1) 核心功能层:解决人力资源最基础性的问题。

·职务分析:员工要求完成哪些工作;员工何时要求完成这些工作;员工何地要求完成这些工作;员工通过什么办法完成这些工作;员工为何要求完成这些工作;员工完成这些工作要何条件。

·对其解决的办法归纳成两个方面:

一是职务说明,二是任职资格说明。

·最后对其职务进行评价,评价方法有排列法、因素计总法、因素比较法等。

2) 职能功能层:如何解决人力资源核心问题。

·招聘选用:准确清晰告诉员工做什么工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同时,一要避免招聘误区,二要确定招聘方法。

·安置与使用:根据招聘选拔结果,经过培训安置最终人选到适合位置试用。试用前,明确告诉员工,试用一段时间后,会告诉员工做得好与不好,若达不到企业要求,将被企业淘汰。

·培训提高: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要求,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用以培养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不断成长壮大。培训方式有内部培训、外部培训、自学。

·考核激励:考核就是企业管理者通过获得的员工工作情况信息的反馈,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价,是分配收入与职务提拔的依据,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激励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导向,引导员工行为的活动。也就是企业明确告诉员工按要求达到目标应得到什么报酬。

3) 战略功能层:解决企业能持续、稳步、健康、合法发展问题。

·战略与规划:简单而言就是,战略讲应该做什么,规划讲如何做。

·劳动关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档案、合同的管理。

·人事政策与法规:准确告诉员工应遵守员工手册和职业道德以及工作规程。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功能模块图见图1。

2.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关键是看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竞争格局与竞争规则变得不可预测且越来越复杂。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战略,同时,对手、顾客、消费者以及参与者的反应,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反馈都极其重要。即竞争优势取决于自己与对手。

于是动态能力理论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属于战略管理范畴的动态能力理论,以企业资源管理理论、演变经济学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据。也就是说,相关理论的聚集点是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的理论形成体系见图2。

当今企业是动态的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仅以核心能力理论为指导明显过于单薄,动态能力才是使企业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所以当前企业必须从动态视角研究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获得竞争优势。

目前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主要是抽象的概念和框架,对于动态能力的识别、构成、作用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素与完善。

中外动态能力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Teece的动态能力理论。

Teece1994年提出动态能力概念,他在1997年在《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一文中提到:“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内外资源与能力的整合、构建和重组的能力。”

“动态”是指更新企业能力,目的是使企业能胜任环境变化。“能力”其实就是协调与控制能力,即配置和整合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以保证企业适应变化环境要求。

2) Subba Narasimha 动态能力理论。

Subba于2001年在《动荡环境中的战略—动态能力角色》一文中提出:“技术环境和顾客环境是动态能力环境的两个重要子环境。”

Subba Narasimha总结了动态能力的增强途径,从人力资源和组织两方面着手研究。

·组织增强动态能力的途径:中层领导团队的建立,互动共享团队成员间的经验,使组织的知识储备库越来越丰富。

·人力资源管理增强动态能力的途径:组织的知识储备库主要来源是员工知识与经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动态能力的增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为人员挑选的标准;

员工要有一技多能的知识宽度,即多层次才人,但是,特殊工作技能例外;

员工现有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要不断更新加强,可通过培训方式来实现;

企业运营在动态环境中,探素性学习必不可少,绩效评估体系中要为有意义的能力开发提供评价指标;

若一味以“奖励成功、惩罚失败”为员工工作的评价指南,将不利于探索性的学习与开发。

3)KathleenM.Elsenhardt和Jeffey A.Martin 的动态能力理论。

依据常规的作用,将动态能力分为:

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

重在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

与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

4)黄江圳、谭力文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要有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那就是动态能力理论,即通过动态能力不断创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从事动态能力观点研究的学者。本文重点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二、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的基本模型

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动态能力也是一种企业能力,也必须以资源为基础。资源分为三大类:

·实体资本资源,指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厂房、机器设备以及所使用原料的远近。

·人力组织资源,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经验、判断力、智能、公共关系以及工人和管理者个人的见识与洞察力。

·组织资本资源,指企业的正式报告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划、控制与协调系统以及内部成员间和外部环境的非正式关系等。

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各类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关系,这些资源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动态能力。动态能力形成机制表现在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如图3所示。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体制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薪酬和奖励以及企业文化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体制因素起主要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其中动态能力的作用主要是:在错综复杂环境下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有机契合,相互协调,保持在大环境的竞争中能持续稳定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创新能力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来提升的,而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部分就是创新能力。

2)当企业环境发生变化,企业要生存发展,就有考虑多元机制的可能,企业进入多元机制就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对新领域深入的认识,就必须要有熟悉新领域的人。缺少这样的人才极有可能,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有很大影响的。

2.组织结构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动态能力表现的是整体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但组织的各个部门不一定同时做出反应,也许首先做出反应的是关键职能部门(董事会、技术部、营销部等),协调性反应的是其他部门。

组织结构由一些纵向联结关系和横向联结关系构成,动态能力受组织结构密切影响:

1) 组织结构对环境洞察能力的影响。

信息是组织对环境洞察的基础,越多的组织层次越不利于信息沟通,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受组织层次多少的影响。对环境的洞察能力同样也受到管理幅度的影响,管理幅度的宽窄影响管理人员信息加工处理的速度。加强单位协调、减少汇报关系,定会提高环境洞察能力。

2) 组织结构对价值链整合重构能力的影响。

对价值链整合重构,一定涉及到部门组织规模、部门关系以及部门活动边界。价值链整合重构结果,必定改变横向联结单位之间信息与资源共享的协调关系,也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各部门间的责任关系与利益格局。组织结构必然影响价值链整合重构能力。

3) 组织结构对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的影响。

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是依据价值活动需要,确定资源使用方向,协调资源关系以及消除资源缺口的能力。

不同部门占有分割不同资源的分配与使用,若各单位部门间信息沟通畅通无阻,对共享资源的协调能做到密切配合,那么资源与价值链的配置就能达到更高效率的运作。改变价值链,就必须重新配置资源,涉及资源配置的部门有: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技术、生产、销售部门等。这些部门间协调状况的密切程度,将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组织结构重点是对资源协调与资源合并产生影响作用,这必然会影响到各部门间利益关系,因受局部利益的影响,资源协调优化的进程可能会推迟,既定目标的实现难度可能会加大。

3.薪酬与奖励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用薪酬与奖励来实现恰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产生企业所期望的创新行为,是企业产生动态能力所必须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今环境动态因素甚多,不可以一个普遍的原则奖励成功、惩罚失败,因为员工的创新行为、探索性学习本身就包含了失败,若给予其惩罚,就促使员工回避创新性的探索性学习。为了鼓励创新,对绩效评估体系进行灵活设计,除关注有形成功的评估外,对动荡环境中创新给予适当评价指标。

4.常规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Teece与Routine对形成动态能力的因素以及常规分别做了解释。Teece认为,企业流程、资产地位共同形成了能力。Routine对常规解释是包括管理和组织流程。

Kathleen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如产品战略决策、开发以及联盟的可识别的流程思想同样适用于动态能力。

以下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常规可进行概括分类:

1)重新配置资源与资源整合常规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主要包括,资源获取常规;资源退出常规,也就是市场竞争环境经历变化后,不能再提供竞争优势的资源配置常规。资源配置常规只是对原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不涉及新资源,如资金、技术资源的配置常规。

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不同,对动态能力的作用不相同。

·以收益为标准导向型常规的作用。资源配置与整合,以这类常规的收益好坏对产品结构与业务结构进行灵活调整,特别是产品市场变化频率高的企业,及时协调资源配置与整合,能显示出较强动态能力。

·以战略确定的业务/产品结构为标准导向型常规的作用。资源配置与整合以业务/产品战略为标准划定了严格界限。即战略变与不变决定资源配置与整合能还是不能进行改变,也就是战略决策常规决定动态能力。

·权力导向型常规。组织集权分权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权力导向型组织的动态能力,分权大或者说集权小的组织的动态能力要大,反之则较小。同时权力拥有者素质也影响组织动态能力。

2)决策常规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决策常规决定企业整体资源整合与配置,此常规主要针对无形资源(经验、知识以及信息情报等)整合。其决策程序耗时长短决定着企业动态能力的大小。市场在高速变化中动态能力特征简单,有利于管理层快速做出应变,以适应环境变化。

3)学习常规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学习常规分为现成知识模仿学习常规和未知知识创新性学习常规。价值链的重构与整合直接受其中的创新性常规影响。原因、环境的变化,对于大企业以及想在竞争中拥有主动权的企业,他们现有的竞争规则、竞争优势、技术等可能部分或全部不管用,创新性学习常规将显著影响其动态能力。知识吸收与推广应用过程实质是知识模仿的过程,模仿可以是个体之间也可以是群体组织之间,他们在对创新知识正确认识的前提下,通过模仿能使其新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对动态能力而言相当重要。竞争环境中,动态能力的获得,创新性常规相比模仿常规而言主动地位更强,因模仿是暂时的,创新才是根本。

5.企业文化对动态能力形成作用的影响

动态能力可通过创新获得,影响创新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文化。企业创新全过程以及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企业文化。

·激发员工创新动机以及创造创新环境,都离不开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成果推广以及创新所需资源配置的提供,都依赖于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四、实证分析

以下实证分析,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对策到战术性对策探讨动态能力的运作模式。

长远性的、全局性的对策属于战略性对策,目的是追求长期回报和持久竞争优势。战略性对策的主要举措在三个方面:价值链的调整与配置,战略资源的积累,核心能力的培育。

立足于局部或短期竞争优势的对策为战术性对策,目的是为迅速抓住机遇或摆脱突如其来的威胁。

1.皮具业

国内皮具行业发展时间尚短,皮具设计人才水平与专业技术人才水平还不高,受美院正规教育从事皮具行业设计的人才甚少,同时专业专行培训的人才也不多,行业内多为土生人才。皮具行业国内多为几十人的小企业偏多,皮具行业要想达到一定规模、品牌国际化,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长远目标出发,培育专业高端的设计人才与技术人才,从事多元化经营,从单一交易向全方位商贸转化。

图4为某皮具企业战略性对策的动态能力运作模式。

2.乳业

从中国乳业发展概况着眼,不含杂牌,著名乳业就有十多家,其竞争最激烈的要数伊利、蒙牛、光明三家,在整个乳业竞争环境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后来,由于伊利、蒙牛充分分析当前市场,快速建立起短期内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发展自己,形成乳业竞争的“双寡头”格局,将光明远远抛在身后,现阶段的光明在实力上已无法同伊利、蒙牛相抗衡。

以蒙牛乳业为例,蒙牛初期创业阶段,无市场无工厂,同时资金匮乏,也正是这种原因,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指导思想立足于:建市场为先,建工厂滞后。在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同时,将自己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且观行业经营态势,决定要不要建立生产基地。

图5以下为蒙牛乳业创业初期战术性对策的动态能力运作模式。

以上实例表明,企业经营单位的战略性或者战术性对策的基础是动态市场环境。最后归结企业经营单位动态能力运作模式,如图6。

五、小结

动态能力形成因素较为复杂,其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因素,是动态能力形成的主体。智力资源与组织常规对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资源配置和整合的速度与质量也起着一定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 《当代财经》 [J],2008-9

[2]王黎.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手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8

[3]刘仲康.企业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4]郑胜华.透视企业联盟能力—基于动态能力的S-IPL分析框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

[5]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6]Teece D.J,Rumelt DosiG. And Winter S.“Understanding corpotate coherence theory and evidence”[J],Joum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3,1994

[7]Subba Narasimha P.N.. 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 Dynamic Canpetenc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Economics Manage .2001

[8]Kathleen M.,Eisenhardt Jeffrey A.Martin Dynamic Capabilities Why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21.2000.

[9]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2004年第2期:77-85

[10]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郑光辉,男,1973年出生,毕业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学位,现系中央党校图书馆数字综合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曾在《学习时报》《数字图书馆论坛》、《计算机世界》等多家部级刊物20余篇,翻译并出版著作3部。

罗远哲,男,1974年出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常规能源篇6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消防电源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消防供配电对人们日常生活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高度引起国内科研、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及资金力度的投入。

一、高层建筑消防电源配置

(1)规范对消防电源的要求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规定,高层建筑的消防用电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一类建筑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规范》(JGJ/T16-92)规定一级负荷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致于同时停电; 一级负荷别重要负荷,除上述两个电源外,还必须增设应急电源即第三个电源;二级负荷的电源应做到当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或线路常见故障时,不致中断供电(或中断后迅速恢复),在负荷比较小或地区供电的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以由一回6KV以上专用架空线供电。

(2)高层建筑消防电源的构成

消防电源是保证高层建筑平时和火灾情况下消防设备正常工作用电的电源。通常认为主电源和应急电源构成消防电源。当主电源发生故障时,应急电源能继续供电给消防设备。常用的应急电源有: (1)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2)供电网络中独立于正常电源的专用的馈电线路。(3)蓄电池。

(3)常用的消防电源

①双电源高压单母线不分段供电

双电源高压单母线不分段供电方式,两回路高压电源同时供电,正常时一备一用,这种方式减少中间联络柜和一个电压互感器柜,对节省基建投资、减小高压配电室建筑面积均有利,这种方式要求两路都保证100%的负荷用电,当清扫母线或母线故障时,将会造成全部停电,其供电的可靠性较差,一般不宜用在高层建筑。

②双电源高压单母线分段供电

双电源高压单母线分段供电方式,两回路高压电源同时供电,互为备用。这种方式的供电可靠性较高,尤其对消防用电设备的两个电源要求在最末一级切换的规定易于实现,因而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接线方式。

③三电源高压单母线分段供电

三电源高压单母线分段供电方式,三回路高压电源,正常时为两用一备,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用于一级负荷中较大容量的重要用户。

④一高压电源为主电源, 380V市网电源为应急电源供电

规模较小的建筑,由于用电量不大,当地获得两个电源又困难,附近又有380V电源时,可采用一高压电源为主电源,380V电源为应急电源。如果经济允许的话也可以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为应急电源。

(4)加柴油发电机组供电的设想

目前高层建筑中,国际国内常用的供电方式就是在双电源的基础上增配一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以满足一级负荷别重要负荷的供电要求(如图1不包括虚线部分)。但是双电源加柴油发电机组的供电方式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由于在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气温较低。作为应急电源的柴油发电机组在低温下很难即刻起动供电,有的甚至在二、三十分钟内无法起动。而大多数地区10KV双电源引自同一变电站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质就是一个电源,当变电站发生故障时,两个电源同时失效,造成供电系统完全瘫痪。

(5)建筑配置柴油发电机组的思考

“高规”规定消防设备供电应按《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的要求设计,而该规范规定的一级负荷别重要负荷并没涉及消防负荷,其消防供电只要有两个电源就可以符合要求,“高规”同时又规定一类高层建筑的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并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保证消防设施在发生火灾时供电可靠、能正常运行。在“高规”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二类高层建筑需要配置柴油发电机组。由此近几年国内新出现的超高层建筑消防负荷没有增配柴油发电机。然而在具体的供电设计中,绝大部分高层建筑是从电力网引接两路10KV电源进线供电,这不一定能满足规范里两个电源供电的要求。系统停电有的是由内部故障引起的,有的是由电网故障引起的,因地区大电力网在主网电压上部是并网的,所以用户无论从电网上取几回电源进线也无法得到严格意义上的两个独立电源,电力网的各种故障可能引起全部电源进线同时失去电源而造成停电。事实上,两路10KV高压电源引自不同的变电站是十分困难的,而柴油发电机组配置投资小、使用效果好又能符合规范要求,所以高层建筑供电设计中应当配置柴油发电机组。笔者认为在规范当中就可以明确要求高层建筑应该配柴油发电机组。

二、高层建筑消防配电

(1)常用的消防配电方案

常用的消防配电方式有放射式、树干式、链式、混合式四种

①放射式配电的任一线路发生故障时彼此互不影响,设备集中便于管理,供电可靠性较高。但是出线多、有色金属消耗量大、开关设备多,投资运行费用高,适用于单台设备容量大,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负荷。(如图1 a)

②树干式配电当干线故障时,影响范围较大,但配以备用干线并实现切换,供电可靠性提高,适用于分布较均匀的场所。(如图1 b)

③链式与树干式基本相同,但供电可靠性较树干式低,当中间一台设备故障时联在后边的设备将失去电源。(如图1 c)

图2常用配电方式

④混合式包括放射式和树干式两种配电方式,是目前高层建筑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配电方式。(如图1 d )

(2)目前普遍存在的配电问题

①部分消防用电设备如消防控制室、消防泵的电源不是采用专用的消防电源供电,而使用一般负荷线路上的插座为电源,这样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在建筑主电源切断后,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也随之停电,消防设备全面瘫痪,其火灾损失不可估量。

②有些互为备用的消防设备如消防水泵等在末端集中进行两电源互投时,没有采用各设备均从消防配电室放射供电方式,而是从配电室引出一主线,在末端并联互备设备。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旦主线引起故障(而主线引发故障的机率很大)互备用设备均失去电源,无法起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③消防联动设备的配电共用,没有按规定在最末端的配电箱设两路自动切换装置,或自动切换装置的质量差,可靠性低。在火灾发生情况下,备用电源不能自动切换成应急电源,供电中断。有的使用手动切换,当消防人员到达火场后再找切换装置进行电源切换,这将延误战机,造成重大损失。

(3)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正常工作电源和应急电源应自成系统,独立配电。

当电力与照明分开供电时,则电力与照明应分别设有正常工作电源配电系统与应急配电系统。保证消防用电等一类负荷在火灾情况下,由应急电源连续供电,二类负荷保证两回路切换供电。

②在消防用电的配电设计安装时,对用电量大或较集中的消防用电设备,如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等,应从配电室开始采用放射式供电,并保证主用设备和备用设备的供电线路相互独立。

③消防系统各设备的配电共用,应在最末端的配电箱设两路自动切换装置,并安装高质量的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三、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配线

(1)规范对消防用电设备配电线路的要求根据“高规”规定,消防配电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采用暗敷设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②当采用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上涂防火涂料保护。

③当采用绝缘和护套为不延燃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井内。

(2)常用消防配线方式

①防火涂料保护

在普通电缆外壁涂防火涂料保护,最常用的消防涂料如T60-1饰面型防火涂料等。

②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明敷)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明敷在墙体上,外壁涂刷防火涂料保护。

③PVC保护(暗敷)穿PVC塑料管暗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

④采用耐火、阻燃绝缘材料

导线的绝缘层或护套采用高氧指数(一般>30)的阻燃材料或使用一种不燃无机材料作为耐火型绝缘层。

(3)高层建筑消防电气配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电气线路导线选择缺乏安全依据由于现行“高规”对消防配电线路耐高温限度与时间限度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这致使施工单位有机可趁,为了能取得一些小利益,就选买一般的导线,其防火性能大大降低,甚至买假冒商品进行配线安装。

②电气配线时忽视了防火涂料的有效期

目前最常见的消防配线是涂防火涂料保护,但是一般的防火涂料的有效期较短,往往过几年就失去耐火性能。而相关规范却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不论是商家还是职能部门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形中几年过去其火灾危险性就增大了。

③电气线路系统选用产品不符合要求。

设计者一般能按设计规范选型。问题是少数假冒伪劣产品,无论是导线本身还是线路上的开关设备,都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系统性的火灾危险性。

当前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电气设计要适应住宅商品化发展的需要,设计人员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实现高水平的电气配置给家居生活减少隐患,带来安全和舒适。

参考文献

[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S].2005.

[2]国家规范.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常规能源篇7

关键词:非常规 勘探技术 油气资源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能源建设,特别是国家对于油气的需求日益迫切。从某种意义上讲,油气资源已成为制约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油气资源进口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我国油气资源非常规勘探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本文中,笔者从总体上来谈我国非常规勘探技术的问题。

一、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情况分析

我国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五百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页岩油探明储量为二十亿吨,主要分布在吉林、广东、辽宁等省。我国油砂资源量为六十亿吨,主要分布在陆上西部和东部盆地,重点分布在准噶尔、柴达木、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中。十一个主要盆地占全国油砂地质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七,可采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七。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为三十六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一千米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六万亿立方米。资源量大于一万亿立方米的八个盆地合计煤层气资源量为二十八万亿立方米,占总资源量的百分之七十六。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也十分巨大,据统计,页岩气的远景资源量可达一百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两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我国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约为十二万亿立方米,部分与常规气存在着交叉。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可以弥补油气资源供应的不足。目前,我国页岩气资源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开发潜力巨大;我国致密砂岩天然气资源量约为十四万亿六方米。我国非常规油气成藏有如下特点:第一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区域广;第二油气类型多样,成藏类型多;第三储层非均质性强,受构造、裂缝及孔隙等因素控制;第四大都表现为低孔低渗。可见非常规油气藏与常规油气藏相比,其成藏地质条件更复杂,勘探开发技术要求更高。

二、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现状分析

1.我国石油部门油砂工作起步早,走在前列

我国石油部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准噶尔、四川和二连等盆地开展了大量的油砂资源勘探工作,寻找到大量高品质油砂资源。经过初步评价,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及松辽等盆地的油砂资源量为五十三亿吨。通过室内分析实验研究和现场放大试验研究,将油砂分为亲水性油砂和亲油性油砂,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油砂,优选了不同的分离方法。我国石油部门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进行了水平式和立式炉干馏工艺试验;也曾开展了油砂水洗分离试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十八吨油砂可分离出一吨原油,为油砂的大规模商业性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2.我国石油部门重视油页岩产业,开展了大量工作

通过勘探实验,开展了油页岩资源评价,共钻浅井六十口,其中在柳树河盆地钻井三十二口,控制一百米以浅油页岩面积十平方千米,探明页岩油储量二百九十六万吨;在巴格毛德地区钻井六口,控制二百米以浅油页岩面积四十平方千米,初步控制页岩油储量一点六亿吨。

3.开展多年技术攻关,实现煤层气商业性开发

煤层气开采分为地面开采和井下抽采两种方式。我国石油部门矿权内资源量为十四点三万亿立方米,其中埋深一千米以浅为二点八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三十八;截至年底,累计探明煤层气储量四百余亿立方米,控制储量一千七百余亿立方米,预测储量六百九十亿立方米。煤层气产能达三亿立方米,预计到2014年底,年产能将增加到二十三亿立方米。

三、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题综述

1.我国非常规油气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而且条件比较特殊

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条件复杂,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不同类型资源各具特点。油页岩和致密砂岩属于低渗透储层,渗透率极低。煤层气储层具有含气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储层压力低、含气饱和度低等特点。

2.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总体上适用性差,尚不够成熟

目前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主要借鉴常规油气的经验,尚未形成独特的技术。对于压裂增产施工过程中裂缝形成机理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存在分支井钻井失败率高,未进行过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现场试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很难对油砂层进行识别等难题。

3.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在油砂、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提出有力的应对措施。

四、提升我国非常规勘探技术的几点措施

1.搞好地质理论的创新,为我国非常规勘探技术的提升助力

根据不同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特点及储层特征,研究不同的富集成藏主控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储层评价技术,优选出高产富集有利区。尤其是渗透区域评价理论及技术、高产富集主控因素研究和不同地质条件下优质储层评价技术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综上不难看出,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创新理论和技术,这是加快非常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搞好现有油气开发工艺技术的改进创新,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国内已有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多数借鉴常规油气的技术或引进的国外技术,成本相对较高、适用性较差,没有形成非常规的独特技术。优化改进现有工艺技术,研发低成本、低污染,适合于不同储层地质条件的技术成为当务之急。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低污染、低成本钻完井技术,水平井和多分支井钻完井技术,复杂构造条件下的钻完井、多储层复合完井技术和低渗储层高效压裂技术。

3.搞好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减轻环境压力

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同时,采用多种途径综合利用资源,处理好废水、废气、废渣问题,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搞好勘探开发硬件建设,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引进和自行研制适用于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的专用仪器等硬件设施,如测井仪器、采集仪器等;引进和研发适用于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的专用地球物理软件。大力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区块的有利储层及流体识别的配套技术系列。加大非常规油气基础岩石物理研究,对非常规油气藏地震响应及传播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与完善新技术、新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谈,笔者从总体上对于我国油气非常规勘探技术进行了论述。重点谈了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布、当前已开发的现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长非常规油藏勘探技术。希望浅显的论述能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范卫东;刘海东;;塔河油田石炭系测井曲线特征和物性特征[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5期

常规能源篇8

关键词: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组织冗余;物质资源冗余;人力资源冗余;关系资源冗余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5-0059-06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Slack Resour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ecision-making Perspective

FANG Run-sheng1,2, LU Zhen-hua1, WANG Chang-lin1, FENG Yu-qiang1

(1. Management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China; 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450007,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view of slack resource “bounded rationality”,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model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decision-making and organizational slack, confirmed physical and human slack resourc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inly attribute to non-programmed decision activities, while relations slack resources attribute to programmed decision activities. Improving of programmed decision-making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physical and human slack, while increases relations slack. This paper also divided slack into three types,physical slack, human slack and relations slack according to specific form of slack resources, and respectively select index to measure three variables. Using 283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established model, the result show that, programmed decision-making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nd human slack,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 slack; non-programmed decision-making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nd human slack,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 slack. Thus, these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view of slack resource “bounded rationality”.

Key words:programmed decision; non-programmed decision; organizational slack; physical slack resource; human slack resource; social resource slack

1 引言

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低水平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高水平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1],粗放式的经营造成中国制造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冗余资源。在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开发其拥有的冗余资源,主要是企业管理者不知道企业存在哪些类别的冗余资源,以及这些类别的冗余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弄清企业冗余资源的类别及其来源,对企业利用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本质上讲,企业决策是配置资源的一种管理行为。Mata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独特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资源组合[2]。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方式直接影响到组织资源作用的发挥。尽管决策与冗余在组织理论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理论界缺乏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在研究冗余的来源时,并未考虑企业的决策方式对冗余的影响作用。方润生提出了冗余资源的有限理性来源观,其中暗含了企业的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可能对冗余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3]。以往的文献对冗余的来源和分类的论述,未能从企业资源具体形态的角度来讨论不同类型冗余的具体来源特征(如文献[4])。Tan认为,对企业冗余类型的划分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因为不同类型的冗余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并非完全相同[5]。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具体探讨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对企业物质资源冗余、人力资源冗余以及关系资源冗余的影响作用,并预期,不同的决策方式对不同类型冗余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

2 理论基础及假设

2.1 关键术语的界定

2.1.1 决策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决策进行了定义,由于本研究旨在探寻企业的决策方式与不同类型组织冗余的关系,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常规业务活动和非常规业务活动中。因此,将采用西蒙[6]的思路,将决策这一概念从广义上予以理解,它和管理几乎是同义词。程序化决策是指管理者能够依据系统化的处理程序、规则和政策等来处理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那些结构良好的问题的一种管理活动。非程序化决策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那些没有固定的处理规则和特定的解决办法的结构不良的问题的一种管理活动。

2.1.2 组织冗余

参照 Bourgeois[4],Nohria & Gulati[7]和方润生[3]对组织冗余的界定以及 George[8]对暂时性冗余(transient slack)的定义,本文将组织冗余界定为,在给定水平产出下,满足正常经营业务需求后可利用的资源存积以及功能和价值的潜力。这不仅强调企业资源在数量维度上的冗余,而且也强调企业资源在价值维度上的冗余。

2.1.3 冗余资源的主要分类

Sharfman et al[9]强调,一种资源若被称为冗余,它必须能够被管理者识别,以便将来能够被开发和利用,从而成功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压力。Barney[10]基于企业资源的可识别性,把企业资源分为三类:物质资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以及组织资源(organizational resources)。这种分类方法从资源的可识别的角度出发,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联;其明显优点在于,有利于决策者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对研究组织冗余的分类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冗余资源的分类与一般资源类别的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本文给出以下冗余的定义。

物质资源冗余是指组织在给定产出水平下,满足正常业务需求后的剩余物资资源及其多价值维度的潜在利用。人力资源冗余是指由企业控制的,与企业存在直接雇用关系的组织个体已发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其能够发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差额。关系资源冗余是指企业建立和维持的,但未能有效执行的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以及未能充分利用的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

需说明的是,依据组织资本而来的关系冗余,之所以没有按照物质冗余和人力冗余类似的方法定义,是为了避免与一般意义上的冗余资源相混淆,而采用社会冗余又显得过于模糊。另外,社会资本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复杂的网络关系,采用关系冗余的定义也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未充分利用的组织资源的特征。

2.2 概念模型

基于对冗余类别和企业决策方式的划分、界定及特征的描述,并结合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本文构建了一个冗余类型与企业决策方式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3 关键假设

2.3.1 企业决策方式与物质冗余

企业在解决常规业务问题时,通常可按其规律明确决策原则,并制订出一套科学的处理程序,然后依据系统化的规则或政策来处理。企业决策者通过利用经过不断检验、修正和改进的系统化程序,从资源的数量维度及价值维度上,不断加深因学习效应产生的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的价值特征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这类决策由于结构良好,通常有很明确的绩效衡量标准,使决策者能够充分获得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事实也证明,程序化决策由于能提高组织效率而受到普遍的应用。企业在进行常规业务的决策时,企业物质资源的利用会较为充分,相关物质资源的冗余程度会较低。相反,企业在进行非常规业务的决策时,其有限理性的色彩会表现得更浓一些[3]。非常规业务由于企业缺少相关的知识积累,决策信息的不完整,使得决策者只能靠相关经验做出决策,其决策方式更多采用的是直觉决策。因为,决策者对能够满足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物质资源量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企业物质资源价值特征的认识存在一个较长的过程。管理者在有限时间的约束下做出决策,对与决策相关的有些因素可能根本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测度,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物质资源无论在数量维度还是价值维度都可能存在着较多的冗余。因此,有以下假设:

H1 企业在进行常规业务决策时,决策的程序性较强,有利于减少相关物质资源的冗余。

H2 企业在进行非常规业务决策时,非程序化特征越明显,则相关物质资源的冗余程度越高。

2.3.2 企业决策方式与人力冗余

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员工工作时间的分配往往基于行业或企业内部平均工作时间标准,无论其产出是否具有可衡量的量化指标,个人在其业务工作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均可以通过调整自己控制的相应活动的顺序或方式来节约实际工作所需的时间,从而使额定工作时间包含一定的冗余。对于可以开发出固定程序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化决策而言,决策者只需要按照既定的决策规则、照章办事,由于决策的对象、目标都十分清楚。管理者一般能对某个员工的相关能力进行合理的预期。而且,经过不断改进的程序化决策也不可能容许人力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冗余。从这个意义上讲,程序化决策对减少人力冗余有积极意义。相反,对于一些非常规性的业务工作来说,因为那些工作还不能通过重复性的测度和评价来确定更为合理的时间安排,人力冗余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且,由于决策需要考虑成本和时效性,决策者也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认识员工的能力。所以,在非程序化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员工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才智发挥程度的准确把握存在着模糊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非程序化决策会导致人力冗余的产生。因此,有以下假设:

H3 企业在进行常规业务决策时,决策的程序性越强,越有利于减少相关的人力冗余。

H4 企业在进行非常规业务决策时,非程序化特征越明显,相关人力资源的冗余程度越高。

2.3.3 企业决策方式与关系冗余

由于组织地位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企业正式制度安排下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一经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企业在进行常规业务决策时,一方面,由于不能随意改变工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原有的工作关系或合作关系的发展呈现动态的不均衡性,从而使最初设计的各种关系可能不再合适。即,程序化决策时,企业关系资源的利用会受到限制,相关关系资源的冗余程度会较高。事实上,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动荡多变,决策者将会面临许多非程序化决策。对于非程序化决策,决策者只能根据面临的特殊问题,做出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动态决策。而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企业可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原先形成的固定关系网络。决策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会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各种关系资源,从而使企业的各种关系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非程序化决策对减少关系冗余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有以下假设:

H5 企业在进行常规业务决策时,决策的程序性越强,相关关系资源的冗余越多。

H6 企业在进行非常规业务决策时,非程序化特征越明显,则相关关系资源的冗余程度越低。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根据河南省有关部门提供的企业名单,对河南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本次共调查 360 家企业,问卷填写对象主要是在企业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最终的有效问卷为283份,因为有66份未收回,11份由于填写不合格或信息不全而导致无效,问卷最终的有效回收率为 78.6 %。Gaedeke 和 Tootelian[11]曾预测,从高层管理者得到的回应达到20%以上即可接受。

3.2 变量测度

3.2.1 自变量

对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测量方法由于缺乏相关研究的参考,本研究按照前文对这两类决策的界定,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以下指标分别对其进行测量 。

“程序化决策”选择了3个指标来测量:(1)企业所有工作都有严格的规定;(2)整个企业有统一的管理风格;(3)员工不能按时按成任务后果将非常严重。采用 Liketer 范围标准1~5衡量指标的强度,选择 1代表完全不同意,选择 5表示完全同意。经过统计分析,该变量的α=0.753。

“非程序化决策”使用了3个指标进行测量:(1)企业经常用有创意的方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2)企业经常将新的资源组合到一起;(3)企业经常创造性地将新资源和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采用 Liketer 范围标准 1~5衡量指标的强度,选择 1代表完全不同意,选择 5表示完全同意。经过统计分析,该变量的α=0.823。

3.2.2 因变量

国外的学者在研究冗余时,较多地使用财务指标来测度企业的冗余(如 Geiger & Makri)[12]。Nohria & Gulati 通过企业员工主观判断“当企业面临危机时部门的预算和成员工作时间的缩减会对原有工作产生多大影响”[7],并用打分的方式来测量企业的冗余资源。这两种方法都能从整体上测量企业的冗余资源,但是若用来测量本研究所提出的物质冗余、人力冗余和关系冗余,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以上文献从企业的人员、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测量企业的冗余,这给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物质资源冗余的测度主要是基于Sanchez的研究[13],按照他对组织冗余的界定和特征的描述,本研究从资源的“共享程度”(体现了资源使用范围的大小)和“多用途性”(体现了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转换)两个方面测度企业的物质资源冗余。主要采用3个指标来衡量:(1)企业常常能发现现有资源的新用途;(2)企业常常能从内部发现一些新的资源或资源组合;(3)企业常常能从外部发现一些新的资源或资源组合。采用 Liketer 范围标准 1~5 衡量指标的强度,选择1代表完全不同意,选择 5表示完全同意。经过统计分析,该变量的α=0.857。

人力资源冗余主要是基于对人力资源的理解,重点考察组织成员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挥来进行测量。主要采用3个指标来衡量:(1)员工素质的变化;(2)管理者素质的变化;(3)雇员工作积极性的变化。采用 Liketer范围标准 1~5 衡量指标的强度,选择1代表变化很小,选择 5表示变化很大。经过统计分析,该变量的 α=0.863。

关系资源冗余主要是基于对企业关系资源的理解,为便于回答者准确判断,侧重从本企业与相关组织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是否存在关系冗余以及其程度如何。主要采用3个指标来衡量:(1)我们正在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2)我们正在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3)我们正在与社会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采用 Liketer范围标准 1~5 衡量指标的强度,选择1代表完全不同意,选择 5表示完全同意。经过统计分析,该变量的α=0.785。

3.2.3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不同,其组织结构、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程度以及业务变化可能会有所不同。为了控制企业规模对本研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企业员工总人数来衡量企业规模,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

4 检验结果

本研究利用Spss 12.0 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处理,其中用到探索性因子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KMO = 0.853,因子贡献为 74.12 %。 结果显示α的最小值为 0.753,最终的因子载荷都在 0.75以上,大部分超过了0.80。因此,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研究要求。统计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 6 个假设有 5 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基本上达到了本研究的预期目的。具体来讲,H1物质冗余与程序化决策之间负相关(β=-0.107,t=3.499,p

5 结果讨论及研究结论

5.1 结果讨论

物质冗余与程序化决策之间负相关,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正相关,这个结果与原先的预期一致。程序化决策与物质冗余之间所存在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组织要想减少物质冗余,决策应尽可能程序化,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然而,对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而言,难以运用程序化决策来解决企业的非重复性的问题,尤其是创新性较强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与物质冗余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就提示企业的管理层,在挖掘企业的物质冗余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企业的那些非常规业务活动。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业务活动的变化将十分频繁,这会使企业生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物质资源。本研究的结果给企业的管理层带来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企业在处于业务扩张或业务收缩时,它可能更多地面临的是非常规活动;这时,企业的物质冗余可能会明显增多。管理者应该重视从企业内部入手,通过业务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企业的存量资源,以便缓冲业务变化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

人力冗余与程序化决策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了假设验证。这一结果较好地解释了转型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量“减员”现象。1999年中国国企下岗人数创历史最高,达到 941万。这是因为,在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所面临的业务活动更多的是非常规业务。另外,从企业的治理边界来看,在企业规模小时,企业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管理的跨度较低,人力冗余较少,管理成本随着企业规模增加而上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结构进一步细化并增加了管理的跨度,人力冗余增多,同时组织协调成本也大幅度增加。这说明,人力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供给、获取与配置能力是有限的,事实上构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一个瓶颈。

假设5,关系冗余与程序化决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的方向一致,但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6,关系冗余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得到了支持。假设 5 没有通过假设验证的可能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指标选取的限制。由于研究中只选取了企业与外部建立的部分相关关系作为测度指标,对有些企业来说,这些关系可能并不是主要的。二是企业制度文化的限制,许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并且执行也不力。而假设6的验证则表明,决策的非程序性越强,企业的关系冗余越少。这个结果提示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管理活动如果在严格的正式制度下进行,虽然提高企业了决策效率,却可能产生较大的关系冗余,从而增加企业的相关成本,一定程度上稀释决策的高效率所带来的收益。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企业活动中不同的层级的决策,应该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5.2 研究结论

基于冗余资源的有限理性来源观,本文具体地检验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与物质冗余、人力冗余和关系冗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决策方式对不同类型冗余的来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制造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冗余和人力资源冗余可能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不断改进的程序化决策有利于企业减少物质冗余和人力冗余,却可能增加企业的关系冗余。企业要减少相关类型的冗余资源,就必须在做出决策前充分评估其决策对不同冗余的影响程度。同时,弄清了不同类型冗余资源的来源及其特征,既可以充分发挥冗余资源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企业效率与创新能力的共同改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克服单纯地依靠增量投入的资源供给

模式,在增加差异化的同时降低成本,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本研究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便于管理者对冗余的识别和利用的角度,将冗余资源分为物质的、人力的和关系的冗余,有利于管理者针对不同类型冗余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第二,本文将冗余视为一个内生变量,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和发现不仅有利于拓展人们对冗余来源的认识,而且也为决策者寻找和利用企业的冗余资源提供了具体的途径。

尽管本文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发现,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文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河南的制造企业,研究结果能否扩展到其他地区和行业的企业,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二是本研究采用的检验方法还比较初步,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更为精确的检验方法,使研究结果包含更丰富的信息量。第三, Barney所定义的物质资源里包含了一类特殊的资源――技术资源[10],本研究中并未涉及,这些都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朱高峰,郭重庆,徐性初,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Mata J, Portugal P, Guimaraes P. The survival of new plants: start-up conditions and post-entry evolu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5, 13(4): 459-481.

[3]方润生.企业的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1, 6(1): 29-39.

[5]Tan J. Innovation and risk-taking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4): 359-376.

[6]蒋春燕,赵曙明.组织冗余与绩效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的时间序列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5):108-115.

[7]Nohria N, Gulati R. Is slack good or bad for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1245-1264.

[8]George G. Slack resour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ly held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4): 661-676.

[9]Sharfman M P, Wolf G, Chase R B, et al..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4): 601-614.

[10]Barney J B.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7): 99-120.

[11]Gaedeke R M, Tootelian D H. The fortune 500 list―an endangered species for academic researc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76, 4(3): 283-288.

[12]Geiger S W, Makri 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novation processe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lack in R & D intensive firms[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6, 17(1): 97-108.

上一篇:新能源客车范文 下一篇:生物质能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