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初中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9 04:40:11

分享初中作文

分享初中作文篇1

关键词:博客;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搭建博客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丰富语文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本文分两部分讨论了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博客与初中语文的关联

博客与初中语文的三个关联可以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博客提供了前提条件。首先,博客和语文教学的目的都是能够写作。如何能够让学生准确表达身边的事和物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博客来积累词汇和语句,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其次,博客和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互动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通过讨论、交流、辩论、演讲、模拟等手段来实现,而博客是通过留言的方式来实现互动。将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后,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记录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记笔记和写日记的方式来锻炼文笔和字体,博客则是通过手机来记录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生活,其实这也就是现代化日记本的表现。

二、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建立班级博客,提供教学活动新平台

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建立班级博客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研究平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互联网的使用上。为了有效地发挥博客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做好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的管理和更新工作。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博客为学生布置拓展阅读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与指导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分享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意见通过博客反映出来。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博文的形式分享出来,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寻找到一些具有吸引性的素材,插入图片、视频、超链接等方式及时更新动态,达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目的。针对学生优秀作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将其分享出来供同学欣赏,充分认可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2. 搭建特色博客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针对初中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搭建特色的博客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平台中,学生能真实地分享日常琐事、旅游感想、日常见闻等,切实提高学生分享和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博客中单独聊天的功能,可以为教师及时解决困惑提供了保障,也避免了学生面子问题。针对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以及博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他学生也可以在此进行跟帖或评论,这样老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所存问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依据。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当前博客信息泛滥的现实,正确选择博客内容,及时回复学生的评论和留言,帮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博客这一虚拟产物。

3. 建立创作博客,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博客即时分享的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评审博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借助博客,教师可以将优秀写作文章公布出来,家长也能够通过博客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这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搜集创作材料、琢磨创作路径和方法的意识,也可以搭建一条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在这一平台中也可以准确的掌握到学生的实际想法和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耐心交流。当然,家长也应该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造成对子女的内心伤害。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学生开通和使用博客,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互动,甚至可以成为博友。通过浏览博客使用记录,家长要适当对过度“迷恋”博客的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引导学生合理有效的使用博客来学习语文。

三、总结

总而言之,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博客的优势,充分借鉴将博客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全面认识到博客运用的价值与意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博客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红卫.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3(11).

[2] 董 羽.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 李 香.浅议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5).

[4] 崔 娜.博客小世界作大天地――初中作文教学中“成长博客”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4(6).

[5] 于晓云.浅析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6(3).

分享初中作文篇2

一、树立“过程为本”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学生的立体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是一种结果导向,更多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则强调的是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通过信息化渠道将“学”置换到“教”之前,因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知识的接受工作,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提取有用的知识信息,并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内化过程,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如何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他人的质疑和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些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因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建构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树立“过程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居于被动接受地位,多表现为“我说你听”“我讲你写”的方式,属于一种单向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翻转课堂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也由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其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因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建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重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领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组织和指导,比如组织学生对特定内容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相关信息,建构起“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强化教育者的技术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的有力杠杆,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的实际效果。在翻转课堂的建构过程中,无论是微视频的制作还是在线作业的整理都依赖老师的技术整合能力,强化教育者的技术整合能力,提升教育者的技术水平是建构翻转课堂的关键所在。因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建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和锻炼,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学习运用软件和各种媒体工具;另一方面通过讲课竞赛的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应的教育主管单位要担负起组织工作和责任,通过设定特定主题来监督翻转课堂的建构落实情况,使教师在竞争之中求发展,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化水平。

四、建构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机制

分享初中作文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生合作小组;动态共享资源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小组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更好地发展自己,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每一次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根据学生的能力组建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单凭教师的讲解以及教师的个人训练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堂课中获得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有些信息技术能力差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是很理解,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一堂课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教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保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以每组3~4人的形式分成合作小组,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在合作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当遇到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组间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如在北师大七年级《修改文档》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修改文档的方法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或者找到更好的操作方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或者全班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比单纯的学生个人操作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二、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动态共享资源库,方便合作小组合作交流

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是实践活动与教师的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引导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多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动态共享资源库。教师要与时俱进,尽快跟上信息技术教育的节拍,使信息技术更多地富有时代性的特点。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摒弃与现代信息技术不相融合的地方,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动态共享资源库,让学生取长补短,建立师生资源共享,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如在《快操作和查找、替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快操作和查找、替换的方法做成动态课件视频,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阅,方便让学生进一步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教师要建立师生共享资源,放在师生都能调阅的地方强化使用价值。教师指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共同探讨,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共同提高计算机技能。

三、教师要以人为本,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教师要设置合作小组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和要求来制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色、接受习惯以及学习层次等综合指标,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分层次的学习中灵活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尝试,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互助,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分享初中作文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31-02

1 前言

美术属于艺术类的范畴,美术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初中学校对美术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美术也兴趣泛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实现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越来越受到美术界教师的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实践效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基于以上认识,对初中美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思路进行探究。

2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

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美术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美术资源的支撑,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创作。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符合美术课程的特点。

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导入课题过程中只是单纯利用粉笔画图,或利用一些美术挂图,备课的时候需要搜集大量挂图资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课题导入效果不好。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素材的搜集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把它作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第一步[1]。利用计算机可以制作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将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仪展示,就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以“海报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国内外知名海报赏析》视频,并根据视频风格搭配音乐,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海报制作的具体形式、版面设计等,从而对海报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海报进行点评,以此来导入课题――海报设计,并提出学生自己如何设计海报的探究式问题。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课题导入方式比口头的讲述效果更好,避免了课题导入和探究式问题提出的生硬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检索素材――拓展思路 因为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少能够接触到美术作品,所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难免缺乏创作思路。互联网有着开放性的特点,其中蕴含丰富且优质的美术资源,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来检索美术资源。学生在自主检索美术资源时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拓展美术资源面,对一些优秀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就拓展了创作思路,在检索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性[2]。

如在“中国画学习”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室中自主搜索一些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并对不同类型的中国画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主要风格,如人物画的生动传神、山水画的飘渺出尘、水墨画的自然写意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作品导入电子平板中,在课下也可以细细品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美术文化,还能够让学生拓展中国画的资源面,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创作的艺术性和精神高度得以提升。

分组交流――促进合作 在素材检索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来整理获得的资源,梳理创作思路。学生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因此创作思路肯定是不尽相同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创作思路,通过讨论进一步激发创作灵感[3]。在安排课下创作作业时,教学可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打破信息传输的时空限制,应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课后的在线交流,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在这些交流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对美术知识和创作思想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在线交流平台来留美术创作作业,将创作的模板等以文件的形式共享到QQ群中,在线上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线上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可以将每组学生的作品用幻灯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学生作品的艺术性,之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再以“海报设计”这一课程为例,在素材检索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一般4~6人为宜,这样既能够保证讨论的热烈程度,又能保证不出现讨论混乱的情况。学生对于海报的理解不同,因此创作思路也不尽相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海报创作思路,如创作的主题、内容等,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倾听和借鉴。

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幅标准的海报设计一个人完成比较困难,且不同学生的美术功底不同,这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合作完成一幅海报作品,不仅提升海报的创作效率,而且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他们探究精神的培养。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采用绘图软件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在线询问教师,打破教师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美术的主体性。

共享成果――交流学习 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公开展示,让学生共享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学习,提升美术技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在展板上展示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作品的展示数量受到限制,且不利于学生交流、教师点评[4]。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中,这样学生就能够互相留言,共享作品成果,实现在线交流,教师也可以实现在线点评。学生还可以将作品共享到QQ群文件中,在QQ群中学生相互交流、探讨,评价各自的作品,方便作品之间的比较。通过同学的在线评价和教师的在线点评,学生能够知道自己作品的优点和缺陷,也能够借鉴其他学生作品的优点,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美术技能的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录像机等设备将自己的创作过程记录下来,以便于之后的经验总结,从而升华学生的美术能力。

3 结论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美术课程有着艺术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实现。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的课题导入、素材搜集、合作探究、成果共享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教师只有把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要点,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初中美术的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媛媛.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亓振红.信息技术教学中“激趣导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李文丽.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及其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133-134.

分享初中作文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愉快教育

【Abstract】《Thought moral qualities 》with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for morals direction, the aim be promote beginning high school student exactitude thought idea and good morals quality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make the student become to have ideal, have morals, have culture and have discipline of the qualified citizen of the socialism lay found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course.Protestantism material of new characteristics request teacher change tradition of teacher role view, set up with Jian line new of education principle, let the student enjoy education in the delectation then can obtain the best of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Thought moral qualities teaching;Delectation education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愉快地享受教育,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探讨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的方法。

1.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力图实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但长久以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成绩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忽视了新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在四十五分种的课堂中教师抓紧时间地讲授教学重点和难点,挤出时间让学生训练考点,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成绩,殊不知如此做法,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愉快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这样的课堂教学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独特的教育功能,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教学成绩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双赢”,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近父母》中“代沟”问题,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表演在家里与父母发生的冲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冲突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冲突(学生非常兴奋,积极研究,设计剧情,分析角色)。通过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化解与父母分歧、矛盾的方法,学会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学会与父母交往的艺术。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愉快地享受教育,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有效互动与合作,由此展示自己的个性,不仅能使学生愉快地享受教育又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

2.教师做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愉快地享受教育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求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使学生愉快地享受教育。比如,新教材中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设置了许多体验、活动、讨论、分享等小栏目、练习和活动,长期有目的指导学生操作使用,能在课堂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能很好地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愉快地享受教育。

3.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愉快地享受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能用马列主义观点认识、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品德课它独特的特点决定空洞说教或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当今思想开放的年轻学生的学习实际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趣味性大的特点,广大教师的灵活运用必将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享受教育。例如法制教育中的概念和原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光靠枯燥的说教,只能让学生感到厌烦,教育效果不大。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高墙内的失足的青少年现身说法,痛说自己不懂法、不守法而尝苦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的活生生的事例中接受教训,引以为诫,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能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身边的交通惨剧,认识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提高交通效率、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从而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起到了教师苦口婆心说教所达不到的教育作用。再比如,我在讲授初一思想品德下册“培育高尚情感”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优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弘、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我们都会被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美所陶醉,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和爱国情感便会油然而生。通过多媒体手段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感,这正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重塑课堂,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的有力见证。

总而言之,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及理念,使思想品德课真正闪烁出它独特出的光芒。

参考文献

分享初中作文篇6

关键词: 档案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模式 设想 客观评价 优化选择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有赖于共建共享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各成员将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而达到共享,这就涉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问题。

1.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设想

(1)集中型模式。所谓集中型模式是指具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某系统或某类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不同层次之间组织协作来实现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方式。它需要设立一个中心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有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与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相衔接,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优势。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而构建的。根据我国档案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按照上下级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集中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这种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中枢机构,形成网络化档案信息空间的骨干结构,而其他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与之相连接,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职能档案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条形网络,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骨干信息结构大致平衡。在此信息空间中,档案信息的交流基本上与权利流的要求保持一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可以从属于权利流的约束。

(2)水平型模式。水平型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专业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共同构建的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然后与其他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相连,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是一种条块结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之间的相似性。处于同级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并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但就其工作内容与业务程序而言,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促进业务沟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益可达到“双赢”。根据这种组织结构形态,按照同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相关性,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水平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此空间中,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对等交流,不受严格程序限制,而且可以做到交流的及时、便捷、准确。

(3)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都可以直接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受地区、系统、专业的限制,可直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对等交流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特定区域性。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一个社会单体,都有其内在的独立性;其次,根据全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划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收集、保管的范围及权限不同。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相互连接、共同协作,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目的。

2.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的客观评价

对于上述几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设想中,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目前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因为只有上下级机构,不可能包容我国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因而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实行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水平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则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但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的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由于隶属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统,各自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投入力度不等,在缺乏利益平衡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使一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因此而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共建共享自己所拥有的档案信息资源,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无法达到应有的整体推进要求;网络型档案信息资源管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初看起来是比较理想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似乎彼此之间可以自由利用网络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情况、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情况不同,尚未具备进行全面联网的条件。

3.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优化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应该是:在坚持国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即东西部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最终实现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网络机制。

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应采用初级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协作网,然后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在公共网上建立协作网;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其次,实现地区性跨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目前,上海等地正在加紧实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这说明地区性共建共享是可行的。再次,地区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即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依托网络体系建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

当然,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技术手段的提高不断地革新和改变,这一点尤其要引起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刘省泉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

[2]张永利等.文献信息工作的标准化和资源共享[J].图书馆学研究,1999,(4).

分享初中作文篇7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转换

一、前言

新准则的颁布使整个会计界涌现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核算更加规范,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上市公司率先实行新准则,到2008年,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陆续实行。但在实务中,仍然存在很多新准则以及应用指南规范不到的地方,于是处理方法就各有不同,同一种方法也会有矛盾之处。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文献,本文阐述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通常处理方法,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个人观点。

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该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期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

(一)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与适用范围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财务、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分别采用成本法及权益法进行核算。

成本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即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成本法及权益法的适用范围见图1。

为了恰当地选择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投资企业应正确界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无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企业通常可根据法律上的标准,即通过对被投资单位持股比例来判断。同时,企业也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如,投资企业虽持有较低股份比例,但仍能通过向被投资单位派出管理人员等方式对其实施影响,因此企业在判断与被投资单位关系时还应考虑经济实质,依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

(二)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十四条规定,“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根据以上规定,核算方法的转换运用未来适用法,而无需再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因追加投资由原先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变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二是因减少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而变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成本法转为权益法见图2。

三、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基本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追加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按照权益法的核算要求对原成本法下的核算结果进行追溯调整,即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该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此处暗含一个假设,即对被投资单位原始投资时间为以前年度,才能调整留存收益;若为当年,则应调整当期损益。

第二步,对新增长期股权投资部分也比照上述权益法的核算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追加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第三步,原取得投资至新取得投资交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当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对应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 =(追加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初始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原持股比例

与其对应应做以下调整:初始投资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按照原持股比例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调整留存收益;对于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调整当期收益;差额部分,即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此处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所调整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为什么是账面值,而不是调整到公允的净损益呢?也就是说,存在诸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没有按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的情况,处理方式前后不一致。如果根据重要性原则,净损益账面数与公允数差额不大,对于实务影响不大,可以忽略。笔者认为,此处也是值得作为理论完善的一个方面。

(二)处置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是与其他投资方共同控制,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第二步,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同理:如果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调整留存收益。

第三步,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份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与其对应应做以下调整:初始投资日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扣除已发放及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利润)中应享有的部分,调整留存收益;而对于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日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调整当期收益;差额部分,即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此处又产生一个矛盾:追加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 =(追加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初始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原持股比例,即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所享有的份额进行调整的;而处置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初始投资日至追加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剩余持股比例,即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其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进行调整的。两种处理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注重公允价值的变动,实现的净损益是其中的一部分,比较符合权益法核算的本质;后者则只调整了净损益,没有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的其他方面。

四、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改进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问题的提出,对于两种情况下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第三步,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首先,根据重要性原则,将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账面净损益,调整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核算方式。例如,调整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以及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等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影响。

其次,对于因处置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情况,为了更加符合权益法的本质,并且保持方法的一致性,应当按照原取得投资至处置投资交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当于剩余持股比例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 =(追加投资日公允价值-初始投资日公允价值)×剩余持股比例。因为,被处置的部分已经在终止确认时反映了公允价值的变动,确认了投资收益,所以只需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调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即可。

实务中,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时,经常有其一贯的做法,在不违反准则的情况下,处理方法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一方面提醒企业管理者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注意核算方法不同造成的报表信息差异,另一方面也提醒进行理论学习的会计相关人员,诸如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中存在的问题,财务核算中类似情况还很多,有待于更多的会计人去发掘、去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3]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分享初中作文篇8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核算方法转换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新准则保留了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式,因此,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比较复杂,是会计实务中的一大难点,对于广大财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对于其核算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相关的会计处理在计量属性上有所不同。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方式,包括非企业合并取得和企业合并取得两大类,其中企业合并又进一步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而取得的两类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付出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其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以及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新准则对不同取得方式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规定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充分体现出“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质量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双方存在关联关系,交易价格很可能不公允,且最终控制方在合并前后对经济资源的实际控制并没有发生变化,从本质上来说,不能作为购买,会计处理上应当采用账面价值。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交易各方是自愿、公平地进行交易,存在公允的购买价格,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新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根据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和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

新准则规定,应采用成本法核算的有:一是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二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但是,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及个别财务报表采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调整为权益法,并且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形:1.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资产负债表应采用权益结合法处理,即被合并方的有关资产、负债应以其账面价值计量。2.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资产负债表应采用购买法处理,即被合并方的有关资产、负债应以其公允价值列示,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在合并报表上确认为商誉(大于差额)或计入当期损益(控股合并下,因购买日不编制合并利润表,所以应在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不需要编制合并报表。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应对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进行调整。对于大于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小于差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其后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对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新准则要求权益法中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充分体现了“相关性”这一会计质量要求。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的会计处理相对比较简单,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损益调整”及“其他权益变动”明细科目转入“成本”明细科目,不需进行追溯调整。本文侧重分析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一)追加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因追加投资导致长期股权投资由无重大影响下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应按照权益法的核算要求对原成本法下的核算结果进行追溯调整,即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该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追加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按照上述权益法的核算要求进行会计处理,惟一的区别是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原投资至新投资交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当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对应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追加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初始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原持股比例

并相对应地作出以下调整:初始投资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按照原持股比例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调整留存收益;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调整当期收益;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处置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上一篇:我学会了坚强作文范文 下一篇:反省自我作文范文