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手术范文

时间:2023-09-24 18:11:44

鼻炎手术

鼻炎手术篇1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

The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in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 with prognosis of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 diseases

LI ping ,WEI ping ,GULIxiaxi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Methods 280 cases of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have been undergone endoscopic sinus operation.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e rate was 81% for typeA,75% for type B and 70% for type C.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ure rate among different types(P

【Key words】 endoscopy ; sinusitis ; nasal polyps; Perioperative managemen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35-02

鼻内镜手术(ESS)具有路径短,损伤小,恢复快,结构重建,尽量保全功能的特点,对鼻科疾病手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围术期是以手术为中心的治疗过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生已充分认识到将明确的诊断,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术后监测、治疗、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1]。探讨鼻内镜手术后复查换药已经成为耳鼻咽喉科医师的热门话题[2],鉴于上述问题为了提高ESS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我院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对280例鼻镜手术患者,分别予以围术期的不同处理,进行对比性的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80例手术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202例,女78例,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44岁,汉族患者占72%,少数民族患者占28%(其中包括哈族、维族、回族、俄罗斯族)。按照海口会议评定标准[3]进行分型分期:鼻窦炎Ⅰ型2期22例,Ⅰ型3期10例,Ⅱ型1期13例,Ⅱ型2期61例,Ⅱ型3期62例,Ⅲ型37例,鼻中隔偏曲41例,上颌窦囊肿14 例,鼻腔状瘤3 例。

1.2 方法:280例患者术前常规做鼻窦冠位CT扫描,常规心电图、血分析、凝血四项等检查。将280例患者根据术前鼻窦CT检查结果、鼻腔检查情况、临床分期、有无过敏性哮喘、手术季节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因素方面根据算术平均数分为A组95例,B组93例,C组92例。

A组:术前给予先锋霉素V 5g,地塞米松5mg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6天;地塞米松最大量可用到5~10mg/d;在黏膜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下,根据临床分期进行ESS术,手术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术后48h取出油纱条或膨胀海绵,每日鼻腔换药一次,鼻腔干燥者,用鱼肝油滴鼻,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湿润痂皮易于取出,每日进行2次,冲洗完鼻腔后伯可纳鼻喷剂,喷鼻,每日2次,连用半年。术后第6天,冲洗上颌窦腔及各窦口,7~10天后鼻窦镜复查,出院后按医生要求随访。B组:术前未用抗生素及激素,入院后行ESS术,术后处理同A组。C组:术前、术中同A组,术后48h取出鼻腔纱布条,鼻腔给予每日一次简单的普通换药,术后第6天清理冲洗鼻腔, 1周后鼻窦镜复查,出院后随访不连续。三组均要求患者前三月7~10天来院鼻窦镜复查,4~6月每月来院鼻窦镜复查,随诊判断时间均为6个月。

1.3 手术效果判定标准:根据1997年鼻内镜手术疗效判定标准[3](海口标准),分为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黏膜上皮化,无脓性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窦腔黏膜局限性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物。

2结果

术后6个月时检查情况为:A组治愈率81%,好转16%,无效3%;B组治愈率75%,好转22%,无效3%;C组治愈率70%,好转21%,无效9%。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A组治愈率最高81%,C组最低70%;无效率C组最高9%,A、B组均为3%,C组与A组、B组之间治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全组 280 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39例,发生率为14%。其中大出血5例,眼部并发症10例,鼻腔粘连18例,窦口闭锁6例,全组 280 例中鼻窦炎鼻息肉复发23例,复发率8%。本组病例中未出现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如脑脊液鼻漏,脑膜炎,脑脓肿,颅内血肿;及严重眶内并发症,如视神经损伤导致失明。3 讨论

围术期处理是以手术为中心,原则上应包括手术前1周至手术后2~4周的一系列用药策略及处理原则[4]。目前,鼻内镜手术的围术期处理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围术期综合治疗的认识不足、措施不当,主要涉及手术前后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适应证的掌握、麻醉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术中对黏膜的取舍以及手术后不进行定期随访、术后不能长期坚持局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和术腔冲洗、滥用抗生素和麻黄素类鼻腔减充血剂等[5]。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60.4%的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提示变应性因素的参与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有关[6]。基于变态反应因素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疾病的相关因素之一,手术前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鼻息肉缩小、鼻窦嗅障症状改善,而术后的应用可减轻术腔水肿,防止或延缓鼻息肉复发,可证明规范用药的重要性[7]。Dolord等[8]为了观察是否鼻内应用类固醇激素对治疗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的急性发作更有效,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多中心试验,显示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对治疗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的急性发作临床治愈率明显增高并加速患者的恢复,因此要强调围术期的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合理用药。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是由一整套完整的综合性治疗过程组成,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重手术前、后的处理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手术仅仅术整体治疗方案的第一步,术后处理是上皮再生恢复的关键,创面愈合和病变再生相互竞争,要努力使竞争向创面愈合上皮化方向发展[9]。笔者通过对280例ESS手术病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治疗,结果A组治愈率最高81%,C组最低70%;无效率C组最高9%,A、B组最低3%。说明了A组病例处理到位,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理想,而C组仅重视了术前术中处理,忽视了术后换药细节处理,术后粘连、窦口狭窄等并发症增多。笔者认为,要做好每一位ESS手术病人的诊疗工作,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建议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6~7天(地塞米松可用到5~10mg/d),能进一步抗炎消肿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暴露术野,缩短手术时间,利于病情恢复;术前全面细致地查体和病史询问有利于指导手术;(2)手术医师应注意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初学年轻医师临床经验不足应多向有经验的医师请教,术前必须进行鼻腔局部检查,了解鼻腔发育情况和病变的范围及部位性质,术者要亲自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借此了解鼻腔及窦口复合体发育情况。中鼻道一般不做局部浸润麻醉,减轻因出血黏膜水肿致术野不清,影响手术进行,对于各种不同的病变,掌握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忌术中频繁地出入器械,致下鼻甲黏膜撕脱鼻内镜手术副损伤[10],导致术后黏膜粘连,不要过分的要求引流,切除组织过多,造成手术创面过大,影响黏膜转归;对鼻腔多处病变的处理要严格手术指征,因人而论,若术中出血少,术野暴露良好,手术时间短,可以考虑一期完成手术,但术中要做好填塞压迫到位,术后换药要有针对性的重点处理、重点管理,防止鼻腔内血肿形成粘连。C组有3例因鼻腔多处病变,一期手术创面过大,术中填塞不到位,术后出现鼻腔严重的黏膜充血肿胀,渗出较多,炎症持续时间延长,黏膜延迟愈合,3例中有2例有不同程度的窦口下鼻甲粘连,为防止鼻腔粘连应注意:①术中操作要轻、准、柔和,尽量缩小手术创面;②中鼻甲与残留钩突间距>5mm[11],下鼻甲前、中、后三点与鼻中隔术中距离>5mm;③术后及时规范换药。(3)术后处理问题,最好在每次换药时,首先给予低浓度(0.5%~1%)的地卡因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后,再进行清理鼻腔的渗出物和痂皮,如黏膜肿胀明显,先给予黏膜减充剂,鼻腔鼻道宽敞后,再进行鼻腔清理。操作要循序渐进,逐步彻底,切忌盲目、强硬操作;术后坚持用盐水冲洗鼻腔半年~一年,利于清除鼻腔分泌物,促进窦口引流,改善鼻腔通气,预防感染,对于复发性患者可建议把冲洗鼻腔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术后2周内要及时清理鼻腔,祛除术腔及窦口的血痂及分泌物。术后3~10周,这一阶段术腔易出现囊泡、息肉、肉芽增生及窦口周围粘膜水肿,这一阶段应积极清除术腔内的囊泡、息肉、肉芽增生,保持已开放鼻窦的引流通畅,并分离粘连的黏膜,术后10周后,术腔基本上皮化,如未上皮化,则考虑与局部感染、变应性因素、结缔组织增生、息肉再生难以控制有关[12],应用激素类鼻喷剂有利于消除水肿,抑制囊泡肉芽生长,促进粘膜上皮化。鼻窦镜复诊第一个月间隔平均10天左右,不可过频,防止黏膜递加性损伤致重复性炎症,增加复诊次数。C组有9例术后换药过于简单草率、不及时,使鼻腔黏膜渗出加重,愈合延迟,出现不同程度的鼻腔粘连。分析原因与术中对应创面过大,术后换药不及时及临床经验不足综合因素有关。有5例伴发严重的痂皮成桶状,导致黏膜糜烂、点片状溃疡,术后6个月不愈合,与手术后黏膜副损伤有关,术后出现脓涕等感染征象,应加强鼻腔冲洗,作细菌培养加药敏选择抗生素,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有利于鼻粘膜转归,减少并发症,防止复发,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时光刚,李秀国,王昭迪.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手术严重并发症分析.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J],2007,1(1):19-22.

[2] 王荣光.慢性鼻-鼻窦炎药物及外科治疗的新进展.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J],2007,1(1):73-75.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J],1998,33:134.

[4] 阎萍,马依静,杨世权,等.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处理的体会.中国临床医学[J],2006,13(6):1011.

[5] 许庚.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展.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J],2004,11:30.

[6] 王鸿,张罗,周兵,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变应性因素相关性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2005,40(3):170.

[7] Fokkens WJ.Nasal corticosteroids,first choice inmoderate to severs allergic rhinitis.What prevents general practitioners from using them Allergy[J],2003,58:724-726.

[8] Dolor RJ,Witsell DL,Hellkamp AS,et parison of cefuroxime with or without intranasal fluticas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inosinusitis,the CAFFS tri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A[J],2001,286:3097-3105.

[9] 许庚,李源;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1,28-30[10] 孙树岩.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并发症的总结.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J],2001,36(5):336-338.

[11] 廖艳萍.鼻内镜手术鼻腔粘连的处理.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J],1999,15:700.

鼻炎手术篇2

【关键词】 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

鼻窦炎、鼻息肉是北方地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鼻内镜手术对7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男45例、女32例,年龄21~70岁。主要症状有鼻塞、流脓涕或抽吸性脓痰、头痛及嗅觉减退等,术前均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必要时加横断轴位扫描。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的诊断分型标准[1],本组包括I型28例,Ⅱ型33例,Ⅲ型16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Messerk Linger术式,于中鼻甲前端的鼻腔外侧壁自前上向后下呈弧形切开黏骨膜,暴露并切除钩突,用鼻中隔剥离子沿切口分离中鼻道黏膜暴露筛泡,用直钳轻压或咬开筛泡,手术应于中鼻甲附着处外侧进行,清理筛顶时应格外仔细、小心,避免筛顶操作引起脑脊液鼻漏。彻底清除前组筛房的病变。清理后组筛房时可用吸引器吸除术腔中的血液,边吸边轻轻触叩,如为筛房间隔即会被触破,筛房清除彻底,纸样板和筛顶光滑,出血停止。开放并探查额窦,于额隐窝与前筛顶之间寻找骨隆突,在前方探查扩大额窦开口,清理其内脓性分泌物,开放探查上颌窦,有筛窦炎的患者常常合并有上颌窦自然开口不同程度的狭窄或梗阻,应给予充分的扩大、清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术后观察患者鼻塞、头痛、鼻腔分泌物、嗅觉的改善等临床症状,内镜观察术腔上皮化情况和是否有病变组织存在并按标准判定手术效果。经随访6~18个月,本组治愈68例(88.3%),好转7例(9.1%),无效2例(2.6%),总有效率97.4%。其中并发鼻腔粘连2例,术中出血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鼻内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组织创伤少,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和鼻窦的基本功能。鼻内镜手术的最终目的在于清除病灶,恢复鼻窦黏膜正常形态和功能,手术仅是达此目的的第一步,上皮再生恢复是黏膜病变彻底清除的关键[2]。在处理上颌窦口时,应重点清理阻塞窦口引流的肥厚性黏膜、肉芽组织、息肉、变性的中鼻甲等做膜性扩大。骨性扩大应向下向后扩大,避免损伤鼻泪管,充分解决窦口的引流不畅。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给予矫正。对于中鼻甲气化或息肉样变用环形钳将其钳夹后,使体积缩小,充分暴露中鼻道和嗅裂,游离缘处下垂多余的黏膜可剪除。完整保留中鼻甲黏膜,对于鼻腔生理功能的保护,术腔创面的恢复,防止鼻腔干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鼻内镜术后,如果术腔内多种不良因素缺乏有效、及时的治疗,会影响和延缓鼻窦疾病的治愈过程,导致术后并发症。因此,术后应根据患者出血情况,24~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之后1周内清理鼻腔1次/d,用吸引器清吸分泌物及凝血块,开放各窦口;第2~3周每周清理2次;第4周后每周清理1次;2个月后每月复查1次。以后根据个人情况随时来诊。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给予1%麻黄素滴鼻液和1∶4000庆大霉素滴鼻液3次/d滴鼻。第5天冲洗鼻窦腔,并向内注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的混合溶液。之后将负压冲洗球交给患者,每天自行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以保证鼻腔清洁通畅,尽量减少分泌物及结痂的形成。出院前再同前冲洗1次,全身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易出血的患者术后3 d内给予止血药物。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本组患者治愈6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7.4%。

总之,笔者认为鼻内镜手术具有直视、准确、彻底、安全等特点,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鼻炎手术篇3

关键词:鼻内镜 鼻窦炎 鼻息肉 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研究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65.2%),女性16例(34.8%),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3.5±3.7)岁,病程5~30年不等。

        1.2诊断标准 检查见鼻黏膜充血水肿、下鼻甲肥大、中鼻道有息肉或钩突肥大、中鼻甲息肉样变。均经鼻窦 CT扫描确诊为鼻息肉、鼻窦炎。

        1.3临床表现和分型 本组所选46病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头痛、头晕、鼻塞、流鼻涕,部分患者记忆里减退,嗅觉减退或消失,耳鸣等症状。根据不同病史进行鼻部检查及术前鼻窦摄片和CT检查确诊为鼻窦炎。依据1997年海口会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品定标准[1]进行分型分期:Ⅰ型:20例(43.5%),Ⅱ型:15例(32.6%),Ⅲ型:11例(23.9%)。

        1.4手术方案  采用德国WOLF鼻内镜及成像系统和相配套的鼻内镜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无颅脑外伤史及颅内手术史前提下行鼻内镜手术。其中应用全麻12例,在手术开始前给予0.1%肾上腺素盐水棉片填塞鼻腔3次;局麻34例,手术开始前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针注射液+0.75%布比卡因注射液+0.1%肾上腺素注射液的混合液适量针刺钩突黏膜局部侵润麻醉[2]。在麻醉方式上应该对于简单、轻中度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选择局麻,对于病变范围较广者应该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加术中控制降压的优点麻醉方式[3]。在鼻内镜下应用切割器切除息肉,然后根据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变范围及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中采用镰状刀切除中鼻道前庭的鼻腔外侧壁隆起部位。自前上向后呈弧形切开钩突,筛窦钳将钩突及中鼻道黏膜切除,暴露筛泡,用直钳进入筛窦清楚病灶。在清除术中要注意认清解剖结构,扩大时应该尽量向后方扩大,避免损伤外侧视神经。清除完后给予凡士林纱布条塞压迫之血。

        2  结果 

        在46例患者中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40例(86.9%),好转5例(10.9%),总有效率为治愈与好转之和为45例(97.8%)。有效好转患者自觉鼻腔通气流畅,头痛、鼻流弄涕等术前症状消失;无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出现。无效1例(2.2%),是因年龄偏大(75岁),病史较久,鼻息肉未能清除干净所致。

        3  讨论

        经鼻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是上世纪70年展起来的鼻外科技术。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经鼻内镜鼻窦外科手术咱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方面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4]。

该技术较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小,尽可能的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结构,较好地保持了其自身的生理结构。经过本组病历资料总结分析后有如下体会。

  3.1明确诊断,术前充分准备 鼻窦炎(Sinusitis),正确的名称为 副鼻窦炎(paranasal sinusitis),副鼻窦乃脸部骨骼中充满气体的空腔,这些空腔内充满着黏膜。副鼻窦炎乃指空腔中之黏膜肿胀及发炎。而鼻息肉(nasal polyp)则是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

[1] [2] 

、触之柔软而不痛的赘生物,有碍气息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二者发病又相互关联的病因机理。因此,在术前,进行详细的全身体检,如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血液病等出血性疾病;同时要做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进行鼻窦部位的X线摄片,CT检查,进一步明确鼻窦炎发作伴鼻窦息肉所处的部位。这些相关检查对决定手术方案的筛选和麻醉方式有决定性作用。

        .熟悉鼻窦解剖知识  手术医生应该熟悉和掌握准确的鼻窦部位的解剖知识。因为在鼻窦腔有颈动脉、视神经等重要血管及神经通过,一旦损伤则会引起严重的眼部、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能熟练掌握°、°、°等不同角度的鼻内镜及相应的手术器械,避免出现眼眶或者颅内严重并发症。

        .正确选择与鼻息肉部位及性质相适合的鼻内镜  单纯鼻息肉切除术治疗鼻息肉主要是做根蒂清除。如果患者筛内黏膜已经息肉样变,就需要同时进行鼻内筛窦切除术了。鼻内窥镜手术不仅可以达到较深的和隐蔽的部位,完全摘除鼻内息肉,而且还可以通过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的手术操作,降低鼻息肉的复发率。如本资料中根据不同的型分期:Ⅰ型:例(.%),Ⅱ型:例(.%),Ⅲ型:例(.%)进行相适应的手术器械和手术方式。

        .注重术后鼻腔清理意义  鼻内窥镜手术后术腔处理非常重要,术后鼻腔的妥善处理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胡竞敏等将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第天进行第次鼻腔清理,术后第个月每周清理次,第~个月每周清理次,第~个月每月清理次,随访至少个月至术腔基本上皮化,结果总有效率为.%。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提出了术后定期术腔清理、局部给药、全身用药及术腔冲洗等方面规范化治疗对于鼻内镜术后有重要意义,并从这个方面作了很多研究,使鼻内镜术后的综合治疗日趋规范,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

        通过以上内镜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资料分析体会,本组病例显示内镜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达.%。可以有效的改善鼻窦炎对身体的危害。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对鼻窦炎鼻息肉进行手术治疗,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到达的区域,并尽可能保留鼻腔及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将鼻咽部疾病诊疗的安全性、功能性提高,是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全新微创技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及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年,海口)[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廖敏,邱荣敏,邓碧凡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

胡静波,尼冬林.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例治疗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

谢祖军.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例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

时光刚,李秀国,王昭迪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手术严重并发症分析[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胡竞敏,芮长翔,高建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清理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转

鼻炎手术篇4

【关键词】 鼻内窥镜手术; 鼻窦炎伴鼻息肉; 临床疗效

doi:10.14033/ki.cfmr.2016.36.0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37-02

鼻窦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机体抵抗力下降,变态反应体质,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腔内疾病,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所致,临床表现为头疼、鼻塞,流涕等[1-2]。鼻窦炎病程较长时易引起鼻息肉,需及时给予治疗。为探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现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鼻]炎伴鼻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2~75岁,平均(44.36±3.65)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5.35±0.98)年。分期分型:Ⅰ型28例,2期20例,3期8例;Ⅱ型15例,1期8例,2期5例,3期2例;Ⅲ期7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44.85±3.84)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5.84±1.06)年。分期分型:Ⅰ型29例,2期22例,3期7例;Ⅱ型14例,1期6例, 2期4例,3期4例;Ⅲ期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手术般治疗,将筛窦、上颌窦开放,将息肉摘除,术后使用抗生素。

1.2.2 观察组 给予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体如下: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如鼻内窥镜检查、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检查,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麻醉方式选择全身麻醉,根据术前检查显示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中鼻甲气化现象,要完全切除中鼻甲外侧壁,对中鼻甲内侧壁尽可能保留。结果显示存在鼻中隔偏曲,应给予纠正;结果显示患者鼻腔内存在息肉,需切除息肉组织,然后切除筛泡、沟突组织,将上颌窦完全放开;开放蝶窦、筛窦及额窦,开放范围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如患者存在鼻甲肥大,在手术中完全切除鼻甲部分。对于患者出现的出血现象可使用电凝器进行处理,将各个窦口开放,可使用凡士林纱布填塞手术部位;术后给予抗生素、黏液促排剂等治疗[3-4]。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头疼、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内镜显示窦口畅通,窦腔黏膜上皮化;有效:患者头疼、鼻塞、流涕等症状基本消失,内镜显示窦腔黏膜未完全恢复,局部存在异常(如肥厚、水肿等);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6.08±1.54)d,症状消失时间(4.07±1.58)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鼻窦炎是人群中比较普遍的疾病,当病情发作时患者常表现为头疼、流涕及鼻塞等,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力,鼻窦炎常伴有鼻息肉属于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多发性疾病,病因比较复杂,普遍认为该疾病的发病因素和局部感染及局部发生变态反应相关。因此,对于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患者,在术前应接受一段时间的抗感染治疗,先缓解炎症反应症状,进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基础,可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复发率[5]。鼻窦炎伴鼻息肉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尤其是中青年),同时该疾病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在术前可给予患者做鼻内窥镜检查、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检查。在手术过程中,术中还要对准确识别解剖标志,在纸样板和中鼻甲之间将患者筛窦进行切除,进而划定基板的位置,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对其深度进行控制,以彻底切除病灶组织,减少并发症发生。而术中,医生的操作技术掌握程度,对患者手术效果及治愈率有直接的关系。鼻窦炎伴鼻息肉,其中窦筛或颌窦息肉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两种息肉类型,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在鼻息肉完全切除的基础上,开放患者筛泡,对于伴有上颌窦炎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多数可自愈,注意,术中应尽可能的保留患者鼻和鼻窦之间的正常组织,促使上颌窦自然开放,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鼻腔结构和功能,注意为防止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在进行骨性扩大时要适可而止。鼻内窥镜和以往的常规手术比较,其优势明显,可清晰显示摄像图像,进而提高手术精确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预后[6-7]。

在本次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给予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在术前做好各项辅助检查,术中主治医师以熟练的动作完成操作,对于患者出现的鼻中隔偏曲给予纠正,对于存在鼻甲肥大的患者,在手术中完全切除鼻甲部分,使用电凝器止血,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为避免已扩张的上颌窦口、额隐窝及筛窦形成阻塞甚至闭锁,术后给予有效的类固醇激素及黏液稀化剂[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病因复杂,以鼻内窥镜治疗,效果理想,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安全性好,此外,术后随访工作,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意义重大。因此,给予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借鉴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松兴,翁祖勋,陈文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60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4):139-140.

[2]王韶鉴,陈学良,王德乐,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和鼻窦炎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24):5336-5337.

[3]贾金文,赵丽丽,宋建涛,等.鼻内窥镜下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g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4,22(8):24-25.

[4]唐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90,105.

[5]李纪辉,朱汉平,磨宾宇,等.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0):1512-1514.

[6]冯永军,王明境,曾春荣.克拉霉素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8):1892-1893,1896.

[7]殷显辉.鼻内窥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1):71,73.

[8]倪伟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6(8):51-52.

鼻炎手术篇5

【关键词】鼻内窥镜;常规鼻窦手术;鼻窦炎;息肉;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05-02

鼻窦炎伴息肉的病理改变属于长期的、不可逆的行为,常规药物治疗难以彻底治愈,需要手术治疗。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鼻窦炎伴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常规鼻窦手术与新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及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共100例鼻窦炎伴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象收集和研究进行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鼻塞、流鼻涕、通气不畅、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根据临床诊断及鼻窦CT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实验组(鼻内窥镜镜手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鼻窦手术治疗)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6岁,平均(35.5±5.6)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68岁,平均(36±6.5)岁;病情分期分型情况,实验组中II期29例,III其21例;对照组中II期30例,III期20例。所有患者术前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统计对比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鼻窦手术进行治疗,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和操作。

1.2.2 实验组 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术前30min采用0.1%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对鼻腔进行填塞,起到收缩及麻醉鼻腔粘膜的作用;术前进行CT检查,术中采用鼻内窥镜观察,确定需要进行切除的息肉位置及范围。采用2%浓度利多卡因配少量的肾上腺素,注射于钩突、息肉等变异结构表面黏膜,进行局部麻醉[1]。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矫正或切除;切除完成后对鼻窦腔进行冲洗,采用浸有凡士林的纱条塞住鼻腔进行止血;术后给予抗生素常规补液,采用高膨胀止血材料对鼻腔进行填塞,注意观察鼻腔淤血及分泌物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对手术疗效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

1.3 评价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内窥镜检查鼻腔粘膜上皮化良好,鼻窦开口良好,未再次出现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鼻内窥镜检查鼻腔粘膜部分上皮化,出现少量脓液分泌物及结构异常;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未明显好转,且内镜观察显示息肉仍存在,鼻腔粘连或狭窄,出现较多的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导入SPSS16.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以百分比(%)和常规例数(n)进行数据表示,采用x2进行计算资料检验,P

2 结果

术后随访1年,且术后随访1年,实验组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4.7%;对照组出现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差异显著。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出现4例鼻腔轻度粘连,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鼻窦炎伴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其发病受到受到感染、变态反应及结构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病,且较难彻底治愈,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当前,对鼻窦炎伴息肉的常规手术方法为外径路手术,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由于鼻腔及鼻窦腔特殊的解剖结构,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切除手术导致鼻腔内粘膜及纤毛受损,净化、加湿、加温等功能难以恢复;切除不彻底,导致手术无效或术后复发的概率较高,整体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鼻内窥镜手术是在内镜微创手术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具有手术视野良好、便于操作等优点,与术前CT检查结合,能够有效的确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围,为术中进行彻底切除提供有效的指导,还能够对鼻腔解剖变异进行有效的同期处理。鼻内窥镜下进行鼻窦炎手术,不但直接提高了切除手术的效果,且对患者鼻腔的损伤较小,术后功能恢复快且良好,临床及远期效果均显著提高[3]。本组研究组,实验组采用鼻内窥镜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手术处理方法。对下鼻甲结构异常或中鼻甲结构异常,采用黏膜下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术中注意保护黏膜完整;采用血管钳对下鼻甲骨移位、偏曲等进行纠正;对下鼻甲后端肥大患者,应采用双机电凝治疗,或进行吸切器切除;对于鼻中隔偏曲患者,应取偏曲鼻中隔前端进行切口,置入内镜,采用咬钳对偏曲骨质进行清除等。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术后随访情况等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取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伴息肉,具有有效率高、损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鼻窦炎伴息肉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建福.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50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2,02(3):147-148.

[2] 唐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01(22):105+90。

鼻炎手术篇6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护理;专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19-02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大多由于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未彻底痊愈所致,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随着内镜鼻腔鼻窦外科和鼻眼相关外科的发展,鼻内镜手术已广泛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手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恢复黏膜纤毛的功能上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手术彻底和治愈率高等特点。众所周知,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对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疗效较好,现将其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该组患者12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经鼻内镜及CT检查确诊,表现为黏膜肿胀、肥厚,窦腔(单组或复合组)模糊,密度增高,上颌窦内可见液平面。120例患者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15~82岁,平均51.2岁。病程2~30年,单侧25例,双侧95例,按照海口标准分型分期:I型10例,Ⅱ型100例,Ⅲ型10例。轻度(有临床症状,但较轻,无息肉阻塞)46例,中度(临床症状明显,有息肉但未阻塞)56例,重度(临床症状严重,有息肉完全阻塞)18例。双侧鼻窦炎66例,单侧鼻窦炎54例;单纯上颌窦炎72例,上颌窦炎合并筛窦炎12例,合并筛窦炎30例,合并后鼻孔息肉并上颌窦炎6例。临床表现:持续性鼻塞,夜间常张口呼吸,鼻孔潮红,大量黏脓涕,遇冷空气或稍受凉即鼻塞、流涕更为加重,或伴有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可有嗅觉减退或丧失。体征为中、下鼻甲大,黏膜呈暗灰色慢性充血,鼻底部、总鼻道内有黏脓涕伴有息肉生长。该组患者均进行鼻内镜手术,以Messerklinger术式为主。

1.2 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头痛、鼻塞、流脓涕等症状消失,鼻腔黏膜色泽正常,鼻道、嗅裂处无脓性分泌物,局部检查鼻通气好,CT扫描鼻窦黏膜正常。②好转:头痛、鼻塞、流脓涕等症状明显缓解,鼻道、嗅裂脓性分泌物减少,鼻腔检查黏膜明显消肿,色泽基本正常, CT检查示鼻窦内黏膜仍增厚,密度减低,或软组织影未消失。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CT示鼻窦黏膜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治愈90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90.0%(108/120),12例无效,患者术后反应轻微,8例发生出血,2例发生鼻窦粘连,3例眼眶血肿。

3 讨论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是治疗慢性鼻窦炎最重要的手术,FESS可以精确地去除病变组织和骨头,使鼻窦开口扩大,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鼻内镜鼻窦手术具有传统鼻窦炎手术无法比拟的微创效果,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的不适已经十分轻微,最明显的变化是原先鼻窦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后仍需要继续用药以控制本来存在的鼻窦感染;手术后,鼻窦的慢性炎症有时候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消失;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极少见,但是术中有时候也会出现大脑和眼部损伤。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对反复发作的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具有明显疗效且适用于大部分鼻息肉的治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也用来治疗鼻腔鼻窦的良性肿瘤,也可用于鼻窦的恶性肿瘤。目前认为鼻窦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窦口阻塞导致鼻窦内感染。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即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重新建立鼻腔、鼻窦的良好的通气引流,从而达到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目的。

3.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该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容易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注意关怀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护患交流,以温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介绍慢性鼻窦炎的相关疾病知识,鼻内镜手术的优点和手术中的注意事项,解除他们的不良情绪,帮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手术。②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指导患者练习经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鼻腔填塞的情况,术前3 d用0.9%NaCl溶液500 ml每天鼻腔冲洗1次,术前1 d剪鼻毛、剃胡须,全麻者嘱术前4 h禁食,嘱患者排空大小便,术晨冲洗鼻腔,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

3.2 术中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头高15°~30°,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血压、脉搏、意识、面色表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术中出血量,嘱患者不要随便移动头部、双眼不可过紧紧闭,以便观察术中有无复视、眼球外突、瞳孔变化异常等。准备70~80℃无菌生理盐水以防止鼻内镜从鼻腔取出后遇冷空气镜头表面结雾,观察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外侧粘连,如出现出血症状,迅速用凡士林布条、高分子止血棉填塞鼻腔。

3.3 术后护理

局麻患者取半坐卧位,全麻患者术后取去枕平卧位6 h,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呼吸、鼻腔分泌物引流及减轻头面部充血、肿胀,减少不适。常规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如疼痛剧烈或难以忍受,可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保持鼻腔清洁、湿润。及时清除术腔凝血块和纤维渗出物,保持术腔通畅。术后24~48 h抽出鼻腔填塞纱条,术后2~3 d ,用0.9%NaCl溶液冲洗鼻窦,观察冲洗出的分泌物是否有脓血和淤血。术后严密观察患者鼻腔有无出血,如有清水样液体自鼻腔内流出,低头时加重,提示有脑脊液漏可能,及有无眶周瘀血、肿胀、结膜充血、视力变化、眼球突出等症状,术后2~3 h酌情少量多次喝白开水,进食清淡半流质、软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鼓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参考文献]

[1]刘小群,陈均,王俊人.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815.

[2]叶文淑,兰莉萍,俞晓松,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7):671-672.

[3]陈霞.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2):113-114.

[4]王玉霞,刘秀英,张美玲.鼻内镜下鼻息肉及鼻窦炎152例手术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92-93.

鼻炎手术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科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门诊随访≥12个月,在本科住院资料完整的行ESS的 154例CRS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56例;年龄17~71岁;病程1~10年。所有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根据1997海口标准分型分期, 其中Ⅰ型40例, Ⅱ型95例, Ⅲ型19例。其中合并AR患者47例。本组患者均无全身手术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保留钩突组:鼻内镜下保留钩突,直接开放前筛,自前向后切除筛窦气房,在切除病变的基础上,保留正常黏膜。切除钩突组:经典Messerklinger术式。对于合并鼻中隔和中鼻甲、下鼻甲异常的患者术中同期手术。

术后用药及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处理相同:抗生素静脉用药7 d,改口服罗红霉素0.15 qd;生理盐水500 ml冲洗鼻腔1次/d 连用 10 d,改用海水鼻腔护理器冲洗鼻腔;吉诺通0.3 tid;辅舒良喷鼻2喷bid。1个月内鼻内镜下每周复查1次,2月内每半月复查,以后酌情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鼻内镜检查计分(LundKennedy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进行术前术后疗效评估。

1.3.1 视觉模拟评分VAS是一条长约10 cm的标有刻度的标尺,两端分别是0分端和10分端,0分端代表症状无痛苦,10分端代表症状极度痛苦。让患者在标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鼻炎症状痛苦程度的相应位置。将刻有刻度的一面由患者根据疾病痛苦程度标记位置,然后医师根据标记位置给出分数,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得出较为客观的分数。

1.3.2 鼻内镜检查计分 主要观察:有无息肉、黏膜水肿、分泌物、瘢痕或粘连、结痂。两侧分别计分。无息肉0分,仅中鼻道息肉1分,超出中鼻道息肉2分;无黏膜水肿、瘢痕或粘连、结痂0分,轻微者1分,严重者2分;无鼻分泌物0分,清稀者1分,脓性或粘稠者2分。以最后一次计分作为疗效评估的依据。

1.3.3 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是针对CRS的特异性QOL量表,此调查表有20个条目,突出5大问题,归入3个维度,分别为生理问题、功能限制和情感结果。

调查表最后让患者从中选出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5项。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所有资料以x±s表示,对两组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后一年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较术前减低(均P0.05)。说明在治疗CRS的近期疗效方面比较来看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可行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鼻内镜检查计分情况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后鼻内镜检查计分均显著较术前减低(均P0.05)。说明在治疗CRS的近期疗效方面比较来看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可行的。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后一年生理问题计分、功能限制计分、情感结局计分均分别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说明在治疗CRS的近期疗效方面比较来看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可行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鼻内镜检查计分情况(x±s)

组别 例数 视觉模拟评分鼻内镜检查计分

治疗前 治疗后一年治疗前 治疗后一年

切除钩突手术组 20 7.21±2.20 1.01±0.31 12.36±5.76 3.03±1.11

保留钩突手术组 23 7.36±2.61 0.92±0.23 13.01±4.39﹟ 2.95±1.15

注:与治疗前比较,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维度相关生存质量改善比较(x±s)

组别 例数 生理问题功能限制情感结局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

切除钩突手术组 20 6.98±2.67 1.04±0.40 4.28±1.36 1.15±0.33 4.96±2.01 0.81±0.23

保留钩突手术组 23 7.09±2.91 1.13±0.39 4.09±1.17 0.98±0.39 5.166±2.31﹟ 0.90±0.18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鼻炎手术篇8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内窥镜;外科手术

1 术前相关准备

1.1 术前讨论 术前须由科主任组织术前讨论。讨论前要详询病史、体查、诊疗目的及要求、有关化验检查如血常规则,凝血四项,组织学检查或影像检查资料。讨论的主要内容为: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方式、风险及疗效估计、手术人员的组成等。对重大、疑难手术须制定预手术方案。

1.2 手术人员要求 所有技术人员必须是取得执业资格,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在编或正式聘用人员。

1.2.1 手术医生 具有耳鼻喉科专业主治或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有3年以上耳鼻喉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通过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培训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实施一定病例数方能承担本职工作。

1.2.2 手术护士 2名以上技术熟练、经耳鼻咽喉科专业知识培训的手术护士。

1.2.3 麻醉人员 2名以上熟悉耳鼻咽喉医生组成的手术麻醉组,其中主治医师职称1名。

1.3 告知 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要告知当今消化道息肉治疗的方法及其比较;要特别告知息肉治疗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穿孔,一次不能彻底根除需多次内镜下治疗,复发,术前相关症状有些不是息肉引起的不可能消除甚至会因内镜治疗后短期加重,治疗费用等);要告知医务人员为减少或防止并发症所采取的措施(需住院观察,需严格按医嘱治疗,如发生相应并发症需手术等)。医务人员对病人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与疑虑应耐心解释,直至完全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方可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

1.4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如备血,相关检查,甚至外科手术准备。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先锋霉素抗生素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先锋霉素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鼻腔局部喷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治疗3-5天后手术。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麻醉,1%丁卡因加0.1%肾上腺素2ml浸湿的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加1:1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作钩突前及蝶腭神经局部浸润麻醉。手术方法彩用Messerkinger术式,视病变程度切除钩突,中鼻甲肥大者切除肥大部分中鼻甲,鼻息肉大者以电动切割器先将息肉切除,开放筛窦,扩大上颌窦开口,根据病情酌情开放额窦及扩大蝶窦自然开口,尽量保存窦腔内正常的黏膜。其中6例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2例为局限性鼻中隔嵴突黏膜下切除。9例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常规抗感染、抗炎治疗5-7天,24-72小时抽出凡士林纱条,抽出后1-2天开始冲洗鼻腔,每日一次,根据鼻腔黏膜水肿反应的不同程度选用血管收缩剂、激素类、抗组胺类或抗生素配成的鼻腔清洗液进行鼻腔清洗,鼻内应用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每日一次。术后1-5天鼻内镜下清理术腔,清除血凝块、血痂、纤维膜,及时分离粘连部位,住院1周出院。出院后每周清理术腔1次,共4次,术后2个月每2周清理1次,共2次,以后1个月复查一次,随诊半年至一年,所有患者出院后常规口服抗生素,鼻内喷丙酸倍氯米松,治疗15-30天。

纸样板损伤的相关病例10例,包括眶周血肿8例,眶周气肿2例。8例眶周血肿术后第一天发现,给予取出部分填塞物,局部热敷;2例眶下气肿术后的查房发现,早期取出填塞物,给予填塞少许可吸收明胶海绵和凝血酶保护创面,术后应用激素加强抗感染,局部也用药,术后10天症状完全消失,未发生后遗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随访效果良好。

发生凝脑脊液鼻漏1例,行鼻息肉切除术,全筛窦切除术,术中顺利术后2d抽取纱条未见脑脊液鼻漏,术后3d早晨出现连续打喷嚏(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史),给予局部应用雷诺考特喷鼻剂,下午出现清亮液体从右侧前鼻孔间断流出约0.5-1ml/h;疑视脑脊液鼻漏,给予抗生素类药物及抗过敏药物治疗,流量减少术10d无清亮液体流出。术后15d出院再无清亮液体流出,出院1个月随访未发生后遗症。术后发生鼻腔粘连10例,10例患者均为术后清理换药不及时发生术腔粘连、闭锁,10例患者均为农村患者,术后3d要求出院,不能及时做术后鼻腔清洗。患者术后半月或1个月再次来院,以发生鼻腔粘连,给术后清理带来难度及加重患者痛苦,这些患者1%麻黄素与地卡因棉片收缩麻醉鼻腔粘膜后,在鼻内窥镜检查,分离粘连,吸引器吸出分泌物,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氯麻液和雷诺考特的疗程为3个月,1个月随访,效果明显,无粘连再发生。

根据鼻窦内窥镜术后疗效判定标准(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

3 术中术后质量控制

3.1 明确主要手术者与助手(1-2名)的分工与职责,互相配合,各尽其职。

3.2 严格按医疗常规进行操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如术中如发生“意外”情况,应迅速请上级医师及科主任到场指导,协助处理。

3.3 治疗结束后,检查治疗效果以及有否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3.4 对高危人群,做心电图、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护。

3.5 术后书写规范的内镜报告。严密观察有否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作病理检查者,须见到病理报告后再出院。

参考文献

[1] 高顺华,鞠善德.鼻内窥镜外科技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87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5(12).

[2] 符士楠,莫宋平.313例鼻窦炎鼻息肉经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疗效分析[J].广州医药,2001(05).

[3] 介华,唐照丽,郭国平.青少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手术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6).

[4] 姜积辉.鼻内镜手术治疗90例慢性鼻窦炎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0(15).

上一篇:扁桃体手术范文 下一篇:流产手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