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费用范文

时间:2023-11-25 23:45:20

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篇1

关键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准则以全新的理念,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核算,新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理念完全不同。现就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准则,准确的核算所得税费用。

一、关于所得税核算

财务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确定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角度考虑,主要确定企业的应税所得,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原制度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在新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前,所得税核算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其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递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转回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借项)。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如果采用递延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采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新准则下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核算所得税的核心报表由利润表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但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不同。二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不同。三是自创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不同。四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不同。五是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不同。六是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不同。七是或有事项所形成的非实现负债的不同。八是某些预收、应付款等,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产生的不同。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1] [2] 

。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所以在产生当期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所得税。所以在产生期间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除上述情况外,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也可产生暂时性差异(如:筹建费用)和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确认了暂时性差异后,就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当期所得税=[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资产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

四、综合举例

公司年月设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适用所得税税率%。公司年利润总额 万元,当年发生交易或事项,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项目如下:

()年月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 万元,计提了万元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计提的坏账准备。

()公司承诺销售的A产品五年免费售后服务。年销售A产品预计售后服务期间将发生费用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当年没有发生。

()年月日,公司Y产品账面余额为 万元,计提跌价准备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

()年以 万元取得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确认利息收入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该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税。

()年月,购入基金。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 万元。年月日该基金公允价值 万元,公允价值相对账面价值的变动已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基金未进行分配。税法规定,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甲公司于年l月日收到一笔预付款,金额万元,因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作为预收账款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该款项应计入取得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算交纳所得税。

假定预计未来期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发生变化。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司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列账。计算结果如下:

年应纳税所得额= .--

= .(万元)

应交所得税= .×%= .(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万元);所得税费用= .-.= (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费用篇2

关键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准则以全新的理念,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核算,新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理念完全不同。现就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准则,准确的核算所得税费用。

一、关于所得税核算

财务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确定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角度考虑,主要确定企业的应税所得,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原制度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在新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前,所得税核算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其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递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转回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借项)。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如果采用递延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采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新准则下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核算所得税的核心报表由利润表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但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不同。二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不同。三是自创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不同。四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不同。五是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不同。六是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不同。七是或有事项所形成的非实现负债的不同。八是某些预收、应付款等,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产生的不同。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

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所以在产生当期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所得税。所以在产生期间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除上述情况外,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也可产生暂时性差异(如:筹建费用)和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确认了暂时性差异后,就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当期所得税=[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资产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

四、综合举例

公司2009年1月设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适用所得税税率25%。公司2009年利润总额6 000万元,当年发生交易或事项,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项目

(1)2009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2 500万元,计提了200万元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5‰计提的坏账准备。

(2)公司承诺销售的a产品五年免费售后服务。2009年销售a产品预计售后服务期间将发生费用300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当年没有发生。

(3)2009年12月31日,公司y产品账面余额为4 000万元,计提跌价准备5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

(4)2009年以1 000万元取得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确认利息收入80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该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税。

(5)2009年7月,购入基金。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 2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基金公允价值1 600万元,公允价值相对账面价值的变动已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基金未进行分配。税法规定,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甲公司于2009年l2月20日收到一笔预付款,金额600万元,因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作为预收账款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该款项应计入取得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算交纳所得税。

假定预计未来期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发生变化。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司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列账。计算结果

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6 000+187.5+300+500-80-400

+600=7 107.5(万元)

应交所得税=7 107.5×25%=1 77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87.5+300+500+600)×25%=39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400×25%=100(万元);所得税费用=1 776.88+100-396.88=1 48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 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396.8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776.88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所得税费用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费用扣除 国际比较

个人所得税除了具有增加财政收入的功能,最主要的还有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一直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重点,“十一五”规划中就将改革方向定为“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是实现真正公平纳税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费用扣除实际上就是纳税人获取收入或维持生活的成本,扣除单位、扣除范围、扣除标准等决定着居民的税收负担,如果一视同仁那么是不可能实现税收真正公平的。我国现行的分类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基本忽略了纳税人的个体差异以及家庭情况,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相对比较科学,因此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

一、中外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比较

(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单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以个人为单位,只考虑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不考虑纳税人家庭结构、婚姻、赡养抚养人口、家庭总收入以及健康状况,只对单个的纳税人进行征税单独计算费用扣除数,这必然会造成税负不公平。国外很多国家实行的都是家庭申报制度,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参考日本的具体做法,首先减去那些与取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费用支出扣除得出各自的所得额,然后汇总所有所得,最后进行征收个税前的综合扣除。税前扣除时结合每个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负担的实际情况,将纳税人分为单身、户主或者已婚夫妇等身份,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选择不同的扣除标准,差别申报需缴纳税款。例如对于一个标准家庭(夫妇2人、子女2人)来说,其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额仅抚养对象一项就有:配偶免税38万元、配偶特别免税38万日元、扶养免税38万日元、特定扶养免税63万日元。加之所得扣除和基础免税扣除等税前扣除项目,一个4口之家的个人所得税最低征税起点就有384.2万日元。按此法同样可以计算出三口之家、无子女家庭和独身者的最低征税起点。[1]

(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范围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中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可以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费用扣除。

各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同,因此个人税所得的医疗支出的税前扣除制度也不同。例如美国没有强制医疗保险,居民的医疗支出是根据实际花费或是依据制定的标准扣除;日本除医疗保险费用允许扣除外,还允许专门针对医疗保险不覆盖项目的自费医疗支出的部分费用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我国居民现在普遍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但是对于包括补充医疗保险费用的其他医疗支出部分不允许税前扣除。建议我国对大病医疗保险支出中个人负担的部分也允许限额扣除。

子女的教育支出占我国家庭支出中的一大部分,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大,需要受教育的人数太多使得我国高中和大学教育采取收费制。美国是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收费,但政府有其他的资助形式如给予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并且教育贷款利息可以税前扣除。美国税法规定对于后续职业教育支出中如果是用于保持或改善纳税人工作技能所要求的以及纳税人的雇主或法律所要求的部分允许有扣除。因此为减少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我国可以允许纳税人本人或其子女的高等教育的学费制定标准扣除。

(三)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标准

2011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由以前的2000元提高到了每月3500 元,但仍然低于居民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逐渐上升,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标准而制定单一的扣除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美国于1981年立法提出了税收指数化的做法,1985年开始实施。具体做法是根据物价变动情况,相应地调整费用扣除额使得自动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税负的影响。随着物价上涨,个人免征额、标准扣除额相应提升。可以看出美国的费用扣除标准的制度设计相当人性化,既从微观层面考虑到了纳税人基本生活的费用开支,又从宏观上考虑了美国的实际国情及政府出台的政策。

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建议

(一)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细化费用扣除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实行“一刀切”,这种做法违背了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不均实现公平的初衷,因为居民的日常支出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而且每个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应以调节家庭综合收入为重点,具体做法是综合家庭所有成员的收入,然后根据每个家庭赡养老人以及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的数量对应的费用扣除标准计算生计费用的扣除额。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加人性化,减轻了纳税人赡养父母的负担,有助于纳税人家庭观念的培养,被赡养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赡养扣除,还可以按照纳税人支出的不同内容如医疗和教育支出设置更加具体化的费用扣除项目。

(二)与物价水平挂钩,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

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的大部分费用扣除项目都采用的是固定数额的扣除标准,但是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情况下,纳税人的实际收入不变但是名义收入却对应着更高的税级税率,应纳税额随着通货膨胀而增加加重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我国近两次的个税调整中有考虑到通胀因素,但物价指数的变动频繁,税法的多次修改使得改革成本增加。[2]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实行税收指数化处理方法,利用公式(某纳税年度的费用扣除标准=上一纳税年度的家庭费用扣除标准×(1+上一纳税年度的通货膨胀率))自动调整标准,自动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应纳税额的影响。但是我国实行税收指数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除了税务机关提高税收征管水平,还需要其他部门及时准确的提供物价指数变化的数据。这样才会减少通货膨胀对纳税人税负能力的影响,最大限度的维护纳税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石勇.《日本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经济法研究[J].2013年00期.

[2]宋丽娜,李忠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问题的国际比较》.企业经济[J].2010年03期.

所得税费用篇4

关键词:扣除范围;指数化;联合申报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从1980年起开征个人所得税,至今已有25年,这二十多年我国经济结构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居民收入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相对差距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我国现行所得税法自1994年起施行以来,收入逐年增长,到2001年已经发展为我国工商税制中第四大税种。据统计,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1737亿元,其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日益突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税制模式的选择、费用扣除问题、税率的设计以及征管手段等,迫切需要进行调整。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

2005年12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3号)规定,纳税人自2006年1月1日起就其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1600元/月的减除费用标准,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调整费用扣除水平可以缓解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但仅仅调高工资薪金的免征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个人所得税的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缺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费用扣除方式,调整费用扣除范围,从而加强个人所得税在组织收入和调节分配等方面的功能。

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的是分项定额扣除与定率扣除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纳税人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进行扣除。其中,对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允许从每月的收入中扣除费用800元。2006年1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扣除费用是每月1600元,对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取得来源于我国境内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或者在我国境内有住所而有来源于我国境外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可以附加扣除费用3200元;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可以扣除的费用为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扣除费用为每月800元;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扣除费用实行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方法,每次收入不超过4 000元的,定额扣除800元;每次收入在4 000元(含4 000元)以上的,定率扣除20%;财产转让所得的扣除费用为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利息、股息、红利、偶然所得不扣除任何费用,以每次取得收入为计税所得。

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费用扣除范围过窄,不能很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中,一般都针对纳税人不同的社会负担情况规定相应的扣除标准。以加拿大为例,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包括了养家糊口的“生计费”,如注册退休金、储蓄款、小孩照料费、保姆费、安家费、生活费等。显而易见,国外的生计扣除给予了纳税人基本的生活保证,减少了纳税人因经济活动失败带来的风险。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纳税能力以及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和赡养人口的多寡、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教育子女等因素,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综观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制,像我国这样费用扣除不考虑家庭支出是很少的。

2. 费用扣除缺乏灵活性,造成不同的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采用“定额扣除法”,计算纳税人的生计费用,这种费用的扣除方法比较简单,征纳双方都易于掌握。但是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点。

首先,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从而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在1994年—2003年期间,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26.3个百分点,伴随着物价的上涨,纳税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也在相应增加,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长期未变,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其次,这种费用扣除方法对不同纳税人采取单一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不同纳税人之间家庭结构的差别,从而会造成不同的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比如,有两个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均相同、但收入来源不同的两个家庭甲、乙,按现行税法计算个人所得税如下:

表4 收入水平均相同的两个家庭的纳税比较

家 庭 收 入 应纳税额

甲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

妻子每月工资收入1000元 (2500-1600)×10%-25=65(元)

乙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3500元

妻子失业,无工作无收入 (3500-1600)×10%-25=165(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着同样纳税能力的两个家庭却承担着不同的税收负担。这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原则。

第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基本上采用按月计征税款的办法,年终不汇算清缴(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及财政部规定的特殊行业除外)。这种方法,难以适应由于许多行业生产经营季节性带来的纳税人各月份之间收入不均衡的特点,容易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平衡。

3.费用扣除内外有别,也不利于公平纳税

税法规定,对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单位中工作的外籍人员与外聘在我国境内工作的外籍专家,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月附加减除3200元费用;对外籍人员从外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以及房补、洗衣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免征个人所得税。这种内外有别的规定明显不符合公平原则中的横向公平的要求。

2.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调整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取税收指数化措施。费用扣除指数化是指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相应调整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也就是说,扣除额的多少应该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通货膨胀对个人生计构成明显的影响,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增强个人所得税制的弹性。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赋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扣除额进行调整的权利,每年按照物价变动情况对扣除额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满足国家和纳税人的共同需要。

3.增加联合申报方式,公平税收负担

可以增加已婚纳税人联合申报方式,联合申报的费用扣除额应设计为单独申报的两倍,这样,可以平衡同等纳税能力但不同收入来源的家庭的税收负担。如上例的甲、乙两个家庭,假设收入水平、收入来源、费用扣除水平和税率不变,承上例。但是将费用扣除设计为单独申报扣除1600元,联合申报扣除3200元,则两个家庭的纳税情况如下:

表5 收入水平均相同的两个家庭的纳税比较

家 庭 收 入 应纳税额

单独申报 联合申报

甲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

妻子每月工资收入1000元 (2500-1600)×10%-25

=65(元) (3500-3200)×5%

=15(元)

乙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3500元

妻子失业,无工作无收入 (3500-1600)×10%-25

=165(元) (3500-3200)×5%

=15(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有了联合申报方式,两个同等纳税能力的家庭的税收负担基本持平。至于哪一种申报方式更合适,有赖于纳税人根据自己的收入以及税收制度的规定作出选择。

4.统一费用扣除标准

按照税收公平原则的要求和wto的税收国民待遇原则,在设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时应给予本国公民和外籍个人同等待遇,而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而言,外籍居民规定的单独扣除费用的内容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竞争应该基于一种公平的税收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尽快统一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从而实现税收的公平。

四、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配套措施。

1.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税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一个税种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该税种的征收管理能力。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对个人收入实行有效监控的能力,并且信用不发达、征管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虽然已经对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实行了实名制,但银行与税务机关的联网工作尚未展开。这种状况说明,我国目前还不适合选择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而应选择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在这一前提之下,可以考虑将工薪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具有较强连续性、经常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中;而对于财产转让、特许权使用费、利息、红利、股息等其他所得,仍然按照比例税率进行分项征收。

2.抓好申报纳税,强化代扣代缴。

2005年9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自 2005年10月1日起执行。《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思路,要求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度、代扣代缴明细帐制度、协税制度和逐步实现全员全额管理制度。“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全员全额管理”将意味着,每一个纳税人都将被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实现个人收入“一户式”管理,不管你的收入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应该要进行纳税申报。《办法》中还提出,要社会各部门协税,税务机关应重点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工商、银行、文化体育、财政、劳动、房管、交通、审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法主要有两种:申报法和代扣代缴。据了解, “代扣代缴明细帐制度”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展了先期的试点工作,也就是税务机关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和有关规定,“要求扣缴义务人按规定报送其支付收入的个人所有的基本信息、支付个人收入和扣缴税款明细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并对每个扣缴义务人建立档案”的一项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和“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同样在具体实践中已经初露端倪。

各地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强化代扣代缴,实行源泉控制。各征收机构应选择行业,狠抓落实“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应进一步明确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以加强对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约束。目前,全方位、深层次落实代扣代缴是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要尽快规范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制度,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行个人所得税双向申报制度。

3.大力推行信息化和源泉课征相结合的办法。

在目前已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尽快实行“银税联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提高税收征管效果。同时改革金融体制,严格控制现金流通,增加信用程度,实现所有个人收入都必须通过银行结算,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偷税行为。

4.强化执法力度。

众所周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查管偏松,处罚不力。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严管重罚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严管就是政策设计要严密,法律制度要健全,征收管理要严格。重罚就是对违犯税收法律制度的行为,处罚要严厉,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慑效应,以严管重罚来约束纳税人的行为,减少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达到个人所得税设计的目的。近期,应尽快制定和惩处偷漏个人所得税的有关法规以及具体规定。明确有关单位对税务部门配合的法律责任。条件成熟时,可设立税务法庭,加强税收执法力度,加大偷逃税的各种成本和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 孟红,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思考,《税务研究》, 2002.11;

[2]《个人所得税制国际比较研究》,蔡秀云著,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 《日本税制》,高强主编,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所得税费用篇5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即自然人)的劳务和非劳务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该税种的开征是为了调节收入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自年月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成了人民关心的问题。、、、年月和年月(年开始实施),经历了五次修正,这五次修正历经年,本文想对扣除费用进行一些浅薄的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开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税收的作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税收主要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和维护国家政权四个方面的作用。国家通过影响消费倾向改变社会资源配置;高收入者多负担税收,低收入者少负担或不负担税收,以达到调节公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稳定公共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我们看看个人所得税开征的作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最直接可见的就是调节收入,以达到调节税后收入的公平。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个人收入不断提高,国家税收增加,为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物资基础。 

 

二、—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时允许扣除的费用比较 

 

.第一次修正—年 

()工资、薪金所得,按每月收入减除费用元,就超过元的部分纳税。 

()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满元的,减除费用元;元以上的,减除%的费用,然后就其余额纳税。 

.第二次修正—年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元的,减除费用元;元以上的,减除%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次修正—年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元的,减除费用元;元以上的,减除%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四次修正—年月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元的,减除费用元;元以上的,减除%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五次修正—年月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元的,减除费用元;元以上的,减除%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次修正,仅对工资薪金的费用扣除数进行了两次调整,调整的幅度也很小,年的元,至年才调整到元,至年才调整到元;而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的费用扣除数却没有丝毫变化。

三、工资、薪金费用扣除规定存在的问题 

 

年的修正提高了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的费用扣除数,减轻了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贫富的差距。但是,

   

年两次修正也只是“微调”,并没有考虑全面因素进行改革,使得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仍然存在公平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与收入提高不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货自然膨胀,物价也相应提高,年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消费也在不断提高。年,人均工资收入在元/年左右,此时可以扣除的费用是元/月。而年,我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左右,此时,我们税前可以扣除的费用是元。扣除费用提高比率(-)/=.倍,收入提高比率(-)/=倍。这种不协调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与生活支出提高不符 

年,每月元可以解决家庭的衣食住行,日常支出、教育支出、住房支出、普通的医疗支出等。而年每月元仅可以解决日常支出和普通的医疗支出,教育和住房却无法解决。这就表明,年是在人们开支了生活必需品剩余的部分进行纳税,而年并没有考虑人们生活必需支出。显而易见,较之年,我国个税覆盖面大大增加,现行的免征额已经起不到调节高收入群体的作用了。 

.与税收原则不相符 

在现代税收理论中,关于税收体系设计的最重要原则,一是效率原则;二是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主要是指税收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效率。这就要求税收要保持中立,不能伤害市场机制对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征税不能让纳税人因为缴纳税款而产生额外的经济负担,产生不良的影响。公平原则是指征税应根据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平等分配负担。 

假设王某岁大学毕业,月收入元,年收入元。王某每月伙食、日用、交通等支出元,租房元,年支出元。若未征税的情况下,月存款元,年存款元。如果购房(万元)、结婚、生子(伙食、教育、医疗)、赡养父母等,这是王某的生活必需开支,也是所有纳税人面临的生活必需支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超过元的部分就要纳税。从实质上来说,此时征税,纳税人不仅仅是负担了税款这笔资金,更是产生了额外的经济压力。 

.我国税收逐年大幅度递增,为个税改革提供了基础 

我国过去几年中税收收入都以%以上的增幅大幅度增长,财力的增长也使得减税成为可能。根据财政部的最新统计,年至月,全国财政收入结余超过一万亿元,这为工资收入减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个税扣除数关系到全民的实际收入,也关系到纳税人的可供消费收入,低收入人群依赖的收入解决生存问题,我国财政收入的目的是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所以,应当对低收入人群减税。 

 

四、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费用扣除规定存在的问题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费用扣除数自年至今未进行过调整,依据工资、薪金费用扣除规定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见,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费用扣除规定也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仅通过此四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取得报酬的纳税人来说更是不合理。 

 

五、应提高费用扣除数 

 

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就是要对少数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调节,针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将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也拉入缴税行列的状况,必须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费用扣除数元依据收入增长比率、生活必需开支和考虑税收原则,合理设计费用扣除数,以使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不纳税,把个人所得税真正变成高收入者的税。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人们收入的水平和消费水平,考虑物价上涨因素,配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的方针,同时考虑按个人综合所得计算税基,笔者认为,现阶段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应将个人工资、薪金收入的费用扣除数提高为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时期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 

同样,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费用扣除数也相应提高。 

虽然,个人所得税占中国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较低,据统计年个人所得税占中国全部税收收入不足%,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涉及全社会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对社会收入分配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所以其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政府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从实际国情出发,制定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

所得税费用篇6

关键词:扣除范围;指数化;联合申报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从1980年起开征个人所得税,至今已有25年,这二十多年我国 经济 结构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居民收入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相对差距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我国现行所得税法自1994年起施行以来,收入逐年增长,到2001年已经 发展 为我国工商税制中第四大税种。据统计,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1737亿元,其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日益突出,但是随着 社会 经济形势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税制模式的选择、费用扣除问题、税率的设计以及征管手段等,迫切需要进行调整。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

2005年12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3号)规定,纳税人自2006年1月1日起就其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1600元/月的减除费用标准, 计算 缴纳个人所得税。调整费用扣除水平可以缓解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但仅仅调高工资薪金的免征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个人所得税的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缺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费用扣除方式,调整费用扣除范围,从而加强个人所得税在组织收入和调节分配等方面的功能。

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现状

目前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的是分项定额扣除与定率扣除法相结合的 方法 ,对纳税人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进行扣除。其中,对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允许从每月的收入中扣除费用800元。2006年1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扣除费用是每月1600元,对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取得来源于我国境内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或者在我国境内有住所而有来源于我国境外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可以附加扣除费用3200元;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可以扣除的费用为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对 企业 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扣除费用为每月800元;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扣除费用实行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方法,每次收入不超过4 000元的,定额扣除800元;每次收入在4 000元(含4 000元)以上的,定率扣除20%;财产转让所得的扣除费用为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利息、股息、红利、偶然所得不扣除任何费用,以每次取得收入为计税所得。

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费用扣除范围过窄,不能很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中,一般都针对纳税人不同的社会负担情况规定相应的扣除标准。以加拿大为例,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包括了养家糊口的“生计费”,如注册退休金、储蓄款、小孩照料费、保姆费、安家费、生活费等。显而易见,国外的生计扣除给予了纳税人基本的生活保证,减少了纳税人因经济活动失败带来的风险。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纳税能力以及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和赡养人口的多寡、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 教育 子女等因素,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综观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制,像我国这样费用扣除不考虑家庭支出是很少的。

2. 费用扣除缺乏灵活性,造成不同的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采用“定额扣除法”,计算纳税人的生计费用,这种费用的扣除方法比较简单,征纳双方都易于掌握。但是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点。

首先,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从而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在1994年—2003年期间,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26.3个百分点,伴随着物价的上涨,纳税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也在相应增加,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长期未变,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 科学 的。

其次,这种费用扣除方法对不同纳税人采取单一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不同纳税人之间家庭结构的差别,从而会造成不同的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比如,有两个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均相同、但收入来源不同的两个家庭甲、乙,按现行税法计算个人所得税如下:

表4 收入水平均相同的两个家庭的纳税比较

家 庭 收 入 应纳税额

甲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

妻子每月工资收入1000元 (2500-1600)×10%-25=65(元)

乙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3500元

妻子失业,无工作无收入 (3500-1600)×10%-25=165(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着同样纳税能力的两个家庭却承担着不同的税收负担。这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原则。

第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基本上采用按月计征税款的办法,年终不汇算清缴(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及财政部规定的特殊行业除外)。这种方法,难以适应由于许多行业生产经营季节性带来的纳税人各月份之间收入不均衡的特点,容易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平衡。

3.费用扣除内外有别,也不利于公平纳税

税法规定,对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单位中工作的外籍人员与外聘在我国境内工作的外籍专家,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月附加减除3200元费用;对外籍人员从外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以及房补、洗衣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免征个人所得税。这种内外有别的规定明显不符合公平原则中的横向公平的要求。

2.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调整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取税收指数化措施。费用扣除指数化是指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相应调整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的名义所得增减的 影响 。也就是说,扣除额的多少应该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通货膨胀对个人生计构成明显的影响,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增强个人所得税制的弹性。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赋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扣除额进行调整的权利,每年按照物价变动情况对扣除额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经济 形势,满足国家和纳税人的共同需要。

3.增加联合申报方式,公平税收负担

可以增加已婚纳税人联合申报方式,联合申报的费用扣除额应设计为单独申报的两倍,这样,可以平衡同等纳税能力但不同收入来源的家庭的税收负担。如上例的甲、乙两个家庭,假设收入水平、收入来源、费用扣除水平和税率不变,承上例。但是将费用扣除设计为单独申报扣除1600元,联合申报扣除3200元,则两个家庭的纳税情况如下:

表5 收入水平均相同的两个家庭的纳税比较

家 庭 收 入 应纳税额

单独申报 联合申报

甲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

妻子每月工资收入1000元 (2500-1600)×10%-25

=65(元) (3500-3200)×5%

=15(元)

乙 丈夫每月工资收入3500元

妻子失业,无工作无收入 (3500-1600)×10%-25

=165(元) (3500-3200)×5%

=15(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有了联合申报方式,两个同等纳税能力的家庭的税收负担基本持平。至于哪一种申报方式更合适,有赖于纳税人根据自己的收入以及税收制度的规定作出选择。

4.统一费用扣除标准

按照税收公平原则的要求和wto的税收国民待遇原则,在设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时应给予本国公民和外籍个人同等待遇,而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而言,外籍居民规定的单独扣除费用的 内容 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市场经济的 发展 决定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竞争应该基于一种公平的税收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尽快统一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从而实现税收的公平。

四、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配套措施。

1.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税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一个税种在 社会 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该税种的征收管理能力。 目前 我国还不具备对个人收入实行有效监控的能力,并且信用不发达、征管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虽然已经对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实行了实名制,但银行与税务机关的联网工作尚未展开。这种状况说明,我国目前还不适合选择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而应选择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在这一前提之下,可以考虑将工薪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具有较强连续性、经常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中;而对于财产转让、特许权使用费、利息、红利、股息等其他所得,仍然按照比例税率进行分项征收。

2.抓好申报纳税,强化代扣代缴。

2005年9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自 2005年10月1日起执行。《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思路,要求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度、代扣代缴明细帐制度、协税制度和逐步实现全员全额管理制度。“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全员全额管理”将意味着,每一个纳税人都将被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实现个人收入“一户式”管理,不管你的收入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应该要进行纳税申报。《办法》中还提出,要社会各部门协税,税务机关应重点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工商、银行、文化 体育 、财政、劳动、房管、 交通 、审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 方法 主要有两种:申报法和代扣代缴。据了解, “代扣代缴明细帐制度”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展了先期的试点工作,也就是税务机关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和有关规定,“要求扣缴义务人按规定报送其支付收入的个人所有的基本信息、支付个人收入和扣缴税款明细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并对每个扣缴义务人建立档案”的一项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和“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同样在具体实践中已经初露端倪。

各地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强化代扣代缴,实行源泉控制。各征收机构应选择行业,狠抓落实“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应进一步明确代扣代缴义务人的 法律 责任,以加强对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约束。目前,全方位、深层次落实代扣代缴是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要尽快规范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制度,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行个人所得税双向申报制度。

3.大力推行信息化和源泉课征相结合的办法。

在目前已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尽快实行“银税联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 问题 ,提高税收征管效果。同时改革 金融 体制,严格控制现金流通,增加信用程度,实现所有个人收入都必须通过银行结算,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偷税行为。

4.强化执法力度。

众所周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查管偏松,处罚不力。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严管重罚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严管就是政策设计要严密,法律制度要健全,征收管理要严格。重罚就是对违犯税收法律制度的行为,处罚要严厉,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慑效应,以严管重罚来约束纳税人的行为,减少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达到个人所得税设计的目的。近期,应尽快制定和惩处偷漏个人所得税的有关法规以及具体规定。明确有关单位对税务部门配合的法律责任。条件成熟时,可设立税务法庭,加强税收执法力度,加大偷逃税的各种成本和风险。

主要 参考 文献 :

[1] 孟红,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思考,《税务 研究 》, 2002.11;

[2]《个人所得税制国际比较研究》,蔡秀云著,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 《日本税制》,高强主编,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所得税费用篇7

Abstract: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the capital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It can not only carry on the strategic reorganization to enterpris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enterpris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enterprises. The income tax caused by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st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o, enterprises must focus on the income tax in the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关键词: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所得税政策

Key words: merger and acquisition;expense of income tax;policy of income tax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49-03

0 引言

企业并购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至今一共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几乎所有美国大型的企业集团都是通过企业并购而迅速壮大的。而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相对较晚,资本市场上的并购往往只重视企业的发展,很容易忽略并购时涉及到税收的问题,尤其是所得税。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所得税负担因并购过程处理不当、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并购企业内部并购操作中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偏高。因此加强对我国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相关概述

1.1 企业并购的含义

企业并购指的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一家企业通过获得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者所有产权,从而取得该企业决策控制权的一种投资行为。它是很常见的一种企业资产重组形式,全称是兼并与收购,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Mergers & Acquisitions”(M&A)。

1.2 企业并购的方式

并购(M&A)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企业并购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①根据并购的行为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其中横向并购是指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实力,逐步获得同类行业中的控制地位,并购与自己从事相同经营活动的企业;纵向并购是指企业并购与自己从事不同经营活动的企业,目的是通过并购达到一种协同效应,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混合并购是指一个企业并购一个与自己从事的经营活动没有关联的企业,其目的主要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份额或者获取市场地位。②根据出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现金并购和股票并购。现金并购指的是企业通过支付现金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股票并购指的是通过交换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股票,使得被收购企业股东获得并购企业发行的股票,并购企业获得被收购企业的股票。

1.3 企业并购中的所得税费用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是指即企业并购中所应缴纳的所得税,这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不仅包括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及其股东在并购时应当缴纳的所得税,也包括在并购前后及并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企业并购行为引起的所得税费用的增减。

2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并购过程不当使得所得税费用偏高

2.1.1 现金的支付偏好加重了并购双方的税负

企I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承债支付、资产支付、无偿划拨以及混合支付。在我国,各种支付方式选择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企业并购中,92.05%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选择了现金支付,只有2.7%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采用股票支付,5.25%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采用其他支付方式。而在上述六种支付方式中,现金支付对于目标企业而言是税负最重的一种,因为这种支付方式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目标企业几乎没有税收筹划的空间,不存在节税利益。

2.1.2 并购中融资选择不当影响所得税费用

并购交易的金额大小以及支付方式都会影响到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而不同的融资方式必然又影响到税收成本。由于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列支,而企业支付的股息却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不能在税前扣除。所以,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是筹集债务资本还是筹集股权资本。一般来讲,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资本成本率时,增加负债的比重会使得整个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升高。所以,此时较高比例的债务融资方案为最佳。反之较高比例的股权资本融资方案为最佳。

2.2 企业并购资源利用不足使所得税费用偏高

2.2.1 企业并购中介服务机构利用不足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中介服务机构是供求信息的传导者、交易价格的发现者、税务计划的制定者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但目前在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很少利用并购中介机构,更不用说利用中介机构来进行并购所得税费用的优化处理。这也使我国的并购中介机构尚不完全具备上述功能,阻碍了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

2.2.2 企业并购利益不统一

目标企业股东希望采用以支付股票为主的有价证券进行并购,因为这样可以使目标企业股东延迟纳税和进行税种替代,对目标企业股东有利;相反,假如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并购,目标企业股东则必须马上支付资本利得税,从而减少了目标企业股东的税后收益。而与此同时,并购企业却可以增加资产,扩大折旧避税额。因此并购企业倾向于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并购,哪怕以一个更高的价格。

2.3 企业并购所得税政策不完善使所得税费用偏高

2.3.1 优惠力度不够

企业并购相关的税收优惠法律规范位阶很低。在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从而使得企业并购所得税的优惠力度不大,也使得纳税人对企业并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加大了纳税成本和市场交易的成本。且在我国的并购交易下的税收优惠不外乎是免征契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等,是直接的税收优惠方式,而对并购所得税费用的优惠政策只是存在一个宏观的制度规定,如果被并购的企业属于上市公司,个人股东免个人所得税,股权收购被收购企业的个人股东免个人所得税等等税收优惠方式直接而单一。

2.3.2 “法律”效力被稀释

在我国的企业并购案例中,对国有企业来说,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其并购的引导作用甚微,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是其并购的直接原因。特别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干预过多,使得某些企业面对这种不公平现象,降低了并购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干预,有的企业可以轻而易举以优惠的价格并购目标企业,相反,没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就面临比较重的筹资压力,使得企业并购的中途“婚变”,实现不了预期效果。

3 降低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的建议

3.1 完善我国企业并购处理程序

3.1.1 引导多样化企业并购模式

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西方不同,经济发达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所以绝对不能够直接套用西方的并购模式。应结合我国国情,在企业并购的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购模式,进而发展多样化的并购模式。首先,按照产权转移的程度和方式来可以划分为:控股式并购、股份式并购和抵押式并购等。其次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可以划分为: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并购、国有企业并购非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

3.1.2 l展多样化的并购支付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一股独大,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可通过其控制权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因此控股股东为防止其控制权私有收益受损,就必须避免其控制权被稀释,故而在并购交易时更倾向于采用现金支付作为并购支付手段。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了我国并购交易市场上支付方式单一的现状,从而导致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产生很大的所得税负担。所以,通过发展多样化的支付方式,综合并购支付方式,从而在支付方式上降低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

3.1.3 优化企业并购融资选择

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并购融资提供一个较为宽松易行的渠道,提供给企业多种并购的融资工具进行选择。所以,要想拓宽并购融资渠道,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变企业靠自身力量来完成并购的现状,尽可能拓宽企业并购资金的选择渠道,积极有序的引导、监督以及培养企业的并购发展规划,降低企业在并购融资中的所得税负担,进而使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优化。

3.2 加强了解并购企业双方信息

中介服务机构是作为第三方当事人,主要工作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为并购双方提供融资、咨询和信息等服务且收取一定的费用。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兼并事务所等机构。在我国,中介服务机构尚未健全成长起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了企业并购中介机构功能的发展,二是企业对并购中介机构不重视。

3.3 完善我国企业并购所得税体系

3.3.1 加大企业并购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1978年美国颁布“岁入法案”,政府执行长期减税政策,把资本增值税率由49%减少到28%,如此大幅度的减少税率的措施,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在1979年取得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企业并购的所得税费用,逐步放松商业银行贷款并购融资方式、企业债券并购融资方式以及企业股权并购融资方式的限制,鼓励企业进行并购,发展壮大优势企业。

3.3.2 规范并购所得税费用法定原则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法定原则,指的是国家征税必须有法可依,实质上指的是国家行使征收权的法定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只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税收法定原则规定税的开征必须要依据法律规定,每开征一种税都要制定相关的税法,缺少法律依据,国家绝对不能征税;税法得构成要素必须要有法律来明确,尤其是行政机关没有征税自由裁量权;征税机关征税时必须符合征税条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征税机关不能随意减免税。鉴于税收法定原则,未来我国企业并购所得税立法的定位是:强化税收法律,弱化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3.3.3 解决企业所得税制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的企业并购所得税法律还不够规范,反避税从内容到程序上的不规范,并且执行力度不强以及中介机构的功能还不健全等等问题,使得在并购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纳税人钻法律的空子,滞后交税甚至偷税漏税,进而使得国家税收流失严重,企业并购的市场无法健康发展。因此,解决我国企业所得税制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企业发展之需,市场发展之需以及国家强大之需的必然途径。

4 结论

本文从引起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偏高的方式、企业并购资源利用和相关政策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出了导致所得税费用偏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企业并购提供紧跟政策与现实需求的所得税费用处理方法。希望对我国解决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偏高的问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庞友荣,徐传顺.企业并购中的税收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6(1).

[2]徐加荣.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财经界(学术版),2016(2).

[3]刘潇潇.企业并购所得税税务筹划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5(23).

[4]陈大爱.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J].会计研究,2012(09) 2.

所得税费用篇8

一、工资薪金所得

(一)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职工(含合同制工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费用扣除标准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

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职工在扣除3,500元费用后,仍可继续扣除按照国家和规定取得的特殊津贴、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及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由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免税项目。

(二)企业及未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工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一律按扣除限额扣除。具体扣除限额为:一、二类地区7,500元,三类地区7,900元,四类地区8,300元。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按照上述限额标准扣除后,仍可扣除个人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全国统一规定的免税项目。

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一)实行查账征收的个体工商户,业主的月费用扣除标准和其他生活补贴提高为:一、二类地区7,500元,三类地区7,900元,四类地区8,300元。

(二)实行定期定额管理的个体工商户,每月免税扣除额(包括工资及生活等因素)提高为:一、二类地区7,500元,三类地区7,900元,四类地区8,300元。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不论是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税还是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项目征税,其费用扣除一律按限额标准扣除,即:一、二类地区为7,500元,三类地区为7,900元,四类地区为8,300元。

四、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为:每次收入不超过17,500元的,减除费用3,500元;17,5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

五、本规定自年9月1日起实施。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 下一篇:递延所得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